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08 15:43:53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第1篇

关 键 词:音乐教育 音乐训练 视唱练耳

看谱即唱叫“视唱”,训练听觉“练耳”[1]、视唱练耳是普通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训练内容之一,也是专业音乐学习者的一种基本训练内容。对幼儿而言,视唱是歌唱的基础,练耳不仅可以训练幼儿敏锐的听觉,还可以培养幼儿音乐记忆力。目前的幼儿教育教学,大都采用视唱和练耳同步进行。

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五项:唱歌活动、韵律活动、打击演奏活动、欣赏活动和音乐游戏。另外,幼儿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中有一项是发展基本音乐能力:让幼儿初步学会辨认和表现音乐的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及简单的曲式结构,学会初步地创造性地自我表达,发展基本的音乐概念,以及掌握简单的唱歌、跳舞奏乐的技能。[2]我们由上可以看出,幼儿的音乐教学没有对视唱练耳有明确要求。视唱练耳教学,在我国的起始教学时间是在小学阶段。

幼儿是我国推行的学校教育中的起始年龄阶段,具体是指3—6岁的孩子。[3]笔者从1996年开始对幼儿进行视唱练耳训练,10年后发现幼儿时期是孩子音乐听觉发展迅速、精细的时期。孩子感知良好,敏捷聪慧,模仿能力强而快,是音准教学的良机。在幼儿未识谱前,在孩子“白纸式”的大脑中,以标准音响信息先入为主,就能使孩子掌握一定的音高关系,建立正确的音准概念和积累大量的音响信息。目前,学术界音乐同仁关于幼儿音乐教学的探讨,大都是在唱歌、欣赏、音乐游戏、器乐演奏方面进行研究,但对视唱练耳教学关注得不多。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验教学,略谈拙见如下:

实验一:1996年,笔者在业余时间办了儿童声乐培训班,报名的孩子中有4名是幼儿。他们的年龄都没有超过4岁,笔者对这4名幼儿进行了小组课。鉴于孩子年龄小,为了减少他们的唱歌时间,笔者穿插了简易的视唱练耳教学。训练内容是笔者根据孩子的年龄、心理及学习特点自编的,结果发现教学效果非常好,孩子还乐于接受。45天后通过测试,这4个孩子竟然全部掌握了笔者的训练内容:能模唱五度以内的音程,能听辨do、mi、sol、la 4个基本音级。

实验二:2003年7月,笔者的业余培训班里又有6名幼儿报名,笔者开始分组对他们进行不同的视唱练耳教学。a组孩子按照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赵方幸编著的《儿童视唱练耳教程》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进行(该书的一二册教学内容均是为学前幼儿设计的);b组的孩子采用稍易于a组的训练内容。两个月后对两组孩子进行测试,结果发现6名幼儿均掌握了对他们所训练的内容。

实验三:2004年9月,为了证实普遍幼儿对视唱练耳的接受能力,笔者结合本地实验幼儿园,对一中班幼儿进行视唱练耳训练实验,同样采用了小组教学。a组是音乐感好的孩子,b组是音乐感偏差的孩子;训练内容同实验二,两个月后进行单独测试。结果发现两组孩子也均掌握了训练内容。

另外,笔者从业余时间举办培训班中发现:三岁半进入学钢琴、电子琴的幼儿比五岁半以后进入学琴的幼儿视唱练耳水平高。笔者对两个年龄段的孩子分别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一名三岁半学琴的孩子到6岁时,她对变化单音和大小三的音程都能听辨;而五岁半开始学琴的孩子,到了14岁时,变化单音和五度以内的音程依然听辨不清。

通过以上教学实例,让笔者产生很大的震惊和关注。实验证明,视唱练耳教学应该从幼儿抓起,而且不能错过这个敏感的黄金期,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推迟到小学阶段再进行。同时视唱练耳教学应从幼儿抓起,还有以下几个理由:

(一)音乐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

我国基础音乐教育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提倡新理念、新教学、新思路,课程改革被列为“十五”期间基础教育战线的迫切任务,提出的“音乐新课程”以及“音乐课程标准”已经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话题。但最终的目的还是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面向全社会,培养具有音乐审美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4]我们想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从幼儿抓起。因为幼儿时期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奠基时期,在此时期给予及时合理的音乐教育,对于一个人终身的音乐才能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视唱练耳的重要性

视唱是用以培养能按乐谱所示一切要求准确地唱出曲调的音高和节奏等方面的能力,并加深对拍子、音程和调式等感性的认识。练耳是用来培养对音乐节奏的辨别能力、对音乐的记忆能力和对音乐的内心听觉。[5]由此可见,视唱练耳是孩子学习音乐的条件,可以发展孩子的音乐听、唱、识记能力,使孩子掌握一定的音乐自学能力,培养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孩子学习音乐的自觉性,为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打好基础。

(三)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

目前,我国一些专业音乐院校附中对考生的视唱练耳考试内容和难度大大超越了地方音乐学院本科生的考试内容。比如,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视唱考试内容,不仅超越了地方音乐院校本科生考试内容,还相当于地方上的音乐硕士生的视唱考试要求。要想培养合格优秀的专业人才,视唱练耳训练必须提早进行,从幼儿抓起。当前,提早进入视唱练耳的孩子已有一部分人,这些大多是为将来走专业之路做准备的。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找老师单独辅导训练,这样既费时间又浪费开支,而且效果还不好。笔者认为,完全能在音乐课堂解决的问题,没有必要再去占用孩子的课余时间。

总之,通过上述的实验调查及测试结果,我们每一个关心幼儿音乐教育的工作者,都应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内容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例如,如何去扩充延伸幼儿的音乐教学,如何使幼儿音乐教育真正达到增智、养性、陶情、悦美的功能,如何能促进幼儿身体、情感、智能、社会等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我们每一个热爱从事幼儿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应用实际行动去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幼儿音乐教育体系。让我们为培养具有一定音乐知识技能、音乐审美能力、创造性的音乐表现力的新一代付出努力吧!

参考文献:

[1]高天康.音乐知识词典[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12页

[2]曹理.普通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322页、319页

[3]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137页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第2篇

内容摘要: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对旧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取向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基础知识教学、识谱教学、音乐欣赏教学、学科本位等普通音乐教育中的弊端进行审视和思考。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过程中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价值观,改革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从而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关键词:音乐教育价值观教学模式基础知识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出台了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更是搞好课程改革实验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观念根本转变,又是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有必要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再反思,这样有助于我们转变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推进课程改革。

一、中外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差异。

长期以来,我国和一些音乐教育发展迅速并对国际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如德国、匈牙利、前苏联、日本等国家在音乐教育价值观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首先关注的是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卡尔·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思想感情最自然的表达,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

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其教育理念突出的一点就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音乐将伴随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他多次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他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关系,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机部分,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生。

在对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表述不仅反映了一个教育家特有的洞察力和使命感,更是揭示了普通音乐教育的本质,阐明了普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的音乐教育思想最具人本主义的色彩。他表达这样的理念:“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等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丽的心。”

上述这些国家,虽然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都不尽相同,但对音乐教育价值观的认识上却比较一致,都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发展”“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然而,长期以来,学科中心主义的指导思想影响着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造成了普通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即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发展与需要。音乐教育的重点放在以识谱为中心的技术操练上,音乐对于一些学生来讲成了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造成了一些学生喜爱音乐,但害怕上音乐课的不正常现象。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国家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在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二、认识与思考。

