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个人心理健康状况自述

个人心理健康状况自述赏析八篇

时间:2023-11-06 11:03:04

个人心理健康状况自述

个人心理健康状况自述第1篇

【摘要】

目的 探讨个人收入因素对不同地区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应用非随机抽样方法,采用WHO5心理健康指数量表中文版调查问卷分别在广州和贵州黔西南州两地对≥60岁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数据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χ2检验、方差分析等。结果 不同年龄段人群心理指数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广州各年龄段老年人群心理指数得分均高于贵州地区(P

【关键词】 心理健康;WHO5量表;生存质量;老年人群;收支状况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of personal income and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of elderly population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including WHO5 wellbeing index scale plus demographic and financial information were used in the survey respectively conducted in Guangzhou and Qianxinan on mental health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aging 60 or more with a conveniently acquired sample.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analysis, t test, Chisquare test and ANOVA. Result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as found (P>0.05) on the WHO5 wellbeing indexes among elderly people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The crossregion comparison showed that the mental wellbeing of the Guangzhou population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Guizhou (P<0.001). The objects′ wellbeing indexes with different financial income were separately compared by ANOVA which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01), implying that those with good financial situation had better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than others with poor financial balance.Conclusions Personal incom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the mental wellbeing of elderly people. In China, the elderly population living in the developed region have better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than those living in the underdeveloped regions potentially due to their economic and financial advantage. It also implies that lower income featured by deficit financing is a risk factor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elderly population.

【Key words】 Mental wellbeing; WHO5 questionnaire; Quality of life; Elderly population; Financial balance

本研究应用WHO5心理健康指数量表作为主要指标,对贵州和广州两地区≥60岁老年人群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观察沿海与内陆地区老年人心理健康和收入及花费的差异,以探讨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现状与经济因素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自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期间对广州市越秀区、荔湾区、白云区以及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望莫、兴义、兴仁等地区的≥60岁老年人群进行随意抽样调查。调查人员由在读中专生、大学生和研究生志愿者组成,在实施调查工作之前均经过统一培训,以便对调查工作流程进行规范。

1.2 方法

调查内容包括受访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文化等)及其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测量的主要工具为WHO5心理健康指数量表(WHO5 WellBeing Index)。该量表由5个条目构成,每个条目按6个等级记分(0~5分),量表总得分为5个条目的分数之和;分数越高,提示生存质量越好;如果总得分低于13分,则提示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问卷回答形式为调查员根据量表条目逐条向被调查的老年人询问并解释问题的含义,由调查对象自行选择应答项并现场记录,或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本次共发出问卷2 800份,回收问卷2 552份,其中合格问卷2 490份,合格问卷应答率为88.93%。

1.3 统计学分析

对合格问卷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管理与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χ2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

2 结 果

2.1 一般人口学数据

本研究共调查≥60岁老年人2 490人,广州市633人,贵州省1 845人;年龄60~101岁,平均年龄(69.24±7.39)岁。去除性别缺项调查表12份,婚姻缺项调查表32份,文化程度缺项调查表2份,对调查样本人群按地区进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等状况比较,除婚姻状况两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地老年人经济收入与支出情况对比

去除未填写收支情况的54份缺项调查表,以及31份月生活费缺项调查表,对调查对象的个人生活费收支情况进行分类和比较,提示同一地区老年人群在不同收入层次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广州与贵州两地老年人收支情况及月生活费用(略)表3 广州与贵州两地区老年人月生活费构成〔n(略)〕

2.3 基于WHO5心理健康指数量表的调查结果

使用经翻译校正后的WHO5心理健康指数量表调查,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指数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7),但各年*龄段的得分均数仅略高于13分的健康临界值,提示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情况普遍较差。见表4。表4 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指数(略)

如表4所示,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广州和贵州两地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指数进行比较,发现各年龄段不同地区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不同收入层次的老年人群心理健康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随着我国社会进入老龄化,我国确立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目标。在目前生理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的发展条件下,卫生保健的目的不再单纯是解决躯体上的痛苦,而是注重身心健康的全面改善和随此带来的主观健康状态及生活满意度的提高。生存质量强调个体主观幸福感获得的主观性指标,是目前评价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的理想指标。对于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的测量工具方面,目前多采用SCL90或自编量表,存在条目较多,针对性不强,对于老年人群而言,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调查实施的难度。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使用了由丹麦学者Bech研制并由WHO心理研究协作中心修订而成的心理健康指数量表作为主要测量工具,该量表被WHO推荐用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测量,亦可用于抑郁症的初步筛检工具〔1〕。课题组于2004年引进该量表并译制成中文版,进行了初步应用信度和效度的评价〔2〕。

