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教学

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教学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01 10:15:42

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教学

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教学第1篇

1.本节课使用的教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的内容是第二章第5节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内容。

2.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历程中体现出来的科学研究方法。

(2)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实验探究过程。

(3)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解决简单问题。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刚学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后,急需一次真正的实践去更深刻的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而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恰恰适应了学生的这一要求,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要让学生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提高。

2.本节课从人类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历史引入,重点介绍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强调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以期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有全面、清楚的认识。

3.两位科学家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讲课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及对他们的评价,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从生活实践出发,结合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观察,初步了解自由落体运动,并通过对两位科学家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结合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接着,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所遵循的规律。通过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理解加以训练,让学生初步接受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最后,在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后,通过回扣课堂游戏,使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加以巩固和提高。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研究并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并会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解答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2)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规律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设计思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咱们班哪位同学反应比较快?请到讲台上来。

生:(推荐一位同学)。

师:我们看这位同学能不能抓住这片铁片。(向学生展示长度约为3.5cm的铁片)

师生共同完成这一游戏。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能抓住这片铁片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抓住呢?我们在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之后,同学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设计思路: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物理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产生向往、探索的欲望,处于欲摆不能的状态。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悬念解除之时,也就是正迁移实现之时。

【板书】课题:第三节自由落体运动

(二)新课研究:

设计思路: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物理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影响。

师:同学们,物理规律的研究总是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为了更深入的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我们也需要从生活实践出发,来讨论几个问题。

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谁下落的更快一些呢?

生:重的物体下落的快一些。

师:我们通过几个小实验一起验证一下同学们的结论是否正确。

设计学生实验1:纸片和硬币从相同的高度同时下落,看谁下落的快?

学生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到结论:重的硬币要比轻的纸片下落的快。

教师演示牛顿管实验,让学生再次验证自己的结论。

师: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持有这一观点,在人类还处于懵懂时期的时候,亚里士多德就对这一现象作出研究,这本身就值得我们尊敬。但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呢?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验证。

设计学生实验2:将纸片团成纸团,再和硬币从相同的高度同时下落,看谁下落的快?

教师强调,纸团和纸片的质量是相同的。

学生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到结论:重的硬币要和轻的纸团下落的几乎一样快。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得到相互矛盾的结论?

学生思考

师:对表面现象的观察有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我们要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研究方法去研究问题。三百多年以前,伽利略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设计思路:教学中应注意新旧知识异同的比较,通过对比,能透过表面现象,看清不同的物理本质。在对比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探索进取状态,引起有意注意,促成思维交锋,这样对完善旧知识,自觉完成从旧知识到达新知识的迁移,并巩固新知识,都极为有利,不然,就公式论公式,该对比不对比,不仅不会促进迁移,反而会造成负迁移。心理学研究表明:对比抗干扰,加强对易混知识的比较,找准分化点,利于排除干扰,加深对某些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促使易混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彻底分化。

设计学生实验3:将硬币放在纸片上面组合成一体,和另一相同的纸片从相同的高度同时下落,看谁下落的快?

学生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到结论:重的硬币和纸片的结合体要比轻的纸团下落慢。

提出问题:同学们,现在我想让两者下落的几乎一样快,应该怎样做?

学生讨论并提出实验方案。

生:让纸片包住硬币并团成纸团。

师:同学们实际做一下看看。

学生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做的上述几个实验,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生:有空气阻力的影响。

师:如果我们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同学们猜一下,会出现什么情况?

教师演示牛顿管实验,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

设计思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掌握一般概念和原理是通向普遍迁移的大道。因此,我们在组织教材时,应把基本概念和规律放在首位,突出教材的系统性和规律性。通过上述几个学生实验,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体验实验探究在物理规律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

1、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称为自由落体运动。

师:那么,自由落体运动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呢?他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师介绍实验器材,并简单的介绍实验过程和步骤,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实验探究过程:(单位:cm数据均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S1

S2

S3

S4

S5

S6

S

ΔS

ΔS平均值

a

2.注:ΔS=S1-S2=S3-S4=S5–S6=aT2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并通过对纸带的分析和数据的处理,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设计思路: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学内容都能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要以良好的契机为抓手,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

2、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师: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那么它的加速度是多大呢?我们还是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学生通过对纸带的分析和数据的处理,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记为:g

在不同的纬度和高度时,g值是不一样的,纬度越高g越大,高度越高g学小,在正常情况下

在要求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取g=10m/s2。

【板书】

3、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

师: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可知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为:

