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语文教育

新语文教育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08 17:06:10

新语文教育

新语文教育第1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 学生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转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新性。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习语言,又学习文化和科技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不仅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现结合本人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轻松愉快、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气氛,是创新教育的前提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还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二、变“教”为导,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我常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疑难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动脑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最后让学生向教师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答案。如在讲《斑羚飞渡》一文时,学生自学后,有学生问:“为什么斑羚要做出牺牲一半来挽救另一半的悲壮惨烈行为呢?”我便顺势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并适当点拨,让学生明白:伤心崖上这悲惨的一幕是人类造成的,从而自然引出“关爱动物,珍视生命”的主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得到了培养。 三、创设新情景,导入新视角,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是,创设新情景,进行视角转换有助于激发学生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李俊林(新疆八师石河子市一三六团第一中学 新疆 834018)摘 要 创新能力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说:“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 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在讲完《皇帝的新装》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课文中的皇帝和大臣一样的人?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我妈妈新买的衣服别人都说漂亮,可我一点都不觉得漂亮。”有的说:“爸爸带我去拜访他的朋友,他的朋友都说我长高了,长得越来越漂亮了,可我觉得没什么变化。”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已经领会了课文所蕴含的意思,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四、勇于质疑,善于求异是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学生能质疑,表明他已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发现过程中已有所探索,已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正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曾言、敢做别人所未做,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的创造品格。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进而发现新问题。如在学习《斑羚飞渡》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斑羚并没有经过训练能跳的如此准确吗?”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同见解。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积极性。

新语文教育第2篇

关键词:教育 观念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c)-0145-01

1 语文教育观念创新的概念及意义

语文教育的灵魂和当前语文教育的观念中最致命的欠缺都是创新。语文教育观念,是对语文教育问题的认识与看法,扎根于人们的头脑,形成思维定向和心理定势,控制着语文教育行为。众所周知,高科技发展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所以教育改革已势在必行。因为传统的旧的教育观念不是能轻易根除的,而树立新观念也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因此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语文教育观念的创新在教改中的重要作用,使教改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否则难以纠正长期形成的语文教育的盲目性与片面性。

2 语文教育观念创新的必要性

常听到语文教师这样说:“当年我们只用一本书、一支粉笔上课,学生的语文成绩并不差,现在我们既可以上图书阅览课,也可以在微机室上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的语文素质却不尽人意。”不少人这样埋怨学生:“当初我们用很多时间读文学名著,现在人们课余都懒得读书,沉浸在网络游戏中。”语文教与学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与关注。为此,应对以下几方面的情况有所认识:

自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适龄儿童都可以就近免费入学,导致受教育人数猛增,对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产生了不可避免地负面影响。

物质生活极度贫困时,老百姓家的孩子大多被剥夺了受教育的资格,只有家境较好且比较聪明的孩子才能接受学校教育,这样的受教育群体素质相对高得多。面对高素质的教育对象谈语文教学,当然显得轻松;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都能上学了,这时,受教育者的智商和家教修养客观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高低。在此基础上谈语文教学就显得更有意义。语言学习尤其是母语受环境的影响很大,是其他学科教学无法相比的。

学习科目增加了,教学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学生从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不可能再和过去一样专一投入了。工业革命以来自然科学和语文科学发展迅猛,一些新发现、新成果为基础教育增添了不少门类,充实了许多教学内容,以现在为例,仅在小学三至六年级阶段,就有数学、语文、英语、科学、品德与生活、音乐、体育、美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信息技术等十余个门类学科;人的能力是一个常数,传授知识的门类增加了,某一方面钻研的程度必然受到影响。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只读四书五经了。而且科技的发展十分需要青少年在基础教育阶段广泛地接受科普知识,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所以让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既要学全每一门学科知识,又要精通每一门学科知识,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3 语文教育观念创新的途径

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能够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和空间。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使中小学各学科的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教学形式看:教室不再是教学的唯一的场所,时间和教学形式不再受传统授课的束缚,师资也不受地域限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等现代化渠道获得更丰富的知识;从教学内容看:先进的教学设备提供了大量由于教材篇幅所限无法纳入的学习内容,大大突破了传统教学以“课堂”、“教科书”为中心的狭小范围;从教学效果看: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能在课堂上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知识,体会文本情感。

