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数据分析师统计学基础

数据分析师统计学基础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12 09:14:59

数据分析师统计学基础

数据分析师统计学基础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考试系统 系统设计

1 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考核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理论,操作系统基本操作及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考试形式一般包括人工出题、人工阅卷、成绩评估和试卷分析。传统考试模式造成教师工作量大,考核内容不全面。鉴于该门课程强调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和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传统的考试形式已无法达到考核目的。因此,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方式进行改革,实现计算机考试信息化,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实现无纸化考试,可全面考核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考试工作效率,使考试更加公正、客观。

2 需求分析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进行需求分析,主要实现的功能有用户管理、试题库管理、试卷管理、自动组卷和评分等。系统采取管理员、教师和学生这三种权限对系统进行控制。管理员负责用户信息的管理及试题库的管理和维护。教师负责组卷管理、试题库管理及考试过程管理。学生权限是登录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进行答卷考试。系统选用Visual Studio 2010,SQL Server 2008,C#开发语言,使系统更具有灵活性、安全性和易用性。考试系统应具有友好的用户界面,使用户与系统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框架结构

根据以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的需求分析,得出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3.2 数据库设计

在考试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中,先要对系统分析得到的数据字典中的数据存储进行分析,分析各数据存储之间的关系,然后才能得到系统的关系模式。本系统采用E-R图来进行数据结构的分析。如管理员E-R图,如图2所示。

根据设计好的E-R图在数据库中创建各表,包括管理员信息表、学生信息表、教师信息表、考试成绩信息表和试题信息表。管理员信息表包括系统编号、管理员登录账号、管理员姓名、管理员登录密码;学生信息表主要包括学生的学号、姓名、性别及登录密码;教师信息表包括教师编号、教师姓名、教师登录密码;学生成绩表中包含学生的学号、姓名及考试成绩;试题信息表包括系统编号、试题题目和试题答案。

4 系统实现

本文以登录模块的实现为例,登录界面提供所有用户的登录(包括学生、教师、管理员),该模块采用了验证码技术,该技术通过Random类实现。Random类中最常用的是Random.Next方法。Random.Next方法主要用于返回一指定范围内的随机数。登录界面:三个textbox控件用于输入用户名、密码和验证码;一个dropdownlist控件用于选择登录身份;image控件用于显示验证码;两个button控件用于登录和取消。

5 总结

本文从系统登录模块、管理员模块、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等方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进行总体设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的实现提供解决方案,一个完善的考试系统不仅要有友好的界面,操作简便,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后台管理模块,完善的后台管理模块可以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变得更加灵活和易维护。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完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使系统更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陈传明,郑孝遥.计算机基础无纸化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时代,2010(07).

[2]黄美琼.基于B/S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设计[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期),2012(02).

作者简介

叶娇(1988-),女。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吉林动画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

数据分析师统计学基础第2篇

关键词:高职统计 课程项目化 统计课程改革

高职统计课程改革是高职统计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当前高职统计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事关高职统计教育改革的成败。而高职统计课程体系的改革更是其重中之重。如何按照“大统计”的思想,突破“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的统计学科体系局限,优化整合统计学科知识,构建基于统计工作过程的高职统计行动课程体系,突出统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则是其改革的关键着力点。对此,我们在调查和分析当前统计职业岗位的基础上,就高职统计行动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高职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和做法。

了解统计职业岗位需求差异

统计职业岗位需求是开发和构建统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前提,在统计专业课程开发及其体系构建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必须了解统计职业岗位人才需求差异,掌握统计职业岗位所需的品德、知识和技能特点,结合统计职业资格要求进行课程设计、选择和整合。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目前统计职业大体有三类:

一是统计工作人员

指政府统计机关或者其他统计机构中从事统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其统计职业资格水平可分为初级(统计员和助理统计师)、中级(统计师)和高级(高级统计师)三个层级,一般要求中专以上学历。

二是统计教学科研人员

指从事统计教育教学的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统计教师及从事统计科学研究的专职统计教学或研究人员,其职业资格水平也分为初级(助教或研究实习员)、中级(讲师或助理研究员)和高级(教授、副教授或研究院、副研究员)三个层级,一般要求本科以上学历。

三是调查分析师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于2006年4月29日面向社会的第六批新职业,即指运用定性和定量调查方法,收集有关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形成报告以供客户决策参考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从业资格水平同样分为初级(初级调查分析师)、中级(中级调查分析师)和高级(高级调查分析师)三个层级,一般要求大专以上学历。从这三类统计职业岗位需求来看,各有特点。统计工作人员是专门从事统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既有专职统计岗位,又有兼职统计岗位,分布面广,岗位设置数量较多。依据统计机构性质,可分为政府统计工作人员、行业统计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统计工作人员,其岗位职责分别是从事政府统计数据、行业统计数据和企事业单位统计数据的生产、加工、分析、传播、管理等工作,并且涉及到数据设计、数据调查、数据核算、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数据传播、数据质量控制等多方面的数据专门知识。只不过,因具体岗位情况差异,对数据知识水平的要求有一定的差异。比如统计行政管理岗对统计数据知识水平要求就低一些,而统计业务管理岗对统计数据知识水平要求就高一些。此外,专兼职统计岗位设置的不同也对数据知识水平要求有差异。一般来说,设专职统计岗位的政府、行业和大型国有企业统计机构,特别是政府统计机构,要求掌握比较系统的数据专门知识,能够从事复杂的统计业务,学历要求比较高;设兼职统计岗位的中小型企业和事业单位等统计机构,要求掌握一般的数据基础知识,能够从事简单的统计业务,学历要求不高。显然,统计工作人员岗位需求主要以设置专职统计岗位的政府、行业和大型国有企业统计机构为主。而统计教学科研人员主要从事统计学术研究工作,分布面较窄,岗位设置局限于普通高等学校和中、高等职业院校,以及统计科研机构,岗位数量有限,对数据理论知识水平要求高,一般需要高学历的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统计专门人才。至于统计调查分析师,虽然业务领域更广泛,但是主要涉及数据产品的生产与分析,数据知识的专业性和职业性更强,侧重数据知识的实践应用,对学历要求不高。因此,统计职业岗位需求不同,对统计数据知识的层次要求存在差异,进而对统计课程的设置及其内容要求也不同。换句话说,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及其体系的构建,必须依据统计职业岗位需求特点进行设计。

