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血浆纤维蛋白原

血浆纤维蛋白原赏析八篇

时间:2022-12-22 18:32:43

血浆纤维蛋白原

血浆纤维蛋白原第1篇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亚急性甲状腺炎 ;糖皮质激素

[中图分类号] R58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0-201-02

亚急性甲状腺炎(subacute thyroiditis,SAT)是甲状腺非细菌感染性疾病,以短暂疼痛的破坏性甲状腺组织损伤伴全身炎性反应为特征,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疼痛疾病。纤维蛋白原(FIB)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Ⅱ类急性相血浆糖蛋白,也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为此,我们测定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治疗前后FIB的水平变化,探讨FIB在亚急性甲状腺炎鉴别诊断和病情监测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亚急性甲状炎(亚甲炎)组:60例亚甲炎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1月~2013年5月住院患者(男21例,女39例),年龄34~60岁,平均(46.7±7.0)岁。病程3~40d,平均15.8d。亚甲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当具有以下4条者便可诊断[1]:(1)甲状腺肿大,疼痛、质硬、触痛,常伴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和体征;(2)血沉加快;(3)甲状腺摄131I率受抑制;(4)一过性甲状腺功能亢进;(5)甲状腺抗体:Tg-Ab、Tm-Ab或TPo-Ab阴性或低滴度;(6)甲状腺穿刺或活检:有多核巨细胞或肉芽肿改变。

对照组:60例(男21例,女39例),年龄34~60岁,均为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员,其年龄、性别构成与亚甲炎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真空采集空腹静脉晨血5mL,标本加入109mmol/L枸橼酸钠溶液中按1∶9抗凝,测定FIB浓度。所有亚甲炎患者均在治疗前采集空腹血样,根据颈痛、发热等症状的严重程度给予糖皮质激素30~60mg/d治疗[2],治疗后1~2周(中位时间1.4周),再次采血测定FIB浓度。

1.2.2 检测方法及仪器 血浆FIB采用clauss法检测,使用法国STA-GO全自动血凝仪,参数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设置。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表示,各组间进行t检验,P

2 结果

2.1 亚甲炎组和正常对照组FIB测定结果

亚甲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IB、血沉、FT3、FT4水平在亚甲炎组均显著升高(P均

2.2 亚甲炎患者经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后,FIB水平的变化

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亚甲炎患者均在伴随着症状的明显缓解,FIB水平也降至正常范围(P均

3 讨论

亚甲炎是一种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的甲状腺炎症性疾病[3],此病临床表现呈多样性,非典型的病例与其他甲状腺疾病有重叠表现,极易误诊[4]。FIB是一种存在于血浆中的可溶性糖蛋白,可使血液黏性增加,是诱发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5-6]。FIB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钟海英等[7]报道,D-二聚体在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明显升高,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不升高,可用于两者的鉴别诊断。在感染、外伤、炎性反应等情况下,FIB水平升高,研究认为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可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8-10],一般随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情况发生相应的变化,故动态监测FIB显得更有价值。

本研究通过比较亚甲炎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FIB的水平变化以及亚甲炎组与正常对照组间FIB水平的差异,来探讨FIB与亚急性甲状腺炎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亚甲炎早期FIB水平明显升高,异常升高的FIB是亚甲炎活动期的常见表现;FIB在亚甲炎组的水平显著升高,无需抗凝药物治疗,在经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后,FIB水平就会显著降低。

本研究表明,FIB检测有助于亚甲炎与其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鉴别诊断。亚甲炎与Graves病有时在临床上容易混淆,尤其当患者就诊医院无法进行甲状腺摄碘功能检查测定时,鉴别诊断就更存在难度。有文献报道,Graves病的甲状腺功能也表现为T3、T4增高,TSH降低,但无明显FIB水平的升高[11],因而操作方便、检测限制条件相对较少的FIB将有助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病因鉴别。

综上所述,FIB作为一种新型的判断亚急性甲状腺炎病情的评估方法,根据其变化可评估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病情转归,在亚急性甲状腺炎病情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滕卫平,单忠艳,主译.图解临床内分泌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38-139.

[2] 苏群,蒲建章,高贤荣.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与治疗[J].浙江临床医学杂志,2012,14(2):181-182.

[3] 宁光.内分泌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25.

[4] 巴颖,周焱,杜建玲,等.亚急性甲状腺炎误诊手术35例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7):542.

[5] Machlus KR,Cardenas JC,Church FC,et al.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yperfibrinogenemia,thrombosis,and resistance to thrombolysis in mice[J].Blood,2011,117(18):4953-4963.

