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针织厂和纺织厂区别

针织厂和纺织厂区别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29 10:42:24

针织厂和纺织厂区别

针织厂和纺织厂区别第1篇

发端于1902年的青岛纺织业,是中国最早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并被誉为青岛市的“母亲工业”。新中国成立后,郝建秀工作法以及“五一织布工作法”和“五三保全工作法”的创立、对国内外纺织业的各种援助建设以及青岛纺织的工业总产值、上缴利税在青岛市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青岛纺织赢得了“上青天”的美誉,为百姓所铭记。

青岛纺织百年史话

青岛纺织的历史,是以1902年德国和我国合资企业“德华缫丝厂”(原国棉九厂前身)的创立为发端。在百年的历史长河中,青岛纺织对青岛地方工业的发展和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都作过重大的贡献。提起青岛纺织,青岛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都耳熟能详,都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十九世纪前,青岛市曾有过不成规模的纺织手工作坊和染坊。建市不久的1902年,德国和中国合资企业“德华缫丝厂”(原国棉九厂前身)的创立以及1916年1936年问陆续建立的8个棉纺织厂,逐步使青岛的机器动力纺织形成规模,成为中国最早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在武力侵占青岛的同时,加剧了对青岛经济的侵略和掠夺,仅1916至1926年十年间,就先后在胶济铁路青岛四方站至沧口站沿线建立了内外棉纱厂(联创实业公司前身)、大康纱厂(一棉公司前身)、宝来纱厂(现华新物产公司与四方机厂沧口分厂一部分)、富士纱厂(第二毛纺织公司前身)、隆兴纱厂(三棉公司前身)、钟渊纱厂(六棉公司前身)等大型纱厂以及铃木丝厂;1935至1936年两年问,又在沧口建起了“上海纺绩株式会社青岛分工场”(五棉公司前身)、“丰田纱厂第一厂”(四棉公司前身)。时至“七七事变”前,青岛9个纱厂的工人已达33300多人,成为青岛市产业工人的核心力量。其中,作为民营企业的华新纱厂在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强势挤压下,不断成长壮大,成为青岛市民营经济的代表。

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榨,青岛纺织工人觉醒最早,并以工人阶级的主体身份登上青岛工人运动的舞台。期间,青岛各纱厂工人积极参加有组织的抗议活动,进行过英勇的护厂运动,粉碎了反动势力撤退时拟对各纱厂的南迁和炸毁阴谋,使各纱厂完好地回到了祖国和人民的怀抱。

解放后,为恢复战后经济、建设新中国,青岛纺织各企业在广大工人的努力下,仅用10多天时间就全部恢复了生产,到1952年末,华东纺织管理局青岛分局所属国营企业19户、私营业户480家,拥有纱锭41.8万枚、布机13131台。

民主改革和抗美援朝运动中,广大纺织工人以当家作主人的满腔热情,投身以“增产节约”为主要内容的“红五月”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其问,以郝建秀为代表的一大批全国劳动模范的榜样作用,以王家祥等人和王集凯等人为代表的“织布经验”、“保全经验”而形成的“织布工作法”和“五三保全工作法”的应用,对解放初期青岛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共和国年轻纺织工业的发展以及抗美援朝运动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勘作用,并作出了重太贡献。

青岛纺织走向全国前列

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青岛纺织的发展达到高潮。1975年末,青岛纺织工业局所属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生产规模有了进一步的扩大,纱锭总量达到43.2万枚,布机10236台。年总产值8.89亿元,年利润1.11亿元,税金1.14亿元。1985年,青岛市纺织工业总公司又与青岛纺织联合进出口公司一起实行―套班子,两块牌子。1987年9月,青岛服装公司划归青岛市纺织总公司领导。至此,青岛纺织工业总公司有纱锭47.7万枚,布机0.95万台。此时青岛纺织的职工总数达到十万人,在青岛有“十万纺织大军”的称号。

这期间,青岛纺织的生产规模、技术装备、管理体制、技术力量、品种和质量以及产品出口,在全国纺织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向全国各地输送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培训和代训纺织专业人才等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贡献,从而赢得了“上青天”的美誉。

青岛纺织的荣耀――郝建秀

郝建秀,1935年11月生,山东青岛人。1951年创立了“郝建秀工作法”,成为全国先进典范。多次受到、、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接见。先后担任青岛市委副书记、山东省委常委、纺织工业部部长、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计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在解放初期的全国“红五月”劳动竞赛中,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的青岛国棉六厂细纱值车工郝建秀用在实践中总结的工作法,值车能力由300锭提高到600锭,平均皮辊花率始终保持在0.25%。她的事迹很快上了报纸,并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1951年6月,由全纺总工会牵头,青岛市委、市总工会和华东纺管局青岛分局组成郝建秀工作法研究委员会,对郝建秀工作法进行了总结,又在8月17日至19日召开的全纺细纱职工代表会议上正式命名,并作出在全纺开展学习推广郝建秀工作法的决定。

郝建秀工作法是中国纺织工业,也是全国工交系统出现的第一个科学工作法,它不仅规范了纺织企业的操作管理,为总结各岗位工作法提供了范例,也推动了全国纺织生产的发展。

1952年,在推广郝建秀工作法的高潮中,郝建秀所在的小组被命名为郝建秀小组,并荣获纺织工业部颁发的“永远发挥火车头的作用”的锦旗。

59年来,郝建秀小组月月超额完成生产计划:先后培养输送干部和管理人员40人、技术骨干257人;荣获“全国纺织标杆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劳动竞赛先进班组”、“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称号。至此,说起纺织业,没人不知道郝建秀,说到郝建秀,她让青岛纺织在已经走向发展高潮的同时又在全国火了一把。

重组改造,迈向新纪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纺织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指导,不断坚持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使整个行业的结构和机制得到了进一步优化,1998年,在完成压锭攻坚战任务后,又开始了棉纺企业重组改造的实质性操作;顺利完成了中小企业的有序退出;海外企业和联盟集团不断发展壮大:“十一五”后,以建成近郊工业园和市区的四个现代化纺织产业园为主要目标任务的发展规划初步形成,从而为把青岛纺织打造成与世界名牌相配套的纺织产业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整个纺织总公司调整重组和集团化建设进程中,作为具有百年纺织历史的传承主体和改革发展的平台――青岛纺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依托棉纺、印染、针织服装、海外实业、国际贸易和综合产业六大板块,形成集团产业集群,成为一个融工贸为一体、产学研相结合、产业链配置完整的国际化综合性企业。至“十一五”末,通过青纺联“一体化”战略实施:青纺联控股集团将近二十户企业原本松散的管控模式转变为产业、市场和投资三大板块的内部产业链和价值链;先后与海尔集团、奥地利兰精集团、台儿庄政府和山东鲁棉公司、总后勤部、华融公司济南办事处等签署协议,在市场和品牌开发、产业链合作、产业建设和企业改革等方面实施战略合作,同时与雅芳婷等大客户实施产业链合作,加强了绍兴等重点目标区域性市场重点客户开发,强化了产业和市场板块与设计研发部门的联动机制和业务流程重组。目前,棉纺企业在新材料应用、新工艺创新和新产品开发上闯出一条新路:纺纱工厂生产品种4825个,试纺品种1464个;面料工厂上机品种3361个,试织新品种992个,差别化产品产量份额已经占总产量的93%以上,青纺联导电布被评为山东省名牌。棉纺集团在荣获“国家多组份差别化纱线坯布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又被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授予“中国多组份纱布精品基地”称号。集团的贸易板块,依托青岛纺织长期沉淀的产业优势,积极实施全球发展战略,业务涵盖纺织原料、纱线等领域,并与国内外众多客商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针织服装板块以华金、中大两大针织集团和位于城阳区纺织工业园内的华金苑为标志,以生产高品质的针织内衣、休闲装为主,年产量达73000万件(套)。综合板块中,集团参股经营的凤凰印染的超级蜡纺、丰衣纺器的丰衣牌钢丝圈等产品,均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信誉。

针织厂和纺织厂区别第2篇

唐翔千,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长唐英年之父。曾任香港工业总会及香港棉纺业工会主席,第七、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1985年任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1992年受聘为港事顾问。香港回归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

成就香港最大的纺织集团

“我常常问自己:我到底算有钞票还是没钞票?我有这么多的厂,每年有这么多的利润,我有钞票咯;我赚了钞票还银行,多下来的利润发展生产,我又没钞票了......”唐翔千先生慢悠悠地说着。

