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工商管理心得体会

工商管理心得体会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15 15:48:50

工商管理心得体会

工商管理心得体会第1篇

一、从抓好教育入手,构筑源头治腐防线。

对执法和执法人员的管理,说到底也就是执法队伍的内部管理,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的客体也是人,其腐败的载体还是人。因此,加强执法和执法人员的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首先必须加强思想教育。抓思想教育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坚持“持久战”,打好主动仗。党组织和纪检监察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反腐倡廉教育是反腐败的治本之策,高度重视、增强抓好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精心组织安排、细化措施落实;要充分认识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真正把反腐倡廉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明确组织者责任,细化分解反腐倡廉教育的具体任务,分关把口、各负其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以积极的姿态、得力的措施和昂扬的斗志打赢反腐倡廉教育的“持久战”;要高唱反腐倡廉的主旋律,努力营造良好的反腐倡廉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打好反腐倡廉教育的主动仗。

二是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和鲜活性,为深化反腐倡廉教育创造条件。围绕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大力组织开展理论研究活动,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实际问题,探索反腐倡廉教育的内在规律,为行政执法队伍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组织编写针对行政执法工作的反腐倡廉教育教材,注重教材内容的针对性、系统性和鲜活性,为全面而规范、扎实而富有成效地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奠定基础。

三是不断改善教育的方式方法,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增强有效性。必须突出层次性和针对性,根据行政执法人员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紧紧围绕反腐倡廉教育,积极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大家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切实增强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如开展观看专题片、分析座谈会、廉政谈话等形式,切实提高执法人员的廉洁自律意识与反腐防腐能力。

二、要做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就要建章立制。

制度问题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腐败现象的发生,往往都是因为制度不严密或监督不到位造成的。在检查、立案、审核、处罚执行的执法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规范的制度和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腐败现象就极易在每一环节中产生出来。

一要充分认识可能产生腐败的执法环节。比如在执法的现场必须作现场检查笔录,需发出执法文书的必须及时发出执法文书,违法案件必须认真仔细的取证,否则,腐败就很容易产生。调查回来的案件,如果不及时登记,不及时申请案号立案,而是拖延或压案不报,腐败也是容易产生的。立了案的案件,不及时调查办理,不严格审批会审,不严格依法处罚,特别是自由裁量较大的案件更易出现腐败现象。

二要严格执行执法制度。加强执法和执法人员的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需要从建章立制、完善执法和执法人员内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这个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当前,尤其应根据文明执法、廉洁执法、依法行政的要求,规范执法的程序、处罚的依据标准及监督检查制约机制,规范执法人员的行为,提高执法者的素质和道德水准,从制度上保证执法的现场检查、立案备案、审批会审,处罚执行和各级跟踪监管、检查小组检查监督等各个环节有章可循。

三要监督使制度落到实处。发挥党支部、纪检部门的监督促进作用,加大专门的执法检查监督的力度,努力使执法及执法人员的管理制度落到实处。从执法的实际出发,从目标设定、标准建立、付诸实施、监督监控到评价处置等环节,将执法全过程和执法人员行为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实践证明,对执法及执法人员的管理既要有良好的规章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更要将这些制度机制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执法工作才能顺利行进。

三、新解放,确立长效化管理

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防治腐败,与创新相结合,才能不断提高预防腐败的能力和水平,才能逐步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从执法及执法人员管理的实际状态看,推进体制创新,要建立三个机制:

一是建立权力制约机制。从执法人员到各级领导拥有哪些权力、怎样行使权力来执法和处罚,必须给予明确的界定,为正确行使执法权力提供制度依据,同时对所界定的权力要有得力的制约措施和制约机制。一线执法的人员手中的执法处罚权力很大,特别是自由裁量幅度相对较大的处罚项目,必须要有有效的办法来制约。要通过严密的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来规范执法权力的运行,从源头上有效地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是建立执法监督机制。执法队伍长年累月的执法,执法人员的防腐意识与思想教育时刻不能放松,加强对执法的检查监督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建立了严格的执法检查制度和机制,才能纠正执法的偏差;只有把好执法办案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才能有效的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因此,执法机关不管任务多重、工作多忙,都要设立执法检查监督小组,定期不定期的进行检查监督。这样既实现了检查监督的目的,又通过检查监督提高了执法队伍执法的质量和效率。

工商管理心得体会第2篇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4.02.012

流动商贩是指未经工商登记注册,无固定的经营场所,利用路边空地、广场等公共空间从事小规模商业的经营者。[1]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贫富分化愈发严重,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外来务工人员、城市低收入者家庭、城市失业无业人员等,由于技术与资本匮乏,纷纷加入流动商贩的大军,给城市管理带来新的挑战。特别是近年来,流动商贩与城管的“冲突”,引发了对流动商贩治理模式的反思。

一、单一主体治理模式的缺陷与多中心治理模式的提出

(一)单一主体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受我国“强政府―弱社会”的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的制约和影响,城市管理采取的是一种高度集权的“单中心”行政管理体制,即权力高度集中,政府单方面主导公共事务。这种管理模式的特点是:政府主宰一切,社会组织是配角,公民成为被管理的对象;政府既是全权政府,又是全责政府,几乎包揽所有的社会事务,承担所有的社会责任。[2]而随着流动商贩群体的扩大,流动商贩单一主体的治理模式暴露出诸多弊端。

首先,强硬的治理模式导致城市管理人员与流动商贩群体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管理部门因受到管理绩效评价的制约,对流动商贩实施“打击”与“禁止”策略。由于城管部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执法过程中常见驱车浩荡而来,对集中的流动商贩进行堵截、没收摆卖的商品与工具等,小贩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受损,容易与城管执法人员发生推搡、拉扯甚至造成冲突的升级和扩大。

其次,单一主体治理模式也导致流动商贩的管理成本高,效率低下。长期的利益对峙与矛盾冲突,使得流动商贩与城市管理部门仿若“看不顺眼的冤家对头”、“你来我躲,你走我回”的城市“猫捉老鼠”游戏屡见不鲜。由于城管偏好(治理政绩)和摊贩偏好(逃避管制)之间的背离,最终的均衡是“严格管制”和“逃避管制”,进而导致的后果是城管部门管制成本的增加,管制的无效率以及大量的寻租行为。[3]城管部门作为单一的治理主体,没有来自社会民众、非营利组织、社区等的广泛支持与响应,面对反复而来的流动商贩群体往往“孤掌难鸣”。仅靠“突击式”的查处治理,只能获得“突击式”的效果,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及效率。

再者,管理执法缺乏监督体系,长期不规范的城管管理,使得社会舆论普遍倾向处于弱势地位的流动商贩群体,对城管部门的不满情绪日益激烈。政府的消极职能偏重阻碍了社会积极职能的施展,社会群体缺乏参与城市管理的渠道,民众参与意识淡薄,社会群体庞大的潜在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发挥。流动商贩的管理无法获得居民的理解与支持,城管部门一度陷入被动、孤立局面。

(二)多中心治理模式的建构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流动商贩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能否对其有效管理,成为新形势下衡量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社会管理与流动商贩治理之间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即新公共服务、善治与多中心治理理论。[4]

“多中心治理”是指为了有效地进行公共事务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绩效目标,由社会中的多元独立行为主体,基于一定的集体行动规则,通过相互博弈、相互调适、参与合作等互动关系形式,形成多样化的公共事物管理制度或组织模式。[5]根据我国新形势下流动商贩治理的现状,在充分借鉴流动商贩国际和国内治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笔者提出,要建立以政府为主体,协同流动商贩行业协会、城管、社区、居民及流动商贩自身的“六位一体”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如图1)。

“六位一体”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将建立起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多方面力量协同参与的新型流动商贩治理格局。较以往的单一主体治理模式,该模式有如下优点:

