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家政服务行业的优势

家政服务行业的优势赏析八篇

时间:2023-11-29 11:11:00

家政服务行业的优势

家政服务行业的优势第1篇

服务经济的发达程度已成为衡量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服务经济的发展已具备相对完整的体系。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健全,发展服务经济日益得到高度重视,服务经济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加大。在笔者看来,发展服务经济无疑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增长剂。发展服务经济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主要途径,关系到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走向。

一、对我国服务经济发展态势的客观评判

1.正确认识我国发展服务经济的大背景

(1)服务业产值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加大的趋势不可逆转。服务业产值在各国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不少国家还逐年快速增长,对于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型经济体来说,服务业已成为其主导产业。比如美、英、法等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基本超过70%以上。即使是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也超过了50%,而我国却低于这个水平。我国服务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从全球来看,服务产业结构变化的大趋势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我国应在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竞争优势、实现资本积累的同时,通过人力资本投入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使服务业产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实现服务业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内涵式转变。

(2)服务业不断吸纳大量就业人群,缓解了全球性就业难的问题,并大大地优化了劳动就业结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服务业就业比重就一直呈上升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服务业“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低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高就业吸纳能力的比较优势明显。据统计,2000~2010年间我国城镇新增岗位数有超过八成来自服务业。服务业历来是大量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领域。

(3)向服务经济转型有助于我国制造业企业应对挑战。制造业企业发展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或以服务为导向的解决方案,可以增加产品难以复制的差异化优势,全面提升客户的体验,从而摆脱单纯的价格竞争,巩固甚至增加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开拓更广、更持续的收入来源。制造业企业利用在研发、供应链、销售等价值链上的运营优势发展专业服务能力,帮助客户加强其运营和业务支持能力,从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若制造业企业进而将内部化的生产剥离出来,成为独立运营的第三方专业服务提供商,则有助于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和结构升级,加速我国向服务经济转型。

(4)服务业进一步促进服务贸易快速发展。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快于货物贸易,服务业正逐渐成为外国直接投资(FDI)的重点。以世界经济合作组织的国家为例,外国直接投资服务业的总额明显高于投资制造业的总额,主要集中在零售、金融、商务服务和电信业中。全球商务流程外包带动了服务贸易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据预测,到2015年,美国将有330万白领工作岗位以及 1360亿美元的工资转移到诸如俄罗斯、印度、中国和菲律宾等国。可见,我国在今后国际经济交往中,服务贸易的比重将逐年提高,服务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⒉客观分析我国发展服务经济的前景与空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客观地看,我国服务业随着整体经济的持续增长,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服务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872.5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100053.5亿元,增长了19.6倍,年均增长10.8%,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9.8%的增长速度。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从1978年的4890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24917万人。2007年新吸纳就业人数103万人,占全部新增就业人数的51%。尽管如此,我国服务经济的发展与发达国家比较有较大差距。以2007年为例,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口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为32.4%,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从全球来看,我国服务业总体技术含量不高,劳动生产率较低,科技对服务业的贡献率有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制约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虽然人力资源丰富,但服务人才结构性短缺尤为严重;大多数服务企业规模小、信用低,融资十分困难;品牌效应不大的服务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也难以获得较大的订单。

对此,我们应予以深刻的反思:一是服务消费水平偏低。以2009年为例,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仅为32%,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以及同类发展我国家的水平。我国是商品贸易出口大国,但是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极不平衡,这年服务贸易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仅为8.1%,不及世界平均水平23%的一半。过去10年,我国服务业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较少,仅为总量的30%~40%,远低于制造业吸引的外资。二是我国制造业的服务化水平并不高,90%左右的中国企业都是制造驱动而非服务驱动,以致企业普遍受到产品同质化、利润率不断下降和消费者需求日益严苛的挑战。 一般说来,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包含服务产出、服务业就业、服务消费、服务贸易、服务业投资五大主要经济活动。稍加对比,我国在服务经济五大主导组成部分的指标相对偏低。换一个角度来看,我国只要不断提升这五大主导组 成部分的指标,将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转型为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经济前景还是广阔的,空间也是巨大。

二、正确厘定发展我国服务经济的基本思路

⒈旗帜鲜明地确定发展服务经济的战略

长期以来,制造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亿万劳动者并没有从第一、二产业中彻底释放出来。发展服务经济可以改变我国产业结构的落后现状,改变三大产业的结构比重,增加城镇劳动力就业。我国制造业比重偏大,其能源消耗比例也大,能源消耗随之带来污染问题。相比而言,服务业资源消耗少,是节能产业。从世界平均水平来看,制造业能源消费强度比服务业高六倍之多。服务业环境污染小,是减排产业,服务业在减少能耗和污染方面的优势有助于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受全球金融危机和美国信用降级后的美债危机影响,世界经济衰退的步伐未能止住,我国经济增长步伐放缓“时所必然”。因而我国应抓住时机进行经济转型,旗帜鲜明地确定发展服务经济的战略。应该看到,经济放缓给我国一个深挖潜力、追赶超先进的机会。我国各级政府在服务经济的转型及发展进程中起着关键的引导和协调作用,应及时制定差异化的服务经济发展战略,然后构建并完善服务经济体系,引导各个利益相关者协同有序地共同推进服务经济的转型,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⒉坚持全面推进我国服务经济转型的方针不动摇

服务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对我国提出了很多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应当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服务经济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培育、规范和监管功能,从体制与政策、人才发展、基础设施改进、公共服务转型、友好环境创建、生态协作系统等六个方面采取行动,引导市场主体、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利益相关者协同有序地推进服务经济的全面转型和大步发展。随着市场体系的建立健全,必将加快服务业市场化步伐,以促进竞争,提高质量,降低服务价格和促进技术进步,从而促进服务业发展。

(1)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着手抓好生产业。生产是与消费相对的概念。从服务对象来讲,它不是直接满足最终消费需求,而是满足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对服务的中间使用需求,还满足包括政府消费、出口和资本形成等对服务的最终使用需求。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逐渐由商品性消费为主转变为非商品性消费比例的扩大,由生存型消费转变为享受型、发展型消费。消费层次提升与消费结构转换必将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其间蕴含着服务业的发展机遇。从服务目标来讲,生产业是指为保持商品和服务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为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为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 随着整个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的升级,为生产者提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生产活动,成为制造业的关键性投入,也是经济效率提高的重要动力。与制造业和消费业相比,生产业的利润率和生产力更高,而且生产占服务业全部产出的比重也会不断提高。

(2)要发挥政府在发展服务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地方政府在发展服务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直接影响了地方服务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在选择重点服务行业时有重要决策权。政府应科学决策,在确定重点发展生产业的大方向后,应当考虑基于本地独特位势,选择重点行业,针对性地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总势包括人才状况、产业基础、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和环境等衡量因素。在这五大影响因素中,前三者对发展生产业起着决定性作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总势也就越有优越,服务业的发展潜力也越大。

总势是政府决策部门制定服务发展战略的根本出发点。不同类型的地区在具体应用时侧重点略有不同。对于总势较优的地区,它们的行业选择范围相对较大。对此当地政府需要仔细甄别,以便制定差异化的服务战略,有效推动经济向服务转型。对于总势欠佳的地区,它们发展服务业起点相对较低,当地政府要加强战略引导,同时敦促各机构共同提升某一位势,如注重人才培养,从而增添发展某类服务业的信心和后劲。对于总势明显优越,服务业超前发展的地区,当地政府在制定服务发展战略时则需着眼未来,通过创新的鼓励政策和激励措施推动服务业的产业升级和长远可持续发展。

总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吸引潜在服务业投资,而这是摆在政府面前的最大挑战之一。如何吸引真正适合城市服务经济发展需要的投资?政府应首先确定所在区域的产业集群优势,然后围绕这一集群优势提升总势。同时,新的形势需要新的思维。政府需要改变思维定势,不再固守已有的集群优势,而是通过改进教育环境、人才发展、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等方式来扩大和拓展原有的集群优势,以吸引新的投资者。

3.大力提升我国服务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1)加强指导和鼓励政策。要尽快强化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服务业发展的规律认识,从而强化相关配套政策或措施:彻底改变现有政策针对性不强、可行性不够的状况。多年来,由于政府或国家政策对制造业“偏爱”,制造业企业为了争取更大政策优惠而不愿将内部化的生产剥离出来,比如生产物流;已有的针对服务业的优惠政策门槛过高,中小服务业企业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金融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获得的政府扶持不够,创业和创新的积极性不高。

(2)优化结构性人才。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我国的结构性人才短缺问题相当突出,特别是缺乏复合型中高端人才和适用性技术人才,比如既懂技术又精通外语、管理的全方位人才编程熟练的基础程序员等。由于财政、税收、信贷等支持不够,我国服务业教育和培训力度不大。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我国近50%的高端服务行业职位招不到足够、合适的人才。目前,我国近200万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大学生的失业率超过15%,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左右。如果接受适当的就业培训,这些大学生就有可能填补这些服务行业的职位空缺。

(3)改善政府公共服务的可用性和可及性,提高供给效率。我国的人均财政支出普遍较低,政府对公共服务领域的资源投入不足;行政审批项目和环节过多,工作效率低;政府职能部门分散,数据和流程管理孤立,缺乏协作;政府部门应充分使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提供公共服务。

(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服务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服务业基础设施的投入,鼓励各种经济形式对服务业进行投资,以现代化的技术装备改善国内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从总体上提高国内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优化商业环境(如商务基础设施、企业文化与制度等)、社会环境(社会秩序、社会保障、城乡协调等)或 生活环境(如居住、教育、保健和生态等),改善服务经济发展环境从而招商引资和吸纳人才。

(5)大力推进服务业技术进步,改善服务供给。加快科技手段在服务领域的应用,通过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加大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投资力度。打破国家对一些服务业如银行、保险、电讯等服务业的垄断,允许国内非公有制形式对这些行业的投资或参与经营,鼓励国内民营资本涉足这些服务领域,并强化竞争机制。

(6)健全生态协作系统。全民缺乏先进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消费者及客户尚未完全认可第三方服务的价值;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与诚信度不足;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及市民之间有待建立良性可持续的协作关系。

三、发展我国服务经济的几点建议

(1)以生产业为突破口,优化传统服务业。要加大科技在服务行业中的含量,加大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应用,从多个方面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效率。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服务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造和提高传统服务业。与此同时,发展现代服务业还要以生产业为突破口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努力提升第一、二产业的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优化现代服务业。

(2)推进现代服务业的体制创新。推进体制创新应在调整现代服务业所有制结构、鼓励市场竞争的同时,推进垄断行业与涉外体制的创新。

(3)促进各类服务的协同发展,重点发展五大行业:公共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家政服务业、社会服务业。

家政服务行业的优势第2篇

在国际直接投资向服务业转移的过程中,由于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得服务业的生产过程可以通过生产地的重新配置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实现规模经济,进而出现了“服务外包”这一概念。

服务外包是指作为企业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包给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经济活动。它是一种离岸外包,是跨国公司将其服务职能分开并在地理位置多元化的基础上,或是将某项工作承包给第三方(离岸外包),或是在海外某地设立分支机构从事这项工作(离岸内包),以降低成本,获取更高的利润。

一、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现状

我国服务外包相对于制造业外包起步较晚,与印度等承接服务外包较早的国家比则晚了10年。金融危机给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带来了重新组合的机会,服务外包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2009年,中国共签订服务外包合同60247份,同比增长142.6%;协议金额200.1亿美元,同比增长185.6%;执行金额138.4亿美元。