[6] Kerlin BA,Ayoob R,Smoyer WE.Epidem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of nephrotic syndrome-associated thromboembolic disease[J].Clin J Am Soc Nephrol,2012,7(3):513-520.

[7] 钟海英,周贞学.检测血浆D-二聚体、FDP、TNT对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意[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4):577-579.

[8] 王树彪.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联合检测诊断冠心病的临床意义[J].中国当代医药,2010,20(5):70-72.

[9] 王伟,杨渊,潘邓记,等.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缺血危险因素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1,8(2):88-90.

[10] 沈建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 D-二聚体水平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2011,26(3):202-203.

血浆纤维蛋白原第2篇

摘 要: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7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设立老年对照组和非老年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采用凝固法。结果:试验组、老年对照组及非老年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分别为(4.68±1.59)g/L、(3.10±0.83)g/L、(2.99±0.71)g/L,试验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两个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时明显升高。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血浆纤维蛋白原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以冠状动脉病变为病理基础的一种疾病。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血浆纤维蛋白原(Fg)与AMI有着一定的关系。利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AMI患者临床样本中的Fg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7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由症状,心电图,肌酸肌酶同功酶(CK-MB)和肌钙蛋白I(cTnI)确诊)作为试验组。其中男53例,女24例,年龄43~87岁,平均(66.7±10.73)岁。由于血浆Fg在部分老人血浆中含量高,所以健康对照组取两组,一组是老年组,年龄≥60岁,另一组是非老年组,年龄<60岁.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9.

血浆纤维蛋白原第3篇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4-0475-02 中图分类号:R 714.24+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4.054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下称妊高征)是产科的一种常见病,是严重危害母婴健康的妊娠特有疾病,患者的凝血系统活性及多种凝血因子含量明显增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导致微血管病性溶血,严重者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对母婴造成极大危害。本文通过对妊高征患者和健康妊娠妇女及健康非妊娠妇女进行纤维蛋白原检测并比较分析,研究妊高征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变化,为妊高症的诊治提供依据。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78例妊高征患者均来自本院住院病人,年龄25~47岁,平均36岁。妊娠期孕妇80例来自本院产科的健康孕妇,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34岁。健康对照组为80例健康非妊娠妇女。妊高征与健康孕妇组均为妊娠中晚期的妇女。

2.仪器与试剂 采用法国STAGO全自动血凝仪,试剂与质控品均为其配套产品。每天随标本进行室内质控检测,均在控。

3.检测方法 抽取患者早晨空腹静脉血1.8 ml于血凝专用真空采血管,充分混匀后,以3000 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按照仪器操作标准操作规程及试剂使用说明书严格进行上机检测纤维蛋白原的浓度。

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

结果

妊高征患者组的纤维蛋白原浓度为(5.92±1.03)g/L,健康孕妇组的纤维蛋白原浓度为(4.51±0.97)g/L,健康对照组的纤维蛋白原浓度为(3.98±0.81)g/L,三组两两比较,妊高征患者组纤维蛋白原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孕妇组和健康对照组(t值分别为8.860和13.178,P均

讨论

纤维蛋白原是人体血浆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大,含量最高,是机体中一种重要的凝血因子,在机体的凝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纤维蛋白含量增加,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液循环更加缓慢,瘀滞,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纤维蛋白原作为凝血因子直接参与凝血,并使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在血小板的聚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正常妊娠妇女,各种凝血因子不同程度的升高,血液处于高凝血,低抗凝纤溶水平,使孕妇易发生血栓性疾病[1]。特别是妊娠晚期,由于某些凝血因子增高,活性增强,纤溶系统活力相对减弱,纤维蛋白原及因子Ⅴ、Ⅶ、Ⅷ、Ⅸ、Ⅻ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抗凝血酶Ⅲ和蛋白C的下降,使机体内环境的凝血抗凝调节改变处于高凝状态。血液在妊娠期处于高凝状态是预防分娩期失血的有利因素[2]。妊娠期高血压常发生在妊娠20周以后,在孕妇中的发生率约为10%,且是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本文测定妊高症孕妇的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并以健康非孕妇组作为对照,观察妊高征孕妇的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旨在为妊高征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正常人的纤维蛋白原浓度参考值是:(2~4)g/L。妊高征的妇女纤维蛋白原浓度多≥5 g/L,有个别甚至≥7 g/L。也就是说:妊娠妇女的纤维蛋白原浓度比非妊娠妇女的纤维蛋白原浓度要高,而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浓度则更高。本组检测结果表明,健康妊娠妇女的纤维蛋白原浓度高于健康非妊娠妇女(P

参考文献

[1]周 莉,高眉杨,饶安娜,等.血浆纤维蛋白原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中的意义[J].中华妇产科学杂志,2002,37(12):742-743.

