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工商管理基本知识

工商管理基本知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04 16:40:19

工商管理基本知识

工商管理基本知识第1篇

随着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实表明,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承轻创新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胜任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如何根据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培养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已成为各高校特别是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目前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民族院校特殊的教育水平和特色发展的人才需求,对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以期能对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面宽但不够深入的“万金油”现象;教学内容与时展脱节,没有特色课程和能力培养;专业实习困难,没有固定实习基地等。就民族院校而言,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定位趋同,缺乏特色当前,我国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一般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定位与国家教育部表述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几乎雷同。由于各民族院校均把教育部确定的培养目标作为定位目标,因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基本统一,培养方案趋于一致,看不出不同院校间在培养定位上的差异性,也看不出不同区域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在教育定位上的差异。

(二)忽视工商管理专业在高教系统中的定位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要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有明确的定位,形成特有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然而,当前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教育中常常存在与国内其他重点高校角色混同的问题。由于其他重点高校在人才、教学基础设施和资金等方面都拥有民族院校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果民族院校盲目照搬国内重点高校的培养模式,势必失去自身的特色,更不可能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其在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陷入被动和盲从。

(三)人才培养中体现不出“民族”特色许多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漠视本地区、本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偏离地方性的本义。这种盲目发展、盲目培养必然会使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难以适应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这不仅造成了工商人才培养中奇特的“供”“求”,也会造成因需而生难以就业而导致生源质量下降,从而使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陷入“生源差”“培养质量不高”“就业难”“生源差”恶性循环的怪圈。

(四)培养忽视当前的形势背景当前,民族院校面临着:(1)学科建设内涵不足,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不强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强劲的矛盾;(2)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与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的矛盾;(3)扩招带来的生源质量相对下降与人才需求规格不断提高的矛盾;(4)民族院校地处民族地区的区位劣势、信息闭塞、品牌弱势与人才的引进和稳定的矛盾等。由于上述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使得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在学生生源质量、人才培养过程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难以与其他同专业的重点院校争风而处于不利地位。

三、民族院校培养复合型本科人才的必要性

(一)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实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需要工商管理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综合性学科。事实上,在企业没有不涉及技术的纯管理,管理和技术常常是一对共生体。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工商管理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广泛的技术知识或语言知识。过去那种培养纯管理人才的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已是势在必行。在人才招聘现场,我们已能深深感受到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青睐和招聘。复合型人才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融于一身的人才。复合型人才具有多方面能力且在某方面能出类拔萃。在知识方面,复合型人才首先具有宽厚的学科基础,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且能自如地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其次,复合型人才的知识具有交融性。复合型人才兼有的多学科知识并非无关联的松散知识,这些知识往往具有互补性、交融性,这些知识相互交叉、融合就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而这种新知识体系有助于复合型人才构建新的思维模式并成为其综合能力提升的始点,这不仅有助于解决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而且更容易有所创造。事实上,学科知识能否融合并综合地发挥作用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在能力方面,复合型人才首先是综合能力强。宽厚的基础和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虽然有助于能力的形成和提升,但绝不是各学科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取长补短而在多种能力基础上形成新的综合能力;其次是能力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而超越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极限,形成一种全新的思维定势来思考各种管理问题并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当前我国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大量管理难题,这些难题的解决仅依靠过去的习惯和思维定势显然难以解决,必须从多角度、多学科进行创造性思考才能解决,而这显然有赖于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

(二)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大部分少数民族分布在社会和经济相对落后的省、区和市。虽然民族地区的面积有690万平方公里,人口也有3.69亿,但其经济总量仅为全国的17%,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总体来说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民族地区发展的滞后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了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因此,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已成为我党和我国政府必须面对且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众所周知,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经济要发展,企业须振兴。而人才,尤其是工商管理人才又是地区企业振兴的关键和基础。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但目前国内民族院校在为民族地区培养优秀管理人才,尤其是复合型管理人才方面还做得很不够,不能满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顺应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必将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三)是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生存发展的需要据统计,在全国的700所本科院校中,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学校就有356所之多,约占高校总数的53%,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竞争是多么激烈。在这些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中,民族院校由于地处民族地区,无论是师资条件、生源还是其他办学条件都难以和东、中部其他院校相比,缺乏竞争力。民族院校要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走特色之路,培养满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唯有如此才是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生存之道。

四、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教学定位

要确定合理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进行人才培养定位。为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征。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工商管理专业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管理方法众多且各有千秋,没有统一的应用标准。在应用各种管理方法时必须根据管理的情景来选用管理方法;二是管理理论多,适用面广。对于各理论,除理解和记忆外,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理论转变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在适宜场合加以灵活运用;三是所学内容难以立竿见影。学生难以马上体会到学习的效果,往往是在今后较长的工作中才能体会到它的用处。根据民族院校的特点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征,我们认为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本科人才教学的定位应该是:

首先,要以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是毕业生就业的基础,是专业发展的生命线。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在教学中必须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根据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点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切不可照搬照抄其他院校的培养模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为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要在夯实学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突出能力培养。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虽不尽相同,但相同专业人才素质的基本结构是相似的。为此,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好能力教育、通才教育和专业教育三者的关系,做到以学科知识教育为基础来构建学生的综台能力体系和知识体系,不仅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知识基础,也为其构建有竞争力的实践能力奠定能力基础;

再次,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的灵魂。当今国内外的经济、政治环境变幻莫测,由此导致企业的许多管理问题可谓是日新月异,这些新问题、新情况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循,需要管理者用智慧创造性地去解决,否则,企业将永远深陷“问题”的泥潭。没有创新,企业就只能是跟随者,难以成为领跑者。因此,新时代的工商管理复合型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

最后,要立足地方,体现“民族”底色。民族院校在为民族地区培养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的过程中,要立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如广西民族大学地处广西南宁市,毗邻东南亚国家,办学宗旨是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走“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三性结合的道路。基于此,广西民族大学在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就应深挖“三性”特色,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实施“3+1”模式着力培养具有东盟国语言能力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