笔者有幸参加部级音乐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在转变观念,吸收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学习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同时,再来重新审视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体会更深,对传统音乐教育的弊端也有了以下新的认识。

1.教学模式。

多年来,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些音乐课只能与极少数音乐尖子产生共鸣,大部分学生对音乐课越来越感到恐惧。唱歌教学几乎是一个模式:练声——节奏训练——视唱(识谱)——唱歌。这样安排,没有给学生持久的审美体验,没有给他们带来愉悦感,音乐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可能达到。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些目标要通过精心设计,把孩子们对音乐的一种理解,把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性发展起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能再放在技术操作上,而要放在艺术表现上,要特别强调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性。

奥尔夫讲过:“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让每一颗种子发芽。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为学生提供未来从事某门专业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具有音乐审美能力的普通公民,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美国与中国在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要求孩子能当众自信地歌唱”,着眼人的发展,其音乐的作用远远大于音乐知识传授的本身。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培养人的健康心理。在这里笔者要特别强调:

要经常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唱得好、唱得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唱是另外一回事,培养孩子敢于当众歌唱,是培养他的一种自信心,一种做人的勇气,一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人格教育,这样的音乐教育可达到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单纯掌握咬字、吐字等歌唱技巧。

2.音乐基础知识教学。

一些传统的音乐教学法违背了音乐的本质。比如,学音程,教师让学生把要领背得滚瓜烂熟,但在琴上却并不能听出和声、旋律音程,这说明学生形成的音程概念只是数学概念不是音乐概念,这也说明只记概念是不行的,是没有价值的。再如,学习3/4拍的含义,学生从概念上会回答,但仅是简单记忆,与音乐没有关系,这在认知过程中属最低的简单记忆。按新课程的理念,如果换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听音响来判断曲子中哪一首是三拍子(通过强弱来判断),同样,还可以放几段音乐,让学生来思考哪一首曲子不能作为队列行进的音乐,学生一定会通过身体感觉来正确地指出哪些是三拍子乐曲。这样把音响与概念结合起来,既发展了学生的听辨能力,又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含义,这样的教学符合音乐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同时,又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全部活动中。”因此,必须强调,概念必须与音响结合,离开了音响就没有意义了。

3.识谱教学。

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一直以识谱作为重点,但大部分学生的识谱问题仍没有解决。笔者从事中学音乐教学10年,在识谱教学中可说用尽了脑筋。记得1980年,无锡市首次五线谱教学试点就是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进行的。在一段时间内,学生的识谱能力也有所体现,但实际真正的价值却不大。在笔者执教的锡师“弘毅”

艺校手风琴班,一些小学员的家长曾是笔者当时的得意学生,后来他们又进入了大学,具备了较高的学历层次。多年过去了,他们中的一些人连最简单的乐谱也认不得了。据他们讲,平时他们喜欢唱歌,但没有一首是通过识谱(认谱)学会的,而是听会的。笔者所在师范学校每年都举行音乐面试,这些考生都是来自无锡地区较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但真正识谱的廖廖无几,有的学生连《国歌》都唱不完整。这说明九年的识谱教学非但没有解决学生的识谱问题,而是让大多数学生离音乐越来越远了。笔者曾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如下提问和测试:①问:除了初中教材上的歌曲,你是否还能唱出另外10首歌曲?在这10首歌曲中,有多少是你通过识谱来学会的?回答:全是通过听而学会的,不是通过识谱学会的。②在两个平行班中,选择同一首歌曲,甲班通过识谱来学习、熟悉,乙班是反复播放音响,通过听来熟悉,30分钟后两个班学生全学会了。但两周后,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通过识谱学会的甲班已基本全忘,而通过听唱学会的乙班却还能唱出而且较熟悉。上述两点说明:音响的记忆比识谱的记忆效果要好些。

那么,识谱教学还需不需要呢?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第一,必须给识谱教学重新定位。长期以来,大家都以识谱能力来衡量音乐教育的质量,这是错误的。

识谱不是中小学学生学习音乐的唯一标准,只是技能领域中的一种能力(如乐器学习中掌握乐谱是必须的)。第二,如何进行识谱教学。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认为:识谱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中学会的,就如刚出生的小孩先会喊“妈妈”,到后来再来认识“妈妈”二字一样。先说后认,先唱后认,道理是一样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阐述识谱教学时明确指出:“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识谱教学可分五个过程:①唱名模唱;②唱名背唱(条件反射);③认识唱名;④按节奏因素读谱;⑤识谱视唱。在识谱教学中强调趣味性,要激发学生兴趣,切忌走入技术操练的误区。

4.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了解、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悟力是十分必要的。但传统的欣赏教学法脱离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整堂课都是教师讲,教师放音乐,学生只是听众而已。

欣赏课的一言堂,一定程度上抹煞了学生创造力和探究音乐的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抒发感情的艺术。音乐的欣赏过程就是感情的投入与体验的过程,它既包括欣赏者对于音乐内涵的感情进行体验的过程,也包括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奥尔夫教学法”把学生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作为一个教学基本原则,奥尔夫认为“元素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教学,学生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演奏者去参与“元素性”

音乐教育。从视听演奏入手,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及演奏简单易学的乐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由于身体的表现使音乐要素成为可以看得见的身体活动,这些音乐要素的作用就先后或轮流地显现出来了。这样人体就变成一个能理解音乐的要求、解释音乐的部分和整体的一种乐器。通过“人体乐器”展示音乐要素,又通过学习者的内心听觉和动觉的反馈表现出音乐的艺术性质。“元素性”

音乐教育,即把动作、舞蹈、演奏、语言融合在一起,使学习产生各种体验,这种体验接近生活,十分自然,能被每个学习者体会与理解。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元素性”音乐教学法,能使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嗓音条件差,音乐基础差或对音乐没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亲身实践音乐,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音乐的美,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达到健全和发展全体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

5.学科综合。

传统的音乐教育强调“学科本位”,与横向学科联系甚少。新的课程标准把“提倡学科综合”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新的音乐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十分强调这一点,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听乐、吟诗、赏画等)。

在音乐教育中提倡学科综合,能有效地让学生处于多元、综合的思维中,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结语。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颁发实施以来,学习新课程,推动新课改,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已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对几十年来传统的音乐教育无疑是一股强大的冲击波。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第3篇

一、中外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差异。

长期以来,我国和一些音乐教育发展迅速并对国际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如德国、匈牙利、前苏联、日本等国家在音乐教育价值观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首先关注的是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卡尔·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思想感情最自然的表达,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

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其教育理念突出的一点就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音乐将伴随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他多次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他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关系,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机部分,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生。

在对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表述不仅反映了一个教育家特有的洞察力和使命感,更是揭示了普通音乐教育的本质,阐明了普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的音乐教育思想最具人本主义的色彩。他表达这样的理念:“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等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丽的心。”

上述这些国家,虽然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都不尽相同,但对音乐教育价值观的认识上却比较一致,都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发展”“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然而,长期以来,学科中心主义的指导思想影响着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造成了普通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即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发展与需要。音乐教育的重点放在以识谱为中心的技术操练上,音乐对于一些学生来讲成了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造成了一些学生喜爱音乐,但害怕上音乐课的不正常现象。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国家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在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二、认识与思考。

笔者有幸参加部级音乐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在转变观念,吸收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学习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同时,再来重新审视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体会更深,对传统音乐教育的弊端也有了以下新的认识。