这位86岁的老人,一口浓重无锡腔的上海话,一张与世无争的笑脸,普通的棉T恤、布鞋,像极了弄堂里颐养天年的老伯伯。然而,他的日常生活却是奔波于香港、深圳、东莞、上海等地,照料名下的企业和基金会。他的身家,以百亿计。

1923年6月8日,有“中国民族纺织业一代功臣”之称的唐君远的长子唐翔千在无锡严家桥的唐家出生了。1930年代后期,唐君远的毛纺厂几乎垄断了当时无锡的毛纺织工业。唐翔千儿时,家里已是富甲一方。可他想来想去,从小到大就没有过过一天富家公子的生活,倒是经常被教育“一个铜板掰成两个用”、“创业容易守业难”。

1945年,唐翔千在上海大同大学商学院毕业,进入银行。他扎扎实实地从基层办事员干起,不到两年,便因工作能干被提拔为出纳科副科长。1947年,唐翔千在父亲的鼓励下,先赴英国工业基地曼彻斯特考察纺织业,就读于曼彻斯特大学。一年后,又转往美国攻读经济学硕士。

1950年,他学成归来,干起家族的老本行纺织业。唐翔千找了几个有钱的股东支持,自己当经理,办起了一家纺织厂。谁料经营刚上轨道,几个大股东便起了觊觎之心,强行收购了他的股份。第一次创业便这样以失败而告终了。不过,唐翔千并没有灰心。不久,在几个朋友的帮助下,他从上海购进90台布机,创办了中南纺织厂。中南纺织厂成立后,为了更好地优势互补,发挥企业的潜力,唐翔千又和安子介、周文轩等合作,形成漂染、织布、纺纱、针织、制衣、贸易一条龙的局面,使彼此的实力大增。1968年,唐翔千又在香港长沙湾开设了半岛针织厂,制造当时高价的针织毛衣。1969年,唐翔千和安子介等合作,成立了南联实业有限公司,成为香港最大的纺织集团。同年11月,南联公司上市。

上世纪70年代初,香港纺织品出口开始受配额限制,但因欧美大百货公司在香港均设有办事处,并直接找港商订货,故香港的纺织品出口不仅没有受到影响,相反进一步促进了成衣业的蓬勃发展。唐翔千抓住机遇,创立自己的名牌,并不断拓展欧美与日本市场,使香港半岛针织厂事业急速壮大。1974年后,他任香港棉纺同业公会主席。

四个“第一”名垂史册

如果说父亲唐君远在1949年以前因创办中国第一家全能精纺厂、首创“泡泡纱”和“不蛀呢绒”这三项“第一”而得以在中国民族纺织业历史中流芳百世,那么身为儿子的唐翔千在1949年以后创造的四项“第一”照样可以名垂史册,让唐家人引以为豪。

中国改革开放前,唐翔千的事业只在香港。1972年,母亲患了肠癌,唐翔千急得寝食不安,急飞上海,护送母亲住进上海瑞金医院精心治疗。就是这次回上海,唐翔千和内地经贸部门有了联系。次年,身为香港棉纺同业公会主席的唐翔千,组织了“”以来首个访问内地的香港棉纺同业公会代表团,从广州、杭州、上海一路来到北京,与内地经贸部门商量贸易事宜。当时,香港棉纺业几乎全部使用美国棉花,他看到内地有很多棉花,便想帮助国家将棉花出口换汇。于是,他与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商谈进口内地棉花事宜。 唐翔千又亲自跑到湖北等产棉区考察,叮嘱将棉花分拣干净。1974年,他进口了大批湖北、陕西等地的棉花,在自己的工厂使用,成为香港纺织业使用内地棉花第一人。

为了用内地棉花,唐翔千还专门改进了生产工艺,以适应内地棉花的特点。此后,每年都要进口几千吨内地棉花。在唐翔千的带动下,香港纺织业厂商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普遍使用内地棉花。一举打破了香港棉花市场由美国垄断的局面。他为内地棉花的大量出口立了一功。

在父亲唐君远发出那句“你来投资吧,我们唐家要为祖国四化作点贡献。万一蚀本了,就算是你孝敬了我”的“命令”后,唐翔千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中最先帮助内地“打开窗户”的港商。

1978年,唐翔千在深圳做成第一批补偿贸易。

1979年11月,唐翔千飞往祖国大西北新疆,从此,结下了他和新疆的不解之缘。唐翔千过去生产的羊绒衫,均是从日本进口羊绒原料,而日本并不出羊绒,是从中国的内蒙古、新疆购买的。唐翔千决心在新疆投资设厂,用当地原料,引进国际水平的机器设备,生产出一流的羊毛衫。他投资了1000万美元,在新疆建成国内第一家合资经营的纺织厂――天山毛纺织厂。

建厂之初,唐翔千几乎每天都去工地,解决各种难题。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于1981年投产后,克服了种种困难,生产出高级的羊绒纱、羊毛纱和羊绒、羊毛衫,深受国际市场欢迎。到80年代后期,公司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最佳合资企业之一,年营业额突破亿元,累计出口创汇上亿美元。如今,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已拥有数家毛纺、针织厂。唐翔千几乎每年都要去“天山”三四次,他说:“新疆是我的第二故乡。” 数年之后,当国家号召“建设大西北”的时候,唐翔千自豪地说:“大西北,我早就参与建设啦!”

1980年,唐翔千又投资数百万美元,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将原来陈旧的上海麻纺厂改造成国内第一家沪港合资企业――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而这家公司的成立甚至掀起了中国服装业的一次“革命”,正是这家公司参与创建了中国第一支时装表演队,举行了第一场时装会,让“”后的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时装”。同时,联合毛纺织公司纺出了高比例兔毛纱,深受国际市场欢迎。该公司生产的“联合”牌兔毛衫也成为出口产品中的抢手货。从1983年开始,该公司利润、创汇以百分之三十以上的速度递增。1987年,“联毛”公司成为上海首家合资企业集团;1989年,被评为中国十佳合资企业。唐翔千将在大陆赚的钱一分也没有带回香港,而是投入扩大再生产,相继成立了10家毛纺、制衣企业。

六旬老将重披战袍“触电”

到了1980年代,随着中英关于香港问题会谈的进展,香港有识之士的心跟祖国贴得更近了。当然,也有一些人对香港的前途忧心忡忡。为了打消人们的顾虑,1984年6月,唐翔千率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北上。6月22日这一天让唐翔千终身难忘,因为这是他亲眼见证邓小平说“对香港的政策50年不变就是不变”的重要历史时刻。上午,刚从厦门视察回京的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访京团一行。邓小平坐在沙发上,面带轻松的笑意,饶有兴趣地倾听唐翔千的发言。之后,唐翔千代表全体团员,请邓小平讲几句。掌声中,邓小平欣然告诉在座的各位:“中国人有两个传统:一是不信邪,在什么样的大风大浪面前都稳如泰山,从不害怕;二是中国人从来说话算数,我们说对香港的政策50年不变就是不变,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这个画面通过电视传遍了香港的千家万户,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为了更好地报效祖国,六旬老将重披战袍,去开拓新的领域。从香港到东莞、深圳、上海,创办于1980年代中期的美维科技集团已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旗下“孙公司”生益科技已经在国内上市。唐翔千说,现在他本人已经不管纺织业务,只关心电子业务,“那是高科技产业”,他说。

上海的“美维”有100亩地,55亩建了培训中心,剩下的45亩造厂房。理由是“以人为本”。《美维科技集团人才培养观念和实践》小册子中写着:“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创造各种发展机会”、“要用人之长,把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只要你有本事,就可以为你提供舞台,可以为你提供资金和其他条件”......此外,唐氏家族亦投资上海地产业。在繁华的南京西路静安寺一带,一幢26层高的“环球世界”商厦即是唐氏家族的代表作。

自奉俭约巨资助学

唐翔千坐拥百亿身家,本人的节俭却是出了名的。他的西装是在上海定做的。从金龙绸布店买了面料,一下子做三套,穿出去别人都不相信才千余元一套。他在厂里吃午饭,一条鱼吃了半条,关照厨师留着晚上热热再吃。他和基金会工作人员外出吃饭,10人一桌,必须控制在千元以下。他独自在外,一客排骨年糕就可打发一顿饭。10元一双的布鞋,他一买好几双,出国时也穿,老外羡慕不已,打听哪里有卖,他笑答“中国专卖”。

如今的唐翔千已经86岁,一年里总要来上海好几趟,也总是用带着浓重无锡口音的上海话像聊天一样告诉别人,到上海,主要是到松江美维去看看,腿不好走不大动,也不管事了,但是还是要去转转。美维的工厂在松江,他在松江也有房子,每次来上海也住在松江。

