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2 17:09:35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第1篇

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要求,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否主动、是否探究,主要表现在是否思考,是否思考主要表现是否能提出问题或是否有自己的想法,教学中应在这些方面下工夫。布鲁纳说教学过程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发现的过程。学生的思考、看法,其实就是学生的发现,这种做法的价值在于学生在“发现”中培养了探究思维的能力,其价值还在于学生是在走科学探究的道路,并在其中获得知识。教师还应努力创造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个性。

二、尝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改变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是这次新课改的重点之一,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力的唤醒。开掘以及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未来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我国的应试教育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活力,学生在忙不迭地记忆和写作业中忙碌,他们无暇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他们求知、探究的冲动泯灭于记忆与写作业之中。那如何实现学生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学习是基础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要实现这种学习方式最根本的是要落实好自主学习这一关键环节,因为只有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学习才有意义。同时自主学习也是探究学习的前提,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教学之本”就是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爱学、学有所得。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大的创造空间,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以充分发挥。在语文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自学,通过自学让学生提学习问题,然后大家讨论共同解决。起初,学生不知学什么,也提不出问题,教师应先给学生一些预习提纲,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问题,有学生的自主学习作基础,就会有探究性学习问题的提出,就会有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2.老师指导是关键

学生能够从学习中发现问题,这是值得我们教师鼓励的,但是学生如何去进一步探究,这需要老师对学生加以指导,因为小学生的阅历必定没有教师丰富,阅读的资料也没有教师多。教师在教学指导中,必须注意的是:在引导发现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好奇是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促使学生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究。这不仅是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反映。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育工作者观念的不断更新,绝大多数老师已达成共识:只有坚持启发式教学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正因为这样,我们说老师与其“给学生两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产生一个问题”,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发现。因此,老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的因素”,设计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使学习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改革 思考

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在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不断提高我们现代化教育的水平,努力我们国家的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小学语文课作为学生德育的主渠道担负着促进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语文,塑造健康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三观”的重要职责,其目标是系统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特定社会和时代以及人类自身发展要求的语文观点和行为品格。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居于统领性地位,因为只有在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引领下,才能培养出具有信念坚定、社会责任心强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一、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点

(一)学校教育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显现出来。长期以来,我们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还在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填鸭式”“满堂灌”,这样的教学,学生成了知识的接受者,而不是学习的参与者。一堂课下来,老师和学生都筋疲力尽,却收效甚微,学生渐渐厌倦了语文课,因此常出现语文课上做其他作业,看小说等现象。

(二)教学资源和环境相对落后,学生们的基础也比较薄弱。由于条件的差异,很多农村地区,经济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况。学生没钱购买课外阅读书籍,即使稍微条件好一点的学校,有了图书室,里面也仅有几本书,还是其他单位捐赠的,大多都不适合学生阅读。因此,教师只能靠学校订的教学参考书,学生就只有一本语文课本。

这样下来,就导致学生的阅读材料滞后,阅读面很狭窄,学生对语文知识缺乏理解,对语文课失去兴趣。有一次语文课上,我对我们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搞一次问卷调查,要求他们把所看过的课外书籍列出来。结果,大部分人没看过课外书籍,极少数也只是阅读过故事会和小人书,更别谈四大名著。同时,我国的小学教育还存在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严重现象,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山区,教育水平十分落后,亟待我们教育资源的支持。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教学不发达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完成应该完成的学业,有的连小学都毕业了汉语拼音都学不好。

二、为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

(一)大力转变教学中传统方式,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

认真学习和研究创新教育理论。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应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并把这一理论具体应用到教学实际之中,增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自觉性。

研究性课程是近年来小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过程中的一种较为新颖的课程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具有研究素质的教师,即研究型教师。语文教师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形成多层次新型的知识结构,具有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进而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促进他们德才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顺应时代教流,在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

小学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对什么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他们不在满足于是什么,而要深究为什么了,因而小学教学需要巧妙“布惑”,设置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布惑巧设学习障碍,干扰学生,使学生处于真假难辨,“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下,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尝试在小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

