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试论公共行政的作用

试论公共行政的作用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03 14:57:09

试论公共行政的作用

试论公共行政的作用第1篇

公务员考试是由公务员主管部门组织的、用于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的考试;是按照确定的招录计划,针对相应的空缺职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的竞争性考试。凡符合报考资格条件的人员均可参加。

公共科目笔试是针对公务员岗位任职能力和职位要求进行的考试。通过测试应试人员从事公务员职业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达到对报考群体初步筛选的目的。

本次笔试结束后,招录主管机关将组织面试入围的考生进行面试。

二、考试科目及方式

本次公共科目笔试分为A、B、C三类。

考试科目:

A类考试为《公共基础知识》A卷、《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卷和《申论》三个科目;

B类考试为《公共基础知识》B卷、《行政职业能力测验》B卷两个科目;

C类考试为《公共基础知识》C卷、《行政职业能力测验》C卷两个科目。

选调生公共科目笔试同A类。

报考全省法院、检察院系统法律专业职位,加试法律专业科目。

全部采取闭卷考试方式。

三、考试内容、结构及题型

(一)公共基础知识

主要测试应试人员对公共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履行公务员义务的必备能力和素质。

考试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

思想概论:思想形成与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当代中国的政府与政治:中国的国体与政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服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价值取向、道德修养、行为规范。

法律知识:法学基础理论、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

报考全省法院、检察院系统法律专业职位的加试内容,包括上述范围及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知识。

语文基础知识和公文写作:汉字、词汇、语法、修辞、文学常识,党政机关公文基本知识、常用公文写作、常用事务文书写作、公文处理。

经济知识和科技知识: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国际经济、金融经济、产业经济,科技创新、科学前沿、科技常识。

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

其他知识:2014年3月至2014年2月间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

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实务题、论述题、简析题、作文题、案例分析题、综合分析题、材料处理题等。

根据A类、B类、C类不同试卷结构的要求选取上述若干个题型。A类、B类、C类试卷均有主观题和客观题。

考试时限为90分钟,满分为100分。

(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主要测试应试人员从事国家机关工作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根据国内外公务员考试的现状,经过有关专家的反复研究、论证,在行政职业能力方面,公务员工作要求公务员具有一定的知觉速度与准确性、准确处理数量关系、合理进行判断推理、恰当的言语理解与表达、资料分析等基本能力素质。

知觉速度与准确性:主要测试应试人员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快速反应的能力。

数量关系:主要测试应试人员理解、把握事物间量化关系和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技能,重点涉及数字和数据关系的分析、推理、判断、运算等。

判断推理:主要测试应试人员对各种事物关系的分析推理能力,涉及对图形、语词概念、事物关系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较、组合、演绎和归纳等。

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试应试人员迅速而又准确地理解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

资料分析:主要测试应试人员对各种形式的文字、图形、表格等资料的综合理解与分析加工的能力,这部分内容通常由数据性、统计性的图表数字及文字材料构成。

考试题型均为客观性试题;考试时限为100分钟,满分100分。

根据公务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能力和A、B、C三类招考职位的基本任职要求,下面各表中分别列出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科目各类考试的题本结构。

(三)《申论》

从字面上理解,“申”可以理解为申述、申辩、申明,“论”则是议论、论说、论证。所谓申论就是对某个问题阐述观点、论述理由、合理地推论材料与材料,以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申论》主要通过应试人员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等,测试应试人员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申论》给定的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应试人员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形成和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用文字形式准确流畅地表达。

《申论》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限为150分钟,满分为100分。

四、考生须知

应试人员务必携带黑色签字笔或钢笔、2B铅笔和橡皮;所有考试必须在指定位置上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码等信息;答题卡姓名和准考证号,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准考证号数字下面对应的信息点,用2B铅笔涂黑。

(一)主观题作答要求

《公共基础知识》(A卷、B卷、C卷)、《申论》和《法律专业试卷》的主观题,应试人员必须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在专用答题卡上作答,用圆珠笔、铅笔或在非指定位置作答的一律无效。

(二)客观题作答要求

《公共基础知识》(A卷、B卷、C卷)、《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卷、B卷、C卷)、《法律专业试卷》的客观题,要求应试人员必须用2B铅笔在专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或其他位置作答的一律无效。

(三)《公共基础知识》、《申论》和《法律专业试卷》考试铃声设置及作答步骤

(1)考试前15分钟,第一遍铃声(预备铃),应试人员进入考场,考前10分钟,监考人员发给应试人员答题卡和试卷。应试人员在试卷和答题卡、答题纸上按要求填写姓名、准考证号。此间,应试人员可以阅读考试说明,并按照上面的规定去做。

(2)第二遍铃声,考试开始,应试人员开始作答。

(3)第三遍铃声,考试结束,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待监考人员收回试卷、答题卡、答题纸、草稿纸,并清点无误后,考生方可离开考场。

(四)《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铃声设置及作答步骤

(1)考试前15分钟,第一遍铃声(预备铃),应试人员进入考场,考前10分钟,监考人员发给应试人员答题卡和题本。应试人员在题本和答题卡上按要求填写姓名、准考证号。此间,应试人员可以阅读考试说明,并按照上面的规定去做。

(2)第二遍铃声,考试开始,应试人员开始作答题本。其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科目B类的应试人员只能作答题本(Ⅰ),作答时限10分钟。必须注意题本(Ⅰ)上的“知觉速度与准确性”是单独计时测验,如果应试人员在规定时间内提前完成这一部分试题,不能接着做题本(Ⅱ),必须听候监考人员的指示。

(3)第三遍铃声,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科目B类的应试人员停止作答题本(Ⅰ),监考老师回收题本(Ⅰ)开始作答试题本(Ⅱ),其余应试人员继续作答。

(4)第四遍铃声,考试结束,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待监考人员收回题本、答题卡、答题纸,并清点无误后,考生方可离开考场。

(五)其他注意事项

(1)答题过程中不得使用涂改液,否则责任自负。

(2)不得在试卷作答部分留有与答题内容无关的任何信息,违者按违纪处理。

(3)考试期间,应试人员不得携带和使用计算器及其他电子计算工具,不得携带手机等其他通讯电子设备入座,不得提前交卷、退场,违者按违纪处理。

(4)考试结束后,应试人员不得将试卷、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带出考场。不得抄录试题,否则,将取消其考试成绩,终止考试资格,并追究相关的责任。

五、答题卡填涂方法说明

由于客观题是通过光电阅读机和计算机来阅卷评分的,请按以下要求认真填写:

