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发育生物学的基础

发育生物学的基础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05 14:57:04

发育生物学的基础

发育生物学的基础第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育阶段;基础性作用;学习能力

1)初中物理教学的含义及其要求

1.1坚持以学生自身为主体

当代的教育要主要围绕学生的发展进行,一切以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为依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典型的教师讲授,学生理解的过程,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减少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阻碍,但对于实践探究能力的提升以及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都具有很强的负面影响。而初中物理学科对于学生们的探究性和思维能力拓展性又有着一定的要求,因此在物理教育过程中要适当放宽限制,给予学生们问相应的学习自由度,便于让学生们自由的探索物理知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更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一定要凸显出学生们的主体性,使学生们积极展现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或者个人的学习特长。

1.2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对探索能力的培养

初中物理是对物理基础知识的培养和教育,在物理学的学习发展过程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只有将基础打好才能在物理学科的道路上走的更远、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物理对于探索能力拥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在初中物理的教育阶段对于学生们的探索能力应予以着重的培养,运用探究的方式将物理知识向学生们灌输。要提倡学生们具有质疑的学习态度,而不是将知识定义为权威科学,让教材中的知识作为一种教育的工具,使学生们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去探索发现物理知识的奥秘。教育学家施瓦布就曾提出不能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教给学生,而应作为有证据的结论。

2)初中物理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作用

2.1为学生们指明物理上的常识

物理知识具有多重性的作用,它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的角度,在生活中更有许多实际的事例需要用物理的知识进行解答和理解。通过对物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们了解生活中的许多现象,知道为什么冷饮的冷气体流向总是向下的,知道了眼睛近视的度数到底应如何计算,也知道了医院中治疗结石的手段是运用的是什么原理。虽然对于这些物理性常识并不一定就会得到学生们的应用,但对于我国培养全方面发展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却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对于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如多大的电压是在人体的承受范围内,电路故障的处理等电力方面的安全常识也会进行适当的教育,间接地增强了学生们的安全意识,教会给学生们更多的生活实践技巧。

2.2为初中学生日后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对于学习物理知识的最初阶段,初中物理教育对于学生们未来的物理方向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通常在在初中教育的时期,相关的物理教育主要向学生们灌输的是物理的最基础性知识,而这些基础性知识正是学生们进行物理学科领域的关键,只有熟练的掌握了相关物理知识基础才能理解更深层次的物理知识,也才能具备进一步学习物理的相关素质和能力。同时,大多数物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都是由于对物理有着很强的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激发了学习物理的热情和信心;而物理兴趣的培养往往都是从开始就形成的,所以在初中物理教育时期一定要使学生打下坚实的物理基础,提升学生们对于物理学科的兴趣。

3)如何更好地发挥初中物理在教育阶段中的基础性作用

3.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一定要从多方面共同入手,更好的发挥初中物理知识在教育阶段的基础性作用。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的对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们将知识面不要仅仅拘泥于书本教材中,要怀有敢于质疑的精神,并从自身的质疑角度出发,为之不断地进行相关的探求。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要大胆的设想,拥有自己的独特想法,促使学生们掌握一套科学的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在其指导下不断地在物理学科的道路上前行。

3.2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与此同时,初中物理的教育要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接轨;针对于过去我国培养的人才大多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能力较差的问题,当前我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大力提高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全方位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而物理由于其自身的相关特性所以可以与创新实践能力做到完美的对接,其中学生们是物理未来发展的希望,创新又是物理发展的源泉,因此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对于学生和物理学科来说都具有颇为深远的重要意义。

3.3在物理的教学中使学生们强化协作精神

其次,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还要渗透团结协作精神,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与交流学习;开展合作学习可以促使学生们通过合作自主的完成学习任务,而又在遇到困惑而得不到解决时寻求老师的协助,这样获得的知识不仅印象深刻,同时也能增强学生们的自豪感。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将得以提升,同时学生们的独立性也将得到极大的培养,减轻了学生们对老师的过度依赖。培养了学生们自身的实践能力,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国学生知识理论丰富而动手实践能力差的局面。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3.4要使学生们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价值理念

最后,在初中物理的教育中一定要树立起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在相关的物理实验中或者实践教学中,要向学生们传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价值理念。在学习物理的相关拓展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环境保护与科学技术发展等诸多内容,教师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学生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

结束语:初中物理学科是当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们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得到许多物理方面的收获,通过这种学习思维的培养更有助于学生们的全方位发展,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贡献。因此,一定要充分发挥出初中物理在教育阶段的基础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学》.普通师范大学课本,高等教育出版,1998年.