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设计思路:人的每一个认识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知结构,它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在主观上的反映。建构认知结构,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中心环节。促进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对于完善认知结构,使认知结构系统化、综合化、整体化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把新概念或规律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相联系,把新概念、规律纳入原有概念、规律中,同时使新概念、规律与原有的有关概念、规律进一步分化和融汇贯通,组成一个整体结构。

例题、一块石头从离地面20m高的楼顶自由落下,经过多长时间石头落到地面?石头到达地面时的速度有多大?(忽略空气阻力,g取10m/s2)

解析:设经过时间t石头落到地面,速度为v,由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得:

代入数值,解得:

设计思路:通过例题,让学生充分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并体验胜利的喜悦。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回到开课时的小游戏,同学们为什么抓不到铁片呢?人的反应时间很难达到0.1s这么短的时间,那么,同学们计算一下,在0.1s内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下落的高度是多少呢?

学生认真计算,并给出答案:在0.1s内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下落的高度是4.9cm。

师:(展示铁片)这片铁片的长度只有3.5cm。所以,同学们是抓不到的。

设计思路: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物理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

师:本节课的最后,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53页,利用课本上提供的方法,测量一下你的反应时间。

设计思路:让学生充分体会物理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妙用,并通过他们自己测量的反应时间回扣抓铁片的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更加完美。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

1、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3、自由落体加速度

(五)《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②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动力

③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④实验探究自由落体加速度

⑤回扣课堂小游戏,解疑

⑥激发学生兴趣,测量自己的反应时间

①课堂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自由落体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不受其他因素影响,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称为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自由落体加速度

4、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六、教后反思

1、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和教师加强必要的指导,是促进知识顺利迁移所不可少的前提。所以教师在采用行之有效的教法、认真研究学生的学法,进行物理教学改革的同时,认真学习知识迁移规律,并考虑影响知识迁移的各种因素,定能提高教学效果。

2、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

3、“实验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是我们学科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模式,已在实践中收到一定效果,当然也有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使之变得更科学。

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教学第2篇

1、回顾寻找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过程引入新课教学。

2、了解伽利略用斜面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过程。

3、分组进行斜面实验,体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全过程。

4、了解伽利略的逻辑推

理过程,全面体验。

5、分别运用数学的代数和图象方法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数学对于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性。

6、规律应用。

二、本节课基本完成了制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了课表对教学的要求。

(1)学生亲身的斜面实验探究活动和运动规律的数学推演过程,非常兴奋,表现出了对知识的极大热情,并且由亲自体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完成了对实验和数学方法的要求,分组实验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

三、教学过程的难点。

(1)课时太少,而且课堂时间40分钟,很难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进行探究,本来设计的实验探究时间为十分钟,实际过程用了十二分钟,结果导致教学的最后阶段显得很匆忙。这是始料不及的,这让我体会到了时间的掌控在以后的教学中时十分重要的。

(2)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很难控制,不但要控制讨论题目的数量和难度,还要实时控制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更要控制好讨论的时间。一旦控制不到位或疏于控制,教学内容将难以完成,会出现课后再花时间去补救的尴尬局面。

(3)由于时间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语言的精炼还有语言的速度都是需要重点进行控制。

总之,新课标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同时也给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 ,探索的路才刚刚起步,我们相信只要用新的课程理念去武装我们的思想,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提高,最终就能达成课程的总目标。

自由落体教学反思(二)

初次试讲,我充分体会了做老师的刺激感。让我在挑战自己的同时,不断认识自我,发掘自我,肯定自我。有了这样一个试讲的尝试,我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诸多不足及课堂问题。首先对自由落体这节课做一下总结:

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教学设计的不够好

由于平时缺少上台发言的锻炼,而我又没有在台下进行反复练习,致使整个试讲过程并不是十分流畅。总以为船到桥头自直的我,这次体验了紧张的滋味。望着下面坐着的同班同学,顿时心里异常紧张,连板书有些都忘了写。这些让我深知每一次试讲都必须以认真的态度对待,要充分考虑到一些异常的情况,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的绝顺利流畅,不会出纰漏。对于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虽然自己准备了一遍又一遍,总希望能以最通俗易懂的形式去讲解,可事实上还是无法按自己所想的那样把自己懂得的内容表述出来。这无疑成为我最大的遗憾。同时也证明了我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来加以成长。下面是我经过改进后的教学目标及思路设计。

