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

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7 15:03:16

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

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第1篇

关键词:课堂纪律;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纪律教育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69-02

良好的课堂纪律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保障。其决定因素可分为两种,一是教师主动促成的纪律,即通过教师的指导、惩罚、奖励、组织而促成;二是学生自动形成的纪律,即学生被丰富的课程内容以及精彩的老师讲解所吸引、专注聆听而形成。对大学来讲,课堂纪律主要靠学生自动形成。课堂纪律的维持首先是与课程内容的好坏、老师讲课的方式等有密切关系;其次才是与学生学习态度、班级人数的多少、学生年龄特征、班风等因素相关。因为大学生与中小学生不一样,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他们上课纪律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课程安排合理程度、老师讲课水平高低等客观因素。只有学生自动形成的课堂纪律,才会产生更好教学效果。因此,正确把握影响大学课堂纪律的决定因素,合理设置课程、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活跃课堂气氛,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惩戒方法是维护大学课堂纪律的关键。

一、大学不良课堂纪律原因分析

在大学,不良课堂纪律既体现为学生迟到早退、相互讲话等明显干扰课堂秩序的所谓消极行为;也包括心不在焉,或打瞌睡,或看其他与课堂学习无关的课外书籍等所谓中。不良课堂纪律的原因有学校方面、老师方面的客观因素,也有学生自己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课程内容有吸引力是学生喜欢上课的重要因素。精彩的讲课内容,会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课堂效果就会很好。学生们之所以上课不听讲,原因之一就在于所安排的课程内容不合理,有的课程与本专业相关不大,如有的学校管理学专业要开多门经济学课程,甚至要上物理课;有些授课内容知识陈旧,更新慢,观念还停留在十年、二十年前;有的课程纯理论太多、缺乏实用性,索然无味。根据我们对学生对所上课程喜爱的了解,多数学生喜欢的课几乎占不到所上课程的一半。如果一进教室,就是一门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那么自然就不会好好听课了。

2.老师讲课方式缺乏吸引力。教师讲课有吸引力是学生喜欢上课的重要理由。课堂死板、老师缺乏激情是造成学生厌学而课堂纪律差的主要原因。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从始至终以讲为主,演独角戏,不注重与学生互动,学生变成听课机器,就不会产生良好的课堂纪律。不少老师对大学课堂气氛的营造意识淡漠,不欢迎学生对课程内容提出质疑,不愿意在课堂上开展正常的讨论,压制学生在课堂的提问,把自己扮成布道者,把学术自由的大学课堂,变成了死气沉沉的传经授道场所。学生经常抱怨老师照本宣科,或一直点PPT,极少有老师给时间思考、提问。这样的讲课方式将导致学生能力退化,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课堂纪律也就可想而知。

3.学生上课太多、对课程产生怠倦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大学生修课太多,就会对上课产生怠倦感,从而影响课堂纪律。目前在大学各专业的培养计划里,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专业的培养计划总学分在170个以上,有个别专业甚至超过180个学分。而在美国,大学4—5年时间只需要修满120—128个学分就可以毕业了。对于本科生来说,一个学期内每周都要上7—10门或10门以上的课程。因此,就难免出现课堂上睡觉等不专心听讲的现象。

4.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除上述因素之外,大学课堂纪律不好与学生学习态度、班级学习风气、学生年龄特征等因素相关,最主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的学生不听讲,主要原因在于根本就不想学习,他们有的是上学以后受到不良学生的影响而懈怠学业,有的是家里有关系,今后的就业与学习好坏无关,因此自入校起就不好好学习。对这类学生来讲,不管老师课讲得如何,他们都不爱听。这种情况虽然是少数,但确实是扰乱课堂纪律的因素之一。

二、如何组织好大学课堂纪律

1.优化课程设置,重视学生课堂选择。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对他们要学习的课程及所授课的教师普遍缺乏选择权。学生走进教室,面对的是必须学习的课程和已选定好的教师。不管是否愿意,不管老师教得是否称职,一旦某门课程开课,学生必须到课,不得缺勤。这种硬性制度安排必定要影响学生认真听课的积极性。自愿学习是认真听课的前提。一个人如果喜欢做一件事,那他会心甘情愿地主动把这件事做好。面对作为一个具有完全自主行为能力的大学生,应该优化课程设置,让学生对拟学习的课程、对授课教师有自己的选择权。学生们能选择自己愿意的课,就会增加上课学习的兴趣,也就会自动形成良好的课堂纪律。

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第2篇

由此可知,要保证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课堂上需要纪律,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但若过分强调纪律的约束而导致课堂死气沉沉,就必然扼杀学生活泼的天性,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犹如一个天平,控制和自由就是两个托盘上的祛码,无论是哪一方过重,这个天平都将失去平衡,课堂教学也就达不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既不能一味地以控制为主而忽略了自由性,也不能毫无控制地随意自由,而忽略了控制性。正确的做法是,既要注重课堂的控制,也要注重课堂的自由,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度”,也就是把握课堂控制与课堂自由的平衡。那么,教师如何把握好这个平衡呢?