针织厂和纺织厂区别第3篇

[关键词] 近代纺织工业 兴起 意义

中国的19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是洋务运动重点兴办民用工业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兴办的机器工业中纺织工业占有重大比重。探讨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兴起的原因及其意义,是纺织史特别是近代纺织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近代纺织工业兴起的原因

近代中国纺织工业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不断侵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出现的。具体来说,它的兴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形势所迫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凭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不仅继续在通商口岸大量销售洋布、洋纱,而且不断向中国内地渗透,行销日广。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外国输入中国的面纱和棉布日渐增多。

洋纱以其质优价廉很快挫败土纱,成为中国手工织布者的首选之物。这样一来,手工纺纱者大量减少,手工织布者在洋布的冲击下也日渐减少,中国的手工棉纺织工业不再依赖农业。其结果是,农民劳动力大量过剩,手工业者成群破产,大批原来纺纱织布以自给的人,成为纱、布的消费者,商品市场上的纱、布流通量扩大了。这种严峻的形势对国内经济产生严重的冲击,从而唤起人们的觉悟。

2.洋务派官员思想觉悟的提高

洋布、洋纱的大量输入,使洋务派官僚深感不安,他们认为长此下去,必定造成财源不保,白银外流,认为只有购置机器,设立布局,才能保我利源,堵塞漏卮。李鸿章指出:“英国洋布入中土,每年售银三千数百万,实为耗财之大端。……亟宜购机器纺织,期渐收回利源。”又说:“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盖土货多销一分,即洋货少销一分,庶漏卮可期渐塞。”为此,李鸿章积极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近代棉纺织企业。

张之洞较李鸿章的认识更为深刻,更为焦虑不安。他在给光绪皇帝的(拟设织布局折)中说:“窃自中外通商以来,中国之财溢于外洋者,洋药而外,莫如洋布、洋纱。……考之通商贸易册,布毛纱三项,年盛一年,不惟衣土布者渐稀,即织土布者亦买洋纱充用,光绪十四年销银即将五千万两。……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反为外洋独擅之利。耕织交病,民生日蹙,再过十年,何堪设想!”因此他提出:“今既不能禁其不来,惟有购备机器,纺花织布,自扩其工商之利,以保权利。”1888年,张之洞决定在广东创办纺织厂。不久,他由两广总督调任湖广总督,遂将纺织厂移到湖北筹创,先后建立了湖北纺织四局。

正是这些洋务派官员的忧患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如不创办机器工业,将使国家倍受损失,民族倍受欺凌。

3.劳动力和原材料丰富

指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因为自然经济的破坏,给资本主义造成了纺织市场,而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又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由于洋布洋纱的大量输入国内,使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严重打击,大量手工业者纷纷破产,这些具有做工经验的劳动者形成了丰富的劳动力市场。同时,洋务派官员和商人也充分认识到国内丰富的纺织原材料市场。这是纺织工业兴办的两个基本条件。正是这两个基本条件才使得纺织工业的兴起成为可能。

4.商人利益驱动

西方近代纺织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对一些买办、地主、商人和手工工场主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量,他们认为,兴办纺织工业定有大利可图,他们或是仿造纺织机械,或是直接投资购买西方机器办厂,从而导致了民族资本纺织工业的兴起。如华侨商人陈启源早年在南洋经商之时,曾遍历各埠,对机器缫出的厂丝之精美极为羡慕,从而“考求机器之学”。回国后,他于1872年在广东南海县仿造机器,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开中国近代民族纺织工业的先河。上海买办黄佐卿则于1881年投资10万两,从法国购进缫丝车100台及其他辅助设备,创办公和永缫丝厂,成为上海民族资本机器缫丝业的先导。

5.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为我国纺织工业的兴办提供了物质保障

正是由于洋布洋纱的大量输入,使国内的人们不仅认识到洋布洋纱质量的优美,而且,他们也明确的感受到,生产这种优质纺织品的设备和技术同样比国内的手工纺织要先进的多。也正是西方这些先进的纺织技术和设备,为中国洋务派开办工厂提供了技术和物质条件。当时工厂的大部分设备都是从国外购进,而技术人员多是聘请国外人员。

二、近代纺织工业的兴办

在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兴起时期,主要有缫丝、轧花、纺织机器制造、毛纺织、棉纺织、印染等行业。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需要机器这种动力设备,而其他行业如印染等和机器动力设备联系不甚密切,所以没有较早投入机器生产。

1.缫丝业

近代纺织工业发端于缫丝业。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仿造法式双捻直辖式丝车,取名“机汽大褐”。其基本特点是使用蒸汽锅炉,把蒸汽通过蒸汽管输送到各缫丝工作台上煮茧,大大提高了缫丝质量和产量。该厂投产3年,盈利丰厚,影响日广,南海等县民营机器缫丝厂随之相继出现。到1881年,广东有10家缫丝厂,2400台丝车,每厂有工人四五百人。同年,上海公和永缫丝厂诞生。1887年,法国向中国订购生丝,出口增加,公和永缫丝厂的丝车由100台扩展到900台。到1894年,上海有机器缫丝厂12家,丝车4000余台,年产丝4400担。据不完全统计,1894年全国机器缫丝厂有120家,丝车3万多台,工人3万余人,工人总数占10余种新工业的一半。从时间上来看, 机器缫丝业是近代纺织工业的先导,这也符合我国丝绸发展优势的特点。

2.轧花业

轧花业也是较早引进机器生产的行业之一。1876年前后,上海奉贤县程恒昌创建轧花厂,拥有轧花机100台,柴油发动机5台,工人224人,是中国最早的动力机器轧花厂。此后,较著名的有宁波通久源轧花厂,成立于1887年,引进日本机器,聘请日本技师,雇佣工人三四百人。在上海,1891年前后相继成立了棉利公司、源记公司、礼和永等轧花厂。仅上海、宁波两地在1895年就拥有240余台动力轧花机,工人1200人左右。动力机器轧花业初步形成。

3.纺织机械制造业

随着缫丝业与轧花业的兴起,中国纺织机器制造业应运而生,但当时还处于仿制洋机器阶段。上海永昌机器厂是最早仿制缫丝机的工厂,成立于1882年。该厂仿造意大利式缫丝车及丝厂用的小马力蒸汽机,产品畅销于江苏、浙江、山东等地,为这些地区机器缫丝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张万祥锡记铁工厂则是最早仿制日本式轧花机的工厂,成立于1887年,其产品在最盛时供不应求。因轧花车畅销利厚,许多铁工厂也陆续购进车床仿制,并有所革新。

4.毛纺织业

毛纺织企业的创办,当时仅有甘肃织呢局一家。1876年,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拨款20万两在兰州筹建,从德国购进蒸汽机2台、毛织机及其配套设备56台,并聘请德国技师13人。1880年9月建成开工,日产呢绒145米左右。1881年,全年共生产呢绒1.8万米左右,但销路不佳。1882年冬,德国技师合同期满回国,次年即发生锅炉爆炸。这家官办企业就停工歇业,近代毛纺织业在其草创阶段只昙花一现即行夭折。此后25年里,中国再没有出现新的毛纺织厂。

5.棉纺织业

棉纺织业的创办起步最晚,但后来居上,迅速发展成为近代纺织工业的主体。上海机器织布局是一家官督商办、规模较大的棉纺织企业,创设于1876年,实际筹创始于1878年,1890年投产。李鸿章还为该局奏请了减税和专利,规定“十年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在这样优惠和垄断的条件下,织布局开工后,营业甚盛,纺纱利润尤厚。据翁同和(翁文恭公日记)1893年5月10日所记:织布局每月获利1.2万两。

李鸿章为大利所诱,决定大规模扩充纺纱,令出使英国大臣速购纱机百部。不料新机订购未妥,织布局于1893年10月19日发生严重火灾,延烧全厂,损失70余万两。该局被焚后,李鸿章急图恢复,并于1894年9月部分建成开工,改称“华盛纺织总厂”。在上海,由官商合办的棉纺织企业则有华新纺织新局,成立于1891年,有纺锭7000余枚,1892年增加2000余枚,1894年增设布机50台。据统计,至1895年,上海共有棉纺织厂7家(包括被毁的上海机器织布局),纱锭约21万枚,布机2300台。

在武昌,张之洞创办的湖北织布局是当时一家规模较大的官办棉纺织企业。只是该厂从筹办起就靠官方贷款维持,以致形成沉重负担,而织布局所得利润又被张之洞用于补助铁厂及枪炮厂,使织布局的发展举步维艰。此外,张之洞在甲午战争后还相继建成纺纱局、缫丝局、制麻局,与织布局合称“湖北纺织四局”。

