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经济形势不景气

经济形势不景气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2 09:33:18

经济形势不景气

经济形势不景气第1篇

[关键词] 企业景气调查 景气指数 经济预期

景气调查方法,是二次大战后欧美国家首先发起的,到上世纪50年代中叶,世界各国已广泛推广。它是一种较快了解经济情况的途径。目前世界上广泛开展的景气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景气动向调查、设备投资意向调查、消费调查。景气动向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和趋势,各国开展的面向国内主要大中型企业的调查较多,这些大中型企业数量不多,但是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却相当大。在国际上进行景气调查的著名机构大都是以定性的判断调查为主,唯独日本采取定性和定量调查同时进行的方式。其定量调查主要涉及企业生产、销售、库存等有关经济活动财务指标的实际数据和预测(或计划)数据,共有62个指标;定性调查17项,主要是调查企业家对本企业经济状况、库存水平及其它情况所作的判断和评价。日本银行的《主要企业短期观测调查》从1957年开始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虽然问卷的形式复杂,内容繁多,但至1964年以来调查表的回收率均为100%,其公布的信息可信度也很高,而且极具影响力和权威性,政府和许多企业、机构都利用的数据来进行预测决策和制定政策、计划。

景气调查的最终成果是景气指数。景气指数又称为景气度,它是对企业景气调查中的企业家关于景气变动状况定性判断的定量描述,用于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所处的状态和未来发展变化趋势。景气通常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再生产周期的高涨阶段,以生产增长、就业增加、商业和信用活跃、市场兴旺等为表征的经济繁荣现象。在现代经济社会,景气变动受到了个人、社会经济组织,以及政府的普遍关注,景气预测成为现实经济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基于企业景气调查结果的企业状况预测研究成果主要有:

1.企业景气状况与宏观经济运行相互关系研究:陈磊(2004)对中国人民银行5000户工业企业景气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在全面考察各项景气调查指标的汇总量化指数DI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综合反映企业景气状况变动特征的企业景气指数――先行、一致和滞后合成指数,并据此分析了企业景气状况与GDP、工业生产、投资、消费和物价等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相关性,从而为政府部门及时、准确地判断和预测经济形势,深入探讨经济周期波动的微观起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且为企业景气调查制度的修订和完善提供必要的依据。

陈磊(2004)在全面考察中国人民银行景气问卷调查各项指标的基础上,构造综合反映企业景气状况的景气调查指数,对企业经营状况与宏观经济运行的相关性和行业景气变动的时差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从而为从微观领域把握和预测经济运行态势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必要的科学依据。

2.企业景气预测研究:肖进,樊英,朱兵(2006)将企业景气调查数据与传统统计数据相结合,综合利用这两类数据建立景气预测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与单一使用传统统计数据或企业景气调查数据建立的景气预测模型相比,综合利用两类数据建立的模型预测精度大大提高,从而为景气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王恩德,梁云芳,孔宪丽,高铁梅(2006)根据我国统计数据的特点,开发了适于景气分析的数据仓库,同时利用国际上通用的景气指数方法,建立了监测中小工业企业经济运行状况的景气指数和预警信号系统,并研制了相应的中小工业企业景气监测预警软件系统。

3.企业景气与GDP增长率相互关系研究:何荆,尚国强(2003)试图运用浙江几年来企业景气调查结果和GDP增长率进行相关关系分析,并在证明两者呈显著相关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回归方程式,预测浙江GDP增长情况的大体趋势。吴健辉,洪旺元,郝朝晖(2005)[7]通过对中部六省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景气指数和GDP三者相关关系的分析,比较各省经济发展的速度。

4.企业景气与财务预期相互关系研究:王晋斌(2006)研究表明定性和定量财务调查问卷设计指标的匹配问题限制了可以推断财务变量预期性质的变量,也使得从这些预期调查财务变量中难以观测下一时期财务真实变量的变化,降低了财务指标预期性质的可检测范围。徐广军,张腊梅(2008)以权威机构数千家企业调查数据为样本,分析了企业财务指标与企业景气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构建了基于企业景气指数的财务预测模型。经过分析和对模型的改进及对模型的预测评价,最后得到了7个具有较强预测能力的模型,为财务预测开拓了新的视角。

总结以上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发现,企业景气调查能够从多方面反映企业景气状况,从微观面提供很多宏观总量数据难以包括的丰富信息,从而为政府部门及时、准确地判断和预测经济形势,深入探讨经济周期波动的微观起因提供一种新的、较为有效的分析工具。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国开展企业景气调查的时间还比较短,以及转轨时期行业结构、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企业景气指数构成指标的选择和企业景气状况与总量指标的时差特征还可能发生变化,有待于在未来更长的时间内不断加以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

[2]陈 磊:企业景气状况与宏观经济运行[J].管理世界,2004,(3),14-24

[3]陈 磊:基于问卷调查的企业景气状况及行业特征分析[J].统计研究,2004,(3),34-38

[4]肖 进 樊 英 朱 兵:景气预测模型应用研究[J].软科学,2006,20,(4),12-15

[5]王恩德 梁云芳 孔宪丽 高铁梅:中国中小工业企业景气监测预警系统开发与应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9),122-130

[6]何 荆 尚国强:企业景气调查与GDP增长率相关关系及其预测研究[J],浙江统计,2003,(3),14-16

经济形势不景气第2篇

关键词:寿险市场 景气指数 合成指数 时差相关分析 预警

19世纪末期,经济景气研究在国外开始兴起。经过一百多年发展,越来越完善的景气分析方法已经被各国政府广泛使用,并且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针对国内的一些行业领域,如工业、房地产、旅游业等,近年来已有较多研究,但对于我国的寿险业,甚至保险业,景气分析几乎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将景气指数运用于寿险市场研究,根据我国2000~2011年寿险市场的指标数据,构建我国寿险市场景气指数体系,从定量方面预测寿险市场发展趋势,填补了景气分析应用于这一领域的空白,为政府宏观调控和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寿险公司的经营决策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寿险市场景气指数指标的选定

(一)指标的组成内容

本文从寿险业务量、寿险市场规模、寿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寿险企业效益四个方面来反映寿险市场的景气状况(参见表1)。

上述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会造成数据信息的重复使用,影响结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因此剔除相关性较高的指标,最终选择寿险保费收入、寿险给付金额、寿险公司数、寿险公司总资产、寿险从业人员数、寿险保险密度、寿险保险深度、寿险公司预计利润总额、寿险机构资金运用率、寿险机构资金运用盈利率等10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来构建寿险市场景气指数。

(二)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三)先行、一致、滞后指标的选定

二、寿险市场景气指数的编制与实证分析

(二)合成指数的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合成指数编制方法,指定2000年为基准年份,可计算出寿险市场一致景气指数,进而得出景气指数波动率,绘制寿险市场景气指数与波动情况合成图(图1)如下。

从实证结果来看,2001年我国寿险市场景气指数处于增长状态,增长率为1.04%。然而,2002年,景气指数并没有一路攀升,而是出现了下滑趋势,并在2005年达到谷底,景气指数下滑到97.64,寿险市场首次出现微弱不景气现象。随后,景气指数开始出现回升态势,从2006年开始快速攀升,经过4年时间在2010年到达峰点并进入平稳发展时期。我国寿险市场总体处于微景气状态,景气指数波动幅度较小。

