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7 09:25:47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第1篇

叛逆心理是不健康的一种心理,如果家长、教师方面不能及时给予矫正,将会对他们的发展造成很不利的影响。目前我国教育专家、学者们针对青少年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一般都是从家长、老师们转变思想,耐心与青少年沟通以及加强社会文化现象方面着手的。而社会文化现象方面到底怎么去引导,并没有提出实质性的方法,而社会引导这一方面在我看来,恰恰与家长和教师对青少年所做的引导起着一样重要的作用。所以说,矫正青少年叛逆心理的这条道路,依然很漫长。 

二、正文 

(一)叛逆心理的概念 

至今为止,关于叛逆心理这个定义还没有一个唯一的概念。不过学者们普遍认同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辞典》中对叛逆心理的界定:客观环境与主题需要不相符合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二)叛逆心理的表现 

通常学者们认为青春期的孩子有2个主要方面在变化。一个是从生理方面;另一个是在心理方面。对于生理方面学者们一致都认为孩子在身体结构上在发育;心理上,青少年在得不到渴望的承认和理解时,常常表现为任性和耍小脾气,常常采用怀疑的眼光和敌视的态度来对待周围事物。更严重者常常无视家长和老师的教育甚至用传播负能量来扰乱周围人的思维和态度,给自己和他人都造成不好的影响。 

(三)叛逆心理的危害 

几乎所有青少年都会经历叛逆心理,它有什么危害呢?绝大部分学者对这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却没有给予确切的说明。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他们的某些不恰当的行为和心理如果不加以纠正和引导,会导致其产生对抗社会、不合群等病态性格,甚至会进一步走向犯罪的道路。也有无数案例也证明了严重逆反心理的危害。如社会上多发的离家出走现象、自杀事件等都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不在叛逆初期给予正确的引导,会引起多么严重的后果。 

(四)青少年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 

对于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是无一例外都提到了以下几种。 

1.自身原因。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发育时期脑功能越来越发达,思维发展也也越来越迅速。青少年由于到了一定的年龄,他们在生理上性意识以及性别意识都开始觉醒,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越来越强烈的独立意识。但是此时他们的社会阅历不足以支持他们的正确判断,而他们又盲目的想自己做决定,这就使得他们叛逆心理的产生。 

2.家庭原因。家长们对子女管教的思想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多大的改变。年代不同了,管教孩子的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而他们对孩子缺乏民主的管理方式,遇到事情总想要替他们做决定。而且硬是把自己的思想和理念灌输给孩子。这让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十分抵触,所以就会加剧孩子们的反抗,和家长的对抗也更加强烈。 

3.学校环境。与家长想法和教育方式相似的是学校的老师教育方式,他们也认为“严师出高徒”,“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理念是对的。所以,对待青春期们孩子的反抗更加毫不留情。遇到冲突不会换位思考,毫不留情的批评学生。 

4.社会文化和传媒因素。青少年的价值观在还没有成型,所以不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如果不能好好的引导,那么青少年就会和网络上学习他们认为好的。比如“古惑仔”、“嬉皮士”“朋克”对青少年就有十分不好的影响力。 

5.青少年自身的社会性。我认为青少年自身的社会性也是影响着他们叛逆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是一种社会学生物,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属于社会化的一部分,青少年的叛逆行为更多的是一种成长现象,我认为这是一个健康的青少年的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青少年不叛逆他就不完整。正因为经历了叛逆时期,他才回长大,才回促进自己思维的发展。所以,这是一个必然现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青少年叛逆是受同伴影响。青少年这个时期是格外注重友谊的时期,为了融入这个群里,有时候他们甚至不得不公然对抗老师或者家长来赢取同伴的好感。 

(五)解决策略 

不要过分担心他们的叛逆心理,在他们产生叛逆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关注一下是不是自己的管教方式有问题。如果是,那最好的就要平等的看待他们;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们;不要把他们仅仅当成一个孩子,而要认真的倾听他们的声音。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在社会方面,青少年最喜欢模仿偶像,可以借助于网络媒介创造正向的偶像榜样作用,让青少年在模仿中,可以正确学会疏导叛逆情绪,平稳的度过这一叛逆时期。 

参考文獻: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2]桑标.中国青少年情绪调节的发展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1):(37-41).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第2篇

论文摘要:青少年时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常常处于一种困惑和矛盾的胶着状态。家庭不和谐,家庭以及学校教育方式不当等因素,则进一步导致了青少年个性发展的极端性,集中体现为逆反心理。学校、社会、家庭应正确认识青少年成长阶段的这一心理特征,进行恰当的引导,使其在获得成人感的同时向正确的方向过渡。

