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低碳经济现状

低碳经济现状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05 10:40:05

低碳经济现状

低碳经济现状第1篇

摘要:全球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威胁,低碳经济的的提出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支持与实践。同时,低碳经济的发展研究对于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以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的聊城市,能源消耗量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对聊城市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同时制约着聊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三大产业入手分析聊城的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并据此提出从产业结构调整,新能源开发等角度来促进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聊城;三大产业一、低碳经济的定义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通过能源开发、制度与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的转型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石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消耗,从而使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达到一种双赢的形态。

聊城GDP在山东省内排名靠后,2013年实现生产总值2145.65亿元,增长12.7%。聊城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能源结构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能源效率与先进地市差距较大,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特征明显,这成为制约聊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

二、聊城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为实现聊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突破制约聊城经济发展的瓶颈,自2009年以来,聊城从三大产业分别入手,积极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低碳经济,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同时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

(一)第一产业

聊城的第一产业农业的发展中,大力推行低碳经济。尽管农业最初本身就为低碳产业,然而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现阶段,农业是建立在对化石能源使用基础之上的,化肥和农药具有高能耗、高污染的弊端,而且在化肥以及农药的制作过程中,其本身就已经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要建立低碳农业,必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聊城将低碳经济运用到农业,实行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并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

例如,聊城的临清市全面实行“低碳农业”、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重点打好绿色、低碳、环保的有机牌,现如今“低碳”生态农业已经在临清得到基本实现。加强农村沼气建设。同时,农村沼气综合利用项目的发展在临清市得到全面的推进,实施猪―沼―鱼―果(菜)的低碳循环的农业模式,从而提高了生态、农业、环境卫生以及能源利用的整体效益。

然而聊城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方面农民的思想认识不足,受传统农业时期小农思想的束缚,又受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眼前利益的诱惑,制约着发展和探索低碳农业的模式;另一方面,技术水平还远远不足,聊城农村缺少相关农业技术人才,缺乏发展低碳农业的相关技术。

(二)第二产业

聊城经济以第二产业为主,而第二产业高耗能,高煤炭利用为主要特点,为发展低碳经济,近年来,聊城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方面都做出了一定成绩。

到2013年,全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已有上百家企业。同时,聊城市通过扶持传统产业与新能源产业创新融合,助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为经济展增添“绿色动力”。例如,聊城中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可插电同轴并联混合动力客车。面对竞争激烈的客场行业,从2004年开始,在政府扶持下,中通客车累计投入近3亿元进行新能源客车的研发和技术改造研发出九代新能源客车,让中通客车的市场份额迅速扩大。

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通过清洁生产,对能源及工厂废弃物再利用的过程。近几年来,聊城市始终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工作重点,转变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建设生态型的社会,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山东凤祥集团生产废水治理达标后就用于农田灌溉,在经济效益快速增长的同时,废弃物基本实现了零排放;临清市华润集团的纺织废水输送到了银河纸业集团,用于生产,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彩虹热电集团的废弃物――粉煤灰如今也应用于筑路和建材生产。聊城市以此为经验,又在全市选择了东阿阿胶集团、昌裕集团等15家企业为市级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浓厚氛围。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然而,在第二产业发展新能源和循环经济方面,聊城的工业低碳经济之路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方面在这些加大对新能源的发展和支持力度方面,依然存在这许多棘手的问题,如有些新能源项目投人很多但是却见效收获很少,成本过高等;另一方面工业化的生产对能源有着高度的依赖性,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此外,个别私营企业、国有企业以及乡镇企业设备和技术工艺水平落后,使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浪费,污染了环境,严重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第三产业

聊城利用丰厚的历史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打造以“江北水城”为品牌的旅游胜地,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小有名气,经过几年努力,已成为国内一个新兴的旅游热点城市,旅游总收入也在逐年上涨,从而推进聊城的第三产业的比重逐年增大,无污染、纯绿色的经济模式在聊城正有序的发展着。同时,以科技信息业、生产业、农村服务业、现代房地产业、家政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六大产业为导向,积极发展千亿产业园。积极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加大服务业投资力度,调整优化聊城市的产业结构。聊城进一步加快了服务业重点项目的建设,中华水上古城、马颊河“世界运河之窗”生态旅游度假区、徒骇河世界运河博览园、聊城物流园区、聊城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等一大批龙头项目取得显著进展。

尽管如此,这种低碳的发展方式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景区景观及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客源层次单一,管理体制有待完善,服务质量仍需提高等。

三、对策建议

(一)推进新能源技术创新

目前针对于聊城的能源消耗的现状来说,大力开发新能源,是解决制约聊城经济发展瓶颈的关键选择,所以应该从资金与政策两个方面入手,推动新能源的发展,从而推进新能源的发展走向产业化迈进。加大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同时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结构项目的建设。在能源消费的结构中提高新能源消费所占比重,逐渐实现低碳型的能源消费结构。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聊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支柱产业是重化工业,所以实现低碳型的能源消费结构并不就意味就要限制聊城重化工业的发展,而是通过低碳技术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建立起符合现代产业体系要求的低物耗、低能耗、低碳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建立健全碳排放考核制度和监督机制