[2]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发育生物学的基础第2篇

关键词:职业技能;卓越教师;物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248-02

教育作为开发个体智力和提高国民素质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已成为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培养卓越的人民教师是面向新世纪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基础,因此,强化师范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和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的个人素养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客观要求。

近五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发展,师范类高校在培养人才上体现了多重学科教育并行发展的趋势,培养学生不仅要能承担一门必修课的教学工作,同时可以开设相邻学科的选修课、活动课或综合类课程,并且能够胜任教育管理和教育科研工作。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正在逐渐由培养“专业对口”的特长型人才,向培养满足基础教育工作的岗位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转变。笔者认为培养多技、多能、具有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中学教师的关键,在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具有优秀教师的理念和职业意识。

作为从事高师教学与研究的物理教育工作者,在总结了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以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物理专业“行知实验班”为授课对象,以专业基础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为平台,结合物理师范教学特点,深入探讨师范生课程设置的理念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改革方法。

一、传统高等师范物理教育课程的板块划分

在这里我们可以将高等师范物理教育课程分为三大板块:

1.学科专业基础课。旨在夯实学科专业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专业设置有普通物理(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和光学),理论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电动力学,固体力学,量子力学等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由浅入深,力求在基础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精神,提高师范生的发展后劲,推动“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

2.教育职业技能培养。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以传授学生基本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观念为准则,专业设置有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史、教育教法学、职业道德教育等。其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精神,专业设置有教学设计、教学策略、青少年心理发展、心理咨询、心理测评与诊断、教师心理、班级管理、学科教学法、教材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等。在师范大学生能力培养中,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近年来对高师毕业生的大量跟踪调查结果表明,相当一部分高师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教师职业基础知识储备,教学基本理论不过关,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1]。

3.教育实践环节。教育实践环节是高师院校对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由普通学生转变为专业教师的主要养成阶段。可以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是基础实践即军训、劳动实践、计算机实践和教育教学技能实践;其次是综合实践,包括课内外科技活动实践,社会实践即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再次是技能运用考核阶段即专业实践部分是指通过前一阶段的培养和训练,师范生将所学技能运用于实际教学活动中。包括高师院校为学生提供必需的条件如实习基地、指导教师等,并根据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考核和评价[2]。教育实践的三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互为补充,互相促进,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达到了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协调发展的要求。相对于传统的理论教学,教育实践环节不仅仅遵从于传统的师范教育观,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完成知识的传授,它更加重视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必需的,是教师所具有的知识、文化传统与教育经验综合作用的结果。教育实践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

学生的专业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3]。但在当前的高师院校中,通常表现为教育实践环节弱,缺乏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

二、高等师范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传统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板块,培养目标是中学物理教师。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普及,物理科技的快速发展及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物理系列的培养目标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尝试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1.学科专业基础课的“多元化”。“多元化”就是在打好物理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设置多个不同培养目标的系列选修课。在通修专业物理课程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目标选择某个系列的选修课程,包括物理科技前沿知识讲座选修系列(适合于有继续进修意愿的物理师范类学生选修);物理基础知识应用系列(适合于有从事物理教育意愿的物理师范类学生选修);电气化工程系列(适合于培养有专业技术特长意向的物理师范类学生选修)。系列选修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观察问题的物理视角,培养学生不仅要能承担一门必修课的教学工作,同时可以开设相邻学科的选修课、活动课或综合类课程。在选修多元化的同时达到分层次培养应用人才的目的,适应社会发展和物理知识爆炸性增长对物理学背景多元化的要求。

学科课程“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有着深厚的社会背景。20世纪90年代末期,人才按计划分配的壁垒逐渐瓦解,行业之间出现了大规模的人才流动。物理教师不必来自师范类院校物理学系,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高校毕业生在考取相应等级的教师资格证后,同样可以参与物理教育专业的竞争。反之,物理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离开教育岗位,从事其他工作,或选择继续研修,包括成为一名优秀的物理学家。总之,各类大学物理系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出现了多元化的特点。因此结合实际,“多元化”培养师范类物理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培养目标,是适合时展的必然要求。 2.教育职业技能培养课程,提高师范类学生的“职业认同度”。高等师范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领域,师范生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教师职业的工作对象是人,高等师范教育主要培养中小学教师,而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未成年人,正因为如此,教师也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职业对工作者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爱岗敬业,更需要具有专门的职业涵养和职业技能。一个师范生是否愿意从事教师工作,能否做好教师工作,根源于培养过程中的职业认同度。职业认同度是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知、教师职业角色定位的把握、教师职业情感的建立、教师职业责任的履行[4]。对于基本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观念的培养课程,以及对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精神的培养课程的开设,都旨在建立学生对即将从事的教育事业的社会认知、方法认知和价值认知。使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接受自己从事的职业,深刻认识到职业的价值、意义,对之充满情感和信心,树立起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把职业规范内化到教师的行为中,使自己所承担的职业角色与社会发展与该职业的期望达成一致,并从中找到乐趣。

在课程开设的同时,授课的主体——教师也对学生的职业认同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中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涯中的印象深刻的教师也会对其选择教师职业和树立教师意识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在教育职业技能培养课程开设的同时,通过向学生宣传优秀教师及其事迹,组织学生观看教师主题电影,组织学生进行教师主题讨论等,并贯穿“言传身教”于整个授课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帮助学生树立教师理念,促进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度的发展。

3.教育实践环节的“阶段化”。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发展的过程,包括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大阶段,教育实践是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环节。研究表明教育实践环节的“阶段化”有利于解决重基础、轻实践的高等教育培养现状。这里的“阶段化”是指将教育实践贯穿学生的学习生涯,根据不同学年的课程设置和学生心理特点,设计合理教育实践内容和时间。分别在每个学年选取特定时间组织学生参与教育实践,第一、二和三学年可以安排短期见习,第四学年安排6周教育实习。第一学年见习的主要目的是教育考察,了解现阶段中小学教育教学和改革的现状,感受中小学教师的现实生活,从而使学生对教育宏观现状有所了解,建立职业观念;第二学年实习的主题是教育服务,通过学生参