1逆反心理综述

“逆反心理”又可称为叛逆心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时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各个年龄阶段的群体部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然而青少年阶段表现得更加普遍、更加强烈、更具代表性。因此,逆反心理几乎成了青少年阶段心理特征的代名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根据《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逆反心’理是客观环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换言之,。逆反心l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当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以及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时这种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就应运而生。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们认知和情感、理想和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开始_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呈现出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特点,逆反心理表现十分突出。一方面,青少年倾向于对任何事物都持批判的态度。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为了获得理上独立感,他们对任何_种外在威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甚至批判的倾向另一方面:青少年易于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对人对事容易偏执、过激。他们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认为别人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于是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秃原则的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圩多青少年的同。

青少年的这种逆反心理有时表现得十分强烈。他们会突发奇想地使出许多招。以此来应付家长和老师的管教。他们态度强硬,举止粗暴,以龙卷风般的强大势头对抗外在的威力,以至于将逆性格发展到了极致。另一种则是以内隐的方式相对抗。这类青少年由里都透着一种逆反与叛逆|l’他们不与外部力量产生直接对抗,而是表现出漠不关心,冷淡。这种抵抗情绪更加强烈,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更加深刻。

2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逆反心理产生的个体因素

首先,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与青少年时期生理与心理,认知、情感与意志的不平衡发展状态紧密相关。一方面,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成熟。当人进入青春期后,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这使他们迫切地要求享有独立的成人式的权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于是采取各种手段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另一方面,青少年阶段认知的发展晚于情感、意志的发展他们追求独立和自尊,对外界的各种刺激表现得过于敏感,反应过于强烈。然而,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往往存在片面化倾向,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从而出现非理性的认识,进而造成其意志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

其次,青少年内心世界的自我封闭也是逆反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青少年需要与同龄人交往,他们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样敞开心扉真诚相待.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认知水平各异,在交往中不可避免的产生隔阂与分歧,使得他们的这种渴求找不到释放的对象。他们渴望与家长沟通,得到家长的理解、认同与尊重。然而,许多家长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意转变,仍把他们当孩子看待。对于他们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理解和给与积极引导,这就缺少了平等交流的平台。于是,青少年在思想上产生冲突和矛盾,但为了维护自尊,他们不肯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积极交流的方式传达给他人,而是更倾向于以隐性对抗的形式甚至过激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再次,青少年易于受好奇心的驱使,产生逆反心理。大多数青少年对新事物和新知识具有强烈的好奇感,这种特殊的心理上的认知需求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但是,强烈的好奇心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促使他们形成逆反心理的动因。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的“禁果逆反”。好奇心驱使青少年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试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2.2逆反心理产生的环境因素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受到种种客观环境因素的限制与阻碍。概括来讲,造成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

首先,不健全的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最初和最有影响的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社会化的地方。然而,随着家庭不和谐因素的俱增,家庭暴力,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等所引发的青少年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不健全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得不到悉心的关爱,很容易感到孤独、无助,他们封闭自我,进而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产生不满甚至抵触情绪,当这些消极情绪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合适的发泄渠道时,便会出现心理上的扭曲,进而产生强烈的叛逆心理。此外,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一方面,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期望值过高,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父母与子女缺乏平等的双向交流,观念上产生代沟。从而导致青少年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与社会、家长、老师对他们不合实际的角色期待发生激烈冲突。

其次,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促使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尊重,缺乏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以致忽视了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部分教师不具备教育学的基本知识,缺乏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的意识,灌输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心理上的抵触情绪:过于强调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使学生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从而在情感上老师产生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3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

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教师对于学生的行为要进行正确、慎重的归因,把握其特点与规律,善于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努力保持师生间的积极的相互作用。青少年个性特点的不平衡性和极端性也是与其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相对应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既使是对所谓的“调皮鬼”、“捣蛋生”,教师也要重新进行审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可以发现,这一人群的独立意识较强,不服从学校或教师所定的一些规章制度和纪律约束,但同时他们在班级中却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教师在全面地重新审视.观察学生后.应在教育活动中多提供一些丰富多彩的、非正式的、能扩展学生个性的机会,让这些学生能够表现自己.而教师则从一旁进行恰当的引导,使学生在能够得到一种成人感的同时向正确的方向过渡。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第3篇

关键词:初中生;叛逆期;教育

“叛逆心理”又称“心理断乳期”,这阶段的学生是最需要我们关心的群体,在这一阶段,走错一步就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为学生指明人生方向,纠正错误思想及不当行为,是做为教师应做的并需一直做下去的一件大事。

一、叛逆心理的形成

我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你说什么他就偏不做什么。”“有时候你刚要说话他就非常烦躁,不愿意听你说下去。”在教学管理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个别人“不接受老师的教导”、“不听老师的话”,常与老师“顶牛”、“对着干”等现象。有的学生明知自己做错了事,面对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的劝告,不但听不进,反而反感、抵触甚至采取过激的言行。是什么原因导致它的产生?如何消除不健康的叛逆心理?所有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和研究、摸索。