6.针织业

针织行业最早系1896年成立的上海云章袜衫厂,专门织造汗衫。1907年广州华兴织造总公司成立,拥有袜机34台,内衣横机6台。该厂虽用手工机器,但兼染洋纱,从而成为从棉纱进厂到成品出厂,工程比较齐全的针织厂,但多为手工制造。到1913年,全国共有针织手工工场1万多家,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浙江、湖北、辽宁等省。1912年我国始有电力针织机进口,这一年广东创立进步电力针织厂,上海创立景星针织厂。

这些纺织企业的兴办,构成了我国近代纺织工业基本框架,它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标志性内容之一。初具规模的纺织工业为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意义非常重大。

三、近代纺织工业兴起的意义

1.一定程度上抵制国外经济侵略,保护了民族纺织业的发展

近代纺织工业的兴办,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作用。如前所述,洋务派官僚兴办纺织工业的动机除了追求利润之外,就是为了保护利权,堵塞漏危。而一些具有“实业救国”思想的有识之士,更有与外国资本势力“商战”的意图。参加上海机器织布局筹建的郑观应提出:“方今之时,---筹一暗收利权之策,则莫如加洋布税,设洋布厂”,“自织洋布,以与之抗衡”。他还上禀李鸿章,请“给十五年或十年之限,行通商各口,无论华人洋人均不得限内另自纺织。”鲜明提出限制洋人设厂的问题。结果,李鸿章给了十年专利权。这一十年专利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抵制外国资本势力的作用,打击了试图在中国设厂的阴谋。

2.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和社会变革

近代纺织企业,采用大机器生产,代表着社会生产力的新发展,引起了生产变革和社会变革。一方面,采用大机器生产的纺织企业,生产力水平跃升为一新的高度,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很大提高。按照当时的生产水平,工人人均日产棉纱是手工纺纱的近50倍,人均机织布是手工织布的6倍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反映了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不论是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还是商办企业,都是以商品生产为目的,追求利润,因此都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在中国出现。这种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3.培养了国内技术骨干

近代纺织工业兴起的过程,既是一次引进西方纺织技术、开拓近代纺织生产的过程,也是一次训练和培养纺织工人和技术力量的过程。通过大规模生产实践,中国第一批近代纺织产业工人和技术力量开始出现。尽管那时纺织工人受封建管理制度的压迫和洋匠的欺凌,但他们在实践中掌握了生产技术,成了技术骨干,为后来发展纺织工业奠定了人才基础。

4.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

纺织产业工人是中国早期工人阶级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之一。自从国人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甘肃织呢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出现到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已有纺织厂79家,纺织产业工人总数达5万人,占当时全国产业工人总数15万人的三分之一。

正如指出:“工业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做了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纺织产业工人一诞生即展开了革命斗争。1891年,上海机器织布机匠就为争取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率先罢工。1891一1911年,有记载的纺织产业工人罢工斗争达35起。这预示着中国政治舞台上一种新的重要的政治力量正在形成,事实证明这支力量对中国革命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严中平:中国经济史统计资料选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第74页

[2]李鸿章全集.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第5册,第2684页

[3]李鸿章全集.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第3册,第1339页

[4]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第一辑下册,第907一908页

[5]选集,第二卷,第一版,第596―597页

[6]中国近代纺织史.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上卷,第17页

[7]中国近代纺织史.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上卷,第17页

[8]中国近代纺织史.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下卷,第8页

针织厂和纺织厂区别第4篇

专家指出,乌兹别克斯坦地处中亚的十字路口,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地区合作优势以及开发跨境运输项目的优越条件。未来中乌两国在油气、纺织、农业、电信、化工、建筑、家电、信息技术等领域有广阔的对外合作前景。

日益密切的中乌政治和经贸关系

据专家介绍,1992年中乌两国建交以来,中乌政治互信不断加强,两国高层领导人接触频繁,国家关系日益密切,至今两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互访已有5次。此前,中国国家主席时隔6年再次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了国事访问,并与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共同签署了《关于全面深化和发展两国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两国国家元首明确表示,将继续保持和发展高层和各级别政治对话,提高相互理解和信任水平,扩大经贸、能源、金融、交通运输、科技、人文等领域合作。

与此同时,近年来中乌双边经贸关系持续快速发展,两国贸易额屡创新高。2009年,中乌双边贸易“逆势”大幅增长。据中方统计,2009年中乌双边贸易额达1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9%。中国已跃升为乌第二大贸易伙伴,中乌贸易额在乌外贸总额中的比重由上年的7.1%增加到9.7%。2009年,乌年度投资纲要框架内,乌计划吸引中国投资9.08亿美元,实际利用中国投资13.79亿美元,超额完成82.1%。其中中国直接投资12.66亿美元,主要集中在中乌天然气管道建设(投资11.55亿美元)等油气领域;政府担保的投资约1.13亿美元,主要为中国政府优惠出口买方信贷项目执行过程中实际投入的资金。截止2009年底,我国在乌注册中资企业近300家,合作领域涉及油气资源开发,铁路、电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供应机械设备等。

专家指出,长期以来,中乌两国政府积极支持两国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中国政府为中国企业在乌投资提供了大量买方信贷支持;乌兹别克斯坦政府非常欢迎来自中国的投资,专门为中国企业投资提供了项目清单,并为中国企业在乌投资提供许多便利条件。此次主席访乌,两国元首商定,未来两国将进一步加强在自然资源贸易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中乌天然气管道输送能力;扩大两国在铁路、公路及航空运输、农业、电信、非资源和高科技领以及纳沃伊自由经济区投资合作项目上的合作。可以预见,随着上述领域合作的不断深入,未来中国对乌投资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

矿产资源丰富的乌兹别克斯坦

据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使馆商务参赞于立新介绍,乌有较大的科技潜力,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在油气、纺织、农业、电信、化工、建筑、家电、信息技术等领域有广阔的对外合作前景。乌政府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一切必要的条件,并给予一定政策优惠。乌既有2700万人的消费市场,也是中亚的商业中心可以向周边地区辐射,其总体投资环境良好。

――乌政局稳定。乌100多个民族和睦相处,社会和政治生活领域的改革具有连续性,社会政局长期保持稳定。

――经济快速增长。近六年乌经济增长45%,工业生产增长60%,农业增长50%,外贸增长1倍,黄金外汇储备增长270%,近四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增幅超过7%,近六年来通膨率从26%下降到6.8%。

一一基础设施比较发达。能源供应充足。乌铁路总长6500公里,公路总长4.35万公里,航空体系发达,“乌兹别克航空”公司开通通往世界40个国家的国际航班,在24个国家设立了43个代表处。乌每年生产480亿千瓦时的电能和1000万吉卡的热能,除供应本国外还出口。

――地理位置优越。乌地处中亚的十字路口,具有良好的地区合作优势以及开发跨境运输项目的优越条件。作为独联体自由贸易区成员,乌向其他独联体国家之间出口商品免征关税。

――劳动力素质较高。乌全国居民4代以来均无文盲,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占居民的四分之一。

――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总价值约1.3万亿美元,前景储量总价值达3.5万亿美元。主要有天然气、石油、煤炭、黄金、铀、铜、铅、锌、钨等。其中,石油工业预测储量超过53亿吨,探明储量5.84亿吨;天然气储量7.2万亿立方米,开采量居独联体第二位;煤炭预测储量70亿吨,工业储量约20亿吨;天然铀预测储量为23万吨,探明储量5.5万吨,储量居世界第7位,开采量居第5位;黄金探明储量约2100吨,年产黄金80吨左右,居独联体国家第2位、世界第9位,是世界十大产金国之一;铜勘探储量30亿吨,年产量5000~6000吨,分别占世界第10、11位。

鼓励外资投入基础设施和高科技领域

据于立新参赞介绍,为减少本国经济对国际原材料市场、外援的依赖性,近年来乌政府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将交通、水利、通讯、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列为优先发展方向,鼓励外资投入。根据乌《对经济基础部门企业进行现代化、技术和工艺改造计划》,2009~2014年,乌兹别克计划投入400亿美元实施327个投资项目,用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开发世界市场新产品,以保证每年多生产104亿美元,年出口将增加65亿美元。实施上述项目的135亿美元资金来源于外国投资和贷款,58亿美元由公司和企业自筹,15亿美元由乌重建和发展基金会提供,5.7亿美元来自国内商业银行借款。2010年,乌兹别克拟吸引外资30亿美元以建设战略重要项目,引资额将比2009年增长30%,外国直接投资将增长46%。

