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旧工业建筑论文

旧工业建筑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3-19 18:26:06

旧工业建筑论文

旧工业建筑论文第1篇

1.loft空间和旧工业建筑原真性的关联

Loft文化发源于纽约的旧工业建筑区———苏荷(soho)区,从其文化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loft空间成立之初就是源自于一种妥协和无奈。高昂的租金使生活潦倒的先锋艺术家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创作空间。而由于旧工业建筑廉价的租金,艺术家纷至沓来,将其改造为集居住、创作甚至是销售一体的空间形式。受制于有限的资金,艺术家对于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力度相当有限,这种无奈恰恰完好地保存了一些代表性的工业建筑构件和工业建筑空间特征,使得工业建筑的原真性得到了较为完善的保留。

2.loft空间特征

2.1高大开敞

空间,是建筑之灵魂。而loft空间区别于其他空间形式的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其空间高大开敞的特征。这一空间特征的由来主要是因为loft多为旧工业建筑改造而成,而对旧工业建筑这一空间特征的保护转化成了loft空间的主要特征。

2.2自然而真实、保留工业美学

工业建筑空间的布局和形态非常真实的反映着工艺生产的流程,是一种完全真实和理性的空间。内部空间不加藻饰,简洁真实,空间内梁、柱等结构构件清晰可见,非常理性地表达出建筑的营建逻辑。Loft空间继承了工业建筑的这种美学。

2.3模糊性

旧工业建筑空间的改造大多是在单一空间内布置生活起居、工作、艺术品展示等诸多功能的空间。因此卧室、厨房、工作室等功能板块就不可能像传统民用建筑那样有明确的界定和隔断,传统的套型模式被打乱,loft空间展现出模糊性。

2.4灵活性、可变性

loft的经营方式大都是租赁,因此使用者对其内部空间的改造大都是临时的,这些非固定的空间隔断随着租客的变更而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是loft空间灵活可变的原因。

2.5浪漫化、个性化

传统的居住空间或是办公空间中,不同的功能空间通过划分并作为商品销售给其使用者,建筑空间是一种既定的形态。而由旧工业建筑改造而成的loft空间,使用者可以通过自主的空间划分和装修来尽情地发挥,创造浪漫的、个性十足的空间。

二、基于loft空间的旧工业建筑改建策略研究

1.内部空间改造策略

1.1通高空间的融入

工业建筑相对于传统的民用建筑往往具备更加高大的空间,而最早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的艺术家们由于受制于有限的资金,往往会对旧工业建筑空间进行较为简单和局部的处理,虽然在空间内做了简单的隔断和划分,但是室内空间中往往都会保留一部分原有工业建筑空间的样貌。并形成了上下贯通的空间,而这些空间的融入也是由旧工业建筑改造而成的loft空间和普通旧建筑改造空间的标志性差别,Loft中的通高空间可以充当展示空间、商业空间等,适用于大型厂房改造项目;而在艺术家工作室、个人画廊等小型厂房改造中,高大开敞的通高空间则通常作为起居室和创作展示合一的功能空间。

1.2loft空间分隔

依据loft空间内不同功能空间对私密性的需求,可将分隔的类型划分为:弹性分隔、意向分隔、局部分隔和封闭分隔。loft空间分隔的方式主要为阁楼和屋中屋这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是loft空间区别于普通民用建筑内部分隔的重要因素,因为在时间上,阁楼和屋中屋的建造时间都晚于建筑主体,是附属于旧工业建筑的建筑构件。其次,作为loft空间区别于其他旧建筑改造的手段,阁楼和屋中屋通常都是非完全的划分,会预留出通高空间,这种局部的分隔也是loft空间的显著特征。

(1)阁楼

阁楼本意指房屋中的上部空间或工、商业建筑内无隔断的较大空间。阁楼在结构上大都依附于原有的旧工业建筑,这也是它和屋中屋这种分隔形式的主要区别。阁楼在营造之时通常在内侧设柱子加以支撑,靠近建筑外墙的一侧通常搭接在旧工业建筑的吊车轨道或是牛腿柱之上,节省了建造的材料,实现了较为经济的改造。例如上海八号桥中的5号楼(如图3)的原厂房空间开敞高大,故在改造后成为展示和信息的空间。但完整的旧工业建筑空间原样保留势必会造成空间浪费,而且也难以满足改造后建筑的功能需求。因此,5号楼还沿着原工业建筑的建筑外墙增设了四周的阁楼空间,作为设计单位的办公区域,整个空间就形成了大空间套小空间的空间组合。满足了不同使用功能的需求。

(2)屋中屋

屋中屋与阁楼利用旧工业建筑本体的结构体系有所不同,其与原有旧工业建筑联系不强,改建后的屋中屋拥有一套独立结构体系,因此屋中屋具备了以下优势。首先,屋中屋的营造对原有的旧工业建筑未造成任何的改动,旧工业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了完美的保留;其次,当需要对内部分隔进行重建时,只需拆除屋中屋的部分即可,不会对旧工业建筑带来二次破坏;再次,屋中屋的形式相当于建筑拥有了双层皮,而屋中屋内部通常是较多人员停留和使用的功能空间,需要空调和暖气等温度调节措施,屋中屋和旧工业建筑之间的空间就成了过渡空间,这层空间能够有效地减少室内温度的变化,降低了能耗。

1.3loft空间衔接

和loft分隔相对立的是,有了不同的分隔手法所产生的若干功能板块,就必然存在着各种空间之间的衔接。

(1)竖向衔接

竖向衔接多见于loft空间的水平分割,在高大开敞的旧工业建筑空间内通过水平分割的手法创造出夹层空间,就必然需要竖向交通来联系。竖向衔接通常表现为楼梯,坡道等。这些新增的楼梯和坡道大都采用钢材和玻璃等轻盈的材质,使楼梯看起来轻巧简洁,大气时尚。这些通透的楼梯还可以作为室内空间的弹性分隔手段,划分出不同的空间层次,丰富和装点了loft室内空间。

(2)横向衔接

Loft空间的横向衔接多见于垂直分隔,其主要表现为空中连廊。特别是在功能上存在联系的两个空间分别处于非首层的位置上时,就需要二者之间施以空中连廊。上海八号桥在设计时就成功的运用了连廊这一建筑元素,将8栋旧工业建筑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也是八号桥这一名称的由来。空中连廊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室外的相连,廊道在不同的建筑内外都有穿插,人们通过这些连廊就可以顺畅地漫步于旧工业建筑区之间。连廊起到了室内外空间的串联,模糊了室内外空间的界限。

