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控制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控制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2 15:32:48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控制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控制第1篇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含义及后果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经济活动”的审计,经济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审计过程中由于技术的缺乏或者其它一些外在因素,常常会有风险的存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在对高校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出现问题的种类可能有多种,问题产生的后果的严重程度也不一。审计意见是审计人员对高校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后提出的,但是由于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审计意见的提出也可能存在问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对高校的财政管理非常重要,是高校最高管理部门对高校领导进行管理与监督的依据,领导在财政上是否出现纰漏、出现了多大的纰漏,在审计结果中都会有记录。而风险的存在会对审计结果的真实性造成很大的影响,审计结果一旦失真,那么领导干部的实际表现就有待商榷,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存在加大了高校领导干部使用的风险。审计报告是评价干部工作的依据,失真就会导致对责任人的评价不正确,可能会使一些没有履行其职责的人受表扬与奖励,也可能会使一些工作认真、工作质量高的干部不能受到应有的肯定,也会造成高校使用干部不当现象的出现,会影响高校的用人质量,从而影响高校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直接造成的,首先,从思想上分析,经济责任审计思想意识薄弱,很多高校没有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对高校发展的影响,审计只针对一些大型的经济活动,审计力度不够大,审计时间间隔过长,增加审计的复杂性与难度,有的高校甚至会等到干部离任后才对其在任内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这样即使审计出问题,也不知道到底要找谁负责,加大了审计漏洞的存在。第二,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方面较多,作为高校领导,一举一动都受到社会人士的关注,高校的领导可以作为学校形象的代表,审计结果会关系到干部的一系列名誉,包括政治、社会名誉,一旦审计失误,除了对个人会产生影响外,还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名誉。第三,审计过程中伴有违法违纪行为,责任人利用职权隐瞒真实的审计结果。经济责任审计是对财务的审计,对责任人在任期间是否廉洁自律、是否有贪污受贿现象的出现进行评价,所以在审计过程中,所有的审计材料一定要是真实的,但是由于干部可能会利用手里的职权,采用一些弄虚作假的手段,伪造一些审计材料,为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带来风险。第四,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过低。审计人员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执行者,所以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过低会直接为审计过程带来风险,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需要具备非常强的专业知识,包括:财务、审计业务、人事管理、经济管理等知识,审计后要对审计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则要求审计人员要有比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如果审计人员缺少这些方面的知识,就不能按程序将审计工作贯彻落实好。另外,审计人员缺乏职业素养,可能会在审计过程中出现受贿现象,为审计带来比较大的风险。

三、风险控制在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

风险控制是为了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出现的问题,在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有效的风险控制可以帮助高校提高审计的质量,解决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促进高校的发展。要进行风险控制,主要是针对经济责任审计中产生风险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降低风险出现的几率。首先,高校要制定完善的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某些高校审计工作质量过低,就是因为高校没有将审计工作重视起来,没有制定完善的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制度可以帮助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如果高校有明确规定审计工作的流程,并且派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可以减少干部在审计过程中现象的出现,提高审计工作的真实性。第二,改进审计手段与方法。审计工作是对财务等方面进行审查的过程,为了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高校可以适当的在审计过程中运用合理的方法,例如:不定期的对某些干部领导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干部可以在审计中提供一些不实材料,往往是其知道审计时间前准备的,如果在其不知道的情况下进行突击,他们就没有时间去准备假的材料,加强审计工作的真实性,降低审计过程中的风险。第三,加强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重视对审计工作人员的聘用,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专业素质,还要对其道德素质进行考察,确保其在审计过程中不会出现受贿现象,对审计过程中的人为风险进行控制。

四、总结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控制第2篇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存在的主要工作环节

经济责任审计既要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进行界定,又要对重大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和廉洁行政等个人行为作出认定,还要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主要经济工作业绩,根据审计查出的问题划分被审计领导干部应承担的责任。这些都是依据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经职业审查和专业判断后作出的意见或结论。因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或审计人员审查水平、专业判断能力的差异,而存在着偏离客观事实,甚至与客观事实完全相反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构成了审计风险。要防范与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就必须了解其风险存在的主要环节,并分析导致风险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从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工作环节来看,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主要存在于对被审计单位违规违法事项的检查和认定、处理处罚适用法律法规的筛选、审计评价内容的选择及评价、领导干部应承担经济责任的划分等工作环节之中。

(一)审计检查风险。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以财政财务收支或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为基础,对被审计单位财会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合规性进行检查。往往被审计单位事先就有躲避查处的风险意识,其违规违法事项账务处理较为隐蔽。因而,对违法违规事项既有不被发现的风险,又有重大遗漏的风险。对被审计单位违规违法事项的认定,既有认定错误的风险,又有认定偏差的风险。经济责任审计还要对被审计单位的文书档案、会议记录等相关资料进行检查,因这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可能导致审计结论偏离客观事实的风险。

(二)处理处罚风险。对审计查出问题处理处罚适用法律法规的筛选,是在审计对问题定性之后,针对问题去寻找适当的法律法规。而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正在健全和完善之中,法律法规在不断颁布、修订或废止。针对具体违法违规事项来说,有的法律法规条款比较模糊,甚至相互抵触。因此,既有引用法律法规不当的风险,又有引用被废除法律法规的风险。

