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04 17:18:36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第1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 职业倦怠成因 应对策略 

 

Maslach的倦怠三维度理论把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1)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即是个体对压力的评估,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2)非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即是个体对他人的评估,表现为个体以消极、否定、麻木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3)低个人成就感(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即指个体对自我的评估,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Maslach,1997)。事实上,职业倦怠并不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即时反应,而是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期里,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各行各业职业倦怠的形成及危害都并非偶然。大学英语教师这一群体是比较容易受到职业倦怠伤害的一组群体。职业倦怠不仅对教师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起着明显的阻碍作用,而且对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教师专业发展、全球化人才的培养起到制约作用,值得引起社会及个人的广泛重视。 

 

一、大学英语教师的困惑及职业倦怠成因 

 

笔者先后于国内两大外语院校从教大学英语八年整,常有这样的体会:非英语专业(俗称大外)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学习兴趣及热情相对较低,而教师较早出现职业倦怠现象的机率也较高。面对大学英语四、六级等考试压力与课堂改革势在必行的迫切要求,教师不得不在应试教育与课堂创新二者中游走,企图找寻中间道路的同时却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工作付出与其成就感难成正比,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出于社会偏见,或是传统的错误看法,大学英语教师在专业圈子里似乎被看作是处于类似二等公民的位置。同样令人忧虑的是,许多大学英语教师本身也有着较强的自卑感,认为自己在长期的大外教学中,专业没有增进反而退化,在教学科研、业务发展及专业深入研究方面不如英语专业教师。于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思进取,面对压力困惑感到力不从心,放弃努力的情况不在少数。以下,将从通过了解大学教师中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种种困惑入手,分析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成因,进而从教师个体的视角提出有关应对方法。 

成因一——教学工作量大、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的困惑 

众所周知,大学英语很难像专业英语那样实行小班教学,通常都在50人以上,多则是上百人的大课堂,其教学工作的强度是小班教学的多倍。而面对学生人数众多的课堂,教学效果实则难以把控。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课后备课及作业批改量都异常繁重,迫使教师处于非正常的高负荷运转中,极易导致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且身心互为影响,健康状况亦令人堪忧。长此以往,不少教师尚不到七年之痒的工作阶段,就已经在工作中提前出现衰退的迹象,职业倦怠状况由此产生。 

 成因二——应试压力与教学创新冲突的困惑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地深入,传统的应试教育有待逐步改革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上教师的教学日程。然而,一方面要求素质教育,一方面却仍需强调考试的重要。传统的教学方式虽不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但却可以帮助学生应对复杂的考试,掌握足够的应试技巧。尤其是当下的诸多考试仍将一些连英语是母语的人也常犯的细微的错误来体现考试难度,大外教学自然就难以脱离应试教育的轨道,而教学创新、兴趣课堂则无从谈起。事实上,作为教师,深知这样的教学活动与提高实际的英语应用能力毫无关系,反而往往会把学生引入歧途,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同时也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则和测试目的,但也只能慨叹一己之力实在有限,但求不要误人子弟。于是,面对课堂上无精打采的学生,不少教师也坦言其内心迷惑而无助,甚至会感莫名的亏欠与自责。 

教改原本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校方如若过度强调教学创新,学生也一味期望课堂的趣味和新颖,教师则不得不否定自身既有的传统教学经验,以迎合多方的期待,把原本熟悉并行之有效的老方法都抛掉,竭尽全力使自身在课堂上改变原有的风格。即便如此,跟前卫的教法相比,仍自觉落伍老套,岂能不心有戚戚焉? 

成因三——疲于教学,无暇顾及科研,职称上不去的困惑 

由于教学任务过重,备课量大,同时还必须兼顾家庭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师业余能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其实是相当有限的。疲于教学,无暇顾及科研,职称因此也久久上不去,这也令许多教师叫苦不迭。尤其是评职称期间,不得不以牺牲睡眠及健康为代价,经常挑灯夜战,以期早日,评上相应的职称。为此不少教师选择去研究容易的其它领域,无法兼顾专业兴趣。写论文成了疲于应付,毫无成就感可言。为了评职称,大外教师们还不得不花大量时间来补习那些完全没用武之地的第二外语。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职称评定大多是以发表相应档次的论文及规定数量为重要参数指标的,这使得长期以教学为重,经历了多年论资排辈等待的教学型教师们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教学能力平平,亦或是刚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尽管上课时间不长,但由于有相应,很快评上了高级职称,其岗位和工资都遥遥领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挫伤前者的工作积极性,或导致原本敬业爱岗的心理失衡。 

成因四——教师进修发展的困惑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第2篇

一、困惑与思考

1、修与必修的界定

困惑:许多高中语文老师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必修课程的教学,除了重视了过程性的三维目标、凸显学生自主性之外,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差异不是很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选修课该怎么上呢?是不是只是让学生来一个“自主选课秀场”之后,让它沦为另一形式的“必修”呢?