(三)注重对学生们进行基础教学,让他们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稳步前行

众所周知,目前语文考试以能力立意为主,试卷上的语言材料除文言文以外,均选自课外。于是有人认为这可以不教,那可以不学。譬如语法、修辞、字、词、句的常识,文体知识等,有些教师以淡化为名,置之不顾。甚至有些课文的教学也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这种现状导致的结果必然是“空中楼阁”。殊不知,树高必然根深,厚积方能薄发。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课应该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的养成为依归的课。”

(四)教师应该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来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教学成效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教育研究更加注重向实践指导方向发展,为语文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注入了动力。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认真分析教学改革的形势,主动投入到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特别是要强化教学实践方面的研究,加大教学难点的破解力度,为教学成效提升提供保障。

一、小学语文教学要突破陈旧理念制约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点的掌握,归根结底还是聚焦在卷面分数上,没有体现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社会的进步对教育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素质化教育的理念已经提出很久一段时间,但是真正得到重视和落实还是在近5年左右。大家已经形成了思想上的共识,就是要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整个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向,坚持一手抓知识的传授,一手抓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将单纯的应试理念转变为素质教育理念。围绕这一目标方向,语文教学设计不再局限与知识点的强化理解与记忆,还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养成,重点强化学生与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与作文构思能力等方面的探索。将能力培养作为语文教学设计与组织的重要环节,同时还要强化思想教育的引导,引领学生健康地成长,体现三维教学目标。其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师生关系的定位一定要准确,特别是要平等民主对待学生,并且落实在教学工作之中,坚持引导探究、共同分析这样的原则,从而保证教学设计以及教学组织环节能够更加贴近学生思想发展,更加有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另外,教师还要善于为学生“画像”,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这也是体现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措施。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确定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并将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流程,确保语文教学活动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从教学提问到教学考核,从课堂互动到课外延伸,处处体现以人为本,实现语文教学成效的有效提升。

二、小学语文教学要突破陈旧模式制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模式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实际成效。如果还是采取单一的灌输教学模式,整个语文课堂始终难以真正活跃起来,学生的思维处于沉寂状态,教学的氛围也格外单调。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是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教师要重视搭建平台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同时提高学习能力与技巧水平。笔者认为,教师应当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提升与突破。首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一定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语文教师要将教学活动设计为启发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既可以通过提问启发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也可以布置学生开展自主思考与研究活动,借助于更为开放和灵活的教学形式,真正实现教学模式上的提升与拓展,营造更加活泼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有许多语文教师运用的小组合作教学法,就是非常成功的案例,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培养了思维能力和探究习惯。其次,教师在语文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可以尝试角色的创新。教师在课堂上也不一定都是出于讲解、引导的角色,学生也不一定都是出于听讲的角色。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内容,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开展讲解,从自己理解的角度开展分析,和其他学生一起来研究,以新颖的方式增强学习理解效果。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及时搜集来自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特别是在课堂上进行搜集,得到的信息更为及时和精准。

三、小学语文教学要突破陈旧体系制约

小学语文教学从广义概念上讲,应当包括课堂为主体、其他教学空间相结合的综合体系。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的45分钟,显然无法将教学资源全部整合出来,也无法有效利用时间。笔者在教学工作中致力于构建立体化的语文教学体系,除了抓好课堂教学活动之外,还积极向课外拓展延伸,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鼓励和指导学生课前开展自主预习活动。将预习要求揭示给学生,利用课前的自主时间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信息,做好新课学习的充分准备。组织开展有效的预习活动,学生在课堂上策应教师的启发引导时,更为高效和热烈,教学的主要着力点就放在了难点的突破上。其次,笔者在课外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课程,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补充。比如开展兴趣小组活动,针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难点,特别是阅读、作文以及古诗词等方面的难点,组织学生进行专门研究,利用课外的广泛空间弥补学生课堂学习存在的不足。另外,笔者还鼓励学生将闲暇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将点点滴滴时间为语文学习所用,真正让语文学习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笔者的精心组织下,学生分成了多个学习合作小组,在相互研究之中总结学习方面的难点,并注重罗列出来进行摘记,随身携带,利用学习生活的空闲时间巩固记忆,将平时的点滴时间运用到极致。千万不要小看这点点滴滴的语文学习活动,确实可以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长期坚持下去就是一笔可贵的学习时间。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推进的过程,广大教师要主动适应并积极投入,立足实际开展探究,推动教学工作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永杰.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索[J]. 考试周刊,2011(87)