研究本节课的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定性得出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是相同的,其二是通过定量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学生学习中通常有两大难点:一是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是相同的,但学生往往会从生活经验中得出一个错误的观点,即重的物体下落比轻的物体下落快,而这一观点对学生来说根深蒂固。二是用实验的方法定量测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围绕这两大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对生活现象的分析中发现矛盾、提出假设,然后验证假设,就成了设计的中心环节,而这一过程正式当年伽利略对落体研究的过程,因此,设计时突出了伽利略当时的研究过程,让学生切身体验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得出过程,感悟物理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常用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及价值观。

二、实验教学不够新颖

在自由落体试验中,我采用的是物理课本中的老套教学实验,这样的实验可能失去学生实验的兴趣,为此,我为自由落体的理解加上了一个实验,实验设计如下:

提出:悬线断后物体运动情况如何下落的轨迹,是直线还是曲线,是水平还是竖直?用火烧断悬线,避免剪刀剪断悬线时对悬线横切的不利影响,确保小球开始下落时初速为零。提问学生,得出:物体下落的轨迹是一竖直方向的直线。观察法进行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做到以下三点:A、学会观察的方法。如在实验落体运动快慢的教学过程中,对两物体下落快慢的比较,通过物体运动的初、末状态的比较来进行。在开始下落瞬间观察两物体是否同时、同高、无初速,在落到桌面上的瞬间通过眼看耳听来进行判别。B、学会对现象作准确、条理的分析和描述。C、善于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如利用打点计时器测定重力加速度大小的过程中,通过用刻度尺测出纸袋中两点间距差,求得的重力加速度值小于9.8rn/s,使学生了解打点计时器测量物体自由落体运动中的作用。在实验牛顿管实验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正误实验操作的对比,使学生领悟到牛顿管由水平位置转为竖直时应保持上端不动,从而使金属片和羽毛在刚开始下落时速度为零;在学生观察到真空中金属片和羽毛下落快慢相同的现象后,提问学生:生活中有没有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的现象。启发学生:若重的物体压住了轻的物体,也会使物体下落快慢相同。再进行演示:在真空中羽毛在上、金属片在下时两物体下落快慢相同,从而使学生真正建立起:忽略空气阻力时,物体下落快慢相同的观点。

三、重点不够突出,语音语调仍需改善

在上课过程中,我由于紧张,语调都一样的,比较平淡,没有给人以突出重点的感觉,这就使学生听课过程中可能会注意力不集中,导致重点不能被很好的吸收。还有在自由落体运动试讲中最后的知识点Vt2 =2gs公式含义过程都没有交代清楚,自由落体的图也忘记画出来了

总而言之,我还是太缺乏经验,无法老练得驾驭课堂,无法抓住学生的思绪跟着我走。自身的各个缺点都必须改正,并且不断提高知识水平、能力水平。

自由落体教学反思(三)

“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第二章中的第五节课。 虽然在知识上它是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之后的一个特例,在整个高一年级教学的安排上,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重点在于规律的应用,因此它在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本节课成功之处:较为成功地展示出新课程理念下的实验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深挖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认真研究教材,查找相关的教学资料,确定了这节课教学目标。

2、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性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必要的选择与改组,精心设计好适用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案,给学生一个充裕的思考问题(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的探究)过程,利用前边学过的测加速度方法来测重力加速度,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学生放于研究者位置,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合作学习来获取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与方法、学会交流与合作。

3、重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从实际生活中物理现象出发(两张相同纸片做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再由学生在实验中归纳出结论和规律,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

4、让学生自己进行演示实验,容易暴露出学生存在的问题,由学生讨论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有发散性思维又有集中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的力量。

5、借用实际应用,测学生反应时间,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这种和谐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应用知识,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思维和动手能力得以发展, 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 知识掌握更为牢固,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探究过程需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因而处理例题时间时间较为紧张。

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教学第3篇

关键词:更新观念;课堂形式;教师素质;学习效率

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逐步实现高效物理课堂。

一、更新教师观念

对教师来说,转变教学思想的核心任务是解决正确的教育价值与传统的教育实践的矛盾,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首先,教师要转变课堂的地位,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一直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完全不符合新课改要求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其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充满学习物理的兴趣,摒弃以往单一、简单的传授模式。

二、转化课堂形式

传统的物理课堂形式基本上是教师知识传授,学生死记硬背,每天泡在题海里不断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进行巩固。然而,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往的知识传授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了,这就要求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愿意去学习物理、愿意去探索物理世界。下面以创设问题情境为例,进行简单介绍。

如: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时,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在授课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甲物体的重力是乙物体的3倍,若他们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落下,请问哪个物体先落地?

