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康复护理训练

康复护理训练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6 10:41:19

康复护理训练

康复护理训练第1篇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052-02

外伤性截瘫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创伤,预后较差,而指导其康复训练是获得满意疗效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科自2005年5月至2007年5月对65例外伤性截瘫患者进行了系统的康复训练,有效地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5例患者中男45例,女20例,年龄15~66岁。骨折部位:颈椎骨折15例,胸椎骨折28例,腰椎22例。

1.2康复训练方法:

将患者的康复训练护理大致分为早期、中期或轮椅阶段、后期或步行阶段,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将康复训练步骤及内容制成图片及图像让患者观看。在康复训练的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以加强对治疗的信心积极性。

2 早期的康复训练护理

2.1 采用变压充气床垫,定时翻身以预防褥疮,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吹蜡烛、吹气球等)、咳嗽训练。进行咳嗽训练时结合运用扣击振动法以保持肺部通气良好。

2.2 尿路康复可采用间歇导尿法,手压逼尿法或套储尿,并适当给患者增加饮水量,以防尿路感染或结石。

2.3 患者饮食要定时定量,经常更换花样品种,以促进患者食欲,同时食物应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粗纤维等。顺着结肠走向自上而下在患者腹壁上按摩,按摩时由轻到重,由慢到快逐渐加大压力和频率,压力大小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每日按摩2次,每次5~10min,保持大便通畅。

2.4 对丧失运动功能的部位和肢体进行按摩及被动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挛缩和畸形。活动前后按摩关节周围的肌肉,在无痛范围内从近端到远端做全身关节的满幅度活动,每个肢体活动5min,操作要轻柔、缓慢而有节奏。被动运动训练,应每天进行1~2次,直至患者能够靠自己的力量保证充分的关节活动范围为至。活动前做一些必要准备,如用温水浸泡和擦洗关节及肢体,促进关节和肢体血液循环,使肌腱和软组织软化,便于活动。患者开始坐起时,可指导患者自行用双手活动双下肢,还可在双脚拴上系带,患者可自己拉着系带活动关节,而进行一些主动锻炼。

3 中期或轮椅阶段的康复训练

3.1 翻身、起坐及坐位平衡、转移训练:先用斜板或摇床逐日增加角度,然后靠坐、扶坐、逐渐主动地手扶床栏自立,其程序为卧位、靠坐、扶坐、自坐,4次/d,5~10min/次,按病情逐渐增加次数和时间。患者坐起后一手支撑,另一手抬起保持平衡,然后改为双手抬起保持平衡。可与患者做接、投球练习,训练坐位动态平衡。坐位平衡满意后可利用滑板或上方吊环进行床与轮椅、轮椅与坐便器之间的转换训练。

3.2 增加肌力的训练:在保持脊柱稳定的原则下,所有能主动运动的肌肉都应当运动,使患者不发生肌肉萎缩或肌力下降。采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及抗阻训练,根据不同的情况和条件运用哑铃、弹簧拉力器等简单器械,也可在床上坐位徒手或利用小型倒立架作撑起上身的练习。

3.3 中后期或步行联阶段:

对于可能恢复步行能力的患者开始进行以站立和步行为重点的训练,对于不能步行的患者进一步训练其轮椅上生活的技巧,加强残存的肌力和全身的耐力。当患者能自己控制上胸部,学会借助背阔肌使骨盆倾斜时,可行站立训练,让患者借助双腋杖下床站立或扶床栏站立,进而穿戴支架围腰、护膝练习站立,平衡迈步,其程序为扶床边站立、扶双杠站、扶人站、扶双拐站、自站,一般练习2~3个月。行走训练:以健康部位的肌肉带动肢体,站稳后辅以支具或在他人的帮助下进行行走训练。其程序为扶双杠、扶双拐、扶单拐、自行走,4~5次/d,5~10min/次。在站立,步行练习未达到熟练程度时必须有人保护,护者位于患者后方,在患者失去平衡时及时纠正。

3.4 针炙治疗:针刺对脊髓损伤病人的运动感觉功能的恢复有明显效果[1],取穴时应取头部穴位和四肢阳径的穴位及一些强壮的要穴,使神径细胞的各种酶类活性增加,轴突运输加强,代谢旺盛,加速神径营养因子的转运,利于神径再生和神径功能的恢复或促进脊髓神经再生。

3.5 物理治疗:作为运动疗法的辅助治疗手段,如磁刺激[2] 、中低频脉冲电疗等。

4 结果

65例外伤性截瘫患者,出院后给予家庭康复训练、指导,经1~2年随访,有3例发生I度褥疮,1例发生轻度尿路感染,4例瘫疾肌体轻度肌肉萎缩,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

本结果提示:外伤性截瘫患者有很大的康复潜力,如果能得到及时、合理、正确而系统的康复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残存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使其不同程度地达到生活自理,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缩短康复时间,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与社会。

参考文献

康复护理训练第2篇

Therapeuticeffectofacupuncturecombinedwithrehabilitationexerciseinpatientswithshoulderhandsyndrome

【Abstract】AIM:Toinvestigatetheeffectofacupuncturecombinedwithrehabilitationexerciseonpatientswithshoulderhandsyndrome(SHS).METHODS:EightycaseswithSHSwererandomlydividedinto2groups:thecontrolgrouptreatedonlywithrehabilitationexerciseandthetreatmentgroupwithbothrehabilitationexerciseandacupuncture.RESULTS:Comparedwiththosebeforetreatment,theconditionsofthepatientsweresignificantlyimprovedinmanyways,suchasFuglMeyergrade,paininshoulderjoints,activityofshoulderjointsandswellingofthehands(P<0.05).paredwithdataofcontrolgroup,thescoresofshoulderjointpainintreatmentgroupreducedby2~3,paredwiththoseinthecontrolgroup,thetreatmentgroupwassignificantlyimprovedinalltheconditionsmentionedabove(P<0.05).CONCLUSION:Acupunctureassociatedwithrehabilitationexercisecanrelievethepainintheshoulderandtheswellingofthehand,improvetheactivityoftheshoulderjointsandthemovementfunctionoftheupperlimbs,soitisaneffectivemethodoftreatingSHS.