与学校的心理健康辅导、家庭教育辅导、班级管理、课堂评价、校内外活动等,实习“教育助理”的角色,在这一阶段使学生能够深入学校,从全新的职业视角了解学生心理、了解师生关系、学习课堂控制能力,建立职业意识;第三学年见习的主题是教育观摩,重点在于观课、评课、教育调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与本阶段的学科教材教法、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的学习相结合,这一阶段对于学生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的建立尤为重要;第四学年以综合实习为主题,学生在教育教学现场进行实际的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教育调查等实践活动,并将实习与毕业论文的写作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完整的职前教育培训。

总之,从21世纪高等师范物理专业的培养规格出发,我们将传统高等师范教育物理专业课程划分为三个板块: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板块、教育职业技能培养课程板块和教育实践板块。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普及,物理科技的快速发展及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物理系的培养目标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尝试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本文结合物理教学实际构建了三个板块的高师物理教学课程体系,实施“多元化”、“阶段化”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物理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志勇.改革高师人才培养方式的对策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5):387-389.

[2]肖灵.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5):69-71.

发育生物学的基础第3篇

1选修物理科目学生的演变

美国中学生选修物理的人数和比例在持续地增加,1987年,美国高中学生选修物理的人数60多万,所占的比例为20%,到了2009年达到近140万,比例为37%.选修物理课程学生人数和比例的持续增加令美国人大为惊讶,传统意义上认为物理是一门比较艰深的选修课程,选修物理的学生主要是为上大学做准备或者对科学或与科学相关领域有兴趣,选修物理需要比较好的数学基础,因此会阻碍学生特别是女生和少数民族学生选修物理.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进入四年制大学学习人数的比例增加(2005年达50%),学习规划指导顾问(guidancecounselor)建议如果在高中选修过物理能够增加他们进入大学的机会,导致部分意愿进入大学社会领域学习的学生选修物理,另一方面由于各州对高中毕业生提出更高的科学素养方面的要求.次要原因是物理在生活中变的越来越有用和高中入学人数的增加.美国高中主要开设以下四种类型物理课程:概念性物理、一年期物理、荣誉物理、高阶物理.图1是美国高中学生选修各类物理课程的百分比,从中可以看出,近年来除了选修一年期物理课程的比例在减小,选修其它类型的物理课程的比例都在增加.虽然不同种族的高中生选修物理的比例呈现增加的趋势,但是其比例是不同的,亚裔学生选修的比例最高(2008年达到52%),其次是白人(2008年达到41%),黑人和西班牙裔学生选修的比例较低(2005年分别达到25%、24%),另外女生选修物理课程的比例也呈现增加的趋势,从1987年的39%到2005年的47%,并且处于稳定的比例状态.美国物理研究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杰克•赫恩(JackHe-hn)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物理教育出现以下六个方面可喜的变化:更多的学生在中学和大学学习物理;关注的焦点从教什么转向学生真正学到什么;教师对学生是怎样学习物理的逐渐产生了兴趣,并将对此的研究运用于课堂教学;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改革注重于学生应该知道哪些物理知识和教师应该怎样教的研究;更多地关注物理教师的职前教育;网络的发展促进了各层面教师之间的沟通.正是这样的变化促进了美国物理教育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学生学习物理.

2美国基础物理教材

美国基础教育物理教材多种多样,常用的教材有《物理学:原理与问题》(Zitzewitz/Merrill-Glencoe)、《概念性物理学》(Hewitt/AddisonWesley)、《霍尔特物理学》(Serway&Faughn/Holt)、《现代物理学》(Trinklein/Holt)、《物理学》(Gi-ancoli/PrenticeHall)、《大学物理》(Serway&Faughn/HarcourtBrace)、《物理学:原理与应用》(Giancoli/PrenticeHall)、《物理学》(Cutnell&Johnson/Wiley)、《物理学基本原理》(Hallidayetal./Wiley)、《大学物理》(Searsetal./Addison-Wesley)、《科学家与工程师的物理学》(Serway,jewett/CengageLearning)等.由于美国高中物理开设四类物理课程,所以各种教材的使用情况各不相同,教师针对特定的物理课程选择相应的教材,表一是美国各类课程常用的教材、使用比例和教师使用满意度.从中可以看出,在概念性物理课程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是《概念性物理学》,使用的比例在增高,教师使用的满意度也比较高,虽然部分教师使用《物理学:原理与问题》,但是其不满意度非常高,达到50%;在一年期物理课程中《物理学:原理与问题》使用虽然达到近三分之一,但是教师的满意度最低,也正是由于不满意度较高,导致该教科书使用的比例在减少,《概念性物理学》的教师满意度最高,使用的比例在增加,《物理学:原理与应用》的教师满意度较高,但是使用率非常低;在荣誉物理课程中使用广泛的三本物理教科书是《霍尔特物理学》、《物理学:原理与问题》和《物理学:原理与应用》,并且都处于比例增加的趋势,但是教师对《物理学:原理与问题》满意度最低,不满意度最高,结合一年期物理课程对该教科书的评价,表明在教师心目中《物理学:原理与问题》并不适合一年期物理和荣誉物理课程的目标;高阶物理(B)课程主要利用代数学和三角学介绍物理,教师对广泛使用的两本教科书满意度较高,《大学物理》教科书使用的比例获得显著性增加;高阶物理(C)课程主要为将来进入大学学习科学或工程类学生所准备,涉及到解决力学和电、磁学方面的复杂问题,《物理学》教科书的使用率显著性下降.