(三)审计评价风险。对审计评价内容的选择,只有根据审计结果去选择评价内容,才能降低评价风险。经济责任审计目的之一是为被审计领导干部查清事实,解脱其经济责任。故审计人员对被审计领导干部负有客观公正评价,明确和解脱经济责任的责任。而审计结果与检查的范围和深度有关,受审计检查范围和深度的影响,审计评价内容有选择不当的风险,有偏离客观事实的风险,也有评价措词不当的风险。特别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科学决策、廉洁自律的评价,审计只能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会资料、会议记录、重要文件等资料中寻找评价依据,更容易存在评价不当的风险。

(四)责任划分风险。对领导干部应承担经济责任的划分,是根据被审计领导干部职责分工与审计检查发现的问题相对应而确定。有的被审计领导干部职责分工不明确,甚至将份内职责划给副职。故经济责任的划分有加重或减轻这种不恰当的风险,也有因问题认定错误而导致责任划分错误的风险。

二、导致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主观因素及客观因素

虽然办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风险,有的风险是在办事过程中被控制了的,有的风险则是潜在的,没有显现出来。由于导致风险的因素不同,故风险系数都不一定是相等的,也不是不可改变的。风险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和并未意识到的或意识到而自身无法控制的主观原因造成。

(一)导致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主要主观因素:

1、审查水平和专业判断能力的个体差异。审计人员的审查水平和专业判断能力是有限的,存在着个体差异。也就是说审计业务水平高低与审计风险系数的高低成正比。特别是社会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期望值越高,其风险系数也就越高,审计结果能满足社会需求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审计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总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审计手段或技术受到一定限制。审计手段是受法律控制的,审计人员只能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审计手段,以达到查出大案要案的目的。一般来说,大案要案的隐蔽性较强,仅靠审计手段难以攻破。审计技术的发展亦受到发展规律的限制。因为,只有根据会计处理技术的发展来研究提高审计技术的对策,所以,审计技术发展始终趋于落后,不可能超前。如计算机审计实施系统及财会软件模板的研究就是如此。

3、审计人员精力充沛程度变化。人的精力充沛程度是有限的,在办事过程中,受环境或其他思维等因素的干扰,会有精力分散的时候。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精力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充沛,有时会因瞬间疏忽大意而让大案要案从眼皮底下溜过或遗漏重要数据。

4、工作责任心及职业敏感的差别。工作责任心一般来说人人都有,但有强弱之分。责任心强的,工作要细致些;责任心弱的,工作要粗糙些。审计人员工作粗糙了,就容易遗漏重要的数据或失去乃至放弃一些大案要案线索。职业敏感程度是从工作实践经验中积累起来的,亦有强弱之分。审计人员职业敏感弱了,发现的疑点相对要少些。审计风险与工作责任心和职业敏感的强弱成正比,越弱风险系数就越大。

(二)导致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主要客观因素:

1、提供的会计及其他审计资料不完整。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应检查的资料多而复杂,审计结论是在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审查结果的基础之上作出的,提供会计及其他审计资料的完整性直接影响到审计结论的客观性。会计资料或其他审计资料不完整,有的是业务人员本身收集不全或丢失,有的则是故意隐藏部分有问题资料。

2、会计及其他审计资料信息失真。审计信息是来自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及其他资料反映的信息之中,将审计信息综合归纳起来就是审计结论,故审计结论会因为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信息失真而失真。导致会计及其他审计资料信息失真有非人为的和人为的两种。非人为的一般是会计业务不熟,会计核算中出现的记录不当或账务处理错误;人为的一般是故意用假信息掩盖有问题经济事项,也就是掩盖事实真相。

3、经济事项经办人隐瞒事实真相。审计人员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的疑点,有的需要进一步调查核实准确,才能认定是否是经济问题。而经济事项经办人怕对个人的影响,一般不愿主动表明事实真相。审计人员受审计手段的限制,没有强制性措施,只有望尘莫及。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防范与控制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质量高低与风险系数成反比,质量越高,风险系数就越小,质量越低,风险系数就越大。审计工作质量与审计机关质量控制体系、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审计技巧、职业道德、职业谨慎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只有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原则,才能提高审计检查质量和评价质量。

(一)建立健全内部质量控制机制及制度。建立健全审计机关内部质量控制机制及制度,是防范与控制审计风险的有力保障。审计机关应建立有效的内部质量控制机制和质量控制制度,把审计质量控制责任落实并执行到每一个工作环节,从审计立项到作出审计结论,都必须发挥好内部质量控制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审计过程中出现的差错,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二)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要防范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全靠高素质的审计队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国家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是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除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思想品德、客观公正的心态、严谨细致的责任感外,还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法律、写作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这就要求审计机关既要把好进人关口,又必须加强审计人员所需业务知识更新或知识结构调整培训,才能降低审计风险,也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审计监督的需要。