准确统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航标。

课程需不需要改革、课程教学标准如何建设、课程教学内容如何取舍、课程教学方法如何调整、课程教学质量如何评价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必须紧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此,准确定位高职统计人才培养目标,是推进高职统计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关键环节,决定着统计项目任务课程内容的取舍和选择,事关统计项目任务课程改革的成败。可以说,准确定位高职统计人才培养目标,是实施高职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具体来说,就是要明确高职统计教育面向什么职业领域及其岗位培养人才、培养什么层次及其规格的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进而为统计项目任务课程的设计及其内容选择提供依据。而从当前统计职业岗位人才需求特点来看,统计教学科研人员对学历要求高,一般为本科以上,专科层次的高职统计专业教育显然无法培养。换言之,只能培养面向统计工作人员和统计调查分析师职业所需的专科层次的统计专门人才。具体地说,侧重面向地方政府统计调查机构、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统计机构和专门的统计服务咨询公司等单位,培养专科层次的适应统计调查岗位、统计管理岗位和统计分析岗位需要的具体从事统计数据产品生产、加工、管理和分析的高素质技能型统计专门人才,其中分三个专业方向,即统计调查方向、统计信息管理方向和统计数据咨询方向,以满足相关统计机构对统计专门人才的不同需求。同时,为开发模块化的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提供依据。

设计基于统计工作过程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设计既直接体现和反映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又勾画出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构建高职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体系,核心在于如何设计高职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结构。而高职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是以统计工作过程为主线,以统计职业工作任务为中心,将工作与学习紧密结合的基于知识应用的侧重培养学生统计职业能力的一种工学结合课程,因此必须基于统计工作过程进行统计项目任务课程结构设计。

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依据统计职业工作岗位,划分统计工作过程。比如依据统计工作人员职业岗位,以统计数据产品为载体,将统计工作过程划分为统计数据的开发与设计、生产与加工、传播与管理、分析与报告、消费与应用等工作环节,彼此之间构成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二是以统计数据产品为载体,以统计数据知识为参照点进行统计课程项目化开发,突破“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的统计学科体系局限,创建以统计工作过程为主线的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三是以统计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依据高职统计专业培养方向,开发和创建以项目整合任务,以任务剪裁知识、融知识于项目任务之中的统计项目任务型模块课程;四是依据统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品德、知识和技能,以统计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结合统计调查师职业资格和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内容,融入学生自主创业所需的创新素质,构建立体化的高职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体系。为此,我们按照这一思路,侧重面向统计调查岗位、统计管理岗位和统计分析岗位,设计出了高职统计专业基于统计工作过程的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体系。

从这个体系的内容结构来看,包括基本素质课程、通用能力课程、岗位能力课程和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四个模块。其中,基本素质课程模块共9门课程,主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统计职业素养,包括《统计职业道德与法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统计管理与沟通》《统计应用文写作》《统计与数学基础》《体育与健康教育训练》《大学生创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训练》和《统计英语基础训练》课程;通用能力课程共5门,即《经济与统计基础》(包含经济学基础知识、经济统计基础知识和概率统计基础知识)《常用统计软件操作与使用》《统计数据的识别与消费》《统计思维训练》和《社会经济调查方法》课程,侧重培养学生从事统计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岗位能力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统计岗位胜任能力,依据高职统计专业方向进行分别设置。比如统计调查方向设置4门课程,即《统计数据的生产技术》(上、下册)《统计数据的加工与分析》《市场调查与分析》《统计综合能力训练》(包含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设计、统计调查表制作、实地调查访问及技巧训练、数据调查报告写作和数据分析软件操作等若干个具体的技能训练项目)课程,侧重培养学生从事统计调查岗位的胜任力;专业能力拓展课程3-5门,主要是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比如《统计预测与决策》《经济数据的计量分析》《商务数据的生产与分析》《财务数据的生产与分析》《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等课程,可依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及兴趣进行选修。这样,既体现高职统计教育与普通高等统计教育的差别,又反映了高职统计教育培养的特点,特别是打破了统计学科知识体系,有利于促进高素质技能型统计专门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著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2、张跃西 论高职教育与课程项目化(N)_光明日报,2007—12—10。

3、徐国庆 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J).《职教论坛》,2008.10(下)。

数据分析师统计学基础第3篇

(一)合班教学内容不当受教学设施、师资队伍等因素影响,新疆部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较多采用合班授课形式。由于民族和汉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差异显着,这就使合班教学中的学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分化现象。最重要的问题是,合班教学时需要兼顾教学内容设计和编排、课时数量和学生实际情况等因素,这势必增加教学内容设计的难度。一是民汉合班导致设计教学内容存在一定难度。与新疆高校各专业中的民考汉学生相比,汉族学生的数学和统计学功底和理解能力要明显好于民族学生,这就使民汉合班的学生出现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功底两极分化的现象,这种合班授课形式导致教师出现教学内容偏多或偏少、难度偏深或偏浅的问题。这就需要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调整。二是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计量软件实践操作的讲解,忽视了计量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在这种验证式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的用法,但是从理论层面上看,学生并不理解案例操作背后的原理,从理论上不能阐述操作步骤中暗含的相关计量经济学原理,更有甚者根本不会结合实证结果对所研究的问题给予专业的解释。三是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由于目前的计量经济学教材选用国内权威教材,教学案例大多是摘录国内经济发展的数据,缺少反映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无法让学生了解新疆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教材及软件甄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不协调目前,在新疆高校的此类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材及软件甄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之间的不协调性问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受师资力量的影响,同一高校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由于教师所教授计量软件的类别不同,再加上教材的多样化,一般很难统一成一种教材。二是对于新疆高校学生来说,根据主编的学术声望和出版社级别所甄选的教材有的内容过多且难度较大,增加了授课难度,降低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三是在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中,有的学院以计量经济学理论为教材甄选的主要依据,有的高校则注重某种计量软件操作的实践指导性为教材甄选原则。

