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20 16:25:15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第1篇

【关键词】小学生 德育素质 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86-01

一、小学德育管理策略研究的背景

关于构建德育管理策略方法体系,中央教科所詹万生同志在“十五”开题报告中提出了深化研究的两个重点,其中一部分就是深化德育管理。学校的品德素质教育要想对学生品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目的、有组织地施加影响,就必须严格贯彻执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四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党的这些方针和政策无疑为本课题的提出、研究与实验指明了方向。虽然加强科学有效的德育活动是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但只有通过有效可行的德育活动管理,才能把它的优势发挥出来。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一个学校的德育活动就不能够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地开展。

因此,必须加强德育活动管理,这样品德素质教育及其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得以落实,才能有保障。当前,人们的角色和社会利益关系开始由单一向多元转化,学校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小学德育管理策略研究从小学德育管理创新的角度,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具体的实施策略研究包括:德育目标管理强调低调、高效;德育内容管理突出细化、长效;德育活动管理要求精致、实效。

二、小学德育管理策略研究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界定

德育管理是根据一定的德育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德育的各种要素,以实现育人的学校管理活动。它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据党和国家有关要求,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组织、协调德育的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德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使德育组织保持良好的机能状态,使德育工作者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合理组织各种力量,提高德育实效,完成德育目标和任务的有效手段。

策略是根据客观形势或主观情况的发展变化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方式。为实现研究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方法和途径的研究,一般称作策略研究。它是软科学研究的重要类型之一。

(二)理论依据

1.现代德育价值观。现代德育充分关注生活中的人,关注人和人的生活,道德教育是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服务,引导人去建构个人完满的道德生活,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结构中获得个性的完满,实现德育目的。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意义赋予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的。行为修养的形成同样如此,修养不是靠“教”会的,它是学生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自我建构生成的。

3.道德品质发展理论。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把儿童的道德品质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我的中心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不顾规定,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即规则对他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第二阶段的儿童是权威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的尊敬和顺从的愿望。第三阶段是可能性阶段,他们认识到了基于遵从新的道德关系,从而导致了一定程度的自律。第四阶段是公正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和平等。可以看出儿童的道德倾向是从认识单纯的规则到了解真正意义的准则,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渡。德育是一种由外向内向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4.道德情感理论。朱小蔓在《道德情感教育初论》认为,道德情感不仅仅是道德认识的产物,同时它是人的情感系统本身的发展升华。道德情感生成发展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机制在于人的那些与社会性发展,特别是德性形成的情感的形成。道德情感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构成物。道德情感是人的高级情感,它是由内容维度、形式维度和能力维度三个维度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整合的心理组织,它显现为一种动态的彼此交叉、互为联系的网络体系。

我们还应以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树立全新的德育观,真正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每一所学校的德育理论和德育工作实践中。

三、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第2篇

一、夯实思想品德教育,从生活点滴做起

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对于在现代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初中学生而言,学生的勤劳节俭意识较为薄弱,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更是因人而异,并非所有学生都具备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因此,在推进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要首先让学生养成勤于吃苦、乐于劳动的习惯,从而形成独立意识,形成自立自强的良好生活作风[1]。

(一)在学校环境中培养学生坚毅的品格

从教育的本质来看,教育生活化是将教育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下,从最现实且丰富的生活角度出发,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教学更是需要如此,将教育生活化来推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质量。并且,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树立远大的抱负,陶冶情操。

在国内,学校教育是一个人构建自身完整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也是大部分人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在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尤其是班级劳动。通过打扫班级环境卫生、维护良好的校园环境、植树种花等行为,让学生理解劳动的重要意义,以及做一件事情要持之以恒的品格,利用这些生活化的小事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劳作、乐于付出思想意识[2]。

(二)在家庭教育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独立意识

从国内外优秀的教育研究资料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更为重要,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不仅体现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中,而且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与家长的正确引导,才能更好的完善一个人的思想品格,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将会决定着他日后的做人风格与处事行为。例如:给学生提供独立做家务的空间或培养学生理财的能力,这些都是生活化的家庭环境所能给孩子带来的教育,也是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基础。