随着中国国内和离岸服务外包需求的增加、政府的进一步推动,未来几年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据毕博咨询公司预测,2010年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总收入将达262亿美元。其中,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受离岸服务外包带动,仍占更大的份额,约65%;业务流程外包市场增长较快,离岸业务流程外包业务4年间将增长约2.5倍,但由于基数较小,至2010年离岸外包对该产业的带动不大,约占35%左右。国际数据公司预测,中国的大连、上海与北京将成为全球10大外包城市。到2011年,上海有可能挑战印度班加罗尔世界第一外包城市的地位,而大连与北京将进入世界外包城市前5名。毕马威公司的一份“中国服务外包市场倾向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服务外包业高速增长,日渐成为国际上重要的外包市场。

二、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优势分析

(一)我国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服务外包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首先,中国政治环境较为稳定,不会出现大的动荡或政策的剧烈变化。其次,宏观经济环境日益改善。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近30年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引资政策,国内的立法日益健全和完善,创造了良好的引资环境。最后,我国拥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经过改革开放多年的经济建设,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快速发展,部分设施服务水平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尤其电信通讯、能源、交通方面等基础设施条件优良,而且成本低廉。

(二)我国具有促进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巨大市场

从市场主体看,中国具有数目庞大颇具实力的传统国有企业以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飞速成长的民营企业,这些都是服务外包的潜在客户。此外,中国是世界上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有近450家已在华投资, 部分公司在华设立了地区总部。数目庞大、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既是巨大的潜在服务外包买方市场,也是承接服务外包的重要主体。从产业结构看,由于历史因素以及产业政策等多方面影响,我国一直注重工业的发展,现已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而大量的外包服务产生于制造企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我国强大的制造业必将为服务外包业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进一步结合,将引领中国经济向产业链上高附加值的部分进行拓展,进一步巩固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的领先地位, 持续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三)我国具有发展服务外包必需的人力资源优势

我国人力资源充足,具有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劳动力,在人力资源方面有高素质、低成本的优势。自2003 年开始,中国成为世界上应届毕业大学生最多的国家。目前,每年高校毕业生在500万人左右,研究生、普通本专科和成人本专科在校生规模2370万左右。因此,发展服务外包可以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同软件外包第一大国印度相比,中国的人才储备从某种程度而言相对充足,且流失率相对较小,人工成本相对较低,我国从事软件外包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仅相当于印度同类人员的40%。由此可以看出, 离岸服务外包在我国具有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三、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劣势分析

(一)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我国现有的人力资源结构呈现“金字塔”形状,即从事服务外包高端人才缺乏,综合能力、应用能力较强的软件人才不足,中间技术人才也相对不足,而对技术要求不高的低端普通软件人才数量充足。当前发展服务外包对于人力资源结构的需求呈现“橄榄球”形状,这表明我国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存在严重不符;同时,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印度相比,我国相关工作人员英语水平明显偏低, 这对开发欧美市场的英文软件十分不利;此外, 由于文化差异,我国相关从业人员对于西方商业理念缺乏了解,并且缺少具备全球战略眼光和领导承接大型软件外包业务能力的管理型和技术型高素质复合人才。

(二)承接高端外包业务能力不强,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弱

目前,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主要采用传统的承包方式,仍以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为主,主要承接低端外包业务。软件外包企业直接从事离岸外包的业务量并不大, 承接外国企业业务流程外包服务更显不足。在国际中高端服务外包市场,例如高附加值的软件开发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管理咨询服务、金融理财服务等外包业务的承接上,与世界一些服务外包业务发展较好的城市和地区相比,存在着差距。此外,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不强。例如,浙江有为数众多的企业从事服务外包, 但大部分企业人数不超过100人,专门从事服务外包人员的数量就更少。企业规模小、经济效益好、服务功能强的企业较少,规模化、集团化程度都还较低;企业员工与客户沟通的能力较弱, 很大程度影响了服务外包企业对国际外包业务的承接。 转贴于

(三)外包企业品牌知名度低

由于同处亚洲,受地缘因素影响,我国软件企业主要面向日本市场,总体上处于低成本竞争阶段,没有形成相应优势;此外,作为软件外包主要市场的欧美国家,对我国软件外包企业缺乏了解; 同时,我国企业对于自身能力缺乏认识,很少企业获得承接软件外包所需的高级国际资质认证。总之,我国的服务外包缺乏强有力的品牌,尽管中国各个软件园与所在地政府都为此做了积极的准备,在国内外各种场合开展了宣传活动,但未能有效消除国际客户对中国的主要顾虑。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服务离岸外包行业缺乏一个有影响力、能够真正代表国家服务外包行业的行业组织,无法与政府共同制定品牌策略并在国际上针对中国的独特优势定位开展品牌建设活动。

四、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营造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首先,政府在制定规划、完善政策、优化环境、拓展空间、创新体制等方面要发挥主导作用。从产业发展方向、资金倾斜、重点扶持、需求引导、市场管理、人才、国际合作政策上, 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协调部门、地区和服务外包企业间的关系。要切实贯彻落实我国政府为发展服务外包提出的“千百十工程”。其次,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对从事服务外包的企业给予前置审批和工商登记便利, 以方便企业按照国际惯例承接外包业务。再次,加大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依法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帮助和引导服务外包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为服务外包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二)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并注重培育动态比较优势

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承接商业服务、营销、旅游等劳动密集型外包业务,同时积极承接软件开发、通讯信息等技术密集型外包业务;另一方面,发挥我国承接日韩服务外包的比较优势,以发展日韩市场为立足点,稳步开拓欧美市场。从政府层面积极推动中日、中韩软件企业继续合作,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对日韩服务出口,在此基础上稳步开拓欧美市场。

另一方面,由于世界服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变,我们在发挥传统比较优势的同时,要加强培育动态比较优势。在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应顺应国际外包业务发展趋势,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高层次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 使服务业产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要加快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重视教育、研发和创新, 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产业的发展。通过推动和培育比较优势的持续发展来形成未来的动态竞争优势, 并提升传统比较优势, 推动传统服务业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方向发展。

(三)注重培养服务外包方面的专业人才

从印度成为软件技术强国的经历看, 其根本优势是人力资本优势, 印度目前拥有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IT专业人才。针对目前中国的服务外包人才呈现出的结构性失衡状态,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措施,改变人才培养战略。首先,高等院校在培养相关人才时,要针对软件外包人才的需要,调整课程设置, 更新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顺应发展服务外包业所需的人才趋势;其次,注重提高相关人员的英语水平和软件制作能力,加大有关的职业技术教育,重视双语人才、软件出口人才的培养,为开拓欧美市场做好准备;最后,要注重管理者人员的培养,提高其在战略策划、项目管理、组织领导、沟通谈判、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实力,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以便其在更广泛的全球市场上从事服务外包业务。

(四)加强企业自身实力,提升国际接包能力

针对我国服务外包市场上从事外包业务的企业规模小、实力薄弱等问题,我们应加快行业整合速度,培育领头企业,创建部级的服务外包机构。例如,印度的NASSCOM (全国软件与服务公司协会) 成立于1986年, 是一个非盈利性组织, 是印度IT软件及服务行业的商会与软件贸易的主体, 它以公司形式组建行业组织并大力发挥了行业协会的作用。我国可以借鉴,制定行规行约,协调行业内部会员之间的关系,实行行业自律,促进有序竞争。其次,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服务供应商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强强联合,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整合彼此的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增强企业自身实力,以便增强国际竞争力。再次,可以借助外资力量,通过引入外商直接外资,成立中外合资外包企业。在解决资金问题的同时,学习国外先进的经营和管理经验,掌握国际外包市场的信息和动向。

家政服务行业的优势第3篇

关键词:保险服务;竞争力;竞争优势;政策差异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7-0068-06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间彼此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服务贸易作为国家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特别是提升服务贸易逆差最严重的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保险业,是实现当前我国服务贸易“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决策之一,也是中国调整对外贸易出口战略、转变外贸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本文对中日两国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竞争优势及贸易政策倾向进行分析。之所以选取日本作为对比对象,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1)中国和日本作为东北亚经济圈中的重要成员,相互之间具有相当密切的经济关系,同时中国保险服务贸易与日本保险服务贸易的发展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2)中国的资本金融市场发展变革比较大,保险市场开放也较晚,采用纵向时间序列分析误差较大,而日本的保险服务发展较早,政策趋于平稳。因此,了解两国保险服务贸易的竞争性与政策实施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获得相关启示,对于提升我国保险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意义重大。

纵览已有研究成果,关于中日两国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直接研究极少,多数学者单纯分析中国保险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情况,没有对中日进行相关的对比研究;部分学者在对中日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中略有提及中日保险服务贸易竞争性问题,但并没有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更没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中日保险服务贸易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如谭晶荣(2006)运用TC指数和RCA指数研究中日韩三国之间服务贸易竞争力关系后发现,中国的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弱;郑雯文(2008)运用出口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等竞争力指数对中日两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中国相比日本在保险服务贸易上处于比较劣势;齐良念(2010)运用TC指数测算了中国保险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水平,得出中国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弱的结论;欧阳青东(2011)运用Balassa指数、NER指数、Grubel-Lioyd指数、MIIT指数和B指数对中国保险业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国保险服务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且缺乏比较优势;韩岳峰(2013)运用TC指数和RCA指数对中日服务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保险服务贸易相比较日本劣势更加明显。

为此,本文拟使用相对贸易竞争力指数、相对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偏离度等指标来分析对比中日两国在服务贸易方面的相对竞争力、竞争优势及贸易政策实施情况,从分析结论中发掘中国保险服务贸易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具体形成原因,汲取经验,开创中日保险服务贸易联合发展新模式。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一)贸易竞争性测度公式

梳理已有的关于贸易竞争力的分析方法发现,学术界一般使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veness Index,TC)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RCA)来判定一国或地区某行业贸易综合性(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强弱。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及本文的研究需要,本文将TC指数、RCA指数作为基础性指标,以其变形指标—相对贸易竞争力指数(Relative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RRTC)和相对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elative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RRCA)为主要分析指标,对中日两国的保险服务贸易综合竞争性进行比较实证研究。

1. 贸易竞争力指数及变换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一国某行业的进出口贸易差额占该行业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它是行业结构国际竞争力分析的一种有效工具。TC指数公式为:

[TCck=(Xck-Mck)(Xck+Mck)] (1)

式中,[TCck]表示[c]国[k]行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Xck]表示[c]国[k]行业的出口额;[Mck]表示[c]国[k]行业的进口额。其取值区间为(-1,1),数值越大,表明[c]国[k]行业的贸易竞争力越大。综合考虑[TC]指数取值范围及本文接下来的研究需要,对公式(1)进行数学处理,变换为公式(2):

[RTCab=(TCa+1)(TCb+1)] (2)

根据公式(2)的数学表达式可知,[RTCab]反映的是[a]、[b]两国在同一行业上贸易竞争力的比较情况,定义为“相对贸易竞争力指数”。[RTCab]取值范围为(0,+∞),当[RTCab]的取值接近于1(此处,数值“1”被认定为贸易竞争力均衡值)时,说明[a]、[b]两国在该行业上的贸易竞争力比较接近;当[RTCab]取值大于0小于1时,说明[b]国在该行业上的贸易竞争力较[a]国大;当[RTCab]取值大于1时,说明[a]国在该行业上的贸易竞争力较[b]国大。

2.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及变换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1965年由贝拉(Balassa.Bela)提出的,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学分析价值的行业国际竞争优势测算指标,是指一国某行业的出口额占该国同类行业出口总额的份额与该行业的世界出口额占世界同类行业出口总额的份额之比。RCA指数公式如下:

[RCAkc=Xkck=1Xkc÷c=1Xkcc=1k=1Xkc] (3)