(三)数学和统计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新疆高校特别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生源是民考汉的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其本身语言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而且他们本身对数学和需要数学基础的统计学课程缺乏兴趣,学习的自我效能感非常低。这与计量经济学的连贯性要求有差距,因为学习计量经济学必须有良好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而且其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生在一些前期内容上“卡壳”后,如得不到及时解决,会明显影响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有的学生听不懂的内容累积到一定程度,往往会产生放弃本课程学习的念头;有的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对数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这样的课程自我效能感特别低,有的学生从开始就彻底放弃了学习此类课程。所以,在民汉学生合班的计量经济学授课过程中,民族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学习状态和掌握程度呈现两级分化的状态。

(四)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教授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有深厚的数学背景、经济学和统计学基础,还要具备计量经济学软件操作的应用能力。目前,新疆高校从事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具备这样要求的明显偏少。这就导致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教学与经济模型脱离、与实际案例脱节、与相关计量软件分离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有的高校讲授计量经济学的教师是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科背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虽然能够讲授计量经济学,但由于学科功底不够深厚,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计量软件分析经济现象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弱。第二,有的高校理论教学与软件教学完全由两个学院的教师承担,理论教学由经济类专业的学院负责,而计量软件由数学或计算机学院的教师负责。从学科融合角度看,导致计量经济学中的经济模型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讲授产生脱节,影响教学效果。第三,有的高校仅注重某种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学生根本不了解经济计量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缺少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导致学生学完该门课程后,不能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五)验证式实验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目前,新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讲授、验证式实验教学模式为主,通常采用先讲授后实验与边讲授边实验两种教学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该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填鸭式”地向学生展示软件操作、验证书本内容,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应内容,亦步亦趋地模仿教师所展示的内容。第二,此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很少考虑学生统计思维和解释数据能力及其运用计量模型解释经济社会现象的统计素养的培养。

二、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差异下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改进

(一)根据学生差异调整教学内容

1.加强统计学内容与计量经济学内容的衔接。统计学原有基本内容应该保留,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同时也要注重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内容的衔接。

2.针对民汉合班教学形式,建立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授课教师之间教学沟通机制。注意三门课程教学的前后顺序,避免内容重复讲授,而且授课教师应根据学生基础,对于涉及的数学基础与概率论及数量统计部分,如有必要可适当多分配一些课时。对一些重要但难度较大或因课时受限的内容,应予以简单介绍,以满足“吃不饱”的学生,同时要注意提高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设计中应多引用有关新疆经济发展的案例,这样既可以了解新疆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也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编制《计量经济学案例库和习题库》,使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其中,案例库由教师负责编制,习题库由优秀学生的实践调查报告和国内最新习题组成。

(二)教材和软件甄选应体现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1.在计量经济学教材管理方面,学校应建立教材质量及其使用价值的评价机制。教材应树立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理念,不仅要注重理论和统计方法,注重数学推导,同时还要增加计量经济学软件的教学课时数。

2.教材甄选应突出“理论+实际案例+软件”的特色。同时,根据长期的实践积累,整合本校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发挥教师的优势和特长,综合各类软件优势,编写实验教学手册,提纲挈领地向学生介绍各类软件,给出相应的参考资料和网站,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弥补教学软件单一的弊端。

(三)调动自我效能感较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计量经济学章节体系内容一般是按照“概念———前提假定———理论推导———统计检验推导———案例”的顺序安排的。针对基础较差且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设计教学环节可以从实际例题出发,调整该顺序,即采取“案例———统计检验推导及验证———理论推导———再举例———前提假定———概念”的方式展开,结合案例来讲解相应的理论推导及概念内涵,然后再通过举例进行巩固,最后使学生系统掌握章节的核心内容。

2.针对民汉学生基础差异分化的实际情况,加之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性较强的课程,可设计PBL型的案例题,将学生置身于实际问题情境中,通过“讲解+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软件操作和实证分析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应减少对概念、理论推导等内容论证的时间,侧重对计量分析方法的应用步骤和背后暗含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针对不同计量分析数据进行相应处理的方法及实证结果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能力。

3.教师应与学生多沟通,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将学生分成小组开展学习活动。根据授课内容教师可安排专题性讲座,及时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设计案例习题,由学带领组内学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和计量分析,同时组织小组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并由组内选派一名学生讲解案例分析过程及相应的结论。

(四)提升计量经济学课程师资的专业能力

1.注意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衔接。师资队伍中应包括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专业的教师、统计学教师和计量经济学教师,并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以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各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专业性及学生特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设计符合相关专业的教学大纲,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提高计量经济学专业教师的经济理论水平。教师只有较深的理论功底,才能带领学生借助经济理论对所研究的经济现象和问题进行经济模型的构建,运用经济理论知识处理数据和模型检验,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和经济理论解释经济现象。这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灵魂所在。

3.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整合本校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根据本校经管类专业特点,选派教师参加主要计量经济学软件与专业培训,提高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水平。