其一,改善城市管理人员与流动商贩群体的矛盾关系,使双方建立起平等合作的关系。多中心治理模式中,城管部门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改变以往“暴力型”执法方式,以更加贴近流动商贩群体需求的人性化方式执法。城管部门不必追求整治业绩而对流动商贩进行强制驱赶,而流动商贩群体得到了生活的基本保障和相关就业培训及法规保障,缓解了生活压力,表达了利益诉求,双方矛盾得到缓解。

其二,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在多中心治理模式体系中,除政府部门外,流动商贩行业协会、社区、城市居民及摊贩自身的力量得到广泛动员,部分流动商贩群体入驻流动商贩管理中心,另一部分则在政府、行业协会、社区居民的监督下,按照管理条例按域按时地有序进行摆卖,大大减轻了政府管理散漫无序的流动商贩群体的压力,解放了部分用于强制治理的城管人员,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

其三,提高民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意识,有利于和谐进步社会的构建。在“六位一体”的多中心治理模式中,流动商贩行业协会、社区工作人员、普通民众及流动商贩本身都成为构建稳定的治理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居民不再对社会与城市事务管理“袖手旁观”,可充分发挥其管理、监督的重要作用。流动商贩群体也摆脱以往单一被管理与被强制的地位,开始担任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新型管理主体,形成全社会齐心共治的局面。

在流动商贩多中心治理体系中,各治理主体均需要承担各自的责任。政府在该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统领城管部门、社区、行业协会、居民及流动商贩。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政府部门需“有所为,有所不为”,改变以往大包大揽的粗放式管理模式,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法制建设,团结社会力量,建立起完善的流动商贩管理制度,更多地从具体的管理事务中跳脱出来,主要发挥规则制定、协调、监督职能。城管部门在多中心治理模式体系中,担任利益协调者、矛盾仲裁者、规则制定者、秩序维护者和管理监督者角色。流动商贩行业协会作为一支专业的力量,是链接公共资源的重要手段,为流动商贩提供职业培训与法律咨询,为其提供利益诉求平台,引导流动商贩群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社区和居民是流动商贩治理的基础力量。社区是流动商贩治理的大本营,因其与群众生活联系最紧密而承担流动商贩疏导中心的规划与管理的职责。公众的力量在流动商贩多中心治理模式体系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他们既是参与者又是监督者。广泛的群众力量,可保证居民监督参与的连续性,居民-义工联动既使得闲散的人员力量得以发挥,又加深了群众参与社会建设的认识与热情。流动商贩群体改变以往单一被管理的局面,形成组织性的自我管理,遵守流动商贩管理制度,合理表达群体诉求,及时反馈管理效果。

在“六位一体”的多中心治理模式中,各治理主体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同发挥效力,使得城市流动商贩的治理成为一台环环相扣的“大机器”,政府、城管、流动商贩行业协会、社区、居民及流动商贩群体都成为推动这一机器稳步运行的齿轮,使城市流动商贩治理更有效率,更富生机。

二、流动商贩多中心治理模式实现的路径

(一)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第一,转变服务观念,加强社会民生保障。政府需要转变管理理念,变单向的管理为双向的服务与互动,建设服务型政府;改善管理方式,对流动商贩的管理实行“以疏为主,疏堵结合”、“文明劝导”、人性化执法。承认流动商贩对于城市经济的重要贡献作用,并贯穿品牌化、集约化理念对流动商贩群体进行引导,加强城市工商部门和卫生监督部门的工作配合,将流动商贩发展为展示城市特色文化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此外,城市流动商贩群体构成复杂,针对部分家庭困难的流动商贩,政府需加强民生保障,将其纳入到城市生活保障体系中。通过社会保障基金的给付,保障其足够维持生存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政策及就业支持,鼓励自主创业,加速引导城市流动商贩的分流。

第二,建立完善的流动商贩管理制度。首先,城市规划建设部门要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分时分区对流动商贩进行引导。根据居民生活需要、道路安全、城市容貌等因素划分严禁摆卖、适度放松、鼓励经营等管理重点层次分明的管理区域。同时在经营时间上充分尊重各管理辖区内居民生活和工作习惯,如每日经营时间规定为早上9点至11点、下午3点至9点等,以不扰民为原则,各区可灵活制定。其次,可设立流动商贩疏导中心和流动商贩服务中心引导流动商贩入室经营。服务中心设立专职工作人员,由政府专项资金给付报酬,负责辖区内流动商贩的登记注册、政策咨询及档案管理,并建立准入、退出和奖惩考核机制,维护疏导区内的卫生、消防安全,建立良好的运营秩序。

(二)链接公共资源,建立流动商贩行业协会

流动商贩的治理,单靠任何一方的利益组织均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必须寻找到一个桥梁或纽带,整合社会公共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有限性资源的潜力,专业性的流动商贩行业协会即为最好的选择。其非营利性和非政府性的特征将提升其与企业和政府的区别辨识度,并可以从繁琐的追逐市场效益与操纵政权力量中跳脱出来,以行业价值中立的立场公正地参与社会事务。同时,流动商贩行业协会的互益性特征又促使其通过提供竞争性的公共物品使大多数社会成员获益。

首先,城市各区和各街道可根据实际财政预算、辖区内流动商贩规模等以公开招标的方式购买非营利组织的服务。此种由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可大大减轻政府部门城市管理的压力,将城管部门的精力从与流动商贩对峙的具体细微事务中解脱出来。同时,社会团体(包括中介机构)等非政府组织出面,便于把大量分散的流动小摊贩组织起来,引导他们走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及时沟通和协调政府、社区、市民与摊贩之间的关系,寻求摊贩利益、市民需求和城市秩序之间的平衡。[6]流动商贩行业协会作为个体流动商贩的利益代表者,肩负与城市其他利益群体之间的谈判、沟通,以一种专业化、团体化、凝聚化的形象将流动商贩这一群体重新展现在大众面前。

其次,流动商贩行业协会承担着将辖区内零落的流动商贩组织起来的重要使命,“流动商贩不流动”,将成为行业协会对社会的承诺。1.协会与城管、街道、居民共同商讨制定行业规则,并公布流动商贩行业协会管理办法,尽量做到将辖区内每一户商贩都纳入到行业协会的支持管理系统中来。2.协会为流动商贩提供行业培训与法律咨询,并免费提供场所、服务人员对流动商贩进行定期培训,提升流动商贩集体素质。3.协会为流动商贩建立诚信档案系统,定期对辖区内流动商贩的卫生状况、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进行检查登记,年终时核查并公布优秀商贩,同时惩罚在考核中不合格的商贩。4.流动商贩行业协会作为非营利组织,主要通过志愿者和社会捐赠获取社会资源。协会可根据服务开展现状,吸引辖区内或周边企业资本,进行公开社会募捐。所筹集资金将用于流动商贩弱势群体的补助和鼓励、奖励诚信商贩。5.流动商贩行业协会将成为商贩们利益诉求的平台,建立利益诉求直通车,及时对商贩的需求进行解答与反馈。总之,流动商贩行业协会将成为维护流动商贩权益的重要渠道,也成为流动商贩自我管理的重要载体。

(三)发挥社区力量,推进社区民主自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社区的发展也越来越引人注目。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诸多城市在基层社区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不完善之处。在城市流动商贩管理中,社区需要更加独立地发挥居民自治作用,依靠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通过多种途径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从而为居民的社区生活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使社区生活得以正常运行。[7]

