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机电一体化培训

机电一体化培训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7 09:25:40

机电一体化培训

机电一体化培训第1篇

论文摘要:基于fms技术开发了模块化机电一体化教学培训系统,该系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概念的理解,掌握车间柔性制造的方法,最后以作业计划与调度教学研究性、综合性实验为例,论述了该系统在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作用。

    为使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将所学到的各门专业课的知识综合性地应用到接近于生产实际的过程中,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应用这种新的理念打下基础,学院除了建立适合于 现代 教学法模式的几个独立的专业实验室外,筹建了一个开放式自动化综合实验室。在这个综合实验室中,我们开发了一套完全接近于生产实际的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由省部共同投资。实验室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组成具有开放性,系统中不同生产厂家的设备可相互兼容,便于以后扩展;二是实验室资源具有开放性,实验室可面向校内外各种层次的学生或培训学员,做到资源共享,扩大受益面。

1  fms系统组成

    柔性制造系统机电一体化训练设备,包含一条闭环柔性输送装置和六自由度并联加工中心(加工站)、三自由度数控雕刻机及其控制系统、四自由度上料检测站及其控制系统、搬运站、安装站、安装搬运站、智能分类站、现场总线、多层次立体原料库及其控制系统、多层立体成品库及其控制系统、自动化输送线及变频调速控制系统、plc数据采集及物料监控系统、系统监控及管理控制软件。

     工业 控制 计算 机通过运动控制卡发送位置信号给旋转立体上料库电机驱动器,电机驱动器驱动步进电机旋转一定角度,实现零件位置对准,同时设置检测开关,通过plc采集至计算机,判断托盘上相应位置是否存在零件。自动上料机器人将待加工物料送至加工位置后,系统驱动锁紧装置进行物料定位固定,上位机按指定程序控制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进行零件前序的加工。在主界面中点击数控雕刻机控制按钮,进人数控雕刻机控制界面,三自由度数控雕刻机主要实现对工件端面的雕刻,通过用户编制g代码也可以用软件将模型转化为g代码,然后通过计算机的串口将g代码传到雕刻机,雕刻机执行g代码。

零件前序加工完毕后,计算机控制零件搬运机器人将加工完的零件搬运至下一工序的加工位置。

在主界面中点击立体仓库状态按钮,进人立体仓库状态界面。立体仓库状态是用来实时显示立体仓库仓位的占用情况,系统实时检测各个仓位的状态,然后系统给码垛机发指令决定码垛机下一次将装配的成品放人哪个仓位,操作者通过观察状态位的图标情况,操作者就可以知道哪个仓位是否为空,并且知道各个仓位物件的重量,通过生产统计还可以知道立体仓库一共有多少个成品,每一类成品的个数及总重量。

2系统特点

    (1)包含多种关键技术及单元,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机器人技术;物流仓储自动控制系统;立体仓库;自动输送线;自动码垛机;物流仓储管理和监控;plc控制系统;传感器技术;计算机 网络 通信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计算机控制;网络化视频监控技术;数据库技术;多轴运动控制器;气动技术;步进电机及驱动;伺服电机及驱动;vc,vb等高级语言编程。

    (2)结合机电教学,编制了的实验指导书,包含多个实验:为了方便教学实际使用,我们为系统提供了专门实验指导书,其内容涵盖机械、控制、机器人示教、插补、自动装配、码垛等多项实验,供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专业选开,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实验指导书的基础上增开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3)交互式图形化操作界面:系统控制软件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具有交互式和图形化特点,操作简单易学,自动化程度高,使教师和学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可以掌握对系统的操作。

    (4)丰富的状态反馈功能:通过计算机与各单元及传感器的通讯,将系统中各环节的状态显示在操作界面上,使操作者通过计算机随时了解系统各环节的工况、状态、运行数据,掌握系统运行状态。

    (5)完善的生产及物料存储统计功能:根据现代柔性制造系统的特点及仓储物流的 发展 动向,不但在工作过程和原理上仿真实际生产过程,而且开发了生产及物料存储数据库,根据系统的运行随时记录和分析生产和存储数据。

    (6)开放式系统结构: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性,系统采用了开放式结构,提供了完善的控制功能动态链接库和二次开发函数,不用了解底层复杂的时序和操作过程,只需要在vc或vb中简单的几行代码,学生即可开发出自己的运动或控制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网络化视频监控:系统提供网络化视频监控模块,使操作者在操作系统的同时,也可通过电脑屏幕实时观看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同时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将控制计算机与校园网相连解,使更多的学生和老师通过网络观看现场实验过程,提高系统利用率,也可实现远程教学。

3如何应用fms进行本科实验教学

    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大幅上升,而大型实验设备台套数少;而且大型实验设备的实验通常包括编程、上机、结果分析等,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大型设备开设的实验不能简单的照搬其它实验教学的模式。我们分别探索了以下几种模式:

3. 1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

    本中心老师提出项目申请,参加学校实验室设备管理处组织的“工程实践”和机电工程学院组织的“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项目。这些项目结合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通过双向选择接受学校相关专业本科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参加。学生分为2-4人一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首先查阅 文献 和学习fms的有关知识,编制程序,上机测试;实验的内容根据项目的研究内容而定,一般涉及多种设备;实验时间根据老师和学生双方商定,实行弹性制,不拘泥于课堂安排的时间。由于学生人数少,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做到师生面对面的随时交流。

    例如:作业计划与调度教学实验。

    “作业计划与调度教学实验”的内容是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加工工件信息,设计一个单件小批量零件加工的“作业计划与调度”的仿真系统,使目标函数“最长流程时间”的值最小,然后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实验的目标是:使学生加深对“作业计划与调度”概念的理解,掌握车间调度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实验系统要具备以下功能:

    (1)提供一个很好的、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也就是使学生知道他们是在那个车间、那个环境为加工那些工件设计“作业计划与调度”的方案;

    (2)提供一个很好的仿真环境及工具,用来建立仿真模型,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到车间调度的运行过程;

