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论述生态文明建设

论述生态文明建设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03 14:40:45

论述生态文明建设

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第1篇

党的十以来,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实现路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生态观的思想精髓,表明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贯穿着心系民生、为民谋福祉的真挚情感,为我们准确把握和科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引和思想武器。

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展现了时展的新愿景。同志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从人类社会的演进历程来看,当前正处在向生态文明过渡的关键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绿色革命”,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它的核心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生态文明新时代,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时代。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描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辩证历史系统的生态观,体现了生态理论建设的新成果。同志多次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这些论断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文明兴衰的客观规律,科学地回答了人应该如何对待自然、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我们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几代领导人都对加强生态建设做出了许多深刻论述。同志的生态思想,是对我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继承与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实现了发展理念的新提升。同志形象地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和谐,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对“两座山”关系的认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只要经济发展,产生GDP,就不去过多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重问题。第二个阶段,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开始注意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还只是就生态谈生态,并没有从全局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第三个阶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财富,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生态优势可以变成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同志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科学破解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悖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深化,是对我们党发展理念的又一次重要提升。

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第2篇

关键词:毛泽东;生态思想;理论价值

生态环境是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整体布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基本条件,又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研究毛泽东生态思想的理论价值,对于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毛泽东生态思想的科学内涵

毛泽东生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很长的历史阶段,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直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如何认识、改造、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从而改善中国人民生产生活环境的理论思想。虽然受到不同历史时期革命和建设时代主题的影响,实践的情况不一,但是这些思想的确为当时的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强有力地指导。

从纵向发展上看,毛泽东生态思想涵盖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三个历史时期,是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之下,结合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国情,汲取中国传统文化而形成的对中国生态问题的深刻认识。从经验层面上看,研究毛泽东生态思想是为了为解决当前我国的生态问题提供具体的对策;从理论层面看,毛泽东生态思想是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生态思文明论体系;从文化角度来看,毛泽东生态思想研究重塑了人们道德伦理观念,唤醒了人类的良知,提高了全人类的思想觉悟,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从毛泽东生态思想的初衷上来看,毛泽东的关于生态保护的思想理论既包括以改善自然环境的目的生态论述,又包括不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的其他的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环境作用的经济、军事、文化、政治工作和教育、政策和策略方面的论述,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生态思想论述,显然都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推动作用,也显然应该被看成是毛泽东生态思想的重要内容。从内容上看,毛泽东生态思想主要包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论述、关于节约思想论述、关于控制人口增长的理论、关于保护自然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思想论述等方面的理论。

那么究竟什么是毛泽东生态思想呢,笔者认为,毛泽东生态思想就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为了满足革命、建设的需要,毛泽东提出的旨在保护自然环境,改善人类生存自然环境为目标的一些列主张、观点、指示等思想和实践的总合。毛泽东的生态思想有的已经付诸实践并取得很多成果,有的则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只停留在想法阶段,但不论是那种形式,都构成了毛泽东生态思想的重要组成,同样也为今天的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二、毛泽东生态思想的理论价值

1.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

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国家领袖,毛泽东生态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毛泽东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生态环境客观现实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生态思想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生态观思想同时,参考了中国革命建设的实际情况,他是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建设的原则指导下,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产物;另一方面,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相比,毛泽东生态思想更加容易在革命和建设中进行实践。毛泽东生态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之下,结合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和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客观实际提出的生态思想,而且毛泽东生态思想不仅体现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论述,更是在生态建设的具体方面提出了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性的指导意见及办法。

2.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化理论成果,毛泽东生态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毛泽东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是毛泽东的政治思想理论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思想基础,而毛泽东思想关于政治思想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学说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毛泽东生态思想中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前提之一。从范畴上来看,二者以交叉的形式存在。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而必须把两者看成是有机整体。