1.首先用钢笔或签字笔分别在“姓名”、“准考证号”栏填写你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在准考证号一栏下面的十一个方框中,填上你准考证号的十一位数字,然后,对应准考证号的每位数,将准考证号用2B铅笔在相应的括号内涂黑。

2.答题时,用2B铅笔在对应题号所选项的信息点内涂黑,但不要涂到框外。

3.不能用钢笔、圆珠笔填涂选项。

4.修改时要用橡皮彻底擦干净,必须保持卷面整洁,不得做任何其他记号。

5.不得折叠答题卡。

六、补充说明

1.考试内容原则上以大纲划定的范围为准。《公共基础知识》试卷在10%范围内可超出考试大纲。

2.本次考试不指定教材,但应试人员可参考以下用书:

江苏省公务员学习丛书:

《马克思主义基础》(南京大学出版社)

《法律》(南京大学出版社)

《行政管理》(南京大学出版社)

《语文知识与公文写作》(南京大学出版社)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省公务员学习辅导用书:

《综合基础知识》(江苏人民出版社)

《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江苏人民出版社)

试论公共行政的作用第2篇

什么是公务员考试录用?机关哪些职位应通过考试录用补充人员?公务员考试录用,是指机关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面向社会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的办法选拔公务员的制度。机关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都要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什么是公务员“凡进必考”制度?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可以简要概括为“凡进必考”,即凡是进入公务员队伍就要通过考试,该制度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突破口,是推行公务员制度的一面旗帜。它所体现的精神实质,既是制度设计的目标,也是制度实施的原则。坚持“凡进必考”原则,对于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和维护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从1994年至2004年,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共制定考试录用的法规和政策文件24个,形成了公务员管理环节中体系最完善、操作性最强的单项法规体系。《公务员法》颁布实施后,中央和地方主管部门正在抓紧制定新的考试录用配套法规。另外,不仅仅在录用程序上严格遵守“凡进必考”制度,在公务员的晋升和提拔上也有相应的考试制度。“凡进必考”和“凡晋必考”逐渐结合,公务员考试录用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减少考试录用运行成本,遏制用人腐败提供了有力保障。

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地方各级机关公务员考试有哪些区别和联系?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是指:中央、国家机关以及中央国家行政机关派驻机构、垂直管理系统所属机构录用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的考试。地方各级机关公务员考试是指: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社团等为招录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而组织进行的各级地方性考试。中央和地方考试单独进行,不存在从属关系,考生可以根据自己要报考的政府机关部门选择要参加的考试,可同时报考,相互之间不受影响。从考试科目来说,中央的公务员考试包括笔试(公共科目、专业科目)和面试。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专业科目笔试和面试时间由招考部门自行确定通知,除了对一些技能有特殊要求的,大部分不要求专业科目考试。各个地方的考试科目都是地方自定的,一般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科目各有不同,例如,北京、上海、广东考的是《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申论》;江苏省今年的考试共分三类,A类笔试科目包括《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申论》三科;B类和C类笔试科目为《公共基础知识》和《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两科。除此之外,各省市的招警考试还会增加一门《公安基础知识》科目的考试。因此,要报地方公务员考试的考生要注意查阅当地政府公布的招考简章,以便有针对地进行复习。

(来源:文章屋网 )

试论公共行政的作用第3篇

关键词:古典公共行政;理论;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3(C)-0240-01

一、对古典公共行政理论的批评。在比较新的公共行政理论中,对传统的公共行政多是一种否定的态度。这里的传统公共行政或古典公共行政主要以泰勒、威尔逊、韦伯为代表。他们分别是科学管理原理、行政学、组织管理学的重要开创人。对其否定的依据是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寻求机械效率忽视了人性,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两分法与现实中的行政管理相去甚远,韦伯的官僚制是不民主、低效率、文牍主义的。形成这种观点有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1、忽视了古典理论形成的背景。2、把作者的部分文本与全文割裂开来去看。这两个方面的误读往往是相互联系的,最终导致对原作者观点不甚客观的看法。

二、古典公共行政理论的核心内容。泰勒的科学管理是从对工厂基层观察开始的。泰勒所要解决的是基层工人磨洋工、敌视管理者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泰勒试图通过科学的计件工资制、工时研究、职能工长制、动作研究等来提高工人工作的能动性,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获得高回报,以此来提高工人和工厂主的收入。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本质在于劳资双方的合作,通过合作给劳资双方带来收益。[1]把泰勒思想的应用到公共行政中,最为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对工作的研究克服公务员磨洋工,使其工作更有效率,使其更好的与政府机构合作以更好地服务公众等,这才是泰勒科学管理的本质。韦伯思想的重要性被人发现比较晚,一个很有可能的原因是其思想往往并不具有直接应用价值。韦伯所要构想的是理想的组织结构――官僚制。放在更为宏观的视角去看韦伯的组织理论,我们会发现韦伯往往试图以理性的精神去构建社会事物的理想的“型”。这与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有相似之处,认为存在一个理念的完美的形而上的类型,以此来审视现实中的事物。如在韦伯的宗教思想中认为有理性精神的基督教新教是一种理性的完美的宗教,以此来审视其它宗教。理性的官僚制同样也是韦伯所设想的组织机构的理想状态,如稳定的层级结构、正式的考试录用、固定的薪酬,个人不能占据组织中的岗位等。官僚制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其官僚制对现代的行政管理有直接的借鉴意义,但更为重要的是韦伯对组织机构思考的一般方法。根据环境的需求用理性的精神构建理想的官僚制,以此来对现实中的组织结构进行改善。组织的外部环境是时时变化的,理想的官僚制也是不一样的,重要的是如何以一种理性的精神构建一种理想的官僚制来指导实践,这也是韦伯组织管理理论最为核心的部分。大型而复杂的组织开始出现时,韦伯首次对其进行了总结,也因此其组织理论具有深远的意义。相比泰勒和韦伯,威尔逊对行政学这门学科的影响更为直接。他第一次界定了这门学科的研究目标、研究范围、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些行政学的基本命题如政治与行政之间的关系、民主与行政、政府与公众、文官制度与行政等。泰勒所面对的是企业,其目标往往容易界定。而政府的目标并不是很容易界定,所以威尔逊把界定政府目标作为其研究对象。政府一般不面临市场竞争,其重要目标是在民主的舆论与行政效率之间取得平衡。[2]同时,他们也有内在的一致性,即用科学理性来代替经验性的混乱――行政管理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把行政方法从经验性的试验的混乱中拯救出来,并使它们植根于稳定的原则之上。[3]

