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国际明星的首选
Huber 系列产品具有功能训练、评估、康复三种功能。Huber® Spineforce 与Huber® Motion Lab是Huber®系列的主要产品。
HUBER® MOTION LAB在世界各地知名的脊柱治疗中心、康复治疗中心及精英运动训练中心等都有被广泛使用。而前法国著名足球运动员齐达内亦在法国开设了一个运动员训练中心(Z5 Centre),并以HUBER® MOTION LAB来训练运动员。前4×100米自由泳接力赛世界冠军Frederick BOUSQUET,前世界单板滑雪冠军Romain Restin也使用此仪器来进行一些专项训练。
国内外专家齐聚共同探讨Huber®的产品功效
2012年3月20日在陈方灿博士体能康复工作室举办了“运动动力链与功能训练的创新”专题研讨会,会议的“主角”便是Huber®产品,法国ESP(The Exercise Physiology Institute)运动生理学研究机构专家Jean Bernard Fabre, 世界单板滑雪冠军、国际专业高尔夫球教练Romain Retsin, 法国著名科学运动训练专家、体能康复师、理疗师Jean Marc Hervier都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陈博士生动地讲解了动力链的理念与应用,随即邀请了一名参会人员(身体某部位带伤)现场在Huber® Motion Lab上进行演示,帮他进行体能康复训练。他是在一场篮球比赛中由于内翻崴脚,挤压到三角韧带,导致踝关节受伤。Jean Marc与Romain Retsin 指导他在Huber® Motion Lab上进行针对其受伤部位与康复的专项训练。康复训练结束后,该参会人员的受伤关节活动度得到明显改善。Romain Retsin还在会议中介绍了针对高尔夫球和滑雪运动专项体能训练,Huber® Motion Lab如何更好地满足这两项运动的训练要求。
有效地锻炼脊椎深层肌肉,并进行训练评估与监控
功能训练可以提高运动者专项运动能力,可以进一步挖掘优秀运动员的运动天赋,使其协调性、平衡能力、速度、灵活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Huber® Motion Lab运动员功能性训练及评估系统是以国际领先的运动训练及康复理念,结合科学严谨的数据分析,为运动员提供一种全新的智能化整体训练模式。内设多种运动项目的预置程序,可锻炼肌肉的爆发力、速度力量及耐力,并且能增强运动员的核心力量、专项力量、协调能力、平衡能力、本体感受能力,和在不稳定运动环境中的身体控制能力。它是一台集训练、康复、数据评估及存储的综合性设备。
传统的力量训练很难募集到脊椎深层的肌肉,现在也是仅依靠一些简单的健身球与悬吊绳进行练习,但是效果一般,也无法进行评估与监测。Huber®系列的创新就在于此,它不仅可以有效的锻炼脊椎深层肌肉,达到提高核心力量的作用,而且可以进行训练的量化评估与监控,让核心力量训练变得可见、可测、可感知,使训练更加的科学化、定量化。
关键词 康复治疗 脑卒中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资料与方法
2006年3~12月选择经脑CT或MRI明确诊断的初次发病患者80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30例;年龄45~75岁,平均63岁;患侧肌力0~2级,生命体征平稳,无精神障碍及感觉性失语。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康复治疗:两组患者于急性期均接受常规临床治疗。康复组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瘫痪的进展停止、意识状态恢复后1~3天开始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①床边治疗:保持良肢位;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如肩外展、外旋、屈曲,膝伸展等;助力运动和主动运动;床上起坐训练;坐位平衡训练;起立训练。②训练室训练:翻身、骨盆上举等训练,持杖步行训练,上下阶梯,驱动轮椅,实用性步行训练。
作业治疗:患者坐位维持30分钟时开始实施训练室作业治疗,如编织、书法、套圈等作业方法;进一步可实施生活关联动作与就职前训练,如扫除、洗刷等家务活训练。
康复治疗时间安排:每日1次,每周5次,由康复医生执行。对照组未应用康复治疗。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采用Barth指数评分法,满分为100分,包括就餐、洗澡、更衣等十个项目评定。对每位入选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瘫痪的进展停止后进行第1次ADL评定,在30天后进行第2次评定。
统计方法: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 果
两组患者ADL评分: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在未应用康复治疗之前,第1次ADL评定无显著差异,P>0.05;在对康复组应用康复治疗30天后,进行第2次ADL评定,康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讨 论
脑卒中急性期,随着血肿的吸收、脑水肿的改善,偏瘫症状可相对自然恢复。但为了减少患者愈后的功能障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治疗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瘫痪的进展停止后就尽早开始,包括良肢位保持、变换、被动运动等。在急性期后期、慢性恢复期,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增强,通过康复训练,让患者不断重新学习,可促进损伤部位或下位的脑组织功能重组,而产生新的神经功能。而且,一般认为中枢神经系统中,每个神经细胞均通过突触与其他众多的神经细胞联接起来,形成了许多复杂的通路,次要通路一般不使用;而当主要通路损伤时,反复使用次要通路,其兴奋传递的时间可缩短,通路的传递效率也会提高,这有赖于给予患者适量的康复训练,反复学习。已有研究证明:运动再学习是产生脑可塑性的重要外界条件之一,神经突触受体的传递功效是其基础。本组结果表明,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急性期,自然恢复的能力很强,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比较无明显差别。但其自然恢复的能力是有限的,在康复组经过适量的康复治疗,反复学习训练后,进行第2次ADL评定,康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康复治疗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 蔺勇,殷淑萍,等.康复的早期介入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20:70-71.