(三)在社会环境中锻炼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

学校教育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要符合现阶段初中学生的性格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而且要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指导学生从社会实践中汲取成长的养分,经历与视野对于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十分重要。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实践教学策略综述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培养过程,而是要在生活中慢慢渗透,尤其是对于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学生而言,教育模式的选择极为重要,因为一旦触及到学生的逆反情绪,则任何教育手段都较为被动。因此,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实践教学而言,只有通过顺应初中学生成长特点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等有效教学策略的推进,才能突显其优质教学成果。从具体实践过程来看,校方要用于承担起培养学生优秀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强化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鼓励学生进行不断地自我成长总结。另外,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让学生群体始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

(一)强化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鼓励学生进行不断地自我成长总结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在学校环境中培养学生坚毅的品格、在家庭教育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在社会环境中锻炼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以外,还需要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从自身的生活体验中归纳出值得保持和摒弃的思想意识行为,这样更加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在这一良好氛围中将思想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顺利完成[3]。

(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让学生群体始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第3篇

关键词:德育 小学体育 教学 渗透思想

随着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渗透,成为重要的教学思想。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德育人成为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发展理念之一。通过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思想的方式,有利于体育教师更好的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重视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思想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的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效率。

一、重视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所谓的德育教学,主要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教学活动,将一定的社会思想观点和政治准则转化为思想品质教育。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小学体育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基本学习状态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将德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重要方式。如何有效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思想渗透,重视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所产生的影响,并及时的制定有效的发展方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二、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为了更好的促进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结合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积极地探究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非常重要。通常情况下,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主要包括:以身作则,教师以自身为榜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渗透;结合体育教材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思想渗透;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积极地进行德育思想渗透;充分利用体育游戏,挖掘德育思想渗透的方法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以身作则,教师以自身为榜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渗透

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以身作则,教师以自身为榜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渗透,可以强化学生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教学活动。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注意衣装整齐、文明谈吐,清楚的讲解体育基本知识,明确教学的重点,并进行标准示范,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素质,为其以后更好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以身作则,教师以自身为榜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渗透,是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渗透策略之一。

(二)结合体育教材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思想渗透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结合体育教材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思想的渗透,也是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之一。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需要结合体育教材内容,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策略,促使学生重视德育教育,在自身发展中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小学体育教师应在结合体育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德育思想渗透,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三)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积极地进行德育思想渗透

为了更好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积极地进行德育思想渗透,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之一。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积极地进行德育思想渗透,促使学生在相对快乐的前提下,感受德育教学的趣味性,在掌握体育知识的基础上,更好的通过德育活动,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健全的人格。因此,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其更好的进行相关科目的学习,同时也会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提升。

(四)充分利用体育游戏,挖掘德育思想渗透的方法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体育游戏,挖掘德育思想渗透的方法,是有效促进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策略。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体育游戏有利于体育教师结合实际的教学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重视探究相关的教学方法,逐渐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效率。同时充分利用体育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进行德育思想渗透。挖掘德育思想渗透的方法,更加有利于促进德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充分利用体育游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有效的体育游戏,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德育素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感受到体育课程德育的魅力所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思想,逐渐成为影响小学体育教学发展的重要理念。如何针对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思想,可以有效促进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活动的开展,促使体育教师在重视体育基本知识的同时,重视德育思想发展的意义,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重视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思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乌仁图雅.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01).

[2]蔡晓亮,张月华.浅析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体育时空,2014,(08).

[3]路晕.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3).

[4]周燕丽.刍议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3,(12).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第4篇

关键词:教师素质、师德、业务素质、心理素质

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我国《关于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规定要“改革人才培养方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确定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方向,提出了素质教育是为了使基础教育事业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为了全面贯彻我国教育方针,以克服当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

近几年,国家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 英语是以“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基本任务的课程;是以“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总目标的课程;是“ 为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打基础的课程。英语课程的性质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实现新课程目标的关键在于广大英语教师的理念、素质、水平和能力。因为“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叶澜,2001)。 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新课标的成效和改革的顺利进行。

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英语教师首先应具备一个普通教师的基本素质,此外还必须具备与外语教学特点相关的知识、技能和心理素质。如何提高教师素质是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尚的师德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基础

