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经济发展形势

经济发展形势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26 11:29:08

经济发展形势

经济发展形势第1篇

2012年中国形势将呈现“稳”基调

――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

在2011年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运行暨彩电行业研究会上,来自银河证券的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对2012年中国的经济形势做了具体阐述。她认为2012年中国的市场形势将呈现“稳”基调。

所谓“稳”基调,就是稳政策,稳增长,稳通胀。会议上,左小蕾对“稳”基调,稳在什么水平上,为什么要稳和如何来稳做了精彩发言。

稳在什么水平上?左小蕾认为,“稳”是一个延续的状态,2012年的经济形势将稳在2011年的水平上。2011年到目前为止,9%的增长率已经定局。那么这一增长率是不是合理的呢?左小蕾认为,在经历了30年的高速发展后,9%的增长率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首先,中国经济经历了30年的发展,劳动力优势正在消失,劳动力红利消失,其表现就是工资在不断上涨,而且劳动力的供给总是不够。

其次,能源进口大幅增长,目前石油进口已经占到了总需求的57%,到2015年这一占比将达到65%,资源对经济的约束已经十分明显。在现形势下,粗放式、低成本式的高增长已经走到了尽头。中国经济目前3个点的投入才换来1个点的产出,正在出现“规模递减”效应。所以9%的增长率是最合适的增长率, 2012年经济增长,也应该在这个水平上,不会出现硬着陆地的恐慌。在经济学上,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才是经济衰退,目前经济依然是正增长,只是保持在一个较低的状态。

再次,从稳通胀来看,左小蕾预测,2012年通胀率将会稳定在4%―5%的通胀率上,这应该也是一个比较稳定的通胀率。有人认为,2012年经济形势会很复杂,有很大风险,但是这要看与2011年相比有没有太大差异。在2011年国际上遇到的最大的经济问题就是欧债危机,欧洲没能救活希腊,反而使危机蔓延了。预测,2012年不会出现比这更糟糕的信息,除非出现小概率事件,但是小概率事件不应成为政策的依据。

对于如何来稳,左小蕾认为,首先,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能随便花钱。同时要继续坚持房地产调控,要使房地产市场重新变为以居住为主的市场,而不是以投资为主的市场。

彩电市场将现“翘尾效应”

――奥维咨询平板显示研究中心总经理彭健锋

会上,奥维咨询平板显示研究中心总经理彭健锋认为,彩电市场在2011年国庆出现热销局面后,2012年元旦、春节期间,彩电市场将再次出现“翘尾效应”。

根据奥维咨询调研数据,彩电市场增长率从2011年一季度43.5%高位,一路下滑,一季度进入谷底,出现负增长,二三季度出现回暖,三季度增长率达到10.8%,重新回到两位数水平,零售量达到998万台。如何看待回暖的现象,回暖会持续多久,应该是整个行业所重点关注的。对此,奥维咨询平板显示研究中心总经理彭健锋持谨慎乐观态度,并认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彩电市场将会维持个位数增长。

从彩电市场大的结构上来看,液晶和等离子维持稳定增长,CRT同比下降53.4%,正在加速退出市场,当然这部分需求会转移到液晶和等离子产品上。

从产品价格的角度,根据奥维价格指数模型,如果把2011年年初价格设定100,截止到2011年第39周,价格指数显示为67,比2010年同周的74,周价格下滑得更快。这一方面与厂商采取更为积极的营销政策,加大的营销投入有关,另一方面从面板的价格来看,三季度液晶面板价格有所下降,这给整机企业带来制造成本的降低,也为主动营销带来一定的操作空间。

截止到2011年11月底,家电下乡补贴政策在山东、河南、四川、青岛市三省一市结束,在国庆期间,这三个省的销售增长出现了一个小高峰,我们可以把这个现象理解为政策退出前的”翘尾效应”。当然这种翘尾效应是可以理解的,老百姓会抓紧买电视搭上补贴的末班车,而企业也抓紧这个机会做主动的促销。但翘尾是否会延续到2012年元旦春节旺季?彭健锋认为是有可能的,但受两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方面是下乡补贴是否会延续到1月底是个变数,另外,厂商促销力度有多大,局部促销还是全国促销,都会产生影响。

从内外资的市场份额上来看,2010年三季度外资的份额是27%,2011年三季度下降到19%了。这一方面,三季度是传统城市淡季,外资品牌没有投入资源搞促销活动,而国内品牌则转战农村市场,提前分散下半年销售压力。另一方面,全球经济不景气,为了保存实力,部分外资品牌调整了中国区战略是战略,把工作的首要重心定为“确保利润”,把市场份额放到了第二位,因此在促销上趋于保守。这种趋势可能延续一段时间。

2011年商用电视规模将达88亿元

――奥维咨询B2B中心研究总监李影

奥维资讯B2B中心研究总监李影针对目前电视商用市场做了“从蓝海到战略,中国商用显示行业总览”的主题演讲。

从2009年到2010年商用电视、商用显示器等等,与零售市场对比来讲,整体盘子规模比较小,但是它给我们厂商所带来的利润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应该持续看好的。

对此,李影预计,2011年商用显示市场总体规模超过400亿元(包括商用电视、数字标牌、大屏幕拼接系统、电子白板等),其中商用电视整体的规模将会达到88亿元。截止到2011年11月份,全年平板显示市场突破100亿,其中TV市场占到74亿元的规模,其余24亿分布到商用专业显示器领域。