首先,毛泽东生态思想与毛泽东的经济思想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毛泽东的生态思想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和建国之后经济建设状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中国的创新应用。可以说,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6年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之后,如何缩短中国与西方国家经济水平之间的差距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中国的时代主题,那么在考虑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中国建设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生态问题和潜在的生态危机,这就让毛泽东对中国的生态现状重新进行思考。当时的毛泽东认为,离开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国的经济建设将遭遇巨大阻力,而离开了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正是在毛泽东生态思想的指导之下,中国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中国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其次,毛泽东生态思想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补充。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奠基人,毛泽东的思想囊括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然而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对生态问题的思考,势必在毛泽东理论中有所体现,这些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毛泽东思想中的具体体现,就是毛泽东生态思想的有机构成。换一种说法,毛泽东的生态思想丰富了毛泽东思想内涵,它使毛泽东思想向更广泛的领域延伸。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世界观还是方法论,在毛泽东的生态思想中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再次,深刻把握毛泽东生态思想必须扭转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绝对对立的错误认识。长期以来,我们都对生态与经济之间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一定误区,人们往往认为,保护环境就不能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势必会造成环境污染,认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是绝对的矛盾关系。然而要想真正的理解毛泽东的生态思想,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的生态观、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因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的是“人的自然”,这种人的自然思想势必包含着生产力的发展,换句话说完整的自然界必然包括人类,而经济的发展又是人类生存的客观物质保障,因此,真正的马克思生态思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是历史前进永恒的主题。而毛泽东生态思想不仅继承了马克思生态观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而且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把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这不仅让人们认识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完全能够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在客观上保护了中国的生态环境,更为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源泉。

3.为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的发展战略中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现实角度来讲,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环境,那么到底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在什么样的理论下来指导呢?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并且回答的理论问题。毛泽东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优秀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源泉,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着强有力的指导,研究毛泽东生态思想无疑是理解和掌握马克思生态思想内涵的最直接的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毛泽东生态思想被进一步的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生态思想中的一些措施和方法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依然被广泛的实践。例如毛泽东提出的计划生育、植树造林、水利建设等思想不断地发展,在今天的生态建设中这些思想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继毛泽东之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几位中央领导人,都不断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生态思想,并且结合不同时期中国的具体实情,进行社会主义生态实践,保护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

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第3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审计

一、引言

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了“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已然成为我国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经济转型,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推进器。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涵盖了政府、企业、公众等多个参与主体,涉及到政治、文化、法律、经济、制度和社会等各个专业领域。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政策作为支持或约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以及精确地实践操作(王爱国,2017)。因此,如何鉴证这项复杂而又庞大的工程?如何鉴证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呢?这就迫切需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引入具有“免疫系统”的国家审计,构建现阶段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文明审计,让生态文明审计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当中,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审计的预防、揭示和抵御作用。本文对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审计现有研究成果综述的基础上,初步提出生态文明审计内涵及实践路径。

二、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制度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制度在西方工业化国家是伴随着“马斯河谷大气污染”、“伦敦雾”等在内的“公害事件”逐步延伸出来的概念。这些环境事件逐步使人们意识到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G.P.Marsh(1864)在《人与自然》一书中,着眼于全球分析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着重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将会带来极大的危险。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陆续制定并颁布相关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例如,英国政府于1956年通过的《清洁空气法案》、美国政府于1969年制定的《国家环境政策法》。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首次将制度化、规范化引入到了环境保护领域,从此逐渐完整的环境保护立法体系和职权分明的环境监管体系,成为西方工业化国家治理环境的主要制度性工具。1987年通过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揭露了人类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在改造自然环境中的不合理行为,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走循环发展利用之路。90年代后,西方工业化国家逐步意识到“环境经济政策工具”在治理环境污染的有效性,逐步采取综合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等经济手段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和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治理,实现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斯诺(1994)提出生态文明制度应是推进生态文明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建设的行为规则,这些规则制定与执行的科学性与效果性决定着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效。21世纪以来,随着民众对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迅速发展。西方各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也各有特色,德国创新性的将循环经济概念融入到法律体系当中;美国将“循环经济”作为科学化能源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2.国内研究综述。“生态文明”理念在我国于2005年首次提出,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立产权清晰的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制度学术研究在我国实现了质的飞跃。谷树忠(2013)以党的十报告为基础,提出生态文明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一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二是生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三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其认为生态文明应是一种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体现现代文明理念,助推经济发展和要求的一种系统。并设计了自然资源节约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和国土开发与保护四种实现生态文明的路径。陈旭(2013)、刘峰(2013)等认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探索研究绿色发展制度;二是探索研究生态补偿机制;三是探索研究违法责任追究制度和监管制度;四是探索研究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巩固、孔曙光(2014)对已有生态文明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将生态文明概念分为“类型说”和“要素说”,并认为类型说能更好的概括生态文明概念。狭义的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理想社会状态;广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一切有利于实现狭义生态文明的所有因素,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不断吸纳各种有利因素。沈满红(2014)提出生态文明制度主要包括如环境法律、规章和政策的正式制度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观念、风俗等非正式制度。张云飞(2015)提出应加快步伐转变现有粗犷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发展生态产业为核心,以生态环境管理为手段,以生态效益为发展最终目标,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三、生态文明审计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1992年,环境审计委员会(WGEA)正式成立,该组织在国外掀起了环境审计理论与实践交流的高潮,国外学者对环境审计在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Ammenberg(2001)、UNCTAD(2004)认为为了保证生态文明审计的效果及审计报告的公平性必须保证审计主体地位相对独立性并同时建立一套系统的生态效率指标。DixonR(2004)、ChiangC(2004)提出应当在以财务审计师为主体的审计团队中补充专门从事环境状况审计的审计人员,从而可以相对独立的开展生态文明审计,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审计制度的建立。Nicolace(2011)提出生态文明审计是对与生态文明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的、连续的、有证据的客观验证过程,生态文明审计应被视为一种有用的环境管理工具。Evans(2011)利用工厂层次数据分析法验证了环境审计在应对生态危机上的重要作用。Banerjee(2016)通过整合及优化经济环境核算体系及各类资源价值计量模型,认为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评估政策实施前后潜在的经济和环境影响。为生态文明审计的价值审计提供了坚持的理论基础。国际最高审计组织(INTOSAI)提出生态文明审计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反映经济主体是否遵守相应法律法规的生态文明制度执行性审计,二是反映经济主体投入与产出关系的生态文明制度效益性审计,三是反映生态文明政策合理性的生态文明审计制度适应性审计,四是反映预防风险的生态文明审计制度完备性审计。

