首页 优秀范文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05 17:06:53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第1篇

城镇化最终目标,就是彻底打破各种意义上的城乡分割,最终不仅要缩小城乡差别,更要整合城乡,实现城乡一体化。

只有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上,城镇化才是真正有效率的。这样的城镇化显然同造城运动和房地产化风马牛不相及。

城市产业发展状况,特别是用新型工业化的指标来衡量的产业发展状况,应当进入城镇化和城市竞争力评价的视野。

中央对于城镇化最近说得比较谨慎,绝不意味着城镇化不重要,而是必须首先把它搞清楚才能动员全国上下去推动。

今后5至10年,经济增长指标将维持今年一季度水平。调控政策要从倚重需求管理全面转向供给管理,其要义是全面推进新一轮体制改革,创造并收获新的改革红利。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在今后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中,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是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要改变中国人的面貌和综合素质,提高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改变人的身份被限制的状况,最终打破中国城乡二元结构。

对于在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有质量的增长,李扬表示,不要经济一出现问题就进行调控,没有想清楚问题就用大力气去调控。在同一个领域中用相同的手段去反复调控,这种强措施、弱智慧的现象,今后应极力避免。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记者:建设新型城镇化目标提出以后,不少地方提出了城镇化率目标,掀起了新一波投资建设高潮。你对新型城镇化是如何理解的,它是否是未来内需启动的引擎?

李扬:在今后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中,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还是城镇化。现在很多人把城镇化当成一个增加需求的因素来看,这自然有道理,但在我看来,这种看法至少是片面的。新型城镇化是要改变中国人的面貌和综合素质,提高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改变人的身份被限制的状况,最终打破中国城乡二元结构。

研究经济的人都知道二元经济,它指的是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或者说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这种二元经济在发展中国家是普遍存在的。中国的特殊性在于,除了经济意义上的二元结构,还有社会意义的二元经济和行政意义的二元经济。所谓社会意义的二元结构,说的是我国的全部人口被人为分为城里人和乡下人,且两类人自出生肇始便被打上不同的印记,并享受不同的公共服务的状况;所谓行政意义的二元结构,则指的是我国客观存在着区级、县级、地市级等等的级别,因而一提及城镇化,人们首先就要考虑这会对自己所在城市的级别有何影响,或者可能造出什么级别的城镇。总之,经济、社会、行政、政治因素搅在一起,使得中国的城镇化迷雾重重,因而很容易迷失了城镇化的真正意义。

我以为,在全面推进城镇化之前,我们必须将所有这些问题梳理清楚,否则将贻害无穷。应当明确,我国城镇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彻底打破各种意义上的城乡分割,实现城乡一体化。

记者: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地方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解还有偏差,或者没有摆脱“房地产化”、“造城运动”的旧模式,或者过分强调城市人口率,“赶农民上楼”。城镇化的核心应该是什么?究竟怎样来衡量城镇化水平?

李扬:衡量城镇化水平不能仅看有百分之几十的人住在城里,有多少住在农村。城镇化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中国的特殊性之一就在于,自新中国建立始,我们就造就了城乡分割的制度。改革开放之后,城乡差别曾有所缩小,但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大规模工业化开始以来,城乡两极分化转而变得越来越严重,城乡差别成为中国所有不平等的主要根源。对于一个现代社会而言,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要缩小城乡差别,更要整合城乡,实现城乡一体化。

从国际经验来看,农村落后问题的最终解决,高度依赖于工业化和与之相关的城市化。换言之,令我们长期头痛的所谓“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关键在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反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也需要有高度发达的农村予以支撑。最近,同志在谈及城镇化时,就曾深刻指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区域共同繁荣。农村发展水平高了,城镇发展水平也会提高,城镇发展水平高了,人们就不会都挤到大城市去。”这一指示,无疑勾画出了我国城镇化的纲领。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有一些省份,例如广东,在制定本省城镇化规划时,已经超越了那种局限于城市自身的发展来谈城镇化的传统思维,明确地将之上升为本省的城乡一体化方案了。

与城乡一体化互为表里的是公共服务均等化。我认为,只有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我们的城镇化才能真正是有效率的。现在情况下,人们为什么要到城里去,要削尖脑袋变成“城里人”,是因为城里人可以享受到乡下人得不到的公共服务,主要是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如果所有的公民,无论城乡,都能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那么,他们向城市聚集,就仅仅考虑的是生产要素与产业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是通过要素的集中,创造聚集效应,借以提高经济效率。这样的城镇化显然同造城运动和房地产化风马牛不相及。

记者: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理解和明晰城市发展的产业支撑?

李扬: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强调产业发展引领问题。城镇化要由产业发展带动,应遵循“产业发展就业增加人口集中城市发展产业发展……”的道路,总之,应严格遵循先有市,后有城的发展逻辑。无论我们如何界定城镇化,产业发展肯定是最重要的因素。城市是生产要素聚集的地方,这种聚集,将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我觉得,城市的产业发展状况,特别是用新型工业化的指标来衡量的产业发展的状况,应当进入城镇化和城市竞争力评价的视野。

调控转向供给管理推进新一轮体制改革

记者:面对一季度经济增速放缓,地方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今年有20多个地区把经济增长目标定为10%以上,在换届年一些地区又出现了投资“大干快上”的情况。也有的地区在调结构等措施影响下,经济增速回落,但往往羞于谈及,甚至担心影响政绩,打算走回头路。要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地方对经济发展应该有怎样的心态和思路?

李扬:在我看来,今后5至10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大约将维持在今年一季度的水平上。换言之,经过长达30余年的高速增长,我国已经进入结构性减速时期,无论是我们的产业结构还是经济要素结构,都将只能在无通货膨胀的条件下,支撑一个7%-8%的平均增长速度。这一判断听起来不那么令人振奋,但是,考虑到结构性减速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了新的压力、动力和机遇,特别是,利用这一压力,我国的经济运行将全面转移到尊重规律、重视质量、提高效益和可持续的轨道上来。沿着这一发展轨道前行,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被压去水分,更为真实,从而会给我们的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总之,比过去稍慢但质量和效益均有所提高的增长速度,恰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恰为我们穿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切实的物资保证。基于上述分析,我不赞成目前出台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更何况,今年以来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事实上均已走上了扩张的道路。

迄今为止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与由赶超发展战略决定的GDP至上的激励机制有关。在赶超发展阶段,宏观上对经济增长的强调落实和分解到地方政府,就是以GDP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体系。

在这种激励框架下,地方政府事实上扮演着准企业的角色。一方面,它们直接出资成立诸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等地方投资机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另一方面,它们又通过压低土地价格、变相税收减免、政府信誉担保等方式,影响和引导辖区内经济主体的投资行为,间接实现其投资意愿。

现行财税体制的安排,则从经济利益上强化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和经济扩张冲动。我国财税体制长期存在一些缺陷,尤其是中央和地方税种结构及其分成比例不合理,地方缺乏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主体税种,过于依赖增值税、营业税等流转税,加之与建设项目挂钩的专项转移支付占比较大,导致各地及其企业出现了投资饥渴症,热衷于铺摊子上项目,不计成本,粗放发展。

此外,资源税、消费税、耕地占用税、排污税费等不配套,发展清洁生产方面的鼓励性和惩罚性财税政策不完善,对资源枯竭地区发展接续产业缺乏预先积累财力的防范机制等,也制约着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在各种因素叠加下,地方政府间的过分竞争,必然导致产业结构扭曲且难以纠正,产能过剩严重且愈演愈烈,环境污染普遍且由微而著。

调控中“强措施、弱智慧”的现象今后应极力避免

记者:旧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中央也明确提出了更加追求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在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没有水分的增长?