我们要消除学生的叛逆心理,首先要“知己知彼”,了解学生之所以会在这一阶段产生叛逆情绪的原因。其实叛逆心理是初中生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初中学生多为13~15岁左右,这个年龄是青少年生理发育时期中的最"迅"、最"猛"的时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易引起少年的狂躁与不安。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二、正确导向叛逆心理的对策

1.教师应给学生灌输正确的观念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教师应该给学生灌输正确的观念,矫正学生错误的思想,帮助学生们度过叛逆期,告诉学生们叛逆期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过程,指出叛逆期的一些错误的事例,给学生们敲响警钟。教师灌输正确的观念可以通过一些方法,例如:健康教育课、思想品德课、班会、学校的一些心理讲座等。

2.教师应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师生沟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加强师生的沟通,沟通是最重要的交际方式,所以只有通过与学生加强沟通,才能对学生的身心变化有更加细微的感知,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及时采取行动去矫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并将学生的错误行为导向到正确的轨道上。对教师来说,想要了解一个学生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个就需要教师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学生的配合度相融合,这两方面的融合也充分体现了加强师生沟通的重要性。

3.教师应严守师德,杜绝言语攻击或体罚学生

教师的言行是一个标杆,教师的师德不仅是这个教师素质的体现,也是评价这个教师是否是一个好教师的标准。只有专业知识牢固,品德优秀,严于律己的教师才可以教出一群有优良品德的学生。近些年来,杜绝教师言语攻击或者体罚学生被人们广泛关注,言语攻击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种伤害,这种伤害是无声的,但是持续的时间非常之久。叛逆期的学生心理更加的脆弱,如若教师口不择言的对这期间的学生进行言语攻击甚至人身攻击,那么有些后果是无法料想的,因此,每个教师要认清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不是一样的这一个事实,尽可能的因材施教。人与人之间有效的沟通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A上的,一个严守师德的教师,是会想尽办法与学生成为朋友的教师,威严与平易近人并存,做一个聪明的育人者、聆听着和沟通者。

三、总结

学生叛逆的言、行、思想是青春期心理发展的必然表现,其中透露着学生自我省悟,希望受到重视,渴望独立,渴望理解,追求创新的良好动机。但是如果不合理引导,可能会使学生由希望的“殿堂”跌落到失望的“泥塘”;从自信滑向自卑;从开放走向闭锁;从积极转为消极。我们的理解沟通常常是通向学生心灵的一座桥梁。我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到一种平等和悦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其实,每位学生都是愿意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肯定与表扬的,这也是人之常情。以朋友的诚心对待学生,学生是会理解的,毕竟初中生是懂道理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嘛。当然,这需要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也要我们不断地提高个人的修养,多研究初中生阶段的青少年心理特征,真正成为他们人生的引路人和铺路石。

参考文献: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第4篇

一、叛逆心理的成因

1、个体本身的原因

(1)神经和激素调控能力差。中学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发育日趋成熟,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强列、敏感、快捷,但调控能力还很差,一遇到不顺耳的话或不顺心的事,肾上腺激素就会大量分泌,造成全身血液流动加快,神经过度兴奋,情绪波动,失去理智,行为失控,做出自己平时不敢想象的意料之外的叛逆行为,甚至会引起临时性即意犯罪或无意识犯罪,事过之后又懊悔不已。

(2)知识面狭窄、阅历不足。由于中学生知识面狭窄,社会经验不足,无法体会师长的良苦用心和用意,以为师长的苦口婆心是理所当然或另有所图(为了面子、奖金等),从而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导致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

(3)心智不够成熟。由于中学生的心智不够成熟,缺乏辨别真假和是非的能力,对善恶、是非、美丑等观念常作扭曲错误的评价,认为胆大蛮横就是“勇敢”、让人佩服就是“英雄”、讲哥儿们义气就是“友谊”。

(4)自我意识增强。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渴望被理解与尊重,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若按大人的意愿去做就感觉任人摆布,觉得很委屈、很不甘心。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都持批判的态度,产生叛逆。

(5)精神需求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需求不再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他们已开始关注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在生命和安全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人的需求就主要是精神需求,而在精神需求中,最主要的是尊重需求。中学生普遍存在“谁伤害了我的尊严,谁就是我的敌人”的观念,若遇批评、指责、讽刺等有损其尊严的事就会产生对抗情绪,形成叛逆心理。

2、外界环境因素

(1)落后的教育理念导致“禁果效应”。“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而去偷吃,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由于青少年处在特殊的发育期,好奇心强,逆反心理重,如果老师把不想让学生涉足的东西如早恋、上网、吸烟等诱惑不进行正确引导而当成神秘的禁果,反而会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导致“禁果效应”。

(2)欠佳的教育手段造成“波纹效应”。波纹效应是指教师对有影响力的学生进行不恰当的批评,甚至采取讽刺、挖苦或惩罚等手段时,引起师生对立、抗拒,导致教师威信下降,激发其他学生跟着故意捣乱,出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现象。这样,一个原先只有几个叛逆者的好班,逐渐成为了有很多叛逆者的差班。