1.教学模式。

多年来,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些音乐课只能与极少数音乐尖子产生共鸣,大部分学生对音乐课越来越感到恐惧。唱歌教学几乎是一个模式:练声——节奏训练——视唱(识谱)——唱歌。这样安排,没有给学生持久的审美体验,没有给他们带来愉悦感,音乐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可能达到。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些目标要通过精心设计,把孩子们对音乐的一种理解,把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性发展起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能再放在技术操作上,而要放在艺术表现上,要特别强调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性。

奥尔夫讲过:“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让每一颗种子发芽。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为学生提供未来从事某门专业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具有音乐审美能力的普通公民,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美国与中国在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要求孩子能当众自信地歌唱”,着眼人的发展,其音乐的作用远远大于音乐知识传授的本身。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培养人的健康心理。在这里笔者要特别强调:

要经常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唱得好、唱得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唱是另外一回事,培养孩子敢于当众歌唱,是培养他的一种自信心,一种做人的勇气,一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人格教育,这样的音乐教育可达到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单纯掌握咬字、吐字等歌唱技巧。

2.音乐基础知识教学。

一些传统的音乐教学法违背了音乐的本质。比如,学音程,教师让学生把要领背得滚瓜烂熟,但在琴上却并不能听出和声、旋律音程,这说明学生形成的音程概念只是数学概念不是音乐概念,这也说明只记概念是不行的,是没有价值的。再如,学习3/4拍的含义,学生从概念上会回答,但仅是简单记忆,与音乐没有关系,这在认知过程中属最低的简单记忆。按新课程的理念,如果换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听音响来判断曲子中哪一首是三拍子(通过强弱来判断),同样,还可以放几段音乐,让学生来思考哪一首曲子不能作为队列行进的音乐,学生一定会通过身体感觉来正确地指出哪些是三拍子乐曲。这样把音响与概念结合起来,既发展了学生的听辨能力,又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含义,这样的教学符合音乐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同时,又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全部活动中。”因此,必须强调,概念必须与音响结合,离开了音响就没有意义了。

3.识谱教学。

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一直以识谱作为重点,但大部分学生的识谱问题仍没有解决。笔者从事中学音乐教学10年,在识谱教学中可说用尽了脑筋。记得1980年,无锡市首次五线谱教学试点就是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进行的。在一段时间内,学生的识谱能力也有所体现,但实际真正的价值却不大。在笔者执教的锡师“弘毅”

艺校手风琴班,一些小学员的家长曾是笔者当时的得意学生,后来他们又进入了大学,具备了较高的学历层次。多年过去了,他们中的一些人连最简单的乐谱也认不得了。据他们讲,平时他们喜欢唱歌,但没有一首是通过识谱(认谱)学会的,而是听会的。笔者所在师范学校每年都举行音乐面试,这些考生都是来自无锡地区较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但真正识谱的廖廖无几,有的学生连《国歌》都唱不完整。这说明九年的识谱教学非但没有解决学生的识谱问题,而是让大多数学生离音乐越来越远了。笔者曾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如下提问和测试:①问:除了初中教材上的歌曲,你是否还能唱出另外10首歌曲?在这10首歌曲中,有多少是你通过识谱来学会的?回答:全是通过听而学会的,不是通过识谱学会的。②在两个平行班中,选择同一首歌曲,甲班通过识谱来学习、熟悉,乙班是反复播放音响,通过听来熟悉,30分钟后两个班学生全学会了。但两周后,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通过识谱学会的甲班已基本全忘,而通过听唱学会的乙班却还能唱出而且较熟悉。上述两点说明:音响的记忆比识谱的记忆效果要好些。

那么,识谱教学还需不需要呢?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第一,必须给识谱教学重新定位。长期以来,大家都以识谱能力来衡量音乐教育的质量,这是错误的。

识谱不是中小学学生学习音乐的唯一标准,只是技能领域中的一种能力(如乐器学习中掌握乐谱是必须的)。第二,如何进行识谱教学。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认为:识谱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中学会的,就如刚出生的小孩先会喊“妈妈”,到后来再来认识“妈妈”二字一样。先说后认,先唱后认,道理是一样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阐述识谱教学时明确指出:“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识谱教学可分五个过程:①唱名模唱;②唱名背唱(条件反射);③认识唱名;④按节奏因素读谱;⑤识谱视唱。在识谱教学中强调趣味性,要激发学生兴趣,切忌走入技术操练的误区。

4.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了解、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悟力是十分必要的。但传统的欣赏教学法脱离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整堂课都是教师讲,教师放音乐,学生只是听众而已。

欣赏课的一言堂,一定程度上抹煞了学生创造力和探究音乐的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抒发感情的艺术。音乐的欣赏过程就是感情的投入与体验的过程,它既包括欣赏者对于音乐内涵的感情进行体验的过程,也包括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奥尔夫教学法”把学生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作为一个教学基本原则,奥尔夫认为“元素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教学,学生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演奏者去参与“元素性”

音乐教育。从视听演奏入手,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及演奏简单易学的乐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由于身体的表现使音乐要素成为可以看得见的身体活动,这些音乐要素的作用就先后或轮流地显现出来了。这样人体就变成一个能理解音乐的要求、解释音乐的部分和整体的一种乐器。通过“人体乐器”展示音乐要素,又通过学习者的内心听觉和动觉的反馈表现出音乐的艺术性质。“元素性”

音乐教育,即把动作、舞蹈、演奏、语言融合在一起,使学习产生各种体验,这种体验接近生活,十分自然,能被每个学习者体会与理解。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元素性”音乐教学法,能使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嗓音条件差,音乐基础差或对音乐没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亲身实践音乐,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音乐的美,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达到健全和发展全体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

5.学科综合。

传统的音乐教育强调“学科本位”,与横向学科联系甚少。新的课程标准把“提倡学科综合”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新的音乐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十分强调这一点,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听乐、吟诗、赏画等)。

在音乐教育中提倡学科综合,能有效地让学生处于多元、综合的思维中,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结语。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第4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有效课堂;魅力教师;人才培养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具有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的性质。”可见,音乐课程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发展学生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音乐课程在初中阶段的地位有点特殊,学生既喜欢它,用来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又轻视它,认为不中考,是小学科,把音乐课作为紧张学习后的放松。面对这一现实,音乐教师的态度尤其重要。所以,笔者从创建音乐有效课堂着手,以音乐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来实现课堂有效管理,在引导学生达成三维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和学生共同成长。

一、音乐有效课堂的内涵

从音乐新课标视角来看,音乐有效课堂就是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都有明显的收获,即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音乐素养的共同提高。学校的软硬件投入和高效管理是创音乐有效课堂的基础;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是创音乐有效课堂的保证;音乐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是创音乐有效课堂的关键。“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从音乐课的特点来看,创建音乐有效课堂必须重视课堂管理。所谓课堂管理就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音乐教师要不断提高课堂有效管理的技能。

二、魅力音乐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要善于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并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寓于音乐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据此,笔者认为魅力型音乐教师首先具有职业的人格特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潜心耕耘,默默奉献;其次,要有过硬的音乐素养,与时俱进,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第三,要有高超的音乐教学艺术,精心设计,机智灵活,教法独特;第四,要积极投入音乐新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技术现代。

魅力型音乐教师是良好课堂人际关系的调节者;民主、平等、和谐音乐教学氛围的营造者;音乐有效课堂的创建和评价者。学生喜欢音乐这门课,很多是因为喜欢教音乐的老师,被老师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三、做魅力音乐教师的探索与实践