【Keywords】acupuncture;reflexsympatheticdystrophy;rehabilitation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肩手综合征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在康复训练的同时给予针灸治疗,对照组进行康复训练.结果:两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肩关节疼痛、肩关节活动度、手部肿胀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实验组比对照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高13分,肩关节疼痛减少2~3分,肩关节活动度中外展改善最显著,增加54分,手部肿胀减少10mL,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结合康复训练能进一步缓解肩痛、手肿及增加肩关节活动度,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是治疗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针灸;反射感神经营养障碍;康复

0引言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syndrome,SHS),又称作反射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reflexsympatheticdystrophy,RSD),是中风后偏瘫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12.5%~61.0%.临床主要表现为偏瘫侧肩痛、手肿及被动运动时疼痛加剧,严重影响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目前尚无治疗SHS的有效方法.们采用针灸与康复训练相结合治疗SHS,并与单纯运动康复训练作对照,取得满意的疗效.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0201/200405收治的80例中风偏瘫后SHS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诊断标准和Kozin标准[1],并经头CT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死,并有偏瘫体征.SHS同时排除丘脑痛、肩关节周围炎、颈椎病、风湿病等.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40(男28,女12)例,年龄50~76岁,平均57.6岁,其中脑出血14例,脑梗死26例;对照组40(男26,女14)例,年龄48~75岁,平均56.8岁,其中脑出血15例,脑梗死25例.发病至治疗时间2~25d.

1.2方法

1.2.1对照组仅进行运动康复训练保持正确的,即腕关节背屈,手指伸直并外展,仰卧位,患者肩甲骨下垫枕,使其处于前伸位;健侧卧位,患侧上肢伸直并支撑,且掌心向健侧和肩胛骨前伸位;患侧卧位,患者上肢伸直,肩胛骨前伸并掌心向健侧.各种摆放均应避免腕屈曲[2].肢体运动的方法:专人对患者进行运动训练,以Bobath疗法为主,包括正确卧位的保持、定时变换,Bobath握手训练、搭桥方法、床上起坐训练,坐位起立训练等方法,同时教会家属或陪护辅助训练,2次/d,30~40min/次,治疗1mo.

1.2.2实验组为康复训练加针灸取穴:人迎、极泉、尺泽、阳溪、内关、八穴等.操作:人迎穴以避开颈动脉直刺入约4cm,提插寻找针感,以使之向前胸放射为佳;极泉穴用提插泻法,使患者有手麻胀及抽动感;尺泽、内关均用提插捻转泻法;阳浮、八泻用捻转泻法.各穴均留针30min,每天针刺1次,20d为一疗程,针刺2个疗程,中间休息2d.

1.2.3疗效评定治疗前后由专人对每一患者进行评分记录,取上肢综合运动功能、肩关节疼痛、肩关节活动和手部水肿等4个方面进行评价.上肢疼痛评分根据FuglMeyer评定法及VAS结合拟定评分(评分标准:0=不痛,2=偶发轻微疼痛,4=疼痛频发但较轻微,6=疼痛较重频发,但可忍受,8=持续性疼痛难以忍受,10=剧痛不能触之).肩关节活动度测量:用量角器测量肩关节在屈曲、外展、外旋、内旋等功能活动角度.手部水肿测量,把水灌满2L量筒,手泡进去至水面没及腕横纹处,排掉水的体积即为手的体积,健手和患手的体积差即为患手肿胀值.

统计学处理:结果数据用x±s表示,用SPSS11.0软件统计.软件处理,采用t检验方法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前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组内比较,实验组较对照组评分明显提高(P<0.01,Tab1).表1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略)

2.2治疗前肩关节疼痛测定值治疗前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组内比较,实验组较对照组疼痛明显减轻(P<0.05,Tab2).表2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测定(略)

2.3治疗前肩关节活动度比较治疗前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实验组较对照组活动度明显增加(P<0.01,Tab3).表3肩关节活动度测定比较(略)

2.4治疗前手部肿胀程度治疗前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实验组较对照组手部肿胀明显减轻(P<0.01,Tab4).表4手部肿胀程度的比较(略)

3讨论

SH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较为公认的机制是脑血管病急性发作影响到运动中枢前方的血管运动中枢,血管运动神经麻痹,引发患肢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及血管痉挛反应,末梢血流增加,产生局部组织营养障碍,从而出现水肿、疼痛.疼痛刺激又进一步经末梢感觉神经传至脊髓,引发脊髓中间神经的异常兴奋性刺激,造成血管运动性异常的恶性循环.有研究指出针灸以后尿中的肾上腺素和正肾上腺素含量下降,证明针刺具有抑制交感神经功能的作用.日本学者通过检测皮肤交感神经反应(SSR)、血流交感神经反应(SFR)和精神性出汗,证明针刺具有抑制交感神经功能的作用[3].本组实验所取穴位之一人迎穴,其最深层为颈交感神经干,内关位于正中神经行走处,极泉位于臂从神经处,尺泽位于挠神经主干附近.针刺时直接刺激这些神经将针刺信息通过突触间联系传入脊髓,再从脊髓传出纤维将神经冲动传至瘫痪肌肉的神经肌肉接头,产生肌肉收缩.神经生理学的观点认为,所调穴位可能是产生针感的感觉性装置较密集的部位,通过针刺将刺激传入脊髓,再传入脑,兴奋大脑的高级运动中枢,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抑制过程,恢复和重建正常的反射弧,产生主动收缩,使不完全丧失功能的肌肉尽快发挥作用,并降低肌张力及痉挛,减轻异常协同运动,增加分离运动.由于针刺这种信号的不断刺激,将保持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的正常兴奋和抑制过程[4].针刺泻法可降低末梢神经的兴奋性,阻滞感觉神经的传导,提高痛阈,加强血液循环,缓解因缺氧、缺血和致病物质积聚所引起的疼痛,并提高某些治病物质水解酶的活性,分解转化治病物质而镇痛.