3美国高中物理教师的状况

物理教师的质量是决定高中物理教育教育水准和培养未来从事科学和技术人才的重要因素,然而超过2.3万的物理教师认为他们并没有为从事高中物理教育做好充分的准备.2009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物理教师中具有学士学位的占30%,具有硕士学位的占63%,具有博士学位的占7%.高中物理教师中有主、辅修物理学位的占26%和9%,主、辅修物理教育学位的占9%和2%,表明高中物理教师中无物理类学位的占54%,预示着能够有效承担物理教学的物理教师仍然短缺,加之选修物理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这一短缺状况近期难以发生改变.美国高中物理教师自我评价认为,物理基础知识非常好的占66%,有四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在物理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能够有效使用计算机,对物理学最新发展了如指掌的比例只有13%,实验教学设计与演示能力好的比例为36%,有47%的教师能够很好地将物理学应用于日常生活.美国高中物理教师认为当前高中物理教学存在如下的问题,资金、教学仪器的匮乏,没有足够的时间准备物理实验,实验场所缺乏和实验仪器过时,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没有足够的时间备课等.近年来,美国在基础物理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倡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采用基于探究的教学方法,开发基于计算器的实验、交互式物理、基于探究的物理、建模教学、基于计算机的实验、活动物理、跨学科教学、实时物理、物理研讨会、促进物理概念理解的课程、理解物理学的建构等物理教学方法与手段.

4美国基础物理教育教师的培养

美国合格的基础物理教师严重匮乏,每年约需要雇佣1200个新的物理教师,其中约有800人缺乏讲授物理概念的训练和相关物理知识,美国教育雇佣协会认为,除特殊教育教师外,高中物理教师的职位是最难供给的.旨在改善和促进未来物理教育和物理教师教育的“物理教师教育联盟”成立以来培养出超过以往一倍以上合格的高中物理教师,促进大学物理系与中学物理教学之间的对接,为未来物理教师改进物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奠定基础.为了吸引大学生有志于从事物理教师职业,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兴趣,通过持续的交流,组织学生参加与物理相关的研讨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具备物理教师的潜力;其次展示物理教学的乐趣,在大学物理课程中采用交互式教学方法让他们意识到教学并不仅仅是教师讲,通过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体验到参与教学的兴奋感;第三是体验早期的教育经验,让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成为学习基础物理课程学生的学习助手(LearningAssistants),尝试帮助其他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体验到做教师的成功感、喜悦感;第四是加强大学与中学优秀物理教师之间的互动,吸引中学优秀物理教师参与未来物理教师的培养工作.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物理系创建的学习助手计划提供了很好的大学物理系培养物理教师的典型案例,该计划的目的在于通过改造本科教育提高学生的教育质量和教师教育质量,招募更多潜在的物理教师,让具有科学才能的学生有志于从事科学教育和基于学科的教育研究,将科学系科文化转换为我们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研究活动.学习助手计划能够有助于课堂环境的构建,让学生通过平等的交流,相互合作进行问题解决,阐明和捍卫自己的观点.学习助手计划招募的优秀高年级学生需要从事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和学科教学实践的学习和实践,他们每周和教师一起反思教学,规划未来一周的教学活动,检查和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他们学习为期15周的教育类课程,从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分享教学经验,研修相关的教学研究论文;他们参加由教师主持的相关教学研讨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扮演学习助手的角色,引导学生参与对相关物理问题的讨论,从而在实践中丰富学科教学法知识.科学教育教授瓦莱丽•奥赛罗(Vale-rieOtero)认为,学习助手的经验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教学是真正的智力挑战,对学习助手中的一部人而言,这正是他们期待的.学习助手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成功,增加了未来物理教师的数量和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对物理学基本内容的理解.

5启示

美国物理研究所对全美中学物理教育的调查能够了解和掌握当前基础物理教育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物理教师的培养工作卓有成效,对当前我国基础物理教育具有以下的启示:

发育生物学的基础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在指出当前基础教育形势要求中学物理教学法课必须改革的基础上,讨论了物理教学法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管理等问题,对“物理教学技能训练”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策略作出了初步探讨。

一、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为本素质教育

从广义上讲,凡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活动都是素质教育。本文所论述的素质教育主要指学校的素质教育,其涵义是学校为完成一定阶段学生素质培养目标所规定的任务而进行的一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工作。可以看出素质教育既体现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它具有广泛的思想涵义。首先,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的发展。其次,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最后,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人的适应与创造相统一的素质,不仅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展。

