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05 10:39:47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第1篇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治理措施;盐都区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1-02-113-03

盐城市盐都区位于江苏中部偏东,地理坐标为北纬33°07′~33°28′,东经119°41′~120°23′。近年来,该区农村经济发展迅速,2012年实现粮食产量63.3万t,油料产量1.4万t,生猪养殖数83.6万头,家禽饲养数2 140万只,肉类产量6万t,水产品总量10.0万t;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4.14亿元,占GDP的31.1%;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 837元[1]。虽然盐都区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许多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尤其是由农业面源造成的污染问题更为突出。为了促进该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通过现状调查研究,对该区农业面源污染成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对盐都区农业面源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1.1 化肥、农药污染 近年来,虽然该区在化肥、农药污染治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农业化学品污染尚未从总体上得以控制,用肥结构不合理、施肥喷药方法不科学等现象仍较为普遍,施用强度大、频率高、流失快等问题较为突出。根据盐都区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分析报告[2]显示:该区年使用化肥折纯量34 454.71t,其中:五氧化二磷5 384.38t,氮肥29 070.3t;农药施用总量约159.5t。据研究,化肥中氮肥的利用率为25%~30%。磷肥利用率为10%~20%,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仅近30%残留土壤层,约30%~40%进入水体。农药施用量仅有10%~20%附在植物体上,其余都散落在土壤和水中[1]。从上面分析可知:盐都区每年约有11 628t氮肥、2 154t磷肥未被作物吸收利用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河流水体富营养化。过量施用化肥、农药还会导致农产品中农药、重金属、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不仅使农产品质量下降,而且对农产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1.2 畜禽养殖业污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禽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促使了该区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该区年畜禽养殖业粪便产生量16.11万t,尿液产生量3.3万t,总氮排放271.26t,总磷排放65.79t,化学需氧量排放5 022.83t,铜排放643.43kg,锌排放2 459.12kg。集约化的养殖使得某些地方畜禽粪便的产出量已经大大超出了当地农田可承载的最大负荷,使畜禽粪便的处理失去了出路,造成了畜禽废弃物堆积和集中排污问题,加之绝大多数畜禽养殖粪便处理设施建设不到位。许多养殖户直接将畜禽的粪水排放到沟渠中,造成附近河水水质污染及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氨氮等因子超标,对周围环境产生了严重污染。

1.3 水产养殖业污染 该区地处里下河水网圩区,水产养殖业十分发达,但饲养管理不当。致使大量饲料、药物的流失。使水体受到一定污染。该区水产养殖面积6 127.25hm2,年排入外部水体量133 088 770.463m3,饲料总使用量55 244t,药物总使用量556.117t,肥料总使用量2 318.73t;网围养殖面积占该区可利用水面的18.3%,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中占农业源排放量的34.8%,水产养殖使水体氮磷增加了223.5t和43.8t。从以上数据分析表明:大面积的水产养殖削弱了河流湖泊调控能力,破坏了水体生态平衡,也是造成了河流水质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1.4 农作物秸秆污染 农作物秸秆既是农业的主要副产品,又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生产要素。该区各类农作物秸秆总量在50万t,其中禾本科粮食作物秸秆45万t,油料豆类秸秆5万t,利用总量为46.5万t,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3%。农作物秸秆以前是农村能源的主要来源之一,被广泛用作饲料、肥料和燃料,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秸秆不再是农村的主要燃料,大量秸秆被焚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烟尘等有害物质,使大气受到严重污染,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人体健康;随着近年来国家农田秸秆禁烧力度的加大,又使得大量的秸秆被堆放在田间生产沟内,经过日晒、雨淋发酵后产生大量污染物质流入河中,引起河流水质下降。

1.5 农膜污染 农膜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资料,农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该区农膜年使用量9 500t,其中地膜约1 480t,地膜覆盖栽培面积1.33万hm2以上,种植业地膜回收率85%以上,约有220t的残留量直接丢弃在田间,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白色污染”。研究表明,农膜在土地、水体等环境中不易降解或难以降解,会造成耕地理化性状恶化,通透性变差,阻碍了土壤水肥的运移和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抑制了作物的生长发育;加之降解之后产生有害物质还会导致生物富集,进而引起农业产品的污染,引起致突变等问题,影响了农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并严重影响到人类健康[2]。

2 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措施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农业基础、技术条件和行政管理等各个层面,由于受农村经济的制约,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成为一项难题,不能套用治理工业污染的手段,必须采用切合农业特点的治理方法和管理措施。

2.1 科学制定规划,确定控制目标 针对该区实际情况,在农产品生产基地严格控制农、牧、渔业生产活动,控制使用农用化学品,禁止排放养殖污水,防治水产养殖因密度过大造成水质恶化。在一般控制区要优化农业生产和投入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逐步降低农业面源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到2015年,力争该区农业结构实现有效调整,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其中: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比重达70%,化肥、农药使用强度分别降低到250kg/hm2(标氮计算)和2.0kg/hm2以下,规模养殖场畜禽粪处理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及农膜回收率分别达到95%、95%、90%以上。

2.2 实施生态农业工程,有效控制面源污染 结合该区部级生态区创建,大力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工程。在立足该区农业资源特点与产业基础上,在潘黄仰徐高效农业园区推广养殖+沼气+种植模式生物链生态工程,在郭猛镇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推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在大冈镇建立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工程,在大纵湖实施水草―贝类―水产养殖的互生共利的生态养殖模式,在北龙港、义丰和楼王镇推广稻田养蟹、鱼、虾,同时生产绿色、有机大米生态养殖模式。通过上述一系列循环经济模式的生态工程实施,可在全区域范围内建成一大批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扎实推进农业清洁生产进程,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3 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减轻农业自身污染

2.3.1 大力推广平衡配套施肥技术 农田要增加有机肥的投入,培肥土壤地力;控制和减少氮肥用量,协调氮磷钾施用比例,达到1∶0.45∶0.35,增加施用硅肥、硼肥、锌肥等,逐步淘汰易挥发流失化肥品种,推广高浓度的复合肥及作物专用配方肥,提高化肥利用率。

2.3.2 合理施用农药 在农药使用上,要坚决执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采取农业、物理、生物防治相结合,化学防治与非化学防治相协调的综合防治技术,大力推广诱虫灯、昆虫性信息素、防虫网等无害化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减轻环境污染。

2.3.3 推行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减少散户养殖规模 推广“养殖―沼气池―种植”、“养殖―生物有机肥”配套等循环发展模式。

2.3.4 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开发力度 积极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留高茬、秸秆气化、堆肥、沤肥等多种秸秆还田模式,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2.3.5 大力推广可降解塑料农膜的使用 针对该区现状,现阶段应以回收再生利用塑料农膜为主,而对于很难回收再生利用的塑料农膜可收集集中卫生填埋。大力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以从源头上防治白色污染。

2.4 强化监督管理,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对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宣传力度,强化执法力度;二是建立农业环境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农业投入品管理机制和长效监管制度;三是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加大对农业环境监测和控制、污染源综合治理等公益性事业的投入力度,保障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实施。

3 结语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不能只用单一的或是短期有效的措施,必须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进行全方位治理。同时还要认识到农业面源治理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第2篇

农业用膜有保温、保肥、保墒、防霜冻等作用,大面积农膜覆盖栽培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使农业增产增效。尤

其是对于新疆等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的省份,气温变化剧烈,低温、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多发,地膜栽培技术与蔬菜大棚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对该区农业节水、增产、增效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农膜技术的采用对我国农业耕作制度的改革、种植结构的调整和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做出了重大贡献,很受农民欢迎。然而,农膜尤其是地膜均系高分子化合物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属于不可分解塑料。废膜如果滞留在土壤中,将形成永久性白色垃圾,这就是所谓的农业用膜污染,又称农业白色污染。

二、农膜污染的危害

由于农膜是难分解的农业塑料制品,农田残留地膜若得不到及时回收,将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生产上多应用0.012mm以下的超薄地膜,这样的地膜成本低、易破碎、难回收。随着地膜栽培年限的增加,土壤中的残膜量不断增加,阻碍土壤毛管水和自然水的渗透,影响土壤的吸湿性,对水分运动产生阻碍,从而破坏土壤结构,降低肥力水平,阻碍作物生长发育,甚至引起地下水难于下渗和土壤次生盐碱化,最终导致大幅度减产。