李扬:我注意到,中央对于城镇化问题,最近说得比较谨慎。这绝不意味着城镇化不重要,而是相反,它太重要了,重要到必须首先把它搞清楚之后才能动员全国上下去推动的程度。过去一段时期,我们的经济一出现问题就进行调控,没有想清楚问题就用大力气去调控,在同一个领域中用相同的手段去反复调控,这种强措施、弱智慧的现象,今后应极力避免。中国现在面临的情况日趋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在采取任何政策之前都要认真调查、仔细研究,谨慎决策。

实现没有水分的经济增长,关键是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当务之急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认识并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重视价格机制对经济的调节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第2篇

关键词: 遥感资源整合 城市规划 用地动态监测

[A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a clear presentation of the data resouces relevant to the research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enumerates some applications of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comformity and dynamic inspection on remote resources into urban planning, and discusses an operable way to use new technologies into the study of city problems.

[Key words]: Comformity of Remote Resources Urban Planning

一、引言

城市是个复杂的系统,它既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又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系统,而且决非这几部分简单的叠加,而是科学的复合与综合。有数据显示,截至2002年我国的设市城市为668个,城市化水平为30.9%,预计20年以后全国城市将达到1000至1100座。城市化进程加快,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城市的各种数字信息及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从而使城市规划具有更高的分析能力和准确性,使我们以科学的管理模式和科技创新行动实现城市持续发展。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城市规划领域的数据整合、数据应用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研究分析了规划设计研究单位在日常工作及应用GIS技术时,所涉及到的各类数据源,重点将现有的遥感数据进行整合,并开展了一系列遥感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工作,为利用新技术与城市规划结合研究城市问题,探讨了一条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的技术途径。

二、遥感数据源整合分析

2.1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涉及的数据源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信息网络中的一员,在我国部分城市的城市规划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相当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彰显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用来收集、存储、检索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过去和现状,更重要的是可以用来辅助城市发展的评估、规划和决策,模拟和预测城市发展的未来。为此,我们的数据梳理、整合工作基本上是围绕建立GIS数据库展开的。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部门对数据的需求有别于规划管理部门,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l

基础地理数据库

l

基础专题数据库

l

规划基础数据库

l

现状基础数据库

l

规划专题数据库

l

遥感解译数据库

l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库

l

规划档案数据库

l

规划法规、细则库

l

辅助规划设计符号、线型库

l

多媒体数据库

······

上述内容从数据格式上可以分三类,即:矢量数据、文本数据、栅格数据。详见下图

现阶段我们重

2.2遥感数据源整合分析

2.2.1遥感数据的适用范围

根据遥感平台高度的不同,通常将遥感分为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所获取的信息亦分为卫星影像和航空影像。遥感用途的大小不是以分辨率的大小来决定的,而是取决于研究对象,要解决什么问题。对于不同应用的目的,要求概括程度不同,选择的地面分辨率也完全不同。

千米级(1000~5000m)的宏观现象如大陆飘移等,多属全球级巨型环境特征,采用气象卫星便可解决问题。资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城市用地变化监测等多属部级、省级的大型环境特征,大致相当于百米级(80~100m)范畴,陆地卫星空间分辨率可以保证。中型环境特征如作物估产、林火、污染监测等,一般在50m以下区域范围内,采用陆地卫星资料加上SPOT卫星图像便可进行工作。小型环境特征如港湾、水库等具体的工程建设、城市发展规划等,一般在5~10m的地区范围内,SPOT卫星图像尚可以做一些工作,但主要靠高空间分辨率卫星图像和航空像片来进行工作。

点开展了遥感数据的整合与应用工作。

2.2.2遥感数据在北京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回顾

遥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可分为二个层次。

第一层次解决影像数据在规划中的日常应用。如将影像图作为现状调查的基础图件,在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工程规划中应用,以减少现状调查的盲目性及线划图过时带来的偏差;也可制作大型彩色挂图及专题或局部地区彩色挂图为各级部门的管理、决策、宣传提供直观材料。

第二层次解决规划专题研究与新技术应用的需要。如,利用影像信息源内容丰富,综合性强,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新发展,分类提取影像信息,进行专题应用研究, 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动态监测城市发展变化研究等提供依据,为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的建立、更新提供基础数据源。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遥感应用工作多年,积累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和研究成果。北京市1983年开展的第一次航空遥感综合调查密切结合城市问题,结合规划需要,为今后广泛应用遥感技术奠定了基础。

1989年进行的第二次航空遥感综合调查又有新的突破。制作的系列正射影像图不仅为规划人员提供了现状信息,而且为1993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订及时提供了各类用地现状数据,为总体规划的顺利编制提供了数据基础保障;利用正射影像图对绿化隔离带的解译、量算,提供了至1989年时隔离带内的绿地、被侵占绿地、粮田等最客观数据,为有效保护绿地与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了依据;利用房山区土地利用现状解译图及Genemap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的县域规划研究,为今后广泛应用与深入探讨积累了技术方法。

由于受当时技术设备条件和技术手段的局限,未能充分应用遥感、计算机技术生产出满足城市规划和其它工程控制要求的数字式大比例尺影像成果,使遥感成果在建库和应用等方面受到影响。

随着计算机和遥感图像处理等技术在理论上的新突破及在技术的可用性、经济性等方面的极大进展,为遥感进一步深入应用提供了条件。

2.2.3遥感数据整合及数据库建设

对遥感数据的整合工作,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资料本身的整合入库;二是从应用角度出发,对数据进行梳理、整合。

我院积累的大量遥感资料为规划设计、研究提供了不同年代的详尽的基础信息。但由于技术原因,存在着坐标系不统一,难以进行比较分析等问题。

通过我们对历年散在的卫片、航片资料进行几何纠正、坐标转换等数据整合工作,将坐标统一到北京地方坐标系并建立相应的遥感数据库,方便了规划人员的数据使用,发挥了遥感资料现势性、连续性的特点,为规划人员提供了具有可比性的基础信息,有利于分析比较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变化情况。同时,数据库的系统性、完整性为长期开展这项工作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结合我院规划工作现状,对遥感数据在规划应用层面的整合,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为规划设计提供基础底图;其次为规划专题研究提供基础信息;再次为院内局域网快速浏览影像图提供基础保障。