思想道德素质是教师整体素质的灵魂,影响着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对其他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要培养跨世纪的人才,首先要做高素质的跨世纪的教师。教师素质好,水平高,可以保证国家有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人才,这不仅是培养现代人的需要,也是培养未来人的需要。现代教师的形象,已经不是只注意单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是面向未来教育的革新的主导员,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

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因此,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的水平以及自身的基础素质水平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着直接的作用。

对于在职的教师,要切实加强教师教育思想的学习,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在这里至关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基础素质的培养。“教人先正已”。教师的基础素质渗透在全部教育过程之中,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实际影响,正如加里宁所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因此,必须把提高教师队伍的自身素质放在队伍建设的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既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过程,并以此带动全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师德。要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教师的世界观,教师的品格、言行,教师对社会事物所持有的态度,都将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在履行自己职责的过程中,必须对自己提出较高的道德要求,要严于律己。

二、精湛的业务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

如果说高尚的师德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动力,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基础的话,那么精湛的业务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要把单纯的以传授知识为目标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黄炎培先生早就主张:教育的教学原则应是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教育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教师在业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一个合格的中学英语教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语言教学理论素养

由于人类语言的特殊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语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其他学科。外语教学更具有其特殊性,涉及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方面。英语教师要想成功的进行英语教学,就必须有坚实的理论作指导。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省教育厅或市教育教研室主办的各项教师进修培训。关于教育学科类知识,教师必须加强这些理论的学习,否则将严重影响外语教学的有效性。

(二).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

知识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教师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其从事教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保证。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起示范作用。特别是初中学生,由于他们年龄不大,自学能力不强,而且接触英语时间不长,他们最主要的学习和模仿对象就是教师。这就要求初中英语教师必须有标准的发音、优美的语调、良好的口语水平、丰富的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以及过硬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这样,教师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并极大的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为他们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育方法和手段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事物内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性格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内部的矛盾性。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英语中有句谚语说道:“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做到:

1.更新教学观念。首先,要具有新的人才观。二十一世纪将是高科技、高竞争的时代,对外语人才的要求显然与过去不同。二十一世纪要求青年一代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聪敏的智慧,开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传授英语基础知识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但还需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能力,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其次,要认识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往的英语课堂教学,教师多数扮演的是一种家长式的角色。而未来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做出最重要的改变是“走出演讲的角色”,并认为“所有优秀的教师都是激励者、促进者、辅助者和协调者”。

转贴于  2.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把以“研究教法”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研究学法”为重心,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以“学”为重心,其基本精神就是使学生爱学习,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授人之渔”已成为师者的最高教育境界。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兴趣是一种学习的动力,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课堂教学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行为的重要场所之一,教师应try our best to make our classes lively and interesting。英语学习的兴趣产生之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会逐步改善,继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出的主体作用反过来又促进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与学真正进入良性循环。 (四).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的过程,也就是逐渐了解和接受该语言的民族文化的过程。另一方面,要想学好语言,就必须掌握其文化内涵。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对外语词义的准确理解,需要对外族文化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外族文化知识的获得,一是通过对该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学习,二是通过对该族语言文学作品的研读,三是通过对该族文化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的了解。而通过读原版英文经典著作,是达到这三条的捷径。

凡是学习过许国璋英语的人决不会忘记,在传统外语教学中,文学占有相当的比重。60年代至70年代,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特殊用途英语)兴起并很快成为一种普遍趋势。有人曾责问,学习Dickens和Shelley等人的作品,对阅读科技文献何用之有?70年代后期,文学内容几乎从外语课中消失。80年代,人们对文学又有了新的兴趣。文学在外语教学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与传统外语教学有了根本的不同。传统外语教学中的文学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目的,现在人们更加注重文学教学的作为一种达到某一目的的方法的功能。这一目的就是掌握某一语言的使用技能,然而却缺少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考虑。学习人文科学可以使人对社会和人生能有正确的认识。