    (3)提供实现“作业计划与调度”的算法和软件开发环境,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该算法的原理,并在仿真环境中实现算法,得到仿真结果;

    (4)提供一个真实环境,如fms车间或可真正运行的fms车间模型,在此环境中对上面得到的仿真结果进行验证。

    针对“fms教学实验系统”只讨论一种特殊情况,即最长流程时间fmax的 计算 先讨论n/m/p/fmax问题,目标函数是使最长流程时间最短。最长流程时间又称作加工周期,它是从第一个工件在第一台机器开始加工时算起,到最后一个工件在最后一台机器上完成加工时为止所经过的时间,由于假设所有工件的到达时间都为零(ri,i=1 ,2 ,3,…,n),所以fmax等于排在末位加工的工件在车间的停留时间,也等于一批工件的最长完工时间c max 。

    设n个工件的加工顺序为s=(s1 ,.s2 , ……,,sn),其中si为排第i位加工的工件的代号。以ck(si)表示工件si在机器mk上的完工时间,pk表示工件si在mk上的加工时间,k=1,2,3,……,m;i=1 ,2, ……,n, 

      

   

    式(1)是一个递推公式,当由式(1)得出cm(sn)时,fmax、就求得了。在熟悉以上公式之后,可以直接在加工时间矩阵上从左向右计算完工时间。对于某一工作地,在给定的一段时间内,顺次决定下一个被加工的工件。

3. 2开设选修课

    由于学习fms的有关知识,需要学生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大型设备一般只有一套设备,要面向学生人数众多的本科生开设实验课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首先开设了fms的选修课。在讲授fms技术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设fms的上机实验课,学生分为3 -5人一组。由于课堂讲授fms的时间有限,加之是选修课;因此,在实验课之前,面对设备再介绍一次设备的原理、结构和用途等,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指导学生编制程序、适当的上机操作,辅导学生处理实验结果。

3. 3为本科毕业设计提供实验

    本科生的毕业 论文 是进行专业基本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提高动手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不可缺少的过程。参加本科毕业论文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利用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因此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学习和掌握大型实验设备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4 fms进行本科教学的体会和希望

4. 1   fms进行本科教学的效果

    通过上述三种方式向本科生开放大型实验设备,对学生选择专业有一定的帮助,也增加了学生参加推荐免试研究生和就业等的竞争力。例如,一名机电学院的学生参加了“fms研究”项目后,对数控技术有关知识和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兴趣,报考研究生时选择数控技术专业。另一名机电学院的学生参加“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学习了切削图形设计、数控雕刻机及其控制系统等一系列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操作选择刀具和切削参数,观察不同的切削过程,加深了所学的理论知识,熟悉了作业计划与调度的原理、立体仓库的基本操作;该生通过面试后顺利地被华中科技大学录取为研究生。

    近年来为了适应地方 经济 和社会 发展 的需要,拓宽人才培养领域,在开设综合性实验项目和选修课时,也接受其他学院的学生。学生结束项目后,对所参加的研究工作非常有兴趣。

    相比较而言,综合设计性实验效果明显好于选修课的实验。前者由于有充分的时间,我们摒弃了传统的验证实验的模式,采取了“双向互动”,教师以更多的精力启发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对这种实验模式,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不仅拓展了学生 现代 科学 技能的理论和知识;在实验方法,应用技能方面也得到了提高,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服务于社会,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2存在的问题

机电一体化培训第2篇

电子政务建设和实施的前提是电子政务培训,有效及时地开展电子政务培训,是确保电子政务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基础工作之一。

一、电子政务培训的机构建设应予重视

由于电子政务是信息社会出现的涉及多学科的新事物,一些地方的教育培训单位,如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还没有专门的电子政务研究培训机构,而是把电子政务培训任务挂靠在现有部门,如管理教研部、计算机教研部等。由于机构的缺位或不到位,不能有专门人员研究、策划电子政务培训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细则,使电子政务培训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由于现有教研部门工作职责、职权范围所限,教学人员与当地政府信息化部门缺乏紧密联系和直接往来,教学单位对于当地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前沿性政策及技术问题等缺乏有效、及时的了解沟通,信息不灵。因此,各省、市级电子政务教学培训主管单位组建相应的专门机构,根据当地电子政务发展状况及技术前沿课题,适当参与相关的科研及建设实施实践,对于提高培训质量、效益以及有效组织各级扩散培训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来看,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培训工作给予了重视,各地大都完善、建立了电子政务培训硬件设施,如设备完善的计算机房和网络设备,多媒体教室等,为电子政务培训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各地电子政务教学主管单位应加强和完善培训单位的机构建设,从机构设置上为电子政务培训提供保障,以便有专门培训机构承担各省、市级电子政务培训的具体实施工作,如了解并根据当地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和技术条件进行培训规划的制定、培训课程的设计、扩散培训的指导;参与科研和技术攻关,不断改进、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协调培训与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实施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关系等。

二、首先要加紧电子政务师资培训

电子政务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政务培训的广度和深度。由于电子政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电子政务培训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多学科综合知识以及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宏观战略和相关政策、技术,但是目前现有师资队伍尚不足以胜任电子政务培训教学需要。一方面教师现有的专业知识单一,很难将电子政务的理论从多学科综合的角度加以概括和领悟;另一方面教师没有电子政务实践经验,对相关政策把握不足,对建设的宏观规划和具体步骤了解不够,在教学和技术上均无经验可言。依现有师资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实效性。要使教师尽快掌握电子政务学科理论以及培训必备知识,有效推进电子政务培训,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目前国家权威性培训大多针对较高层次和级别的领导干部,尚未扩展到师资培训。而对于地方广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培训来说,则主要依靠地方培训教师进行。因此各地必须抓紧电子政务师资培训,并将培训与资格确认统一协调起来,参与电子政务扩散培训的教师应当首先取得电子政务培训教师资格,师资资格培训是各地电子政务培训的当务之急。