上述是针灸治疗SHS的理论基础.我们研究结果显示在运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灸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减轻肩手痛及手部肿胀,增加肩部活动度,取得非常好的疗效.疼痛是SHS的主要症状,严重影响关节的活动度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患者治疗前肩关节疼痛积分外旋>外展>屈曲>内旋,原因是瘫痪患者在发病3wk后为痉挛期,肌张力增高,以内收肌和屈肌最为明显,此期肩胛下肌和胸大肌痉挛最为常见,其张力增高限制了外旋、外展及屈曲.

康复训练使大脑接受外周传入的信息和向外周传出的冲动增多,整个大脑皮质的功能都增强.康复训练一方面可以增加对梗死侧皮质的输入刺激而维持和调节皮质对外周的"最高中枢"的功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刺激对侧相应皮质而促进其代偿功能[5].目前认为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即开始早期康复,能明显提高患肢运动功能,减少后遗症,改善日常生活能力,而且是安全的[6].Bobath技术通过利用正常的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调节肌张力,抑制肌痉挛和病理性模式,诱发正确动作.这种康复技术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7],但经过50a的临床应用,其疗效尚未肯定[8].而针灸疗法能较好地抑制交感神经的亢进活动,改善微循环,改善脑血流图和脑电图,从而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提高肩手泵血功能,提高瘫痪上肢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KozinF,RyanLM,CarerraGF,etal.Thereflexsympatheticdystrophysyndrome(RSDS)[J].AmJMed,1991;70:23-30.

[2]张建宏.脑卒中后肩部问题[J].中国临床康复,2003,7(5):712-714.

ZhangJH.Shoulderproblemassociatedwithbrainstroke[J].ChinJClinRehabil,2003;7(5):712-714.

[3]木村研一.同时检测SSR和精神性出汗反应探讨针刺对皮肤交感神经功能的影响[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9;21(4):38-39.

Acupunctureimpactonskinsympatheticnervefunctionunder

measuringSSR,SFRandspiritsweatresponse[J].ForeignMedSci:TraditChinMed,1999;21(4):38-39.

[4]石学敏.中风病与醒脑开窍针刺法[M].天津:天津科学出版社,2000:219-220.

[5]李玲,袁华,牟翔,等.康复训练对大鼠脑梗死后Fos和Hsp70表达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2(10):901-904.

LiL,YuanH,MuX,etal.EffectsofrehabilitationtrainingontheexpressionofFosandHsp70inthecortexofcerebralinfractedrats[J].JFourthMilMedUniv,2001;22(10):901-904.

[6]黄为民,高展,冉春风,等.早期介入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评估[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5):3484-3485.

HuangWM,GaoZ,RanCF,etal.Evaluationofearlymovementinterventionforfunctionalrecoverofpatientswithstroke[J].ChinJClinRehabil,2003;7(25):3484-3485.

康复护理训练第3篇

【关键词 】脑梗塞;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329-01

脑梗塞为老年常见疾病,起病急、发病早、病程长,且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虽然脑梗塞患者死亡率显著降低,但在治疗和护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一般来说,大多只注重挽救患者生命,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重视不够 [1]。急性期后,患者大多会有程度不同的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情况,形成偏瘫肢体后遗症,有少数患者还会长期卧床,且生活无法自理。帮助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情况进行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对脑梗塞患者做康复训练与护理干预的重要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脑梗塞偏瘫肢体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51例,女性9例,所有患者经CT检查后确诊为脑梗塞。年龄54~79岁,平均年龄(62.7±3.4 )岁。其中有43例患者意识清晰,能正确回答问题。另外17例患者意识模糊,无法正确进行问题回答。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意识情况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与基础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康复训练与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护理人员需做好相应的宣传教育,使得患者与家属能够对病情有深入的了解,取得患者认可,并向家属和患者讲述相关康复知识。对患者目前病情进行详细了解,对患者的家庭情况、文化程度、经济情况等进行详细了解,了解后才能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2]。多与患者交谈,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此基础上向患者说明康复训练的方法和目的,让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护理与康复训练。

开始可让患者先坐于床上,双腿从床边下垂,然后坚持下地坐在椅子上,需坚持10min左右,然后指导患者练习站立平衡、步行训练。站立练习时,可区分为护理人员辅助站立,座椅站立,扶杖站立。在站立之时,患者可以轻轻旋转身体,做前后、左右倾斜[3]。对于患重度偏瘫患者,需护理人员协助步行,可在下肢栓绳子,患者迈步时,向上提绳子,以此进行协助。中度偏瘫患者可做扶墙行走训练;轻度偏瘫患者可行扶手训练。患者病肢可部分活动,但仍然有痉挛患者,需以稍大活动进行锻炼,可行夹腿屈曲、翘腿运动、左右摆髋等。在进行上下肢共同训练之时,可将日常的生活能力加入其中,如进食、更衣等较为基础的活动。