目前,从商用电视分布情况来看,以酒店电视为例,各个不同星级酒店占主流的依然是普通背光产品。LED背光产品在商用市场渗透率截至到2011年11月底为25%左右,预计2011年底将突破30%,预计2012年LED在商用电视渗透率将会突破50%,甚至接近60%。

在不同星级酒店中,商用电视使用的尺寸结构也有一定的差异性。首先在四五星级酒店,分布尺寸级别集中在在40、42两个尺寸,而三星级里面占主流地位的依然是26寸,其中价格因素起了决定作用。

会上,李影进一步总结了2011年商用电视市场的发展特征。主要有四点:一是外资高端酒店显优势,内资总体占优,外资品牌在四五星级特别五星级的外资酒店管理集团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国内品牌在2011逐步渗透至四星级甚至五星级高端酒店,但是总体的渗透率远远不足外资酒店高;二是LED背光源加速渗透,LED虽然不及零售市场渗透率高,但是会超过20%-30%的渗透率,2012年将超过50%;第三,外资品牌在商用电视领域,和前两年情况一样,受到国内品牌的冲击。第四,商用市场,32寸以下电视淡出市场,并向40寸以上演进。2011年10、11月份,46寸产品明显上量。

国内市场电视技术发展超用户需求

――Display Search中国区

研究总监张兵

全球与中国3D市场发展趋势是怎样的?会上,Display Search中国区研究总监张兵认为,未来3D电视的渗透率将会更高,而中国电视技术的发展则远远超过了用户需求。

张兵指出,从对传统CRT时代电视的替代来说,根据2010年的数据,全球将有16亿-17亿台的CRT电视,将被平面电视所取代。随后,张兵分别从全球3D电视目前的状态、厂商应采取的策略和针对全球包括欧美、中国农村和城市地区的消费者做的调研,做了充分讲解。

首先,来看3D电视目前的发展状态。从3D渗透率来讲,2012年3D电视渗透率将会进一步提高。在最初,3D电视针对的是高端人群,但是未来3D电视将越来越平民化,越来越走到主流。这会带来整个3D电视销量的成长,渗透率也将会进一步提高。长期来看,整个中国区域将是全球3D电视最大的市场,其次是北美和西欧,未来3D电视在整个全球的占有率,将会得到持续的提高。

其次,从品牌来看,索尼3D产品占到产品线覆盖的50%以上,另外在整个产业链的布局上,他们建立了一个Smart的生态,很多设备甚至索尼的一些新品都是带双镜头的,都可以以3D的模式录制。三星则认为未来不再是3D技术之争,他们认为未来的趋势是智能,从其产品布局来看,3D基本上成为了一个主流规格。

目前电视行业LED垂直整合力度非常强,包括模组厂商在LED产业链非常完整,同时整个面板厂商,由于竞争充分,造成成本降低。LED带来的感受,是人们一眼能看出LED屏变薄了,所以消费者愿意为LED买单。那么3D产品如何让消费者愿意买单呢?目前,有一些厂商制作了一批高质量的3D动画,通过动画的悬殊对比来体现3D的优越性,这样消费者对3D电视就会有更直观的认识。

对于消费者为什么要买3D电视,数据显示,40%以上的消费者认为3D改变他过去的消费行为比较多。从选择尺寸来讲,以目前产品布局和价格体系,绝大部分消费者会选择40寸-45寸的电视。

经济发展形势第2篇

当前,国内的经济增长处于短期回调状态,支撑经济中长期增长的各类要素组合仍比较好,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良好:工业化、城市化都在快速增长;投资需求虽然有所降低,但仍然比较旺盛。与此同时,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将上升,地价将上升,资源环境使用成本也将上升,而且人口老龄化将更加明显,这些因素将导致我们传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丧失。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经历两个转变,即从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从规模扩张式发展转为质量效益型发展。我国经济总的形势是好的,且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工农业投资机会多,供给仍然不足,需要满足市场需求。笔者重点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经济形势。首先是经济增长形势,我国经济仍处于增长“长周期”。从短期来看,房地产行业和制造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另外,企业自主投资较强,制造业增长较快也将推动经济增长。从中长期来看,企业设备升级等投资需求势头不减,国内较高的储蓄率对拉动内需仍有很大空间,我国经济将长期处在一个增长通道中。但是,我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2013年世界经济极具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金融动荡已致外需明显下降,国内高通胀下的投资拉动模式难以为继,加之土地可开发数量减少,土地财政拉动经济的空间缩小,也使内需增长有限,经济增速呈现逐渐回落趋势。其次,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严重。国内消费严重不足,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虽然国家已经启动刺激内需计划,但截至目前为止效果并不明显。过度依赖投资,不仅影响消费,也存在生产能力过剩和闲置,加大金融风险的隐患;依赖出口,国际贸易长期失衡,不仅具有较大的风险,也导致贸易磨擦加剧。再次,曾经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劳动力、土地、矿产资源等传统要素,其供求关系已发生较大变化,价格持续上升,原有竞争优势逐渐减弱,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使得过去那种依赖出口快速增长的外需拉动模式不可持续,凭借要素投入的快速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凭借低水平竞争和产能过度扩张的粗放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另外,通胀方面,首先,通货膨胀压力减缓。经济回落降低通胀压力、输入性通胀逆转以及国内食品价格进入回落周期促使我国通胀回落。PPI也快速回落。但是,在全球货币宽松的情况下,通胀预期短期难以轻易改变;当前经济内在扩张压力依然存在;可能存在的自然灾害、舆论炒作等都可能成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的因素。