2.国内研究综述。我国对环境审计的正式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83年,环境审计正式成为政府审计的有机组成部分。2008年资源环境审计第一次被视为六大审计类型之一,标志着环境审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生态文明审计作为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被学者广泛研究。刘家义(2012)、唐洋(2014)在对环境审计本质属性(受托责任观、免疫系统观)阐述的基础上提出目前环境审计研究的内容主要聚焦于项目本身的绩效性,研究内容较为微观,然而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的层次与要求更高,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审计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审计机关履行生态文明职责的具体措施之一。孙晗(2014)利用PSR模型与层次分析法,并结合费用分析、风险分析等实证方法验证了环境审计在应对生态危机中的重要作用。刘西友(2014)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平衡就必须构建多元化的审计工作格局,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审计。沈洪涛(2014)从会计的管理和监督两大职能以及会计的受托责任观为切入点,认为会计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政府层面可以通过构建排放权交易制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征收环境税使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企业层面应当构建生态会计系统和生态文明内部审计,履行企业生态文明保护义务;社会层面公开环境信息,建立对话工作机制,提高社会公众生态文明保护意识。马志娟(2014)将生态文明与政府环境责任审计相结合,提出了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政府环境责任审计的理论基础、审计要素、实施路径、审计方法,为构建生态文明审计框架指明研究方向。郑国洪(2015)定义了生态文明审计的内涵,认为具备监督职能的生态文明审计应作为国家治理的途径之一,并对生态文明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路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以及生态文明审计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王乐锦(2016)在分析国外机构及学者对环境资产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及国际实践,并结合我国现实状况提出采用预期生态系统服务流量未来回报的折现值估算生态系统资产价值,为生态文明审计奠定坚实的审计核算基础。唐滔智(2016)以京津冀等六省环保资金审计为例,提出生态文明审计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着审计涉及知识面广、内容多、资金来源广、每项审计内容重点不同,无统一审计评价标准、资金使用部门较多等难点,并提出了现阶段生态文明审计实践的重点依然应当是财政收支审计。都新英(2016)以政府审计在河南省的实践经验为例,提出了政府审计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机制及在实践过程中制约政府审计的一些问题,为生态文明审计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四、结语

我国现阶段针对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制度及生态文明审计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概念及内涵研究,尤其是针对生态文明审计尚无具体的进阶路径研究及具体实施案例研究。结合国内外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人认为生态文明审计的内涵是指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对生态或环境存在影响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的一种新兴的审计业务。现阶段在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审计可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审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节能减排审计三个方面作为试点开展生态文明审计(王爱国,2015),生态文明审计宏观上应至少对以下内容进行审计:(1)生态文明制度的健全性、科学性、合理性、可执行性、效益性;(2)与生态文明意识有关的文化内涵、文化素养、公民意识等的认可度和范导性;(3)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合理性;(4)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经济性和公平性。在审计过程中可以采用绩效审计“5E”性要求构建生态文明审计具体评价指标(王爱国,2017)。

参考文献:

[1]王爱国,杨美艳,刘毅.我国生态文明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J].山东社会科学,2017(05):166-172.