患者侧卧位、仰卧位相互交替,可每3h做更换[4]。有偏瘫肢体需保持功能位,每天按摩患肢,可有效减少肌肉萎缩机率。手指适当弯曲,握绷带,以此预防手指屈曲萎缩。脑梗塞患者做早期康复,能有效缩短病程。小腿与足间形成垂直角度,使用木板做固定,垫毛巾防止皮肤受损,防止足内翻与足下垂,跟随的改变,髋关节需交换为伸直位。

脑梗塞偏瘫患者需采取被动运动,护理人员托住患肢踝部,另一手握住膝关节,做伸展、内收屈曲运动。对患者实行被动肢体运动训练。若患者可自行训练,可辅助患者每天坚持站立30min、辅助行走10min。在此期间,护理人员需要及时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

出院指导:患者做偏瘫肢体康复,必须长期坚持训练,在出院前,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计划,可利于患者在家庭环境下进行。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坚持锻炼与治疗,定期做康复检查。

1.3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做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X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3%,显著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0%,(P

3 讨论

脑梗塞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需在急性期后,在急性期间患者不宜运动。康复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模式,不可操之过急,避免让患者产生疲劳。在各项训练之前,都需要与患者沟通,纠正患者错误动作,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

日常生活中,需指导患者尽量避免急躁发脾气,引导患者多食用清淡食物,保持健康生活习惯,从本次研究中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3%,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0%,(P

参考文献

[1]孙玉玲,谢萍.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应用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4):731-732,765.

[2] 农红群.脑梗塞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03(4):123-124.

康复护理训练第4篇

【关键词】:脑梗塞;偏瘫;康复训练;护理

脑梗塞,又称脑梗、缺血性脑卒中,病因主要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氧、缺血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该病起病急、病程长、致死和致残率高[1]。虽然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其死亡率已有所降低,但抢救后多数患者会出现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口角歪斜等病变。因此,医护人员应彻底改变“重治疗,轻康复”的现状,重视护理配合可以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和减轻患者的痛苦,为患者愈后生活质量提供保障。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2011年4月-2014年-4月来我院治疗脑梗塞的患者共66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为66.34±12.11。将这6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女性15例,男性18例,平均年龄为64.64±12.16,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33例,女性17例,男性16例,平均年龄为65.66±11.26,行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两组在性别、年龄和病情上的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内科治疗,使用常规药物:改善脑血液循环以及营养脑神经的药物治疗。对实验组患者行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经常翻身变换

瘫痪肢体肌肉松弛,静脉回流不顺畅,很容易出现水肿,通过翻身变换有利于预防肌肉萎缩。通常仰卧与健侧卧位交替,健侧卧为主[2],频次为每隔1h定期翻身一次。手指尽量保持轻度弯曲、掌心向下、瘫痪下肢伸直、膝关节伸直以防止屈曲畸形。翻身时,注意力道适中,动作轻盈谨慎,借助枕头和沙袋等物品作支撑,使患者处于不同的卧位。

1.2.2被动活动

对于瘫痪比较严重的患者,需要他人协助完成瘫痪肢体运动,可以由专门的康复护士完成也可以在护士指导家属完成。被动活动主要有3项护理:良肢位摆放、肢体按摩和协助关节运动。按摩时要求身体放松,侧肢体进行按摩。常用的手法包括摩法、滚法、揉法、振法和按法[3],方向沿手指,手臂,腕背,前臂至肩部,从患者远端向近端做向心性按摩,一般情况下每天2次,每次至少需要20min。

1.2.3主动活动

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意识,根据肌力不同,患者的训练动作要遵循先简单后逐渐复杂的基本原则。膝关节、活动足趾关节等要反复屈伸,手指能动性的保持或恢复可以通过我健身球以实现屈伸、并拢、分开等动作。要自觉进行独立翻身运动, 包括健侧位翻身和患侧位翻身,患者仰卧位,双手叉握完成独立翻身训练。逐渐改善肢体运动系统,为坐、立、行创造条件。

1.2.3.1坐位训练

当患者能抗重力做运动时,可以让患者进行坐位训练。康复护士先将病床调高,患者翻身为健侧位,用健侧下肢带动患侧缓缓移向床边,再借助肘部和前臂支撑起上身。根据肢力情况,让患者保持坐立一段时间,肢体恢复较好后,转为轮椅坐位训练。

1.2.3.2站立训练

锻炼患者躯干肌和各大关节,刚开始站立时,动作要缓慢,先在护士、家属或拐杖的搀扶下完成,然后逐渐减为单人独立站立。每次需维持站立一定时间,可以从1min开始训练,直至10min或以上为止。

1.2.3.3行走训练

当患者能抵抗重力且能抵抗一定阻力时,或者可以独立徒手站立较长时间(15min以上)时对其进行行走训练。应先在康复护士或家属的搀扶下原地上下抬放双腿,再试着迈开双腿、交替前行。视情况确定是否可以独立行走,在行走训练过程中若有不适则应回床躺卧休息。

1.3 观察指标

让患者在入院时和住院30天后进行偏瘫肢体肌力测试和选择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Barthel指数评分。肌力评定方法[4]:肌力等级通常分0级―5级。各级具体评定内容为:0级: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Ⅰ级:有轻微肌肉收缩,但不能引起肌肉收缩;Ⅱ级:无法克服肢体自身重量完成运动,但能在水平面上、无负荷下完成完成关节全范围运动;Ⅲ级:能抗重力完成运动,但不能抵抗阻力;Ⅳ级:能克服中等阻力;Ⅴ级:能完成运动且能克服充分阻力运动。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统计数据用Excel记录,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力测试情况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在我院治疗30天后,对照组和康复组的患者的上下肢肌力情况比较经过χ2检验,得出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力测试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上肢 下肢