2000年之前,我国寿险市场一直以传统寿险产品为主,产品重点突出保障功能,基本不具有储蓄和投资功能。2000 年之后,随着分红险、万能险和投连险等新型产品的推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寿险市场则以兼具保障、储蓄、投资功能为一体的新型产品为主。2001年,随着中国加入WTO,保险市场进一步开放,大量外资寿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本土中小保险企业也迅速发展壮大。因此,景气指数达到101.04,增长率为1.04%,寿险市场相对景气。但是好景不长,由于中国保险市场待开发前景和利润潜力相当可观,自身的保险经验又相对不足,承保能力有限,呈现出供求极不平衡的态势;而发达国家保险市场供给却相对过剩,需寻找新的市场,二者之间的明显“落差”,市场上期的高增长和超额利润吸引了投资者一哄而上,造成了欧美的保险人纷纷抢滩中国的热潮,无序发展使得市场出现了非理性状态,2002年景气指数开始出现下滑趋势。但是在低利率环境下,寿险市场不断推出新型产品,并开创了银行这一新渠道,一直到2004年,景气指数虽然不断下滑,却一直处于100以上,下滑幅度并不明显,寿险市场仍然处于微景气状态。

2005年景气指数达到谷底,下滑到97.64,寿险市场首次出现微弱不景气现象。2006年,寿险市场业务结构调整成果良好,无序竞争状态得到了改善,一些关于保险行业的新政策、新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使寿险市场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而经过几年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寿险企业的组织结构、研发能力和市场服务等都有较大提高,从而使得寿险市场的整体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景气指数开始回升,进入了新一轮的上升期。

到了2007年,由于我国寿险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宏观经济环境对寿险市场的影响加大。我国GDP增速在今年达到十年来的峰值,股市爆发式上涨,寿险市场开始了快速发展,增长率达到峰值1.42%,并且势头延续到了2008年。但是,2008 年下半年到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GDP增速回落,寿险市场增长速度变缓。随后,国家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和低利率货币政策,使寿险市场在2010年再度进入高峰,保费突破1万亿,景气指数达到100.76。

进入2011年以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受国家宏观调控,货币政策紧缩,利率和CPI上涨、GDP增速相对放缓,股市、债市持续承受下行压力,直接影响了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寿险业特别是银保业务增速明显放缓,分红险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大幅下降。寿险市场景气指数回落到100.65,虽然不能与2010年的高点相比,但走势基本保持平稳。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1、寿险市场发展不稳定,仍处于低水平状态

2001年,景气指数为101.04,寿险市场相对景气;2002~2004年,景气指数从100.75下滑为100.32,寿险市场处于微景气状态;2005~2008年,景气指数从97.64的谷底开始回升,但也一直没有超过100的景气临界值,寿险市场始终处于微弱不景气;2009~2011年,景气指数相对平稳,寿险市场又恢复为微景气状态。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寿险市场的发展并不稳定。另一方面,2000~2011年,寿险景气指数一直在景气临界值周围波动,12年中,我国寿险市场只有2001年是相对景气,其他年份则是微景气状态或者微弱不景气状态,这说明我国寿险市场还不成熟,仍处于低水平状态。

2、寿险市场景气指数能较好地预测寿险市场的发展趋势

根据实证结果可以看出,2010年寿险市场景气指数再次达到顶峰后,2011年开始下滑,但回落幅度较小,波动率仅为-0.11%。再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可以预测寿险市场将进入平稳发展时期,短期内寿险业难以恢复高增长态势。本文把寿险市场的景气变动指数化,以指数的形式反映寿险市场的短期发展态势,便于正确认识寿险市场发展形势。

3、寿险市场景气指数的编制有待提高

由于数据采集的困难性,本文仅收集到12年间的数据,样本数量较小。保险业数据多为年度数据,这也使得寿险市场景气指数的时效性相对不足。本文经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最终采用九项指标构建景气指数体系,其中反映企业资产方面的指标比较少,所以构建景气指数的指标组仍有待改进。本文的景气指数编制还有许多不完备的地方,需要在今后实践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

(二)政策建议

1、抓住时机,积极推进寿险市场稳健发展

根据景气指数的预测,我国寿险市场将进入平稳发展时期,我们应当抓住时机,解决前期高速增长带来的问题,认真总结寿险业发展经验、教训,积极转变增长方式,及时进行结构调整,从注重市场的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出发,把精力放在基础工作上,积极推进寿险市场稳健发展。

2、完善统计制度,加强数据管理

充足有效的数据是进行数理统计和计量经济分析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更好地发挥统计职能,避免保险行业的专家学者在分析问题时因为统计数据不足而事倍功半,甚至研究成果缺乏准确性和科学性,我国应完善寿险业乃至整个保险业的统计制度,加强数据管理。

3、优化寿险市场景气指数的编制

统计部门应完善统计制度,加强月度数据管理,为行业研究者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持,在构建寿险市场景气指数体系时多方面、多层次选取指标,增加指标数量,综合各方面因素,如指标重要程度、监督引导方向等,运用统计学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法、时差相关分析系数法等,更加合理地分配各指标的权重,进一步完善寿险市场景气指数的编制。

4、建立寿险市场景气预警系统

为了保证寿险市场能健康、稳定地发展,政府和监管部门应该通过构建数据模型、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创建保险监管、保险服务、保险信心等景气指数,在寿险景气指数的基础上,及时建立寿险市场景气预警系统,并实时监测数据和预警信号,帮助政府和企业经营者了解寿险市场发展状态、动力和趋势,以便决策者把握大局,引导寿险市场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绪瑾.保险学(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

[2]高铁梅,王金明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3]董文泉,高铁梅等.经济周期波动的分析与预测方法[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

[4]赖福平.工业企业景气指数研究与实证分析[D].暨南大学,2005

[5]李伟.中国轿车市场的需求波动及景气指数研究[D].安徽大学,2012

[6]董文泉,郭庭选,高铁梅.我国经济循环的测定、分析和预测(I)――经济循环的存在与测定[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第3期

[7]陈迪红,李华中,杨湘豫.行业景气指数建立的方法选择及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2003.4

[8]黄洪.创建广东保险业景气指数(GIPI)研究[J].保险研究.2011(11)

[9]王绪瑾,席友,龙云飞.中国寿险市场的特征、矛盾和对策研究[J]. 保险研究,2011(12)

[10]何玉东,孙溪.经济周期视野下的中国寿险业发展态势探析[J].保险研究,2012(03)

经济形势不景气第3篇

关键词:园林绿化;景气分析;城市生态

中图分类号:TU9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5-0115-02

城市是社会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结果,既包括人口的聚集,也包括产业的聚集,还包括自然环境与人造景观的聚合,形成了缤纷的城市世界。随着建设园林城市和花园式城市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爱护家园,保护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大规模的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像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一夜之间上百座城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包头,这座城市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突然崛起的新型园林城市,正如江总书记说的那样,包头变的美啦!包头变的洋气起来啦!然而,我们是否想过,包头市的未来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增加经济亮点?包头市的城市绿化事业是否已经到了饱和阶段?笔者就这一问题,利用景气分析这一统计实物,浅谈一下园林绿化在包头市的发展前景。