【关键词】运动康复产褥期保健
【中图分类号】R7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4-089-02
产后保健对于母亲的健康和生存至关重要,产褥期是分娩过程的一个整体部分,在此期产妇身体机能恢复的好坏关系到她们一生的健康与幸福。我们改变传统的产褥期保健一在家“坐月子”的模式,融合产后休养、健身、恢复形体的产后病区一一“温馨月子中心”,观察产妇各器官恢复的情况及心理状况,指导产妇进行产后早期形体康复训练,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2008年4月~2009年4月,在我院分娩且入住温馨月子中心“坐月子”的90例产褥期妇女作治疗组,均为初产妇女,平均年龄26.5岁,身高159cm、体重60.3kg,新生儿平均体重3.255kg,其中剖腹产的20例,并另选同期相匹配的90例产褥期妇女不做产后康复操作对照组。
1.2 方法治疗组从产后第2天开始做康复体操,先作简单的腹肌运动,就是在仰卧下,两臂上举到头部两侧,深呼吸时,腹肌收缩,使腹壁下陷、腹腔内脏器上提,然后慢慢呼气,两臂亦慢慢复原;以上运动2次/d,10~15min/次。随着产妇体力的恢复,即可进行以下的康复体操。
1.2.1 盆底肌张力训练:①仰卧,双膝弯曲成直角,双腿稍分开,肩、足跟支持身体,抬高臀部。双膝并拢,同时收缩阴道、骨盆底,坚持1~2分钟。②缓慢地蹲下和站起,每次10分钟,每日2次。5天后酌情增加运动次数。
1.2.2 腹部肌肉训练:①进行直立、屈膝、弯腰及平卧,双手交替扶膝运动,吸气、收腹,屏住呼吸直到需要吸气时,再重复10次,每日2次。②交替踢腿运动。仰卧,双手置臀下,双错上抬,足心向上,膝微屈,收腹,保持背部平直,然后轻轻地交替上下踢腿,坚持10分钟。
1.2.3 胸部肌肉训练:①向前弯体训练。仰卧,两膝弯曲,两脚略分开,双手置于大腿,呼气,抬头及两肩,身体向前伸,两手触摸双膝,吸气并放松。②向后弯体训练。直立,两腿弯曲稍分开,两臂在胸部合拢,呼气时骨盆稍前倾,身体渐渐向后弯,次数不限。
1.2.4 胸腹肌综合训练:①躯干扭转运动。仰卧,双手抱头,左腿伸直,右腿屈膝,左肘触右膝,头转向右侧,收腹,左腿屈膝,向上提起,与右腿并拢;右腿伸直,左腿屈膝姿势,扭转身体,向相反方向重复以上动作,重复20~30次。②举腿抬下颌运动。仰卧,两腿并拢抬起,双脚上抬,头部稍离地面。举腿同时抬下颌,收紧腹肌,下颌抵住胸部,。头部还原,然后再抬起,再低住胸部,屏住呼吸,重复20~30次。
1.3 评定标准与统计产褥期满后42d进行评定,均由同一位医生于治疗前后完成;子宫缩复不良的评定标准是恶露未干净,B超显示子宫长、宽、厚三者之和大于15cm;腰骶痛的评定标准是平卧时有或无疼痛症状,站立5min后出现腰骶部疼痛或疼痛症状加重;子宫后倾后屈、子宫脱垂、张力性尿失禁、膀胱膨出、直肠膨出的评定标准见妇产科学;痔疮的评定标准见实用外科学上册;本研究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两组妇女产后42d各项检验结果的比较见表1。表1显示治疗组妇女子宫后倾后屈、子宫脱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我国妇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产后锻炼的认识不足,担心产后过早运动会影响健康,有的甚至认为产后1个月不能下床,不能活动,加上盲目进补,从而加速了肥胖,不仅影响形体的康复,而且对产妇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产后肥胖的妇女往往出现尿失禁、子宫后倾或脱垂等问题;因此,积极有效地开展对产妇进行科学合理的产后形体训练显得非常重要。科学合理的产后形体训练指导,不仅能促进产后子宫复旧,预防痔疮、张力性尿失禁、膀胱膨出、腰骶痛等产后并发症,同时可恢复腹部肌肉紧张度,防止哺乳后下垂;特别是早期形体训练,对促进产妇形体的恢复,预防产后肥胖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可调节产后体内脂肪分布,重塑健美形体,满足现代女美的心理需要。
参考文献
1 潘迎,武明辉,杨美英,等产后保健质量评估与需求研究.中国妇幼保健,2001;16(2):89
2 郑怀美.妇产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36,351―355
3 石美鑫,熊汝成.实用外科学(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693~696
4 邵卓旦.产妇做保健操与传统修养法康复的对比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5):6
5 邓敏,古剑雄.运动疗法对产褥期妇女的康复作用[J].现代康复,2001;5(8):101
【关键词】 盆底肌训练;生物反馈; 压力性尿失禁
Observation on the Effect of Electromyography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Biofeedback Pelvic Floor Training on Female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analysis of 8 cases
PENG Qi-cai, XU Cheng-fang, WU Ling-ling,et al.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 the third Affilated Hospital,SUN Yat-sen University , Guangzhou 51063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electromyography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biofeedback pelvic floor training on female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Methods 8 postpartum patients who suffered from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underwent pelvic floor training with PHENIX Biofeedback Pelvic Floor Training Set(Made in France) from June 2007 to December 2008. The treatment course was 5 to 8 weeks and twice per week. Results After one-course-training,symptoms of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8 patients released. Conclusions Biofeedback pelvic floor training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female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Key words】 Pelvic floor training ; Biofeedback ;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作者单位: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