有关专家指出,乌兹别克斯坦具有很大的投资潜力。投资市场的总容量每年不低于35亿美元。未来3年,乌为保障加工领域生产企业加快改造和技术装备,每年需要引进20亿美元的资金。未来乌拟重点吸引外国投资的领域包括机电、建材、食品工业和果菜加工、纺织、化工、油气开采和加工、采矿业、电力和住宅等。其中,在机电领域拟引资1.2亿美元,用于生产加氟照明灯、集成电路、家电;在建材领域,拟投资10亿美元,增建1000万吨的水泥生产能力,引资13.3亿美元生产卫生洁具、瓷砖、隔热材料、搅拌机;在食品工业和果菜加工领域拟吸引外资3亿美元,组建巧克

力制品、食品添加剂、浓缩果汁、果酱、干果生产,建设电冰箱组装厂=储藏库等;在纺织领域拟吸引7亿美元的外资,以组建成衣生产,建设服装展示场所,生产混纺和牛仔布;在化工业领域拟吸引8亿美元的外资,用于对现有矿物化肥生产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提高氮肥、磷肥、甲醇、尿素、硝酸铵、氯化钠、三聚氰氨的产量;在油气开采和加工领域,拟吸引外资30亿美元,用于保障资源储量、发展天然气运输体系和天然气化工业。

对外国投资的鼓励政策

据于立新参赞介绍,乌投资领域的法律法规在独联体国家中比较完善,能最大限度保障投资者的权益,给投资者提供最大限度的优惠。这些优惠政策体现在以下方面:

――对外国投资给予优惠。对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经济类企业,免征所得税(利润税)、财产税、社会设施发展税、小公司应缴纳的统一税以及免除向国家道路基金应支付的留成。这些税收优惠适用于外商私人直接投资:30~300万美元,优惠期为3年;300~1000万美元,优惠期5年;1000万美元以上,优惠期7年。上述优惠适用于以下条件:在劳动力过剩的地区设立企业,如在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吉扎克州、卡什卡达林州、锡尔河州、苏尔汉河州、花拉子模州以及纳沃依州、安基延州、纳马干州和费尔干纳州人口密集的农村地区等;注册资本中的外资成分不低于50%;投资为可自由兑换货币或新型现代化技术设备。

――利润税优惠。自2007年1月起,乌将利润税率降低为10%。如外国投资是投向国家投资纲要清单中的项目,则法人在国家注册后的7年内免征法人所得税(利润税);自注册之时起第一年上缴25%所得税(利润税),第二年按规定税额减半缴税,以后按规定税率全额纳税;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在乡村地域内新成立的企业(不是从事贸易、中介、供销和制作活动),自注册之时起第一年免缴所得税(利润税),第二年按25%计征,第三年按规定税额减半缴税,以后按规定税率全额纳税;若公司出口额不低于其产品销售额(工程、服务)的30%,减半征收所得税(利润税)若公司出口额占其产品销售额(工程、服务)的15~30%,减30%征收所得税(利润税);如外国投资为落实地方纲要规定的清单中的项目,则对法人的产品5年内免征所得税(利润税)、统一税(对实体规定的简化税收系统);对外资在注册资本中占50%及以上的生产型外资企业所得(利润)税率为15%(注册资本不低于i00万美元)对生产儿童、妇女用品和手工艺术品的法人企业征收10%的所得税。

――财产税优惠。对新成立的企业在自注册起的2年内免征财产税若公司出口额不低于其产品销售额(工程、服务)的30%,减半征收财产税;若公司出口额占其产品销售额(工程、服务)的15~30%,减30%征收财产税;外国投资为落实地方纲要规定的清单中的项目,则对用于鼓励发展地方产品生产的主要生产型基金会5年内免征财产税。

――关税优惠。外国投资为落实地方纲要规定的清单中的项目,则对进口的技术设备及其配件以及乌不生产、但地方生产工艺流程中需要的材料和部件5年内免征关税(海关手续费除外);外国投资者向乌运进的生产用财产和自用物品根据合同免征关税对乌进行直接投资的外国法人可以免税运进价值超过5000万美元的自产商品;外国投资者作为对外资企业固定资本投入的技术设备进口免征关税。拟与中国企业实施的优先投资项目

据于立新参赞介绍,为使中国企业在乌投资更有针对性,去年8月乌政府专门向我国有关方面提交了拟与中国企业实施的优先投资项目清单(以使用中方贷款为主)。该清单共涉及油气、采矿、机械制造、建材、纺织、机电、食品加工、制药等8个领域50个项目,投资总额5890.3万美元。其中,

――油气领域项目包括:组织建筑用和专用水泥(固井)生产、在花拉子模、梅舍克利一图兹科依油气投资区块开展地质勘探、在URTIUSK天-然气化工厂生产合成液体燃料、在穆巴列克天然气加工厂建设沸石烘干的液化气生产装置、在舒尔坦油气厂建设丙烷-丁烷混合装置、在穆巴列克天然气加工厂建设多元化聚酯产品(合成橡胶,聚异丁烯、溶解剂等);

――化工领域项目包括:在费尔干纳氮肥厂开发生产二甲醚、德赫卡纳巴德钾肥厂扩建、在橡胶机械厂建设传送带和农机轮胎生产、在纳沃依州建设氮磷钾肥综合生产厂=建设工业塑料生产厂、组建家用化学品生产、在纳沃依氮肥厂建设综合体(年产3.4万吨烧碱和5万吨聚氯乙烯)、建设肥皂生产厂等;

――采矿工业领域项目包括:利用二级高岭土生产矾土水泥、利用二级高岭土生产硫酸铝凝结剂;

――机电工业领域项目包括:改造ONIKS水晶厂、改造FOTON厂、生产节能灯、改造FOTON厂、生产光电转换器和转换站、对FOTON厂改造,生产电冰箱、冷柜和空调、生产手机及其他精密家电等;

――机械制造领域项目包括:在塔什干发动机厂生产农业机械用的柴油发动机、用吹模方式生产塑料汽油桶及部件、塔什干拖拉机厂邀请战略伙伴生产新型拖拉机、改造冲压生产设备生产筑路机械、公共事业领域需要的装载机械等;

――建材生产领域项目包括:在苏尔汉州舍拉巴德区建设水泥厂、在纳沃依州生产洁具陶瓷、在吉扎克州扎法拉巴德区建设水泥厂、在卡什卡达里亚州吉塔博区建设水泥厂、在纳沃依州建设年产1000万立方米的建筑玻璃厂、完成UZGLASZAIDEN玻璃纤维厂建设等;

――纺织工业领域项目包括:创建HUJUM丝织企业、建设生产丝线和丝绸的“ATLAS”合资企业、建设生产丝线和丝绸的“MARGILON EXKREP”合资企业、与中国ANHUA公司建立加工蚕茧的乌兹别克一中国合资企业、改造“三八”纺织企业,年产250万件成品、改造UICHIYIGIRUVTIKUV纺纱厂、年产1.8万吨棉纱、改造SIMURG纺纱厂、年产400吨棉纱、200万延米棉布、改造BOFANDA纺织厂,年产2200吨染色针织布、改造MUSHTARI纺织厂,年产100万吨成品、改造KITOPIPIIGIRUV纺纱厂,年产5000吨棉纱、在沙瓦次克区未竣工的纺织厂基础上建立合资企业、在YANGIARIK丝线加工厂基础上成立合资企业、在KUSHKUPIR PAHTA TOZALASH纺织厂未竣工的基础上建立合资企业、在ANGIBOZOR PAHTA TOZALASH纺织厂未竣工的基础上建立合资企业等;

――食品工业领域项目为:生产碘盐;

――制药工业领域项目包括:生产一次性针管和针头、生产药品、生产药用玻璃器皿等。关注纳沃伊经济区的投资机会

针织厂和纺织厂区别第5篇

源自明代的古老产业

在明代,民间就把羊毛捻成线、织成片,最后缝制成各类生活用品,销往各地。1928年(民国17年),榆林办起了“陕北共立职业学校”,内设毛纺、制革、应用化学三个专业班。1929年,榆林从天津购回外国产轻便梳、纺、织等毛纺设备,纺织工业由手工操作开始向机器生产发展,是西北五省最早使用机器生产的毛纺织工厂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榆林毛纺织工业发展很快,先后建成榆林毛纺织厂、羊绒分梳厂、第二毛纺织厂、羊毛衫厂等一批国有骨干企业,生产的毛纺织产品质优价廉,毛毯、毛线、毛呢被评为省优质产品、纺织部优质产品。毛纺工业产值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