三、古典行政理论的现代价值。古典公共行政理论奠定了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他们所讨论内容的许多方面都有许多相关专著出版,许多争议也围绕着早期的公共行政学思想,如1、政治行政是否能够两分?2、官僚制是否是一种过时的模式?3、行政管理的质量是否与公民参与的程度成反比?4、标准化的行政操作是否是对人性的背离,不利于发挥人的积极性?5、政府与公众舆论是否永远是对立的,怎样能使民众与政府团结一致面对共同的问题?这些是古典公共行政理论现代价值的直接方面。回到他们试图解决的公共行政问题,对今天我们思考公共行政有重要的启示:1、科学管理原理:怎样实现公共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合作,最终以最俭省的方式实现共同的利益?2、官僚制:怎样以理性的精神构建现代社会的官僚制,在一个知识经济、网络化、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时代,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官僚制的类型是什么样的?3、威尔逊的行政学思想:现代政府的职能是什么?怎样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实现这种职能?面对不断变化的公共行政环境,我们对以上问题的回答在不断变化,中国与外国也会有或多或少的不同。

综上,我们可以把古典公共行政理论的现代价值归结为三个方面:1、提出了公共行政学的基本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2、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对当今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3、对古典公共行政理论的批判继承是今天行政管理理论创新的基础。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法学院

作者简介:郭随磊,汕头大学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2009级,研究方向:行政学理论政府间合作。

参考文献:

[1][美]F.W.泰罗.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38.

试论公共行政的作用第4篇

生育政策事关国计民生,十多年来,媒体、学者和社会公众曾掀起过多次讨论热潮,官民互动较为全面。梳理这些年的公共讨论、社会参与与政策演进,我们能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对政府今后处理重大民生问题与公共政策问题无疑极富启示。

首先是对重大民生和公共政策问题的研究与讨论不能禁声。应当说,从1980年代初期就有学者倡议二胎,如梁中堂、马瀛通当时就提出了人口老龄化问题,认为人口的“倒金字塔”结构会加重社会负担,使经济发展缺乏动力;2004年,顾宝昌等人口学家针对生育政策组织了相关课题组,在2009年亦提出放开二胎的建议;至于媒体对各类计划生育事件的报道与评论,更是不计其数。

正是因为有了这一轮轮的研究与公开讨论,才有了生育政策的不断调整与改变。可见,事关重大民生与公共政策问题的,完全可以放开公众参与,深入讨论,从而吸纳民意进入公共政策和事务的决策中。

其次,对重大民生及公共政策问题进行改革,要形成科学的试点、评估与研判机制。这有助于减少改革阻力与社会震荡,减少因政策失误带来的社会损失。毕竟中国的改革属于渐进式改革,包括计划生育政策,都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意味。

独生子女政策初始,江苏如东县比全国提前了10年实行,如今也比全国提前20年进入老龄化,老人比重如今已达30%,学校招不到学生,本地年轻人越来越少。上文所提的梁中堂,虽然当时没有推动两胎化的政策改变,但却推动了山西翼城县成为首个二胎试点地区,30年时间证明,翼城人口总量增长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让那些反对放开二胎者无话可说。1987年,甘肃酒泉、辽宁长海等11个县市开启了二胎试点,年均生育率均普遍低于周边地区。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样本,才会在2013年放开“单独二胎”后,如此快速就全面放开了二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像房地产、教育、社保、医疗等事涉民生的重大问题,在决策前进行试点与评估也同样重要。大多公共政策问题都像人口问题一样,专业性极强,后果也极难凭借直觉来判断,这时,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试点与评估研判机制就意义重大。这其中,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尤其重要,因为大量的公共政策都事关部门利益,就如同计划生育与过去计生委的关系一样,如果没有独立而专业的政策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会让决策的推进变得异常困难,试点与评估的随意性也会极强。比如计划生育政策,对控制人口快速增长有积极作用,但对人口结构的影响却至远,如何权衡,是需要专业的第三方做科学评估的。

有了这样的机制,一方面可告诉民众某些公共政策实施后的效果和利弊,增加他们对政府在决策时依据不同的目标做出权衡的理解;同时,也可使政府尽早发现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改进或终止政策提供决策依据。随着现代社会日益复杂化,过去以直觉和经验进行政府决策的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政府的需要,只有从经验型向试点型、科学化决策模式转变,才能少犯决策错误。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政策议程的法律化和制度化。所谓政策议程,就是指某一重大公共问题引起了公众与政府的广泛关注,被正式纳入政策研讨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可以说是政策制定之前最重要的环节。西方发达国家多把政策议程分为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一种社会问题或利益要求,如果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心和讨论,就会进入政府的决策中枢。政府主动关注公众议程尤其重要,因任何公共政策背后都体现一种利益分配机制,只有听到不同阶层民众的声音,才能兼顾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所以它也是平衡与调整多元利益的平台。这也是体现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

试论公共行政的作用第5篇

关键词:《公共政策学》;教学改革;互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09-03

《公共政策学》是公共管理类的主干课程,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修课。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较强的学科。《公共政策学》的价值在于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能运用政策理论解决政策问题。《公共政策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是公共政策理念和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政策问题意识,以及运用公共政策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政策问题的能力。然而,目前《公共政策学》的教学在实践面临一些现实问题,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改革探索。

一、《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公共政策学》是现代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分支,是一门新兴学科。广西大学从2002年开始设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政策学》作为专业必修课,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成绩评价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仍面临一些难题,需不断改革与完善。

1.从教学内容来看。部分政策理论过于“西化”,不适应中国政策理论和政策实践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公共政策学》是“在西方《公共政策学》理论的模式上建立起来的。这种建立方式,缩短了我国《公共政策学》的摸索过程,但同时也带来了‘西方色彩有余、中国特色不足’等问题。”目前教材中的《公共政策学》理论多是来源于西方国家政策实践的研究,以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为背景,这些理论也许对西方国家公共政策与管理有指导意义,但不少理论却难以解释我国面临的政策现实,也不能指导具体的政策实践。为此,应在对西方《公共政策学》理论成果的消化、借鉴与创新的基础上,加强对《公共政策学》理论体系的本土化研究,建立以我国政策实证调查研究为基础的系统公共政策理论。

2.从教学模式来看。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传统的《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模式,一般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过于关注知识的单向传授,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主动参与的机会少,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不少学校教师探索实践了以案例教学方法和研讨式教学法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补充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但对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多是侧重于教学形式的互动,且存在着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关系处理不当、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等方面的问题,缺少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评体系在内的多元化的《公共政策学》课程互动式教学体系。