(三)严守职业道德和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必须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客观公正的心态和严谨细致的责任感,严格执行法定的审计程序,依法审计,才能相应降低审计风险系数。经济责任审计独有的审计公告和民主测评程序不可少,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审计公告既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又为知情人提供案件线索明确了联系方式;民主测评则相当于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情况,在被审计单位进行一次民意调查。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控制第3篇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特点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高校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行为的过程中,基于各类因素影响而漏判或者误判了责任人应负的责任,发表了与真实状况不一致的审计评价,致使被审计方产生损失,并引起审计部门及人员承担相应责任的可能性。该风险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客观性。在政策变化、业务复杂、相关责任人道德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下,容易产生审计结果与事实不相符的状况。虽然有的风险没有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或者审计人员尚未发生实际的损失,但是风险总是存在于审计活动之中。因此,相关人员易于了解并防控审计风险,也往往能于时空制约下控制风险滋生及发展的条件,但对彻底消除风险却无能为力。

二是不确定性。审计风险来自于客观因素抑或审计人员的主观认识。风险发生的环节、所属的性质、产生的后果和影响在审计之前较难判断。同时,由于高校经济责任范围的广泛性,当前的审计方法无法实现全方位覆盖,这也加大了风险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

三是敏感性。若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无法真实反映客观实际,不但会对经济责任人所在部门或单位的决策造成影响,也会限制责任人的任用,甚至导致湮灭审计信誉,降低群众信任度。因而,该类误判所导致的后果比其他类型审计更严重,人们所能接受的误差也小得多,审计风险更高。

四是可控性。审计风险的客观性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但是经过经验积累与主观努力,随着法规、制度的完善,利用改进的审计手段,能够实现把审计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最大限度减少失误。特别是关乎全局的重大质量风险的防控,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实现审计由制度基础朝向风险导向的转变。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造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因素多种多样,总体来讲,可将其划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类。

(一)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来自于外部环境,是审计人员本身所无法掌控的。主要包括:

(1)受托审计的不确定性形成的风险。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任务由组织部门委托,所以决定了进行该项工作的具体时间、对象和数量具有不确定性。特别是领导干部换届时,由于组织工作的需要,常常集中交办,导致工作难度与审计风险陡然增加。

(2)先离后审形成审计风险。目前,许多高校未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学校干部监管的有效手段,也未能将审计行为跟踪到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之中。组织部门只是在领导干部已经离职或者工作变动之后才决定是否对其开展审计。这种做法,给审计人员核查问题、整合材料、征询建议造成很多不便,制约了审计成果的利用与转化,造成用人与审计严重脱节,无法达到审计预期的效果和目的,削弱了其监督职能的发挥,形成审计风险。

(3)被审计人提供虚假、不全面的资料导致风险。经济责任审计时必须依据真实、完整的资料,审计评价应更加重视定量指标,在大部分情况下依靠数据进行判断。虚假或不完整的会计信息会明显降低结果的客观性,导致误判。假如被审计人提供的资料缺乏完整性,或者故意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那么审计人员在此疏漏下单纯地审核提供的资料,就很可能为虚假信息所蒙蔽,因此即使审计人员事前准备得非常细致、全面,也无法发现数据背后的真相,造成出具的审计意见与实际偏离,从而非主观性地造成审计风险。

(4)经济责任不明确形成审计风险。作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先决条件,必须预先为领导干部划分明确的经济责任,同时为难以量化的责任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在事后审计中做到分清责任,避免不必要的扯皮现象。但目前的状况是高校领导干部在任命行政职务的同时缺乏明确而具体的经济责任,这必然会导致审计风险。

(二)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可以借助审计部门工作的改进与人员的素质提高来实现掌控的因素。包括审计力量的大小与独立能力,审计人员的道德修养、知识结构与业务水平,方法的使用等。上述因素极可能引发两类风险:

(1)过失性风险。因为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所使用的审计方法限制,或者受不周密、不规范的实施程序,不严谨的工作态度等非故意性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误判、误评的不良后果。

(2)故意性风险。审计人员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或他人嘱托,抑或领导授意,因而协助被审计对象弄虚作假。无论是做人情审计还是搞权钱交易,都明显属于违反纪律和审计原则甚至违法犯罪的故意行为。

三、有效防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基于客观因素的对策

(1)组建联席会议,强化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计划和监督。由审计、人事、纪检等部门组建联席会议,各部门密切协作,构建全面计划与监督体系。制定审计计划时,依据主要决策人员任期变化而合理确定审计项目。通过联席会议商定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明确各项目工作重点,以便合理安排审计资源,并定期总结情况,保障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

(2)推动关口前移,增强干部在任期间审计力度。为防止先离后审形成审计风险,内审部门应该调整工作思路,关口前移,对在任超过两年的干部,加大任中审计的力度。对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开展审计,尽早掌握其基本情况,干部任期结束后,可直接通过任中审计结果,单独针对其余未审计年度开展审计。这样不但可减少离任审计的工作量,而且可合理有效地利用审计结果,为干部任用考核提供重要依据。

(3)建立针对虚假资料的特别程序。近几年来,由于践行审计资料承诺制度,合理区别被审计方及审计部门的责任,一定程度上规避了风险。但是,为防止被审计对象故意提供虚假资料,使审计承诺流于形式,审计人员有必要在针对提供不实资料而影响的职业判断时,发表无法作出审计判断或某资料不实的审计评价,或参考社会中介机构的做法,发表有保留的意见。或对特别严重者启动特别程序,对不真实的资料移交纪委或司法机关处理,以增强威慑力。