如教学六年级语文《长江之歌》时,我首先让学生欣赏电视记录片《话说长江》片断,以此为本课的切入点,配上当年主持人陈铎和虹云老师极富激情地解说以及精美的画面,让学生一下子就能被这幅奔流不息的壮观景象所吸引、所折服。然后为学生展示“长江流域水系图”,让学生对长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加深学生对长江自西向东横贯整个中国的印象,进而油然而生豪迈情怀,利于诗歌的学习。此时让学生聆听虹云老师朗诵《长江之歌》,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为学生领悟诗歌内容打下基础。在学习之余,我又让学生欣赏有关长江的一些诗句,描写长江的成语等等,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中国语言的伟大魅力。最后,我让学生欣赏歌唱家殷秀梅演唱的歌曲《长江之歌》。这首歌旋律激越,会将学生情绪带入高潮,引出学生的激情,这时可以适时让学生学唱这首歌曲,为他们澎湃的情感开拓一个突破口,从而营造出激情的课堂氛围。

4 语文教育观念创新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待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凡是对语文教育观念的创新有用的,就要继承发扬,凡是有害的,必须否定、抛弃,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现代语文教学观念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断地更新、完善,以符合时展的需求。

语文教育创新观念的构建要具有超前规范性,要根据时展的需要展望未来。只有这样,语文教育才能改造过去,开创未来。

综上所述,教师工作中有无科学的执着的教学追求,有无语文教育改革的创新理念,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我们国家知识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语文教育创新,实质上是语文教育观念上的创新。科学的语文教育观念,是坚持正确的语文教改方向和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 柳斌,刘涵之.创新教育实施指南[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2005:38-49.

[2] 刘成章.语文教学引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60-66.

新语文教育第3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实践创新

语文教育肩负着创新能力的培养、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对科学先进文化知识的获得等多重使命。学生在语文方面,如果只写得一手漂亮的文字,或只僵化地掌握一些纯语文知识,或只能在课内举一,不能反三,那么这个学生的语文学习也是不成功的。从教学中可以悟出:许多理科成绩拔尖的学生,概括能力、表达能力较差;反之,文科成绩好的学生,其抽象思维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学生即使考上了高一级学校,然而“高分低能”,人为地造成了许多“短木板”。一九九七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在谈到一个成功者的经验时说:“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创造性。”因此,培养学生综合创造性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

面临国际激烈竞争的今天,对人才的综合国力素质有更高的要求,要有优秀的道德品格素质、先进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实践创新综合运用能力等素质。培养学生这些素质,须更新理念和策略。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发展中的人,是一个发展不平衡并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优秀的道德品格素质,就是从求知欲望和发展的眼光出发把学生培养成拥有高尚的思想、良好的情操、宽广的胸怀的“四有”新人。新世纪迎来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跨入了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如今新教材的内容都是注重人文精神,体现时代特点,为培养现代社会所需人才服务。在语文课本中,如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是教育学生要尊老爱幼;司马光的“训俭示康”、诸葛亮的“俭以养德”是让学生明白节俭的重要性;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左传》中的《荆轲刺秦王》,这样的文章让学生明白为正义去斗争是多么的可贵;《散步》、《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告诉我们珍惜亲情;《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飞入太空的航程》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呼唤奉献精神的重归;这些典型人物、事件、箴言无不折射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神,让学生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这对于我们向纵深改革、发展和腾飞的中国,对于高科技高信息市场需求,对于培养创造性、密集型和超脱型人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现代社会,人文素质教育迫在眉睫,全中国都在提倡文明教育,文明中国,只有在语文教学中贯穿道德品质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这就提醒我们语文教学应注重德育新策略。

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和跨越传统的学科界限,实现新教材新思路的综合化。在十六大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基础学科上有所发现,在技术上有所发明”,并指出创新的策略,“我们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这就给我们提供了改革的方针以及抛弃传统教育中的那些僵化过时的内容的理论依据,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与核心逐步体现出整体化、综合化的趋势。新课标更是强调“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强调“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譬如:《动物游戏之谜》的生物常识,《宇宙的边疆》的天文学研究,《飞向太空的航程》的中国科学历史简史,《中国人民寻求救国真理的道理》的政治哲理,《淝水之战》历史长河中的一波激浪,《死海不死》物理学中比重与浮力,《万紫千红的花》中化学原理,《统筹方法》中的数学方法,《什么是生态环境》中的物理学原理,《看云识天气》中的天文与地理等应让学生联系所学相关课程去理解、掌握,从“新”与“异”的角度引导学生敢于探索、质疑解疑,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至此,不但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别的科目的兴趣,更好地为学习创出一条新路。