五、民族院校工商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应有清晰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管理学理论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根据目标来选择手段和方法。因此,民族院校在实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时,必须首先理性地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设置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时,学校不仅要充分考虑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学校自身的师资队伍结构、可复合的专业状况等,而且还要考虑民族地区工作环境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如产业结构现状及趋势、企业结构、区域分布状况及趋势等因素,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切不可随大流或好高骛远。如此制定的人才目标才具有可操作性和培养指导作用;否则,就只能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种摆设,毫无用处。

(二)强化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遵行的往往是“专才”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方面尽管也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分,但课程结构较为单一,且设置的基础课知识面狭窄,仅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服务,且缺少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所需要的人文社科和理工科课程。专才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人才培养局限于本专业学科之内,而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把专业教育与一般教育相结合,要为扩充学生的其他专业学科知识奠定基础。显然,过去的课程体系不利于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必须进行课程体系的综合化改革。所谓课程体系的综合化就是将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与一般教育结合起来,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融入到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三者兼顾、齐头并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进行课程体系的综合化改革也切忌在课时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否则,也将收效甚微,得不偿失。

(三)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工商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实践环节能使学生面对各种现实难题而深刻认识到构建复合知识体系的重要性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热情,从而最终成为符合目的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实践环节能加快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用技能的速度,也能加快学生将不同学科知识融合的速度。为此,学校应该与企事业单位或科研机通过实行“3+1”或“3+0.5+0.5”的模式进行教育合作,以提升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水平。

(四)建设一支与培养复合型人才相一致的师资队伍众所周知,师资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必定会给人才的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且也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教师,如果不懂得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就难以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因此,教师必须善于运用系统的方法,精心训练学生自学能力,促使学生朝着创造性思维的方向发展。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考试制度等,都要通盘考虑,周密安排,使教学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合力,为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奠定基础。教师队伍建设要看重提高全面素质,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表现为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办好教育,教师是关键;提高学生素质,教师同样是关键;在基本素质方面,除了在政治上有较高的素质,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必须拥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艺术。此外,还应掌握相关学科知识。教师队伍不能只重数量,不顾质量,更应注重能力和实绩,还要看是否掌握了传授知识的技能和教育艺术。

(五)营造一种氛围,在制度上推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良好的氛围可以说是一种导向,也是一种动力。当社会形成一种对复合型人才普遍认可的氛围时,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同时也会更顺利。在慢慢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以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就慢慢步上正轨,相关的制度也应跟上,如此才能使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加科学化,从而推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工商管理基本知识第2篇

    随着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实表明,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承轻创新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胜任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如何根据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培养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已成为各高校特别是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目前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民族院校特殊的教育水平和特色发展的人才需求,对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以期能对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面宽但不够深入的“万金油”现象;教学内容与时展脱节,没有特色课程和能力培养;专业实习困难,没有固定实习基地等。就民族院校而言,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定位趋同,缺乏特色当前,我国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一般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定位与国家教育部表述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几乎雷同。由于各民族院校均把教育部确定的培养目标作为定位目标,因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基本统一,培养方案趋于一致,看不出不同院校间在培养定位上的差异性,也看不出不同区域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在教育定位上的差异。

    (二)忽视工商管理专业在高教系统中的定位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要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有明确的定位,形成特有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然而,当前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教育中常常存在与国内其他重点高校角色混同的问题。由于其他重点高校在人才、教学基础设施和资金等方面都拥有民族院校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果民族院校盲目照搬国内重点高校的培养模式,势必失去自身的特色,更不可能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其在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陷入被动和盲从。

    (三)人才培养中体现不出“民族”特色许多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漠视本地区、本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偏离地方性的本义。这种盲目发展、盲目培养必然会使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难以适应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这不仅造成了工商人才培养中奇特的“供”“求”,也会造成因需而生难以就业而导致生源质量下降,从而使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陷入“生源差”“培养质量不高”“就业难”“生源差”恶性循环的怪圈。

    (四)培养忽视当前的形势背景当前,民族院校面临着:(1)学科建设内涵不足,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不强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强劲的矛盾;(2)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与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的矛盾;(3)扩招带来的生源质量相对下降与人才需求规格不断提高的矛盾;(4)民族院校地处民族地区的区位劣势、信息闭塞、品牌弱势与人才的引进和稳定的矛盾等。由于上述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使得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在学生生源质量、人才培养过程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难以与其他同专业的重点院校争风而处于不利地位。

    三、民族院校培养复合型本科人才的必要性

    (一)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实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需要工商管理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综合性学科。事实上,在企业没有不涉及技术的纯管理,管理和技术常常是一对共生体。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工商管理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广泛的技术知识或语言知识。过去那种培养纯管理人才的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已是势在必行。在人才招聘现场,我们已能深深感受到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青睐和招聘。复合型人才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融于一身的人才。复合型人才具有多方面能力且在某方面能出类拔萃。在知识方面,复合型人才首先具有宽厚的学科基础,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且能自如地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其次,复合型人才的知识具有交融性。复合型人才兼有的多学科知识并非无关联的松散知识,这些知识往往具有互补性、交融性,这些知识相互交叉、融合就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而这种新知识体系有助于复合型人才构建新的思维模式并成为其综合能力提升的始点,这不仅有助于解决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而且更容易有所创造。事实上,学科知识能否融合并综合地发挥作用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在能力方面,复合型人才首先是综合能力强。宽厚的基础和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虽然有助于能力的形成和提升,但绝不是各学科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取长补短而在多种能力基础上形成新的综合能力;其次是能力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而超越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极限,形成一种全新的思维定势来思考各种管理问题并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当前我国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大量管理难题,这些难题的解决仅依靠过去的习惯和思维定势显然难以解决,必须从多角度、多学科进行创造性思考才能解决,而这显然有赖于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