三、电子政务培训必须标准化、规范化

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规范有赖于电子政务培训的标准化。目前电子政务培训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培训机构的不完备,师资力量不足,当前电子政务培训存在着课程设置不规范的问题,有些地方尚不能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培训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有侧重地进行课程设置。对于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从内容和形式上应区别于普通公务员培训,课程设置应有区别。随着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领导干部将担负起电子政务建设的领导工作,他们是电子政务建设和实施的决策者,对于领导干部的培训,应侧重在电子政务理念以及电子政务的系统规划与管理上,通过培训使广大干部加深对推进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作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明确责任,理清建设思路,提高推进电子政务工作的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对于专业技术管理干部还应通过培训,使其具有评估和鉴别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电子政务的新的应用发展和实践效果,以便辨识新技术给政府现代化带来的新的机会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不断适应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而对于普通公务员则应把重点放在电子政务办公能力培训上,主要培训桌面系统应用、OA办公自动化应用、网络平台应用等操作技能。目前,一些地方培训课程的设置不够理想,比如,对领导干部的培训与普通公务员的培训选用同样的教材;将大部分学时分配为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将电子政务培训仅作为一种烘托。这显然偏离了国家培训要求和实际需要,如此往复将会形成以计算机培训代替电子政务培训的局面,达不到应有效果,影响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其次,由于培训师资紧缺、实验环境和条件的局限,培训课程受到影响,比如,培训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因人(教师)设课问题。设置培训课程的时候一般按照现有教师可以胜任的课程(如计算机课程等)安排。在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实验环节的设计上,由于目前没有电子政务模拟系统,所以培训的实验环节只好安排为计算机基本操作: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等,使电子政务的培训变为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第三,目前的电子政务培训尚未实现与全国统一考试同步实施,因此电子政务培训,从内容、标准和效果上不能得以确认。

四、重视电子政务培训与电子政务建设实践的统一性

教学——科研——建设是三位一体的有机体,三者在电子政务实践过程中缺一不可,通过科研这个中间环节把理论教学与建设实践联系在一起。电子政务培训与电子政务建设实践密切相关。一方面,电子政务培训为电子政务建设实践提供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对电子政务建设实践也将促进电子政务人才培训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各省、市电子政务培训主办单位的师资应积极参与本地区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施工作。参与科研攻关、了解当地电子政务建设实践进程对于培训师资是非常重要的,假如培训师资不参与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践,就像医学院的教师不临床一样,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如何可以搞好电子政务培训呢?因此,为深入了解本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战略、建设规划、电子政务的总体结构和框架体系等,各省、市电子政务培训主管单位的师资应积极参与本地区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践,以便更加贴近实际地进行培训课程设计、开发与研究,编写比较权威、实用的培训教材和课件,使培训更好地配合本地区电子政务的实际需要,确保电子政务培训的有效性,为本地区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实践提供人才保障。

五、利用模拟环境提高电子政务培训质量和效果

电子政务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的具体业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网络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向社会提供管理和服务,同时电子政务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电子政务的培训应该在一个模拟环境下进行。模拟环境的主要意义有两个:

第一个,这个模拟环境可以开发为电子政务成熟阶段的模式,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基本处于电子政务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基础信息建设尚未完成,机构调整问题、电子政务的立法问题;电子政务安全数字鸿沟等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还无法做到成熟的水平。因此人们无法看到电子政务成熟阶段的形态,从而对电子政务有一个完整的、形象的认识。但是电子政务在模拟环境的建立中可以屏蔽许多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难点和制约因素(比如:基础信息平台尚未建成,政府部门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问题,机构改革问题,数字鸿沟问题等)。建立虚拟的基础信息环境(如政府信息平台,即:电子支付、电子纪录、电子文件以及电子签名;国家基础信息系统:如人口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按照理想的政府机构的结构和政府运行方式,建立模拟的一体化电子政务体系等。这个模拟环境的建立可以将最成熟的电子政务理念、最成熟的电子政务技术、最完善的电子政务方法集成到一起,力求使培训者通过这个环境深入理解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产生的影响;电子政务给政府管理模式带来的变化;电子政务成熟阶段政府的组织结构以及业务流程等。政府角色及与公众关系的改变;政府管理的有限虚拟和虚实并举的新型态;信息时代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最终了解成熟的电子政务的整体模式、实施过程,掌握电子政务这门新兴学科。

第二,模拟环境可以对电子政务中一些典型应用系统进行模拟和分解,按照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不同业务流程和角色(政府、企业、公众)进行设计,使培训者以各种不同的角色进行电子政务模拟系统的实际操作,从而学习和掌握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操作方法,进行电子政务流程的模拟操作和电子政务运行的模拟化组织和管理,掌握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实际操作。

由上可见电子政务培训在模拟环境下进行,是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的有效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电子政务 领导干部读本》 王位光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电子政务基础知识读本》汪玉凯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政务知识技能与应用》 天津市信息化领导小组 天津人民出版社

《电子政府导论》罗元镜 焦宝文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电子政务行政与社会管理》陈庆云 王明杰 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政务知识读本》周宏仁 唐铁汉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机电一体化培训第3篇

一、我国的电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

1.我国电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

我国的电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起步比较迟,教育培训工作主要集中在电力企业基层职工的岗位技能培训方面的技术传授和电力企业管理层职工的企业管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部分知名企业还会引进国外的先进员工培训机制,建立更适合本公司工作需要的职工教育培训的管理体系,将企业的精神和完善的岗位、培训相结合的绩效评估体系完美地融入到企业教育培训工作中去,从而实现企业培训的高效化和员工培训工作的系统化[1]。