生儿育女几乎是每个女性人生的必经之路。初为人母时,必将沉浸在哺育幼儿的欣喜和忙碌中,而忽略了因妊娠和分娩对机体带来的损伤-盆底功能障碍。盆底损伤不及时调整和修复,就容易出现盆腔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0世纪80年代开始,电刺激治疗尿失禁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几十年来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电刺激技术。本文通过盆底功能康复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8例, 对应用生物反馈盆底肌肉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进行初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37年6月至2008年12月产诊产后盆底康复专科共有8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接受了生物反馈盆底肌肉训练治疗,平均年龄32岁(28~46岁),其中7例为阴道产后,1例为双胎剖宫产术后。治疗前通过病史及检查确诊为压力性尿失禁,其中7例压力性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的分度2例为中度,6例为轻度。
1.2 诊断方法 主要依据:a)病史是否有压力性尿失禁的症状,如大笑、咳嗽、打喷嚏或行走等使腹压增加时尿液是否漏出,停止加压动作时尿流是否随即终止;既往生育史(是否难产)等;b)体格检查:腹部加压,咳嗽动作时有否溢尿。SUI主观分度分别为:轻度:尿失禁发生在咳嗽和打喷嚏时,至少每周发作2次;中度:尿失禁发生在走路快等日常活动时;重度:尿失禁在站立时即发生。
1.3 治疗方法 采用法国PHENIX神经肌肉生物反馈治疗仪,在患者的阴道内放置消毒的阴道电极,反馈测量患者盆底肌肉肌电, 由临床医师结合每个患者的情况为患者设计专用治疗程序。患者根据治疗仪显示屏的图形指示进行盆底肌肉的收缩放松训练, 每次治疗30 min 左右; 治疗过程中电刺激和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两种治疗方法同时配合进行,先进行一类纤维的训练,再进行二类纤维的训练,最后是综合训练。治疗疗程5~8 周, 每周2 次。治疗结束后,嘱患者回家后按上述收缩模式自行盆底肌锻炼,每天2~3次,每次约10 min。
1.4 疗效观察 观察患者症状改善及患者不适情况。疗效标准治愈:尿失禁症状消失, 客观查体无压力性尿失禁;有效:漏尿次数减少50%以上;无效:尿失禁症状无明显缓解,漏尿次数减少50%以下
2 结果
2.1 8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均完成一个疗程的治疗。其中4例患者在第3~4次治疗时症状开始减轻,到第8 次治疗时症状完全消失。另有3例患者在治疗第5~6次时症状开始减轻,到第10~12次治疗时症状完全消失。另有1名患者是顺产后再双胎妊娠剖宫产术后6个月妇女,46岁,压力性尿失禁5个多月,在治疗第9次才开始症状减轻,到第14次症状完全消失。8例患者均未诉任何不适。
2.2 随访结果 随访6个月,无1例患者复发。
3 讨论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发病率15%左右,是影响妇女生活的常见疾患, 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 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国际控尿学会(international continencesociety , ICS) 将其定义为: 构成社会和卫生问题,且客观上能被证实的不自主的尿液流出[1]。在欧美及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产后的妇女常规进行盆底肌肉训练,从而大大地减少了盆腔器官脱垂以及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我国近年来也逐渐开展妇女产后盆底康复训练。通过生物反馈来进行盆底肌训练是一种更有效的锻炼方法。
据报道,约33.3%的女性在分娩后都存在SUI[2],其发生常与妊娠分娩导致泌尿生殖器官脱垂及盆底肌功能受损有关。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SUI,总有效率达90%左右[3,4],是非常有效的。本文报道的采用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8例产后压性尿失禁患者,经一个疗程约10~15次盆底功能康复训练,所有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效果非常理想。笔者认可能有下面几方面原因:①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主要是妊娠和分娩过程中盆底肌肉受损,病程较短,症状较轻,容易恢复;②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基本上都比较年轻,体质较好,恢复较快;③法国PHENIX神经肌肉生物反馈治疗仪可以精确,客观地检测阴道及盆底肌收缩力度、耐力、反应速度,采用模拟的视觉信号提示正常及异常的盆底肌肉活动状态,反馈给医生及患者,有助于医生为患者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及训练计划,指导患者完成训练计划,促使患者主动训练,增强盆底肌肉张力,从而获得更有效的盆底锻练。但本文病例数较少, 有待于进一步扩大病例数继续临床观察。
生物反馈的盆底锻炼对女性尿失禁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但因疗程时间较长, 治疗过程中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事项值得注意: ① 患者的依从性: 盆底功能康复训练要求患者每周2 次去医院进行30 min的治疗, 而产后妇女大多需哺乳,患者往往较难以坚持,需要另安排患者训练时间。② 治疗方案的个体差异性: 不同患者盆底的情况各不相同, 治疗过程中最好有专人负责, 先行摸索每个患者的治疗规律, 设计个性化方案, 提高治疗效果。③ 患者每次治疗后回家一定要坚持每天训练2~3次,每次10 min,4 有一点应提醒患者, 盆底锻炼治疗没有终点,症状消失后 假如锻炼停止, 情况可能又出现甚至恶化,建议继续每日锻炼20 min , 或至少隔日锻炼20 min。每3 个月来医院随访一次, 以便指导患者的进一步治疗 。