2.外立面改造策略

基于loft文化的旧工业建筑往往采用新旧冲突的手法来引入新元素,这种新旧冲突的设计手法来源于loft文化中的拼贴理念,20世纪中叶的拼贴艺术深远地影响着loft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其影响下,loft空间及其外立面逐渐呈现出一种动态的、不断发展和编辑的状态,各个时期的材质都会拼贴在外立面上,显示着旧工业建筑的历史和改造进程。新材料的引入不但没有可以的和旧材料相仿,反而刻意的制造冲突。通过这种新旧材料冲突制造出强烈的对比效果。新材料体现出建筑空间的新颖和时尚,而旧工业建筑表皮则体现着怀旧气息,从而形成了商业建筑空间的亮点。例如上海莫干山M50艺术区外立面改造设计中,主体元素为厂房原有的红色清水砖墙,但这样的立面形式比较单调,不太适合与新融入的功能空间———商业画廊,因此在设计中融入了钢结构和大面积的有色玻璃,新旧材料的冲突使立面既不缺乏历史气息又充满时代感。轻盈精致的新材料一改旧工业建筑烟囱浓烟滚滚、地面污水横流的旧样貌。赋予其与时展相适应的怀旧与新颖相结合的外立面。

三、结语

旧工业建筑论文第2篇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可持续利用,SWOT分析

近年来,在国外对旧工业建筑可持续利用成功案例的启示下,国内大量的旧工业建筑摆脱了被大拆的命运,走上了可持续利用的道路,但是同国外比较,我国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工业发展要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人们的认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是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技术水平较低,创新技术不够。如何对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做出准确定位,使之成为绿地的有机组成和特色景观,并满足新的使用功能,让旧工业建筑在城市更新中,再次绽放光彩,这已是当前热门的研究课题。本文应用SWOT分析方法,对旧工业建筑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分析。并作出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策。

1、我国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现状

从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开始,北京、上海随着工业结构调整和城区功能改组率先开始了旧工业建筑的再生利用[1]。如上海苏州河畔和东大名路沿线的仓库改造为个性鲜明的艺术家创作室。但是由于技术,经济以及价值观念等问题,在城市更新中,大多旧工业建筑还是采取“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的方式。90年代初期,一些老工业建筑功能置换成餐馆,博物馆,商场,宾馆等商业建筑,开启了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的新篇章。例如,北京手表二厂改建而成的“双安商场”,昆明工艺铝制品厂厂房改造成的职工住宅都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改造案例 。

2、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SWOT分析

2.1 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的优势

2.1.1经济效益

大部分旧工业建筑都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坚固的主体结构,且基本都是钢筋混泥土框架结构。如果拆除重建,不仅会增加更多的重建资金,而且产生的建筑垃圾会破坏环境,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旧工业建筑进行功能置换,就能将其再次变为城市发展的动力,重新创造经济效益。投入少、建设周期短、投入使用快,正是当代企业家们寻求投资机会的方向标,旧工业建筑再利用为他们开启了一扇财富之门。

2.1.2生态效益

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减轻了在施工过程中对城市交通、能源的压力,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环境污染总体的34%以上是因建筑业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造成的, 这个比例远大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2]。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减少了城市更新中的大拆大建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从而减少了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纵观城市的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通过更新和改造来完成新陈代谢的动态过程,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就是城市新陈代谢的一种体现,节约能源和资源的再利用,丰富了现代城市的社会生态,实现城市的有机更新。

2.1.3区位优势

多数工业建筑处于老城区的繁华地段, 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便捷, 商业价值高、发展潜力大。如果投资商利用其很强的区位优势向餐饮、服务和娱乐场所等行业投资, 其回报率应当较高, 可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旧工业建筑的改造,避免了拆迁补偿费用,也减小了场地清理的费用。改造后的出租率都居高不下,其区位优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4 历史文化优势

旧工业建筑的历史文化性是任何新建建筑无与伦比的,时间在旧工业建筑上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正如贝聿铭所说“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了旧的痕迹,就好比一个人失去了记忆”。旧工业建筑作为城市成长的印记,记载了城市工业文明发展的历程,是城市发展史关于工业时代的纪念物。旧工业建筑如同一种超越时代的文化载体和现代设计思想的容器,旧工业建筑再利用有利于为子孙后代留下城市文化记忆和学习的范本。吴良镛先生曾说:“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存留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3]。旧工业建筑大多数具有它的地域性特点,是一个地区文化的载体,因此对于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有助于让后代了解城市发展的进程。

2.2 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的劣势

2.2.1 规划不合理,持续发展能力弱

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在主观上会受政府决策者、投资商、建筑师和公众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在改造时考虑的会不全面,出现规划不合理,从而导致持续发展能力弱。例如,798工厂改造虽然是一个独特的、成功的旧工业改造再利用的案例,但它并不是城市规划的结果,而是众多艺术家自发行为的结果。所以可以说它基本上没有规划,只是在路边、建筑间划出场地作为停车场,见缝插针地散落几个小商店。其次,艺术家对建筑的改造仅限于改头换面,通常只是简单地加一个程式化的入口门厅,缺乏对整个艺术区整体景观的营造。最后,整个改造区域环境差、卫生差,道路、绿化没有规划,从而出现就工业建筑改造后,没有得到持续使用便再次推倒的悲剧。

2.2.2发展起步慢,理论研究和法制建设有待提高

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研究,很多学者结合国内外改造实例及改造实践经验开展了对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价值的分析研究、改造再利用模式研究、改造方式和改造方法研究等,虽然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由于我国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起步比较晚,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仍不成熟,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目前国内改造项目大多为自发性,由于缺乏政府的正确指导,多种多样的转让形式和开发改造方式,导致转让和开发过程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部分成功的案例多数是在政府的专项支持下完成。相关建设法律法规不完善,旧工业园区再生利用的规划设计亦无规范可循,造成政府监管没有依据。在市场化运作中,由于法制建设滞后而引发的各种矛盾和纠纷,在实践中已经成为制约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协调开展的关键问题[4] 。

2.3 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的机遇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工业化进程加速、经济转型、社会全方面变革的城市发展时期。投资商们应抓住这一机遇,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再利用。

首先,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工业化和城市更新对旧工业建筑改造具有推动作用,鉴于这些建筑中的某些建筑尚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其正好用于发展第三产业、房地产开发、商贸超市、文化产业创意园区、大学校园等等。

其次,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旧工业建筑再利用是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国家大力提倡建筑的低碳、节能,政府拨出大量的资金支持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最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文化意识也逐渐提高,一个城市需要具有历史代表性的建筑来供人们欣赏,因此对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商机悄然而生,改造后的建筑供人们休闲,娱乐,怀旧,这些都为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4 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的威胁

我国的旧工业建筑大多兴建于上世纪60年代,由于建设时间较早,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利用面临着一定的威胁。

首先,旧工业建筑改造工程面临着与现行的建筑规范相抵触的问题, 改造后的建筑必须适应现行要求较高的规范,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其次,因为旧工业建筑已经使用了一定的年限,改造工程需涉及结构加固的问题。目前,国内的加固改造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且不均衡,技术主要集中在少数的大型企业,大多数企业并不能承担加固改造任务。而且我国现有建筑物的诊断技术水平还比较低,检测手段比较落后,也没有相应的检验标准可供遵循。常常以经验来解决实际工程中发生的问题, 迫于工程需要而匆忙得出的结论不仅会增加技术风险,更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另外,改造工程所涉及的项目内容繁冗复杂,项目管理的难度比较大,此外,缺乏专用的工程机具、器材、材料和技术;缺乏专业的施工队伍;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市场运作模式单一、封闭等因素,以及新型房地产业带来的冲击均给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的顺利实施形成了威胁。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出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的SWOT矩阵(见表1) ,并据此提出旧工业改造利用可持续发展策略。