二、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物理教学应该建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1.必须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要求基础教育要淡化选拔意识,加强普及意识。有人说,搞基础教育的同志,不应该当伯乐,而应该去当好园丁,这是由基础教育的目标与任务所决定的。现在,基础教育强化了教育的选拔功能,过分重视对少数尖子学生的培养,而轻视对大多数学生的教育,是以牺牲多数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的。因此,实施新课改,必须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

2.面向全体学生,物理教学的要求应该多样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不应该是对所有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要求,那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不是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应该承认学生是存在差异的,学生先天遗传的智力水平、后天发展的能力倾向与兴趣爱好是多样化的、多层次的。承认差异、依据差异对不同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并进行组织教学才是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对认知结构不同、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要通过分层指导,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提高,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要求。

三、实验装备、实验方案的改进和创新

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某些物理原理,尽管教材中没有规定做实验,也可以设计一些操作方法简单易行的实验,对有些难于理解的物理概念或基础理论除了教材中规定的实验外,还可以补充设计一些新实验,如果所涉及的物理知识比较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及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物理现象的解释,可设计、开发一些有创意的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感受到如何抓住重点,怎样因陋就简地设计实验,能学习设计实验的一些基本方法。

四、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和手段,也是物理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份,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营造创新氛围,学会观察分析,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实验教学环节包括基本理论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基本理论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是为了完成教学大纲任务性实验,而自主开放性实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自我设计实验方案、搭建实验装置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自主性学习过程,例如在做电磁感应实验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学生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明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让学生利用所给的实验器材,观察实验现象,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实验存在的问题,改进实验方案,重新进行实验,学生在不断实验中,学会比较,总结规律。同时对实验数据或相关信息进行比较、处理,在推理和归纳的基础上,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解释,提高学生严谨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多种能力都能得到培养。这样不但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也能让学生自主制定实验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

五、深化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在实施以上两个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对其加以深化,利用一些很好的例题,把学生零散的基础思维综合起来,务求在教学中起到“举一反三”的教育效果·在例题教学里面,教师要着重选择一些开拓学生思路、有针对性的例题,且做到放手让学生找寻一题多解、一题多思的解题技巧,以便促进学生惯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教师在学生陷入解题困境的时候,应该从旁引导他们怎么拆分问题、分析问题,从中发现突破点·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习题,而且选择时要体现高中物理教学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在教师完成每单元的教学之后,可以适当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题,以便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师透过学生所做的习题,了解到他们的不足之处,再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进而提升高中物理的教学质量·这些习题只要典型,而且难度适中就可以了·在讲解的时候,教师要着重使用物理模型,这样可以增加解题过程的生动与形象性·教师还可以把答案作出“重点”、“考点”、“了解”等标识,让学生在浏览的同时,为学生的“学习计划”提供参考及建议。

结语

物理教学改革任重道远。物理教学并无一成不变的模式,这就要求每位物理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陆洁清. 新课改下物理教师要重视物理方法的教学[j]. 西江教育论丛, 2005,(03) .

[2]许万军. 浅谈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5,(07) .

[3]黄汝湘. 浅谈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过程[j]. 西江教育论丛, 2005,(01) .

发育生物学的基础第5篇

关键词:植物保护专业 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

以往的大学教育为精英教育,本科教育处于教育的顶层,专业设置细适应了计划经济的要求。在大学教育逐渐成为大众化教育的时期,本科教育位居整个教育中层,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要求本科专业口径要宽,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这样要求加强基础,缩短学时,淡化专业,拓宽口径。如何合理地利用好传统专业优势资源,打破旧的、固有的、传统的窄口径专业设置结构,构建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宽口径的专业,如何将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协调好,不能将专业课程一唯淡化,是当前专业设置上面临的、必须立即着手解决的问题,以免培养的人才成为不懂专业的大学生。

一、国外农业类专业改革现状比较

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类专业一般口径较宽,表现在基础课程体系在同类专业中通用和学科间课程的相互渗透,同时强调与新的农业生产体系相吻合,学生的选修面较大,并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美国要求农科大学生应该适应平均每4~5年改变一次工作岗位的需要,各专业适当拓宽基础,培养知识面宽、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即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在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的更新由教师主动提出,由学院的课程委员会审定。为适应培养多样化人才的要求,发达国家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探究式、讨论式等启发式教学方法普遍应用,并且更加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日本的大学绝大多数是大学一、二年级学习基础理论和文化教养;三、四年级进入主修课学习,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取一门主修学科,即为专业;三年级逐渐接触专业,三年级下学期,按其兴趣、职业方向、能力等确定相应的研究方向并进入相应的研究室,四年级做毕业论文。日本农业教育课程不断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而变化,教育内容面向社会实际需要,增加了许多新兴学科和特色学科。各级农业学校紧密结合地区农业经济开设了与地区紧密结合型课程,直接为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服务。农业专业知识不仅仅局限于面向第一产业的耕田、畜产等农业直接相关知识的学习,还增加了农业管理、农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知识。农业高中普遍增设了普通课程和专业课程,涉及了更广泛的农业相关领域,供学生从更宽的范围选择履修科目。