(1)高度重视第一课的形象。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升入初中后的第一节音乐课是展现教师魅力的好时机,一定要当成头等大事来做,切实做到“小学科,大备课”。笔者的第一课会设计一个小学音乐知识大比拼,全班交流共享小学音乐学习的成果。优胜的班级和学生会给予表扬和奖励,如增加班费中的奖励基金,个人则有神秘小礼物等。热闹的开场情境可增进师生的情感。接着会利用多媒体介绍初中音乐新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并趁兴展演几个音乐节目,边弹边唱,边唱边舞,这对初一新生来说会产生浓厚的兴趣,遇到熟悉的歌曲还会跟着老师一起唱。在热烈融洽的气氛中,师生互相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在第一课结束前,会立一些规矩,语气会体现“严字当头,爱在其中”,如“我希望……”“我喜欢这种做法”等,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又用明确、冷静、坚定的口气和目光向学生提出音乐课的要求。一定要给学生留下重视、热爱音乐课的感觉,避免给学生造成“音乐课是副科”的错觉。

(2)努力创建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①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和学生平等对话。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平等相处,打成一片,而且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不仅知识渊博,而且教学有方;不仅教态亮丽动人,而且语言风趣幽默;不仅师生情感融洽,而且充满教学智慧。如果教师能与学生一起互动交流,一起分担困难,一起体验成功,学生就会喜欢上你,进而喜欢上你的音乐课。②形成特色的群体规范。新时代的初中生个性鲜明,被称为“新新人类”,如何让他们在认为主课上完了可以休息休息的音乐课上有所收获呢?相对其他课,音乐课经常有一些自由的活动空间。如可以七嘴八舌回答问题,可把第一闪现的想法痛快地说出来;想唱的可自告奋勇地上台唱;要表演的也可现场手舞足蹈。当然,这种师生间的默契,这种热闹、愉悦、和谐课堂氛围的形成,只有经过多年不断地摸索、调整、改进,尤其是结合音乐新课程特点进行持续不断地探索实践,坚持每课做好反思笔记,才能逐渐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提升个人魅力,形成可放可控的有效教学课堂。如针对不同班级的音乐知识基础,设计课堂问题情境;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分层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③创立互助的同伴关系。由于学生的音乐基础、个性特点不同,音乐学习与实践过程更需要因材施教和合作学习。为此,笔者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把每个班级的同学都分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经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练习、竞赛和表演。如在“西洋管弦乐队”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参与乐器知识抢答,并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计分竞赛。学生可以自由回答问题,还可随时到黑板上写出答案。在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即使平时默默无言的同学,也在分层设置的问题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努力为小组添分争光。同时改革音乐课程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主要采取自评、他评和组评相结合的方式;终结性评价采取班级文娱会的形式,以师评与生评相结合的方式。

(3)精心营造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①课堂物理环境的安排。音乐专用教室除了窗明几净,环境温馨、视听情境丰富外,学生座位的排定也很重要。开始,沿用班级座位表,后来发现很多学生都偷偷换座位,喜欢讲话的换在一起,要好的换在一起。笔者就对号入座,点名检查,可这既浪费时间,又引起一些学生的负面情绪。为落实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理念,笔者以合作学习小组来重新安排学生座位。同时允许少数学生在试行一段时间后提出换组的申请,尽量减少了抵触情绪,上课自然都很舒心。②课堂心理环境的调适。音乐课一般都在专用教室上。课间要上几个楼层,经一个教学楼,赶到音乐教室时预备铃声已响起,如有教师拖课,十有八九会迟到。所以,这肯定会影响上课的教学效果。于是,笔者创设了“每课一歌”环节,即在课前先放一段与该课内容紧密联系的音乐,熟悉者也可一起哼唱。如在“西洋管弦乐队”一课就把莫扎特的《第40交响曲》开头部分和SHE《不想长大》的一部分拼接起来播放,流行与经典的搭配,深深吸引着学生,大家都不想错过这机会,哪怕跑得气喘吁吁也值得。因此,迟到者少了,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调节音乐课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进入上课状态。③课堂教学气氛的引导。课堂气氛是班集体在课堂上所表现的心理场,常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学生是活生生的鲜明的个体,也就形成了有鲜明班级特征的课堂教学气氛。笔者就音乐课堂归纳了以下几种类型:积极型、温吞水型、消极型、冷眼旁观型和对抗型。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班级,精心组织、积极引导、智慧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积极型班级,师生关系融洽,配合默契。这时课堂容量可大些,也可增加一些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内容。如增加一些探究音乐作品背景和作曲家生平事迹的学习。温吞水型班级,属于乖巧型,能认真听课但班风比较拘谨,课堂气氛热烈不起来,这就需要教师的热情带动和引导。如J班的音乐期末考试改革成班级文艺汇演,一些平时不太参与教学互动的学生表演了小品“烤羊肉串”,吉他弹唱,跆拳道表演等,笔者深受启发,温吞班级只要引导得法同样能出好成绩。消极型班级,学生心不在焉、反应迟钝,很少有人主动发言。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消极走向积极。如Q班,在学习江苏民歌《无锡景》时,本来就不太懂方言的他们,就更安静了。笔者了解到此班苏北学生较多,就灵机一动,换了个淮北方言的《杨柳青》,效果特别好。冷眼旁观型班级,是少数,学生听课很认真,掌握得也很好,但却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积极与老师互动,课堂少了默契、热忱和童真,师生间似乎总有一定距离。这就需要教师主动地进行交流,给予关怀,即使在课外,如春游中给某某递上一块好吃的棒棒糖;运动会上给运动员送上一瓶矿泉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慢慢地师生关系融洽了,课上也就能主动交流了。最困难的是对抗型班级。这种班级上课总有那么几个“老大”捣蛋,教师很难驾驭课堂,总得经常停下来整顿秩序。这样的课堂只能缩减教学量,多些时间来联络情感。如安排一些流行歌曲、电影片段或讲一些名人的故事等来引起他们的兴趣。当然也可围坐在一起聊一聊怎么做人。还要想方设法在班级“头目”上多做工作。如B班G同学是班里的老大哥,有很强号召力,偶尔一次,笔者下课出门时,见他把同学丢下的擦鼻涕的纸捡起来扔进垃圾桶。笔者在课上当众表扬了他,大概是从来只受批评没得到表扬的缘故,这孩子从此协助老师管理班级纪律,抓住了这个头,B班的纪律就慢慢好起来了。

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尊重留给学生。音乐教师要以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来实现课堂的有效管理,以自己精湛的音乐艺术和教学艺术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平等、民主、尊重、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在合作、宽容、激励、欢快的教学氛围中,人人都体验到“我行”“我会”“我成功了”的情感,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音乐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第5篇

关键词:音乐 故事情景 音乐区域

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孩子良好审美情趣的基础。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而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也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能使其体验感受节奏在音乐艺术中的情绪,感受到节奏的美,并能准确地再现节奏的能力。但是幼儿因其年龄特点,大脑及身体动作的节律对音乐节奏的感受不能相互协调,所以节奏感较差。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节奏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游戏中的音乐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几方面入手。

一、音乐游戏中音乐的选择要有利于音乐旋律的记忆

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进行的游戏。小班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力相对较差,因此为了完成一个完整的音乐游戏,我们所选择的曲子都是配歌词或者是歌谣的,便于幼儿记忆的,例如音乐手指游戏《虫虫飞》中的歌词是“虫虫飞,飞上屋……”幼儿可以跟着歌词自己来做动作,再如《点点虫》中的词是这样的“点点虫,虫会爬,点点鸡,鸡会啼,点点狗,狗会叫”歌词指令性语言比较明确,幼儿很容易就掌握了动作要领。如《小小玩具兵》的音乐只有旋律没有歌词,幼儿就得在老师的提示下才能完成动作的变化,动作表现也是比较生硬地模仿老师的动作,由此可见,幼儿在浅湿易懂的音乐带动下能够轻松愉快的进行游戏,所以音乐游戏中音乐的选择应有利于幼儿记忆音乐旋律,乐曲最好有简单的歌词,幼儿能够朗朗上口,老师只需稍微引导,幼儿就能够很好地独立完成。

