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25 16:54:14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第1篇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核心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开发人的潜在智慧、从而形成学生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容很广泛,既有政治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也有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等。就理论而言,素质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体现了时代特征,培养人才全面发展;就实践经验上讲,素质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揭示出一个合格人才的培养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环节、各步骤、各要素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彼此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现代的素质教育不仅涉及生理及心理层面,而且延伸到了社会文化层面。一个人的素质应当是集个体性、群体性和民族性于一体。因此,素质教育既要给予个体各种素质的教育,又要紧抓群体素质的提高,同时,还要重视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发展。

国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国防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起点。当前,我国高校的国防教育由军训和军事理论课两大部分组成,军训主要包括军事讲座、技能训练和行为养成三方面内容,占高校国防教育内容的大部分。大学新生进入大学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军训,参加军训、接受国防教育既是大学新生摆脱中学阶段“学本位”“分本位”应试教育的新起点,也是接受素质教育、全面均衡发展的新开端。大学军训包括理论学习、爱国思想教育、生活习惯养成、毅力意志磨练、团队意识培养等各方面的训练内容,由于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切实地以素质教育为标准来实现对大学生的培养。所以说,军训是大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素质培养的起点,是大学生开始美好生活的开端。国防教育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目前,高校国防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及方法已发展到从单一到多样、从陈旧到创新、从传统到现代的一系列改革和实践研究,形成了一个健全的、全新的教育体系,这对于强化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国防教育越来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防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强化和丰富了大学生军事训练内容和方式。一方面,学生可通过国防知识的学习了解更多的中国国情,培养爱国情感,当爱国情感转化为价值观后,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军事训练还可以锻炼学生体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吃苦的毅力和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本领,从而拥有充沛的精力去学习和生活。可见,通过多形式、多内容的国防教育,推进着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国防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国防教育对实现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

国防思想和观念教育有利于学生德育品质的养成。爱国主义不仅是德育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防教育的核心。爱国主义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品质,也是素质教育的最基本内容。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是国防教育的根本目的,其核心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国防思想、国防观念、军事理论、军事技能等国防教育活动都是以直接、感性的角度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国防知识教育有利于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当今世界是科技化、信息化时代,各国国防实力的竞争已不再取决于人力,而是高技术、信息化的竞争,因此,要提升我国的国防实力,就必须抢占高技术的制高点,以科技引领国防的发展。国防知识教育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国防实力及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从而懂得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是重要的战斗力。学生通过军事讲座、军事理论课、军事思想、军备实力、军事战略地位等知识的学习,可突破专业知识的局限,拓宽视野,建立新的思维空间,从而提高创新和综合思维能力,激发对新知识的渴望和热情,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此外,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军事科学亦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军事技能教育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军事技能训练一般包括队列、射击、战术和拳术,具有很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的锻炼功能。军训期间的集中训练,时刻考验着学生的体力和意志,要求学生必须在训练生活的各个方面严格按条令纪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并达到相应的训练标准。军训不仅有利于学生在艰苦的条件下磨练自己,身体得到锻炼,更是一种对意志力的磨练和强化。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第2篇

关键词: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4—0049—04

人才资源是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的核心因素之一,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发展的希望。大学生作为国家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效性问题备受各方关注,是教育研究领域中一个常论常需的重要研究课题。

虽然自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果,提高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还存在不少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脱节的状况,这主要是由我国的社会状况、教育体制以及大学生的生源特点影响所致,因此,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仍需进一步地提高与加强其实效性。相对于普通高校的文理科大学生群体来说,体育专业大学生具有其自身特点和特殊性,目前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研究存在着普遍性,而缺乏针对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文素质教育实效性研究。可见,研究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黑龙江省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哈尔滨体育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佳木斯大学体育学院、齐齐哈尔大学体育学院500名体育专业大学生和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300名综合性院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人文素质教育方法论、管理论等相关著作,并结合有关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成功案例的评述,对近几年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情况进行理论分析和阐述。

1.2.2 问卷调查法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72份,有效回收率96.5%。回收问卷后,对有效问卷进行编码整理,建立数据问卷,并再次对问卷的信度进行了测试,此次问卷的信度达到了0.851,说明此问卷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可以进行相应的统计处理。

1.2.3 访谈法 通过与学生访谈,了解大学生的一些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看法和态度。获取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论文的写作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1.2.4 对比分析法 将其他专业的文理科大学生与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进行对比研究,找出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关键所在。

2 结果与分析

2.1 黑龙江省体育院校大学生与综合性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的对比分析

体育院校大学生既有普通大学生的共性,也具有不同于他们的特性。由于受其专业特点、招生方式及上课形式的多样性影响,使他们在思维方式、行为表现上都与其他专业大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通过对体育院校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找出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效性不高的关键原因,更加有针对性地研究提高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效性的对策,从而在实践上切实有效地提高体育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从表1、2和图1可以看出,体育院校学生和综合性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及各子素质水平有差异。综合性院校大学生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创新素质上都高于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院校大学生只有人际交往素质高于综合性院校大学生。

2.2 黑龙江省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效性不高的原因剖析

首先,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在校园中,学校是对体育院校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而在学校这一平台上人文素质教育又分为课堂教育和校园文化教育。人文素质课堂教育包括各种文化基础课及思想政治教育课等课程,它是教师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有目的地讲解特定的教育内容、施加影响的过程。其目的是完善他们的人格,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掘他们的内在潜能。虽然目前高校人文素质的课堂教育已系统化,但是对于体育院校的学生来说,这一系统化的课堂教学体系(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并不完全适合他们的接受程度,这是由于入学前体育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普遍低于综合性院校的学生所决定的,再加上人文素质课教师对体育专业学生个性特点缺乏必要的研究,以及对于将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的认识不够深入,因此严重影响了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上述可见学校教育的不完善是影响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原因。

其次,体育院校大学生不仅属于学校的一份子,同时也是社会成年人的一份子,因此,社会信息对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建立,使当今社会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已经超乎人们的想象,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信息网。而这种社会信息网络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机遇,也是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关注社会信息爆炸给体育院校大学生带来的负面效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由于信息交流的障碍越来越小,社会敏感问题直接暴露在他们面前,使得社会经验尚不丰富、政治鉴别力不强的大学生群体产生扭曲的价值观和消极的人生观。第二,来自网络媒体的冲击,尤其是体育院校大学生作为接受社会新奇事物最快的群体,他们既接受了网络媒体中积极的内容也接受了网络中消极的内容。第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观念的滋长,继而导致了人文素质的下降。

再次,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综合性院校也相继开设了体育专业。各高校在招生上存在激烈的竞争,造成生源文化基础素质降低,导致各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综合素质较低,自我约束能力不强,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学生问题复杂多样。体育院校大学生对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但比较重视专业课的学习,思想活跃,感性意识强,抽象思维较差,对新生事物感兴趣,但往往只有三分钟热度,缺乏意志力。他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与文理科大学生相比,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