(4)细化经济责任制度,健全审计评价体系。不断细化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规章制度,规范、改进工作程序,是规避审计风险至关重要的举措。其关键便在于领导干部就职之初,学校应与之签订目标任务书。通过设计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一套科学、高效、实用、统一的评价体系,清晰地界定每个指标的含义,将定性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

(二)基于主观因素的对策

总体目标是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将过失性风险降低到可控的范围内,坚决杜绝故意性风险。

(1)合理选择审计方案,开放审计线索渠道。

经济责任审计要做好事前准备工作,认真开展审前调查,搜集必要的背景知识,明确审计重点和工作范围;设计或选择有效的审计方案,尽量规避风险。调查过程中,审计人员要拓宽审计线索来源渠道,注重密切联系群众,通过设立举报信箱、个别走访和座谈等手段收集群众的观点,明确工作关键点、审计对象与方法,尽量减少审计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

(2)严格规范审计程序,着重注意敏感时点。

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时,从明确审计项目计划工作方案、传送审计通知书、审计取证、评价报告、征询建议直至审计结论等各部分必须依据规定实施,预防程序不当引发风险。在审计的敏感时点,特别是领导干部交接时,需要规范交接程序及内容,让交接双方交实现清,接实现明,防止形成历史遗留问题。

(3)注重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内控制度评审是规避审计风险至关重要的环节。实践中,需要着重审计的客体包含:是否建立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否完善、内部控制是否具备执行力。还要把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纳入到经济责任审计系统,使其与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密切联系,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降低审计风险,提前预测潜在风险。

(4)优化审计方法,科技支持与沟通交流相结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做到账面审查与事实审查密切联系,减少表面信息带来的误导,降低风险程度,以减少审计时间和成本。同时,也要注重与审计对象的充分沟通,要对审计报告征求建议的各个环节加以规范,征求建议时一定要同被审计单位及责任人进行全面的交流,认真征求各个方面不同建议并妥善处理。

(5)依据综合判断合理审慎评价。审计评价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构成部分,应注重分辨实际情况、正确划分责任,全面考虑人员素质、相关政策等主客观因素,坚持客观、公正、谨慎的原则,尽可能量化经济责任考评指标,全方位、真实地考评责任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考评时应注意:对一些事项只做客观真实的描述,如审计中未涉及部分、责任归属难以确定等;对一些业务不给予评价,如超过正常审计领域和权限。对于审计所发现的很大程度背离法律法规的行为,要联合相关部门举行联席会议开展讨论,以明确其应负有的经济责任,降低审计单方面风险。

(6)全方位提升内审人员的各方面素养。为了防控审计风险,提升工作质量,必须致力于提升审计人员各方面的素养。首先,要注重选拔政治素养和实操才能潜质较好的审计人员,从而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能力强的全方位人才;其次,要着重塑造审计人员的道德品质;最后,安排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实操能力的培养,让其在养成高水平职业道德的同时,具备高水平的审计实操素养,从而具备对审计事项全盘掌控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一支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思想品质过硬,作风优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内审队伍,从根本上达到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目的。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控制第4篇

关键词:审计责任;审计风险;风险导向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05-0126-02

1 审计责任的概念分析

1.1 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的概念分析

审计责任,指的是审计人员按照审计准则,执行特定审计程序对被审计客体进行审计后,生成并出具的审计报告,并对该报告的真实性和公允性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审计责任包括职业责任和法律责任两个责任,前者往往会导致后者的产生,而后者的强制性处罚会促进审计人员对职业责任的重视和积极履行责任操守。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有重大错误或漏报的问题,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了不恰当、不公允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由于抽样审计方法应用,审计风险虽可以防控但同样难以消除。

1.2 审计责任与审计期望的差距分析

审计责任与社会对审计工作的期望两者的差距是长期性的,社会公众对资本市场的参与致使公众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往往过高。社会公众往往认为既然会计报告是经过审计并出具审计意见了,就应当不存在任何误导性的信息。而在审计实践中,很多原因导致审计人员也无法保证所审计过的会计报表没有任何差错。我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基本准则中明确指出: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见不应被认为是被审计课题持续经营及业绩的承诺和保障。

1.3 审计责任界定的复杂性分析

现代审计是对被审计客体内控情况抽样审计基础上的审计程序,审计人员通过样本审查来推断总体特征,然后执行审计程序对会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所以未被抽查到的会计资料,是有可能存在舞弊和会计差错的,所以无法保证会计报告绝对的可靠和准确。而审计责任的评价是体现在审计人员是否保持了应有的职业谨慎。然而由于审计业务的复杂性,实际工作中很难判断审计人员是否尽做到了职业谨慎性。所以应当结合具体审计问题来进行具体的分析,不同时期对审计责任是否良好履行的标准也不一样。

2 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总体上是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审计人员承担的审计责任越高,审计风险就越大。审计准则的四个方面都涉及了审计风险。如:审计活动的独立性越高,审计工作揭示的问题可能性就越强,审计风险就越低;审计程序越有效,审计人员素质越高,审计风险会被有效降低。审计人员职业操守越高,审计质量就会提高,审计风险相应降低;审计法律法规越严谨,审计人员和机构出具不当审计报告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就越大,审计风险相应地就越高。