1989年初,榆林地区横山县服装总厂在考察调研基础上,成功研制榆林羊毛防寒服,使榆林传统的毛纺织业的特色优势得到拓展和提升,羊毛防寒服具有“轻薄、保暖、环保、时尚”等特点,引发了羊毛防寒服产业的革命和创新,成为人类新一代防寒服饰。

榆林羊毛防寒服的产生和形成是羊毛特色产业在长期历史时期的自我积淀所致,经受了轻纺行业体制改革和发展过程的曲折经历。在羊老大、七只羊、蒙赛尔、羊中王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榆林羊毛防寒服产业迅速崛起,产品远销东北、西北、华北等北方市场,同时走向西南、东南等南方市场,发展势头良好,发展潜力巨大。

沉睡多年的轻工业

纺织服装产业曾是榆林历史悠久的传统支柱产业和利税贡献最大、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主要产品曾达到年产粗纺呢绒240万平方米、精纺呢绒60万平方米、毛毯360万条、精纺绒线1400吨、无毛绒70吨、羊绒衫10万件、羊毛防寒制品100万件。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纺织服装产业一直是榆林工业经济的主体,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0%左右,曾为榆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非凡的贡献。

“九五”以来,由于受政策、体制、管理、设备、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传统纺织服装产业全面滑坡,生产经营举步维艰,国有、集体纺织企业全部停产破产,到本世纪初衰落到谷底。曾经作为本地优势产业的毛纺、毛毯、地毯等主导产业逐步退出市场,轻纺业一度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0.6%左右。近年来,轻纺业虽然有所回涨,但是总量小、品牌少、技术含量低、营销方式落后、市场竞争力差的矛盾仍然没有解决,制约了企业发展。

纺织服装产业比重下降是榆林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能化产业的必然结果,但其整体发展不快也受到能源、化工产业“挤出”效应的极大影响。一些能化建设大项目,与地方产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也没有对当地就业产生较大带动作用。

由于改革滞后、政策扶持不够、行业引导不力、创业者信心不足,整个轻纺行业优势资源利用不充分,企业规模小、效益差,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能力低,项目研究不到位,产业园区建设滞后,产业对投资的吸引力低,造成目前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就业结构不合理且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此外,在与国际接轨过程中,市场营销费用越来越大,消费品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市场准入标准越来越严,也使得其他经济性质的轻纺企业生存遇到严重的困难。

时机成熟 重振毛纺产业

近年来,随着榆林能化基地建设,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由此带动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大力振兴和发展轻纺产业,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转移农业劳动力、扩大社会就业的主要手段,是调整工业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保证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十一五”时期是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重要阶段,由此带动了大规范的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机场、电力、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为振兴和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

针织厂和纺织厂区别第6篇

从传统纺织批发商起家,涉足建立染整厂和织布厂,创立于1964年的和友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早期多以苎麻线、人造纤维和内衬为主要产品,后期才转而涉足时尚,制造皮箱及皮包用布、成衣用布以及工业用布。

近年来,由于全球环保意识逐渐抬头,和友纺织更积极转型为绿色企业,以“天然环保再生”概念,致力开发环保素材产品,持续锁定追求高质量、高价位的欧美市场,主力提供户外运动用品的帐篷及包袋等产品,营销全球。

不再画地自眼主动出击掌握趋势

“大家一开始比较记得的,大都是和友的醋酸纤维。”和友纺织董事长卓钦铭笑说。回想当年,醋酸纤维是较少人熟悉的新用料,一般纺织厂在未接触过的情况下,无法在短期内就制做出客户需要的产品。但和友纺织因为长期接触不同的原料,加上愿意投入研发,并且用心要求质量,做到成品完美,因此知名度也开始随着订单与产量水涨船高。

现任台湾产业用纺织品协会理事长,曾任纺拓会董事、丝织公会理事长等要职,经历丰富的卓钦铭表示,和友纺织曾有一度和许多同业一样,也走代工路线,当时对于客户的了解大都是通过贸易商而来,客户需要什么?流行的趋势是什么?只有通过贸易商单一管道得之,若是制作的产品不符合潮流,就很难再接到新的订单。

“过去公司不曾想过要参展,因为觉得短期效益不大,直到有一年完全接不到下个季度的订单,我们才惊觉不能只是画地自限,也开始了密集的海内外参展之旅。也幸好有了这个改变,才让我们能掌握最新、最快、最热门的市场及流行趋势。”提起当年,卓钦铭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说。

不断创新年年参展不缺席

因为深信危机就是转机,所以自1997年TITAS展开展以来,和友纺织就不曾缺席,年年在TITAS展上直接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客户,听取市场的需求,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同时也投入更多资源研发,主导自己的产品开发和设计。

“参展的目的,不是要去抄袭别人,而是要去了解自己哪些不能做,要避开其他人已经发挥的部分,避开技术门坎低的‘地雷产品’,否则很容易就沦为比价竞争,这绝对不是经营公司的长久之计。”这些年到世界各地参展的经验,让卓钦铭更了解,唯有不断创新,走出自己的独特路线,才能创造出不被竞争对手复制的技术和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走过世界各地,卓钦铭给予TITAS展高度评价,他说:“TITAS是国际级的盛会,不只是将台湾纺织业的优势及成果,充分展现给国际买家,大家也可以利用难得的机会,与本土厂商进行产品信息的交流。”一方面可以知己知彼,另一方面也可适应客户不同的需要,创造出互助合作的机会,以服务为先,为台湾纺织业争取更多国际品牌客户青睐。

关注环保全力打造绿色企业

近年来随着爱护地球的理念和环保意识的提升,和友纺织也投入了大量心力改造生产工艺,朝绿色企业的目标前进。

“对一般染整厂而言,台湾的环保成本真的非常高。以和友为例,我们每年至少投入5%的费用在环保区块上。”卓钦铭指出,虽然关注环境保护不可避免地要付出较高的成本,但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和落实企业所肩负的社会责任,这些都是必要的投资,也是产业发展必然的趋势。

实践绿色企业的第一步,就是处理废水问题,其中最大难题,便是空间极度受限的厂区。和友纺织早在1987年,因为位于三重的原厂址无法扩地,为了构建完整的污水处理系统及染织设备,和友纺织将整个厂区迁到现址桃园市观音乡。在占地7000多坪的宽阔场地上,全面打造规划最完整的环保厂房,轻松容纳污水处理系统,为环境环保尽最大的心意及努力,这份用心后来也获得了当地和国际的多项认证肯定。

用心思考锁定高消费、精致的欧美市场

“产业趋势的掌握真的很重要!”卓钦铭再次强调,“就像环保、回收的概念,也都是在几次参展时,与客户频繁接触后才得到的信息。”他也坚信,这股风潮是全球产业今后共同关注的议题焦点。因此,在实践绿色生产这条路上,和友纺织便以宝特瓶回收纱作为主力产品。

卓钦铭表示,“全台第一家量产宝特瓶回收纱、宝特瓶回收布的纺织厂,非和友纺织莫属!”和友纺织也是台湾少数具有整合中游织造以及下游染整一条龙作业能力的大厂,自2005年以来,即长期投入宝特瓶回收纱,并针对功能性特殊PET布进行研发,创立了环保纤维的自有品牌,持续朝绿色生产营销策略目标迈进。

此外,秉持着“高于客户标准要求的超优质量”,和友纺织坚持经营51年以来的核心价值,始终朝向“满足客户的需求只是低标,提供超出客户要求的服务品质,对我们而言才是基本”。而和友纺织也锁定欧美市场中精致的顶级品牌,例如:TUMI、时尚精品LeSportsac等,提供高质量的面料产品与服务,走出自己独树一帜的道路。

发展优势坚持以质量创新

曾经历2000年台湾纺织业的出走潮,卓钦铭坦言,当时和友纺织也曾经试过想要接下平价、甚至廉价的订单。“但在质量这一关,自己就过不去,更别提实际获利并不高。所以,我们下定决心不做门坎低、原料获取容易的产品,若是别人一下就复制成功,和友纺织本身的差异性便无法凸显出来,获利当然就会受影响。”

“10多年前,和友纺织曾经协助客户到中国大陆下单、品管,当时也曾想过在中国大陆设厂。”但也有很多的例子让卓钦铭警醒,太多人满怀理想到中国大陆设厂,结果是中国大陆厂商技术成熟后,台商的优势立刻被取代。“所以,我们最终还是选择‘坚守台湾,运筹全球’的运营方针。”用心发展自身优势,创造无可替代的价值。