[3]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01):2-13.

[4]陈旭.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设计创新[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3,(02):5-7.

[5]巩固,孔曙光.生态文明概念辨析[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15-23.

[6]沈满洪.生态文明制度的构建和优化选择[J].环境经济,2012(12):18-22.

[7]张云飞.生态理性: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01):91.

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第4篇

一、指导思想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党委(党组)领导班子对本单位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应当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带头管阵地把导向强队伍,带头批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问题亲自过问、重大事件亲自处置。党委(党组)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协助党委(党组)书记抓好统筹协调指导工作。

二、学习时间及方式

每个月在10日、20日采取集中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

三、学习教育对象

全局党员(干部)

四、学习教育内容

第一阶段:开好“两学一做”动员会,进行动员部署,搞好思想发动,迅速在全局掀起学习教育活动热潮;围绕“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整治方向”,组织开展“弘扬红军长征精神、做理想信念坚定者”学习讨论;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第二阶段:学习《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谈治国理政》、《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学习同志机关党建中央论述》、《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摆脱困难》、《之江新语》、《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用典》。

第三阶段:围绕“坚守纪律底线、树立清风正气”,扎实开展“学党规党纪•知责明界”学习讨论。12月底前,我院要召开“两学一做”专题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

五、要求

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第5篇

[关键词] 环境伦理;“美丽中国”;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 B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99-2

党的十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并将其摆到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中,强调“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表明我们党已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并将它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

一、“美丽中国”建设的含义与意义

十报告指出,“把生态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以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期许和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也是我们党和人民的一个美好的愿景。十报告首次以如此动情的语言勾画出“美丽中国”的新画卷:“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在将来的国家建设中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也体现出党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乃至对整个中华民族负责的态度。“美丽中国”不仅是伴随生态文明理论的诞生应运而生的一个新的概念,更是我们社会主义未来建设的一个美好目标,我们要认真对待十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的要求,通过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存与生活环境,来达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目标。

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在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集中体现,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生存状态。中国传统生态伦理观又集中地表现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和人对待自然的生态道德。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是“美丽中国”的显著标志。但不能一味地强调“返朴归真式”地旧时代自给自足地田园式生活,而是要与经济建设相协调、相结合,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

能够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设想,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深化,也是我们党对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所伴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是对人类文明结构和文明进程认识的拓展,是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

二、建设“美丽中国”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难题

正如同志在十报告中所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也指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

结合十报告及近几年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存在的自然生态问题,在这里指出几点我们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困难阻碍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大,开发格局不合理。国土空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我国辽阔的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更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永续发展的家园。随着我国的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明显加快以及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张,有限的国土空间面临着承载规模更大、强度更高的经济社会活动,与此同时我们的美好家园也面临着更大的破坏,我们必须首先意识到我们在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上的错误并产生危机感。

在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空间结构不合理、城乡及区域发展不协调、空间利用率低等现象。由于城市建设、工矿建设用地所占空间偏多,开发区占地面积多且分散,导致绿色生态空间减少过多;而且城市建设空间和工矿建设空间单位面积的产出较低,建成区空间利用效率也不高。优化城乡空间结构面临很多问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很大,城市盲目扩张、农村闲置地利用不够、农田占有量大等等。

(二)能源资源消耗大、利用率低,再生资源的资源化水平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越来越凸显,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由于人们对资源节约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节约意识薄弱,关于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还不完整、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资源节约没有成为广大人民的自觉行动。人们在生产中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把资源节约仅仅当作缓解资源供需矛盾的权宜之计,供应紧张时重视,供应缓和时就放松节约;高消耗高排放的现象仍处处可见,公共资源、粮食浪费等现象屡见不鲜;而且大量可利用的资源被作为废弃物白白地浪费掉,并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人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第6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概念体系;内在逻辑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69(2012)04002605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理论与实践中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持续关注。在观点表达上,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生态协调、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绿色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相关概念已相继出现,并得到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些概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科学有效地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正确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明概念体系。当然,在这一概念体系中,概念数量众多,并且在内涵与外延上各有侧重,若不能科学厘清这些概念与生态文明概念的内在逻辑和相互关系,则容易造成认识的混乱与实践的困惑。