文学教学对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至少有这样三个方面的作用:(1)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语言输入;(2)文学作品中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轨迹,通过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使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文化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3)经典文学作品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以从更高层次上提升人的文化素质,乃至整体素质。日本从1985年开始,就筹划实施了一项“四合一”人才培养计划,即在赤胆忠心,报效国家具有健康体魄的前提下,集科技、文学、经贸、外语于一身。十年来,日本已在培养“四合一”人才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在“丰田”、“东芝”、“三菱”、“松下”、“三洋”等这些驰名全球的跨国公司里,都拥有半数的“四合一”人才,他们个个以通才的能力和风貌,打入各个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五).学习策略教学

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也是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学习策略有助于学习者增强学习责任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独立能力和自我指导能力”(Oxford,1989:291)。因此,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和培训。学习策略培训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的培训。元认知策略培训有助于学生养成制定学习计划、确立学习目标、监控学习过程、何评价学习效果的习惯;认知策略培训能帮助学生提高有效运用阅读、听力、写作、交际等策略的能力;社会情感策略培训有助于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和进行自我情感控制。学习策略培训可按一下步骤进行:(1)了解学生现有策略;(2)确定学生所需策略;(3)制定策略培训计划;(4)讲授新策略;(5)训练新策略(6)评估新策略的效果;(7)强化新策略的运用。

(六).科研能力和水平

在教育价值观发生深刻裂变、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渗透的宏观背景下,应当宏大教师作为研究者的主体价值。以前,中学教师普遍认为科研是由大学教授和专家研究者承担的。但随着教学各项改革的发展,教学中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核心的变化,为了能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必然要求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加入到教学研究的队伍中来。新的教育观要求每一个教师不当教书匠,要做教育家。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要不断地积累、总结经验,再把经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水平的提高能使教师在工作中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更好按照教育规律教书育人。丰厚的教育科研成果是学者型教师的重要标志。学者型教师既是教育实践家,又是教育理论家。这就要求现代教师应当具备教育科研能力。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应包括信息处理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创新求异能力等。这样的教师已不再是照亮别人毁灭了自己的蜡烛,而是既能照亮别人又能照亮自己的火炬了。这是每位教师应当追求的境界,也是每个教师应当具有的风采。

三.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因素

教师的心理素质会直接影响教育工作成效。教师应具备关心爱护学生、谦虚好学、有责任感团结合作等良好素质。教师和学生关系融洽,能平等和耐心的对待后进生,并能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学习和生活问题,给予指导性的建议;能与家长保持联系,做好教育管理学生的工作;能与同事互相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总之,我们英语教师正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我们必须加强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锐意进取,勇敢地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柳斌(总主编)、方亮(主编)长城出版社,2001

3. 陈琳、王蔷、程晓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4.陈仕清 新课程改革与高中英语教师智能结构的构建中学外语教与学2005.4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第5篇

1.1德育组织不完善

由于在学校这一范围内没有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德育组织,这也就使得小学的德育教育成效没有取得与之相对应的效果。也就是说德育工作能够开展下去的前提就是学校要建立专门的激励制度,其中一部分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依赖于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还有就是很多德育教师都是在出现了问题之后才对德育教育进行普及,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批评,虽然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从整体来看并没有太大的作用,也就是说德育教育工作在小学的开展效果不是很理想。

1.2激励策略缺乏

小学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育活动时,除了要扮演组织者的角色,还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在整个德育教育活动中,小学班主任要让保证学生都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通过对德育知识的完善,确保学生能够遵守与德育教育相关的要求,而为了让学生对德育有一个良好且深刻的认知,小学班主任可以适当的通过激励策略开设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但是从当前德育教育开设的过程中发现,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激励策略,之所以会出现这一情况主要是因为:

(1)德育教育活动开设期间并没有真正落实激励政策,还有的德育教育活动开展时根本没有激励政策。

(2)德育教育活动开设期间,缺乏对学生的鼓励。

总的来说,小学德育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后续发展,因此作为小学班主任就要在德育教育活动中落实鼓励策略,不断完善德育教育的各项政策。

1.3缺乏有效的实践措施

小学德育教育活动在开设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通过直接传输德育知识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会极大的限制小学生的发言权。只能够被动 去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也使得小学生能够遵从德育教育的情况非常之少。德育教育也没有办法真正的落实到实处。

