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道路规划标识

道路规划标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7 09:25:35

道路规划标识

道路规划标识第1篇

关键词: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教学手段;新形势;课程改革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以及道路交通的迅速发展,各地的机动车数量直线上升。根据相关资料,截至2015年10月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为2.76亿辆,是2013年机动车保有量的近12倍,这标志着全国大部分城市进入“机动车时代”。据统计,2014年因机动车违法而引发的交通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87.96%。这也反映出,实现“十三五”时期提出的加快推进平安交通建设工作的总体目标刻不容缓。面对城市交通规划以及发展的新形势,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的教学改革成为必然。

二、“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特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先修课程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并结合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对城乡规划专业人员进行必不可少的基本训练,为其日后从事规划工作打下基础,因此,本课程在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教学内容丰富

本课程教材的内容比较多,包括城市道路的分类以及道路平面、横断面、纵断面、交叉口的规划设计,等等。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学科门类也较多,不仅包含道路勘测设计、测量学、路基路面工程、城市交通规划、交通管理及交通控制等内容,而且与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紧密相关,但这些课程之间的相关性较弱,没有连续性。因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城市交通矛盾的日益凸显,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的研究得到快速发展,低碳、绿色、可持续交通等成为交通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其知识内容不断更新与扩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因为一方面会导致学生越学越累,无法理清头绪,不能较好地将各学科糅合、联系在一起,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不及时更新知识储备,继续讲授陈旧知识,不及时掌握和更新该学科的前沿知识,也会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把握好该课程的学科特点,面对新形势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更新和教学改革。

2.实践性强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城乡规划专业一线设计、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安徽科技学院自2009年入选安徽省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来,一直在摸索培B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我校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应用型,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城市道路与交通”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不仅涉及学科门类庞杂,而且课程有较强的实践性。实践教学在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成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该课程涉及较多工程技术标准,与实际工程的相关性较强,其应用性强、理论性弱,学习起来比较繁杂。基础不扎实的学生由于认知能力不足,容易失去积极性。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将所学的内容与工程实践联系起来,学会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成为该课程教学成功的关键。

三、我校“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重要课程,“城市道路与交通”的教学内容及要求也随着城乡规划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完善。在信息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城乡规划专业面临着巨大挑战,相应专业课程的讲授也经受着巨大的考验。社会发展要求城乡规划要努力适应当今时代,那么规划教育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

1.分析重点、难点,合理分配教学课时

“城市道路与交通”涉及学科门类多样,教学内容庞杂,根据教学经验来看,教材内容安排大约60个学时进行讲授为宜。应用型高校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这种人才的能力体系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而对于科研开发能力没有更高要求。故此,我校的课程体系调整表现为增加课程门数以扩大知识面,课程的学时数相应减少。目前,我校“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的理论课为36学时。为了在有限的学时中确保学生对较多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必须反复研读相应教材,做到把教材变薄,充分利用有限学时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对于本课程要求较低的部分内容,如车辆和行人的基本知识、城市广场路基路面知识、城市桥梁隧道和交通管制等,任课教师可略讲或不讲,也可交由学生自学或者引导学生自主讨论等,这样既可以减少有限学时内的负担,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2.合理取舍教材内容

随着近些年城市道路建设的高速发展,高校所用教材和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也随之不断更新修订。对于本课程而言,可供选用的教材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2005、2007年出版的《城市道路与交通》上下册,和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修订的《城市道路与交通》(第三版)为主。教材的更新显然跟不上城市道路建设迅猛发展的步伐,例如,教材内容“非机动车道设计”中提到:“非机动车道是指供自行车、三轮车、平板车和畜力车等车辆行驶的道路部分。”但就目前社会发展的形势来看,大多数地方即使是普通小城镇,像平板车和畜力车这些车辆已不多见,以此作为非机动车道的设计稍显不妥。不仅如此,与课程直接相关的规范,比如,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分别为1990年和1995年版的,历时二十多年至今未有新版本,由此形成了教材、规范均滞后于当前形势的情况,这就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既要源于教材和相应的规范、标准,又要向学生输送新的知识,对教材标准内容进行有益的扩展与深化。

3.正确选择教学手段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内保持注意力的相对集中,教师在教学中应尝试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除了板书外,引入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环节,不同的教W手段是为了达到相同的目的,那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理解。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板书教学能够很好地锻炼其基本功,但是如果在“城市道路与交通”的部分章节中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效果将会事半功倍。比如,讲授“城市道路横断面”时,配合大量的图片图纸,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又如,在讲授“道路立体交叉”时,由于该内容的复杂性,仅仅靠口述或板书是远远不够的,即便是借助一些图片图纸也很难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所以讲授该内容时最好能考虑用1~2个学时观看某城市立交形式和交通特点的录像,这样不仅可以更加直观,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在讲授“交通量调查”时,由于该部分内容偏重于交通量调查的程序性,比较枯燥,也较难在学生的内心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这部分内容可以结合实习,使学生亲身参与调查,自己完成整个交通量调查的程序和后续的交通量分析,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比单纯的课堂讲解效果更好。

四、“城市道路与交通”教学改革初探

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安徽科技学院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师资和教学环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以完善课程知识结构和强化实践教学为目标,对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改善,对增强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的教学环节进行分步骤、分阶段的调整与改革。与此同时,应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动态评价与反馈机制,形成一套形式完备、内部环节相互激励和促进的课程教学体系。

1.加强教学实践性

加强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教学的实践性,是改革的趋势之一。这就要求学校在原有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增加相关设计课程的时间和实践过程。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没有专门的课程设计时间,导致学生应用能力训练不足,因此,应增设相应的课程设计环节。足够的理论教学时间,再加上相应的课程设计环节和实践环节,能够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我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的方法和理论,并结合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的特点,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掌握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在道路规划设计与交通分析判断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较大的增强,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规划人才。

2.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主要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在“城市道路与交通”的课堂教学中应转变传统单一讲授为主的课堂结构,避免填鸭式授课,每堂课要留有相应的时间温故、新授和总结,在课堂的最后还要给学生留一点时间进行反馈练习。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些课程还要增加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参与、互动环节,引导学生广泛收集资料,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通过课堂讨论寻找问题解决途径,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中应注重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如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和CAI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他们对课堂的厌倦感;另一方面能够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城市道路与交通”中的部分章节需要大量图纸、图片的演示,如道路的纵、横断面的讲解部分;有些内容如果能播放一些相关教学视频,学习效果将十分明显,如道路的立体交叉部分;还有部分内容需要认真板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机动车道路面宽度设计部分等。因此,多样化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对于“城市道路与交通”这门课程的教学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教材,针对每一章节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五、结语

我国城乡规划专业的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课程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正处于建立城市空间结构和新交通体系的关键时期,如何最大限度地改善人们交通出行的便利性,提高城市运转效率,同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人们对化石燃料等资源的依赖等,是当前交通领域研究所面临的挑战。面对城市及城市交通发展的这些新形势,高校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培养能够满足城市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道路规划标识第2篇

关键词:地震;疏散;博乐

中图分类号:P315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属于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范畴,应急避难疏散是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科学的应急避难疏散规划能够在灾难来临之际减少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损失。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等场地,经过科学的规划与建设,带有一定功能设施,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避难、基本生活保障及救援、指挥的场所;城市地震应急疏散通道包括救灾通道和疏散通道,救灾通道是灾害发生时城市与外界的交通联系的主要路线,避震疏散路线是确定将灾区人员从受灾地点转移到达安全地带的路经。