参 考 文 献
[1] 宋岩峰.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流行病学.实用妇产科学杂志,2003,19(2):67-68.
[2] Hay-Smith J,Murkved S,Fairbrother KA,et al.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urinary and faecal incontinence in antenatal and postnatal women.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8,8(4):CD-007471.
摘 要 为观察康复治疗及训练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运动员中的应用效果,选择本院收治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运动员48例,依照康复方式分为A组和B组,每组24例,A组由患者依据康复计划自行训练,B组由康复医师指导患者训练,均训练4周,观察训练前后单腿站立试验(OLST)评分及踝功能障碍指数(FADI)。得出结果:训练前,两组患者OLST评分及FA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B组OLST评分低于A组,FADI评分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康复治疗 训练
踝关节损伤为运动员常见损伤,经治疗后的复发率比较高,主要原因为功能性不稳存在于踝关节损伤中。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运动员中,多会伴有踝关节不稳、“打软”等后遗症,不仅影响运动员的生活质量,更对其职业生涯产生较大的影响。康复训练为治疗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主要手段,训练方法包含自行训练及专业康复医师训练两种,训练效果存在一定差异,本院以接收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给予康复医师指导治疗及训练,取得满意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运动员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14-29岁,平均(21.4±0.8)岁;体重53-75kg,平均(67.4±11.2)kg;病程68-218d,平均(140.8±37.6)d;左侧踝关节21例,右侧踝关节27例。依照康复方式分为A组和B组,每组24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方法
A组患者依据康复计划自行训练,由康复医师制定统一的康复治疗及训练计划,患者依据计划中的内容自行开展训练,训练期间注意保护踝关节,共4周。
B组由康复医师指导患者训练,结合每位患者自身的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训练内容包含踝关节活动、肌力恢复、姿势平衡控制等,同时,根据患者的情况确定训练的强度,每次训练持续40min,每周3-4次。每次训练开始前,指导患者进行10min的准备活动,并采取适当的保护踝关节措施,比如贴粘膏,随着踝关节功能的逐渐恢复,训练强度逐渐的提升,共4周。
(三)观察指标
分别于训练前、训练后评价两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评价方法包含两种:1.单腿站立试验(OLST):患者以患侧单腿站立,另一侧曲起膝关节,呈90°,站立时间为1min,记录患者1min内发生的移动支撑足、另一侧下肢接触地面、身体摆动幅度大于中心位置次数,发生1次记1分,试验3次,取平均分;2.踝功能障碍指数(FADI):条目共26个,其中22个评价踝关节功能,轻松完成至无法完成分别计4-0分,剩余4个评价疼痛性,无疼痛至无法忍受计4-0分[1]。
(四)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分析,平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P
二、结果
训练前,两组患者OLST评分及FA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B组OLST评分低于A组,FADI评分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为运动员常见的踝关节损伤类型,目前,临床上尚不明确其发病机制,多数学者认为,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引发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比如损伤踝关节周围韧带、内外翻肌群肌力不平衡等[2]。与正常人相比,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外翻肌力明显降低,这说明,功能性踝关节诱发因素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为外翻肌力不足。康复训练为治疗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主要手段,治疗内容包含训练肌力、本体感觉、关节活动度保持等,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缓解踝关节不稳状况[3]。但给予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康复治疗时,如训练方法采取患者自行训练的方式,训练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尽管康复训练计划由专业的康复医师制定,但缺乏个体化与针对性,加之自行训练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导致训练效果并不理想。在医院中由专业的康复医师指导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及训练时,康复医师可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训练计划、训练强度及训练时间,较为适合患者,并可在训练期间随时评估训练效果,结合效果适当的调整训练方案,有效的提升了康复训练的效果。
综上所述,应用康复医师指导的康复训练治疗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运动员时,具有良好的训练效果,可有效的改善运动员的踝关节功能,缓解踝关节不稳定的状况。
参考文献:
[1] 刘欣,张云鹏,王磊等.康复指导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康复中的意义[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05):467-469.