式中,[RCAkc]表示[c]国在[k]行业上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Xkc]表示[c]国在[k]行业上的出口额;[k=1Xkc]表示[c]国在[k]类行业上出口总额;[c=1Xkc]表示世界[k]行业的出口额;[c=1k=1Xkc]表示世界[k]类行业的出口总额。其取值区间为(0,+∞),[RCAkc>1]说明[c]国在[k]行业上具有比较优势,取值越大意味着比较优势程度越高;反之,[RCAkc

[RRCAab=RCAaRCAb] (4)

根据公式(4)的数学表达式可知,[RRCAab]反映的是[a]、[b]两国在同一行业上的贸易竞争优势比较情况,定义为“相对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RCAab]取值范围为(0,+∞),当[RRCAab]取值大于1时,说明[a]国在该行业上贸易竞争优势较[b]国大;当[RRCAab]取值小于1时,说明[b]国在该行业上贸易竞争优势较[a]国大;当[RRCAab]数值等于1时,表明[a]国与[b]国在该行业上的贸易竞争优势相当。依据[RRCAab]取值的不同,大体可细分为极大劣势、较大劣势、微弱劣势、微弱优势、较大优势和极大优势等类别。

(二)政策差异与偏离倾向

韩岳峰(2013)根据RTC与RRCA指数的性质定义了贸易政策的均衡状态:由RTC所代表的两国相对净出口能力应当与RRCA所代表的相对比较优势状况相适应。因此在均衡状态下有RTC=RRCA,若等式不成立,则存在贸易政策偏离倾向。为对下文进行政策倾向研究,现引入变换公式(5)。

[χ=RTCab-RRCAab] (5)

根据公式(5)的数学表达式可知,[χ]反映的是[a]、[b]两国政策实施倾向,定义为“政策偏离度①”,通过[χ]的值判定[a]国与[b]国相比在某一行业的贸易偏离情况。具体来说,当[χ]值小于0时,表明[a]国与[b]国相比在该行业上的贸易政策倾向于鼓励出口;当[χ]值大于0时,表明[a]国与[b]国相比在该行业上的贸易政策倾向于抑制出口;当[χ]值等于0时,[a]国与[b]国相比在该行业上的出口贸易政策处理状况接近。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1. 时间选择及数据来源。本研究中所有保险服务业相关的原始数据均出自联合国统计署和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为满足研究需要,本文选取了2006—2011年这个时间段作为研究的时间跨度。这一选择主要是基于以下3个目的:(1)满足实证分析数据最新性的要求。(2)2007—2009年是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和传导重要阶段,对国家贸易出口政策影响较大,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3)2006—2010年为我国“十一五”规划阶段,2011年为我国“十二五”开端年,通过 “十一五”期间的相关研究结论和发展趋势,结合“十二五”开端相关指标的进一步走势,总结我国在新时期下的保险服务出口政策实施倾向,有利于预测接下来我国保险服务贸易相关政策倾向②。

2. 数据处理。首先,根据查询到的原始数据及公式(1)与(3)可计算出2006—2011年中日两国保险服务业的年度[TC]指数值、[RCA]指数值及这两个指标的均值;其次,依据上述求出的相关数据,运用公式(2)、(4)与(5)可计算出中日两国保险服务贸易相关年份的[RTC]指数值、[RRCA]指数值与[χ]值,从而判定中日两国保险服务业的贸易竞争力、贸易竞争优势强弱及中日两国保险服务贸易的政策实施情况③。各指标的具体经济意义在前文已经做出明确说明,中日保险服务贸易的[TC]、[RCA]、[RTCab]、[RRCAab]、[c]具体数值见表1。

需要注意的是,本部分并不能分析出中日保险服务业之间应该如何贸易这一问题。中日之间竞争力及竞争优势的比较值都是相对于世界市场而言,其比值大于1只能说明中国的保险服务行业在国际市场比日本的该行业具有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并不能判定中国应该向日本出口该行业的产品。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中日保险服务贸易综合竞争性及相关分析

1. 中日保险服务贸易综合竞争性比较。

(1)中日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由表1不难看出,2006—2011年中日两国保险服务贸易的TC指数均为负值,且中国的[TC]指数绝对值大于同期的日本[TC]指数值,中国保险服务贸易[TC]指数6年均值为-0.77,日本保险服务业的[TC]指数6年均值为-0.67,这说明中国和日本保险服务贸易均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中日两国保险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不强,但两国竞争力的发展趋势却有所不同。2006—2011年,中国保险服务贸易[TC]指数从-0.88增长到

-0.61,说明中国保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虽然不强,但劣势在逐年缩小,而日本在这一时段的保险服务贸易[TC]指数从-0.49降低到-0.84,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逐年下降。针对于中日两国保险服务贸易相对竞争力的比较,从表1看出,2006—2011年中日两国保险服务贸易[RTC]数值呈逐年递增趋势,且在2010年这一指数数值开始大于1,这说明中国比较于日本在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上已经开始表现为优势,基于2011年的这一数据,可以预测,短期内这种趋势将延续下去。

(2)中日保险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比较。由表1数据可知,2006—2011年中日两国保险服务贸易的[RCA]指数均小于1,且中国的[RCA]指数一直处于上升势头,日本则是经历了下降上升的趋势,中国保险服务贸易[RCA]指数6年均值为0.56,日本保险服务业的[RCA]指数6年均值为0.34,这说明中国和日本保险服务贸易均长期处于竞争劣势状态,中日两国保险服务贸易总体竞争优势不强,但两国竞争优势的发展趋势却有所不同。2006—2011年,中国保险服务贸易[RCA]指数从0.30增长到0.82,说明中国保险服务贸易竞争优势虽然不强,但劣势在逐年缩小,并且有望在5年内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而日本在这一时段的保险服务贸易[RCA]指数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过程,保险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尚未恢复到2008年之前水准。针对于中日两国保险服务贸易相对竞争优势的比较,从表1看出,2006—2011年中日两国保险服务贸易[RRCA]呈逐年上升趋势,并逐步趋于稳定,指数值从0.58发展到2.49,说明中国比较于日本在保险服务贸易上的相对竞争优势在逐年增强,具体竞争优势又以2008年分界点。2007—2008年,中日两国保险服务贸易[RRCA]指数小于1,说明在这段时期,中国与日本相比,在保险服务业上不具有竞争优势,但距离在逐渐拉近。2009—2011年,中日保险服务贸易[RRCA]指数大于1,说明在这段时期,中国与日本相比在保险服务业上具备了竞争优势,且这一优势在逐年扩大后趋于稳定。我国保险服务贸易竞争优势的逐年增强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的。2008年之后日本保险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开始减弱,原因可能是在经济危机过后,日本虚拟经济严重受挫,而我国由于经济开放程度和政策调整等原因,保险服务贸易受影响程度远小于日本。从2009—2011年中日两国保险服务贸易[RRCA]指数看,基本维持在2.4—2.5之间,趋于平缓,说明2009年以后由于中日两国对经济危机已经做出合理的调整,行业竞争优势暂时维持在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上。

此处值得说明的是,一个国家相对于另一个国家在某一行业上具有贸易竞争力或竞争优势,并不代表两国在该行业上不存在竞争,甚至可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2. 中日保险服务相对贸易竞争力与竞争优势相关分析。通过中日两国历年的[RRCA]值和[RTC]值,利用Eviews5.0软件可以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求得其值为0.31,对这两个变量运用最小二乘法,其拟合系数为0.28,二者的拟合效果较差,从而可以判定[RTC]指数与[RRCA]指数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实际上从表1中的[RTC]与[RRCA]同期数据对比也可以发现,二者之间不存在必然关系,这种现象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1)两者的计算公式存在一定的区别。[RTC]指数既考虑了进口因素,同时又考虑了出口因素,而[RRCA]指数只与出口值有关。由于进口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很大,政府对行业的贸易保护主义、关税壁垒及非关税壁垒都会严重地影响进口值,因而影响到了[TC]指数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到了[RTC]指数数值大小。而[RCA]排除了进口的影响,所以在测算行业的相对比较优势时,[RRCA]指数值并未受到国家政策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2)基本参数变化幅度不同。具体来说,具有比较优势的不一定具有竞争力,具有竞争力的也不一定具有比较优势,单纯从表1中的[TC]值和[RCA]指数看,竞争力与竞争优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同步性,但这只是针对于一个国家内,行业的竞争力与竞争优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联,实际上二者之间虽然存在着同步变化关系,但是也会存在某一时刻竞争力与竞争优势的不一致性,即并非具备竞争力与具备竞争优势对应,不具备竞争力与不具备竞争优势对应,因为二者的变化趋势即使同步,但变化的幅度还是有所差别的。具体在哪一时刻发生这一变化并非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所关心的是相对竞争力与相对竞争优势之间的同步性关联,从表1的[RTC]数值与[RRCA]数值看,二者之间并非同步于一个区间内在变化,即并非同步在(0,1)和(1,+[∞])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竞争力与竞争优势不具有必然联系性。

以2008年数据为例进行说明,中日两国保险服务贸易[RTC]指数和[RRCA]指数分别为0.58和1.96,这表明日本保险服务业相对中国不具有竞争优势但却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竞争力与竞争优势之间存在偏差,即相对于中国而言,日本保险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但比较优势则不如中国,这主要是由于日本保险行业相比于中国发展较早,各种规范保险行业的法律法规都已经比较完善,政府十分重视保险的发展,特别是日本政府很早就开放了本国保险市场,所以其国际竞争力较高,但由于保险服务业在日本服务业中所占的比例与其他服务业相比,出口优势还是较弱,并不具备日本国家的比较优势,所以其RCA数值较低。

(二)中日保险服务贸易政策差异分析

1. 中日保险服务贸易政策差异变化趋势。由前文定义可知,[RTC]指数与[RRCA]指数分别表示两国在某一行业上的相对竞争力及相对竞争优势,并且在公式构建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其取值范围的一致性与协调性问题,本文将竞争力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差值定义为“政策偏离度⑥”。根据表1给出的中日两国保险服务贸易[RTCab]与[RRCAab]值,计算其差值,得到政策偏离度[χ]。若[χ]值小于0,说明中国在保险服务贸易净出口能力和比较优势上的处理力度超过日本,倾向于鼓励出口,甚至可能出现中国保险服务贸易的净出口超出了现有的比较优势这种状况,即国家过度强调出口或控制进口,造成贸易政策的不均衡、不匹配;若[χ]值大于0,意味着中国在保险服务贸易净出口能力和比较优势上的处理力度小于日本,倾向于抑制出口,可能存在过度抑制出口或鼓励进口的贸易政策不均衡、不匹配。以2009年的数据为例,中日两国的保险服务贸易[RTCab]指数为0.86,表明中国相对于日本(保险服务业在两国国内市场服务业总体中的竞争力)不具有相对竞争力,由此,从国内行业结构及竞争力角度来说,中国是不应该出口保险业的(当然是与日本的相对比较来看的);而中日两国的[RRCAab]指数为2.38,表明中国相对于日本(保险服务业在世界市场范围内的竞争优势)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由此,从国际行业竞争优势来看,中国是应该出口保险业的(当然是与日本的相对比较来看的),并且实际上也的确出口了(出口主要取决于国际市场因素),进一步将两者作差,其值为-1.52,说明在保险业出口问题上,中国在出口能力和比较优势上处理的力度超过日本,倾向于鼓励出口。需要指出的是,即使二者出现了同步现象,即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两个角度看,都应该出口或进口,仍然存在贸易出口政策偏离的问题,因为二者相对性还存在着大小的问题。从而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中国与日本相比,保险业的“相对竞争力(国内视角的应出口量)”小于其“相对竞争优势(国际视角的应出口量)”,甚至这种出口本身就是不合理的(不具有竞争力)。为说明、研究方便及定位直接需要,笔者将“国内市场出口量”和“国际市场出口量”分别定义“理论出口值”和“实际出口值”,进而通过二者的大小关系判定贸易出口政策的偏离情况。