当前,大多数学生、家长甚至教育工作者都认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心理学教师或者心理咨询专家的事。其实,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关乎他们身边每一位师长的教育、影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的特性使之在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有着绝对优势并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使其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以及其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心理素质有智力和非智力的两方面。智力的如感觉能力、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在造性、创造性、联想性、幻想性)、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的一切……是知识的源泉”。而智力高、成就也高的人,一般更能调整自己的潜能。然而还必须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心理素质的培养。据科学家研究,智力高,而学业成就比所期望的低的人,往往是由于非智力因素——他们的个性和交往特征的作用。一般的说,智力高的青年,学业成就也是高的,多数人的智力与学业成就是一致的。如我国青年数学家张广厚在开滦市第二中学考数学时,一次只花了20分钟时间就做完了全部试题,而且全对,并且具有独创性。但低成就的人,不一定是智力低的。历史上许多学习成绩差的人,却成为杰出的人。如爱迪生年幼时考试不及格,后来却成为伟大的发明家;我国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年幼时有的学科只考了40分。由此可见,不少在学校里成绩不及格或勉强及格的低成就的人,可能比在学校里各门功课都好的、顽强的学生更聪明更早熟,只是他们的智力早熟与社会发展和情绪发展之间不协调而已。心理学家阿米尔1962年指出;“学校为增减学生智力方面的心理健康,不在于让青年学生学会重复地、正确地回答问题,而在于帮助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回答问题。”

现代社会,学生因为家庭的优越,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弱,培养心理健康势在必行,让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生活中以及学习中的困难,更是我们的责任。

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语文教育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只有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语文素质教育,才是成功的语文素质教育,才能适应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为祖国的腾飞提供用之不竭的高素质人才资源。培养学生语文创新的途径是:质疑——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还可以多放设置课型,如语言教读品味课、语言自读涵咏课、语言实践课、语言鉴赏陶冶课、语言能力测评课、语言基础训练课等到,运用美读感染法、比较揣摩法、语境创设法、切己体察法,从而去培养显性能力(阅读、写作和口头交际能力)和隐性能力(思维能力)。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积极性体现在他必须主动地使新知识与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发生联系,对新现象进行归纳和推理。布鲁纳认为人类有三种成功理解知识的手段:动作再现表象、图像再现表象、符号再现表象。在研究每一个方式、问题时,必须从脱应性出发,像陶行知先生所期望的那样:“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使学生通过研讨在某一“点”上或某一方面有创新的实际收获。

我们现在所学、所使用的均是新教材,而这一新教材多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要更新观念。教师的观念必须更新,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和质量观,立足于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的高度去处理教材,实现课堂教学环节。首先,教学过程要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中心,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熏陶。其次是学生本位。知识的获取,个性、特长的发展,能力的培养,决不能依靠教师的灌输。第二,要改革教法。以传统教材为依据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教材的需要,必须改革。教师要注重学习,提高挖掘教材的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评估能力,要根据新教材的要求,研究和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的能力。如果不学习,不创造,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去教授新课,必然难以适应教学工作和语文学科素质教学的需要。

总之,只有有效地去培养学生的各项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始终不懈地创新学习,才能适应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夏语.《论新课标下语文素质教育的创新模式设计原则》,中国教学资源网