思考:必修课侧重于知识的掌握、积累与运用,而选修课更看重对知识的理解、感悟、体验、实践与探究;必修课侧重做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储备,而选修课更看重学生的兴趣培养、体验拓展、探究纵深,有着更鲜明的自主性;必修课要保证语文教学的基础与均衡性,而选修课则关注个性的培养与发展。

2、选修与高考的关系

困惑:在当代中国,任何一项教育改革,如果无视高考这根神奇的魔棒的威力,其推行过程必然是四处碰壁,其结果必然是头破血流。选修课,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教学目标的飘忽,让一向习惯于操练“规定动作”的语文老师失去了主张。这真是“给我更大的空间,我反倒感到茫然;给我更多的自由,我反而失去方向”。如何搭建架通选修课与高考的桥梁,也是许多语文教师挥之不去的“苍茫心事”。

思考:与新课程相呼应的新考纲提出:“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如果不通过选修课着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必然无法成功应对新高考。就在2007年9月12日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会上,教育部长周济透露,目前的中考和高中招生制度将进行重大改革,以克服我国教育中“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的“致命弱点”。今年琼、宁、鲁、粤四省区新鲜出炉的新课标高考试卷,已经出现了选做题,其着眼检测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相信今后这样的考题会更多,权重会更大,所以开好选修课与高考并不对立:我们所真正该关注的是,如何搭建选修课这―平台,以及怎样有效地用好这―平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应对新高考。

3、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定位

困惑:“选修”,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有所“选择”,有所“研修”,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理所当然应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选修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谁将掌握更大的活语权呢?老师若在选修课堂上,仍然实行满堂灌,越俎代庖,包办一切,那岂不是变成了“有进无修,你选我教”了吗? 思考:选修课上,教师角色具有多元色彩,既是组织者、管理者,也是参与者;既是施教者、引导者,也是学习者,地位上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不要紧握话语权不放,而应积极参与、融进学生的研修活动,学会倾听,与学生平等对话。

诸多困惑构成的层层迷雾,萦绕在语文教师的心头,不由得我们不去思考。如何拨散迷雾见青天,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选修课修习之路呢?

二、寻找突破口

1、迅速切换教学理念,切实构建师生鉴赏、探究、研习的平台

选修课,实质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延伸、拓展、提高和升华。简单粗暴地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或将必修课的补习课,上成应试的训练课,上成大学的选修课,都有悖于增设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初衷。《论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习”字的本义,就是小鸟反复地练飞的意思。选修课,该是且学且习的课程。所以选修课应将“自主、合作、探究”落到实处,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在合作中探究,在研习中感悟,真正做到学有所思,悟有所得。

2、教师要重视业务的“再充电”与“升级”

如果一个语文教师业务素养浅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迂腐,势必严重制约选修课的实际效能。所以,除了观念的更新,语文教师的业务的“继续充电”就成了重中之重。所以,教师应该自我继续教育,重视在岗进修,多读书,勤钻研,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努力做一个主动学习、勤于积累、敢于创新的底蕴丰厚的高中语文教师。

3、评价方式要有弹性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困惑;兴趣

一、学生兴趣不浓,动力不大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老师、领导都追求成绩,但由于语文试卷评分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都能拿到比其他科更好的成绩,如作文,只要学生的作文字数符合要求、中心观点明确、审题准确,那么作文分数一般都在40-49之间,如果再加上语言优美,布局合理,那分数更是在50分以上了,所以语文试卷上只要作答了就无零分,因此许多学生认为语文学与不学都可以拿到好成绩。他们更愿意把精力放在数理化上面,缺乏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动力。在语文学习方面,他们只做到了上课翻书,下课合书,其余时间决不翻动书。像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周围的文化氛围并不浓厚,家长也不重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甚至很多家长认为学语文就是识几个字,没有进行有计划的培养。而我所带的班级,属于学校的普通班,这种不重视语文学习的现象更是严重,更何况全班40人,每次考试成绩在90-99分之间的人数占全班的三分之二,相比其他理科十几分、二三十分的成绩来说,真是高出很多。努力学习的学生与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之间相差也不过是1-8分。这样的情况发生几次之后,好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不到成就感,学困学觉得,我不学习也可以得到不错的成绩,那平时还费什么劲。时间久了,大部分学生都对语文学科失去了兴趣,没有了动力。