2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2.1应急避难区域划分

2.1.1疏散分区

划分疏散分区的根本目的是引导灾民在一定范围内合理避难,并建立在区域统筹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人口及避难用地资源的分布情况而确定的,并适当考虑城市主要干道的位置及穿城而过的河流对疏散分区的影响,共划分为5个疏散分区,为便于各街道办统一组织协调,划分既考虑了行政界线,又考虑了城市不同功能区的需求。

2.1.2疏散单元

疏散单元是进行应急疏散组织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进行应急中转场地面积控制的基本单元。疏散单元的划分应充分依据以下原则:①应结合现状社区的分布,保持现状各社区的完整性;②不跨越城市的主要道路;③充分考虑城市用地的功能分区;④规模适中;⑤考虑穿城铁路、河流。

2.2应急避难场所总体布局

2.2.1布局原则

避震疏散场地分紧急避震疏散场地、固定避震疏散场地和防灾据点。应急避难场所的确定首先要在基础资料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现状可用作应急避难场所的用地资源情况,如现状可利用的公园、街头绿地、体育场、广场、操场等,然后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相关的专项规划确定规划可用作应急避难场所的用地资源情况,再分析总量能否满足疏散人口的避难要求,如果用地资源较为充裕,则择优利用,如果用地资源较为紧张,则要充分考虑规划区周边附近的可利用资源。

2.2.2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布局

固定避震疏散场所是供灾民较长时间避震避震和进行集中性救援的重要场所,博乐市城区最终规划确定固定应急避难场所20处,人均占地3.5m2,在《北京中心城地震及其他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室外)规划纲要》中,固定型避难场所用地指标2―3m2人进行控制。表1 固定避震疏散场地要求一览表

项目 技术评价指标 备注

类型 面积较大、人员容置较多的公园、广场、操场、体育场、停车场、空地等。是供灾民较长时间避震和进行集中性救援的重要场所。 大多数是地震灾害发生后用作中长期避灾的场所。

交通设施 道路不小于15米,有多个进出口。而且,人员进出口与车辆进出口尽可能分开。 可以利用交通工具进出和保证物资运输。

救灾道路要求 应具备不小于15米宽度的道路,保证救灾需要。 保证有效净宽容许消防和救灾车辆的顺畅进出。

服务范围 服务半径2~3公里,步行约1小时之内可以到达。 考虑避灾人员的承受能力和人员的流动需要。

规模 宜选择短边250米以上、有效利用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的地域。 可以利用较大面积进行物资运送、储存以及满足联络、医疗、救援的需要。

避灾面积要求 一般不小于2平方米/人。 满足避灾人员一定的生活活动空间需求。

防火带 与周围易燃建筑物或其它可能发生的火源之间设置30~120米的防火隔离带或防火树林带。 考虑潜在火灾的影响规模。应当有水流、水池、湖泊和确保水源的消防拴。临时建筑物和帐篷之间留有防火和消防通道。严格控制避震疏散场所内的火源。防火树林带设喷洒水的装置。

基础设施要求 用水、排污、供电照明设施以及卫生设施,设置灾民栖身场所、生活必需品与药品储备库、消防设施、应急通信设施与广播设施、临时发电与照明设备、医疗设施以及畅通的交通环境等。 满足避灾人员的长期生活需求,发挥避灾场所的救援功能,满足各种防灾要求。避震疏散场所内的栖身场所能够防寒、防风、防雨雪,并具备最基本的生活空间,通常以家庭为单元居住。物资储备库应当确保避震疏散场所内居民3天或更长时间的饮用水、食品和其它生活必需品以及适量的衣物、药品等。

其它 土地坡度不大于30。

与发震断层距离大于15米。

无具危险性的次生灾害源。 考虑其他防灾要求。

2.2.3紧急应急避难场所布局

紧急避震疏散场地规划要求面积大于1000平方米的公共绿地,包括各单位、小区内的公共绿地、街头绿地等。其主要功能是供居民临时避震疏散,也是居民转移到固定避震疏散场所的过渡性场所,紧急避震疏散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1m2。

表2 紧急避震疏散场地要求一览表

项目 技术评价指标 备注

类型 城市居民住宅附近的小公园、小广场、专业绿地以及抗震能力强的公共设施等。 大多数是地震灾害发生后3分钟~5小时用作紧急避灾的临时场所。

交通设施 道路不小于5米。有多个进出口,便于人员与车辆进出。 考虑到城市的部分地区房屋密集,若房屋倒塌破坏,应扣除瓦砾堆积物的影响。

救灾道路要求 应具备不小于8米宽度的道路。 应保证有效净宽容许消防和救灾车辆的进出。

服务范围 服务半径500米,步行10min内可到达。 考虑避灾人员的承受能力和人员的流动需要。

规模 不小于1000平方米。 考虑不少于500人。

避灾面积要求 不小于1平方米/人。 保证避灾人员一定的活动空间。

防火带 一般不小于10米。 考虑潜在火灾的影响规模。

基础设施要求 临时用水、排污、供电照明设施以及临时厕所 满足避灾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和防火要求。居民住宅区和各单位内的道路以及居民住宅区内的小花园、小游园和专业绿地应安装照明设备,小花园和绿地应设洒水设施,并按《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CJJ14-87)规划建设公共厕所。

其它 土地坡度不大于30;与发震断层距离大于15米;无具危险性的次生灾害源。 考虑其他防灾要求。

3 应急疏散规划

3.1救灾道路规划

城市救灾通道,是灾害发生时城市与外界的交通联系,也是城市自身救灾的主要路线。与城市出入口、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中心相连的救灾主干道有效宽度不宜低于15m。对于救灾主干道两侧建筑倒塌后的废墟的宽度按建筑高度的2/3计算,对于救灾主干道两侧建筑倒塌后的废墟的宽度按建筑高度的1/2计算,博乐市共规划4条不同方向的救灾主干道,分别与省道及周边县市道路相连。救灾次干道有效宽度不宜低于10m。

3.2疏散道路规划

根据人口的分布,道路在城市路网中的功能,以及道路在城市应急疏散中担负的主要职能,分别确定应急供应干道、疏散主干道、疏散次干道。应急供应干道除满足救灾物资运送的基本功能外,还承担着区内部分疏散的任务,因此道路设计建设应能确保震后15m以上的汽运通道宽度。疏散主干道和疏散次干道能分别确保震后15m以上和7m以上的汽运通道宽度。重点加强防灾供应干道和疏散主干道两侧建筑物的高度、退让道路红线距离控制。充分考虑建筑物倒塌“影响”范围,经相关部门研究,建筑物倒塌“影响”范围一般为“10+H2m”,其中H为建筑高度,确保影响范围之外留出标准的汽运通道宽度。

4 应急疏散标识规划

应急疏散标识规划是整个城市地震应急疏散规划的细节体现,为将来的规划实施打下坚实基础。应急疏散标识的设置对于应急疏散的全过程影响巨大,尤其是道路沿线和道路交叉口处的标识更是直接影响着疏散的距离、时间,疏散过程的秩序性和疏散人群的心理,而一些人流汇集重要的道路交叉口处,更需要规划加以明确。规划充分考虑应急避难场所的路线可达指示,对重要道路交叉口进行重点控制和引导,设置方向指示标识,使疏散人流能够方便快捷地到达指定的应急避难场所。