    (二)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大部分少数民族分布在社会和经济相对落后的省、区和市。虽然民族地区的面积有690万平方公里,人口也有3.69亿,但其经济总量仅为全国的17%,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总体来说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民族地区发展的滞后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了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因此,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已成为我党和我国政府必须面对且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众所周知,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经济要发展,企业须振兴。而人才,尤其是工商管理人才又是地区企业振兴的关键和基础。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但目前国内民族院校在为民族地区培养优秀管理人才,尤其是复合型管理人才方面还做得很不够,不能满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顺应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必将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三)是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生存发展的需要据统计,在全国的700所本科院校中,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学校就有356所之多,约占高校总数的53%,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竞争是多么激烈。在这些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中,民族院校由于地处民族地区,无论是师资条件、生源还是其他办学条件都难以和东、中部其他院校相比,缺乏竞争力。民族院校要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走特色之路,培养满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唯有如此才是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生存之道。

    四、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教学定位

    要确定合理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进行人才培养定位。为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征。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工商管理专业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管理方法众多且各有千秋,没有统一的应用标准。在应用各种管理方法时必须根据管理的情景来选用管理方法;二是管理理论多,适用面广。对于各理论,除理解和记忆外,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理论转变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在适宜场合加以灵活运用;三是所学内容难以立竿见影。学生难以马上体会到学习的效果,往往是在今后较长的工作中才能体会到它的用处。根据民族院校的特点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征,我们认为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本科人才教学的定位应该是:

    首先,要以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是毕业生就业的基础,是专业发展的生命线。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在教学中必须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根据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点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切不可照搬照抄其他院校的培养模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为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要在夯实学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突出能力培养。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虽不尽相同,但相同专业人才素质的基本结构是相似的。为此,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好能力教育、通才教育和专业教育三者的关系,做到以学科知识教育为基础来构建学生的综台能力体系和知识体系,不仅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知识基础,也为其构建有竞争力的实践能力奠定能力基础;

    再次,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的灵魂。当今国内外的经济、政治环境变幻莫测,由此导致企业的许多管理问题可谓是日新月异,这些新问题、新情况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循,需要管理者用智慧创造性地去解决,否则,企业将永远深陷“问题”的泥潭。没有创新,企业就只能是跟随者,难以成为领跑者。因此,新时代的工商管理复合型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

    最后,要立足地方,体现“民族”底色。民族院校在为民族地区培养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的过程中,要立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如广西民族大学地处广西南宁市,毗邻东南亚国家,办学宗旨是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走“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三性结合的道路。基于此,广西民族大学在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就应深挖“三性”特色,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实施“3+1”模式着力培养具有东盟国语言能力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

工商管理基本知识第3篇

 

企业管理工商企业培训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只有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才能更稳健的前进,所以加强企业管理培训工作势在必行。良好的管理是企业进步的基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状况,所以,管理培训工作受到企业的关注。

 

一、工商企业管理培训的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个企业要想发展要想提供自身管理水平和竞争优势,就必须要加强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这一要求必须依靠加强工商管理来实现,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因此加强企业的工商管理培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工商企业管理培训不仅可以提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减少高层管理人员的决策失误,另一方面工商企业管理培训适应了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次工商企业管理培训可以作为一个企业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工商企业管理培训对一个企业是命运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①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社会运转的过程中,企业面临着十分激烈的竞争,企业只有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在市场上立足,最能体现其核心竞争力的就是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人才优势。顾客的忠诚度主要依赖于企业职工,如果员工没有经过有效的培训,企业的服务质量就会下降,甚至会损害企业形象。对企业来讲,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培训,可以有效的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②能够吸引人才。重视企业管理培训能够有效的吸引优秀人才的到来,由于培训不只是企业发展的需求,也是人才发展自我的需求。根据人们对于企业应聘中的关注因素,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的人才都很注重企业是否能提供良好的培训。③可以留住人才。其实企业留住人才有一个很重要的手段,那就是培训。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都需要人才的支撑,企业只有不断地对员工进行培训,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才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然后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如果企业不进行管理培训,就会留不住员工,没有人喜欢呆在不能提升自己能力的地方,即使员工选择留下,企业也不会获得长远的发展。

 

二、工商企业管理培训的要求

 

工商企业管理所要学习主要科目包括经济学、企业管理学以及企业管理所需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在培训过程中要求接受培训的学习者要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学习掌握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概念,通过实践使接受培训者接受相关专业的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训练,提升接受培训者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接受培训者要掌握:1.经济学和管理学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2.具有分析工商管理基本理论发展前沿和未来发展动态的能力;3.熟悉企业管理的一般流程;4.掌握一些相关资料查询和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科学探讨能力;5. 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并具有解决相应问题的基本能力;6.了解和掌握有关我国企业管理的基本政策方针和一些基本法律法规以及一些国际企业管理的标准和要求。

 

三、工商企业管理培训的注意事项

 