二、阅读面过窄

每个高中语文老师都知道阅读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建议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理想很美好,现实又如何呢?高中学生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对语文学科又缺乏足够的重视,所以不管老师如何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学生就是不买你的账,依旧我行我素。这样就导致许多本应该在课余时间完成的任务,而教师只得从课堂上那宝贵的四十或四十五分钟中分出时间来讲解作家生平、主要作品、主流思想等内容。如果教师不讲解这些内容只顾上课,又会发生许多哭笑不得的事情。如我在为学生讲读《林黛玉进贾府》时有一个学生问我曹雪芹是男是女,我当时不知该说什么。可是用了课内时间教学任务又无法完成,只能占用下一节课的时间,周而复始这个问题让你永远不知该怎么解决。

三、教学内容与考试卷联系不大

现在,许多语文老师都发现了一个和过去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大部分学生早读时宁可背单词背数理化公式也不愿意读语文。为什么呢?有一次,在学校考试工作结束以后,我把成绩特别差的学生叫到办公室询问他们原因,他们满脸无辜地告诉我:“英语我把书背完了保证能得高分,数理化公式我背了能做题,语文我就算把书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又能得几分?最多在名句默写上得六分,上高中后,父母都希望我们能考上大学,我也想上大学,可语文课堂上的课文,考试又用不着。”期末复习语文老师更是尴尬,英语老师忙着检查学生的单词默写,数理化老师忙着印模拟考试卷,而语文老师该带着学生复习什么内容?让学生把一学期的课文再读一遍?更何况许多学校周考、月考、期中考、期终考形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在这样的氛围中又有几个学生愿意把时间花在努力一年也可能没有提高几分的语文学科上呢?

四、尴尬的语法教学

现在初中、高中语文教学都在淡化语法,那么作为语文老师教还是不教,这个问题总会在脑中纠结,难以选择。不教,考试时文言文的翻译题经常会用到语法;教,就要从头讲起,又没有时间。而文言文中的介词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是常考句式。语法的枯燥更是让学生避之如虎。据有些资料显示:有95%以上的学生对教师的语法教学不感兴趣,有65%和88%的学生认为语法教学作用不大。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要求:理解并翻译句子。它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将个别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它虽然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考查,但同时也涉及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特殊用法等多种文言文知识。文言文翻译题型固定、分值高。所以教还是不教,该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这些只会让你越来越迷惑。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还存在着许多困惑,但这些困惑正是需要我下功夫研究的地方,只有解决了这些困惑,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这更是我作为一名高中教师的责任。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第4篇

科任教师的困惑及解决策略

科任教师的困惑 课标要求,第一学段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兴趣不强。在课时紧的情况下要求学生掌握这些生字,显得任务重、困难重重。为了完成识字教学任务,一些语文教师经常挤占其它科目的上课时间,但识字效果还是不理想。是否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解读 这些教师的困惑折射出他们教学途径和方法的单一,没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识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将识字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他们处处留心,在耳闻目睹中识字,这样就能广辟途径、化难为简,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快乐识字,扩大识字量,提高识字效率。

对策一 巧用资源,拓宽识字途径。一是开发学生群体资源。科任教师的姓名、学习科目名称、同学的姓名和住址等均可成为识字资源——可以在开学伊始,把班上学生的名字贴在他们的书桌上,引导他们在课余交流、认识,变有意识字为无意识字。二是巧用学校环境资源。校园里一句句催人奋进的名言警句、一幅幅图文辉映的宣传画、一幅幅名人画像……如金光闪闪的校名、充满温情的提示语、“让童心装满梦想,让童年弥漫书香”等宣传语均可以成为识字资源。三是巧用社会生活资源。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事物,如食品包装袋、路标、站牌、广告牌(语)上的字,并时常开展与“我和身边的汉字交朋友”等活动。如针对现在许多学生喜欢观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动画片,以及社会上带有喜羊羊等卡通图片商品琳琅满目的现状,笔者请学生收集相应的食品包装袋,并引导他们就包装袋中的信息进行交流、分享。

对策二 巧寻规律,激活识字方法。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大,如果让学生被动地记、机械地抄,他们马上会厌倦。汉字虽然千变万化,但还是有些规律可循的。教师如果能根据汉字特点,授人以“渔”,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方法,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积极主动识字的愿望和能力。如可以用分拆记忆法、实物演示法记、联想法、比较法、加偏旁法、加一加、减一减、故事法、儿歌识记法等方法帮助识记生字。生字教学时,笔者也时常加入“比一比谁的识字方法妙”的环节,鼓励学生采用最轻松有效的方法记忆生字,并对一些学生的方法提出赞赏。这样的课堂,学生兴趣高涨,识字效果较好。

学生家长的困惑及解决策略

学生家长的困惑 孩子学习生字时记得快,忘得也快,每次在家听写都会出现不少的错别字,孩子学习过的生字回生现象严重。不知有哪些办法能够减少回生现象的发生?