[2]冯为民.《实施语文素质教育与创新素质的培养》,《池州师专学报》2001年1月

[3]陈蕾.《浅谈语文教学中进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优秀作文网

新语文教育第4篇

1放飞学生个性,语文课堂更精彩

“新课程”要求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明确为语文课堂资源,拓宽了语文课堂教学和运用的领域。成就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的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上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放飞学生个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如《三峡》一文以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三峡的雄奇秀丽。虽然通过朗读和听读,形象的描述能带动学生情感的体验,但这毕竟只是被动欣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充分放飞学生个性,运用多种手段,设置一个整体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地进行体验、探索。首先,让学生先熟悉课文,然后,边放录像带,边让学生一个个上台来,以小导游、小解说员身份,带领大家一起畅游三峡。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获得亲身体验,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到文中描写的意境中。对文章的理解,不仅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有自身情感的体验,而且由表及里对文章的内容也有了很深的体会。在一番番口若悬河的讲解中,不乏其文辞优美的,也不乏其细节补充、故事穿插的。使教者充满激情,使学者心明眼亮。因此,一从情境中走出来,他们便展开了富有创造性的讨论,而这些创造性是基于课文,又高于课文的。在这里课堂成了表演的舞台,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也得到了充分体现。这是我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方面走出的可喜的一步。

2探讨对话教学,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对话教学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教材实现思想交流的对话过程。对话教学是语文课堂教育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基础。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正式对当代社会生活对话精神呼唤的回应,它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对话教学具有民主平等的特性,它为语文教育的创新奠定了情感基础。师生们在传播知识信息的同时也传播着情感信息,进行着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教师心中有学生,把学生看成是伙伴;学生心中有老师,把教师当成可以信赖的长辈和朋友。师生交流,教师是对话教学的首席。要实现师生互动,首先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互动氛围。学生不仅有机会说话,而且与教师互动共同决定着交流的形式和内容。在与学生交流中,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

3合作探究,培养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显得重要,未来的创新人才不仅要会讲,而且要善于与人合作。语文教学要十分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生发出智慧的火花。语文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行为,感知、理解、领悟,无不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在课堂上,教师不但要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更要集合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合作的形式,如同桌互问式、小组讨论式等。在分组学习交流中,教师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进行多向思维,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发散性,在合作学习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基于实验,但始于问题。实践证明,有意识地创设某些问题的情境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好方法。

4结语

总之,推陈创新、善于创新、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开展创新教育,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作为语文教学,其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间交流互动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要在教学中让语文课“活”起来,甚至“动”起来,教师就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为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语文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充分发展,让语文课变成学生的舞台。在这舞台上,他们主动学习,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无形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作为教师要迅速转变观念,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信心,提高教学艺术,培养和造就出大批具有浓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宣照秋 单位:吉林省榆树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新语文教育第5篇

一、语文教学的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效果之所以不尽人意,不仅仅是教师或者学生单方面的问题。可以说,教师、学生、家长、现行的高考体制和教学改革都从某些方面制约着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1.只认《考纲》不认《教纲》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针对教材提供的教学主线,教师的教授内容应该以教学大纲为准。但是,高中教学和其他阶段的教学区别就在于高中是为了高考,高考又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改变命运的转折点。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往往不以教学大纲为准进行教学,而是以《考试大纲》为准进行教学。可以说,整个高中的语文教学几乎都是围绕《考试大纲》展开的。《考纲》考什么,教师教什么,重点考的内容无数次在重复,不考的干脆跳过。定期进行的教研活动也是以《考纲》为中心展开,分析考点、热点、考试动向,教师交流的主题也是怎样深入挖掘考纲内容。专家对《考纲》的分析,也是异常火爆。这种以《考试大纲》代替《教学大纲》的做法,严重影响并制约着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2.参考资料反客为主

语文教师把复习资料的内容移植到教学之中,或补充、诠释教材,或取代教材,不是广泛深入地挖掘教材内涵,与文本对话,讲自己的剖析,而是津津乐道地讲资料,当资料编者的传声筒,唯资料是尊。考试不是根据教材和学生学习实际命题,而是找资料搞剪辑组合。学生则根据教师的推介和要求购资料、读资料、做资料上的题。教师和教研组常常用大量的精力去研究比较资料与高考的吻合度以便更好地选用。这种以资料取代教材的倾向严重限制了师生的教与学,严重制约着高中语文教学的增效。教学资料是对教材局部的解读,况且编资料者的认知水平、认知风格、认知角度各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博大精深的教材,再好的资料也难以穷尽其意。资料的有限性与教材的无限性的矛盾很难化解。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教材为本,再辅以适当的资料,才能真正实现锦上添花的语文教学目标。