3、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3.1重视科研,加强技术创新

国外先进国家对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己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研究成果和实践方面也有相当丰富的经验,我国目前主要是引用国外的改造技术和标准,还没有建立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的评价机制,我们需要结合我国的基本情况实现其本土化,加强改造技术的创新。并且重视改造后的管理,将绿色项目管理与旧工业建筑改造相结合,提高改造项目的绿色效益。

3.2稳中求进,平衡改造规模的发展

从单一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开始,逐步发展到从整个规划层面进行的改造。国内很多旧工业改造项目都存在与798相同的困境,所以旧工业改造项目需要进行合理规划,不仅改造旧工业建筑本身,还需要对其周边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诸如道路、园区绿化、老旧电路改造、治安管理、保洁措施、消防管道改造、路灯等,改造区域的运营后期需要专门的物业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对于单一的旧工业建筑项目,其规模的发展主要从周边的配套设计、自然景观进行整理规划;而对于旧工业建筑群,即旧工业区,如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从城市层面进行整体规划、系统改造。先对建筑物质寿命、建筑风貌品质、建筑改造的效益进行评估,划分出改造的优先次序,进行分区合理改造,典型的代表有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荷兰阿姆斯特丹东部商业码头改造、上海城市雕塑中心改造以及利用旧工业区改造形成的上海世博园区。

3.3提高认识,以绿色改造为主

旧工业建筑的改造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改造类型较少,再利用功能趋同;对节能问题考虑不足。现今,全国对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实践和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的利用、形式的把握、材料的运用等建筑设计方面,对低能耗改造的研究尚显不足;而在这个方面,德国已经位于世界前列,大量的旧建筑通过节能改造达到甚至超越现行的能耗标准所以在这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意识,加强对低能耗改造的研究。

其次,为使建筑内外获得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要求在对建筑内外环境进行改造时,尽量保留原来良好的自然环境,尽力改善原来不健康的自然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改造后的建筑尽量做到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建筑改造以后实现内部资源的循环利用。

最后,需要重视生活用水、自然环境用水和景观用水的安全性和节约性,为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制定相应的节水、污水处理回收利用、雨水收集和回用方案。总之,整个改造过程以绿色理念为主,以人为本,根据当代人的心理,进行结构合理选型,使改造成果最能满足使用者心理的要求。

3.4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型产业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时期,一方面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正进行着快速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另一方面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紧缺,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有限。加上我国处于产业的转型期,形成以旧工业建筑为核心的一系列细分产业:技术咨询、专业旧工业建筑施工产业、改造设计产业、新型材料的研发和供应产业,逐步发展成 集上述各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是我国建筑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4、结语

时间与历史改变着人们对建筑的观看方式,也改变着人们对建筑的看法,只有当建筑切实地满足了人们的生存需要,建筑才能更进一步的表达其本质[5]。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正在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前行,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机遇与挑战并存。旧工业建筑改造必须树立全新的发展战略观念,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分析旧工业建筑的优势、劣势,正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机遇与威胁, 在发展进程中不断的加大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 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力度,大力推进旧工业建筑节能改造和功能置换, 努力使旧工业建筑再次在城市进程中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陈旭,李慧民.我国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法制建设研究[J] 2013(6)

[2]付瑶.国外旧工业建筑再利用对我国的启示[J]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院报,2003(1)

[3]吴良镛.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旧工业建筑论文第3篇

关键词:旧厂;更新;改造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伴随着传统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转变,第三产业逐渐崛起,传统工业日渐式微,许多传统工业基地出现结构性衰退,逐渐荒废;另一方面,新生产方法、通讯技术、运输方式的出现,使部分原有工业基地、交通枢纽、仓储用地等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出现功能性衰退,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地及闲置厂房、仓库。它们大多地处偏僻,基础设施不完善,无法直接利用。整体拆除重新规划,投资巨大,成为城市发展蓝图上的一块“影响市容的鸡肋”。

1、国内旧工业用地更新改造相关理论研究

1.1、城市更新理论有机更新理论

即采取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每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最后集无数相对完整性于一体。强调城市整体与组成部分的有机性和有序性,蕴含着渐进式、可持续的更新思想,该理论在北京菊儿胡同的更新改造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旧厂房特别是旧工业区的更新改造同样应该遵循渐进式、可持续的原则,强调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及改造利用。

1.2、工业建筑及工业建筑集群改造理论

廖森林从工业建筑遗产改造为创意产业基地的现象出发,探讨其与城市再生之间的关系,提出工业建筑集群改造成的创意产业是城市再生的催化剂,并且认为要发挥催化剂的作用,就必须与城市共生,互相影响。孔建华认为北京工业厂区的改造要以“自然拾掇、有机更新”观为取向,保存建筑本体的真实性,保持外立面原貌,稍加创造性修饰,以适应创意产业的需求,并使之体现和扩展于北京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2、城市中旧厂更新改造的措施

2.1、工业建筑再利用空间的改造

工业建筑一般以产品制作工艺来组织空间,形成其特有的生产交通流线,以水平交通为主。在工业建筑中,其主要活动主体是产品,其生产设备、生产流线和产品运输,决定了工业建筑多为长方形大空间,空间形式简单,交通面积所占比例较少,空间利用率较高。工业建筑根据其生产产品的功能需要选择了不同的结构形式,如:单层大跨度厂房,多层大空间厂房,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空间开敞、高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大多从工业建筑转为民用建筑,改造方向主要是创意产业建筑、宾馆、商场、博物馆等公共建筑类型。尽管建筑类型各有不同,但都是以人的活动路线组织空间,一般都不会采用通长的大空间形式,而是根据人的交通流线,采用丰富的空间组合形式,使建筑空间灵活多变。

厂房空间的改造,并不仅仅存在于内部空间的改造,还包括厂房的外部空间的变化。外部空间的改造,更多的是使用加法将原厂房外部空间改造为半外部空间或内部空间;使用减法将原厂房内部空间的局部改造为半外部空间或外部空间。如:通过加法或减法增设入口空间、增设外廊空间、增设中部通道,增设屋顶阁楼等。

比如说浙江省的某工业旧建筑为例分析,建筑空间的改造利用,完全保留旧工业建筑外貌是更新改造中比较常见的方法,通过材料更新与形体修复,使建筑显示出最重要的历史信息,延续历史沧桑感和岁月痕迹,保护其历史价值。这对修缮工作要求比较高,既要运用新材料又要很好的将其隐蔽起来,不破坏旧工业建筑的原有形象。再者老建筑独树一帜的形式往往会起到标志性作用,更加吸引眼球。