①工商企业管理中注重知识的创新。众所周知,知识水平的高低决定一切事物发展的快慢,因此知识成为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关键因素。哪个企业能够创新知识,善于运用科学知识,那么这个企业就可以在激烈的竞争的市场中占据绝对优势,立于不败之地。当然,创新知识不代表舍弃旧知识,在企业的发展中,一些基本的知识往往是一个企业立足于市场之本,它是一个企业的根基,但是新知识也不意味着新信息,知识覆盖的范围广于信息。所谓的知识不仅仅包括可编码的知识,还有一些可意会的知识,托夫勒曾说过一句名言:知识“包括数据、形象和意象以及信息,还包括态度和价值标准以及社会上的其他一些符号化产物。”②工商企业管理应注意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在中国大多企业中,对企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核心员工来说,报酬不仅仅对他们的谋生具有重要影响,或者不仅仅是他们获得物质和休闲基本的手段,报酬的高低更代表了他们的自尊和自我需要的满足程度。相反,在大多企业中却没能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从而出现一些核心员工的流失现象,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而一个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离不开核心员工,因此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是工商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③工商企业管理应完善培训机制和机构。在中国许多企业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即许多企业只想一开始就能够招收实践性人才并不注重培养人才,他们希望所招来的人才可以立刻就可以上岗工作。因此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流失,许多企业不愿意在人员培训上浪费精力和时间,他们认为培训浪费企业的成本,故而在很多企业中都存在舍不得对新员工和旧员工进行培训方面的投资;同时他们对人才培训这一制度缺乏自信,担心公司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得不到相应的汇报,同时也担心他们所培训的人才不能为他们的公司服务。而且在相应的培训机构中缺乏完善培训制度,造成培训的效率不高,存在人力和物力大量浪费的现象。因此,建议完善的培训机构和培训制度可以减少人才的流失,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总之,经过相关培训单位的培训或者学习,接受培训者应全面地、系统地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并有广泛而专业的工商企业管理知识,工商企业管理主要包括制定企业外部经营战略和企业内部正常的管理和运营。它主要包括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这两大学科的综合。

工商管理基本知识第4篇

论文摘要:阐述了知识管理与电子商务的相关概念,指出将知识管理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应用,有利于对企业的商业应用开辟新的途径。

知识经济时代,建立和维护高效循环的知识流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以迅速的、非线性的和不连续性变化为特征的新型电子商务环境对知识管理的实施构成了新的挑战,同时,电子商务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快捷性和多向性等优势,也为企业的知识管理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泉。但是,在实施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如果不能融入知识管理理念,不能有效地发现、组织和利用知识,将会导致很高的失败率。目前,国内外对该领域的研究大体侧重以下两方面:相关概念及二者关系的研究;整合二者的策略和技术框架研究。其中,前者为后者的研究确定了基础,后者又对前者的理论和技术起支持作用。本文试着将知识管理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应用,希望能对企业的商业应用开辟新的路径。

1相关概念及二者关系

1.1相关概念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简称KM)既是一项实践,又是一门学科,它的发展已经进入第二个十年。令人兴奋的是:在起步阶段预计会出现的错误都未发生,而所建立的实践与理论基础却愈发坚实、不断壮大。知识管理包括能推进整体核心流程的所有方法和工具。该流程至少包括4种核心活动,即在组织的所有地区和级别产生知识、存储知识、传播知识及应用知识,以通过紧紧围绕增加价值的业务流程来提高组织绩效。

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简称EC)是各种具有商业活动能力和需求的实体为了跨越时空限制,提高商务活动效率,而采用计算机网络和各种数字化传播技术等电子方式实现商品交易和服务交易的一种贸易形式。在电子商务活动中,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商务理论的人是其核心。

从中可以看出,电子商务与知识管理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专家提出了一个面向知识管理的综合性的电子商务定义:电子商务就是人们将科技手段用于知识管理以便提高组织内外价值链活动的效益,辅助价值链活动相关决策的制定,从而达到商业目标的一种方法。电子交易、协同商务、电子商务和电子知识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1.2二者关系电子商务和知识管理彼此不同,却又密切相关,通过分析二者的关系从而可以更好地指导组织在复杂的商务环境中生存与发展。一些学者通过分析商务模式的演化和发展趋势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传统的BPR和ERP企业面临着两大问题:a.互联网的发展导致企业很多的商业活动转移到互联网上进行;b.无形资产的重要性逐步高于有形资产。第一个问题可以通过电子商务与组织外部的密切联系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可以通过知识管理加强组织内部的信息和经验的协同及共享来解决。企业的商业模式必须通过变革,将知识管理整合到电子商务中,最终形成知识商务(K—Commerce),如图2所示。知识商务是以知识产品为交易对象,以网络为知识流通渠道的商务活动,是创造并转让知识的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

2策略研究与技术框架

2.1策略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知识管理策略就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企业知识资源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并对其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战略谋划、策略、战术和管理方法的集成。新时代的企业商务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把组织过去的历史知识作为预测非连续变化环境的工具,并以此决定未来行动方案的知识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企业未来发展的需求。为此,国内外的研究者对相关策略进行了探讨。

2.1.1 KM核心问题是要同时关注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国内学者认为,电子商务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可分为信息技术和战略过程两方面。也有学者根据知识的存在形式不同和企业的需求不同,将知识管理战略分为编码化的和个人化的两种知识管理战略模式。无论从什么角度出发,各种战略并不是不相容的,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分情况分阶段同时实施。

2.1.2 KM的具体实施途径。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增进企业对外部知识的利用;加强企业知识网络建设;提高个人在知识管理链条中的作用等。国外的一些研究者在具体分析商业环境变化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实施对策。

2.2技术框架技术框架的研究为电子商务中的知识管理实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目前,主要的技术框架有以下几种:

2.2.1基于知识链的研究。构建这种技术框架的实质是一种基于知识链模型过程分析的方法。企业知识链的各个环节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类型的知识也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可以沿着知识链,将不同的技术整合到各环节中,处理不同类型的知识,实现知识的转化和提升。

2.2.2基于智能的研究。构建这种技术框架主要考虑的是非结构化数据的模式定义问题,成功解决该问题将有利于知识的重用和系统的弹性。目前,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技术工具,如人工智能、神经网络、语义网络和智能等,在电子商务的知识管理实施中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智能。

2.2.3基于知识门户的研究。近几年知识管理技术中EIP取得了很大的进展,B2E的EIP迅速成为当今组织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核心内容。但是,知识门户不同于企业传统的信息门户,它是一种合成了商务智能和知识管理的集中桌面环境,用户与商户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3 IBM全球化公司的知识管理