再加上,小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非常有限,而在德育教育活动开展期间,班主任只是从宏观的角度来向学生普及知识的,真正落实到具体问题的知识点却非常少。所以也就导致班主任在落实激励政策的时候,大部分内容都是比较虚的。而且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的情况也非常少见。

2.小学班主任激励教育中实施激励策略的方法

2.1触动学生心灵

班主任为了在德育教育工作开设期间可以获得成效。可以开展以触动学生心灵的激励策略。这种激励策略会让学生的心灵产生非常大的振动,而且也会让学生自觉养成遵守德育教育的习惯。好孩子并不是批评出来的,是鼓励、夸出来的,采用何种鼓励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班主任可以通过触发学生心灵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孩子始终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来参与到学习中。

2.2提升学生德育自律的策略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初期阶段实施德育教育目标能让学生满足自律的要求,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育素养,给学生树立品质优势,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所以,要求小学班主任能将激励制度看成是最好的自律培养策略,让学生可以在班级内部开展必要的管理工作,通过让学生轮流进行班级内的德育工作管控,提示学生对德育工作的理解程度。尤其是一轮复习结束以后,可以让全体同学进行投票,使用票选给分数最好的学生给予奖励,然后评选出德育十佳的学生,通过适度的奖励,可以让学生有良好的自律与德育能力,这能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还能让学生更加关心同学,这将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氛围。班主任还可以适度的给学生引入德育自律活动,要求学生在学习之余做一件与德育相关的事情,这样也能将德育落实到实处。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德育水平的目的。

2.3以生活为入口开展德育工作

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最好的一个突破口就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开展相关的鼓励政策,先从小学生的身边事情入手,重点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同学,对学生的进步予以鼓励,开设激励方式,让学生可以在实际的生活中学会自觉遵守德育知识,遵守德育的相关要求。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第6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品德教育;专业素养教育

一、大学生品德教育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教育也逐渐由传统的单一教育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大学教育更是如此。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造成部分大学生只重视自身专业课的学习,认为学好专业课就可以找到好的工作,忽略了自身品德修养的重要性。主要问题表现在:

1.责任意识淡薄

大学生对于社会而言,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精神文明建设上,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和根本源泉。当代大学生毕业后的社会角色较以前也有了较大的改变,个人经济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多样,再者大学生个性化发展趋势明显,造成部分大学生只是为了个人的发展忽视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有甚者只看重个人得失,不考虑社会利益与价值,造成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偏离正常方向。一些正在发展中的高校只是为了提高学校知名度,一味的提高毕业生专业素质,忽略淡化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造成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思想教育工作。

2.基本公德心不够

大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大学生个人性格及特点彰显的较为淋漓尽致,在一定程度上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小型社会。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存在着少许与和谐社会不搭调的现象,比如大学生在图书馆内不自觉保持安静,尤其是情侣,夏天或者冬天由于天气气温较极端,许多情侣将图书馆选为自己谈情说爱的场所,许多作为被对对青年情侣占用,严重影响了真正求学的学生的学习。更有甚者不顾自身形象,互相打闹,严重破坏着图书馆的学习氛围。还有就是在学生宿舍内,尤其是男生宿舍,部分学校的男生宿舍根本无法按照正常时间表就寝。再者食堂也是彰显一个学校道德教育水平高低的主要场所。部分高校的食堂存在着大声喧哗、肆意插队的不文明行为。

3.基本的三观没有形成

大学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学习阶段,是形成独立人格的黄金时期,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黄金时期,完整正确的三观能够帮助学生进入社会后更容易取得成功。目前我国大学思想教育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主要教学教材。但是部分高校教师对于思想教育课程教学工作不够认真,导致大学生三观的形成不够完整,部分大学生没有树立为国家发展而奋斗的人生目标。部分大学生受当下社会思想的影响过分追求利益,三观教育淡化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导致部分大学生进入社会后由于心理不成熟,错过发展机遇。

二、基于专业素质教育下提高学生品德教育的策略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人力资源已经逐步取代自然资源成为企业乃至国家发展的主要竞争因素。因此在强化大学生自身专业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提高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当代高校教育人员,要建立培养素质与品德兼备的人才为目标,提高道德水平建设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采取高效的教育方法来完善我国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

