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对农产品的需求

对农产品的需求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6 09:25:18

对农产品的需求

对农产品的需求第1篇

需求弹性是经济学中一个使用较为广泛的概念。它对解释现实中的许多现象和指导我们做出理性决策十分有用。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又称农产品需求弹性,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灵敏程度,即指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不同农产品,其需求弹性是不同的,一般用需求弹性系数来表示。需求弹性系数是指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与价格变动比率的比值。需求弹性系数等于0时,需求完全没有弹性。即无论价格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需求弹性系数等于1时,需求是单位弹性,表明需求量的变动幅度与价格的变动幅度相同。需求弹性系数大于1时,需求富有弹性,表明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大于价格的变动幅度。需求弹性系数大于0小于1时,需求是缺乏弹性的,表明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小于价格变动幅度。一般认为,相对于非农产品而言,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表现为缺乏敏感,即需求弹性系数小于1,也就是说即使产品的价格发生很大的变化,其需求数量的变化也不会很大。

在实践中,某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大小,由众多的因素共同综合决定。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消费者的需求程度。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强度大而稳定,需求弹性越小。例如,大米、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一般都小,属于缺乏弹性的农产品;相反,消费者对非生活必需品(如海鲜、食用蛇等)或奢侈品的需求强度小且不稳定,属于富有弹性的农产品。2、农产品的替代品数及替代程度。如果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越多,其替代程度越大,则该农产品的需求越富有弹性。相反,它的需求就缺乏弹性。3、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农产品的用途越广泛,其需求弹性就越大,用途越少,其需求弹性就越小。此外,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者调节需求的时间等对农产品的需求弹性也会产生影响。

二、需求弹性低是农产品的普遍规律并决定了农业的弱质性

(一)农业的弱质性

农业是以生命有机体作为生产对象,是自然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农业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中,普遍表现出弱质性特点。农业的弱质性是指农业受规律性制约所特有的不足与劣势。农业的弱质性主要表现为:生产周期长,供给调节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影响;农业比较利益低,处于不利地位。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大、农产品需求弹性小等农业特性,决定了农业“弱质产业”的角色。

(二)需求弹性低是农产品的普遍规律并决定了农业的弱质性

农业是自然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风险大、比较效益低、农产品需求弹性小是农业的基本属性。需求弹性低是农产品的普遍规律。首先,农产品不同于工业品及非农产品,其多数是生活和生产必需品,需求量和需求结构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基本要求,受价格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表现出一定的刚性,因而在一定时期内,农产品的需求并不会因农产品的价格上升而迅速减少,也不会因价格下降而迅速增长。其次,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导致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在对农产品需求相对不变或需求增长不及农产品产量增长快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农产品产量需求缺乏弹性。再次,由于农民生产的分散性、弱小性,农民不可能形成价格联盟,采取维持农产品价格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最后,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低下,吸纳和保护资源的能力不强。农业的本质决定其缺乏比较优势,即农业收入的长期增长速度总是低于非农业的增长速度。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是农业弱质性的根源。

三、调控农产品的需求弹性,缓解农业弱质性

(一)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的品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产品消费需求正向优质、营养、安全方向发展。但是,我国农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产期集中,品质较低的特点与这种转换趋势不相适应。以水果生产为例,我国的水果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好果率只有30%,可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优质果不超过5%;品种结构不合理,苹果、梨、柑橘3大品种占水果总面积的54%,产量占水果总产量的65%,且产期过于集中,适合不同需要的特色品种和不同上市期的品种相对较少。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品种改良和良种推广,下决心淘汰劣质品种,大力开发优质品种,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发挥比较优势为基础,努力改善农产品的结构,不断增加高层次需求农产品的生产。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充分挖掘地方传统优势品种,推广名、优、特、新、稀的农产品品种。就粮食来说,按照食用优质化、用途多样化、品种专用化的要求优化结构,发展优质稻米,开展绿色无公害大米生产。水果生产向优质化、营养化、高档化转变,发展名特优新产品。畜禽产品也要选用低脂肪、高蛋白、瘦肉型和优质传统品种及特种经济动物,以良种不断改善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

(二)提高农产品储藏保鲜质量

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要求。目前我国农产品仍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在整个物流链条上,未经加工的鲜销农产品占了绝大部分,储藏的水果不到总产量的20%,冷藏库和气调库的储藏量仅占水果总产量的7%左右。我国农产品中相当一部分新鲜产品由于运价、运力、交通基础状况和产品保鲜技术造成腐烂、变质,损失巨大。有数据显示,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是说l/4强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美国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因此,要对现有冷藏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加强农产品储运保鲜等市场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网络系统,最终实现鲜活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效、便捷流通,使农民得到实惠。

(三)完善加工体系

我国农产品市场上,大部分农产品未经加工或仅经过简单的粗加工即进入消费市场,包装不标准,质量不稳定,农产品的增值程度低,大大降低了市场的竞争力。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一般都在90%以上,农产品加工值大多是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为80%。而我国农产品加工初级产品多,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加工率只有20%~30%,加工增值不到农业产值的80%,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不到30%。农产品加工尤其

是精加工和深加工,是提高农产品品质的重要途径。要适应新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具有当地优势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优质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和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步伐。

(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农业科技贡献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准。世界上凡是农业比较发达、先进的国家,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都比较高。据统计,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都在75%以上,德、法、英等国甚至达到90%。我国的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只有45%,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动员全国农业科技力量,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强科研、教学、推广单位的密切协作。加大政府对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经费的投入强度,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市场体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多元化保障体系,降低农业技术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业科技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从而保证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能够应用于农业。