建立科学的碳排放考核机制,将碳排放量作为企业考核的标准之一,并且治理污染严重地企业。市政府有关部门拟定相关具体监督制度,监督工作实行分片管理,责任具体个人,并与个人绩效挂钩,强力约束和整治企业的碳排放。

参考文献:

[1]王碌珉,聂利彬.低碳经济研究现状述评.山东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低碳经济现状第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34 文献标识码:A

1 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世界各国已经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既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又可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各国纷纷开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目标,并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全球低碳经济争霸已经全面展开,一场绿色投资的战争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展开。

2 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及特点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随着实践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对低碳经济的理解。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同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从经济形态上讲,简单来说,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3 低碳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状况

3.1 英国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在全球实施“碳预算”的国家,也是首个把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纳入法律框架的国家。早在2003年,英国就在其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到2005年英国能源战略的主要任务是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2008年公布的《气候变化法案》在以往全国二氧化碳排放计划之上,明确地规定了全新的更具法律约束力的全国性排放目标,其核心条款就是2009年4月实施的碳预算体系,该预算中确定,在1990年的基础之上,2050年英国碳排放至少要减少80%。同年7月,英国政府又了《英国低碳转换计划》以及3个配套的计划―《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可再生能源战略》及《低碳交通计划》。此外,英国还通过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气体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工具的运用,达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目的。英国政府在2010年3月18日了在碳预算体制下的首份碳排放报告,报告称英国2008年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约相当于6亿吨二氧化碳,碳预算目标正稳步实现。

3.2 美国

美国作为世界工业强国,主要通过资金支持、法律支持和出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相关政策等几个方面来实现向低碳经济发展的转型。早在2005年8月8日,美国布什政府就颁布了涉及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等11个方面的《能源政策法》。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2009年美国众议院提出了“绿色能源”法案,以确保美国产业的竞争力,推动绿色就业和劳动者转型,并出口低碳技术,应对气候变化,这些政策法案的实施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009年2月,奥巴马政府宣布了以发展新能源为重点的“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计划在3年内投入1500亿美元,使得美国新能源产量与现在的能源产量相比增加1倍。同年2月,美国在能源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2012年起将对排污、排放收费,到2050年将减排83%;以每台补贴7000美元的刺激政策,来鼓励混合动力汽车的大规模使用等,再度增加用于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投资,投资总额高达7870亿美元,主要用于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以及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和太阳能等)。

3.3 日本

日本各届政府一直在宣传推广节能减排,主导建设低碳社会。从1991年至2001年,日本先后制定了《关于促进利用再生资源的法律、合理用能及再生资源利用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2010年能源供应和需求的长期展望》等法案。自2002年以来,日本的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电池产量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占据了世界总体产量的半壁江山。2004年,日本环境省设立的全球环境研究基金成立了“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同年,日本出台了以燃料电池为重点的“新产业创造战略”,降低日本对石油的依赖程度。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审定通过《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提出“建设国际循环型社会”的战略方针。2008年,日本政府提出了“福田蓝图”,其减排目标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将日本打造成为世界首个“低碳社会”。 2008年提出《面向低碳社会的十二大行动》,预计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将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成本减少一半,同时大力发展风力、太阳能、水力、生物质能和地热等,争取到2020年使碳捕获与埋存技术实用化。

3.4 中国

自2007年中国首次明确要发展低碳经济以来,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特别是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截止2010年9月底,共批准2685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预计2010年减排量近5亿吨CO2当量,其中有953个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成功注册,占全球注册项目的40%。我国新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比重超过9%。国家发改委公布“4万亿”投资清单中,用于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的投资达2100亿。2010年,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在1500万~1700万千瓦之间,累计装机容量将超过400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约55%,跃居世界第一。低碳技术投资呈增长趋势。中国最近几年用于“绿色行业”风险投资差不多增加了一倍,占总投资的19%。据估计到2020年将达到2680亿美元,其中太阳能产业的开发利用世界领先。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根据政府规划,到2011年,中国将年产50万辆新能源汽车。

“十二五”期间,科技部将高度重视和发展低碳技术,把低碳技术作为重点内容纳入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与相关技术产业发展规划。预测中国的风能发电能力2020年达到3000万千瓦的目标将会提前实现。我国低碳发展将朝四个方向努力,即形成合理的消费模式;选择高效节能的生产消费结构;加快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低碳高效的能源工业,将以煤为主的传统能源结构改变为煤炭、油气、新能源三分天下的格局,减排的重点也要从目前工业部门为主转变为工业、建筑和交通并举。