②物体下落过程中,速度上升,加速度保持不变,这种说法对吗?

③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质运动的时间取决于物体下落的高度吗?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正确的理解自由落体运用与哪些因素有关,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做好物理教研教改工作,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所以,教师要深化教研、教改工作,从而为实现高效的物理课堂做好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教学第4篇

1准确理解课程标准、教材

有效的教学首先对“要教什么?”这个问题必须心中有数,因此首先必须准确地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

教材是学生进行物理知识学习最为主要的教学资源,是物理知识和思想方法的载体.我们在教学时必须认真分析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细致地分析要教哪些内容,要教到什么程度.那么如何准确理解教材呢?

(1)从宏观上分析,领悟课程专家为什么要编写教材中的内容,教材有着怎样的知识体系结构.

(2)从微观上对高中物理各册教材中的每个章节内容进行推敲,从课程标准出发把握各个知识内容的教学要求.

宏观和微观上理解教材的过程是教师与教材文本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要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深入”即真正地感悟和理解教材的特点和内容;“浅出”则是能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在课堂上将自己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引导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能够实现对物理知识内容创造性的理解.

例如,《力的合成》这节课,对照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宏观、微观的分析.本节内容涉及到“合力”、“分力”、“共点力”三个物理概念,涉及到“等效法”求合力的物理思想和“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矢量合成法则(数学方法),从教材上看,“共点力”这个概念明显靠后,这样的编排不利于学生探究思路的畅通,因为,力的合成法则,只有知道了共点力,才能进一步合成,通过这一分析,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角度出发,笔者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出现顺序进行了必要的调整,教学按照“合力、分力共点力平行四边形定则”知识线路的顺序铺开,在知识的呈现上再渗透物理思想方法(如图1所示).

2注重情境创设的生活化、趣味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想象如果学生不喜欢物理课,对物理学习有抵触情绪,是不可能学好物理知识的.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在分析了教材后,我们应

该对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分析,尽可能地从学生的生活出发, 设置包含物理思想却不失趣味性的物理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人教版教材必修1《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置了一个“抓电影票”的情境.

(1)拿出一张周日下午2点场的真实电影票,邀请学生上来试一试,谁的反应快能抓住,就归谁.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有同学上来尝试,同时下面学生的好奇心也被激发,接着笔者将电影票卷成柱状体,释放前要该学生准备,同时提醒下面的学生注意观察现象:“电影票下落太快,学生抓不住!”

与此同时提出问题:“刚才电影票是怎样运动的呢?”目的在于引出学生熟悉的“落体运动”.

(2)借助于视频向学生播放生活中常见物体下落的实景,有:石头下落、水滴下落、树叶飘落等等.提出问题:“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大家都很熟悉!从上面几个生活情境出发,想一下,由下列实验情景能看到什么现象呢?”

相同的两张纸片,一张纸片,一张揉成纸团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哪个先着地?

目的: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容易让学生有一种错误的前概念,那就是“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要下落得快”,借助于自己猜测“相同的两张纸片,一张纸片,一张揉成纸团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的实验现象,而且自己容易由实验检验,自主消除物理学习前的相异构想,生成好奇心,生成强烈的想知道为什么的欲望.此时稍加点拨学生的思维就转向了受力分析中来了.对纸团受力分析如图2所示,相比而言受到的空气阻力要比纸片要小,所以先着地.

(3)拿出没有空气的真空管,里面有质量、形状和大小均不同的金属块和羽毛,提出问题,如果将管子倒置,这些物体下落到管子另一端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学生在图2的基础上,画出没有空气阻力的受力图如图3所示.

[TP10GW18.TIF,BP#]

从理论上分析,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只受重力,下落相同的高度,时间相同.

接着笔者进行实验演示,得到与推测相同的现象,趁机引进“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通过这一系列过程,学生的认知从“落体运动”到“自由落体运动”完成自然的过渡,深刻地领会到该运动的两大特点:“只受重力作用、从静止开始下落”,接下来自然生成了探究其运动学规律的需要.