解读 家长的困惑,从很大程度反应了学校识字教学的效度不够,需要教师针对性地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根据儿童遗忘规律,还需不定时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生字进行复习、巩固。巩固生字的最好办法是再现,即在语言环境中多次见面。如果长期这样做,还会激发出新的识字兴趣,进一步扩大识字量。

对策 多管齐下,提高识字教学的效度。一是先入为主,强化识记。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经常发现同样的错误会在同一个孩子身上出现许多次,如班上某一学生写“器”时总是会少写“、”,发现后哪怕叫他重新写十遍,过后他遇到该字时还会少写。从这种现象来看,“先入为主”的道理在认字过程里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指导孩子第一次认字时,就要研究汉字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利用声音、情境、动作加强汉字与事物的联系,给孩子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如果在开始认识“器”字时,就告诉他们“这里的‘、’就像机器上一个特别重要的螺丝,千万别弄丢了,否则机器就启动不了”,这样的形象解读,在孩子听来既有趣又好记,孩子写错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二是游戏巩固,再现生字。游戏是孩子喜闻乐见的活动,把游戏运用在巩固、复习生字中,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搭建平台,享受阅读。多认少写、认写分开的教材特点,使学生提前阅读成为可能。因而要鼓励孩子尽早阅读,引导他们读童话、童谣、儿歌、小报、韵文,让他们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和这些字“打照面”。

学生的困惑及解决策略

学生的困惑 班里有许多小朋友能认很多字,还能看得懂课外书了,而自己却还有不少的字记不住。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还不如他们?

解读 受记忆力、学习习惯、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的识字能力表现出一定差距是很正常的。教学中不能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要允许他们有差距。特别是对待学困生,一定要用温情感染,让他们对识字始终保持温度与热情。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第5篇

关键词:兴趣及积极性 教师的作用 课文的地位 多媒体 角色及修养

不知不觉间,我从事语文教学已经二十多年了,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在试图努力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但一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让自己满意的方法,反而困惑很多。或许有些也是我们的共同的困惑。现将我的几点困惑归纳如下:

一、怎样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累,老师更累。老师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创设情景似乎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

二、教师在课堂上应起何种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已形成共识。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什么角色,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呢?现在似乎很时兴教师做学生的尾巴,做课堂的主持人,起串联过渡的作用。这种做法是否符合课改的精神?很多教师对学生不管是否独到、是否有道理的见解,所做的只是一味叫好或廉价的赞颂。这对过去教师一言堂大搞话语霸权的做法是一种反动,但似乎又走到了问题的另一面。据说,这样的做法,是为了尊重学生理解和思考的权利,是为了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的见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果是幼儿园,这样做还说得过去。先让学生敢说敢想,不要给学生思维套上一个个框子,本意是好的。但作为一个中学生,如果还只是满足于让学生敢想敢说而不追求说的质量和思维的质量,要求恐怕太低了吧。如此下去,我们培养出来的将是一批敢说话,却不会说话,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却只是说一堆废话或者胡搅蛮缠的“人才”。不错,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并非所有的答案都对;所有答案都可以,也并非所有答案的质量都一样好。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如果不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质量,发挥教师的作用,尽教师的责任,那实在是一种罪过。培养出唯唯诺诺的学生是罪过,培养出信口开河、满嘴胡说的学生何尝不是罪过呢。廉价的歌颂对于有一定认知水平的学生,尤其是有点思想的学生,即使不以为你是在调侃,是在恶意嘲讽,也是没有一点益处的。

三、怎样确定文本的地位

文本即通常所说的“课文”。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已形成共识。但怎样确定文本的合适地位呢?是否文本由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下子就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成了阅读教学引入话题的引子了呢?

县市教研员下来听课,我们通常是这样来上课的: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有关文本的阅读教学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拓展阅读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模仿写作发散思维训练上。至于语文优质课竞赛,那就更热闹了。又是多媒体,又是学生上台表演课本剧,甚至花七八分钟让学生讨论与课文并无必然联系的材料。四十五分钟看录像听歌跳舞画画似乎什么都有,惟独语文没有了。这样上课,这样的手段对文本的解读、对语文素养的提高究竟有多大作用呢?一位优质课获奖老师在上唐朝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时,花去近十分钟让学生绘画以表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为什么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诗句的意境呢?难道语文课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本解读虽然不是阅读教学的唯一任务,但阅读教学总是以一定的文本作为载体展开教学的。把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放到一个可有可无的次要位置,随心所欲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过程,是不是走入了语文教学的另一个误区?

四、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对待多媒体

现在的课堂教学,似乎没有现代化手段就是一节不成功的课。所有的优质课比赛中,没有不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大多数老师都会认为课件用的越花哨,课就是成功的。在这里,我很困惑:课堂教学中老师能代替的、生活中有实例的,有时候只需要一块小黑板就可以达到目的,需要用多媒体吗?是否应该把“应用多媒体”作为评价一节课好坏的一项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对待多媒体?多媒体在哪些情况下适合为教学服务呢?