(一)污染土壤。土壤渗透是由于自由重力,水向土壤深层移动的现象。农膜残片影响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土壤孔隙率、土壤透气性和渗透性。由于土壤中残膜碎片改变或切断土壤孔隙连续性,致使重力水移动时产生较大的阻力,重力水向下移动较为缓慢,从而使水分渗透量因农膜残留量增加而减少,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导致地下水难下渗,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严重后果。另外,残留农膜影响土壤物理性状,抑制作物生长发育。农膜材料的主要成分是高分子化合物聚乙烯和聚氯乙烯,这类薄膜在土壤中抗机械破碎性强,妨碍气、热、水和肥等的流动和转化,若长期滞留地里,使土壤的物理性结构变差,养分运输困难,最终造成减产。

(二)破坏土壤结构,造成作物减产。由于残膜影响和破坏了土壤物理化性状,必然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土壤中的残膜,阻止作物根系串通,影响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作物株间施肥时,有大块残膜隔离,影响肥效,致使产量下降。有关调查资料表明,作物减产幅度随农膜使用年限和残留量的增加而增加。一般情况下蔬菜作物减产5%~40%,玉米15%~20%,大豆减产5%~10%,小麦减产7%~2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曾经对其省内重点县(市)开展了废旧地膜污染调查工作。对哈密、伊犁、塔城、博州、巴州、克州六个地州的十六个县(市)的调查显示,废旧地膜平均残留量为2.52公斤/亩,其中,最严重的一个样点为17.86公斤/亩。棉花地平均残留量3.52公斤/亩,玉米地平均残留量3.06公斤/亩,甜菜地平均残留量0.89公斤/亩,瓜地平均残留量1.53公斤/亩,菜地平均残留量1.98公斤/亩。地膜污染现状已给新疆各地区农业生产及农村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据新疆兵团环境部门测定,每亩土壤含残膜达3.9公斤时,可造成玉米减产11~23%,小麦减产9%~16%,大豆减产5.5%~9%,蔬菜减产14.6%~59.2%。而十六县(市)由于废旧地膜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大约在1,500万元左右。

(三)对畜牧业的危害。地面露头的残膜与牧草收在一起,牛羊误吃残膜后,阻隔食道影响消化,甚至死亡。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地膜制品中的增塑剂具有低水溶性和显著的生物累积性,可通过土壤系统对作物产生毒害,进一步通过各种途径威胁粮食安全,影响人畜健康。

(四)对农村环境景观的影响。由于农业用膜量逐年增加,而残膜的回收利用率低,加上处理回收残膜不彻底,部分清理出的残膜被简单的填埋,或者弃于田边、地头,大风刮过后,残膜被吹至房前屋后、田间、树梢、影响农村环境景观,造成“视觉污染”。当其积存于农田排灌区系中,会造成排灌水体污染,影响排灌质量。残留地膜还可能缠绕在犁头或播种机上,影响田间作业。

随着地膜农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及残留地膜的增加,今后由于地膜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会逐步增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矛盾日益尖锐。老百姓称地膜覆盖是“吃祖宗的饭,砸子孙的锅”,“不治理残膜将要成为千古罪人”;专家警告说,农膜栽培农田中残留地膜量,大都接近或达到了能使作物减产的临界值。农膜污染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农业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难题。因此,加快农膜污染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三、农业清洁生产

所谓农业清洁生产,是指把污染预防的综合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产品设计和服务中,通过生产和使用对环境温和的绿色农用品,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农业污染物的产生,减少生产和服务过程对环境和人类的风险性。在农业领域发展清洁技术和生产绿色食品,推行生产全过程控制才会建立节能、降耗、节水、节地的资源节约型经济,实行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尽可能少的环境代价和最少的能源、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发展效益。

四、农膜污染防治措施

(一)制定残膜残留量标准,超标准收费制度。清洁生产包括“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原则,其最基本的指导思想是通过预防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实现环保。根据清洁生产原则,对农膜实行“总量控制与达标使用”双重标准。不仅要限定每亩农田残膜留量、,还要规定地区农业用膜总体使用量,对于超过标准使用农业用膜的用户或者农田废膜量超过标准的地区实行超标准收费制度,使农田地膜污染防治工作早日纳入法制管理轨道。

(二)鼓励开发“绿色农膜”。农业清洁生产要求用清洁的生产技术生产绿色农用品(如绿色肥料、绿色农药、绿色地膜等)。绿色农用品中的绿色地膜主要是一种对环境温和的可降解地膜,一般分为生物可降解地膜、光可降解地膜和光、生物双降解地膜三类。农膜的生物降解指聚合物残膜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发生降解及同化;农膜的光—生物降解指在农膜中加入淀粉和生物降解剂等,残膜在光降解后可继续被天然存在的微生物作用变成低分子化合物、水和二氧化碳;以上三种降解,降解和灰化后的产物一般对环境和农产品无害。因而,政府应当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绿色农膜的开发与推广。

(三)大力推广适期揭膜技术。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可以增温、保墒从而实现增产丰收。但是,留在土壤中的残膜也使耕地受到污染。长此下去,土壤物理性质变坏,肥力水平下降,作物根系生长困难,禾苗发育迟缓,造成减产。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残膜长期堆积有可能完全破坏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使大片良田变为寸草不生的荒漠土地。所以,治理地膜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是地膜种植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在可降解、无污染地膜还没有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情况下,适期揭膜技术是防治残膜污染的有效措施。它是指把作物收获后揭膜改变为收获前揭膜,筛选作物的最佳揭膜期。具体的揭膜时间最好选定为雨后初晴或早晨土壤湿润时揭膜。此技术一般可缩短覆膜时间2~3个月,所以农膜仍然保持较好的韧性,容易回收,一般回收率达到95%以上。基本上消除农田土壤的残膜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并且,适期揭膜技术有利于作物根系发育和增强土壤的透气性,利于植物水分的吸收,不但能提高农膜回收率,节省回收农膜用工,而且还能使作物增产,基本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因此,要大力推广适期揭膜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回收率,防治地膜污染,保护耕地地力。

(四)优化耕作制度,减少地膜使用量。根据清洁生产制度中的“减量化”原则进一步加强农作物倒茬轮作制度。通过粮棉、菜棉轮作倒茬减少地膜单位面积平均覆盖率,减少农膜使用量,进而减轻残膜污染危害。

(五)鼓励农膜的回收利用,加快制定有关回收残膜的经济政策。清洁生产制度中的“资源化”原则是指通过提高物品的使用效率和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来减少物品的生产总量,以减少资源的开采量和污染物的产生量。根据此原则,对于农业废膜,可以采取人工和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措施,加大残留地膜回收力度,减少农膜环境污染。除头水前揭膜措施外,还可组织人力和劳力通过手工或耙子回收残留地膜,在翻地、平整土地、播种前及收获后可采用地膜回收机回收,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辽宁省农机化研究所研制的ISQ-20型地膜消除机,新疆麦盖提县研制出的环形滚动钉齿式残膜清除机,推广使用效果很好。同时,政府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例如税收优惠、回收补偿等措施以鼓励回收、加工、利用废旧地膜企业的发展,实现废旧地膜的循环利用,变废为宝。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要求地膜销售部门和地膜消费者自行回收利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不能自行回收利用的企业或个人要交纳回收处理费,用于对回收利用者的补偿,实行废膜的集中处理。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第3篇

关键词:洱海流域;面源污染;原因分析;措施

一、前言

洱海是云南高原第二大淡水湖泊,是大理风景名胜区的核心组成部分。洱海宛如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镶嵌在苍洱大地上,被称为大理白族人民的“母亲湖”、“金月亮”,是大理人民的生活饮用水源地,并具有调节气候、提供工农业生产用水、水产养殖等多种功能,是大理地区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大理洱海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对洱海流域进行农业面源污染的整治是当前大理的重点工作之一。分析洱海流域中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并对其提出一系列的治理模式对于保护洱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洱海流域概况

洱海流域位于澜沧江、金沙江和元江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总面积为2565平方千米。大理洱海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部分人类在洱海流域气息繁衍,洱海悠久的历史文化让这里成为一座文物古迹之城,成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观光区。

洱海流域内有永安江、罗时江、西洱河、弥苴河等大小河流共117条,洱海流域多年平均的入湖流量为8.25亿立方米。然而,目前洱海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程度相对较为严重,产生这种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大理州相关部门需要及时采取一些治理措施,降低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程度。

三、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情况分析

洱海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农田种植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通过对洱海流域污染物入湖贡献综合分析,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农田种植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是洱海COD入湖荷的主要贡献源,这三部分占COD入湖总量的90%,其中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和农田种植面源污染两项占入湖总量的65.1%,说明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和农田种植面源污染是洱海流域最大的污染源。