2. 中日保险服务贸易偏离拐点。从上文中的分析可知,中日保险服务贸易的政策偏离度[χ]值均为负值,且其绝对值先增大后减小,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相对于日本虽然保险服务贸易的出口政策倾向于鼓励出口,但是近年来有所好转。具体来说2006—2009年,中日保险服务贸易[χ]绝对值一直在增大,说明其过度强调出口的政策在逐步强化,2009—2011年,中日保险服务贸易[χ]值绝对值在变小,说明其过分强调出口的政策正在逐步转向。为了更为准确、具体地判定中日保险服务贸易的出口政策比较,计算中日保险服务贸易相对竞争力变化率与中日保险服务贸易相对竞争优势变化率之间的差值,这一指标能够更加合理地评价出口政策的偏离情况,可以称之为“修正的政策偏离度”。由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2007—2011年,中日两国的上述相对变化率指标差距由负转正,说明中国相对于日本在保险服务贸易上的出口政策近年来已经改变其一味强调出口的观念,具体来说,2007年和2008年的上述指标为负值,说明中国此时的出口政策仍然倾向于鼓励出口,2009年以后上述指标开始为正值,说明2009年以来我国的保险服务贸易出口政策已经开始转变,本文将2009年称为“保险服务贸易政策偏离拐点”。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重的。以中国为分析主体,中国的保险服务贸易政策是鼓励出口还是抑制出口是由一定的客观因素决定的。中国在不具有相对竞争力的行业上出口也较大,这也完全符合该时期下中国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出口政策。但是,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服务业主导行业的渐进式培育、选择和发展,服务经济的发展政策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不能一味地强调出口,要区别对待不同服务行业,选择好一定时期的主导行业。

三、结论

服务业竞争力既包含服务行业内部服务企业竞争力也包括了服务行业竞争力,服务行业竞争力是对服务企业竞争力的综合。本文具体分析中日服务行业竞争力的情况。结合前面的分析过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服务贸易相对竞争力与服务贸易相对竞争优势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第二,中日两国保险服务贸易出口政策倾向有所不同。具体来说,2006—2007年中国的保险服务业出口政策表现为倾向于鼓励出口,现阶段的中国已经开始改变这样的出口政策,中国应根据不同时期出台适当的行业发展政策,不能一味盲目出口。实践表明,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是不可持续的。保险服务出口贸易应当努力避免压低价格来换取市场竞争力,避免中日保险服务贸易的恶性竞争和中国保险服务贸易的贫困式增长。中国保险服务贸易战略必须长远布局以获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取舍问题,培育一批真正的拥有强大竞争力的行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进而充分发挥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总之,分析中日两国保险服务贸易的相对竞争力与相对竞争优势情况,不仅有助于加强中日两国保险服务贸易的交流与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高在世界保险服务市场的联合竞争力;同时,有助于中日两国在面向国际市场时,可以充分利用两国的同质与非同质资源优势,进行最优化的投资与合作。

注:

①本文中的“竞争力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差异”反映的是“理论出口量与实际出口量之间的差异”,在“获利即出口”这一贸易思想(出口与否)前提下,最好的出口政策为“实际出口量=理论出口量”,而当二者不一致时,证明存在着“政策偏离”,因此,这里的“政策偏离度”具体来说是指“出口政策偏离度”。

②相关数据表明,日本的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与竞争优势表现较为平稳,因此本文将政策倾向对比对象设置为日本国有一定的现实依据。

③本文所研究的政策实施情况特指中国相对于日本保险服务贸易出口政策的实施情况。

④[α=(RTCt-RTCt-1)/RTCt-1],代表的是相对竞争力变化幅度。

⑤[β=(RRCAt-RRCAt-1)/RRCAt-1],代表的是相对竞争优势变化幅度。

⑥此处的政策偏离度的正负值能够衡量政策的转变倾向,但不能够具体衡量政策已经转变的程度。

参考文献:

[1]谭晶荣.中日韩三国服务贸易的比较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7).

[2]郑雯文.中日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1).

[3]齐良念.中国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及其提升对策探讨[J].商业时代,2010,(35).

家政服务行业的优势第4篇

1、

邮政发展电子商务所具备的独特优势。

中国邮政发展电子商务,有着其他部门和行业不可比拟的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因而更容易获得成功。

首先是政策优势。中国政府历来重视邮政事业的建设,对邮政当前面临的形势,更加予以关注。在2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上,主席指出:“邮政要适应当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形势,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邮政的信息传递、物品运送、资金流通三项基本功能,其内涵正在日益丰富和拓宽,邮政事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其次是以信誉优势。中国邮政源远流长,邮政在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从烽火狼烟、快马驿站到绿色信使,千百年来,邮政信息使者的形象已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中。新中国邮政以“人民邮电为人民”为宗旨实行普遍服务,邮政职工兢兢业业、忠于职守,被称为绿衣使者。人民对邮政的充分信任,是对邮政事业的服务品牌和良好的信誉和肯定。

另外还有三网结合的优势。中国邮政具有信息传递、物品运递和资金流通三大功能,相应地,三大网的有机结合是发展邮政电子商务的坚实基础;遍布全国的实物投递网络为发展电子商务物流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持;邮政绿卡和储汇计算机网络为改变传统支付方式、实现电子货币交易创造了条件;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络是支付全国邮政信息化的骨干网络系统,该系统在广域平台上采用了先进的atm交换技术,可以实时提供数据、语音和图像信息的传输。三大网覆盖全国31个省会城市和205个地区城市,为发展电子商务提供了先进的信息交换网络。

现在国家局把邮递类业务作为新的业务增长点。这是邮政发展中发挥网络效率的客观必然,也是对发展电子商务的有力支持。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和利用好这些优势,我们就能在电子商务的开展中,极大地拓展邮政的业务空间,获得邮政在生存和发展中的历史性突破。

2、电子商务产生的背景及对邮政带来的深刻影响。正当人们为高新技术通信手段冲击邮政业务,而为邮政的发展前景担忧之际,我们迎来了电子商务。自20世纪90年代,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信息时代,电子商务在科技领先、经济发达国家中悄然兴起,短短几年,就快速发展成为滚滚而来的浪潮,呈现出席卷全球之势。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凭借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和不可逆转的趋势,极其迅速地改变着传统商务活动的运作模式,已成为推动新世纪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对中国邮政来说,电子商务既给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为主的邮政业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为具有包括营业网、投递网、运输网和综合计算机网在内的宠大网络的邮政企业提供了极其难得的发展机会。

电子商务的兴起,创造了以客户为中心的全新商务模式,作为一种消费载体,具有低支付、低成本、低价格,用户范围广、无时空限以及可以与用户进行直接互动交流等特点为,它使传统消费的中间环节消失,仓库、货架、店面都将虚拟化,可大大降低产销等环节的成本和周期,不但可以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而且能够全面改善社会公众服务系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邮政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开展电子商务?

邮政作为信息产业的服务部门,要以敢于竞争的市场经济观念,在信息社会占据一定的市场。为此,邮政企业应积极备战“电子商务”。充分利用邮政的自身优势,使邮政现有资源创造更大的效益,使进入网络社会的邮政不掉队、不落伍。笔者认为,应着手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以迎接“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

一是与开办电子商务的商家联合。邮政要积极参与到电子商务的潮流中,必须与开办电子商务的商家联合。商家提供商品信息,邮政企业作为服务者,就是要利用商家的信息资源,发挥我们的资金结算方式和运输方式的优势,实现商品的网络销售。事实上,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都已有一些商场,把自己商品销售活动插搬上了互联网,对开办电子商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就邮政企业来讲,目前还没有与商家联网,但我们应采取措施。首先,占领资金结算市场,使邮政储蓄的终端设备(如pos机)走进商场,为电子商务提供资金结算方式;其次是利用我们的邮运、投递网,为消费者提供送货上门服务,为商场减轻运输压力,以此来为参战“电子商务”奠定基础。

二是与社会上的计算机网络公司联合。由于邮政企业在网络建设上的时间短,还没开成一定的规模,所以“借鸡下蛋”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当前,电信网、广电网、新浪网等一些社会上的网络公司,以及国外在我国注册经营的ibm计算机网络,都具备了一定的网各规模,邮政企业虽比不上他们,但我们要善于利用他们的优势,走联合发展的道路。这样,既可减轻邮政初期建网的压力,又可以实现计算机网各资源共共享,还可以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和网络管理经验。

三是加快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的建设

。自我网络发展能力的提高是邮政参于电子商务的后盾。中国邮政正在建设中综合计算机网,是邮政扩大服务功能,提高市场竞争力,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产物。所以,邮政的综合计算机网建设,要舍得投入、加快进程,那样才有竞争力。同时要将综合计算机网的“电子商务”功能开发出来,这样才能够随时根据消费者网上提出的购物需求,为消费者服务。

开展邮政电子商务,有别于目前市场上炒作的电子商务概念,它是基于市场的需求,以市场要求和中国特点出发建设的具有中国邮政特色的电子商务;它既包含现实条件下初级的电子商务,也包含理想条件下完善的电子商务。发展邮政电子商务,就是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结合邮政服务及业务特点建设自己的客户服务中心,为邮政发展创造更好的商机,丰富和拓宽邮政的信息传递、物品运送、资金流通三项基本功能。

为顺利地进入电子商务领域,从长远角度来看,邮政企业要营造一个氛围—让社会逐渐了解、接受邮政新业务。首先,要以现有的部分业务为载体,逐步引导消费过渡,实施“稳定现有客户,吸引新客户”的业务策略。其次,要通过现有业务来完善自己的信息域。借助广告商函的用户数据库,对用户所推销的产品进行归类归档,完善商品信息数据库,为上互联网并与商业信息网连接做准备。最后,要以邮购为现实的推销手段。邮政电子商务相比,效率较低,方式不灵活,但商品与货币交换是通过邮政局来完成的。因此,邮政局要把这些商家与消费者服务好,以便“电子商务”成为时尚时,邮政企业能继续拥有稳定而广泛的客户群。

同时,应加强对电子商务市场、业务、标准、规范、法规的研究,利用有效的信息资源,结合呼叫中心后台的数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为领导决策和增值业务提供科学的依据。邮政电子商务的建设和经营行为要统一规范。

当然,电子商务的技术性很强,因此储备网络技术人才也很重要。信息社会的发展经常是跳跃式的网络组织管理、网络维护、网络安全等问题,都需要有网络技术人才做支撑。将来的商业竞争,在一定意义上讲是网络的竞争,而网络的竞争实质则是人才竞争。所以,邮政企业要参与电子商务,还必须储备人才,以人为本,建立支邮政商务的人才队伍。

三、大力发展邮政物流业,创造“邮政电子商务”新品牌。

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现代化物流体系作为支撑。因为当信息流和资金流通过网络实现后,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成本把商品或服务传递到目标客户手中,是衡量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企业在电子商务时代谋求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物流之所以是电子商务全过程的核心环节,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物流是信息流和资金流最终实现的根本保证,没有商品或服务的转移,信息流和资金流也无法真正实现。其二,物流是体现电子商务优势的重要条件,因为电子商务的主要优势是增加贸易机会、降低业务成本和提高经营效率等,没有高效、畅通及低成本的物流支撑,电子商务的优越性无从谈起。其三,物流配送效率是客户评价电子商务满意程度的重要指标,没有真正让客户满意的物流服务,电子商务就无法为客户创造应有价值。其四,电子商务物流问题的解决也是提高我国企业的际竞争力,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毫无疑问,中国邮政在开展物流配送服务,推进中国电子商务发展进程方面,既担当着极其重要的社会责任,又具有得天独厚竞争优势,如果能及时把握这个十分的历史机遇,必须将为中国邮政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然,中国加入wto后,物流市场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目前中国邮政还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要尽快适应物流业的发展,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1、整合现有资源,组建物流配送服务网络中。