根据上述原则,我们建立了遥感数据库,并利用图像处理软件、GIS软件结合规划需求,进行数据分析、应用。

一、遥感数据应用研究

3.1目的和意义

自改革开放后历经二十多年,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在城市自身建设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众多的城市问题。特别是一九九三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以来,尽管统计数据表明,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但是地理位置不够明确。城市空间发展态势如何?北京周边地区近十年来用地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呢?目前急需将统计数据和地理位置对应起来。

遥感信息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城市用地现状。利用历年遥感资料,采用当今最新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一方面可以研究分析北京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变化进程,为规划研究提供部分基础资料;另一方面可以为今后动态监测城市发展,及时发现规划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为可持续开展这项工作,探讨一条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的技术路线。与此同时,也可以为今后如何向规划人员推广普及应用GIS系统平台查询、统计基础地理信息,叠加、分析城市用地发展趋势,储备技术力量;为日后分区域、分阶段建设各类规划信息数据库及各类子系统积累经验。

3.2遥感应用研究思路

根据遥感影像的适用范围,并结合城市用地区域的不同规划深度,我们将北京的用地规划研究分为三个层次,即旧城(约62平方公里)、规划市区(或扩大到六环路,约2280平方公里)、全市域(约16800平方公里)。旧城用地研究适于采用航空影像或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六环路内的用地研究适于采用中或高的分辨率卫星影像,如2.5米分辨率的影像,由于目前控规深度的规划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我们考虑这一区域的遥感资料也采用航空影像或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如0.6米快鸟影像。而全市域的用地研究则宜采用10米或15米分辨率的卫星影像进行大区域的宏观研究。北京周边地区俗称大北京地区采用30米影像足以。

遥感应用研究总体框架

依据遥感数据的适用范围及城市规划的不同阶段要求,我们建立了能够保证数据更新的遥感应用研究体系,并进行了以下一系列应用研究工作:

(1)配合战略规划,进行了《京津冀(大北京)地区建设用地遥感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2)配合总体规划,进行了《北京市域建设用地遥感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3)配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研究,进行了市区范围的用地及经济分析

3.3遥感应用研究范例

3.3.1北京市城市空间战略规划

南到吴桥;西起阳原,东至秦皇岛。总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涵盖北京、天津全部区域,涉及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并将山东省的德州地区包含进来。

应用GIS软件可以获得以下几种类型的数据统计、分析图:

1. 大北京区域2002年人口状况分布图

2. 大北京区域平原区、山区分布图

3. 大北京区域2002年现状各类用地分布图

4. 北京、天津辐射范围示意图

5. 大北京区域1991年-2002年城市建设用地增量示意图

6. 北京与周边主要城市间距离示意图

7. 大北京区域2002年现状机场、港口分布图

8. 大北京区域1991年、2002年现状道路分布图

9. 大北京区域1991年-2002年道路增长示意图

10.

北京区域1991年、2002年现状铁路分布图

3.3.2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3.3.2.1北京市域建设用地增长趋势分析

在配合北京市总体规划修编的项目中,我们以遥感、GIS为技术支持,以遥感影像解译现状用地图为基础,动态监测了北京市自1986年以来,每五年的用地变更状况,客观反映了城市建设用地膨胀的真实状况。

2001年用地现状图

2001年市域总用地:

16389.13 KM2

2001年市区总用地:

1069.73 KM2

2001年市区建设用地:

660.711 KM2

2001年市区城市建设用地:

640.7 KM2

2001年市区农村建设用地:

21.01 KM2

2001年卫星城城市建设用地:234.323 KM2

2001年乡中心建设用地:

47.01 KM2

2001年建制镇建设用地:

46.13 KM2

中心镇建设用地:

52.295 KM2

3.3.2.2北京市域交通状况分析

1986年道路总长度:

5364.9 KM

1986-1991年增加道路:

1127.2 KM

1991-1996年增加道路:

719.7 KM

1996-2001年增加道路:

451.9 KM

86-91年增长的道路中:

路宽10-30米 503.4 KM

路宽30-45米 402.2 KM

路宽>45米

221.7 KM

91-96年增长的道路中:

路宽10-30米 348.8 KM

路宽30-45米 264.2 KM

路宽>45米

106.7 KM

96-01年增长的道路中:

路宽10-30米

97.4 KM

路宽30-45米 215.8 KM

路宽>45米

138.7 KM

3.3.3市区用地现状、经济指标数据分析

3.3.3.1北京市区

我们将现状用地结合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数据库(摘自2002年北京市区统计年鉴),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

GDP指标分析

3.3.3.2旧城地区

旧城道路分析

区名

总占地面积

(平方公里)

道路长度

(公里)

道路密度

(公里/公里2)

胡同长度

(公里)

胡同密度

(公里/公里2)

东城区

18.10

197.27

10.90

141.90

7.84

西城区

197.27

147.28

11.24

92.61

7.07

崇文区

10.90

110.25

9.37

75.92

6.45

宣物区

141.90

202.66

11.66

137.46

7.91

分析结论:

l

旧城胡同占道路长度的比例非常大;

l

旧城胡同在东、西城的总长度与道路密度高于崇文区和宣武区。

四、

结束语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应用在我院已开展了很多年,近年来我们首次系统利用遥感技术、GIS技术搭建辅助城市规划编制、分析、研究及管理的专用技术平台,在利用新技术与城市规划结合研究城市问题领域提出了系统框架与理论方法并使之附注于规划实践,具有的一定开创性。首次进行工程性的遥感信息资源整合,并将大范围的用地信息应用遥感解译,利用通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建数据库、进行初步统计、分析,为如何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规划需求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技术层面探讨,为如何更紧密结合规划应用发挥更大的效益积攒了经验和教训,为今后持续开展这项工作奠定了基础。

通过我们所做的研究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在城市规划应用中的重要价值与巨大潜力。北京作为正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特大型首都城市,伴随2008年奥运会的胜利申办,必将发生巨大变化,在机遇面前我们更应冷静地思考,如何在城市大发展的同时保证城市机能的有效运转——如何有效控制城市人口膨胀,如何进一步改善首都生态环境,如何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这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逐步扩展深入到北京规划市区、北京旧城等地区微观研究北京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相信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北京规划建设中必将发挥巨大作用。

五、

参考文献

1.《城市总体规划》

董光器

东南大学出版社

2.《城市规划信息技术开发及应用》 张伟 顾朝林 东南大学出版社

3.《城市化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第3篇

我国作为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古代就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阶段。这是段辉煌的历史,无论是他的政治还是经济,思想文化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列的。而他的都城是反映他整个朝代的面貌的有力佐证又尤其是它的商业。本文将从我国古代都城的商业布局这方面做个研究。从他的商业产生,发展,繁荣以及进一步发展总结出我国古代商业布局的演变特征。最后还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业市场进行一个粗略的对比,从而为我国现代商业布局提供些借鉴。

关键词:中国古代都城的商业布局比较借鉴

一,引言:

我国作为唯一一个现存至今的文明古国,拥有着辉煌的历史。尤其是古代史,先后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清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宋辽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每个朝代都展示了不一样的内容,而都城作为一个王朝或政权的政治中心,往往又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在经济方面,曾有过繁华的都市,也有过闭关锁国的悲哀。其变幻的政治,思想文化亦是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而商业在中国古代也在不断的变化着。使得我国古代都城的商业布局也在不断的演变,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他繁华衰落的烙印。