(五)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农药、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注水肉、毒大米、劣质奶粉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对人类生命的健康和安全构成极大威胁。要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关键要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从源头抓起,要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监测与保护及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业标准化制定、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检测体系建设、产品例行监测等工作投入力度。建立标准化生产长效机制,完善管理制度,使标准化生产稳步进行。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市场监管,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秩序,进一步完善执法体系,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力度。

对农产品的需求第2篇

论文关键词:有效需求,信贷产品,汇兑业务,扶贫小额贷款

一、农村金融产品需求现状以及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普通的存贷款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增加了各类银行卡等支付结算和理财等服务需求;一般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开始产生,产业集群化龙头企业的大规模资金需求也有所增加。但是,需求种类虽然有明显增多,有效需求还明显不足。造成有效需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农村客户对金融产品使用意识较薄弱

长期以来,重储蓄、轻投资的消费观念在我国农村没有得到革新,因为人们对各种经营的市场风险预测心中无底,参与市场竞争的信心不足。而且农村地区各方面的信息比较闭塞,对各种投资活动不甚了解,因此金融业务在农村地区缺乏足够的群众基础与市场基础。

农村经济环境较差,这对农村客户金融意识的培养不利。在农村日常交易基本上都是小额交易,居民一般采用现金或者支票来完成交易。这样的客观环境使居民没有意识到金融产品的重要性,在观念上不了解不接受金融产品,为金融产品在农村的推广造成主观性障碍。

(二)农村地区金融设备有效投入不足

农村银行网点设置严重低于城市地区,这对农村金融的发展起不到积极作用,金融设备有效投入不足,造成金融环境较差,银行卡产品就不好推广。由于农村地区人口稀疏地域跨度大,对商业银行的投入及管理有很多不利及不便,因此网点设置及金融机具的配备等严重低于城市地区,使目前大多数以银行卡为载体的金融业务无法实施。

(三)针对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很少

目前各种金融产品创新不断,但是这些新产品中,无论是贷款方面,还是理财产品方面,没有针对农村地区,可以说根本没有考虑农村客户。而且金融品种业务与农村地区客户需求不匹配,不适应新时期的农村新需求。

二、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提高金融产品有效需求的措施

金融产品的创新应该始终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进行,让金融需求引导金融的供给。加快农村金融服务领域的金融创新,扩大支农服务范围,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和提高服务质量。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主要有农户和农村企业,金融产品的创新也应该以满足这两方面的需求为主。以下是我对金融产品创新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大金融产品宣传力度

加大金融产品投入与宣传,改善用卡环境,提高农村地区金融产品的认知度,对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开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政府应当大力支持金融产品的使用

政府应当采取积极策略广泛深入的宣传银行卡应用的知识。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利用有关金融产品推广应用的广告和专题片,使金融产品深入人心,提高客户使用产品的意识。农村地区政府人员应该倡导并带头使用产品,引导并形成一个积极的金融产品使用环境,农村客户信任并且接受金融产品。

2.对一些现金收费流量大部门免费安装POS机

对医院、学校、加油站等部门免费安装POS机。同时鼓励水电气等公用企业使用POS机。同时政府应该利用其主导地位,调动商户使用POS机和受理金融业务的积极性。

(二)大力推出贴近农户生活的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

1. 以金穗惠农卡为模板的银行卡产品应在农村推广

农行已经在成都发行了面向广大农户研发的综合性借记卡----金穗惠农卡,这预示着银行卡这一现代金融产品将在广大农村普及。该卡的业务是实用性的。比如可办理循环小额农户贷款,可以满足农户一次授信循环使用的需求,这项业务使用方便,不误农时,对农户考虑周到;惠农卡还可以办理财政补贴领取、社保医保资金缴领、水费电费缴纳等事项,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农行卡办卡用卡的成本也比较低,受到农户的拥护,极大提高了农户用卡的积极性。

2.农村汇兑业务要解决农民异地存取款困难问题

农户汇兑业务主要是为方便农民工异地存取款,江苏省在汇兑业务的创新上的经验值得借鉴。江苏2005年成功推出了全国首张省级联社借记卡---圆鼎卡。它集存、取、汇款等功能于一身,能在加入中国银联网络的金融网点自动柜员机上办理业务,可在所有中国银联特约商户刷卡消费。“圆鼎卡”服务对象以农户为主,办理流程简便,服务周全,深受农民欢迎。截至2006年6月末,江苏省发卡量已突破170万张,业务量呈明显上升趋势。

(三)为农村地区生产提供针对性金融产品创新服务

扶贫小额贷款业务是目前相对最好的一项支农业务。通过农村信用社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农户发放,帮助其发展小型生产经营项目,实现增产增收目标。江苏省、山西平遥、天津等地区的扶贫小额贷款业务运行的相对成功。截至2008年2月底,江苏省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6.8亿元,其中支持个人创业26.37亿元,扶持劳动密集型小企业20.43亿元;山西平遥已经累计向2175户农户发放了17923万元贷款,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最得力的助手。

扶贫小额贷款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农户需求进一步细分,比如针对农户养殖的养殖类小额贷款,周期长、收益低是农业种植的特点,但又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存,因此此类贷款的金额可以略低,利率尽量低,但还款期限应该宽松;针对农户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小额贷款业务在农村很有市场,农民个体户发展非农业生产对资金的需求也很旺盛,此类生产活动周期相对较短、风险较高,因此在贷款额度上适度放宽,利率及还款期限限制要严格。