2.我国电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特点

我国电力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在教育培训的目的上十分明确,对职工的技能方面培训要求较高,然而对员工整体的培训后续绩效评估体系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对职工创新能力的培训和激励还不够重视。在培训工作的开展过程和管理体系方面展现下几个特点:(1)职工教育培训的目的性强,培训目标明确电力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重点就是使企业的管理职工掌握更为有效的管理技能,提高管理效率,使企业的技术工人能够对各自岗位所需要的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对公司的各种管理制度和绩效审核体系更为明晰。通过专业的电力理论和技能的学习,职工不但可以提高整体素养和工作技能,还可以提高整体的凝聚力,有助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提升。(2)职工教育培训的管理模式陈旧,培训方式单一大多数电力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仍然套用多数企业的培训模式,注重技能知识的培训,而轻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培训内容的提高,而轻视培训工作的管理机制的革新和多样化培训形式的增添。由于电力企业的内部工作细分种类较多,企业职工需要更为细致和多样化的的培训[2]。同时为了企业员工在个人能力方面的全面提高,电力企业还应当积极引入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从技能授课到技术交流,从专业培训到趣味竞猜等多种形式都可以灵活地融入到职工的教育培训当中。(3)职工教育培训与上岗工作后的绩效审核体系分离,意见采集被忽视电力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的管理评估机制,不能与电力企业实际上上岗后的工作绩效审核机制紧密地结合起来,职工的实际培训成果没有在后续工作中得到具体地统计分析,这使企业绩效评估体系和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难以在日后的改进工作中得到客观的数据支持,以期更加准确和专业的培训工作的开展。对于接受教育培训的职工意见的采集工作不够及时,没有系统化的科学归纳总结,这是企业评估体系不够完善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3.电力企业开展教育培训的意义

任何企业的员工都需要面临快速变化的外界环境和行业知识的不断刷新,在这样的日新月异的市场化环境当中,只有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工作水平,才能在这个行业中拥有一席之地,甚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为高效的服务。电力企业的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对于员工,企业和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都极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可以帮助电力企业的员工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熟悉电力企业的工作环境,同时可以增加企业员工的核心凝聚力和整体素养,使职工在日后可以快速上岗。同时教育培训还可以帮助职工培养企业精神,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3]。其次,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高效开展,可以为企业培养更为负责高效的员工,从而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最后,市场秩序的良性运转所依靠的有序竞争的创新型企业,通过完善的培训机制的完善不断增多。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又会反过来作用于企业,从而使二者可以得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二、电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机制

为了使电力企业的培训教育工作更为高效的进行,提高培训内容和岗位要求能力的匹配度,电力企业应当尽快完善其管理模式,以便培养出能力更为突出的员工。其管理机制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第一,建立专业的职工培训机构,以便培养与公司要求能力相当的职工。电力公司应当加大对职工专业培训机构的投入,使培训机构在开展前可以深入了解公司情况,选择更为专业的指导人士进行教授,使参与电力企业培训的职工可以拥有更为全面的评估体系,以便日后的培训工作能后更具针对性的进行。第二,建立更为完备的管理机制,从上层领导的大政方针的全职指导进行更为全面细致的规划,管理阶层进行精细化的分权问责,使电力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每一个步骤的管理都能落到实处,也使职工在进行教育培训期间的答疑解惑,学习疏导工作变得井井有条。第三,建立企业职工培训期间的评估体系,并与企业的上岗成效建立可行的绩效评估体系,并且针对这一体系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使电力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真正达到提高员工整体素质的目标。

三、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培训第4篇

关键词:维修人员 培训 系统化培训方法(SAT)

系统化培训SAT(Systematic Approach to Training)方法是制定人员培训大纲的有效方法,制定出满足电厂安全运行的人员培训大纲。能够培养出具有全面工作能力的人员,并且可以使得这种全面工作能力和资格得以保持。

一、培训需求的系统化分析方法介绍

在SAT方法的定义中,将培训管理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岗位任务和能力需求分析、培训大纲设计、培训教材编制、培训活动实施和培训效果评价。SAT方法针对的是整个培训体系的建立。

二、高压电气维修人员培训大纲的编制过程

高压电气维修人员在核电站维修活动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电气专业所管辖的设备范围包括所有6KV以上电气设备部分及公共电源部分,同时还包括了核电厂最根本的发电输出的最后几环:发电机-变压器-送出线等等。

1.高压电气专业主要职责。主发电机维修;全厂电力大型油浸式变压器及干式变及其附属冷却设备的维修;柴油机发电机组的电气部分维修;220KV 升压站维修;6KV 厂用高压配电装置维修;厂区生产用的高压电力线路维修;厂区生产用的电力电缆及其电缆支架、电缆护套管、电缆沟、电气贯穿件等的维修;全厂电气设备的高压试验维修;电气设备和各种互感器、隔离变压器、逆变调压器、避雷器、消弧线圈维修。

2.初始培训目标。初始培训应为维修人员提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安全、可靠和有效地完成分配的任务。初始培训还应帮助维修人员达到核行业管理团队的标准,包括工作表现、专业能力、人员安全和电厂可靠性。

3.继续培训目标。继续培训是为了保持合格的维修人员能够高水准地完成维修任务。

4.培训途径。维修人员各岗位相关培训需求提出了维修学员为达到初始培训目标和再培训目标所需进行培训的要求。上岗前维修部门负责人可组织对拟上岗人员进行资格考评,可根据该人员的工作经验等,对部分培训科目实施等效处理,然后按以下培训途径进行培训:辅助检修工(初级),具有执行检修工作的辅助任务资格;检修工(中级),具有执行检修工作的一般任务资格;主检修工(高级),具有执行检修工作的所有任务资格。

5.培训内容。根据以上分析,秦山核电厂高压电气维修人员的岗位大纲及课程设计可从授权专项培训、基础理论培训、专业理论培训、电厂系统培训、技能培训、管理培训、专项培训等几个模块来实现。这些模块描述了维修人员岗位相关培训需求中应包括的主要范围,这些内容来源于行业工作任务分析或运行经验,范围很广。

三、高压电气维修人员培训方式框架设计及实施

1.培训方式的构成。在核电厂内,一般培训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课堂培训;岗位培训;实验室、模拟体和车间培训;计算机辅助培训(CBT);自学。