本研究在广州和贵州两地使用WHO5心理健康指数量表对≥60岁老年人群进行调查,经济状况和人口学资料提示,广州地区老年人群年龄偏大,文化水平相对贵州较高,月经济收入及生活花费亦高于贵州地区。根据收入状况对老年人群进行WHO5心理健康指数的调查分析,提示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口的心理健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状况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存在差异;但心理健康并不单纯随收入的增加而改善,而是受收入和生活开支情况的影响;经济上达到收支平衡的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状况较经济条件差者好,经济收入是影响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上述数据分析提示,入不敷出的经济困境可能严重影响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甚至可能导致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的发生。从上述分析来看,欝州地区的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指瘦得分普遍低于13分临界线,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调查,探讨经济因素对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的影响。WHO5心理健康指数量表内容简明,操作方便,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适合用作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测量〔3〕。然而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人群,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信度较低(α=0.51)。因此对于不同文化背景和民族人群,需要对条目表达内容进行翻译和校正,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参考文献

1 Bech P,Gudex C,Johansen KS. The WHO(Ten)WellBeing Index:Validation in Diabetes〔J〕. Psychother Psychosom,1996;65:18390.

个人心理健康状况自述第2篇

【关键词】 躯体形式障碍;述情障碍;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

Alexithymia in Patients with Somatoform Disorder. He Chuancai. ShangqiuSecond Hospital, Shangqiu 476000,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lexithymia and psychological status i n patients with somatoform disorder. Methods50 patients with so matoform disorder (study group) and 50 healthy volunteers (controlled group) wer e tested with TAS and SCL-90.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 sults The total and factor scores of TAS and SCL-90 of study group were s 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led group (P<0.05 or P<0.01). ConclusionPatients with somatoform disorder tend to have visiblealexithymia and poor mental health status.

【Key words】 Somatoform disorder; Alexithymia; Mental hoalth; SCL-90

研究发现,躯体形式障碍与述情障碍有一定关系[1]。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躯体 障碍患者的述情障碍及其心理健康状况。

1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研究组为2005年6月~2007年1月我院门诊就诊及住院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 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躯体化障碍诊断标准;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排除既往有神经精神疾病 史或严重躯体疾病者。共50例。其中男15例,女35例;平均年龄32.5±9.2岁;平均病程 6.5±3.1年;文化程度:初中以上26例,高中以上24例;婚姻状况:已婚38例,未婚12 例。职业:工人20例,农民18例,其他12例。对照组50例为健康正常人。其中男14例,女36 例。平均年龄31.4±9.5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上25例,高中以上25例。婚姻状况:已 婚39例,未婚11例。职业:工人20例,农民17例,其他1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职业、文 化程度、婚姻状况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量表采用TAS和SCI-90 述情障碍评定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包括 4个因子, 因子Ⅰ表示描述情感的能力,因子Ⅱ表示认识、区别情绪和躯体感受的能力,因 子Ⅲ表示缺乏幻想,因子Ⅳ表示外向型思维。采用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述情障碍越严重 。心理健康状况测评采用SCL-90[3],包括9个因子,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 系、 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 每个项目按从无到严重0~4个等级记分。

1.2.2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

2 结 果

2.1 研究组和对照组TAS评分比较见表1 研究组TAS评分,除因子Ⅲ 外,总分及Ⅰ、Ⅱ、Ⅳ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 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 论

述情障碍又称“情感难言症”或“情感表达不能”。由Silnes首先阐述并命名,以不能适当 表达情绪、缺少幻想使用性思维为其特征。可把它理解为一种不良的人格特征,也可认为是 某些躯体或精神疾病时较易发生的心理特点[1]。有研究报道,易有躯体化主诉的 患者常 有述情障碍存在。近年来,述情障碍已被作为躯体化形式障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 结果显示 ,研究组TAS总分和因子Ⅰ、Ⅱ、Ⅳ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躯体化障碍患者 存在明显的述情障碍。研究结果与周为报道一致[1],躯体化障碍患者描述情感能力 有缺陷、认识、区分情感和躯体感受的能力低下,并多为外向型思维,缺乏透露内在的态度 、感受、愿望和欲念的能力,他们往往执著于外界事物的细枝末节[4],在幻想方面 与常人差异无显著性。

本研究结果发现,躯体化障碍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主要表现为躯体不适 、焦虑、抑郁 等方面。研究组 SCL -90评分总分及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6个 因子分均显著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躯体障碍患者存在明显的述情障碍,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因此,对躯体障 碍患者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帮助患者逐渐了解所患疾病的性质,改变其错误观念,解除或减 轻精神因素的影响,正确识别描述和接受情绪反应,提高患者认识疾病的能力,从而更好地 提高疗效。

4 参考文献

[1]周为,何庆华.躯体化障碍患者述情障碍.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15(4):207

[2]姚芳传.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 ,增刊:65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 99,增刊:378-381

个人心理健康状况自述第3篇

关键词: 公务员 工作压力 心理健康 研究现状概述

公务员(civil servant)概念起源于世界上最早实行公务员制度的英国,在美国又称为政府雇员(government employee)。在我国,国家公务员是指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所有工作人员。

近年来,我国公务员因工作压力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我们综合分析了近十几年的研究文献,归纳了研究者们有关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的现状调查、公务员的工作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公务员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相关研究和提高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方面的研究成果,希冀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使公务员队伍不断成长,以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