5 应急设施规划

从通讯设施、供电设施、供水设施、消防设施、医疗设施、供应设施等6个方面进行规划,具体可分为2个层面:一是从城市宏观系统层面进行应急设施统筹;二是从避难场所内部微观系统对应急设施进行规定,以城市宏观系统层面统筹为主。城市宏观系统指城市整体的应急设施系统,除了基本的市政基础设施外,还包括消防系统、医疗救助系统、供应系统。综合性医院、社区卫生站、大型的商场、超市、粮库等都属于具体而重要的城市宏观应急设施。避难场所内部微观系统指避难场所内部配置的应急设施,包括应急通讯设施、应急供电设施、应急供水设施、应急消防设施、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等。博乐市食品最少贮备量为2200吨(贮备天数按10天计),博乐市城区现有粮食库的库容能够满足需要。

6 实施措施和建议

6.1实施措施

⑴本专项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做到规划实施与公园、广场及各类绿地、中小学的规划设计相结合;与博乐市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相结合;与数字化城市的建设相结合。并结合公园、广场、操场改造建设,完善功能,同步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⑵建立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图纸联合审查制度,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图纸审查时应当有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参加。

⑶加强对地震应急疏散规划的宣传,通过设置应急疏散标识,开展防灾公园(广场)命名,编制应急疏散手册等多种方式,对地震应急疏散规划进行宣传,提高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让群众熟悉避难场所的位置和疏散路线。

⑷落实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维护专项经费,市政府应根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每年拿出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避难场所建设和维护。

⑸制定完善社区应急疏散预案,适时进行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各系统配合能力和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7 结语

灾害使我们警醒:发展不是全部,可持续、安全的发展才是城市追求的和谐境界。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道路的规划建设是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极为有效的措施。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多灾害综合预防和处理工作,建设安全城市,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博乐市抗震防灾规划(2010―2025年)》.

道路规划标识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市第八次党代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致力还青山绿水、坚持走生态发展之路,本着美观、经济的原则,利用今春造林黄金时节,对我市境内主要乡村道路进行集中绿化,建设绿色通道精品工程,切实改善全市生态环境与道路通行条件。

二、任务目标

今年我市计划对三条主要乡道纬三路(冀庄—中高段)、刘左线、十孔线以及纬三路两侧村道和南石线、邢峰线两侧部分村道共17条进行绿化,乡道每侧绿化30米宽,村道每侧绿化5米宽。此次绿化共涉及线路总长度70公里,规划绿化道路两侧总长度为95公里,总面积1236.9亩。栽植杨树、柳树及松柏等树种8万余株。具体情况如下:

(一)乡道

1、纬三路(冀庄至中高),该段总长6公里,规划绿化长度5.8公里,本次规划仅绿化道路北侧,绿化带宽27.5米。

目前该道路北侧已植宽10.5米绿化带,此次规划北侧扩展至27.5米,规划造林面积147.9亩,栽植杨树8135株,南侧补栽柳树100棵(直径10cm)。

2、十孔线,十里亭至孔庄,该线路总长15公里,规划绿化长度两侧共14公里,每侧绿化带宽30米,规划造林面积630亩,栽植杨树34650株。

3、刘左线,东柳泉至西左村,该线路总长10公里,规划绿化长度两侧共14公里,由于地形原因,本次绿化仅在路界范围内进行栽植,不新增占地。

道路每侧栽植两行杨树,约7000株;山坡地共约3公里,单侧栽植一行2米高松柏,约5000株;南端山坡长约1.5公里,单侧栽植爬山虎,约7500株。共计栽植树苗19500株。

(二)纬三路两侧村道和邢峰线、南石线两侧部分村道

村道共17条,长39公里,规划绿化长度两侧共61.2公里,每侧绿化带宽5米,栽植两排杨树,规划造林面积459亩,栽植杨树25245株。

1、村道,辛寨至郭龙庄,该线路总长2.7公里,规划绿化长度两侧共3.8公里;

2、村道,纬三路至申庄至高庙,该线路总长3公里,规划绿化长度两侧共4公里;

3、村道,纬三路至工业园区至冀庄,该线路总长1.9公里,规划绿化长度两侧共3.8公里;

4、林场路,纬三路至林场,该线路总长1公里,规划绿化长度两侧共2公里;

5、村道,纬三路至中高,该线路总长1公里,规划绿化长度两侧共2公里;

6、村道,西环至八里庄至下郑,该线路总长4.8公里,规划绿化长度两侧共9.6公里;

7、道,该线路总长2.7公里,规划绿化长度两侧共4公里;

8、赞善至冀庄,该线路总长4公里,规划绿化长度两侧共8公里;

9、村道,纬三路至皇褡线,该线路总长2.5公里,规划绿化长度两侧共5公里;

10、村道,纬三路至东葛泉,该线路总长2.5公里,规划绿化长度两侧共3公里;

11、纬三路至新城,该线路总长5.4公里,规划绿化长度两侧共8公里;

12、村道,纬三路至西葛泉,该线路总长1.5公里,规划绿化长度两侧共3公里;

13、村道,邢峰线至西毛村,该线路总长0.7公里,规划绿化长度两侧共1.4公里;

14、村道,南石线至白错村,该线路总长1.4公里,规划绿化长度两侧共0.8公里;

15、村道,武新线至小屯桥,该线路总长0.4公里,规划绿化长度两侧共0.8公里;

16、村道,南石线至东郝庄,该线路总长1公里,规划绿化长度两侧共1.2公里;

17、村道,南石线至霞渠村,该线路总长2.5公里,规划绿化长度两侧共0.8公里。

三、实施步骤

本着“科学规划、全面推进、质量效益并重”的原则,分阶段实施。

1、宣传发动阶段。在2月15日前完成安排部署、宣传发动工作。

2、放线量地阶段。在2月25日前完成。有关乡镇办和林业、交通部门配合划出主要乡村道路绿化工程用地控制线,乡镇办集中力量做好群众工作,落实主要乡村道路两侧规划植树用地。

3、苗木联系阶段。林业和交通部门在2月底前完成苗木的联系和订购。

4、整地阶段。在3月1日前完成。

5、栽树阶段。在3月25日前完成。

6、检查验收阶段。在3月底前完成。

7、评比阶段。在5月底前完成。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有关乡镇办要成立由党政一把手分别任组长和副组长的主要乡村道路绿化工作领导小组,将主要乡村道路绿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制,确保主要乡村道路绿化工程顺利进行。

(二)做好宣传发动。有关乡镇办要及时召开动员大会,传达市主要乡村道路绿化会议精神,充分利用广播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市委、市政府关于主要乡村道路绿化的各项政策和主要乡村道路绿化的重大意义,提高群众绿化意识,动员广大干部群众迅速投身到主要乡村道路绿化热潮当中去。

(三)严格标准。有关乡镇办要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严格按照如下标准施工:

1、整地标准:造林地块要做到细致整地,采用60厘米*60厘米*60厘米的大坑,造林地块外侧挖1米深隔离沟;

2、苗木要求:树种以杨树为主,要求胸径3厘米—5厘米,3米定干;

3、密度设计:株行距3米*4米,密度55株/亩;

4、栽植要求:所有苗木栽植前必须在水中浸根12个小时以上,栽植时,按照“三埋两踩一提苗”技术要求,使干直根舒,林相整齐,栽后三天内,必须浇一次透水,10日内再浇一次,麦收前后根据干旱情况进行浇水,以确保树苗成活。