五、关于“语文教师的角色和修养”的困惑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像于漪、钱梦龙等特级教师那样,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先进的教学理念、纯熟的教学技巧,而且要有高尚的师德、进取的精神、无私的爱心。诚然,教师的修养是决定语文课质量高低的关键。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应该有:

一手好字,满腹诗书;一笔好文,满腔真情;一颗爱心,满面春风;一个性情中的“真”人。难道真的做到了这一切就成功了吗?!

六、关于“如何做一个精神领袖型的语文老师”的困惑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第6篇

一,理论如何打动群众,73.4%的受调查干部对此深感困惑。从方式和内容上看,当前一些理论宣传没有创新,大多报刊杂志的理论栏目版式陈旧,形式过于刻板、不够鲜活,内容不够贴近现实;理论文章大多充满说教语气,高高在上,缺乏感情,没有吸引力,板着面孔,拒读者于千里之外,打动群众更是无从谈起。一些受调查干部指出,目前的理论宣传报道在数量上是比较充足的,但问题在于,没有很好地在高端权威的理论刊物和普通百姓之间搭起一座桥;面向群众、能为之解疑释惑的理论文章和书籍较少。理论文章应该从生活中、从群众中来,而不是专家学者们关起门来想当然。有时候即使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党政干部,对一些高深的理论文章也难以把握,更难以担当起向群众解释清楚的职责。很多党政干部建议,应针对不同对象,使用不同的形式和语言。呆板晦涩的文件语言,很难使群众入耳入脑。对老百姓进行理论宣传,应该在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上下功夫,不要搞太多的名词、太多的概念,以致把理论弄得玄而又玄,让百姓摸不着头脑。

二,理论如何与工作结合,指导实践。69.4%的受调查干部对此感到困惑。在人民论坛记者的调查采访中,很多党政干部表示,他们最需要看得懂、说得清、用得上的理论。如果对自己的实际工作没有帮助,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大打折扣。一位基层干部对记者说:“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事情,要做通老百姓的工作,要上下沟通意见,要争取财政等支持。我们经常碰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又没出来,真着急!”一位从事干部培训多年的党校教授告诉人民论坛记者,当前基层干部在上理论课的时候,觉得老师泛泛地讲授理论知识,不解渴、不过瘾,他们最想探讨现实热点问题,最想实现理论与工作的紧密结合。

三,理论学习重形式轻实质,为学习而学习,缺乏效果。55.1%的受调查干部有这方面的困惑。一些党政干部指出,当前理论学习不少是流于形式,真正有需求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比较少,以致造成一些党政干部对理论学习的心理疲劳。在一些地方,党政干部理论学习不深入、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理论学习计划欠科学,结合实际少;形式较单调,成效不明显;学习理论喊得多,做得少,往往是文件来了传达学习一阵,求新不求深,过后就放下,并没有认真学进去。

四,理论学习方式方法有待创新。51.6%的受调查干部对此存在困惑。理论学习像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没有深入实践,学习的形式过于刻板,不够鲜活。应当改进理论学习的形式,在集体学习的基础上,增强广大干部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和信心,使学到的理论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可以把学习成绩纳入绩效考核评定体系,从利益上促使领导干部学习兴趣的增加;有干部建议,可以寓教于乐,把理论用新的形式来承载,比如说举行辩论会、播放主流电影等等。学习效果不是简单学习多少小时或者写多少心得体会就可以衡量的,必须以工作成效为检验的唯一标准,要看是否推进了实际工作的发展;评估的主体也不能仅仅是上级组织,而更多的应该是下级组织、学习者个人、广大人民群众等。要把先进的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与思想引进党政干部对党的理论学习的评估中。

五,一些党政干部对理论重视不够。50.4%的受调查干部有此困惑。尤其是一些部门领导同志,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或者误区,认为理论宣传是说教,只是为了上级要求而学习,为了宣传而宣传,主动性不够。还有一些党政干部对理论缺乏应有的自信和勇气,可以说是“论理色变”。有的党政干部认为,搞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是高层领导和专家们的事,自己人微言轻,阅历浅薄,轻易放弃理论思考;还有的党政干部有“三怕”的顾虑:一怕自己思维浅薄出“洋相”;二怕“班门弄斧”、自讨没趣;三怕结论错误贻误工作。对此,有专家指出,党政干部的实践经验对理论创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能妄自菲薄。

(执笔:人民论坛记者杜凤娇)

责编/(见习)袁静美编/李祥峰

讲老百姓最关心的事、解老百姓最困惑的问题

湖南省衡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成新平:在一些地方、在一定程度上,理论学习还存在着从本本到本本的现象,还有的脱离实际,拘泥于个别词句,不能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看待和分析国内外形势、把握发展规律。理论创新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讲老百姓最关心的事、解老百姓最困惑的问题,才是我们理论创新、理论宣传报道的着力点。否则,简单地做政策的注释,只会是自说自话、自言自语,说不到群众心里去,就发挥不了理论应有的功能。