1.国内外公务员心理健康的有关研究

国外有关公务员心理健康的研究起步较早,Bogg与Cooper(1995)对英国557名高级公务员和1056名私营企业行政经理进行了职业压力测验,对两类群体的心理、身体健康和工作不满意度、职业压力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公务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工作不满意度要更加严重一些;G Mein与P Martikainen等(2003)通过自制问卷对在职公务员进行调查,得出在职公务员与退休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相比差异显著,而对于处于领导岗位的公务员来说,其心理健康状况在退休后并无较为明显改善的结论。

广西师范学院的赖国强教授在1998年曾提出公务员的心理素质结构包括:个性心理特征、情感与意志和心理健康水平,并对心理健康水平与职业心理素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国家行政学院的李雪峰教授在2001年对司、局级公务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进行了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的李皓等在2004年对公务员人格与心理健康存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2005年,福建行政大学的黄训美在《公务员心理保健》一书中提出公务员心理健康标准。

2.国内外有关工作压力概念的研究现状概述

国外学者对“工作压力”这一概念研究较早,尽管对工作压力研究呈显著增长趋势,但研究者对工作压力的定义和本质却并没有达成一致。

早在1932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生理学家Wafer Cannon在其专著中最先将压力引入到生理心理学领域。他认为,压力是在外部因素影响下的一种体内平衡紊乱,在危险未减弱的情况下,机体处于持续的唤醒状态,最终会损害健康。

1980年,Hans Selyels提出“压力是身体对任何作用于它的需求的非特殊反应”。John M.Ivancevich和Michael T.Matteson将压力简单定义为“个体对于环境的反应”;T.A.Beehr和J.E.Newman将工作压力定义为“一种起源于人与工作的相互作用的、以人的内部变化为特征并导致他们偏离正常功能的状态”;Fred Luthans综合上述两种定义并加以概括,将压力定义为“对外部情况的适应性反应,这种反应导致组织的参与者生理上、心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偏离”。

1990年,我国学者徐长江提出:工作压力是在工作环境中,使个人目标受到威胁的压力源长期地、持续地作用于个体,在个性及应付行为的影响下,形成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反应过程。

2002年,冯喜良研究发现,科研人员的工作压力可能集中在时间、期望等方面,而组织压力可能较小;葛晓红等通过对重症监护室的护士研究发现,危重病人造成的长期精神紧张,较多生死离别形成的特殊工作环境,工作范围狭窄造成的人际关系,个人价值的内在期望与现实冲突,以及无规律生活造成的生理素质下降,构成了护士特有的工作压力来源。

此外,心理学对工作压力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各个学派都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出发对工作压力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理论有刺激学说、压力反应学说、主体特征学说和压力的复杂构成学说。

总结国内外有关工作压力概念的研究,不难发现,各学者从心理学、生理学领域对工作压力加以界定,并引入社会领域,其探讨是逐步深入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工作压力在人力资源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管理学、健康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工作压力开展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这可以从相关文献中反映出来,从1981年开始,以工作压力为主题的文献数量急剧增长,从1984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200多篇文献以工作压力为主题。21世纪以来,工作压力一直是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

3.有关公务员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现状概述

郑洪利在《青岛市中青年领导岗位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2000)中从心理学的角度,通过一系列专业的心理测量量表实际调查了青岛市某一公务员群体的工作压力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赖小林、林昆等人的《广东汕头市公安人员心理健康水平调查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对部分公安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从工作压力角度分析所得数据,得出结论;霍团英在2004年对杭州市213名青年领导干部作了测量,结果显示,有22.4%中青年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平均值,并且工作压力偏大,表现为轻度心理健康问题。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心理科对在该院就诊的心理疾病患者调查显示,公务员约占总数的10%,其数量比其他任何一个职业的患者都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科对心理咨询者进行盘点时得到同样的结果,在心理健康问题最多的人群中,国家公务员排在首位。

2006年,朱晋峰在《广州地区政府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对策》中提出,广州地区政府公务员群体中有大约二分之一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存在身体不适感、厌烦感觉和偏执性思维较国内常模更加突出,并且心理健康问题在随着职务的提升、工龄的延长而增加;躯体化症状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地增加,而男性公务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高于女性公务员,学历较高的公务员在工作中对人际关系更加敏感,而且其它方面的感受也更加深刻。

2007年,禹玉兰在《澳门公务员身心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提出,澳门公务员身心健康平均状况良好,但是生理健康显著低于社会及行为、心理健康;身心健康状况好的占总人数的8.84%,身心健康中等的占总人数的70.75%,有20.41%的公务员身心欠佳。工作压力是影响澳门公务员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职务和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时间长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产生影响。

2008年,《甘肃省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在《甘肃省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中提出,甘肃省处级及以下公务员的身心健康状况总体是比较好的,说明其在公务员的选拔和培养工作上是比较成功的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1)年龄在30-39岁的公务员指出,压力主要来自工作量大,领导要求高,造成紧张情绪;(2)女性公务员群体在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性别歧视,表现为不被领导重视,引发消极情绪;(3)科级以下的公务员,由于晋升压力较大而易产生较高的敌对情绪;(5)任职年限在6―9年,甚至10年以上的公务员,在职业倦怠方面表现突出。