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预测

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环境,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民经济运行总体良好,但是,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以下重点对几个方面进行预测。首先,“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不断加强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工业化率将由现在的50%上升到65%左右,城镇化率将由现在的45.7%上升到60%左右。工业产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GDP增长1.5-2个百分点。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其次,预计投资增速将继续下滑。与2013年一样,随后的拖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因素为房地产投资及其相关投资。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在地产相关产业链,政策相对紧缩的大环境,以及财政收入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下将继续下滑。预计今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继续放缓,在房地产、基建、制造业的投资组合中,制造业相对增速最高。再次,预计今后宏观调控政策从整体政策框架和总基调上,不会有太大改变,可能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处理物价稳定和消费需求的关系努力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的方向,促进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可能会更加关注正确处理投资、出口和消费的关系,有效防止经济风险。此外,继续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使其有所成效。

三、结语

经济发展形势第3篇

一、新常态下,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CPI涨幅进一步收窄是必然趋势

如图1、图2所示,2014年全国GDP增长幅度预计仅为7.4%,增长势头进一步放缓。回顾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我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GDP由之前每年两位数的增长幅度一下回落到2008年的9.6%和2009年的9.2%,同期CPI变化则相对滞后一些。2008年全国CPI涨幅还在5.9%的高位上,到2009年一下转为-0.7%的负增长。伴随后来“四万亿”的经济刺激措施的实行,GDP增幅则迅速回升,随后CPI涨幅2010年达到3.3%,2011年则达到又一个峰值5.4%。因此,比起2009年和2010年的剧烈波动,2014年在GDP回落到8.0%以下,经济呈现进一步放缓的状况下,全国CPI仍然保持在2.0%温和上涨的态势是正常表现。从另一个角度看,GDP7.0%以上涨幅仍处在高速增长阶段,目前CPI涨幅还相对较低。

二、CPI变化背后的经济实质因素

从CPI包含不同消费类别情况看:从全国情况看,食品类价格仍然以2.6%领涨CPI。但其涨幅比起2013年的4.7%、2012年的4.8%、 2011年的11.8%、2010年的7.2%,明显出现大幅收窄。此外,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类涨幅都显收窄趋向。衣着类价格涨幅持续平稳,烟酒类、交通和通信价格呈持续下跌趋势,唯有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涨幅呈现扩大态势。

食品价格涨幅减小原因比较复杂。从供需方面看,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丰收、供给充足,除个别粮食作物外,大宗粮食作物需求处于平稳阶段,供需促使价格上扬的动力不足。从价格传导方面看,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类商品价格走低,使得农业生产成本,以及食品的运输成本有所下降,也使成本对食品价格上涨的推动力有所减弱;由于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靠房地产作为主要动力之一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过时,居住类价格涨幅呈现收窄趋势;中央反腐行动取得成效,使得烟酒类价格呈现下降趋势。除此以外,值得注意的是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衣着类价格呈现微涨,涨幅较以往没有明显扩大;交通、通信类价格呈现长期下降趋势;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价格涨幅有所扩大,也主要因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学费增加所致。而且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中,人工费用等成本推动因素所占的成分较大,而需求不旺的状况仍在延续。

因此,从CPI角度看,当前宏观经济的基本状况为,中央促改革、调结构的方针初现成效,过去主要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的模式,正逐步向消费拉动转变。但受固有经济模式惯性影响,投资主导向消费转主导变,以及集团消费主导向居民消费主导转变则需要较为漫长的过程,因此短期内不会出现工业消费品价格快速上涨,市场迅速蓬勃的情况。医疗、社会保障、住房、教育仍然是制约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三、与全国对比,内蒙古CPI变化的特性也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

从2005-2014年的10年间内蒙古与全国GDP增速对比看,内蒙古GDP增速始终高于全国,但从增幅的走势看,内蒙古却与全国有很大不同(见图 1)。首先,相对全国,内蒙古GDP增幅几乎呈现连年下降趋势;而全国GDP增幅却波动较大。其次,内蒙古GDP增幅呈现与全国逐步靠近的趋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内蒙古与全国不同的经济结构特点。

从CPI走向的对比看,2005-2014年10年间,内蒙古CPI的走势与全国基本吻合,说明了全国消费市场的统一性。但从2012-2014年近 3年变化看,内蒙古CPI涨幅由高于全国转变到了低于全国。从不同消费类别价格变化看,单就2014年,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这8类消费价格涨幅均低于全国,其中低于全国最多的是居住类,低了1.1个百分点,也印证了内蒙古整体房地产市场要比全国低靡。从近3 年情况看,食品、衣着价格涨幅是由2012、2013年高于全国转变为低于全国,食品价格涨幅下降快,缘于2014年内蒙古羊肉价格下降剧烈,羊肉及其相关畜产品价格走低对内蒙古畜牧业产生了明显影响。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虽然前几年涨幅一直比国家低,但2014年均呈现明显拉大的趋势,工业消费品需求不旺在内蒙古显得更加突出。从CPI数据体现出来的内蒙古经济形势大致是这种状况:经济增速回落较快,消费市场旺盛程度受到明显抑制,羊肉等畜产品价格走低开始影响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