3.从实践教学来看:缺乏课程实践基地和有中国和广西区域特色的公共政策案例,严重制约了《公共政策学》教学效果的提高。《公共政策学》离不开政策实践。著名政策学家叶海卡·德罗尔曾说:“我们应尽可能地寻求科学的标准、利用科学的方法。但从根本上说,政策分析是一项‘实践的’而不是‘科学的’工作。”然而,在目前我国的《公共政策学》教学中,大多数本科生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对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门的工作更缺乏感性认识,学习《公共政策学》理论对许多理论感到茫然。而让在校本科生进行大量的政策实践是不可行的,建立有中国和广西区域特色的公共政策案例库、与相关部门建立课程实践基地成为现实的选择。

二、《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公共政策学》是一门典型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公共政策学》教学目的的实现。因此,我们在广西教育厅和广西大学的支持下,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进行了《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理论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公共政策学》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和案例两方面。针对目前一些教学理论和内容难以解释中国现实的情况,将结合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专题研究,尽力弥补一些《公共政策学》理论与我国政策现实相脱离的不足。一是在阐述《公共政策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从《公共政策学》理论前沿、非政府组织与公共政策、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监控、政策变迁、公共危机与公共政策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二是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重点从科技政策、教育政策、人才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方面进行研究。此外,开设《公共政策学》延伸课程,包括区域公共政策、科技政策与管理、区域公共管理等相关题研究课程。

2.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开展了以课堂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充分借助各级政府部门及相关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的力量,为学生开设讲座或实验课,密切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教学质量得以不断提高。为了加深对本课程原理和政策精神的理解,重点进行了案例教学。一方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剖,能够既加深学生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又锻炼学生应用公共政策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通过跟踪实践中的典型案例,编辑成教学资料,应用到课堂教学和教学指导中。同时,开展专题兴趣小组活动,进行研讨式学习。结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开设“区域公共政策”专题兴趣小组项目,吸收具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兴趣的本科学生参与。项目活动内容包括专家讲座、经典著作阅读、实地调研、撰写调研报告等方面的内容。通过项目活动,加强师生沟通与互动,促使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思考,锻炼理论分析、科学研究和文字表达能力。

3.尝试构建互动式教学体系。互动式教学体系应包括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评机制的互动。目前许多高校实施的互动式教学,多是侧重于教学形式的互动,制约了教学效果的发挥。因此,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尝试构建师生双主体式的,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评体系等方面的《公共政策学》课程互动式教学体系,以充分发挥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在《公共政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互动:①课程内容互动。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因此,在《公共政策学》课程的教学中,在第一次上课时由教师主持,通过班级学习委员,根据学生的兴趣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教师推荐及学生自选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中选择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如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问题、贵州瓮安、运用渐进模式分析美国FDA(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关于3号红色素禁令中等,同时结合广西的实际选择一些案例,例如运用SWOT方法分析广西大面积推广速生桉树的利弊、南宁市国内首创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经验及启示等案例。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为问题生僻、学生不熟悉而难以开展互动。在《公共政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主要通过专题探讨和精选案例分析进行互动,并将部分专题与案例相结合。如在《公共政策学》理论前沿专题中,对政策网络治理、多源流框架等理论,要求结合武汉“禁麻”事件、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等案例进行分析。专题研究式互动是教师把现有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分成若干专题与学生探讨,让学生加以评析并提出相关完善建议。案例分析互动首先由教师与学生通过互动共同精选个案,在每次课堂讨论前,教师先进行理论铺垫、把本学科前沿知识引入教学之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自觉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课后自主阅读与思考,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组织讨论,请学生尝试提出解决方案,教师再进行评价和总结,并对其中的一些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的理论水平相应提高。②课堂教学方式互动。互动式教学的形成和成功,从根本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经由教师的能动机制和学生的求知内在机制共同形成。因此,在本课程改革中,注重改变传统的教师单一主体的观念,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民主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确立学生的问题意识,突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一方面,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各种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实行“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质疑和探究,在问与答中展开教与学的互动。

4.加强课程实践教学。《公共政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目前,案例教学法成为学生了解政策理论和政策实践的桥梁。建立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包括案例的选题、搜集、撰写、应用等方面在内的案例选编系统,建成有中国和区域特色的公共政策案例库,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政策问题意识和应对政策问题的实际能力。针对学生缺乏对公共部门的感性认识和社会实践的经验等问题,加强学生的政策实践环节,建设《公共政策学》课程实习基地,让学生能结合现行的政策,开展有针对性的实习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政策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008年,在广西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和广西大学的相关政策与经费支持下,已与广西北部湾开放开发的重要地方政府——钦州市钦南区龙门港镇、广西文化事业单位——广西民族博物馆等地方政府和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学习兴趣小组形式积极开展了社会调查活动。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已有显著成效。

5.构建以能力考查为主体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测评相结合的学生成绩评判和考核机制。按照学校原来的相关文件规定,必修考试课程的期末考试必须采取闭卷方式,其成绩占总成绩的70%。由于受考试时间、题型和参考答案等方面的限制,成绩评判和考核应通过标准答案来量化考核指标,因此考查内容多以知识性题目为主,学生往往过度关注答案的唯一性而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开发,难以对学生能力进行综合考察。为此,我们探讨对学生评价与成绩考核机制进行改革,期末闭卷考试在总成绩中的比重由70%降为50%,注重过程管理,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能力考查。将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研究和课程实践等结合起来,采用课堂考试与实践环节相结合、小组讨论与代表发言相结合、闭卷考试与口试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同学评价相结合等方式,尝试构建以能力考查为主体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测评相结合的学生评价体系。期末总评成绩由“平时”(50分)与“平时成绩”(50分)共同构成。其中公共政策案例选编占10%,小组讨论占10%,案例分析实训占10%,课堂综合表现和课堂考勤占10%,测验占10%,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三、教学改革效果

1.通过教学方法和考核机制的改革,学生学习兴趣和成绩明显提升。由于教学方式方法灵活,评价与考核机制激励作用明显,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考试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实施教学改革前的公管2007级优秀率为仅为1.69%。从公管2008级开始实施教学改革后,公管2008级优秀率为13.56%,提升了11.87个百分点;公管2009级优秀率为15.1%,比改革前的公管2007级提升为13.41个百分点。实施教学改革前的公管2007级的不及格率为8.47%,从公管2008级开始实施教学改革后,公管2008级的不及格率为6.78%,比改革前的公管2007级不及格率下降了1.69个百分点,公管2009级的不及格率为3.77%,比改革前的公管2007级的不及格率下降了4.7个百分点。(详情见下表)。