(四)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实施主要乡村道路绿化工程时间紧、任务重,有关单位一定要增强大局意识和协作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沟通协作,形成支持主要乡村道路绿化的强大合力。有关乡镇办要负责落实主要乡村道绿化工程用地,组织人员做好打坑、栽植及浇水等工作;林业部门和交通部门负责主要乡村道路绿化工作总体规划、苗木调运、定植树点、技术指导等工作;宣传部门要广泛宣传主要乡村道路绿化的政策、意义,营造浓厚氛围;财政部门要认真落实各项支持主要乡村道路绿化工程的政策措施,确保经费足额到位;电力部门要保障工程用电;各有关部门共同为主要乡村道路绿化搞好服务,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五)健全补偿机制。要建立健全资金补偿机制,为主要乡村道路绿化提供有力的保证,市政府将对租地费按每亩每年双千斤的标准进行补贴,对青苗费、种苗费、整地费、栽植费、抚育管理费进行补贴(具体补贴标准另发)。

道路规划标识第4篇

 

为强力推进我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入开展,规范城市人行道等区域交通秩序,改善城区交通环境,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停车难、停车乱”问题,根据**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总体方案要求和市政府交通秩序专项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决定在全市开展城区人行道等区域交通秩序专项整治,方案如下:

一、总体目标

按照“属地管理、部门联动、疏堵结合、综合整治”的原则,通过引导教育文明停车、增加停车泊位供给、完善交通管理设施、规范车辆停放行为、严查重罚各类违法停车行为,进一步规范人行道等区域交通秩序,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实现“停车规范、同向有序、安全畅通”的工作目标。

二、整治范围

本次整治区域范围主要包括:人行道、城市广场、公共绿地、盖板及沿街商场、酒店、宾馆、商铺门前广场等相关区域范围。

三、整治内容

(一)重点整治机动车、非机动车在人行道、城市广场、公共绿地、沿街商场、酒店、宾馆、商铺门前等公共区域乱停放行为;

(二)重点整治车辆清洗维修、二手车销售、占道经营、马路工厂等违规行为;

(三)重点整治“僵尸车”乱停放或长期占据公共停车泊位行为;

(四)重点整治私设地锁、锥筒、隔离墩等道路障碍物等行为;

(五)重点整治临时停车泊位及停车场内一车占多位、非同向停车等不规范停车行为。

四、管理标准

(一)依据《城市道路路内停车泊位设置规范》(GA/T850-2009)(详见附件4)在城市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大型宾馆、商场、酒店门前广场和公共广场等区域施划机动车停车泊位和非机动车停车泊位(详见附件5),设置同向停车标识;做到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在划定泊位内同向停车,停车场标识清晰,管理规范有序。

(二)借鉴省内城市管理经验,在城市主次干道两侧人行道、公共广场、游园、绿地设置白蓝色、白绿色相间的道路硬职离设施(详见附件5),避免机动车、非机动车占压人行道、绿地、盖板、游园等公共区域,做到还路与民,通行顺畅。

(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各区(管委会)、城管、公安、交警、商务、旅游、交通、房产、教育、卫计委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安排责任单位对人行道、商场、宾馆、酒店、学校、医院门前、周边停车秩序进行管理,开展宣传引导;组织执法人员依法对乱停放行为进行查处,共同做好城市静态交通秩序管理。

五、工作分工

(一)各县区政府(管委会):全面摸排清查辖区停车泊位(场)情况,在人行道等区域施划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临时停放泊位,设置硬隔离设施和同向停车标识标牌,增加停车泊位供给。鼓励和督促辖区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放内部停车场接纳社会车辆停放,组织乡镇、街道和区城管、公安交警、物价、房产等部门开展辖区停车秩序整治,强力规范停车场管理服务,加大执法力度,整治违法占道、乱停乱放等违法行为。

(二)市公安局:组织、安排公安交警部门在其职权范围内开展车辆乱停乱放专项整治,联合城管、交通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加大对违停车辆的查处力度,依法处罚,依法打击长期霸占停车位、阻挠执法等违法行为。

(三)市建委:依据《**市中心城区停车场专项规划》、《**市主城区停车场三年(2017-2019)规划建设方案》等规定,加大公共停车场和停车设施的建设力度,增加停车场和停车泊位供给。做好游园、广场等区域的硬隔离设施的设置工作,杜绝车辆驶入和乱停放。

(四)市城管局:负责组织安排各区城管局(分局)开展车辆乱停放专项整治宣传教育、劝导疏导、依法处罚,联合公安交警、交通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取缔私设地桩地锁等道路障碍物,加强非机动车等在人行道、宾馆、商场、酒店、广场等区域乱停放的专项执法,实施严管重罚,对严重违章的联合交警等部门,对其进行强制拖离。

(五)市商务局:指导、督促大型商场、超市、集贸市场等经营性场所门前停车泊位施划、停车标识标牌设置,加强停车秩序规范管理。

(六)市房管局:指导、督促物业管理单位做好沿路小区门前广场停车场停车泊位施划、停车标识标牌设置,加强停车秩序规范管理。

(七)市交通局:负责开展管辖范围内的站前广场、换乘中心等公共场所停车位施划、硬隔离设施设置,督促管理人员加强停车秩序管理,配合公安、城管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整治出租车、“黑车”等随意占道停放载客行为。

(八)市卫计委:指导、督促各类医院等医疗机构门前广场和医院内停车泊位施划、停车场建设管理及硬隔离设施设置,督促管理人员做好宣传教育、引导规范工作,加强停车秩序管理。

(九)市旅游局:负责指导和督促星级酒店、宾馆等门前广场和停车泊位施划、停车场管理及硬隔离设施设置,督促管理人员做好宣传教育、引导规范工作,加强停车秩序管理。

(十)市文明办: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要求,会同市城管办对人行道等区域车辆交通秩序专项整治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和督查,并将此项工作考核结果作为“淮南市文明单位(标兵)”评选重要依据之一。

六、方法措施

(一)宣传发动,教育劝导。各县区、各部门要围绕交通秩序整治工作内容,组织新闻媒体跟踪报道和专题讨论,宣传整治行动意义、目标和措施,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发动广大群众积极举报违停行为,培养市民文明停车习惯。利用公益广告、制作悬挂条幅、商户电子屏播放宣传口号、发放法律法规宣传单、网站及公众号自媒体宣传等,扩大宣传效果,为专项整治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摸排登记备案辖区各类停车场,召集停车场所有人(管理人)进行一次全面整治工作宣传和停车场规范管理教育,加强停车场规范管理。公安、城管、交通等执法部门在执法管理和劝导服务时,要进行面对面宣传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引导劝导规范停车。

(二)施划泊位,增加供给。各县区政府(管委会)全面排查城区主次干道机动车、非机动车泊位施划情况,依据公安部公共安全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路内停车泊位设置规范》及有关规定要求,科学合理施划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泊位及标志标线,安装人行道硬隔离设施,标志标线残缺不全的重新施划增设。各相关部门指导和督促有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停车泊位施划、停车场建设,增加有效泊位供给。

(三)完善设施,隔离禁停。各县区政府(管委会)要根据各道路实际,制定具体措施,设置人行道等区域硬隔离设施,实施强制隔离禁停。新划停车泊位的同时施划同向停车引导线;对原有停车泊位,根据实际增划停车引导线。各相关部门指导和督促有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停车泊位施划、停车场标识标牌清查,安装人行道硬隔离设施,增设或更换设置同向停车标识牌,保证每个路段和每个停车场至少2块同向停车标识牌。

(四)联合执法,严管重罚。公安、城管、交通等部门既要根据职责各司其职,又要及时开展联合执法,形成合力。对驾驶人不在现场的,一律拍照固定证据,张贴《违法停车处理通知书》,依法处罚。对“僵尸车”、销售二手车、占道修车等经通知拒不驶离、无主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等,依法强制拖离。当事人不主动接受城管部门处罚的,城管部门要根据有关规定及时移送交警部门处理。