一、制定人性化的课堂纪律

我们过去的一些课堂纪律,诸如“发言一律举右手,不敲响课桌”,“坐姿端正,左手臂向下,右手臂搭在左手臂上,双手平放在课桌边”,“听课不许插话”等等,对学生约束得太多,使学生的情绪和思维受到压抑,这种课堂纪律制定得再多,学习效率也不会提高。制定人性化的课堂纪律,是把握课堂控制与课堂自由两者平衡的前提。而这种课堂纪律最根本的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课堂管理理念,能够充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激励学生,使课堂管理符合当代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也不再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过度的约束,而是创造出一种“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课堂教学氛围,彻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人性化的课堂纪律内容的制定要经过师生共同讨论与协商,要体现大多数学生的想法与意愿。惟有这样,这种人性化的课堂纪律才能在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强化,并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行为。

二、掌握实施课堂控制的策略

教师实施课堂控制的策略能够使课堂教学有序化和规范化,避免课堂失控,这是教学目标实现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基本保证。教师实施课堂控制的策略主要有:

1.目标明确法。即每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明确而具体的教与学的目标,并且整个教学活动能够围绕教与学的目标进行,以此增强学生的注意力。

2.内容思力法。将教学内容既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展示教学内容的魅力,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对学习的兴趣。

3.表扬批评法。即正确地运用表扬与批评,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其效果进行及时反馈,让学生明确知道是自己的哪种课堂行为受到了表扬或批评,进而维持课堂教学的有序化和规范化。

4.节奏控制法。即教学节奏要体现“低、小、多、快”的特点,即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节奏,也就是将课堂教学过程分解成几个小的单元,每个单元几分钟、十几分钟不等,听、说、读、写、记忆、演算、操作等学习方式交替进行,手、耳、脑、眼并用,以此解除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5.暗示控制法。即对于上课爱讲话或爱做小动作的学生,通过注视、摇头、手势,讲课过程中的突然停顿、咳嗽,走近违纪学生或轻敲桌子等方法暗示学生要遵守课堂规范。

6.机智处理法。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不论教师做了多少准备,课堂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这就要或因势利导、或随机应变、或以静制动、或掌握教育分寸地妥善处理,也就是运用和发挥好教师的教育机智。

7.合同管理法。对于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可以与其约法三章并郑重其事地签定一份书面“合同”,“合同”要对这些学生在课堂上的要求作出明确规定,并包括奖励和处罚的有关条款;对于违纪较多的学生可以选择某一违纪行为作为起点,然后用一系列“合同”逐步规范直至达到理想目标。

8.后果自负法。即让违纪学生承担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可以课前与学生约法三章,违反哪条纪律将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当某生有所违反时就让他自觉承担因违纪而带来的后果,这能够促使学生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而减少课堂违纪行为。

三、掌握实施课堂自由的策略

教师实施课堂自由的策略能够给学生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给学生言行的自主性,以便促使学生的个性飞扬和思维活跃,有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实施课堂自由的策略主要有:

1.营造氛围法。即让微笑装点自己的面容,用亲切的话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并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自信,教态自然大方,从容不迫,随时保持与学生的目光交流,用真情感染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2.教学民主法。即树立“师生平等”的思想,发挥教学民主,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成为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重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多向交往法。即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度依赖师生单向交往方式的状况,积极实施师生双向交往、生生多向交往的方式,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A-

0071-02

良好的课堂纪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每一节课,教师都希望课堂纪律良好,师生和谐互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课堂上往往会有个别“捣蛋鬼”违反课堂纪律,如交头接耳、传递东西、偷看课外书等,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违纪行为,教师应快速作出反应,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办法,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一、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主要原因

要调控好课堂纪律,减少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违纪行为,教师首先要分析产生违纪现象的原因。小学生的情感稳定性和控制能力一年比一年增强,但是自我意识也随之增长,教师要把握好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找准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一)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自控能力不强是产生课堂违纪行为的最直接原因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课堂违纪原因主要有:首先,每个学生都存在特殊性和差异性,在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有些学生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较强,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掌握较快,对已掌握的教学内容失去兴趣,便容易出现课堂违纪行为;而有些学生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这一部分学生学习困难,跟不上班级整体的学习步伐,久而久之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厌学,课堂上也只是应付了事。其次,学生控制情绪的能力存在差异。情绪稳定、自制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般能较好地遵守课堂纪律;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受刺激、发脾气,一旦对课堂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或者认为教学重复等,就会对课堂教学产生排斥心理,出现课堂违纪行为。

(二)教师在课堂上不当的引导也是产生课堂违纪行为的重要原因

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教育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的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倘若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较差,没能有效管理课堂,就容易出现学生课堂违纪行为。主要存在以下四种不当的引导方式:第一,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违纪行为不管不问,采取忽略回避的态度,只要学生不是太过分地胡闹都一概不管,这是变相地支持学生在课堂上违纪。第二,教师没有科学的课堂管理办法,滥用惩罚方式来维持课堂秩序。对一些调皮的学生,有些教师动辄点名批评或罚站,以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但往往适得其反,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愈演愈烈。我曾教过一名已步入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因以前经常在课堂上被某位教师点名批评、罚站、辱骂,表示一辈子都痛恨那位教师。可见,只采用严惩办法是不会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第三,教师教学水平差,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起来索然无味,随之就会产生注意力分散、打瞌睡、搞小动作等行为。第四,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存在差异。有些教师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那些较自觉学习的学生,忽略了学困生和“捣蛋”学生,致使其产生失落感,希望通过制造一些小麻烦来“为难”教师,引起教师和同学们的关注。