(3)陈旧的评价机制促成“比马龙效应”。如果老师看扁学生,认定某学生是道德败坏、不求上进、不爱学习的,久而久之,该学生就会将这种观念内化,真的表现出教师预设的不良行为,这种现象叫做比马龙效应。

(4)不好的校风、班风引发“从众效应”。心理学上把人在社会群体中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或行为的心理倾向,称为从众效应。如果校风和班风不好,集体中有叛逆倾向的学生多,则会造成更多学生的叛逆。

(5)不良家教和社会风气造成的“综合效应”。首先,青春期是心理矛盾的集中爆发期,此时最需要一个相对安静而稳定的成长环境,而改革开放的副作用,让很多学生失去了这个温馨的“心灵之家”。其次,从家教看,存在着有的是棍棒教育、有的是过份呵护,有的家教缺失、有的事事过问,有的没有目标、有的盲目攀比等问题。

二、主要对策

1、未雨稠缪,提前预防

人的一生有两个叛逆期,一个在2—3岁的“第一发育期”,一个在13-16岁的“青春发育期”, 本文指的是后者。虽然不同人叛逆期出现的早晚不同,但大多数出现在八、九年级期间。

据此,为了让学生在青春叛逆期到来时不至于无所适从,在七年级时要提前做好青春期有关知识的积累和心理准备,让学生知道青春期只是一个身体与性情、习惯相融合的养成期,长大并不意味着顶撞、随意和我行我素,长大就要懂得责任与付出,要心中装着他人,为他人尽心服务,不要身上长刺,对朋友、对家人要充满包容心与爱心。这样,当学生真正迈入青春期时,就会从容应对、学会克制了。 转贴于

2、现身说法,博闻广见

可定期找几个有所建树的校友来校作报告,谈谈他们如何成功度过叛逆期的经验,例举一些没有很好地度过叛逆期的同学的教训。校友的现身说法可拉近大家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感到更亲切、更可信,教育效果更显著。同时,要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博闻广见,增长见识,以增强辨别真假、善恶、美丑和是非的能力,消除“禁果效应”的危害,避免固执和偏激。一个有着广博生活知识和经历的人,凭直觉就能认识到叛逆心理的荒谬之处,从而调整自己的心态,选用一种更科学、更理性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

3、尊重理解,平等民主

叛逆期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渴望被尊重与理解,有强烈的“成人意识”,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走下神坛,平视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他们对话,不专制独裁。学校可通过设立校长信箱、知心朋友信箱,制订定期向学生征集意见制度、接待家长来访制度、给学生回信制度、教师定期家访制度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关注和理解学生成长的烦恼,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究竟需要什么,知道学生也有对尊严、幸福和生命价值的追求,深刻体察和理解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困惑和期待,知道学生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有的放矢。

4、提升能力,讲究方法

教师应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充分理解青春期叛逆的心理特征及应对措施,讲究教育策略,学会慎重选择教育手段。首先,教师不能讽刺挖苦学生,特别是个性很强的学生,以防止“波纹效应”的出现;其次,对学生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能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过去了的事能不翻就不要翻,以免引起“超限效应”;其三,要从发展的观点去评价学生,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去评价,要克服“比马龙效应”、“晕轮效应”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处理问题时,要对事不对人,正确、客观、公平、公正,多从学生身上找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有存在的价值,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让他们觉得有生活乐趣和意义,心情舒畅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降低或消失。

5、优化环境,成就梦想

要注重校园文化,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各种文明习惯;营造良好的校风、班风,让“从众效应”从的是好榜样,让叛逆的学生与良好的校园大环境格格不入;多组织有意义的文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减压,在活动中发挥才智和特长,在活动中成就梦想,在活动中体现价值。与此同时,要认真办好家长学校,指导教育方法,提升家长的素质,提醒家长不要给子女过大的精神压力。学校、家庭、社区要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在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的条件下,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动向,发现问题及时将不良现象扼杀在苗头之中。除此之外,学校要定期作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知识的专题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不被五花八门的社会现象所迷惑,登高望远,不坠入网瘾或其它不良习惯之中。

青春是一首歌,她时而充盈着小桥流水般的清新舒畅,时而包容着旭日东升般的激情飞扬,时而蕴藏着明月当空般的温柔典雅,时而又不乏波涛澎湃的刚健粗狂。如何引导学生沉稳地走过这段执拗的岁月,以成熟代替幼稚,以理智代替冲动,以积极的行动化解对现状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忧虑,愉悦地完成有质量、有品位的身体、智慧和心灵的成长?这需要教育者用心换心的沟通、循循善诱的启迪、休休有容的宽容和巧捷万端的智慧!