3.注重分数,忽视素质教育

以考试分值作为衡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标尺,并以高校录取分数线佐之,认为考试分值等于语文素质。于是,教师把教学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聚焦在如何提高考试分值上,考试易得分的就重点讲,像诗歌鉴赏和写作得高分或低分可能性都不大的就略讲。写作文则把重点放在强调字迹工整,开头结尾尽力写好上,即唯分数是图。而学生则精心挑选易得高分点,如背范文,做资料上的模拟题以应试等,功夫不花在练内功强素质上,而花在如何巧妙应试之上以求立竿见影。这种以分值取代素质的倾向,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制约了语文教学效果。

二、适应时展,创新语文教育

1.切忌为了高考教学

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教育展开,教育的核心仍然是教书育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高中语文教学虽然是为了高考取得好的成绩,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非常经典的现代文、古诗词,通过对语文课本的研读,我们可以留下一个时代的记忆。所以说,高中的语文教学,还是应该回归教学大纲,也可以将《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相结合。在高一高二进行课本教学的时候以教学大纲为主,主要向学生讲述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大部分高考重点还是来自课本,只有通过对课本的研读,才能慢慢掌握语文技巧。可以在教学的同时,慢慢将《考试大纲》渗透在教学中。从进入高三开始,再以《考试大纲》为主,冲刺高考,复习重点。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高一高二充分品读中国的经典文化,高三一鼓作气,冲刺高考。如果从高一就开始针对高考进行学习,学生会产生疲乏状态。

2.以教材为中心

任何形式的资料书和辅导书,其实都是以教材为中心编写的,只不过会在其他方面充实其内容,比如一首诗的延伸,可以介绍诗人所在的历史时代、生活背景和诗人的其他作品。那种以参考资料为中心的复习策略是有偏颇的。参考资料多而杂,有些内容是不涉及考试范围的,而且现在的复习资料五花八门,其实内容都是相互抄袭借鉴。万变不离其宗,学生复习或者教师参考认准其中一本就可以,过多无益。在整个高中语文学习中,仍然是要以教材、教学大纲为中心。教材就是《教学大纲》的延伸和载体,对语文教材的学习是培养语文素养、文学气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学生一些考试技巧,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递一种语文精神。

3.素质教育放在首位

目前,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而教育是最好的手段,因为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所以说,任何一个阶段的教育,都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不能为了分数,为了考试,为了上一个好大学就忽视了素质教育。当今社会,成功的人不一定是名牌大学毕业,工作能力强的人当年高考不一定分数很高,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个人修养和素质都非常高。目前很多高校的学生行为素质并不为人称赞。在很多人仰望的所谓的“好孩子”,爱学习、成绩好的一类人群中,相当一部分人缺少交际能力,不善于与人沟通,甚至不懂得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这和目前的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有直接的关系。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不需要只会考试,死读书的人。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是应该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语文教育第6篇

创新是适应时展必须具备的能力,要跟得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就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少年强则中国强,因此,创新教育在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生正经历着一个成长阶段的转折,无论是思维还是其他能力都朝着更广阔的空间发展。笔者认为兴趣是创新的原动力,促使着学生不断探索和前行;教学方法是使学生获得创新机会的重要途径,只有用对了方法,才能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关键词】

语文教学;创新教育;兴趣;方法;思维

传统的语文教育使学生普遍缺乏创新能力,当然这也是缺乏创新意识的必然结果,导致学生只会读“死”书,而不会活学活用。语文的知识天地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受到创新能力的限制,学生对于语文的认识和寻求只停留在表面,缺乏更深、更开阔的看见。现代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开放了,教学的资源也越来越丰富,作为教师我们要珍惜这个新的时代,并要努力用创新的教育理念把学生培养成一名创新型人才。

一、启迪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

如果创新是一扇门,那么兴趣则是打开这道大门的钥匙。创新培养的是学生的创造力,只有在兴趣的引领下才能够走的更远、看的更高,而“被动”的创新行为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在这种“不情愿”的压力之下,就已经失去了创新的灵魂意义。那么怎样才能启迪学生的创新兴趣呢?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和趣味性,通过一些优秀的创新事例感受到创新所带来的成就感和价值。其次,要在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行为意识,使学生积极地朝着创新的方向前进,例如:在学习《冰心诗三首》(成功的花、嫩绿的芽、青年人)时,通过一个多媒体教学情境的引入,使学生通过画面、音频去感受诗歌的美好。初步学习了这几首诗歌时,请学生在背景音乐和幻灯片图片展示的情境下朗读诗歌,去感受浓浓的诗情氛围。在学生全情投入的过程中,教师请学生尝试自己也创造几句诗,表达对友情、亲情等。