(五)革新教学方法

1.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结对子组建实验小组”、“好帮差”等形式,引入PBL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开展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为学生设计基于现实经济世界的真实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通过分工协作、分析讨论并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渐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据分析师统计学基础第4篇

【关键词】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信息采集;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4-0029-03

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工作总体部署,为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教育部启动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部署与启用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16〕3号)的要求,依托国家教师管理信息系统,结合北京市教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做好北京市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的整体规划、开发建设和统筹协调工作,推动北京市教师管理信息系统部署与启用工作。

北京市原有教师管理系统应用现状及不足

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基础数据库类型的应用系统,如果只是为采集教师基础信息这种单一性质的功能而进行单独建设,的确属于重复建设。无论是教育部启动的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还是北京市原有的教职工基础信息平台,甚至各区、各校建立的各级人事管理信息系统,都能很好地满足信息采集的功能应用。原有教师管理系统作为数据来源,会出现以下问题。

一是数据标准不一致。原有教师管理系统建设年代较早,且作为系统设计依据的各地教师管理政策不一而足,而数据应用标准也与教育部启动的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不一致。

二是数据难以开放共享。原有教师管理系统的数据开放共享方式大多数为数据导出或系统对接,此种方式对于系统之间的数据开放共享有着不小的影响,一旦需要开放共享的系统过多,所造成的软硬件资源浪费及随之而来的技术难题往往超出预期。

三是数据分析统能力不足。大数据为现如今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带来了难以想象的改变,原有的系统存在严重的数据孤岛问题,尽管很多系统都具备统计分析功能,可是数据量过少、分析维度过于单一,造成了统计分析功能的薄弱。

北京市教师管理信息系统特点

北京市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的具体目标包括三项:一是采集北京市各级各类教师基础信息,实现联网运行,为每一名教师建立电子档案,确保教师“一人一号”;二是推动教师信息动态更新,确保信息准确有效;三是推进教师系统应用,实现基础信息管理、业务管理与教师工作的深度融合。为解决原有系统以上三个问题,同时达到系统建设的三个目标,以统筹集约、实用优先、适应未来发展的原则,以原北京市教职工基础信息平台为基础,依托全国教师管理系统,重新建设北京市教师管理系统。

1. 统筹规划建设

(1)借鉴全国教师管理系统数据标准,统一规划,定制北京市的教师核心信息指标。

(2)设计了整合资源、集成多套系统在内(教师管理信息系统、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开放型教学实践活动管理服务平台)的“北京市教师管理服务平台”登录门户,采取通过“数据交换中心”完成数据开放共享的方式,将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教师数据作为其他应用系统的唯一基础数据来源,避免重复信息采集,同时将应用系统中的培训、课程、教学等数据通过数据交换中心返回到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多维度统计分析,为教师及各级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

(3)目前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中采集了包括中小学、幼儿园、中职、高职、本科、特殊教育在内的六大类学校的所有在职教职工信息,不仅与教师应用系统实现了开放共享,还与北京市中小学学籍管理云平台、初中实践活动管理服务平台等应用系统实现数据开放共享,进一步打通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边界,从根本上解决数据孤岛问题。

2. 统一身份认证

北京市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与原有的教师管理系统不同的是,将采取“统一身份认证”的方式,即教师登录一次可以访问多个应用系统。真正实现“一人一号”,避免虚拟身份分散管理的风险,实现教育用户身份服务的完整记录,减少内部管理的负担,提高了各级各类教育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用户的工作效率。

统一身份认证的方式意味着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不再像以前那样,仅是人事管理部门的专属系统,教师个人也可以登录系统进行个人信息的填报、维护及查询。比如,基本待遇信息、年度考核信息、岗位聘任信息,这些原来只在人事管理部门才能查到的信息,教师个人登录系统后也可以查到,而工作经历、资格证书、教育教学信息更是由教师个人来进行维护。当信息审核完成之后,系统还支持导出打印教师个人的履历表。

3. 数据开放共享

教师在北京市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中填报完成的基础信息,将会通过数据交换中心同步到其他相关应用系统。比如,开放型教学实践活动管理服务平台中,教师可以直接登录进行授课、选课,无需任何基础信息的重复填写,包括平台的授课角色认定都将从教师管理信息系统骨干教师类型字段中同步获取,避免了教师再次获取身份、获取权限等重复操作。

不仅如此,目前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已经与教师继续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学籍管理云平台、实践活动管理服务平台等多个应用系统实现数据开放共享。后续还将有更多的应用系统加入到开放共享队列中,这将使得教师管理信息系统的统计分析功能得到足够的数据支撑。今后,教师可以在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中查询到历年的培训信息、学生评价、教学教研信息;也可针对个人参加的继续教育情况,给出目前所有继教培训中时间、地点、学科、偏向等适合参加的课程信息等;还会接收到系统分析历年数据而推荐的学科发展计划、开放型实践活动名师课堂、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等个性定制建议等等。学校及各级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统计分析功能设置班额、职称等多个维度,明晰现有教职工是否满足教学任务、是否需要人才引进、岗位配置是否合理等问题,多方面、多角度的数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析决策支持。

北京市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情况分析

目前,北京市教师管理信息系统的采集工作正在进行中,中小学、幼儿园、中职、高职、本科、特殊教育等六类学校的在职教师在系统中录入信息并提交学校、区、市进行审核。目前共录入教师人数约24万人,市、区审核工作已全部完成。每位教师需要填写的信息在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中分成不同的子项信息表,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所需填写的表格也有所不同,中小学教师填写的最多,共计18张子项信息表,包括基本信息、学习经历、工作经历、获奖记录等70余项信息,其余5类学校教师所需填写的信息项较少。