2.3 加强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2.3.1 完善学校课堂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1)规划课程设置:体育院校术科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特点。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训练背景,导致了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很少,这部分学生往往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文化课基础教育要弱于综合类院校,因此要在人文素质教育上考虑学生的这一特点,选择适合体育院校学生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有的放矢。以黑龙江各体育学院为例,目前有83%学校正在进行新的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根据专家的建议,其中将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艺术欣赏、音乐欣赏等)适当地增加到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使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更加合理。除此之外,学校还增加了关于人文知识课程的比例,加强了通识教育的力度。

(2)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人文素质课的主导因素,确定了教学目标才能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它引导着人文素质课的每个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包括教学的总目标和教学的具体目标。对于体育院校大学生来说,除通过各种文化理论知识的传授及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外,还要利用众多的术科教学、利用术科教学本身特点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体来说,在各科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包括文化修养、道德修养、意志品质、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等五个方面。如在网球、太极拳等教学中确定文化修养、道德修养的目标,在田径、游泳等教学中确定意志品质的目标,在健美操、体操等教学中确定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的目标。

(3)重塑教学内容:对于体育院校大学生来说,要在人文素质课课堂上收到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成果,就要牢牢把握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时代特点,以教材体系的基本思路和逻辑框架为前提,重点分析他们的心理状况及对他们思想和行为的主导,深入了解他们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重新梳理并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根据体育专业生源的培养模式、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等实际状况,编写适合他们的教材,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的针对性与差异性。另外,在术科的教学中渗透具有人文素质教学内容,教师要把各种体育专业课的人文内涵充分挖掘出来,丰富专业课的内容,使其更加生动,让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相关的人文知识、精神达到双丰收,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伦理水平。如在太极拳的教学中渗透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及道德修养。

2.3.2 利用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教育环境 要加强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不仅要加强高校教学设施、教学载体等硬件条件以及教师素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软件条件之外,还要注重加强高校育人环境的建设,大学校园是高校日常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具体活动场所,校园环境的教育力量往往比正面的直接教育渗透性更强。一方面,学校不仅要从校容校貌等物质层面上优化校园环境,还要从管理和制度等精神层面上塑造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体育大学生自身的专业优势,使体育院校大学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地参与者和建设者,积极组织开展各式各样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2.3.3 改善社会环境配合学校教育 首先,应挖掘社会环境的教育资源,因为蕴含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社会环境可以弥补高校校内人文素质教育的局限性,扩大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的双赢效应,高校可与社会组织(革命纪念馆、名人故居、各类博物馆、展览馆等)开展广泛合作,建立社会教育基地,通过这些社会教育场馆使他们深刻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灿烂,我党革命精神的崇高,人民艰苦奋斗的艰辛等等。这些社会教育资源还能够给大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的机会,增长社会阅历。

其次,利用社会环境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完善社会环境。对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来说亟待改善的环境主要有两个领域:第一是网络环境。网络媒体是与大学生有关的媒体中最难控制的,它不仅对大学生的诱惑性最大甚至使许多学生产生网瘾,难以自拔。高校应加强校园网络的监控,并严格筛选网络内容,将不利于大学生思想和身心发展的信息隔离出去。第二是社会娱乐场所。由于体育院校大学生大多家庭条件优越,他们已成为社会娱乐消费的主力军,许多娱乐场所营业的定位都指向大学生群体,尤其是体育院校大学生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爱热闹,使得商家将娱乐场所开在大学校园周边,严重影响育人环境。针对此种现象,高校应该和市政、工商等部门加以沟通,在校园围墙外一定距离内清除这些娱乐场所,还学校宁静清新的育人环境,纠正学生的生活风气,利用社会环境的优化强化校园环境及风气的提升。

3 结论

(1)体育院校学生和综合性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及各子素质水平有差异。综合性院校大学生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创新素质和人文素质总分都高于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院校大学生只有人际交往素质高于综合性院校大学生。

(2)造成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效性较低的原因:第一,校园人文素质课程的内容设置与传授途径,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二、社会环境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三、扩招导致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大多文化知识基础较差,思想道德综合素质较低,自我约束能力不强。

(3)加强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对策包括完善学校课堂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利用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教育环境、改善社会环境配合学校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实效性问题是一个随社会进步不断发展的课题。它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改变。提高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效性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必须用心去思考、用爱去包容、用实际行动去感化,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新途径,突出时代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莉,游战澜,等.体育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0):11—13.

[2]黄力艳.体育教学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体育科技,2002,23(2):31—33.

[3]刘良惠、张先华.教育观念的革命[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11—13.

[4]曲宗湖,杨文轩.域外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2—114.

[5]张宏伟.全国体育类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12:33—34.

[6]葛柳.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37—39.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第3篇

【关键词】学科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64-02

学科教学是学校最主要的教学活动,也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占比例最大的一部分。因此学科渗透以学科教学内容为载体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不仅影响面大,而且有相当长的时间保证,有利于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养成。

既然学科渗透是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渠道,在实践中如何去操作呢?本文从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教学过程的环节、教学组织形式四方面来考虑,提出了进行学科渗透的有效方式。

一、根据学科教学内容,设定心理素质教育目标。

传统的教学目标是传授知识,而心理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设计,除了传统认知目标外,还应考虑情意目标和行为目标,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认知、情意、行为目标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就要求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挖掘教材中蕴藏着的心理素质教育内容,充分运用心理素质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不同学科教学各有特点,在不同层次上涉及了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只要对学科内容加以梳理,准确把握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就能将素质教育的目标融入到不同的学科中。如: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典型文学作品中的杰出人物为榜样,促进学生的情感、意志、个性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数学教学中通过解决数学难题既可以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也可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音乐、美术教学可以陶冶学生情感、丰富其想象力,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良好的审美心理;理化教学可以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观察力、灵活性、坚持性、严密性的科学态度;历史和地理教学则可通过历史人物、自然国情等激发学生的高级社会情感,锤炼良好的性格;体育教学可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协助精神、意志品质和竞争意识等。

根据学科内容设定心理素质教育目标时,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首先必须完成的是学科本身的知识、技能、能力的内在规定性目标,这是学科教学的主目标,而心理素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只是级副目标。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后者应服从于前者,不能主次不分,更不能本末倒置。

第二,根据个体心理素质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不仅要从总体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学科的内容体系,同时,也要以各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的水平、特征及具体的教育培养目标为出发点,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交往和成长中普遍存在或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有侧重的培养和训练,安排各年级的教育内容。

第三,目标设定还应具有客观针对性。各科教师在设定心理素质教育目标时应在符合个体心理素质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前提下,力求有针对性地设定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如教学内容相同的一节课,根据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可各有侧重地设定不同的心理素质教育目标。