[2]唐固平,李 波.50例妊娠期妇女凝血指标变化及其意义[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30(23):2202-2206.

[3]何平亚,沈国平,姚 娟.正常妊娠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检测[J].现代实用医学,2006,18(9):644-645.

[4]林 粤,王兆宁,韩玲霞.妊高征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9):1633.

血浆纤维蛋白原第4篇

[关键词] 巴曲酶;低分子肝素;急性脑梗死;纤维蛋白原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1(b)-0069-03

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75%,病死率平均为10%~15%,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近年来,临床上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大多采用纤溶和抗凝方法[1]。本研究旨在观察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从而更有效地治疗急性脑梗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2年2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41~76岁,平均(62.5±10.6)岁,所有患者发病时间在48 h以内,有明确的肢体瘫痪(肌力0~Ⅳ级),无明显意识障碍,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 1.5 g/L。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MRI检查核实具体病灶。排除年龄超过80岁,既往有脑梗死史,出血性脑血管病,凝血机制障碍有出血倾向、妊娠、过敏体质、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心房纤颤、2周内应用过纤溶药物,近期曾做过大手术或有严重外伤,血压 >180/100 mm Hg(1 mm Hg = 0.133 kPa),且经治疗持续不降、可疑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可能或证实为大面积梗死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治疗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1~75岁,平均(60.2±9.5)岁;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6~76岁,平均(60.5±9.2)岁。两组病例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及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0.3 g/d,3 d后改0.1 g/d,丹参20 mL加0.9%氯化钠溶液250 mL静脉点滴,1次/d,共14 d;观察组巴曲酶10 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缓慢静脉滴注,于第3、5天分别静脉滴注5 U,同时用低分子肝素钠2 500 U,2次/d腹部皮下注射,连续7 d。用药期间,如出现出血、血压下降等症状,则减慢给药速度或停药。

1.3 观察指标

用药前及用药后1周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监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有无颅内出血及皮肤、黏膜、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出血情况,用药前及用药后均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

1.4 疗效判定

治疗2周后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进行疗效评定,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为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为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为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

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FIB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浆FIB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和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变化(P < 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有1例出现皮肤黏膜出血,未特殊处理自愈,2周后查头颅CT无出血;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指血栓形成或栓子阻塞脑动脉后导致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是一系列复杂的细胞代谢事件的最终结果。其好发于50~60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昏、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 d脑梗死病情达到高峰。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系统呈高黏状态,其凝血与纤溶系统失衡,导致凝血功能增强,而纤溶功能相对降低,故极容易形成血栓及引起血栓的进一步扩大。大量研究表明,高纤维蛋白原是缺血性卒中的高危因素[3],其水平升高能增高血浆黏度,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其在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过程中起连接作用。所以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溶栓是首选方法,一般认为恢复脑灌注的时间窗是6 h。但国外研究结果一致认为动脉溶栓或动脉接触性溶栓的最佳时间是梗死3 h内。因此在有效的治疗时间窗内能积极畅通阻塞血流和减轻再灌注损伤及阻断一系列缺血性连锁反应,是挽救患者生命、降低致残率的有效方法。

巴曲酶是由基因工程合成的单一成分的强力溶血栓及改善微循环治疗剂,可选择性作用于血浆纤维蛋白原Aa链末端和甘氨酸之间肽键,分解纤维蛋白为纤维蛋白单体,抑制血栓形成和发展,从而使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并诱发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增强t-PA作用的能力,以促进生成纤维蛋白酶增多,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循环等,且不影响止血和凝血功能[4]。研究表明巴曲酶不仅可以降低体内纤维蛋白、血液黏度,具有抗凝和溶栓效应,而且可以保护脑缺血后的再灌注[5],几乎不影响PT、APTT水平,降低了出血风险,提高了安全性。印卫兵等[5]研究发现巴曲酶的使用不用考虑治疗时间窗,其降低纤维蛋白原的同时不会引起明显不良反应,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低分子肝素利用化学或酶学方法将标准肝素解聚而成,可有效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有较强的抗因子Xa活性和较弱的抗凝血酶(FⅡa)活性的效应,在增强血管内皮细胞抗血栓作用的同时不干扰血管内皮细胞的其他功能,与普通肝素相比,其出血副作用减少,对溶栓后再梗死有预防作用[6-7]。使用低分子肝素时同样不受治疗时间窗限制,不影响凝血指标,安全性较高。

本研究选用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脑梗死,观察其临床疗效、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显示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血浆FIB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和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变化(P < 0.05),治疗期间无明显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Byrne JV. Interventioned neuroradiology: an emerging subspeciatity[J]. Clin Radiol,1997,52:898-899.