但就数据看,内蒙古全年CPI仍维持1.6%的涨幅,总体情况还不错。但从结构分析,还是有所隐忧。1.6%的涨幅中,2014年新涨价因素仅为 0.4个百分点,影响程度仅为25.0%;而翘尾因素就达到1.2个百分点,影响程度达到75.0%。也就是说,1.6%的涨幅中75.0%是2013年影响的,仅有25.0%的成分是2014年上涨的。因此,价格上涨动力不足是目前最大的隐忧。如果连续呈现负涨幅PPI,这种隐忧就更显更加深厚。从目前数据推算看,2015年全年CPI涨幅中翘尾因素将只有0.3个百分点,即使实现2.0%的涨幅,也需要2015年新涨价因素达到1.7个百分点,在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下,难度可想而知。

在调结构、促发展,以消费作为拉动经济主要力量的新常态经济发展模式下,作为以能源、重化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内蒙古经济模式,遇到的挑战更多;转型难度更大。因此,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培育内蒙古消费市场至关重要。

四、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培育内蒙古消费市场政策建议

(一)努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扩大就业渠道,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内蒙古现有经济模式一方面是由国家及地方产业政策决定,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内蒙古资源禀赋优势决定,在短期内实现经济模式的转变是非常困难的,但这不意味着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内蒙古虽然具有能源优势,又是重化工基地,但基础设施还相对落后,基本建设仍有潜力可挖。尤其是涉及民生的医疗、城市基础设施、教育、文化、环保等方面公共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建设完善;也可以将投资着眼点放在产业升级改造上,为下一轮经济发展做好准备。另外,我们要充分利用内蒙古农牧业的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在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对健康食品的需求,解决长期困扰内蒙古大城市鲜活食品大量外运,价格偏高的困扰。同时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审批环节,在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简化办事环节,取缔不合理行政收费,使社会上通过劳动创造财富的人越来越多。

(二)提高居民社会保障水平,解除抑制消费的后顾之忧

一是在加大对低收入居民生活救助的同时,努力培育其造血机能,使其投身社会经济生活中,成为拉动经济的有效力量。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增加社会福利。三是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投入,扩大免费教育的范围,坚决杜绝乱涨价、乱收费行为,使广大居民能花钱、敢花钱。

经济发展形势第4篇

关键词:经济金融形势 发展 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金融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风险不但与日俱增,而且形式多样,无疑为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不可否认近几年的经济金融改革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为保证我国经济金融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采取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

一、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分析

1.成效和机遇

无论是金融危机期间,还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家领导人都对我国经济金融形势作了正确判断,不仅推行了一系列有效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还倡导民间投资,刺激国内各种消费,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从而使金融市场回归平稳、内需有所扩大、进出口贸易日渐平衡,即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了我国经济增长,因此我国经济金融总体发展形势良好,而且国内生产要素相对充足,市场前景广阔,需要我们把握机遇,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2.问题和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范围广,时间长,危害大,加之我国经济结构尚不合理,金融市场有待完善,所以我国经济金融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通胀压力大最为突出,当下国际经济金融局势动荡不安,而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强劲,且面临着资源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这无疑加大了我国有效控制通胀、保持经济稳健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的难度。同时由于外汇储备不断增长,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与独立性,加大了投放货币的压力,而且金融市场资金配置不合理,流动性差,如居民存款缺乏积极性、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突出、城乡银行资金失衡等,导致经济金融宏观调控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也意味着金融机构在调整信贷、经营转型、防范风险等方面任务艰巨。

因此为改善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形势,保证其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强化宏观调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增强风险抵御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二、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发展问题的策略探讨

1.强化金融经济宏观调控

政府应基于资产价格、社会融资、金融市场等与金融稳定的关系合理调整货币目标,继续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如根据经济金融形势,支持信贷薄弱环节,确定信贷投放重点,针对企业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等措施加大信贷支持,针对国家重点项目、符合相关政策的企业,如文化旅游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特别是小型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但是针对“两高一剩”类型的产业应严格控制其贷款,并鼓励和发展信贷中的直接消费业务、创新小额信贷模式等,以此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同时还应以市场供求为导向,坚持可控、主动、渐进等原则,完善浮动汇率体制,通过适当放宽外汇流动限制,加强管理资本进出平衡和对外债务债权,并主动寻求和拓展使用外汇储备的方式和渠道,以此动态、有效管理人民币汇率。此外还应进一步协调货币政策与产业、财政等政策的关系,注重其松紧搭配,长短结合,以此为金融宏观调控发挥效用提供保障。

2.科学调整经济结构

世界经济结构失衡是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所以调整经济结构是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一方面要调整产业结构,首先是妥善处理“三农”问题,通过继续推行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创新推广农业技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努力打造现代化的生态农业,同时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利用减税、贷款贴息等政策引导民间投资,创新“三农”服务手段和产品,扩大农业直接融资规模;其次是依靠科技力量走新型化工业道路,除了国家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外,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为其发展和创新提供优质服务,以此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走向低耗、高效、环保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制造业、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最后是应大力发展面向生产和民生的服务业,以及咨询、审计等现代服务组织,以此缓解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应扩大内需,国家可以推行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如降低税率、放宽税基等,合理分配社会成员收入,并结合民众的多样化需求采取家电、农具购置补贴、扩建经济适用房等措施鼓励其消费,同时加大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资金投入,特别是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地区,以此使在无后顾之忧的基础上增加消费,进而扩大内需,提高市场资金的合理流动性,拉动经济增长。