社区承担着该辖区内流动商贩疏导区的选址、规划,以及流动商贩服务中心的人员安排、日常管理等工作,要与流动商贩行业协会、城管部门、居民共同商讨、决定流动商贩疏导区的所在地址,充分利用其对辖区内各地段人流、居民的生活习惯、消费层次等的熟悉度,选择制定居民、小贩、街道三方均受益的合理规划。社区还要参与流动商贩行业协会的监督、管理,与其合作共同制定协会运作的程序规则。同时,社区担任着流动商贩服务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由社区派出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提供流动摊贩的登记、注册和档案管理及咨询问答服务。专职人员的报酬由政府拨款,并聘请专职清洁人员,负责流动商贩疏导区的清洁卫生等。另外,社区是教育宣传的重要基地,在辖区内可通过讲座或张贴海报的形式鼓励流动商贩进驻疏导区,提升流动商贩的卫生服务意识,宣传流动商贩正面形象,加强社区居民对流动商贩的合理认识,并通过公开批评的方式将违法违纪的摊贩行为广而告之,奖惩并行,促进营造社区流动商贩守法守纪经营。

(四)明确执法规范,建立文明执法队伍

首先,城管部门执法人员需改善执法方式,人性化执法成为时代的需求。受到管理绩效评价的制约,以往城管对流动商贩的管理十分严格,“以罚代管”、“粗暴执法”屡见不鲜;执法部门多采取运动式的,整风式的,突击式的管理模式,不规范的管理甚至成为个别城管队伍谋取私利的一种手段,从而导致“日常工作突击做,突击工作经常做”。[8]低效率的管理方式对围观群众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因此,想要重新赢回市民的支持,在执法过程中必须贯彻新理念。城管部门自身首先需加强整治城管队伍,坚决批评、处罚一部分粗暴执法的队员,定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整个城管队伍人员的素质。其次,还需要定期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方式或者通过社区宣传,将近期整治和服务管理成果展现在公众面前,使得执法过程透明化。同时,在执法过程中,严厉禁止掀摊子、打骂商贩、无故没收工具和开具罚款单等行为,通过温和有理的劝说,劝导不遵守城市管理条例的流动商贩,将人性化理念渗透到执法过程的方方面面。

同时,城管部门要一改往日对流动商贩直接管理的大包大办角色,成为管理过程中的利益协调者、矛盾仲裁者。在城市各区开展的流动商贩疏导中心,城管部门担任规则制定者、秩序维护者、管理监督者角色。一是与流动商贩行业协会和社区共同商讨决定流动商贩疏导中心的准入、审核及退出等具体管理细则,简化手续流程,发放执业证照等。二是担任疏导区的引导与秩序维护,定期和不定期对疏导区商贩的卫生安全状况进行登记检查,打击欺行霸市行为,负责摊贩之间、摊贩与居民之间的矛盾仲裁,而流动商贩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可与流动商贩行业协会和社区商讨,可由居民义工和学生志愿者协助开展。三是及时反馈行业协会的评估结果和社区的意见建议,查询流动商贩诚信系统记录,及时惩处与鼓励流动商贩,做到“公正透明、及时反馈、奖惩分明”。

(五)发动居民参与,建立居民-义工联动模式

城市居民既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受益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对流动商贩的治理,居民有着最直接的发言权。首先,必须充分发挥居民监督、参与和评价作用。由于信息不对称,长期以来,居民获取城市流动商贩的管理信息多见诸于报纸、电视和网络媒体等,而此类大众媒体出于利益角度,多以争执事件搏人眼球。居民也在这些舆论的引导下,较易偏向流动商贩群体。因此,城市管理部门首先需向居民澄清,并公开流动商贩管理政策条例及管理手段、处罚依据等,并引导居民进入城市管理监督及评价系统,对城管部门的管理进行公开监督,提出合理化建议或意见,督促城市管理者改良方式,优化效果。

其次,培养居民义工,建立居民-义工联动模式,其中,离退休群体和青年学生群体是居民义工的主力军。离退休群体多有丰富的管理和人际交往经验,有社区参与的热情与能力,有大量空闲时间,多可以发展成为社区居民领袖。青年学生群体或因学校志愿服务需要,或出于实现自身价值需要,多有参与义工的想法。因此,社区需合理组织好居民领袖,帮助其建立义工队伍,由流动商贩行业协会进行联合管理。居民义工可参与流动商贩疏导中心日常巡逻、监管,评估流动商贩的卫生、服务状况,对流动商贩行业协会和城市管理部门的服务效果进行评价,整合社区居民需求,反映流动商贩的利益诉求。市民可以自由参与流动商贩平时经营活动的信息反馈,即对流动商贩经营是否满意或对社区管理是否满意以及对流动商贩对社区居住环境的不良影响等向行业协会、社区居委会、城管、政府直接反映。[9]

(六)加强商贩自律,共同维护城市管理成果

在对流动商贩的治理过程中,广大流动商贩群体的参与度与配合度成为决定城市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流动商贩群体在与城市管理部门的利益对峙中,经常承受着工具被收走、被处罚款、生活无法维系等风险,且无固定摊位,多需经受风吹雨淋,经营状况较为恶劣,因此,他们大多渴求有租金便宜、固定、无风险且人流量较多的摊位来保证其经营贩卖。若城市管理部门改善治理方式与手段,积极建立流动商贩疏导中心,引导商贩入室经营,有效满足流动商贩的利益需求,则他们无疑将成为政策最有利的推动者。

同时,如何更好地共享城市管理成果,也对摊贩自身提出了要求。首先,流动商贩自身需加强行业自律,不经营不达标食品,不贩卖质量残次之物,不在规定时间、规定区域以外经营,不违反城市管理条例等。主动申请注册,加入流动商贩疏导中心,并自觉维护环境卫生,不扰民。同时,接受流动商贩行业协会的管理,加入诚信系统,接受居民、城管、社区和行业协会的评估与监督。流动商贩相互之间也应积极发挥监督作用,不包庇,主动举报违反规范的其他商贩。对于城市管理过程中的某些弊端,以及自身利益诉求,也应主动向社区、行业协会和管理部门反映,获取帮助。其次,流动商贩也是城市形象的“代言人”,改善经营质量和水平,与城市居民和城管人员和谐相处,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名片”。

说明: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青年项目《政策工具视角下流动商贩治理模式转型研究――基于广州的实证分析》(12YJC840049)和2012年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建伟.从小商贩的合法化途径看我国商个人体系的建构[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6).

[2]张国平,章灿钢.城市流动摊贩管理:治理模式的转型与实现条件[J].晋阳学刊,2008(5).

[3]王洛忠,等.城市街头摊贩:非正规就业与公共政策回应[J].新视野,2006(2).

[4]谢治菊.关于流动商贩的治理[J].城市问题,2011(11).

[5]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2000.69.

[6]张国平,章灿钢.城市流动摊贩管理:治理模式的转型与实现条件[J].晋阳学刊,2008 (5).