(四)金融产品创新应该着力支持农村中小企业

农村中小企业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农村经济主要由中小企业带动作用。他们不仅可以为农户提供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必需品,还可以吸收剩余劳动力,解决部分就业问题,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在某种意义上对农村的经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针对农村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意义重大,农村中小企业因缺乏抵押担保,贷款目前依然艰难,但是中小企业又急需资金,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贷款方式的创新便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起点。循环贷款、整贷零偿贷款、存货融资、动产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等等贷款方式的应用,能积极推动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

三、结论

农村金融问题一直是金融体系中的难题,本人认为需求问题更是农村金融问题中的核心问题。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虽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空间也是相当大的。针对不同的需求主体推出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对刺激农户金融有效需求的作用是显著的。

参考文献

[1]罗斌,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2]易丽丽,浅谈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的现状及对策,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6第4期

[3]魏晶雪,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对策研究,经济师,2008年第3期

对农产品的需求第3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世界农业;有效供应

中图分类号:F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8―0037―04

从2007年开始,美国因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引发次贷危机。2008年7月中旬以来,美国次贷危机通过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而将风险不断扩散,并进而蔓延到全球整个金融体系,最终酿成金融危机。目前,金融危机已对全球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还在深化,2008年世界经济已明显放缓,下行风险逐步加大,前景更加不确定。对于刚刚经历粮食危机的全球而言,金融危机对世界农业发展又带来了新的不稳定因素。

一、金融危机对世界农业影响的主要表现

金融危机对世界农业的影响最终体现在农产品价格变化上。由于金融危机造成流动性紧缺,加之市场预期全球经济放缓、需求下降,各国投机性资金纷纷撤离农产品期货市场。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已开始显现,国际大宗农产品需求的明显下降,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也出现高位回落。国际农产品价格变化表现为三个特点:一是下跌幅度大。2008年6-10月,国际农产品价格指数从最高点179.8跌到130.7,跌幅约达49个百分点(见图1)。二是下跌速度快。2008年10月份国际产品价格与2007年8月份价格差不多。从2007年8月份价格上升到最高点,共花了10个月,而从最高点跌到2008年10月份价格,只花了4个月。三是各种农产品价格全面下滑。2008年进入7月份,谷物和油脂开始大幅下跌,月跌幅分别达到19和30个百分点;进入8月份,奶类价格开始加速下跌,月跌幅达23个百分点,比1-8月份快了20个百分点;进入9月份,糖料价格开始大幅下跌,月跌幅达到11个百分点;进入10月份,肉类价格开始大幅下跌,月跌幅达7.5个百分点。

二、金融危机给世界农业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受金融危机冲击,全球经济增长前景恶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08年11月6日的《世界经济展望》作出预测,预计世界经济增长将从2007年的5%下降到2008年的3.75%,2009年将降至2.2%。全球经济的持续下滑将给世界农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一)农产品需求下降已显现,今后压缩的空间不大

农产品的需求主要包括食物需求、饲料需求和工业需求。在这三种需求中,食物和饲料需求刚性明显,不会出现较大波动的增减情况;工业需求弹性大。增加和减少的速度快,波动比较剧烈。以谷物为例,口粮和饲料的消费增长相对缓慢,2008/09年度仅分别比2007/08年度增长1.3%和2.O%,而工业消费增长了11.8%(见表1)。在农产品的各种需求中,金融危机主要影响的是工业需求。受金融危机冲击,许多深加工企业(如淀粉、味精、生物燃料)效益普遍大幅下滑,企业亏损严重,停产、限产的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金融危机波及原油市场,从2008年8月份开始,国际原油价格开始大幅下跌,价格指数从248,43跌到10月份的136.25,3个月下跌了45.16%(见图3)。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暴跌“挤压”生物能源“泡沫”,导致大批生物能源生产企业利润空间大幅压缩,部分企业还将面临破产。如2008年12月份,美国第二大乙醇生产商Verasun公司宣布破产,德国的生物燃料生产商Campa GmbH公司第二次宣布破产(该公司年产能在15万吨)。生物燃料行业遭受重创,将大大减小对农产品的工业需求。但是,由于工业弹性大,需求变化“来得快、去得也快”,估计后期工业需求再次压缩的可能性不大。总需求进一步下降的可能性很小。

(二)生产要素投入可能减少,农产品供给将出现大幅下滑

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为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从土地来看,土地投入将减少。2007年以来,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为了缓解农产品供需紧张的局面,主要农业生产国如美国、欧盟都减少或放弃休耕计划。如美国国会通过的2008农业法案,将休耕保护计划的土地面积上限由3920万英亩下调至3200万英亩;欧盟委员会决定在2007年秋季至2008年春季期间将欧盟境内土地的休耕率由过去的10%降为零。但随着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主要粮食生产国的农民极有可能再次加入土地休耕保护计划。从资本来看,农业投资将减少。一方面,农业投资风险大、利润率低,一般在资金转移时,投资者首先会从农产品市场不断撤资:另一方面,银行对农业部门的贷款会减少。目前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如美国、一些欧洲国家等出现了信贷紧缩,银行普遍惜贷,农业生产者更难得到生产所需要的贷款,这会影响下一年度农作物的种植,给农业生产前景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从劳动力来看,劳动投入将减少。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下挫降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劳动力投入将会减少。