二、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气氛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课堂心理气氛的优劣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状态”,而这种“生存状态”恰是学生能否悦纳教与学的最重要的心理基础,进而构成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潜在教育因素。为此,教师应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气氛,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师生之间的互动较为自然、和谐,同时也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并保持高度的学习注意力。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心理素质教育的应有功能。如何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气氛呢?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优化课堂心理气氛的核心,是调动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首先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因为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接受、喜欢教师。当学生喜欢一个教师后,对这个教师所给予的教育影响会产生很大的接纳感,会带着良好的情感来正面理解教师的语言,接受教师的要求。其次教师还要以情感沟通为桥梁,以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学生满怀积极的期待,这易于建立自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便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感到学习是有趣的,让他们在愉悦中掌握有关知识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可以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境的设置大致有两种:一是现实生活情境;二是问题矛盾情境。为此,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与本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或有趣的故事和实验作为课堂引入,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心理气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媒体中的相关资源创设声像结合的情景,从不同角度刺激和感染学生;在巩固复习时采用竞赛或实际操作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气氛。

三、将心理素质教育过程的三个环节与课堂教学环节相融合

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程序,既对心理素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又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因此,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是学科教学渗透教学过程的基础。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为:自我认识——动情晓理——策略导行——反思内化——形成品质。而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过程是通过心理素质教育过程的三个环节来实现的:判断鉴别——策略训练——反思体验。判断鉴别环节旨在通过检测,让学生了解自己某方面的心理素质现状,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测验及对自己现状的判断、判断的标准、心理表现案例等,而活动形式可以是:呈现自测题,测试题物化、请教化或动态化。策略训练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相应的行为策略,采用的活动方式有:学生自己讲解、角色扮演、角色换位、讨论、辩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互动交流,动手操作、参观访问等。反思体验则是让学生对训练过程、方式进行反思;将训练中掌握的方法、步骤延伸到类似的其他情景,对训练结果进行总结。反思体验的内容以训练目标、内容为依据,考察训练目标的达成度。该环节可以采用以下活动形式:呈现问题,训练前后对比;设计情景,实际操作;对案例进行总结归纳;明确后续的思考、体验和行动方向等。

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也可以大致分为三个环节:课堂引入——课堂展开——课堂小结。结合学科的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心理素质教育,可以将心理素质教育过程的三个环节融入到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中。在课堂引入部分就可以用与之相对应的心理素质教育的判断鉴别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这样的课堂引入不仅切合学生的实际,而且形式新颖,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在课堂展开环节适当加入心理素质教学的训练策略可以使所讲授的内容更生动和形象,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处于一个材料丰富、气氛活跃的课堂当中,在这种快乐的情景下掌握学科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而最后的课堂小结不仅总结课堂中的知识学习,而且将反思体验也纳入其中,让学生对自己的知识学习和心理素质的进步都有清晰认识。这种将心理素质教育过程的三个环节和课堂教学环节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为课堂教学增色,让心理素质教育在无形中进行,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引导。

四、实施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教学内容的承载,教学方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吸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好的教学方式必定遵循:情趣性、主体参与和灵活多样性三个原则。

情趣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生动的语言、合适的语调、不同的体态语,使讲课过程富有感染力、亲和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应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采取不同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在良好的竞争氛围里掌握有关的学习内容。

实践证明,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动手操作,获得亲身体验,才能成功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考虑活动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性等多种因素,对活动进行精心的设计和恰当的指导。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如果由于条件所限,只能有部分学生参与活动时,可让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寻找漏洞,总结规律等,而不能是无所事事、置于活动之外。

“教无定法”,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并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方法。演讲法、故事法、视听材料穿插法、心理短剧表演法、角色扮演法、讨论辩论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自我教育法、实际锻炼法等都是可以利用的,关键是所用的方法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上课的时间、地点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有所感悟,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健全的心理品质。

以上四个方式分别是从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课堂教学过程的环节、教学组织形式的安排四个方面来探讨的。我们认为,教师首先应在思想上重视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进而找到与教材的适当切合点。其次,要营造和谐的、具有情趣的、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是实现学科教学目标与心理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条件。再次,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素质教育的三个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科教学内容更生动、有吸引力,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还能让学生在无形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最后,在教学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在积极的活动中,既掌握有关的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又能有所反思体验和内化,逐渐形成各方面健康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主编.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2(1):71~75

3 孙远、张大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原则[J].长安大学学报,2003(9):76~79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第4篇

关键词:信息素质教育 文献检索课 嵌入 在线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信息素质教育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信息素质一词,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工业协会的会长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的。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在其相关报告中写道:“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也要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纵观学界对大学生信息素质的研究,可以把其内涵归结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1]。

1.信息素质教育内容的个性化

由于学生受教育程度和个性化差异,每个人的信息素质水平不同。宋爽等根据高校学生信息意识的强弱、信息能力的大小和学习动机的不同,将学生划分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将信息素质教育划分为普及型、专业型和拓展型[2]。

普及型信息素质教育主要针对信息意识不强、信息资源了解不充分、信息工具应用能力不足的学生,帮助学生开始理解信息时代的特征及信息社会的本质,在心理上增强对信息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全方位地了解这个世界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专业型信息素质教育的任务主要是针对信息的认知和态度层面以及信息处理技术、能力层面的内容,比如信息理论、阅读方法、信息分析方法、情报资源的评价等;拓展型信息素质教育将专业教学目标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相结合,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批判思考的能力,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信息技能应用到其主修的学科领域中去。

2.信息素质教育形式的个性化

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形式很多,主要有新生入馆教育、文检课、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专题培训讲座等。图书馆可以根据各种教育形式的特点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开展适合本校学生的个性化信息素质教育。

2.1新生入馆教育

新生入馆教育对象主要是大一新生,他们刚刚步入大学,对图书馆了解较少,教育内容主要是介绍高校图书馆的基本概况,图书馆的入馆须知,图书馆服务内容和各层布局,纸质文献的借还规则,电子资源数据库的检索利用,电子阅览室和信息共享空间如何利用等,从而使学生能够尽快、更好地利用图书馆,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资源服务。新生入馆教育主要采用面授培训和动态视频的形式。

2.2文献检索课

文献检索课一门讲述如何查找与利用科技文献资料、社会生活等动态信息的方法与技术的课程。这门课程主要是以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为基础,介绍因特网上各类电子信息资源的内容和检索技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熟练地掌握查找和利用各种电子信息资源的技能,增强现代信息意识和研究能力、提高获取文献以及自如地利用各种图书馆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

2.3专题培训讲座

图书馆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讲座,讲授人员可以是图书馆员,也可以是图书情报方面的专业人员,讲授有关图书馆学、信息科学方面的知识以及该学科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此外,还可以开展其他专业培训,如请数据库商委派专业人员进行一些常用综合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培训等。

2.4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

要真正实现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仅仅通过图书馆的入馆教育、讲座与信息检索课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图书馆还必须与专业课老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合作,开展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主动的、专业的、到身边的泛在服务。