一、包头市园林绿化的渊源及景气分析的产生背景

包头市地处黄河上游下段,北纬40°14′36″至42°43′49″,东经109°10′12″至110°26′25″,地形由北向南由高原、山地和平原组成。自然气候属温带大陆气候,干旱多风,昼夜温差大,总面积27691平方公里,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内蒙古治区西部。解放前夕,在东河区南门街只有63株行道树和转龙帐街百余株树。为了防沙治沙建设包头、美化包头,开展了大搞城市绿化建设,提出了普遍绿化,集中栽成片林,造一片绿一片的方针,上下齐动员开展绿化工作,园林绿化从此拉开了序幕。经过五十年的不懈努力,包头市的绿化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市容景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见表1:

从统计表不难看出,园林绿化事业在逐年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各类广场孕育而生。人与自然,人与环境成为人类追求文明,崇尚文明生活的一个最基本的需求,出现了绿色染包头,鲜花满钢城的人文景观。为了珍惜现有成果,推测园林绿化未来发展,笔者认为景气分析必将成为园林绿化的重要统计指标,其历史背景主要体现在下面五个方面:(1)经济背景。城市绿化一定程度上促进生态平衡,要不断地从社会中取得物质资料和劳动力,而给社会提供的生产物一般却不通过售卖阶段,得不到价值补偿,因而它的作用和价值是不能简单地以货币的形式直接表现的,但它却有着间接的、潜在的经济效益进行考核,主要看它为城市提供的公益效能的数量和质量。(2)统计背景。传统的统计通常是对发生过的现象做出描述。如何对现在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现象进行描述,既是市场经济对统计的要求,也是园林统计发展的自身要求。正是从这种要求出发,才产生了描述宏观经济运行现状和预期走势,描述园林生产、经营现状和预期发展的景气分析。(3)决策背景。广泛而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学者对宏观形势运行态势的判断和预期、对园林生产经营状况的判断和预期,以综合对宏观经济形势及走势进行总体判断并指导园林生产,既是宏观决策的需要,又是园林规划决策的需要。(4)环境背景。园林绿化建设以改善城市环境健全城市生态,给城市居民创造自然环境,提供休息和锻炼的场所。大量的广场、行道树、小游园及部分拆墙透绿的公园,只有投资建设,而无法收回投资,人们享受它的环境效益并不付出代价,只是创造一种环境,提供人们欣赏享受,因而也就产生了环境背景。(5)社会背景。园林绿化是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事业,它要产生大量的难以估量的综合效益和间接的经济效益,是人们公共使用、公共享受的文化事业,它属于社会公共事业或是社会公益事业性质,起到了美化市容、增加城市色彩和生机的作用,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二、利用景气分析的意义和目的

园林绿化是利用绿色植物,城市中创造自然环境,健全城市生态的一项重要的环境建设事业,是其他非生物设施所替代不了的,有利于当代和造福子孙的城市设施。它既是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建设现代化城市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整个城市以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有相应的推动作用。其意义是:(1)园林事业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是属于非物质生产的部门,它不以生产和销售产品为主要目的,社会需要它所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和事业。(2)城市园林绿化的主要任务在于美化城市,改善环境,减轻城市污染,健全城市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提供游览、休息和锻炼的场所,并为国内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为城市创造防护功能和公益效能。因此,评价园林事业的发展要从三方面进行,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只有从这三方面进行评价,才能正确反映园林绿化实际效益。

众所周知,景气分析是对企业景气调查中的企业家关于景气变动状况定性判断的定量描述,用以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所处的状态和未来发展变化趋势,是进行判断运行状态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笔者认为景气分析同样能全面地反映园林绿化发展状态和预测其发展趋势,它的意义体现在综合评价,采用一种用以综合反映调查总体所处的状态和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的景气指数,包括:(1)宏观景气指数是学者对园林发展的信心指数,它是根据学者对当前宏观园林状况进行态势的判断和对未来发展变化的预期(通常是指对“乐观”、“一般”、“不乐观”的选择)而编制的景气指数,用以综合反映学者对宏观园林状况的看法和信心。(2)园林综合状况景气指数,它是根据学者和游客对当前园林绿化状况以做出的判断和对未来发展变化的预期(通常是指对“良好”、“一般”、“不佳”的选择)而编制的景气指数,用以综合反映园林现状和未来发展变化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反映园林事业的发展全过程,才能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抓好园林工作,才能造福于人民。

三、利用景气分析预测包头市城市绿化的发展前景

爱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建设美好家园,加强城市绿化美化工作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包头市园林绿化事业日新月异,这样的变化不仅美化城市,而且也给包头市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商机,经营城市理念已经深入到每位决策者脑中,市民整体文明水平大幅度提高,体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观,从绿化角度来看,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刮目相看,笔者将近五年的城市绿化状况进行统计,统计指标见表2:

从上述统计表中不难看出,包头市的绿化水平呈上升趋势,绿化业务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从社会效益来看, 2007年在广场、公园开展了一次社会调查,游客呈现出逐年增加,特别是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并对1045名游客进行跟踪服务调查,调查结果见表3:

从社会对游客的调查情况来看,游人量增加,呈现出游客对公园广场的评价良好,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看好的态势。2000年在包头市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园林风景学会上调查的结果看:对参加会议的74名学者进行了包头市绿化美化成就及未来发展的调查,98%的学者对包头市的绿化美化给予肯定,对未来发展表示乐观,4%的学者对包头绿化美化,提出了政府在资金上投入力度不够,对未来发展表示一般,1%的学者认为由于包头市近几年大规模的绿化美化城市绿化出现近乎饱和的状况,未来发展不容乐观。从市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来看,2002年1~8月,来包头旅游人数13913万人次,同比增长速度54%,旅游收入达7.85亿元,预计全年旅游收入可达12.3亿元,同比增长50%左右,占GDP比重达4.1%,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推动第三主业增加值上升1个百分点左右。通过上述景气分析不难看出,园林绿化的发展必将成为包头市新得经济增长点,成为发展旅游事业新亮点。

综上所述,园林绿化发展正呈现出勃勃生机态势,发展前景良好,这就需要决策者大胆构筑,以创新的精神,推进包头市的两个文明建设,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戚少成.企业景气调查概述[J].中国统计,2000,(9).

[2]戚少成.景气指数的概念、种类和数值表示方法[J].中国统计,2000,(11).