一、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人与自然和谐,也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002年,在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大会开幕式上指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总结历史得出的深刻结论和正确选择。”\[1\]人与自然和谐更是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2\](P69-70)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2\](P706),简称为“三生”共赢。其中,生产发展是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物质基础,生活富裕是发展生产和保护生态的最终归宿,生态良好是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先决条件。“三生”共赢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如何?指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3\](P463-464)“三生”道路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反复提到的一个重要思想,而且都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相关问题一起论述。这意味着,“三生”文明发展道路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人与自然和谐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概念与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就是“三生”共赢,建设生态文明要走“三生”共赢发展道路。这就告诉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文明建设本质所在。这也是学术界的一个基本共识。工业文明是人与自然分裂与冲突的不和谐发展,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内在统一与和谐共生的和谐发展\[4\](总序6)。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生态文明,都表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进步状态,区别仅仅在于,狭义生态文明将人与自然和谐视为全部内容,广义生态文明将人与自然和谐看成部分内容。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7月第12卷第4期黄娟,等:生态文明:概念体系与内在逻辑二、经济与生态协调: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经济与生态协调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简称,这是党的文献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与经济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成为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对基本矛盾。2006年,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在发展中面临着两大矛盾:一个是不发达的经济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这将是长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要靠发展。另一个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矛盾,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个矛盾要靠科学发展。”\[5\](P5)十七大报告更是将“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为前进中面临的问题之首,足见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严重性。

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第7篇

一年来,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在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新圩镇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和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方针,坚定不移地贯彻县委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我镇中心工作任务,找准立足点,发挥着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的重要作用,深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2019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

按照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要求,从更深的战略意义、更高的目标追求,认识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意义,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有力的政策措施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各项任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动权,把意识形态工作同经济工作同安排同部署,纳入年终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设立微信工作群,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求,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和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研判机制,坚持意识形态工作原则,坚持“四同”机制,全力打好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战。

二、强化理论学习,确保理论武装到位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突出学习重点,打造学习型党组织。一是狠抓中心组学习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精心制定了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并及时下发了《新圩镇中心组学习计划》。加强了中心组学习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每周例会制度、中心组学习考勤签到制、中心发言制、学习通报制、一把手负责制、集中学习反馈制、考学、评学、督学、述学制度。建立健全了中心组秘书档案,抓好学习的考核评分。建立中心组学习经费保障制度,确保中心组学习调研、学习、购书有经费。

三是坚持领导干部“微党课”制度。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分村分支部举办各类座谈会、宣讲会,开展专题讨论和“学讲话用讲话”心得交流活动,党政领导坚持每周上一堂“微党课”,用科学理论武装人,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使广大群众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努力创业,勤劳致富。

三、抓好舆论引导,传播凝聚正能量

在舆论引导与对外宣传中,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尊重舆论宣传规律,讲究舆论宣传艺术,提高舆论引导效果,为全镇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一是把握导向,规范舆论宣传。进一步健全完善新闻“三审制”,搭建信息互通的平台,对一些苗头性问题努力做到早预见、早发现。注重把握不同时期宣传重点,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对重大事件及突发性问题及时尤其注重提前介入,防患未然,特别注意掌握网络舆情,牢牢掌握新闻报导主动权。

  二是丰富载体,占领舆论阵地。投入12万元,先后在各村建立固定的群众工作宣传栏,在镇区、政府院内设立了大型不锈钢宣传廊,宣传“”、基层党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廉政法治文化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安全生产、森林防火等内容,强化宣传载体建设。

 三是主动出击,切实加强对外宣传。积极投稿,一年来共投稿9篇,对脱贫攻坚、安全生产、“”、雁过拔毛式专项整治及其它工作等先进经验和典型进行了推介报导。

四、弘扬社会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领导重视,软件硬件有保障。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顾问,镇长任组长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精神文明建设有关工作,做到“资金有保障、机制更健全、活动有载体、建设有阵地”。建设了功能齐全的综合文化大楼,建成了休闲广场,在各村配置了农家书屋,完成了村村响工程。完善了精神文明建设领导机制、责任机制、督促机制和投入机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有关单位、各村,对其责任规定和标准要求等均作了详细规定,做到“活动前有动员、有布置,活动中有检查、有反馈,活动后有考核、有总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二是活动丰富,文明创建有成效。一是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举办了二届蓝球赛;二是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我镇深入开展市级文明镇创建活动,村民文明素质和村庄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三是开展“平安家庭”、“好婆媳、好邻居”评选活动,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无封建迷信、非法宗教、邪教发生。四是开展美丽镇村、洁净镇村行动。坚持走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美丽镇村、洁净镇村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村三改以及农村环境清理。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定期组织卫生检查评比,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序化水平明显提高。