二、国内农业类专业改革现状比较

我国以往传统农业类专业设置较细,重视专业对口,强调专门技术和知识的传授,以适应社会需求。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厚基础、强能力,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不少高校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诸如生物、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受到各院校的普遍重视,学科间交叉融合,提升传统学科的水平。农业类专业开设了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土地资源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旅游管理等专业课程,为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奠定基础。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一些专业被指定了专业方向。例如,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种子方向) 、园艺(观赏植物方向);浙江大学:农学(种子工程与生物技术方向、农产品生产与经营两个方向) 、植物保护(农业生物及信息技术方向);贵州大学:农学(烟草、种子、药用植物三个方向);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应用真菌学、农药学两个方向);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园林专业(城市规划方向)、园艺专业(观光园艺方向) 、农学专业(技术与管理、设施农业两个方向)、植物保护专业(计算机应用)、草业科学专业(草业工程与城镇绿化方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企业规划与形象设计、物业管理两个方向) ;四川农业大学:生物技术(植物、动物两个方向);北京农学院:园林(风景园林方向)、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旅游管理方向) 。

三、重新定位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才需求日益增多,综合素质要求提高。拓宽植物保护人才培养的专业口径,提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内涵,设置植物保护宽口径专业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植物保护专业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植物保护专业处于综合型大学建设中,人才培养出现新的问题。比如,生源不足、社会对毕业生有效需求不足、经费投入不足、学科实力不强、科研基础薄弱、生源素质较差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因此,办学需要重新定位,尤其是在综合性大学的大背景下重新定位,不追求主导学科,而要努力成为优势学科;不求做大,但求做强。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加强多科综合,优势互补,向交叉、边缘学科拓展。

在专业设置上,坚持“大调整”、“宽口径”,主动适应生命科学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从社会需求看,农科大学生必须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众所周知,农村社会分工十分粗略,农科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中往往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包括社会问题,农科大学生只有具备方方面面的知识和能力,才能解决纷繁复杂问题和矛盾,才能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单科性的农业高校受办学条件的限制,很难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而综合性大学门类齐全,学科众多,有利于拓宽农科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综合大学农科院系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将资源优势切实应用于人才培养中。其次,应贯彻“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拓宽专业口径,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乃至今后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宽厚的基础,学生的发展有更广阔的舞台和后劲。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和教学安排上体现“重实践、个性化”,农业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增加综合性实验、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等措施,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实行学分制、选修课制等,使学生的发展更具个性化。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

四、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开展,为了改变高等农林院校偏窄的专业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各高等农林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主要表现在对“宽基础复合型人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方面。

五、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特色与创新

在植物保护专业人才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注重“多样化、高素质、强应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分为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综合教育课程三个类别。其中,普通教育课程包括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经济管理、外语、体育、实践训练课程模块。专业教育课程包括了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和综合特色、专业实践训练课程模块。综合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教育、学术科技、文化体育课程模块。改革了以往公共课、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避免人才培养知识体系的复杂性,使学生明晰如何依托专业培养平台,选择课程模块,构建自己人才知识体系,实现个人理念,满足社会需求。

专业教育贯彻学生整个培养过程,摆脱以往先通识教育、后专业教育的模式,使学生了解专业,依托专业塑造自己。专业课程前移,不仅能够合理配置学时,避免学生学习时间的松紧不均性,而且促进学生对专业认识,增加后期自我完善机会。弃陈出新,优化课程,满足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减少了植物线虫学、植物细菌学、城市绿地病虫害、发酵工程、生物农药等课程,增加了植保生物技术、转基因生物安全、绿色食品、农药分析、农产品加工、杂草学、节水滴灌、市场营销等课程。压缩学时,增加选修课程,加强基础性,注重系统性,拓宽学生视野和思路。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了较为充裕的时间和空间,也为开展个性化培养、双学位、特优生培养、硕士推免、跨学科先修和课外活动等多种教育形式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形成课程实验、课程实习、生产实习、科研训练四位一体的模式。实现了实践教学全学程不间断,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教育为主线,明确教学任务,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实践教学考核,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致力于建设植物保护实践教学基地。

参考文献:

[1]樊东,赵奎军,王晓云.植物保护专业教学过程整体优化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8,(1):69-71.

[2]樊东,赵奎军,张伟,裴海英.新世纪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2,(3):41-44.

[3]龚国淑,黄云,张敏,蒋素蓉,秦芸.新时期植保高素质人才培养浅析.2004.

[4]郭伟,孙海燕.研究型农业大学农科本科人才“SIR”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8,25(2):27-29.

[5]侯雪坤,贝丽霞,赵清华.创新教育体系推进“大农业”特色人才培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5):179-180.

[6]李保同.植物生产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2):53-55.

[7]李文英.日本农业教育的现状、特点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10):63-68.

[8]李艳秀.我国农业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农村经济,2003,(12):77-79.

[9]刘文奎,袁玲,张茂仁.农业院校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应对策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216-219.

[10]齐晓辉.以科技创新应对新疆兵团棉花产业危机的思考[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3(4):33-35.

[11]任良玉,刘雪春.地方性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科人才就业状况分析与培养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8(3):12-15.

[12]任良玉.植物保护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7,(1):39-43.

[13]王峰.兵团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与发展[J].新疆农垦科技,2005,(5):3-5.

[14]王秀德,史亚军.对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专业设置的调研及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2,(12):59-63.

[15]吴淑娟,龚祖文.高等农业教育研究20 年的反思和展望[J].高等农业教育,2002,(12):16-19.