二、将音乐游戏的音乐故事情景化、加强了幼儿对音乐理解的趣味性

幼儿音乐游戏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趣味性,然而对于小班孩子而言让他们理解音乐确实很难,怎样在难的音乐与幼稚的孩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怎样将音乐和孩子沟通起来呢?笔者认为将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故事情景化,添加角色与情节,能够加强音乐游戏的趣味性,使他们能够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饶有兴趣地去表演感受,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如《摇啊摇》的音乐教学中,笔者是将音乐故事分出角色“妈妈、娃娃”,创设妈妈抱娃娃的情节,在活动区创设了一定的情境:蓝色星空下,窗户上透出妈妈抱娃娃的身影。在音乐的带动下,幼儿戴着头巾抱着娃娃边唱边演“摇啊摇,摇啊摇,我的娃娃要睡觉”,孩子边拍娃娃边和着音乐节奏体验做妈妈的快乐。在创设故事情景的同时还以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游戏中,我不仅仅是老师,还可以是其他角色,如在《袋鼠妈妈》的游戏中做袋鼠妈妈轮流抱孩子;在《找小猫》的游戏中做猫妈妈瞪着眼睛寻找调皮的小猫;在《猫和老鼠》的游戏中做大花猫凶凶的抓小老鼠;在《捕鱼歌》的游戏中做渔夫勤劳的捕鱼等。逼真的表演把幼儿带入到音乐特定的意境之中,一个简单的游戏就有了丰富的情感的体现,变得耐人寻味了。加上笔者在扮演角色中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着孩子,孩子们玩起来就具有了丰富的面部表情,轻重快慢的肢体动作,从而使音乐游戏具有了生命力,孩子也在游戏的过程中实现了交往合作,表现创造等全方面的能力也提高了。

三、音乐区域的创设延伸了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教育

在游戏中进行音乐教育,这种方式实际上在著名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早已得到了应用,来自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是世界上最著名,影响广泛的音乐教学方法之一,其在游戏中将动作,音乐、语言紧密的结合,适用于儿童,让他们在游戏中了解音乐中的旋律与节奏,可是这种知识技能的获得在单纯的游戏如何提炼呢?笔者将每个音乐游戏中的节奏性延伸到音乐区域,在区域活动中通过模仿游戏,表演及乐器敲击的形式来巩固完成音乐游戏中节奏的音乐感知教育。

1、音乐区域的图谱

结合音乐游戏中的音乐,将其节奏用特殊图案来表现音乐,如《我爱我的小动物》的音乐活动中通过动物图谱让幼儿随音乐模仿动物的叫声。

2、音乐区域中的音乐玩具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第6篇

音乐课美育学生音乐同美术一样,被称之为艺术,是一种具有震憾力的文化表现,每个人的大脑里都有一根韵律的神经,表现着喜怒哀乐,它的内在含义,包容着美丑及善恶,这便是音乐的大气魄,大手笔。给美育一个最适合的停泊地和出发点,让美育发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贡献于人类。

从事小学音乐教育20余年,音乐时时激励着我,同时也感动着我。可是,一走上讲台,教给学生知识的时候,就显得呆板而缺少音乐的灵动,自己经常思考,也经常依然如此。这样反反复复之中,不知道走了多少节音乐课堂。近几年,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旗帜下,对音乐教学也产生了一些想法。其中之一的想法就是,既然音乐这样美丽,为什么不把美的教育融合进来?让美育伴着优美的弦律展翅飞翔呢?

首先,整体来说,学生是特别喜欢音乐的,因为音乐中含有一种内在的伟大的美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也是特有的。小学高年阶段是学生生理发展的加速期,一切心理要素都在慢慢地表现出来,有一些审美的需求在音乐课上能够得到集中的充分的表现,这就是上述的学生爱音乐的充分论据。

美是一种感受,审美更是一种感受。美是一种出乎于心,发乎于情的,更是多角度多元化的,不是说,只有人在欢乐高兴的时候才体现美,才能去审视――这是片面的。俗话说:“男愁唱,女愁哭,大人乱嘟嘟”用三个字,重点在“愁”和“唱”,充分体现出男士的一种忧愁美。这样的忧愁美,也被音乐(唱)承载着。所以说,每位音乐教师都有责任在音乐课上唤醒学生审美意识,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保护学生对美的特有的不同观点。发展学生的审美特点。不辜负教师的教,别忘了音乐与美同在。美寄托于音乐方能更美。让学生去发现美,审视美,创造美,享受美。

其次,大道无痕,与学生一道审美,一道成长,这才是音乐课堂的最高境界。

中国搞了几千年的传统教育,今天要改,首先要改掉过去的师生关系,教导与服从这种现状,不适合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新型的师生关系亟待建立,特别是音乐课,教师与学生一起想,一起看,一起唱,一起跳;一同学习知识,一同发现美,一同感受美,一同审视美。学生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好玩好动。如果老师与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什么都做到“一起来”,这课堂自然生成一种美,这是一种真正的美,是一种无可质疑的美,是会飞扬的美。

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没有拘谨,身心平和,美思飞扬,充分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同时去感受学习,感受生活,感受美无处不在。审美又有所不同,各显异彩,让自己丰富的音乐知识巧妙地感染着学生,传授给学生。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势在必然。

每一位音乐教师的教学都是不可重复的,因为音乐教师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这样教师首先要具有个性,特别是审美的个性,没有教师的个性,便谈不上学生的个性,音乐课上失去了个性的培养和教育,往往意味着教学的失败。

培养学生的个性,就不能以教师为主,更不要“满堂灌”“一刀切”,应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感受,去表现,去创造。大家知道,每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都能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促进剂,给人们的生活充满光辉,学生的精神世界更是如此,美的学习生活是不能离开优美的音乐的。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创造《月光曲》的过程,足以说明这一点。

综上所述,不是什么高谈阔论,只是从事音乐教学20余年的工作经验和一点点的积累与自我反思,写出来与同行们一同探讨,共同提高,让音乐课成为审美的平台,让美“飞”得更高更远。这才是自己的初衷。

(上接第148页)孩子的境界。当老师们“看、读、听、积”觉察力四要素得到夯实之时,思就显得尤为重要。思,可以总结经验教训;思,可以使人成熟;思,可以不断完善。

思,要基于一个主题。笔者幼儿园中有这样一名女孩,从小班开始到中班,一直不愿意在幼儿园吃饭,班级老师就由着家长中午接孩子回家,作为管理者,笔者想应该将此问题解决。本学期开学,就及时与家长沟通,原来家长总是担心孩子在幼儿园不吃饭饿着,因为孩子从能吃饭开始就一直是家人喂的,孩子自我吃饭的能力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在幼儿园笔者又对该幼儿进行了三天的跟踪观察,终于找到了不愿意在幼儿园吃饭的原因有四条:(1)班级年龄最小;(2)饭量不仅小而且咀嚼很慢;(3)每一口吃很慢;(4)聪明好强,吃不完饭觉得在小朋友面前没面子。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和班级老师商量采取了几点措施:多鼓励、少盛饭,改变小朋友对她吃饭慢的看法,老师在孩子面前杜绝提某某小朋友一到吃饭就哭一类的话语,经过一周的改变,该名小朋友在幼儿园吃饭的时候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至此,笔者意识到:思,要深思深究,思要有广度、深度和厚度,要学会透过表面现象看到本质的东西。注意思的方法要正确,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发展变化的眼光,反思已经发生的事件、失误、挫折和失败,避免用形而上学的方法,固定不变的眼光,看待出现的问题。要从现象上梳理来龙去脉,更要从本质上剖析是非因由。思,是提升觉察力的重要元素,只有灵活把握“思”这个有力的工具,才能使觉察力运用的灵活自如,才能觉察别人所不易觉察的本质。