3.加快金融机构体制转变

一方面国家应综合考虑经济发展要求和金融机构实际需要,加快金融机构体制改革,科学布局,合理分层,形成以国际性、政策性、股份制等大型银行为主体且小中大银行并存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组织体系,特别是应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着力促进地方性中小银行发展,并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金融服务体系。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强化内部改革,具体要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方法,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完善贷款定价机制,构建公开、透明、合理的收费制度,建立风险责任与薪酬挂钩的激励制度,以及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并基于市场需求和行业要求改进理财咨询、现金管理、风险评估等业务,严格控制短期理财产品的发行,同时强化实体经济服务意识,合理发展中间业务,创新金融产品,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以满足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增加价值服务收入,特别是要加强与企业客户的沟通与合作,以期在促进其发展的过程中寻求长远的发展空间。此外还应积极拓展国际业务,使之朝着投资金融服务方向发展,形成利于国内企业走出去和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的对外服务体系,以此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更好的适应经济金融发展形势。

4.加大金融监管力度

新形势下,金融风险不但日益增多,而且隐蔽性较强,潜在危害大,因此必须加大金融监管力度,构建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金融机构应深刻、全面审视融资平台、集团客户、房地产、国际业务等领域的风险点,构建跨国境、跨市场、跨行业的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发展战略、内控制度、业务模式等建设,提高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监测能力,如利率、汇率等风险,特别是加强控制信贷数量和规模,严防其脱离实体经济,以此规范金融行为,防止泡沫经济,维护金融稳定。

结束语

总之,当下我国经济金融总体发展形势良好,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必须强化经济金融宏观调控,科学调整经济结构,加快金融结构体制转变,加强金融监管力度,以此维护金融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俊峰.当前金融经济形势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3(15).

[2] 李德.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分析和发展策略[J].金融与经济,2012(25).

经济发展形势第5篇

关键词: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问题

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乡镇农业经济也获得了迅速发展。在我国,农业作为第一生产力,是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人均生活所需的重要基础。而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乡镇农业经济又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要想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必须重视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

第一,环境的改善。首先,从硬件方面来看,农业水利设施不断完善,使农业生产的抗旱、抗汛能力明显提升,同时也使农民的用水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其次,从软件方面来看,近几年,农业的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新技术与新设备逐渐在农业生产中获得广泛推广与应用,且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专业技能也得到了提升。第二,经济结构的调整。首先,乡镇农业经济结构逐渐向着科学化方向调整,以往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也逐渐转变为非农产业,农业经济核心因素也逐渐向非农产业靠拢。其次,农民的收入结构得到完善,农民收入不仅只是停留在农业生产层面,乡镇企业、运输、服务及餐饮等行业均成为农民的增收来源。最后,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逐渐进入小城镇或乡镇企业从事工作,使劳动力结构得以调整与优化。

二、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问题

(一)思想观念陈旧

近年来,我国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但在部分落后乡镇,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许多农加大加强民思想观念陈旧,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转型意识弱,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在资金投入与项目开发方面仍然依赖于政府资助。另外,许多落后乡镇在人口与土地方面存在着诸多矛盾,资源利用率不高,个别干部仅仅将工作重点放在养殖业、捕捞业、种植业的发展上,而忽略对山林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国家延长休渔期鼓励部分捕捞业尽快转型的形势下,导致沿海乡镇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二)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在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农业生产人员对经济发展水平产生着直接的影响。近年来,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大多数年轻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选择外出务工。在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作人员中,中年人群占据了大部分比例,他们文化水平不高,文盲与小学文凭的居多。在农业生产中,主要依靠长期的生产经验,并未掌握专业的生产技能,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对农业生产中的新技术了解不深,使得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逐渐落后。

三、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一)转变农业发展理念

作为沿海乡镇农业生产经营者,必须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转变发展理念,勇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发展特色农业,积极引进外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作为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干部,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经济,在关注养殖业、捕捞业、种植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发本地特色资源,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山林资源,提升本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二)提升人员综合素质

农业生产人员的素质对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强人员素质建设,实施扫盲行动,提升农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在广大农业生产人员中,挑选出文化素质高、文化基础好的农民对广大农民和待转型渔民实施文化教育。同时,对接受力强的年轻人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将其作为农业技术的带头者,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术讲授给其他农民,以此提升农业生产总水平,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乡镇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在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贡献一些有价值的建议,促进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科.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发展问题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34):21-22

经济发展形势第6篇

在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发展的态势下,我们更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认识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日前,《中关村》杂志总编辑卫汉青同志在探望病休的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时,提起了时下国人热议的话题――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是否“过热”?殊不料竟然引起萧灼基教授的高度重视。萧老不顾身体欠安,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要善于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正确认识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过热论’,是看不到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兹刊发《萧灼基教授访谈录――用发展的眼光看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以飨读者。

为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形势“把脉”,应当高屋建瓴,全面地分析,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防止以偏概全。简言之,不仅要看经济增长速度,还要看劳动力就业、通货膨胀和国内外收支等方方面面的实际状况。

《中关村》:如何正确认识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是广大读者十分关心的问题。时下有些经济工作者放言经济“过热论”,是这样吗?请萧老谈谈您的看法。