发育生物学的基础第6篇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生命科学在中学基础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国的高等院校的专业结构已经由单学科性向综合化发展,目前,对于生物教师的职前教育和中学基础教育还有着一定的脱节现象,但在通识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1.1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与目标分离

从现行的课程设置来看,虽然生物科学专业在形式上增设了通识教育课程的模块,也增设一些选修课,但实际上能够真正体现通识教育本质的课程并不太多。目前大学通识事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通识教育课程无法全面覆盖到通识教育目标要求上。由于通识课程内容零散杂乱,缺乏课程设置的逻辑起点。因而导致了通识教育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也缺乏系统性。从课程内容看,很多高校存在的问题都一样,就是通识性不足,知识层面多数停留在介绍上,较少涉及到其思想深度上,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关注不够,很难达到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搭建宽广综合的基础平台的目的。

1.2将通识教育等同于基础课

过去,不少高校曾将通识教育当作高等教育里为专业教育打基础的基础教育。然而,通识教育被认为是基础教育其实是一种误解,通识教育不直接与专业相联系,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包括文化科学知识以及人文关怀的精神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联系虽然存在基础性的一方面,却不能将其等同为基础教育。事实上,基础教育可以看作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中间环节,具有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者的一些特性。

1.3缺乏完整、有效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教育在中学阶段就开始文理分科,且课程体系中的人文教育内容较为狭窄,到了大学教育阶段,就体现为通识教育内容不够全面,课程设置专业性很强,而通识教育流于形式,只是象征性地开设一些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而人文素质的培养不是通过办几场讲座、开几门课程就可以实现的。缺乏一个课程体系能够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完整的融合。没有科学的课程和课程论便不会有科学的教学,因此,课程设置在教育体系中总是处于中心地位,如何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已成为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2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教育是科学化的人文教育与人文化的科学教育的有机整体,主要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因此,教育无论在哪一阶段,都需要重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2.1促进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交叉综合化

通识教育课程是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本科生都必须学习这类课程。通识性课程对于师范生来说,既不学习“教什么”,也不学习“如何教”,更不是专业的知识,但学习这些通识性课程,能为师范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形成开阔的视野,为师范生教师素质的形成打下基础。当今社会,通才教育正替代专才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范生首先要具有广博的各科基础知识,用更多学科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生物课程在内容上有着极强的学科交叉性,对生物教师的各项知识都有挑战,因此就需要生物教师除了掌握过硬的生物学科知识,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因为不同学科直接是相互促进和影响的,生物教师只有全面的掌握相关学科内容,才能使生物教学更加完整的展开。通识教育与生物专业教育间的交叉和渗透,对于长期接受理科思维训练的生物科学学生来说,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够培养直接思维、发散性思维方式,人文的力量与生物科学的力量以及艺术、思维力量等有效结合,才有助于生物专业方向的发展。为了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应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要保证通识性课程所占的比例,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间的交叉与渗透;在课程结构上,要实现跨学科的有机融合,打破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壁垒,使学生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宽厚的知识;在课程内容上,要教给学生最基础性的知识,却能使自然科学内容与人文科学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融合,跟上知识更新发展的速度;在课程形式上,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各种形式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实现知识的综合化。

2.2提高教师队伍的素养,贯穿通识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能只依靠几门通识性课程,也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课程,而是要借助教师的力量把通识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寓通识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要提高生物科学专业教师的个人素养,这样才能有效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才能培养学生拥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实现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层面的问题。一是要通过宣传引导;二是要通过政策激励;三是要通过加强管理,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督促和约束。

2.3在第二课堂中体现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融合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都不应仅仅体现在第一课堂上,要实现这二者更好的融合,就要由第一课堂教育和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实训实习有机结合,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各自的活动融入学会求知、做事、共处和做人的理念。根据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能使学生通过实践,在生活中体验和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实训实习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另外,在第二课堂中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课外读书活动及其他课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身心修养,开阔他们的视野,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启发艺术灵感和哲学思考,将专业教育方式与通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3结语

发育生物学的基础第7篇

关键词:生物科学;人才;培养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劳动者的素质,尤其是脑力劳动者的知识和科技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首要指标。然而,在信息技术引领科技创新飞速发展的当代,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步伐,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更新换代的日益加快,对于一个国家劳动者的知识背景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于我国新生代科学技术领域人才的培养和挖掘,必须以当今国际通行的标准来评价和考量。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牢牢把握人才成长和发展的黄金年龄段,在时间上抢占先机,才能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技术的竞争,提升我国的科技水平,巩固和稳步提升综合国力。

二、把握生物科学人才培养的战略机遇期

根据有关专家的科学研究,人类的黄金学习期处在17岁到23岁这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人智力发育快,学习能力最强,最有利于在某一专业领域成才。因此,如果把生物科学这一基础性学科的人才培养重点都放在升入高等院校之后,将错过学生进行专业定位和专业教育的黄金时期。因此,为了能与升入大学后的高等教育培养工作进行更好的衔接,并打好以义务教育为基础的生物科学教育工作,在我国最新推出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第一层次将"生物科学素养"这一概念引入到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教育日常工作中。