二、有效调控课堂纪律的策略

分析了产生课堂违纪行为的原因,接下来讨论教师如何改进引导方式,有效调控课堂教学纪律。

(一)改进教育方式,增进师生互信

作为教师,无论是人品还是学识,都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可。一旦学生认可、钦佩教师,就容易信服教师的教导。反之,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故意与教师作对,扰乱课堂教学秩序。因此,教师要努力改进教育方式,赢得学生的信任。

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地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所长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随时调整教学方式。在教学时,教师要全身心投入,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用眼神与学生交流,达成默契。授课时,教师要给学生留足思考、交流的时间,即使学生的想法与自己的不符,也要充分考虑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特点,与学生进行发自内心的交流。

其次,在课堂管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严慈相济,既尊重和信赖学生,又要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提出严格的要求。发现学生在思想上和行为上犯了错误,教师要及时对其进行教育。在教育学生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对于个别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当行为,如果不是学生故意所为,教师要用幽默的语言去化解,对学生多一些理解和宽容。

最后,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无论学生成绩好坏,调皮与否,教师一定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对待每一个学生都要坚持原则,奖惩分明,既不包庇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错误,也不能对成绩差的学生心存偏见。

(二)灵活运用调控方法,提高课堂管理能力

课堂并非总是波澜不兴的,随时会发生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在应对突发状况时,教师要发挥聪明才智,灵活运用多种方法适时适当调控课堂纪律。常用的课堂纪律调控方法有:

目标激励法。指导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并帮助学生努力实现既定目标。有了学习目标,学生就会有目的地听课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更为专注。在指导学生设定学习目标时,要考虑到学习目标应符合学生实际且具有挑战性,要略微高于学生过去所取得的成绩。在学生完成目标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奖励,如课堂表扬,在作业本上写肯定性的评语等,这样会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提高学习积极性。

声眼并举法。语言、声调是教师组织教学、处理某些问题行为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和声调的变化,如声调的高低等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当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时,教师可加重语气和提高声调,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当学生有违纪行为时,教师可突然停顿,或者降低声音,给违纪学生以暗示。在注视学生时,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目光是善意的,学生就会自觉地进入到正常的学习状态中。

肢体提醒法。当教师发现有学生在玩东西或做小动作时,教师可有意无意地走到该生旁边,摸一摸他的头,轻轻敲一下他的课桌或轻拍其肩膀,给他提个醒。这些小小的举动,不易被其他同学发觉,既不伤违纪学生的“面子”,又能纠正学生的违纪行为。

榜样效应法。教师要多采用“大拇指教学法”,当发现哪组或哪些学生表现较好时,要给予鼓励,适时地伸出大拇指,既是给表现良好的学生一个无声的奖励,也是告诉其他学生要向表现良好的学生学习,发挥榜样示范的效应,让学生向先进学习,向先进靠拢。

警语激活法。当教师发现学生不注意听课时,可以突然向他(她)的同桌发问,所问的问题是刚讲过的,同桌的同学肯定能够解答,违纪学生就会受到刺激,不敢再有违纪行为。同时,教师还应在平时集训一些警示性短语,让学生形成条件反射,如当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可在授课过程中突然喊“一二三”,学生会随口齐声回答:“不讲话。”采用这种方式,可刺激学生的大脑神经,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第4篇

    然而,对于这样的课,有人提出质疑,也有教师产生顾虑和担忧:“这样一来,孩子的天性自然是得到发挥了,可正常的教学秩序得不到保障,教学质量会不会出问题?”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生课堂纪律的好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多少年来,课堂纪律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尺度。然而,这一做法与新课程倡导的“课堂应给予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产生了极大的冲撞。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课堂究竟需要有什么样的纪律?这几乎成为所有教师面临的问题。

    专家指出,学校需要有一定的纪律,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纪律约束,但过分强调纪律,必然会扼杀学生生动的个性和活泼的天性,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像力。应该意识到,我们过多地强调抓纪律,抓规范,而忽略了关注个体享受学习的过程。能不能给学生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能不能给学生一点言行的灵活性和自主权,也就是给共舞之外的独舞一点精彩回旋的自由空间?并不是有了安静的课堂,就意味着有了一堂好课。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个性的飞扬、思维的活跃、深刻的思考、智慧的启迪。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庄严神圣、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使学生不敢与其平等对话。有人曾对某市10所小学的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敢于向教师提问的仅占20%,敢于当面指出教师错误的学生更是微乎其微。可见,不是我们的学生没有疑问,而是因为学生“太守纪律”根本就不敢问,也就根本谈不上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权利。

    对此,许多专家呼吁,现代学校教师和学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讲课是以学生为对象,学生并非局外人。因此,不要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鼓励提问,允许插嘴。学生如主动提问、质疑,提出与教师相左的见解,教师应当高兴;对于学生插嘴,也应当采取宽容态度。学生插嘴,并不是“不尊重教师”、“破坏课堂纪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是要冲破某些不必要的约束。