3.1引入知识管理“竞争力、利润率和睿智的领导”是解释IBM如何引入知识管理的几个关键词。它成功地将知识管理转化为LotusDomino应用软件——只用于支持交流和沟通。这个创意被称为“知本管理(intellectualcapitalmaI1一agement,ICM)”,“知本管理”已经制度化,知识管理也在IBM全球服务公司和IBM全球产业集团中更为正式化。IBM的知识管理并非单独割裂的解决方案,相反,它是为优化客户关系的CRM计划的一部分。知识部门与应用部门间的知识关系,如图3所示。

3.2基础设施和系统管理部门的知本管理

3.2.1共享网络。遍布世界各地的“共享网络会议”每半年在欧洲和北美举行一次。会议对IBM所有员工开放,参会者自付旅费和会议费,这样可自动过滤出那些感兴趣的参会者。会议日程主要是参会者对最新的项目经验、结果和方法进行演示和讨论交流。组织者还从外面邀请一些发言人、客户或者科学家,以获得一些外部启示来激发创新思考。但会议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会间休息,这是长时间间歇,参会者可自由交流经验、想法(都是隐性知识),激发创意和解决方案。

最近的一个做法是把共享网络会议与“实践共同体”结合起来,这样与会者就能“打破界限”,与来自不同但十分相似领域的成员分享和交流经验。

3.2.2支持知识交流的知本管理工具。知本管理工具能实现卓有成效的知识管理并能改善服务质量,这些工具能把某个网络成员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传播给所有网络成员。知本管理工具是很好的例子,它说明了IBM如何通过实践经验认识知识管理的障碍及原因。

3.2.3知本搜索者。知本搜索者是自愿为知识管理项目服务的人,他们的工作是寻找知识来源并评估其潜能。目前IBM在全球有4O~50名负责系统管理服务的知本搜索者,他们扮演着IBM“知本管理大使”的角色,其成绩被纳入个人业绩评估中。知本搜索者还利用“共享网络”会议来寻找相关知识及相关人员。

3.2.4知识咖啡馆。“团队会议室”和“快速讨论室”都是Lotus的应用程序,能促进现实团队和虚拟团队之间的合作。在知本管理中,这些方法能促进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3.2.5方法储藏室。“IBM全球服务方法”是最佳实践方法“储藏室”,这些方法是服务或IT解决方案的核心。它为专业人士定义共同语言、共同机制和流程。使他们能用一致、完整和最佳方式再利用并创造知识财富。为了优化利用“全球服务方法”,IBM采用了在线密码保护措施,要获得密码必须经过培训。

通过这样的方式后,如果共同体要为某种解决方案的某一阶段寻找标准方法,就可能产生新项目去开发“方法”。开发项目最好有客户参与,这样就能在真实环境中开发和测试新方法,然后再把它纳入IBM全球服务方法体系。

3.2.6沟通。IBM在知识管理的应用上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核心团队与其共同体之问的双向沟通。在其系统管理领域里使用了以下几种沟通方式:

a.采用企业网的一个网站最新的系统管理消息,以及一个专门的下载网站,用于下载重要报告和演示文件等。b.客户可进入专门寻找信息,还有一个下载专区为客户准备了演示文件。c.可从企业下载PDF格式的文件或直接在线浏览企业每季度发表的新闻期刊,可关注系统管理的知识领域和连接性知识等。d.定制电子邮件服务,提供系统管理领域的最新动态,知本管理的最新消息和活动通知,可参考的客户信息等。e.使用LotusSametime电子会议系统举行网络会议,就系统管理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在线演示,听众可提问并得到解答。f.知本管理中专门的新闻组,接受提问并提供解答,从而弥补员工之间的信息差距。

IBM通过上述方式把知识管理的方方面面——知本管理工具、共享网络会议、方法、沟通等都联系起来了。

3.3整合工作内容和流程。提高工作效率IBM将公司的知识管理系统称为E—WORKPLACE(电子工作环境)。在“协作”环境里,即使是在不停移动中的IBM员工也可以连接到系统中和其他人进行交流。新进入IBM的员工们,时常不容易弄清楚有问题该找哪个部门,又该如何把信息、数据传递给合适的人,在具体应用程序中,员工可以进入系统,然后提交一个“需求”文档(如服务投诉等)。启动任务时,系统会自动按照需求分类触发解决这个需求的业务流程,然后信息自动顺着每个业务流程往下走,流程中所有对应的反馈或解答人员会在系统中得到“通知”,并会对初始的“需求”进行帮助和答复。内容和流程整合在一起,提高了实时反应能力,形成一种应用的环境。

4结束语

工商管理基本知识第5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 人才培养 措施

一、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暴露了种种的不适应。首先,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我国几乎所有的普通本科院校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管理专门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得到有效缓解,从企业实际需求和学生毕业的流向来看,这一定位目标值得商榷。培养目标定位的不准确使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其次,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由于培养目标的无差异化,课程体系僵化雷同,缺乏柔性,导致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专业特色无法体现,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缺乏竞争优势。

(2)课程体系过于追求理论的系统完整。我们长期以来坚持的是一种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而每门课程都力求很完整、很系统,课程之间存在很多重复内容,课时总量膨胀,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缺乏。

(3)对实习实训教学的忽视。工商管理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必须注重应用。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虽有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缺乏整体设计,设置针对性差,实训效果差,导致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差,职业岗位适应缓慢。其三,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是长期以来的主要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组织能力、创造性的才能得不到提高,也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二、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新构建