2009年,王文芳在《天水市公务员心理健康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中提出,天水市85%的公务员能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71%的公务员注重心理调节,11%的公务员对调查有排斥回避倾向。有29份调查表要么选择很少一部分,要么对所有的问题全部都选择没有或绝大部分,这从一定程度也反映了其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此外,19%的公务员认为工作压力大,20%的公务员认为人际关系紧张,21.2%的公务员不同程度地存在“抑郁情绪”。

综合近几年的文献,我发现,研究者们对公务员因工作压力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现状作了大量的调查,虽调查结果尚不统一,但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今公务员因工作压力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公务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和有关组织部门的关注,同时,有关心理健康的测评也被纳入公务员选拔考试和公务员培训体系中。此外,许多研究者也根据不同的结果提出了管理策略。

5.总结与展望

公务员作为特殊群体,肩负着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行为方式对社会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如何缓解公务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使这一群体更好地服务社会,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并受到我国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者们从不同层面对公务员的压力水平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并探讨了工作压力对公务员心理健康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由于该课题的研究历程并不长,研究内容尚不完善,还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

参考文献:

[1]崔会玲,杨俊峰.公务员心理困境:一个急待关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J].甘肃行政学院报,2005,(2).

[2]朱晋峰.浅析公务员应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8).

[3]黄训美.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发展研究,2005,(1).

[4]毛秀娟.公务员心理状况及其调适分析,2008,(5).

[5]徐明政,徐金南.关于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5).

[6]潘莉,佘双好,李怀军,戴永胜.公务员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2007,(2).

[7]马剑虹,包雷萍.工作特征、控制感及职业紧张的关系分析[J].心理科学,1999.

[8]年乘涛.公务员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2004,(4).

[9]周跃萍,周连英.不同职业人员工作压力源于压力反应的比较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4,(1).

[10]杨光军.公务员心理健康:一个被忽略的话题[J].领导科学,2002,(5).

个人心理健康状况自述第4篇

【关键词】锻炼法;高校教师;健康水平;实证研究

1前言

1.1意义

清华大学率先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50 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增强公民体质和心理素质,达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总人口的35%。但是,由于高校教师工作任务重, 保健意识淡薄, 身体锻炼主动性严重不足,从而导致高校教师体育人口数量稀少,亚健康状况严重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以四合一锻炼法来提高高校教师身体素质与锻炼意识的实验,从而培养高校教师良好的健身参与意识, 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以实验法来测定四合一健身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高校教师健身提供了一种简单可行的身体锻炼方法,以达到摆脱“亚健康”状态的干扰,使其精力充沛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及终身受益。

1.2高校教师健康水平现状

上海社科院曾公布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8~59岁降到调查时期的53 ~54 岁,比人均寿命低了近20岁。2009 年杭州市高校教师亚健康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课题组对杭州市高校教师亚健康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 有67. 9%的高校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张永军在《我国知识分子健康状况探因》调查结果为:高校教师体育人口比例不足10% ,远远低于全国体育人口的平均数31%。华东师范大学赵琦认为:高校在职教师的生活方式现状不容乐观,虽然对健身的认知程度较高,但健身行为不足,维持身体健康的意识转化到实际的对比效率不够。吴家琳在《我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健康状况》中指出:高校教师身体健康水平日益下滑的现状, 应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须重新审视事业与健康的辩证关系增强体育健身意识, 使体育真正进人到我们的生活中。李建华在《高校教师体育健身意识与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结论中提到高校教师的体育行为现状不容乐观, 应采取各种手段促使他们积极的行动起来, 真正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中来。

1.3概念界定

1.3.1所谓“四合一健身法”就是指通过校车保健操、校园课间操、校园健身走、学校健身兴趣小组这四种健身方法与手段的推广,来达到让每位老师能在学校工作的时间里,充分挖掘高校教师可利用时间和零碎时间进行针对性强、简便、易学的身体锻炼,自由选择与搭配,化整为零,达到每天健身的一种锻炼习惯。

1.3.2 体育人口、体育锻炼者、非锻炼人群:我国确定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是每周参加体育活动频度不少于3 次,每次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体育锻炼对教师亚健康发生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两次体育锻炼的间隔时间不宜过长,若间隔14天锻炼1次,其效果是零,即等于没有锻炼,要想取得锻炼效果,每周起码锻炼1次。因此,本文将每周能够参加1次或1次以上体育锻炼的高校教师就视为体育锻炼者,而体育锻炼少于每周一次的高校教师我们就视为非锻炼人群。