因为审计责任代表着社会公众和审计报告使用者对审计主体的期望,市场经济中金融行业和信息经济的发展,使得审计报告对于经济决策越来越重要。如果审计人员没有良好地履行外界对审计业务的期待,出具的审计报告给审计报告使用者造成了损失,那么审计报告使用者必然会对审计主体提出责任追究,进而产生了审计风险。具体分析如下:

①现代审计行为是在市场经济法律赋予的审计签证权利下进行的,同样地也有相应的审计法律责任,主要表现为受托审计责任,市场经济越发达,审计服务需求就越多,所以审计责任扩展到对政府机构和社会公众负有提供准确审计报告、维护国家经济和公众利益安全的责任。所以审计人员如果因为失察、违约等原因提供了虚假审计信息,损害了委托人的利益,那么委托人可以依据法律追究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对应于审计风险中的法律风险。

②现代市场经济越来越呈现出不稳定的特点,企业间交易日趋繁多和复杂,审计范围也相应大大扩大,不确定会计事项越来越多,也给财务操纵提供了大量空间,而抽样审计对此难以发现的概率随之加大。这些问题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使审计结论与真实情况的偏差概率加大,审计人员对审计结论真实性所要付的责任照比以往更大,相应也增加了审计工作的执业风险。

③市场经济的成熟使资本市场得到了深入的发展,这使得经济界对企业财务状况更加关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被社会所重视,社会公众对企业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是否可靠也越来越关注,依赖审计报告的机构和民众也越来越多。现代审计已成为金融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金融市场上的利益团体都会支付费用来聘请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来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以降低经济决策风险,一旦在金融市场上因为被审计过的财务信息遭受损失,社会公众和相关利益团体会采用各种手段从审计人员处索赔。一旦审计失败,审计人员所承担的经济责任更大,这增加了审计工作的经济风险。

④审计工作中,被审计单位的内外部经营环境、经济活动特点、内部控制规范程度、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管理层的职业道德等因素,都会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造成影响,从而给审计风险带来影响。所以固有风险是审计风险模型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也是现代审计首先要对被审计单位内外部环境进行全盘评估的原因。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扩大到需要对被审计对象整体经营状况进行审计分析,相应的固有风险和经营风险带来的审计风险,也会在制定审计费用中加以考虑。

3 基于审计责任的审计风险防控措施

3.1 强化审计质量控制

3.1.1 贯彻有限责任合伙制明确审计责任

有限责任合伙制是合伙人对合伙债务的责任承担范围限于合伙利益,合伙资产不足偿还合伙人债务时,有限责任合伙制中合伙人是不以个人资产偿还债务的。有限责任合伙制下审计人员不需承担其他审计人员犯下的职业性违规责任,即无过错合伙人不担负连带责任。所以有限责任合伙制强调了对审计违规行为的无限责任,保护了客户的利益,促使合伙人提高审计执业质量;另一方面,也对无过错合伙人的利益加以保护,明确了审计人员的执业责任。既有约束也有激励,有利于降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

3.1.2 实施审计责任挂钩的收入分配制度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建立与审计责任相关的收入分配制度,与审计出的违法违纪金额相挂钩的分配制度,要明确完成项目的奖励额,也要明确审计责任相关的罚款额,这样有利于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执业责任心,有利于防控审计风险。

3.2 积极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风险导向审计,是以系统的、战略的观念来指导审计流程,强调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因为错报风险来源于被审计单位的舞弊风险、经营风险,这也是审计风险的主要来源。

审计人员应积极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当对重大错报风险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制定总体应对措施,在审计项目小组中要有富有经验和具有特殊技能的专家、审计人员工作;审计程序制定和选择时,要注意保密,不能被企业管理层所预知。确定完审计方案选择实质性还是综合性之后,审计人员应当认真分析风险的等级,重大错报发生的概率,结合各类经济事务、报表特征、账户余额等要素,来确定审计程序的范围、时间和性质。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抛弃了制度导向审计的“管理层善意”的假设,而要求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和怀疑态度。不仅要对内控制度设计和执行进行审评,还要对管理层的经营道德进行判断,将职业警觉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扩大了审计视野,将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和系统分析评价纳入审计范畴,寻找潜在风险点,将风险评估时时贯穿在整个审计过程中。

规范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首先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鉴别财务报表的组成并标出重点。接着要分析重大错报风险,进而确定审计目标,制定审计程序的时间、范围和性质。

制度导向模式假设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和员工,在建立并执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都有较高的积极性,相当于把防控舞弊差错的责任交由被审计单位。而且也假设企业管理层在设计和执行内控制度时是诚实的,但这并不符合现实情况:20世纪后半期,企业管理层的舞弊现象层出不穷,大量的案例表明,内部控制制度是有局限性的,而且即使最完美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存在着执行不力造成的内控失效。而且被审计单位也有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的内在动机,风险导向审计对制度审计模式的缺点进行了弥补,按照风险高低来配置审计资源,提高了审计效率和经济性。该模式下,审计风险模型中,在固有和控制风险不变的前提下,检查风险与审计风险呈正比,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呈正比,所以如果审计风险期望低,重要性高的话,就应当搜集更多审计证据,扩大实质性测试、追加审计程序等措施。所以在审计人员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还要评估审计风险期望,以提高审计效益。