2.培训方式框架设计。本文根据针对所培训人员的需求及所要达到的培训目标,编制了秦山核电厂维修人员培训方式的设想。在整个培训体系中,根据高压电气维修人员的经验,设置了培训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使用课堂培训的方式,对维修人员进行基础理论及核电厂维修员工所需要的其他知识培训。第二阶段,使用课堂培训、岗位培训及实验室、模拟体培训几种方式搭配的办法,使维修员工能够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继续根据维修人员的需求进行专业技能、系统知识、设备知识、岗位管理、实际操作等相关的培训。第三阶段,在第二阶段培训方式的基础上,增加计算机辅助教学、核特有工种培训等方式,培养专业的、核电站的相关专业检修人员。

3.培训的实施。第一,基础理论模块。对于这部分书本知识,应该以课堂培训为主。在地点上,可以采用厂内课堂培训的方式。同时也可以与厂外专业单位合作,进行相关基础理论的培训。第二,安全授权模块,主要也是以课堂学习为主,同时还有一些实体操作。第三,公共课程培训模块,主要也是以课堂培训为主。第四,管理课程培训模块,主要以课堂学习为主,同时还有在岗培训的部分内容。第五,电站系统和设备培训模块,以课堂学习为主,同时采用一些实验室/模拟体的培训。第六,技能培训模块,主要以岗位培训,实验室/模拟体为主。

专业的维修人员有效保证了电站安全稳定运行。近年来,随着SAT分析方法在核电站的普遍运用,电厂各处室的岗位培训大纲分析和编制工作正在逐步进行当中。随着培训大纲编制和培训方式的正规化,相信核电人才队伍的建设会越来越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核电厂人员培训及其评价(IAEA-TECDEC-380)

[2]HAD103-05核电厂人员的配备、招聘、培训和授权(1996年修订)

机电一体化培训第5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能力本位;典型工作任务;综合实训室建设;再制造;创新型人才

0 引言

随着技术的发展,当今机电维修与管理综合实训一般包括机电设备维护、故障诊断、维修、改造、再制造、机电设备管理六大模块。其根本目的是培养一批“具备机电及自动化专业知识”、“掌握机电设备维护、诊断、维修、改造、再制造及管理综合能力”的现代化创新综合型人才,同时这也是企业对该高职专业的需求。

针对机电设备诊断与维修等相关课程,学院一般进行金工实习、机电设备拆装等基础实训,机电设备管理课程只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但在培养掌握机电设备维护、诊断、维修、改造、再制造及管理综合能力的现代化创新综合型人才方面,这样的实训构建及实施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

1 基于能力本位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机电维修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体系特点

基于“教育部的《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中的按照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开发工作工程系统化的教学项目教学模式”的要求,结合重庆能源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校企合作的企业综合能力要求及实训中心特点,提出了“基于能力本位工作过程系统化”机电维修与管理综合实训中心的建设理念。该理念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基于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通过总结归纳形成专业的行动领域,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经过对企业实所需相关人才的调研,总结出该实训课程体系应具备如下特点:

1)职业性与技能性:基于《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定位,作为该专业最为关键的实训教学环节,必须紧贴岗位实际,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

2)实践性与应用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性是实训室中心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的学以致用,使机电诊断与维修等相关知识与技能得到充分的应用。

3)综合性与创新性: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猛,要想让学生走向社会后在机电设备诊断、维修、改造、再制造及管理等综合技能方面能够与时俱进,该综合实训室必须具备培养学生综合及创新理念和能力的功能。

2 综合实训中心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及载体的选择

工作工程系统化的教学项目教学模式是企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映射,我们通过对重庆神驰机电有限公司、小康汽车、重庆隆鑫股份有限公司、百事达汽车等多家校企合作单位进行走访和调研,结合学院专业教学标准、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以工作工程为理念,制定了如表1所示基于实训载体与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培养表。

表1 基于实训载体与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培养表

3 机电维修与管理综合实训中心总体布局的构建与设计

机电维修与管理综合实训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基于工作工程为导向,结合表1所示典型工作任务、载体选择,把整个实训中心分为如下6个实训区:拆装型基础实训区、电气故障诊断实训区、机械零部件失效分析实训区、机电设备维修实训区、机电设备改造实践区、机电设备再制造实践区,而机电设备管理实训全部贯彻到上述6个实训环节中,综合实训中心的占地面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该综合实训中心的总体布局设计如图1所示。

4 综合实训中心工作过程导向构建及运行

为了符合时展和企业需求,全面培养高职既懂机电设备诊断维修、又懂机电设备管理的全方位技能、创新型人才,重庆能源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机电维修与管理综合实训中心本着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构建了机电维修与管理综合实训工作过程导向及教学运行图(第一阶段),如图2所示。

教学运行实施过程中,共设置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全体学生参加的载体抽签式分组实践性实训并达到预期目标;第二阶段:抽取第一阶段综合实训优秀的部分学生参加的“机电设备改造”或“机电设备再制造”实践,这个阶段作为大学阶段《专业实习》课程的一部分,目的是培养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创新型人才及为学校参加专业相关技能比赛选拔人才。

5 综合实训中心投入使用后效益分析

1)多方面培养能力,为技能比赛提供平台,拓宽学生就业面。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的学生可以通过该综合实训中心的全程专业实训,锻炼有关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维修、管理、改造及再制造的能力,为学生在校参加技能比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毕业后可以到汽车、摩托车、机床、机械加工、电梯等机电行业工作,真正地拓宽了就业面。

2)可以进一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部分学生毕业后创业打下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中国想创业的人群越来越多,毕业工作一段时间的高职学生更为如此,通过该综合实训中心的机电设备改造、机电设备再制造实践平台,可以培养优秀高职学生的创新、研发能力,为日后有创业设想的学生打下基础。