国内有关人员对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实践进行了研究,李玉花[3]从服务于教学出发,探索图书馆分层次嵌入教学服务之模式,提出图书馆学科馆员要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嵌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将学科服务嵌入教学课堂、将主题技能讲座嵌入教学实践、将个性化服务嵌入教学研究等,为高校中有不同信息需求的人员提供分层次服务。陈全松[4]对厦门大学图书馆的实践活动进行了研究,对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内容、方式和运行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了深化学科服务的建议,即:加强用户研究、整合信息资源、建设交流平台、丰富服务手段、提高嵌入式馆员素质、健全运行机制6点建议,为其他高校图书馆的嵌入式学科服务提供了参考。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与教师合作开展的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尚未全面普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学科馆员主要采用的是部分参与式的嵌入模式,采用全程参与式的嵌入模式很少。学科馆员和教师的合作程度还有待加强。

2.5在线信息素质教育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就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互动式网络教学的方式来培育和提高用户的信息素质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学生不再是接受被动地填鸭式的学习,而是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进行个性化学习,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使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课程设计,更加突出了个性化教学。

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我国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主要是借助图书馆网站一些文献检索课件、教学大纲和数据库的介绍等,在内容上着重于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缺乏有关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方面的教育内容[5]。大部分图书馆没有专门的信息素质教育平台,教育内容主要分散在图书馆网站的“读者培训”、“教学与培训”、“服务指南”、“培训园地”、“图书馆利用指南”和“新生入馆教育”等栏目下,内容比较分散,只有少数院校建有专门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图书馆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媒体形式简单,大多是以PPT、PDF、HTML或DOC文件形式存在,缺乏音频、视频教学媒体。

要真正发挥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作用,首先要加强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其次要建立协调管理机制,合作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再有,加强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建设,全面丰富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内容,提高自助在线学习的动态性和交互性。

参考文献:

[1]王运显.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新模式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2012(5):19-22,30.

[2]宋爽,李斌.谈面向知识建构的层级式高校信息素质教育[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3):117-120.

[3]李玉花,张馨荷.高校图书馆分层次嵌入式教学服务模式研究[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3,31(4):66-69.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教育内容改革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在这样的教育趋势下,教育部门对此内容进行了广泛性的讨论与分析,很多高校也正在积极探索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业型人才的地方,鉴于此,人才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今后的未来发展趋势。大学生体育课程的素质教育渗透也属于一项十分关键的内容,体育课程的素质教育改革不仅能够造就大学生的健康体魄,还能够造就大学生的美好心灵,这种体育素质教育的落实能够进一步将大学生的各项身体指标进行改进,以此来推进大学生今后的健康发展。

1素质教育的内涵以及其目标要求

针对素质教育的内涵以及其目标要求来说,可以分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

1.1素质的内涵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通过自身的认识和实践,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受到后天的教育并形成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1]。素质教育是在遗传、环境以及教育的共同影响下,对大学生现有的水平与可能发展的潜力做出必要的准确判断,并充分发挥教师以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所有的大学生都能够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发展。

1.2素质教育目标要求

素质教育主要特征有全体性、全面性以及自主性,这3个特征表现的越加明显,其素质教育达到的效果就更加具有优势,结合到体育素质教育的实践中,首先,全体性,将体育素质教育完整地渗透到课程中,就必须让学生能够在课程中感受到学习与锻炼的双重魅力,每个学生在进行课程的推进中,都能在体育实践中进行自己目标的展现,并在体育课堂下得到成功的乐趣。其次,全面性的展现,这项内容的展现就要求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有全面性的发展,这种全面性发展不仅仅是针对学生进行技能与体能的双重发展,还需要对锻炼的原理进行理解以及感情上的融合。最后,自主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阶段,就应该将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激发,让学生能够在自主的环境下进行知识的掌握,以此学会学习、学会锻炼、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2]。

2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想要将高校体育素质教育进行改进,就应该从存在的问题出发,按照问题的内容进行细节表述,以此来保证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针对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来说,可以分成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2.1大学生体育意识薄弱

由于大学生刚刚从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走出来,很多学生还是认为他们上大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学好文化课程,体育锻炼会影响到他们宝贵的学习时间,自己在不锻炼的情况下还是能够应付大学生活中的体育学习与考试,在加上现阶段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学生长期都埋头于书籍中,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造成了现阶段大学生体育意识淡薄,体育能力差的问题出现。

2.2怕难、怕脏、怕苦、怕累

从大学生现阶段的体育课程上课情况进行分析,很多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贪图安逸、舒适,不愿意尝试一些新的技术动作,更不愿意有汗流浃背的感觉。这种问题的产生充分展现了学生具有怕难、怕脏、怕苦、怕累等思想,上体育课程的现状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学生们的日常活动了[3]。

2.3缺乏竞争意识

很多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就是那些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以及身体素质好的学生的专属内容,与自己无关,有时候老师、学生会动员大部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总是以各种理由进行推脱,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该类学生失去竞争意识以及自我锻炼的机会。

2.4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有明显的下降

在高校教师队伍中,体育教师的待遇问题是一项十分突出的问题,在加上个别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并且受不住现有的社会市场经济的模式冲击,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师已经出现的转业情况,并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自己的第二职业身上,体育教育变成了应付学生日常活动的事情,这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受到了不可逆转的阻碍[4]。

2.5体育经费有限,活动场地少

教育部门的行政拨款都是对学校正常体育教学以及传统竞赛活动的要求进行考量的,但是这种经费考量根本没有办法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进行改进,再加上学校的招生人数日渐增多,学校原本的体育场所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日常体育锻炼的要求,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日常体育活动的开展。

3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内容改革

针对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改革来说,可以分成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3.1端正大学生的教育思想,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高校体育工作体系

就现阶段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来说,其心肺功能、身体素质在趋于不断下降的趋势,这同现有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进步的今天,是一项十分不符合常理的现象,该问题的出现应该引起相关教育人员的广泛关注。在对该问题进行剖析的过程中,应该端正大学生的教育思想,从之前只是关注竞赛的结果变成现在的教学过程,重视个体差异。因此,高校体育工作者应该认真将相关素质教育的文件进行讨论,将工作的关键点放在学生身上,保证体育教育能够有比较全面的体育工作体系模式[5]。

3.2建立比较高素质高校体育教师团队

学校的领导应该在大学生体育素质改革的过程中,对教师团队进行思想改进,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提升体育教师的待遇,使得他们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爱岗敬业,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大学校园里的工作优势。

3.3改变体育课程的体系模式

在体育课程的体系改革中,应该建立起与学生兴趣、爱好相适应的体育课程体系内容,按照设计要的内容,教师不断地转变自身的角色,将学生变成课程的主体。由于应试教育的模式深入人心,学生的兴趣爱好都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到了压制,这种情况十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身体健康。所以,应该在教学目标下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进行多样性的展现,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程度。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并在该基础上保证学生的个性能够充分发挥。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3.4建立与教学体系相结合的课外活动体系

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就要求体育工作者在对体育课程加强宣传,在这样宣传的同时,让大学生能够明白身体强壮的优势。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很多大学生在课外之余还参加了适合自己的健身运动,大学校园就可以以这种内容为契机,建立与教学体系相结合的健身俱乐部,使得学生能够在体育课程之外还有实践的健身知识提升,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4结语

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改革是一项长远且细化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应该由相关的教育部门、学校以及教师进行实践分析,以保证学生能够有更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勇.基于“自治”理念的大学体育课程内容与项目结构研究[D].重庆大学,2013.