【关键词】 产后; 电刺激; 生物反馈; 盆底肌训练
中图分类号 R7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5-0122-02
女性的盆底由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当女性的盆底肌肉组织受到损伤出现病理变化时,盆腔脏器乃至相应器官的生理状态及功能会发生改变,如盆腔器官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尿失禁、粪失禁、障碍等,该类疾病称之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据文献[1]报道,妊娠和分娩是导致盆底肌肉及神经损伤的重要原因,即使选择剖宫产也无法完全避免盆底肌损伤。吴梓瑛等[2]对3500例产妇调查发现,产后粪失禁和尿失禁的发生率可达到3.06%;产后尽早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可有效预防此类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3]。目前盆底康复训练的方法主要有Kegel盆底肌训练、功能性电刺激、阴道哑铃、生物反馈等。本研究运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进行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对女性产后盆底肌收缩力的提高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产妇知情同意并根据自愿的原则,选择2013年1月-2013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产科住院经阴道自然分娩且产后42 d来院复查的、常规妇科检查无异常、手测盆底肌力3级以下的产后女性50例进行盆底康复训练治疗(手测盆底肌力筛查分级见表1)。其中年龄22~29岁,体重62~77 kg,产前均为单胎足月初产妇,产前无器质性疾病及严重妊娠合并症,所分娩新生儿体重为2520~4125 g;排除产后42 d复查恶露未干净、阴道及泌尿系感染、严重的盆腔疼痛以至于插入电极后阴道或直肠明显不适者;有安装心脏起搏器、痴呆、不稳定癫痫发作以及盆腔肿瘤者也不列入本研究。
1.2 训练方法
根据产妇个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按照盆底康复治疗的原则,采用法国PHENIX USB4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进行盆底肌肉训练,训练时将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头轻轻置入阴道内至电极颈端,先行1~2次的电刺激治疗,电刺激频率一般频率为8~33 Hz,脉宽为320~740 μs,电流的大小以产妇感觉盆底肌肉有明显收缩感而无疼痛为标准,作用是刺激盆底肌肉本体感受器、刺激肌肉被动收缩、诱导神经反射、增加血液循环等,然后再按照屏幕显示的生物反馈压力波型指导产妇进行盆底肌训练,先对Ⅰ类肌进行训练,当Ⅰ类肌达到3级时,再对Ⅱ类肌进行训练,等Ⅱ类肌也达到3级时,最后做整个盆底肌肉增强训练,再配合做场景反射等。总共10次一疗程,15~25 min/次,每隔2~7 d做一次。整个训练过程产妇都可以跟着笔者设置的模块进行盆底肌肉训练,并将其盆底肌肉活动的信息转化成压力曲线反馈给产妇,指导产妇进行正确的、自主的盆底肌肉训练,并形成条件反射,从而有效地控制不良的盆底肌肉收缩,并对这种收缩活动进行改进和纠正,逐渐提高盆底肌力,从而有效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1)采用法国PHENIX USB4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检测并记录盆底康复训练治疗前及训练一个疗程结束后盆底肌肉肌电检测结果(肌电检测盆底肌力见表2),肌电测得会阴肌力≥3级为治疗有效。(2)观察治疗过程中产妇有无不适以及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产后42 d的产妇盆底肌肉训练前和训练一疗程结束后进行盆底肌电检测得出的盆底肌力比较,结果盆底肌电检测Ⅰ类肌纤维和Ⅱ类肌纤维肌力均与训练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女性的盆底肌肉及筋膜吊托着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器官并维持着正常的、排尿、排便等多项生理功能。妊娠时,盆底的神经肌肉及胶原纤维在孕激素的影响下逐渐扩张伸展,发生张力性松弛,并且妊娠时腹部向前、向下突出,使重力轴线向前移,而使腹腔压力和盆腔脏器的重力指向盆底肌肉,加上子宫重量日益增加,使盆底肌肉处于持续受压中而逐渐松弛,甚至出现肌纤维断裂,可见妊娠本身对盆底肌损伤有重要影响。分娩时胎头压迫、会阴极度伸展、会阴侧切、会阴撕裂等均可导致盆底神经、肌肉及筋膜的损伤,使会阴张力下降,盆底肌肉无力,甚至逐渐发展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