[7]江立华.社区工作[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工商管理心得体会第3篇

一、压力、职业压力及职业压力管理的内涵

(一)压力

通常“压力”一词有三种解释:(1)指环境中客观存在的某种具有威胁性的刺激;(2)指具有威胁性的刺激引起的一种反应类型;(3)指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个体对环境中具有威胁性的刺激,经认知其性质后所表现的反应。心理学研究上常用第三种解释,即把压看作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过程,包括对威胁的感知和相应的身心反应。上述定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压力事件(压力源),个体对压力事件的认知、评估,由压力事件引起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反应。压力源,即作用于人身上的压力,它本身不会引起个体的压力反应,只有当个体对此进行认知评估并内化后,才能使其变成压力。

(二)职业压力

职业压力是指职业环境中威胁性刺激持续作用而引起个体一系列心理、生理和行为活动改变的一种紧张状态。职业压力具有多元性。由于不同人员所从事的工作以及职位(相应的责任)不同,所面临的压力源及程度亦有所不同。适度的职业压力可刺激人奋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能够扩展职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过度的职业压力则会使人产生生理、心理以及行为失调反应,从而影响个体身心和职业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三)职业压力管理

职业压力管理是以管理为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员工的压力产生行为进行有效地预防和干预,以防止压力达到破坏性水平的一种开放的、多元的管理方式。职业压力管理的目的并不是彻底消除职业压力,而是帮助职业人员学会一套有效应对压力的方法,使其保持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从而起到缓解、调节和分散职业压力的作用。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针对压力源造成的问题本身去处理;二是处理压力所造成情绪、行为以及生理等方面的反应。科学合理的职业压力管理,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充分体现,有利于减轻职业人员过重的心理压力,预防压力对职业人员造成的身心损害;有利于保持适度的、最佳的压力,提高职业人员的工作效率,进而提高整个组织的绩效;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组织文化,增强职业人员对组织的忠诚度。

二、当前基层工商干部职业压力源分析

从现实情况看,基层工商干部职业压力主要来源于工作因素、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及自身因素等方面。

(一)工作任务

一是工作强度不断加大。以江苏省为例,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和工商工作重心下移,江苏省基层一线的工商干部平均每个人监管的各类市场主体已从十年前的354户增加到目前的534户,所承担的服务发展、市场监管、行政执法、消费维权等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人手不足、人员老化的矛盾十分突出。二是工作标准不断提高。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党和政府、社会各界以及人民群众对工商干部的角色要求和工商工作的标准要求日益提高。三是工作难度不断增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主体多元化、经营业态多样化、营销方式现代化、市场竞争激烈化已成为市场监管面临的新特征,增加了基层工商干部履职尽责的难度。

(二)责任风险

工商部门掌握着市场监管、查办案件、核发证照等行政权力,与经济发展和百姓民生息息相关。随着人民群众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工商部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部门之一。在监督和问责力度不断加强的今天,基层工商干部承受着较大的责任风险压力:一是失职渎职责任风险。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重大,新修正的刑法单独列明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渎职的刑事责任。基层工商干部对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和商品质量监督管理不到位,对市场主体准入审查把关不到位,对无照经营清理取缔不到位,都有可能被问责。对一些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的提防与担忧,更是加重了基层工商干部被追究责任的心理压力。二是执法过错责任风险。为规范执法行为,推进依法行政,各级工商机关都建立了严格的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基层工商干部一旦在工作中出现疏漏和差错,就会被追究责任。三是服务过错责任风险。改进机关作风,提高服务效能是地方党委政府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工作重点,基层工商干部在服务企业、服务群众过程中稍有不当即可能被投诉举报和问责处理。

(三)执法矛盾

当前,基层工商执法工作存在三个方面的矛盾冲突:一是基层求发展的愿望与工商执法工作的矛盾冲突。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社会上总有一种声音,希望工商部门在注册登记时降低门槛,在日常监管中减少检查,在企业违规时减轻处罚,有的地方还出台了限制行政机关对企业实施检查执法的措施。有时工商执法工作不仅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反而会遭受误解和责难,甚至会被扣上思想不够解放、破坏发展环境的帽子。二是执法者与执法对象的矛盾冲突。在基层工商执法中,管理与被管理、查处与被查处的矛盾比较突出,违法者往往抵触情绪很大,不服从管理甚至责难、谩骂、威胁、围攻执法者的事例屡见不鲜,执法者需要承受应激状态的压力,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引发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关注,特别是在网络舆论影响不断扩大的社会环境下,这些矛盾纠纷极易转化为、网络舆论事件和社会公共事件。三是外界各种干扰因素与执法工作的矛盾冲突。基层执法人员每办一起案件,都会遭遇来自各方面的说情打招呼和当事人的直接“攻关打点”。因此,心理上要顶住各方压力,始终保持警觉与提防,最终也难免会得罪一些人。时间一长就容易导致心理疲劳,产生“心累”的感觉,影响心理和谐。

(四)内部环境

一是绩效考核压力。基层工商机关每年都会围绕履行职责、创先争优、工作创新等方面,制订干部绩效考评办法,职责任务完成得怎样、创先争优的成果如何、工作创新能否得到上级的认可,始终是基层干部牵挂的问题。二是竞争压力。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基层工商机关逐步推行了任职资格考试、公开选拔、竞争上岗、逢晋必考等制度,使基层工商干部受到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三是人际关系压力。在工作中如何处理好与上级、同级、下级的关系,是每一个基层工商干部都会遇到的现实课题。而在人际关系较为复杂的单位,基层工商干部会面临很大的人际关系压力。

(五)个人发展

一是能力发展的危机感。面对工作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基层工商干部普遍感到“知识恐慌”和“本领危机”,迫切需要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提升能力。二是职位发展的失落感。相对于上级机关,基层工商干部政治地位低,领导职数少,职位升迁难,一般基层工商干部从科员级到副科级往往要经历十年、几十年时间,许多工商干部到退休仍是科员。由于个人发展空间小,所以心理上容易感到失落。三是个性发展的挫折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和个性,但工商工作具有高度的服从性与规范性,这种“内心世界”与“外部行为”的不一致导致的人格冲突,使得一些个性突出的基层工商干部感到压抑。

三、基层工商干部职业压力过大带来的消极效应

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说:“压力就如一把刀,它可以为我们所用,也可以把我们割伤。那要看你握住的是刀刃还是刀柄”。适度的压力让人们满怀希望,这是一种健康的心理。但如果压力过大,调适不当,则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和危害。

(一)对基层工商干部身心的影响过度的职业压力会破坏心理平衡,影响心理健康,引发负面的情绪反应,如莫名的焦虑、压抑、忧郁、暴躁、沮丧、不安、悲观等等。心理的不健康将不同程度地导致生理上的变化,并且对身体造成关联性的破坏。

(二)对基层工商干部行为的影响超负荷的工作,高度紧张的精神,如果不能及时地得到缓解,会使大脑皮层长期处于兴奋状态,情绪变得暴躁,自我控制能力降低,在与周围人相处或者工作的过程中,态度上容易出现“生、冷、硬、粗”,有时会因一句不中听的话或一件不顺心的事,与同事、亲友或者执法相对人、服务对象等发生口角,破坏人际关系,影响社会和谐。尤其是基层执法人员,如果心理压力长期得不到排解,一旦遇到执法矛盾冲突,很容易被激怒,引起矛盾激化。

(三)对基层工商干部工作的影响过度的职业压力容易使人产生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职业荣誉感、责任感和成就感下降,挫败感、厌烦感和疲劳感增加,对工作失去激情和兴趣,进取心不强,积极性不高,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下,完成任务马虎应付、得过且过,甚至有消极怠工现象,直接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四)对基层工商干部生活的影响过度的职业压力会造成基层工商干部缺乏耐心和不能正确处理家庭矛盾、情感上出现偏差,影响家庭和谐。有的人为了舒解压力,养成了嗜好烟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基层工商干部职业压力管理的对策措施

由于职业压力的产生是外在压力源与个体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基层工商干部的职业压力管理可以从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进行:

(一)组织层面的职业压力管理

1.优化工作环境,缓解职业压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能有效缓解基层工商干部心理压力,减少心理障碍。对于基层工商机关而言,对内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人性化管理的原则,力求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机制,倡导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工商文化,营造相互尊重、团结和谐、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良好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真正从思想上关心、工作上帮助、生活上体贴基层工商干部,切实帮助其排忧解难,努力将职业压力减少到最低程度;对外要千方百计加强宣传协调,改善执法环境,使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赢得公众理解、支持与合作,切实改善执法环境,真正从心理上缓解基层工商干部的压力。

2.加强基层工商干部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缓解基层工商干部职业压力的根本途径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基层工商机关要在干部队伍中开展心理健康的教学和训练,加强心理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让基层工商干部了解心理发生变化的规律以及心理的调适方法,在遇到心理压力时恰当进行自我调适,通过情绪转移、自我宣泄、改变认识、寻求支持等方式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加强自我放松,提高承受能力。