(三)农产品贸易额将下降,贸易保护主义有可能抬头

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世界各国均在收缩消费,加之政府采取紧缩政策,减少开支,必然导致农产品进口的减少,最终导致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下降。以谷物为例,根据美国农业部2008年11月份的《全球农产品供求预测》,2008/09年谷物的总出口为2.64亿吨,比上年减少500万吨。这一数据还是在2008年上半年世界经济繁荣的情况下发生的,预计今后农产品需求会进一步减少,出口总额还将下降。在2008年农产品供给既定的情况下,随着需求的减少,世界农产品贸易竞争将异常激烈。由于金融危机,一些国家的货币将贬值,这将大大增加这些国家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为了减少或缓解危机对国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影响,贸易伙伴国家可能采取进口保护措施,其中包括提高关税和配额限制。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为了对抗由于贸易伙伴的货币贬值所增加的竞争力,波兰提高了某些重要商品的关税并引入了关税配额限制。1999年2月,配额按季度确定。以防止季节初期进口洪流的冲击。

(四)金融危机对世界农业影响的综合判断

目前金融危机对世界农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上。其深层原因是在农产品供给基本确定的前提下,需求大幅度萎缩。从短期来看,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跌对消费者是有利,但是从长期来看,并非如此。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将会切断国际低价农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国内农产品价格下跌的幅度可

能不大;另一方面,供需矛盾可能再次出现。从需求来看,农产品的工业需求在2008年已经大幅下跌,总需求再进一步压缩的空间很小。从供给来看,生产要素投入(特别是农业投资)将减少。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将很难出现“V”型翻转,更可能会呈现出“U”型翻转的特征,这意味着全球经济将较长时间保持衰退状态,持续时间可能是3-5年。金融危机较长时期的冲击下,可能导致农产品供给大幅减少。在需求基本不变,供给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世界农产品价格可能再次上升。

三、我国应对世界农业形势变化的政策选择

面对金融危机带来世界农产品价格再次大幅上升的可能,我国要积极做好准备,千方百计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以减轻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甚至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加大支农投入,确保主要农产品充足供应

首先,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产量。一是要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重点支持关键领域、重要产品、核心技术的科学研究。加快推进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整合科研资源,加大研发力度,尽快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高产、优质、高效的转基因新品种。二是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深入推进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支持科技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到农技推广一线工作。三是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培养新型农民。采取委托、招标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培训的活动中来。其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农产品损失。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是农业最重要的抗风险工具。因此,各级政府要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部署的政策措施,切实改善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稳产高产。第三,加大补贴力度,完善补贴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离不开农民,需要坚持生产性补贴和收入性补贴相结合、综合补贴和专项补贴相结合,继续较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的各种补贴,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完善补贴办法,鼓励农民积极进行农业生产。

(二)加强宏观调控,确保主要农产品均衡供应

政府要密切跟踪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不断完善储备吞吐调节机制,灵活运用多种手段,保证主要农产品均衡供求。一方面,统筹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合理安排进口,确保国内主要农产品均衡平衡。一是要把握好农产品进出口时机和节奏。要密切关注农产品国内外供求和市场变化形势,重点跟踪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市场供求状况,把握好农产品进出口时机和节奏。二是要健全高效灵活的农产品进出口调控机制。加强农产品进出口协调和管理,密切关注并及时分析农产品国内外供求形势和市场变化情况,及时把握国际市场重要农产品价格动态信息。做好粮食进出口调控工作,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要加快物流体系建设,促进国内主要农产品区域间的均衡供应。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和农产品经纪人等现代农产品市场流通主体。通过政策扶持和投资引导。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推进主要物流通道和节点项目建设,推广应用散粮运输装卸新技术新设备,改善农产品物流条件。通过各类流通组织的积极参与,采用先进的物质技术装备,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平衡区域间农产品供求矛盾。

对农产品的需求第4篇

关键词:需求方牵引;农业企业;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0-0118-02

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和历程已经证明,技术创新是人类的财富之源,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还带动了新产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演进,促使经济持续发展。但是技术创新无论是作为一种企业行为还是一种企业绩效,都要经过市场的检验,都要符合市场的需求,能够满足和创造需求的技术创新才是持久的,有生命力的。

民以食为天,农产品的需求是人们的基本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对农产品的消费开始由数量满足型向质量保障型的方向发展,百姓对农产品及服务的需求无论在需求宽度还是需求深度上都有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国的农业企业必须以分析和预测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把握市场需求的脉搏,进行适时的技术创新。有研究表明,在市场因素中,对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影响最大的是潜在市场容量大小和农户、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接受。[1]

一、农业企业的特点及其技术创新的意义

相较于工商企业,农业企业有其明显的特点,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也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企业的特点

农业企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一般指使用一定劳动资料,以现代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为主,进行专业分工协作、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从事商品性农业生产以及与农产品直接相关的经济组织,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有关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活动的经济体。主要包括从事种植、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等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还包括以农产品为直接原材料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企业除了具有一般企业的特征外,还具有本身的特征。一是农业企业经营对象的鲜活性。农业企业区别于工商企业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农业企业经济活动的自然性和有机生命性比较明显,以生物、动物农产品作为农业企业的经营对象。二是农业企业生产面临多重风险,经济效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农业生产是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自然生产过程。这两个过程交织在一起,使其必须同时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农业企业无法像工业企业一样进行标准化生产,这给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带来难度。三是农业企业自身素质不高。农业企业以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为主的特点,很多农业企业处于人口规模不大、人才流动性不强、交通不够方便的二三级城市或农村乡镇,市场营销观念较为落后,缺乏竞争、质量和品牌等意识。基于农业企业的上述特征,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项具有高风险的活动,相对于其他类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而言有较强的地域性、极大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较长的创新周期。

(二)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主体又是企业,而农业企业作为上联农民、下联市场的农业经济组织,是现代农业最主要的经营主体,因此,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所在。农业的技术创新关系到老百姓的基本生活,企业依据市场而进行的创新,可以更好地满足百姓的需求,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此外,农产品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农业企业本身要要提高竞争力、获得超额利润也只能通过创新活动才能实现。