1.当代高校要注意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的意识,强化学生作为社会主人翁的意识。比如当下高校就应该组织学生学习十精神,使学生了解十过后国家政策有哪些改变,并举行适当的知识竞赛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通过让学生了解学习十精神,培养学生愿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的高尚思想,使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学校在配备师资力量的同时,不应只重视专业素质教育的师资补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教育人才也要注意加强建设步伐,师资力量的壮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推动高校政治文明建设的进度。进一步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进展,努力培养思想道德健全的高素质大学生。

2.高校教师要鼓励学生采用专业素质与思想道德培养并驾齐驱的学习方法,学校也要建立相关教育制度来辅助思想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教师还要注意向学生灌输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良好的学习习惯来培养学生分辨善恶、积极思考的能力,进而树立良好端正的思想品德。大学生还要主动建立自我反省意识,通过自我反省能够自主的发现自身不够恰当的行为,并能在发现之后自觉改正。自律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自律素质要求学生能够在无人监督下,自觉履行道德规范,按照品德原则处理事情,不受无人监督的影响。高校教师要注意强化学生言必行行必果的意识,促进学生将思想道德意识亲身落实到日常生活实践当中去,从根本上提高高校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

3.各个高校尤其是思想教育教学相对较弱的学校,要完善自身的教育体系和教材制定机制,充分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提高大学教育的实用性及多样性。在学习先进思想教育模式的同时,努力构建属于自身实际的教育模式,并且要注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日后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校方要强化教育管理思想,将教育与道德管理有机融合在一起,适当的运用一些硬性措施来严格要求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促进大学生自我品德修养的形成。高校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独特个性的前提,强化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有策略的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通过改善教育教学方案,构建和谐积极阳光的学校氛围,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化及娱乐活动来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能够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提高学生对于自我道德修养的重视程度,从而达到提高高校学生思想品德的目的。

结 语

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必须树立强大的社会责任感,才能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教育部门要从实际角度出发,深入了解高校思想道德水平,积极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纠正。高校大学生要时刻铭记自身历史使命,主动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争取为我国经济建设多做共享,实现自身理想及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J].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第7篇

【关键词】幼儿 品德教育 内容 策略

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教育,或好或坏。教育从小开始,特别是品德教育,是孩子成人成才的关键。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广泛重视。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一出世,就全力开发孩子的智力,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带他参加英语、奥数、舞蹈、钢琴等各种培训班,忽视了对孩子进行道德品德教育,这种重智轻德的教育现象在当代社会环境中普遍存在。明确幼儿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知道幼儿品德教育的内容与策略,是帮助孩子形成内在良好品德的关键。

一、幼儿品德教育的内容

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人幸福的关键因素。那么,什么是思想道德素质呢?“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作为人思想道德素质中的“道”,即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应该遵循的规律、规范和原则;“德”就是符合“道”的思想和言行,是“道”在思想行动方面的体现。思想道德素质就是指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原则在个人思想言行中的体现,是个人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所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和引导人的思想、情感、言行和动机符合社会公认的规范,遵守社会认可的原则,也就是说,使一个人的思想和言行合情合理。

教育要从小开始,品德教育更不能怠慢。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就是使幼儿在潜意识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在集体生活中,将爱集体、爱劳动、爱惜公物、互利互助的思想发展为一种情感;在待人处事方面,培养他们热情、诚实、团结友爱的意识和尊重长辈的情感;在学习方面,使幼儿养成遵守纪律、不怕困难、好学好问的习惯;在个人性格方面,养成开朗活泼、积极热情的性格……总而言之,幼儿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就是培养幼儿“爱”“诚信”“讲礼貌”“严谨”“好学”“承担责任”“乐观向上”“勇敢坚定”等良好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言行。