1.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情况分析。大理州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的是第一产业的发展,农村的畜禽养殖模式直接加重了洱海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目前,大理州各家各户的奶牛数量和家禽类数量分别为9万、16万,农村畜禽数量超过一定程度,就会造成畜禽类所产生的粪便和尿液大量积压的现象,如果此时没有合理的治理措施和排放渠道,那么畜禽类粪便的随意排放将是洱海流域内主要的污染源。然而,大理州的畜禽养殖模式是农民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解决农村畜禽类养殖所产生的污染是解决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所在。

2.农田种植污染情况分析。大理州的种植业较为发达,同时种植业也是农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洱海流域的村民在进行种植农作物时会使用大量的肥料,例如,1公顷的大蒜需要农家肥2.5吨,复合肥65公斤,而这些化肥当中会含有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的元素,这些剩余的农业生产化肥一旦流入水体中,就会迅速引起周边水体产生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从而加重了洱海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对洱海流域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更不利于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工作。

四、洱海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模式探析

目前为止,大理州始终秉持着把农业的健康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联系的一贯作风,对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整治工作始终是以保持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为目标,坚持把农业面源污染的整治工作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不断地采取一系列措施整治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保证洱海流域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许多专业学者针对洱海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积极探索农业面源污染的创新治理模式。

1.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畜禽养殖污染和农田种植业的重要措施,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精髓是将畜禽内所产生的粪便垃圾通过一定的处理,将其变为种植业所需要的肥料。例如,可成立有机肥加工厂,实现“种植D 养殖D沼气、有机肥D 种植”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效地将畜禽类所产生的粪便转化为农作物的肥料。这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不仅体现了绿色种植的发展理念,而且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洱海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同时解决畜禽类的污染和农作物化肥的污染,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谓是一举两得的重要措施。

2.加快生态农业发展步伐。积极促进“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发展,加快生态农业发展步伐。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在于完善相关农产品的绿色认证体系,对于农产品的产地、绿色程度、有机程度等作出严格而规范的管理制度,政府部门需要采取相关的鼓励政策,建立绿色有机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绿色有机农作物的种植和运输方面给予部分财政补贴,从而加快洱海流域周边生态农业的发展步伐。

3.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随着现代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思想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目前洱海流域内需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与多家企业进行合作,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农业种植产业的结构。在引进先进农作物生产种植技术和设备的同时促进营销渠道的多样化,并且积极打造农作物品牌以建立完整的农业产业结构链,将现代化网络的思想融入到农业的生产种植中。 积极转变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式,促进其转型升级,也会对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起到一定的治理作用。

4.建立健全洱海流域污染防治体系。加快洱海流域内污染防治体系的建设,减少淡水资源的污染程度,不仅需要周边人民群众的热切配合,更需要洱海流域内治污控污工程的建设。治污控污是一项十分巨大而复杂的工程项目,不仅需要完善洱海周边城镇及乡村的污水治理厂的建设,还需要及时对农村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废水进行收集。首先,对洱海流域进行污染治理的关键是从源头控制污染,加强森林绿色建设,促进洱海湖泊的综合治理及生态建设的修复,打造防治洱海生态破坏的自然屏障。其次,需要加大对洱海湖泊的管理力度。对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关键在于约束人们在洱海周边进行的生产活动,注重对洱海生态薄弱区域的修复工作,促进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五、结语

大理洱海是很多人所向往的地方,青山绿水引发很多人的遐想。本文经过分析后发现,洱海流域内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和农田种植面源污染是主要污染,针对此种情况,本文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理模式和措施,注重对洱海湖泊周边的生态保护,从而还原一个我们人类心中美好的洱海。

参考文献:

[1]倪喜云,尚榆民.云南大理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态补偿实践[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04).

[2]邢娇阳.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05).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第4篇

“农业面源污染量大类多、分布广,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说。鉴于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污染的影响面更大、危害更深远。鉴于农村肩负粮食及农副产品供应,农村污染(尤其是土壤及水污染)的影响是全局性的,城市也不能幸免。鉴于农村污染的复杂性,污染治理难度更大。譬如土壤污染治理、土地机能修复,比普通的污水治理难度要大得多。鉴于农村的幅员辽阔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农村污染治理还难以大面积推开。因此,可以说,农村污染比城市污染更让人忧心,“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加难走。

那么,如此严重的面源污染成因是什么?怎样才能打赢这场攻坚战,以终结这份真正的“乡愁”?一时间,向污染宣战建美丽乡村,成为上至政府下至的热门话题。

内源污染和外源污染共同加害环境

内源污染主要包括:第一,农村生活方式的变革。随着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今日农村也告别了传统、低耗、环保的生活方式,各种不可降解的生活垃圾随之增多,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第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传统的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式微,逐渐被化学农业所替代。一方面,化肥、农药等高残留、高污染的化学品,以及难降解的农膜大规模使用,这些成为农村污染的罪魁祸首。另一方面,效益偏低的传统有机农业生产方式被遗弃,人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有机肥料不再使用,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增量。

外源污染主要包括:第一,城市垃圾、污染企业“上山下乡”,直接加大农村环境压力。城市产业升级,难容污染企业,一些企业便将眼光转向农村,出于GDP渴求,地方政府对此多半持欢迎态度,为其大开绿灯。第二,城镇化“副产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搬到了城镇生活。城镇人口多了,生活垃圾、污水也就多了,而现阶段小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有限,垃圾多半采取运到农村、山区填埋,造成二次污染。生活污水也一样,未经处理直排江河湖泊溪流,是农村水污染重要肇因。

重金属污染成农产品质量“隐形杀手”

据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

“看不见”的重金属污染,正在扮演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形杀手”,不仅可能影响到农田和农村周边环境,也让普通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疑虑。“除了工业废弃物排放造成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投入会导致土壤中养分、重金属以及有毒有机物富集引起的土地污染,直接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说。

例如,化肥的过量使用会造成土壤的酸化,进而会诱发土壤重金属离子活性的提高。数据显示,土壤PH值每下降一个单位,重金属镉的活性就会提升100倍,增加骨痛病等疑难病症的患病风险。

骨痛病易发生在镉污染地区,以周身剧痛为主要症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居民长期饮用受镉污染的河水,并食用此水灌溉的含镉稻米,致使镉在体内蓄积而造成肾损害,患上骨痛病,成为当时震惊全球的公害事件。

“当前我国耕地重金属污染总体以轻度污染为主,可防可控。”农业部有关人士指出,中央高度重视重金属污染问题,农业部将加快推进全国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启动重点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加密调查和农作物与土壤的协同监测,切实摸清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底数。

化肥农药农膜:“资源”与“污染”一线之隔

道路两旁的沟渠满是白色的残膜,大风一刮,树木的枝枝杈杈都挂着成条的地膜碎片……这是我国西北农村地区随处可见的景象

覆膜可以控温保墒,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是我国旱作农业的一项核心技术。然而,由于超薄地膜的长期使用并缺乏回收机制,大量地膜一揭就碎,残留在农田里,“白色革命”带来了“白色污染”。一位农民说:“这些膜要是烂在地里,过几年庄稼就长不出来了!”

白色污染只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一个方面。根据农业部的一份调查,全国一些省份存在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具体表现在:中东部省份主要是化肥、农药过量施用造成水体环境富营养化,南方省份主要是畜禽和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排泄物对土壤和水体环境造成的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的最大特点是隐藏性、长期性和分散性,是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各个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产生的。它不像工业生产上的点源污染,有问题关掉就行了,农业面源污染处理起来比较麻烦。”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所长任天志认为。据介绍,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农膜污染问题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在南方,由于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高,规模大,农业畜禽粪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多措共举还农村一方净土

农业面源污染尽管严峻,但并非不能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中,一部分属资源性污染,是可以加以转化利用的。如果措施得当,还农村一方净土并非没有可能。”农业部科教司资环处处长李波说。

从内源污染寻求治理之道,关键是要转变农业生产理念和生产方式。包括:通过科学指导,优化施肥、施药方案,将两者用量减下来;减少污染性化肥、农药生产,加大低毒、低残留化肥、农药的研发、生产;大力提倡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稳定地提高产量,提升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提高风险可控度;利用市场手段,形成良币驱逐劣币氛围,提升绿色农产品占有率,倒逼农业生产方式转变;通过新农村建设,增加环境保护投入,提高治理能力。外源污染上,要禁止城市垃圾未经处理直接向农村倾倒,严控环保不过关的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同时,在城镇化过程中,搞好城镇环境治理配套设施,别让农村承担外部成本。