3.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定期进行心理疏导。基层工商干部心理压力的形成,有的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得到缓解,有的却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难以解决问题。这就需要进行科学的心理引导。基层工商机关可以邀请心理治疗、咨询方面的专业人士,适时开展咨询、巡诊、面对面地为基层工商干部服务,定期为基层工商干部传授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基层工商机关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心理疏导引入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既能做思想工作,又能做心理疏导工作的行家里手,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帮助基层工商干部缓解心理压力,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二)个人层面的职业压力管理

1.正确认识和对待职业压力。俗话说:“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基层工商干部对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应有正确的认识,要认识到心理压力不是个性的弱点和能力的不足所造成的,而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在市场监管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责任越来越大的今天,基层工商干部必然要承受不同程度的心理负荷,只有坦然面对各种危机和压力,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化压力为动力,化逆境为顺境。

工商管理心得体会第4篇

一、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学习型工商机关和争当学习型工商干部的重大意义

(一)建设学习型工商机关、争当学习型工商干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工商事业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家工商总局“新三定”方案的实施,强化和充实了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停征“两费”,为加强和改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创造了条件。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要求机关各科室、基层分局和全局广大干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四个统一”,把握“四个只有”,在实践中重视学习、善于学习、重新学习,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干好工作的能力,不断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科学发展。

(二)建设学习型工商机关、争当学习型工商干部,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党和政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惠及人民群众的各项措施,很多都要通过市场来实现,都要通过加强市场监管去落实。这就要求机关各科室、各基层分局和全局广大干部,切实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真正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升素质、不断增强能力,不辱使命、不负职责,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建设学习型工商机关、争当学习型工商干部,是努力加强自身建设,打造“政治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高素质队伍的迫切需要。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局广大干部的思想作风、业务技能逐年提高,但与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地方,特别是干部队伍知识结构还不够合理、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监管执法以及防范风险的能力还不够强等。迫切要求全局上下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增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使命感、紧迫感,进一进增强广大干部的学习意识,提高学习实效,建设“三个过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二、指导思想、基本目标和原则

(四)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坚持“四个统一”、加强“四化建设”、推进“四个转变”、实现“四高目标”、深化“三型工商建设”和科学理论武装、具有全局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牢牢把握“四个只有”,紧密围绕工商行政管理中心工作,以科学的理论为引导,以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根本,采取多种形式的学习方法,建设学习型工商机关,争当学习型工商干部,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促进职能履行到位,进一步推动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科学发展。

(五)主要目标。崇尚学习氛围进一步浓厚。全局上下形成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牢固确立,学习型科室、学习型分局、学习型干部不断涌现。干部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发展的信念更加坚定,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和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四个统一”、“四个只有”和“三型工商建设”更加深入人心。队伍素质能力进一步提高。工商文化建设取得实效,履行职责、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全员作风进一步转变,工作效能不断提升。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机关教学骨干队伍和基层分局兼职教员队伍基本建立,教育培训与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习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整合、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把继续教育、学历教育与岗位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知识更新为重点,以在职参加社会教育和本单位学习为主渠道,以自我学习为主要形式的学习体系。引学促学机制进一步健全。学习制度不断完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初步形成不断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长效机制,经过3-5年的努力,机关各科室、各基层分局达到学习型科室、学习型分局标准,80%以上的干部学习型干部标准。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配套。满足履职需求的自编教材逐步形成体系,网上在线学习和考试系统不断完善,机关和基层分局“小书屋(小书架)”等设施齐全,教育培训经费落实到位。

(六)基本原则。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建设学习型工商机关、争当学习型工商干部,要始终围绕工商行政管理中心工作,树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第一要务、履行市场监管职责是第一职责、坚持依法行政是第一准则、人民群众满意是第一标准的理念,努力做到“四个统一”。坚持求真务实、学以致用。发扬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学风,紧密联系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实际和履行职责的需要,增强学习的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结合、用学相长。坚持以人为本、能力导向。着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尤其是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能力,努力做到“三个过硬”,促进工商干部的全面发展。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紧跟社会发展步伐,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科学调整学习内容,改进学习方式,不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办法、解决新问题,提升学习型工商机关建设的水平和争当学习型工商干部的实效。

三、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把握学习重点内容

(七)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把握政治方向的能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组织广大干部深入学习科学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和历史定位,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培养广大干部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意识和高度的政治觉悟,提高政治鉴别力。

(八)加强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学习,提高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组织广大干部认真学习工商行政管理理论,重点学习国家工商总局编印《中国工商行政管理概论》,加深对以“四个统一”为核心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体系理解,把握“服务型、监管型、法治型”工商的内在联系,深刻领会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定位、根本目的、工作目标和基本要求。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探索总结工商行政管理实践的宝贵经验,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以理论引领行动,努力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行动。

(九)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坚持以工作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以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知识学习为重点,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不断增强学习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以新出台法律法规为重点的工商行政管理法律和规范性文件的学习,促进广大干部懂法规、会监管、善维权、能办案,业务能力强、复合程度高,重点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市场监管能力、行政执法能力、消费维权能力、运用高科技手段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行政执行能力,锤炼广大干部履行职责的过硬本领。

(十)加强廉政规定和道德规范学习,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充分认识“勤政促发展、廉政保平安”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组织广大干部认真学习党风廉政建设制度、规定,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强化宗旨教育和群众路线教育,牢记国家工商总局和省工商局“六项禁令”,培养广大干部良好的纪律作风和职业操守,做到立党为公、执法为民,模范遵守廉政建设规定和职业道德规范。熟悉具有工商机关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有效防范廉政风险。

(十一)加强工商核心价值观学习,提高行政执行能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按照富有时代精神、体现工商特色的原则,深入开展以“四个统一”为重点的工商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做到“国徽头上戴、责任肩上挑”,大力弘扬忠于职守、执法如山的敬业精神,不畏艰难、勇挑重担的奉献精神,心系群众、执法为民的公仆精神,顾全大局、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自律精神。鼓舞人心,团结力量,增进广大干部的工作认同感、岗位自豪感、职业荣誉感,增强精神动力,提升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

(十二)加强社会科学技术知识学习,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自觉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广泛涉猎有关经济、社会、法律、文化、科技、管理、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明理增智,不断扩大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活跃思维,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升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真正成为工商行政管理的行家里手。

四、创新和丰富学习方式,健全完善学习形体

(十三)改进教育培训方式,认真开展全员培训。按照《公务员法》、《干部教育条例(试行)》、《公务员培训大纲》、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建设学习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意见》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全体干部的法定学习培训,认真做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年度培训计划的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借助工商局教育培训基地,按规定组织本局人员参加各类轮训。按照分级负责、分类培训的要求,认真抓好本级干部教育培训,积极开展全员学法活动,组织全员学法每年不少于20学时,督促基层分局按照“培训重点在基层、培训主体在基层”的要求,继续抓好“基层分局教育培训示范点”建设,开展针对性培训,确保全体干部每年参加集中学习培训的时间不少于110个学时(12天)。

(十四)引导干部向书本学习,组织开展读书活动。书本是有效的学习载体,要以国家工商总局编印《工商行政管理概论》为基本教材。组织教学骨干、兼职教员结合本局实际编写满足服务科学发展、市场监管执法需求的补充教材。深入开展“工商干部读书活动”,认真做好读书活动的组织工作,每年向全体干部推荐一批阅读书目,开展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评选一批优秀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成立理论研究小组,引导全体干部积极参与理论研究,促进广大干部爱读书、善于读书、读好书。