3.3 积极使用外部资源控制审计风险

3.3.1 应用审计风险基金制度来抵御审计风险

提取执业风险基金是会计师事务所抵御审计风险的有效方式,例如按照年营业额的10%计提职业风险基金,以增强事务所抵御审计风险的能力,以防事务所被索赔时不至于陷入财务困境。

3.3.2 应用审计责任保险机制分散审计风险

事务所也可以考虑投保审计风险商业保险,将审计风险转嫁到保险公司,转移到社会,这样可以减少事务所面临审计责任导致的法律诉讼失败的巨额损失,在西方国家责任保险已经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强制保险品种。我国《注册会计师法》也规定了事务所应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减少审计风险的变现损失,这也是规避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

4 结 语

总之,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相互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由于审计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审计行为所承担的责任日趋艰巨。审计人员应当贯彻成本效益原则,在审计过程中重视审计责任,注意审计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并采取各种手段积极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更尽职地履行好承担的审计责任。

参考文献: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控制第5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风险管控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1

前言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革和发展,我国国有企业也不断进行改革,但是,对国有企业进行管控却从来不曾停歇。加强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控是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最好的方式,也是对国有企业进行管理的有效手段。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需要我国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构建体系化的审计形式和操作模式。同时,我国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亟待改善,这关系着对国有企业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是否达到,以及如何保证审计质量,合理把控审计风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1.计划制定不严密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需要有严密的计划制定,对于国企经济责任审计风控来说也同样如此。但是,由于国有企业和审计机关的层次因素,审计机关在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进行计划的时候存在很多不严密的情况,比如县区一级以下审计机关人员配备方面的不足,对区属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安排较少,相应的财政经费拨付较少,对区属国有企业的审计不是其关注的重点方向,都让国企经济责任审计风控出现了很大的漏洞,在进行实践操作的时候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程序不合规

国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控对于审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相应程序的保障,通过对严格程序的执行,保证审计工作的科学和合理性。但是,审计工作在实际操作程序的制定中还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这为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也会有可能增加审计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比如审计报告形成的时效性较差,甚至还会出现不准确的情况。

3.运行不规范

国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很好地对国企领导在任期间的工作情况进行一个综合评定,为领导干部的考核提供了可靠依据。也正因为如此,审计工作本应受到了各界的重视,审计结果也应成为各个领导是否能够“升迁”的关键环节。但实际情况是经常出现是“先提后审或先离后审”的现象,这就导致任期经济审计工作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很多审计成为一种形式。比如,审计不够细致和深入,可能导致其中腐败的滋生未能及能及时发现,也会因此导致审计报告的不准确,审计缺少了实际意义。

4.评价缺少统一标准

当前我国在进行国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虽然可观性、可靠性是审计的标准,但是因为缺少了应对国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面的具体要求,导致审计工作的不规范和不准确。比如,当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审计所参考的很多指标都没有实际意义,以及评价标准随意而为,缺少规范性等。

二、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策略

1.建立责任审计环境

好的审计环境能够为国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控提供优良的发展土壤。首先,我国《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出台,对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进行了明确。这就需要审计部门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一步细化具体操作要求,防止审计部门造假,落实责任制度。其次,国有企业还需要严格自身要求,加强自身内部自控制度的建设,增加内部控制测评,保持国企领导人的廉洁奉公。国企要从内部进行自纠,对于违法乱纪人员一定要严惩不贷。

2.优化审计程序

若想有效控制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必须既要严格执行《审计法》和《内部审计准则》规定的审计程序,对其审计程序进行优化和制定。首先,需要对委托与计划程序进行完善,委托程序需要严格授权,保证审计机关和内审部门依法进行审计的时候免受其他部门的“刁难”。其次,审计工作要做好审计的事前准备工作,做好事前调查,对国有企业领导人的基本情况予以了解,对审计内容进行重点准备,从而在审计工作开始的时候尽快进入审计状态。第三,编制好审计方案,合理规划人员的配备,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系统,保证审计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3.客观界定国企领导人的经济责任

对国企领导人的责任进行界定是非常重要的审计环节,这样可以有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首先,要对不同任期的领导人的责任进行不同划分,做到科学合理,避免让责任人逃脱责任,而让无责任人承担起所不应承担的责任。其次,要做好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的划分,依照其内部管理规定以及相关法律的规定,对直接责任人进行和主管责任人进行不同程度的责任认定。第三,做好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的界定,这决定了是否追究领导班子正职责任的认定,因此合理进行划分有助于责任人承担的落实。

4.创新审计评价指标

审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离不开审计评级指标的建立,其能够从更加客观的角度对审计工作的开展进行评价,从公正的角度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认定,防范审计风险的发生。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构建审计评价指标最好的方式是运用平衡积分卡理论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其能够将国企背景信息、各种目标、候选指标、相关的因果关系纳入其中,从而进行更好的权重指标应用和比较,更好对国企及国企领导人进行审计。

三、结语

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是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管理方式,国家应当从各个方面加强该方面审计工作的开展,力争让国企以及国企领导人能够通过审计工作的开展提高自我管控意识,为国企的经济发展更好提供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海英.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7:24-25.