低碳经济现状第3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现状政策选择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念,低碳经济的提法最早源于英国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从技术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在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利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各种低碳技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着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综上所述,广义的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标志的绿色生态经济模式。目标是控制碳排放,维持生物圈碳平衡;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价值观念、国家权益、生产生活方式的全球性革命。

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低碳经济政策,积极推动低碳绿色增长。尤其是为了应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一些国家更是把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重要动力。

德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发展生态工业。德国的生态工业政策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制定各行业能源有效利用战略;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可持续利用生物智能;推出刺激汽车业改革创新措施以及实行环保教育、资格认证等方面的措施。为了实现从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轨,德国除了注重加强与欧盟工业政策的协调和国际合作之外,还计划增加政府对环保技术创新的投资,并通过各种政策措施,鼓励私人投资。德国政府希望通过筹集公共和私人资金,建立环保和创新基金,以此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法国的低碳经济政策重点是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2008年12月,法国环境部公布了一揽子旨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这一计划有50项措施,涵盖了生物能源、风能、地热能、太阳能以及水力发电等多个领域。除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之外,2009年,法国政府还投资4亿欧元,用于研发清洁能源汽车和“低碳汽车”。此外,核能一直是法国能源政策的支柱,也是法国低碳经济的一个重点。

美国选择以开发新能源、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重新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动力。美国政府低碳经济政策可以进一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的开发是核心。2009年2月15 日,美国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投资总额达到7870亿美元,该法案将发展新能源列为重要内容,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在节能方面最主要的是汽车节能。此外,为应对气候变暖,美国力求通过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

在低碳经济的实践上,英国作为低碳经济的先行国,在2006年通过了全球第一个有关低碳经济的法案一《气候变化法草案》,制定了到2020年减少碳排放30% ,到2050年减少碳排放60%的目标。日本、丹麦和挪威等国的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也取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果。国内对低碳经济的实践则主要集中于碳交易和创建低碳城市。

(1)碳交易。2006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总额达280亿美元,交易的二氧化碳量达到了13亿吨。目前全球有四个交易所专门从事碳金融的交易,包括欧盟的EU ETS、澳大利亚的New South Wales、美国的Chicago Climate Exchange和英国的UK Errs等。此外,还有很多知名金融机构活跃在这些市场上,包括荷兰银行(ABN AMRO)、巴克利(BarclaysCapita1)、高盛(Goldman Sachs)、Morgan Stanley和UBS等。美国的Chicago Climate Exchange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北美唯一自愿性参与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并对减排量承担法律约束力的组织和市场交易平台,它也是全球唯一同时开展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物、六氟化硫6种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的市场。在中国,2006年兴业银行基于品牌和市场价值与IFC合作签署了《能源效率融资项目(CHUEE)合作协议》(即《损失分担协议》),成为国内首家推出“能效贷款”产品的商业银行。根据该协议,IFC向兴业银行提供2亿元人民币的本金损失分担,以支持最高可达4.6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组合,兴业银行则以IFC认定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为基础发放贷款,IFC则为贷款项目提供相关的技术援助和业绩激励,而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则分别推出了“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

(2)低碳城市的创建。低碳城市是由新能源利用、清洁技术、绿色规划、绿色建筑和绿色消费等一系列要素构成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2008年,国家发改委与联合国自然基金会开始“低碳城市发展”的全面推广,上海和保定成为首批试点城市,由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科技部、环保总局、商务部等专家组成的项目技术顾问组也正式亮相。同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了《保定:全球可持续能源生产的“电谷”》,肯定了“保定模式”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做出的贡献。广东省珠海市也在2008年邀请专家研究低碳经济,欲申报国家低碳经济区。

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

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然而,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发展经济、减少贫困和满足就业等仍是实现现代化的最大任务,向低碳经济转型还面临着许多现实条件的制约。为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适时适度地创新公共政策,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的新要求,创立一种具有积极价值的、适宜的政策安排。

(一)、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倡导产业低碳化

产业结构对碳排放会产生较大影响,同等规模或总量的经济,如果技术水平相同而产业结构不同,则会导致碳排放量相差较大。以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则是能源大户,需要大量消耗能源。我国正处在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第二产业在一定的时期内还会显示强劲的势头,这也是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根据国情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倡导产业低碳化,这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增大陆海碳汇

森林可以吸收大量CO2 .相当于减少了CO2 排放,是良好的碳汇。据研究,我国人工造林的固碳率为1.4吨碳/(公顷?年),相当于每公顷林地每年可平均吸收5.1吨CO2 。2005年.我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18.21%,为促进全球碳汇建设和温室气体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国家《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3% 按照我国国土面积约960万km (合96000万hm )计算,相当于2020年比2005年新增森林面积4600万公顷,每年可新增碳汇430.1万吨,相当于减排1578.4万吨CO22005.2020年间累计新增加碳汇5.2亿吨,相当于累计减排18.9亿吨CO2。另外,海洋也是重要的碳汇之一有研究表明,过去200年中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和制造水泥过程中释放的CO2 .被海洋吸收了近一半。我国在东海进行的大洋碳通量研究也表明,东海是CO2 的汇。因此,通过加大力度开展研究,尽早比较准确地确定我国邻近海域的碳汇结构和强度.有望进一步增大我国的碳汇规模。 转贴于