六、悟――醒悟和觉悟,大彻大悟,亦能深度觉察

俗话说:学富五车,不如人生一悟。“悟性”往往可以在许多不经意间明白许多事理,掌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精髓。

笔者幼儿园的一次教研活动“教师觉察力提升漫谈”,主讲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老师们想一想,按自认为的孩子聪明程度排序,再请老师根据平常对孩子的喜爱程度进行排序,排序后,当你们看到名单时,是不是会有触动,如果有,请老师们对排在后面的孩子更多关爱吧。”主讲者的一席话让在场的教师们感触很大。有这样一名青年教师对记者说,平常忙于工作,很少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工作,听了这次讲座才知道“觉察”背后的意义竟会对自己、对孩子有如此重要的作用,觉得茅塞顿开。悟性需要经验和阅历,“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人的成长是从挫折中得来的,同样,“悟性”也是从实践中感悟出来的。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的一句名言:对一个有觉察力的教师来说,幼儿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老师的眼睛。

因此,夯实觉察要素是提升幼儿教师觉察力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钟芸.自我教育的概念和教育的关系\[J\].教育评论,2011,(6).

\[2\]于泽元,田慧生.觉察力对教师教育智慧生成之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1,(03).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第7篇

按照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每个学期虽然都有20周左右的教学时间,但除去文化课的期中、期末复习与考试和法定假期,再加上学校各项活动以及音乐学科期末考查等因素,能够真正用于正常音乐教学的时间只有15个周次。目前,初中班级的音乐课为每周一课时,仅凭这15节课,实际上很难保证教材实施的质量要求。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研究本校实情,精选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对教材进行“校本化”的技术处理。

所谓“校本化”的处理方式就是以校为本,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运用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技术手段,对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的教材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使之更符合本校教学的特点与需求。

那么,究竟怎样的“校本化”处理方式才能充分实现每学期15课时的教学效益最大化呢?下文,笔者将结合自己的经验、感悟作出探讨与分析。

一、精选欣赏教学曲目,运用综合技术手段,

明确教材学习要点

由于普通学校的日常音乐课大都采用综合课型的教学方式,而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良好感悟能力,因此,音乐作品欣赏也就成为初中音乐教材中分量最大的教学内容。几乎每单元(课)都提供了4或5个欣赏教学曲目,整册教材累计有24到25个以上的音乐作品。如此数量的欣赏教学内容,想要在非常有限的课时内全部完成,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再者,不可能把所有的音乐课时全都用于欣赏教学,还必须分配出足够的教学时间用于歌唱、演奏、创作等其他活动内容的学习。所以,教师只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选教学内容,这也是教材预留给教师的一个弹性空间。

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习惯每课时只精挑细选一个欣赏教学内容,并且每次播放音响的时间尽量控制在5分钟以内,因为一次听得太久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涣散,产生听觉的审美疲劳。如果是大型音乐作品就只能提炼出主题性乐段进行重点听赏。每个作品的欣赏教学大致需要经历三次左右的“听”(反复感知),还有“说”(讨论分析)、“唱”或“奏”(主题体验)甚至“演”(动作表现)等几个基本环节与流程,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对音乐的感悟并留下较深的记忆痕迹。也就是说,音乐虽然是听觉艺术,但学生感知与体验音乐的方法并非只单纯地靠“听”,而是可以运用“听、赏、动、创”等综合性的体验方式。张荫尧教授就曾建议教师:“在一个课时内尽可能交替出现欣赏、歌唱、奏乐、创作等音乐学习活动,使学生保持音乐学习的兴趣,获得更为全面、综合的音乐感受与体验。”

当然,每个欣赏教学的作品要想达到比较理想化的教学效果,一般最少都需要耗费20至25分钟左右的教学时间。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欣赏教学的内容不宜安排过多,笔者曾尝试把欣赏教学统一设定为三点基本要求:知道欣赏曲目所表达的基本内容(音乐文化知识点);借此联系生活场景或已经学习过的其他内容(音乐想象力和联想能力);有表情地哼唱并记忆主题旋律(音乐表现和记忆能力)。从长期的效果来看,比较符合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实际。

二、更新歌唱选曲理念,讲究歌曲教唱质量,

注重培养声音感觉

在初中音乐课本中,每单元至少有一首唱歌教学曲目,每册教材大约有5到6首歌曲。由于音乐欣赏教学需要耗费半数以上的课时,留给歌唱教学的时间已经非常有限,而唱会(唱熟)一首歌曲起码需要一个课时以上的时间,唱好就需要耗费更多的课时。因此,如同处理欣赏教材一样,也需要对教材歌曲进行精心选择。根据以往的经验,每学期只能完成2到3首歌曲的教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歌曲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情况下,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是歌曲旋律的音韵美;第二是学生在集体歌唱时能够体验到整体音响的和谐之美。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更习惯注重每学期能够完成多少歌曲教唱的数量指标,而对歌唱教学的方法要求(歌唱质量)却重视不够,以致很多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不能有效掌握歌唱发声的基本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学生歌唱的声音感觉训练要比教唱曲目的数量更为重要。初中阶段歌唱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切实掌握初步的声音融合能力和最基础的唱歌技能,以利于他们将来更好地参与社会歌唱活动。众所周知,普通学校的班级歌唱教学,不同于音乐专业院校的独唱声乐训练,因而,歌唱教材也就不适合选用思想性或专业性过强的独唱类歌曲。经过长期实践摸索,笔者认为采取齐唱或简单的二部合唱的歌曲形式,比较适合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实际。因为班级歌唱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群体性的音响形式,讲究的是声音的融合性(共性)和整齐度。我们是一个人口大国,最适合开展群众性的歌咏活动。而我们的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后,参加音乐活动的机会主要还是群众性的歌咏活动。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如果能够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音准节奏技能,在齐唱歌曲时做到音色统一、发声整齐;或者在简单的二声部合唱中形成独立、协调、均匀的综合音乐感觉,那么,学生就可以凭借这个基础能够在将来更好地参加群众性的歌咏活动。而简单的合唱训练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感知声部结合的和谐美妙,体验人声的无穷魅力,在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过程中,逐渐增强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集体观念与协作精神。这也是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所大力推崇的。

根据班级歌唱的特性,笔者除了从初中音乐课本中遴选出适合齐唱和二部合唱的教材歌曲,同时还选择了部分课外曲目,作为歌唱教学的补充资源。这些歌曲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是单二部或单三部,为适应学生逐渐向变声期过渡的嗓音特点,选曲的音域严格控制在十二度以内。

这些音乐教学资源的补充曲目主要来源于国内多位音乐人士专门为中小学校创作的学生歌曲集,如谷建芬选择了20首唐诗宋词创作的《新学堂歌》;上海音乐家易凤林老师以16首古诗词为歌词出版发行的《中国唱诗班》;还有很多音乐家也编辑发行过多种版本的少儿合唱歌曲集,如李丹芬编辑的《群众合唱精品曲库・童声卷》上、下册。下表是笔者在近年来选用过的教学曲目:

以上曲目篇幅都比较短小,大多数是二段体结构,有的只有一个乐段,低声部配置多采用和声性的技术手法,适合学生学唱。正如修订后的新课标所期望的那样,这些合唱歌曲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演唱经验,感受合唱歌曲的艺术魅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唱兴趣,具有比较好的歌唱教学效果。

三、采用两种谱式对照,反复磨炼音准节奏,

提高学生识谱技能

乐谱是记录音符的方法体系,也是传播音乐文化的媒介手段和技术载体。识读乐谱是新课标中“表现”领域的四项内容之一,同时也是一线教师倍感纠结的一个技术难题。尽管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简谱和五线谱是我国现行的两种主要谱式,各地、各校在教学中可自行选择”。但实际操作中教师的选择权却遭受严重制约:其一是受学生学习谱式背景的影响,因为两种谱式在小学阶段都可以自由选择,到了初中,就会让教师在同一个教学班级中遭遇到两种不同谱式学习背景的学生,由于经过小学阶段五、六年的学习磨砺,学生早已习惯了最先学习的一种谱式,进入中学后再做改变就必定会产生纠结。其二是受教材本身的谱式限制,如果教材是五线谱版本,教师在教学时遭遇到简谱背景的学生,想要全部译成简谱就非常麻烦,反之亦然。有的教材为了平衡这种关系,采取了五线谱和简谱交替出现的方式,却还是让学生感觉很不适应,绝大多数课堂都迫于无奈而放弃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操作。

由于简谱便于识读,受到了大众音乐生活的广泛欢迎,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群众歌咏活动和中国民族乐器的主流乐谱。五线谱虽是当今世界的通用乐谱,它在音高、音准、转调、和弦的排列等方面要比简谱更为直观和严谨,但真正掌握起来还是有较高的技术难度。这是因为我们的社会生活缺乏必要的音乐文化氛围,以致很难得到大众化的推广和普及,只适合于中国专业的音乐教育和艺术院团使用。在我国,简谱和五线谱,甚至相当于汉语与英语的关系问题。

我们曾为推广五线谱的教学竭尽全力,但收效甚微。除了在校外专门拜师学音乐的学生,几乎没有多少人能从学校音乐课堂中真正掌握这种读谱技能。为了缓解这个矛盾,笔者曾尝试使用过把两种谱式进行对比的教学方式,在教唱歌曲或作品欣赏的主题呈现时,乃至奏乐训练都提供这种对照谱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谱式,并同时兼顾另一种谱式的学习,学生在对照学习中反复磨炼音准节奏,也就慢慢适应和喜欢上了这种谱式对比的学习方法,逐渐提高了自己的识谱技能。不过,这种备课方式也非常麻烦和辛苦,首先是缺乏这种对照谱式的专业制谱软件,只能依靠图片拼接的方式把两种谱例结合在一起。其次是没有条件把每个谱例都印刷成纸质材料交给学生使用,多半是通过多媒体投影播放的形式进行学习,不如呈现在教材中使用方便。因此,呼吁教材编写者能够关注音乐课堂的这种教学需求,在修订后的新教材中尽量为师生提供对照谱表。

小班音乐教育笔记第8篇

关键词:高师乐理课程;框架构建;流程设计;实践与教学

基本乐理不仅仅是音乐专业课程的基础课,同时也是工具课和修养课。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乐理学科,是该专业的基础学科,也是重点学科。学习基本乐理的目的,在于完美准确地表达音乐和理解音乐。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乐理学科与一般音乐表演专业的乐理学科有一定的共性,但也有不同之处。乐理课程与教学实践结合的教学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所具备的能力之一。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些会从事音乐教师职业,有些人会从事乐理课教学。所以,音乐教育专业乐理课程的学习内容之一就是乐理教学法。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乐理教学的研究,需要对乐理教学的整体框架的构建和教学流程的设计有系统的总结和探究。

高师乐理教学的整体框架构建是教学的横向支撑,可以理解为教学内容上的基础及延伸。高师乐理的教学流程设计,则是教学的纵向实施,可以理解为教学巩固与教学实践的过程实施。在这里,我们可以把整个研究过程分为“基础与扩展”、“掌握与巩固”、“实施与教学”三个阶段。

首先是“基础与延伸”。这是教学的横向支撑,即教学的整体框架构建,也是教学流程的第一部分。高师乐理教学的内容依然应以传统教学内容为主。传统乐理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是不可或缺的,包括:乐音体系、记谱法、节奏节拍、调及调的五度循环、音程、和弦、调式、调式中的音程和弦、调式变音与半音音阶、转调、移调、音乐术语、常用音乐记号……这些都是乐理课必须掌握的内容,对任何一个音乐专业的人来说都是基础的工具性的知识。除此之外,高师音乐教育的学生由于今后的工作需要,对乐理这门基础课的知识覆盖面可以大一些,有一些延伸和扩展——即基础乐理知识某一知识点的延伸。例如在学习“和弦”这一章节时,除了三和弦及其转位、七和弦及其转位、等和弦、调式中的和弦等必须掌握的内容以外,还可加入简单的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四度和弦、附加音和弦、二度和弦、吉他和弦标记等内容。其中,吉他和弦标记不仅用于吉他,也用于键盘乐器的和弦及低音的标记。不仅在流行音乐的乐谱中被广泛采用,还易于国际间的交流。通过几年的尝试,笔者发现,这样实用的新增知识点,学生是非常乐意学习和接受的。另一方面,增加部分中国民族乐理知识。早在1924年,我国近代著名音乐学家、中国民族音乐学先驱王光祈先生就在他所写的《东西乐制之研究》中提倡学习中国乐理。中国乐理是具有“变化之道”的乐理,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每一个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也必须有所了解。由于乐理课程学制的关系,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一些内容进行教学。例如,讲到音律时,可讲讲十二律吕;讲到节奏时,讲讲板眼板式;讲到记谱法时,讲讲传统记谱法,如琴谱、燕乐半字谱、律吕字谱、锣鼓经……讲到民族调式时,讲讲同宫三阶、异宫三阶,讲讲之调式、为调式……另外,在学习基础的、传统的乐理知识的同时,作为21世纪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还可以略微了解一些近现代音乐的常识。例如在学习记谱法时,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一些现代音乐记谱法的知识。例如:音高(包括音簇)、时值(包括比例记谱法)、力度记号、框型记谱法、图表谱、文字谱……虽然并非所有的20世纪音乐都要用新记谱法不可,但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了解现代音乐的创作或演奏技法。

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新增的部分只是锦上添花的内容,而之前提到的传统乐理课内容才是高师乐理教学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学习并熟练掌握这些内容,是高师乐理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今后讲授乐理的基础。

高师乐理教学流程设计,即纵向实施的第二部分,是“掌握与巩固”阶段。这里的“巩固”指的是知识内容的加强和乐理教学法知识的学习。乐理教学法,不是广义上的教学方法,而是包括乐理课程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特别是一些课堂教学的各种具体例证,对改进、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重大作用。