参考文献

[1]郑雪 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2]孙云晓 好孩子,好习惯[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

[3]武志红 为何家会伤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第5篇

【关键词】 县乡普高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141-01

1 现象与问题

今天的高中教育中,我们时常会看到一幕情景:班主任把家长请到学校,原本想请家长一道共同教育子女,但结果却看到,学生对家长大喊大叫,肆无忌惮,学生先发火、发难了,在家长面前大有“居高临下”之势。这种现象既挫伤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又使部分学生失去了纠正、改过的良好时机。这种问题的出现主要源于我们对家长、对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的认识不够,所以使得我们对家长的作用有过高的估计、不正确估计。

2 从学生角度看

2.1 青春期叛逆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与青春期相伴随的是“青春期叛逆”。

青少年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而以成人自居。

青春期叛逆,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但这种心理实现指向的是家庭教育,对父母教育的“叛逆”,现实中表为“不听话”,甚至跟父母对着干,而独生子女的背景,使得父母经常非理性的“屈服”,从而助长了叛逆心理。

2.2 舆论媒体的负面影响

今天中学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因而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杂,其中有部分媒体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不仅有惊人的言论,还有歪曲事实、迎合低级需求的报道、娱乐节目、影视等,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成熟的中学生起到负面引导,强化了他们对家庭、社会与现实的更多不满,产生厌学、偏激、过激等言行,增加了教育的难度。

2.3 时间的分配

县乡普高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与父母相聚或交谈的时间少,许多时候是吃饭的时候接触,住校生只能是放假的时候。因而一方面父母对子女的了解减少,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针对性降低,子女便逐步不认可父母的教育。另一方面子女对每日重复的、不具针对性的教育,理解为“唠叨”,抵触情绪与日俱增,矛盾也在与日俱增,家庭教育的效果不断降低。

2.4 因为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使子女很多时候将在学校、在生活中的不愉快、不高兴的情绪通过家庭释放出来,父母就成为理所当然的发泄对象。

当然这与现在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有一定的关系。

3 从家庭角度看

3.1 家长自身知识层次问题

县乡普高的学生家长绝大部分为农民、农民工、工人及个体商户。这种构成决定了家长中主体的知识层次不高,因而看问题的角度、对待教育的态度、对子女思考认识的深度、对高中教育的认识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面对青春期不断长大的子女感到教育上的无助。

3.2 家长用于子女教育的时间少

绝大部分家长只能在饭桌上进行家庭教育, 与子女进行沟通,因而对子女的学习、生活了解的不够。还有一些名义上是陪读的家长却上着12小时以上的班,变成“子女陪父母上班”,这造成家庭教育简单化、机械化,使得家庭教育变成了“责怪”、“唠叨”,成为青春期叛逆的助推力。另外农村家庭外出打工的,情况就更加严重了。

3.3 家庭教育的单一性、粗放性、惰性

知识的构成、工薪的背景,使得绝大部分家长主观上确实关心教育,更希望还能够学好,但是不知道如何关心。面对子女出现的问题,要么以自己的形式、自己青春的不幸教育子女,要么就是简单的唠叨,要么简单的打骂等。使得原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发杂的问题僵化。还有部分家长错误的估计了孩子高中后的自觉性,基本上放任状态,导致孩子染上一些不良习惯而不自知。

3.4 不当的爱

今天的孩子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过于关心,更有爷爷奶奶的呵护,使他们养成很多毛病,有恃无恐。更深层次的原因是60、70年代的父母是在艰苦的条件下生长起来,在严父孝子的观念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很多梦想没能实现,于是对于子女,他们在物质上大力支持,甚至不惜浪费;精神上纵容,希望子女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甚至一些起码的道德底线都被突破。这些不当的爱助长了孩子的很多问题的出现,使孩子喜欢讲权利,谈条件,怕吃苦,承受压力的心理素质低。

4 对班主任工作的启示

面对工作对象及其家庭教育的变化,要求我们的班主任必须跟着变化,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首先我们要对家长在高中教育中的作用有个正确、合理的定位。“学校教育的补充,提供有效地后勤保障与偶尔的情感慰藉,班主任工作的可靠助手。”

其次,班主任要给自己的工作有个正确的、适度的定位。“班级全面工作的负责者,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培养人,学生人生的导师。”经历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精神中永远融入我们班主任的基因!这就是教师的伟大与责任!

再次,我们要深入的了解我们的学生,根据每一届学生的不同特点,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主动适应环境,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终身学习。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第6篇

关键字:青少年;反叛心理;家庭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中,他们的生理、心理、人格等各方面都日趋成熟。对生活和未来有着浪漫而美好的憧憬。但是这个时期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青少年身心快速发展变化趋向成熟,另一方面他们社会经验和适应能力不足,因此,这个阶段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比其他年龄阶段多的多,比较突出的就是有关“反叛”的问题。

所谓反叛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志。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在青少年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有些学生对学校的教育内容不感兴趣,而对不让听的报告却千方百计地挤进去听,且听得津津有味;许多学生对老师指定的阅读书籍不感兴趣,甚至不屑一顾,而对那些禁止阅读的书刊却想方设法地偷偷读,诸如此类,都是青少年学生中逆反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为什么会出现逆反心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青少年自身的主观因素,这里我仅从家庭背景来分析。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体身心发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家庭既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青少年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后来的社会化有这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且在生理和心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家庭背景对青少年反叛心理的形成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论说。