萧灼基:说“中国经济发展过热”,实际上是看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事实胜于雄辩,我们可以用事实说话。其一,“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经济增长10%是完全可能的。这意味着人均GDP又将翻两番,到2010年将达到人均收入3000-4000美元,我国的财力和经济实力就会大大增强;其二,每年将新增1000万劳动力,每两年增加1000万大学毕业生,这不是“包袱”,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三,继续开拓国际贸易,国外市场是每年1000亿美元的大市场,而且还在以年均10%的速度继续增加;其四,国内13亿人的大市场,目前还处于低消费阶段。坚定不移、有计划地开发西部6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可以开发若干个经济开发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后续力量;其五,在资金方面,我国外汇储备约10200亿美元,位居世界前列。我国银行贷款额达10万亿元,这些都是发展经济非常有利的条件;其六,资本市场空前活跃,企业筹资、融资渠道进一步畅通,为企业发展带来活力。沪深两个交易所筹资能力增强,2006年的筹资额已累计高达2204亿元。外商直接投资每年约600亿美元。许多跨国公司看好中国投资环境和市场潜力,国外资金来源呈增长趋势。充足的资金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倘若对这些潜在条件看不到,一个劲儿攻击中国经济“过热”,好像慢一些就高兴,快一点赶上发达国家反而是罪恶,这是不相信人们在“奔小康生活中激起来的加快经济发展的热情和干劲”。

经济“过热论”有“出口转内销”之嫌,虽然流行,却没有权威的评价标准。但我们可以分析其发生的基本条件。经济是否“过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就是最令人信服的答案。

《中关村》:经济“过热论”,并非今日才面世,谁是始作俑者也难说清楚了。不过,近几年来,每当我国GDP增长率超过人们的预想时,国内外总有一些知名人士站出来,一唱一和,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宣传中国经济“过热论”,似乎有“拾洋人牙慧”之嫌。衡量中国经济“过热”与否,有什么科学评价标准吗?

萧灼基:是这样。每当我国经济增速较高,GDP增长率达到9-10%时,社会上就会出现“经济过热”的议论。这种议论有时是由国内到国外,有时又“出口转内销”,甚至传递到基层,影响政策的制定和宏观调控的方向。2003年末到2004年上半年,2005年末到2006年上半年,今年上半年,“经济过热论”十分流行。

什么是“经济过热”?“冷与热”的标准是什么?据我所知,似乎没有权威的标准。也许有人以每年年初宏观管理部门提出的经济预计增长率为标准,凡超过的就是“过热”,未达到的就是“过冷”。如果这样看,从2002年以来,预计指标与实际完成指标都有较大的差距。每年预计指标都是7-8%,但实际增长都在10%左右。那么,是预计指标正确呢,还是实际增长的结果正确?这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呢,还是把预计指标看成是检验真理的惟一尺度?答案是毋需争辩的。

如果把所谓“经济过热”看作是非正常的不合理的增长,至少要有几个条件:第一,经济波动幅度是否适当,有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第二,主要经济指标是否互相匹配,有没有出现严重的失衡;第三,金融形势是否稳定正常,有没有出现重大波动或支付危机;第四,市场和企业活动是否合理,有没有出现异常或紧张现象;第五,国际收支情况是否良好,有没有出现外债增加、支付困难或支付危机。

综观2006年发展状态,经济运行基本正常,没有出现上述情况。一是经济增长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投资、消费、出口需求增加,“三驾马车”共同拉动经济增长;二是经济效益提高,国有企业1―9月全国财政收入6634亿元,同比增长18%;三是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1―9月全国财政收入29622亿元,同比增长25%,全年财政收入近4万亿元;四是国际收支情况良好,继续呈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外汇储备大幅增长;五是煤、电、油、运力等紧张状况大大缓解,投资品价格平稳;六是社会稳定,市场稳定,企业信心指数继续上升。

当然,在经济运行中,每月每年增长幅度有升有降,有快有慢,都是正常的。不能把正常或基本正常的情况看成是异常情况,也不能把增高一点就认为“过热”而采取不适当的处置措施。更不能以宏观调控为借口,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出现“亮点”:资金相对充裕,重要产品产能日益提高,消费出现新增长点,新兴城市群涌现,国际贸易趋势平稳……。面对如此喜人的经济发展形势,惟有抓住这难得的机遇,才能跃上新的台阶。

《中关村》:如此看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字和权威分析来看,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发展形势应当说是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的势头。根据8月4日国家信息中心最新消息,中国经济全年预增11.3%。如何抓住这难得的机遇,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当是国人最关心的事。萧老有何建言?

萧灼基:根据国内外一些权威机构预测,我国2007年经济增长势头很好。中国人民银行预测为9.5%;中国社科院预测为10.1%;中国人民大学预测为9.25%;世界银行预测为9.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为10%;亚洲开发银行预测为9.5%;德意志银行预测为8.9%;渣打银行预测为9.7%;高盛公司预测为9.8%。这就是说,除德意志银行外,9家机构的预测都在9%以上。国家信息中心的最新数字是全年预增11.3%,看来比我们年初的预测还要高些,可是并没有出现“过热”啊!

其实,不仅是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会保持较高水平,而且整个“十一五”期间都会保持较高水平。主要原因是我国存在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是发展资金相对充裕。我国原是资金紧缺的国家,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稳步发展,政府、社会与个人财富大大增加,统筹融资能力大大增强。全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超过30万亿元。仅2006年1-11月份,本外币存款余额达35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存差超过10万亿元,企业资金相对宽松。全国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金达7万亿元,每年增加投资平均为26%,大约新增投资2万亿元。2006年资本市场交易活跃,沪深两个交易所筹资能力增强,筹资额累计2204亿元。外商直接投资每年约600亿美元。目前沪深股市总市值突破20万亿元。许多跨国公司看好中国投资环境和市场潜力,国外资金有增长趋势。充裕的资金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二是投资生产能力提高。煤、电产能和运输能力明显增强。这几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巨大,建成投产大批项目,生产能力大大增强。钢材产量已超过4亿顿,居世界第一。2005年煤矿投资增长65%,电力投资增长34%。现在,不少投资品产能过剩,如果经济增长放慢,产能过剩情况将更严重。从再生产角度看,一定时期某些部门和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情况是变动的,长线部门、长线产品,短线部门、短线产品,都是相对的,动态和可变的,不能认为“短边”永远是短边,更不能单纯用短边制约经济发展。事实上,需求的增加,需求超过供给的市场压力,也是“短边”部门和产品的发展动力。长与短,供给不足与需求不足,都是相对的。我们制定计划,调整经济,都要从发展的角度看新变化,不能用静态的眼光看老问题。