七、工作步骤

专项整治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部署阶段(2018年8月10日—20日)。召开专项会议,对整治行动进行动员部署。充分运用各类宣传媒体,在全市整治行动的内容和要求,营造整治浓厚氛围。

(二)重点突破阶段(2018年8月21日—9月10日)。

1、重点在淮河大道、洞山大道、舜耕路、朝阳路、龙湖路、广场路、国庆路、泉山路、蔡新路等29条“路长”包保责任路段两侧人行道、绿地、广场、游园设置道路硬隔离设施,科学施划停车泊位。

2、重点规范宾馆、商场、酒店门前停车秩序,各管理单位自行对门前停车场施划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泊位,施置同向停车标识、标牌、指向箭头,安排人员进行管理,引导车辆有序停放。

3、重点整治29条“路长”包保路段两侧人行道、绿地、广场、游园、宾馆、商场、酒店门前停车秩序,依法进行处罚、拖离乱停放车辆。

(三)全面整治阶段(2018年9月11日—9月30日)。

各县区、各责任部门根据前期专项整治工作情况,进一步细化、优化专项工作措施,向城区其它路段全面延伸,结合全市交通秩序专项整治“百日行动”,在城区全面开展人行道等公共区域车辆乱停放专项整治工作。

(四)长效管理阶段(2018年10月1日起)。对专项整治情况进行总结,对反弹现象进行持续整治,建立“教育引导、泊位停放、隔离禁停、严管重罚”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深入研究人行道等公共区域交通秩序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建立完善城区人行道等公共区域静态交通秩序长效管理机制。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相关部门单位要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总体部署上来,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安排、精心组织、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确保整治工作有效开展,形成专项整治工作强大合力。

(二)加强宣传引导。各县区、相关部门单位要通过媒体呼吁和提醒市民文明停车、跟进宣传整治进展情况、曝光不文明行为,通过公益广告、宣传车、宣传资料、短信、电子显示屏等媒介全方位宣传,营造良好整治氛围,引导社会各界理解支持城区人行道等区域交通秩序专项整治工作。

道路规划标识第5篇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20*年上半年,我委共受理各类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事项申报8827件,其中受理建设项目规划许可事项申报4769件。核发各类建设用地规划许可5826公顷,其中建筑工程用地3689公顷,市政工程用地2137公顷;核发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中,建筑工程2852万平方米,市政工程道路管线长度114万延米。

(一)*工程规划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果。

按照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会的要求,我委开辟绿色通道,及时办理*相关工程规划手续,完成*中心区安立路、奥体中路、北土城东路等70余项*道路工程的方案审批工作,目前31项工程已经开工,14项工程已通车。完成了奥林匹克公园的景观、环境工程设计,推动完成并监督实施了无障碍设计,保障了*会无障碍工程的顺利进行。同时组织完成了重点地区、重点地段的城市景观设计,如长安街及其延长线、西单广场和地铁主要出入口的小广场等。随着*工程建设接近尾声,全面启动了*工程后期的规划验收工作。

(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工作顺利开展。

在深化完善《*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2015)》的基础上,按照市政府确定的20*年轨道交通建设“保四争六”的部署,我委组织进一步完善了各条线位及站点的规划,以优化城市功能,改善居民出行方式。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智力和专业资源,先期启动了9号线重要站点的方案规划征集。其中花乡站完成了专家评审工作,得到了专家高度评价,拓宽并深化了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的规划思路。开展轨道交通周边地区土地储备研究,研究制定了《保障性住房和两限商品房布局规划实施意见》,对我市已建成和在建的轨道线路周边60平方公里、近9000个地块的综合利用提出了规划指导意见,为向以政府为主导的土地一级开发和供应模式转变打下了基础。

(三)保障性住房布局规划工作有序进行。

为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住房建设规划的要求,以改善低收入住房困难居民的居住问题为重点,我委编制完成了《*市“十一五”保障性住房及“两限”商品住房用地布局规划》,确定了保障性住房和“两限”商品住房的用地规模和布局,并提出了配建的政策要求,保证了“十一五”期间规划安排保障性住房约3000万平方米,其中经济适用住房1350万平方米,廉租住房150万平方米,限房价、限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即“两限房”)1500万平方米。明确制定了保障性住房和“两限”商品住房的各类建设标准,简化审批程序,加大审批力度,采用“绿色通道”,完成了首批三块“两限房”用地的规划前期审批工作。

同时,在保证年初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顺利开展的情况下,我委还积极开展了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乡(镇)域规划、新农村规划及公共设施、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健全村庄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初步建立*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地理信息系统。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编制完成《*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第一批),采取有效措施对优秀近现代建筑进行保护,继续推进六片文保区试点工作。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继续加强对勘察设计市场的监管工作。针对《物权法》出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草案)实施对规划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组织开展了专题研究。按照“四个服务”要求,主动做好中直、国管及军队在京建设项目的规划服务,协调落实经济适用住房的需求。

二、当前城乡规划工作面临的主要形势

随着我市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建设速度持续加快,城市发展处于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加速期。首都规划工作面临着新的情况和挑战,主要是: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统筹城乡、区域之间协调发展任务繁重;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对于住房、交通、环境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需要下更大力气研究。同时,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利益诉求的多样化,群众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如何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地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我们认识到:

一是城市规划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要不断把握城市发展规律,更新城市发展理念,完善城市发展思路,按照国务院批复对《*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要求,按照“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功能定位,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功能配置,整合城乡资源,努力实现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要不断深化对首都规划工作规律和特点的认识。要牢固树立首都意识、服务意识、机遇意识、忧患意识,不断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履行好“四个服务”职责,不断提高首都城乡规划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对首都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带动作用。

三是要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城市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视民生,保障民生,着力推进社会和谐稳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加强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推进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执政能力,创新城市管理和服务工作。

三、下半年工作思路

下半年,我们将满怀信心地迎接党的十七大的召开。按照总书记讲话精神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的要求,为把*建成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全力办好*会,我们将顺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增创新优势,不断开创首都规划工作的新局面。

(一)全力推进*筹备工作。

配合做好*场馆试运行的配套建设,确保测试赛工作设施、临时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审批工作,为除国家体育场外的30个*会比赛场馆和45个训练场馆全部完工,5个相关设施和场馆周边道路建设基本完成,市政工程、景观工程、绿化工程建设全面开展创造条件。贯彻“人文*”理念,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完成推进全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工作。

(二)努力推进宜居城市建设。

加大住房保障力度,确保完成新开工中低价位商品住宅30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20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收购30万平方米廉租房。全力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年内实现新开工地铁8号线、9号线、10号线二期、轻轨亦庄线,力争地铁6号线及大兴线开工的目标。落实“加快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目标,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继续加大卫星查违的力度,建立完善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大监管力度。

(三)着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指导编制完成远郊各区县村庄体系规划,指导编制500个村庄规划,启动全市村庄建设用地地形图测绘工作。完善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政策,深化完善《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调整规划》,开展《山区发展协调规划》等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