[2]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 廖维清,Frank wifg and wrnagl. 脑缺血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损伤级联反应[J]. 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1998,6(4):197-199.

[4] 匡培根. 东菱克栓酶对沙土鼠缺血性脑血管病引起的脑水肿的影响[J]. 中国新药杂志,1995,4(1):59.

[5] 印卫兵,丁新生. 不同剂量巴曲酶对脑缺血沙鼠的脑保护作用[J] .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2):1.

[6] 韩瑛,张颖瑛. 东菱克栓酶治疗不同病程脑梗塞患者的疗效观察[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8,11(5):310.

血浆纤维蛋白原第5篇

【关键词】  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高黏滞血症,且与病情演变有关[1,2]。我们初步观察32例MM患者不同状态下血浆纤维蛋白原(Fg)的变化情况,旨在探讨其对临床诊疗及预后评估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12月在我科门诊及住院诊治,经骨髓及有关检查确诊为MM的患者32例。男19例,女13例;中位年龄64岁(37~81岁);IgG型14例,IgA型4例,IgM型1例,轻链型4例,继发性浆细胞白血病2例,未分型7例;初治病人11例,复治病人21例,均为临床Ⅲ期。MM患者同时伴有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者11例。随机测定同期住院诊治的良性血液病患者20例(缺铁性贫血8例,巨幼细胞性贫血4例,慢性病贫血2例,白细胞减少状态3例,血小板减少症3例)为对照组,其男女比例、年龄范围与MM组接近,同时伴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者8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抽取空腹时肘静脉血1.8ml注入含枸橼酸钠0.2ml抗凝管中混匀,3000r/min离心10min,取上层血浆,用CA-6000型全自动血凝仪测定Fg含量,分析比较检测结果。

MM患者采用MP、VDA方案化疗,2个疗程结束后按“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评价疗效。根据检测结果了解MM患者Fg变化发生比率(%)、水平、不同状态下变化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多样本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32例MM患者中26例Fg增高,占81.3%;Fg值为(6.45±1.71)g/L,范围为4.83~9.76g/L。对照组20例中6例Fg增高,占30.0%;Fg值为(4.99±0.82)g/L,范围为4.57~7.28g/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MM患者伴或不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Fg均增高。对照组中伴有上述疾病者Fg增高(见表1)。MM患者中伴或不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简称伴病与不伴病组)比较,伴病组Fg略高,但P>0.05,提示MM患者Fg增高,非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单纯因素,也与MM疾病本身有关。MM患者与对照组中伴病组比较,Fg水平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中伴病与不伴病者比较,前者Fg水平增高,P<0.05。表明MM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均与Fg增高相关。换言之,Fg在MM和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者均可能增高。观察MM患者治疗前、后Fg水平,分别为(6.45±1.71)g/L、(2.91±1.31)g/L,P<0.05;治疗前Fg增高,治疗后随病情改善,Fg逐渐降低或恢复正常,且Fg水平降低和病情好转呈正相关。

表1  两组患者伴或不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Fg水平检测结果  (略)

3  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存在异常高球蛋白血症及血液高凝状态,国内尚未见Fg增高的研究报道。临床中发现MM患者易见Fg增高,故对32例MM患者不同状态下Fg水平进行初步检测。结果26例增高,占81.3%。Fg属黏附蛋白家族,是由肝细胞合成并分泌的大分子糖蛋白,为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凝血因子Ⅰ),正常浓度为2~4g/L,分子量340KD,其形成后进入血液循环,半衰期为90h,在机体止血、凝血及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Fg增高可严重影响血液流变,促使血小板聚集和血液凝固,其降解产物能直接损害血管壁,因此成为动脉硬化、血栓形成中的危险因素,是临床上出、凝血疾病诊断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研究发现,Fg可增加肿瘤细胞与血小板、内皮细胞之间的黏附结合,成为提供肿瘤细胞迁移的临时间质,因此,Fg与肿瘤细胞黏附、浸润及转移有密切联系[3,4]。恶性肿瘤Fg增高机制目前多认为:肿瘤细胞在血管内即与内皮细胞、血小板作用,刺激释放大量组织因子,激活凝血系统,促发小血栓形成,又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纤溶酶,激活抑制剂,阻止纤维蛋白降解,使得Fg增高,但多是在实体肿瘤中出现[5,6]。本组观察:(1)MM患者中Fg增高发生比率高于对照组;(2)MM组中,伴与不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均有Fg增高,而对照组中则是伴有上述疾病者Fg水平增高(P<0.05),提示MM患者Fg增高与MM疾病本身关系密切;(3)MM治疗后,病情缓解时,Fg水平多恢复正常。初步显示:MM患者多可有Fg增高,不论伴或不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并与病情演变、治疗好转有关。Fg检查在实际应用中,简便、经济、对了解病情和判断疗效预后有一定实际价值[7]。然而,这在MM不同亚型中是否存在差异,有待进一步积累。MM患者Fg增高与其他恶性肿瘤Fg增高的机制是否相同,用中西医不同方法降低Fg,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对MM治疗的作用,尚有待探究。