≤II

≥III

≤II

≥III

对照组 33 16 17 18 15

康复组 33 4 29 5 28

P值 ―

如表2所示,两组患者在住院时Barthel指数评分经t检验后发现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接受治疗30天后,两组Barthel指数的分数有一定差距,且P

表2 两组患者住院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 住院时 住院第30天

对照组 33 6.4±4.54 45.67±6.87

康复组 33 6.5±5.34 60.57±5.67

P值 ― >0.05

(备注:计量资料为:平均值±标准差)

3 讨论

脑梗塞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程度已不容忽视,降低其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神经科学与康复医学的难题之一[5]。目前,对脑梗塞偏瘫患者的常见治疗有康复训练、针灸、中药调理和针药合治等,却还没有确定疗效最好的方案,一般会因患者病情和生理素质不同得到不同的医疗效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得进行肢体康复训练的患者与只进行常规治疗的患者比较后,前者在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优于后者。康复护理结合神经发育疗法和运动再学习疗法配以针灸、按摩及其他物理疗法实施治疗,疗效更佳。通过系统、科学的肢体康复训练,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翠,刘庆红,石艳琴等.老年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与护理[C].中国会议,2012,6:280-284.

[2]杨晶.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1):1959-1960.

[3]何丹.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4):3332-3333.

康复护理训练第5篇

【关键词】护理干预;吞咽困难;康复训练

吞咽障碍是脑损伤所致的常见问题,临床表现有面部肌肉左右不对称,口腔内储留食物,处理分泌物困难,唇闭合差,食物从鼻腔反流,咀嚼食物时间延长,进食后食物改变,无原因持续性高热,吸入性肺炎等[1],有鉴于此,我科在对中风病人进行功能性康复的同时,也及及其重视对吞咽障碍的康复评价,针对患者出现的问题进行护理干预,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40例,年龄22~85岁,脑梗死22例,脑出血14例,合并认知障碍11例,语言障碍9例,男性28例,女性12例。

1.2吞咽障碍程度评判标准

参照洼田饮水试验[1] 评价:患者坐位,饮温水30ml,观察经过,记录时间,注意有无呛咳。正常:1~5s内饮完无呛咳。异常:Ⅰ级,1次5s以上饮完,或2次以上饮完;Ⅱ级,1次5s以上饮完,有呛咳;Ⅲ级,2次以上饮完,有呛咳;Ⅳ级,多次呛咳,不能饮完。

1.3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吞咽障碍常规治疗及保健知识教育。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1.3.1 我们对中度、重度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间接训练(基础训练),有针对性开展口咽部肌群功能训练。主要包括:①增强口面部肌群运动、舌体运动和下颌骨的张合运动:让患者空咀嚼、皱眉、闭眼、鼓腮、吹气、微笑,张颌、闭颌运动,伸舌作左右、前后、舌背抬高运动或阻力运动。②咽部冷刺激:用冰冻的棉棒轻轻刺激患者软腭、腭弓、舌根及咽后壁,提高其敏感性。③空吞咽训练:让患者作空吞咽口水、小冰块及果冻训练,这有利于患者吞咽模式的恢复。④呼吸功能训练等。

1.3.2 对轻度吞咽障碍采用直接吞咽训练(摄食训练),以摄食和训练为主,对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经过基础训练产生一定的吞咽能力后方可进行摄食训练。主要方法有:①取利于进食的:常用有2种,半卧位:躯干上抬30°,头颈前屈,患肩用枕垫起,这有利于口腔期障碍患者食团向咽部运送;坐位: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坐起时无性低血压反应,就可取坐位进食,这样容易引起吞咽反射。②把握好一口量:一口量过多,口腔控制困难,食物会从口中漏出或引起咽部食物残留导致误咽;过少,则会因刺激强度不够,难以诱发吞咽反射。一般以少量试之(3~4ml),然后酌情增加。③强调食物的性质:食物的形态应根据患者的情况,从流质、半流质,逐渐过渡到普食。所选择食物的温度、质地、体积和口味要能够激活吞咽,避免粘性、干燥和难以咀嚼或容易分散的食物。④强化意念运动训练:引导患者摄食、咀嚼、吞咽等一系列吞咽动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运动传导通路的重新建立。

2结果

两组训练前后吞咽功能评定,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观察组吞咽功能的改善优于对照组,说明康复护理训练能

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有些甚至可以恢复正常。

3讨论

3.1护理干预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由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同时还存在肢体瘫痪、语言不清、烦躁易怒、情绪抑郁等情况,因此必须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提高患者进行吞咽训练的主动性。因为患者的积极主动意识不仅对支配吞咽肌群的活动是良性刺激,同时对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也是良性刺激,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2进行吞咽训练越早越好

只要病情允许,康复护理介入的时间越早越好,并针对吞咽障碍的不同程度实施不同的训练方法。每次训练前患者至少要休息30min使其做好准备,如排便、洗手、漱口等,并选取舒适。

3.3在进行吞咽训练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按有目的有顺序地训练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训练,使有关肌肉运动逐渐到位,能够有效防止误咽及呛咳。如出现误吸,应及时用吸引器将口内及咽部食物吸出。吞咽功能改善后,可考虑拔除鼻饲管,增加进食量和种类。

3.4做好出院健康指导

患者出院前,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康复训练方法、注意事项,要求家属持之以恒的协助患者进行吞咽训练。