据文献[4]报道,产后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可以很好地预防盆底器官脱垂和张力性尿失禁的发生。这可能与产后盆底肌肉康复训练使盆底肌群有节律地进行主动收缩和放松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锻炼盆底肌群力量,增强周围韧带及筋膜的张力,激发盆底神经纤维的有效运动单位和兴奋频率有关[5]。
电刺激治疗是通过放置在阴道内的探头传递不同频率的脉冲电流,刺激盆底的肌肉和神经,使产妇盆底肌肉、筋膜、组织产生规律性收缩运动,强化盆底肌肉收缩的力量。电刺激还可加速神经轴突再生,促进神经兴奋和传导功能恢复,促进肌纤维代偿性增生和终末运动单位增加[6]。谢江南等[7]研究发现,产后早期进行生物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后盆底肌收缩肌力分级和阴道肌电压升高要明显优于单纯盆底肌训练组。
生物反馈是通过阴道内的探头检测盆底肌肉收缩电信号,并采用模拟的视觉信号反馈给产妇,使产妇确实感觉到或识别到盆底肌肉收缩,从而使产妇并学会如何改变和控制盆底肌肉的收缩和舒张。通过生物反馈和场景反射,学会对盆底Ⅰ类肌和Ⅱ类肌的协调收缩,并形成条件反射,更有利于提高康复治疗的疗效[8]。
盆底肌肉分为Ⅰ类肌和Ⅱ类肌,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盆腔器官的正常位置及阴道紧缩度,保证尿道括约肌、直肠括约肌的正常功能。Ⅰ类肌属于盆腹腔支持系统,功能特点为强直收缩,收缩时间长且持久,不易疲劳;Ⅱ类肌属于盆腹腔运动系统,功能特点为阶段性收缩,快速短暂,易疲劳。本研究结果显示,产后42 d的手测盆底肌力3级以下的产妇,通过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康复训练1疗程结束后,盆底肌电检测Ⅰ类肌纤维和Ⅱ类肌纤维肌力均较训练前显著提高;Ⅰ类肌纤维和Ⅱ类肌纤维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6%(43/50)和92%(46/50)。此与寇金玲等[9]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产后进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可以显著增强盆底肌收缩力,改善盆底功能,促进产后盆底器官的功能恢复,提高产后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Wesnes S L,Hunskaar S,Bo K,et al.The effect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status during pregnancy and delivery mode on incontinence postpartum. A cohort study[J].B J O G,2009,116(5):700-707.
[2]吴梓瑛,李穗芬,张蕴慧.女性产后粪失禁和尿失禁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5):18-19.
[3]李妍,黄丽,白淑秋,等.Kegel盆底肌锻炼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2):144-145.
[4]Weidner A C,Baber M D,Visco A G,et al.Pelvic muscle electromyography of levator ani and externalsphincter in nulliparous women and women with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J].Am J Obstet Gynecol,2000,183(6):1390-1401.
[5]仝选甫,张璞麟.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与临床[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73-74.
[6]王晓光,裴兆辉.女性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7):575-576.
[7]谢江南,谢姣莲,彭凌.早期康复训练联合电刺激对产后盆底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0):17-19.
[8]张晓薇,曲坚.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康复治疗的疗效评价[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8):583-585.