一、家庭的经济地位对青少年反叛心理的影响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单位,因而也是最基本的经济生活单位。家庭经济状况过于富庶,家里便会安排好青少年的各个方面,使其感觉丧失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产生反叛心理来对抗;家庭经济情况低于贫困线的青少年,往往其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有的需要依靠亲戚和社会的援助才能完成学业和维持生存,则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认同,产生自卑心理,只能通过反叛来掩盖。家庭的经济状况对青少年反叛心理的形成的因素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

(一)居住环境的拥挤状况对青少年反叛心理形成的影响

住宅是与我们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环境,这也是最私密的场所,不容易进行研究,仅有的一些资料显示,居住在高密度家庭中的青少年与居住在低密度的家庭中的青少年相比,他们的控制力都较差,更容易形成反叛心理。

居住环境的拥挤是对人最大的威胁,因为家本应该是感觉最安全、最亲切、最能控制、最能体现人格特性的地方,但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往往不能住上一个宽敞舒适的房子,有些甚至是一家好几口人挤在一个小房子里,没有一点私密的空间,人会形成一种压迫感,对于青少年就是,感觉压郁,感到自卑,消极,不愿意待在家里,经常在外。家庭经济过于富庶的青少年虽然可以住着非常宽敞的房子,但随之而来的是家庭成员之间又往往缺少必要的交流,青少年会感到孤独,就会以一种相反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宣泄自己,这就是一种反叛心理。

家庭也是一个小社会,只有在人与人之间不发生太多干扰,每个成员都有一个控制感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亲密的家庭关系,也才能更有利于每个家庭成员的学习、工作和休息,达到安居乐业的目的。

(二)家庭用于青少年的教育消费状况对青少年反叛心理形成的影响

为了理解家庭教育行为差异,为制定科学的教育政策和社会流动政策提供证据基础,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专门组织力量对家庭教育支出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

在这次调查中,将家庭教育支出划分两类四个项目:第一类是付给学校的教育支出,包括补偿学校教学活动的费用,付给学校用来购买学习必需品和服务的费用;第二类是支付给学校之外的个人或机构的教育支出,包括选择非强制性学习用品的费用,私人辅导支出。

青少年受教育带来的巨大压力,除了学校收费带来的影响外,还有学校之外的教育支出到来的压力。电脑、学习机、课外书既反映了学习内容拓展带给不同阶层家庭的压力差异,课外辅导费则是学生竞争压力在校外的延伸。

这里我们主要讲第二类支付给学校之外的费用。在我国,青少年的闲暇活动主要是看电视,玩电脑,上辅导班和请家教。由于历史的原因,“小人闲居为不善”的传统价值观依然主导这着家长们的思想,认为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没有好的学历或是一技之长是很难立足的,于是强迫孩子上各类辅导班以提高学习成绩或是尽早掌握“一技之长”。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吉所感叹的那样,“孩子没有了欢乐的童年和充满活力的青少年时代”。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电脑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方便快捷的工具,然而很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就是因为从小缺乏正确的引导,以及对现实生活课外压力的逃避和反抗。

二、家庭不良气氛和管教方式对青少年反叛心理形成的影响

家庭气氛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有重要的影响,父母经常吵架,家庭成员相互间充满敌意,容易给青少年带来焦虑不安与偶像破灭;而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则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家庭的管教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更重要的影响,父母的管教模式是溺爱、粗暴还是民主,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与要求是否恰当,是否给子女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等,对于青少年是否能维持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由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不良气氛对青少年反叛心理形成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生产力状态决定了生产关系是以家庭为本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关系。家长是财产、生产分配的绝对管理者,家庭成员必须绝对服从。国家是家族的扩大,人人处在等级森严的伦理纲常的罗网中,并以之为天经地义。在这种稳固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家庭、血缘、宗法、等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和作用下,形成和积淀了中国稳定的上下、尊卑、等级、秩序的文化心理结构。在这种心理积淀的作用下,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上级或家长强调自身的权威、特权,而处于相对被动地位的年轻一代,受西方文明、民主、自由等思潮影响,其思想、行为与长辈容易发生抵触、冲突;但东方宗法等级社会形成的消极的、依赖的、苟安的社会心理层面,大多数人不愿亦不能与其发生正面冲突,转而代之以抵抗方面较模糊、泛化的逆反心理。

另外,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家长的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盛气凌人,态度生硬。

还有,在当前,社会竞争激烈,风险系数增大,很多学生的父母在外面的世界经受了较之过去要大得多的压力、困扰与挫折,家庭往往成为其宣泄压抑的场所,从而导致家庭气氛下降。不少父母尤其是从事经商或个体企业等行业的父母,终日忙于外头的工作,经常外出,将小孩交给别人看管,这同样大大减少了家庭气氛的温馨。