从外源污染层面进行农村环境整治包含几个要素:对于相对条件比较差的农村地区,主要以改造危房,改厕、修建一些公共的道路为主,来改善环境面貌。而基本具备相对条件的农村,就要建立环境设施,把农村的垃圾、污水和机动车、畜禽养殖的污染物有效地治理,作为整治的一个重点。像苏南地区,它的环境基础设施、居住基础设施都已经到了一定的水平,这个就是更高层次地进行村庄、村落的保护和完善,就是强调对文化传承的保护。农村容貌的改善,农村环境原来的面貌,自然环境之美,能够还原它们的特色。不同层次的农村,要进行不同的农村环境的改善。这样对农村环境改善,就更能够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同样是美丽农村,吸引更多的游客,旅游业,乡村其他产业都蓬勃发展,老百姓也富民了,所谓的绿色转型也就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与子孙耕。

政、研、民合力共治谋求千秋万业

农村环境保护是千秋万业的大事,需要社会各界取得共识,合力共治。为遏制农业面源污染扩大趋势,农业部了《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意见》就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出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一控”即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两减”即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三基本”指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对于已经受污染的地区,农业部将实施分级处理。在轻度污染区,通过灌溉水源净化、推广低镉积累品种、加强水肥管理、改变农艺措施等,实现水稻安全生产;在中、重度污染区,开展农艺措施修复治理,同时通过品种替代、粮油作物调整和改种非食用经济作物等方式,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

科研界也在积极探索防治方法。目前,中国农科院正组织160余名各学科专家联合攻坚南方稻米重金属污染。记者了解到,主要研究思路是从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入手,如产前品种选择、产中水肥管理、产后稻米加工等,“截断”重金属镉被稻米吸收和富集的途径。还有专家表示,要特别关注养殖业的污染防治。养殖业在农业面源污染所占比重超过一半,其环保控制措施要前移,从选址、圈舍设计、雨水处理等方面都考虑到环保问题,最后再处理末端生产产生的污染,形成全链条式环保处理模式。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第5篇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对策;河南漯河

中图分类号 X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273-03

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日渐突出,已经成为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卫生的的一个主要因素[1]。为探索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对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对策,笔者深入漯河市农村,实地调研了当地农业面源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及防治情况,认真分析了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并就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建设性对策。

1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1.1 化肥污染

漯河市年使用化肥折纯138 520 t,其中氮肥56 865 t、磷肥17 948 t、钾肥8 187 t,化肥平均施用量折纯735 kg/hm2,高于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量的上限。施用肥料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0%,化肥投入占粮食生产现金成本的37%左右[2]。化肥的使用对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但化肥特别是氮肥用量过高,使大量养分随降雨、灌溉和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容易造成土壤结构破坏、土壤板结、肥力下降、作物减产。过量施肥引起氮素的大量损失,不仅对大气造成污染,破坏臭氧层,同时也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强温室效应,背离了当前世界发展“低碳农业”的大趋势。大量增加农业化学投入品,也容易造成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过高和重金属含量超标[3],致使农产品质量大幅下降,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1.2 农药污染

漯河市年使用农药2 441 t,平均施用量为12.75 kg/hm2。农药在防治病虫害、保护农作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农药的大量使用也污染了环境,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农药污染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滥用农药。据统计,该市每年因食用农药污染的蔬菜而中毒的人数达近100人;二是过量使用农药[4]。农业生产中以杀虫剂为代表的农药施用量通常是推荐量的2~4倍,其大量使用,在消灭有害生物的同时,也杀死了许多有益生物,加速了水源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对土壤、水体造成严重危害,并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1.3 农膜污染

随着设施农业的迅速发展,塑料大棚及地膜的使用量大幅增加,农膜污染已成为农田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据统计,漯河市年农膜使用量达3 512 t,地膜使用量逾1 600 t,地膜覆盖面积2.221万hm2,占耕地面积的13.4%,约40%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残存于农田土壤中的白色污染物都是高分子有机化学聚合物,在土壤中不易降解,或降解后产生有害物质,逐年积累,污染土壤生态环境。有关调查显示,在地膜残留严重的地方,农作物减产20%~30%,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1.4 畜禽粪便污染

近年来,漯河市以双汇集团为龙头的畜产品深加工企业蓬勃发展,带动了畜禽养殖业的迅速扩张。目前,该市年存栏生猪逾200万头、奶牛4万头、肉牛8万头、家禽1 845万只。每年养殖业产生的粪便量逾200万t,其中经无害化处理的仅73万t左右。大量的畜禽粪便不经任何无害化处理直接排放,不仅污染养殖场周围的环境,而且导致水体和大气污染,是目前我国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同时,畜禽粪便的不合理处理,不仅会造成蚊虫大量滋生,而且还会成为传染源,造成疫病传播,威胁人类和畜禽健康。

1.5 农业废弃物污染

漯河市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年产各类作物秸秆220万t,约1/5秸秆被焚烧或变成有机污染物。由于农村能源结构的改变,大量秸秆因无法有效利用而被焚烧或抛弃于河沟渠内及道路两侧,不但污染大气和水体[5],影响农村的环境卫生,危害人体健康,也影响了附近的机场和公路的交通安全。

2 农业面源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化肥的平均施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量上限的2倍,但平均利用率仅40%左右。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225 kg/hm2,而当地施用量是其安全上限的3倍;我国农药年产约170万t,1.2亿hm2农田的平均用量达14.17 kg/hm2,漯河市农药施用量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我国每年约有50万t农膜残留于土壤中,残膜率达40%,当地残膜率与此相当。这些化学合成物质被投入耕地,造成耕地污染,不利于植物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更重要的是,耕地污染严重威胁到粮食和食品安全。耕地中的有毒物质被植物吸收积累后,不但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还会继续在人体内累积,最终引发各种疾病。因此,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刻不容缓。

3 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

农业面源污染相对点源污染而言,具有点多、面广、分散、处理难的特点,其产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5点。

3.1 农业环保立法工作滞后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环保监督和执法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农业部门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因缺乏管理手段和法律支持,造成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环境保护工作无法可依。

3.2 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

农业和环保等部门职责不明,存在权责不一致的现象。农业部门多从技术角度指导农业生产,缺乏有效约束手段;环保部门多是通过政府行为下达环保目标,要求有关部门对面源污染进行治理。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尚需进一步健全完善。

3.3 财政投入不足

据调查,目前当地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经费尚未纳入财政投入范围。同时,国家对此也没有相关的防治经费,多元化的社会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3.4 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

许多农民一味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和劳动强度最小化,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加剧了农业环境污染。

3.5 监测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缺位,影响了相关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应用。同时,农业环境监测手段落后,也成为制约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瓶颈”。

4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进展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已引起各级高度重视,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4.1 化肥污染防治

2005年,出台了《漯河市2006―2010年基本农田化肥过量使用控制规划》,采取有效措施治理过量施用化肥问题。一是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切实提高该项技术的入户率、覆盖率和贡献率。2006―2010年,连续5年制定了《漯河市测土配方施肥行动方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入户率达到了100%。二是搞好有机肥资源及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增加有机肥使用量,提高耕地质量。重点推广有机肥积制新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开发精制(商品)有机肥应用技术、实施节水农业及农业废弃物生物处理技术等土肥新技术10余项。每年积造施用有机肥5.33万hm2以上,开发研制有机肥、生态肥10万t以上。三是建立土壤肥料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试基地。该市每年安排新型高效叶面肥、高效配方微肥等中试试验基地12处。四是建立健全了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体系,提高土壤农化的预警预报能力。目前,该市已建地力监测点42个,在全市形成了覆盖四大土类的金字塔式监测网络体系。五是搞好宣传培训,提高广大农户自觉自愿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的积极性。

4.2 农药污染防治

为做好农药的科学使用,出台了《漯河市2006―2010年基本农田农药过量使用控制规划》,切实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监管。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搞好技术培训。广泛宣传农药科学使用知识。要求农药经营网点,采取专家坐诊、播放录像资料、发放明白纸等措施,对来购买农药的农民开展技术咨询。二是大力试验、推广高效、低毒农药新品种。针对当地主要作物害虫,积极开展用药品种和使用技术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积极推进高毒农药替代工作。三是加大对农药市场的管理力度。把季节性市场大检查与日常监督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农药举报制度和案件查处联动制度,严厉查处假冒伪劣和禁用农药。每年对蔬菜生产区农药经营门店进行不定期的全面检查,严禁销售和使用禁用、限用农药,确保农药的安全使用。

4.3 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2003年,漯河市提出了建设全国有影响的无公害食品基地市的目标,先后组织制订2卷《漯河市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涵盖粮食、蔬菜、水果、畜禽、水产五大类49个品种。建立各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127家。目前,该市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达12.27万hm2;有178个农畜产品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该市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双汇集团、龙云集团的无公害农产品已经成为全国 “一荤一素”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大大提高。全面推行市场准入制度。2003年10月,该市在市区对蔬菜等重点监控农产品实施了市场准入;2005年8月,又在全市3个区2个县全面实施市场准入。通过在农产品市场设立无公害蔬菜专卖区,定期不定期对无公害农产品进行监测,监测结果通过媒体和漯河农业信息网对外公布等措施,禁止监测不符合无公害标准的农产品进入市场销售。定期在新闻媒体公布国家禁、限用农(兽)药产品目录,严禁购买使用。实行生产基地投入品登记管理制度,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全面推行,不但有效治理了农业面源污染,而且显著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