[2]郝晓兵.论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与控制[J].商场现代化,2015,14:72-73.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控制第6篇

一、风险的成因

1、内部因素:①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不强。审计机构不能独立于其他部门之外;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对象有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审计公正的关系,都会造成审计风险。②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这是审计质量的关键,如果业务素质不高,则容易做出错误的评价和结论。③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是每个审计人员应当恪守的行为规范,如果审计人员接受被审计对象的好处,则会丧失其客观公正的立场,造成审计风险。④审计部门内控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审计人员不能严于律己,必然会造成审计风险。⑤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和职业关注,风险意识淡薄,也会产生审计风险。

2、外部因素:①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不存在、不健全或没能有效实施,管理行为处于无控制状态。②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失真,审计人员又不能及时发现。③不良的审计环境对审计人员造成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和诱惑,使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原则性、独立性和责任心受到挑战,从而加大审计风险。④其他外部原因。如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的复杂性,被审计对象对待审计工作的态度等。

二、风险的特点

1、客观性。人对客观存在事物本质的认识总是有限的,这种客观存在的“固有性”与主观认识的有限性,两者之间的差异,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审计的风险就存在于这一对矛盾之中。

2、非确定性。风险的客观性反映的是矛盾的普遍性,而风险的非确定性则是反映矛盾的特殊性。风险不可回避,但风险发生在哪个环节,风险的性质、影响和危害等,又是在审计实施前难以完全准确预测的,因而使审计风险呈现非确定性。

3、危险性。有风险必有危害。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一是影响领导用人决策,事关党和政府形象;二是纵容违法犯罪。如果遗漏了重大案件线索,必然在干部队伍中留下隐患;三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四是影响审计机关的信誉和形象。

4、可控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虽然难以预测,但审计人员通过认识的不断积累和总结,健全法律法规,严格审计程序,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审计风险,将其降到最低点的。尤其是可以规避事关大局的重大质量风险,这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三、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1、保证审计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客观公正地执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前提,它包括形式上的独立性和实质上的独立性。形式上的独立性要求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有利害关系时实行回避制度。实质上的独立性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查、进行判断与评价时保持独立性,做到审查与判断不受他人干扰。要加强审计独立性,就要逐步理顺我国的审计管理体制,克服现有体制存在的弊端,要在法规上限制党政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干预。

2、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要加快审计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尽快制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一方面从法律上明确审计人员执法的权限,减少审计工作和审计判断的随意性。另一方面从法律上明确审计对象协助审查的义务,明确阻碍审计、违规造假的法律责任。同时加大执法力度,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

3、建立审计质量全程控制系统。①实行审前公示制度。送达审计通知书时,应纪委、组织、审计三家盖章公布审计依据、内容、时间、举报电话、接待时间和地点。同时对审计小组执行审计工作纪律情况予以监督。②实行审前自查制度。由被审对象按规定对相关问题在实施审计前自查。③实行双向承诺制度,防范和化解风险。④全面审计,突出重点。⑤实行审计复核制度。建立三级复核、审计质量考核和重大项目集体讨论等内控制度,从各个环节化解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控制第7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

一、经济责任审计概述

所谓的审计主要就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委托方为能够对受委托方生产经营管理的履行情况进行掌握,然后对第三方进行委托实施检查评价的责任。从这一方面就能够得知经济责任审计是独立的专门机构以及专职人员接受补补管理部门委托根据法律规范对部门经济责任人和其职责范围内履行的经济责任状况,按照程序和相关技术进行的审查分析和评价的活动。

二、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分析

1.客观因素

从现阶段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情况来看,还有诸多的风险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就这些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主要能够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层面。从客观层面来说主要就是我国的审计法规个相关的制度没有得到完善,从而导致的审计风险的存在。尤其在经济责任方面的审计法规还相对较少,由于审计人员在技术以及操作上的理解偏差,不可避免的出现审计风险。

再者就是由于审计的范围较广以及社会期望高和难度大形成的审计风险,虚假会计信息导致审计的评价失真也会带来审计风险。在经济责任方面缺乏评价体系使得界定的难度加大,而审计的时限相对比较紧促,违反程序也会带来风险,被审计的单位在经济状况上相对较为复杂,对审计的责任不好界定,所以这就会在其中隐藏着很大的审计风险。

2.主观因素

除了以上所说的客观因素,还有就是主观因素带来的审计风险。在这一方面主要就是审计人员队伍从整体的知识结构来看还不够合理,在队伍专业上较为单调,审计人员的知识专业比较单薄。针对经济责任审计不仅需要有着财务审计专业的知识,同时还要计算机以及金融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但是现状却是在知识结构上缺乏合理性,从而带来了审计风险。

再者就是审计人员自身的业务能力有限,这也是造成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倘若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那么就会在审计的各个环节造成审计的风险。另外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上也比较缺乏,审计的文书表达没有达到规范的要求,在对一些法律法规条例进行引用过程中得不到妥善而对处理。这些方面的因素都会带来审计风险的发生。

三、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分析

1.审计部门控制措施

针对以上的相关问题,在实际的审计风险控制上可从多方面进行,在审计部门的风险控制层面上,首先要能够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以及支持。让大家了解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并非是万能的,所以要依法进行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行开展。不仅要得到被审计单位和领导的全力配合,同时也要得到上级领导大力支持,这样才能够对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起到促进作用。