2.2、建筑重建的改造法

对既有建筑进行重建的改造与室内重装和格局重构相比,是投入较高的一种改造方法,在重建改造中可以分为外立面重建、扩建加建和整体拆除再建等不同的做法。既有建筑的外立面通常是要首先予以保留的,但有时候也需要进行外立面重建改造才能使建筑获得新的生命力。如图1所示的温州创意街区,运用设计大师蒙德里安惯用纯粹造型的表达来进行了建筑外立面的改造设计,获得了较好的改造效果。在既有建筑已经不适合城市发展的情况下,将既有建筑整体拆除并进行重建有时也不可避免。在重建改造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利用旧有的材料,尽可能的进行新旧交织的再生设计,这样才能使既有工业建筑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图1温州某街区既有工业建筑外立面

2.3、对建筑材料进行更新

修复、加固与加建的材料原则出于史料原真性与可读性的要求,修补旧肌体与直接相连的新肌体应尽可能采用与之不同的当代再料,如金属、玻璃等。这也是《威尼斯》反复强调的,当然,《威尼斯》所说的“补足缺失的部分,必须保持整体的和谐一致”实际上是很难遵循的,因为“和谐一致”具有很大的理解差异,因此,差异性始终是旧肌体修复与加固的最重要原则。此外,在整体改造中,首先是力于恢复建筑原貌,把原有历史状态展现出来。在工艺方面,主要采用手工清洗的方式,恢复原有的墙面地面,对其进行防腐、防漏水的处理,从而使历史状态重新展现。

用金属修补与加固有很多优点易于识别保持了历史原真性和可读性。即使在金属结构中也可用色彩、质感、肌理不同的金属构件来形成差异对原建筑破坏较小,金属加固结构能有效改善建筑的抗震性易拆卸与修补,可再次整修工期短容易反映新旧对比效果等。玻璃作为透明材料,特别是不带色的完全透明的中性材料,没有实体感与重量感,能清晰的展现旧建筑风貌其反射性能映射新旧建筑与周围景观造成戏剧性的景观融合效果工期短容易反映新旧对比效果等。例如浙江某现代艺术工作室整个空间不变化,在进行改造之前,以水泥地面为主,墙面渗漏严重,属于废旧建筑,在对其进行改造之时,恢复原有红砖墙面的基础上,采用了玻璃、铝合金等材料,对空间作了一定的区隔和划分,与室内原有自然粗糙的结构材质相映成辉

图2某工业建筑改造现场

2.4、尺度的对比

相近的尺度产生和谐,差异的尺度产生对比。在现代生产技术的前提下,传统的材料由于加工工艺的变更可以产生更大尺度的形体,如大面积的玻璃等,尺度的变更与对比映射着时代的差距,使旧有的建筑产生了冲击下的平衡感。比如说广州中山歧江公园就很好地诠释了旧厂房与周边环境的良好处理。

首先,厂房内部场地内道路交通的组织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延续了场所的历史文脉,以网状结构的直线步道展示了工业化的线条和肌理,体现了工业生产的高效与原则性。

其次,室外公共设施设计则最大限度的利用场地内遗留下来的工业机器设备,通过使用三原色:红、黄、蓝将这些机器设备重新粉饰一新,使之成为具备观赏价值的工业景观分布于园区内。这也是歧江公园的一个很大的景观特色。在设计中,俞孔坚博士尊重原始厂区的环境和文脉,对厂区内的水体和部分驳岸都基本保留原来形式,全部古树都保留在场地中,两个分别反映不同时代的钢结构和水泥框架船坞被原地保留,一个红砖烟囱和两个水塔,也就地保留,并结合在场地设计之中,大型的龙门吊和变压器,以及许多机器被结合在场地设计之中,成为丰富场所体验的重要景观元素。

希望通过我对旧工业建筑更新改造的探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得浙江旧工业建筑的更新改造能走上多元化再利用的道路。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同时,注重考虑同旧工业建筑的呼应,唤起当地居民的记忆共鸣;在兼顾各个功能要求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高空间和土地利用率,并对旧工业建筑的整体设计规划进行长远考虑;在保护旧工业建筑的同时,进行必要的结构改造,以满足现代人的各种需求,力求用可逆性的更新改造减少对旧工业建筑的破坏;……真正寻找到适合浙江的自身的旧工业建筑更新改造原则和模式。通过对浙江旧工业建筑的高品位更新改造,改善浙江居民的生活环境,促进浙江的经济发展,保护浙江地区的生态环境,使浙江的发展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2.5、立面的保护与延续

保持原始风貌,对损坏的部分进行修复或模仿,对外部装饰精美、工艺精湛、具有明确历史风格的旧厂房外立面通常采用这种保守的方法。对立面的修复主要包括墙面、窗户及装饰细部的清洗、更换、还原。比如说需要将浙江某市的一座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欧式仓库进行改造,其外立面具有典雅古典美的比例关系,线脚细部精致美观,其的附近产业建筑的历史得到了很好的见证。业主在重新整修的过程中,采用了修旧如旧的策略,使原有的建筑形象得到了较好的保存。

3、结语

对于废旧厂房工业建筑的再利用,赋予建筑新功能,需要对建筑空间重新分割;赋予建筑新生命,需要对建筑材料加以整理和更新进行技术改造,并符合时代建筑的要求,使两者均需满足节能建筑的要求,从而实现建筑的全面节能。

参考文献

[1]罗鹏.广东省“三旧”改造中旧厂房更新改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2]崔伟.旧工业建筑更新改造研究[D].郑州大学,2012.

旧工业建筑论文第4篇

旧工业建筑,属于非传统的城市景观,它是城市组成的重要一部分,在工业时代拔地而起的时代见证了一个地区工业文明的发展,拥有多种复合资源及价值,毫无疑问,成为中潜在的可再生空间资源。旧工业建筑不仅具有以上众多的历史价值和物质价值,对历史物证资料的保留也是难得可贵。因此,保护、改造与在利用旧建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设计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本文试图在保留旧厂房原有建筑外观基本不变,但已失去生产功能的情况下,对其内部空间进行改造再利用,从环境艺术角度对失去生产功能的旧厂房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和生命力,以实现旧建筑厂房的再利用等相关问题。

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的现状

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发生变化,大量旧工业建筑面临停产的局面,处于闲置和衰退的状态。近几年来,受到国外对旧厂房大量闲置空间的改造与利用的启发,对这些旧工业建筑进行功能更新成为一个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不过,由于我国的工业化时代来临的较晚,城市化进程也相对落后,对于旧厂房的改造也仅处于自发阶段,不够成熟。但是,在经历了一些以艺术家或者商人为代表进行设计的“非规划性的野生风景”形式后,许多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后带来了很多具有经济价值的用途,同时还可以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为此,人们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利用这一实践研究的重视程度极大提高,发展方式已由自发实施改造上升为自上而下全面系统规划、设计和运作的过程。

旧工业建筑的改造与利用的概念界定

1.改造和利用

改造的意义:一是指另制、重制;其二是指另外选择。利用是指:再次开发物质文化资源为当代或者未来社会的需求服务。

改造再利用就是在重建和复兴的基础上对旧厂房进行再次设计,它并不是简单的对其进行修补,而是赋予原建筑质的提高和量的强化从而满足新的社会需求。

2.旧工业厂房的自身条件对改造方向的决定性

旧工业建筑包括历史性工业建筑和非历史性工业建筑两个方面,历史性工业建筑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其物质价值是其主导特性与改造方向。