【参考文献】

1  王振义,李家增,阮长耿.血栓与止血.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47-552.

2  张之南,杨天楹,郝玉书.血液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46-1348.

3  Palumbo JS,Kombrinck KW,Drew AF,et al.Fibrinnogen is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the metastatic potential of irculating tumor cells.Blood,2000,96(10):3302-3309.

4  Palumbo JS,Potter JM,Kaplan LS,et al.Spontaneous hematogenous and lymphatic metastasis,but not primary tumor growth or angiogenesis,is diminished in fibrinogen-deficient mice.Cancer Res,2002,62(23):6966-6972.

5  刘秀巧,王淑娟.恶性肿瘤与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中华肿瘤学杂志,2002,24(1):51-52.

血浆纤维蛋白原第6篇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河南郑州 450052

[摘要]目的 探讨氯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对左室肥厚及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9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患者的资料,按照随机、对照、双盲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应用培哚普利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氯沙坦,患者治疗前后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肥厚相关指标变化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左室肥厚IVST、PWT、LVDd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下降明显,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能逆转患者左室肥厚并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 氯沙坦;培哚普利;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血浆纤维蛋白原

[中图分类号] R54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b)-0043-03

The Effect of Losartan Combined with Perindopril on Elderly Hypertensive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and Plasma Fibrinogen

WANG Zhengbi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Province, 45005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losartan combined with perindopril on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and plasma fibrinogen of patients with senile hypertension. Methods The data of 9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enile hypertension complicated by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2 to May, 2013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5 cases in each according to the randomized, controlled, double-blind principles. Both groups were given perindopril for treatment; in addi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losartan for treatment. Color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 and plasma fibrinogen detection were performed in the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And the changes of indexes related to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plasma fibrinogen level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mprovement in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IVST, PWT, LVDd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plasma fibrinoge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Losartan combined with perindopril for patients with senile hypertension can reverse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and reduce plasma fibrinogen with satisfactory effect, and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Losartan; Perindopril; Senile hypertension;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Plasma fibrinogen

[作者简介] 王正斌(1976.2-),男,河南济源人,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高血压、冠心病。

[通讯作者] 王正斌,E-mail:wzbdoc@163.com。

原发性高血压是中老年人常见心血管疾病,易并发心肌梗死、血栓栓塞性脑卒中等疾病,严重影响高血压患者预后,因此治疗高血压不仅是降低血压,更为重要的是保护靶器官[1],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目前,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与高血压的关系越来越受重视,国外研究资料表明血栓前状态(PTS)与靶器官损害有关。该研究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间介绍该院应用氯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患者90例,观察其对患者左室肥厚及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9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患者的资料,按照随机、对照、双盲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男27例,女18 例,年龄60~78岁,平均(75.3±5.2)岁,收缩压为(170.2±13.7)mmHg,舒张压为(110.4±11.4)mmHg,高血压病程1~25(12.00±1.34)年。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60~80岁,平均(72.4±4.6)岁,收缩压为(172.2±11.3)mmHg,,舒张压为(112.4±10.3)mmHg,高血压病程1~26(12.26±1.04)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入选患者符合WHO原发性诊断标准,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确诊左室肥厚,男性≥134 g/m2,女性≥110 g/m2,患者经系统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及器质性心脏病、糖尿病、肾功能损害者。

1.3 方法

患者停服降压药2周,两组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生产批号065051)、利尿剂等常规治疗,培哚普利(生产批号:034053)2~4 mg/d,口服。观察组患者加用氯沙坦(科素亚,生产批号:000371)50~100 mg/d,口服。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仪器,生产批号3230783,型号为:SSI-5000)心动图检查,探头频率为2.5~3.5 MHz,根据美国超声心动图协会推荐的方法测量并计算做事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12 h肘静脉血1.8 mL,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数据间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肥厚观察指标及Fib含量对照,见表1。