重视人才培肓鼓励老手带新徒

卓钦铭认为,掌握新商品的独特研发、质量的优良稳定,再加上反应灵活、交货速度快以及台湾企业讲求信誉等特质,这些都是目前台湾纺织业的优势所在,“台湾现阶段最严重的问题,应该是技术传承和人才的流失。”他忧心地说。

多年来,台湾纺织业一直被视为传统产业,加上信息、半导体等高科技产业发达,吸引许多年轻人竞相投入。而纺织学界对于人才的培育与专业衔接,早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产业的需求,“不仅纺织专业的科系愈来愈少,即便是相关科系毕业的学生,也一窝蜂往电子业跑。以染整厂为例,现场工作环境高热嘈杂,年轻人投入意愿也不高,工厂内只剩年纪大的老师傅支撑,技术恐有断层之虞。”卓钦铭感叹道。

面临人才、技术严重流失的形势,和友纺织采取了“现场经验与理论专业并重”的师徒制做法,鼓励老师傅带领新手入门,不但传承技术,也关怀新人,期望能多管齐下为公司留住新血。和友纺织多年来也持续在企业内推动产学合作,年年招募新人,并做全面的重点培训。

卓钦铭说:“希望未来五年、十年之后,这群用心栽培手把手带出来的纺织人才都能成为公司、甚至是产业的中坚,与届龄退休的老员工们能够无缝接轨。”另外,在现场实务上,和友纺织也通过各种制度化、文字化的知识管理方式,希望能将老师傅们宝贵的经验保留下来,传承后人。

针织厂和纺织厂区别第7篇

据统计月报显示:2012年7月份中国轻纺城纺织品市场成交量为23770万米,环比下跌15.58%,去年同比下跌2.51%;1-7月份累计总成交量242086万米,去年同比增长5.33%。7月份中国轻纺城纺织品市场成交额为285441万元,环比下跌19.48%,去年同比增长7.66%;1-7月份累计总成交额2853298万元,去年同比增长9.05%。

二、近期面料市场总体情况概述:

近期,中国轻纺城传统市场夏市成交震荡上行,淡市营销亮点增加,部分前店后厂式布业公司和规模性经营门市能以国际流行趋势为导向,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设计与创新,秋季创意面料风格翻新周期加快,新款服装面料和家纺面料互动,为市场销售打下良好基础。秋装面料以多品种推出,创新面料附加值较大路货产品尚有提振,兼具差异化的创意面料市场营销优势继续凸显。

三、纺织品主要价格指数分析

“中国·柯桥纺织指数”20120730期价格指数收盘于104.97点,与上期相比上调了0.10%。

本期价格指数与年初比下跌1.68%,去年同比下跌3.82%。本期从一级分类品种中显示:原料类、坯布类、服装面料类、服饰辅料类价格指数不等量上调,拉动总类价格指数小幅推升。但家纺类价格指数小幅下跌,相对制约了总类价格指数的推升幅度。

四、本期价格指数运行情况分析:

1、国际油价震荡回缩聚酯原料价格震荡下滑,棉花价格继续呈现上涨走势。近期国际原油价格震荡回缩,上游聚酯原材料PTA、MEG市场价格震荡下滑,例如PTA华东市场现货较低商谈价7月20日在7620元/吨,至7月27日在7590元/吨;MEG华东市场现货较低商谈价7月20日在7170元/吨,至7月27日在7130元/吨。

2、涤丝行情呈现僵持走势。近期中国轻纺城钱清原料市场涤丝行情较前期呈现僵持走势,涤丝厂家报价相比前期仍有所上扬,但最近市场销售压力开始增加,成交量亦有所回落,涤丝厂家产销率亦有所下降,产销率基本保持在60%左右,库存率仍保持在相对低位水平,POY丝库存率仍相对较低,个别品种供货仍相对较为紧俏。因上游聚酯原材料行情开始弱势调整,对涤丝市场影响较大。又因下游市场销售仍相对偏淡,下游织厂对涤丝需求一直不佳,行情仍缺乏实质性利好支撑。因涤丝厂家库存水平目前仍处于相对低位,限产保价意愿较强。

3、纯棉纱报价基本僵持成交仍显不足。近期,上游棉花市场价格继续上涨,棉花期货行情基本稳定,棉花现货市场成交仍相对不足。纯棉纱市场行情努力维持,下游仍处观望阶段,成交状况一般,纱厂仍有减停产举措出台,低价抛货现象仍有发生。中国轻纺城钱清原料市场21S纯棉针织纱安徽华阳产上/一等品7月20日主流报价23500元/吨,至7月27日主流报价23500元/吨(报价基本僵持)。32S纯棉针织纱安徽华阳产上/一等品7月20日主流报价在24500元/吨,至7月27日主流报价在24500元/吨(报价基本僵持)。

4、坯布成交微幅回升。近期轻纺城坯布成交微幅回升。近期坯布市场成交仍相对有限,大众坯布库存率仍有增加。目前面料销售仍处夏日淡市,传统市场大众面料跑量销售仍趋不足走势,织厂坯布成交量仍相对有限,大众坯布产出仍相对不足,部分小型织厂停机率仍相对较多。近期化学纤维坯布成交呈现一定幅度回升走势,价格局部小幅回升,拉动坯布类价格指数微势回升;但天然纤维坯布、混纺纤维布成交呈现小幅下滑走势,价格局部小幅下跌,相对制约了坯布类价格指数的回升幅度。

5、服装面料价格指数小幅上扬,淡市面料成交亮点有增。近期虽仍处夏日淡市,夏季大众面料跑量继续不足。就整体市场而言,多数布业公司和规模性经营门市挂样品种仍相对较多,秋季服装面料挂样上市品种有所增加,现货上市量亦有所增长,连日成交款增量升,对口南北客商下单局部增加,整体市场成交较前期小幅放量攀升。秋装面料多品种色泽花型搭配性认购颇为踊跃,创意面料承购客户下单局部有增,淡市销售亮点仍有增加。服装面料中的涤纶面料、涤棉面料、涤毛面料、涤锦面料、涤氨弹力面料、粘胶面料、锦棉面料、时尚面料成交呈现不等量推升走势,价格走势稳中局部上扬,拉动服装面料价格指数小幅推升。

6、窗帘成交小幅上行窗纱成交小幅下跌。近期,轻纺城家纺市场以涤纶长丝类窗帘布现货上市量较前期有所增加。大众窗帘布优惠促销力度有所加大,批量发货较前期略有增加,各成交批量较前期小幅增长,成交品种较前期增加。窗帘布新款提花品种、提花印花品种、阳离子提花或提花印花品种分散各有动销,整体市场窗帘布内需客商和外商入市现货成交品种仍相对较多。涤纶长丝和锦涤类窗纱现货上市量略有下降,成交价格在前期局部小幅下跌的前提下至目前多数基本稳定。传统市场窗纱中的提花窗纱、绣花窗纱、印花窗纱,挂样品种继续增加,但现货上市相对较少,多数品种成交以间断性小批中成交为主。

7、绍兴县启动与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培育工程。近期,绍兴县科技局和香港理工大学就纺织新技术、新材料方面的合作项目,双方展开洽谈。这是继与台湾院校合作后,绍兴县又一个计划引进的科技成果合作项目。目前绍兴县已建有6家高校院所技术转移中心。今年以来,绍兴县制订了《大院名校绍兴县技术转移中心工作绩效考核暂行办法》、《大院名校绍兴县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服务暂行办法》,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促进转移中心管理规范化、正规化发展。同时,一方面组织转移中心到相关镇街开展科技对接,另一方面组织企业赴异地参加高新技术交易会。近期,中国轻纺城创意园与绍兴文理学院就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签署了协议,双方表示,将共同组建中国轻纺城科技文化研究院、创意学院,依托院方人才优势,支持创意园内企业开展各项设计、创新、创意活动。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和院校共建研发中心,取得新突破。今年上半年,已申报省级企业研究院2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省高新技术研发中心8家及技术研发中心18家。下半年,绍兴县还将大力实施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培育工程,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共建创新载体,推动高校院所与绍兴县企业之间开展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合作研究。特别是利用香港理工大学纺织材料专业在全球领先的优势和实力,力促该校的纺织材料研究中心在科技园设立成果中心,为经济转型升级特别是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针织厂和纺织厂区别第8篇