[2]吴谋林.苏州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

[3]吴践析.论高校体育改革更应强化大学生体育人文素质教育[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87-188.

[4]曾吉,黄勇前,鄢明明.大学生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7(1):106-108.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第6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女性地位的提高,女大学生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现代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同时,时代的发展对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顺应现代教育政策导向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培养祖国下一代建设者的基本前提。研究女大学生素质教育途径,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效性,使其顺利地扮演在社会中的重要角色,最终有利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关键词:

女大学生;素质教育;重要性;途径

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群体———女大学生在社会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管是对现在还是今后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中介,也是与时俱进的,能够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出新的要求。另外,新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女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的一个部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女性人才,是时代的呼吁,更是未来的希望。女大学生的培养体现在各个方面,加强其素质教育是培养其成为现代人才的重要举措。

一、素质和素质教育的概念界定

我们经常用“素质”一词来对人才进行评价与衡量。但是我们未必能够讲清楚“素质”究竟是什么,为了更好地研究女大学生素质教育途径,就有必要先搞清楚素质与素质教育两者的内涵。素质作为一个关系概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作为构成了人的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其是人的自然的、先天的、正常的禀赋。其次作为构成人的素质教育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价值,素质是社会的教育和教化的成果,也就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形成。社会教育和教化使得人之所以变成社会的人,形成独特的社会角色、社会品质,这也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哲学家和搬运工之间的差别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在马克思看来是很小的,他们之间的鸿沟是由于分工造成的。素质教育是一种把提高受教育者各个方面的素质的作为目标的教育模式,不同于教育,其重视的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健康和心理健康等全方面的提高而不仅仅是单一的某一方面的教育。其包括基础层次的国民素质教育和基于基础层次的发展层次的专门的人才素质教育两个方面的内容。现在比较共识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育,更是对知识结构的优化与能力结构的完备,是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必备条件。

二、女大学生素质教育途经研究的必要性

(一)是顺应现代教育政策导向的重要举措

在迅速发展的教育事业中,素质教育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点工程。党在十上提出,教育的最根本任务就是要立德树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年一2020年》中,国家对妇女与教育的宏观政策明确提出,“教育工作全面贯彻性别平等原则,高等学校女性学课程普及程度提高使性别平等的原则和理念在教育课程标准及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1]。《纲要》鼓励高等学校开设女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重视引导女大学生树立男女平等的性别观念。增强知识女性的主体意识与自强精神,培养具备世界眼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先进性别文化的国际化人才,成为高等教育顺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因此,提高女大学生的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研究女大学生素质教育途径更是顺应现代教育政策导向的重要举措。

(二)是促进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今天女性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提高女大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培养现代女大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从下面的这组数据就可以看出:2017年全国人大女性代表共709人,占全体代表的24.2%,是历届人大代表中女性比重最高的一届以及本届全国女性政协委员399人,占委员总数的17.8%。互联网领域女性创业者人数高于男性,占55%。女企业家约占企业家总数的25%[2]。女性参与经济发展的舞台更为广泛。可见,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提出,女性地位的日益提高,作为半边天的女性,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也对人才与当代女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女性在社会发挥的作用越大,就证明其责任越大,女大学生要全面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才能够不负其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因此,只有全面提高女大学生综合素质,才能使其成功地扮演各种角色,使其将来能够更好地走向社会、立足社会,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培养祖国下一代建设者的基本前提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女大学生的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师范院校女生比例超过男生比例。国家“二胎”政策的提出和实施,女大学生承担着更重大的任务,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其素质的高低影响着祖国下一代的成长。在大学开设女性素质教育,不但可以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妇女观、成才观,还可以让她们了解女性历史性问题,能够让她们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以积极的心态面临由于性别文化带来的种种阻力,并且能够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现实和未来,让她们在现实中主动关注女性问题,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培育自己的后代[3]。女大学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家庭和睦、关系到社会和谐,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以及新时代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女大学生素质教育成为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必须重视的问题。

三、提高完善女大学生素质教育途径的对策

(一)高校高度重视素质教育,提高女大学生学习主动性

高校作为女大学生成才的主要阵地,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是提高女大学生素质以达到促进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学校是女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作为女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其对女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是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高校对素质教育的重视自然也能够引起女大学生对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视,促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4]。另外,教师作为教育实践活动即教的活动主体,其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是教育活动的主要教育影响源;是教学的组织者。一个知识面广、人格魅力大的教师对于女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而且能够以自身的素质去引起女大学生的模仿。学校要注重女大学生素质教育专业队伍的建设,不断引进专业人才充实女大学生素质教育师资力量。

(二)丰富素质教育课的内容,充分开发素质

课本土资源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很多,现在比较共识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内容作为素质教育的框架,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缺少内容的素质教育是不存在的。内容的是理论上的东西,我们不可触摸其,因此,作为理论的素质教育内容对女大学生而言是虚拟的,学习和实践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因此,女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要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贴近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容表现形式才能够增强女大学生的关注和提高她们的积极性。除此,还要充分地开发素质教育课本土资源,历史与生活都是庞大的资源库,能为我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实物资源,只要用心去观察,细心地挖掘,就能够发现有很多历史人物、生活用品和技术产品成为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事例和教具。

(三)强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素质教育环境基础

任何一种教育都是与特定的环境联系一起进行互动的,良好的环境能够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女大学生生活在校园之中,校园是其大学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充分地发挥这个场所中的能够利用的事物,例如学校校报、广播站、校园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体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素质教育环境。并且通过形式多样,女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社团活动,将素质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帮助女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素质教育。强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素质教育环境基础需要学校因势利导,在物质条件与活动资金上给予大力的支持,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引导女大学生把素质教育与社团组织的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提升素质理论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整合素质教育网络资源,创新素质课程教育载体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上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掌握网络也是掌握时代的一方面,作为现代人才必须迎合时代产生的潮流,网络多样,广泛的内容,快捷的传播速度,开放的环境和使用的普遍性等特点,女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知识分子的组成部分必须对网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能够顺畅使用它。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提高女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效果,应该要充分地利用这个时代资源,把网络教育作为学校教学资源和校园文化平台的延伸,优化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为女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更丰富的途径[5]。因此,要努力整合素质教育网络资源,创新素质课程教育载体,增强女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效果,通过现代新载体培育现代女性,反过来全面发展的女性又能够促进时代的发展。

四、结语

女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顺应现代教育政策导向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培养祖国下一代建设者的基本前提。通过对女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扩展女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且促使其将素质教育理论内化为个体思想,然后通过实践鼓励成功外化为实践,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素质体系,展现现代女性该有的品质,实现其全面发展,促进文明社会的构成,为祖国下一代整体素质打下基础。结合女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探索女大学生素质教育途径,有助于增强高校教育管理者对于女大学生素质课程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利于相关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等,为开设女大学生素质课程与加强女大学生素质学科建设提供建议性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DB/OL].2011-7-30.