信息采集工作进展较为顺利,但在工作过程中,也反映出许多信息化工作方式和思维的差异。

首先,很多学校、区管理人员认为教师管理工作要以相应人事管理部门为主,信息采集工作应由管理人员来做。比如,采取批量导入信息进行填报;再如,有学校实行密薪制,不想让教师看到详细的基本待遇信息等;再如,教师平日的教学工作已经很多,不适宜再将信息采集和维护布置给教师个人。管理思维的不同对信息采集工作的影响也有所不同,这里笔者以信息系统中的两个数据为例来进行分析。根据系统填报数据显示,以学校审核通过第一条信息的时间为起始点,5个工作日后,学校审核通过人数占学校录入教师人数比例最高的为78%,平均63%;10个工作日后,平均比例达到87%。在教师填报过程中,以教师第一次点击子项信息表按钮的时间为起始点,以最后点击上报所有信息按钮并上报信息成功的时间为截止点,最短时间为8分钟,从较短时间填报完成的信息记录中抽取了部分进行审核,发现虽然填写时间短,但填写的质量很高,并非敷衍了事。这两个数据示例可以看出,信息采集工作尽管复杂,但有限时间内还是可以填报完成。而去查看许多在很长时间内显示审核通过数为0的学校采集进度时会发现,大部分的原因还在于本次的采集信息项远多于已有的信息,管理部门人员也较少,平均工作量大,导致信息采集进度缓慢。

其次,有许多教师认为填报信息只是一种“形式”,每年都会填写纸质档案,那么在系统中填写信息便无必要,而且在系统中填报的信息也没有纸质档案安全。这种态度也在采集过程中得以体现,最明显的便是填写信息不认真,敷衍、拖沓,提交的信息多次审核不通过,被退回后不及时修改。比如,在教育教学信息表中有一信息项“任教学科”,该信息项将同步到中小学教师开放型教学实践活动平台中,作为教师选课学科的依据。但是在填报过程中发现,在约17万中小学教师中,有将近9000人并没有选择类似“语文”“数学”等自己的教学学科,而是直接选择了“小学课程”“初中课程”这样的主类学科,从而导致这些教师在开放型实践活动中选课受到限制。于是,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对类似“小学课程”这种主类学科做了限制,不允许教师再进行选择。这种情况从一方面反映出教师填报信息的不认真,另一方面也对系统的设计规划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一个好的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要供教师使用,更是要潜移默化地培养教师规范使用的习惯。

尽管在信息采集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情况,也出现了些许问题,但总体来看,工作进展较为顺利。根据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情况,以及信息系统中数据统计分析情况,可以发现目前信息化在教师管理工作中,大多数管理部门还是以多年来形成接地气的“纸质凭据”工作习惯为主,对于信息化系统缺乏足够的了解,对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也以各自领域内业务为主体依据,信息化应用系统边界较为明显,缺少应用系统间开放共享,也较少涉及数据统计分析及大数据应用。教师个人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年青教师对于教育应用系统接受程度较高,对应用系统移动端、数据统计分析功能等也能较快熟悉使用,而对于部分年龄较大的教师来说,使用应用系统则相对比较困难。

数据分析师统计学基础第5篇

【关键词】经济统计学专业 培养方案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060-01

经济统计学专业是统计学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学科,是以经济数据为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数据的采集、生成和传输,用统计方法分析经济数据背后的经济现象以及复杂经济系统的规律,从而为经济和管理决策服务。2013年,我国首次设置经济统计学专业。作为地方二本师范院校的经济统计学培养方案设计,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我们在按照教育部要求,根据经济形势发展情况,借鉴财经类、综合类和师范类院校的统计学专业经济统计方向的课程设计,结合院校实际,依托学校建设应用型教学的平台,来确定经济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理念并建立课程和实训设计体系,进行经济统计学的培养方案设计。

一 课程体系设计和实践实训设计整体思路

1.遵照教育部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要求

严格遵照教育部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要求。主干学科为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其中核心课程为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金融学,会计学,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含基本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统计实务模拟等),社会实践(含经济社会统计调查、统计工作实习等),科研和论文写作(含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科研实践等)。专业实验包括计算机基本技能实验、统计分析应用软件实验、经济计量分析软件实验、数据挖掘技术与应用实验。

2.参照其他院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选择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财经院校(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上海金融学院、 河南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和山东工商学院)和综合类院校(如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和云南大学)以及师范类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作为参照院校。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在统计学经济统计、商务统计、金融统计方向中,财经类院校主要突出经济学课程,招生偏重理科生。综合性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主要课程为理学类,招生偏重理科生。

综上所述,经济统计学专业应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熟练掌握现代统计理论和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具有扎实的统计学、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统计数据的复合型高素质经济管理统计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外资企业和大中型公司等从事经济统计分析、管理咨询、市场调研和商务数据分析等管理工作。

3.与学院培养方案形式统一

新制订的培养方案和整个学院的形式保持了统一,以便于教务人员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 经济统计学培养方案专业课的设置

经济统计学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和招收对象为理科生,设置了保险精算、金融统计和商务统计三个方向。学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并达到学位授予要求者,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由于经济统计学对统计学和经济学知识的要求较高,我们提高了课程总学分和总学时,注重主干学科和专业课程的开课顺序和教学周学时分配,强化实训实践课程,实行理论和实践并行。

培养方案确定了5门学科基础课程,分别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C语言程序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管理学。确定了5门专业基础课程,分别为基础会计学、经济统计学、货币金融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确定了9门专业核心课程,分别为国民经济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金融统计学、市场调查与分析、投资学、数据挖掘。

分设了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为保险精算(开设保险学、保险统计学、利息理论、寿险精算、非寿险精算5门课程)、金融统计(开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市场、金融资产评估、金融工具与金融风险管理、投资组合分析 5门课程)和商务统计(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企业经营统计学、投入产出分析、项目管理、质量控制统计方法5门课程)方向。