3)可以采取“专业教师引领、优秀学生参加”的形式为社会上出故障的机电设备进行维修、改造或再制造,为学校进一步加宽校企合作模式提供途径。

6 结束语

为培养既“掌握机电及自动化专业知识”又“具备机电设备维护、诊断、维修、改造、再制造及管理综合能力”的现代化创新综合型人才,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以校区搬迁为契机,对我院现有的机电拆装实训室进行了重新构建与设计,以期达到如下目标:

1)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程与该综合实训中心的实训紧密结合,培养具备机电设备诊断、维修、改造及再制造的技能创新型人才,拓宽学生就业面、增加市场竞争力。

2)在达到基本培养目标基础上,以该综合实训中心为平台,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或使已有的校企合作深度化,为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学生专业实习、岗前实战提供途径。

目前,机电维修与管理综合实训中心已完成布局构建与设备选型工作,正在进行采购、安装与配置,配套的实训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正在与合作厂商进行联合开发。

【参考文献】

[1]于云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冲压模具与制造》课程教学设计[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25-27.

[2]孙兴民,赵兰庚.高职高专院校实训室建设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24(11):62-65.

[3]欧阳国军,赵艳玲.职业院校网络安全实训室构建与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11):71-73.

[4]张翠凤.机电设备诊断与维修技术.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

机电一体化培训第6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 员工激励 员工培训 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取得飞速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因此获得较快进步,并在电力企业的发展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电力体制改革正稳步推进,电力企业人力资源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电力行业基层员工是企业发展建设的主力军,结合基层职工的实际需求,优化企业员工激励和培训机制是促进企业发展建设的重要手段。众所周知,电力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电力企业的经济实力是提高我国国民经济在国际舞台上整体实力的重要保障,随着电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下文从电力行业员工激励与培训存在的问题着手,对激励与培训机制建立的方法做了总结介绍。

1 电力行业员工激励与培训存在的问题

1.1 电力行业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电力企业改革的发展,电力企业员工激励机制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有:第一,电力企业对激励机制重要性的认识明显不足,对激励机制认识比较片面,激励政策存在不公平等问题。电力企业在设置激励机制时,对员工在企业发展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不太了解,激励机制成功建立之后,很难达到预期设定的目标,导致激励效果偏低;第二,机械考核机制不完善,薪酬体系分配不合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电力企业激励机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考核指标设定不明确以及考核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电力企业激励工作针对性较差,导致实际激励效果偏低。

1.2 电力行业员工培训机制存在的问题 电力企业员工培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电力企业在开展培训工作之后,由于企业职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较低,部分员工人员参加和不参加员工培训效果一样,认为员工培训工作实际效益偏低,导致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偏低;第二,电力企业部分职工对培训形式理解不正确,忽视了企业内部培训工作的重要性;第三,培训内容落后、手段单一,与实践联系不足;第四,电力企业员工培训针对性较差,导致大量培训资源浪费。

2 电力行业员工激励与培训机制建立的实际需求

电力企业要想有效解决员工激励与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了解电力行业员工激励与培训存在的问题的前提下,还应该明确电力企业员工的特点和电力企业员工激励和培训机制的需求,只有深入了解电力企业职工的特点和发展需求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员工激励和培训效益,为企业的发展建设提供动力保障。

2.1 电力企业员工的特点 电力企业基层职工是企业发展建设的主力军,基层员工占据企业总体成员的2/3;电力企业新员工人数数量较多,对薪资待遇的期望值比较大,由于新员工群体正处于职业生涯的奋斗期和上升期,他们不仅是电力企业的新鲜血脉,更是企业高素质人力资源的聚集群体。随着电力系统网络化的发展,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新材料在电力企业获得广泛应用,强化基层职工激励和培训机制是促进电力企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保障。

2.2 电力企业员工激励和培训机制的需求 电力企业员工激励和培训机制的建立必须充分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只有明确电力企业员工激励和培训机制的需求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笔者认为电力企业员工激励和培训机制的需求主要包括:第一,摒弃传统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保守与求稳的发展思想,激励和培训及时的建立应该坚持多元化、有层次和有前景的原则;第二,将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相结合,以员工为代表建立健全的职业生涯奖励机制,结合基层职工的实际需求,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成长通道;第三,摒弃传统发展过程中吃大锅饭的思想,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有效的奖惩措施,从根本上提高职工的积极性;第四,引导职工建立健全的职业规划,拉进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距离。

3 电力行业员工激励与培训机制建立的方法

电力行业员工激励与培训机制的建立要求企业建设者从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综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从建立与完善培训等非物质激励、重视员工的个性化发展与需求以及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激励性薪酬体制等方面着手,为电力企业建立健全的激励与培训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3.1 建立与完善培训等非物质激励 建立与完善培训等非物质激励是电力行业员工激励与培训机制建立的基础保障。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建立与完善培训等非物质激励也是电力企业招揽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部分企业把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将职工的发展与企业建设的脚步紧密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提高了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职工在进入企业参加企业培训的过程中既能接受企业的发展文化和企业价值观念,还能通过培训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从根本上感受企业的发展状况。培训实习结束后,职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或者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在今后的工作中,职工还有更多的机会通过培训不断提升和充实自己。最后,电力企业还应该注重和吸收国外先进企业的发展经验,在建立与完善培训等非物质激励的同时,为员工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达到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和进步的效果。

3.2 重视员工的个性化发展与需求 重视员工的个性化发展与需求是电力企业建立健全激励和培训的重要保障。企业应该结合基层职工的实际需求,建立具有针对性地成长轨道。例如,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电力企业可以实行工作丰富化政策,引导职工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最佳方向,在确立员工的职业需求后,企业还可以建立有效的岗位轮换制度,当然,岗位轮换制度只局限于普通行政管理人员。企业基层员工可以根据个人的意向,借助公开招聘等手段,定期进行岗位轮换,为职工智力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另外,电力企业还应该建立多元化的发展激励机制,企业建设者应该明确企业内部发展的实际状况,建立阶梯状的管理模式和具有平行性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相平行的发展路径必须具备同样的薪资待遇,在为企业建设型人才提供发展空间的同时,还能为专业出色的员工提供上升的空间。