康复护理训练第6篇

方法:对我科64例高血压脑溢血患者进行了四肢康复训练,观察临床效果。

结果:64例患者的肌力明显提高,效果确切。

结论:对高血压脑溢血患者进行四肢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高血压脑溢血四肢康复训练护理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424-01

脑溢血属于脑中风,是高血压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主要指非外伤引起的脑实质内出血,大部分是高血压患者脑内小动脉压力突然升高,引起血管破裂,又称作高血压性脑溢血。动脉硬化、高血压不稳定等是脑出血的主要病因[1]。2002年2月至2013年5月,我科对64例高血压脑溢血患者进行了四肢康复训练,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运动能力。

1一般资料

64例患者,男39例,女25例,年龄平均为(63.9±3.3)岁。高血压病病史3-40年,中位数12.3年。所有患者均经过CT结合临床表现明确诊断为脑出血,21例嗜睡,20例浅昏迷,6例深昏迷,8例单侧瞳孔散大,7例两侧瞳孔散大。按照肌力分级方法,64例患者5例0级,15例I级,19例II级,18例III级,IV级7例。

2结果

64例患者早期就开始康复训练,经过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患者肌力明显提高,4例I级,11例II级,20例III级,IV级29例。

3病情观察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脑出血患者有嗜睡、浅昏迷、深昏迷等不同意识障碍。若患者出现频繁呕吐、剧烈头疼、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减弱等,可能是脑干受损,提示脑疝,应及时抢救。若昏迷患者躲避疼痛、躁动,提示病情好转。瞳孔观察:瞳孔变化是高血压危象重要指标,双侧瞳孔变化提示对光反射灵敏程度。脑干出血患者瞳孔针尖样改变;瞳孔早期缩小,后期散大,对光反射减弱提示大脑半球出血。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瞳孔变化,及时记录。若患者高热甚至超高热提示体温调节中枢损伤。脑组织受压会引起呼吸、脉搏减弱,血压升高。若血压下降可能感染或者中枢循环衰竭[2]。

4护理

4.1常规护理。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发病48小时内禁止搬动,头部冰袋降温预防出血。发病1天内禁食,之后要低热量、低胆固醇、低脂肪、高蛋白饮食,控制食盐摄入量。保持患者口腔清洁,痰液较多者可用吸痰器,吸痰动作轻柔,防止鼻粘膜、气管损伤,注意无菌操作。若患者出血高热,给予物理降温,降低脑细胞血流量和耗氧量,增加脑细胞对缺氧难受能力。及时预防应激性溃疡和尿路感染,若出现应激性溃疡,及时给予冰盐水、云南白药等。尿潴留患者给予热敷膀胱区域,诱导膀胱收缩,适当按摩膀胱刺激排尿。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是否导尿。

4.2心理护理。脑出血患者的心理受到很大创伤,会产生孤单、抑郁、悲观、无助等心理,护士要多鼓励、安慰患者,消除患者不良情绪,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3]。给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可以通过听音乐、看书等保持心情愉悦、情绪稳定。

5康复训练方法

肢置:帮助患者把肢体摆放于良好,防止肢体痉挛出现、进展,准备做功能训练。患者取仰卧位,下肢自然屈膝、屈髋,踝关节背屈;双上肢稍微外展,肘关节、腕关节伸直,手指自然伸展。健侧卧位,患侧肩部前屈90度,手触摸枕头,伸直肘关节,患侧下肢屈髋、屈膝,髋关节稍内旋。患侧卧位,患侧肩部前伸,伸肘关节使前臂向后旋,伸直腕指,患侧的下肢屈膝后伸,健侧的下肢置于患肢前面,避免肩关节受压、损伤。肌力训练过程中,健侧肢体着重进行肌力训练,健侧肢体抗阻力,引起联合反射促进患侧肌群收缩。对上肢、下肢进行有针对性训练,多关节、多轴位、多肌群综合训练。轻度瘫痪的患者鼓励自主锻炼,帮助全瘫患者被动练习。被动练习顺序:上肢:手腕-肘关节-肩关节;下肢:足趾-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各个关节活动范围适中,避免关节、肌群的脱位、损伤。训练过程中动作缓慢、轻柔,活动范围以最大生理范围为宜。抗痉挛的良好是桥式,这是自立训练的开始。桥式运动是坐、站训练的基础。仰卧位翻到侧卧位,患者屈膝屈髋,Bobath法伸肘握手,肩部上举90度,头向侧方转,健侧带动患侧向前伸肘,肢体同时向一侧用力,同时摆膝关节,共同摆动骨盆带、肩胛带完成侧卧。训练过程中避免肩关节受压。平衡和站立训练,患者先取坐位,静态平衡后进行躯干和腰部训练,平衡后让患者拿不同高度、不同方向的物体,慢慢增加难度。在此平衡基础上,从不同方向(前后左右)给予患者压力,破坏患者平衡,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新的平衡。站立平衡训练时要保持髋、膝、踝关节稳定,防止意外发生。患者达到下面条件后进行站立训练:①患侧下肢能够支持体重的75%。②患者下肢能屈膝训练。③平衡站立达到II级或者III级。④可以在支具帮助下前后走。平衡训练后,鼓励患者早期进行肢体活动和练习,健侧带动患侧,加强日常活动,自主完成日常生活。

6讨论

高血压引起小动脉病变,典型表现是小动脉管壁纤维样或者玻璃样变性,引起局灶性坏死、缺血、出血,血管壁的强度削弱,局限性扩张,微小动脉瘤形成。高血压脑溢血在此基础上,因过度脑力、体力、情绪激动等因素引起血压升高剧烈,引起病变血管突然破裂。豆纹动脉最常见,其次丘脑的穿通动脉、膝状动脉、脉络丛动脉等[4]。脑出血作为一种多发病、常见病,病情危急、发病迅速、病程长,致残率比较高,对患者的生活影响深刻。高血压脑溢血患者的观察和护理十分重要,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因、病情、临床表现等。疾病和躯体障碍同时存在是神经系统疾病最显著的特点,在积极治疗的同时配合肢体康复训练对患者肢体的预后有非常重要意义,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