1.3.3亚健康诊断标准:根据康奈尔医学指数CMI量表,其中CMI内容包括18个部分,195个问题,每题选“是”1分、“否”0分,全部得分相加得CMI总分,美国人常用的CMI总分筛查临界值为30分。许丽英等人将CMI译成中文后做了进一步修订,提出了适合我国不同性别的筛查标准:男性CMI总分≥35分、女性CMI总分≥40。本文采用高校教师亚健康CMI调查问卷,男性CMI总分≥35分、女性CMI总分≥40分,且不患病作为区别亚健康的诊断标准。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在职教师为研究对象,范围涉及七个系一个部共150名教师(随机抽取酒店管理系20名、旅行社管理系20名、旅游规划系10名、外语系40名、艺术系20名、烹饪系10名、工商管理系10名、社科部20名),调查人数占全院教师总人数的80%。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书籍和学术论文, 包括高校教师身体健康状况类研究、对策分析的研究、目前锻炼法的种类、方法及效果的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①问卷调查法采用定向、随机发放的方式,发放《高校教师亚健康调查问卷》及《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师身体健康状况调查表》共150份,问卷1是CMI量表,问卷2内容包括教师基本情况、生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社会适应状况、体育锻炼的情况等内容,回收146份,回收率为97.3%,剔除无效问卷8份,有效问卷138份,有效回收率为92%,其中男教师45人,女教师93人。问卷发放前,请有关专家、教授对问卷进行了效度检验,认为问卷的效度较高。问卷回收后,间隔一周对艺术系20位教师采用小范围重测法信度检验,并对两次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r=0.865,P

2.2.3实验法: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由校工会牵头,对全院教职员工开展为期半年的“校园四合一健身法”的推广与促进活动,鼓励教师利用自己在校的空余时间,选择合适自己的锻炼方式,将这四种健身法随机的结合起来,形成校园健身的氛围,养成体育锻炼的一种生活习惯。

实验一:校车保健操的推广实验,我校有校车6辆,每天坐校车上下班的老师大约在百人以上,且校车上时间均在40分钟以上,我们设计了座椅操及穴位按摩操进行推广,主要是几大穴位的按摩和适合车上练习的小幅度身体拉伸,目的在于缓解教师颈部、肩部、腰部、手臂的不适。

实验二:校园课间操推广实验,我校由工会组织,在上午和下午课间分别组织教师自愿参加第八套广播操的锻炼,每天抽一点时间来活动筋骨,伸伸胳膊弯弯腰。推广课间操,目的在于通过伸展运动、扩胸运动、体转运动等手段,帮助教师强健体质、消除疲劳,养成锻炼的习惯。

实验三:校园健身走推广实验,校工会专门请来专家对全院教师开展了健身走知识的讲座与宣传,并设置了我院的健身走路线,鼓励广大教职员工能利用餐后或课余时间在风景迷人,空气清新的校园中进行最便捷的健身形式――健身走锻炼,有利于缓解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压力。

实验四:学校健身兴趣小组推广实验,学校工会组建了院教师篮球兴趣小组,院教师瑜伽兴趣小组、院教师羽毛球兴趣小组、院教师乒乓球兴趣小组。配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定期参与锻炼,目的在于不仅提高教师锻炼的兴趣和运动能力,还有助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教师的心情得以缓解。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调查实验研究

3.1.1我院教师的基本情况介绍:本次共调查了138位教师,其中男教师45人,女教师93人,从年龄上统计,35岁以下教师有51人,36岁-45岁的教师有52人,46岁以上的教师有35人。从职称上统计,初级职称 31人,中级职称65人 ,高级职称42人。

3.1.2四合一锻炼法对我校教师亚健康状况的影响

从表1统计可见,在实验前,根据亚健康的诊断标准,我院138位教师中有98 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71%。其中,35岁以下的教师有29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35岁以下教师人数的57%;36~45岁的教师中有40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36~45岁教师人数的77%, 46岁以上的教师中有29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46岁以上教师人数的83%;经过6个月的实验后,这138位教师中有91 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66%。其中,35岁以下的教师中有30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35岁以下教师人数的58%;36~45岁的教师中有34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36~45岁教师人数的65%;46岁以上的教师中有27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46岁以上教师人数的77%;数据分析得出:我院教师实验前,亚健康率71%,高于2009 年杭州市高校教师亚健康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课题组的调查结果67. 9%。经过半年的实验后,我院的亚健康发生率66%基本与杭州市高校教师亚健康发生率持平。从年龄上分析,35岁以下的教师虽然亚健康发生比率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应该是年轻、身体底子好,生活和工作压力相对较小,但实验后数据不降反升,可见年轻教师的体育锻炼意识还很薄弱。36~45岁的教师实验前后的亚健康比率降低的最快,笔者在实验过程中发现,36~45岁的教师是这次四合一锻炼法推广中的主力军,可见四合一锻炼法在学校里开展的可行性。46岁以上的教师实验前后也有明显的变化,提高的比率要明显小于36~45岁的教师,分析原因应该是年龄高,身体状况较弱,健康状况的改变也相对较慢。总的来说,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对预防和改善高校教师亚健康的发生具有显著作用,尤其是对36~45岁的教师效果更佳。

3.1.3四合一锻炼法对我校教师体育人口比率的影响

从表2统计可见,在实验前,我院教师的体育人口为16人,占统计人数的12%,体育锻炼者人数为43人,占31%,非锻炼人群人数为79人,占57%,实验后,我院教师的体育人口上升为25人,占统计人数的18%,体育锻炼者人数上升为65人,占47%,非锻炼人群人数降低到48人,占35%。数据分析得出:我院体育锻炼者人口比率实验前31%、实验后47%,这两组数据远远低于2003年苏静等人调查得出的我国知识分子每周参加体育活动者为65.40%的结果。我院实验前体育人口的比例12%低于2000年中国群众体育调查课题组调查得出的我国16岁以上体育人口18.30%的结果。而实验后我院体育人口的比例18%刚好和全国的水平相当。从实验前后数据比较得出,数据上升最快的是体育锻炼者比率的增加。总的来说,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提高了我院体育人口及体育锻炼者的比率,增强了我院教师参加体育的意识,但还没有真正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的比例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将非体育人口转变为体育锻炼者还是我校要努力的方向。