三是出现一系列消费新增长点,带动了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过去以低档和中档商品为代表的“老三件”和“新三件”,已经被高档商品、高值商品、高价服务所代替。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渐降低,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已降至35%以下,高收入人群的恩格尔系数更低。新的消费热包括住房、汽车、信息、通讯、教育、中介、旅游、休闲、医疗、保健等。现在国内旅游和境外旅游已经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每年出国旅游高达3000万人以上;购买住房、汽车已成为中等以上收入阶层新时尚生活的消费热点,这不仅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而且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单位产值耗能的降低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一批新兴城市群的出现,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和以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多年来年均增长速度都达两位数。2006年深圳人均GDP已达10000美元。除了原来的城市群外,近年新兴的以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湾城市群、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群以及正在形成的中原城市群,各有优势,各具特色,利用城市的集聚功能、示范功能和辐射功能,对周边地区起着有力的带动作用。

五是国际经济趋势平稳,利用国外市场和国外资源环境良好。2006年世界各国经济增长较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字,是年世界各国GDP增长5.5%,其中美国增长3.4%,欧元地区增长2.4%,日本增长2.7%;2007年预测世界GDP增长4.9%,其中美国增长2.9%,欧元地区增长2.0%。相应地,世界贸易也有所增长,预计2007年增长7.5%。当然,这些预测与实际情况会有差距。但总的来说,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发展比较平稳,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有所扩大,这是可以肯定的。

从我国情况来说,加入WTO已经5年多,对国际游戏规则已经比较熟悉;外汇储备较充裕,国际收支情况良好;企业素质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有所增强;一些大型企业走出国门,别开生面,与国外企业共同开发资源,开发市场,这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所有这些,都有利于继续利用国外市场和国外资源,加快我国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经济发展形势第7篇

全面加快农村结构调整步伐 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基础。当前,农村经济的最大的弱点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农业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首先应发展优势特色农业。要更新观念,跳出传统农业发展局限,打破以往农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格局,遵循经济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和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农业。要在形成优势农业集群,建设优势特色农业上做文章。其次要培植龙头企业。要围绕工业抓农业,通过建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产销对路的农产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围绕市场发展现代农业。三是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尽快建立起一套既符合各地情况,又能与国家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并推广实施。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现代农业说到底就是科技农业,农业科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性因素。当前,发展现代农业最为重要的是要解决科技成果应用少,科技转化率低,农民科技素质差等问题,使农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首先,要注重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在种植业上要重点推广高效新品种,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病虫综合防治,抗旱增产等技术。在养殖业上要重点推广快速高效饲养,水产优质高效养殖和规模化养殖等综合养殖技术。在加工服务业要重点推广农副产品加工,果品、蔬菜采摘后处理及气调保鲜和水产品速冻保鲜等技术。其次,要重视农业科技示范点的建设与引导作用。作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民的素质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科技素质大都比较低,文化底子薄,信心不足。要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做给农民看,引着农民干,由点到面进行推广。要结合当地实际创建示范点和示范园区,引导农民进行效益对比分析,使农民学到实用技术并改变传统种养模式。三是要加强农产品质量跟踪管理。不论是传统农产品生产,还是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都存在着市场营销的问题。要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落实农产品准入市场制度,强化农产品质量的跟踪,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盘活土地资源 有效对接市场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发展农村经济首先须盘活土地资源。要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实现土地资源,尤其是后备资源的有序流转,最大限度地实现开发效益。《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为我们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搞活农村经济指明了方向。农村经济必须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体制下,突破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难的矛盾,才能彻底扭转农民增收缓慢的局面。要盘活土地资源,就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通过严格执行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不变的政策,来调动农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消除短期行为和掠夺性经营现象。同时要建立起合理的流转机制。通过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鼓励农民将耕地、山场的经营权通过转包、拍卖、入股等形式,向大户、能人集中,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

经济发展形势第8篇

关键词:新形势;农业经济;有效途径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policy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imminent. This paper discussed how to develop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new opportunities and put forward their own opinions.