经济形势不景气第4篇

一、2015年3月份国内工业运行情况

(一)工业经济增速再创新低

(二)采矿业等多数行业明显下行,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铁路、船舶、航天航空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少数行业略有好转

(三)各个地区普遍减速,中西部下行压力更为突出,东北地区持续负增长

(四)工业企业盈利能力继续恶化

二、国外工业经济形势

全球工业生产普遍放缓。发达经济体中,美国、日本制造业PMI持续回落,工业生产低迷;欧元区表现相对积极,制造业PMI与工业生产等多项指标继续改善。相比之下,受制于结构性问题发酵,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集体放缓。经济偏弱对国内经济形成一定拖累。近期,随着美联储加息预期不断升温,新兴市场资本流出步伐有所加快,未来经济稳定增长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一)美国制造业PMI继续回落

(三)日本工业生产回落

(四)巴西工业生产继续回落

(五)南非工业生产持续回落

(六)印度工业生产持续回落,制造业PMI回升

(七)俄罗斯工业生产回落

三、当前我国工业经济景气判断和趋势分析

课题组采用IIE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信号图和IIE景气指数判断工业经济的景气程度。IIE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信号图主要用于对工业经济运行进行监测预警;IIE景气指数主要用于预测分析工业经济月度同比增速变化和工业经济形势的变化。

(一)2015年3月份工业经济景气度依然较低

从IIE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信号图来看,2015年3月份工业经济景气度依然处于过冷区间。虽然工业增加值增速显著下滑,但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升至荣枯线之上。一般贸易进出口额依旧偏冷;发电量、M1-M0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依旧疲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中趋弱;而代表生产活跃度的工业品出产价格指标均依旧处在偏冷区间,但降幅较上月略有收窄。

(二)2015年4月份工业经济增速可能趋稳

当前工业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但一些积极因素也正在积累。随着政府稳增长力度不断增强,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下滑的趋势有望得到缓解,短期内可能缓慢企稳。

经济形势不景气第5篇

2002年,受消费结构升级和国家扩张性财政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国民经济呈现稳定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8%,增速比2001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9%,对GDP的增长贡献为5.6%;第二产业增长9.9%,对GDP的增长贡献为63.3%;第三产业增长7.3%,对GDP的增长贡献为31.2%。与2001年相比,GDP增量中第二产业的比重和贡献率都明显提高,工业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力量。

从行业层面看,2001年至2002年年底,处于较好景气水平(景气指数大于110)以上的行业数量及所占比重呈递增的趋势,而处于较差景气水平(景气指数小于100)的行业数量及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到2002年年底,20个主要的工业行业中已有11个处于较好景气水平以上,情况比2001年大为改观,处于较差景气水平的行业数量则由2001年的11个下降到2个,如图所示:

2001年至2002年工业行业总体景气变化情况

根据2002年各行业平均景气状况,可将20个主要的工业行业划分为五大类:

表12002年重要行业平均景气状况分类

同2001年行业增长格局的基本特征相比,多数行业增长景气水平明显提高,行业增长景气的分化局面开始形成。如下表所示:

表22001年至2002年各主要行业景气指数变化情况

上表显示,2002年除石油天然气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及饮料工业外,其余行业的增长景气较2001年均不同程度上升,其中,汽车、煤炭、食品、机械、金属制品和建材工业的提升幅度尤为突出。上升行业的数量及上升幅度都达到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综合考虑行业增长景气的水平和增长景气的变化情况,可将主要的工业行业进一步划分为四类:

表32002年重要行业景气综合分类

第一类是景气状况良好(指数≥13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以汽车工业为主,该行业2002年景气均值达137.9,同2001年相比提高36个点以上,景气水平和景气增幅均为近年来各行业之最;

第二类是景气水平较好(130>指数≥11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有食品工业、煤炭工业、机械工业(不含汽车)和金属制品业。2002年,这4个行业的平均增长景气水平和上升幅度也达到近几年的最高水平,是2002年工业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第三类是景气水平适中(110>指数≥10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包括建材、医药、钢铁、电力、电子、烟草、家电、造纸印刷、饮料、化学和纺织服装等行业,这类行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达60%以上,是保证我国工业乃至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主要力量;

第四类是景气水平较差(指数<100),而且相对下降的行业,包括有色金属工业和石油天然气工业。值得关注的是,2002年下半年,石油及石油加工业基本走出谷底,在低位景气水平出现稳步回升的态势,有色金属工业在年底出现较明显的回升势头,景气水平有望继续高走。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02年以来,除了电子、机械等传统的经济增长带动力量之外,增长景气快速提升的行业如汽车、煤炭、钢铁、电力、建材等工业行业,以及重新焕发增长活力的传统消费品制造业如食品加工业、医药、纺织服装等行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开始逐步加强,并有可能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支柱行业。行业增长格局的这些新的特点和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经济增长活力的提高。

二、分行业分析与预测

钢铁工业。2002年基本进入一个新的、具有较好持续性的增长阶段,行业增长景气指数除个别月份受市场预期调整影响出现短暂波折外,总体保持稳步上升的态势,年末景气达到近年来的最高水平,生产和消费总量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国内钢铁消费总量达到2.1亿吨,受此影响,钢铁价格在板材的带动下强劲复苏,有力地拉动了钢铁企业效益的普遍回升。据估算,2002年房地产业用钢新增量占全部钢铁新增量的60%以上,机械工业占新增钢产量的30%以上,是拉动钢铁行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应对美国201条款,我国政府出台较严厉的贸易保护措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2003年,国内钢材需求将继续扩张,国际钢材市场消费形势也将出现一定程度好转。“中国产业增长景气预测分析系统”的研究成果显示,钢铁工业增长景气将延续2002年的运行态势,保持在良好状态,钢铁生产将持续增长,全年钢产量将达到2.1亿吨以上;国内钢材价格仍会保持较高的水平,企业效益继续增长,全年实现利润将超过2002年;另外,钢材进口将得到抑制,出口有望高于2002年。

石油天然气工业。2002年,石油天然气工业增长景气指数经历了下降——震荡——上升三个阶段,以近似于倾斜的“W”状由年初的谷底缓慢攀升,虽然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全行业增长景气缓慢复苏的态势已基本形成。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和国内企业的市场预期是影响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运行态势的主要因素。从年初的情况看,由于国际油价总体水平低于上年同期,市场消费未见明显起色,行业运行延续着上年的颓势,增长景气指数滑落至历史最低。5月份以后,国际油价出现波动,国内油价走势也有所波动,受此影响,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先升后降,表现出一定的反复性。9月以后,中东局势日益恶化和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投机力量的推波助澜使国际油价震荡攀升,引起国内主管部门对油品价格的调整,国内石油企业也加大了对市场的操控力度,虽然实际需求没有出现显著改善,下游企业补充库存以规避高价风险使国内消费形势开始好转,增长景气稳定上升,全行业开始出现回暖现象。预计2003年,国际油价将先高后低,全年均价与2002年持平或高于2002年,国内需求将保持适度增长,全年成品油消费总量为12250~12500万吨,同比增长4%左右。全行业增长景气将保持2002年的回升势头,行业复苏之路还将继续。

电力行业。2002年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行业景气指数全年运行于较高区间。电力生产、供应高速增长,总体供需基本平衡。全年发电量1640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5%,用电1620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3%,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用电590、11830、1980亿千瓦时,增长3.0%、11.2%、10.0%。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980亿千瓦时,增长7.7%;全国电力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40亿元,比上年增长17.4%。2002年电力行业良好的增长势头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原因:第一,宏观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为电力行业提供了动力;第二,钢铁、煤炭、建材、机械制造等高能耗行业的

快速增长带动了电力需求;第三,农业电网新建和城市电网改造及西部地区用电普及,大大改变了电网布局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和网架结构薄弱的状况,迅速提高了农村通电率。中国产业增长预测分析系统的研究显示:2003年电力工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增长景气将总体运行于良好景气区间(历史峰值水平)。预计全年全社会用电总量达到17820亿千瓦时,增长率约10%。另外,由于电力全国联网工程尚未全面完成,竞价渠道尚未建立和煤炭价格上涨致使火电成本上升,电价在2003年不会出现明显下调。