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教学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 探究式课堂 主动参与 探索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78-01

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学应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进而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随着这种教育战略思想的不断渗透和物理新教材的使用,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愈来愈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因此,如何在课堂上实现探究式教学,直接关系到探究式教学的实施与成功。

一、探究式课堂的理论基础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探究式教学中的一部分。探究式教学在实质上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比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范围更广,探究式教学包括课内与课外两部分。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等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探究式课堂。

二、探究式课堂的实施过程

完整探究能够使学生比较完整地认识科学探究过程的全貌,比较全面地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每个学期都应当结合一些典型的教学内容,安排若干个相对完整的探究活动,以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下是一教师关于《自由落体运动》所设计的一个完整的探究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粉笔、小球等物自由下落――物体下落运动

演示设疑:(1)五分硬币与纸片同时下落――重物落得快

(2)小纸团与大报纸同时下落――轻物落得快

提出问题:究竟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哪个落得快?

物体下落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探究:两张相同的报纸,把一张捏成纸团同时下落――有快有慢

科学猜想:如果减小阻力、没有阻力,哪个落得快?

实验探究:(1)五分硬币与小纸片捏成团同时下落 ――几乎同时落地

(2)真空管实验――快慢与轻重无关

归纳猜想:归纳――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直线运动

猜想――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吗?

实验探究:(1)利用打点针时器所打的纸带

(2)利用课本上的闪光照片

作出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然而,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大量接触的是部分的探究,即探究的部分环节。 这些探究活动有的只是完整探究教学中的某一小问题的探究,有的只涉及问题的提出,有的则只是建立科学的假说,有的只是设计实验方案,有的只是对信息的解读或问题的讨论。部分的探究是构成物理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占有相当的比重。部分的探究是突出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要素,在教学中并不占用过多的时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需要,灵活地采用。

三、探究式课堂的思考

经过课堂探究式教学的尝试与思考,对“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及其方式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开展和提高探究式教学的质量,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现展示如下:

1.课堂探究活动的过程应该多样化

课堂内的探究活动,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必然不可能是完整的探究过程,即不可能包含完整的探究要素。因此,课堂内的探究活动过程,必然应该有所侧重。课堂探究过程更多的应该思考哪些过程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去自我探究,哪些过程需要教师指点、启发,只有该过程放在课堂上进行重点探究,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事实上,如果不从教材内容和学生水平出发,一味地追求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也会使教学过程呈现出类似传统教学模式那样的呆板、形式化、机械和肤浅等弊病,学生也会逐渐产生一种逆反的学习心理。

2.学生参与课堂探究的形式应该多样化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强调师生互动。但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形式往往简单地被理解为“学生分组实验”。实际上,学生参与的形式不一定是动手做,而更强调动脑想。这包括强调学生在观察中的思考,对获得的数据或现象进行分析,在与同伴的对话和交流中相互质疑和评价等。

3.课堂探究的问题和数据的处理应该多样化

关于探究的问题,理论上认为最好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但是在课堂上的探究问题,还是教师诱导学生提出的,甚至是教师或教材提出的为好,因为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对探究活动的安排。至于数据的收集,可以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亲自收集,也可以是给出实验数据让学生分析再作出解释等,主要根据探究的主要目标和进度而定。

总之,课堂探究式教学并没有统一的形式,而关键是要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有专家认为“问题──阅读──归纳──结论”、“问题──实验──归纳──结论”、“问题──阅读──实验──总结――练习”等,都属于探究学习和探究教学模式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教材内容都是可以采取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有了这样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更开放的思想进行探究式教学。

参考文献:

[1]《物理教学探讨》

[2]《对高中物理课堂探究程度的思考》温州市教育研究院

[3]《探究式物理课堂的尝试与思考》 黄海燕

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教学第6篇

关键词:探究、实践、困惑、对策

一、对探究教学的认识

探究式教学法实质上是将科学研究领域的探究方法引入课堂。探究过程大体有五个步骤:(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实验(4)数据分析(5)得出结论。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步骤,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这种教学法要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经过探究活动,由学生主动去发现概念、规律。在这种形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作为物理教师,我在物理教学中就实施探究式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

二、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1.创设问题,营造探究

发现问题是探究的开始,所以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探究。我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 学生经过探究,逐步寻找正确的答案。合理启发,适时设问,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的原因提出大胆的猜想,并要求说出这样猜的理由,以防胡乱猜。例如,在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时,学生观察羽毛和粉笔的下落,粉笔和纸团的下落情况后,就能回答出影响物体下落快慢有质量、体积、空气阻力等因素。