    当然,为了保证教学活动有效进行,课堂确实需要纪律,课堂讨论也要有秩序、有规则,一个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七嘴八舌”也不是个性发展。可是,守纪律是否就要两手背后,双腿并拢,身体坐端正,除了老师规定的动作,如举手发言、拿书、写字外,其余动作都是多余的?这显然不是课堂教学所需的必要条件,而是为了防止个别学生影响教学而采取的一种预防手段。

    只要学生在思考和体验,必然伴有丰富的情感、情绪的变化和丰富的语言动作,甚至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跳跃,如果教师把这看作是妨碍教学,以纪律为名去强行抑制,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就会受到压抑。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能让孩子体验感悟的场所,是孩子身心完全放松的课堂。在实验区,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课堂,学生可以两手自由摆放,两脚随便活动,而且可以离开座位与同学讨论,还可以找老师请教,没有喧闹声,但是,他们有激烈的讨论声,有时还伴随着表达喜悦、遗憾或沮丧的动作和声音。

    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和谐的环境里,学生的学习会很愉快,学习的效率也会很高。相反,如果教师过于威严,学生心情受到压抑,课堂纪律再好,学习效率也不会高。

    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学生是否遵守纪律?其实这是教育观念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课堂纪律评价标准。

   

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第5篇

一、如何认识信息技术新课程的课堂现象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课堂之所以存在上述现象,这与以下因素有关。

1.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特点

(1)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课程,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2)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学习需要将科学性、趣味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3)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些新课程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课要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上,这是课堂纪律不良的前提条件。

2.高中生的心理特征

(1)注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有分配;观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性,但欠精确。思维活跃,经常提出问题,不轻信别人的结论,喜欢评论和争议。

(2)兴趣范围广泛,性格特征趋向稳定、成熟,外显与内向类型明显。性格的可塑性较大,旧的不良性格特征可能被重新塑造,新的不良性格特征可能还会产生。

(3)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要求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要求,但也会出现自我与现实的冲突。

这些心理特征是导致课堂纪律出现混乱的内在原因。

3.学生的个别差异

(1)自控能力的差异。计算机网络承载着包罗万象的信息,内容极其丰富。刺激而又颇具诱惑力的游戏,新颖、交互性较高的网上聊天,对学生的自控能力是一种考验。

(2)操作技能的差异。由于学生在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以及家庭条件的不同,学生的操作技能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一种不协调。

(3)学习兴趣的差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名言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不同的学生对搜集资料、上网娱乐、图像处理、网站制作、软件编程感兴趣的程度不同,这样在课堂上他们总是依据自己的兴趣活动,这些个别差异是导致课堂不协调的直接原因。

4.教师的教学偏颇

(1)教育宣传不够。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不足,老师没有对信息技术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行耐心、细致的宣传。

(2)备课不全面。任何一节课,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是备课的内容,因为缺乏对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的准备或安排,导致在课堂上出现一些缺憾。

(3)对学生的差异注重不够。新课程要求关注全体学生,如果在课堂上学生得不到关注,这就有可能产生“优生”“差生”都在乱的现象。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偏颇会加剧课堂纪律的恶化。课堂需要有一定的纪律,一个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但过分强调纪律,又会扼杀学生潜在的个性和活泼的天性,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我们既要注重学生个性的飞扬、思维的活跃、智慧的启迪,又要保证教学活动有效顺利地进行,这确实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二、维持信息技术课堂纪律的方法和技巧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以及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探究,维持信息技术课堂纪律有如下一些方法和技巧。

1.巧设课堂前奏

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巧妙地设置课堂前奏。比如告诉学生在课堂的时间安排上有以下三种方案:第一,讲一节课,不操作;第二,讲30分钟,操作15分钟;第三,讲15分钟,操作30分钟。大家希望采取哪种方案呢?学生会说第三种方案。这时抓住机会巧妙安排:大家要想让老师采取第三种方案,必须集中精力听课,否则就采取第二种方案,甚至第一种方案。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将非常集中。

2.从兴趣入手,从应用入手

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天性以及发展的规律,这是首要的、最高的规律。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联这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运用适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他们学以致用是两个非常好的突破点。这也是维持课堂纪律最长久最有效的方法。

3.精讲多练

“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易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学;而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要领。“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从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教师加强巡回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发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精力就会集中到学习内容上去了。

4.创设严肃自由、主动探索的教学氛围

在课堂上要做到“严肃而自由”,严肃是一种规范,自由能使学生思维解放。在保持较好的课堂纪律的同时,要让“差生”敢于提问,让“优生”敢于质疑。这可以运用知识竞赛法、作品展示法、学科整合法。老师善于把教学过程营造成有利于学生积极进取、能吸引学生兴趣的环境。如此,教学就能够离开僵化走向灵活,离开凝固走向丰富多彩,离开混乱走向秩序。