二,商业市场的产生:

在原始社会的漫长岁月中,人类过着完全依附自然采集的生活,到新石器时代,农业才逐渐发展并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但就整个原始社会而言,并没有产生私有制,“天下为公”也就没有交换及商业。因而更没有所谓的市。

到奴隶社会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产生了商业。起初夏时这种交换是不固定的,“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后来因交易的扩大才产生了“市”或“市井”。这类“市”集中在都城分散在各个居民点。商代时,商业有了新的发展,在都城的北面及南面有手工作坊。到周朝时,西周都城丰京及镐京已经有了形成了一城两区的格局,东周时有王都――国都――采邑三级城邑网。《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说明周代都城规划格局已经形成。其中的商业布局也已经有了规划,“前朝后市,市朝一夫”从方位,面积上对商业布局有了规划。这对后世都城规划也有很大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这时期的都城既是统治阶级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治着农村。城市数目增加,城市人口增加,出现了不少商业都会,集中在都城或交通要道上。《管子.大匡》记载:“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都城中的商业布局在城门两侧及居民点。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有城与郭之分。商业布局在外郭城。

由此可见,原始社会没有出现城市,更没有商业。到了奴隶社会都城的规划大致是中为宫殿,外成为居民点并分散布局着商业。“前朝后市”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都有大小两城组成,“仕者近宫”,市在外郭城内与手工业作坊,居民区结合散点布置。

三,商业市场的发展概况:

以上说到,在秦统一之前,按照“面朝后市”的要求,市在城市空间,被定位于宫殿或官衙的背后,这是最传统,也是最合“礼”的一种城市布局。商业在都城中的布局都是分散的,点状的。

至秦朝都城咸阳城南有了集中的工商业区。自汉至隋唐,在一些大的城市,以“市”命名的区域并非一处。如汉代长安有九个市,六市在大路西边,统称西市;三市在大路东边,统称东市。东西市以外还有个槐市。北魏洛阳有东市、大市、四通市(市在宫南)等等。曹魏邺城全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半部有三个市。

然而,市在数量上的增加,虽然是对传统城市格局“面朝后市”的背离,“市”仍是一个被严格控制的空间,其特质的封闭性,主要体现在坊市制度。如隋唐长安城内有东西两市对称位于皇城南面各占二坊之地,室市内有东西南北向街道各两条,成井字形。盛唐时,商业布局在各个坊里。市的周围被高高的市墙圈起,市墙四面设门,以时启闭。如唐代的市,由司市掌管锁钥。“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而且,市门禁甚严,“越官府廨垣及坊市垣篱者,杖七十,侵坏者亦如之。”这就从时间上也限定了商业布局。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自秦至隋唐,商业的布局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前朝后市的格局,有点状布置发展到了块状,集中设市,多在城外。时间上也是有限制的。这种被置于封建政府严格管束之下的市,是继周代之后的第二种形态。

四,商业市场的繁盛: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繁荣时期。北宋东京因袭五代旧城,从开始即没有封闭的里坊。以坊巷为骨架的宋东京,城市面貌颇具特色,有诸多变化。其(一),主要街道成为繁华商业街,皇城正南的御路两旁有御廊,允许商人交易,州桥以东、以西和御街店铺林立,潘楼街也为繁华街区;其(二),住宅与商店分段布置,如州桥以北为住宅,州桥以南为店铺;其(三),有的街道住宅与商店混杂,如马行街;其(四),集中的市与商业街并存,如大相国寺,被称为“瓦市”,其“中庭、两庑可容万人”,“每一交易,动计千万”。在一些街区还存在夜市,如马行街“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有许多酒楼、餐馆通宵营业。《清明上河图》真实地反映了东京商业街的面貌。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出现了集中的娱乐场所――瓦子,由各种杂技、游艺表演的勾栏、茶楼、酒馆组成,全城有五六处。这显然是一个打破时空概念的开放性的市廛,它不仅遍布街巷、深入坊区,且给人一种“不夜城”的感觉。主要的街道,商业网点渗入街坊,居住区与商业区为一体。元大都商市集中在城北,这种布局符合前朝后市的传统规划制度。城市规划整齐划一,商业布局在大街上成为商业性大街。这些都说明在宋元时期,我国古代商业相当的繁荣。

由此可见,在宋元时期,我国古代商业布局已经打破了先前的坊里制度,不再只是集中设市,不受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沿街沿河灵活布局,与居住混杂,形成繁华的商业街和市场。已由先前的块状发展到了带状,块状相结合的程度。并出现了晓市,夜市。这就是第三种形态,即指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商业,起始就在宋代。

五,商业市场的近一步发展:

事实上,由明入清,城市商业区亦呈增势。如南京城,商业区在明代主要集中于秦淮河两岸及其附近,各地都有商业布局,到明北京时外加一外郭城,外郭城承当着经济职能并成为那时的商业中心区,到了清代,漕运货物有崇文门进城,广安门广安渠之间形成商业区,前门大街繁华,并与西直,东直和钟鼓楼共同构成商业区,宣武门外形成会馆,官商区。此时的商业遍布各地,商业市场增至十八处,原来荒寂的三牌楼等处也形成了市场。可知当时的商业是多么的繁华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交通的便利性已经成为商业布局的一个要点了。大多数商业中心区都布局在沿街沿河,并且水运方便,街道宽阔的地方多出现商业区如秦淮河两岸的商业及皇城城南门外的商业集中布局。但是在明清时,城市已有了一定的规划,商业布局也比较的灵活,有了厢房制度。这比之前的街巷混杂布局好很多,规划分区也更明确。

到这里我们就已经把我国古代都城的商业布局大致认清,从周时的“前朝后市”的布局格式到秦汉时商业布局打破格局分散点状布置商业再到隋唐时整齐划一的长安已有了集中的工商业区。到后来的宋元时期,沿街布置商业,形成热闹的街巷。再到后来的明清时商业布局已经有了很好的规划,会把交通,资源,人口当作布局的考虑要素中。这些都说明我国古代的商业布局在不断的演变。在前者的基础之上不断的完善。

六,西方市场与我国古代商业市场的简单对比:

再来简单的看看欧洲国家的商业布局又是怎样的形态?欧洲,主要国家的气候及地理环境造成了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因此需要通过市场交易来补足,且商业发展特别的迅猛,因此,商业布局上更是不受时空的限制。甚至有的国家还在我国寻找市场,可以这么说他们的商业布局在世界各地而并不像我国古代那样商业很缓慢地艰难地发展。表现在布局上就是一种很局促很紧凑。欧洲市场是成片蔓延世界各地,我国古代商业布局是由先前的点状,条状才慢慢发展到块状或片状的。