2.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在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形变关系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弹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同学们发现问题后就去探究,通过拉弹簧,发现弹簧被拉得越长需要越大的拉力,从而得出定性关系: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 接着我又问:弹力跟物体形变量存在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呢?然后同学们一起讨论、探究弹簧弹力与弹簧形变量的关系,指导学生自己去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再设问用什么材料做好呢?使学生通过探究不同弹簧发现弹力跟形变的比值是不同的,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归纳,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解释和评估。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这样的探究活动告诉他们科学探究并不遥远,科学探究的活动其乐无穷,只要留心生活就可以获得知识。

三、探究式教学存在的困惑

尽管探究式教学是很好的一种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创新等各种能力,但教学中存在不少的困难,做不好就造成课堂失败。下面就实验探究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总结如下 :

1.刚进入高中部分学生不适应探究式教学,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由于要留有足够时间实验,所以开始学习的概念或规律得不到当堂训练,有些学生反映对所学的概念及公式不深刻,不会运用解题。

2.实验探究中,学生数学能力还不够强,数据处理慢,课堂难控制,时间不够,容易造成课堂不完整,影响教学容量。例如,我在上《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中,只能讲了自由落体运动定义,还有就是让学生分组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刚刚得出结论就下课了。剩下的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等内容只能留到下一节了。

3.实验设备跟不上,没有那么多的器材,所以很多人分一组,这不利于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在实验探究后,我只能在我办公室再摆放实验设备,让没得亲自做实验的同学能做一下。

4.见有器材在旁边,学生上课容易分心,还不时搞小动作影响课堂纪律。这与比赛课有很大的不同。

5.教师课前备课需要大量时间写学案、创设情景、设计问题、找器材安排等,加大教师备课难度。建议采取合作式的备课方式。

6.大量器材搬动不方便,到实验室上效果又不好。

四、教学对策

探究式教学中,有大量的学生实验、课堂讨论、实验探究、理论探究等内容,所以容易造成上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合理组织引导,把握好最近发展区,选择好探究的重点,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

首先,探究式教学在具体活动的安排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

其次,探究活动的数量应该由少到多,使教师和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第三,由于探究式教学法的特点,决定了获得知识的过程加长了,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处处渗透探究式教学的思想,同时又不能对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进行完整的探究式教学。

第四,探究活动的设计应该从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另外,对于不同的学生,探究活动的要求不同,教师参与的程度也不同。

第五,指导学生合理分工、交流合作

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各种方式的交流合作十分重要,许多工作不可能由单独的个人完成。在探究活动中,需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在《自由落体运动》和《弹力》的教学中,由于有实验探究内容,所以我总感觉时间不够用,难控制把握时间,甚至有的班内容上不完。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课程的完整性,特别是有实验探究内容的课,课前教师要安排好学生分组,帮助学生作好分工,指导学生交流合作。还有设计好学案,特别是列好表格记录数据,数据处理方法等。例如,在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形变量关系中,我分好小组,由组长安排操作员、记录员、数据处理员和课堂发言员等。还有,设计好记录表格和要求如下:

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其形变的关系:悬挂钩码个数5弹力F(N)5指针对应刻度X(cm)5弹簧伸长量X(cm)05F0=5 X0=5 X0=15F1=5 X1=5 X1=25F2=5 X2=5 X2=35F3=5 X3=5 X3=45F4=5 X4=5 X4=55F5=5 X5=5 X5=请通过计算各组F与X比值找出弹簧弹力大小与形变量的关系。

课堂上学生小组内明确分工,各自完成相关任务,充分发挥每个组员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他们通过分工、交流合作很顺利的完成实验,几乎每个小组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得出结论。这过程中不但要重视书面的表达,如探究报告、设计表格、图象等,也要重视口头表达,学会用科学的术语条理清晰地表达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学会对自己或他人的观点作出简单的评述或分析。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相互取长补短,从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探究,这正是探究式教学的目标。当然,在下次探究课中,还应进行角色的转换,以便每位同学都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

总之,采用探究式教学,课堂的学习气氛确实比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活跃得多,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这不仅培养了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科学探究,互相合作的精神。但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这种教学的不足之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其它教学方式结合起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来创造一种平衡的教学方式。这样就能保证科学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教师教学用书》

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教学第7篇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应注重科学课程的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创设自主探究、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1]。也就是说,科学教师需要精心地选择、组合和设计多媒体,使之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合理地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当多媒体与教学内容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时,才能激发出不同层次的教学功能。本文将结合“落体运动”的教学实践为例,对其中的多媒体组合教学的特色进行探索和剖析,希望能为优化多媒体组合教学带来参考和借鉴。