(一)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不同于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来的技能技工,应用型本科的基本特征是“以学科为基础”和“注重应用性”,即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坚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而且还要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系统地掌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懂经济、法律和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外语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各职能部门从事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并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和创新以及创业能力的中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应用型本科”学科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有行业背景的院校或专业来说,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对于没有行业背景的专业或就业面比较广泛的专业,其可操作性就比较难,即便是同一行业,随着企业规模大小不同、生产类型不同、生产经营的复杂程度和管理水平的不同,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应用型”学科体系的建立,需要一定时间的探索、积累和验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科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主导,以实施动态的模块化教学为基本手段,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学科为依据,就是在设置教学内容理论体系及相关课程时,仍然应参照普通本科的学科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结构体系,这是因为:①普通本科学科的划分,实际上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其功能本身就内含着职业性的要求,所以各个本科院校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应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上下大功夫;②用型本科的教学水平应达到普通本科的水平,应明显高于高职高专教育水平;③要考虑部分学生后继发展,报考研究生的需求。第二,以职业能力为主导,就是在调查和分析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管理岗位群主要职能的基础上,按其要求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学科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明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学了什么,会干什么。第三,以实施动态的模块化教学为基本手段,就是按照典型的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岗位群(职能部门系统)的功能为主并参照社会相关职业群体的业务范围,组织相关理论与实践技能合一的教学模块。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以及各模块之间的组合,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可以进行动态调整。第四,专门设置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教学模块,作为必修课内容。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造。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工商管理基本知识第6篇

1.1层次性:知识结构的基本层次是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层次的关系是博且专,博专相渗,在博的基础上求专,在专的基础上求博,博而不滥,专而不死,相互依存,层次分明,渐进发展。

1.2核心性:金字塔知识结构的核心知识就是大学生所选择的主导学科。具体指某一学科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其基础知识就是综合知识课中的自然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就是与管理类专业有关的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类的知识;专业知识是指专业性核心课程,即本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好比“根据地”,学好核心知识,才能发挥专业特长,解决好工作实际中的问题。核心知识以外的知识,如相关学科知识、政策法规知识等。知识好比“游击区”,围绕核心知识有方向、有层次、有序列地向外扩展,扩大知识面。

1.3综合性:金字塔型知识结构作为一个整体,使各门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间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成为复杂的知识综合体。纵向知识是科学技术深入发展的表现,反映知识的连续性。横向知识反映各类知识的相互依存、互相渗透关系。纵横交错形成知识的综合网络。

1.4动态性: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旧的知识不断的老化,新的知识不断产生。适应这种变化,工商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并不是固定不便的,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进行定向调整。知识结构的动态调整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知识结构中各类知识的动态调整。工商管理人才应当掌握各类知识的最新发展动态,并及时将其补充到自己的知识领域中。

2能力与素质

2.1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几种组成因素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

2.1.1要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和平。

2.1.2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市场经济越发达,对人的道德品质修养的要求也就越高。2l世纪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具备“国际意识(包括国际理解意识、相互依存意识、和平发展意识、国际竞争意识)”,培养国际态度(关心地球、关心人类;适应变化、创造未来;公平竞争、互爱合作;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1.3商业道德,是商业领域中每个人都必须具有的基本道德。这不仅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关系到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将要步入商业领域的工商管理类人才,这一点尤为重要。

2.2业务素质。业务素质,是工商管理人才服务于社会的特殊本领。工商管理类人才的业务素质,应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具有适应终身教育要求,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习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要持续一生的;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会学习。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含其中》的报告中指出。“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具备独立自主、积极获取知识的能力。

2.2.2具有信息能力。随着杜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对人类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罗马俱乐部成员E.拉兹洛在《决定命运的选择》中指出“必须提高社会有机体对其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对于企业而言,信息成为决定一个企业竞争力大小的关键因素。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具有信息观念,具有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和保持信息的能力,传译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2.2.3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立足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信息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企业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管理类人才对于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经营企业,经验欠缺。尽管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但是各国的国情是有差异的。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创新尤为重要。一方面对根源于我国自身的管理经验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对引进的国外先进管理经验进行“本土化”,使之适应我国企业的发展。于是,这也就需要我国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2.4合作与沟通能力。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人们的活动领域、交往范围、生存空间日益增大。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十分普遍。雅克•德洛尔在《教育:财富蕴含其中》中指出“学会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是当今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书面或口头言语表达能力。熟练掌握外语技巧以及与人交往沟通的技巧。具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合作的能力。从而能在经营管理和社会活动中有效地展开工作。

2.3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基础。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进步和财富的高速增长,科学教育倍受青睐,人文教育则受到了冷落。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由于管理类学科的特点,工商管理类人才首先要学好自然科学知识。其次要学好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是基础,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导向。只有具备了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工商管理类人才才能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养。才能够将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在实践中充分地发挥出来。

2.4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指一系列稳定的心理要素的结合。心理素质可以分为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其中智力素质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五种基本心理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则是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构成。心理素质是素质的核心。素质教育中的心理素质则侧重于非智力素质。

2.4.1较高的情商。情商,即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感和情绪,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情商”是相对智商而言的。情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准确地识别、评价和表达自己或他人的情绪;适应性地调节和控制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适应性地利用情绪信息,以便有计划地、创造性地激励能力。

工商管理基本知识第7篇

1.工商管理专业领域宽泛但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不够完整。多数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没有突出工商管理本科层次复合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在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方面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学生专业特长比较分散,涉及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知识都懂一些,但深度都不够。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工商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必须与我国实践紧密联系,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课的学习基本上仅在课堂进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较少,部分院校实验室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严重滞后,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所用教材内容结合国情不够,创新不多,生搬硬套国外现成理论较多。

3.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经验与设施不足。现有工商管理教学任务对理论知识的强调较重,忽视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目前,许多本科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都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但受限于课时和教师实践经验,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普遍遵循“理论学习、集中实践、毕业实习”三步走的传统培养模式,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偏弱,专业人才的实用性大打折扣。针对上述问题,国内教育界也就实践教学及学生能力提升等问题进行了相应研究,如夏家莉等提出了以ERP为核心的三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用以解决软件工程专业的“师生主客对立、教学情知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节”三大问题,以期为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带来新的变革。崔柳惠等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周愉晴提出了“三层、全程化”实践教学模式。但这些教学模式变革主要关注对原有实践教学内容的细化和提升,没有将培养学生系统思维能力的建立贯穿于实践学习的始终。