2.通过《公共政策学》课程实习基地和兴趣小组专题研究的建设,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公共政策学》课程实习基地的建设,组织学生去相关部门进行教学实习,让学生能结合现行的政策,开展有针对性的实习活动,增强了学生对公共政策实践的了解和公共政策管理操作层面的经验积累,与课堂教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较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结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进行“区域公共政策”兴趣小组专题研究项目,开展了包括专家讲座、经典著作阅读、实地调研、撰写调研报告等方面活动,学生进行研讨式学习、思考和写作,加强了师生沟通与互动,促使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思考,锻炼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理论分析和科学研究能力。

3.增强了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成果初步显现。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互动式教学体系,实现了从部分课程案例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式与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互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部分学生能够运用《公共政策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就某个公共政策理论或实践中面临的热点或难点问题撰写论文或政策建议,如就校园交通安全、“限塑令”政策事实效果评估、博物馆免费开政策执行的困境与对策等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建议。部分学生能够结合某个典型的公共政策案例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分析报告包括案例摘要、案例介绍、案例分析、观点争鸣、案例启示(或核心提示)等部分,已形成了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公共政策学精选案例评析》,准备公开出版,并将在网络教学平台展示,供不同年级和专业学生交流与学习。

总之,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学生成绩评判和考核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和能力等方面都获得了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石火学.公共政策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1).

[2]刘雪明.公共政策学发展的路径选择[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叶海卡·德罗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M].王满全,尹宝虎,张萍,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试论公共行政的作用第6篇

“公共政策学”是政治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主干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公共政策的研究和教学以来,“公共政策学”的教http://学体系逐步规范化、科学化,但体现不同专业的特色教学却比较缺乏。由于学科性质和培养目标不同,“公共政策学”课程的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应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合理的设计,以促进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政策学”课程的教学,应凸显专业特色,充分体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根据专业要求确立教学目标

公共事业管理于1998年被教育部正式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主要培养面向21世纪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卫生、体育、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①公共事业管理指公共组织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等活动。公共事业管理任务的实现离不开对公共政策这一手段的运用。公共政策既是公共事业管理活动的基本依据,又是公共事业管理活动的基本手段、杠杆和工具。“公共政策学”课程的教学在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人才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WWW.133229.cOm

一般而言,“公共政策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政策科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策系统和政策运行过程,学会政策分析的初步方法。具体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政策学”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为“四个一”,即培养一种习惯、理解一套理论、掌握一套方法、具备一系列的能力,从而达到改进政策系统,提升公共事业政策的质量和效力,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水平,增进公共利益的目的。培养一种习惯,即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政策运行的习惯,要经常关注国家出台和调整了哪些关于公共事业方面的政策,这些政策的运行情况和执行效力如何等,以提高学生的政策敏锐性和洞察力,为运用相关理论分析政策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理解一套理论,即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公共政策的内涵、特征、本质、功能等理论,了解古今中外的政策思想和政策运行过程。掌握一种方法,即政策分析的方法,具体包括政策问题界定的方法、目标确立的方法、方案搜寻的方法、结果预测的方法、方案比较的方法、效果评估的方法。②具备一系列的能力,即培养同学们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的能力,特别是公共政策的执行力。

二、根据专业要求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教学的一项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工作,内容安排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综合性、跨学科的课程,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实际教学中,限于教学时间难以面面俱到,这就要求任课老师根据专业要求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公共政策学”的教材比较多,代表性的教材有宁骚的《公共政策学》、陈庆云的《公共政策分析》、陈振明的《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严强的《公共政策学》等。从教材内容看,有的侧重于公共政策系统和过程的阐述,有的侧重于公共政策的分析,有的两者兼顾。比如,宁骚的《公共政策学》侧重于政策本质、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的讲述。陈庆云的《公共政策分析》主要侧重于政策问题、议程、方案、效果等的分析。陈振明的《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和严强的《公共政策学》基本实现了理论与分析技术、方法的兼顾。过去,“公共政策学”的教学一直注重于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的讲授,关于政策分析的方法和技术由于教材偏好、任课老师知识背景、涉及知识面宽、教学难度大等原因涉及较少。进入21世纪,公共事务日趋繁杂,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策分析的功能日益凸显,它可以“应用人类社会一切可能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以及直觉、判断、创造力等能力及潜能,帮助正确地制定公共政策和有效地执行公共政策”③。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政策学”的教学内容应当在讲授政策系统、政策过程等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政策分析的内容,让学生掌握政策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建构政策问题、确立政策目标、分析政策方案、预测政策实施结果、提出政策建议、监控政策执行过程、评价政策效果,以减少以后工作中政策制定的失误,提高政策实施的效能,提升公共事业管理水平。

三、根据专业要求改革教学方式

公共事业管理是一个实践性、针对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政策”的教学培养学生对现实的关怀意识和分析政策问题、解决政策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革过去“重知识、轻能力”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注重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研讨式教

转贴于 http://

学、实践教学等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1.优化案例教学。公共政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公共政策学之父拉斯韦尔将它界定为“解决社会问题,特别是那些结构和关系都很复杂的社会问题的工具”④。公共政策因公共问题的存在而生,其立足于社会公众实际生活,以解决社会公共实际问题、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为目的。小劳伦斯指出,在政策分析中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在政治和官僚制生活领域中的分析习惯;增长学生们运用有助于分析政策问题的、特定的分析概念和技巧的能力;让学生们熟悉公共政策形成的知识和背景知识”⑤。为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一方面要选择合适的案例,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政策”的教学中,尽量选取真实的、学生关注的、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养老、环境保护等涉及公共事业管理的案例,以激发同学们探讨的热情。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应熟练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实现案例和理论的融通,真正起到以案例消化理论、通过案例锻炼能力的目的。

2.注重情景模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情景,并让学生扮演情景角色,模拟情景过程,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⑥情景模拟教学有较强的趣味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和设想,发展学生的创造和思维能力,达到教育与现实需要的接轨。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公共政策学”教学中,可以选择合适的主题,通过公共政策方案论证会、公共政策方案听证会、政策新闻会等形式,让学生进行实战模拟。通过角色扮演,一方面,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政策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政策出台的不易以及作为政策制定者应承担的责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关怀意识。

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实践教学。公共政策是一门与实践密切联系的学科。现实公共政策的实践,可以为公共政策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料。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政策资源,增强同学们的感性认识,了解我国政策运行的实际,提高认识、分析、解决政策问题的能力。如组织同学们参与政策听证会,感受和了解政策听证的过程;让同学们利用假期参与政策宣传、政策执行活动。通过参与,让同学们充分了解政策运作细节,了解我国转型期公共政策的特点,以更全面、更客观、更理性地认识和解决政策问题。此外,学校可以选择一些事业单位、优秀的非营利组织或社区作为教学实践基地,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进入社会实践基地,体验真实的公共事业管理和政策运行过程,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巩固、发展和修正理论,提高技能,为日后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根据专业要求改革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试论公共行政的作用第7篇