[2]任伟.新理念 新教学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探究[J].新课程(中),2011(09)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第4篇

关键词:语文;探究;思考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前后,小学语文教学在方方面面都出现了较大的对立矛盾,而课堂教学工具的开放性使用与学生思想内涵培养之间的冲突最为严重。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时没有真正起到主导作用,没有能将教材中的课文内涵分析透彻,因而无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跟随教师进行深入的学习,心灵上不能与课文中心产生共鸣。随着应试教育制度与素质教育模式之间的冲突加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工具和学生思想内涵培养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明显,这使得语文探究教学被推上实践日程。而在探究活动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探究活动要抓好学生预习

要想让学生深刻了解探究性学习的内涵,真正做到探究性学习,首先要从学生的自主预习开始。让学生在教师教之前,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有效预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后,再由教师系统地讲解,必能取得更加优质的学习成果,提升教学质量。对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前通过有效引导,让学生学会自主预习尤为重要。可通过让学生阅读来实现自我探索,让学生能通过自主预习后,带着疑问来听课,领悟学习,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变无序无主的发散性学习为目的明确的探究性学习。比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我就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思考: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

3.作者从钓鱼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学习本课,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要求学生按照我布置的预习任务,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阅读、自主分析和研究,课堂上,与其他同学一起交流学习心得,并对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和老师进行共同探究,进而将问题弄明白。这样,我就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掌握了主动权和话语权,将课堂真正交给了学生。

二、探究活动要预设目标

在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氛围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想让语文探究课堂充分发挥出其教学价值,就一定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有效建设小学语文探究教学体系,这样才能够使探究课堂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能够给小学语文素养培养明确具体方向,使得学生也能够在较为优化的探究教学环境中获得进步。

比如,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时,我在建设小学语文探究教学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将文字的识记阶段放在首位,就文章中所展示出的生字“葫、芦、藤、哇、盯”进行字音识记,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五个字的汉语拼音,使他们能够熟练标注并进行默写,接着在字形的识记训练上,我让学生一笔一画地进行字形摹写,我还组织学生“听读音,写字形”,以此来锻炼他们的字形识记能力,从而打好文字基础。在进行语言文字识记后,我学生进行文字赏析训练,使他们能够有条不紊地把握课文的每一个语言环节,体验美妙的语言艺术。

三、探究活动要掌握探究的方式

因为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来进行综合讨论与交流,对学生的团体合作交流能力有一定要求,而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各有不同。学生在经过讨论学习之后,将知识与问题汇总,再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加深印象,完成探究性学习,让整个学习活动更有质量。比如,在教学《穷人》时,在感受桑娜夫妇及邻居西蒙一家的贫穷时,我就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和交流:请大家细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捕捉“穷人”的“穷”。认真地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穷人的“穷”?默读圈画的地方,并选一处感悟最深的,做简单批注。(学法指导:抓住作者对“天气情况”“桑娜和渔夫的忙碌”场面及“吃、穿”条件的描写多方面分析。)这样,我通过实施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文中环境描写、场景描写及生活条件的描写全方位感受穷人的生活困苦,让学生入情入境,而且做到了使语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探究活动要提倡激励性学习评价

小学生一般都有较强的表达欲,教师可以利用此特点,加深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如此,我们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己的舞台,学生也会通过小组的展示,迅速成长。教师对于每组的合作成果,都尽量使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从而让学生尝到对小组合作成果进行展示的喜悦感,调动学生日后继续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第5篇

1.务实与求活的统一

“务实”与“求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从务实的角度讲,教师最要紧的要把教学扎在语文基本功训练上;从“求活”的角度讲,教师要把知识教活,课堂学习气氛要活跃,把“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教法要灵活多样。为此,教师要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实活相济。

1.1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以及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与能力的培养。这是务实求活和谐统一的基矗