五、立足当前抓谋划,助推工作上台阶

一年来,我镇意识形态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是:对内对外宣传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法、形式、途径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战斗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明年,我镇意识形态文化工作必须围绕“树牢新理念,引领新发展,全面建小康,打造新新圩”主题和全年工作目标,着力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干劲、增强实效上下功夫,努力在理论武装、舆论引导、文明创建和文化发展上取得新进展,不断激发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工作激情,为推进我镇经济社会大发展,为建设“六新新圩”提供坚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一)进一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继续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为龙头,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和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研判机制,坚持意识形态工作原则,把意识形态工作同经济工作一同部署,纳入年终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党委书记做到重要意识形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意识形态问题亲自过问、重大意识形态事件亲自处置。

(二)坚持不懈抓好理论学习。以中心组学习为龙头,以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为重点,以重要讲话精神为主要内容,创新理论学习方式,丰富理论学习内容,不断完善落实好理论学习活动。围绕学习贯彻中共江华县委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紧密联系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组织广大理论工作者开展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探索美丽镇村建设和洁净镇村建设的新途径。

(三)切实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结合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扎实推进事关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宣传活动。加大经济宣传、主题宣传和典型宣传的力度,大力宣传全镇上下开展“”学习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用讲话交流”活动,推进敖泉跨越式发展的昂扬斗志和成功经验。

(四)继续拓宽对外宣传渠道,不断提高敖泉知名度。积极探索网络宣传和管理的方法,扩大对外宣传渠道。加大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对外新闻报道跟踪协调力度,从严把好关口,防止出现影响我镇形象的不实报道。

(五)加强宣传队伍建设。加强宣传思想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政治更加坚定、眼界更加宽广、业务更加精湛、纪律更加严明、作风更加务实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进一步提高宣传思想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进一步加强网评员和舆情监督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乡镇党委2019年半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总结

半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方针,坚定不移地贯彻县委“2344”发展方略,紧紧围绕我乡中心工作任务,找准立足点,发挥着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的重要作用,深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现将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

按照“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要求,从更深的战略意义、更高的目标追求,认识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意义,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有力的政策措施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各项任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动权,把意识形态工作同经济工作同安排同部署,纳入年终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设立微信工作群,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求,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和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研判机制,坚持意识形态工作原则,全力打好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战。

二、强化理论学习,确保理论武装到位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突出学习重点,打造学习型党组织。一是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组织开展‘我为三大主战场献一策’的大讨论。党委书记亲自带头发展发言讨论活动并带头撰写调研讨论文章。二是狠抓中心组学习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精心制定了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并及时下发了《龙洞乡中心组学习计划》。加强了中心组学习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每周例会制度、中心组学习考勤签到制、中心发言制、学习通报制、一把手负责制、集中学习反馈制、考学、评学、督学、述学制度。建立中心组学习经费保障制度,确保中心组学习调研、学习、购书有经费。今年围绕意识形态、脱贫攻坚、“一条例一准则”等内容共组织中心组学习4次,干部职工上交各类心得体会30余篇。三是坚持领导干部“微党课”制度。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分村分支部举办各类座谈会、宣讲会,开展专题讨论和“学讲话用讲话”心得交流活动,党政领导坚持每周上一堂“微党课”,用科学理论武装人,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使广大群众树立自力更生“造血”扶贫理念,与时俱进,努力创业,勤劳奔康。

三、抓好舆论引导,传播凝聚正能量

在舆论引导与对外宣传中,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尊重舆论宣传规律,讲究舆论宣传艺术,提高舆论引导效果,为全乡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一是把握导向,规范舆论宣传。进一步健全完善新闻审查制,搭建信息互通的平台,对一些苗头性问题努力做到早预见、早发现。注重把握不同时期宣传重点,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二是强化载体,占领舆论阵地。投入20余万元,先后在各村设立了大型不锈钢宣传廊;在政府院内,设立宣传栏,宣传“两学一做”、基层党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廉政法治文化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惠民政策等内容,强化宣传载体建设。三是主动出击,切实加强对外宣传。积极投稿,半年来共投稿10篇,苍溪手机报、苍溪等媒体对我乡脱贫攻坚等先进经验和典型进行了推介报导。

四、弘扬社会文明,践行核心价值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民风淳化和环境整治为重点,不断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一是领导重视,软件硬件有保障。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顾问,乡长任组长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精神文明建设有关工作,做到“资金有保障、机制更健全、活动有载体、建设有阵地”。在后河、大元、茅坪等5村标准化打造了文化室、戏台,全覆盖配置了农家书屋,完成了村村响工程。完善了精神文明建设领导机制、责任机制、督促机制和投入机制。二是活动丰富,文明创建有成效。深入开展了群众文化活动,参加全县“秀水杯”篮球联赛;广泛开展“四好村、乡风文明”创建活动,村民文明素质和村庄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开展“龙洞好人”评选活动,大力弘扬典型力量和好人文化,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无封建迷信、非法宗教、邪教发生。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定期组织卫生检查评比,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序化水平明显提高。