(三)、创新文化政策,倡导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是党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紧要关头所形成的又一重要思想创新,并提出了文化“软实力” 的概念。文化是基础国民教育,它奠定国民的品味教养;文化是生活,它决定我们所见、所感、所思的整体环境的真善美或假恶丑;文化是经济,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不言而喻。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全民普遍共识的、绿色的生态文化的构建。生态文化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兴文化,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体系,是人们最优化的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的总和,体现在人类为解决所面临的种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与自然和谐相处,求得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种种措施和手段上。创新文化政策就是要形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在生活中坚决抵制铺张浪费的奢侈文化,生态的观念深入人心。

五、结束语

目前,我国正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进行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与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从经济的角度讲,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化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依赖的是原始生产要素的高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工业化中级阶段,经济发展以投资和科技进步为主要带动力量;工业化高级阶段则以信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中国的经济转型摒弃了传统的“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的路子。公共政策的创新使我们主动融入到低碳经济的实践和世界发展的潮流中,获得更多的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和技术,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冯之浚,金涌,牛文元,徐锭明.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04—21.

夏垫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 (7A):33—35.

陈晓春,张喜辉.浅谈低碳经济下的消费引导[J].消费经济,2009 (4): 71—74.

低碳经济现状第4篇

关键词: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循环利用;发展;创新

收稿日期:2010-12-20

作者简介:何杏红(1976―),女,河北定州人,主要从事环境保护工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1-0095-03

1 引言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严重的问题,CO2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因此我们呼唤低碳经济的到来。

2 “低碳经济”的背景分析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能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认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2007年6月,中国正式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先后召开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组织落实节能减排工作。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9年9月,主席在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发展规划,并将继续采取强有力措施”。

2.1 气温升高会环境带来危害

(1)气温升高会给人类生理机能造成影响,人类生病几率越来越大。

(2)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热能会给空气和海洋巨大的动能,从而形成台风、飓风、海啸,同时极端天气带来的大量降雨会导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难。

(3)气温升高会从陆地上吸收水分,使内陆地区大面积干旱,粮食减产,威胁国家稳定。

(4)气温升高使冰山积累速度远比融化的速度慢,甚至有些冰山已不再积累,断绝了当地与周边地区的饮用水源,从而引发冲突和战争。

(5)气温升高使自然界食物链逐渐断裂,因为CO2会导致海洋碳酸化,造成杀死大量微生物,最底层食物链断裂,从而大量海洋生物死亡,污染海洋加速其它生物的灭亡,形成恶性循环。

2.2 水环境的污染带来的危害

(1)水污染是造成水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包括中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其中有28个国家被列为缺水国或严重缺水国。全球有14亿人缺乏清洁食用水,即5人中就有1人缺水。

(2)我国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水环境持续恶化,大部分河流遭受不同程度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中78%不适合作为饮用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64%的人正在使用不合格的水源。进入20世纪90年代,长江流域的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每年污水排放量约达142亿m3,占全国年均排污量的40%。目前,我国水库的供水能力为5 400亿t,虽然多数供水水源良好,但已有1/3的水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可见,传统观念中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已成为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

3 “低碳经济”的发展对策分析

3.1 发展低碳农业

改变高碳农业的方法就是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可以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高耗能产品,某种意义上属于低碳农业。不使用农药化肥就意味着无需生产工业化肥,每年可为世界节省1%的石油能源,不再把化肥用在土地上还可以降低30的农业排放,要想抵消其它的农业排放(牲畜粪便,生物质燃烧)要求耕地固碳率达400kg・年/hm2,牧场则需达到200kg・年/hm2,有机农业系统能够达到这一水平即抵消掉80%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

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行“一池三改”,把沼气建设与改厨、改厕、改圈结合起来,生活垃圾、粪便、作物秸秆发酵成沼气,残留物――沼液可以代替农药,沼渣可以代替化肥,既变废为宝、美化环境又节省开支,这就是典型的农业低碳化。除此以外,不论是秸秆还田,还是把秸秆粉碎掺加畜禽粪便发酵后做为生物质有机肥,或者将秸秆作原料制作成各种类型的纤维板、燃料都可以大大减轻对生态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

3.2 发展低碳工业

传统工业所造就的经济增长是以破坏生态文明为代价的,其结果气候变暖、生态恶化、灾害频发,经济和社会发展陷入困境。低碳经济的提出是人类反思、自省和自我救赎的结果,是人类理性的回归。打造生态工业――新型工业化,要体现在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使用上,要大力发展再生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大力发展再生生态材料,减少资源消耗,大力推广新技术,减少CO2排放量。