数据分析师统计学基础第6篇

关键词:大数据;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分析处理;教学改革

信息化时代,几乎每个社会人都生活在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便捷之中。接触最多的就是互联网,及互联网兴起的众多服务,例如云计算、社交网络的使用。这意味着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大量的数据[1]。我们接触的数据种类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翁,大学生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公修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时代的发展对社会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大学生必修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也迫在眉睫。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除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外,中国大多数高校也都将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开设为公修课程,以此向非专业的大学生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使他们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本技能。但是,现在普遍采用的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时按照自己的备课教案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实验课上再要求学生进行上机训练[2]。显然这样死板的教学现状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大数据时代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大数据技术及其应用必然会成为国内各大高校新开设的重要课程[4]。对于非专业的学生,他们大多学习的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这本教材,而该教材主要讲的是电脑的基本操作和MSOffice的初级应用,并未涉及关于大数据的知识,所以对教材中的内容可以进行适当的修改,增加关于大数据的章节,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大数据时代的需求,掌握一定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计算思维和能力。

1.增加大数据基础及其历史发展章节。

此章节是对大数据的概念以及其定义、结构、特点、意义、用途的基本描述,同时也会详细叙述大数据发展的历史脉络,使大学生能够更清楚的了解大数据,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增加大数据分析技术及其基本操作的章节。

因为在大数据时代下,要求大学生具有极强的数据分析能力,所以要开设相关的章节,向学生教授如何处理和分析数据,使他们能够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潮流。例如可以向他们介绍HadoopMapReduce、NoSQL数据库、内存分析、集成设备等与数据分析有关的关键技术,不断扩充他们的知识。

3.增加大数据处理技术及其基本操作的章节。

在大数据时代下,我们要学会处理这些数量庞大、无形的数据资源,将它们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上,例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数字看两会一样,通过对大数据的处理来形象地观看今年中国的新发展。所以,增加关于大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的章节,并通过利用当今社会上通俗易懂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软件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使他们掌握并能够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本文将SPSS作为数据分析和处理的教学软件,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SPSS(StatisticalPackagefortheSocialScience)———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是世界著名的统计分析软件之一。它使用Windows的窗口方式展示各种管理和分析数据方法的功能,使用对话框展示出各种功能选择项,只要掌握一定的Windows操作技能,粗通统计分析原理,就可以使用该软件为特定的科研工作服务。SPSS的基本功能包括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图表分析、输出管理等。SPSSforWindows的分析结果清晰直观、易学易用,而且可以直接读取EXCEL及DBF数据文件,现已推广到多种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上,它和SAS、BMDP并称为国际上最有影响的三大统计软件。与国际上几种统计分析软件对比,它的优越性更加突出[3]。SPSSforWindows操作简单,被应用的程度和领域广泛,因此比较适合作为数据分析和处理知识的教学软件使用。现在很多国外的知名大学都已经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例如大数据分析统计基础、大数据分布式计算、大数据挖掘与实际应用等。同时中国国内的一些高校也正在尝试开设一些关于大数据的课程,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大数据,培养大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技术的能力[5]。

三、大数据时代下高校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革

国内大多数高校基本采用的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这本教材,尽管该书的内容以及课程结构比较系统全面,但是由于受到学生层次的不同以及教学计划的限制,致使学生不能真正掌握到知识的精髓。同时,教学模式也是理论与实践脱节,这就导致上机操作课失去了本来的作用,成为学生玩游戏、聊天的课堂。另一方面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的掌握程度有很大不同。这些现实问题促使我们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以适应大数据时代下社会的需求。

1.分层教学法。

现在的大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所以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实行分层教学法。采用分层教学法就是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其中主要包括讲解分层法、练习分层法、作业分层法和辅导分层法。例如练习和作业分层法就是在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布置课时练习和课后作业时,按难易程度的不同分配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这种分层教学法,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是最生动形象的表现,通过呈现案例的方式可以加深我们对相关事物的理解。所以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适当采取案例教学法,通过实例详细地给学生进行讲解,在讲到重难点时可以加以强调。演示完之后提问学生并让个别学生进行再次演示,考察学生课堂掌握情况。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快地接受相关知识,并且记忆犹新[10]。

3.大数据教学法。

大数据时代下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无穷的信息,对于这些资源,教师可以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下各大高校都拥有大量关于学生的信息,同时教师也可以对日常教学过程中掌握的学生信息进行详细分析,从而能够更好地了解关于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计算机实际操作的水平、聪明程度以及认知能力的高低等诸多情况。大数据教学法的特点就在于通过这种方式帮助教师更加充分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为他们制定适合自身的学习计划,彰显个性化,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在大数据时代下,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不断进步,掌握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的能力。广泛意义上讲方式就是一种行为模式,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模式的选择非常重要,依靠大数据时代下大量的信息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如果学习方式选择正确的话,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增加关于大数据处理和操作的章节,那么其复杂度和实践性会进一步加强。除了通过操作通俗易懂软件让学生实践以外,还可以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海量的数据资源和模拟环境,使学生与大数据时代下的社会发展接轨,也可以使学生体验“实习”的感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验证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而使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更加地深入[8]。当人们在浏览网页、网络购物,或者与别人在社交软件上聊天时[7],相关的记录都会被采集,用作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资源。所以这也要求新时代的大学生拥有极强的数据意识,同时也要具备过硬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计算机专业素养。为了使当代大学生更好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我们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辐射面最广,使学生受益最大,同时在学生中广泛学习的基础公共课为例[9],详细地论述了在大数据时代下大学计算机教育如何进行相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并且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使大学计算机教育与时代接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计算机方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雯雯,韩仙玉,刘文洁.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探索[J].现代计算机,2014,(10):54-57.

[2]苟燕,赵希武.大数据时代下基于云平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1):93-95.