化学工业。2002年是我国化工行业复苏的一年,行业增长景气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指数均值明显高于2001年;生产和销售保持同步快速增长,全行业完成产值7596.2亿元,同比增长15.4%,实现销售收入7216亿元,同比增长15.7%,受此影响企业获利水平显著提高,全行业资产利润率达到2.5%,比上年提高0.98个百分点。2002年化工行业良性发展首先得益于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的需求拉动力量,如修建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城市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改革,对基础原材料工业的拉动作用十分直接,特别是塑料板、管、带制造业,橡胶零件制造业充分受益,景气指数稳步上扬。其次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日用化学品制造业中(洗涤用品、化妆品药品)、日用塑料制造业的需求快速增加。再次是汽车、通讯、交通等行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橡胶制造业(轮胎制造业)、工程塑料等行业的发展。最后,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的需求也有所增加。2003年,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仍将是保证化工行业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不过,如国际原油市场大幅波动,会对有机化工原料、化纤原料、塑料原料等多种化工原料价格产生重要影响。化工行业增长预测模型综合各方面影响因素后的预测成果显示,2003年化工行业总体增长态势仍将延续,但出现波动的可能性增大。

汽车工业。2002年是中国汽车工业进入加速增长阶段的第一年,行业增长景气指数上升幅度和持续性不仅以往不曾出现,在所有行业中也是绝无仅有。与此相应,汽车行业整体效益景气出现“井喷式”增长,汽车市场呈现空前的繁荣景象。据统计,2002年全国汽车累计生产325万辆,比2001年增长38.5%,其中,轿车109万辆,比上年增加55%,累计销量112万辆,比上年增长56%,是拉动汽车行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2002年汽车行业高速增长的基本动力,首先是居民收入的快速增加使市场需求急剧扩大,2002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沿海发达地区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居民消费热点转向住、行、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国内大城市私车拥有量大幅增长,私人购车成为汽车消费的主流。其次,市场准入制度放宽增加了汽车产品的有效供给,进而大大促进了需求的增长。由过去的目录制管理改为公告制管理,生产厂商数量增加,民营资本、外资相继进入轿车、客车和零部件行业,供给主体多元化促进了市场竞争,令产品供给日益丰富,价格水平不断降低,进而极大刺激了用户的购车欲望。再次,汽车服务体系发展迅速,消费环境有效改善,汽车产品销售各个环节程序更加规范,汽车消费信贷大幅度增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最后,政府有关部门加紧修改和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行业发展、鼓励汽车消费、规范市场行为、推进税费改革的政策法规,极大地鼓舞了消费者的信心,汽车消费使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2002年汽车市场火爆的刺激下,各大汽车企业大幅度修订了增产计划,新车型的推出步伐比2002年将明显加快,势必形成更为白热化的竞争局面。随着进口关税进一步降低,进口汽车对市场的影响逐渐加大。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结合“中国产业增长景气预测分析系统”的最新预测结果,预计2003年汽车工业(含整车和零部件)销售收入增长速度将达到20%以上,汽车工业全行业景气水平将在2002年基础上再创新的景气高峰,达到160点左右的水平。预计2003年汽车产销总量可以达到400万辆以上,增长幅度在23%左右。分车型看,预计2003年国产轿车产销量将达到约160万辆,增长幅度40%以上。进口轿车数量10万辆左右。客车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幅度,预计全年产销量将达到120万辆,增长率约为13%。载货车中,重型货车仍将成为带动增长的主力军,预计全年产销量将达到约125万辆,增长幅度13%左右。

机械工业。2002年,机械工业全线飘红,主要经济指标均大幅提升,总产值达18489亿元,同比增长25.1%,居工业各行业之首,经济运行质量也明显提高。从发展态势看,机械工业增长景气指数自2002年初开始平稳上升,在经历7、8、9月的震荡调整之后,逐步在115点左右的历史最好水平的区间内稳定下来。2002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国民经济内在增长力量的集中表现。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03年机械工业增长率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不过由于2002年基数太高,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可能要适当低些,按工业总产值计,将达15%左右的水平,按增加值计将达12%左右的水平。数控机床、发电设备、工程机械等行业将继续看好,并可能创造历史最高水平。

纺织服装业。2002年,纺织服装业呈现良好运行态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整体水平好于去年并且处于自1998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全行业生产稳定增长,服装业和棉纺织业是最主要的盈利行业。2003年,纺织经济的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纺织工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改善,纺织服装业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增长景气指数将在较好景气区间内波动,纺织工业生产、出口持续增长,但增幅有可能回落,纺织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产品价格仍将处于低位,全行业经济效益大增幅提高的难度较大。

电子工业。2002年,消费类电子产品尤其是家用电子产品高速增长;国内电子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电子产品尤其是家用电子产品出口大幅度上升,我国电子工业增长景气逐步回暖,景气指数从年初的100点以下上扬至113点,达到近3年以来的最高点。全年产值同比增长22.3%,成为对2002年工业快速增长贡献最大的行业。然而,在行业增长景气复苏的同时,企业效益景气未见明显起色,延续了自2000年下半年开始的下滑势头,全年下滑近10个百分点,跌至近3年以来的最低点。全行业亏损116.2亿元,同比增加18%;完成税金总额247.6亿元,同比下降了8%。预测模型分析的结果显示:2003年,电子工业将继续保持快速的增长态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继续在100点以上的高位区间运行。其中,消费类产品将进入高速增长期,投资类产品和元器件产品也将保持快速增长。另外,预计全球PC市场增长7.6%;2003年出口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出口产品结构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电信业总体规模将再上一个新台阶,预计,到2003年底,我国移动通信用户总规模将达到3亿户,年增长40%以上,固定电话用户也将超过2.5亿户,电话普及率将达到40%。

家电制造业。2002年,家电行业呈现出缓慢复苏的态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呈现前高后低的整体

回升态势,其中,黑色家电景气水平要好于白色家电,是拉动行业景气主要力量。引领行业景气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出口迅猛增长,出口景气与出口量表现出一致的前高后底。伴随增长景气的缓慢回升,家电业效益景气也开始走出亏损的地带,总体平稳回升,黑色家电表现出稳步上升的势头,白色家电效益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2003年,家电制造业仍将维续复苏势头,增长景气继续回升;多数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与2002年基本持平或有小幅增长,空调器如果天气形势好将会有10%左右的增长空间,微波炉的跌势将趋于停止,大致稳定在2002年的水平;同时,家电的价格将持续保持在低位;2002年中国家电企业中民营企业开始崭露头角,2003年将继续有上乘表现,业绩将会有大幅度的跃升。

建材工业。2002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和房地产业飞速发展的拉动下,建材行业整体运行状况好于往年,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经济效益较快增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有显著提升。全行业景气指数保持在景气区间运行,并先后出现两波较有力度的上升。维持行业良好运行的主要动力为水泥制造业,在年初的100点上方盘横了5个月后,6月份景气指数从100.8点上升到108点。与此同时,全行业效益状况明显改善,企业利润快速增长,全年盈亏相抵后可实现利润总额135亿元,比上年增长20%,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私营经济增长最快,比上年增长58%。2002年建材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为2003年继续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奠定了基础,预计2003年建材工业产销量和利润仍将保持稳定增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进一步上升,但增长速度将会有所放缓,增长指数出现大幅上升的可能性比较小。在各个子行业中,水泥制造业由于受固定投资增长和关小上大的结构调整政策等有利因素持续发挥作用的影响,仍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态,但下半年增长速度可能会放缓;建筑用玻璃制品业将会延续自2002年9月出现的复苏趋势。