3.1.4四合一锻炼法对我校教师生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从表3统计可见,在实验前,教师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自我评述是:认为自己身体状况一般的人数为58 人,比率最高,占总人数的43 %,其次是认为身体状况较好的和身体状况较差的都是35人,分别占总人数的25%,第三是认为身体状况很差的为6人,占总体的4%,最后是认为身体状况很好的为4 人,占总人数的3 %. 由数据显示,有72 %的被调查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处于基本健康水平线及以下,而且还有较大比率的教师虽然自我评述身体健康状况高于基本的健康水平线,但从其身体不良状况的填写中许多人选了具有慢性咽炎、颈椎病、头痛、腰椎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由此可见,我院教师自身的健康结构较差,有较大比率的教师身体状况不佳。实验后,教师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自我评述最大变化的是对自我评述较差的少了10人,比例降到了18%,自评身体状况较好的和一般的分别多了4个、6个人,比例上升了3%和4%,而评述很好的和很差的人数没有变动。而实验后身体不良状况的调查中,头痛、颈椎病、腰椎病的比例明显减少。可见,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使得一部分教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这部分人对自我健康状况的评价有了显著变化,可以推断这部分老师的生理健康状况也应该有明显的改善,因此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对教师的生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3.1.5四合一锻炼法对我校教师心理与社会适应状况的影响

在实验前,我们对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工作态度、人际关系、睡眠状况、情绪管理来测定教师的心理与社会适应状况的变化,在对工作现状的满意度来看87%的教师选择了满意,在同事是否对你满意的问题上74%的教师选择了满意,在你是否经常失眠的问题上,有20%的教师选择了经常失眠,在你是否容易焦虑的问题上,有25的教师选择了容易焦虑。

数据显示,我院的教师工作积极性与热情较高,对工作的态度端正,人际关系融洽,但失眠与焦虑者人数较多,从而也反应出我院教师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而从实验后的数据显示对比,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和人际关系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对失眠和焦虑者两项上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因此,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能改善锻炼者的失眠与焦虑状况,从而体现了四合一锻炼法对教师心理与社会适应状况有一定的作用。

4结论与建议

4.1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对预防和改善高校教师亚健康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对36~45岁的教师效果更佳。我院教师亚健康状况问题突出,不容忽视。

4.2 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提高了我院体育人口及体育锻炼者的比率,增强了我院教师参加体育的意识,但还没有真正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将非体育人口转变为体育锻炼者还是我校要努力的方向。

4.3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使得教师自我健康状况的评价有了明显的改善,尤其是评价较差率有了大幅度的减少,另外教师的头痛病、颈椎病、腰椎病的比例明显减少。因此四合一锻炼法对教师的生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4.4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和人际关系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对失眠和焦虑者两项上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因此,四合一锻炼法对教师心理与社会适应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提高了我院体育人口比率、降低了亚健康状况、对教师生理状况、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状况都有明显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实验后我院的体育人口比例、亚健康状况和全国水平及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这也是我们体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汪凌.杭州市高校教师亚健康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 浙江体育科学 2 0 1 0 (5)

[2]陈 平.高校教师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研究 [J] 体育教育 2010(12)

[3]韩传来.普通高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制约因素的调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4)

[4]杨秀芝.河南省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5)

[5]曾吉.普通高校青年知识分子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

[6]徐宝庆.上海市高校中老年教师的健身现状与对策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增刊

[7]赵喜桂.湖北大学1998 年教师健康状况调查部分资料分析 [J]湖北大学学报 2000 (3)

[8]李建华.高校教师体育健身意识与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J] 河北体育学院.2005(12)

[9]于敏.对福建省高校教师体育锻炼项目参与率的调查与分析 [J] 安徽体育科技2005 (8 )

[10]高秋平、戴国清.高校女教师身体健康及体育锻炼对其影响的研究.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

[11]张永军.我国知识分子健康状况探因[J] . 体育学刊,1998 (2)

个人心理健康状况自述第5篇

护理工作属于医疗服务行业,具有科学性、技术性、集高风险,人文关怀为于一体,护士直接面对的是有疾病的弱势人群,工作时间内直接面对的是病人的救治和护理,从而体现疾病的危重、生命的脆弱、责任的重大,都给护理人员心身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护士的心理健康维护是十分重要的。为此将近年来有关护士心理健康维护的研究进行综述:

1护士心理健康状况

(1)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它职业人群

具市级三甲医院对护理工作人员自评测量,常见的心理障碍包括躯体化、抑郁和强迫等症状,采用一般健康问卷和麦氏应激问卷,对747名护士进行调查,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护士人群的心境抑郁、心理紧张和焦虑失眠者发生率较高,其心理问题与其工作环境、工作风险、工作压力等有关。