4.4 大力发展沼气,有效解决养殖业发展带来的粪便污染

漯河市将沼气建设纳入《漯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并专门下发了《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沼气建设,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通知》,致力通过发展沼气解决养殖业带来的面源污染。截至2010年底,该市农村户用沼气池总量达20.5万座,年消化养殖粪便逾40万t,提供优质沼液沼渣肥料逾80万t,减少化肥施用量20万t左右。同时,积极推广沼气及“三沼”综合利用技术,使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4.5 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焚烧秸秆情况逐年减少

据统计,漯河市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220万t左右。自2005年起,该市通过全面实施禁烧,推动了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综合利用率平均达到90%以上,比2005年上升了35个百分点。夏季小麦秸秆主要以机械还田、工业化利用为主,基本得到有效利用;秋季重点推广秸秆机械还田和青贮技术。近年来,该市积极探索生物质发电,对原热电厂进行了技术改造,利用秸秆进行生物质发电,年可消耗秸秆约30万t。

5 对策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漯河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

5.1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重点是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培训无害化生产技术,强化清洁生产观念和农业环保意识,提高生产者、经营者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5.2 建立和完善监测体系

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和农产品检验检测网络体系,提升监管检测能力。建立高效的农业面源污染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以及重大农业面源污染事故监测体系,切实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

5.3 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及时回收废农膜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多法防治,尽量减少农药化肥用量。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严格施药规程,保证用药安全。推广可降解农膜和生物全降解塑料,从源头上消除白色污染。

5.4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大力推广施肥新技术,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提高肥料利用率,提升耕地质量。加大合理耕作、洁净操作等无害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利用规模。

5.5 加强畜禽粪便污染治理

以沼气为纽带,实施种养相结合,是解决养殖污染的重要途径。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加强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5.6 发展循环农业,有效利用农业废弃资源

大力示范推广秸秆饲料、秸秆沼气、秸秆还田、秸秆生物质发电、秸秆生产食用菌等新模式和技术,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数量,减少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减少交通隐患;沼液、沼渣是优质的有机肥,其施用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减轻化肥和农药对农产品、土壤和水体的污染,达到农业废弃资源的有效利用。

6 参考文献

[1] 河南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 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2010中国农资流通行业年度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农资流通行业年度发展报告组织会议,2011.

[3] 蒋高明.中国生态环境危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第6篇

【关键词】农业;污染;对策;措施

1.禄丰县农业污染的现状

禄丰县农业污染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一家一户为单位散养和大、中型养殖场饲养的禽、畜的部分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造成了环境和地下水的污染。部份未经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污水乱堆、乱放未造成环境和地下水的污染。(2)以2009年为例(桔杆资源调查数据)未经收集32219.859吨各种农作物桔杆,乱堆乱放或焚烧形成的污染。(3)化肥施用结构不合理,单一使用一种肥料,农作物利用率不高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4)农药使用不合理及农药包装品乱丢乱放,污染土壤和地下水。(5)未回收的塑料薄膜对土壤造成污染。

2.污染形成的原因

2.1环保意识不强

农民对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相关知识贫泛和多年形成的不良生活习惯及对焚烧桔杆、随意排放畜禽粪便和生活污水等问题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认识不够,环保意识落后。化肥除使用量过高处,还因施肥结构不合理,有机肥使用量下降;土壤有机质降低,土壤结构变差,化肥使用效果差,从而形成单一使用化肥量增大的恶性循环;施肥方式很粗放,60%以上的农作物追肥方式是撒施;机械化、节药化施肥水平很低,90%以上的施肥作业主要是人工完成;生物农药(植物性农药)的品种、数量相当少,治虫效果不理想。

2.2投入不足

由于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和人畜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成本较高,农村集镇和村庄基本没有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设施,从而无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监测管理经费严重不足,导致无条件履行监控管理职能。

3.农田污染减控对策

加大化肥、农药使用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力度,推广抵抗病虫害的农作物新品种,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提高防治病虫害效果;严厉打击不法商贩经营国家明令禁止生产销售的农药,大力推广高效低毒的农药及生物农药;使用农药增效剂,减少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提倡农药复配使用和交换使用。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种农药导致病、虫产生抗药性;科学施用肥料,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养份流失、减轻化肥污染的主要措施。(1)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技术,根据土壤养份状况和作物需肥特性进行配方施肥。(2)是增加有机肥用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化肥施用效果,减少化肥的用量。把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农作物桔杆、生活垃圾及污水无害化处理后施入农田,使有机肥用量达到30%以上。(3)平衡施肥,合理调节氮、磷、钾肥配比,增加磷、钾特别是钾肥比例,提高施肥效果。(4)推广化肥深施技术,减少化肥挥发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5)综合利用桔杆,推广桔杆综合利用技术是桔杆实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一是要坚持推广桔杆牲畜过腹还田技术。通过桔杆青贮、氨化或者直接作饲料,促进养殖业的发展。推广桔杆速腐技术,用桔杆制作堆肥。坚持桔杆还田技术,通过机械工艺改进,实现秸杆机械化还田。开拓秸杆利用新途径,引导农民积极开发,综合利用。(6)农田白色污染治理。1)要加强农田用薄膜回收利用,禄丰县每年利用薄膜1390多吨,回收利用仅在970多吨,回收率仅在70%左右,没有回收的地膜达420多吨,给环境和土壤造成一定污染,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改变人们使用塑料提代装物等生活习惯,严格管理、限制和减少塑料提代生产、销售的企业和个人,建议政府给予政策引导和回收企业扶持政策,鼓励回收废旧塑料制品,力争回收率达到90%以上;减轻白色污染。2)要积极示范推广降解地膜,对光降解、生物降解或光-生物降解地膜要积极示范,稳步推广。3)要制定相应政策,针对目前降解地膜成本高,不易推广的现实,建议政府应对生产企业或农户给予补助政策,做到优惠销售,对生产企业规定回收指标,对农户实行交旧买新优惠补差的办法,解决地膜回收难的问题。(7)加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利用,我县畜禽养殖以生猪、肉鸡、肉牛,本地牛,等几个主要畜禽种类,以一家一户散养为主,大中型的养殖场很少,污染最普遍的应属生猪,以2011年为例,全年生猪出栏量62.8229万头。粪便经无害处理不到40%,实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是减轻畜禽粪便污染的有效措施。1)是加速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及综合利用技术,对分散养殖的畜禽粪便通过沼气池处理转化为优质肥料、饲料,用于种养业、养殖业,开展综合利用。2)是继续推行畜禽养殖粪便干湿分离处理。3)控制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污水必须经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4)是要严格执行环,影响评价制度,对规磨化养殖场在项目立项前进行环境评价,制定切实可行的污染处理措施,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8)开展生态养殖是减轻水产养殖污染的主要措施。1)推广不同鱼种混养技术,我县目前主要饲养鱼类品种有鲢鱼、鳙鱼、鲤鱼、草鱼,建议政府加强对水产养殖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的考核,水产管理和相关部门应加强鱼业养殖部门和个人相关知识培训和监管,根据不同鱼种的食性,合理搭配提高饲料利用率。2)是科学投放饲养。根据不同水质、鱼类生长需求确定饲料投放量、投喂时间与次数,避免过量投喂饲料造成浪费并污染水质。3)是要扩大推广稻田养殖技术和规模,把稻田养鱼作为一种产业抓好,通过水稻生产与水产养殖的互补作用,减轻水质污染。(9)生活污染综合治理。1)是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池并配套:“一池三改”,把农村改侧、改圈、等以沼气建设相结合,让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进入沼气池与畜禽粪便一起发孝后作肥料施用。2)是大力推广城镇生活污水净化和沼气池技术,对城镇,中心村居民相对集中地区的机关、住宅、学校、医院及商业集镇网点等公共场所,要配套建设生活污水净化池或沼气池。通过净化后再排入河流或用于农作物灌溉,减轻农村生活污染。3)要大力整治农村脏、乱、差现象,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的集中处理,把化学品与农用有机废弃物严格分开,采取分类回收利用、卫生填埋或梵烧进行无害化处理。(10)建立农业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决策机制。1)建议建立和完善农业污染防治项目实施责任制把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及目标考核责任制,制定扶持政策。2)统一规划,确保项目的组织实施。3)要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将目标管理纳入对主要领导政绩的考核重要内容。4)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面源污染防治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决策机制和长效机制。5)在县级和重点乡镇建立监测管理体系,由县财政预算或上级扶持购置监测等设备,核算必要的工作经费,保障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到位。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第7篇