(十五)引导干部向实践学习,深入开展领学和讲学。实践出真知、出才干,要加强岗位学习,促进岗位成才,在干中学、在学中干,通过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实践锻炼干部品质、提升干部才能,推进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实施领导干部领学,局党组成员定期为全体干部讲授党的方针政策、业务知识,解答广大干部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使大家在思想上得到点拨、理论上得到武装、能力上得到加强。采取集中培训教方法、组织研讨提水平、实践锻炼增能力等措施,加强教学骨干和兼职教员培养力度,建立满足教育培训需求的师资队伍,推动讲学互动、教学相长。

(十六)引导干部向群众学习,深入推进调查研究。向群众学习是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创新的需求生自群众、创新的举措来自群众、创新的成果出自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就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建立健全机关联系基层制度、建立健全工商干部联系监管服务对象制度,结合工商行政管理实际,定期开展调查研究,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推进服务发展、监管执法方式方法创新,促进职能履行到位。

(十七)创新学习手段,努力扩大学习覆盖面。充分发挥网络共享性好、灵活性强、运行成本低的优势,运用国家工商总局行政学院“网络学习平台”、“工商信息网”、“公务员培训网”和本局“学习考试系统”,组织广大干部开展在线学习、网络教育,解决工学矛盾,提高学习的便捷性、有效性。

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学习型工商机关、工商干部建设取得实效。

(十八)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建设责任。建设学习型工商机关,是全局上下的共同责任。按照“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分工抓、责任科室具体抓”的要求,成立由局长局党组书记为组长、其他局领导为副组长、机关各科室负责人及各分局局长为成员的学习型工商机关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分管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人教科、监察室、办公室、法制科主要负责同志任副主任,具体负责学习型工商机关建设的日常工作。建立学习型工商机关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学习型工商机关建设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促进人员、职责、内容、时间、资金的落实。为学习型工商机关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和物质基础。局党组成员、机关各科室负责人、基层分局局长既要做建设学习型工商机关、争当学习型工商干部的倡导者,更要做建设学习型工商机关、争当学习型工商干部的自觉实践者、组织者、推动者,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引领全局形成崇尚学习、热爱学习的良好风气。

(十九)严格学习管理,树立良好学风。加强对学习过程的组织管理,优化学习流程,健全完善学习评估体系,修订《干部教育培训学分管理办法(试行)》,严肃学习纪律,强化督查考核,建立健全学习考勤、学习档案、学习通报等管理制度,以考促学、以评促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一切从实际出发,将学习与思考、学习与运用、学习创新有机统一起来,避免形式主义、本本主义,力戒学用脱节,以良好的学风正党风、清政风、树行风。

工商管理心得体会第5篇

关键词:分包;队伍管理;管控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工程项目分包的发展趋势

工程分包的专业化趋势

建筑安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分工更趋专业化,提高竞争力将集中于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工程分包有利于大型施工企业走向高端,中小型施工企业步入专业化。为增强核心竞争力,大型施工企业要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管理密集型转换,由低端向高端发展,从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迈进,必将甩掉低端生产资源,专注于项目管理。激烈的竞争和市场的多变,要求企业更专注于核心竞争力,市场的专业化程度将越来越高。

工程分包有利于提高施工总承包企业整体效益

施工项目管理内容繁杂,项目实施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多,施工环境复杂多变。为了适应变化,总承包商会授予项目更多的处理变化的权力,更多地依赖外部资源,为提高效率而更加重视对分包工程的管理。专业的项目管理,最终使项目变得更有效率。专业工程分包队伍和劳务队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加强自身竞争力,可以在市场中获取更多的业务机会,其人力、设备资源能够得到更多的利用,从而增加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需要,促进了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包企业的发展。

专业化的分承包体系逐渐完善

在对分包工程的管理过程中,作为总承包商的大型施工企业,为了保证实现所承揽工程的安全、质量、工期等硬性指标,维护其企业信誉,一定会将其成熟的先进管理理念等企业文化精髓传播到分包单位,明确项目管理的发展方向,要求建立完善的分包体系。

二、目前我国分包管理常见问题及相应对策

分包商施工质量管控难

现象:国家明令禁止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工程转包,或将其承包的全部工程肢解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包,但是一旦转包过程中,由于监管不利导致最后工程实施者零利润或负利润时,分包商材料方面存在质量问题,以次充好;施工质量不符技术规程、规范、设计文件要求等。

措施:分包合同签订前,在合同中详细指明材料品牌、材质、性能参数等,现场严把材料关,堵住分包商的空子;施工前切实做好施工前施工技术交底,明确分包商施工作业规范、质量检验规范等,从源头上抓紧分包商质量控制;施工中总承包企业应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动态检查,研究质量缺陷,分析原因,指定改进计划,实施和督促分包商改进。

分包商现场人员管控难

现象:分包商由于管理体制落后或不健全,以及成本、资源等限制,现场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普遍素质不高,结构参差不齐。

措施:在投标阶段注意考察分包商施工技术能力、人员配置、人员整体素质;施工前,采用样板工程引路的办法,实际考察,防止低劣素质队伍进入;另外,总包方要督促分包采取措施加大培训投入,必要时直接介入专项管理,以总包方的技术能力支持分包商。

分包商工期管控难

现象:分包商由于资金实力较弱,管理跟不上,加之总包商、监理、业主方的监督,质量上经常会有返工,延误工期;施工中,设计变更等,分包商应对能力较差,往往会延误工期。

措施:总包需加强现场进度检查监控,制定激励、奖罚措施,与监理、业主、内外部各方及时沟通,出现偏差及时修正,通过搭接等确保工期。

分包商配合总包项目整体难

现象:分包商只顾自身施工管理,并且总是内敛的,忽略项目整体系统性。

措施:在合同中明确分包商承担协调配合义务,现场管理采用奖罚等激励措施,强化分包商主动配合总包管理的行为,同时弱化分包商内敛行为,引导分包商树立项目整体的系统观念。

总包商逃避自身义务

现象:施工中,总包商往往处于强势地位,经常会以种种借口逃避相关自身责任,而将责任推卸给分包商。

措施:分包商要与总包方建立利益共同体的观念,切实履行合同,承担各自义务;同时建立同期记录,完善书面凭证,防止扯皮事情发生。

工商管理心得体会第6篇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周伯华为祝贺《中国工商管理研究》创刊200期亲笔题词,副局长刘凡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秘书长于法昌主持会议。中央党校社会学系教授谢志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教授陈季修应邀出席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工商总局办公厅副司长级干部药建英,中央纪委、监察部驻工商总局纪检组监察局正局级纪律检查员、监察专员兰海,工商总局市场研究中心副主任兰士勇,工商总局办公厅调研处处长叶宝文,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原秘书长徐长浩。部分单位会员代表杨再学、李成树、李远兵、李永才、须和平、潘一新、纪连强、赵康民,以及优秀作者读者代表盛小伟、宋玉池、李文成等参加了会议。

周伯华局长的题词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服务工商改革发展”。

刘凡副局长说:《中国工商管理研究》自1992年创刊以来,已经走过了17年的历程。今天,我们迎来了期刊创刊第200期。我代表主管部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主办单位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向《中国工商管理研究》的广大读者、作者,向为期刊付出过大量心血的同志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诚挚的谢意!