3 讨论

高血压左室肥厚是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子,对老年患者危险性更大,患者常因左室功能减退增加脑卒中危险性[2],有研究资料报道[3-4],左室肥厚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较无左室肥厚患者增加8倍,因此治疗高血压不仅是控制血压,更要逆转左室肥厚。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凝血、抗凝。纤溶处于动态平衡中,纤溶系统和凝血系统改变可导致血栓形成,高血压存在血栓前状态,血栓栓塞易心脑血管栓塞[5-6],因此抗高血压药物在降压时同时改善高凝及纤溶亢进状态,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在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心脏负荷过重时[7-9],在牵张作用下,激活RAS系统增加心肌细胞内血管紧张素含量,也是促使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关键因素[10]。氯沙坦是AngⅡ受体拮抗剂,有高选择性亲和力,通过竞争性与AT1受体结合[11],有效抑制AngⅡ引起的缩血管和正性肌力作用,降低心肌耗氧量,阻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内皮细胞凋亡[12-13],延缓LVH的过程,起到逆转心肌肥厚的作用。吲哚普利是ACEI类药物,有很强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作用,能阻断经ACE途径产生的AngⅡ,抑制RAS系统的激活,降低AngⅡ、醛固酮水平,抑制心肌纤维化[14],抑制心肌肥厚。段小嬿等学者研究表明[15],临床通过对31例患者单用氯沙坦治疗,对31例患者联合使用氯沙坦与培哚普利治疗可得,两种方法均能够在逆转LVH的同时降低Fbg,其中两种药物合用的效果更好,其研究表明氯沙坦与培哚普利对心血管危险因子均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而该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联合使用氯沙坦与培哚普利对左室肥厚各观察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单用培哚普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下降明显,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氯沙坦与培哚普利联合应用从受体部位阻断AngⅡ的生物学效应,效果显著,两种药物联合应用,优势互补,最大限度限制RAS发挥作用。该研究结果与上述有关学者研究表明一致。但是进一步分析该研究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后左室肥厚观察指标及Fib含量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成此原因的因素可能是由于样本量较小,所以尚待大样本实验证实或者更多的研究进一步说明。

综上,氯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能逆转患者左室肥厚并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门剑龙.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测定凝血、抗凝血等指标的临床意义[J].临床检验杂志,2000(18):249-250.

[2] 陈亚锋,刘昌慧,韩其蔚.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栓前状态及药物干预[J].实用老年医学.2013(17):129-131.

[3] 曾元杰.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其与左室肥厚的关系[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5):239-240.

[4] 郑建良.阿折地平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对老年轻中度原发性 高血压动态血压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1,33(20):3092-3094.

[5] 曾庆华.海捷亚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l临床疗效[J].临床医学,2009,29(3):64-65.

[6] Hrunner HP,Rocca MD.Vaddadi G .eta1.Recent insight into ther-apy o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F0CUS on ACE inhibition and anglo—tensin II[J].Circulation,2012,10(8):56-64.

[7] 胡大一.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现代观点与最新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20(1):7.

[8] 宋光远,王喜梅,杨跃进,等.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重构及相基因的表达[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3,25(12):2302-2309.

[9] Mckelvis RS,Yusuf S,Pericak D,et a1.Comparison of candesar—tan,enalapril and their combination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Ran—damized Evaluation of Strategics for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一(RES0LVD)pilot Study C[J].Circulation,2012,23(9):56-64.

[10] 姚勇利.坎地沙坦酯与卡托普利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西安大医生,2013,45(22):97-98.

[11] 王玮.贝拉普利联合坎地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2012,40(15):1554-1560.

[12] Hamroff G,Blauorb I,Mancini D,et a1.Maximally recommended do—ses of ACE inhibitors do not completely prevent ACE—mediated for—marion of Ang II in CHF[J].Circulation,2013,10(7):844-846.

[13] 张宇清, 刘国仗.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心血管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27(4):318-320.

[14] 邹涛.坎地沙坦联合卡托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J].药物与临床,2013,51(6):42-43.