二、市场需求和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

研究表明,技术创新要想在企业内部得到有效开展,需要企业内外动力的支持,概括起来主要有市场推动、技术发展的推动、政府政策行为的推动、企业家行为的推动、市场结构的作用推动。而在这些创新动力中,市场牵引是最为重要而持久的力量,包括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在市场经济时代,企业的行为取决于市场的需求,它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目标。大量的实证研究和分析表明,绝大多数创新都是由市场需求引发的(而不是由技术推动激发的)。[2]

在农业企业所面临的各类风险中,市场风险不容忽视。因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最终成果要在市场阶段实现,如果市场阶段失败,整个技术创新活动将是功亏一篑。据美国工业协会统计显示,在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中,工业品失败率大约在25%,消费品失败率则在30%~40%。进一步对失败原因调查研究表明:技术失企业生产而言,成功的标志是其生产的农产品在市场上获得认可,这样才能实现其商业价值。所以在农业企业经营中,企业家需要考虑农产品的市场需求,考虑消费者是否可以接受其农产品。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要通过创新来争得市场的一席之地,这样才能使其产品在市场中占有相对优势,从而获得超额利润。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选择是否符合当今社会需求,是否能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是企业在竞争中成败的关键。另一方面,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也要通过分析和预测农产品市场需求作为其出发点。所以农业企业要技术创新,要以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为出发点。

对农产品的需求第5篇

关键词:农产品供求视角;农业经济发展;分析;加强

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是保证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为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我国政府制订了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宏伟蓝图,为促进农民增收,维护我国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创造了条件。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农产品价格的最主要因素是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供给大于需求,价格就会下降,农民的收入就会降低甚至亏本,农民种、养殖农产品的积极性就会被严重挫伤;需求大于供给,农产品的价格就会上升,农民的收入就会增加,就会提高农民种、养殖农产品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认真分析农产品的供求关系,确保农民增收,对于调动农民种、养殖农产品的积极性,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变化分析

1.我国主要植食类农产品的需求量将逐渐增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将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和传统的饮食生活相比较,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食物加工方式,深加工食品以及精细加工食品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而深加工食品以及精细加工食品必将导致主要食用农产品需求量的增加。

2.我国肉蛋奶类食用农产品的需求量将逐渐增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饮食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传统的植食性食品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对于高蛋白、高营养食品的追求越来越迫切,从而不断推动我国肉蛋奶类食用农产品的需求量增长,这样,收入的不断增长就成为了我国人均高蛋白、高营养食物的主要推动力,也必将导致我国肉蛋奶类食用农产品需大于求的矛盾。

3.我国副食农产品的需求将逐渐增长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人们对于营养均衡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蔬菜、水果等副食农产品的需求也将逐渐增长,对于蔬菜、水果等副食农产品的再加工食品的需求也会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这样也会导致副食农产品需大于求的矛盾。

4.我国纤维、羊绒、鸭绒等服装原材料的需求将逐渐增长

经济的快速增长必将使人们更加注重穿戴,这样必将带动服装业的繁荣发展,从而不断满足人们对于服装的需求,而服装业的繁荣也将带动我国纤维、羊绒、鸭绒等服装原材料需求的增长;同时,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纺织品以及服装的出口贸易额必将越来越大,这样也大大提高了我国纤维、羊绒、鸭绒等服装原材料的需求,而纤维、羊绒、鸭绒等服装原材料的来源就是种、养殖业。

5.人口的增长使得上述种、养殖业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

随着营养水平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提高,我国出生婴幼儿的成活率不断提高,老龄化水平也在提高,同时我国第二次生殖高峰也将来临,这样就导致了我国人口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尽管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深入人心,人口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控制,但是人口的增加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人口增加也必将导致对主要植食类农产品、肉蛋奶类食用农产品、副食农产品、纤维、羊绒、鸭绒等服装原材料需求量的增加。正是因为如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主要农产品的需大于供的矛盾将会延续下去。

6.小麦、大米主要粮食的需求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尽管主要植食类农产品、肉蛋奶类食用农产品、副食农产品、纤维、羊绒、鸭绒等服装原材料需求量总体上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但是小麦、大米主要粮食的人均需求量却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并且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其下降趋势不会改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对于动物性食品以及其他农产品消费量的增加部分替代了人民群众对小麦和大米的消费。

二、大力加强农业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要想解决日益紧迫的农产品需求,必须努力创造条件,大力加强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必须大力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优势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从而不断夯实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的供给。其次,要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我国农业科技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努力将我国农业科技推向世界最高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生产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第三,努力改进和加强农业生产措施,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国家要不断加大对农业生产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我国农业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农产品供需失衡的矛盾必将能够得到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期盼已久的小康社会也必将来临。

参考文献:

[1]孙 鹏: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经济生活文摘,2012,04.