高师乐理教学,多年来存在一个困惑:学生在大学一年级一进校开始学习乐理,一年级末结业(书面考试,及格即可)。之后的几年不再系统学习,这是一个慢慢遗忘的过程。到了大学四年级,要求学生走上讲台讲授基本乐理的一些内容,学生往往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有些基本概念已经有所混淆。这样导致的结果,常常是实习的音乐教育专业四年级的学生在小学、中学、中专的音乐课堂上,把一些最基本的乐理知识讲混,甚至讲错!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以往,老师们总是指责学生,说乐理没学好,基础很糟糕。而事实上,是我们的高师乐理教学中缺少了“巩固所学知识,做好上课准备”这一关键环节。学生在一年级乐理的基本知识的学习结束以后,在四年级实习之前,应该有一个熟悉乐理内容、备课并试讲的过程。这就是之前谈到的高师乐理教学流程设计的纵向实施的第二部分——“掌握与巩固”阶段。在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2007级和2009级这两个年级,笔者做了以下的尝试:大学一年级的乐理课,以老师讲授、学生做习题的方式学习乐理的基础知识,学年结束以书面的形式进行考核;二年级和三年级,以巩固学习内容、小组讨论备课、试讲的学习形式学习乐理,定期地进行“乐理小讲台”活动;四年级,正式走上实习的讲台。其中,经历了四年“乐理小讲台”全部过程的是2007级和2009级的学生们。二、三年级的“乐理小讲台”是高师乐理教学流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与教学相融合的关键所在。

延续两年的“乐理小讲台”可以分为5个步骤:

1.分组:我们把一个50人的班级分为10个小组。每5人一组。

2.选择课题:我们把二年级到三年级的两年中,分为四个阶段,每一学期一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结束都进行一个阶段总结,并以“公开课”形式展示。在每个阶段一开始,老师都拟出20个左右乐理小课题,每个小组选择5-10个课题题目。课题均由乐理的基础概念构成,难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同学们经验的增加递增,如“音符”、“休止符”、“音的分组”、“弱起小节”、“切分音”、“调号”、“基本音程”、“等音程”、“不协和音程的解决”……小题目对应小讲台,在题目的选择上,老师应选择基础性强的、短小、简洁的题目。一般来讲,一个题目的讲授时间应控制在15—20分钟之内。题目太宽泛,对学生来讲,实在不易把握。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同学,讲清楚每个最基础的乐理概念是尤其重要的。

3.分工与备课:当每个小组确定好这个阶段的题目之后,就开始集体备课和人员分工。由于《音乐教学法》课程是三年级开课,所以在二年级时“乐理小讲台”,我们并不要求同学们写出最标准的教案。但是,基本的“教学年级”、“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是必须完成的。这个备课的过程是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完成的。同学们一般在一个月之后,经过讨论完成教案。最初的教案大多生涩,甚至有些不合理。但令人欣慰的是,教案中也常常出现同学们的创新意识。教案写出并确定每个题目的主讲人之后,同学们就开始分头准备课件(电子课件)、教具、图片等试讲需要的设备工具。其中,电子课件是指现代音乐教学设备,包括电脑、投影机(学院教室已有设备)、音响资料、视觉图像资料……这个步骤的工作对于现在的大学生而言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并且,学生们是饶有兴致又高效地完成准备工作。不管是完成教案还是准备资料,我们都要求同学们集体协作完成。这不仅让他们有讨论学习的过程,也增强了同学们集体协作的能力。

4.试讲:这是同学们在完成备课和准备教具的工作之后,第一次独自站在“乐理小讲台”的时刻。音乐教育专业的同学并不完全具备一个教师的素质,有同学可以在台上演唱或演奏,但无法用语言来表述一个乐理的基本概念,更不要说还需要举例说明、组织同学们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几乎每个同学都要在试讲过程中经历从心理紧张到放松的过程。一个乐理题目的试讲时间为15-20分钟。一个50人的班分成10组,一组5人。每阶段每组由5-10个题目,每人有1-2个题目。四个阶段下来每人可以上讲台讲4-8个题目。也就是说,在高师乐理教学流程设计的第二个阶段,每位同学可以拥有60-80分钟的试讲时间。每一位同学都在这4-8个乐理题目的教学试讲过程中慢慢找到了从“座位上”到“讲台上”的感觉。同学们纷纷表示:讲一个乐理题目很不容易。有一些乐理概念,如“切分音”,学习的时候觉得很容易,做题也没问题。但讲述的时候感觉概念都说不清楚,举例时也对切分音的分类拿不定主意。如果有学生问“切分音与切分节奏的关系”“切分节奏的第一个音强还是切分音强?”面对类似问题,更是一筹莫展。通过备课和试讲,相当于又仔细学习和研究了一个个乐理知识点。同学们感叹地说:“做老师必须要胸有成竹啊!”这正是我们“乐理小讲台”需要的效果。既加强复习了乐理的各个基本知识点,又锻炼了同学们走上讲台的能力。

5.教师评讲:教师在高师乐理教学流程设计的第二阶段“掌握与巩固”过程中,有两个时间必须参与。第一是教案确定。教案的准备是这一部分中关键的一步,同学们写出之后通常希望得到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老师此时更多的关注应在教案整体的把控,是否有概念性的错误、时间的设置是否合理等方面。老师的建议在此刻总是不会过分具体,留更多的空间让同学们自己去实践。第二个时间每一个乐理题目试讲结束之后,这时是同学们最兴奋、记忆最深刻的时候。老师首先应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找出优缺点,之后老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关于乐理教学的总结。这样,在“乐理小讲台”上便会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乐理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常态。

以上是二、三年级“乐理小讲台”的简要步骤。这是高师音教专业乐理课教学流程的第二部分的关键所在。在“乐理小讲台”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保证每位同学的试讲时间,也应要求每位同学参与试讲后的讨论。同时,试讲的时间应定期安排,从二年级到三年级延续两年。最后,还可鼓励同学们写出“乐理试讲心得”。

2009年6月,音乐教育学院2007级2班的同学在四川音乐学院教学楼进行了“乐理小讲台”的汇报公开课。音乐教育学院领导和理论教研室领导及教师观摩了公开课。课后,院领导和教研室各位老师对这种形式的乐理课给予了高度肯定。

“实施与教学”是高师音教专业乐理教学框架构建与教学流程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的同学,在本科四年级,有6周的教学实习时间,这是同学们走上真正的讲台讲授乐理知识的时候。这个讲台,包括实习的小学、中学、中专,职业高中等各种层次的教学场所。如果在普通小学、中学进行教学实习,乐理的基础教学存在于音乐课中的一部分;如果教学实习的课堂在中专、职业高中的幼儿师范专业以及艺术类型类的中小学(如四川音乐学院附属小学),乐理则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参与乐理小讲台的2007级和2009级的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班同学,专业教学实习时间分别为2010年9月-10月中旬及2012年的9月-10月中旬。在此期间,笔者对成都教学实习点的部分同学进行了“听课与评价”。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坚持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但在这里,我们谈到的是与乐理基础知识教学有关的内容。通过笔者观测与分析,在教学实习过程中,参与了“乐理小讲台”的同学,涉及到乐理基础知识的教学,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过程中能体现出掌握了乐理基础知识的自信;2.教学中对乐理基础概念表达准确;3.乐理教案准备较成熟;4.对乐理教学方法运用灵活;5.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如把传统乐理教学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或与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相融合)。当然,通过教学实习也能让我们教师思考一些问题。比如:“乐理小讲台”的题目选择范围可不可以更广泛一些,乐理概念的表达有没有办法让广大中小学生更易产生兴趣等。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乐理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这门课程教学框架和教学流程的研究应引起我们高师理论教学的关注。这几年笔者做了一些小小的探索和尝试,希望能有利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乐理课程的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