3.3 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激励性薪酬体制 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激励性薪酬体制是建立健全电力企业员工激励和培训机制的重要手段。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激励性薪酬体制能从根本上增加企业优秀人才的总体数量。企业内部的竞争机制是激发职工积极性和促进职工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发展建设过程中,电力企业竞争环境缺乏公平性,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激励性薪酬体制能实现企业内部竞争的公平化,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性薪酬机制,以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为手段,能够为企业基层职工提供更为广阔的培训和深造空间,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

4 结束语

总之,电力行业员工激励和培训机制的建立有利于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因此,电力企业建设者应该在明确电力行业员工激励与培训存在的问题的前提下,了解电力行业员工激励与培训机制建立的实际需求,从建立与完善培训等非物质激励、重视员工的个性化发展与需求以及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激励性薪酬体制等方面着手,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建设提供动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隋琳娜,杜启平.电力行业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J].企业家天地,2011(03).

机电一体化培训第7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培训机构;教学目标;教师档案库;网络教学

一、会计电算化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不仅是会计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经济和科技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目前,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一门融主要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在经济管理的各个领域中处于应用电子计算机的领先地位,正在起着带动经济管理诸领域逐步走向现代化的作用。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减少了会计人员抄写、计算等手工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数据处理的精度,加快了数据处理的速度,扩展了数据处理的广度,促使会计工作从单纯的记账、算账、报账的实务核算型转向参与预测、决策、控制的经营管理型,以便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对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会计电算化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会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涉及到财会理论与实务、计算机、通讯技术、管理科学、信息系统开发技术等。因此,大力抓好各类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选拔培训工作,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会计电算化领导人员、会计软件开发人员、使用维护人员和现代化财会管理人员,是保证会计电算化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我国非常重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培训工作。《会计法》规定“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财政部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从制度上规定了会计人员每年必须参加一定学时的培训;财政部《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对加强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大力推行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普及电算化知识,在这方面已取得可喜的成绩,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会计电算化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的不明确、目标模糊

个别培训点将培训的目的定位于取得高额利润回报或是补充经费不足,从而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抢学员,办“短、平、快”班。更有甚者,对个别学员只收钱不培训,考试替学员代考,造成有些学员认为:“只要交了钱就能办证,课上不上无所谓,至于考试只是形式而已。”严重损害了会计管理部门的形象,影响了会计电算化事业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同时,培训层次单一,部分培训部门没有按各自的初、中、高级培训目标进行分类培训。以中级为例,按财政部在《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中提出的中级培训目标为“通过中级培训,使一部分会计人员能够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为会计软件开发提供业务支持”。据此可以认为,对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内容与大学的会计专业以及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同,在职会计人员主要应注重非程序性的会计软件应用及一定的系统分析能力,而不应像大学要求学生具备系统分析能力,并学会计算机语言,具有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但实际上各地的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点进行在职人员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时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只是选用教材中的一部分内容进行讲授,造成在职会计人员无法对财务软件数据系统地进行运用、分析。

2.各培训点培训学时少、设备差,教学内容不能参照会计电算化培训(初、中、高级)教学大纲执行

相当多的培训点计算机数量有限,不能做到上课时单人单机,学员上机练习时间很难达到规定的课时。个别未配置专用机房的培训点,上机时间就更难以得到保障。同时,租用营业性机房的培训点,经常出现教学用财务软件与机房配置不相容的现象。比如说:金蝶、用友等教学用财务软件要求计算机配置不能过低,而现在的营业性机房大都是一些过时的低配置机器,而且内容太杂,不利于财务软件的运行,很难满足教学要求。如果租用此类机房用于教学和考试,结果可想而知。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以中级培训为例,一般各培训点的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应为120学时左右,而实际上有的培训点仅有60学时左右,甚至更少,特别是在上机过程中,有的培训点甚至出现两人共用一台微机的情况,这样,每个人的学时就更少,同时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教学大纲,也谈不上按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其后果是严重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当然也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师资力量不强,各培训点聘请的培训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会计电算化培训质量

一般说来,各培训点应该选聘参加过会计电算化中级师资培训的教师,或选聘大学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经验丰富的专门讲授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师,以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因为培训班是阶段性的,许多培训点为了节约成本,不配备专业专职电算化教师,每次培训班开班时,临时聘请兼职教师授课。另外,有的培训点从节约资金角度出发,过多考虑外聘教师的报酬问题,请一些根本没有师资证书或只懂一点电脑知识而不懂会计的人员充当教师,很难达到教学要求,影响了教学质量。

4.各培训点生源大战、降价培训,降低了会计电算化培训质量

据考察,随着各地会计电算化(初、中、高级)培训工作的进行,在职会计人员的生源在逐步减少,于是各地出现了各培训点进行生源大战和降价培训的情况,这种情况造成会计人员所得到的真正培训知识越来越少,效果更差,只相当于买了一个会计电算化中级证书。

5.考试方法不完善

目前采用的是在各培训点设置考场,培训点提供考试机房及考试教室,会计管理部门派监考人员。由于各培训点极力提高考试通过率和会计管理部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不一致,加之各培训点与管理部门人员长期业务往来,大都比较熟悉,对考试作弊问题,培训点难脱干系,监考人员也有碍于情面的时候,考试结果就难以保证公平、公正、合理。

三、解决会计电算化培训存在问题的途径

1.财政部门加强对各培训点监管力度

在目前情况下,各财政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实时规范各培训点的行为,主要包括:

(1)检查各培训点的硬件设备情况。主要检查能保障培训使用的计算机数量,特别要规定各培训点能进行本级培训电脑的最低数量,凡是低于最低数量的培训点,要限期整改,到时还达不到数量要求的可取消该培训点。