刘凡副局长深情地说:翻开《中国工商管理研究》,清新的墨香扑鼻而来,她记录了工商人对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的孜孜求索,承载了工商事业理论探索的累累硕果,饱含了工商人对这份神圣职责的深情厚爱。17年来,在国家工商总局党组的支持和关怀下,《中国工商管理研究》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紧紧围绕总局中心工作,不断开拓创新。致力于工商行政管理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为社会主义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17年来,《中国工商管理研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得到系统内外广大读者、作者的支持、喜爱与尊重,已成为我们共同拥有的一个精神家园。

刘凡副局长指出:作为宣传理论政策、交流实践经验、弘扬工商文化、促进工商事业发展的重要阵地,《中国工商管理研究》一定要继续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适应新形势。按照思想坚定、眼光敏锐、报道深入、采编精细、服务上乘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办刊工作,弘扬主旋律,传播新理念,交流新经验。展示新风采,为促进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他强调:

一要统一思想,把握机遇。要引导广大干部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正确认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既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面临来自国际国内的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又充分认识逆境中蕴含的重大机遇和有利条件。

二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把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是肩负着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职责的工商部门的使命所系,不能有丝毫懈怠。我们一定要立足工商职能,支持市场主体健康发展。增加市场主体总量:深入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强化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加社会就业等方面人手,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优势,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要站在新起点,为提升《中国工商管理研究》品质奋发前行。《中国工商管理研究》作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主管的理论刊物,要积极探索,勇于进取,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要在“化危为机”的关口与拐点上奋发有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多作贡献。

最后,刘凡副局长语重心长地说:回顾200期办刊历程。我们心潮澎湃;展望未来,我们深感任重道远。再过几个月,我们即将迎来伟大祖国的60华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形势催人,需要我们加倍努力。希望《中国工商管理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改革创新,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提升品质,再铸辉煌!

与会代表一致对《中国工商管理研究》创刊200期表示祝贺!一致认为《中国工商管理研究》自创刊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形成了独有的特色。

一是时代性强。《中国工商管理研究》在改革的大潮中诞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至今创刊200期,走过了17年光辉历程。经历了从党的十四大到十七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工商行政管理体制职能的转变等重大历史时期。在每一时期,一直紧跟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积极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工商管理研究》已成为工商系统从事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专业理论刊物,得到了工商系统和社会各界广大专家、作者、读者的厚爱和支持,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二是理论性强。《中国工商管理研究》是全国工商系统唯一的一份理论性、学术性权威刊物,代表了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平。17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围绕全党和总局的中心工作,积极组织开展理论研究。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商理论作出了贡献,作为工商战线的重要理论阵地,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高度评价。近年的“理论创新”栏目引领理论研究新思想,不断总结工商实践的新经验、新观点,受到读者的普遍关注。

三是实践性强。理论来源于实践。《中国工商管理研究》注重选编来自工商一线的实践经验,对于整个工商战线起到了引导作用、窗口作用、研究作用、文献作用。近几年来,《中国工商管理研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总局中心工作,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在研究工商理论、促进学术交流、指导执法实践、服务科学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商理论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是针对性强。《中国工商管理研究》办刊指导思想明确,注意突出工商特点。编辑部编刊思想敏锐,反应快。近年来,期刊坚持不断创新,刊物的版面、栏目都有改进,每年都有新内容、新亮点。注意及时把中央的精神和工商工作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近期的“热点研究”栏目及时反映实际工作中的热点问题,总结实践经验,对实际工作很有帮助。

五是指导性强。《中国工商管理研究》站在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注重用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基层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实践。《中国工商管理研究》已成为工商人的良师益友,基层工商单位的领导和干部都把她当作指导工作的宝典,作为理论学习的教材。

座谈中,与会代表畅所欲言,对进一步办好《中国工商管理研究》,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宝贵的建议。

一要坚持办刊宗旨,把握舆论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国工商管理研究》作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舆论宣传阵地,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总局党组提出的努力做到“四个统一”、大力加强“四化建设”、积极推进“四个转变”、全面实现“四高目标”等一系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思想为主线,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发扬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推进工商行政管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保证。

二要紧跟时代。与时俱进,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加强理论研究。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要对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开展有深度的理论分析和论证,这是理论性学术刊物所必须具有的特性。只有把实践上升为理论,才能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思路和方法,

三要突出特色,突出风格,鼓励大胆探索,鼓励理论创新,努力打造品牌,形成亮点。要有明确的读者目标,准确的刊物定位,提倡理论争鸣。进行观点交流。通过选题策划、栏目设置、版式编排,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打造中国特色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的学术品牌。

四要强化前瞻性。为工商改革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提供思路。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中会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要紧扣形势和任务,用敏锐的视觉直面问题,揭示矛盾,提出对策,开展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

五要强调实用性,内容要更丰富一些,形式更活一些,可读性更强一些。要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开门办刊,开放办刊,弄清基本读者群,了解读者希望看什么文章,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多登一些调查报告,多登一些基层的经验,多登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稿件,少登一些领导讲话和官样文章,指导基层,破解难题。

工商管理心得体会第7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工程承包

我国的建筑业自推行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初步的形成了以施工总承包为龙头、以专业施工企业为骨干、以劳务作业为依托的企业组织结构型式。但是,这种理想的组织结构型式并没有起到预期的理想效果。除少部分专业程度较高的分部、分项工程由专业分包企业完成外,大部分具体的施工任务还是由建筑总承包企业组织劳务队和自有机械设备、自供材料来完成。劳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低,素质参差不齐;总承包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源来管理劳务队,管理精力被牵制,管理水平无法提高。随着市场开放性程度提高,国外建筑投资商和承包商进入,政策法律、法规逐渐国际化,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建筑业专业分包体系,将是我国建筑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1.建筑市场发达的分包体系是国外建筑业的特点之一

国外大型工程承包公司同国内的工程公司相比管理人员比例高,素质高,在承担项目时,将所有的具体施工任务分包出去,专门从事项目管理工作,项目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最终会提高项目建设效率。中小型的专业分包公司人员专业素质高,专业设备齐全,公司规模小,易于管理,专业划分详细而全面。专业分包商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提高自身的同时,也提高项目建设效率。为了防止过多的分包层次,国外也要求承包商在项目管理中,采取自己负责施工和分包管理相结合的形式。

2.我国建筑市场向完善的专业化分包体系发展是必然趋势

(1)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分工更趋专业化,提高竞争力将集中于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社会发展总是向更高效的生产方式发展的,专业化趋势正体现了这一要求。激烈的竞争和市场的多变,要求企业更专注于核心竞争力,市场的专业化程度将越来越高。

(2)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需要,促进了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包企业的发展。产品的价值由基本值和附加值构成,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基本值已相近,产品价值的提高便更多体现在附加值上,专业化生产是提高附加值的途径之一,必然引发企业走专业化的道路。

(3)国家政策法规促使专业化的分承包体系完善。新的建筑业资质划分,充分说明高层次的向专业管理型建筑综合承包企业发展,低层次的向各专业化的分承包企业发展。新颁布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也预示了项目管理的发展,要求建立完善的分包体系。

3.建筑企业的专业化趋势

3.1为增强核心竞争力,大型建筑企业必将甩掉低端生产资源,专注于项目管理

对专业分包队伍或劳务队伍来说,提高管理能力,培育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使用机械设备,提高专业化施工能力是必由之路。劳务队将发生分化,其中的优秀管理和技术人员将逐渐稳定下来,成为固定的职业人员;劳务队将由自身技术管理能力的差异,分化为大大小小的专业承包企业,既走劳务承包,又走专项工程承包的道路。专业施工能力是专业分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2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生产率的需求

大型建筑企业一旦抛弃低端资源,必然更多地依赖于分包商来完成任务,分包管理能力要增强;而专业的分包队伍和劳务队必须提高管理能力、技术水平,使用新型机械设备,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从而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和利润率。

3.3提高效率和应变能力的需求

为了适应变化,总承包商会授予项目更多的处理变化的权力,更多地依赖外部资源,为提高效率从而对分包的管理将越来越重要。专业的项目管理,最终使项目变得更有效率。小型专业施工队伍和劳务队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加强自身竞争力,可以在市场中获取更多的业务机会,这样其企业人力、设备资源能得到更多的利用,生产效率提高,利润增加,从而增加其抗风险的能力。对社会来说,专业化分工,使资源的利用更有效率,多余的消耗减少,基础的施工能力提高,减少了直接的生产物质消耗,这些变成利润储存起来。社会生产发展总是向资源的更高效利用发展的。