①历史性工业建筑

旧工业建筑是历史的见证,是工业发展史的记载,充满了历史的记忆,而这些工业历史的美丽记忆是文化和民俗传统的传承。因此在改造中,我们将保留这些工业痕迹,不对其进行过多装饰,因地制宜,从当地取材对其进行改造再利用,从而将其具有的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情感认同作用发挥出来。在室内的空间改造方向,可改造为主题博物馆、公共休憩空间或工业博览与商务旅游开发等方向。在内部空间的设计中,尽可能保留原貌,更新功能,采用新旧共存的手法让旧厂房的原有空间属性与新功能融为一体,产生工业时代历史与现代科技的碰撞,承载着时代变迁和城市文脉发展的精神,让人们不再通过大脑来进行回忆,而是通过对建筑遗址改造再利用继续在社会中生存下来,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所感触。

②非历史性工业建筑

非历史性工业建筑并非没有历史,相对较历史性工业建筑而言,只是在某个旧工业建筑或者地域环境,所具有的历史性和文化性少些而已。对于这类建筑的改造一般会利用结构,进行全面改造。例如,在建筑的外观的改造上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明确建筑风格,使其具有时代感。在室内的空间的改造上,可以改造为创意产业园区、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中心、展示空间、商用办公空间或休闲娱乐空间等方向。最终在明确改造方向的基础上,重新规划和设计室内空间功能,使改造后的建筑符合使用功能的要求。

旧工业建筑内部空间改造与再利用的设计方法探析

1.尊重旧址,因地制宜:打破旧厂房本身的规则形态,在不改变内部结构的同时进行新的功能区域划分,最大程度的保留旧厂房的结构体系和氛围。赋予它更多的空间穿插和层次的错落感,使整个空间更具有设计感。

2.材质的运用:通过对材质肌理的运用、色感和原建筑的材质形成鲜明的对比或融为一体,从而产生强烈的空间效果。在旧厂房改造中运用的最原始的材质来引导空间设计。例如在方案的设计中,墙面可选用的材质主要有:青砖、原始墙砖、以及素混凝土墙面,在素混凝土墙面中利用带圆孔的清水混凝土墙面,墙面上的圆孔是残留的模板螺栓,同时圆孔更好的起到了通风换气的效果。

3.绿化的运用:即通过适当的绿化,掩盖原有建筑结构的破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是在室内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通过室内植物的运用,不仅能起到绿色环保的效果,而且可以体验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例如我们会在个别空间引入绿色植物到墙面上,给原始破旧的砖墙增添一抹绿意,不仅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又使室内环境生机勃勃,也是一种很好的

墙面装饰。

4.灯光的处理:灯光效果是室内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材质与灯光的对比或融合创造出新的意境。例如在室内空间中对绿色景观的设计,使用LED轨道射灯来进行重点照明,运用灯光来营造情景照明的效果,烘托整个小景的艺术氛围。

5.小景观、小空间的创造:在旧建筑空间改造中,注重空间品质追求,在空间入口或转角处的小空间来进行小景设计,营造充满艺术品质的氛围。

6.室内空间结构的打造:介于旧厂房的空间大多是开阔的空间,尺度较大,因此在本次方案设计中通过对大空间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巧妙的分割,打造夹层,形成多变、趣味的空间,使空间更有层次感更强。

旧工业建筑内部空间的改造与再利用是一个复杂和繁琐的系统工程,在规划与设计过程中,需要将综合考虑室内外空间环境各个方面的设计,并对空间改造与再利用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与研究。在立足我国当前国情和保护有历史价值旧工业建筑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和研究,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空间改造设计方法,从而赋予旧工业建筑更多个性化的功能特征和审美情趣。

旧工业建筑论文第5篇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 改造 创新设计

近几年,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现象,从北京“798”到上海8号桥见证了这一场旧工业建筑改造的风暴。这些旧建筑在改造后散发出了崭新的活力,逐渐从落寞又回到了大众的视野中,闪耀出新的光芒。旧工业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社会缩影的载体,依旧难以抵挡时光流逝所造成的“被遗忘”,而改造与创新设计正是使它们经历着一轮新陈代谢,从外观、功能、格局、体量等多方面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与审美观,却不失其本身所独有的文化传承及历史意义,这对于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人文价值是一种延续,如何将旧工业建筑重新发挥光和热,在保护与传承的同时,成为促进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与城市文化发展积极因素。

一、旧工业建筑的现有价值

1.1历史文化价值

旧工业建筑是历史、文化、社会缩影的载体,其在历史的长河上曾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见证着一段历史的变迁和城市的崛起与发展,能够激起人们的回忆与憧憬,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与创新设计能够重新激发人们对于旧工业建筑乃至一座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2经济价值

旧工业建筑空间结构大都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或排架结构,如若拆除必定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破坏生态环境,这不仅是建材的损失,在后期环境整治方面更是一笔不晓得开销。当下,旧工业建筑中大部分是功能上无法达成需求,而并非建筑寿命到期或是结构损坏。因此,只要合理利用旧工业建筑宽敞高大的空间进行功能置换,就可以重新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价值。

二、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方式

2.1置换功能

旧工业建筑通常是已经丧失了原本的使用功能,而功能置换是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创新设计的首选。改造前后的功能之间可以有一定的交叉和融合,但也允许毫无关联,最重要的在于新功能与旧工业建筑的空间特点互相匹配。改造是可以将旧工业建筑的整体空间大幅度的改造为现代化生活用途的建筑设施,如大型卖场、奥特莱斯等,而成社区式的或成片的旧工业建筑群,则可以将功能置换为产业园区、博物馆、会展场所、集散中心等。

改造过程首先需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和修缮,而外观设计本是旧工业建筑的特色,是一种独特的风情,而内饰可针对其置换后功能进行改变。

1980~1990年代,北京“798”工厂(原北京第三无线电器材厂)逐渐走向没落,自2002年开始,由于低廉的租金以及其本身大体为东德的包豪斯建筑风格,吸引了大批来自北京周边和北京以外的艺术家,逐渐形成了一个艺术群落。在“798”工厂,空置的厂房被各个艺术家进行充分的改造,保留了裸露着的蒸汽管道、通风管道,而对残破的外墙面则进行重新设计。时代与历史、活泼与宁静,都在建筑空间里穿插与交融。

2.2重组空间

夹层是最为常用的空间重组的手法,一般是在原有空间中添加横板或竖板对空间重新分割,使原先单调的、分割不合理的空间改造为层次丰富、利用率大的新空间。旧工业建筑由于其原先生产性质的特性,而往往具有非常大的跨度和进深,建筑中心部分的采光问题是此类旧工业建筑的通病。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其原本的空间形态,因此加入中庭可以更为灵活的使用空间,既可以整合周边不同的功能空间,还可以改善采光条件,又同时满足交通组织和景观方面的要求。