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第6篇

关键词:政治教学;时政教学;方法探索

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受教育的各个阶段,其目的不在于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而在于让学生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提升社会道德感、保证正确的思想方向、了解社会政策,培养一定的法律意识。因此,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其中时政教育更是政治教育的重要板块。在政治教育中,时政教育占有重要地位。政治课堂内容繁多,包括哲学、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时政教育等,而时政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加接近,其实践性更强,更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行动中接受教育。

一、规范课堂纪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课堂纪律,以保证良好的授课、学习环境是上课的前提基础,而良好的学习环境有赖于课堂纪律的制定与实施,任何课堂要想保证课堂质量、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要有良好的授课与学习环境。因此,教师在正式授课前需要制定课堂纪律,规范课堂环境。虽然一般而言,课堂纪律需要班主任负责,但是授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课堂纪律规范,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这会大大提高授课效率。因为政治的课时安排比较少,一般被认为是“副科”,学生重视不够,课堂积极性不高,容易违反课堂纪律。对此,教师在学期开始时,先要让学生明确本学期的课程任务,知道本课程的授课要求,制定具体的课堂要求,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重视程度,端正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态度,并能保证该课堂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是教师授课的环境保证。

二、做好课堂导入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课堂的开始阶段,导入的成功与否甚至决定该节课的成功与否。因此,教师要认真准备课堂导入。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保持学习的热情,探索课堂知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做好情境导入,即根据课堂授课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伊始就能做好心理准备,尽快进入课堂授课环境。时政教学的课堂导入,则可以根据即将展开的授课内容,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设置相关情境,拉近学生与授课知识的距离,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情境选择。例如,在讲解“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章时,可以先从电视经常报道的人民代表大会谈起,进而讲到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及宗教制度等,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新的专业认识。

三、加强政治课的生活化教学

时政教学更注重政治的生活化教学,即利用最近生活中出现的政治事件解读相关的政策,使学生从事件表面能够深入事件内部,掌握政治专业知识。因为政治问题是彼此相互关联的,一个事件包含很多政治知识。因此,在进行生活化教W时,教师可以选取与授课内容最相关的事件进行专业解读,让学生通过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真正了解政治问题。加强政治的生活化教学,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消除学生对政治的神秘感,让学生对政治产生浓厚兴趣,更可以帮助学生在对生活事件的分析中理解政治理论,提高政治素养。例如,在讲解“公民的政治参与”一节时,可以从村民选举村官讲起;在讲解“生活与消费”一节时,可从学生最近的消费情况讲起,列举买东西时的情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件讲起,可以加强学生分析事件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注重实践教学

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心,使学生了解当今的社会政策,保证学生思想路线的正确性,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因此,教师要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政治理论知识后,能够分析生活中的政治事件,明辨是非,确保自己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实践教学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中体现自己掌握的政治理论。因此,学校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各种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在运用中体会到政治的实用性及重要性,继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程度,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

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第7篇

首都师范大学 苏丹兰

课堂纪律管理是课堂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难免出现各种课堂问题行为干扰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加强课堂纪律管理,对于维持良好的教学环境,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堂纪律的基本内涵

一般来说,纪律有三种基本涵义:1.纪律是指惩罚;2.纪律是指通过施加外来约束达到纠正行为目的的手段;3.纪律是指对自身行为起作用的内在约束力。这三层意思概括了纪律的基本内涵,同时也反映出良好纪律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外在的强迫纪律逐步过渡到内在自律的过程。

我们认为,所谓课堂纪律,主要是指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施加的外部控制与规则。良好课堂纪律的形成,不仅需要强制性的规则,更需要学生的自制与自律。因此,教师在提出课堂行为规范,进行外部控制时,要注意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帮助学生自觉发展纪律。

研究表明,由于形成的原因不同,课堂纪律一般可分为四类:

(一)教师促成的纪律。

所谓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这类纪律在不同年龄阶段所发挥的作用是有所不同的。刚入学的儿童需要较多的监督和指导,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在一个大的团体中学习和游戏,没有教师的适当帮助,很难形成适合于有组织集体活动的行为准则。年龄越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越强,教师促成的纪律所发挥的作用也越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学生一方面会反对教师的过多限制,另方面又需要教师对他们的行为提供一定指导和帮助。因此,这类纪律虽然在不同年龄阶段发挥作用的程度不同,但它始终是课堂纪律中的一个重要类型。

(二)集体促成的纪律

所谓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从儿童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使儿童社会化方面就开始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同伴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当一个儿童从对成年人的依赖中逐渐解放出来时,他同时开始对他的同学和同辈人察言观色,以便决定应该如何行事、如何思考和如何信仰。青少年学生常以“别人也都这么干”为理由而从事某件事情,在一定时期他们的信奉、见解、爱好、憎恶甚至偏见也都视集体而定。由于同辈集体的行为准则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价值判断和日常行为的新的参照点,结束了青少年学生在思想、情感和行为方面的不确定性、无决断力、内疚感和焦虑,所以他们往往过高地估计同伴集体行为准则的价值,并积极地认同和服从它。集体促成的纪律也有两类,一类是正规群体促成的纪律,如班集体的纪律、少先队的纪律等,另一类是非正规群体促成的纪律,如学生间的友伴群体等。教师应着重对非正规群体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并使之融合到正规群体中来,使每个学生都认同班集体的行为规范。