营造学习理论的浓厚氛围

湖南省邵阳市双清区宣传部副部长张雪珊:各级党政干部要带头营造学习理论的浓厚氛围。不学理论、不学技术、忙于应酬、忙于打牌的干部可以说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我们需要的不是高超的牌技而是高超的理论水平和高超的工作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理论和创新理论,亲自做笔记、亲自研究如何更好的发展,踏踏实实地做些调查研究工作,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落到实处。

既要发挥老同志的作用,又要培养年轻的研究队伍

北京房山区政策研究室张斌:当前理论宣传有时候不注意互动交流,只是以教训的口气进行宣讲,看不到群众思想活跃、掌握信息多的事实。形式上文章太长、文风呆板,不吸引人。现实中,理论研究队伍严重老化,许多掌握重要课题的同志虽然水平高,但早已脱离教学、科研第一线,知识结构老化;甚至有的老师只是挂名,并不研究;有些老师理论课讲得很沉闷;有些老师自己知识视野不开阔,理论更新不充分,论证不严密,讲起理论来缺乏底气。这样的宣传大概只会适得其反。建议在理论创新过程中,既要发挥老同志的作用,又要培养年轻的研究队伍。

让普通老百姓感受到理论学习的价值

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张晓侠:目前对于党的理论的宣传报道在数量上是充足的。问题在于,从内容上看,理论创新不足,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也不明显;从传播途径来看,理论本身太严肃,高高在上,没有和普通人的生活结合起来,不易读、不好读,老百姓自然就不读。如何增强全社会学习理论的兴趣,最核心的是要让普通老百姓感受到理论学习的价值,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有什么意义。

从理论宣传的角度来讲,媒体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它起到一个上传下达的作用。但现在党报离高端太近,离群众太远,自然让人产生抵触情绪。建议把理论学习成绩纳入职称等评定体系,增加大家理论学习的动力。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第7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巧用母语;策略

一直以来,母语是否可以介入英语教学这一话题总是备受争议。主张在外语教学中肯定母语的作用并非新观点,这完全可以在外语教学理论中找到依据。不过伴随着各种新理论的冲击,纯英语教学的呼声越来越高,教师们在英语教学中用到母语时变得遮遮掩掩,母语似乎被排除在英语教学的门外。笔者通过十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虽然母语与英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在语音、语序、语法等各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对英语学习有着一定的阻碍,但是母语在英语学习中也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不盲目回避母语,发挥母语之长,才是英语教学的科学之法。

一、困惑篇

困惑一: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需要,越来越多的外教英语培训班的出现和大肆的宣传,纯英语的教学氛围大行其道,母语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地位越来越弱。母语在小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已逐步变为“鸡肋”。

困惑二:纯英语的课堂教学给学生创设了英语学习的氛围。但有时教师为求用纯英语表达,可用简单母语说清楚的问题却要用复杂的英语进行描述,学生脸上一片茫然。

困惑三:在某些公开课上,教师为展示个人的英语素质,使用纯正的口语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变成了看客,对英语学习产生了疏离感。

二、思考篇

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母语与思维的关系和外语与思维的关系有共同的地方。这就是说,外语作为一种第二信号系统,在实现它的功能时,可以同母语一样,与思维直接联系。但是讲到母语与思维和外语与思维的共同点的同时,还须承认,它们之间还存在着重大区别。这些差别主要是由掌握母语与掌握外语的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所决定。

一个人学习和掌握母语都是自幼开始的。幼儿学话的过程是和言语器官的成长、发育过程同时进行的,也是和思维的过程相辅进行的。因此,这个过程是和思维能力的形成同时进行的自觉过程。而小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已经有所不同,他们的言语器官和思维器官虽然还未发展成型,但他们的思维已和母语建立了直接和牢固的联系。母语和思维的联系是自然的,而外语和思维的联系却要把思维从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这个过程是不能离开母语的。

三、实践篇

(一)借母语记忆单词――低中年级

在小学,虽然学生的普遍年龄还比较小,但是母语已经在他们的脑海里和生活中深深扎根了,因此在学习外语过程中以母语为认知基础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小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有限,特别是中低年级,单词如果靠机械性地记忆,效果很不理想。如果适当借助母语,记忆效果就好得多。

比如编一些双语儿歌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1A Unit 10 Colours时,笔者就编了这样的儿歌:“green,green,绿树叶;red,red,红苹果;yellow,yellow,黄香蕉;blue,blue,蓝蓝的天;brown,brown,巧克力。”把单词融入双语歌谣中。孩子们通过吟诵这样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儿歌,在享受英语学习乐趣的同时也记住了单词。