空间扩充也是空间利用的手法之一,一般是针对新功能所需在原建筑内部或外部进行空间增设的方法,包括垂直加层、水平扩建和发展地下空间等。

2.3艺术设计

1)整旧如旧,对旧建筑墙面进行还原,修整后的新墙面可以采用新型材料的仿真技术进行高度模仿。整旧如旧同时也是保留建筑原貌的方式之一,部分建筑的外貌便是其建筑本身历史文化的体现,具有一定的原真性和可读性。无论是对建筑结构进行扩充和还是重新规划格局,都需将风格与原先保持一致,形成统一,感觉不出其有新建的痕迹

2)新旧对比。新旧对比是运用当代的新型材料、审美观、结构布局对旧建筑进行全面改造,与原先风格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这样能使结构更好的适用于当代的功能需求,具有修整工期短、工艺简单成熟的特点。

3)新旧交织。新旧交织一般是指在旧建筑原先风格上增加一些当代元素,两种风格各占一定的比例,这需要在设计时进行合理的调配与把握。例如可以保留工厂的内饰,保留通风管道、水泥墙面的简约、粗狂风格,而在功能布局上增加典雅风,例如开设咖啡馆、主题餐厅等。将两种风格融汇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视觉创新。

三、旧工业建筑的创新思考

3.1旧工业建筑与周边环境融合

以旧建筑选址固定的角度考虑,如何将旧工业建筑更好的融入周边环境,是一项难点。与周边环境融合更容易形成产业园区、办公中心等社区式的建筑群,旧工业建筑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取决于其本身的外观风格以及内部功能,所以在改造与创新设计时,需要更多的考虑周边环境以及周边产业链。

3.2旧工业建筑外部造型改造

新老建筑元素的碰撞,能够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巨大反差体现出了历史到现代的变迁。而新老建筑元素的如何交融又是一门学问,是整旧如旧还是新旧对比抑或是新旧交融,这需要设计者在设计时花更多的时间进行调研。新旧风格的碰撞,使建筑产生跨时空的美感。

3.3旧工业建筑节能改造

旧工业建筑的功能置换一般是向民用建筑的功能进行改造,因而在改造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节能这一需求。设计时可以考虑对建筑结构进行改造,同时运用新型的保温材料等。

四、结语

建筑可以说是一座城市的活史书,它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历史变迁,记载了城市的文化和历史,承载了人们对过去的追忆。而旧工业建筑则更多的记载了工业文明发展的历程,是许多工人阶级所无法忘却的记忆。所以,当今社会对于旧工业建筑的改造与创新设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资源,力争建筑所蕴含文化的留存。所以设计者在考虑旧工业建筑的新规划时,需要顾虑的有很多,而政府在其中如何促进与激励,则是广大设计者的共同期盼,是否可以共同开发或者放款规划以及土地管理政策,一切为了旧工业建筑的新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沈洁,浅析旧工业建筑的改造。[j].林业建设,2009,(5):45-46.

[2] 乔堃,旧工业建筑改造过程中的创新思考。[j].山西建筑,2010:41-42.

旧工业建筑论文第6篇

关健词:旧城改造;历史性建筑;建筑遗产;改造性再利用

中图分类号: I026 文献标识码: A

旧建筑改造是旧城改造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我们通常是对其进行保护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其加以利用,例如可以把它作为标本或标识,像博物馆中珍贵的藏品那样仅供人们的瞻仰和研究;对其室内空间进行改造使其纳入发展变化的现实场景之中;可以对它维护、重建、扩建、缩建、移地;可以做旧也可以出新。除了对历史性建筑本身进行改造的这些思考,我们还能做什么去更好地解决历史建筑在新时代的演绎是本文试图探索的重要内容。

1.概念辨析:

1.1 历史性建筑

大自然是一个有限的容器,新陈代谢是世界发展不可抗拒的规律。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一切濒死的建筑进行保护和再利用,那么如何科学地鉴定历史性建筑呢?

“历史性建筑”就是历史上留存至今的建筑及其历史环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出了“建筑遗产”的提法,所谓“建筑遗产”就是那些对人类文明进程具有纪念性意义的“历史建筑”。所以,从该原则上说,判断一个建筑或人为环境是否值得保护与再利用显得十分简单,就是看它是否是包含了纪念价值的历史建筑。

1.2 历史性建筑保护

历史性建筑根据保护的程度,可以分为文物建筑保护与一般性历史建筑的保护改造。前者可采取确定的方式或法律手段对相对确定的对象加以保护,而后者则是那些已经存在较长时间,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积累了当时的技术手艺,反映一定历史文化背景,有较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的建筑,但其还没达到“文物性建筑”的标准,不能被相关法律保护。这类建筑必须同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机结合,并考虑相关影响因素,处理好保护与利用,改造与更新等方面的关系,即文中重点分析探讨的课题。

2.改造性再利用的意义:

改造后的建筑是对生活方式的全新诊释,并通过与往昔的回顾与对话来表达一种共同的人文精神。建筑是有生命的东西,旧建筑在现代的不断演绎下,可以继续生存。对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既实现了其经济价值的转移,又体现了其文化价值的延续,其深远意义集中于对人类历史的尊重,并且从价值观念、社会性、建筑美和建筑文化的角度体现出来。除此之外,从经济因素角度出发,一些老建筑大多未超越其使用寿命,其内部空间还具有使用价值和商业效益,采取改造利用的开发方式可减少开发商初期投资(包括拆迁、土建费用等),并争取了时间让业主尽快投入使用从而获得较大利润。从环境因素考虑,相比推倒重来,改造再利用的开发方式可减少建筑垃圾及其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同时减轻了在施工过程中对城市交通、能源(用水用电等)的压力。

3. “798”艺术工厂案例分析:

3.1“798”艺术工厂历史性建筑本身的改造

798艺术工厂原为国营798电子工业的老厂区,位于北京大山子地区。厂房具有典型的包豪斯风格,建筑简练朴实,讲求功能。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该厂房逐渐被荒废。其建筑具有跨度大、排列简单、结构质朴等特点,艺术家们利用这些特点将原有的建筑、管道和线路或保持原貌,或进行改造、装灯或加玻璃以突出其具有怀旧特色的艺术气氛。在798艺术工厂,我们随处可见被改造的原有机器或机器零件。他们或被做成标志物,或被用来作为构成的一部分,处处暗示了这块场地的历史文脉。

然而可以看出,798艺术区作为工厂,不仅仅现在单纯从建筑上完成了自我更新,其职能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化,798工厂片区从以前的工业用地到现在的文化中心,场地的使用性格从向内封闭转化成了向外展示,通过对厂区合理的控制旧空间被延续,新空间被赋予特殊意义,使它成为了集创作、展出、餐饮等功能为一体的活动场所。