3.3 能源低碳化

我国在过去的25年间快速的工业发展导致了能源需要的快速增长。尽管2008年全球经济放缓,国际能源机构(IEA)预计至2030年仅中国和印度2个国家就可能占全球初级能源的需求增量的51%。中国的初级能源需求量在2000~2005年间增长逾55%,目前占全球初级能源需求当量的16%,预计2010年后不久就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耗国。而绝大部分能源都靠国内煤炭资源来满足,而煤炭燃烧过程中释放的SO2造成中国国土30%地区遭受酸雨袭击,对耕地、食物链、水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全球20个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有16个来自中国。这和中国的煤炭生产和使用不无关系。当前我国制定了中国能源政策总体目标是实现能源充足供应以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试图逐步解放能源行业,改变未来中央计划和能源供应安全领域的低效状况。同时,将能源供应多元化,如核能、天然气,提高能效和保护能源环境等问题也正陆续被政府提上议程 。同时,调整产业结构是减缓中国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高速增长的另一项举措。所谓调整产业结构是指减少能源消耗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改变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通过提高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重,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抵抗外来冲击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将得到提高。另外可再生能源技术应该成为政府政策行动的主要领域,如潮汐,风能等。

3.4 发展低碳交通

如果去8km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可比乘坐汽车减少1 700g CO2的排放量,开车族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也可以让驾驶变得更为“绿色”。避免冷车启动,减少怠速时间,尽量避免突然加速,选择合适的档位,避免低档跑高速;用黏度最低的油,定期更换机油,高速驾驶时不要开窗,轮胎气压要适当;购买低价格、低油耗、低污染、同时安全系数不断提高的小排量车。

3.5 让办公低碳化

多用电子邮件、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和传真机。在午餐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计算机及显示器,这样做除能省电外还可以将电器的CO2的排放量减少1/3。办公室内种植一些净化空气的植物,如吊兰、非洲菊、无花观赏桦等主要可吸收甲醛,也能分解复印机、打印机排放的苯。

3.6 发展低碳旅游

发展低碳旅游,应当成为新时期的重要战略,其中包括3个重点。

(1)转变旅游模式,倡导公共交通和混合动力电动车、自行车等低碳方式;同时丰富旅游生活,增加旅游项目。

(2)扭转奢华之风,强化方便舒适的功能性,提升文化品牌性。

(3)加强旅游智能化发展,提升运行效率,同时及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碳消耗,形成全产业链式的循环经济模式。

3.7 发展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是指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CO2的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事实是建筑在CO2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

(1)外墙节能技术。中空玻璃、镀膜玻璃(包括反射玻璃,吸热玻璃),高强度LOW2E防火玻璃;采用外附发泡聚苯板的做法,在德国,外保温建筑占建筑总量的80%,而70%地方采用泡沫聚苯板。

(2)屋顶节能技术。利用智能技术来实行建筑节能的愿望,如太阳能集热屋顶和可控制的通风屋顶等。

(3)采暖制冷和照明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如使用地(水)源热泵系统,置换式新风系统,地面辐射采暖。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光电屋面板、光电外墙板、光电遮阳板等。

4 结语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这对中国是压力,也是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 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因此,每一个科技工作者,社会工作者都应该从日常生活中面向公众宣传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意义,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科学的发展决策变为全民的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保总局.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R].北京:国家环保总局,2006.

[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能源状况与政策[R].北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7.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

低碳经济现状第5篇

【摘要】现如今,环境与发展成为了全球发展的主题,如何解决生产力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这是我们国家多少年来一直在努力探索和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在新的经济模式和发展方向中,低碳经济成为了时展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经济可以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领域带来全新的活力和改变。其中石油化工企业,作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一直是国家发展低碳经济领域中的重中之重,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其在新时期的发展中面临了相当大的行业压力。为了促使其能够加快转型步伐,使得能够健康、绿色的发展经济,必须坚持低碳经济。本文分析了目前石油化工领域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和有关问题,对于目前的局势提出了相应的展望。

【关键词】低碳经济 石油化工企业

一、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力步入了一个急速腾飞的阶段,我们国家在各项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进步,国民的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也逐步增强。然而,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就是,我们国家目前所取得的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是通过对于资源的掠夺性使用以及廉价生产力堆积所造就的,不仅如此,由于盲目的追求生产力的发展,部分企业在经营发展的同时缺乏相应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导致我们国家目前的产业结构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畸形的经济增长进一步加大城乡差距的增大和贫富差距的扩大,不仅如此,由于对于生态环境缺乏科学合理的认识,我们的生产发展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程度的破坏。我们国家目前人们群众的思想意识与目前的生产力发展并不相符,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尚未形成相应的意识。低碳经济,正是基于现阶段我们国家的国情所提出的,为我们国家能取得可持续发展而做指明了方向。