方法:回顾分析某大学在平时训练比赛中受伤的运动员22例,通过回顾这22例运动员受伤后的心理反应,进行心理疏导分析,调整运动员的心态从而积极的面对损伤制定科学可行的康复训练。
结果:受伤运动员可以参与到以往训练中,受伤较重的运动员能做一些轻微的运动训练的为8例,受伤运动员积极的接受恢复训练的为11例;受伤运动员心理无法接受现实放弃了治疗的为3例。
结论:对运动员不同的心理变化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康复措施能快速的恢复运动员的心理和身体健康。
关键词:运动损伤 心理反应 恢复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256-01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参与人数也在逐年递增,导致运动员在运动中受到的损伤也在不断增加[1]。运动员往往会因为自身的身体条件因素,环境的因素导致在训练或比赛时受到不同程度上的损伤。运动员受伤后被复杂多变的心理因素所影响,从而心态出现变化,影响了运动员的身体心理发展。所以了解运动员受伤后的心理状态能极大的帮助受伤运动员比较快的恢复。现对运动员在受伤后的心理反应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本次研究中回顾分析某大学中在平时训练比赛中受伤的22例运动员。其中网球运动员5例、田径运动员10例、篮球运动员7例。受伤的男性运动员14例,年龄18-23岁,平均年龄为(20±1.3)岁,受伤的女性运动员8例,年龄17-22岁,平均年龄为(19±1.8)岁。这些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通过回顾这22例运动员受伤后的心理反应,进行心理疏导分析,调整运动员的心态从而积极的面对损伤制定科学可行的康复训练。年龄、性别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了解这22例运动员受伤后初期、中期、后期这三个不同时期的心理反应并进行分析,调整运动员的心态从而积极的面对损伤。运动员恢复:根据不同运动员的心理变化进行身体恢复的措施,制定科学可行的康复训练,运动员自身心理积极的应对,乐观的接受伤痛。医务人员,教练员,队友鼓励并引导运动员的受伤情绪。
1.3 疗效标准。完全恢复:受伤运动员经过积极的治疗后受伤比较轻的可以参与到以往训练中,受伤较重的运动员能做一些轻微的运动训练。恢复:受伤的运动员比较积极的接受恢复训练,能做一些简单的训练。未恢复:受伤的运动员心理无法接受受伤的现实,放弃接受康复训练。总治愈率为:完全恢复+恢复。
1.4 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在平时训练比赛中受伤的22例运动员中,有8例受伤运动员可以参与到以往训练中,受伤较重的运动员能做一些轻微的运动训练;11例受伤运动员积极的接受恢复训练;3例受伤运动员心理无法接受现实放弃了治疗。见表1。
3 讨论
一般在运动员受伤后会经历三个心理阶段,运动员受伤后初期大多数的运动员一般会在潜意识里否认受伤、情绪比较激烈等心理变化[2]。当一个以运动生涯为一切的运动员刚得知受伤后,往往会面临比较大的落差,考虑到自己的运动生涯是否能继续,产生焦虑、失落、恐惧甚至否认受伤等反应。运动员受伤一段时间后的心理的变化则为,恐慌、期待、消沉等,当运动员在接受治疗时因为身体的疼痛产生恐慌,影响到平常的生活,不能参加正常的训练,有被队友、社会遗弃的自卑心理,与受伤前形成了很大的落差[3]。但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痛苦后,运动员则会进行心理安慰,期待自己的身体快速的恢复。当接受一段时间的治疗病痛任然没有缓解减轻时,运动员的心理会非常的暴躁,消沉、不愿再接受治疗的情绪,严重时运动员会产生放弃治疗的想法。运动员在经过两个阶段后,不同的运动员会出现不同的状况,一种是放弃治疗在本次研究中占13.63%,一种是积极的接受治疗。放弃治疗的运动员放弃了自己的运动生涯从事新的生活;接受治疗的运动员已认清自己受伤的事实并积极的接受治疗,乐观积极的参与康复的训练。在运动员进行身体恢复时,教练员、队友应对运动员给予鼓励,摆脱因受伤带来的失落情绪。制定适量的康复训练能缓解运动员受伤后的焦虑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受伤的运动员应快速的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乐观积极的接受治疗,要对自己充满自信心,期待身体能早日恢复重新返回到赛场中去。
综上所述,对运动员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康复措施能快速的恢复运动员的心理和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朱宏伟.动损伤的功能锻炼及心理恢复[J].工学院学报,2011,6(2):103-104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363―02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语言障碍,还可因呛咳、误吸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甚至窒息危及生命。因此对吞咽功能的正确评估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对我科56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训练,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56例患者分别于发病2小时至7天入院,均经头颅CT确诊,男32例,女24例。年龄36岁~78岁。其中脑出血型30例,脑缺血型26例,住院时间14~70天,首次发病34例,再次发病2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