道路规划标识第6篇

##镇小城镇建设工作年度总结今年以来,我镇小城镇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市建设局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根据年初与市政府签订的工作目标,结合本镇的实际情况,做到目标明确,精心组织,层层落实,求真务实抓措施、抓管理、抓实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为了更好地发展来年,现将20__年度小城镇建设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总结如下:一、强化领导,不断提高对建设好小城镇意义的认识:自从20__年我镇被评为##市新型示范小城镇以来,镇党委一直深感责任更重,压力更大,在一手继续抓完善发展的基础上,一手又在制定更高的目标,建设出更好的实绩,继续争创,几年来曾多次专门组织相关人员到外地学习参观,更大程度地拓宽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视野,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超前意识,不断提高对抓好小城镇建设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镇的近几年的建设,纵比有成绩,横比有差距,同时实践证明,抓好小城镇建设工作,它不但标志着一个地区的三个文明建设程度和精神风貌的形象,而且能拉动其他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又是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党委、政府一班人十分重视,特别面对目前的既要保吃饭,又要保建设的实际情况,保吃饭又不能停止建设,保建设资金怎么办,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所以做到千方百计统筹兼顾,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发动,部署落实,制定目标,落实措施,明确责任,规划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在严格按照集镇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实行土地招标拍卖,取之于土,用之于建,滚动发展,全镇上下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各单位、各部门各自履行职责,做到跟踪管理,热情服务,全方位的推进城镇化进程。二、进一步树立目标意识,强化规划、建设、管理并重: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严格执行已修编的集镇建设总体规划和小区详细规划,集镇建设主要以##花园住宅小区和幸福路、健康路、镇中南路建设为主,有待继续规划发展的是镇中北路、国际路、镇南路。村庄建设主要以自然村合并后的行政村及相关中心村为主,以此来指导其他开发建设,确保建设入区率达到100,同时强化建管并重和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20__年市交##镇全年总投入目标5698万元,实际投入6080万元,占总投入目标的106.7,其中投入有:居民建房46户,552万元,农民建房310万元,3100万元,商品房开发25户,400万元,工业集中区1600万元(其中包括##、##、##、##等工业集中区),道路建设、文化路30万元,通达工程硬质路面12公里,总投入240万元,桥3座,68万元,路灯150盏20万元,绿化50万元,环卫20万元。在整个工程建设中,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行工程项目的招投标,一律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阳光操作。今年以来我镇特别注重抓建设管理不放松,尤其是各类建设必须按规划、按图建设,坚决反对随意性、任意改变规划,切实做到无规划不建设入区率达100;二是抓质量安全管理,抓好安全就是最大效益,抓好安全就是最大稳定,抓好安全就是对人民生命财产最大负责,抓好安全责任大于泰山,确保全年无一重大事故的出现;三是抓已建的各项配套设施管理,包括路灯、绿化、电力、电讯、自来水、下水道等;四是抓管理队伍的建设,有专职城管队伍,加大管理力度,规范管理程序,管理责任区分工明确;五是抓好环境卫生管理,增加环卫人员,提高环卫人员劳动待遇,做到有专人清洁打扫,有固定垃圾场地,常抓不懈,确保按规划、快建设、重管理良性循环。三、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意识:今年以来,我们##的村镇建设管理工作应该说好于往年,无论是工作的管理规范程度,执法的力度,包括处理各项矛盾纠纷,业务水平、服务意识、管理收入均有明显好转。今年初我们紧密围绕着市交目标,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办公室的管理目标,并与各工作人员签订了全年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工作的各项制度和管理程序,确保正常工作的开展,在工作中我们体会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地方性经济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有关收费政策的限制,村建办公室的发展,也同时带来危机感。首先要先保证工作人员的吃饭,才能保证好发展,故此我们必须在管理上、服务上、执法上狠下功夫,一是要强化宣传力度,依法建设、依法管理、依法收费,提高:请记住我站域名全民守法意识;二是要抓好规划,扩大效果,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增长经济拉动发展,提高管理水平,杜绝违章建筑,确保管理百分之百的到位;三是热情服务,跟踪管理,用我们的热情态度、优质的服务、高速的工作效率感动建设者、留住投资者,促进更多更好的项目建设落成。四是继续抓好有关基础设施配套工作,完善相关配套工程,保证所有投资者、建设者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保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四、存在的问题:1、建设功能齐全的小区还需进一步完善,同时要加强小区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2、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套工程建设相对滞后 。3、公共绿化和小区绿化暂时不够达标。4、环卫管理力度还需加大,缺乏标准的公厕。五、今年打算:1、严格执行集镇建设总体规划,明确集镇性能与职能,建立良好的城市形态。用地布局必须合理,功能分区一定要明确,对未来的集镇建设能够提供指导性作用,将城市设计的思想贯穿于集镇建设总体规划过程中,对集镇建设的空间形态,用地布局,风貌特色作统一规划,使集镇建设充满艺术魅力,力求在近期内建设具有水乡特色的新型荻垛集镇,创造出宜人的生活环境。2、强化集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合理安排各项设施的规划与布局,提高生产与生活水平。3、改善集镇生活居住环境。一是提高绿化的覆盖率,大力开展种花植树活动,形成以居住、单位庭院绿化为基础,以道路绿化为网络,公园、桥头绿化、广场绿化为点缀,河滨绿化为重点的绿化格局。二是要加强环卫治理,不断加强领导和宣传的力度,强化组织建设,加强管理,全面推行落实环境保护治理目标责任制,提高居民卫生意识,按规划设计的标准,逐步完善冲水式公厕,保持街道的长期清洁卫生,达到美化、净化镇区环境,建立风貌独特、景致宜人的绿化系统。4、按现代化集镇建设标准,正确处理好集镇规模,扩大所带来的镇区结构功能布局,道路交通,环境保护等诸多矛盾,保持集镇建设的连续性和实施的可能性。5、结合近年的经济发展和建设需要,在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的基础上,将继续编制好有关小区的详细规划。6、面对现实,展向未来,纵横相比,既做到量力而行又做到尽力而为,有所为有所不为。7、今后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科技兴旺,设施配套,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小城镇。二OO四年十二月二十

道路规划标识第7篇

    1.新世纪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绿色交通

    城市交通的发展在满足人们交通需求的同时,城市交通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交通拥挤、慢性公路堵塞及红绿灯所造成的交通事故增加及出行时间消耗增大,噪声、振动、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能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增多,道路建设的不合理影响土地布局的合理性,路网可靠性降低,社会成本增加等问题。虽然在汽车环保及公路利用方面采取了各项措施,但随城市交通需求的不断上升,这些问题将会继续恶化,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交通拥挤。可见,解决交通问题不再是单一的解决人们交通的需求,而应从系统的解决与之相关的所有问题。

    “绿色交通”的提出,使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得到最好的诠释即:解决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同时引导城市由目前单中心同心园模式向多中心的轴线模式发展。

    绿色交通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实践目标。简言之,“绿色交通”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发展一套多元化的都市交通工具,减少个人交通车辆的使用,以降低交通拥挤,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公平、节省能源、费用的交通运输系统。最终强调的是解决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以减少个人交通工具之使用为手段。

    Chris Bradshaw于1994年提出绿色交通体系(Green Transportation Hierarehy),其论点是绿色交通工具之优先级依次为步行、自行车、公共运输工具、共乘车,最后是单人驾驶的私人车。

    可见,“绿色交通”的理念和目标正是交通规划师们的追求,是新世纪城市交通的主导方向,也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世界各国在发展城市交通的战略问题上,已达成共识: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形成运量大、速度快、能耗低、污染少、安全可靠性强的现代化立体公共交通干线网,实现交通行业的“绿色性”。如在斯特拉斯堡市号称“绿色大蟒蛇”的轻轨交通,已成为欧洲绿色交通的典范。因此有人提出轨道交通是对环境友好的“绿色交通”。

    2.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方兴未艾,尤其是在我国经历了长期城市交通问题的困扰,体尝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地下铁道建成后的种种效益之后,已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着手轨道交通规划。但在规划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不能完整的反映“绿色交通”理念,不能适应新世纪城市交通的发展。