1.2优化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多边交流信息的过程,教师主要要抓好以下五个环节;一是定向。要让学生明确学目标,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增强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要恰当地提供学习方法,使学生学而有方。二是质疑。要设计少而精的问题,激疑启智,让学生在质疑释疑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三是交流。这里既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又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议论纷纷,相互切磋,由"求其对"向"求其好"发展。四是总结。师生要在教学结束时,对本节课输出的信息加以梳理、综合、归纳,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五是反馈。反馈要形成网络,并使各条反馈线路畅通,可通过提问与形成书面练习当堂评改,及时进行矫正。质疑问难也是一种反馈方式,为教师适时调控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可靠依据。这五个环节能较好地完成教与学的转化、教法与学法的转化、主导与主体作用的转化。

1.3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也很难为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服务。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即幻灯、电影、录像、录音等)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乐学、想学、要学的心理趋势,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能为学生提供许多平时从书本上、生活中所不能直接获得的感性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多种器官的功能。

2.联系与发展的统一

联系与发展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有年级之间、课文之间与课内外之间的联系,有字词句段篇之间的联系,有听说读写之间联系,还有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等。我们应从知识点、方法点寻找联结点,使课堂教学构成立体化的教学。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经历这个联系发展的过程,注意与重视语文教学的联系性与发展性的研究。

2.1要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联系

联系旧知有利于降低新知的难度,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同时,还可以从联系中发现规律,促进知能的转化。

2.2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语文教学不要“让能力与知识关系失调”。学习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只有当知识转化为能力时,才是终身受用的。例如识字,在进行音形义的教学中,教师要渗透识字方法的传授、习惯的培养、能力的训练,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养成了自觉识字的习惯,形成了独立识字的能力,这才是识字的宗旨。知识发展为能力,是学习的质的飞跃,没有这个质变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只能是死知识。因此,知识的传授必须以会用、有用为目的。

2.3要处理好课内外的关系

课内向课外延伸,这既是联系,也是发展。俗话说得好:“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张志公先生对此有切身体会,他说:“我的知识三成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的,七成是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教师应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定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展示阅读效果,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3.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任何事物运动都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互相转化的两种状态,我们要运用这个规律来研究与指导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

3.1要提高讲解的效度

讲解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和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讲解应是学生的需要,当学生对某些新知不了解或不知从何学起的时候,教师要用讲解的方式来指导他们,启发他们自己去探求。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繁琐讲解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错误地认为:教师讲得越多,学生也会吸收越多。笔者以为,如果教师的讲解不是学生的需要,讲的再多也是无效劳动。

3.2“多读”应以有效为前提

“多读”的内涵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指课堂上读的频率。这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复内容的讲解而提出的。但多到什么程度,读到什么“火候”?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要准确把握读的度。读的目标一经实现,就得转移目标指向。二是指课外阅读量。我们提倡多读、博览厚积,这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举措。

3.3课内外的作业练习要“少而精”

学生作业多、负担重的现象,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业多,就其本质讲,教师的出发点是善良的,希望通过多做作业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然而做事单凭个人良好的愿望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以写字来说,一个晚上让七八岁的儿童写2000字,这不仅大大超过了学生的负荷,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难保证写字的质量,同时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只有坚持"少而精",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才能保证练习练在点子上。要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努力提高作业质量。

4.结果与过程的统一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形成的结果,而忽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方法长于知识形成的结果,而短于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方法与手段,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学科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仅是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内容的创新,还包括语文教学与内容的增减与语文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语文教育创新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的需要。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在结合自身实践的基础上,探究如何对语文课堂模式进行改进,希望与广大同行共勉。

一、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情境导入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呆板、生硬的教学形式,使得课堂更具有生动性与直观性,课堂效率大大地提高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利用课件为学生准备一节生动、传神的语文盛宴。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都充满好奇心,善于模仿。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景导入教学,更容易吸引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所以说,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的丰富性、直观性,为学生创造学习语文的情境。