二、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所面临的现状

我国能源结构上一直处于不合理的分配状态,曾几何时,煤炭资源作为我们国家的主要能源,一直在能源比重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我们现有的生态环境,减少大气污染以便更好的执行低碳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正在逐步减轻对于煤炭资源的依赖。然而,迫于我国目前经济形势的压力,以及日益增长的庞大生产力需求,专家预测,即便在未来的几十年时间里,煤炭还将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石油行业对比煤炭行业有着天然的优势,同体积的煤炭与石油进行燃烧,后者排放的二氧化碳仅为前者的0.7倍,为了更好的相应国家的战略号召,执行低碳经济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石油化工行业有着光明的未来。

三、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作为高能耗,高消费的资源消耗性行业,石油企业的发展仍处于一个学习时期,在当前的低碳经济形势之下,更是处于初级阶段。为了能够更好的执行低碳经济的目标,达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石油企业严格加强了节能减排的相关措施,避免了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有关能耗,致力于环境经济多方因素的共同调和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我们国家,由于石油行业的特殊性,其在行业内具有垄断能力,对于低碳经济的开展具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因素,由于石油行业规模庞大,无法对行业做的详细的了解和调查,对于低碳经济的开展是否做到行之有效,仍需要考量。其次,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意味着对于石油行业的相关工艺和科技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和指标,我们国家现有的科技水平以及操作技术是否能够很好的适应新的标准和要求,仍是一个值得考虑和深究的问题。

四、落实低碳经济的建议

(一)提高炼化企业的能源效率

对于石油化工企业而言,在当前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其发展处于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态势,作为企业而言,优先需要考虑的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切身利益问题,以提高企业的利润为主,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也需做到低碳环保的经济理念。对此,企业为了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能够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必须提高自己的能源效率,加强企业自身的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率。

(二)控制成本

作为石油行业而言,为了能够更好的落实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中,企业自身需要对于今后的发展有着明确和深刻的规划,通过控制企业相关的成本,来加强对于企业资金的控制,以便能够更好的去落实低碳经济的目标。

(三)寻求低碳技术合作创新

企业如果想要更好的新形菹虑赖孟然,必须加强对于新技术的掌握,加强对于低碳技术的灵活运用,由于低碳技术自身所具备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因此,需要企业之间通过通项合作来加强对于低碳技术的掌握。

(四)制定完善的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为了能够长期的发展低碳经济,将其视为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对于石油化工企业而言,需要正确了解和认识企业发展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共同关系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需要制定完善的相关制度来确保正确实行,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企业需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合企业发展规律的战略需求。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探讨在新经济形势之下,石油化工企业究竟如何才能够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寻求更为持久的发展机遇。随着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的经济状况取得了极大的改善,然而,其随之带来的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此,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制定更为科学有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各行业开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本文通过对石油行业目前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所处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石油化工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低碳经济所改进行的相关调整和举措,企业为了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需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要求,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冯晓宇. 石油化工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与出路[J].消费导刊, 2013,(10).

低碳经济现状第6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工业结构;甘肃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低碳经济下甘肃省工业发展的概况

(一)甘肃省工业产业增加值现状。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甘肃省工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工业已经在甘肃省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工业企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趋于合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容小觑,经济总量逐年提高。特别是2006,2007,2010,2011增幅均超过了15%。2012年甘肃省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07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4.5%。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931.37亿元,比上年增长14.6%。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持续快速增长,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已高达93.11%,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主导地位日渐明显。

(二)行业利润增长明显。2012年,甘肃省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59.2亿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201.87亿元,增长2.6%。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113.05亿元,增长1.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亏损企业亏损额96.59亿元,下降6.7%。石化、有色、电力、冶金、食品、煤炭和装备制造业等直至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75.42亿元,比上年增长13.34%,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0.89;实现利润总额226.51亿元,增长4.9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7.39。其中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6.61亿元,增长15.72%;实现利润16.51亿元,增长0.67%。

(三)甘肃省工业产业能源消耗现状。2012年,甘肃省能源消费总量为7116.59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56%;其中工业消费能源总量为5324.63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0.30%,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4.82%。2006—2012年甘肃省能源消费总量的平均增长率和工业消费能源的平均增长率都大致维持在9.17%,可见,甘肃省不管是能源消费总量还是工业能源消费总量都超出2006—2012年的平均水平,能源消耗的速度呈增长趋势。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甘肃省工业消费能源总量的增长率呈负增长,为-0.12%。

(四)甘肃省工业产业碳排放量现状。2012年,甘肃省煤炭消费总量为7371.10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7%,其中,工业煤炭消费量为6694.55,比上年增长19.46%,占煤炭消费总量的90.80%。而2006—2012年煤炭消费总量和工业煤炭消费总量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7.45%和 17.70%。2012年煤炭消费总量低于近几年的平均水平,而工业煤炭消费量超出平均水平将近2个百分点,可见甘肃省采取了一定措施控制煤炭消费量,由于工业的主导地位不断加强,总产值呈快速增长趋势,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没有重视能源消费的有效控制,导致工业煤炭消费总量居高不下。