二、工商管理本科层次实践教学创新

ERP是“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综合运用工商管理专业各科知识体系,为企业资源的有效运行提供决策管理平台。ERP沙盘模拟经营课程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开设多年,取得了较好的实训效果。从多年实践来看,ERP沙盘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课程综合性强。ERP沙盘推演课程预备知识体系涉及生产运营、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本科主要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各学科知识的高度融合运用。在专业知识方面,ERP沙盘模拟单个企业市场运营的全过程,囊括了从市场定位、订单竞争、厂房租赁,生产线建设、原材料订购,生产计划,产品销售,成本控制及财务报表分析等各个重要环节,要求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扎实的掌握。

2.基础知识全面。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在开设ERP课程之前通常已修完本专业全部必修课程,如工商管理原理、市场营销学、基础会计、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如果学生欠缺相关课程的知识则会在ERP沙盘推演过程的相应环节出现困难,甚至直接造成企业模拟经营的破产。

3.重视团队协作。ERP沙盘模拟从总经理、财务总监、营销总监、生产总监等岗位职责分工,每个团队经过组建、磨合逐渐形成默契,直至完全进入协作状态。如果团队成员各自为战则会直接导致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的成员也会因无效沟通而引起团队内部的争论不休,团队成员只有学会换位思考与沟通协作,在遵守工作规范、彼此信任和相互支持的氛围下才能在沙盘推演中取得较好成绩。

4.注重应变能力。ERP最大的变化是订单的发放、资格证的获取及市场规则的调整修正均由指导教师控制,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全体团队沙盘推演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政策和法规,而各个团队必须要迅速熟悉这些市场变化并做出积极的应对方案。如果团队成员因循守旧,思维方式无法转变或应变速度太慢就会被市场淘汰。ERP沙盘课程的上述特点使得ERP沙盘推演课程集科学、简易、实用、趣味为一体,其体验式教学方式成为突破现有传统教学及案例教学方式瓶颈的典范,实现了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

三、工商管理本科层次实践教学创新

1.教学理念创新。大学期间的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扩展和深化。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应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创新,并着力建设与理论教学相平等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工商管理本科层次人才的实践教学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强化知识技能,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学理念。

2.教学内容创新。由于教材本身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创新就是要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突出教学教材的“四化”,即教学内容的背景化、教学内容的过程化、教学内容的新颖化、教学内容的应用化。

3.教学方法创新。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的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由于工商管理实务要求经验性很强,而其本科层次的教学常常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学生头脑里缺乏系统思维模式,也不知如何将所学课程总结归纳为整体的知识系统。正因如此,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的教学方法也应该采用启发式讲授、分组讨论、实战模拟、角色扮演、专题讲座等方式,鼓励学生勤于思考,踊跃发言,培养学生对所经历的事件进行归纳、总结的习惯。教学效果的好坏可以企业实训要求为考核标准,模拟企业经营环境与现实市场行为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行全方位考核。由于在教学方法上将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融于一体,将有利于营造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的能力培养氛围。学生在理论学习与能力锻炼过程中所遇到的涉及企业整体营销战略、产品研发、价格制定、生产安排、广告策略、资金需求规划、市场与销售、财务经济指标分析、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多个方面的现实问题均可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寻求答案。

工商管理基本知识第8篇

法国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说:“创造力是没法教的,必须在实践中让学生动手,有机会把自己的创新思想付诸实施。”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获取知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增强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动手的工作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学会综合调查、分析测试、方案设计、编写报告;有利于发展学生观察思考与创新设计等能力;有利于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社会发展力。创新是魂,实践是根。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实践教学是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但目前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着创新能力差、适应能力差、实践能力差的“三差”现象。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它产生于工商管理的实践,又服务于工商管理的实践。对实践高度依赖性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从实际问题出发,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对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和解决。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尤其应当具备扎实的实践操作本领以及较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针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模式就显得十分迫切。

本文的主要工作就是探讨如何将先进的国际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模式引入到我们的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我们的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国际先进的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国际先进的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即课内实践环节、课外实践环节和校外实践环节。

1.课内实践环节

课内实践环节主要包活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课程讲座。

(1)案例教学。美国一流商学院非常重视案例教学,其中,以哈佛大学最具有代表性。每年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要研究和撰写350余个新案例,是全球其他商学院撰写案例总和的12倍。在哈佛大学,80%的课程通过案例讲解,一年有30%案例被更新。案例教学中,主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讲解为辅,同时教师还准备大量视频等参考资料供案例讨论所用。案例教学过程包括对预习、分组讨论、综合讨论、发表意见等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

美国商学院的案例教学能够取得明显实效,一方面,所使用的案例大都是根据企业领导者所遇到的现实问题而编写的,另一方面,几乎所有商学院每年都有案例更新的基本要求。

(2)计算机模拟。运用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本科生实践教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7年,华盛顿大学在“经营策略”课程中应用了“高层管理决策游戏”(Top Management Decision Game)。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几乎所有商学院在战略课或市场营销课中使用“企业竞争模拟”这种游戏软件。

目前,知名的美国商学院都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实践教学。如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的“战略模拟”、“情景模拟”、“企业竞争模拟”等课程,就是将计算机科学、教育理论、博弈论和运筹学等理论相结合,开发出相应的模拟软件,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模拟实践环境,使学生受益匪浅。沃顿商学院建立了独特的“学习实验室”(Learning laboratory),通过计算机实验的形式向本科生传授管理知识和技能。

(3)课程讲座。课程讲座就是课程中由非主讲教师开设一定的专题讲座。这是美国商学院课程的一大特色。讲座者可以是专业研究人员、同学院非本课程教授,也可以是企业家、同行业资深人士,甚至是政府官员。他们都会准备丰富的视频、文字资料和一些有趣的讨论题。讲座内容普遍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课程讲座改变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本科生知识面的拓展与相关知识的理解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课程讲座占课程总时数的比例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2.课外实践环节