[关键词]西北地区;抗战时期;手工纺织业

[中图分类号]K2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8-0044-02

自古以来,穿着问题都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西北地区向以畜牧业发达著称,有着丰富的羊毛原料。所以毛纺织品较丝绸、棉布历史悠远,毛织物相对于当地人民来说也更加实用和重要。这里的人们利用当地充分的畜牧业、农业资源,开发了毛、棉、丝、麻等手工纺织业。

一、抗战前西北手工纺织业发展情况概述

远在秦汉以前甘肃皋兰等地即拈毛成线,织褐为衣。在清代甘肃方志中有很多州县出产毡褐的记载,其中通渭出产的毛布、毛毡名列前茅,皋兰县和凉(今武威)、甘(今张掖)、肃(今酒泉)各州所产的毛褐也都备受人们的喜爱。由于甘肃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水,“土不宜桑,种棉纺织,概置不讲,布帛之价,贵于别省”。受此种条件限制,棉纺织在甘肃只是零星的分布于若干地方。甘肃毛纺织业的发展,恰恰弥补了棉纺织的不足,成为当地民众中的重要衣被原料。

清代,西北地区的手工纺织业主要集中于陕西、新疆这两个地区。陕西方志中关于各地男耕女织和出产土布的记载比较普遍,甚至出现少量替别人织布的机匠。陕西关中、陕南均为产棉区,因此手工棉纺织业很发达。民国初年,山西有十几家棉纺织工厂。1922年,泾阳、三原、高陵、户县等地相继试办了一些纺纱工厂。这类工厂规模较小、资本少,由于受时局和资金短缺的影响,在开创一两年后纷纷停业。清代乾隆年间,在陕西地方官员大力提倡下,使一度废止的蚕桑业得到复兴,民间从事丝织的人也不断增多。新疆手工毛纺织业,早在唐代就比棉纺织要普遍,其中以阿克苏的毛纺织最为著名。至清代,由于进贡的需要和当地民众生活的需要,使得新疆毛纺织业进一步发展。而此时宁夏全省的手工业处于分散、细小的经营状态,致使宁夏手工纺织业几乎没有发展。它主要为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服务,自然经济色彩极为浓厚,在满足本地需要之余能运销外地的产品为数甚少。

抗战前的陕甘宁边区,“除粮食、羊毛外,其他一切日用所需,从棉布到针线,甚至吃饭的碗,均靠外来”。①家庭纺织业就其发展之广、与人民生活联系之深来说,它能把20万上下的妇女力量组织起来从事纺纱织布,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所以边区把开发纺织业摆在开发手工业的首位。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成立伊始,即开始策划中央、省、区、县四级国民经济部门的组织与工作,手工业有了开发和发展。

总体上讲,抗战前西北手工纺织业有了一定的发展,而且生产技术也有一定的改进,但由于西北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当时的国内形势所致,仍处于停滞的状态。

二、抗战时期西北手工纺织业发展情况

抗战时期,西北手工纺织业的发展最为迅速,不仅家庭纺织业进一步普及,手工纺织工场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得到蓬勃发展。

抗战时期的甘肃,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发展较快。当时全省每年自产棉花约420万斤,并从山西、新疆输入棉花约9000万斤,为家庭棉纺织业提供了原料保证。全省棉布年产量虽无确切统计,但据1940年前期各种调查数据估计,在2000万尺上下,比战前增加了一倍。1944年,全省650万人的衣着用布73%是土布。②在天水三阳川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纺织合作社6个。1942~1943年,农民银行派人在这里租住合作社联合社,并提供贷款,以机制面纱换取土布,土布中质量较好的由联合社批发销售,其余由生产者自用自销,这表明在甘肃一些地方的家庭棉纺织业已经开始逐渐向资本主义工厂过渡。

同一时期,甘肃手工毛纺织业发展也很迅速。1944年时,全省各地已成立生产各种毛织品的手工工场142家,它们大部分资金都很少,采用手工生产,其产量远不如农村家庭毛纺织业。③

据20世纪40年代统计,在陇南、陇东、河西等地的24个县,毛褐的生产以陇南最多,河西次之,陇东比较少。据调查,秦安等31个出产毛褐的县,年产量为29.7万匹,每匹宽1.5尺左右,长约3.6丈,约需羊毛80万斤、牛毛10万斤,专以此为主业者至少有5000人。其中秦安、天水、甘谷、临夏等地毛褐产量较大,销售量也较多。在农村由农牧民兼营的制毡业就有600家,从业者1000人,合计年产大小毛毡约45万张,需用羊毛150万斤。用毡制成的靴、帽等每年约30万双,需用羊毛80万斤。此外,甘肃农村手工纺织业者还生产以牛毛为原料的口袋,用于盛粮、盐、煤等。全省每年生产5万条,其中以河西的产量较大。

抗战以来外货来源减少,布匹缺乏,于是陕西省之小型棉织(亦有毛织)工厂,乃应运而兴。④手工棉纺织工厂主要集中于陇海路沿线的西安、咸阳、宝鸡等地。1937年,西安有17家,织机118架,工人173人;1940年,已猛增到109家,织机1100架,工人2000余名。“七七事变”后,保定、天津、榆林的纺织技术人员在关中推行脚踏纺织机和圆筒式“七七”纺织机,家庭纺纱织布一时盛行于渭北、西安一带。1943年,全省计有手工纺织工厂约900家,共有石丸式及高阳式织机1万架左右,达到了手工纺织业的鼎盛时期。

陕南的丝织业在抗战时期获得了再度开发的良好条件,1940年前后,仅安康、南郑两县有织绸工场9家,工人80余名,年织绸500匹;织花丝葛业9家,工人80余名,年产约400匹;织绫业17家,工人有百余名,年产量约2000匹;其他丝织小工场16家,年产绸绢2000匹。

为了进一步发展西北的蚕丝业,抗战时期新疆和田开办了蚕桑学校,培养技术人才。同时,随着家庭丝织业的发展,官办的裕新土产公司在全疆开设缫丝工厂13家,丝织工厂8家,仅和田地区该公司经营的缫丝厂就有11家,拥有脚踏抽丝机1300架。

值得一提的是,工合运动对纺织业的开发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抗日战争爆发后,一部分居留上海的中外人士发起组织了中国工业合作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亲切关怀下,西北曾是工合运动创建最早和开展最活跃的地区。西北工合为争取抗战胜利、开发西北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工合运动是抗战时期自上而下将零散的手工业加以组织和改良,并予以资金通融的便利,使之扩大生产,以适应抗战需要的合作生产运动。

1938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提出大力奖励个人或合作投资,以发展手工业生产。边区的延安、固临、延川、淳耀、新宁等地,在政府的提倡下,家庭棉纺业开始兴起。

1940年底,顽固派一面制造摩擦,一面对边区进行严格封锁,导致边区连穿衣都成问题,其他日用工业品更是奇缺。边区政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开展大生产运动。首先是以家庭副业形式发展起来的个体手工纺织业,“全边区四四年家庭纺织十五万人,纺纱一百六十六万余斤;织布的六万余人,织布十一万大匹”。⑤其次是在个体手工业纺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纺织合作社,一开始就组成了3101社。 “群众纺织业的发展,是全边区穿衣自给的最大保证,是做到余粮备荒的决定关键。”⑥边区各地出现了不少靠纺织起家的事例。在遭受重重封锁、边区经济异常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从边区的历史实际出发,提倡和鼓励手工业发展,在解决当时边区的穿衣和日常生活用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由于时局的急剧变化,西北地区在中国共产党和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将被动局面转为主动局面,在充分发挥当地优势的情况下,大力提倡手工纺织业,使其不论在技术上还是生产上都有跨越式发展,达到了支援抗战、保证抗日战争尽可能取得成功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西北地区的手工纺织业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从无到有,再由缓慢发展到停滞发展,再到后来的快速发展,向我们展示了其发展的艰难历程。同时,从另一方面,也告诉了我们,西北地区的民众和政府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抗战的胜利而进行着种种努力,而手工纺织业的发展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截取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北地区民众的生活状况和他们的爱国热情,见证了西北曾经一度的辉煌。

[注 释]

①南汉宸:《陕甘宁边区的财经工作》,见《摘编》第3编第4页。

②③《甘肃省新志·工业志》,第429页、第52页。

④吴梦觉:《陕西省纺织业之危机及其出路》,转引自《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512页。

⑤⑥《陕甘宁边区民间纺织业》,见《摘编》第3编,第550页、第540页。

[参考文献]

[1]中国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统计资料提要[Z].甘肃图书馆藏甘肃地方文献,1945.

[2]李清凌.甘肃经济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

[3]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魏永理.中国近代西北开发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