那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知道,在西方很早就有了重商主义。又由于欧洲国家的自然条件不及我国,所以农业比不上我们国家重要。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国家的人对商业并不排斥,反而重视。而我国的情况却是不同的,我们国家的人口较多,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所以在我国重农抑商的政策是贯穿我国整个古代的。加上儒家思想的那种“以和为贵”。这也就使得我国古代的臣民较少的想到去侵略别的地方,去抢占市场,这也就导致我国的商业布局在国内迈不开步子,在国外也没有发展。一直是处于局促的布局方式。这也就说明政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影响着我国古代商业布局。

七,带给我国现在的商业布局的借鉴

实践证明:我国古代的商业在在艰难中成长,缓慢中发展。商业布局上虽然有其不足,但其“前朝后市”的思想及街坊,厢房制,丝绸之路以及海上贸易等都是很有研究价值的。我们现如今在商业布局上应该借鉴它的有利方面,如沿街沿交通便利的地方布置商业,与居民点结合布置商业,性质相同的商业成组布置,加强对海外的贸易等。当然,也有些是我应该加以修正的,譬如重农抑商的思想,闭关锁国的政策,商业的发展偏重于轻工业,重工业薄弱等。所以在布局上我们应该适当调整以改变以前那种关着门自己畸形发展的状况。

再者,商业布局现如今应该更加重视城市的规划,按照规划来布置商业,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商业的布局应该与其他功能区共同考虑。重视政策,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科学合理的布局商业。

小结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第4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0.引言

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土木工程也随之发展起来。在人类生产、生活需求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土木工程紧紧跟随时展的步伐,以此来满足人们更高的要求。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土木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种情况下,土木工程企业在应对市场发展的情况下,应当对当前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准确定位,同时在结合行业特点与企业自身性质的情况下,制定发展策略目标,以促使土木工程企业能够适应市场发展需要。

1.土木工程的概述

从专业领域来说,土木工程属于一个综合性的学术名词,该种理念涵盖了各种工程学科技术。但是从具体层面来说,土木工程是各种工程设施建设的相关科学、技术以及工程。在利用建筑材料、设备应用的前提下,展开施工设计、维修与勘测等相关的技术活动,同时土木工程也能体现出人们生产生活中必备的工程设施[1]。在社会与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土木工程随着人们需求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从土木工程的发展历程来看,该行业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可以将各个时代的文化背景与经济反映出来。就目前我国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状况来看,土木工程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增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土木工程获得了加快的发展,并在各个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虽然我国土木工程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较为满意的地步,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土木工程还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土木工程发展现状

就当前土木工程发展的现状就可以了解到,土木工程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个是高层建筑;另一个是公路建设。土木工程在这两域内获得发展是非常瞩目的。

2.1高层建筑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城市建设在发展中逐步完善,市内可利用土地渐渐减少,人口增幅不断加大,这与城市资源逐步减少成为一个鲜明的对比。正是这些原因,促使高层建筑在城市发展中表现得非常明显。高层建筑占地资源较小,可利用资源较多,在此种条件下加速了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在高层建筑持续增加的过程中,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非常明显,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高层建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发展的负担。现如今,人们使用到高层建筑的时候,立马会想到经济与现代化、城市化[2]。但是在此过程中应当仔细分析高层建筑,研究高层建筑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在城市化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土地资源越来愈少,这是我国土木工程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体现,当然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发展的必然要求。

2.2公路建设

经济发展与公路建设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土木工程对公路建设非常重要。要想在各方面建设获得长远发展,就需要大力促进经济发展,而社会很多方面的发展都依赖于经济建设。由此就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集中体现。经济得以发展,社会各行业也就会快速发展。公路建设的发展,可以改善产业整体结构,促进副产业快速进入市场得以发展,保障质量健康、高素质的发展。从总体上来看,公路建设能够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相较于过去,我国交通与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于由于经济发展落后,道路建设相对落后,道路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就会严重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现如今,在各方面综合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发展交通事业,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3.土木工程未来发展趋势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可利用资源消耗不断增加,而可利用资源越来越有限。针对此种情况,需要合理配置现有的资源,促使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佳状态。现如今的土木工程发展逐渐朝着低消耗、集约的方向发展,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3.1向高空蔓延

从调查中发现,当前世界人工最高的建筑位于波兰的长波台钢塔,其高度已经超过640m,是目前全球最高的人工建筑,该栋建筑的承载能力较强[3]。从这就应该可以了解到,向高空蔓延是土木工程建筑发展的一种趋势,并且向高空蔓延的距离可以是无限的。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筑物向高空蔓延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向。这样的建筑可以将工作、商业、购物以及休闲、娱乐等集为一体,有助于节约土地资源,有效节省城市化建设中土地的利用。我国上海地区的方生大厦,期望达到1250m的高度,这将属于我国土木工程发展的标志性建筑。

3.2向海洋拓展

地球向来被称为是“水球”,70%的面积被海洋覆盖,陆地面积仅占30%。现如今,在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向海洋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全世界人民不断向外扩展的一种体现。海洋情况比陆地还要复杂,但是其中蕴藏的潜力始终诱惑着人类向该领域蔓延。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时代进步的过程中,土木工程已经在海洋领域中获得相应的成绩。如,减小机场噪音对城市居民产生的影响。最近几年我国土木工程在海洋领域的发展也非常明显。上海的黄浦江是我国近年来取得可观成就。从这就可以充分说明,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土木工程向海洋发展具有相应的科技支持,进而促使其更好的朝着该领域快速发展。土木工程向海洋发展不仅仅是行业技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人类技术进步的一种表现。

3.3向环保节能方向发展

现如今,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话题,在土木工程发展的过程中,部分建筑直接与自然环境相互接触,对环境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在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过程中,土木工程建筑同样会受到一定的影响[4]。并且在土木工程逐渐发展的过程中,该行业的应用材料进一步扩大,建筑能耗相应增加。从这就可以看出,土木工程朝着环保节能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必然。土木工程能够与环境保护相互连接,就能够协调处理好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现如今,环保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各行业发展的充分重视。土木工程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重视环保工作,就能够进一步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进而保障土木工程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4.结语

总而言之,土木工程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种重要行业,在其自身不断完善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着重于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促使该行业的发展能够于世界接轨,促使土木工程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晓霞.基于新时期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如何合理利用城市中的土地[J].新时期土木工程,2009,8(03):63-64..

[2]晓丹.土木工程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前景[J].土木工程,2009,10(06):23.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第5篇

关键词 城市交通 轨道交通 交通模式

1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大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简单的阔路增车方法已解决不了城市的这一重大问题.世界上一些城市的发展由于没有找到解决城市交通的有效方法而趋于崩溃,私有车辆的增长使这种影响更趋恶化,尤其当交通状况到了趋于停滞的边缘时,用其他方式代替公共交通将负担不起或不太可能.因此研究一种基于我国国情的、既经济又实用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确迫在眉睫.