3.2“798”艺术工厂历史性建筑本身之外的条件变化

这些改变并非无根之水,798艺术区的形成首先离不开政策的导向和支持,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的社会竞争形态,已经有武力竞争转为经济竞争进而转为文化竞争,各国的胜负决定于文化领域,其胜负的重点在于文化产业,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政府与时俱进,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任务,在中央精神的指引下,全国各地不少地区和城市纷纷提出要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北京作为首都,深化改革,整合现有资源,对文化企业采取鼓励政策则是合理的,这就为798艺术区的形成提供了保障。其次,规划层面的控制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可以对比798艺术区和传统工业园区周边环境和用地性质的区别,传统的工业区,周边应是以防护和运输为主,相对与城区位置较远,而798艺术区现已成为城市的中心区域,而周边以居住,商业,餐饮,休闲性质的用地为主,园区与城区的位置是被动的,周边环境的改变和再塑造有很多部分是主动地,而这些都离不开规划层面的控制,这就为798艺术区的形成创造了基础。

4.对于历史性建筑改造的思考

4.1容易出现的问题

对历史性建筑本身的改造和再利用,我们很容易进入两个怪圈。一个极端是,将新建筑和旧建筑分开,面对的是一个处理过的“干净”的场地,但无法还原旧有建筑所携带的文化价值和场所精神。另一个极端则是单纯的修复,模仿或造假古董。客观的说,不加改造地利用老建筑,老建筑势必成为创新的包袱。另外我们可能会忽略掉改造的老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这样的结果是改造过的老建筑依然死气沉沉,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最终走向毁灭。和要以此为鉴,成为有力的提醒。

4.2 对设计师的要求

就新老建筑协调而言,首要的任务是剖析历史,抛除表象对历史重新认识,以保护历史性建筑所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前提,综合考虑新文化元素的介入,延续并发展文化,重新寻求对话的媒介,以本质上新与旧的统一为出发点开拓共生的理念。这样不仅能最大限度地真实地保留旧建筑,也为当代新建筑提供了广泛设计空间。除此之外,对于设计师而言,把握时代的脉搏,拥有良好的洞察力,才可以将历史性建筑赋予新的意义,推动其职能的转变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使老建筑焕发出新活力,不仅如此,能够协调各方人员。

5.结论

历史建筑的的改造和再利用成为城市再生的一个契机。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不仅对旧建筑进行了潜在的保护,也对原有构筑物资源进行了合理再利用,以最低的成本换来客观的经济和文化价值;从深层意义上说历史建筑改造表现出对现代城市问题的一种反思,但表层意义上说它更表达了城市人的一种文化和审美价值取向的转变。

当历史性建筑和时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对于历史性旧建筑的保护是有时代责任的,但即使在保护意识已有所加强的今天,在一些旧城开发项目中,也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众多高楼围合起一片漂亮的绿地,而在绿地中间则保留着一栋或几栋整修一新的旧宅,或作为商业店面,或充当高级会所,甚至有变成公共厕所的;还有的干脆就只在绿地或广场中保留或搬来一个残墙断壁,聊以,掩人耳目。这种所谓的“保护”,还不如原封不动的将旧建筑围合起来供人瞻仰来的自然和直接。

历史性建筑的改造仅仅“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是不全面的,要从适当的群体着眼,要从社会历史信息系统的完整性着眼,从政府政策的导向,规划师的理性策划,建筑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和景观设计师的细腻润色,互相依赖,相辅相成,这样的历史建筑改造才能使立体的,完整的,并且一定是有活力的。

参考文献:

陆邵明,探讨一种再生的开发设计方式---工业建筑的改造利用,新建筑

王晓龙,新老建筑的协调与共生,住宅与房地产

林兆璋,倪文岩,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建筑学报,2000.1

肯尼斯.鲍威尔著,于馨等译,旧建筑的改建和重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1

陆地,历史性建筑再利用在20世纪的发展足迹,时代建筑,2001(4)

朱晓明,周凡,试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改建,新建筑,2002(2)

张卫,欧阳虹彬,关于历史性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思考--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进行探讨,建筑师,2005

孙全文,历史建筑再利用之理论与实践,城市建筑,2004.12

刘晓都等,制造历史--旧厂房的再生,都市实践

周彤,建筑再利用_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建筑中的延伸,当代艺术,2002

余亚峰,关于历史性建筑保护和修复的思考,论坛(武汉大学)

旧工业建筑论文第7篇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工业时代,并在短短百年的时间内改变了世界,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对于建筑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为满足社会需要,就需要做好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工作,这也是促进城市良性发展的有效措施。因此,本文将从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可行性入手,结合改造中应坚持的原则,重点研究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设计。

关键词:

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设计

0前言

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与再利用,不仅可以节约大量能源,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还可以为城市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旧工业建筑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历史人文价值,如果将其完全拆除重建,会使很多历史被遗忘,基于此,应做好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1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原属于城市中心的旧工业区出现了被搁置和被拆除的情况,而那些曾经属于郊区的旧工业区却逐渐成为城市商业中心,具有良好的商业开发潜力[1]。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发展,各个旧工业的位置优势也凸显出来,并占据有利地位,因此,具有一定的再利用价值。同时,通过分析旧工业建筑可以发现,很多建筑都是空间较为开敞的单层或多层厂房或仓库,对其进行改造所需成本较小,建设用时也很短,这些因素都对建筑改造奠定了基础。此外,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也与城市更新原则相符,现阶段,不少城市垃圾都属于建筑垃圾,如果对这些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则可以增强资源利用,减少粉尘污染看,更可以促进再就业,由此可见,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再利用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2旧工业建筑改造中应坚持的原则

首先,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我国很多城市都有大量的旧工业建筑存在,这也是成为了城市建设中最棘手的问题,所以,就需要做好旧工业建筑修整工作,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短命建筑给城市带来的经济损失,还可以保护城市环境,防止资源被浪费。同时,对于建筑垃圾来说,很多都是固体废弃物,主要威胁着城市路面、大气以及水体,因此,在旧工业建筑改造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2]。其次,注重新技术的使用,在旧工业建筑改造中不仅要重视常规技术的使用,还要重点应用高新技术,尤其是要做好生态技术的应用,保证旧建筑能够继续使用。最后,融入人文关怀。由于旧工业建筑是很多人的回忆,所以在再利用的过程中,应融入人文关怀,满足人们心理需求。

3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设计方法

3.1对旧厂房的转型设计

对旧厂房的转型设计中,按照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博物展示建筑、公共休闲场所、创意产业园以及办公建筑等几种。对博物展示建筑来说,它的主要用途是空间使用,在改造中就可以将原厂中较为特色的工艺产品或具有历史价值的物件作为展示品,并将文化内容融入其中,如在无锡的茂新面粉厂其中的一角经过改造后成为无锡城市规划展示馆,这就是博物建筑的展现[3]。在改造旧工业建筑的过程中也可以将其中的一部分变为休闲娱乐场所,也可以改造成公园供居民参观使用。对于旧工业建筑来说,原有面积很大,可开发价值也很大,可以将其开发为公共场所或绿地等,这样既能实现环保的目的,还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大发展空间。在改造旧工业厂区的过程中,还要将多种艺术文化融入其中,形成具有创意性的产业园区,典型代表有美国纽约的SOHO区。同时在改造旧工业厂房的过程也可以将其与购物与旅游联系在一起,打造新型产业园区,如将旧工业建筑的一部分变成购物中心、饭店或宾馆等。如万达集团就曾将合肥美菱冰箱厂区改造成立自己的商业中心。