其次,要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法规制度进行建立和完善,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克服审计当中无法可依或者是有法难依的困境。在法规制定的内容以及对责任的划分方面要进行明确化,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同时要能够加强审计的独立性和对职业审慎性加以保持,经济责任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的精髓所在,故此一方面要在形式上进行独立,在执行审计业务的同时将独立性得到充分体现,只有这样才能够理顺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管理体制,对审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再者,要将内部的监督机制得到完善,准确性和客观的进行评价,合理确定审计的重点,对审计的方法和手段加以改进优化。并建立部门联系制度,理清责任,能够将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建立审计风险管理体制。恪守审计权限和严格的遵守审计程序,避免审计内容的随意性。

2.高层控制

针对高层的风险控制,主要就是对我国的领导干部管理机制进行大力改善。在领导干部的考核以及选拔和任免方面进一步的公开化,并要扩大范围实行领导竞聘的制度,这样能够使得各个环节在群众的监督下,对暗箱操作以及拉票行为根本性的解决。

再者就是要对现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委派办法进行大力改革,审计部门将审计计划报请审计联席会议批准,有选择的委托方式更有效的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另外要建立分级决策以及分层财务审批的管理制度。

另外,建立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制度以及问责制度在实际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审计的主要内容就是查清党政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财政财务的收支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对领导干部的管理目标的实现内容要进行明确化,避免随意性以及责任的缺失。针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还要能够建立各级领导干部的问责制,从而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控制,可通过群众组织的职工代表大会以及考评组等对领导未完成的目标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问责,查明具体的原因。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控制第8篇

【论文摘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政府为加强管理和监督,防止和治理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与常规审计相比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具有受托性、专一性、事后性等特征,加上审计环境污染等因素,其风险较高,如何正确认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措拖加以防范,已成为审计必须关注的问题。为此,笔者将从内、外两方面分析审计风险的成因及表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1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化,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决定其审计的风险尤为突出。了解、认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才能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进行有效的防范,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1.1 产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内在因素

(1)审计程序的实施不合理。审计机关出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审计机关要在各个阶段、各个单位合理分配技术力量,审计人员严格实施审计程序进行审计产生一定的困难。一旦简化了审计环节,减少了必要的审计力量,就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审计材料不规范。审计材料不规范,条理混乱,语言不清,词不达意,不能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或语言绝对化、含义模糊等,都会造成经济责任审计产生风险。

(3)审计证据不充分、复核不严谨。审计复核,也就是后续审计,是审计结果进行的复核和再次检查,是一种亡羊补牢的补漏措施。而审计复核只是走走过场,相关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作风不严谨,导致加大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

(4)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查账能力,还要熟悉宏观经济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具备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等,但是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1.2 产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外在因素

(1)审计对象的复杂性。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活动日益复杂,而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加大,风险也就随之增大。在我国人们受到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法制观念淡泊,被审计单位或领导复杂的社会关系可能会阻碍正常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社会关系复杂,审计风险就越复杂。

(2)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完善。各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程序是否严格、清晰、有条理影响到该单位所提供的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经济责任审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3)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审计工作本身在不断发展,审计技术为了适应审计工作也随之不断发展,然而目前的审计技术方法弊端突出,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审计的要求。

(4)审计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险。改革开放以业,我国的审计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 ,但仍然不能形成一套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活动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体制,这就给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带来困难,产生了一定审计风险。

2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防范和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避免和预防引发事件,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原则,采取各种措施对审计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提高审计检查质量和评价质量。通过责任审计风险成因的明确,我们要想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就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和对策。处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从预防阶段开始。

2.1 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避免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监督领导干部经济管理行为的有效手段。随着《审计法》的假改,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确立,经济责任审计将从由政策推动转化为法制推动。但是,仍需制定和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和指标体系,使得经济责任审计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由其重要的是完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从而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对于领导干部的强有力经济监督形式。

2.2 履行相关审计程序,减少审计风险

严格的审计程序是确保审计行为合法和审计质量可靠的前提。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立项必须有受托依据,审计方案的编制必须详细、认真,做好事前调查,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下达审计通知书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经济责任审计法规的日期要求;在审计实施阶段,应贯彻”双向承诺制度”;在审计终结阶段,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前,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千部的意见,允许提出异议,并把好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结论的复合关。

2.3 有效利用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

部分工作委托给社会审计执行,以弥补国家审计资源不足的缺陷。利用社会审计的结果资料。国家审计机关应当与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联系与沟通,在了解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及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针对性的审计程序,以证实并获得客观可靠的审计证据 。

2.4 加强教育和培训,增强审计人员风险意识

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良好的综合素质、政治修养和道德品质。各级审计机关要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开展后续教育,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理论研讨,审计部门还应培养审计人员良好的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其在复杂的审计中灵活、有效的控制各种诱发的能力,正确地对待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5 加强审计风险的理论研究,完善审计手段

各级审计机关应该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认识和理解,从理论上为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提供指导;同时,鉴于当前审计手段的落后状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审计方法的不断创新,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真正做到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李凤鸣.审计学原理[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2] 朱锦余.赵新杰.经济责任审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