1.2 吞咽障碍诊断 所有患者在入院当天按日本洼田俊夫饮水试验评估:患者饮30 mL温开水,观察全部饮水完成的时间及过程。一般可分为:a、一饮而尽,无呛咳;b.2次以上喝完,无呛咳;c、一饮而尽,有呛咳;d、2次以上喝完,有呛咳;e、呛咳多次,不能将水喝完。判断标准:正常a且用时5 S;异常c,d,e。
2 康复护理
2.1 心理护理:脑卒中患者虽然经过抢救,生命得到保障,但多数都有肢体功能障碍和语言障碍,容易产生失望、沮丧、无用感甚至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反应[1] ,早期心理护理至关重要。向患者讲解吞咽机理,告之训练方法,使其明白吞咽障碍并非不治之症,只要有耐心坚持不懈进行康复训练,大多数患者是能恢复功能的,充分调动患者的配合意识和训练积极性。通过心理暗示,赞扬、鼓励的语言劝导,加强其康复信心。
2.2 鼻饲期间的康复护理:存在静息性误吸危险、处于昏睡或觉醒状态下的患者容易发生误吸,而且通常无咳嗽症状,不利于临床观察,应首先选鼻饲。鼻饲时尽可能让患者取半卧位或坐卧位,喂食时不宜过快过量,喂食后保持进食30min~1 h后,方可进行翻身操作及经口喂水、试食等早期康复训练,并做好口腔护理。在观察患者经口进食量恢复一半以上,连续2 d无呛咳时,则可拔除胃管,避免长期鼻饲所致吞咽、咀嚼系统的废用性萎缩[2]。
2.3 间接吞咽训练(基础训练)
2.3.1 口腔肌群的运动训练:指导患者口唇、舌、颊的主动及被动活动,如发i、u音,龇牙、微笑、吹吸水管、鼓腮、吹气球。舌向前伸、向上抬,舌抵压硬腭,舌尖在两侧嘴角间来回摆动,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舔上下唇。被动活动时可用手、棉棒或压舌板进行,每日2-3次。
2.3.2 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训练:用棉棒蘸冰水放在前腭弓部,左右交替摩擦5~8次,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冷刺激可提高吞咽发生的敏感性和速度,使吞咽功能得到强化。
2.3.3 吸吮训练:可让患者将戴手套的手指或奶嘴放入口中,模仿吸吮动作,反复练习,直至产生中度吸吮力量,每次训练20次。
2.3.4 喉上抬训练:是让患者微低头,抬高舌后部,做吞咽动作或将喉头向上推拉,促进吞咽,协调一致,即产生吞咽动作,循序渐进,直至唾液不从口角溢出,达到逐渐恢复吞咽功能。
2.3.5 咳嗽训练:指导患者努力咳嗽或按压腹部,加强咳嗽练习,以加强腹直肌的肌力及咳嗽发射,建立排除气管异物的防御反射,每日2-3次。
2.3.6 屏气-发生运动:患者坐于椅上,双手支撑椅面做推压运动,屏气,此时胸廓固定,声门紧闭,然后突然松手,声门大开,呼气发生。次运动可训练声门的闭锁功能,强化软腭的肌力,有助于除去残留在咽部的食物[3]。
2.4 直接吞咽训练(摄食训练)
2.4.1 取利于进食的:①半卧位:躯干上抬30°,头部前屈,偏瘫侧肩部以枕垫起;护士位于患者健侧,食物不易从口中漏出,利于食物向舌部运送,减少逆流和误咽。②坐位:头稍前屈,身体可倾向健侧30°,可使食物由健侧咽部进入食管;如头部能转向瘫痪侧80°,此时健侧咽部扩大,便于食物进入,以防误咽。
2.4.2 食物的性质 :根据吞咽困难程度选择食物形态,从流质、半流质,逐渐过渡到普食。随着吞咽功能改善和体质恢复,可将食物做成胶冻样、糊、粥状利于食用及吸收。容易吞咽的食物其特征为密度均一,有适当粘性,不易松散,通过咽及食道时容易变形,不在粘膜上残留。
2.4.3 进食的协助 ①把握好一口量: 进食时应把握好进食量及进食速度,一口量过多会从口中漏出,或引起咽部残留导致误咽,过少则会刺激强度不够难以诱发吞咽动作,一般以3-4ML开始,酌情增加,餐具选择采用薄而小的勺子为宜,要兼顾食物的色、香、味及温度等。②进食时应把食物放在健侧舌后部或健侧颌部等感觉食物的位置,有利于食物的吞咽;放入食物后可将勺背轻压舌部一下,以刺激患者咽部;每次摄入后,嘱患者反复吞咽数次,以使食物全部通过咽部。
3 结果
患者出院前进行训练效果评价,吞咽障碍、症状基本消失,饮水试验提高2级,进食量增加,进食时间明显缩短为显效,19例;吞咽症状明显改善,饮水试验提高1级,进食量增加,进食时间缩短为有效,34例;吞咽障碍无改善,饮水试验无变化为无效,3例。
4 讨论
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可达45%,占全部吞咽功能障碍的25%[4]。吞咽功能障碍能导致患者脱水或营养不良,影响康复进程,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病死率。经过早期积极康复,85%以上的患者吞咽功能可以得到恢复或减轻症状;如不能及时治疗,丧失最佳康复时机,有可能导致终身鼻饲进食[5]。在患者意识清醒、身命体征平稳\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即可开始康复训练。对轻度吞咽障碍患者以摄食训练为主,对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需经过基础训练产生一定的吞咽能力后方可进行摄食训练。进食训练前应嘱患者放松精神、保持轻松、愉快情绪;进食时引导患者再识记摄食、咀嚼、吞咽等一系列吞咽动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运动传导通路的重新建立,鼓励患者使用健手进食,增强其成就感,有利于患者自我把握进食量和进食速度,减少误咽的发生或对他人的依赖;进食后要及时清理口腔。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需要个体化的训练计划和摄食方案,并将其延伸到家庭,降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海英.脑梗塞康复期患者心理分析[J].护理当代医学,2010,16(7):117-118
[2] 杨锦媚,潘慧珍,李桂萍,莫艳玲.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6):464-465
[3] 吕新娟.脑卒中吞咽困难的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1):59-61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