关键词:无公害;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5-60-03

萧县常年蔬菜种植面积在0.67万hm2左右。为实现无公害蔬菜生产,生产上病虫害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理念,综合运用农业、物理、生物等防治技术,辅以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优先使用生物农药,合理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1 农业防治

用以调整和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所采取的农业技术综合措施,来增强作物对病虫草害的抵抗力,创造不利于病原物、害虫和杂草生长发育和传播的条件,以控制、避免或减轻病虫草危害。主要措施有:

1.1 选用抗病、抗虫品种 选用高产、优质、抗病虫的品种,能减少施药次数,降低成本、减少污染。每种蔬菜都有针对主要病虫害的抗性品种,但兼抗多种病虫害的品种不多,可根据当地主要病虫害及发生规律选择适合品种。

1.2 种子处理 可降低因种子、种苗携带的病原菌进入田园造成病虫害发生,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和种子里的线虫。

1.2.1 阳光晒种 将种子晾晒1~2d后,可利用阳光紫外线杀菌,还具有促进种子后熟和酶的活动、降低种子内抑制发芽物质含量、提高发芽率等作用。

1.2.2 温汤浸种 该方法能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和虫卵。浸一般的蔬菜种子时,水量为种子的5~6倍,保持55℃水温10min左右,此间不断补热及搅拌,10min后让水温慢慢自然降低。浸种皮硬而厚、透水困难、且能忍耐高温的种子(如冬瓜、菠菜、西瓜、黄瓜、丝瓜、韭菜等),要求水温在70~75℃,水量不能超过种子量的5倍,且种子要干燥(因为种子越干燥,越能耐受高温,否则易烫死种子),边浸边搅,待水温降到30℃,种子充分膨胀为止。

1.2.3 药剂浸种 先将种子浸泡2~6h,视种子不同有别,然后捞起再放入配好的药液中,注意严格控制好药液浸种时间和药剂浓度,以免产生不良后果。然后用清水洗净,催芽播种。如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白菜、番茄、瓜类种子1~2h后捞出,清水洗净,催芽播种,可防治白菜白斑病、黑斑病、番茄早(晚)疫病、瓜类炭疽病和白粉病。

1.2.4 药剂拌种 可防治地下害虫和预防种传、土传病害。方法是先将种子浸种,然后取种子重量0.3%的杀虫剂或杀菌剂与其充分拌匀,再播种。注意催芽的种子,芽不能太长,否则易损伤幼芽。常用的杀虫剂有90%敌百虫粉剂,常用的杀菌剂有多菌灵、敌克松等。

1.3 适时播种 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可以避开某些病虫害的发生、传播和为害盛期,减轻病虫为害。如大白菜播种过早,易导致霜霉病、软腐病、病毒病、白斑病等病害的较重发生,而适时播种既能减轻病虫害,又能避免迟播造成的包心不实。

1.4 培育壮苗 采用穴盘、苗床或营养钵育苗,定植前炼苗,及时间苗、定苗、淘汰病虫苗等增强抗病能力。营养土要用无病虫土壤或经药剂处理过的土壤,根据不同蔬菜品种进行科学的肥、水、温、光、湿度及通风管理,去歪留正、去杂留纯、去弱留强,培育茎节粗短、根系发达、无病虫害的壮苗。

1.5 深耕晒垡 将土表的蔬菜病株残体、落叶埋至土壤深层腐烂,并将地下的害虫、病原菌翻到地表,受到日晒、干燥、冷冻和被天敌捕食被治除,从而降低病虫基数,使土壤疏松,有利于蔬菜根系发育,提高植株抗逆性。冬耕、春耕或结合灌水常是有效的防治措施,对生活史短、发生代数少、寄主专一、越冬场所集中的害虫,防治效果尤为显著。

1.6 种苗嫁接和脱毒 利用嫁接换根栽培方式,不仅防治作物病害有特效,而且还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如利用黑籽南瓜嫁接黄瓜、西葫芦;葫芦瓜、南瓜嫁接西甜瓜;毛粉802作砧木嫁接茄子;用野生番茄作砧木嫁接番茄主栽品种,可增强根系,有效防治枯萎病、黄萎病、青枯病等病害,且具有丰产性。脱毒种苗是防治病毒病的最有效方法,如马铃薯、大蒜、甘薯等已推广应用且效果良好。

1.7 科学施肥 施腐熟的有机肥为主,根据各种蔬菜对氮、磷、钾的需求进行配方施肥,以基肥为主,辅以追肥,结合喷施叶面肥。因未腐熟的有机肥能招引蝼蛄、蛴螬、金针虫、种蝇等地下害虫的趋集,新鲜的畜禽粪便含有害病菌及寄生虫,引发根、茎病害,对蔬菜都有危害和污染,作物也难吸收利用,因此,必须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可以提高蔬菜的抗病虫能力和改善品种。如增施磷肥可减轻蔬菜立枯病的发生,过多施用氮肥会加重病虫的发生,易致作物生长柔嫩,田间郁闭阴湿加重,导致茄果类蔬菜疫病等病害发生。

1.8 田间管理 包括水分调节、温湿度控制、深沟高畦栽培以及清洁田园等措施。灌溉可使害虫处于缺氧状况下窒息死亡,可根据土壤温度、湿度和蔬菜的需水规律,确定灌水方法、灌水量和灌水时间,并及时放风排湿;采用深沟高畦栽培有利于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防止田间积水,减少病虫发生,如采用高垄栽培大白菜,可减少白菜软腐病的发生;清洁田园是消灭病虫源,减轻蔬菜受害的经济有效方法,在蔬菜生长期间将病叶、病果、病株及时拔除深埋销毁,减少病虫的侵染蔓延;收获后,将残枝落叶和渠沟及园地周边杂草连根清除干净,集中烧毁或深埋,破坏病虫越冬寄生场所,减轻病虫对后茬蔬菜的危害。

1.9 轮作倒茬,合理间作套种 蔬菜连作是引发和加重病虫发生危害的一个重要原因。采用亲缘关系较远的蔬菜实行轮作换茬,可恶化其营养条件和生存环境或切断其生命活动过程的某一环节。可以根据不同种类、品种,有计划地进行轮作、间作、套种,以减少土壤病虫源积累。如豆类与瓜类轮作,葱蒜类与十字花科蔬菜间作,芹菜、辣椒、四季豆间套作,十字花科、葫芦科和茄果类蔬菜忌连作。

2 生物防治

指利用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的方法,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利用生物天敌防治蔬菜病虫害,做到以虫治虫,以菌治菌,以菌治虫,既可达到防治蔬菜病虫害的目的,又可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减少污染,减轻毒性,是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首选措施。

2.1 以虫治虫 利用捕食性天敌如蜘蛛、瓢虫、草蛉、食蚜蝇、捕食螨、赤眼蜂可对蚜虫、飞虱、叶蝉、菜青虫等害虫有控制作用;利用寄生性天敌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赤眼蜂防治菜青虫等。

2.2 以菌治虫 杀螟杆菌、青虫菌、白僵菌、绿僵菌、苏云金杆菌(BT)、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等,可有效防治蔬菜鳞翅目害虫,如菜青虫、斜纹夜蛾、棉铃虫等;灭蚜菌防治蔬菜蚜虫;阿维菌素防治斑潜蝇、蚜虫、木虱、红蜘蛛等。

2.3 以菌治菌 使用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防治多种蔬菜的软腐病、角斑病等细菌性病害;使用抗毒剂1号,防治蔬菜病毒病;使用武夷霉素,防治蔬菜灰霉病和白粉病。

2.4 植物源农药防治虫害 利用植物源农药如除虫菊素、苦参碱、茴篙素、印楝素杀灭蔬菜害虫。

3 物理防治

利用害虫忌避性、趋光性和群集性等习性,应用各种物理因子如光、电、色、温等机械设备来防治害虫,如高温闷棚、色板诱杀、灯光诱杀、铺银灰色薄膜避蚜、人工捕捉等。

3.1 色板诱杀、色膜驱避 利用害虫特殊的光谱反应原理和光色生态规律,用色板诱杀、色膜驱避防治害虫,可降低害虫虫口基数。

3.1.1 黄板诱杀 利用白粉虱和蚜虫有趋黄性,悬挂黄板诱杀害虫。黄板主要粘捕蚜虫、斑潜蝇、粉虱等,黄板大小为40cm×25cm,质地为塑料,双面涂有一层较厚的不干胶,粘性极强。每667m2均匀悬挂20片左右,悬挂高度超过植株顶部15~20cm处,并随植株生长提高黄板位置。