中国邮政在从事物流配送方面有十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包裹投递、特快专递等业务已赢得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但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这些业务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开展电子商务物流服务是一项创性极强的业务,决不是传流投递业务的翻版,首先必须整合现有的各种资源,组建完善的物流服务网络,这个网络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物流实体网络,主要是指物流组织机构、物流设施、交通工具、交通本枢纽等在地理位置上的合理布局而形成的网络;二是物流信息网络,主要指物流组织机构、生产厂家、商业企业通过因特网等手段把各物流参与方连接而成的共享信息网。只有通过完善的信息网络,才能实现运输工具的调配,物流活动的合理安排,以及在途货物的实时查询等功能。因此说,两者是相辅想成的,缺一不可的。中国邮政现已基本具备完善的物流实体网络,但在物流信息网络建设上还有很大差距,必须充分利用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的优势,尽快使信息网络与物理网络相适应。

2、再造邮政物流业务流程,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传统的包裹业务和特快专递业务由于寄件人较为分散,收件人的地理位置也很规律,因此,在物流路线设计、物流效率的提高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困难。在开展电子商务的物流服务时,商品的发货地较为集中,收货人也可按地理位置进行分类,有必要对传流的物流运作流程进行重组,可行的业务流程应是:各厂商通过与邮政物流总部的信息交互,把需要配送的货物直接转运到各配送中心,再由各配送吣向客户投递。这样既可以节省运力,降低物流成本,还可以大大提高物流效率。

3、降低物流资费标准,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开展电子商务的商家选择物流服务提供方时,物流资费水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目前邮政提供的配送资费不尽合理,比如外地读者从北京当当书店、上海书城网上书店购书,一本十几元的书却要支付四、五元的邮费,而且配送周期至少在一星期以上;如果改由ems送货,费用几乎难以想象。电子商务因为减少了中间环节而可使消费者得到更多的实惠,如果价格优势被物流吞噬了,那么,电子商务的吸引力和生命力都将不复存在。

要降低物流成本,中国邮政还是大有潜力可挖的。一方面可通过吸引下岗职工进入配送队伍,另一方面可采用低成本的交通工具。这些都已有成功的经验,比如,不少城市的牛奶公司聘用下岗职工为送奶工,每瓶牛奶从公司送到用户的家门口费用只有几分钱,并且都能够按时送到;在交通工具方面,上海正广和采用的是人力三轮车,英国“和路雪”在为冷饮摊点配货时使用的是带冷冻箱的自行车,甚至美国的亚马逊公司在送货时还用到自行车,因此,利用自行车等低成本的交通工具是降低配送成本的重要途径。

在提高服务水平方面,中国邮政也有许多事情要做,比如通过计算机的网络实现客户关系管理,为用户建立各种数据库,方便商家和用户与物流部门沟通;延长服务时间,使客户在下班后还能享受到邮政的服务;建立客户服务中心,方便客户查询;为用户配置各种邮箱,保证客户的商品及时、安全地送到用户手中等等。

4、坚持“先试点、后推广”的发展步骤。

中国邮政在发展电子商务物流服务时,应选择大城市为试点,在大声调取得经验后再逐步向中小型城市推开,在条件成熟时再向县城以及农村地区普及。在试点城市的配送网络基本建成后,应主动与已开展电子商务业务的、有影响的企业合作,为他们提供全天候、门到门、低价格的物流配送服务,让商家和用户都能感受到邮政的物流配送是高水平的、高效率的和价格合理的服务。

目前,我们也欣喜的看到,广州邮政等邮政局已经根据消费者用邮需求“高、多、全”等特点,大力发展邮政销售业、送递业和物流服务业,这对企业今后进入电子商务意义深远。

家政服务行业的优势第5篇

【关键词】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 服务贸易 离岸服务外包 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F75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比较优势原理的合理内核,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及其他基础要素资源的相对优势,通过深入参与国际分工,赢得了制造业和货物贸易的竞争优势。当前,随着我国工业经济逐步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过渡,服务业必将成为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领域,在继续巩固提升货物贸易竞争优势基础上,大力培育服务贸易竞争新优势,推动建设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双强国,必将是未来我国从经济贸易大国迈向经济贸易强国的战略性任务。服务贸易作为服务业参与国际分工的一种形态,虽然与制造业国际分工有诸多不同,但参与国际分工的诸多原理仍然适用于服务贸易。考察当前我国比较优势的动态变迁,将国际分工理论中的内核运用到服务贸易发展中,对于研究制定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与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服务贸易要素密集度结构体现出的竞争优势现状与问题

2014年,我国国际收支口径的国际服务贸易总额为5686亿美元,同比增长近6%;其中出口1853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0%;服务贸易进口38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约15%;逆差累计1980亿美元。①我国服务贸易是短板,服务贸易逆差年年攀升,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服务贸易逆差连年增长,表明我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处于劣势。从具体行业看,我国服务贸易优势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密集型行业,而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资本密集型服务、环境资源密集型服务,以及与货物贸易紧密相关的服务贸易均呈现逆差,这是当前我国服务贸易领域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客观反映。

人力资源密集型服务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中国服务贸易的优势领域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密集型服务行业,2013年这一领域的服务贸易顺差达到466亿美元,2014年由于统计口径调整,商务服务差额由正转负,使得这一类服务贸易顺差减少至152亿美元。

建筑业是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这是我国当前的优势领域,随着我国周边基础设施开发计划、“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带动的建筑服务和劳务输出服务的快速增长趋势是可以期待的,建筑服务的贸易顺差还将进一步增长。2014年建筑服务增长近40%,贸易顺差1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亿美元。

信息和计算机服务属于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但对于我国的信息和计算机服务出口而言,更多地是利用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尤其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离岸服务外包,更属于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离岸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服务业新型国际分工方式,未来的市场前景可观。随着2015年初《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的实施,作为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占主导的我国离岸服务外包,在未来5年将保持不低于20%的速度增长。因此,信息和计算机服务仍是我国的优势领域。2014年信息和计算机服务贸易增长25.6%,贸易顺差2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亿美元。

咨询服务也是人力资源密集型行业,我国拥有大量相对较低成本的高素质劳动力,因此,有发展咨询服务的优势。同时,咨询服务贸易收支也会受到国内外金融环境的影响,不排除各类企业通过咨询服务贸易收支转移资本的可能。从短期看,随着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美元会有升值预期,加之人民币进入适度宽松周期,国际资本通过咨询服务收支流入我国境内的动能将逐步减弱。因此,咨询服务贸易顺差会有所减少,贸易总额将会保持适度增长。

技术知识、资本、环境密集型服务是竞争劣势领域。技术知识版权密集型服务、资本密集型服务、环境资源密集型服务总体竞争力不足。2013年贸易逆差分别达到190亿美元、5亿美元、769亿美元,2014年逆差分别变化至219亿美元、9亿美元、1136亿美元。

专有权和特许权的转让与许可贸易是技术贸易的一种形式。由于我国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追赶仍将持续相当长时间,总体上,我国这类服务逆差还会持续一段时期。但随着我国技术实力的增强,技术引进的增长速度会放慢,而技术出口会有所加快。

广告、影视等文化服务属于知识密集型和版权密集型产业。在这方面,我国要素禀赋优势决定了相关产业的竞争力不会太强。但是,随着国内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会逐步加快,这一竞争劣势会逐步得到缓解。

金融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虽然我国是金融大国、外汇储备全球首屈一指,但是,金融业开放度低,体制机制、管理和经营模式、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与先进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

旅游服务是对良好的自然风景、历史文化遗产及良好的生活休闲服务的一种消费。然而,我国目前景区因旅游环境、大气污染等客观因素,加之受国际经济增速回落影响,国外游客消费能力收缩,使得我国入境游市场发展惨淡。同时我国国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国内旅游社等机构仍然热衷做出境游。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签证制度逐渐便利,总体上旅游服务贸易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但入境游将长期滞后于出境游,服务贸易逆差扩大趋势和国际竞争力不足的现实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扭转。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旅游服务贸易包括了教育、医疗等服务,数据有虚高成分。2014年旅游服务贸易增长近20%,贸易逆差为1136亿美元,为第一大逆差来源领域,逆差比上年增长367亿美元。

与货物贸易紧密相关服务的竞争优势远未发挥出来。运输和保险这两类服务与货物贸易紧密相关。虽然我国拥有每年超过4万亿美元货物进出口规模,但是相关的国际运输和国际保险服务却并不掌握在我们手中。这两类服务的竞争力仍然较差,这直接体现在贸易差额上。2014年运输服务和保险服务贸易逆差共758亿美元,仅比上年增长10亿美元。但随着我国货物贸易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话语权的提升,将逐步掌握跨境运输和国际保险的权利,这会使我国运输和保险服务贸易逆差迅速扩大的趋势有所缓解。

中国服务贸易的优势和劣势领域在短期内很难改变,我国服务贸易逆差高企的态势短期内也难以扭转。但是,未来一个时期,为实现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支撑中国制造升级换代的目标,就必须大力提升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既要弥补竞争劣势部门的短板,又要巩固优势领域的长处,全面实现我国服务业竞争力的跃升,这是实现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关键。

培育服务贸易竞争新优势应遵循参与国际分工的客观规律

服务贸易是服务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具体体现。国际分工的基本原理与合理内核仍然适用于服务产业的国际分工。其中,相对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优势理论等所包涵的生产要素分工思想,以及生产要素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互动,对于筹划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与政策显得尤其重要。

我国生产要素优势的动态变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生产要素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随着经济成长而带来的生产要素尤其部分中高级生产要素的积累,使得我国生产要素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首先,劳动力绝对优势在逐步消弥,而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优势正在形成。随着用工成本的上升,我国劳动力不再是“无限供给”模式,中国人口结构出现老龄化趋势,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人口红利”正在消失。然而,我国受过较好教育和职业训练的劳动力占比正在上升,目前新增就业中受到高等教育的数量超过一般劳动人口。因此,对外贸易发展模式正面临从利用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向利用劳动力的高效率转变。劳动力优势内涵的转变,也给我国发展人力资源密集型服务业创造了条件。

其次,资本要素已经由稀缺转变为相对丰裕。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约4万亿美元,高居世界榜首。我国已经由资本净流入国转变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其中对外直接投资也已超过千亿美元,在未来几年,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也有望超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资本要素的相对丰裕,也为我国发展金融、保险、运输、电信等资金需求大的基础设施服务业创造了条件。但是,要把要素优势转变产业竞争优势,还需要诸多其他条件。

再次,在技术和知识要素方面,我国仍相对稀缺,体现为我国技术贸易主要以技术引进为主,专有权利转让费和使用费总体处于较大逆差状态,制造业领域的核心零部件、关键设备仍主要依赖进口。我国80%芯片都要靠进口,而在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有2/3的设备投资依靠进口。技术和知识要素的短缺,是制约我国大文化行业、技术服务以及自主、高端的信息和计算机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最后,自然资源要素在我国也处于严重短缺状态。不仅石油、矿产等资源需要大量进口,而且由于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我国旅游资源在国际范围内的开发利用和消费也受到影响。这对我国发展旅游服务极为不利。