建筑业。2002年建筑业景气指数全年增势强劲,从年初的96点迅速攀升至120左右,增幅达25%,前半年景气指数上升的速度要略高于后半年,呈现前低后高的特征。预计2003年建筑业仍将保持较快增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平稳上升,但是增长速度将会放缓,并低于2002年。建筑业总产值预计同比增长15%左右,近几年的热点包括住宅、大型能源建设和调度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将持续,建筑业的企业组织结构仍将进一步得到优化。但由于投资体制改革的滞后、企业经济效益较差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有所改变。

煤炭工业。2002年,煤炭市场保持供求基本平衡格局,产销同步增长,煤炭价格继续适度回升,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是1997年以来运行质量和效益最好的年份。全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在2002年上半年出现一定程度波动,进入下半年后则呈平稳上升的态势。企业实现利润显著增长。全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利润85.7亿元,同比增加42.3亿元,增长97.3%。2003年,煤炭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保持平稳上升的态势,行业运行质量继续提升,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行业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继续增强。预计全国煤炭产量将在14.3~14.5亿吨,其中国内市场消费13.5~13.7亿吨,出口继续稳定在8500万吨左右。

烟草行业。2002年,烟草行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呈现总量供求平衡,税利总额较快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全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在2002年初基本延续了2001年下半年的大幅上升的走势,并在4月份到达了今年的高点120.3点,随后稳步下降,但仍处于较好的景气区间,全年整体水平明显好于去年。据统计,烟草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27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利润208亿元,上缴税金908亿元,同比增长23%。2003年,烟草行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烟草行业的工商利税将在今年1400亿元的基数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烟叶种植面积和收购数量将与今年基本持平,但质量和结构会进一步优化。卷烟产量将在今年的3425万箱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卷烟销售量也会适度增长。在卷烟产品结构上,预计2003年一、五类卷烟将维持今年的水平,二、三类卷烟则将分别提高1~2个百分点,而四类卷烟将可能相应有所减少。此外,市场竞争将向中高档烟集中;烟草产业结构将有效调整,市场集中度提高。

有色金属行业。2002年,有色金属行业摆脱了上一年度的下滑势头,出现回暖迹象。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在经历了第一季度的小幅下挫之后,开始逐步升高,年终攀升至105点,创造了2000年3月以来的最高点,呈现出明显的前低后高特征。由于主要产品的价格低迷,2002年有色金属行业效益出现滑坡,但势头逐月趋缓,据统计,2002年实现利润65亿元,同比下降1.9%,降幅比上年减少30个百分点。各分行业中,重有色金属行业景气明显回暖;贵金属冶炼业发展很不稳定;稀有稀土金属是景气攀升幅度最大的行业。2003年,有色金属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继续稳步上升,有色金属工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将比2002年有所改善,有色金属产量将继续增长。预计,2003年10种常用有色金属总产量将达1000万吨,同比增长5%;主要产品价格将呈现上扬之势,涨幅达6~10%;中等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总产值将达到2650亿元,比2002年增长8%左右,完成工业增加值725亿元,比2002年增长6%左右;进出口贸易总额将达55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0%。

食品工业。近年来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人们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在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上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消费结构的升级拉动了整个食品工业的良性发展。2002年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形势良好,行业增长景气指数一直处于较高的区间,从年初起即一路攀升,在11月达到了130.6的历史最高点,行业运行情况良好。值得特别关注的是,随着消费结构升级,乳品业、水产品业、其他食品加工业等等同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密切相关的子行业的发展速度远高于其他子行业,对食品工业的拉动作用十分突出。2003年,食品工业景气指数将持续2002年的上扬趋势,但受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影响,发展速度可能有所放缓。各个子行业中,2002年在兼并重组中逐渐成长的乳品业仍将是值得关注的一大亮点。

医药行业。2002年,医药行业景气指数先降后升。在9月份之前缓慢下降,主要原因是2001年国家分3批公布了药品降价方案,对医药行业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9月后医药行业的改革出现成效,产业集中度提高,积极因素开始发挥作用,有力地支撑了景气指数的爬升。子行业中,化学药制造业景气指数波动较大,主要与近期有关医药行业的政策规定频频出台有关,但其出口保持了往年的良好势头,对整个行业拉动作用明显。生物制药业受国家政策扶持,是增长速度较快的子行业,市场潜力巨大。2003年,“非典”疫情的爆发,对医药行业的全面增长将产生重要的拉动作用。此外,中药现代化以及生物制药业的快速发展为整个行业奠定了产业基础。另外还有一些外界积极因素将推进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比如国际市场上一些跨国制药公司的“转移生产”将为我国的医药行业提供商机,2003年加入WTO的积极效应进一步释放等

等。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2003年将是我国医药行业快速增长并走向健康发展的一年。

交通运输业。2002年,在多重积极因素的拉动下,交通运输业总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其中铁路客货运输、公路客货运输、民航客货运输、水上货物运输等主要指标都保持了不同程度的增长。2003年,交通行业货运增长景气将保持平稳发展势头,其中,铁路货运随着中国WTO政策的进一步调整,煤炭、冶炼物资、石油、化肥、粮食等物资的运量将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运量会超过19亿吨。但受“非典”疫情影响,客运增幅将明显下降,其中,航空客运还将扭转近年来的稳增局面,出现负增长。铁路客运将在2002年的基础上略有增长,水路、陆路和航空客货运都将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长。

旅游业。2002年旅游业市场需求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分别表现在三大类旅游业务上,入境游出现快速复苏;国内旅游保持快速增长;出境游仍然高速增长。据统计,2002年国内旅游收入可达3800亿元。2003年,受“非典”疫情和伊拉克战争影响,旅游行业增长将受重创,预计,我国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等等指标都将受到直接影响,并出现程度不同的负增长。

经济形势不景气第6篇

“企业的第一反应是削减开支,广告费总是最先想到的费用之一。”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Peter Fader说。企业在经济不景气时削减广告预算,会给采取攻击性营销策略的竞争对手占领消费者心智以机会。艰难经济形势下,“正是企业从众多竞争对手中区隔自己、脱颖而出的千载良机。”

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莱昂纳多・罗迪希(Leonard Lodish)认为,在经济不景气时削减广告预算,成本当然会下降,广告花费趋于保守,但是,“如果企业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有话要对消费者说,它要比经济形势一片大好时有效得多。”

那些在经济衰退时期坚持做广告的企业从长远来看表现优异。麦格劳・希尔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1981年、1982年经济不景气时期维持或提高广告投入水平的企业在经济复苏后都获得了强劲的销售增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经济困难时期采取攻击性营销策略的企业比那些不再继续做广告的公司的销售量要高出256%。这项研究跟踪了1980年到1985年的600家企业。