[3]马丽.构建新时期女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机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

[4]杨霞.论知识经济时代女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5,(11):19-20.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第7篇

【摘要题】学校体育

1综合分析概要

中国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发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科学培养21世纪现代化人才的教育法规。特别是那些应用型、对策性的研究课题,就必须在求“真”和求“用”的基础上,采用不同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科学的验证。这样才有可能加速形成以高校体育教学实践来激发、检验理论研究;而理论研究又推进和指导高校体育教学实践,这样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优化循环。从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客观情况来看,对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概括的说有四个方面的研究专题。首先是全新的素质教育观念。它要求把“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完善发展”和“发展个性”等素质教育思想真正贯彻到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中去;其次是现代化的高校体育课程。它要求高校体育教育必须围绕把每一个大学生都培养成为既德才兼备,又具有新型生命观、健康观、运动观、审美观,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变革的新型人才而设置和更新体育课程;第三是卓有成效的对策、方法。它要求入世后的中国,在高等体育教育全方位与国际接轨的同时,能够切实担负起大学生的增进健康、发展个性和激发其潜在创造力的教育职责;第四是科学的理论研究、规范的方法体系和可靠的实践结果。它要求中国在新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必须融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于一体。所以,加速对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既有深刻地社会背景,也是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研究向深层次探索其内涵的重要标志和体现。

2全新的素质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的内涵。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几个方面。它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心理素质教育为中介,最终以健康教育为主体,以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发展人的个性为共同目标。这种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它把教育方针中的培养目标予以综合,比片面的基础教育的理解更为全面,更为深刻。

3现代化的高校体育课程

3.1新世纪的高校体育课程目标

首先,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21世纪大学生的身心完善。但调研结果表明:在技能和体质教育方面,各院校均有着较为成功的教育方法和操作经验;但在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和训练的院校仅占25%,显然不够。所以,必须促进高校体育教育在课程目标方面充分体现身心完善和全面发展这一功能特点。

其次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有关研究表明:高校体育教育的根本基础在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水平。这是因为没有文化就形成不了体育,没有文化也发展不了体育。在调查中有86.8%教师认为:“增强身体锻炼知识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以及“强化体育基础理论、体育文化思想、体育欣赏能力、体育研究方法的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改的重点。所以,21世纪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研究,必须充分地体现出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修养水平这一素质教育特点。

第三,注重培养大学生终生体育的态度和体育能力,激发他们自觉和自主学习体育的兴趣。这是因为体育课程与知识情感和操作三个领域高度相关。而调研结果也表明我国在这类目标环节上较为薄弱,甚至有空白点,并且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与发展。因而,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竞争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对未来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提高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从而使其更加旗帜鲜明的为我国21世纪人才战略提供服务。

第四,发展个性。这是高校体育教育充分体现大学生自我意识、思维方式以及体育观和情感发展特点的关键。所以,21世纪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研究,应注重拓宽大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和激发其潜在创造力的闪光点。

第五,善于把长远的课程目标和近期的课程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且近期目标必须成为长远目标的阶段目标。这样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才能够统一互动、方向一致、现代化的课程目标才能在新世纪的教学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3.2现代化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

新世纪、现代化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概括地讲应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首先,是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现代化。它要求课程内容必须融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并且在高校体育教改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其特殊的作用,以引导大学生们主动尝试和创造性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因而,它是衡量现代化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尺子和镜子。

其次,是课程内容综合化和多样化。这是多功能与高综合的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所决定的。它要求把身体素质功能的课程组块转向把实践课程、理论课程、余暇课程、健身课程、电教课程等紧密结合的大课程内容。以充分体现高等体育教育的多功能综合并进和丰富多彩的整体功能特征。

第三,是课程内容弹性和自主化。这是发展个性、激发大学生的潜在创造力、提高大学生体育能力和整体素质等新世纪高等体育教育的时代特征所决定的。同时,也因为大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成就感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一个标准,一种规格”的内容模式不仅严重限制了大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而且也压抑了他们潜在创造力的闪现;而弹性化、自主化和灵活多样的课程内容则能够把共性和个性有效地兼顾起来。所以,必须构建一个灵活多样、自主性强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模式,并强调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向自觉、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方向发展。

3.3客观实效的教材体系

扩大学生选择体育教材项目的自,扩大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的自由度,是教育发达国家发展大学生个性、培养体育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完善自我意识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深化高校体育教改和规划21世纪高校体育教材体系的一个核心点。因而,在对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内容、范围进行排列、选择、组合的实质,就是对教材体系的科学规划。而且也必然在课程内容的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据此不难得出,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材体系必须同时具有3个特点:①是教材内容现代化。它要求对教材内容的选择融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于一体;②是教材范围综合化、多样化。它要求能够覆盖体质、生理、心理、文化、道德、营养、人口、生物、哲学、健康乃至更大的内容范围;③是教材项目的组合弹性化、灵活化和功能化。它要求按照不同内容、不同方法、不同形式、不同项目进行功能组块,且保持互相联系、互为作用、系统整体的功能特征。这样既可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觉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又能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的自由度,同时也保证了大纲教材系统整体的综合功能。所以,三者兼备,缺一不行。

3.4科学、系统的课程结构和规范、完善的考核制度

首先,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改革多元化,是加速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必然反映。调研结果表明:有44%的院校正在研究把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的组成部分引入正式教学计划的办法。从这层意义上说,探索21世纪的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发展模式,应把握好以下3个关键特点:①是扩大学生选择体育项目的自;②是扩大学生学习体育的自由度;③是实现课内、课外一体化,充分拓宽大学生自觉学习体育的时间和空间。其次,是对高校体育考核制度的规范和完善。目前它已经成为入世后的中国为顺应时代潮流、加速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的普遍观念。这是因为学分制不仅是拓宽大学生自觉、自主和自由学习时间与空间的科学体现;而且也顺应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与发展。它对于课程内容的规划,对教材体系的组块,对课程结构的设计、对考核、评价制度的完善以及对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均具有规律性的要求和体制上的规范。同时,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亦不乏成功的先例和经验。所以,应加大运作的力度,以促进我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走向科学、规范和完善。