二、改进方法,把创新渗透其中

1.给学生广阔的空间,鼓励学生创新。鸟儿需要广阔的天空才能够展翅的翱翔;鱼儿需要广阔的大海才能够自由遨游;马儿需要无垠的草原才能够尽情奔驰,同样,学生需要广阔的空间才能够不断创新。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要学会“放手”才能给学生独立和广阔的探索空间。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常常用条条框框圈住了学生,从而限制住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很多学生面对创新是胆怯的,适应了常规反而很害怕出错,因此,教师还要多鼓励学生,给学生更多信心去挑战自己。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限制于老师所讲的内容中,而是要把“话语权”、“思考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思考或者通过小组一起探究,从而拥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我抛给学生几个问题,如有人认为百草园是乐园,三味书屋是苦屋,你赞同这种说法吗等,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找出答案。通过问题的探索,学生会从中有更多意外的收获。

2.开展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创新。创新很多时候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才会产生的,就像是灵感,看不见摸不着,却存在于特定环境中的一种感觉和思维中。实践证明,令学生感兴趣的事情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行为。在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趣味活动有很多,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把这课编排成话剧演出来,通过这样形式的学习,不但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而且使学生在排练的过程中丰富了自己的创新思维。

3.使学生学好知识,为创新打好基础。所谓“创新”重点在于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没有基础知识做铺垫,便很难去谈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才是创新的根本。然而,在学习当中,“差不多精神”使很多学生的学习只停留于表面,蜻蜓点水一般的学了一点知识还禁不起时间的考验,很快就又忘记了。这种学习的状态就是学生创新发展路上的“拦路虎”,如何才能使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呢?教师要充分抓住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并充分利用课堂后及周期性的对知识进行回顾、复习,从而使学生能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例如:在学习《陋室铭》这样的文言文时,学生很容易就会将一些字义淡忘掉,教师可以在初步学习完这一课时,在下一堂课上对学生进行提问巩固。定期的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从而使知识更加扎实。遇到书本外的文言文时,学生在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上就能够更好的进行理解了。

三、发散思维,为创新插上翅膀

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只有思维创新,才能带动行为上的创新。发散思维是学生创新能力的翅膀,可以带领学生飞往更广阔的地方,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创新插上翅膀。在教学中,教师要告别固有的教学模板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否则学生的思维很容易被限制住,难以有什么发展。另外,教师要丰富自己的语言艺术,语言的引导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学生很多的灵感就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性引导有了突破,还有的学生在老师的语言中找到动力和方向,从而促进了发散思维的发展。

总之,创新教育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自由、广阔的空间里插上创新的翅膀,尽情翱翔!

作者:吕品艳 单位:邳州新桥中学

新语文教育第7篇

一、教师认真备课的吃透教材,做到胸有成竹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况且教师在堂上占有的是四十五分钟,要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教师只在课下多下功夫了,辛勤的汗水洒在台下,洒在背后,只有备课充分了,课堂上教师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才能挥洒自如,才能把一堂课一气呵成,如我在多媒体教室讲授《春》这一课前我反复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并精制课件,在网上下载了桃花、犁花,杏花,春草等不少图片,课堂上用这些切合课文合课文内容的图片作背景,并配上悠扬的音乐,上课时,只需点鼠标,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上课前作了大量工作,准备充分所以课堂上挥洒自如,学生兴趣盎然乐在其中。

二、教师精讲少讲,加强学生反思反省意识

精讲不是不讲,而且是有更多的时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能占主导地位而不能代替学生去接受知识,老师在课堂是的角色是导演,在课堂上在平时,老师要鼓励学生踏实深入多读书多思考。加强对学生的反思反省能力的培养。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成功的教学是让学生提出问题,给证真理,教师教会学生知识技能,不如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索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成功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应学会“偷懒”,要想“偷懒”必须要少讲教师要学会点拨让学生思考每堂课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画龙点睛要让学生去画龙,在学生需要点睛时,要教师的几句话会使学生豁然开朗,并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如我在讲课授《鲁提辖掌打镇关西》一刘时,上课前,先让学习预习一遍课文,上课时让学生观看《鲁提辖拳把镇关西》影片无断,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大部分同学谈到鲁达镇关西的性格时都说的头头是道很切实际,谈鲁达:

生甲:鲁达性情粗野,暴燥,但慷慨大方。

生乙:他嫉恶如仇,有正又感。

生丙:他粗中有细。

谈镇关西

生甲:他欺压、善良

生乙:他欺软怕硬……

学生们各抒已见,畅所欲言非常尽兴,一切课在同这们的踊跃发言中不知不觉的结束了。因为教师摒弃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保证了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探究,自然而然地加强了学生的反思反省意识。

三、语文教学要加强人文性教育

前段时间“马加爵事件”搞得沸沸,扬扬一位即将毕业的云南大家的大学生竞因为与同学吵架而危害了四位同窗好友,北京大学发生了类似事件,这表现出他们虽有知识,但精神上是贫穷的,为什么如此呢?是因为他们没有爱心没有同情心,心中只有自己一旦别人他们没有爱心,没有同情心,心中只有自己一旦别人顶撞了自己就会不顾一切的去报复,这是一个人格教育的问题。也暴露了我们教育上的缺陷.教书育人,我们教书的同时更生学会育人,既要传授知识,不要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现在的教育在高招和中招的指挥棒下,大多数教师拼命博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尤其是语文课在这方面更有所缺失,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上渗透人文教育,教育学生要有爱心、有同情心,只有心中有爱,才能在家孝父母,在校尊敬师生、团结同学风的具体作法是结合,课文内容,上网查找出有关爱心教育题材的人或事,让学生讨论发言,人人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写出感想。这种结动,还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这种教育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在学生中扎根学生长大才能爱祖国、爱社会、爱人民,才能 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育要保持愉快心情要充满现代生活气息

自古以来的师道尊严,形成了教师那种严肃呆板不尚言笑的形象,也让一些教师总是用居高临下的目光来看学生,实际上在课堂上老师的心情对课堂气氛影响很大,教师的心情不准,或过分严肃呆板学生们就会神情紧张,小心翼翼甚至胆战心惊,这样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活跃。

我上课时不管心情如何总是面带笑容,积极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思考问题,始终给学生一种,亲切、热情的感觉,这样学生会无拘无束地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不仅有利于更生 身心健康,而且也会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

新语文教育第8篇

关键词:语文 ;教育; 创新

创新能力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思维已越来越多地被机械智能所替代,现代的繁荣将靠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来实现。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没有创造,人类就不会进步。在现实的生活和实践中许多客观事实都证明了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现结合本人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轻松愉快、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气氛

创设轻松愉快、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气氛,是创新教育的前提。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老师必须做好下面两点:

1、教师扮演的角色要发生转变。“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我想,这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管制式的家长。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2、要充分尊重学生。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这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就如同鸡蛋孵化成小鸡,一旦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二、变“教”为导,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创新教育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我常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疑难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动脑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最后让学生向教师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答案。如在讲《骆路梨花》一文时,学生自学后,有学生问:“为什么不采用顺叙的写法呢?”我便顺势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并讲解倒叙和插叙的好处,让学生明白:此文写作时采用倒叙和插叙,不仅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结构紧凑,又疏密有致。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得到了培养。

三、勇于质疑,引领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创新境界

学生能质疑,表明他已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发现过程中已有所探索,已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正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曾言、敢做别人所未做,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的创造品格。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进而发现新问题。如在学习《滥竽充数》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南郭先生能够滥竽充数?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新颖的见解,学生便可从南郭先生自身、齐宣王、众吹竽手、社会等不同角度去思考,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并让学生写出《滥竽充数的启示》一文。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积极性。

四、创设新情景,导入新视角,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新情景,进行视角转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在讲完《皇帝的新装》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课文中的皇帝和大臣一样的人?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我妈妈新买的衣服别人都说漂亮,可我一点都不觉得漂亮。”有的说:“爸爸带我去拜访他的朋友,他的朋友都说我长高了,长得越来越漂亮了,可我觉得没什么变化。”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已经领会了课文所蕴含的意思,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五、教师的不断创新,持续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