我们制作课件时,要认真研究课本知识,根据教学的内容制作出符合教学目的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处于学习语文的有效环境中。比如笔者在进行《北京的春节》教学时,就搜集了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图片与视频,在导入时播放,学生很快被老北京春节的特色和热闹所吸引和感染,进而进入到课本之中。之后,笔者还引导学生分析眼前的北京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有什么异同,这样一来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本内容,还有效地进行了拓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二、创新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创新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小学语文创新的出路。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学生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属于从属地位,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因此,教师实施教学创新首先要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差异,才能因材施教。另外一个方面,语文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观念,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包括创建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多种方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与潜能,让小学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三、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古人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寻根问底,才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开端。所以要想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教学,就应该首先从大胆质疑开始。在笔者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都懒得提问,懒于回答问题。这样的现象是不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也不利于建立高效的语文课堂环境。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恐惧的质疑提问心理,笔者在学生学悟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潜能,进行深入性的质疑、研究、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的课堂质疑氛围,尽可能地拓展与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展现每一位学生的个性。

四、注重语文课堂结尾的艺术

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应该要栩栩如生,不仅在课程导入的时候吸引学生的目光,在结尾处还要画龙点睛,深化主旨,体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实现扎实高效。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语文课堂教学结尾的重要性,常见的语文课堂结尾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总结式的课堂结尾

所谓总结式就是指教师在一节课的结束部分,运用简单的言语简明扼要地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与概括,把学生应该掌握的重难点知识二次呈现,让学生了然于胸。总结式的课堂结尾一般以教师总结为主,所以学生依然是被动地接受,而非主动地创造。因此,笔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利用提问的方式予以配合,让学生进行总结,这样就可以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针对学生总结不到的知识或者总结错误的知识点予以纠正,尽管学生的总结并不全面,但是此方法却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最主要的是通过不断地完善知识点,使学生当堂课所学的内容更加完整。

2.学以致用的课堂结尾

虽然当下的学生最主要的压力就是作业,但是开放性作业显然是一种学以致用的结尾手段。学生利用开放性的作业,延伸与补充了课堂教学内容。但是语文教师在留作业的时候不能墨守成规,必须要精心设计一些体现教学内容与目的而且还适宜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进行课外探究的开放性作业。例如,笔者让学生写生活日记,调查自己周围生活与课本中的异同,写赞美母亲的小诗,记录节日风俗等等,寓教于乐,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生活,拉近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课外不知不觉地就学到了语文知识。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模式创新要立足实际、植根生活、放眼未来。在创新模式的过程中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手段,而且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富有创新的开放的教学过程,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师生平等、民主对话、相互交流,在创新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境创设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语文教学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很难真正感悟到作者真切的思想情感,需要教师创设积极的语文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轻松地走近文本世界。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育学家罗杰斯也曾说:“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即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致力于营造教学情境,设法点燃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

如果探求“是什么”体现了儿童的好奇心,那么,寻求“为什么”则更多地体现了儿童的求知欲。求知欲一般由好奇心发展而来,是儿童探究、了解自己未知的东西而产生的愿望和意向。在教学中,注意在情境中适时揭示矛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时,可以先简单的勾勒出“焦急而又耐心”这个词,首先让学生明白到这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然后教师引导:“同学们这对词是不是作者一时疏忽写错了?”当学生回答不是的时候,教师再引导:“那么,他们分别表现出老奶奶的什么思想感情?”这时学生根据上下文知道了“焦急”是老奶奶急于见到;“耐心”是不管等多久也要等下去。在热爱、崇敬这点上得到统一。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难点,提出疑点,揭示矛盾,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形成内在动机。

二、创设争论情境,发展批判性思维

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还应该培养他们大胆的探索和批评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例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在划出五壮士痛恨敌人,英勇顽强的的动作的词。有一位学生划出了“砸”,马上有一位同学提出异议:五壮士为什么要把枪砸了!我认为不该砸,这是战斗武器,砸多可惜!被他这么一提,班里的同学分成了两派,有的认为该砸,有的认为不该砸。像这样的疑问应该说都颇有分量,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创造力有所发展。教师相机诱导,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就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人格。