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亟待转化为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首先,服务贸易对生产要素优势的开发利用远不足货物贸易。虽然生产要素优势作为客观既定的现实,反映在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中的竞争力表现则有较大不同。根据我们的研究,在货物贸易中,劳动密集型商品贸易仍是货物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商品贸易也是贸易顺差来源之一,仅有自然资源密集型商品是贸易逆差。这与服务贸易的要素密集度结构有较大差别。这表现为,虽然生产要素优势的动态变迁是培育竞争优势的基础,但是,货物贸易对要素优势的开发利用更加充分,相关政策支持手段更加完善,甚至可以将部分劣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在培育服务贸易竞争中应加以借鉴。

其次,应在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寻找服务贸易竞争新优势。虽然竞争优势来源于要素禀赋及由其决定的比较优势,但现实中的国家竞争优势更具多样性、丰富性,如大国优势、制度优势、加工制造产业优势、外汇储备优势、中华文化优势等,如何将这些丰富的或是局部的优势转化为我国参与国际服务产业竞争与合作的优势,需要在战略和政策上加以引导。

从货物贸易看,我国货物贸易优势还未转化成为自主运输服务、保险服务优势,生产制造加工优势还未转化成为技术优势、知识产权优势和品牌优势。从服务业开放看,服务业开放度低,国际竞争力较弱,贸易逆差大,货物贸易优势还未转化成为相关的国际运输和保险等服务贸易优势,中华文化优势还未转化为文化贸易和版权贸易优势,服务贸易中的人才优势还未显现出来。从吸收外资看,利用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现更高水平引进目标,实现从引资向引技、引智、引制的转变,外资企业在促进服务贸易发展中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出来。从对外投资合作看,我国资本和外汇储备优势还未转化为更大规模服务业“走出去”的优势。从国家战略与政策看,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还未完全转化为参与对外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政策优势,尤其是体现在服务业开放、服务贸易发展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性问题仍然突出。

培育我国服务贸易竞争新优势的思考与建议

培育我国服务贸易竞争新优势,必须立足当前我国生产要素比较优势动态变迁,在开放型经济大格局下不断拓展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来源渠道,推进服务贸易发展模式与促进政策的创新与完善。

服务贸易发展的重点领域应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总体格局相适应。当前,我国部分高级生产要素优势正在局部形成,新型生产要素正在加速积累。如劳动力优势正逐步向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本优势转化,资本优势正逐步传导到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知识产权、标准等高级生产要素优势的积累中。因此,我国在确定服务贸易发展重点领域时,应充分考虑我国的比较优势现状。

一是大力发展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这类服务贸易主要包括建筑服务、信息和计算机服务、咨询服务、商务服务,以及离岸服务外包等。中国应充分利用高素质劳动力资源丰富及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大力发展此类服务,在相关领域培育一批在世界知名的服务产品和服务型跨国公司,如高铁、桥梁、电站等建筑服务品牌,以及软件外包、信息技术服务、呼叫中心等服务产品。

二是推动将开放型经济大国优势转化为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如利用货物贸易优势,逐步发展运输服务和保险服务;大力发展海洋运输服务,包括转口服务贸易;利用“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培育我国欧亚铁路运输服务优势。

三是积极发展跨界服务,利用中国优势服务弥补中国服务短板。如充分利用我国中医药优势,积极发展健康旅游服务产业,吸收国际游客消费中国的中医药、保健和养生服务,带动我国入境游市场。

充分发挥双向投资大国优势,积极培育服务业国际投资新优势。服务业国际投资是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模式之一。虽然我国双向投资规模均超千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双向投资均超过制造业,但服务业投资质量有待提升,服务业双向投资优势还不够突出。应充分发挥我国双向投资大国优势,培育服务业国际投资和服务贸易新优势。

一是充分发挥外资企业在发展服务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我国服务产业的外向化程度。要加大服务产业招商引资力度,把外资企业逐步打造成为提升我国服务业竞争力、增强我国服务业出口能力的一支重要力量。重点引进一批面向国际市场的外资项目,积极鼓励外资企业发展服务出口业务。

二是积极推动服务业“走出去”,不断增强我国服务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一方面,“中国服务”可以支撑我国能源资源、制造业“走出去”,另一方面,也可带动国内服务更加贴近国际市场。2013年,虽然我国对外投资中近70%都是服务业投资,但很多投在香港地区,而且集中在商贸批发、商务服务等领域。服务业海外投资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中国制造业、矿产资源等领域的海外投资需要大量的“中国服务”跟进,除了与投资直接有关的投资咨询调查、会计律师、金融、保险、物流等服务外,还有生活,都需要中国本土服务企业跟随“走出去”。同时,随着制造业服务化的深化发展,“中国服务”升级“中国制造”已成必然趋势。必须培育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双重优势。无论是美国,还是德国、日本,其高水平的制造业都有高水平的高度国际化的服务业支撑,制造业的国际化必然伴随着服务业的国际化。

深入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贸易合作,逐步形成我国服务贸易多元化国际市场新优势。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国际市场主要集中在香港、美国、欧盟、日本等经济体,与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占比较小。今后,要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引导下,加强与沿线国家服务产业合作,推进服务贸易国际市场的多元化布局。

一是以服务贸易引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合作。“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每一方面都与服务贸易紧密相关。传统上,我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俄罗斯、中亚、西亚等国家的合作重点在于货物贸易和制造业领域。然而,服务贸易是更高层次的合作,是人心相通的关键,要在技术、建筑、运输、旅游、文化、商务咨询、品牌管理、跨境电子商务等方面,提升与相关国家的合作层次,扩大对沿线国家服务贸易规模,提升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比重。

二是加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服务贸易合作。积极配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的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东盟各国开展服务业贸易投资合作的力度。重点加强与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越南等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提高我国在东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公共设施建设与运营、旅游、文化、医疗保健、技术和知识产权、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领域的商务存在规模。

发挥制度高效灵活与政策创新优势,逐步形成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与政策优势。一是体制机制。服务业作为三大产业中最大的产业,其在经济增长、就业中的贡献最大,也是决定中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地位的关键。建议强化服务业综合统筹协调机制,如建立国家服务业委员会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协调机制,在此机制下,制定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年度推进计划,解决制约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体制机制、发展规划和其他重大政策问题。

二是财税政策。我国财税政策是按照制造业的模式来设计的,相关财税优惠政策也主要是针对制造业和货物贸易的。出口退税、对出口的财政政策支持等也主要是针对货物贸易来设计,而对于服务贸易出口,还没有统一的财税支持政策。下一步应逐步将制造业时代的财税政策过渡到服务经济时代的财税政策,逐步建立一套适应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财税政策体系。

三是金融体制。与财税政策类似,我国的金融财政也主要是针对制造业和货物贸易而设计的。然而,服务业由于轻实物资产,没有像制造业那样的大型厂房、机器设备、不动产等可以抵押,因此,服务业的融资更难。对于针对服务贸易出口的信用保险、贸易融资等政策也不完善,支持力度远不及货物贸易。因此,建议要加大针对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特点的金融产品,利用无形资产和公共融资平台等方式加大对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金融支持。

四是招商引资政策。货物贸易发展的经验之一就是特别重视招商引资,尤其是充分利用外资的外向化程度高的优势,把招商引资作为促进各地经济增长和促进出口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各地的招商引资仍然更青睐制造业项目,对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较小。应像过去抓制造业招商引资那样来抓服务业和服务贸易领域的招商引资工作,制定相关的招商规划、投入足够的招商资源、制定相应的招商激励措施等,这是将国家鼓励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落地的关键举措。

五是服务贸易方式政策。发展一般服务贸易、离岸服务外包、边境服务贸易和境外分支机构服务销售,不断创新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方式。在继续建立和完善一般服务贸易、离岸服务贸易和境外分支机构服务销售政策的同时,重点加大创新边境服务贸易政策力度。边境地区适合自然人流动,也有利于境外消费服务贸易提供模式的发展,应针对边境地区毗邻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优势,大力发展两头在外的服务贸易,利用边境特殊经济区,在旅游、分销、医疗保健、娱乐等领域发展“飞地型”服务贸易,在服务市场准入、人员出入境管理、服务提供人员资质互认等方面建立和完善与边境服务贸易相配套的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政策体系。

六是统计制度。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统计制度极不完善,存在大量的漏统、统计不准确等情况,低估了我国服务经济发展程度,这直接导致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资源投入不足。服务业统计应改变按社会管理来分类的模式,引入国际通行的服务业分类标准,细化服务业分类,增加对近年来新兴的服务产业的统计分类。对于服务贸易统计,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BOP统计,将教育、医疗等服务贸易从旅游项下剥离出来,增加环境等服务贸易分类,细化旅游、咨询、商务服务等服务贸易分类,增加国别双边服务贸易统计以及企业所有制性质的服务贸易统计方式;另一方面,推进实施境外分支机构销售统计,并择机相关数据,完善行业管理部门的服务贸易业务统计。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增强我国服务业出口能力的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BJ142)

注释

此数据是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统计口径仍然依据《IMF国际收支统计手册第五版》,而商务部的2014年服务贸易数据依据的是《IMF国际收支统计手册第六版》,若无特别说明,文中援引数据均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2014年商务部的新口径数据为:服务进出口总额6043.4亿美元,出口2222.1亿美元,进口3821.3亿美元,逆差1599亿美元。

责 编/樊保玲

The Future Competition Pattern of the Service Trade in China

―Analysis based on the Changes in Comparative Advantage

Li Gang Li Jun

家政服务行业的优势第6篇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金融体制改革深化中诞生,在日益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中成长,在银行业趋于白热化的竞争中发展。然而,在激烈的银行同业竞争中,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实施差异化经营策略,求生存、求发展,是值得深入探讨、深入思考的现实课题。

国内同业差异化竞争之借鉴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体制、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和产品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加剧和买方市场形成,大型国有控股银行、中小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都意识到业务创新、流程创新和产品创新对树立品牌、争取客户认同和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重要性,在外资银行大举进攻的压力下,纷纷依据世界商业银行的发展潮流制定了自己的差异化营销策略,力图赚取高端客户、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所带来的高利润。但由于缺乏清晰的战略分析,结果却形成了大同小异的战略目标、市场定位、产品创新和客户服务。这些竞争策略对于单一的银行来说可能是非常有效的,但如果大部分银行都采用这样的目标,将导致严重的同质化竞争。

如表1所示,当前我国各类商业银行力求在战略、市场定位、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展开差异化竞争,但却又形成了同质化的结果,这主要表现如下。

区域定位趋同。考虑到营运成本和风险等诸多因素,各商业银行都在突出中心城市业务的重要性,农村金融市场需求被严重忽视。无论是大型国有控股银行、中小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还是农村信用社都将资金投放和营销重点放在大城市和城镇。

市场细分不足,市场定位趋同。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将重点放在高端客户营销上,也就是“垒大户”,低端金融市场服务不足。更多只考虑客户收入水平分类,对客户的年龄、职业等其他细分较少,客户争夺同质化严重。

业务发展战略趋同。各商业银行均高度重视零售业务的开展,竞争策略雷同,均以提高零售业务比重作为近期的战略发展目标,但具体零售业务开展手段单一,主要以理财产品和银行卡为主。

创新产品趋同。各家商业银行主要从争取储蓄存款的角度推出了大量的创新理财产品,但功能基本类似,可替代性强;针对高端客户的私人银行服务与外资银行的差距较大。

规模化经营同质化竞争。除了几家主要的大型国有控股银行都在规划国际化经营大计外,其他绝大多数商业银行也都采取区域内或全国扩张的模式,谋求实现综合经营,快速扩大资产规模,对资产快速扩张带来成本增加和风险积聚意识不足。