3.2对空间再利用的设计

对空间再利用设计中主要分为室外空间与室内空间两种:首先,对室外空间来说,主要不仅涉及建筑外观,还涉及外部景观,很多旧工业建筑的外表都呈砖红色,这主要是用于其主要构成材料为红砖,并适当的配备了混凝土与钢架,但由于常年经受风吹日晒以及其他因素影响,其外观也发生了变化,且发生了坍塌的情况,因此,在改造中可以在保留完好的建筑基础上增加一些新材料,如钢材等,这样就可以使建筑更有现代感,还能节省大量资金。同时,在外部景观设计上,由于建筑间留有较大空隙,主要用于存放货物或用于车辆通行,所以在改造中就可以将其改造为室外休闲场所等。在铺地材料选择上,一定要注重风格融合,在照明设计上,做到详细规划,并选择合适的灯具与照明方式,不仅要做到满足行人出行需求,还要与整个厂区风格相统一,在设计过程中,也可以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物件应用进来,提高人们的满意度。其次,对于室内空间设计来说,因旧工业建筑内部空间较大,平面功能与柱网排列相对规整,在空间规划上可以运用竖向与横向相结合的方式创作一些小空间,并注重把握尺度,根据用途确定尺度,如将其改造为住宅,就要把握好空间尺度与家具尺度,保证所展示空间满足实际需求。此外,在光影处理上,一定要通过人工处理引入合适的光线,只要做到室内光线充足即可,避免无光或强光照射,必要时候也可以通过人工光源提高室内亮度,满足人们的需求。

4结论

对于旧厂房改造来说,不仅投入成本小,建设周期也很短,且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因其地理位置较为优越,也可以为其带来一定商业价值,因此,一定要重视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工作,以便为城市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作者:管超 单位: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于红霞,张佳乐.青岛老工业建筑改造及再利用研究[J].工业建筑,2014,02:13-16.

旧工业建筑论文第8篇

1装置艺术的植入方式———同构与解构

实体和插曲被强行导入,而且当它们保持自己原有的音调时,它们也从自己改变的肌理中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印象。在旧工业建筑改造中,装置艺术的植入通常以某种戏剧性、冲突性的方式契入(或原建筑,以强烈的反差和夸张的对比来彰现各自的存在),装置艺术和旧建筑空间在改变自身肌理的同时,获得了新的肌理和生命。相对于冷冰冰的工业建筑空间,装置艺术所创造环境可以充分调动观者的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使观者沉浸其中,与建筑空间产生互动。而工业建筑中高大空间又为装置艺术的植入提供了多样拼贴组合的可能。

1.1同构植入———容纳或覆盖装置艺术的同构植入的方式有2种:(1)通过表皮局部覆盖的方式包裹原建筑表皮;(2)在旧工业建筑中选择高大节点空间植入装置艺术。原建筑空间和植入的装置艺术,或包裹,或被包裹,两者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1.1.1覆盖与消隐———表皮植入。通过使用新材料、新技术以局部覆盖、消隐的方式遮挡原工业建筑表皮。覆盖和消隐都是利用部分遮挡的方式使原建筑表皮若隐若现,区别在材质的运用不同。消隐是利用玻璃的透射性,虚化原建筑表皮来达到和原建筑共生共存的目的,例如:在原有建筑植入玻璃墙或采光天棚。而覆盖是指将装置艺术植入建筑表皮,把各种“传统符号”通过“现代技术”作为载体在原建筑表皮再现。例如:张永和在1999年在曼谷“运动中的城市展”中所做的有益尝试,他在锡利巴康大学建筑系的门前以竹墙形式展出,试图以生长着的竹子编织的墙面来改善原空间特质。

1.1.2将装置艺术植入节点空间。在旧工业厂房改造中,局部高大的层高空间常显得单调乏味。传统作法是通过增加夹层等手段来重新划分室内空间,使空间获得宜人的尺度。把装置艺术作为视觉焦点植入节点空间,类似“屋中屋”的植入方式能在不改变原空间结构的前提下使空间变得丰富有趣,同时较大的室内装置物可以有效分割空间并吸引公众视线的注意力。例如:1997年张永和在纽约做的“街戏”展,展室向Church街,一个坡道似乎从街道延伸过来,其上是北京地图打了7个洞,从洞往下看是7个作品模型。坡道背后有屏幕放着作品的投影,在主展示里是个普通展示。

1.2解构植入———独立并置巴尔特认为,解构首先是一种活动,目的是重新建构一个“客体”。解构者要把解构的客体拿来拆解、重组;因此,在解构活动中,两个客体或两种时态之间,会出现一种新事物。这种植入方式:将原有工业建筑进行碎片化分割,并有选择性地局部保留,把装置艺术作为联结体(联结路径)置于保留的旧工业建筑片断的叠置之中。由于原有工业建筑被肢解、被碎片化,装置艺术作为外来异体参与新“客体”的重构。大型装置艺术可以在旧工业建筑空间碎片的裂缝中自由的生长。由于所需植入的装置艺术体通常体量巨大,也有人称之为“装置化建筑”。“独立的天桥、通道等”成为装置化建筑植入旧建筑空间裂缝的最好载体。解构植入的优点无疑是明确,将装置化建筑和保存良好、有特色的保留建筑空间并相互联结,两者形成巨大的反差,彼此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一方面,旧工业建筑空间的记忆和特色得以较为完整的保留。另一方面,大型装置化建筑在兼具功能性(联系通道、采光等)的同时,可以充分运用新媒介和新技术来展示其互动性、艺术性、商业性等特点。例如在苏州园融广场中:连接东西两侧的通道顶棚被做成了由2000多万只LED灯组成的500m长、32m宽的巨型LED天幕。天幕被以“外来艺术装置”的形式植入两侧商业建筑之间。

2冲突与共生———旧工业建筑的更新和生长

面对破旧的旧工业建筑,挖掘其人文价值和商业价值常常可以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例如:将其改造为展示建筑、LOFT建筑、商业建筑。当建筑师在艺术性/商业性和历史记忆传承中左右摇摆需要抉择时,把“装置艺术”作为艺术性元素或商业性元素,小心翼翼、有限度地植入旧工业建筑中,无疑是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选择。不论“装置艺术”是以何种方式(同构、解构)植入旧工业建筑,本质手段都是一致的,即保证新与旧相对独立的前提下,运用当代建筑语言使装置艺术与原空间融为一体。当装置艺术以“艺术或商业的面目”植入旧工业建筑中,就注定了冲突的不可避免。这种“冲突”展现为以新材质(玻璃幕墙、钢材等)、新技术(仿真印刷技术、影像信息技术等)为载体背后的新旧两种技术文明在同一时空内并置和碰撞。这种文化碰撞是以一种“非颠覆性”的方式来完成,装置艺术是有限度的植入/覆盖,原有旧工业建筑的构件、材料经过变异、拆解、隐化、拼贴等方式若隐若现的展现在公众面前。这种片段式、胶片式的拼接方式使新旧文化在同一时空中交替出现,并使历史记忆得以保留和传承。

3结语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