1 多媒体组合教学的理念

“落体运动”是一节研究物体下落快慢现象的科学探究课。本节课采用多媒体组合教学的方式,将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在整个科学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支持课堂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从个体学习转向小组合作学习,从接受学习逐步走向发现学习的教学转型[2]。如图1所示,该节课力图通过教师的主导活动、学生的主体活动以及教学媒体的运用三个方面的整合设计,在教师—媒体—学生三者之间形成实时的、动态的和生成性的互动关系。

2 多媒体组合教学的实践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苹果砸重牛顿脑袋的趣味漫画,引入学习的主题——落体运动。

【教师演示】羽毛、网球、卡片、气球、木块、纸巾等物体落体运动的现象。

【学生活动】请学生在黑板上绘制出这些物体的运动轨迹,询问其他学生这些学生画得完不完整,很快就发现问题,即未标明运动的方向。

在建立起共同经验之后,由轨迹的特点归纳出落体运动的共同趋势,即竖直向下。如图2中的①②所示。

启发思考、制造冲突

【思考讨论】怎样的物体下落快?怎样的物体下落慢?教师在黑板上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和分类。如图2中的③所示。

【板书提炼】

观点一(亚里士多德):

重——慢 轻——快

观点二(伽利略):与质量无关

【投影讲解】边演示边介绍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并与黑板上学生的两种观点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观点正好与科学史上出现的两种关于落体运动快慢的观点吻合。

【设问激疑】我们的生活经验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比较符合,那是伽利略错了吗?对于这两个科学家,到底该相信谁的观点呢?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一:铁球落地的简单模拟实验。小组合作演示不同重量的实心铁球从同一高度下落的现象。然后,教师将各小组的观察结果进行投影,发现由于人眼观测误差的存在,不同小组的观察结果存在分歧。那该如何消除这种观测的误差呢?

活动二:铁球落地的高空摄影实验。学生借助由教师提供的数码照相机,重复刚才的实验,拍摄落体运动的过程。然后,教师通过电脑慢放的软件,比较两铁球落地的实际情况。从落地的时间记录显示,还是重的铁球先落地。

【教师总结】从刚才两个实验来看,结果都是支持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协作交流、信息共享

【设疑过渡】难道真的是伽利略错了吗?伽利略到底是凭借什么理由,才敢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与事实经验相反的观点呢?

【启发思维】教师揭示支持伽利略观点的强大工具——逻辑推理(思想实验),借助黑板演示伽利略的推理过程。

【思考讨论】伽利略如此严密的逻辑推理,为什么实验的结果与理论的预测不一致呢?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干扰?

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播放视频】学生观看在月球的真空环境下做落体实验的视频,发现不同重量的物体会同时下落。这一实验是提供支持伽利略观点的事实证据。

【归纳总结】由于空气阻力的存在,影响物体下落的快慢。所以伽利略后来对原先的假说进行修正,得出新的结论:在真空中任何物体,不管其重量、形状和比重,下落速度都是一样的。

【拓展提升】幻灯片呈现科学家对伽利略观点的拓展实验,了解目前关于落体运动科学发展前沿的动态研究成果。

3 多媒体组合教学的探索

实现传统与现代媒体的互补,优化多媒体的组合教学 本节课将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组合使用,收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教学效果。

首先,现代媒体丰富的表现力和重现力,可以弥补传统媒体技术方面的不足。尤其是视频、录像、动画等现代教学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重现演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等学生难以亲身经历的科学现象和过程,起到“笼天地于形内,观古今于须臾”的效果[3]。比如在研究真空环境中的落体现象时,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往往无法让学生在课堂中亲历和见证这一实验结果。此时视频的使用不仅可以有效地突破时空的瓶颈,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替代性体验。

其次,传统媒体特有的开放性和生成性,可以弥补现代媒体推演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像黑板、实物、模型等传统教学媒体的使用,不仅有助于捕捉学生的注意力、呈现思维的过程,而且能提供丰富的表象、构成活跃的“思维场”[4]。比如利用实物动态的演示结合黑板静态的描绘方式,学生就能很直观地总结出落体运动的规律。还比如,在研究落体运动快慢与物体重量大小的关系时,教师利用板书将不同学生的观点进行显现化和对立化,不仅有助于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制造认知冲突,而且有利于引发学生的讨论和争辩,深化对问题的认识。