对农产品的需求第6篇

关键字:农村公共产品市场化研究综述

一、引言

农村的公共产品作为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生产资料,是涉及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的重大问题,也是三农问题中的重要内容。当前,对于农村公共产品的研究并不少见,但系统地理论性阐述还不多见。有鉴于此,本文从系统阐述的角度入手,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市场化问题研究进行综述和分析。

二、农村公共产品市场化的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的经济学家Paul A. Samuelson在《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1954年11月号上发表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提出的,此后在经济分析(特别是公共选择和公共经济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该理论认为,公共产品具有效用不可分性、消费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三个基本的特征,而这是区别于私人产品的主要标志。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公共产品包括了很多的种类。鉴于研究的需要,本文根据所处区域的不同,将其分为农村公共产品和城市公共产品。这里的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农业、农村或农民生产生活共同需要的,具有一定“典型特征”的产品或服务的总称(叶兴庆,1997;黄志冲,2000;陶勇,2001;熊巍等,2002;林万龙等,2003;岳军等,2004等)。按其性质(特征),还可以分为农村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混合物品)。农村公共产品也可以分为三类:A、接近纯粹公共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农村社会保障、小流域防洪防涝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农田防护林、病虫害防治等;B、准公共产品:农村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农村水利灌溉系统、农田改造、农村医疗、农村道路建设、乡村电网建设、农村文化场馆建设等;C、接近私人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农村电信服务、农村成人教育、自来水、农业机械设备投入等(徐小青,2002)。

因此,农村的公共产品中准公共产品的种类居于主体地位。

三、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市场化的现实问题

(一)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市场化的供给问题分析

1、“政府失灵下”的公共产品供给

赵战军等(2005)认为政府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如同市场制度一样,同样是内生变量,其自身的运行以及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同样存在交易成本问题,其成本和效率较私人部门难以测量,有着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邓可颂(2006)则认为公共产品由于其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以及“搭便车”现象的存在,所以理应由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来提供。然而直接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县乡财政幕墙困难重重,农村公共产品的攻击便失去了必要的财政支撑。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县乡政府的债务总规模在4000亿元到1万亿元之间。困难重重的县乡财政缺位于农村公共产品的攻击,是我们需求农村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的现实诱因。

2、社会环境下的公共产品供给

我国农村分布较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近73%。在幅员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的广大农村建立起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单方面地依靠政府力量,在国家财政尚不十分雄厚的条件下,显然存在着困难。因此,迫切需要引进市场机制。民间资本进入公共产品供给领域,在适当的政策引导下,可以很好地解决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赵战军等,2005;古明加,2007)。

根据供给自动产生需求的“萨伊定律”,诸多的问题导致的农村公共产品在供给上的严重不足,势必会影响到农民的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很多学者也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但总体来看,这些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研究经济发展水平对公共产品供求影响的多,研究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少;研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多,研究需求的少; 研究农村公共产品“一般性”特征的多,研究地方特征的农村公共产品的少;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因而有些问题仍需深入探讨(吴美华等,2005)。

(二)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市场化的需求问题分析

根据有效需求理论,需求决定供给。衡量公共产品的供给绩效,主要看这种供给是否满足了公共需求,无视需求的公共产品供给,则是一种无效供给更是一种对公共资源的浪费。因此,农民的需求偏好成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依据,需求的满足程度则是判断供给有效性的标准。张素罗等(2008)通过对河北省农户的调查研究,归纳了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状况及特征:一是农民需求遵循先生存后发展 ,先眼前后长远的原则;二是需求具有普遍性和显著的倾向性,农业技术、市场信息、农产品、教育、医疗等受到农村的重视;三是需求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并存,并且伴随着动态性;四是农民需求满意度普遍较低,说明了供需矛盾的失衡。

张小虎(2007)根据甘肃省的统计数据分析了该省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现状:主要有对农民务工的培训需求,弱势群体的救济需求,农村饮用水的解困与达标需求,乡村公共道路和环境卫生的发展需求等。匹远配等(2005)年在对全国三个贫困地区的研究中发现,从全国来看,生产性公共产品(农灌、道路等)逐步向服务性公共产品(教育、医疗、农技培训等)转变,贫困地区也不例外。由于都是山区,地势偏僻,生活环境较差,对道路、桥梁需求自然比较多,而且这些地方对水的需求也是比较多。由于长期生活在闭塞环境中以及受少数民族自有文化、观念的影响,三个县的农民对外出务工要求不强烈。另外,公共产品需求的区域特色比较明显。

四、农村公共产品市场化的途径选择

由于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上的低效率加上公共产品可以细分,因此,公共产品在解决技术上的排他性之后,给私人供给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对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要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民办公助的含义是,对于涉及到农民切身利益的农村公共产品,应当贯彻“谁受益,谁负担”和“量力而行”的原则,由农民按照受益程度大小进行集资生产。同时,财政要给予一定的补贴来弥补公共产品外溢带来的成本。对受益范围较小的俱乐部产品,如农民专业协会的组织构建,就要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而对受益范围较大的俱乐部产品,如防洪的堤防和水利工程,则要采取“公办民助”的形式。所谓公办民助,就是政府在生产农村公共产品过程中,农民根据受益的程度作一定的投入;对私人产品化的公共产品则采取“公退民进”的形式。公退民进是指私人产品化的公共产品,也就是私人产品,政府应该不再供给,而转交给市场个人供给。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一些富裕的农民开始单独购买大中型农业机械,并且一些专门为农民提供大中型农业机械服务的公司已经成立,农民通过付出租金来购买这些服务。所以在这一领域,就应该采取“公退民进”的形式。

张润君(2009)分析了西北民族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化模式,认为多中心制度安排以及市场化和社会化途径既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基本取向,也是西北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创新的必然要求。并从西北民族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的政府主导性以及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困境出发,提出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三分”模式,即对公共产品进行科学分类、分区、分阶段供给,以充分调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积极性。而且要在尊重西北民族地区实情的基础上,分地区、分步骤供给农村公共产品。渝桂海(2009)则探索了贫困山区公共产品的市场化问题,认为必须科学划分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全面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倡导供给主体、供给模式多元化,突显重点公共需求供给的优先化,探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化、社会化,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配套措施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①叶兴庆. 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J].经济研究,1997(6)