由此可见临床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低于国内一般人群,以躯体化、焦虑、抑郁、强迫因素为主。

(2)工作压力大的科室,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低

在工作环境及不同的科室分类对比:①精神病医院中精神科与非精神科两组对比,精神科护士心理问题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精神科;②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及社会支持状况的自评调查表明,急诊科护士心理状况的焦虑、失眠,自觉不能克服困难,感到不高兴和抑郁率的发生率较高,80%占据较高的紧张状态;③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心理健康状况,据统计ICU护士明显存在焦虑、抑郁症状,常有负性情绪的产生,主要与应激的程度有关,同时与护士在从事ICU工作年限及夜班次数密切关联;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护士心理压力的影响,在经过SARS的突发性、传染性及目前无疫苗、无特效药物治疗的疾病,很大程度上给人们带来恐惧心理。对发热门诊的护士及流行病爆发期间所从事的护理工作人员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惧等因素高于普通病房护士。

以上提示:在危重病人多、抢救多、变化快、自身工作危险性大的科室工作,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降低。

同时经调查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有年临、性别、地域差异倾向。经调查研究表明,在上述护士群体中,心理健康水平以中年组为低,男性护士焦虑水平高于正常。工作环境艰苦和环境变化均给护士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而高原部队医院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多倾向焦虑。

2护士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原因

①危重病人多、抢救多、工作压力大,致使护士心理状况不佳。

②对工作环境或工作模式改变,从护士日常生活事件所产生的心理压力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生活规律及睡眠改变、经济困难、住房紧张、对工作不满意,被人诬告、议论、误会,失窃财产损失等方面对心理压力影响极大。不同年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5),对心理压力进行分析,提出减轻心理压力,有利于整体护理的发展。

③心理健康维护培训不足,主要以心理障碍为病态人格,抑郁和焦虑,成熟型、不成熟型和中间型三类护士防御机制均差异显著。同时对职业心态问卷调查显示,临床护士普遍存在职业疲劳、缺乏规律和尊重、事业无发展前途、职业满意度低、在择业倾向大等职业心理问题,潜在的流失倾向很大。其中与护士自身素质的高低和对护士重使用轻培养等因素有关。

3护士心理健康维护的对策

提高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工作质量问题,近年以得到护理管理者及心理工作者的关注,并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对上述分析总结应该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①强化护士职业意识和知识技能教育培养,提高整体素质,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职业心态;②科学培养使用护士;③改善医院和社会环境,拓宽护士的服务范围,真正使护理成为终身职业;④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是护理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对急诊护士及ICU病房护士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要提出减压对策,以正确对待工作压力,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建立最佳心身状态,帮助护士掌握护患心理沟通技巧,并重视人才选择,加强业务培训,增强素质教育。

总之,提高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必须从健康教育和科学管理多个层面入手:①加强学校教育和岗前培训,对护生、新护士进行健康保健知识和心理行为的训练,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基本技能;②建立护士心理档案,对每位护士的性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能力、兴趣爱好等有所了解;③建立心理健康维护措施,管理者要给护士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团结、奋进的工作范围,培养缜密、热情、精细、顽强、幽默的工作团队,以组织运动、野外郊游、文艺表演等放松心情,缓解压力,才能帮助护理工作人员保持良好的心态来完成全面的护理工作。

个人心理健康状况自述第6篇

摘要: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生物教学是一门与学生健康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也就变得越来越为重要。本文针对当今高中学生健康现状和高中生物教学的具体情况,针对人们所关注的一切特点性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一步探讨关于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生物教学 健康教育 教学渗透

健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关注的问题,而孩子的健康更是每一位家长所尤为关心的。对于高中生来讲,在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心理认知。那么在现在的高中学生中存在哪些与健康有关的问题呢,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有哪些实施方法呢?本文接下来进行简要阐述。

中国的教育方式一直有它本身的压力和弊端,作为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机制,虽然这些年在不断的呼吁素质教育,但是不可避免的在高中教育中高考这一最终目的。然而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生物教学也越来越关注在课程中对健康教育的渗透,下面本文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重要性,现在高中学生的健康教育的现状以及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绳头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讲解。

1、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高中学生往往面临着空前的课业和升学压力,这使得很多一部分同学的精神和身体都处在紧张状态。随之而来的一些心理和生理上的问题就会开始困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了解一些日常生活的常识问题,例如吃什么样的事物有助于脑力的恢复,什么食物与什么食物之间会发生不良反应对身体造成伤害。同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有效的释放自己的学习课业压力,以良好的心态进行学习,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日常起居,对学生良好生活方式的培养也有举足轻重的效果。因此,不论从学生的身体健康还是心理健康的角度考虑,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都十分重要。

2、高中学生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作为高中学生,在面临严重课业压力的情况下有哪些健康教育的现状呢?