4卓越有成效的方法、对策

素质教育以其倡导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完善发展”和“发展个性”等理论观念深刻地揭示了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完善人的本质”。因而,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教育,必须首当其冲地担负起这一划时代的教育重任,并且解决好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遇到和发现的新、老问题。鉴此,本课题针对国内普通高校体育教改中具有例范意义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科学验证和深入的理论分析。以期为普通高校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及探索构建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模式提供客观、实效和对策性的咨询建议。

4.1普通高校体育学科建设不容忽视

这是因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必然在科技、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与国际接轨。高等体育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既是培养现代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的环节。因而,它首当其冲地担负着增进健康,发展个性和激发大学生潜在创造力的教育重任。所以,通过拓宽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优化职称结构来增强高校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协作攻关的能力等等,不仅能够有效地密切高校体育科研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且对于完善其自身的学科体系,巩固其在现代化高等教育中的学科地位均有着重要的作用和重大的意义。

4.2体育基础设施须上台阶

普通高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点多、面广,不花大气力、下大功夫很难有一个实质性的突破,这是因为难就难在重视不够,难在教育观念落后。因而,要在拓新高校体育教育观念的同时,把强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到对高校领导者办学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一个综合评价点予以认识。事实上,也只有新世纪“素质教育”观念下的现代化高校管理者,才具有从加强体育基础设施方面积极探索、挖掘人才素质潜力和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思维特征。

4.3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个模式,一种规格”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制约了大学生个人和个性特点的发展,妨碍了大学生潜在创造力亮点的闪现。而扩大学习自,拓宽学习自由度和以启发他们创造性完成技术动作为主线的教学组织形式,则符合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符合大学生体育观和情感发展特点,顺应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特点。其优越性有三:①是有利于大学生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的完善;②是便于开释大学生的潜在能力和激发其创造性的灵感;③是方法科学、简单、可操作性强,并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效果等等。

4.4体育文化教育应注意实效

“体育基础理论+体育文化讲座+体育欣赏和技战术应用辅导”的理论课程模式:①是调动了大学生自觉学习体育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②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陶冶情操和塑造气质;③是成功地利用了书本、电教、竞赛、讲座和休闲等,科学地拓宽了大学生自主和自由学习体育文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卓有成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等等。

4.5心理教育应贯穿体育教育的整个过程

“3个紧密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①是调动了大学生参与运动、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②是锻炼了意志,发展了个性;③是培养了能力,增强了自信;④是激发了大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提高了整体素质等等。从系统研究的结果看:该方法科学含量较高,实效性强,且操作简便易行,具有普遍的实践应用价值。

4.6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加速进行

“营造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构建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模式,不仅能够融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多、空间大、活动内容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等特点于一体,而且顺应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高等体育教育的时代特征。能够在高校体育教学、竞赛和活动中发挥出重要的主渠道作用。

4.7体育科研应系统、规范

各普通高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运用不同方法加大对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方法、对策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力度,以期为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学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探索和构建21世纪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等等,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可资借鉴的咨询建议。

4.8规范的方法制度

规范的方法体系要求必须融实效法、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要求理论必须服从实践和应用于实践,且能够卓有成效的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系统性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的方法程序、且操作简便易行和规律性强,并具有一定时间、范围的可持续的发展性。规范性则是指该方法体系在经过去伪存真和精化完善之后,能够发展成为制度或法规性的操作模式等等。所以,它要求所有方法、措施、步骤必须依据高等教育原理、体育教学规律,大学生整体素质特点的客观实际而设计和实施,同时要求调研资料、测试数据必须经过科学、规范的统计处理等,充分体现出方法上的科学信度和操作上的制度规范。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等.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15~135

[2]曲宗湖,等.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构想[J].体育科学,1998,(4):7~11

[3]冯岩,等.21世纪大学生体育与素质教育的探索性研究[J].体育科学,2001,(4):31~33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第8篇

【摘要题】学校体育

1综合分析概要

中国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发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科学培养21世纪现代化人才的教育法规。特别是那些应用型、对策性的研究课题,就必须在求“真”和求“用”的基础上,采用不同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科学的验证。这样才有可能加速形成以高校体育教学实践来激发、检验理论研究;而理论研究又推进和指导高校体育教学实践,这样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优化循环。从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客观情况来看,对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概括的说有四个方面的研究专题。首先是全新的素质教育观念。它要求把“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完善发展”和“发展个性”等素质教育思想真正贯彻到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中去;其次是现代化的高校体育课程。它要求高校体育教育必须围绕把每一个大学生都培养成为既德才兼备,又具有新型生命观、健康观、运动观、审美观,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变革的新型人才而设置和更新体育课程;第三是卓有成效的对策、方法。它要求入世后的中国,在高等体育教育全方位与国际接轨的同时,能够切实担负起大学生的增进健康、发展个性和激发其潜在创造力的教育职责;第四是科学的理论研究、规范的方法体系和可靠的实践结果。它要求中国在新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必须融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于一体。所以,加速对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既有深刻地社会背景,也是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研究向深层次探索其内涵的重要标志和体现。

2全新的素质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的内涵。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几个方面。它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心理素质教育为中介,最终以健康教育为主体,以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发展人的个性为共同目标。这种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它把教育方针中的培养目标予以综合,比片面的基础教育的理解更为全面,更为深刻。

3现代化的高校体育课程

3.1新世纪的高校体育课程目标

首先,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21世纪大学生的身心完善。但调研结果表明:在技能和体质教育方面,各院校均有着较为成功的教育方法和操作经验;但在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和训练的院校仅占25%,显然不够。所以,必须促进高校体育教育在课程目标方面充分体现身心完善和全面发展这一功能特点。

其次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有关研究表明:高校体育教育的根本基础在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水平。这是因为没有文化就形成不了体育,没有文化也发展不了体育。在调查中有86.8%教师认为:“增强身体锻炼知识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以及“强化体育基础理论、体育文化思想、体育欣赏能力、体育研究方法的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改的重点。所以,21世纪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研究,必须充分地体现出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修养水平这一素质教育特点。

第三,注重培养大学生终生体育的态度和体育能力,激发他们自觉和自主学习体育的兴趣。这是因为体育课程与知识情感和操作三个领域高度相关。而调研结果也表明我国在这类目标环节上较为薄弱,甚至有空白点,并且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与发展。因而,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竞争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对未来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提高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从而使其更加旗帜鲜明的为我国21世纪人才战略提供服务。

第四,发展个性。这是高校体育教育充分体现大学生自我意识、思维方式以及体育观和情感发展特点的关键。所以,21世纪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研究,应注重拓宽大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和激发其潜在创造力的闪光点。

第五,善于把长远的课程目标和近期的课程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且近期目标必须成为长远目标的阶段目标。这样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才能够统一互动、方向一致、现代化的课程目标才能在新世纪的教学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3.2现代化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