三、创设互动情境,促进创新能力发展

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宽松的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因为没有宽松的环境,小学生就没有自主性,而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创新行为。情境教学特别强调宽松的学习情境的营造,让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境诸因素产生互动,从而形成利于创新、易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在宽容的情境中自由驰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而在情境中促进师生互动,则有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如在教学《赤壁之战》课,讲到黄盖火攻曹营这一计策的巧妙周密时,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后创设情境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让学生当黄盖,教师则当“黄盖”(学生)手下的一员将领,让“黄盖”在火攻曹营的路上回答教师的提问。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多个问题向“黄盖”请教。由于学生担当的是黄盖这一重要角色,自然不愿被“手下”问住,于是他们相互补充,争相回答我的问题,从而完全弄懂了这个计策的周密巧妙之处。在以上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花的理想场所。互动情境还包括学生间的互动,新课程理念提倡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如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一课,在揭示寓意时,教师首先用简笔画勾勒出守株待兔的画面,然后引导学生:“看着这种田人田里满了野草还在那儿守株待兔,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学回答应该规劝、教育他。教师再引导:“如果你是一位老农,当你看到这位年轻的种田人在那地守着树桩等子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接着请一个同学上来当年轻的种田人,让愿意教育这位“年轻人”的“老农”自己上来教育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老农纷纷相劝,共同教育“年轻的种田人”的情景,这就形成了生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局面。

四、创设开放性情境,发展创新思维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效教学 实施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都在发生着令人欣慰的质的变化。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教学习惯乃至评价标准不可能随着课程的改变而彻底改变,这样就造成了课堂教学效益的低下。故此,实施课堂高效教学,进一步改变课堂教学中少慢差费的现状,成为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所谓“高效教学”,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单位时间内,即在课堂40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我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就是“高效教学”这种课堂教学理念的折射和反映。但是,“高效教学”不应该仅仅是指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增进,而且还应该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高效教学”的课堂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与灵魂。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高效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就想探究其奥秘,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那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情授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把自己的激情完全融入授课过程当中,让教师的情感与授课内容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求。充分利用自己的形体语言来配合授课内容,并且要把学生的情绪也引入教师的激情当中。如:学习《荷花》一文,播放荷花舞蹈、蜻蜓飞来、小鱼游去的画面,教师配乐朗读,让学生想象自己融入荷花池中,变成一朵白荷花后,蜻蜓、小鱼会对“我”说什么?这样让学生和老师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求,从而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精设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密的导入对授课内容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一堂好课离不开引人入胜的前境导人。如:学习《荷花》一课,导人时课件出示生机勃勃,随风摇曳的荷花,配上背景音乐《采莲》曲,让学生初步感知荷花的美丽,并设问:你能用一词或一句诗来形容荷花吗?让学生通过画面感知荷花的美丽,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鼓励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创新意识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即培养质疑问难能力。那么,如何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从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i文需要教师的一个引导讨稗。

1.审题激质疑:

关键字句是题目的“窗户”,透过“窗户”才能领略内涵,引导学生读题、审题,围绕题目提出问题,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更能迅速地掌握题目的脉络和内容。比如:教学《三顾茅庐》一文时,可这样设问:“顾”是什么意思?“三顾茅庐”又是什么意思?谁“三顾茅庐”?他为什么要“三顾茅庐”?结果怎样?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对“三顾茅庐”的分析探究抓住了本文的中心内容。

2.身边小事启质疑:

除了课堂教学锻练学生质疑能力之外,应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实际,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身边日常事务提高质疑问难的能力。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三、创设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1.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思维总是指向解决某项任务的。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和掌握,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去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一般是通过高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例如:学习《第一次拥抱》,师引导: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1:为什么要第一次抱母亲?生2: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我”是什么感受?……学生所提的问题,其实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就能顺利地体悟文中所表达浓浓的亲情。显然,这部分内容若以“教师讲解明白”为主,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若以“学生探索明白”为主,学生就变成了主动探索者。

四、转化教师角色由知识的复制者变为学生创造潜能地开发者

学生的创造性与教师有密切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教育观念,增强教育创新意识,善于根据具体教育情景,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要像导演给演员说戏那样,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做“数学”,用“数学”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五、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若学生学数学缺乏正确的学习会事倍功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例如:讲授《桂林山水》一文,分析桂林的山有三个特点:奇、秀、险;要求学生依同样的方法自学下一段,桂林的水也有三个特点:清、静、绿。作者运用了“抓住特征,分步描写”的方法,学生通过学法指导练习学法,最后掌握学法,让学生体会出:描写自然景观,要抓住它的特征分层、分段叙述。对于标点、字、词、句、段、篇的学法指导,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来得出结论,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

六、优化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