3.1.2 蓝板诱杀 蓝板主要粘捕各种蓟马。大棚内每667m2均匀放置中型板(25cm×13.5cm)30块左右,或大型板(40cm×25cm)20个左右。悬挂高度保持与作物顶端同等水平,并随作物的生长高度而调整。诱捕器上粘胶在自然条件下可维持1a。

3.1.3 色膜驱避 利用害虫的趋避性进行驱赶或诱杀。利用蚜虫有避灰色特性,在田间挂银灰膜,可驱赶蚜虫。在棚室上覆盖银灰色遮阳网或田间挂一些银灰色的条状农膜或覆盖银灰地膜能有效驱避蚜虫。

3.2 灯光诱杀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用黑光灯、高压汞灯、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鳞翅目害虫成虫,尤其在夏、秋季害虫高发期效果良好。使用220V交流电,每3~3.33hm2菜地悬挂一盏杀虫灯。挂灯高度离地面1~1.5m,每天晚上7~9时开灯。

3.3 食饵诱杀 利用成虫补充营养的习性和对食物的优选趋性,在田间安置人工食源进行诱杀,也可种植蜜源植物进行诱杀。用害虫喜欢食用的材料做成诱饵,引其集中取食而消灭。如利用糖醋液诱蛾;臭猪肉和臭鱼诱集蝇类;马粪、麦麸诱集蝼蛄等。糖醋液配制:糖、醋、酒和水按3∶4∶1∶2配成糖醋液,并按5%加入90%敌百虫,用盆盛装放在离地1m的支架上,每667m2放3个,白天盖好,晚上揭开,诱杀鳞翅目、双翅目等害虫成虫。

3.4 性诱剂诱杀 鳞翅目、直翅目、双翅目、膜翅目、半翅目等害虫多发季节,每667m2菜田放置3~4个,盆内放水和少量洗衣粉或杀虫剂,水面上方1~2cm处悬挂昆虫性诱剂诱芯,可诱杀前来寻偶的同种昆虫的雄虫成虫,减少害虫机会,降低产卵量。1枚诱芯有效期30~45d。性诱剂专一性强,一种诱芯只诱杀一种害虫。

3.5 防虫网隔离 覆盖防虫网后,基本上能免除小菜蛾、菜青虫、甘蓝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蚜虫、斑潜蝇等多种害虫的为害,即可有效控制因为昆虫传播而导致病毒病的发生,又能保护天敌。

3.6 夏季高温闷棚消毒 在夏季大棚闲置期,覆盖塑料棚膜密闭大棚,晴日高温闷棚5~7d,棚内最高温可达60~70℃,可有效杀死土壤表层的病原菌和害虫。在蔬菜生长期间如发现病害,可利用高温闷棚的办法来防治霜霉病、白粉病、角斑病、黑星病等多种病害。具体方法是:晴天中午前后,浇透水后将大棚密闭,当温度达到46~48℃时维持2h左右后立即通风,一般温度不能超过48℃,时间不能超过2h。

4 化学防治

无公害蔬菜并非不使用化学农药,使用化学农药是防治蔬菜病虫害的有效手段,特别是病虫害暴发时尤为重要。关键在于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既要防治病虫害又要减少污染,把蔬菜中的农药残留量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4.1 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及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农药 严禁使用水胺硫磷、甲胺磷、甲基对硫磷(甲基1605)、甲基异柳磷、蝰硫磷、久效磷、磷胺、地虫磷、氧化乐果、速扑杀、呋喃丹、灭多威、涕灭威、三氯杀螨醇、普特丹、杀虫脒、杀虫威等禁用药剂。

4.2 有限度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有机化学农药 如使用敌百虫、辛硫磷、克螨特、甲基托布津、甲霜灵等有机化学农药,并对化学农药进行科学合理的筛选使用,或与其它防治措施配合使用,减少农药用量及使用次数,经济、有效、安全地将病虫害控制在最低水平。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第8篇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

一、农业面源污染概述

(一)农业面源污染的内涵

水体污染有两大主要来源: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点源污染是指污染源较易辨认,而且易于管制的污染,进入水体的位置是可辨的,所携带的污染物可通过内部生产工艺或流程得到控制,而不受天气的影响。而面源污染又叫非点源污染,美国《清洁水法》修正案(Lee.S.L,1979)将其定义为“污染物以广域的、分散的、微量的形式进入地表及地下水”,一般是指污染物经过降雨(特别是暴雨)或融雪的径流,经由冲刷和自然携带等过程,最终沉积到河流、湖泊、湿地、滨岸和地下水中所形成的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指用于发展农业生产的化肥、农药、农膜、畜禽粪便等造成的污染。从农业面源污染的形成过程分析,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可溶解的污染物和固体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或融雪)的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并引起水体营养化或其他形式的污染。从农业面源污染的形成机理分析,农村面源污染是指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合理处理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和空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和点源污染的集中定点排放相比,面源污染起源于分散和多样的区域,地理边界与发生位置难以识别和确定,因而对其鉴别、防治、管理很困难。农药、化肥、畜禽粪便、秸秆、生活污水、农膜是构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六大污染源。

(二)研究进展综述

1、关于农业面源污染形成的影响因素

影响农业面源污染的形成因素有很多,除了受到土地利用方式(郑一,2002),农田耕作、农事活动和田间水肥管理特征(王坷,1996;陈利顶,2000),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特征(韦红波,2002),气候水文特征(傅涛,2002)等一系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受到一系列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具体包括有农村经济规模、农业结构、种植业结构、农业技术进步、农村人口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因素。

2、关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必要性

我国各大湖泊以及主要河流水域基本都面临着水体的氮、磷富营养化威胁,而农业面源污染正是水质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张维理,2004)。以2005年为例,巢湖、滇池、太湖流域的总氮和总磷负荷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总氮和总磷分别占60-70%和50%-60%,北京密云水库、天津于桥水库、云南洱海等水域,农业面源污染比重均超过其他污染(李远等,2005)。由于上述水域是饮用水的重要来源,水质下降形成水质性缺水不仅影响生活和生产用水,还易引发疫病的大流行。因此,我国己将水资源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并逐步采取相关治理政策以削减农业面源污染。

3、关于农业面源污染的源头治理

发达国家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主要采用源头控制对策(张维理,2004)。源头是指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源头—农户行为。通过制定强制性政策或者通过政府奖惩措施激励农民自愿采用环境友好型生产、生活行为从而达到减污作用。农业面源污染的源头治理对策是由农业面源污染本身特点所决定的,由于农业面源污染物是以广域的、分散的、微量的形式进入地表及地下水体的(美国清洁水法修正案,1979),因此对其无法采用末端集中治理形式。

各国也在积极探索源头治理方法。以美国为例,采用农田最佳养分管理(Best Nutrient Management Practice,BNMP)政策,就是在全流域范围内,对农户农田轮作类型、施肥量、施肥时期、施肥品种、施肥方式进行规定,实施源头行为控制策略。同样欧洲畜禽养殖为例,主要通过制定畜禽农田最低配置、化粪池容量、化粪池密封性等对农户的养殖行为进行源头控制。但是,由于农业面源污染的不可监测性,源头治理措施的实施和监管仍然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难点(朱兆良等,2006)

二、德州市农业面源污染概况

(一)概况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全市跨省大河主要有黄河、卫运河、漳卫新河;跨市的骨干排涝河道有徒骇河、德惠新河和马颊河。以上河流除黄河外,均系海河流域水系,共有大中型拦河闸17座,分洪、调度闸各1座,排涝涵闸192座,据2001-2005年水质监测结果显示,德州市所有河流监测断面水质均超过Ⅴ类水质标准,属于有机物污染类型,主要超标项目为COD,其次是氨氮,河流污染从重到轻的顺序是:德惠新河、漳卫南运河、马颊河、徒骇河。只有在引黄河水进行农田灌溉时的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较好。

1、关于农肥、农膜和农药:在2005-2010年间德州市与全省平均的比较中,德州市施用水平几乎全都是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除2005年德州农药施用量稍低及2006年两者持平外)。但从其走势上可以看出,在全省平均水平稳定少变的基础上,德州市近两年(2009、2010)在化肥和农药上的使用量呈下降趋势,说明对于面源污染问题的治理已取得一定成效,而农用薄膜使用量与往年持平。而具体分析这三项污染源对于社会及人文的影响时,我们发现研究曾显示,化肥中氮肥的利用率只有30-35%,大部分氮肥流失;农用塑料薄膜成分中的聚乙烯或聚氯乙烯自然条件下的难降解性,也构成了农村新“白色污染”问题;而农药的利用率更低,仅10-20%附着在农作物上,80-90%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给水体(尤其是首当其冲的农田水)造成严重污染。