二、低碳经济下甘肃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依赖性强,能源结构单一。甘肃省主要能源消费由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组成,煤炭消费量在总能源消费量中的比重即为煤炭的能源结构。甘肃省煤炭消费量占总能源的比重如表1:

由上表可见,甘肃省工业行业的煤炭消费量在2006-2012年间占能源消费量上升趋势比较明显,只有在2009年略有下降,这可能由于经济危机全体行业缩水。甘肃省能源结构单一, 煤炭消耗量所占比重过大,对煤炭的依赖性过大,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碳排放量过大,温室效应现象明显。因此,甘肃省应适当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消费量。

(二)能源消耗严重。工业是碳排放量的主要排放源,同时也是能源消费大户。甘肃工业主导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能源长期开采导致的资源的消耗与枯竭,这将导致低碳经济下甘肃工业主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地质学家赫伯特提出的“赫伯特曲线”估计2015年左右世界原油生产将达到“峰值”,而后将逐渐下降。我国的石油开采正体现了这一特点:新中国成了之处,我国的石油开采十分有限,年产量仅为12吨,1965年尚能实现自给自足,1978年突破一亿跨入世界产油打过行列,而近几年开采的陆地原油已接近“峰值”,石油资源消耗严重,煤炭的消耗量也已达到30*108吨,早就超过了“十一五”规划中预计的消耗量。因此,能源的严重消耗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的趋势,仅以甘肃省资源比较丰富的两个地区为例,可见资源的消耗情况堪忧。

三、低碳经济下甘肃省工业发展的机遇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都会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把握低碳经济发展的契机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意义重大。甘肃地区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都同时面临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的挑战,选择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低碳甘肃是经济发展遵循可持续原则所走的必然之路。

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转型,在新一轮经济格局中抢占先机的明智选择。甘肃省作为西部大省,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将加速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转型。经济的健康发展,资源的节约利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能促进甘肃省经济发展模式朝着低碳化转型。发展低碳经济会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与升级,抓住低碳经济的发展机遇,甘肃省可顺势调整产业结构,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也可促进低碳化发展,提高甘肃省的综合实力,加强地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振华.产业结构优化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2]关爱萍,王瑜.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研究[J].统计研究,2002(12).

低碳经济现状第7篇

    一、中国低碳贸易的发展现状

    (1)发展阶段与发展方式导致的高消耗和高排放。中国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加上长期以来经济粗放式发展的惯性,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将持续增长。国际能源署(IEA)的“世界能源展望2007 年”测算,2005-2030 年在参考情景和可选择政策情景下,中国一次能源需求年均将分别增长 3.2%和 2.5%,能源相关的 CO2排放将年均分别增长 3.3%和 2.2%。

    (2)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产生的高排放强度。在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 94%,石油占 5.4%,天然气占0.6%,由于煤的碳密集程度比其它化石燃料要高得多,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由于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相对于天然气和石油来说,煤炭在我国的储量占具优势,这就决定了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结构。

    (3)低端产业和贸易结构引起的转移排放。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仍处于低端位置,出口的商品相当一部分为高能耗、高污染的资源密集型商品。中国还承接了相当一部分发达国家重化工业的转移,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出口了大量能源并产生排放[2]。

    二、中国向低碳贸易转型的制约因素

    1.要素禀赋约束

    中国已探明的常规商品能源总量为 1550 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 10.7%,居第三位。根据中国的能源资源条件和供需变化,到 2020 年中国的能源结构不会有根本性改变,煤炭所占比重仍将维持在 60%以上。我国出口产品集中在低技术、高耗能、高污染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矿物燃料、化学产品、原料制成品、高耗能金属制品及一般低端机械设备等产品占出口比重较高,而这些产品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均属于环境污染密集型、能源耗费密集型产业。

    2.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不断上涨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能源消费尚属于生存型消费,严格的碳排放标准将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障碍。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必然导致对能源需求不断增加,能源消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0 年以来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约为 9.7%。2009 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了《中国生态足迹报告》,其中指出中国消耗了全球生物承载力的 15%,中国消耗的资源已超过其自身生态系统所能提供资源的两倍以上。

    三、调整我国低碳贸易实施思路

    1.转变出口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出口产业结构

    从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必须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尤其要对我国目前技术含量比较低、环保标准比较差出口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努力走出一条科技水平较高、经济效益良好、资源消费较低、环境污染甚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同时我们还要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把握服务业市场开放的契机,开发高素质人力资源,缓解就业压力。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消费者的低碳、绿色、环保消费理念已经形成,这说明国际上低碳、绿色、环保的消费品市场存在着相当大的拓展空间[3]。