(三)自我促成的纪律。

所谓自我促成的纪律,简单说就是自律,它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由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当一个学生能够自律并客观评价他自己的和集体的行为标准时,便意味着能够为新的更好的集体标准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也标志着学生的成熟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

(四)任务促成的纪律。

所谓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类纪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每项学习任务都有它特定的要求,或者说特定的纪律,例如课堂讨论、野外观察、制作标本等任务都有各自的纪律要求。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学生对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学生对任务的意义理解越深刻,就越能自觉遵守任务的纪律要求,即使遇到困难挫折也不会轻易退却。所以,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接受纪律约束的过程。教师如能很好地用学习任务来引导学生,加深学生对任务的理解,不仅可以有效减少课堂纪律问题,还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所谓课堂问题行为,一般指发生在课堂上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影响教学质量。研究发现,一个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不只是影响他自己的学习,同时也可以破坏课堂上其他学生的学习。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学生的问题行为可能简单地诱发另一个学生不听课,也可能把问题蔓延开来,诱发许多学生产生类似的问题行为,即产生所谓的“病源体传染”现象,它会蔓及全班,破坏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这种问题行为是许多教师常常遇到的,也是最怕发生的。因此,对课堂问题行为及时加以控制和防范,也是课堂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分类。例如,美国的威克曼(E·K·Wickman)把破坏课堂秩序、不守纪律和不道德的行为等归纳为扰乱性的问题行为;把退缩、神经过敏等行为归纳为心理问题行为。奎伊(H·C·Quay)把问题行为分成品行性问题行为、性格性问题行为以及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等三种类型。此外,布罗菲(Brophy)和罗尔肯帕(Rohrke)1981年提出的一个观点也有一定新颖性,他们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三类:(一)属于教师的问题:学生的行为使教师的要求受挫,从而引起教师的不快或烦恼;(二)属于学生的问题:由于意外事件或他人(除教师外)的干扰,学生的要求受到挫折;(三)师生共有的问题:师生彼此使对方的要求和目标受到相同程度的挫折。这一分类最引人注意和具有启发意义的地方是将教师的问题行为也列入其中,实际上,课堂上的不少问题行为的确是由教师自身造成的,如教师粗暴的态度、对学生频繁的训斥等都会引发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这方面问题应引起教师的注意。

目前最普遍的一种分类是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向性问题行为,一类是内向性问题行为。外向性问题行为主要包括相互争吵、挑衅推撞等攻击性行为;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等扰乱秩序的行为;作滑稽表演、口出怪调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以及故意顶撞班干部或教师、破坏课堂规则的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等等。外向性问题行为容易被觉察,它会直接干扰课堂纪律,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教师对这类行为应果断、迅速地加以制止,以防在课堂中蔓延。

内向性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做白日梦、发呆等注意涣散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不与同学交往等退缩行为;胡涂乱写、抄袭作业等不负责任的行为;迟到、早退、逃学等抗拒行为。内向性问题行为大多不会对课堂秩序构成直接威胁,因而不易被教师察觉。但这类问题行为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危害也很大。因此,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不能只根据行为的外部表现判断问题行为,不能只控制外向性问题行为,对内向性问题行为也要认真防范,及时矫正。

研究结果表明,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的影响因素集中在学生、教师和环境三个方面。

(一)学生方面的影响因素。

大量的课堂问题行为是由学生自身的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主要是:挫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业成绩不良、人际关系不协调、对教师教学要求的不适应等,都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并引发紧张、焦虑、惧怕甚至愤怒等情绪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情绪反应就可能演变为课堂问题行为。

寻求注意。研究发现,一些自尊感较强但因为成绩较差或其他原因得不到集体和教师承认的学生,往往故意在课堂上制造一些麻烦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

性别特征。在小学阶段,男孩活动量大,精力旺盛,喜欢探究,但他们的心理成熟程度和自控能力比同年龄的女孩普遍要低些,因而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要高于女孩。

人格因素。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性格、气质、情绪等也有联系。例如,内倾化的人格,常表现出抑制退缩行为,不愿与人交往,自我意识强,易受暗示。而外倾化的人格,则喜欢交际,迎合热闹,胆子较大,善于获取新事物,自制能力较弱,违反纪律的情况相对较多。

生理因素。学生的生理因素也是常导致问题行为的因素之一,生理上的不健康(无论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发育期的紧张、疲劳和营养不良等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这方面因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往往被忽略。另外,还有些学生的过度活动是由于脑功能轻微失调(简称MBD)造成的,教师对这些学生要更热情地关心,帮助他们掌握控制冲动的方法。

(二)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

课堂里发生的问题行为,看上去是学生的问题,实际上与教师也有关系,有些问题行为就是教师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要想形成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师也必须对自身进行一定约束和调整。一般来说,对课堂问题行为产生影响的教师方面的因素主要有:

教学不当。

指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缺乏教学组织能力,或表达能力差而造成教学失误,进而引起课堂问题行为。教学不当可以引起课堂问题行为,这一结论已经在布罗菲和普特南(Putnam)等人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常见的教学不当有教学要求不当,例如对学生要求过高或过低;教学组织不当,例如教学从一个活动跳跃到下一个活动时缺乏顺利“过渡”的环节,会使学生无法参与教学过程;讲解不当,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讲课时显得无能、迟钝、笨拙,而且在一段时间里只困死在一个问题上,那么学生就有可能置功课于脑后而捣乱起来。