(二)借母语积累语法――中高年级

随着英语学习的不断积累,到了小学高年级,英语语法的介入是不可避免的。对于语法知识和一些术语的使用,比如区分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和一般过去时三种时态,如果要用英文描述各时态的概念以及区别,恐怕解释了半天学生还是一知半解,如果改用中文讲述,学生很快就理解了。也就是说,学习者可以利用他们的已有知识来学习领会英语的语言规则,从而促进英语学习。另外,对于一些学生容易混淆的语法点,也可以借助双语歌谣突破和记忆。

如区分be动词is,am,are的用法时,笔者编了这样的儿歌:“单数is,复数are,还有I am和you are。”为了区分英式时间表达法中的past和to,笔者编了这样的儿歌:“past超过to不到,先分再时要记牢。三十之前past,三十之后to帮忙。To的用法有诀窍,分钟请用六十减,小时前面请加一。”笔者发现,这样的儿歌,高年级的学生只要稍稍读一读就能理解,对于帮助他们理解语法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并且不容易遗忘。

(三)借母语语音训练――贯穿小学阶段

目前小学阶段并不系统地学习音标,即使高年级的语音部分也不注明音标,只是把含有相同音素的单词放在一起让学生辨认。但是随着对学生词汇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学生又没有音标帮助记忆,常常是当堂课记住了,下堂课又忘记了。有些学生为了能记住单词的发音,又苦于找不到相应的符号来标记时,只得借用汉字来注音。由此会造成误读,以致在朗读句型与对话时,语音语调生硬,发音不到位。如果能结合母语,发挥它的优势,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缓解这一难题带来的压力。笔者曾尝试用方言记忆音标的方式,几年的实验结果表明,效果明显。

以无锡方言为例,大部分辅音音标都可以用方言读出,比如[p](泼)、[b](拨)、[t](脱)、[d](夺)。还有学生容易遗忘的音标,如[h](黑)、[w](活)、[t∫](吃)、[?] (杰)[tr](阙)、[dr](掘)等。元音音标有部分也可以用方言读出,如[ae](晚)、[Λ](压)、[i](蜜[mi]去掉[m]音)、[e](为[we]去掉[w]音)等。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用方言进行适当的标注,学生觉得既亲切又熟悉,提高了记忆音标和单词发音的效率。如果能在小学生英语学习的起步阶段就介入这一方法,到高年级,学生记忆语音就不会觉得困难重重了。

综上所述,母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笔者并不是说用得越多越好,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创设纯英语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领略英语的魅力。英语教学中应尽量多用英语进行交流,必须注意的是使用母语只是一种用以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而不是最K目的。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所学英语,用英语进行交际。所以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摒弃完全排斥母语和过分依赖母语两种不科学的做法,活用母语,同时介入英语文化语境要素,扬母语之长,才能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昭苑,罗宏.述评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4(03):94-96.

[2]何琳.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谈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4):104-107.

[3]宋志强.浅谈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1):44-45,56.

[4]施婉清.初中英语教师反思性教学的实践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5]徐静.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反思行为调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第8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英语困惑 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化,外语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积极推进小学英语教学以来,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在教学目标上,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部分学生还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单词和常用句型,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积极的学习热情,语音准确,语调自然,为初中进一步学习英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我短暂几年的教学时间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大家去深思,那就是小学英语教育现状的问题。现在就我所任教的学校实施小学英语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与大家共同进行分析。

1大班英语教学中,学生缺乏锻炼的机会,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一位孩子。

我校共开设8个教学班,其中接受英语教学三到六年级有6个教学班,平均班级人数在40人左右,班级人数过大确实是教师实施英语教学的困惑。对于学习语言来说,人数在20到30人之间为佳,因为学习语言是靠交流,而且英语课不同于语文、数学等科目,它是一种"技能"课,是一项活动。其教学一般应遵循交流性原则、情景教学原则、趣味性原则、听说领先原则,因此班级大小直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着教学效果。例如:在日常对话、游戏、角色扮演等等,人数多了往往很难在这些方面照顾到每一位孩子,多数学生必然不能加入到活动中来,学生参与率不高,操练不到位,缺少必要的复习、巩固、交流,一段时间甚至一节课下来,就不易掌握正确的语音,学生所学的知识被遗忘得所剩无几。而每一堂英语课前短短的几分钟的复习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2师资的缺乏、课时量的不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按照教育部规定,小学英语课一般每周安排长短课时各2课时。即折合为长课时(每课时40分钟)3课时,每个学期按17个教学周计算共51课时。而按教学大纲要求,我们所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英语教材共六个Unit和两个Recycle,每个Unit所需要的时间为六个课时,每个Recycle所需的时间是3到5个课时,教学时间大概在48课时左右,教育部规定的小学英语学期课时51课时刚刚合适。但由于我校英语专业教师的缺乏,专业英语教师只有两名,其中有一位教师还兼职其他科目的教学工作,本来英语教师都缺乏,再加上教学班级的不断增多,学校只有将周课时3课时改为2课时,这就导致了英语课时的递减,无形中每个英语教学班级学期课时量却减少了17个课时,学期34课时量远远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51课时,学生学时达不到国家标准,教学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