新世纪、现代化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概括地讲应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首先,是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现代化。它要求课程内容必须融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并且在高校体育教改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其特殊的作用,以引导大学生们主动尝试和创造性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因而,它是衡量现代化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尺子和镜子。

其次,是课程内容综合化和多样化。这是多功能与高综合的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所决定的。它要求把身体素质功能的课程组块转向把实践课程、理论课程、余暇课程、健身课程、电教课程等紧密结合的大课程内容。以充分体现高等体育教育的多功能综合并进和丰富多彩的整体功能特征。

第三,是课程内容弹性和自主化。这是发展个性、激发大学生的潜在创造力、提高大学生体育能力和整体素质等新世纪高等体育教育的时代特征所决定的。同时,也因为大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成就感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一个标准,一种规格”的内容模式不仅严重限制了大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而且也压抑了他们潜在创造力的闪现;而弹性化、自主化和灵活多样的课程内容则能够把共性和个性有效地兼顾起来。所以,必须构建一个灵活多样、自主性强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模式,并强调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向自觉、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方向发展。

3.3客观实效的教材体系

扩大学生选择体育教材项目的自,扩大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的自由度,是教育发达国家发展大学生个性、培养体育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完善自我意识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深化高校体育教改和规划21世纪高校体育教材体系的一个核心点。因而,在对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内容、范围进行排列、选择、组合的实质,就是对教材体系的科学规划。而且也必然在课程内容的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据此不难得出,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材体系必须同时具有3个特点:①是教材内容现代化。它要求对教材内容的选择融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于一体;②是教材范围综合化、多样化。它要求能够覆盖体质、生理、心理、文化、道德、营养、人口、生物、哲学、健康乃至更大的内容范围;③是教材项目的组合弹性化、灵活化和功能化。它要求按照不同内容、不同方法、不同形式、不同项目进行功能组块,且保持互相联系、互为作用、系统整体的功能特征。这样既可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觉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又能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的自由度,同时也保证了大纲教材系统整体的综合功能。所以,三者兼备,缺一不行。

3.4科学、系统的课程结构和规范、完善的考核制度

首先,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改革多元化,是加速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必然反映。调研结果表明:有44%的院校正在研究把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的组成部分引入正式教学计划的办法。从这层意义上说,探索21世纪的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发展模式,应把握好以下3个关键特点:①是扩大学生选择体育项目的自;②是扩大学生学习体育的自由度;③是实现课内、课外一体化,充分拓宽大学生自觉学习体育的时间和空间。其次,是对高校体育考核制度的规范和完善。目前它已经成为入世后的中国为顺应时代潮流、加速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的普遍观念。这是因为学分制不仅是拓宽大学生自觉、自主和自由学习时间与空间的科学体现;而且也顺应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与发展。它对于课程内容的规划,对教材体系的组块,对课程结构的设计、对考核、评价制度的完善以及对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均具有规律性的要求和体制上的规范。同时,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亦不乏成功的先例和经验。所以,应加大运作的力度,以促进我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走向科学、规范和完善。

4卓越有成效的方法、对策

素质教育以其倡导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完善发展”和“发展个性”等理论观念深刻地揭示了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完善人的本质”。因而,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教育,必须首当其冲地担负起这一划时代的教育重任,并且解决好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遇到和发现的新、老问题。鉴此,本课题针对国内普通高校体育教改中具有例范意义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科学验证和深入的理论分析。以期为普通高校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及探索构建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模式提供客观、实效和对策性的咨询建议。

4.1普通高校体育学科建设不容忽视

这是因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必然在科技、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与国际接轨。高等体育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既是培养现代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的环节。因而,它首当其冲地担负着增进健康,发展个性和激发大学生潜在创造力的教育重任。所以,通过拓宽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优化职称结构来增强高校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协作攻关的能力等等,不仅能够有效地密切高校体育科研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且对于完善其自身的学科体系,巩固其在现代化高等教育中的学科地位均有着重要的作用和重大的意义。

4.2体育基础设施须上台阶

普通高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点多、面广,不花大气力、下大功夫很难有一个实质性的突破,这是因为难就难在重视不够,难在教育观念落后。因而,要在拓新高校体育教育观念的同时,把强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到对高校领导者办学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一个综合评价点予以认识。事实上,也只有新世纪“素质教育”观念下的现代化高校管理者,才具有从加强体育基础设施方面积极探索、挖掘人才素质潜力和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思维特征。

4.3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个模式,一种规格”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制约了大学生个人和个性特点的发展,妨碍了大学生潜在创造力亮点的闪现。而扩大学习自,拓宽学习自由度和以启发他们创造性完成技术动作为主线的教学组织形式,则符合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符合大学生体育观和情感发展特点,顺应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特点。其优越性有三:①是有利于大学生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的完善;②是便于开释大学生的潜在能力和激发其创造性的灵感;③是方法科学、简单、可操作性强,并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效果等等。

4.4体育文化教育应注意实效

“体育基础理论+体育文化讲座+体育欣赏和技战术应用辅导”的理论课程模式:①是调动了大学生自觉学习体育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②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陶冶情操和塑造气质;③是成功地利用了书本、电教、竞赛、讲座和休闲等,科学地拓宽了大学生自主和自由学习体育文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卓有成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等等。

4.5心理教育应贯穿体育教育的整个过程

“3个紧密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①是调动了大学生参与运动、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②是锻炼了意志,发展了个性;③是培养了能力,增强了自信;④是激发了大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提高了整体素质等等。从系统研究的结果看:该方法科学含量较高,实效性强,且操作简便易行,具有普遍的实践应用价值。

4.6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加速进行

“营造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构建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模式,不仅能够融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多、空间大、活动内容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等特点于一体,而且顺应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高等体育教育的时代特征。能够在高校体育教学、竞赛和活动中发挥出重要的主渠道作用。

4.7体育科研应系统、规范

各普通高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运用不同方法加大对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方法、对策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力度,以期为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学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探索和构建21世纪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等等,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可资借鉴的咨询建议。

4.8规范的方法制度

规范的方法体系要求必须融实效法、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要求理论必须服从实践和应用于实践,且能够卓有成效的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系统性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的方法程序、且操作简便易行和规律性强,并具有一定时间、范围的可持续的发展性。规范性则是指该方法体系在经过去伪存真和精化完善之后,能够发展成为制度或法规性的操作模式等等。所以,它要求所有方法、措施、步骤必须依据高等教育原理、体育教学规律,大学生整体素质特点的客观实际而设计和实施,同时要求调研资料、测试数据必须经过科学、规范的统计处理等,充分体现出方法上的科学信度和操作上的制度规范。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等.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15~135

[2]曲宗湖,等.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构想[J].体育科学,1998,(4):7~11

[3]冯岩,等.21世纪大学生体育与素质教育的探索性研究[J].体育科学,2001,(4):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