邮储差异化经营的领域选择

邮政储蓄银行是一家特殊的金融机构,成立的初衷是利用邮政机构的网点优势,提供基本的储蓄和汇兑服务,直到2003年才开办资金自主运用的资产类业务。20年来,邮政储蓄通过在负债业务上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自己在基础零售金融业务方面的比较优势,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1)网点优势。目前,邮政储蓄拥有储蓄营业网点3.6万个,汇兑营业网点4.5万个,国际汇款营业网点2万个。其中,有近60%的储蓄网点和近70%的汇兑网点分布在农村地区,成为沟通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2)品牌优势。多年来持续经营形成较高的客户认知度,特别是在偏远地区,邮政储蓄的品牌更是深入人心。(3)规模优势。作为全国统一的法人模式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不仅能够做到系统内的资源优质分配,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具有全国一体化的储蓄、汇兑、中间业务信息系统。(4)成本优势。邮政储蓄银行依托于中国邮政的运营体系,作为邮政普遍服务的一部分,基层网点的设置时间长、运作经验丰富,单位成本低。在此基础上新开展更多的基础金融业务所增加的边际成本较少。(5)文化优势。多年来,邮政储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的提供基础金融业务,锻炼了一支了解群众基本需要、服务能力强的基层工作队伍,树立了为广大城乡居民服务的企业文化。在历史上,我国的邮政储金局就有过

“人嫌细微,我宁繁琐,不争大利,但求稳妥”的经营方针,从世界范围内看,各国邮政金融机构最重要的功能也是提供基础的零售金融服务。从这个层面讲,邮政储蓄银行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相对于为居民提供金融服务的比较优势,邮政储蓄银行由于资产业务开办时间短,特别是参与大型企业融资和项目融资的经验有限,综合化经营也存在下列明显的劣势:(1)对企业经营和行业发展了解有限,企业客户营销经验和能力不足。邮政储蓄多年来未开办企业业务,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需求了解有限,同时缺乏行业和企业分析技术。持续性的企业客户关系尚未建立,企业业务营销能力有限。(2)风险承受能力和管理能力有限,业务开展范围有限。邮政储蓄银行资本金有限,风险承受能力较弱。(3)产品创新和基础服务深加工能力有限。

作为优势与劣势同样明显的一家金融机构,邮政储蓄银行只有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行业专长、技术水平和网点覆盖等方面特点,寻找适合于自身的长期的、战略性需求,与其他商业银行展开错位竞争才有可能在激烈的银行业竞争态势下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作为邮政储蓄银行的现实选择,四个典型的符合中国国情需要的差异化经营领域是:

挖掘有效需求,为“三农”服务。虽然我国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行政村的覆盖率仅为3.28%,但网点稀缺并不是主要制约金融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主要原因。根据银监会2005年的调查显示,64.33%的受调查农户认为当地金融机构数量合适,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和网点无法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才是金融服务不足的主因。我国的二元经济特点决定了农村、农业和农民弱势性,有效金融需求挖掘难度大,农村业务成本与收益不匹配。但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村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农村地区对存款、贷款和结算三大传统业务的需求量最大,在这类基本金融服务的提供上,邮政储蓄银行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因此,挖掘、培育“三农”的有效金融需求能够成为邮政储蓄银行错位竞争的一个切入点。

全面开展城乡居民的零售金融服务和社区银行服务。当前各商业银行均将利润较高的高端客户理财服务作为未来业务发展的重点,很多中低端客户的金融需求都被忽视了。邮政储蓄银行应利用邮政金融传统的比较优势,开办符合我国居民财富结构现实,适合居民大众、社区的全面金融服务。提供“便捷、低廉和可靠”的基本金融服务,填补市场真空地带也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

为中小企业成长提供金融服务。在开展个人零售信贷业务的基础上,利用其经验开展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贷款。发挥邮政储蓄深入基层的信息优势,有利于挖掘信贷需求,防范信贷风险。

资金批发业务。邮政储蓄银行资金规模大,自主运用资金规模已经超过一万亿元。如此巨大的资金规模可以有力的支持各级城市商业银行、城信社、农村金融机构和社区、村镇银行,为他们提供稳定、长期的资金来源。同时,还可以有力的支持国家、地区的大型工程、项目建设。这些资金批发项目不仅有利于邮政储蓄迅速扩大资金运用规模,还能支持国家建设,有效的降低小型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

邮储差异化经营的现实思考

提供细致、周到和有特色的金融服务本是区域性商业银行的长项,规模上的庞大,繁琐的管理给大银行提供差异化的优质服务带来很多限制。作为一家全国性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网点众多,所辖范围广阔,精细化管理不足,要走差异化竞争之路,完成“大银行要做好小服务”的艰巨任务,以下几点非常关键:

坚持邮政储蓄的服务精神,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基础金融服务。20年来,邮政储蓄银行一直为城乡居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这不仅是今后邮政储蓄银行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多年来塑造邮政储蓄品牌价值的核心体现。邮政储蓄银行今后新业务的发展也只有在维护、发展现有网点和客户的基础上实现,坚持邮政储蓄的服务精神,以为客户服务为核心,正是“人嫌细微,我宁繁琐,不争大利,但求稳妥”的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

学习世界邮政金融先进经验,做好产品创新和精细化服务。世界各国邮政金融依托于邮政普遍服务的网络,都在继承和发扬邮政服务的公用型和普遍性原则,以为客户提供全面、满意的金融服务为己任,不断开发出灵活、新颖和实用的金融创新产品。荷兰邮政银行把自己比作没有门槛的金融商店,以“方便、可靠性”为最重要的服务理念。在竭力向客户提供便宜且通用化的标准产品的同时,时时跟踪客户需求,创造出“便士账户、贷款专线”等新产品;德国邮政银行在日常经营中提出了“产品、网络、技术和业务创新”四大战略,以支付转账业务为核心,创造“活期账户邮政划拨、家庭储蓄贷款和一站式购齐”等新产品;日本、韩国的邮政银行也都推出了各种“一台清”的全面服务。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也应向世界先进邮政金融企业学习,在现有存、贷、汇基本业务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出“方便、便宜和可靠”的高质量金融产品。

发挥深入基层的信息优势,激励自下而上的业务创新。遍布城乡的邮政储蓄银行网点不仅仅是邮政服务的窗口,也是信息收集的最好渠道。20年来邮政储蓄高速发展的负债业务培养了一支了解群众基本需要、服务能力强的基层工作队伍,他们了解基层情况和居民的实际金融需求。邮政储蓄银行应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充分利用这种信息优势,将其转化为切实的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能力。这也是体现邮政储蓄银行网点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正规金融向非正规金融形式学习,开拓农村信贷市场。邮政储蓄银行要想为“三农”服务必须解决农业金融市场很多固有的难题,实现“三农”经济与金融机构的和谐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众多非正规金融形式,操作简单易行、灵活、便捷,有信息化的优势,监督控制能力强,擅长于小额个人和中小企业贷款。邮政储蓄银行在开展农村金融业务时向非正规金融形式学习能够更有效的开展业务、控制风险。

赋予网点功能和信息化渠道同等的重要性。广泛的分支网络和复杂的IT基础设施是世界各邮政金融机构向零售金融市场进军的利器,电子信息化系统令大银行可以减少管理层次,实现扁平化管理,向客户提供最新、最便捷的服务。而银行网点作为传统的市场销售渠道,它对客户在心理上和实际上的作用远远超出了人们以往的认识。在电子银行风起云涌之际,曾经有人预言银行的砖石结构将会逐渐被无形银行取代。但实践证明网点作用,特别是新产品的推广能力,并非可以被轻易取代。只有赋予网点和信息化渠道同样的重要性,邮政储蓄银行才可能向各个层次的客户提供全面、令人满意的服务。

除了以上自身努力之处,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还有赖于一定的政策环境支持来做好“小服务”。众所周知,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受制于农村经济的弱质性,农村经济的利润水平较低决定了资金的回报率必然较低,而中小企业融资难在全世界范围内也还都是一个难题。改变原有的单纯补贴的机制为建立基本的担保、抵押机制,放宽定价权利、提供财税支持和创建信用环境建设,从而激励各类型金融机构提供全面、基本的金融服务,培养良好的金融环境,是各级政府为支持农村金融、社区金融发展应该做的。当然,这也才能为邮政储蓄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

家政服务行业的优势第7篇

关键词:家政服务业 经营管理模式 员工制

一、引言

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家政服务业是朝阳产业,对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201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指导意见》的出台,国家已经把加快发展家政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居民消费观念的日益改变,家政服务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然而,由于家政服务业起步较晚,行业发展不够成熟规范,仍然存在诸多现实问题: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供需矛盾突出、企业恶性竞争严重、行业管理混乱、经营管理模式滞后等,严重阻碍了家政服务业的健康发展。下面立足于家政服务业经营管理实践,着重分析家政服务业现有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探讨家政服务机构经营管理模式转型的走势。

二、家政服务业现有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

家政服务业的产业特性决定了该行业准入门槛比较低,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工资水平不高,盈利能力弱。家政服务机构规模普遍较小,微利经营,发展动力不足,管理不够规范,管理模式传统、粗放、低效。现有家政服务机构的经营管理模式主要有中介制、会员制和员工制等,其中中介制成为主导模式,员工制属于倡导模式,会员制则介于二者之间。这些管理模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明显不足,制约着家政服务业的有序健康快速发展。

(一)中介制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

中介制是家政服务机构目前运行的主要经营管理模式。该模式是指家政服务机构作为中间人,为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和雇主家庭提供供需对接服务,由雇主与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签订家政服务合同,家政服务机构则按次收取中介费,不承担其它任何责任。

中介制管理模式的优点是服务过程简单,手续简便,企业风险小,前期投入小,运行成本低,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家政服务机构通常的关注点和实践操作重点是中介业务和收取费用,在业务介绍成功以后很少再介入其中。对于前期的从业人员严格培训和后期的服务质量跟踪和人员管理则很难保证,导致家政服务满意度差、矛盾纠纷多,从而影响到家政服务业的整体形象。长此以往,势必会形成家政服务业“粗放式经营、粗糙型服务、粗劣形象”的“三粗循环”。中介制模式不利于保护雇主利益,也不利于保护家政从业人员利益,无法给家政从业人员提供保险补贴。总之,现阶段的中介制经营管理模式过于粗放、短视,严重阻碍了家庭服务业的可持续、规范化发展。

(二)会员制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

会员制管理模式是介于中介制模式和员工制模式之间的一种经营管理模式,是中介制和员工制两种模式的综合运作方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根据不同经济收入的雇主对家政从业人员的需求,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对雇主的不同服务需求而采取差异化服务的管理方法。

会员制家政服务机构的经营管理方式、经济收益要优于中介制家政服务机构,但是会员制模式下各方法律关系不清晰,存在较大隐患,难以保护从业人员和雇主的权益。可以这样说,会员制模式是家政服务机构为了规避法律法规而采取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依据这种模式,家政服务机构按员工制模式享受权利,收取管理费,却按中介制模式对从业人员不履行劳动法律义务,对雇主家庭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仅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这显然不符合法律的基本公平原则。

(三)员工制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

员工制管理模式是家政服务机构目前乃至将来重点倡导的经营管理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家政从业人员是作为家政服务机构的员工派遣给雇主,家政服务机构对雇主和家政从业人员实行全程跟踪服务与管理。从业人员和雇主之间只是服务与被服务关系,二者不直接发生经济联系,家政服务机构按月收取管理费。员工制模式实行“六统一”的管理原则:统一招生、统一培训、统一考核、统一持证、统一安排工作、统一后期管理,以解决家政从业人员和雇主的后顾之忧。