五、立足当前抓谋划,助推工作上台阶

半年来,我乡宣传思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是:新闻上稿数量不多,对内对外宣传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法、形式、途径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战斗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一)进一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继续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为龙头,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和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研判机制,坚持意识形态工作原则,把意识形态工作同经济工作一同部署,纳入年终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党委书记做到重要意识形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意识形态问题亲自过问、重大意识形态事件亲自处置。

(二)坚持不懈抓好理论学习。以中心组学习为龙头,以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为重点,以重要讲话精神为主要内容,创新理论学习方式,丰富理论学习内容,不断完善落实好理论学习活动。围绕学习贯彻县委第十三次党代会一次会议精神和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紧密联系我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组织广大理论工作者开展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探索美丽村庄文明乡风建设的新途径。

(三)切实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结合“脱贫攻坚”奔康步伐,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扎实推进事关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宣传活动。加大经济宣传、主题宣传和典型宣传的力度,大力宣传全乡上下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龙洞跨越式发展的昂扬斗志和成功经验。

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第8篇

按照生态县建设环境保护指标,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为视角,以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县建设制度创新为根本,提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并符合县域实际的生态环境体系构建,具体包括县域水生态环境体系、大气污染防治体系、固体废物处置体系、噪声防控体系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县;生态环境体系;构建

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是生态县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生态县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支撑与保障,是促进生态县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与环境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自《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生态县经济建设成就显著,但环境建设却经常被忽视,生态环境体系尚未构建,资源浪费与污染现象并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明确理论依据,不断探索。

一、研究综述

目前已有的国内文献中尚没有关于生态县环境建设的专题研究,针对该问题的论述大多集中在生态县建设措施、规划编制、路径探索等总体研究中或通过典型案例形式呈现出来,综述如下:部分学者认为,生态县环境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责、划定功能示范区以及选择合理的建设模式等;部分学者提出应当重视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使其能够为生态县环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部分学者提出生态县环境建设应优先进行重要环境工程项目,通过重要工程项目带动整体建设;部分学者认为应当通过控制污染物排放、降低资源消耗、开发清洁能源来推动生态县环境建设;部分学者提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生态县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认为应统筹规划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并以此作为生态县环境建设的突破口;其他学者也提出生态县环境建设应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改善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状况,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国外研究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分析了生态县(市)环境建设的基本情况并提出解决方案,1990年著名的“城市生态组织”阐述了生态城市环境建设的十项原则;1997年,澳大利亚政府提出生态城市发展规划,为生态城市环境建设设计了框架;与此同时,生态城市国际会议也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计划书,为生态城市环境建设开辟了新思路;其他研究也都集中在重新利用、循环回收、能源保护、能力修复等方面,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县(市)环境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国内外关于生态县环境建设方面的研究大都结合现实问题展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但这些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1)缺少对生态县环境建设理论依据的研究,或相关理论探讨不深入、不全面,不能够为生态县环境建设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因此难以把握生态县环境建设问题的实质;(2)缺少针对生态县环境建设的专门研究,即没有将生态县建设指标进行分解和细化,研究内容与研究结论不具体、不详细、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3)缺少针对生态县环境建设的全面研究,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单个问题解决的层面,欠缺系统性、整体性、规范性的阐述和论证。本文将生态县建设指标进行分解,并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视角专门研究生态县环境建设,同时将环境建设置于整个生态县建设中统筹规划与设计,提出生态县环境建设的根本在于建设制度的创新;生态县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体系构建,将水环境建设、大气环境建设、固体废物处置、噪声污染防治结合起来,突出生态县环境建设的全面性、整体性和系统性。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县建设