发挥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创新科学探究的实践活动 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对科学探究过程进行了优化和创新。自从多媒体信息技术入驻科学课堂以来,使得科学探究活动更加趋向多样化和科学化。尤其是一些数码音像器材、文字编辑软件、传感器、数据库等数字化媒体的普及应用,一方面为实验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和资源,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外部支持;另一方面,这些技术也使得原先科学实验中某些不易测量、不易观察的细微变化,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诠释和演绎,极大地降低了科学探究的难度,提高了科学探究的精度。

比如在研究落体运动的实验中,由于铁球下落的速度之快,使人眼无法准确辨识不同重量的铁球下落的先后顺序。为了克服因人眼观测而带来的误差,本节课就巧妙地将数码照相机的摄像功能与电脑的慢放软件结合使用,对铁球落地的每个瞬间加以比较和分析,使得科学探究的结果更加科学和严谨。最重要的是,学生在运用这些信息“集成”工具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对科学工具和技术的掌握能力,而且提高了信息加工处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调整多媒体的使用主体,促进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 本节课通过增加学生使用多媒体的机会,有效地促进了课堂的师生互动。在以往的科学课堂中,教师往往是教学媒体的使用主体,因此在很多时候会将信息技术的功能降级为仅是用来辅助教师教学的直观演示工具,而掩盖了教学媒体所具有的诸如启发探究、认知加工、评价交流等多方面的教学功能。如果教师适时地弱化使用多媒体的权力,将更多使用多媒体的机会让给学生,有时候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下,学习者与媒体的互动,会影响学习者通过媒介的其他互动活动[5]。

比如在这节课中,科学教师通过组织学生上黑板绘制落体运动的轨迹,指导学生利用数码相机改进落体运动的实验,组织学生利用投影仪汇报小组实验探究的成果等活动,都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质疑反驳、自我反思,从而将探究的内容引向深处,加速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的融合。这种教学媒体使用方式的设计策略,不仅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表达观点、讨论交流、共享信息。同时也为教师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提供了可视化的操作性支持。

创设多媒体的问题情境,促进科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本节课借助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尤其是教师将启发式的教学理念融入多媒体教学中,适时地设计启发性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设置探测性问题来暴露学生的前概念,穿插激励性问题来引发学生质疑辩论。同时,在学生与多媒体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会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来探索消化,强调思考的过程而不急于告知答案,利用媒体技术强化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从而让科学探究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和自我建构的过程。

比如在引导学生利用数码摄像机来探究铁球的落体运动的活动中,教师通过设置“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什么实验,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以伽利略当时的实验条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他凭什么判断两铁球是同时落地的”“既然无法消除人眼的误差,那该如何来改进实验呢”等问题链,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自然而然地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利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探究欲望,增加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实践的乐趣。

综上所述,“落体运动”这节课通过将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优势互补,把学生作为多媒体的使用主体,以多媒体的问题情境启发思维,有效地实现了科学探究的优化和创新,加强了课堂中的互动交流,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实现科学课程与多媒体的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科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56.

[2]戴晓娥.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2013(2):93-97.

[3]蔡铁权,姜旭英.科学课程与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239.

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教学第8篇

1“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预设

1.1体验实验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对待实验研究的仔细规范程度、小组集体交流的积极参与程度、对实验数据处理的真实程度等。

1.2经历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与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

1.3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

1.4渗透物理方法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2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主要策略

2.1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讨论探究的兴趣。

教学的引入可将教材“实践与拓展”栏目中“玩测反应时间的游戏”改为放在课前引入,目的是通过这一游戏产生“惊奇”效果,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刻度尺一般本身是测长度的,现在要测时间,而且是大脑反应时间,引出学生好奇,增强探究兴趣。

2.2从生活情境中构建物理模型,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联系物理的习惯。教学中可用电脑模拟动画演示:石头从空中下落;重力使屋檐的雨滴下落;树叶从树上竖直下落。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情境中物体相似的运动特点,从而引出落体运动。

2.3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引导分析推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在教学中提出:落体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直觉告诉他们,重的物体下落快。此时要鼓励学生的猜想,并指出这一观点也是历史上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接下来,引导学生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逻辑推理,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得出矛盾。相互矛盾的结果既是对学生头脑中错误概念的震撼,也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手段。同时,渗透物理方法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2.4组织学生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实验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与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

如何解决自由落体运动下落快慢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解决物理问题基本方法是实验,体会实验的重要性。教学中主要设计两个分组实验:一是比较轻重相同或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二是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分组实验既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精神和探求真知的兴趣,能使学生主动活泼的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也使学生体验到科学发展的成功喜悦,得到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为将来的科学研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