(2)检查培训点所用财务软件。

(3)检查学员情况。主要检查在学员招收中,是否有学员跨级培训的情况,并抽查了解学员的培训情况。

(4)要求各培训点实行竞聘上岗制度。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和培训质量,要求对培训教师进行资格认定审查,主要内容包括培训教师的职称、学历、经历以及以前的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

(5)加强对各培训点会计电算化培训的过程管理。主要是针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课表对学员进行一定的回访工作。这样有利于与培训点相互沟通,从而规范各教学点的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

2.明确培训目标,纠正各培训点办学指导思想,切实树立为广大会计人员服务的思想

严格按照会计电算化培训(初、中、高级)大纲要求,分别设定培训目标。会计管理部门也应加大宣传力度,使培训点充分认识普及电算化知识的重大意义,明确培训的目的,从而端正办学态度,提高培训质量,提升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为我国整体会计信息化水平提高做出贡献。

3.加强各培训点基础硬件设施建设

建议会计管理部门督促各培训点配置教学必需的计算机,保证培训过程中单人单机,让学员有足够的上机操作时间。特别是尚未建立专用机房的培训点,要尽快配置专用机房,保证教学软件的安全运行及学员上机操作时间。

4.建立培训师资队伍的档案库

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档案库。各培训点搞培训,从专业教师库中选用所需教师。管理部门根据各培训点的教学反馈状况,定期对入库教师打分评比,符合任教资格的,继续入库使用,否则,淘汰出教师库。在明确会计电算化培训目标和培训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采用培训点老师竞聘上岗制度,以提高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专业教师库的建立使每期学员都能有合格、专业的教师授课,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对学员的最大负责。

通过以上几项改进方法,对目前会计电算化培训的质量提高起着相当大的作用,能够推动基层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提升会计人员整体水平,对会计的国际化、信息化将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欧阳电平。电算化会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王景新。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机电一体化培训第8篇

“大亚湾运营人才培养中心作为中广核集团运营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运营人才培养的重任。30载砥砺前行,大亚湾核电不断学习与摸索,逐步建立起系统化、规范化的运营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为中广核乃至中国的核电事业培养了人才,积累了经验。回眸30载运营人才培养路,每一步,都走得铿锵有力,每一步,都倾注了中广核人的集体智慧与心血。这个能力的形成犹如破茧成蝶,经历了一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历练过程。再回首时,已如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已经飞出大亚湾,飞翔在海内外无限宽广的核电大舞台。岁月无声,足迹有痕,让我们以时间为轴,一起清晰回眸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广核运营人才培养高起点、跨越式发展的足迹。”

1985年

1985年,生产部培训处成立(大亚湾核电最早成立的处级部门之一),开始构建大亚湾核电站的运营人才培养体系,并组织实施培训。

1989年

1989年4月,广东核电合营公司派出第一批运行、维修、技术支持、辐射防护及培训等关键岗位人员46人到法国EDF接受岗位培训。随后的1989年9月和1990年4月,再分别派出两批人员(共计67人)到法国EDF和英国通用电气公司参加岗位培训。

1991年

1991年2月,大亚湾核电站培训中心大楼(EAI)正式交付使用,实用面积为2000平方米,是一座集课程教学、电仪教学、模拟机教学、实验室教学及设施为一体的综合大楼。

1992年

1992年8月,培训中心第一台全范围模拟机建成并投入使用,该模拟机以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为模拟对象,由法国TOHOMSON公司设计建造。

1994年

1994年10月,成立了电站培训委员会(PTC),主要职责是制定电站人员培训及授权工作及方针政策,审定培训大纲与培训有关管理程序,协调电站培训工作。

同年,建立起培训工程师制度。

1994年11月,《培训政策》(AD/TRN/001)程序正式出版和实施。《培训政策》首次将电站每个员工的培训分为授权及取照培训、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培训三大部分。

1995年

1995年5月,《高级运行课》教材正式出版,成为大亚湾核电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教材。

1998年

1998年11月,核电职业技能鉴定所成立,标志着大亚湾核电运营培训中心正式拥有了核电职业技能鉴定资格。

2003年

2003年1月,《培训管理》一书正式出版,该书是大亚湾核电运营培训管理领域第一本正式出版的图书。

2006年

2006年5月,中广核集团在大亚湾核电基地召开运营培训统筹管理座谈会,该会议首次确定了大亚湾基地是中广核集团运营人才的培养基地。

2006年6月,大亚湾核电技能训练中心首期项目主体工程按期完工并投入试培训。该中心是我国核电行业第一个规模化的技能训练中心,它的落成为中广核运营人才的技能培训奠定了基础。

2006年8月,对原技术部下属培训处进行了组织机构调整,培训中心正式提升为部级机构运作。

2007年

2007年5月,在技能训练中心建成了永久性警示教育展室。

2007年7月,与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正式签署了“运营人才培训服务合同”,标志着运营人才有偿培训迈出了第一步。

2007年9月,阳江公司第一批14名学员圆满完成了运行学习操纵员的培训,12人通过了操纵员资格取照考试,标志着大亚湾核电为新核电项目完成了第一批操纵员培养。

2007年12月,“中广核集团运营人才培训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运营培训中心正式承担起中广核集团运营人培养的任务。

2008年

2008年5月,在线网络培训系统(E-Learning)正式投入使用,核电运营人才培养开始步入信息化、网络化阶段。

2008年11月,成功举办泰国电力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压水堆核电技术培训。这是中广核集团核电领域“走出去”的第一个海外合同的实施,标志着在集团“国际化”战略的指引下,“走出去”工作已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2009年

2009年1月,大亚湾核电防人因失误研究与训练全面铺开。

2009年2月,国家核安全局核电培训班(第一期)开学典礼举行,标志着大亚湾核电开始承担起部分国家核安全监督人才的培养重任。

2009年4月,岭澳二期数字化模拟机开始投入培训,标志着CPR1000机组执照人才培养步入正轨。

2009年12月,核燃料换料操作训练(PMC)项目开始建设,该项目填补了国内核电行业核燃料换料操作培训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