2、关于畜牧养殖:见表1,德州市大牲畜年末存栏量远超其他地市,猪、羊、家禽的年末存栏量也在全省占据前几名,都超全省平均水平,由于牲畜粪便若不适当处理就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面源污染,故应加强牲畜养殖和管理。

(二)治理的困难所在

1、相对于点源污染来说,由于点源污染有固定的排放源,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排污处理机制,针对性治理;面源污染则相对复杂得多,污染的效果并不一定在当时显现出来,而是日积月累的反映到今后的生产生活中,使生态环境遇到极大的潜在威胁,而且面源污染的波及范围广,如果不及时治理将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危害。面源污染还会受到气象、地理及地质等条件的影响,比如湿热、有雨的天气将会有助于污染物的扩散蔓延,紧致的土质类型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而松弛的土壤将使得污染面扩大,使治理更困难。

2、粮食作物在种植过程中需要N、P、K等营养物质促进作物增产增收,但据研究显示,氮肥利用率为30-35%,磷肥10-20%,钾肥35-50%,剩余的养分通过各种途径,如径流、淋溶、反硝化、吸附和侵蚀等进入环境,不仅导致农田土壤生态环境恶化,而且也加重了面源污染;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施肥投入的养分比例不平衡。根据土壤化学分析,我国土壤适合作物生长的最优氮磷钾比例应该是1:0.5:0.4。而目前德州市氮磷钾比例失调,化肥配比结构呈现氮肥用量偏高,钾肥用量偏低,无机化肥过多,有机肥太少的特点,加之农民对于化肥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不足,导致面源污染防控难度加大。

3、农村使用的农用地膜多为聚乙烯农膜,它是由聚乙烯加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而制成的有机化合材料,具有分子量大、性能稳定、耐化学侵蚀和能缓冲冷热等特性。在自然环境中,它的光分解性和生物分解性均较差,难以使其降解,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农膜质量较差,由于强度不够,易破碎,使用一季后,难以人工回收而弃置田间,造成清除困难,导致污染面不断扩大。

4、畜禽养殖中,对畜禽粪便未进行恰当处理会造成对水体的污染。据测算,即使只有10%畜禽粪便由于堆放或溢满随场地径流进入水体,对流域水体氮富营养化的贡献率可达到10%,磷可达到10-20%。而目前畜禽养殖所产生粪便数量大大超过处理能力和合理使用能力,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很多养殖场并未建立清洁生产、粪污治理的观念,粪污流失现象较为严重。部分养殖场环保措施落后,粪污处理利用率低,大多数畜禽场粪污处理设施简陋老化,疏于管理,环保设施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粪尿、污水排放不达标,这些都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

5、从机制上来看,目前农业生产对资源的利用大多数是无偿的,没有建立相应的补偿制度,而且农业生产是农民分散的个人行为,对过度使用农业资源和破坏农业环境的现象无法管理。而农村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足,无力配套农业资源的保护、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治理等基础性设施,对畜禽粪便和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农药化肥的减量施用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也没有实质性的激励措施,地方经济水平不足以支撑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需要。

三、治理德州市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分析

(一)政策措施

1、建立系统的法律框架

在立法方面,认真贯彻国家相关法律文件:《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渔业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有关农业面源污染管理的相关条款,并不断完善相关具体规定。本市应在此基础上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农田管理条例或农药污染物管理政策,包括制定化肥和有机肥的质量标准等,减少包括管理体制、管理机构职能等在内的法律间相互冲突的地方,并对农业有机废弃物排放和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进行规划,完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的法律法规。

2、合理的补偿机制和奖惩机制

据科斯定理所述,污染的外部性问题的关键在于产权不明晰,故应将污染的责任归属具体到户,补偿机制和奖惩机制附属到责任上,调动农户治污积极性。政府应根据法律的规定对面源污染行为进行监控并适当实施奖惩机制。另外,在考虑到当地经济的落后性,可将面源污染治理产业化,在政府政策及财力支持下,建立污染治理厂、有机化肥生产基地、规模化养殖场及其他公司等为农田管理和沼气池使用提供技术支持。

(二)技术措施

1、采用环境友好型替代技术

北美发达国家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上,主要是鼓励农民资源采用环境友好的替代技术,主要有:农田最佳养分管理、综合农业管理或有机农业模式、农业水土保持技术措施、等高线条带种植等。这些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很少或基本不增加农民的费用,因而被广泛采用。我市应适当借鉴国外经验,力图在成本小的情况下获得更大利润。

2、制定和执行限定性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并开展科研,保证限定性农业生产技术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建立清洁生产的技术规范体系,采用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全程控制手段,引导和帮助农民科学用肥、安全用药,扶持优势农产品品牌,完善检验检测体系,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控制范围,提高农产品的优等品率及安全达标率,全面提高优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三)管理措施

1、实施清洁种植工程: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防治农业种植过程对环境的污染为目标,重点在高产小麦、玉米、棉花和集约化蔬菜、水果生产区实施。

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在低污染风险区优先发展集约化蔬菜种植业,在高污染风险区优先发展需肥量低、环境效益突出的豆科或发展粮食、经济林等;在空间布局上合理安排作物结构,发展条带种植模式;在时间布局上,依据土壤养分供应特性和作物需肥规律合理安排作物轮作制度,最大限度地保障环境安全。

建设植物缓冲带。在近水域沿线地带,开展多层次植物缓冲带建设,通过种植氮、磷高效富集植物立体拦截等途径,发挥植物对农业面源污染物的阻控、拦截、生物吸收和生物降解效应,最大限度地减轻农田流失氮、磷养分和农药对水体的污染。

2、实施清洁养殖工程:以防治畜禽养殖污染和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以畜禽粪便处理为主线,以污水处理为辅线,对粪污进行综合利用。

采用干清粪饲养工艺,实现固液分离。固体粪污进行发酵处理,生产复合有机肥,处理设施可根据养殖场具体情况建立粪便发酵处理塔或高温堆肥设施。污水通过厌氧与好氧技术处理,达标排放或利用。养殖规模较大、污水产生量大的养殖场,污水可应用一些处理措施,将残液与残渣固液分离,残渣与粪便混合后用于生产有机肥,残液用于生产液体有机肥料。

3、借鉴国外农田管理制度,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行为等运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进行规定和管理,强调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重要性,制定环境安全的良好农业措施系统,规范农田施肥的时间、种类和数量。加强基础研究,制定水源保护地政策,制定不同水域水源保护的技术标准,规定允许种植的作物类型(轮作体系)、施肥数量、时间、种类和方法等。也可采用经济杠杆,实施生态农业鼓励政策,对采用农田管理措施的农户给予奖励,而对破坏环境的予以惩罚。

参考文献:

[1]章明奎,张慧敏,钱忠龙.源汇型景观组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07,19(3):192-196.

[2]李廷友,林振山,谢标.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治理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

2705-2707.

[3]刘芳,沈珍瑶,刘瑞民.基于“源-汇”生态过程的长江上游农业非点源污染[J].生态学报,2009,29(6):3271-3277.

[4]张维理,徐爱国,冀宏杰,Kolbe H.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III.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中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7):1026-1033.

[5]张维理,冀宏杰,Kolbe H,徐爱国.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II.欧美国家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及控制[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7):1018-1025.

[6]郭鸿鹏,朱静雅,杨印生.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4):290-295.

[7]张金恒,王军强,万玉,韩超.青岛市农业面源污染评价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0):

276-280.

[8]杨小山,金德凌.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中政府与农户的博弈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9):898-901.

[9]黄现民,王洪涛.山东省环渤海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300—6303.

[10]山东省统计年鉴2011[DB/OL]山.东省统计信息网,2011-2-12.

[11]张金秀.建阳市农业面源污染调查与防治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2011,30(4).

[12]周早弘.农业面源污染实证分析与政策选择[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

[13]葛继红.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及治理的经济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6).

[14]刘平乐.农业面源污染及其防治[J].甘肃科技,2011,27(3):147-150.

[15]冯志文.化肥面源污染的评估及其对策分析——以苏中某市为例[D].扬州大学,2010(5).

[16]张维理,武淑霞,冀宏杰等.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I.21世纪初期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形势估计[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7):1008-1017.

[17]唐浩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研究现状与展望[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34(12H):107-112.

[18]李其林,魏朝富等.农业面源污染发生条件与污染机理[J].土壤通报,2008,39(1):169-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