    1)路网规划现状

    综合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城市的路网规划不难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较少的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或仅在评价系统中有些环境指标,而在“绿色交通”理念指导下,应该在规划一开始就将资源、环境的约束纳入其中;其次路线确定上主要采取定性方法,在整个规划过程中,除客流预测时用到定量技术外,在线路确定上规划者大多依据城市普通道路规划的经验和感性认识进行轨道定线,随时间推移再由新的主客流方向形成新的路线,这样形成的路网零乱,缺乏系统性;最后一点是缺乏市郊轨道的规划,随着城市化进程,市郊轨道势在必行,国外大城市已开始规划市郊轨道,如日本的东京等,为此我国的轨道交通应在规划一开始统筹考虑市区和市郊轨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线网评价现状

    首先,指标权重的确定缺乏依据,评价指标数目繁多,指标的权重没有统一的依据,势必造成一定的偏差,再由于误差的累计,可能产生不合理的结果;第二,评价的指标虽然很多,但有些指标之间相互关联,如广州市快速轨道交通路网规划指标体系中,公交平均出行时间与平均出行车速相关;第三,指标的定性分析缺乏客观性,轨道线网的评价指标,有些指标如促进合理的土地开发,提高劳动生产率等难以量化,规划者在分析时融入本人的主观意识,势必会降低它的科学性;第四,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往往缺乏对轨道交通的“绿色性”评价,没有纳入人的舒适度、安全度、环境、噪声、振动、大气的污染等,不符合“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

    可见,目前国内的轨道交通规划并不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更没有完整的反映“绿色交通”的理念。

    3.新世纪轨道交通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根据“绿色交通”的要求,新世纪的交通不再是满足单一的交通需求为目标,而应是满足交通需求的同时充分地考虑资源、环境的约束,能够完整的解决交通问题,即解决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更好地引导城市的发展。针对目前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的现状,综合剖析世界四大都市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的轨道交通及交通结构,在进行轨道交通路网规划时除了满足传统的道路交通路网规划的原则外,还应遵循下列原则:

    1)适应城市总体规划,超前城市总体规划 在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时,应充分认识到轨道交通设施的建立,将吸引更多的交通需求,形成新的人口密集区,新的交通走廊。

    2)线网布局走向与城市发展方向相协调 轨道交通不但应解决交通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城市的发展,以之作为城市发展的骨干和主体,引导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发展规模较大或未形成多中心发展格局的城市,这一点尤为重要。

    3)考虑轨道交通对环境的影响 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行,将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如噪声、振动等,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

    4)特别注意的是尽量不在市区特别是繁华的城市中心区建设地面上的高架线路 这是由于一方面市中心区人口密集,另一方面,市中心区高层建筑多,对污染物的扩散造成不利,轨道高架线路的建立将进一步加重这一地区的污染程度。

    5)注重换乘系统,充分考虑交通衔接 轨道交通系统与道路交通工具、市际铁路等共同存在,做好交通衔接,从而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使用效率。

    6)注重旅游的需要 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更青昧于发展第三产业,旅游城市的增多使各大城市在轨道交通规划时必须考虑未来旅游发展的需要,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武汉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

    武汉市的轨道交通研究始于八十年代,最初的研究项目是汉口旧京广线外迁改建,提出在原线建设轻轨的设想。

    4.1 线网简介

    目前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发展规划已形成,远景规划年轨道总长219.7Km,设线路7条,4个车辆基地,10个停车场。线路构成如下表所示:

    线别 起点 终点 全长(km) 车站(座)

    1 吴家山 堤角 29.6 26

    2 常青花园 关山 39.1 29

    3 青山 青菱 32.1 26

    4 沌口 新武北 38.4 28

    5 永安堂 新武北 23.8 21

    6 老关村 堤角 25.3 23

    7 古田 野芷路 31.4 21

    合计     219.7 174

    4.2 线网评价

    1)从线网总体结构看它是由核心网和放射网构成,中心区由纵横四条线构成网格状“围”字形核心网,以此为基础,形成联系城市中心区和新城区的放射线,可减少换乘次数,减少中心区客流的换乘压力,适合武汉市交通状况。

    2)线网力求穿越密集走廊,联系大型客流集散地,同时兼顾城市主要发展方向和开发新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部分融入了“绿色交通”理念。

    3)线网能够照顾到武汉市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符合城市的发展方向。

    4)较好的解决了跨江客流需求,在规划远景年,四条跨江轨道将分担83%的公交客流量,满足过江需求。

    4.3 对武汉市轨道交通规划的建议

    1)中心区线网密度在2020年为0.46公里/平方公里,远景规划年为0.82公里/平方公里,而在国外大城市则远远超出此数值,如巴黎中心区线网密度为2.97公里/平方公里,伦敦中心区为2.56公里/平方公里,纽约更是高达3.17公里/平方公里,国内城市如青岛在2010规划年也达到1.2公里/平方公里。可见武汉市中心区线网密度远远不够,这样势必会导致客流失去对轨道交通的需求,转向其它交通工具,因此应提高中心区线网密度。

    2)针对武汉市的交通瓶颈--过江问题,在线路优化时应采取局部优化与整体最优相结合的方法,不可单纯的以线网全局最优为规划目标。保证跨江客流的需求,将是全局最优的前提。为此,适当更改即定线网,增加跨江轨道,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尽快在城市区建设大型的换乘中心,缓解中心区的交通压力,将位于市中心区的长途车站、火车站外迁,迫使客流转向公共交通,选择轨道交通,一方面减少了外来车辆,另一方面使轨道交通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可使原有的铁路线作为轨道线路,降低成本。

    5.结语

    新世纪的城市交通将以“绿色交通”为实践目标,解决交通问题将不仅仅要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还要通过调整原有的轨道交通规划原则,形成立体公共交通干线网,减少私人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减轻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同时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实现交通行业的“绿色性”。

    参考文献:

    陆化普 高嵩 考虑可持续发展的主动引导型交通规划新理论体系的开发,公路交通科技,1999,16(4):29~33

    沈添财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交通实施战略, Http:/www.chinautc.com/hot/green/001.asp

    沈添财 绿色交通的思维与空气品质的改善,城市交通,2001,2

    潘世建 创建厦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交通体系, Http:/www.chinautc.com/hot/green/01.asp

    Chris Bradshaw,The Valuing of Trips,Revised Sep 1994,Prepared for Ottwalk and the Transportation working Committer of the Ottawa-Carleton Round-Table on the Environment,Jan.1992

    蓝军 蒋馥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规划新构想,(畅达新世纪的城市交通),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David Simmonds &Denvil Coombe:Transport effects of urban Land-use change,TRAFFIC ENGINEERING CONTROL,1997,12

道路规划标识第8篇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环境卫生;环卫设施规划

中图分类号:X501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伴随而来的是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垃圾急剧增加。因此,城市环卫设施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各层次的城市规划编制中,控制性详细规划对环卫设施建设最具指导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控规层面的环卫设施规划作出探讨。

2、环卫设施现状

沙北片区位于周口市川汇区,西起贾鲁河,东至大庆路,南临沙颖河,北至建设路,总规划用地3.79平方公里。

规划范围位于沙北滨河地区,本次规划地块南侧沙颍河为城市结构中“一河穿城”之河,文昌街、八一路分别为“两轴拓展”之“东进轴”和“南联轴”,同时规划地块也是以周商路、大庆路交通性主干道为边界的城市核心区域部分区域,可见其在周口城市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自2000年周口撤地建市以来,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市政设施逐步完善。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心城区环卫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就沙北片区而言存在以下问题:

① 生活垃圾混合收运,不利于再生资源的回收和最终处置;人工收运作业比重高,环卫职工劳动强度大。

② 市容环境卫生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街道清扫仍然主要靠人力,专用机具、车辆等设备落后,数量少。

③ 部分生活垃圾转运站设置标准不高,易造成二次污染。

④ 医疗垃圾未做到独立清运、处理,部分医疗垃圾混入生活垃圾,潜在危害大。

⑤ 公共厕所在数量、等级上不能满足市民的生活需要。

3、规划目标和原则

3.1 规划目标

近期,环卫设施满足城市需求,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实现垃圾运输密闭化,垃圾处理无害化,粪便排放管网化,环卫作业机械化,逐步推行源头削减计划。

远期,环卫设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立和完善资源回收系统,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建立完整、先进的环卫监控体系,实现环卫管理科学化,环卫科技现代化。

3.2 规划原则

(1)从解决沙北片区实际问题出发,并统筹考虑财政情况,本着目标先进、逐步实现的原则,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改造与新建的关系。

(2)公共卫生设施的规划布局应本着方便、卫生,有利于管理和作业。一般应靠近道路,尽量在生活居住区以及人流集中的地方设置,要求交通方便,易于识别,方便使用。

4、垃圾转运量预测

垃圾转运量预测采用人均指标法,可按下式计算:

Q=δnq/1000

式中Q――转运站的日转运量(t/d);

n――服务区域的实际人数,本次规划取110000人;

q――服务区域居民垃圾人均日产量(kg/人・d),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无当地资料时,垃圾人均日产量可采用0.8~1.2kg/人・d,气化率低的地方取高值,气化率高的地方取低值。本次规划取1.0kg/人・d;

δ――垃圾产量变化系数。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如无资料时,δ值可采用1.3~1.5。本次规划取1.3;

经计算,沙北片区垃圾日转运量为145t/d。

5、垃圾收运及处理处置方式

(1)生活垃圾收集以容器为主,提倡裸垃圾倾倒,并分类投放收集。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流程如图所示。

(2)规划在2020年生活垃圾容器化收集率达到100%。

(3)2015年开始在沙北片区内试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试点区域内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采用上门服务收集或居民自行投放两种方式,通过垃圾收集容器间,实施密闭收集。在区内推行无公害商品包装。到2020年,生活垃圾全过程分类水平达到50%;约80%的生活垃圾进行焚烧或卫生填埋,其余约20%的可回收物经生活垃圾分拣处理转运站细分类后出售,余下不可回收部分进行焚烧并填埋。

(4)完善医疗垃圾的收运、处理、处置系统,全封闭收运,并进入焚烧场单独焚烧处理,灰渣卫生填埋。

(5)生活垃圾收集将逐步采取源头分类投放,定时分类收集。生活垃圾全过程分类水平逐年递增,到2020年达50%。

(6)可回收物运至生活垃圾分拣处理转运站,细分类后的可回收物直接出售,资源回收的剩余垃圾再用压缩密封式垃圾车运往焚烧场。

沙北片区垃圾收集、处理推荐流程

6、其他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方式

建筑垃圾:由指定单位统一管理,明确各自的清运责任。

危险固体废物:由环卫部门专门进行密闭收集并焚毁。

7、环卫设施规划

7.1 公共厕所

公共厕所之间的距离在商业性路段宜小于400m,生活性路段宜为400m~600m,交通性路段以600~1200m为宜,大于2公顷的公共绿地也应设置。至规划期末区内共规划公厕30座。公厕建筑面积一般为30~60平方米,独立式公厕用地面积应大于80平方米。同时公共厕所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公共厕所应设置在人流较多的道路沿线、大型公共建筑及公共活动场所附近。

(2)独立式公厕与相邻建筑物间应设置不小于3米宽绿化隔离带。

(3)附属式公厕应不影响主体建筑的功能,并设置直接通至室外的单独出入口,同时室外应设置醒目标识。

(4)公共厕所宜与其他环境卫生设施合建。

(5)城市绿地内设置公厕,应满足环境及景观要求。

(6)公厕应设置残疾人专用通道和残疾人专用蹲位。

7.2 垃圾转运站

前面经计算得出规划区内日垃圾转运量为145吨,因此规划期末区内共规划垃圾中转站3处,采用小型V类转运站,设计转运量为50t/d,位于人民路与规划一路东北、新民路与前太平街东北部以及庆丰西路与轻工二路东北部,用地面积分别位于为1508、1500和915平方米,与周围建筑物间隔一般不得小于8米。

7.3 生活垃圾收集点

供居民使用的生活垃圾容器,以及袋装垃圾收集堆放点的位置要固定,既应符合方便居民和不影响市容观瞻等要求,又要利于垃圾的分类收集和机械化清除。

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一般不应超过70m。在规划建造新住宅区时,一般每4幢设置1个垃圾收集点,并建造生活垃圾容器间,安置活动垃圾箱(桶)。

生活垃圾容器间按照可回收利用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分类设置三种垃圾容器,垃圾容器应为活动式,便于清运,还应能够密闭并具有便于识别的标志。垃圾容器间应设置通向污水管道的排水设施。

医疗废弃物和其它特种垃圾必须单独存放。垃圾容器要密闭并应有易于识别的标志。

7.4 废物箱

1、废物箱的设置范围

道路两侧,商业街、广场、等繁华区,以及公交车站点、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周边必须设置废物箱。

2、废物箱设置间隔标准

主干道路及人流量较大的支路或路段每间隔80-150米设置废物箱。次支道路及有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快速路每间隔100-200米设置废物箱。道路废物箱的设置可按不同路段人流量和污染情况做间隔调整。

商业街、步行街等繁华地段,每间隔50-80米设置废物箱。

公交车站点、停存车场等人流量较大,易发生污染的地区及公共设施周边应根据需求,合理设置废物箱。

3、废物箱设置规格标准

主干道路及人流量较大的支路或路段,设置废物箱的有效容积为100-150升,限高1米。次支道路及有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快速路,设置废物箱的有效容积为80-100升,限高1米。

商业街、步行街等繁华地段,设置废物箱的有效容积为150-200升,限高1.1米。

公交车站点、停车场等人流量较大,易发生污染的地区及公共设施周边设置废物箱的有效容积应根据需求,选择上述规格的废物箱。

废物箱应选用多箱或多格并标以不同标识(如废纸、塑料橡胶、玻璃、金属和其他垃圾),以满足垃圾分类收集要求。

7.5 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工人作息场所

工人作息场所宜与垃圾收集站、垃圾转运站、环卫车辆停车场、独立式公共厕所合建。区内数量按照清扫保洁服务半径1km设置,结合垃圾转运站建设设置3处,结合公厕建设设置3处,每处休息场所面积30平方米。

7.6 环卫车辆停车场

环卫车辆按照2.5辆/万人估算,本编制单元需27辆,按照中小型车辆每辆100平方米停车场用地面积计算可知,共需2700平方米停车场用地。环卫车辆停车场可结合垃圾转运站合并建设,但应避开人口稠密和交通繁忙区域。

8、结语

在今天,城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于自身生活的环境条件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卫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决定了“城市静脉”与“城市肾脏”的功能强大与否。要解决现代城市所面临的垃圾围城、垃圾处理难以为继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环卫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编制具备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高质量的规划,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志宏.北京市海淀区环卫基础设施规划的思考 [J].环境卫生工程, 2006,14(2)

[2]郑连勇.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指南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CJJ27-2012 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S].

作者简介:

1李回焱(1985-)男,河南省郑州人。现为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助理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