改善城市交通的拥挤状况是一项投资宏大的工程.同时也是摆在市政府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事实证明,建设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是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的根本途径,其中轨道交通系统又是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因为轨道交通系统使用专用的道路,可以保证快速、准点、安全和没有污染,这一点在中国及亚洲的大城市体会更深.然而,选择哪种公共交通系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因为轨道交通与公共汽车的差异不仅是在运量上,更重要的是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上海地铁1号线长16.1km,造价为6.2亿/km.广州地铁1号线长18km,造价为7.6亿/km.如此高的投资,使许多城市对地铁的发展望而生畏.对此,除了在建设标准和国产化方面需要重新反思外,轨道交通多种形式的最优配置问题,也是应该予以重视的重要方面.

城市轨道交通可进一步分为有轨电车、轻轨和地铁.随着城市基础建设项目的增加及工程预算的消减,我们一直在寻找一条有效的轨道交通途径,既要投资少、降低运行费,又要安全可靠、满足客运要求.目前中国建设地铁的城市人口均在300~400万以上,属特大型城市.人口密度高、城市公共交通运量很大的城市,建设大运量的地铁系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单一的地铁方案,不仅运量浪费大(图1),而且投资运量比也不合理.尤其在100~200万人口的城市里,公共交通运量相对要小一些.因此,是否可以探求一种中等运量的轨道交通模式呢?尤其是在当前资金筹措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如何能做到既要建设轨道交通,又要少花钱呢?我们现在必须冷静地面对当前的地铁热,鼓励发展有轨电车和轻轨.实际上亚洲和世界的许多城市也都碰到了同样的问题:一方面地铁方案是技术成熟、环境最优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全面的地铁网不仅投资巨大,而且运能又高于实际要求.所以应该找出这样一个解决方案:在满足运量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投资运量比合理的轨道交通方案.

图1 轨道交通客运量与建设投资

应该看到,有轨电车、轻轨和地铁相互结合的方式已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有轨电车,随着轮轨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它不再是一种低级的、吵闹的公共交通工具,而是一种可靠、安全、运量适度、机动灵活、投资运量比合理的轨道交通方式.可以与轻轨和地铁有机地相互结合,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运量、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方面的最优组合.

同样的问题在欧洲已经讨论了很久,并且找到了解决办法.所以在建设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时,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少走弯路.

综观欧洲各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走过了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在今天仍可清晰地看到它们遗留的痕迹.

有轨电车起源于公共马车,为了多载客,人们把马车放在铁轨上,这样做是为了减少旅客人均牵引力.随着电动机的发展和牵引电力网的出现,电动机取代了马.在私人汽车发展之前,欧洲的有轨电车系统得到很大发展.几乎欧洲大陆和所有大城市都建立了广泛的有轨电车网络.但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有轨电车行驶速度低、噪声大,而且在城市中行使存在着许多隐患.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成熟的技术,城市有轨电车交通的发展状况一直难以解决.

现在,亚洲有些城市还存在着有轨电车系统,我国过去有许多城市使用过有轨电车,如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至今大连、鞍山、长春仍存在着有轨电车,它与其它交通交织在一起,没有独立的封闭线路,技术装备落后,其运行速度和运量都很低.

在东欧的一些城市,由于私人汽车数量相对较少(与亚欧城市相比),迄今为止,还有一些高效的有轨电车系统仍在运行.虽然这些系统逐步采用了一些现代技术,但系统的基本特征并没有改变.

城市轨道交通的另一发展途径是铁路,最早的铁路是用蒸汽驱动的.至今,交通运输仍对城市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如铁路沿线的土地开发和永久设施的建设.如果观察全世界城市的发展过程就会发现,铁路在城市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美国的城市是个例外,它们的早期发展是以个人汽车开始的).随着铁路沿线城市的发展,城市间的铁路变成了市内铁路,这也是城市发展的结果.世界上大多数城市著名的“老式”地铁起源于铁路,并具有典型的铁路特点.

综观现代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可清晰地发现两种不同发展模式:地铁使用铁路技术;有轨电车使用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技术,因两种技术不同而造成的投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如上所述,地铁和有轨电车的运量有很大不同.如何填补有轨电车和地铁之间运量的缺口是欧洲所有城市发展交通的难题.在二次大战后的欧洲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这个难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了.

对于现在开始和打算将来要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中国家来讲,这些难题和困难与几十年前欧洲的情况完全一样.欧洲城市的规划人员和公交部门、生产厂家一道找到了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这就是立体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以下简称轻轨系统).这是两种不同公共交通系统的结合.它既能满足运量的要求,又能大大降低了建设投资.

轻轨系统是由一些成熟的、标准的子系统组成:车辆、线路、车站、供电、信号和通信.采用不同系统的组合,可以满足不同的要求.轻轨的主要特点如下: ①轻轨车辆的大小可根据需要调整.②轻轨车辆的功能设计灵活:如地板高度、驱动系统、驾驶和控制系统.③列车编组和行车间隔调整自如.④线路形式适应性强:可采用高架、地面、地下多种形式.⑤变化多样的轨道上部结构:如封闭、半封闭和开放式.⑥车站设备和换乘点设计灵活.⑦信号和列车防护系统可根据不同要求灵活选用.

轻轨系统的高效益在西欧的许多地方得到了验证.城市在发展公共交通时,几乎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了解欧洲发展经验,避免时间和金钱的浪费是一个明智之举.表1总结了有轨电车、轻轨和地铁的基本特征.

表1 有轨电车、轻轨和地铁的基本特征比较

特 征 有轨电车 轻

轨 地

铁 线 路 全部地面,

混合道,

部分专用道, 地面、高架、地下,

全部专用道,

曲线半径25~50m,

纵坡6%~7% 主要在地下,

封闭专用,

曲线半径150~200m,

纵坡3%~4% 运 能

型 四轴 四轴,六轴,八轴 四轴 轴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第6篇

关键词:城市事件;预测;管控

中图分类号: TU+84 文献标识码: A

1.缘起

白岩松曾于2012年4月18日主持的一档节目中以《奢侈的“废园”》为题,给了建筑规划界带了一次思考。这期专访主要谈论的是浙江金华建筑艺术公园的衰败。三千万的投入,集结17名建筑师、艺术家参与设计,九年时间从开工建设到高调开园,再到沉积残破。那些曾汇集世界各国著名建筑大师作品的公园,如今却成为一片废墟。本文针对这一事件的发生,从规划专业角度进行分析,以期为未来城市建设带来深刻的启示。

2.事件的解读

城市事件作为城市发展的推动力被整合到长期发展战略中,它对于城市发展产生的持续影响主要在于改善和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新的区位优势;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引领城市文化等多个方面[1]。金华建筑艺术公园作为城市建筑事件是当下中国城市快速发展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2],基地位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新区,是新区“三江六岸滨江绿化带”建设工程中的一段,占地14.9ha,全长2200m,均宽80m。在这条滨河绿地中,由西向东依次散落了17座不同功能的建筑。2007年10月20日金华建筑艺术公园主正式落成开放。但是九年后的今天再次来到这座公园,这里的状况却出人意料,他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华,呈现的却是无尽的颓废。关于这点,王澍曾评论“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这个项目他有特殊性,不是这个项目本身的问题,这个项目本身的初衷是很好的,问题呢是出在因为我们中国现在城市发展很快,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很难预料的情况。”刘家琨曾评论“设计本身不错,但也许整个地方并不是当初设想的那样,当时就有一点怀疑,因为周围并没有多少居民,离城也比较远,是不是有人会经常去?但是我们并不熟悉当地的情况,也不熟悉当时或者以后的发展情况,这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也不是我能左右控制的事情,我都习惯了,计划的时候挺美好,后来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形成以前的目标,也许当初的计划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东西。”重新审视这个城市事件,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分析其背后出现的问题,从而准确、有效引导城市事件。