管理不当。

这可能是教师引起课堂问题行为的最主要因素。这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反应过激,滥用惩罚手段。例如,有些教师对学生的个别不良行为经常作出过激反应,动辄中断教学大加训斥,有的甚至不惜花费整堂课时间进行冗长的训斥,这种失当的管理方法往往会激化矛盾,使个别学生的问题行为扩散开来,产生“病源体传染”效应。还有些教师过于相信惩罚在解决问题行为方面的效力,常常不分青红皂白地运用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惩罚。研究发现,滥用惩罚手段特别是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仅不能很好地维持课堂秩序,还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甚至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怨恨情绪,诱发学生攻击性的课堂问题行为。

丧失威信。

在学生心目中失去威信的教师是很难管好课堂的,丧失威信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前面提到的教学不当、管理不当也会造成教师威信下降。一般说来,以下行为的教师容易在学生心目中丧失威信:

1.业务水平低,教学方法不好。

2.对教学不认真负责,上课懒懒散散。

3.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说了以后不检查。

4.向学生许愿,但总是不兑现。

5.不关心学生,待人冷漠。

6.缺乏自我批评精神,明知错了,也要强词夺理。

7.带有偏见,处事不公。

(三)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

包括校外环境和校内环境中的许多因素,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大众传播媒介、家庭环境、班级人数与课堂座位编排方式、教学环境的温度和色彩等环境因素对儿童的课堂行为都会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有的研究发现,父母不和、经常打闹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在课堂上经常表现得或孤僻退缩,或烦躁不安,甚至挑衅生事。另有研究发现,教室墙壁和家俱的色彩过于强烈和鲜艳,容易使儿童在课堂上兴奋好动,注意力分散,不专心听讲。教室内温度过高,则容易使学生烦躁不安,课堂上的不友善行为和冲突性行为随之增加,课堂秩序不易维持。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人数较少的班级课堂纪律往往较好,教师用于课堂管理的时间也较少。而人数较多的大班中,由于单位面内人口密度过大,学生的个人活动空间相对受到他人挤占,这往往成为诱发学生好动争吵和产生破坏课堂纪律行为的一个主因。这种现象应引起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

三、课堂纪律与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一)将一般要求变为课堂程序和常规。

有效的课堂管理,实际上是在建立有序的课堂规则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几十个性格各异、活泼好动的孩子,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程序和常规,就不可能将这些孩子有序地组织在教学活动中。实践表明,教师适时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而且一旦学生适应这些规则后会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增强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例如,音乐课上要求学生上课时随着教师的琴声一行行列队轻轻走入教室,在音乐声中向教师问好、坐下,下课后仍按小组队形踩着音乐节奏轻轻退出教室。这种要求一旦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就可以长久地发挥作用,产生积极的管理效益和教学效益。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不注意课堂规则的建立,只凭着不断提出的各种要求、指令维持课堂秩序,不仅管理效率低,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因要求不当引起新的课堂问题行为。

(二)及时巩固课堂管理制度。

一旦形成了课堂管理规则,就要及时反复巩固它,必要时还要加以修正。巩固管理制度的教师行为主要有:

1.认真监控。

指教师应仔细认真地观察课堂活动,讲课时应始终密切注意学生的动态,做作业时要经常巡视全班学生。善于指导学生行为的教师,应能在学生的不恰当行为造成混乱之前就有所察觉。

2.及时恰当地处理问题行为。

只发现问题还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处理问题行为,教师采取什么措施取决于问题的性质和场合。例如,有些学生静坐在座位上但不听课,看连环画或伏在桌子上睡觉但无鼾声,这类问题行为属于内向性的,它不明显干扰课堂教学,因此教师不宜在课堂里停止教学而公开指责他们,可以采取给予信号、邻近控制、向其发问和课后谈话等措施加以处理。有些学生大声喧哗、戏弄同学、扮小丑和顶撞教师,这类行为是外向性的,它们对课堂有较大干扰,教师必须通过警告、批评等措施迅速制止,必要时可以适当惩罚。

3.灵活运用奖惩手段。

运用奖励手段鼓励正当行为,通过惩罚制止不良行为,这是巩固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奖惩的具体办法很多,例如教师表情上的赞同与不赞同,表扬与批评,给予学生某种荣誉或取消荣誉,发奖品,课后留校,暂停听课,送校长室等。在实施奖惩时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奖励为主;二是维护课堂规则的权威性,严格按规则实施奖惩;三是惩罚手段不能滥用,更不能体罚学生。