[3]甘丽新,涂伟.大数据时代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探索[J].科技广场,2014,(02):140-144.

[4]张青,孙雪梅.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个性化教学[J].辽宁教育,2015,(01):15-16.

[5]明小波,孙艳玲,刘杨,苏谦.大数据时代信息类学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信息系统学报,2014,(13):112-119.

[6]陶烨,金莹.大数据时代社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究[J].专业与课程建设,2014,(06):31-34.

[7]隆岩.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J].学术论坛,2014,(25):215.

[8]方昕.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探索[J].研究与设计,2014,(11):32-34.

[9]李廉.以计算思维为导向深化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3,(04):7-11.

数据分析师统计学基础第7篇

关键词: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设计;实现

基础会计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设计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在线考试、模拟考试、城市查询、试卷自动阅读等等。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基础会计考试中,可以提高阅卷质量。文中针对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以及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1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相关技术分析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经济发展水平不断的提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社会中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的提升,高校需要加强经济管理、会计专业学生的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1]。为了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进行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的设计。而在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设计中,其中涉及到技术,这些技术主要有:1)J2EE技术体系Java2PlatformEnterpriseEdition,简称为J2EE,其是一种新型的技术架构,有较高的可靠性,其有广阔的应用市场,J2EE在实际的应用中,最大的优势是其与Net技术体系不同,J2EE是一个规范,其是开放性的机制,可以更好的促进软件的开发,创造出更好的产品[2]。J2EE分层结构如下:J2EE技术体系,具有保留原来系统的优势,其自身具有高效性,并支持异构环境,具有可伸缩性、可用性、稳定性等等。在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在基础考试管理系统设计中,MVC设计模式,其是J2EE的开发设计模式,其可以将J2EE程序的各项性能提升,降低程序设计的难度。J2EE技术体系中,还有很多的程序、模式、技术框架,共同为J2EE技术体系的应用提供帮助[3]。2)B/S模式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快速发展下,各种信息系统、管理系统迅速的建立起来,在学校发展建设中,其在各个学科教学中,也逐渐的建立了各种相关的系统,在经济管理、会计专业教学中,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中的建立,其中使用到了B/S模式,该模式为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其使用有效的将客户机上的工作简化,降低客户机要求,实现了少配置,快速安装,并保证B/S模式中的不同结构层可以独立的完成其相关的工作[4]。在B/S模式中,结合了B/S设计工具,其为B/S模式的设计、网页的设计等提供技术帮助。2)数据库技术在基础会计考试系统设计的过程中,数据库技术是关键技术,也是考试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设计中,数据库的应用,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安全性,以及提供大数据支持。在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设计中,使用到的数据库主要为Oracle数据库,其采用的是并行服务器模式,可以在不同的服务器或者是CPU上同时执行。Oracle数据库,在应用的过程中,用户的不断增加,业务的不断扩展,数据量会不断的增加,在数据库系统的容量超过GB之后,Oracle数据库可以更换更为强大的服务器,并增加数据服务器的数量[5]。

2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在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设计中,该系统的设计需要满足一定的需求,只有满足这些需求,才可以更好的实现其设计,更好的为基础会计专业学习提供服务和帮助[3]。1)系统设计的目标需求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提高系统的可用性,满足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其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满足一定的系统目标需求。例如在学校基础会计考试中,将传统的纸质考试转变为网上无纸考试后,还需要相继的推出更多基础会计课程网上考试、网上阅卷、网上评价等[6]。2)可行性需求在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保证该系统具有可行性。在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设计中,其可行性需求,需要从经济角度的可行性、技术角度的可行性以及社会效应的可行性等角度进行考虑。在设计前,对基础会计课程进行调查,对其设计开发之后的各种效益进行评估,得出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设计的综合评估结果,保证在经济方面、技术方面等均具有可行性。3)功能需求在实际的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设计中,需要满足教师、学生、系统管理员三方的需求,不同的模块,有不同的作用,例如管理员模块,其主要是对考试题库管理、教师信息管理、学生信息管理等等[7]。学生模块则是在线考试、成绩查阅等等,教师模块则是教师题库管理、自动阅卷、考生成绩统计等等。具体的功能模块划分主要如图2所示。4)算法需求在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设计中,针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试卷每题的分值等,需要采用有效的运算方法,自动的试卷生成、成绩计算等[8]。核心算法是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设计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可以说是该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设计成功与失败的关键,目前采用的算法主要有随机选取法、回溯试探法、遗传算法等。例如遗传算法,其是一种高效的算法,这种算法可以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模拟成一个完成的生物过程,通过模拟产生的问题,获得答案,并逐步的进行改善,最后得出最佳的结果[9]。5)性能上的需求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的设计,出了需要满足以上的需求之外,还需要满足性能上的需求,该系统的稳定性、页面的美观性、系统操作的安全性和便捷性等等,都是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其中该系统的稳定性是关键因素,系统不稳定将影响其他功能的发挥,为了保证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设计具备一定的性能,需要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有效的部署,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10]。