参考文献

[1]葛梅,胡春荣,万正英.脑出血昏迷病人的观察与护理[J].中外医疗,2010,29(25):155

[2]崔国红,常继英,陈春茗.高血压脑出血的观察和护理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2012,18(24):2242-2243

康复护理训练第7篇

[关键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护理; 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 R687.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175-01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髋关节疾患终末治疗的有效方法,是最常用的成人髋关节重建手术,能有效地恢复关节功能,解除疼痛并适当调整双下肢长度[1]。术后良好的护理及康复指导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我科2008年4月至2011年3月对54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实行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康复护理与早期康复功能锻炼相结合的护理措施,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54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男38例,女16例,年龄37岁至90岁,平均年龄64.5岁,其中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6例,髋关节炎1例,股骨颈骨折3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均有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病史。术前合并高血压3例,糖尿病2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本组病例患者因被动地限制了活动,使正常的生活秩序发生了改变,手术创伤较大,使患者产生心理负面刺激,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心理。我们针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疏导,与患者及家属耐心交谈,一方面交谈施行手术的重要性,可能取得的效果,术后恢复过程,消除顾虑;另一方面介绍典型病例,让手术成功的患者现身说法,使其对手术有信心和安全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经过心理护理所有患者均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

2.1.2 术前准备 做好术前各项常规检查,备血、留置导尿、围手术期用药。

2.1.3 皮肤准备 骨科手术是无菌手术,所以对手术区的皮肤准备要求很严格。去除手术区域的毛发和污垢,减少细菌污染,预防切口感染。备皮范围上至腰部,下至膝部以下,前后过中线,包括会皮肤。人工关节是异物,一旦感染将导致手术失败[2]。

2.1.4 进行术前适应性训练 指导患者深呼吸及吹气球锻炼,加强肺功能;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练习在床上仰卧,并做腰肌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

2.2 术后护理

2.2.1 病情观察 给予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注意患者意识状态和下肢血液循环情况,如肢体颜色及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每15-30分钟巡视病房一次,发现病人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抢救。

2.2.2 护理 保持正确的,防止髋关节脱位。术后患肢保持外展30°中立位,不要卧于患侧,两膝之间置软枕。为预防髋关节脱位,手术完毕回病房,因麻醉作用未消失、肌肉松弛,如搬运不当或患者躁动易造成髋关节脱位,使手术失败,所有搬运或翻身等护理操作都应保持髋关节外展,患肢中立位,避免屈曲和内收[3]。

2.2.3 切口及引流管护理 预防切口感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观察切口渗血情况,渗血量较多时,应通知医生及时更换敷料并查找原因,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严防大小便污染,定期换药。术后保持负压引流通畅与无菌,妥善固定,防止脱落,观察引流量、颜色、性质,准确记录引流量,每日引流量低于50ml时,可拔管。

2.2.4 术肢血液循环的观察 严密观察肢端皮肤的颜色、温度、感觉、肿胀情况。为预防下肢DVT的发生,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我科常规术后12小时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1次/天,疗程7-10天。均无DVT发生。

2.2.5 疼痛护理 手术后伤口疼痛可影响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饮食、睡眠,不利伤口愈合,同时也影响患者的早期功能康复训练。因此应重视术后疼痛控制,评估患者疼痛性质、时间、程度,安慰患者,分散注意力,遵医嘱使用镇痛剂,保证患者休息。

2.2.6 加强基础护理 做好生活护理,预防并发症发生。患者因伤后疼痛不愿意翻身,加之老年患者多因体质差而懒于活动,长期卧床易发生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术后给予充气床垫保护骨突出处,经常按摩、温水擦浴,促进血液循环。保持患者床铺清洁、干燥、平整,建立翻身卡,定时翻身,翻身时应注意伸直术侧髋关节,保持旋转中立,两腿之间夹一大软枕,防止髋关节内收引起假体脱位[4]。同时鼓励病人咳嗽深呼吸、做扩胸运动,有效排痰。留置导尿管者,定时尿道口专项护理和膀胱冲洗。为预防便秘,饮食方面指导食营养丰富、高纤维、高维生素食物,忌烟酒,多饮水,每日不少于2000ml,指导患者每日对腹部顺时针按摩数次,保持大小便通畅。

3 康复训练指导 早期合理的功能锻炼可预防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直,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康复训练应根据患者的耐力,接受能力,遵循持续、缓慢,循序渐进的原则,着重患肢的康复。

3.1 术后早期(术后1-7天) 术后保持患肢外展30°中立位。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疼痛的情况下,术后第一天开始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以髋膝关节不动,绷紧大腿和肌肉10秒后放松再绷紧放松,以此循环,保持肌肉张力;踝关节及足趾主动屈伸运动,练习时注意踝关节屈伸范围要大,每次3-5秒,每日3-4次;坚持抬臀运动,健肢膝关节屈曲,足底用力,两肘关节为力点,将臀部抬起,保持20秒,每2小时抬臀一次。