(三)降低课堂焦虑水平。

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是一个人自尊心受到威胁时的情绪反应。适度的焦虑可以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因而是十分必要的。但焦虑过度则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导致问题行为。有效的课堂管理应该帮助学生在焦虑过度而尚未形成问题行为前降低焦虑的强度。调控学生焦虑的办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谈话了解、诊断焦虑的原因,然后诱导学生把造成焦虑的烦恼渲泄出来。二是针对焦虑的原因适当调整教学情境,例如调整教学要求、进度,调整教学评价的方法或要求等。课堂中不仅存在着学生的焦虑,教师也会产生焦虑。通常情况下,课堂纪律问题是引起教师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教师特别是一些新教师,由于缺乏课堂管理的成功经验,对学生纪律问题经常忧心忡忡,担心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于是常常采取一些生硬措施控制课堂,频繁指责训斥学生。这样做反而激化了矛盾,扰乱了课堂,进一步加剧了教师的焦虑。实际上,能否维持好课堂纪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及教师与全体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教师如果能真正关心、尊重、爱护学生,了解学生的要求,讲求工作方法,学生反过来会维护、支持教师的工作,课堂纪律就容易维持,教师的焦虑水平也会大大降低,课堂管理效率会得到相应提高。

(四)实行行为矫正,开展心理辅导。

行为矫正是用条件反射的原理来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以取代或消除其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行为矫正的方法比较适合于较为简单的问题行为,例如上课爱讲话、好动等行为。行为矫正的具体步骤包括以下几点:

1.确定需矫正的问题行为;

2.制定矫正目标;

3.选择适当的强化物和强化时间;

4.排除维持或强化问题行为的刺激;

论课堂纪律的重要性第8篇

众所周知,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然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却时常缺少这种保障。我们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台上表演、台下喧哗;你回答你的问题,我说我的话;游戏时热热闹闹,教学任务却落不到实处。由此,课堂的纪律问题尖锐地摆在了我们面前。那么如何抓好课堂纪律的管理呢?以下是作者的几点看法。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著名的教育实践活动家教育理论家马卡连柯指出,纪律永远应该是自觉的纪律。和谐关系的形成应从以下两方面加强。①加强学生思想教育。让学生自觉遵守纪律正确认识纪律,对纪律自觉遵守执行,积极维护纪律的态度,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自尊心、不一味地制定班规、班纪。让学生逐渐增强主人翁责任感,集体荣誉感,让学生通过演讲、表演、辩论、比赛等多种形式,多种活动提高其主人翁责任感,自觉维护纪律。②了解学生。面对学生个体我们不能搞“一刀切”,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对教育的认识及家庭成员的不同认识和理解都会影响学生的亲情感,同学情以及与老师的沟通程度,特别是单亲家庭、重男轻女家庭都会对学生身心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教师应多换位思考,替学生多想一些,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化学生,让学生从心底觉得你是亲近的,使得师生关系和谐,课堂纪律就会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

(2)善于处理偶发事件。偶发即不分时间、场合的突发事件。对偶发事件的处理要注意:①教师语气。教师的语气、语态、体态都会影响你对偶发事件的处理。处理偶发事件时要注意,速度要不急不慢,引用一些常用顺耳又教育人的话来说服,如“青年人,冷静点”、“请勿扰乱课堂,课后有理再说也不迟”。不要对学生一味地“气势汹汹”,能让气氛缓和就尽量缓和,事后在进行教育。②不偏心。特别注意“先入为主”的心理,如果在处理问题时对学习好的偏心,那么你这个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会大打折扣。一定要立场公正,处理事情要有一定的原则,奖惩分明,是非分明,不包庇成绩好的,对成绩差的不要有偏见,即注意那种“一好遮百丑”、“一丑遮百好”的不良心理。③冷处理。不急于处理,不急于发表意见,师生共同冷静思考几分钟,以免影响课堂教学。让学生心里有数,课后再进行处理,让学生说出事情原因,分析利害关系,分析自身优缺点。不一定总让教师来说明情况,讲明道理,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具有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在成长中已逐渐形成一些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3)运用奖惩机制。运用奖励手段鼓励正当行为,通过惩罚制止不良行为,这是巩固纪律管住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俗话说:“罚其十,不如奖其一”,学生好表现,渴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当课堂上,有的学生在阅读教材总结知识,而有的学生却在嘀嘀咕咕时,老师对全班说:“你看,ⅩⅩⅩ同学看书多认真啊!”保证那些在嘀咕的学生立即端正姿势,自觉地开始读起来。可见学生的积极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将得到巩固与强化。在奖励的方式上可以是物质性的,也可以是非物质性的。但主要采用非物质性奖励,如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令人满意,教师可以报以微笑,投以赞赏的目光等。在教师的举手之间,眉宇之间,让学生意识到行为的正确性,从而起到“蜻蜓点水”的作用。同时维持纪律性的另一种有效方法就是采取一定的惩罚。所谓惩罚就是教师有意识地通过使学生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和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手段。但惩罚要讲究技巧性,不能滥用,更不能进行体罚,有时针对不专心听讲的学生,点名叫他回答问题,就是一种惩罚。虽然奖励与惩罚都能刺激学生正确的课堂行为,但一味地奖励、一味地惩罚都会影响学生行为的积极性。

经过多次实践证明,教师能否有效驾驭课堂,能否有效的管理好课堂,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如果失去了有效的课堂管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目前,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纠正忽视课堂管理的片面做法,不断探索新课程下课堂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只有这样,新课程的目标才能得到真正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自然而和谐、民主而平等、灵活而互动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