又从我个人的周课程表结构上来看,我们的小学英语课都安排在每天下午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早上的课程几乎被语文、数学两个科目全部给占领,英语课程差点被其他学科拒之门外了。英语和语文一样,都属于语言,而学习语言最佳时间是在早晨,更何况对于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强的小学生。夏天到来学生往往在上完下午一、二节课过后,学习负担过重,已经是疲惫不堪,再有兴趣也是力不从心想打瞌睡了,面对这些孩子刚上完两节英语课的老师也是身心疲惫,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的种种事实是我在小学英语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在此我看到了我们孩子的苍白和无奈,感到教师的无助,我所面临的困难同时也是其他从事农村小学英语教育教学教师的困惑。比如:师资的缺乏、课时量的不足、教学设备的匹配……都在短时间内解决不了的。作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我选择了小学英语这一特殊的专业,就有责任、有义务去努力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人们常说:"教育技术的落后,影响的是局部;而教育思想的落后,影响的是整体。"在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层出不穷的今天,我根据我面临的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的现状问题,在努力寻求一条走出困境的希望之路。

对策:

⑴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

当新课程标准与新教材的颁布实施,教育教学改革这股春风吹进我们的校园时,新课程把我带进了新课堂。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小学英语教学本次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的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在教学观念上,我先要明确小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小学英语不把语言知识作为教学目标,而是把培养学习兴趣、培养语感、打好语音语调基础、培养交际能力,以及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其次要改自己以前陈旧的、单一的教学方式。

在转变自己教育观念的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的提高,作为小学英语教师要有较高的素质如:具有丰富的母语与英语背景文化知识;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掌握英语歌曲教唱的技巧;要有组织游戏的能力;要懂得常规教具制作与电教仪器的使用;要把握好儿童心理特征;要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创新能力等等。也就是说小学英语教师不仅具备良好的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

⑵教师树立激励的形象,让每一个孩子都充满自信心。

无论班级的多少,无论班级人数的过多。我都要把自己的心态放平衡"学生就是我的孩子,学生就是我的一切"本着这种思想来看待每一位学生。农村孩子比较胆小,羞于说英语。农村小学的学生土生土长,从小受周围特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城市小孩相比,往往会显得更加胆小拘谨、不善言谈,缺少自信心理,又害怕会说错被老师批评,因而羞于说英语也不太敢说英语。要想让他们积极向上,充满活力,我应树立激励的形象,挖掘每一位学生潜能,在此我要求自己做到以下两点:

①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认识到学生个体差异,对优等生、学困生不采取一刀切,保持一颗平常心,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多改变我自己,少埋怨环境。

②保持激励的语态和体态

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次进步,要及时表扬,用细微的语言关心爱护学生,我经常运用表情、语言告诉我的学生:"You are very good!""You are excellent!""Great!"等等。宽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做任何挫伤学生自尊心的事情。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无言加油的动作,每一句话都要从鼓舞学生出发。

⑶加强大班英语教学,努力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

目前班级人数过多是改变不了的,能否在现有的条件下,克服自己的弊端,尽量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呢?这一直是我困惑的问题,我相信有问题就必然有解决的办法。经过努力实践,我发现是可以改变的。

①分组学习是我在课堂教学实施的主要措施。分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参与率。在句型操练、对话交流、角色扮演、组织游戏上,我将每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学习兴趣组,5到6个为佳。例如在教学"What time is it?"句型时,教师说出时间,看哪一组同学反应的又快又准。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应采取行之有效激励的手势、生动形象的TPR动作,促使各个小组进行大胆的模仿、练习和反馈。在教学tall,short,thin,long,fat……单词时用手势来体现单词的含义。在教学动词fly,jump,run,sing,dance,draw,eat……教师一边读一边做相应的动作。无论教学英语单词还是句型教师都要利用姿体语言向学生展示。

②鼓励优等生、关心学困生。

在共同学习英语的同时,要善于发现和进一步培养优等生,关心那些胆小、孤僻、性格内向的学困生。在呈现新句型的基础上,先从每一组选一名同学与教师进行操练、提供重复、模仿的范例,然后鼓励他们去发展新队员采取一帮一的措施。这样既省去教师对学生参与率低的忧心,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在此基础上教师展开分组各项竞赛,大大增强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