②张军,何寒熙.中国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改革后的变迁[J].改革,1996(5)

③汪前元. 从公共产品需求角度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走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9)

④林毅夫,蔡日方,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对农产品的需求第7篇

关键词:地域;购买力差异;消费市场开发

农村购买力是中国消费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中却重视不够,严重影响了以启动经济为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启动经济必须重视农村消费市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必须提高农村购买力。

一、地域购买力差异

购买力是人们支付货币购买商品或劳务的能力,或者说在一定时期内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总额。它是消费者能对公司施压降低其产品及服务价格的能力,同时也反映该时期全社会市场容量的大小。一切不通过货币结算的实物收支和不是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支出,如归还借款、交纳税金、党费、工会会费等,均不属于社会商品购买力范围。要形成购买力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品牌产品的特点及优势;二是消费者需求及承受力;三是品牌产品对于消费者需求的满足程度。众所周知,消费者的购买力与其经济承受力是分不开的。考察消费者的经济承受力主要看他们的收入以及消费者为各项改革和物价上涨的付出。由于收入差距的存在,购买力也存在地域差异。这种地域购买力的差异性表现在:一是地区间购买力的差异。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对彩电、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需求量与20世纪80年代末相比呈明显上升趋势,录像机、空调、组合音响已进入部分率先富裕的家庭;中部地区农村居民对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等较高档次的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潜力巨大;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将进入数量增长型扩张阶段。因此,在需求的质和量方面都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二是地区间消费环境的差异,除基础设施状况不同外,更主要表现在我国是一个多地貌的国家,平原、山区、丘陵、高原、草地、沙漠,江、河、湖、海,不同地形的地区居民即便对同一产品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三是同一地区内不同农户之间的购买力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大,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民与尚处于温饱阶段的农民在需求上自是不可同日而语。导致地域购买力差异的因素主要有:文化差异、社会差异、群体差异和经济差异。

二、农村消费市场需求的主要特点

与城市不同,我国农村市场基本上还处在比较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阶段,即比较强调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和物质利益,而不太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精神享受。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民对产品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价廉。在保障产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价格越低越好。基本功能相同的产品,农民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低价产品。二是实用。强调产品的使用功能,并适应农村的消费环境,而对产品形式需求要求不高。如,目前家电产业纷纷推出的纯平彩电系列,比一般的平面直角显像管彩电的价格提高了将近1/3,这对于广大农民用户来说,仅仅只是外观上的不同,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因此,农民往往会选择平面直角彩电。三是简便。与价格低廉相适应,要求产品实现其基本功能,而不需过多的奢侈功能。同样以彩电为例,基本只要图像和声音清晰就可,而丽音系统、画中画、超重低音、环绕立体音等功能则可以省略。再如农村使用的固定电话,要求按键简便、数字清晰、通话无干扰等基本功能,而不需来电显示、通话计时、按键多色背景灯等较多功能。简便的另一个要求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易学易修,越复杂的产品在农村越不受欢迎。四是牢固。农村的消费环境复杂,要求产品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可靠性,如电器要能适应低压或电压不稳,交通工具要能适应不同的地形和天气等。同时,要求产品有较长的使用周期、耐用抗损。当然,使用牢固并不等于注重丑陋,爱美是每个人的追求,但如果两者发生矛盾,则宁愿选择前者。

同时,农村消费市场需求有明显的层次性:一是农村与城市消费时间上的差距,如一些在城市已趋饱和的家电产品在农村才刚刚进入消费高峰期。据有关专家分析,我国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消费差距约十年,也就是说城市市场十年前消费的主力商品将会是农村市场十年后消费的主力商品,这是一个大致的规律。二是沿海、中部与西部地区消费的梯度性,即产品消费基本有从沿海到中部再到西部逐步辐射的趋势。三是农民消费结构的层次性,在重要商品需求方面,农民选购的先后次序大致为:首先是生产需要,如化肥、农药、种子、饲料、农用薄膜、农用机具等;其次是建房需要,如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等;然后才是考虑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需要。

据国内贸易局调研组针对12省、市、区农村进行的调研结果显示,近两年内,农村家电市场消费仍将是一种稳定增长态势,但不会出现对某些商品集中热销的现象,预计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左右。以下几类商品将成为农村市场消费的重点。一是建筑材料。建房是农民毕生的追求,只有建房的需求满足后,才会转向其他日用品及耐用品。二是农机农资。国家关于土地承包50年不变的政策,无疑给广大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其投资热情增高。农用运输车、拖拉机、喷灌设备、高效肥料、良种、农药、温室设备材料和技术等将成为消费重点。三是耐用消费品。经济发展快的农村地区,已开始进入中低档耐用品普及更换期,有些农户一旦有了购买能力,开始讲究“一步到位”。电风扇、电饭煲、燃气具、热水器(太阳能)、中档家具、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话、音响设备、摩托车将是农村消费重点。四是方便食品。农村生活消费商品化趋势将明显加快,食品半成品、方便面、火腿肠、大众糕点、饮料也将步入农村市场。