(二)家庭不良管教方式对青少年反叛心理形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中家长对青少年学生的教养态度和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反映着家庭教育策略;教育技巧和教育艺术的水平,这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从我们在调查中得到的信息看,目前城乡家庭中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都存在一些问题,甚至在某些方面与家庭教育科学化的要求相背离。

首先,家长与子女之间存在着较大心理偏差。作为家长,其主观愿望上总是能够关心、重视子女的教育,希望他们健康成长的。但当前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实际却并不理想。原因之一就在于家长与青少年子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教育上的心理偏差。首先,家长不能正确地了解子女的心理特点,不够正确评估他们的思想面貌的现状。尤其在青少年时期,许多家长往往无视或觉察不到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别是心理特点所产生的变化,对自己的子女缺乏新的认识和了解,他们所见到的只是自己主观现象上的子女形象,却很少知道其子女的实际面貌。许多家长习惯于沿用过去的家庭教育态度和方法,这就使得他们与子女在思想情绪上产生出隔阂来,子女则在自己的心田里留出愈益增大的独自耕作的“自留地”,这经常导致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常使家庭教育陷于僵直状态,家庭采访告诉我们,这类情况即使在知识分子双亲的家庭中也并未减少。

其次,家长的教育期望与自身素质失调也引起亲子心理偏差。在调查中,我们发观当前青少年学生家长,尤其是城市、乡镇的家长们,对其于女抱有极高的教育期望,在中学,家长希望子女能考上大学或成为专业人才的人次比高达92%。但双亲自身的教育素质却有较欠缺;据调查材料反映,即使在城市家庭,仍有42%的家长不具备指导子女学习的能力。家长对子女的过高期望与自身素质欠缺的失调引起青少年在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环境下的种种烦恼。不少家长把自己的心愿、自己的价值观、得失观强加给子女,他们通常采取刺激或压抑子女积极性的办法,企图引导青少年的学习兴趣,确定他们的发展方向,使他们走上父母为其设定的生活道路,但家长们又缺乏如何促使实观这期望的教育素质和能力,这成为家庭教育中亲子冲突的根源。

再次,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思想交流甚为欠缺。许多家长对青少年不是缺少尊重便是缺少关怀,有的忙于自己的事务,有的热衷于自己的娱乐活动,对子女只是一味地要求,很少利用机会和时间与子女谈心沟通,因而亲子之间的思想交流缺乏正常的渠道。调查旺实,有四种家教类型阻碍着家长与青少年子女之间的思想交流:一是制止封锁型,二是穷追猛打型,三是反复唠叨型,四是无理阻挠型。

最后,家庭生活中存在着“代沟”。所谓代沟,是指两代人或几代人在时间感受和态度价值主观反应上的差别性;在当前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中,“代沟”现象也不乏表现。青少年一般都认为,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以及接受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他们的双亲往往过早关注现实问题;而他们的祖辈所关注的,则是过去的感受。这一方面构成家庭教育的优势,可以有益于补充受教育者的生活经验范围,但另一方面在于祖、父、子辈所强调的时代价值观念不同,也导致了家庭教育中发生一些心理矛盾或冲突。比如,在思想教育方面,祖父母习惯于沿用过去的准则去规范青少年的言行;双亲则注重现实社会风尚,由此出发做出评价;而青少年自己往往极易接受新异的观点和时尚。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心理偏差,是庭家教育的一大障碍;只有自觉消除这类心理偏差,融洽亲子关系,才能使家庭教育顺利沟通,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桑标.社区青少年心理研究[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7

[2]刘守旗.当代青少年心理行为透视[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6

[3](美)曾文星.青少年的心理与治疗[M].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4](美)多尔.罗杰斯.青年心理学[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9

[5]胡艳辉.“问题少年”矫治体系论.湖南人民出版社[M].2005.12

作者简介: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第7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学校;逆反心理;疏导策略

职业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是长期存在且备受关注的问题。职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上不适应、心理上失落、人际关系紧张等原因,使得他们常用过激的言行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以寻求内心的平衡对学生表现出的逆反心理现象,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酿成严重后果,影响到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和人生道路的发展,应当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一、对逆反心理内涵的阐释

逆反心理是指个体用相反的态度与行为来对外界的劝导做出反应的现象。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抗拒反应,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机能。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和反应,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的。认知是受教育者态度的基础,主要对逆反心理起准备和导向作用。情感指人们在心理上对认知信息内容的一种情绪体验,它是逆反心理的内驱力,在逆反心理的心理构成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起决定的作用行为意向是逆反心理转化为逆反行为的准备,它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响。