对于那些要做广告的企业而言,重要的是广告信息要与当下的经济形势合拍,说明自己的产品与服务对于消费者的利益。例如,经济衰退时期广告主可能觉得向消费者强调价格信息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这只适合于像沃尔玛这样将自己的核心价值长期定位于低价策略的公司。早在2007年,沃尔玛便发起了一场“多省点钱,生活得好些”的广告促销活动。罗迪希认为,这是个成功案例。对金融等行业的广告主来说,老是向消费者讲述恶劣的经济形势只会促使他们捂紧腰包,他们对不乐观的经济前景已趋于麻木,给他们积极信息,帮助他们从经济衰退的阴影中走出来,让他们觉得在这个不确定增加的世界,你能帮助他们获得某些确定性,重新获得一切尽在掌握的信心,或许是个好的沟通策略。譬如,对于一家健身俱乐部来说,它可以告诉消费者,经济形势是他们不能控制的,但他们可以选择一周做多少锻炼,在哪里锻炼,它正好可以帮助他们。

消费者在经济不景气时会减少消费,但他们毕竟总得消费点什么。

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Patti Williams认为,顾客价值是广告主在营销传播活动应该强调的另一重要信息,这既可以向消费者详述产品服务价格背后的价值,也可以强调低价或者公司能提供给顾客的各种利益。

在困难时期,市场营销人员更应该加倍努力工作,细分消费者,给他们针对性更强的信息。如果过去使用大众媒介便可了事,现在就必须确保自己的信息到达特定的消费人群。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广告主采取攻击性的营销传播策略时要慎之又慎,避免竞争过度。如果你与竞争对手之间陷入一场互相攻击的营销战,消费者会认为你们是一丘之貉。

经济形势不景气第7篇

    论文提要:经济景气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已成为世界许多市场经济国家监测经济运行的一种重要手段。近十几年来,我国景气指标的相关研究累积了大量经验,并逐步建立了我国的景气指标体系,用其监测分析我国经济波动。然而,对我国区域宏观经济运行先行指标体系的研究尚未形成体系。我国地域广阔,区域经济有很好的多样性,所以对区域宏观经济运行先行指标体系的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相关理论研究及其意义 

 

经济景气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五个阶段,已经有了大约近百年的发展史。最早的是哈佛指数阶段,该指数是由13项监测指标根据时间差异关系分别编制的。包括与股票市场有关的“投机指数”、与商品交易市场有关的“商情指数”,以及与金融市场有关的“金融指数”。该指数不仅能够指示景气动向,而且能够超前预报;第二阶段,景气监测预警体系形成阶段。1937年密切尔和伯恩斯研究了近500个经济指标的时间序列,选择了21个指标构成超前指示器,之后又提出了研究报告“循环复苏的统计指标”,预测出了经济转折的时间,并被后来的实际经济波动所证实;第三阶段,景气监测预警体系发展阶段,这阶段对扩散指数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第四阶段,景气监测预警体系国际化阶段,20世纪七十年代,nber和穆尔的国际景气研究中心将经济景气方法用于监测分析国际经济波动,最初建立的是西方七个主要工业国家的经济监测指标体系;第五阶段,景气监测预警体系创新化阶段j.h.斯托克和m.w.沃森提出了新的景气指数概念和制作方法。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景气指数方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景气研究思想在不断开拓创新,实际应用中不断改进和完善,目前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市场经济国家监测经济运行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才开始相关的研究工作,近十几年我国景气指标的相关研究累积了大量经验,并逐步建立了我国景气指标体系,用其监测分析我国经济波动。 

美国的次级贷款危机无疑是当今全球经济中最好最大的事件,它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到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有的经济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各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无疑成为监测的重点,我国地域广阔,区域经济有很好的多样性,加之对我国区域经济先行指标体系的研究尚未形成体系,所以对区域宏观经济运行先行指标体系的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方面我国相关理论的研究存在不足之处,尽管景气指数方法在国外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我国理论发展还相对落后,缺乏理论创新。本文试图从景气循环指标体系的领先、同步、滞后指标的模式中将先行指标分离出来,对先行指标和先行指数进行研究,对景气循环方法的深层次研究以得出较为适合的区域经济特性的先行指标体系;另一方面提出将以一个区域经济数据为背景来建立实证分析,构建出区域经济运行监控的先行指标体系,对省一级政府更好地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协调经济发展、保持经济快速平稳运行、避免出现较大波动有实际指导意义。本文对国内外景气指标体系构建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充分地研究,对我国旧先行指标体系进行了必要的参考,旨在建立一套适应当前宏观经济管理需要的经济景气先行指标监测体系。本文对指标序列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在指标筛选方面力求更符合区域经济特性,对经济波动更敏感。 

 

二、区域经济景气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 

 

区域经济先行指标的选取一定要切实结合区域经济的特性。由于我国传统二元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地域分布和政策上的原因,我国各地区逐渐形成了具有各自地区特色的经济,包括金融外贸服务型、农业加工和能源矿产型等等各种类型的经济。在早期已经研究的经济指标体系下,还要着重考虑能反映区域经济特性的经济指标。 

除此之外,选取指标的原则包括:1、先行性。所选指标对gdp有明显的先行性,其变动先于基准循环指标,能够在一个比较早的时间显示、预测总体经济波动,对gdp的变动有一定的导向性。2、经济重要性。与基准指标之间的先行关系有重要的经济原因,能够引起经济活动的波动,表现经济主体的预期,对经济活动的变化调整迅速。3、周期性。其周期趋势必须领先于基准指标,并且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具体来讲,与基准循环波动相比,先行指标的趋势变化至少领先3个月,并且表现为两次以上的单向引导关系。4、数据质量。统计覆盖的序列口径宽广,尽可能覆盖经济重点部门的指标序列,数据在月份而不是季度基础上编辑,数据及时易得,无间断,无频繁修正。 

指标的筛选原则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统计体系及统计方法的不断完善,统计的种类越来越多,统计指标的数目也日趋庞大,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信息资源。其中,影响景气波动的不仅有产业的活动,还包括就业、金融、财政、消费、物价、库存、贸易等领域的广泛的经济活动,因此收集数据时应尽量包含这些领域。

从大量经济指标中选择景气指标还应考虑到以下几条基准:(1)经济上的重要性;(2)统计上的充分性;(3)统计的适时性;(4)与景气波动的对应性。经济上的重要性是指所选指标在景气的把握上是特别重要的,并且代表经济活动的一个领域,所选指标合起来代表经济活动的主要方面;统计上的充分性是指该指标是月度(或季度)统计数据,并且数据区间较长、较完整、覆盖面大、可信度高;统计的适时性是指数据能及时定期地统计上来,并予以公布,在每月(季度)后的1~2个月(季度)内即能使用;主要参照以下标准:(1)指标跨越的时间尽可能长,一般时间跨度至少包括5次循环。但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适当缩短跨越时间长度的要求;(2)先行指标的峰值比基准循环的峰值先行至少三个月以上;(3)各个先行指标的特殊循环与基准循环接近一一对应,且在最近的连续三次循环中,至少有两次循环的峰值保持先行三个月以上。通常,指标体系是用于监控实际产出的周期性波动,为此要尽量采用指标的不变价序列。 

三、指数的合成及检验 

 