关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高兹、莱易斯和福斯特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生态危机、资源枯竭、环境恶化虽表面可解释为人与自然相处的不和谐,在理念、方式与行动上存在缺陷,但实质原因则在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偏差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制度的偏差。因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我们不仅要从技术层面分析生态环境问题,而且要从制度和人际关系角度来不断改革所有不完善之处,从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认为社会制度创新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而且其最值得深思之处在于提出了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他们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批判资本主义生态环境危机,阐述社会主义建立的必要性。“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为社会主义增加新内容的同时,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通过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够顺利实现。生态县(含县级市)是在县级行政区域范围内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生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县级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园区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最终目标。基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县建设,就是通过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在县域范围内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可持续的关系,即通过构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并符合县域实际的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县建设制度,加快生态县建设进程,实现生态县建设目标。“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县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必须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使之成为我国生态县建设的理论支撑,构建全新的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从而为生态县建设提供有益路径。反过来,生态县建设实践也极大地丰富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新的实践源泉。

三、生态县建设环境指标及其分类

根据《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的规定,生态县建设指标分为经济发展指标、环境保护指标和社会进步指标。其中,涉及生态县环境保护的指标共有21项,可分为水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大气污染防治指标、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指标、噪声防控指标等四类。水生态环境保护指标是县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合理利用县域水资源环境、防治水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举措,主要包括县域水环境质量总体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与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与工业用水重复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化肥施用强度及农村灌溉达标率等内容。大气污染防治指标是县域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整治县域重要污染点源、实施总量控制和开发新能源的条件和依据,主要包括县域空气环境质量总体要求、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及秸秆综合利用率等内容。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指标是县域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推动县域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与高效回收利用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与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及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等内容。噪声防控指标是县域防控噪声污染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县域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减少噪声污染危害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县域噪声环境质量总体要求、隔音或消音处理等内容。水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大气污染防治指标、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指标、噪声防控指标等四类指标共同构成了生态县建设环境指标的主要内容。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为导向,强调对以上指标的分解和落实,强调制度形成与完善在生态县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制度保障生态县环境建设的有效推进,构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并符合县域实际的生态环境体系,才能不断满足生态县建设的要求,加快生态县建设的进程,推动生态县建设的创新,实现生态县建设的目标。

四、生态县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体系构建路径

构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并符合县域实际的生态环境体系,应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县域水生态环境体系构建。开展河道整治与雨污分流整治,加快县域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县域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加快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科学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保障城乡饮水安全;深化小流域综合治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贯彻实施国家水法律法规,加强县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健全水价机制,实行鼓励节约用水的水价制度;推广高效农业灌溉节水技术;加强节水型工业管理,形成节水型经济结构;加快县域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实施污水资源化。建设人工湿地,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县域湿地系统,逐步修复县域水生态系统;实施以削减水污染负荷、提高水体水质功能为主要目标的县域污水再生利用工程。(二)县域大气污染防治体系构建。加强对县域内各种炉窑的工业粉尘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监管,对未实现达标排污的企业限期治理;根据国家总量控制要求,实行县域排污总量控制;加强民用燃煤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开展县域生态环境建设,防治建筑、拆迁、市政、运输、堆放和地面的扬尘污染;及时清扫路面,防治道路扬尘污染;加强城郊结合部扬尘污染防治,防止通过空气输送对城区的污染。开发经济、清洁、可再生新能源,积极探索再生能源的利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发展替代能源;提高优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优化县域能源结构;积极推广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发展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能源环保技术。(三)县域固体废物处置体系构建。推行县域生活垃圾袋装化,实行收集、贮存、运输和无害化处置监管;逐步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建设密闭式的垃圾压缩式转运站,减少垃圾收集环节和在城区停留时间,避免二次污染。建设县域可再生废旧物资回收系统,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提高废物综合利用率;建立县域物资和废物交换中心,促进物资交换和副产品与废物的处置。建立县域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体系和运行机制;构建县域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垃圾收集、运输处置市场化运作模式;城区生活垃圾处置以焚烧为主,结合卫生填埋以及综合处理等多种处置技术;非城区以卫生填埋为主,焚烧、综合处理为辅。(四)县域噪声防控体系构建。禁止县域街道、广场、公园内组织的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量过大、严重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音响器材;对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营业性场所,居民区内有噪声排放的单位或个人,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采用技术先进的设备,降低声源强度;调整县域工业布局,使高噪声设备尽可能远离噪声敏感区;对高噪声设备进行隔音或消音处理,减少工业噪声外泄对环境的污染。禁止县域内高噪声施工机械设备在夜间和午休时间使用;合理调配建筑工地砖瓦灰沙石等建筑材料的运输装卸时间。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智刚.城市辖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中若干问题探讨[J].干旱环境监测,1999.13.2.

[2]麻朝晖.论欠发达地区生态示范区建设中补偿机制建设[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3.3.

[3]任海,周国逸,夏汉平等.广东连平建设部级生态县的总体生态规划[J].生态科学,20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