血浆纤维蛋白原第7篇

1.凝血四项结果的判断

1.1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在抗凝血浆中,加入足量的活化接触因子激活剂和部分凝血活酶(代替血小板的磷脂),再加入适量的钙离子即可满足内源抗凝血的全部条件。从加入钙离子到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称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time,简称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1.1.1 APTT延长见于:

1.1.1.1 血浆凝血因子Ⅷ、Ⅸ、Ⅺ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Ⅺ缺乏症;

1.1.1.2 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疽(ju)、新生幼畜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及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等;

1.1.1.3 纤维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等;

1.1.1.4 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凝因子Ⅷ或因子Ⅸ抗体等;

1.1.1.5 系统性红斑狼疮及一些免疫性疾病。

1.1.2 APTT缩短见于:

1.1.2.1 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1.1.2.2 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

1.1.2.3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1.2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是指在缺乏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因子(兔脑渗出液)后,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导致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

1.2.1 PT延长见于:

1.2.1.1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1.2.1.2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等。

1.2.2 PT缩短见于: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1.3 凝血酶时间测定(TT):凝血酶加入抗凝血浆后,血浆的纤维蛋白原被凝血酶转变成纤维蛋白,从而导致血浆凝固,从加入凝血酶到血浆凝固所需时间为凝血酶时间。

1.3.1 TT延长:患者血循环中AT-Ⅲ活性明显增高,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肝病肾病等,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异常球蛋白增多(如多发性骨髓瘤MM)等。

1.3.2 TT缩短:常见于血样本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时。

1.4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测定:在待检稀释血浆中加入高浓度的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凝块,测定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在以参比血浆制作的标准曲线上查得待测血浆的纤维蛋白原浓度,即为待测血浆的纤维蛋白原含量。

1.4.1 FIB减少:

1.4.1.1 原发性纤维蛋白原减少:病例极少,是极为罕见的遗传性疾病,通过常染色体隐性基因遗传,此患畜肝脏不能合成纤维蛋白原。

1.4.1.2 继发性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是由于纤维蛋白溶解酶溶解纤维蛋白所致。如胎盘早剥,分娩时羊水进入血管形成血栓,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激活纤维蛋白溶酶原,使血中纤维蛋白溶酶活力增加,溶解纤维蛋白,消耗了体内原有的纤维蛋白原,使其含量减少。

1.4.1.3 严重的肝实质损害,如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坏死、慢性肝病晚期、肝硬化等都可出现纤维蛋白原的减少。此类疾病还常伴有凝血酶原及第Ⅶ因子缺乏,往往是病情严重的先兆。

1.4.1.4 严重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也可见于肺及前列腺手术中。

1.4.2 纤维蛋白原增加: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其增加往往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反应,常见于下列疾病:

1.4.2.1 感染:如毒血症、肺炎、轻型肝炎、胆囊炎、肺结核及长期的局部炎症等。

1.4.2.2 无菌炎症:如肾病综合征、风湿热、恶性肿瘤、风湿性关节炎等。

1.4.2.3 其他:如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月经期及妊娠也可轻度增高。

2.凝血四项测定过程中影响因素

2.1 标本因素

2.1.1 采血前应了解患畜病情、病史、临床用药等:阿司匹林、潘生丁等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口服避孕药会使血小板黏附功能、聚集功能、纤维蛋白原及多种凝血因子活性增强;肝素等抗凝剂抑制凝血机制;剧烈运动纤溶性增高;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天气寒冷高温均可影响患者生理状态而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应空腹采血,避免血酯影响结果。

2.1.2 采血时的注意事项:采血时应避免采血部位外伤、炎症,采血前不能输血输液。采血应做到一针见血,以免组织液混入标本,因为组织液中第Ⅲ因子,可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加速凝血酶原的消耗,测定结果将会显示凝血因子活性增高、血小板假性降低等异常结果而影响结果判断。

2.1.3 标本的保存和处理:标本采集后应尽快离心,一般采用2500g离心10分钟。离心后血浆要及时检测,标本的保存受时间和温度的影响。室温在2h内,4℃在3h内完成检测。如果不能及时检测,可放置-20℃或-80℃冷冻存放,实验前血浆应于37℃快速融化。检测前应对标本量、凝块、溶血、黄疸、压积等进行目测过筛,如溶血、凝块、污染、标本量不准的标本不能作为样品,必须重新采集。红细胞压积(HCT)比例过高或过低(HCT55%)都不能使用。

2.2 试剂因素

2.2.1 抗凝试剂的使用:国际血液标准化委员会(ICSH)及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CTH)推荐使用0.109 mmol枸椽酸钠作为抗凝剂,血液与抗凝剂比例应确保9:1。因为枸椽酸钠可保护V因子、Ⅷ因子的稳定性,其对肝素治疗患者APTT敏感性远高于草酸盐抗凝血浆,对监控肝素治疗患者尤为重要。