3.事件背后潜在的问题

自2002年金华建筑艺术公园策划到2006年建成,到今天的使用,人们对公园的关注逐渐淡却。然而,整个公园的建成离不开时代背景,伴随着当下的建设狂潮,作为一个建筑艺术公园以及试图引起人们对小型城市公共建筑艺术重视的一种决心究竟对业界有什么样的影响;而现在人们对使用状况的褒贬不一又反映了建筑艺术与人们生活之间的一种复杂微妙的关系。

金华建筑艺术公园处于城市的边缘区,公园建成时,周边的城市尚未出现,如今八年的时间过去了,他还在等待城市发展步伐。不可否认政府介入的初衷源自对提升金华城市文化品位的信心,不能否认建筑师为作品倾注了心血甚至财力,但为何结果却是无人问津?通过分析得出引发此类问题的根源有以下几点:

第一,建筑事件功能定位的偏差。公园并没有实现政府预期的亲民特性,政府部门作为规划建设项目的主导,要切实反应大众的公共利益,而非所谓的“面子工程”,这样才能有效避免规划建设方面的浪费,同时也没有能实现建筑师所预期的为人所用的目的;此外公园并未能考虑环境的因素带来了它彻底的失败。如果说地理位置偏僻造成了这种荒芜现象,那么更能说明这个项目在选址,或者说定位上的重大失误。如果说建筑的曲高和寡造成了人们的不理解,那么更加明确了建筑师对于当地审美需求的无视。第二,宣传解说力度缺乏长效性,固然开园前后国内外公共与专业媒体曾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也吸引了各地专业人士前来参观,但此后,对此关注力度明显下降,缺乏长期的策划。在走访调查金华地区居民的过程中,大多数人并没有听说公园的存在。第三,场地的活力匮乏,预期的人气并没有随之而来,目前公园周边的普通住宅楼盘已经卖到了每平米15000元,但是真正入住的居民并不多。在对当地大多数居民调查中,得知大部分人表示,由于金华建筑艺术公同管理不善.缺乏公共设施等原因,他们并不喜欢去。第四,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公园本身对于注入水、电等配套设施并没有建设到位,加之管理人员的缺乏,这个公园的命运也就此改变,从而造成了前卫的建筑变成了公厕。

3.对“问题”事件的反思

每一个城市事件的诞生,他的初衷都是好的。通过城市事件的引导从而来带动城市发展,从而形成了相互协调与激励。然而城市事件在运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处理问题事件的同时,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3.1城市事件前期的分析与定位

对金东新区政府来说这是一个没有盈利的公益项目。这是国内首次由政府出资,与跨文化的建筑师艺术家共同合作完成的城市建设,是政府决策与建筑师、艺术家的创造力在高度信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成果。金华市政府代言人余秋荣在接受采访时回答道,“如果这些建筑作品是好作品,那么该公园的价值便可以充分地体现出来。它可以带动金华影响力、旅游业。在这种情况下,建筑本身的功能价值就不重要了。而且建筑作为文化财产其形式要远远优于其他短效的宣传手段。其次,我们应该尊重建筑师,不该让经营问题变为制约设计的因素。[3]”

金华建筑艺术公园作为一个特别的城市事件,处于未来城市的中心部位,他试图作为城市的触媒来激发新区活力,提升城市文化、生活品质,期望通过利用高速度的大尺度开发所留下的边缘地带,在城市到来之前先制造了一个充满差异的小尺度公共空间,给这个新兴城区带来土地增值。因此每个城市事件的前期都要进行详尽的调研分析及预测,结合自身背景、立足当地环境,才能使其自身发挥预期的效益,从而避免规划建设上的浪费。

3.2城市事件后期的管控

3.2.1发现问题需要反馈

城市事件是否发挥了他应有的效益,这一点需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去印证。然而,这个过程需要持续的监控,需要建立一种反馈机制,及时反应城市事件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鉴于此,应该积极应对,做出及时纠偏与改进。鉴于此,笔者建议引入使用状况评价(POE),对规划建设项目进行实况评价。最初提出使用状况评价(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POE) 是指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 对经过设计并正被使用的设施进行系统评价的研究。现如今POE研究范围和内容不断深入,POE理论与方法的规范化及策划—设计—反馈设计模式的形成。因此可以运用成熟的理论对城市事件前期的导入阶段及事后阶段的状况进行评价与反馈,有利于发现其中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反馈机制,及时对事件过程的问题进行合理及时的纠偏。

3.2.2城市与建筑需要经营

“经营” 一词当中“经”有运筹、思谋、筹划与算计之意。“经”以务虚为主一般是指对某一事物或活动过程的整体谋划。“营”“可释为营造、营谋它为求一定目的讲求务实是把“经”所确定的决策、战略与整体谋略等认识、主张、规划、企划方案之类的东西通过营造、建造、构筑或运用其他方式、手段演变为现实的结果或转化为某种新的事物的具体工作过程。因此,一般意义上讲的“经营”是指通过运筹、谋划、算计以求达到一定目的的活动过程[4]。生意需要经营,然而城市与建筑亦然,近几年的研究表明,经营城市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下盘活城市资产、摆脱城市建设困境的必然选择。这需要我们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阶段性的特征来谋划与经营城市。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要想快速发展,需要抓住时机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树立城市品牌与形象。整个建筑艺术公园的建筑部分花费了两千万元,公园景观部分的开销不少,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导致建筑破败以及许多植物已经枯死,整个公园充满荒凉的气氛。对一个三级城市来说,几千万的投资并非小数。目前公园的现状确实不尽人意,既然公园建成,并有许多可取之处,那么这就需要政府和当地居民能够发挥自己的谋略很好地利用和管理它,让它发挥其潜在的价值和作用,真正实现众多建筑师所表达的希望。在此可引入经营城市的理念,增强城市竞争力、完善城市功能及实现城市资本升值。

3.2.3场地活力需要激活

活力归根到底是人气与地气,这么说金华建筑公园并没有很好的处理好吸引人气与接纳地气。也许园中的建筑设计反应了当代建筑的思潮与创新,但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并不是他们最在意的,他们更在意小建筑是否能够给他们带来欢乐与用处,这些与当地居民的生活使用息息相关。建筑虽好,但他们并不是一座静态的博物馆,缺少了公众的参与,他就是冷冰冰、没有感情的。因此在这方面也应通过策划来营造多元化的体验场所,来加强公众参与性,这样才能将场地盘活。随着公园日益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生活是否会给予这些建筑以新的塑造呢?我认为这将在人们进一步使用公园的方式地过程中给我们解答。

3.2.4经济效益需要持续

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过程,城市建筑事件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任何事物的投入都是有回报,当然每一个城市建设的投入都不可能是一次性的,需要做好计划与安排。同时他所发挥的经济效益也不应该是暂时或者间断的,更要注重其循环性与持续性。

结语

作为一个典型的城市建筑事件,随着媒体宣传关注度的降温,后期管理方面的缺陷等,虽然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但通过一些策略的导入是可以改善当下的状况的。对金华建筑艺术公园的关注还会继续,希望它能有一个较好的将来!