4.现阶段我国分包管理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4.1分包商施工质量不佳

分包商材料方面质量问题,以次充好,鱼目混珠;施工质量不符技术规程、规范、设计文件要求。对策:在合同中详细指明材料品牌、材质、性能参数等,现场严把材料关,总包方必须深入了解相关材料知识和市场信息,提高业务能力,堵住分包商的空子;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动态检查,研究质量缺陷,分析原因,指定改进计划,实施和督促分包商改进。

4.2分包商现场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素质不高

对策:合同报价阶段注意考察分包商施工技术能力、人员素质;施工前,采用样板工程引路的办法,实际考察,防止低劣素质队伍进入;总包方督促分包采取措施加大培训投入,必要时直接介入专项管理。以总包方的技术能力支持分包商。

4.3分包商工期拖延

对策:总包加强现场进度检查监控,制定激励、奖罚措施,与有关各方及时沟通。

4.4分包商只顾自身施工管理,并且总是内敛的,忽略项目整体系统性

对策:在合同中要求分包商承担协调配合义务,现场管理采用奖罚等激励措施,强化分包商主动配合总包管理的行为,弱化分包商内敛行为,教育分包商树立项目整体的系统观念。

4.5总包商逃避自身义务

对策:分包商要与总包方建立利益共同体的观念,切实履行合同,承担各自义务;同时建立同期记录,完善书面凭证。

5.对未来建筑工程项目分包管理的展望

(1)专业化程度更高,总包向管理方向分化,分包商则向专业施工分化。总包对分包的依赖度进一步增加,更多的具体施工任务要寻找分包商来完成;分包商将专注于其专业核心竞争力,分包商的一些不重要的辅工作将会外包,由更专业的分包商来完成。

(2)组织更灵活,组织界限将模糊,总包项目团队也将出现分化,总分包将更多地以针对任务的临时性团队组合(任务小组)来完成工作。项目组织将会更趋灵活地组建,分包商会更多地参与总包的项目团队工作,合同的联系使各方更趋于平等合作的关系。项目会有更多的补充协议。

(3)管理将更规范化,合同管理的地位将更重要,项目正式信息沟通会更规范,工作程序会更加规范和严格。

工商管理心得体会第8篇

【关键词】工程承包 合同 分包管理

由于项目管理的独特特点,而产生的现代项目管理的工具和思想,对分承包形式的管理有着很强的整合与管理能力,是与分承包体系相适应的。对分包商的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建筑工程项目加强分承包管理的必要性

1.建筑市场向完善的专业化分包体系发展是必然趋势

(1)社会发展总是向更高效的生产方式发展的,专业化趋势正体现了这一要求。激烈的竞争和市场的多变,要求企业更专注于核心竞争力,市场的专业化程度将越来越高。

(2)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需要,促进了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包企业的发展。专业化生产是提高附加值的途径之一,必然引发企业走专业化的道路。

(3)国家政策法规促使专业化的分承包体系完善新的建筑业资质划分,高层次的向专业管理型建筑综合承包商发展,低层次的向专业化的分承包企业发展。Www.133229.cOM新颁布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规范也预示了项目管理的发展,要求建立完善的分包体系。

2.建筑企业的专业化趋势

(1)为增强核心竞争力,大型建筑企业必将甩掉低端生产资源,专注于项目管理。对专业分包队伍或劳务队来说,提高管理能力,培育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使用机械设备,提高专业化施工能力是必由之路。劳务队将发生分化,其中的优秀管理和技术人员将逐渐稳定下来,成为固定的职业人员;劳务队将由自身技术管理能力的差异,分化为大大小小的专业承包企业,既走劳务承包,又走专项工程承包的道路。专业施工能力是专业分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生产率的需求。大型建筑企业一旦抛弃低端资源,必然更多地依赖于分包商来完成任务,分包管理能力要增强;而专业的分包队伍和劳务队必须提高管理能力、技术水平,使用新型机械设备,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从而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和利润率。

(3)提高效率和应变能力的需求。为了适应变化,大型建筑企业会授予项目更多的处理变化的权力,更多地依赖外部资源,从而对分包的管理将越来越重要。专业的项目管理,最终使项目变得更有效率。小型专业施工队伍和劳务队提高管理和技术能力,加强竞争力,可以在市场中获取更多的业务,这样其企业人力、设备资源能得到更多的利用,生产效率提高。对社会来说,专业化分工,使资源的利用更有效率,多余的消耗减少,基础的施工能力提高,减少了直接的生产物质消耗,变成利润储存起来,社会生产发展总是向资源的更高效利用发展的。

3.建筑市场发达的分包体系是国外建筑业的特点之一

国外大型工程承包公司管理人员比例高,素质高,在承担项目时,将所有的具体施工任务分包出去,专门从事项目管理工作,项目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最终会提高项目建设效率。中小型的专业分包公司人员专业素质高,专业设备齐全,公司规模小,易于管理,专业划分详细而全面,专业分包商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提高自身的同时,也提高项目建设效率。为了防止过多的分包层次,国外也要求承包商在项目管理中,自己负责施工和分包管理相结合的形式。

二、实践中分包管理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1.分包商工程质量不佳。分包商材料方面质量问题,以次充好;施工质量不符技术规范。对策:合同中详细指明材料品质、品牌、性能参数等,现场严把材料关,总包方深入了解相关材料知识和市场信息,提高业务能力,堵住分包商的空子。

2.分包商现场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素质不高。对策:合同询价阶段注意考察分包商施工技术能力、人员素质;施工前,采用样板工程的办法,实际考察,防止低劣素质队伍进入;总包方督促分包采取措施增加培训投入,必要时直接介入专项管理。

3.分包商工期拖延。对策:总包加强现场进度检查监控,制定激励、奖罚措施,与有关各方及时沟通。

4.分包商只顾自身施工管理,忽略项目整体系统性。对策:在合同中要求分包商承担协调配合义务,现场管理采用奖罚等激励措施,强化分包商主动配合总包管理的行为,弱化分包商内敛行为,教育分包商树立项目整体的系统观念。

5.总包商逃避自身义务。对策:分包商要与总包方建立利益共同体的观念,切实履行合同,承担各自义务;同时建立同期记录,完善书面凭证。

三、对未来建筑工程项目分包管理的探讨

1.专业化程度更高,总包向管理方向分化,分包商则向专业施工更精分化。总包对分包的依赖度进一步增强,更多的具体施工任务要寻找分包商来完成;分包商将专注于其专业核心竞争力,分包商的一些不重要的辅助性工作将会外包,由更专业的分包商来完成。

2.组织更灵活,组织界限将模糊,总包项目团队也将出现分化,总分包将更多地以针对任务的临时性团队组合(任务小组)来完成工作。项目组织将会更趋灵活地组建,分包商会更多地参与总包的项目团队工作,合同的联系使各方更趋于平等合作的关系。项目会有更多的补充协议。

3.管理将更规范化,合同管理的地位将更重要,项目正式信息沟通会更规范,工作程序会更加规范和严格。

4.分包商授权度更高,分包商权力会增大,总包商将更趋向于向业主提供更周到的服务;分

包商将趋于更多的自我管理,善于自我管理的分包商更受欢迎。

四、结语

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建筑工程项目业主变得更加专业化,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任何建筑企业都有增强竞争力、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需求,专业化的趋势不可避免,企业不会是大而全,而是精而强。这种趋势将使企业压缩规模,专注于提升核心竞争力,将更多使用外包的形式,利用更有效率的资源。现代项目管理有着很强的整合能力,对完成有外包参与的任务有着很强的管理能力。在项目管理中如何更好地做好分包形式的管理工作,将会有更为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