2.2.2 凝血四项试剂要求:必须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要求、要与血凝仪性能相匹配。做APTT实验时所用的活化剂(鞣花酸、硅藻土)不同,对血内肝素、狼疮抗凝物质及因子Ⅷ、Ⅸ缺乏症的敏感性也不同。要根据检测项目来选择不同活化剂的APTT试剂,确保试验准确性;使用过的试剂应立即存放冰箱(2~8℃),有效期内使用。使用前应首先充分混匀试剂,以使微粒重新均匀悬浮于液体中,并将试剂放置室温一段时间。血凝试剂盒均为生物制品,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而降低甚至失去活性,因此,贮存、运输应严格限制在2~8℃。不同厂家,不同批号的试剂不得混用,超过保质期的试剂严禁使用。

2.3 仪器因素:仪器须定期校正、保养、维护。

2.4 消耗器材:要使用与仪器配套的反应杯。吸头与移液器也应配套,以免漏气影响吸样准确性。

2.5 人员技术因素

2.5.1 加强实验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做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工作原理、操作规程、保养维护及常见故障排除。严格按仪器操作规程,禁止简化任何程序。

血浆纤维蛋白原第8篇

资料与方法

2009年3月~2011年3月收治妊娠患者,正常血压妊娠组20例、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组20例、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组2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组20例,均为单胎、初产,年龄23~39岁,平均27.5岁。PIH的诊断标准参考乐杰主编的《妇产科学》(第6版)[3]。无糖尿病、高血压及心、肝、肾、甲状腺等疾病史和其他产科并发症。

方法:正常血压妊娠组(A组)、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组(B组)、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组(C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组(D组)分别在第孕8周、21周、28周、32周、36周各抽1次空腹肘静脉血3ml,分离血浆分装保存在-80℃冰箱中,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纤维连接蛋白水平,试剂(检测值范围:0~800μg/L,敏感度:1.0μg/L),由专人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统计学方法:试验数据以(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同组不同时间段数据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用SPSS 11.0统计软件处理。

结 果

各组不同孕周血浆纤维结合蛋白检测结果,见表1。

讨 论

纤维连接蛋白是一种大分子、多功能的糖蛋白,主要由肝细胞、内皮细胞及和巨噬细胞合成。广泛分布于血浆、多种细胞表面及细胞外基质中,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细胞与细胞间及细胞与基质间的黏附,对维护血管壁的完整性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认为纤维连接蛋白参与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90例妊娠高血压患者研究发现胎盘组织表达四型胶原、波形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水平增加,而15例正常妊娠者胎盘上述蛋白水平表达正常,提示四型胶原、波形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水平和妊娠高血压发病机制有关[4];可能是由于合成纤维连接蛋白的血管内皮受到损伤,使纤维连接蛋白释放入血所致[5]。文献报道子痫前期中晚期母体血浆血浆纤维连接蛋白明显升高[6],而妊娠期高血压保持同期正常妊娠水平;妊娠中晚期母体血浆血浆纤维连接蛋白对预测子痫前期有较好的特异性,妊娠20~24周的预测价值优于妊娠30~34周。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四组中血浆纤维连接蛋白随着妊娠时间其水平逐渐增高,而A组、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和D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纤维连接蛋白可能参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有学者发现在妊娠中、晚期纤维连接蛋白水平则明显升高,持续至产后6周开始下降,至产后8周降至非孕期水平,在正常妊娠早期与非孕期相比血浆纤维连接蛋白的水平无明显改变[7]。本研究中C组和D组妊娠晚期血浆纤维连接蛋白值较正常孕妇明显增高,且随妊娠的进展和病情的加重而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IH患者血浆纤维连接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同孕龄孕妇,且早在临床症状出现几周前就已升高,PIH患者血浆纤维连接蛋白含量明显增高;与病情严重程度孕周增加有较好的相关性。因此,检测血浆纤维连接蛋白水平有助于早期发现妊娠高血压患者,并进行早期干预,有望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但其临床应用价值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Powers RW,Catov JM,Bodnar LM,et al.Evidence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preeclampsia and risk of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Reprod Sci,2008,15(4):374-81.

2 Paneva-Masin J,Zafirovska K,Bogdanovska S.Changes of plasma fibronectin levels in 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Acta Med Croatica,2000,54(4-5):157-160.

3 乐杰,谢幸,丰有吉.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7-105.

4 Hu ZY,Fang MR,Shen ZF,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expression of vimentin,type IV collagen and fibronectin in human placenta and 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Zhonghua Fu Chan Ke Za Zhi,2004,39(9):609-611.

5 Ostlund E,Hansson LO,Bremme K.Fibronectin is a marker for organ involvement and may reflect the severity of preeclampsia[J].Hypertens Pregnancy,2001,20(1):79-87.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