3.2 术后中期(术后8天-2周) 开始转移:先由卧位到坐位,由坐到站,由站到行走的训练。被动曲髋屈膝运动。早期遵医嘱使用CPM机,进行髋关节和膝关节的被动屈伸运动,最小角度(一般30-40o)开始,以病人能耐受为宜,逐渐增加活动强度,每日2次,每次0.5-1小时;坐位运动,术后指导和协助患者将患肢移床边,屈健腿伸患肢,利于双手和健腿支撑力坐起将患肢自然垂于床边,每天2-3次,髋关节屈曲度不超过90°;床旁站立运动和步行练习,坐起无头晕等症状后,可练习由坐到站的位置,并进行扶拐立位和步行练习。在床边坐下,先下健肢再下患肢,站立时患肢外展,禁止髋关节内收内旋动作。扶双拐支撑时,身体重心在健侧,患肢不负重,扶双拐行走时健腿先迈,患腿跟进,拐杖随后。专人保护,每次20秒,每天2-3次。

3.3 术后晚期(2周以后) 继续加强肌肉和关节活动训练及负重指导,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及强度。患肢不负重,拄双拐行走,术后3个月患肢可逐渐负重,由双拐单拐手杖,但必须避免屈患髋下蹲。

3.4 生活方式康复指导 指导患者正确的睡姿(睡眠时两腿之间放一大软枕头,勿交叉双脚),正确的更衣(如穿裤时先患侧后健侧)、穿袜(伸髋屈膝进行)、穿鞋(穿无需系鞋带的鞋);下床方法:患者先保持坐立位移至患侧床边,健腿先离床并使足部着地,患肢外展屈髋离床并使足部着地,再扶助行器站立。上床时按相反程序进行。

3.5 出院指导 给每位患者发放科内编制的人工髋关节康复病友手册一本。告知患者日常生活中做到“三不”,即不坐矮凳子或软沙发,不翘“二郎腿”,不侧身弯腰或过度向前弯腰,以免发生关节脱位。遵医嘱定期复查,分别于术后1、3、6个月复查X线片、向医师随访。指导院外继续加强肢体功能练习,注意安全,严防跌伤。宣传坚持锻炼的意义,保证康复护理的连续。

4 讨论 对于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除了认真做好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和护理,术后康复指导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三者相互结合才能使患者缩短卧床时间,早期下床活动,患者的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获得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树立了独立生活的信心,从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晓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52例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9):220-221.

[2] 于金秀,赵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66-67.

康复护理训练第8篇

关键词:康复训练;护理;尺桡骨双骨折;功能恢复

尺桡骨双骨折患者在骨折后折端或有发生重叠或旋转的危险,也会导致成角或移位等畸形。所以针对尺桡骨双骨折的患者治疗的重点是为患者恢复前臂的旋转功能,如果治疗和护理不当会使患者前臂功能发生障碍[1],威胁患者的健康。如果在患者手术之后没有给与相应的功能恢复锻炼,会影响临床的治疗效果,同时对患者的预后也存在一定的威胁,严重的甚至会导致部分有望恢复的患者发生肌肉萎缩或者关节粘连等后果,直接影响患者的前臂旋转功能的恢复。本研究针对我院接收的尺桡骨双骨折患者在给予常规基础护理的同时再进行康复训练护理,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恢复情况,患者的前臂旋转功能恢复良好,现在将本次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接收的57例尺桡骨双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8例,对照组29例。57例患者中有男性32例,女性25例,患者年龄为13~46岁,平均年龄(24.6±4.9)岁。左侧骨折患者为35例,右侧骨折患者为2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方面未见有明显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康复训练护理及心理护理。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

1.2.1心理护理 意外是导致骨折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患者在突然遭受意外受伤之后,心理会有紧张,恐惧等心理。而且由于骨折部位的疼痛患者也会出现一些暴躁,焦虑的情绪。所以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患者相应的心理疏导。详细耐心的向患者介绍尺桡骨双骨折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效果,在手术之后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并将治疗成功的案例分享给患者,让患者对预后有信心,消除其紧张和恐惧的心理。护理人员也需要将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告知给患者,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增加其依从性,从而提高护理效果。

1.2.2早期康复训练护理 患者在接受手术后2w时间内属于早期康复训练护理时间,该段期间内由于患者的骨折恢复并不牢固,如果过度训练可能会导致患者二次受伤,所以训练以肌肉收缩练习为主,让患者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从远端手指伸曲训练,30次为1组,训练3组/d。

1.2.3中期康复训练护理 手术3w之后到4w,患者的骨折开始逐步愈合,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进行骨折上下关节部位的活动锻炼,适当的增加锻炼的强度和时间。患者每天锻炼骨折上下关节,60次为1组,3组/d。

1.2.4后期康复训练护理 手术后5w至痊愈,患者的骨折愈合良好并逐步恢复骨的原型和构造,这段时间避免对患肢过度的训练,患者训练患肢旋转功能的时候动作要柔缓,逐步从小范围开始训练,90次/组,训练3组/d。

1.3指标观察 对比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的前臂旋转功能恢复情况以及住院期间患者并发症发生的概率。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分析统计,计量资料使用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t检验,组间对比使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恢复情况对比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恢复情况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的恢复情况好,两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在康复训练护理下未见有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患者发生3例并发症,1例为关节粘连,1例为桡神经麻醉,1例为前臂旋转功能障碍,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为10.34%。两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尺桡骨双骨折主要是由于前臂受到意外的剧烈冲击造成,在患者进行骨折复位手术之后给予相应的康复训练护理,能够促进患者患肢的血液循环,促进骨痂的生长并减少患者发生肌肉萎缩或者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对尺桡骨双骨折患者给予基础护理的同时再给予康复训练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逐步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增加了愈合的速度,减少了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状态,其临床治疗效果和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的患者相比有明显差异,P

由此可见,在患者发生尺桡骨双骨折之后,在积极治疗同时配合以康复训练护理,能够促进患者的前臂功能恢复,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并且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低,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