二、职业学校逆反心理现象形成原因

(一)从主观因素来看,职业学校学生多数属于青春期阶段的后期,逆反心理的起因与他们在此阶段特殊的身心特点有紧密联系。

1.大脑的结构和机能已趋于成熟。思维发展水平达到形式运算阶段,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他们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2.由于身体加速成长,生理迅速成熟,性特征越发明显和突出,由此带来性别意识。性别意识逐渐强化和建立,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自以为已经成熟。又因为发展的不平衡,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方面并未成熟,只处于半成熟状态。这就造成成人感与半成人现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就是造成逆反和反抗的主要原因。

3.心理上自我意识飞跃发展,使他们进入“心理断乳期”。他们迫切希望摆脱对成年人的依附,强调自己的独立人格,对任何事物都持有批判态度。为了满足自我表现和引人注意的需要,他们在行为上有较强的反控性。但因为发展的不协调,他们的心理能力明显滞后于自我意识,有时看问题,做事情难免有失偏颇,结果会事与愿违,这就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使之出现难以应付的危机感,久而久之,便会产生逆反心理。

4.职校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条件,独立的意识也日趋增强。进人职业学校后,学校环境和教学要求都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更高的要求,就势必激励他们产生“长大成人”的责任感。另外,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非常注重自己在同龄人群中、在朋友中的地位,他们力求找到知心朋友,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尊重。为此,他们要力争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格。但是,如果这种心理长期得不到老师、家长的理解、认同,而他们的愿望又常常难以实现,挫败感日渐严重,造成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阻碍,人格伸展受阻时,就会引起反抗和逆反。

5.部分职校学生的逆反主要源于他们的好奇心理机制。好奇、探究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倾向,探究是好奇的心理动机,某事物在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人们好奇和探究。尤其是在只有禁止而又不加以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各种猜疑、揣测、推度,以及追根究底。这在此年龄段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二)从客观因素来看,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和社会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也对职业学校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1.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生长的基本环境,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发展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有的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与子女的渴望独立的思想发生冲突;有的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来限制子女的行为等。这些都无形地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他们便在情感上对施教者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产生抵触,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2.学校因素的影响

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它表现在: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缺少对学生的人格尊重;教育者的表率作用差,不能以身作则,工作方法简单、生硬,缺乏民主作风;教育教学方法机械、枯燥,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者不能一视同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采取不公正的待遇等。这些都表现出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人格的忽视、漠视甚至是伤害。这势必造成学生对教育者的怀疑、厌恶、抵触、反抗.。

3.同伴关系之间的影响

职校生选择朋友的标准一般为志趣相同、烦恼相似、性格相近、能相互理解。作为同伴,他们之间相互认同、相互转化和相互感染;作为团伙中的个体,他们又有极强的自我表现意识。加上在心理上的不稳定性和模仿性,他们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便会形成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如冷漠、缺乏责任感、爱出风头、爱唱反词等。

4.社会环境的影响

职校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也与当前的社会条件、社会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丑恶现象暴露无遗。当人们更容易接触到社会阴暗面,自然也更容易引发对社会的不满和抵触。传播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叛逆心理产生的一个因素。例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力美化叛逆者行为,夸大叛逆者能力,鼓吹个人主义等。

三、教师对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作为职校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学生逆反心理的引导,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转变观念。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要从过去追求“同一律”向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观念转变。要培养有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有批判精神的学生。对叛逆行为,要区分盲目反抗和合理拒绝。其中,合理拒绝是学生正常的自我意识和思维独立性、批判性的体现。因此,有意识地把盲目反抗引导转化为合理拒绝,对促进学生的逆反心理转化有积极显著的意义。另外,要辨证看待、分析学生的逆反心理。实践工作证明并不是所有的逆反心理都是有危害的。有些学生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亦可激发出强烈的成功欲望与积极的自强意识,最终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品质。

第二,在教育过程中投人真情实感。职校生无论是心理还是情感都没有完全成熟,经常会需要别人发自内心的关怀、爱护。教育者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心和同情。要充分认识到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消除逆反心理的重要前提,工作中要做到不厚此薄彼,不独裁专制,多鼓励表扬,少批评指责,以达到相互坦诚,彼此信任,真诚沟通。教育者更要以充分的爱心和耐心,以高尚的人格修养,言传身教,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克服消极逆反心理的产生。

第三,努力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Lewin,1936)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其中B——行为(Behaviour),P——个体(Person),E——个体所处的情境(Environment),f——函数关系。职校学生在班级、寝室等集体环境中生活,这种集体环境即是对个体社会行为产生作用的情境。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具体行为。教育实践证明,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集体环境氛围,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逆反心理等攻击性心理及行为。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第8篇

青少年赏识教育基地是一家针对困惑青少年心理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正规教育机构。

青少年赏识教育基地对18岁以下的网瘾、叛逆、厌学、早恋、离家出走、亲情淡漠、自理能力差等不良习惯的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行为矫正从而帮助青少年走出困境,对青少年进行全封闭式准军事化管理,通过有针对性的军事化训练,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辅导,增强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改变青少年的不良习惯,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习主动的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