10月底的时候,工业与信息化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主办、思科协办的“2008亚太公共服务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主办方旨在在引入各国在电子政务方面的经验,为国内各级政府推行公共网络服务、电子政务提供一定的可借鉴的模式。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对此前已经举行过的四届论坛和四年多来中央到地方由电子政务与政府服务结合提升的办公效率给予了很高评价:“信息技术和政府服务的结合从中部到西部都在推进和发展,在东部我们可以看到电子政务信息技术和公共服务的结合,为城市的管理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服务。在西部,即使是宁夏西部地区的每一个农民,无论其在生态上发生任何问题,不管是病害、虫害、养殖的猪、牛发生的问题都可以现场和专家讨论、交流、找到解决的办法。”

但在国内的大多数地区,以上描述应该仅仅是目前推行电子政务所表现出的较好的一面。离开信息技术,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求,针对公众对提供这样服务的需求和所能解决的问题,还有大量的工作待做。此次论坛的主题是“亚太地区公共服务的下一轮浪潮”,包括用先进的技术提供公共服务、评估未来发展趋势、以服务公民为宗旨的社会及Web2.0对公共服务产生的影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Larry Maramis认为,这符合中国政府的重点,让所有的公民都能获得高质量的基本公共服务。

在这些积极影响的另一面则更多现实问题。“改善和提高公民便利,对于很多公民来说是他们在新的基础平台上寻求的目的之一,是不是更容易、是否要选择、选择什么时候跟政府打交道,以及改进运作的基础还是存在一些挑战,都是需要回答的问题。”思科公司亚太区IBSG总监Martin Stewart-Weeks所提出的问题一语中的,核心不外乎是“一味以电子政政务的成功经验来加速大范围的推广,还是以公民服务的便利为核心?”

这似乎是在国内电子政务发展中常被忽略的问题。福建日报近期报道过,为推行便民措施,福建省公路稽征局要求网上交纳公路规费,但这一“便民举措”却让不少车主抱怨连连,原因在于,要办理缴费,须先办理工商银行的“牡丹交通卡”。比类似例子更为普遍的出现在各大考试报名中,比如研究生考试、职称外语考试各类国家通行的考试普遍采用了网上报名,但这些制度的推行给为数不少的考生带来不便,甚至有过因为有考生不熟悉网络或是受困于网速,错过报名的事例。

这实际已经悖离了电子政务的初衷。韩国信息发展学院未来战略研究部执行总监K.H Jeong提到,在韩国建设电子政务的时候,一开始马上让人们采用电子信息化技术很难,因为在线的公共服务和离线的公共服务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服务,即使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互联网渗透率;在这个过程中,IT培训的效用至关重要,同时兼顾硬件设施的普及度也是政府应该考虑的。

试论公共行政的作用第8篇

〔关键词〕框架效应;危机决策质量;网络公共危机信息;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C9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1)06-0042-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群体行为规律与政府治理研究”(10GBL083);四川省软科学计划项目“网络危机信息对四川省政府应急决策影响及应对的实证研究”(2010ZR0169)

〔作者简介〕汤志伟,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

彭志华,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会平,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四川 成都 610054。

在我国经济建设加速前进、社会改革日趋深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种类型的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生产秩序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面对具有严重破坏性的公共危机事件,政府作为危机决策的主体,其决策行为往往会对危机事件的发展起到转折作用。即科学、合理的决策会引导公共危机事态向好的方向发展,相应地会减少危机带来的各种损失;而错误、无效的决策则会导致危机事件的恶化。

传统的危机应对理论主要基于理性假设的个体应该如何运用有限的信息资源在短时间内进行决策。但是在危机情境中人们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非理表现,并且有些非理是危机条件下的本能反应。近年来蓬勃兴起的行为决策科学,特别是前景理论,在经济管理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公共危机决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行为决策理论是建立在心理学对人们实际决策行为的研究成果上,基于有限理性的假设,着重探讨现实世界的人们在面对危机时决策的实际行为和心理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对危机中的社会现象进行解释,进而提出相应的危机应对策略。本文立足于行为决策理论,以框架效应为切入点,探讨危机情境中政府如何通过有效的决策来获得相对最佳的救援效果、尽力避免和减少各方面的损失。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在行为决策理论中,有许多出色的研究成果,其中集大成者应属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Kahneman。他和搭档Tversky认为个体是根据每次的损益计算效用来决定投资策略的,由此提出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1)前景理论将风险决策过程分为编辑和评价两个过程,在编辑阶段,个体凭借框架(frame)、参照点(reference point)等采集和处理信息;在评价阶段根据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和主观概率的权重函数(weighting function)对信息予以判断。其中价值函数是经验型的,它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大多数人在面临受益时倾向于风险规避;二是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则偏爱于选择冒险;三是人们对损失比对受益的感知更为敏感。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是前景理论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它在人们身边普遍存在,长期以来备受学界关注。框架效应认为对于一个不确定事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描述,不同的描述方式会导致不同的偏好选择。根据标准化决策的不变性原则,对相同信息的不同表征不应该影响判断的结果。但事实表明,表述形式的不同可以影响决策结果,使个体产生决策偏差。框架效应是通过影响人们对风险的认知而间接发挥作用的,根据前景理论,个体总是按照获益和损失两个方面对选项进行编码,当人们以获益表征选项时,倾向于风险规避;当以损失表征选项时,倾向于风险寻求。(2)目前大量研究证明了框架效应的存在,最经典的范例就是Kahneman和Tversky关于亚洲疾病的研究(3),另外,Davis和Bobko发现某就业机构相对成功或失败的不同呈现方式影响了人们对该机构绩效的评估。(4)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框架直接影响选择偏好,最终导致不同的决策结果。

公共危机决策是指政府在有限时间、信息、资源等条件的限制下制定应对危机的具体策略。其关键在于,一旦爆发公共危机事件,并危害到公共利益时,政府部门为了不错失良机,通过非常规的方式,省去决策中某些繁文缛节,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应急决策。(5)与常规行政决策相对应,公共危机决策是一种非常规性的决策,在约束条件、决策目标、资源调动、决策程序和决策效果等方面体现了特殊的性质和要求。一方面公共危机决策的目标是缓解或消除公共危机产生的危害,维护公共利益,因此其决策结果必须有利于决策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政府在做出公共危机决策的过程中会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尤其是时间紧迫,信息复杂多样,这要求政府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做出决断。