此外,要开发农村消费市场,不仅要着眼于农民购买力、农村市场需求,还要研究和了解农民消费心理,即弄清农民的消费习惯、心理偏好及审美情趣。中国农民不太注重形式,讲求东西实在。在数量与质量之间,明显更看重数量。可这并不是说企业可以放弃产品质量,去注重外在的“花哨”,而是更多的追求产品内涵。此外,中华民族传统的克勤克俭生活习惯牢牢扎根于农民消费者身上。调查显示,家电产品在农村市场销售的主要障碍不是经济原因,而是农民的消费观念与新一代家电产品以提高生活品质为诉求的理念不协调。因此,企业在开拓农村家电市场的同时,要向农民消费者灌输一些新的消费理念,应当着手强调产品的必需性,诉求的重点是让农民消费者觉得这种产品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而不是强调“提高生活品质”、“豪华”、“时尚”等对农村消费者来说比较空洞的概念。同时,在审美情趣上,农村与城市也有很大的不同,如在色彩上农民比较偏爱深色,尤其是红色,在名称上比较讲究吉祥等。另外,农民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多集中春季,而结婚多集中在冬季和春季。只有了解农民的这些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我们才能有效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从而制订出可行的推广和行销策略。三、提高农村购买力。大力开启农村消费市场

(一)大力促进农民购买力的提高

近年来,农产品“卖难”问题比较突出,农产品流通环节不畅,少数地方存在对粮食、棉花、烤烟等农产品收购压级压价及生猪定点宰割变相克扣农民等不合理因素,阻碍了农产品合理流动,致使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农民增产难增收,进而导致农民消费能力弱化。因此,对于农民来说,卖比买更重要,只有把产品卖出去,手中有了钱才谈得上消费,这就要求我们在开拓农村市场时,不仅要提供适销对路、深受农民欢迎的家电产品,解决农民的“买难”问题,还要解决好农民的“卖难”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购买力,这才是开拓农村市场的关键所在。如,沈阳中心大厦曾经开展的“粮食换彩电”活动就取得很好的效果,农民用余粮换回了急需的彩电,商场销售了积压的彩电,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对农产品的需求第8篇

关键词:生态农产品 供需关系 现状 原因 措施

1、生态农产品的供需现状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但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广大消费者转而投向生态食品、有机食品,扩大了对生态农产品的需求,但目前市面上供给的农产品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生态农产品的供求出现了均衡的局面。

2、生态农产品供需不等的原因分析

2.1、需求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近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地刺激着消费者的神经,消费者对以健康、绿色为标志的生态农产品的需求日益提高。

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目前市面上生态农产品的购买渠道并不完善,从而导致供需信息不匹配,进一步扩大了生态农产品的供需缺口。

2.2、供给方面

总的来说,我国生态农产品市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市场规模偏小,供给相对不足。

我国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并且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耕地面积仍在继续减少,而生态农产品的生产需要足够多的土地。此外,现今全球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对生态农产品的产量有较大的影响,导致了供给量不足。

生态农产品的监测、鉴定机制不健全,生产技术落后。对于一些生态农产品来说,产品缺乏鉴定保证,导致消费者对该产品的信任度低,生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量较少。此外,生产技术落后导致生产成本较高,企业没有足够资金扩大生产,导致供给量不足。

生态农产品的市场化水平低,生态农产品品种较少,生态农产品结构不合理。由于我国生态农产品的市场在开发上起步较晚加之经营分散,使生态农产品不能形成统一健全的市场体系,导致优质不优价,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目前,生态农产品的生产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规模化的生产基地还很少,其品种也只局限于粮油、肉禽、茶叶等少数品种,还未达到品种齐全的要求,从而缩小了生态农产品的供给量,减小了消费者的选择范围。

生态农产品的中间服务体系不健全,推广方式效果不明显。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市场的中介服务组织、咨询机构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十分薄弱,影响了生态农业行业的整体效益的提高。此外,生态农产品的推广方式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报纸、电视、口碑等方式,宣传效果不明显,导致消费者不了解生态农产品的特色及价值,隐形地减少了生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量。

目前,我国在生态农业上的政策激励机制和扶持力度不够,法规保障体系也不够健全,生态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较高,若没有政府法规和政策的支持,价格相对较高的生态农产品的竞争力将急剧下滑,而生态农业的竞争非常激烈,这导致资金供应较少的生态农业企业被迫退出了竞争行列,生态农产品的供给量愈发减少。

3、解决生态农产品供需不等的措施

那么如何解决生态农产品供需不等,成功对接消费者和生态企业,增加生态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让消费者放心购买真正的生态农产品,促进我国新型生态农业企业的发展,具体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入手。

3.1、生态农产品需求方面

建立生态农产品监测、鉴定机制,由国家统一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保证检测的规范性和权威性,从而确保生态农产品的安全性、健康性、营养性,增加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的信任度,刺激需求,增加生态农产品的销售量,提高生态农业企业的收益,促进生态农业行业的发展。

增强生态农产品的特色及生态农产品的品种,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增加对生态农产品的需求。

合理确定生态农产品价格。一般来讲,价格是消费者购买产品的主导因素之一,若定价太高,不利于产品的销售,优质优价的产品才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3.2、生态农产品供给方面

构建适应产品和市场特征的推广、销售渠道。创新产品推广、销售模式,可与当今受欢迎的网络等高科技相结合,利用网站、网店推广和销售。此外,近年来兴起的营养师行业也是一个推广、销售的好选择,可以与营养师的食谱等结合,通过营养师的推荐,销售生态农产品。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增强广大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坚守耕地红线,保护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自然灾害,提高生态农产品的产量,增加供给量。

积极创新,不断研发出新的生态农产品,优化生态农产品结构。同时,建立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基地,以达到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收益,带动他们的生产经济性,增加生态农产品的产量,促进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

加大政府生态农业产业上的政策激励机制和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法规保障体系,降低生态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其竞争力,扩大销售,刺激生态农业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扩大生态农产品供给量。

参考文献:

[1]韩俊,秦中春.我国农产品供求形势与政策取向[J].发展研究,2008(7):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