课外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暑期学院项目、合作研究、学术报告会、研究基金。

(1)暑期学院项目。考虑到学生们即将毕业,并且进入到真正的“商界”,他们虽然掌握了基本管理理论,但是缺少必要的基本商业技能,因此暑期学院项目应运而生。

近几年来,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都会举办为期四周的综合管理暑期学院。内容包括:基本的管理理论培训;适合就业的技能和资源训练,例如面试顺说、职业咨询;与本校名师和硅谷成功人士会面,由一些知名企业领导作精彩报告。在2006年,来参加暑期综合管理学院的知名企业有:雅虎(Yahoo)、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RBF咨询公司(RBF Consulting)、庇护旅馆(InnVision)、沃尔玛(WalMart)。

而在芝加哥大学商学院,他们的暑期学院项目为期三周,常称作暑期商业学者项目(Summer business scholars program)。项目内容主要包括深入讲授非常实用的商业原理和商业技能,使学生们能够较好地提升商业技能和对以后职业的理解。

(2)合作研究。合作研究是国外商学院课外实践环节的又一大特色。它主要是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承担一项研究课题。

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倡“研究是实践的核心”,这一思想贯穿于本科生培养的全过程。多年来,斯隆商学院一直鼓励学生参加“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UROP)),负责UROP的老师们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指导学生,产生了很有意义的创新成果。而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学院通过“独立活动期研究指导项目”(IAP Research Mentor Program)给没有经验的新生配备一个高年级的本科生,以此让新生有机会初步认识研究的乐趣。这个项目有两层意思:①给缺少技术背景的新生们提供研究的机会;②也是给高年级的学生们提供施展领导艺术才能的机会。

而沃顿商学院强调课外学习必须“团队工作”(teamwork),要求学生组成团队,在有限的时间完成与课程内容有关的项目,而且请高年级的本科生为低年级学生组成的项目组担任“团队指导”(Team Advisors)。上述做法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3)学术报告会。美国一流商学院非常重视为学生开设学术报告会。哈佛商学院2005年开设了150多场学术报告会,麻省理工的斯隆商学院2005年开设了250多场学术报告会。演讲人也来自各种不同的领域,多以企业界和学术界的领袖级人物为主,如各大知名公司的CEO、CFO、COO、CIO,以及诺贝尔奖获得者等。以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为例,2005年上半年就有很多跨国公司的CEO,如通用的现任CEO理查德•瓦格纳及前任CEO杰克•威尔奇、诺基亚的现任CEO约玛•奥利拉等商业巨子,以及诺贝尔获得者若泽•拉模兹一奥尔塔等学术领袖来到斯坦福大学进行演讲交流活动。

(4)研究基金。国外许多商学院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提供了研究基金项目,其中,本科生就占了很大的比重,学生可以通过向学院申请来获得研究基金。

在沃顿商学院,通过研究基金项目与学科带头人一起进行深入研究来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学院获得了很多大型的研究基金赞助,每年有超过5亿美元的外界资金注入。参与这种研究可以给学生们提供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方法,能够培养解决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这些研究基金包括:约瑟夫沃顿基金(Joseph Wharton Scholars)(JWS);本杰明富兰克林基金(Benjamin Franklin Scholars)(BFS);沃顿研究基金(Wharton Research Scholars)(WRS);大学基金(University Scholars)。

2.国际化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配套措施

(1)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意识的培养

经过近几年的企业管理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应试教育下形成的教学师资,其知识、能力结构和实践意识均不理想,成了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推行的瓶颈。其一,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在一定程度不够完善,除本专业知识外,非本专业知识掌握甚少,知识面窄,知识转化、运用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强,不具备娴熟的实践技能,缺乏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过程中实践运作的教学技能和策略。其二,大部分教师不具备实践教学的意识,不能主动地、敏锐地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和研究问题,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能力。国外商学院从事MBA教育的教师,一般要求其具有在管理部门工作的经历,能够同时胜任教学、科研和担任企业咨询的三方面任务。因此,在国内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该调整今后人才引进的政策,强调专兼职相结合。一方面引进具有精深专业知识和广博人文常识的专业教师,并加强实践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聘请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管作为兼职教授。专职教师注重企业管理理论讲授,兼职教师则侧重案例分析,注重企业管理实际经验的传授。按照专兼结合、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原则调整目前的师资状况,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2)加强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

搞好实践性教学环节,除了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转变之外,完善的制度规范更是这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制度建设,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另一方面是通过对实践教学环节全过程的规范管理与监控,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的潜力能够得到最好的发挥。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认真参与是实践教学环节得以落实的基本条件,因此,我们认为加强实践教学制度建设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师指导制度,主要应包括:实践前广泛征求学生意见,拟定好实践计划,安排好实践内容;实践任务布署具体,注重实践操作;与实践点联系好场地,安排好兼职指导教师;每次实践结束,组织学生认真总结,写实践总结报告。二是学生参与制度,主要应包括:根据辅导教师安排,结合自己实际写好计划;在实践过程中,作好实践记录,搜集有关资料,认真实践;服从安排听从指挥,虚心学习,认真思考,善于分析,提高水平;积极与辅导教师和指导教师配合,设计好实践小结;遵守实习点的有关规定等内容。

(3)注意各种实践教学模式的衔接与配合

在安排实践活动的时间或增设、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时,不仅要考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全程有效衔接,更要注重各种实践教学模式之间的相互协调。认知实践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企业组织的实际运作情况,提高对企业管理的感性认识,应该安排在企业管理专业知识学习的前期及学习的过程之中,它是其他实践教学的基础。案例实践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但在不同时期对案例的选择上应该有所侧重,前期要选择一些认识性的案例,中期则侧重于分析性的案例,后期要加强解决性案例,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基地实习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岗位适应力,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初步的实践能力,因此应安排在后期。按照这一思路,认知实践应该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进行,案例实践、实验室模拟实践则应贯穿于每个学期,基地实习在大四上学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