3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的设计

基础会计作为经济学、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且随着学习会计学、经济学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校的基础会计专业教学工作量增加,教师的工作任务加重,为了更好的促进基础会计教学,并提高教学效果,实施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的设计。在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设计中,其需要满足操作的简单方便性、界面的美观简洁,考试系统中的题库可以灵活的进行添加和维护,且需要保证系统中的试题、用户信息的安全,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在完成考试后,该系统可以自动的提交试卷,并保证试卷保存和评阅无误,在考试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答题速度,为其提供相应的提醒功能等[11]。除了以上的设计目标之外,还需要保证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在设计的过程中,遵守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有实用性、简便性、稳定性、安全性、先进性等。在这些原则和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的设计。在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的物理结构设计中,可以将其分为3个层次,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表示层,会将用户的信息提交给业务逻辑层进行验证,验证成功之后,考生选择考试的试卷,根据业务逻辑层给出的组卷算法,生成试卷,然后返回给表示层[12]。业务逻辑层,其主要是针对该系统中的功能模块进行划分,保证系统中各个模块和组成部分功能的明确,便于系统中业务的修改和调整。数据层主要是提供相关的数据,业务逻辑层的访问,需要得到数据的支持,数据层为各项业务、系统操作提供相关的数据,并保证数据的透明性。完成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的物理结构设计之后,需要对其功能设计,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主要可以将其分为3个组成部分,管理员模块功能设计、教师模块功能设计、学生模块功能设计[13]。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各个模块功能的设计,如图2。完成以上各个模块的功能设计之后,还需要对系统操作处理流程进行设计,保证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有管理人员、教师、考生3者操作来完成。各个组成模块的在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使用中的处理流程如图4。完成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的设计以及处理流程的设计之后,对处理流程进行验证,考生管理、试卷生成、考试机器管理是在线考试实现的前提,在在线考试完成之后,教师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之后,学生才可以进行成绩的查询和试卷的查阅。在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设计中,数据库的设计,包含着诸多方面,数据库概念结构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对系统需求进行分析,将系统的功能结构确定,得出数据库实体对象。例如教师信息(图5)、学生信息(图6),在教师实体对象信息中,包含了教师的姓名、教学日期、所属院校、用户密码,系统的操作权限等等[14]。实体对象中学生的考试试题信息,其中包含了试题的编号、试题大类、试题小类、题干、选项、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试题分值等等。不同的数据库实体对象有不同的组成部分,这些不同的组成部分,共同的完成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完成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的设计之后,需要对其进行验证,进而得出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是否可以实现应用。例如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的的登陆模块,其中包含了用户名、密码、用户角色,整个用户登陆界面非常的简单,只需要将用户名、密码、用户角色3个条件正确的输入,既可登陆考试系统。其中用户的登陆密码采用的机密算法对用户密码进行加密保护,保证用户个人信息的安全[15]。登陆界面如下:用户登陆模块,对用户信息进行验证,验证成功则可以登陆,验证不成功则不可以登陆。登陆流程设计如下: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其他模块的设计以及实现,也是在相关的程序下完成的,设计之后,对设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稳定性进行验证,保证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的设计具有可行性。

4结束语

数据分析师统计学基础第8篇

关键词:财政学;量化分析;素材拓展

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对财经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未来的财经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量化分析能力,能在实际工作中通过数据发现问题,运用量化分析的思维和工具解决问题。财政学作为我国财经类专业中的传统特色专业,在实际应用中也越来越表现出对具体问题进行量化分析的需要。

一、拓展素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在传统财政学教学中,较为强调对于财政学基本概念的阐释,但由于财政学科的特点,其研究范围与学生的生活体验交集很小,为了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教师十分有必要拓展教学的素材来源,尤其是将数据素材引入教学中来,通过各类公开渠道(如统计年鉴,统计月报,财政部门的网站等)收集国民经济与财政统计数据[1]。并在教学过程中,将财政学专业的概念与具体的数据相结合,如教师讲到财政收入结构的概念时,可以向学生展示某一地区具体的财政收入统计数据,将其中各分项收入来源逐一介绍。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地区财政收入结构会有不同?影响其结构特征的深层次因素有哪些?当学生通过数据展示的结果将思考深入到这一层面时,便会拓展学科视野,将财政问题与宏观经济环境相结合,从而站在更高的视角上去思考问题。

二、强调方法,指导学生分析问题

对于数据分析方法和工具的掌握往往是财经类专业本科生的弱项,当面对一个具体问题时,如何使用数据作为原料进行分析是学生量化分析能力提升中最重要的一环[2]。量化分析方法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数据收集方面。首先要指导学生熟悉常用的数据来源渠道,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演示通过哪些渠道查找数据,课后也可让学生继续寻找其他的数据来源渠道;其次,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在课上展示和讲解各数据来源的查找方法、常用指标和特征;最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财政经济共享数据库的建立,最终的数据库可以让每一位学生进行使用,以激励学生的参与热情,表格设计、指标选取、数据录入、解释说明等一系列流程均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实践中发现数据收集的具体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逐一解决,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据查找和收集能力。数据管理方面。量化分析中对数据的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应该指导学生重视这方面能力的提升。财政类的数据往往来源于政府的统计资料,每一年度甚至季度和月度都有新数据产生,对于已经建立的数据库,需要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都要时时关注数据的更新和完善,如何将已有数据的错漏进行修正,如何对数据进行更新,如何对出现的新问题(如统计口径的调整)进行数据的完善,都需要学生在日常的管理中逐渐找到处理方法并形成习惯。数据分析方面。教师针对财政学的专业特点,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各类财政统计次级指标的计算方法,财政指标的比较分析,财政指标的趋势性分析等基本分析方法,旨在教学过程中就让学生有机会熟悉未来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些基础问题。此外,还要指导学生熟悉展示数据分析结果的方法,通过各类工具软件的简单应用(如Excel、PPT、Eviews等),让学生将分析的结论以直观的方式准确传递给他人。更进一步的,可以让学生深入运用统计学的因果推断方法,建立诸如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量化分析模型,探讨经济背景等因素对财政现象的影响与关联,形成对理论知识更深刻的理解[3]。

三、取长补短,持续提升量化分析能力

财政学本科阶段的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不断通过解决新的问题来提升自己的量化分析能力[4]。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量化案例研究的形式,让学生之间有机会互评研究结果,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巩固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引入更多有关财政问题的量化分析研究成果(如财政分析月报,专题性的政策研究报告),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这些成熟的研究报告,进一步学习到优秀的量化分析方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