影响公共危机决策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决策主体的综合素质、决策客体的难易程度、决策环境的复杂程度、决策过程的信息整合效率和决策结果的实现程度等。杨继平和郑建君在其研究中将“危机决策质量”的操作性定义表述为:个体在危机情境下就突发性公共事件做出决策所用的时间、整合信息的效率及决策主体自身对决策的自信程度与对决策结果的满意程度(6)。借鉴其研究成果,本文根据研究目标和数据可获性将政府危机决策质量划分为以下几个维度来进行测量:(1)决策效率,即决策者在较短时间内对信息的有效整合能力与效率,用“产生新方案的数量/备选方案的数量”表示;(2)决策过程,即决策者对决策过程的满意程度,用自我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决策者决策思考过程的有效性;(3)决策效果,即决策者对决策结果的自信程度,用自我评价的方式来衡量决策目标的实现程度。

在当前信息时代,每次公共危机事件爆发时,互联网上都会出现林林总总的危机信息。网络公共危机信息具有纷繁复杂的特点,传播瞬息完成,且不受时空限制。其不同的表达方式可能会导致不同的决策质量,由此本文提出:

H1:不同框架类别的网络公共危机信息对政府应急决策质量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性。

不同性别、职位和文化背景的政府决策者可能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认知能力、决策模式和风险偏好。(7)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男性在风险问题中会表现出理智,女性则更容易冲动。(8)处于不同职位级别的政府决策者,其在决策经验和决策能力上也可能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差异。

H2:不同性别决策者在面对网络公共危机信息进行决策时,其决策质量存在显著差异性。

H3:不同职位级别决策者在面对网络公共危机信息进行决策时,其决策质量存在显著差异性。

二、问卷设计与研究方法

为了更好地构造一个公共危机情境,并获取真实可靠的调查数据,本研究模拟了一起公共卫生事件,并虚构了一则网络公共危机信息,决策内容分别用正面框架和负面框架的语言描述。要求政府决策者在限定的时间内做出应急决策,并对其危机决策过程满意度和结果自信度进行自评。实验材料经过多次团队集体讨论和专家访谈初步形成,并在小范围内进行测试,根据反馈结果修订而成。

正面框架:“如果您所选方案得当,则会有15%的可能性使540人免受感染,40%的可能性使420人免受感染,50%的可能性使200人免受感染。”

负面框架:“如果您所选方案得当,则会有15%的可能性使200人受到感染,40%的可能性使420人受到感染,50%的可能性使540人受到感染。”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公务员,为保证调研数据的科学性和可信性,我们挑选并培训了13位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省份,且认真负责的大学生志愿者于2010年7月带回所在地,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现场集中发放和入户调查两种方式,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73份,回收率9325%。排除不完整问卷和不符合使用要求的问卷,其中有效问卷366份,有效率为9150%。

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15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一方面,对样本的描述性统计主要采用频次、均值、标准差等特征值来加以衡量。另一方面,对假设检验主要运用方差统计的方法。同时,本研究将性别及职位类型两个变量纳入到方差分析中,以期考察不同性别、不同职位类型的被试在不同框架类型网络公共危机信息条件下做出的危机决策质量的差异性,数据统计将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法,在探讨信息类别、性别、职位类型三大变量对政府危机决策质量的主效应后,再探讨不同变量条件下的交互作用,若交互效应显著再进行简单效应检验。

三、数据统计与实证分析

(一)样本描述

经过统计,样本主要来自四川、河南、江苏等省,其中四川省与河南省的样本居多,共占总数的5082%。从整体的分布情况上看,样本囊括了我国东、中、西部一些主要省份,其中来自于东部省份(山东和江苏)的被试占1639%,来自于中部省份(河南、河北、湖南和江西)的被试占4008%,来自于西部省份(宁夏和四川)的被试占3853%,具体见表1。

从地域分配来说,调查数据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在被调查的公务员中,有1421%属于领导职务,8579%属于非领导职务,男女比率为5738/4262,大致符合我国公务员的结构特征。

(二)不同框架网络公共危机信息对政府危机决策的影响分析

本研究重点探讨的问题是不同框架类型网络公共危机信息对政府应急决策质量影响的差异性,根据实验设计,就不同框架类型网络公共危机信息对决策质量的三个维度分别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

第一,不同框架类型信息对危机决策质量之信息整合效率的影响

就不同框架类型、性别、职位类型对政府危机决策质量的效率维度进行统计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和表3。数据显示:框架类别变量、性别变量和职位类型变量主效应均不显著,各变量间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从均值上比较,就性别变量而言,男性被试(0662±0231)在进行危机决策时的信息整合效率要高于女性被试(0657±0259);职位类型变量方面,领导职位类型(0661±0222)被试进行危机决策时的信息整合效率要高于非领导职位类型被试(0646±0245);就框架类型变量来说,被试在正面框架信息(0673±0239)下进行危机决策时,其信息整合效率要高于负面框架信息(0646±0247)。

第二,不同框架类型信息对危机决策质量过程满意度的影响

注:* p<005,** p<001,下文同理

第三,不同框架类型信息对危机决策质量之结果自信度的影响

就自变量(框架类型、性别、职位类型)对被试公共危机决策质量的结果校标――决策结果自信度进行统计分析,进而进行完全随机的方差分析,所得结果如表6、表7所示。分析结果显示,除框架类型变量主效应表现显著外,F(2,354)=6524,p<005,其他变量主效应均不显著,变量间的交互作用也不存在显著效应。对比发现,被试参照正面框架信息(3790±0652)进行危机决策,其对自身决策结果的自信度感知要显著高于面对负面框架信息(3402±0540)所做出的决策。从均值来看,男性被试(3543±0628)的危机决策结果自信度要高于女性被试(3433±0571);领导职位类型被试(3513±0540)进行危机决策时,对其自身的危机决策结果自信度感知要高于非领导职位类型被试(3408±0616)。

四、讨论与启示

(一)结果讨论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发现,不同框架信息对被试危机决策过程和结果存在显著效应,其中被试在面对正面框架信息时,其决策过程满意度和决策结果自信度均要显著高于负面框架信息,因此H1部分通过假设检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框架效应存在于危机决策中。面对危机事件,人们的决策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对风险的感知而进行判断,但判断又会受到问题描述方式的影响。同样一个问题,如果从正面去强调它的所得,会使人产生风险规避心理和行为,而如果从反面去强调它的所失,则会使人产生风险爱好心理和行为。由于人们对得失的感知是不对称的,所以,问题不同的描述方式会带来不同的决策选择和心理感知。在本研究的测试中,当被试面临正面框架信息时,其注意力在于危机决策的所得,因此决策者是带着正面、积极的情绪去进行决策的。而当被试面对负面框架时,决策主体的注意力则在于因决策可能产生的损失,这样就会让决策主体更为小心、谨慎,最终可能导致对其决策的不自信。