2.1身体健康教育现状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很多学生往往更注重课业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很多同学就没有合理饮食的意思,往往在生活中喜吃零食,一些精加工的小食品往往是他们的最爱。但是殊不知这些小食品往往在威胁着他们的健康状况。学生只注重美味,并不注重营养性,往往就造成了身体的营养不良和亚健康状态。很多同学根本不知道像火腿肠、榨菜等食物中都含有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过多食用会对身体产生伤害,在这些方面以往的教育中并没有涉及,所以有待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

2.2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除了身体健康教育现状不理想外,现在的高中学生同样面临着严重的心理健康教育封面的问题。很多同学只注重学习,往往忽视了心理健康的养成。在繁重的升学压力下衍生出的种种心理问题正困扰着现在的高中学生。很多同学往往自私自利,不懂得在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更有的同学在重压之下还产生了叛逆甚至轻生的想法,这些现状都说明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3、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案

要想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那么要分别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进行渗透,以使得学生在身体和心理健康两方面都得到应有的教育。

3.1生理健康教育研究

对于生理健康方面,这涉及到学生的身体情况,也就同样涉及到同学的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问题。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在讲授细胞癌变这一课程时,就可以深入渗透健康教学,在课程上列举出学生日常使用的零食中哪些具有致癌因子,例如“火腿肠和腌制食物中的亚硝酸盐”等是致癌物质,还比如在运用电脑和手机时产生的辐射也会有致癌的可能,从而增加学生在生活中的健康认知。进而转变学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自己生命的保护意识。

3.2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除了生理简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更不容忽视。在高中生物课程中要怎样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呢?笔者认为,在高中生物课程中有很多课时是涉及学生心理健康的章节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渗透教育。在讲“进化论”时,教师可以拿出相应课时对学生的适应能力进行渗透教育,告知学生要适应周围的环境,要善待周围的人和事,这样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还有在讲述“细胞分离和受精过程”章节时,教师可以深入讲述生命的受精过程,讲述受精卵在母亲体内经受的发育过程,母亲在这个过程中承受着什么样的变化和痛苦,生命在这个过程中是怎样的脆弱和来之不易。从而让学生明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不至于产生轻生的念头。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明白,母亲在孕育生命的过程中承受的痛苦,使学生能够明白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的道理。

3.3时时课程渗透健康教育

不论从学生生理健康还是心理健康的角度进行渗透教育,这都要求教师在授课前多思考,在授课时多引导,要时时秉着在生物课程中渗透学生健康教育的理念来讲授每一节生物课,同时在课程中加深与学生的互动,进而了解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所遇到的健康方面的问题,并给与正确的引导和解答。相信这样的生物课程在同学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对他们日后的生活会更有帮助。

4、结束语

以上内容是笔者对在高中生物课中渗透健康教育的一些看法和意见。俗话讲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作为教师应带在“领进门”方面做得更为充足,在高中生物课程中渗透健康教育就是教师给学生开启一扇走进健康教育的大门,让学生有了健康学习的意识后才能进行自我“修行”。淡然,教育的方法博大精深,本文只是简单的介绍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一些简要看法,而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广大教育从业者的深入探索和经验,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一定能够改变现今高中生的健康教育现状。

参考文献:

[1]梁欢欢.新目标下初中英语教学方法经验谈[J].学科研究, 2011(16).

[2]任芳.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意识教育[J]. 中学生物学, 2003(6).

个人心理健康状况自述第7篇

【关键字】公务员;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健康状况;现况调查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563-02

公务员是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中坚力量,其健康水平与政府管理的工作效能和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密切相关[1]。加强公务员的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公务员的健康水平和队伍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解舟山市某海岛公务员的健康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公务员健康的主要因素,为健康促进提供依据,2011年5―6月,浙江省舟山市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浙江省舟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在舟山某海岛的公务员中开展了健康知信行现况调查。现把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舟山某海岛24家机关单位的公务员398人。

1.2 方法

1.2.1 抽样方法 采用整群目的抽样在某海岛机关中抽取24家单位,其中8家单位进行全部问卷调查(共285人),其余的16家单位通过偶遇法各获取8名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个人心理健康状况自述第8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进入本院的174名新入职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心理调查量表调查新入职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其中男性护理人员53名(30.46%),女性护理人员121名(69.54%),护理人员最小年龄为19岁,最大年龄为26岁,平均年龄为(23.51±2.37)岁。护理人员体重分布范围为46~71千克,平均体重为(57.64±2.59)千克。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护理人员年龄19~31岁,智力正常,自愿接受相关问卷调查的配合。排除标准:护理人员不能有效沟通;拒绝配合或其他原因退出者。

1.3方法

在医院对护理人员进行集中统一培训时,对新入职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要遵循知情自愿的原则,且每个护理人员要单独完成,问卷调查完成后护理人员要统一回收,并做密封处理,之后将收集的问卷调查交于资料收集员,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4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新入行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和影响因素。

1.5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相关因素分析应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用EPIdata数据库录入数据资料,SPSS19.00统计软件包分析。

2结果

2.1新入职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影响因素比较

新入职护理人员的焦虑得分为(38.18±5.36)分,抑郁得分为(48.56±4.87)分,影响新入职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有年龄、性别、科室、文化层次、人际关系、社会地位和家人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