目前,员工制模式推进中也存在一些现实困难和阻力。实行员工制模式,家政服务机构至少需要给从业人员发放工资、购买基本社会保险、遵守劳动法规、承担从业人员在雇主家发生的一切损失等。这无疑会引起家政服务机构经营成本高涨,而国家当前的政策扶持力度还不够,优惠政策对家政服务机构的条件和要求比较苛刻,能够享受政府资助的企业数量较少,加之家政机构的利润偏低,导致多数家政服务机构由于经济负担重、风险大而不愿推行员工制,出现了员工制管理模式“叫好不叫座”的尴尬现象。

三、家政服务机构经营管理模式转型分析

近年来,国家已经把加快发展家政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一项战略举措。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出台了系列文件和政策来扶持和促进家政服务业的有序健康发展。然而不无遗憾的是,现有家政服务机构的经营管理模式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的甚至严重制约着家政服务业的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进行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型,旨在改变家政服务业现状,提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下面就家政服务业经营管理模式转型的走势和类别进行分析。

(一)多种模式共存型经营管理模式

目前家政服务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类家政服务机构良莠不齐,同质恶性竞争严重。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间内家政服务机构的各种经营管理模式将继续共存。这种共存的局面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不同家政服务机构多种管理模式共存和同一家政服务机构多种管理模式共存。就第一种情况而言,国家和企业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形成合力,引导和鼓励中介制和会员制模式向员工制模式转变。至于第二种情况,家政机构根据雇主的要求和服务岗位特点灵活实行中介制、会员制或员工制管理模式。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家政机构可以实行中介制,让家庭从业人员与客户直接签约,从而规避自身经营风险;也可以实行会员制管理,与客户家庭直接签约;对于优秀的家政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则可以尝试员工制,以便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共存型模式的家政机构大多采用事业部进行分类管理,事业部内经营管理模式统一。需要强调的是,此种共存型管理模式只是家政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对家政服务机构探索成熟的经营管理模式是有益和必要的,但是同一家政服务机构采用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容易造成管理混乱,不利于家庭服务机构自身的发展。

(二)员工制经营管理模式

虽然目前员工制管理模式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不尽如人意之处,有人把员工制总结为“愿景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有人把免税扶持政策比喻成蛋糕,“看起来诱人,吃起来无味”,但是员工制模式是政府力推的家政服务业经营管理模式,其发展是必然趋势。

为了引导、鼓励、扶持家政服务机构向员工制管理模式发展,国务院于2010年9月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于2011年10月联合下发了《关于员工制家政服务免征营业税的通知》。前者鼓励家政服务机构实施员工制;后者则规定自2011年10月至2014年9月,对员工制家政服务机构所取得的家政服务收入免征营业税。以上这些指导性文件和优惠政策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家政行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家政机构成本加大、发展动力不足的窘境。

家政服务机构实行员工制符合家政服务业发展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产业化要求。员工制管理模式能够解决整个家政服务行业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的缺憾,解决行业从业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有利于保护家政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客户各方的权益,提供个性化与标准化的优质服务,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行业发展内部和外部条件,从而有效推动家政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最终实现政府、企业和雇主家庭三方的“共赢”。

政府仍需进一步加大对员工制家政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减轻员工制家政机构的税费负担。对于员工制家政服务机构,特别是行业领先的员工制机构,政府在税收上应该给予更多优惠,如试行家政服务机构三年免征营业税政策,3年后试行“定额征税”政策,或者享受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优惠政策等,直接给予奖励。对因实行员工制而带来的税费增加部分,给予全额的先征后退优惠政策,化解当前家政服务机构由于实行员工制带来的运营成本增加、税费负担加剧的难题,消除家政机构的后顾之忧。此种举措既可以加快家政服务业发展步伐,也能够积极发挥其在扩内需、促就业、调结构、保增长、保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

(三)多元化经营管理模式

现阶段的家政服务业属于微利行业,需要不断延伸产业链,实行多元化经营管理模式。为了更好适应城乡居民服务消费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态势,家政服务机构需要积极推动新的服务方式,延伸产业链,因地制宜地拓展家庭用品配送、洗衣、家教、理财等业态。同时,还需紧跟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步伐,逐步发展面向农村尤其是中心镇的家政服务业。

家政服务机构积极主动尝试多元化经营管理模式。一些家政服务机构在积极开展家政服务主业的同时,努力开发和家政服务相关联的服务产品,拓展服务范围,延伸服务链,并且把相关服务产品与家庭服务共同打包提供给客户,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以便提高家政服务机构的盈利水平和发展能力。这种多元化经营模式可以充分挖掘家政服务机构已有的客户资源,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而获得利润增长。另外,此种模式所提供的相关服务产品可以降低家政机构的营销成本,而这部分成本可以作为利润反馈给家政服务机构和客户。由此可见,多元化服务模式是一种“多赢”的经营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姜长云.家庭服务业目前的问题、前景与国际经验[J].中国妇运,2010(12).

[2]张文范.打造中国式家庭服务业发展体系[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2(2).

[3]栾永奎等.家庭服务业经营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18).

家政服务行业的优势第8篇

一、xx区农村经济情况调查

xx区共有29个乡镇街道,731个村民委员会。20*年底,全区户籍人口83.1万人,农业户总户数为20.37万户,农业人口69.2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83.27%。全区耕地面积134.0273万亩,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620元。

二、邮政服务“三农”的优势与条件

邮政业是国家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邮政网络是国家重要的通信基础设施。目前邮政企业拥有完善的仓储系统、运输系统、高效快捷的信息处理系统和资金结算系统,邮政服务网点遍布城乡,贴近农村,方便农户,是一条为“三农”服务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xx区邮电局本着“政府满意、农民受益”的原则,在认真履行普遍服务义务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网络、网点和人员优势,积极参与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大邮政服务的基础建设投资力度,在服务“三农”方面已具备以下明显优势。

1、百年邮政所独有的品牌和信誉优势,使邮政部门能够更有效的为快速消费品、农资生产企业等商家和农民架起流通和交换平台。特别是通过长期的履行普遍服务义务的工作,邮政与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一致认可。

2、邮政部门具有独特的网点、网络优势。目前全区共有邮政营业网点21处,邮政服务站500处,邮政投递服务覆盖全区所有的行政村街,邮政服务的触角已深入到千家万户。

3、邮政履行的通商、通政、通民的职能。邮政部门所独有的集资金、信息、实物“三流合一”优势,通过提供金融服务、物流配送、报刊杂志的订阅、投递服务,为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抢抓致富信息、购买必需的农业生产资料、推销农业产品提供了便利条件。

4、邮政部门具有人员优势。现有的农村营业网点的营业投递人员大多是农村土生土长,尤其是我们聘请的邮政服务站人员本身就是农民,他们能够准确了解农村现状和当地农民需求的各种信息,全区邮政投递均为逐日班,每天都与各村街农民直接接触。邮政部门可以最大限度的了解农民的心声,满足农民的需要。

5、邮政部门开展物流配送业务,将依托现有的运输、投递和营业网络,网络运行和管理更为规范,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可以有效减少农资营销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与个体经营渠道相比,我们在产品质量、价格和商业信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6、邮政部门在服务平台、网络建设等方面已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运行体系,基础建设主要由邮政部门自己投资,不需要政府部门大量的资金投入,可有效补充现有农村供销社体系、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个体经营等农资流通渠道的不足。

三、当前邮政服务“三农”的主要工作举措

1、加大农村金融服务相关业务的宣传推动,进一步做好针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工作,以支局为阵地开展支农小额贷款业务、邮政储蓄绿卡业务、商易通自动转账机具的布放、保险的宣传,对区域内有融资需求的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提供上门服务,在严格贷款审查的同时加快放款速度。做好商务贷款的宣传,对有资金周转需求的农村中小企业开展商易通推介。各支局做好粮食直补资金业务,利用遍布城乡的网点优势开展邮政储蓄农村养老金。加大邮政绿卡业务宣传,发展绿卡村。突出平台优势对西联汇款业务和汇兑业务进行宣传,尤其是西联汇款业务,在出国外出打工人员较多的区域开展广泛宣传。充分利用邮政储蓄网络优势拓展业务种类,开办代扣水电费、代收公用事业费、手机银行、保险、基金等个人金融服务。与区域内各中小企业联系,利用邮政储蓄网点分布广泛的优势,加大中小企业公司业务的推广力度,推动工资业务,根据农村地区企业不同情况制订“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支撑保障。农村地区邮政储蓄网点适当增加台席,缓解农村集市日业务猛增的现象,减少用户等候时间。在有条件有需求的地区开展商务汇款业务宣传,为客户资金归集提供解决方案。

2、进一步利用自身网络和品牌优势做好邮政物流配送。根据季节备好各类农资,严把进货质量关,将质优价适的种子、农药、化肥,以及洗涤日化、酒水饮料、节令商品等配送下乡,缩短农村流通环节,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开展农产品外销业务的尝试,为打造蔬菜、肉类、水果基地村提供支持,使广大农民增加收入的同时,拓宽邮政服务网络。针对农民缺乏农业知识的现状,组织相关农业技术人员和厂家技术人员为农民开办培训班,熟悉产品特性及使用要求,然后再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进行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教授。要在精品农村邮电服务站中为农民提供双向物流服务,既把优质高效的农资产品、快速消费品送到乡村,还利用邮政物流的商品分销配送网络,帮助农民将其生产的蔬菜、水果、土特产等产品推向城市市场,做大做强“反向物流”业务,更好地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帮助农民解决销售难、销售费用大等问题,为城市居民拓宽选择渠道,真正将农民与市民、菜园子与菜篮子、农民增收与市民减负相对接。

3、进一步发挥农村邮电服务站的业务功能,强化农村邮电服务站的基础服务功能。制订、落实农村邮电服务站考核办法,保证邮件报刊的投递深度和投递质量,根据农业产业特点推介种养殖科技信息类报刊,发展报刊村,开展代售邮票、代收邮件等便民服务。继续加大“空中充”设备的投入,加强业务支撑和指导,提高代收笔数和金额。

4、以数据库商函为重心宣传函件业务,重点推介数据库商函、邮资封片和邮政贺卡业务。展示近年来xx邮政制作的各类数据库商函产品,扩大社会对函件业务的认知度,吸引更多的客户使用数据库商函业务。针对农村中小企业和特色种植、养殖,通过函件业务将产品信息进行,起到农产品外销的龙头作用,为企业拓展市场,寻找客户提供业务支撑。

5、继续做好速递业务宣传,对“全夜航”、“次晨达”、“津城当日递”、经济类进行推介,开发新客户以专兼职营销人员为主建立客户维护机制,突出邮政品牌优势、网络优势,为农村中小企业经济发展铺路搭桥。

6、结合报刊大收订工作,做好宣传,通过免费向用户提供报刊目录、业务宣传单及上门服务等方式,重点宣传适合农村群体阅读的报刊,根据村庄种植、养殖种类,重点推介农业信息类报刊,推动农业科技化建设,为农副产品的加工业提供科技信息,提高邮政报刊发行知名度。与区文化部门配合,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撑,上门走访各村文化室本着双赢的原则,为乡镇文体中心、村文化室提供报刊订阅服务,大力发展农家书屋建设。

7、开展农村投递网改造,根据实际情况优化投递网组划,提高邮件报刊投递速度,增加速递揽投结合的汽车段。开展农村地区信箱更新工作,在有需求的村庄安装邮政信箱。做好农村“五保”、“低保”救助金的投送。对农村城镇新建住宅小区及时通邮,与开发商沟通提高信报箱配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