三、基础教育阶段是生物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点

培养生物科学创新型人才工作,在基础教育阶段,生物科学人才的培养应以打好生物科学学科知识基础,提升生物科学素养为主。对于生物科学素养这个概念的认识,目前主要以培养生物科学知识和学科问题探究能力,建立生物科学探究精神,增进生物科学相关问题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要依托,通过参加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生产实践和生物科学教学中的科学实验,获得对于生物科学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和运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学习和试验,以应对在日后的专业学习中的生物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运用创新能力解决生物科学分支学科中的前沿性学术和技术难题。如今,伴随着生物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的引入,成为基础教育生物课程的重要教学任务和关键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与否,成为近年来评价和衡量生物科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此引发了生物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另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衡量和界定具备生物科学创新型技能的学生在生物科学方面的创新型潜能?界定一名学生是否具有生物科学素养和潜能是一项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内容的课题。既事关“素养”“潜能”等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内容,有涉及到对于生物科学基础性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具体归类和划分。众所周知,在西方具有上百年研究历史的生物科学学科的内涵十分的丰富和复杂,如何结合现代心理学和人类学知识对人的生物科学领域创新型潜能进行摸底和测评中会造成一些标准上的难以统一,造成针对生物科学创新型潜能的测评相当困难。因此,对测评生物科学素养水平工具和方法的研究是对于挖掘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是否具备生物科学创新型潜能的关键环节。对此高中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指南中对于生物科学素养和潜能的具体特征和表现做了一个宏观的规定。共涵盖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的内容虽然在精确性上不够完善,但基本上建立了高中阶段对于生物科学学科要求学生在具备掌握和研究相关知识和课题中需要具备的几项基本素质,以及部分具备生物科学研究潜力的学生能够达到的标准。首先是要能够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中学阶段生物课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关于生物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重要概念。这些内容是生物科学人才培养需要完成的基础性工作,如果学生难以对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概念在头脑中形成系统化的框架性认识,就无法在日后的生物科学学习和研究中走的长远。二是对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具备现实了解和理性的认识,并对人类活动对日后生物圈的影响趋势有较高的关注和兴趣。创新型人才的最大特征不在于对旧的知识能够有多么牢固的掌握,而是能够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积累探索未来,保持对人的活动与生物圈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和趋势进行探究和思考的浓厚兴趣,才是具备创新意识的生物科学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三是对生物学研究的历史和发展过程有所研究和了解,通过对前辈学者进行科学实验以及课题研究、专业考察等科研活动的方法和过程有所了解和认知,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可能会充满各种艰难险阻,才能在日后更为深奥的生物科学研究工作中不畏困难,保持良好的科研信念和工作态度。四是能够对生物多样性特点具备观察和探究的能力,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是文化、种族、国家制度、意识形态等诸多多样性存在的源泉。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客观认识是日后开展生物科学研究的基础。五是建立好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树立客观的科学研究精神,避免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等思想。六是对于现今的生物科学先进技术保持关注,并能够尝试运用先进技术尝试解决学科研究中出现的问题。相信日后在对基础教育阶段生物科学学生创新型潜能的研究不断深入的基础上,我国在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方面一定会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春燕.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现状和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2.

发育生物学的基础第8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基础知识 创新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物理教学是物理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从《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不难看出,作为物理启蒙教育,初中物理必须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同时还必须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落实素质教育。

初中物理虽是物理教育的启蒙教育阶段,但就其内容而言不仅涉及学科体系中的各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延伸到生活、生产、科技、社会和家庭等各个方面。例如近几年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中招物理试题中均有不少题目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活动、科学技术,以及国防建设相联系。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强化双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探索分层教学模式。同时准备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课外的练习题和检测题,对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加强课堂教学的反馈和质量监测,一课一练一评,使学生尽快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物理的自信心,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达到学历水平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为学生今后能更好地学习与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点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应在教学中创造一个平等、民主的环境与氛围,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猜想,针对提出的质疑和猜想制订计划,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交流与讨论,评估等。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向探究合理、正确的方向发展。

这样,学生通过亲自探究,既掌握了物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方法;既提高了能力,又培养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此,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技能、创新精神时要充分利用学科的特点——以实验为基础,充分发挥实验在基础知识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例如,初中物理《力与运动》一章,主要讲了牛顿第一定律。力的合成与力的平衡这两个知识点都是为牛顿第一定律服务的,创设了“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实际情境。在牛顿第一定律得出之前,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结论被人们沿用了两千多年,而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大多有错误的认识。所以在学习定律之前,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中插图所示的实验。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实验探究,通过探究,得出:“在速度一定时,水平面越光滑,摩擦越小,小车运动得越远。”再进一步分析得出:“水平面绝对光滑,即摩擦为零时,也就是不受外力时,运动的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实验与自主学习,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提高了创新能力。

又如初中物理《探究电路》一章,具有概念多,实验多,规律多,重点和难点多,与日常生产生活联系多等特点,对此可以采取自学指导和实验指导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前加强对学生预习和自学的指导,指导学生认识电路、探究电路的规律等,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对学生实验的指导,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习、体会电学知识与规律。学生通过自主实验能更好地掌握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途径,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动手实践和分析能力,培养了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这样的学习不但使学生较为扎实地掌握了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学生探究和创新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