性别变量对危机决策质量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H2未能通过假设检验。从均值上看,男性被试的决策质量要高于女性被试。Holden在其认知神经研究成果中也指出,女性相比于男性而言,对危机产生的负性情绪的感知更为明显和深刻,通常会表现出较高的恐慌和焦虑等负面的情绪状态,且负性情绪对女性的认知影响也显著高于男性。(9)当被试面对公共危机等应急事件时,男女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进而导致了不同的信息加工能力和认知水平。(10)两性之间的差异除了生理方面之外,还主要表现在社会角色方面(11),因此,也可以从性别的自我刻板化视角对其予以解释。有关性别刻板印象研究发现,男性被认为具有大胆、勇敢、自信、敢于承担风险,在危机中能够保持沉稳、镇定等性别特征。(12)因此,男性被试会在危机情境中对这种性格特征予以强化,在应急决策时更能冷静思考,并表现出较好的决策水平,而女性则更容易受到危机情境中负性情绪的影响。

职位级别变量对危机决策质量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H3未能通过假设检验。然而从均值上看仍然存在一些差异,即领导职位级别被试的决策质量要高于非领导职位级别被试。一般而言,决策质量的好坏受决策者个人认知水平的影响,在公共危机中,决策者由于受到所处复杂、混乱的危机情境的影响而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冷静思考,因而更多地使用已有的信息来代替全部信息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当面对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时,决策者对于信息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能力是相对稳定的,不会发生任何临时性的改变。一方面,我国已经建立了系统化的公务员人才招聘和培养机制,对于公务员这一类群体,其素质、价值观和决策模式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共性。另一方面,危机决策的制定过程也受到决策者个人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位层级和心理特征如价值观、个性、态度等的影响。不少危机管理专家认为,很多危机决策来源于危机预案,这些决策方案的制定离不开相关成员的决策经验以及对相似案例的学习和探讨。(13)领导职位的决策者作为政府组织的上层,是危机预案的主要制定者,也是危机管理的领导者,这些决策经验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其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快速、有效进行决策。

(二)研究启示

第一,受框架效应的影响,人们会对同样一个问题的不同描述产生不同的看法,进而产生完全不同的行为。首先,政府决策者要深刻认识框架效应,避免框架效应的不良影响,要以如何有效应对危机事件为宗旨来做出决策,而不是局限于对信息表达方式的思考。其次,公共危机管理者应通过媒体宣传诱导公众产生与决策者一致的立场和态度。如此,政府和媒体在传播公共危机信息时要讲究语言描述的艺术性。如何准确地向公众告知信息,而又不引起过激的行为反应,是危机沟通的重要技巧。政府在危机信息时要讲究信息描述的艺术性,在保证信息客观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稳定社会情绪。

第二,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危机决策质量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即男性决策效果要好于女性。但这并非要杜绝女性参加危机决策。在危机决策过程中,由于女性的特殊经历和感受,女决策者能够意识到被男性决策者忽略的某些问题,作为女性利益的代言人来提出女性的需求和利益,并且在决策论证阶段抵制对女性不利的政策方案出台。据“汶川地震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中的社会性别问题”和“灾区领导干部社会性别意识”的研究报告,调查表明,总体上,女性尤其农村女性在灾害中所受到的伤害远大于男性。女性精神压力大过男性,女性比男性更需要心理帮助,更注意眼前困难;女性的自救互救方式倾向情感方面的交流和支持,而男性多注重提供体力方面的援助;妇女就业培训倾向自身素质提升,而男性注重实用技术;妇女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和防灾意识比男性要低。(14)这些灾后重建政策的制定需要男性决策者具备社会性别意识,同时也需要女性决策者的参与,设身处地帮助女性走出危机阴影。因此,一方面要从数量上增加女性决策者的比重,从质量上提升女性决策者在决策核心层的地位及其决策能力。另一方面要强化男性决策者的社会性别意识,在危机决策中具有性别视角和性别敏感度,密切关注危机决策对女性可能带来的影响,并采取配套措施。

第三,领导职位级别被试的危机决策质量要好于非领导职位级别被试。政府对于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享有主体地位,在危机情况下,政府是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责任主体,而各级政府相关决策者是这个责任主体的核心。当危机事件发生时,政府决策者对危机的形势判断和应急决策,以及对待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精神素质都对危机处理的成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对公共危机事件,政府决策者应当迅速反应、大胆决策,充分体现出其领导才能和魄力,只有这样,社会公众才会获得心理支持并备受鼓舞,积极同政府一道共同应对危机。因此,提升政府决策者的综合素质,强化政府决策者的危机决策能力是政府危机管理成功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参考文献〕

〔1〕 Kahneman D, Tversky A.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Econometrica, 1979,47,pp263-291.

〔2〕 Daniel Kahneman. Maps of Bounded Rationality: Psychology for Behavioral Economic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3,193:pp1449-1475.

〔3〕 Kahneman D, Tversky A. Choice, Values and Fram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K: Cambridge,2000:pp245-256.

〔4〕 Davis M A, Bobko P. Contextual Effects on Escalation Processes in Public Sector Decision Mak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 1986,37:pp121-131.

〔5〕 王世彤,顾雅洁.公共危机管理与社会资本互动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0).

〔6〕 杨继平,郑建君.情绪对危机决策质量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9,(6).

〔7〕 Kuhberger, A. The Influence of Framing on Risky Decisions: A Metaanalysi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8,75,pp23-55.

〔8〕 张凤华,邱江,邱桂凤等.决策中的框架效应再探〔J〕.心理科学,2007,(4).

〔9〕 Holden, C. Sex and the Suffering Brain. Science, 2005, 308(5728):p.1574.

〔10〕 Mccrae, R. R. Age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Coping Mechanisms.Journal of Gerontology, 1982,37:pp454-560.

〔11〕 Eagly, A. H., Wood, W., Diekman, A. B. Social Role Theory of Sex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The Develop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of Gender, 2000:pp123-174.

〔12〕 Diekman, A. B., Eagly, A. H. Stereo Types as Dynamic Constructs: Women and Men of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0,26:pp1171-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