经济景气指数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变量波动的相对数,具有简洁性、直观性的特点。经济景气分析就是利用经济景气指数将不同数量的社会经济现象加以综合度量,进行动态比较的一种综合分析方法。经济景气指数从最初数据筛选到最终指数合成,编制过程较为复杂。初选指标组确定后,要进行基准循环模式的确定、基准指标的选取和对指标初步分类等工作。对季节性明显的指标序列进行了季节调整去掉季节因素,通过比值求出指标的增长率序列,然后进行第二次调整去除不规则因素,得到景气指标增长率序列组。合成指数ci不但可以反映景气变动的转折点,还可以把握景气变动幅度的相对大小,并给出数量标志,因此采用ci合成指数。在合成方法上,使用美国商务部的合成指数计算方法,并使用等权。通过k-l信息量法、时差相关分析法和峰谷对比分析法,对指标增长率序列组进行筛选、分类,确定出景气指标的先行、一致和滞后指标终选组。 

先行合成指数用来预示未来经济运行轨迹的变动趋势;一致合成指数用来反映当前经济运行方向和运行力度;滞后合成指数用来最终确认经济循环的转折点和经济运行的某一状态是否开始或结束。利用合成先行指数曲线和gdp增长率进行比较,以检验合成先行指数的先行预测效果,并且可以通过实际应用对各合成指数的效果进行检验,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对其进行调整和改进。 

 

四、结论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在经济景气周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区域先行指标体系,但我国较薄弱的数据基础给合成指数的编制带来困难,加上我国的统计体系还不完善,统计的范围还不够广泛,统计数据的时间长度也较短,统计口径经常调整。再者,在指标合成过程中的一些技术细节有待改进,比如时差的测定数据平衡性检验等方面。 

合成指数所使用的指标都是经过季节调整,去除了季节因素和不规则因素的序列,增长率循环分析仍是景气分析的主要方式。区域经济政策作用具有不确定性,给经济景气分析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最后应该指出,经济指标的循环特性是不断变化的,同时,统计数据采集方法也在不断调整。指标体系使用过程中要定期考察各指标的先行稳定性,及时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和修订。 

区域经济景气先行指标监测体系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区域宏观经济走势,增强区域经济调控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要建立一套适应各区域经济管理所需要的经济景气指标监测预警体系并定期对其进行调整和完善。在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经验的同时,如何使区域景气指标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仍需要做大量的相关研究、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到模型方法的实用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我们后续的努力,最终使完善的区域经济景气指标体系为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董文泉,高铁梅等.经济周期波动的分析与预测方法,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经济形势不景气第8篇

三季度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生产经营平稳运行,企业家对未来宏观经济走势继续看好。 企业景气指数小幅上扬 三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23.2,在二季度创下新高的基础上又提高1.5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5.5点,表明企业整体生产经营状况继续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1.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景气指数为118.5,比二季度提高2.9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3.2点;联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私营企业景气指数小幅上扬,分别比二季度提高0.7、1.7和5.5点;集体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景气指数则分别比二季度分别下调4.2、8.7、1.7和0.9点。 2.工业企业景气指数连续四个季度居各行业之首 景气指数为127.5,比二季度略有提高,比上年同期提高17.6点;建筑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景气指数由二季度的102.0上升至111.5,上升9.5点;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与二季度基本持平;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景气指数为118.3,比二季度提高5.4点,达到今年新高;房地产业继续平稳增长,景气指数为121.0,比二季度提高2.5点;社会服务业景气指数则由二季度的112.3回调至105.8。 受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扬的影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运行情况良好,景气指数高达186.3,与二季度持平;石油加工及炼焦业、能源和材料批发业企业景气指数分别比二季度提高12.4和17.8点。 3. 大型企业景气继续在高位攀升 景气指数为146.5,比二季度提高3.7点;中型企业在二季度首次进入景气区间后,三季度小幅回调,仍在景气区间,景气指数为103.2;小型企业则继续在景气临界值下方附近徘徊。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间的景气差距有所扩大。 4.国家重点企业、上市公司、国家试点企业集团成员企业和乡镇企业等特定企业群体的企业景气指数仍明显高于各类企业平均水平 景气指数分别为156.0、155.8、140.4和136.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33点。其中,国家重点企业和上市公司分别比二季度上升5.0和1.9点,国家试点企业集团成员和乡镇企业景气指数则分别下调5.0和2.0点。 5.东部地区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企业景气指数为133.4,比二季度提高2.7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14.9和107.4,与二季度基本持平。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有所加大。 6.企业总体运行质量状况继续改善 三季度,企业生产和销售平稳,产品库存有所下降,税后利润继续提高。 (1)企业生产平稳 企业生产景气指数125.9,虽比二季度小幅下调1.8点,但仍比上年同期提高16.5点。其中,工业生产景气指数127.6,比二季度下调4.2点,但比上年同期提高17.0点;建筑业生产继续强劲增长,生产景气指数为132.9点,提高10.2点;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企业生产平稳上升,生产景气指数为140.2,提高2.8点。 (2)产品订货基本持平 工业产品订货景气指数为108.6,比二季度回调0p; 3.大型企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继续提升 大型企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3.3,分别比二季度和上年同期提高4.7和34.2点;中、小型企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04.9和102.7,继续在景气区间小幅调整。 4.国家重点企业等特定企业群体的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发展信心充足 国家重点企业、上市公司、乡镇企业和国家试点企业集团成员等特定企业群体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46.1、142.7、134.9和131.6,继续保持较高的景气状态。 企业家信心的持续上升,也增强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信心。三季度,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景气指数升至115.9,比二季度上升4.4点,比上年同期上升11.3点。并显现出:一是国民经济六大行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全部步入景气区间,并且呈现出各行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普遍上扬的良好势头;二是非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景气指数上升幅度首次超过国有企业。 企业景气调查资料显示,企业家大都认为四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将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企业家信心指数继续上升,预计四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将达118左右。 成本费用增加、流动资金不足仍是当前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主要问题 1.企业成本费用继续上升 三季度,企业成本费用景气指数进一步下滑为82.7,比近年最低水平的二季度又下降2.3点,比上年同期下降15.5点。其中工业企业生产成本景气指数为87.3,比上年同期下降16.0点;建筑业企业工程结算成本景气指数为71.4,比上年同期下降17.4点;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企业营业成本景气指数为57.3,比上年同期下降20.4点;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企业经营费用景气指数为88.0,比上年同期下降9.2点;社会服务业企业营业成本景气指数为72.4,比上年同期下降6.2点。 2.企业流动资金依旧不足 三季度,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为69.2,与二季度相比略有小幅提高,但依然停滞在较低的水平上。其中,建筑业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降到今年以来的最低点,三分之二的企业认为流动资金不足,景气指数仅为41.3,比二季度下降1.3点;其他各行业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虽比二季度有所提高,但也只维持在67.0—73.0之间。 3.建筑业企业货款拖欠继续恶化 三季度,在各行业企业货款拖欠普遍好转的情况下,建筑业企业则呈继续恶化之势,44.7%的企业认为应收未收货款继续增加,11.7%的企业认为应收未收货款有所减少,建筑企业企业货款拖欠景气指数仅为67.0,比二季度又下降1点。 从三季度企业景气调查看,企业景气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继续小幅攀升,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景气指数也都处于较为良好的发展状态,企业整体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各行业企业税后利润普遍上升,国民经济呈现出较为平稳的增长势头,经济景气回升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强化;从预计指标上看,四季度国民经济将继续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全年经济状况明显好于上年,并将呈现出国民经济各行业全面增长的态势。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取决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因此,政府应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加快促进非国有经济的增长。同时采取多种手段压缩过剩生产能力、淘汰落后产品,大力扶

持高新技术产业,加大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