参考文献

[1]郑曦,孙晓春.解析“城市事件”作为城市发展与环境景观建设的助推力:以德国城市慕尼黑为例.国际城市规划[J].2007(5):91-96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第7篇

关键词 : 城市建设现状未来发展潜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社会财富迅速积累,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使得中国城市建设的脚步逐渐加快。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平稳的快速发展,同时全世界正在进入一个信息化、市场化、法制化、生态化的发展道路。新时期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必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因此,新时代的城市建设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城市发展的需求,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认清我国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借鉴世界各地在城市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努力开创我国城市建设的新局面。

一、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

1、高度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就进入了快车道,各地的城市规模不断向外扩张,城市高度逐年提高。尤其最近十几年,随着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发展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各地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层出不穷。据调查当今世界十大高楼我国以5座高楼的数量占据了半壁江山。不仅如此,据统计,未来三年我国平均每五天就有一座摩天大楼封顶。与此同时,我国还在规划的摩天大楼超过300座。如果一切顺利,几年后我国的摩天大楼的总数量将超过800座,到那时美国的摩天大楼数仅为中国的四分之一。我国的城市建设好像进入了一个怪圈,如果那座城市没有高楼,那座城市的高度不够,那座城市就没有达到现代化,我国的城市建设的现在化是以城市高度和高楼的数量来衡量的,这一点已引起了广大城市建设规划者的关注。

2、人口化。计划生育控制住了中国人口的增长,却并没有控制住城市人口的增长。现在的中国拥有百万人口的城市比比皆是,政府为此乐此不疲,发展大城市必须有大的人口规模,只有城市人口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成为大城市。大量的农民工和外来工作人员涌入城市,使这些城市土地、环境、水资源难以承受,交通拥堵、社会稳定压力非常大。例如,深圳市的土地面积仅仅1952.8平方公里,但是在建市短短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现在的实有人口已经从几十万快速增长至1200多万人(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85%),迅速跻身于全球特大城市的行列,人口的密度位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五。当前深圳市已面临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资源、空间资源和等四个难以为继的局面,已经成为制约深圳市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瓶颈 ”。

二、我国城市未来的发展潜力

1、生态化。随着摩天大楼的大量兴起,摩天大楼的危害性也渐渐显现,在摩天大楼居住和工作的人无论地震还是火灾时都无法逃生,不仅如此摩天大楼还会引起城市的峡谷效应,导致光污染、影响鸟类迁徙、影响人类居住环境等一系列的问题。城市的发展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把我们的城市建设成生态化的绿色城市。因此我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城市的绿色环保,在建的建筑要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为人们提供适用、高效、健康的人居空间,形成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建筑,城市的生态化程度越来越高。

2、中小化。随着我国大型城市的发展,大型城市在发展中的各种弊端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大量的人口基数给城市的土地、环境、交通和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我国在大城市周围拥有大量的小型城市,由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家只重视大城市的发展,使得大量的小城市资金得不到扶持,发展相对滞后,人口增长速度缓慢。因此,发展中小型城市将成为我国在城市化道路上的趋势。周边的中小型城市可以成为大城市的卫星城市,这样就可以吸引大量的人口向中小城市入住,大大的缓解了大城市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使城市的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三、结论与总结

当今社会下,中国的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速度更为强劲,这些也都为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建设力度加大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环境氛围。同时,我国城市的发展不应该只注重城市的高度与大城市的建设,更要深度贯彻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崛起,响应国家中央号召,城乡互相扶持发展,这才是城市建设的长久之策。我们也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与特点,努力发展环保节能的城市建筑,进一步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扶持发展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资源分配更加合理化,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1] 麻永建,夏保林. 基于GIS和RS的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以南阳市西峡县为例[J]. 河南科学. 2009(08) ;

[2] 王国强,王慧娜. 城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微观评价――以郑州市为例[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9(02) ;

[3] 王杰,李加林. 基于RS和GIS的甬台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特征研究[J]. 地理信息世界. 2010(05) ;

[4] 申稳稳,吴峻青,王. 山东省城市建设用地与宏观经济的关联度分析[J]. 山东国土资源. 2010(06) ;

[5] 邓胜华,梅昀,陈曲,黎孔清,张信者. 基于对应分析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 资源科学. 2010(09) ;

[6] 刘学伟,宋戈.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预测方法与应用研究――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为例[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7(12) ;

[7] 江福秀,鲍艳,柏玉. 矿业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J].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08(04) ;

[8] 张军民,赵静. 淄博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及影响机制研究[J]. 山东国土资源. 2008(05) ;

当今城市发展现状第8篇

一场紧凑高效的短会,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表态,一批新城建设项目目标责任状的签订,同时也是贯彻省委、市委全会精神的实际行动。在加快新城建设目标责任状签订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于同志说,我们要咬定目标、攻坚克难、敢于担当、勇于突破,把干事创业的强大气势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为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作出更大贡献。

今年月日,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在新城率先拉开大幕。半年来,新城规划先行,已完成核心区控规、修建性详规及各专项规划,实施了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启动项目,完成了征地200万平方米,招商引资等工作有序展开,今年下半年及明年上半年拟开工30个民生、产业和公共市政设施项目。

在听取有关工作汇报后,于同志充分肯定了新城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他说,指挥部、区、各相关单位和广大新城建设者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呈现如火如荼、加快发展的生动局面,体现了奋发昂扬的精神状态、干事创业的强大气势、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富有成效的工作成果。

于同志说,贯彻落实省委八届九次全会、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就要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敢想敢闯、先行先试的拼劲,恢弘强大的气势,推进“五个着力”,推动跨越发展。他强调,几代特区人形成的干事创业的强大气势不能淡化,敢于担当的可贵精神不能弱化,勇于突破的务实作风不能虚化,而且要把这种气势、精神、作风常态化,贯穿到各项工作的始终,不断突破矛盾、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加快发展。此次签订责任状的30个项目,不仅是加快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更是打好“五大战役”的迫切要求。责任状就是军令状,军令如山、责任如山,各有关单位要加强督查,严格落实责任状的目标任务,要勇于攻坚,创新推动,争创一流,高效推动,强化保障,合力推动,按照“四高”要求,全力抓好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全力推动新城建设。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丁同志主持会议,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新城指挥部办公室和区等指挥部成员单位,市土总等业主单位,集团、市政开发总公司等代建单位,特房建工集团等施工单位代表分别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并作了表态发言。大家一致表示,将按市里的部署要求,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加快新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