    2.政府引导,自上而下地推动低碳贸易

    对于碳减排来说,客观存在着边际成本随减排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对于理性企业和经济消费者而言,发展低碳贸易意味着增加额外的成本,完全公益型发展模式很难持续,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通过补贴或碳税等形式推进我国低碳贸易的发展。例如,日本光伏企业在发展初期享受政府补贴,光伏产量发展迅速,占全球份额超过 70%,后来日本取消政府补贴,德国、中国企业由于技术及成本优势,乘势而上抢占了国际市场。政府要充分发挥在构建以低碳经济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政策引导和协调作用。

    3.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应及时调整思路,以适应国际贸易低碳化发展趋势。与国际社会积极协作,特别是加强在发展清洁能源和提高能效方面的全面合作,积极履行国际减排义务,共同实现全球减排目标。在节能环保领域和新能源领域抢占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的制高点。我国要坚持《京都议定书》中的“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争取更为有利的发展时机与发展空间。通过编制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协商和谈判,成为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动参与者和制定者,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维护国家利益。

    四、结论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国家设立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体系,将总指标层层分解。建立地方各级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责任制,将能耗、环境保护等衡量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纳入地方各级政府考核指标体系,把碳排放指标完成情况与各级政府政绩相挂钩,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机制保障。

    参考文献:

    [1]陈迎,潘家华,谢来辉.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11(7):11 -25.

低碳经济现状第8篇

一、发达国家碳金融发展现状

(一)发达国家碳金融的市场机制安排。这方面主要体现在交易机制得设定和交易平台(气候交易所,及一些开发了碳金融产品的能源交易所)的搭建。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得制度安排为例。欧盟在其25个(现已经增加到29个)成员国范围内,每一家工业排放实体都被分配了一定数量得EAU(欧洲排放单位)。1个EAU为1吨CO2当量排放权,即为一个碳信用。气体排放量超过其许可排放量的企业需要从拥有富余排放量的企业哪里购买碳信用。它规定自2005 年起,企业的CO2排放量每超标一吨将被处以40欧元的罚款;自2008年开始,罚款额增加到超标排放每吨100欧元。

(二)发达国家碳金融的参与主体。发达国家参与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政府主导的碳基金,私人企业,交易所,也包括国际组织,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政府对碳金融市场的参与主要表现在协助交易机制设定和交易平台的搭建,也通过设立政府碳基金的形式直接参与。私人企业完全基于市场利益得驱动,为了获取更多得碳排放权或者出售富余得碳排放权自愿加入到这个市场。交易所的设立或者其碳金融产品的设计、流通,是政府和私人共同推动的结果。

(三)多样化的碳金融产品。国际排放交易下的AAU、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EAU、联合履行机下得ERU、清洁发展机制下的CER 等都具备金融衍生品得某些特征,在发达国家得碳金融市场上被广泛采用。多样化的碳金融交易工具大大活跃了碳金融市场,满足不同的投资者和企业得需要。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形成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排放权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经济激励措施,以此引导私人部门投资于有利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

二、 发展河北省碳金融之路:解决投融资障碍

从2009年9月下旬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的召开到12月哥本哈根气候变化谈判会议召开前夕,中国政府从首次正式使用碳排放强度指标的概念,到宣布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再到明确量化碳减排目标(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其后于2009年12月7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示中国正转向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由此,中国亟待制定和完善包括碳金融、碳排放交易在内的一系列经济激励措施。

(一)发展低碳环保政策性银行,建立并逐步完善“绿色信贷体系”。要支持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业务,在贷款政策方面,将低碳产业作为优先扶持项目;在贷款条件方面给予低碳产业以优惠,增加对中小企业的减排融资支持,减少并努力消除低碳经济的融资障碍。进一步落实尚需尽快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环境风险评估标准和“绿色信贷”指导目录,并建立长效的信息共享机制。环保部、银监会等部门要督促商业银行尽快建立“绿色信贷”的专门制度、专门机构和配备专门人材,健全商业银行内部的绿色信贷组织机构和外部监督机构。

(二)成立专门的碳减排环保基金,发行“生态基金”产品。国家应通过设立环境税(碳税)或财政收入划拨或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的方式,成立一个部级的“环保低碳专项基金”,专门用于环境保护事业以及对环境污染重大事件的受害人进行赔偿。随着节能减排的推进和低碳产业的发展,该类基金的投资目标将更加合理,并且能够规避环境风险,因此从长期来看,总的投资收益反而有可能高于一般投资基金,从而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赢。

(三)推广“绿色保险”产品。环保部和保监会已于2008年2月携手推出“绿色保险”政策,目前保险公司在推行“绿色保险”产品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防范企业在投保之后所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在制度设计上要做到精细化、科学化。由保险公司对投保企业所发生的污染突发事故受害者进行赔偿,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与企业的赔付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市场机制对企业排污行为的监督。

(四)进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试验“绿色金融衍生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