Key words: the new situation;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Effective way to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提高农业的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大政方针的落实,关系到农村的稳定与全国政治经济的稳定。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就必须要在更大范围、更光层面上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一、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在经济体制与科学技术双重革新的带动下,农村经济正一步步的向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坐标上迈进,可以说,农业经济已经进入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以下是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1、传统农业正在向“三高”的现代化农业进行转变

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所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农业经济体制的改革正逐渐的在市场运行中体现出来。农业发展的走向正在从传统农业向高产、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跨越式的转变,并已经发挥出了显著的功效: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明显增强、畜牧业、渔业在农业的比重也不断的提高,通过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农业总产值可以说是节节高升。

2、非农行业的增长加快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农村的非农行业包括批发、零售、餐饮业、贸易业等,其发展规模的日益增大,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的经济与农民的收入。众所周知,科学进步,经济才能得到稳定发展。新时期农业的发展重点就是要重视科学技术,注重产品和产业的合理化调整,加强企业技术革新,加大投资力度,扩大产业市场,准确抓住经济增长控制点,让农村非农行业的增长带动农业整体的经济发展。

3、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收入也不断提高

随着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总体经济水平也得到了很好改善,税费中取消了农业税、粮食补贴资金发放到位,从这两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的腰包鼓了,工作的热情也就充分的提高上来。农民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仍是从事生产活动,其人均收入比上年上涨了三分之一左右,同时,农业低收入的比例明显下降,高收入人口比重上升。从整体上看,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能彻底消除,但农业经济正在逐步的向好的方向上发展。

二、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加快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我国的农村经济仍是值得大家关注的大问题。目前在我国,农村薄弱的经济集体、相对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等仍严重的阻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 正是基于此,党中央领导也是非常重视农村经济问题,继而在“十一五”规划中正式提出了建设新农村、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因此,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延续过去保守的思维模式,遇到困难坐等帮助,不能主动的想出解决办法。

2、种植结构单一,农业种类不够多元化,主导产业的优势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

3、农村的财政收入减少,发展农业经济事业的力度不够。由于农村税费进行改革,虽减轻了农民的付税担子,却阻断了财政的收入,使机构资金运转困难,进而导致对发展农村经济事业的支出减少、村里的公益事业也无钱来办,虽有加快发展农业经济的干劲,却是显得力不从心。

4、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还不够,农民对科学技术与科学信息带来的影响收益还不够多,导致农村整体的文化素质不高,获取市场信息、了解市场动向的平台较小。

三、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1、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促进农业投入稳定增长

资金供给短缺是长期以来制约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之一。要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农业投入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同时,切实保证本级财政投入,吸引信贷投入、鼓励农户、企业集团投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资体系,促进农业投入稳定增长,保障农业资金需求。其次,要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促使财政资金与金融资本有机结合,实现支农资金的集中和放大;逐步发展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农村信用担保体系,拓宽农业发展资金来源,吸引民营资本、民间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此外,还要优化农村软硬件环境,形成良好的引资氛围,广泛吸引国内外优质资本注入。

2、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农业结构是农业各生产部门以及部门内务生产项目间的构成比例和组合,是农业资源的转换器。市场决定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决定效益。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将形成不同的产品和服务需求结构。随着收入的增长,需求的重心也会从低层次逐渐转向更高层次。同时,由于需求具有引导生产的作用,需求结构的变动将导致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动,将导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步合理化、多样化和高级化。

2.1结构转换是有序的过程

随着农村经济的增长,农业知识技术传播和应用的速度加快,农业产业不断出现分化和综合,新市场不断拓展,农业产业结构发生相应转换,这种转换是有序的:农业由传统单一的种养业向现代农业的产前供应、产中服务和产后加工、销售相结合的一体化产业发展;由自给自足的产品化产业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化产业发展;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再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由手工畜力、分散经营为特征的传统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产业发展等。

2.2结构调整是不断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的过程

所谓广度,就是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使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实施发展小城镇的大战略。所谓深度,就是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延长农业产业链,不断增值增收。

2.3、结构调整是实施科教兴农的过程

从根本上看,决定农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原动力在于农业的科技创新。结构调整的效果如何,关键要看能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能否使农业劳动对象、生产手段、生产组织都发生质的变化,从而培育出应用高新技术的农业新兴产业部门,导致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和优化。

3、积极扶持农民组织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要继续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高效农业,创建优质品牌,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让广大农民分享到更多的发展成果。一是要大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活动,使其在生产经营、内部管理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善,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整体发展水平。二是要加强政策引导扶持。协调有关部门出台涵盖范围更广,支持力度更大的政策措施,在工商登记、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在贷款用途、贷款期限等方面给予优惠,加快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步伐。三是要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完整农业产业化链条,支持龙头企业自建基地。

4、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统-分-统”的农业经营体制

在新形势下,要继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我们应该在坚持统分结合的“分”基础上进一步体现“统”,以更好的体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灵活性和时代性,适应新时期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统”不是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而是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产品加工、销售、技术、品牌等方面一体化发展。首先,积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集约化水平;其次,积极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挥农业经济发展的规模效益;第三,积极改革现行农业管理体制与宏观调控机构的设置,实现农业生产、工、流通和销售环节的一体化和系统化,有效解决地区封锁、行业分割、部门垄断等严重影响农业经济规模效益的不合理行政体制,积极实现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统-分-统”的经营模式。

5、新形势下应加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加快推进,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农业基础性支撑作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新的历史形势下,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尤为重要和迫切,这必然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5.1深化农业科技体制和管理机制创新,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体制和管理机制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加强农业科技体制和管理机制创新,有利于为农业农村科技进步注入新的动力,并促进科技与“三农”的紧密结合。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建设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当前农业科技的重要任务,应该建立农科教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科技体制,在行政管理、财政拨款、资源配置、科研攻关等方面进行一体化部署,形成合力。

5.2大力加强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应用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已成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发展农业的普遍做法,我国农业农村科技工作也应当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战略基点,将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作为主要内容。

5.3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载体,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是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农村科技发展的薄弱环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5.4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优化农村科技发展环境

遵循面向产业化、模式多元化、服务专业化、组织网络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村科技服务有效机制,进一步促进农村科技推广服务重心下移,着力构建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引导农村现代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为科技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