二、幼儿品德教育策略

(一)营造一个良好的品德教育环境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家长送去幼儿园,或者参加各种幼儿教育培训班。因此,幼儿园和托管班文化建设对幼儿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幼教工作者,首先要做好榜样和表率,为幼儿创作一个良好的品德教育环境。幼儿善观察、爱模仿,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针对幼儿好奇心强、爱模仿的特点,幼师可以结合传统的品德故事、图片以及日常教学活动,鼓励幼儿在学习活动中进行模仿。对于在言行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老师应该给予奖励,并将其作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在传统节日中,将节日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例如,在妇女节时,鼓励学生为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教育学生懂得感恩;在劳动节时,组织学生进行班级大扫除和学校大扫除,也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内植树种草,培养学生劳动的品质;在端午节时,以故事形式向学生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并传递给学生屈原的道德品质……营造良好的品德教育环境,有利于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品德教育的熏陶,从而使对幼儿的品德教育达到深远持久的效果。

(二)在日常生活中贯彻品德教育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幼儿同伴与幼师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掘并利用幼儿身边的教育资源,以此来丰富幼儿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幼师应该充分掌握道德品质形成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阶段,在日常幼教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不失时机地让幼儿在体验、认知、实践以及内化为自觉行为的过程中变到道德教育。例如,在洗漱过程中,可以培养幼儿节约用水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在用餐过程中,可以培养幼儿不挑食、爱惜粮食的好习惯;在与同伴玩耍时,可以培养幼儿合作、谦让、玩具共享的优秀品质;在幼儿犯错时,可以启发幼儿明辨是非,让幼儿学会知错就改;还可以适当地举行一些班级活动让所有幼儿参与其中,使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分享互助、团结友爱的快乐。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蕴含着道德的因素,幼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因素,发挥出幼儿道德教育的最大功效。

(三)家园一致,教育同步

良好品德的形成发展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幼儿正处于道德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只有通过不断地纠正幼儿不当的言行,引导幼儿言行得体,才能更好地将品德教育做好。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很低,对他们的教育引导要一以贯之,不可观念不一致或者互相“打铁”,使幼儿意识迷乱,无所适从。如果家庭和学校对幼儿的教育不一致,双方又缺乏有效的沟通,就会影响对幼儿品德教育的效果,甚至会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幼师与家长应该经常性地、及时地进行互相沟通,幼师向家长传达幼儿在学校的表现,家长向幼师传达幼儿在家里的表现,双方互相了解幼儿在不同环境中的思想言行动向,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品德教育,引导幼儿发扬优点,改正和克服缺点。

三、结束语

品德是一个人的立世之本,品德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之石。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如果幼儿没有养成良好的品德言行,长大以后就很难改正过来,也就难以成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之材。所以从思想和行动上加强对幼儿的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忠.围绕《幼儿生活守则》构建幼儿园养成教育体系[J].学前教育研究,2011(04) .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第8篇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学;课堂实践;教学策略

古语有云:“人之初,性本善”,人出生时其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由于后天的引导和教育出现了问题,因而导致了各种不良的品行和触犯法律行为的出现,所以,为了有效杜绝这些不良的现象,教师必须肩负起对小学生开展德育的重任。

一、立足思想品德教材,寻觅德育的突破口

思想品德教材是开展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基础,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应当围绕思想品德教材展开。优良的德育内容是培养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行和行为素养的肥沃土壤,教师在实践中,应当立足小学思想品德教材,积极寻找德育的突破口,力图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最大化。

例如,教师在教学粤教版四年级思想品德“5.做个受欢迎的人”这一课时,可以先小学生阅读一遍教材内容,然后启发学生如何才能做一个受大家欢迎的人或者让学生思考,班上受欢迎的同学都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从而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找到有效的切入点。最终经过学生的共同探讨,得出一般受欢迎的人都具有热情、聪明、体谅、帮助他人、可信赖、诚实、稳重、忠诚等良好品德的结论,进而引申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培养小学生以上所述的良好道德品行,有效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开展教学游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因此,往往对于课本上一些抽象的、文字性叙述的德育知识难以提起学习兴趣,但是他们似乎对于游戏存在先天性的喜爱。有些益智类游戏,不但可以有效开发小学生的智力,还能强化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强健学生的体魄,如果教师将此法利用得好,那么将会有效提高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质量。

例如,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小学生开展“三人四足”体育游戏,让小学生自由挑选“战友”,然后将小学生的腿用绳索捆扎,比赛哪一小组能够率先跑到终点,最先跑到终点的小组,毋庸置疑,肯定是配合最为默契的一组。如此,通过这样的游戏竞技方式有效增强小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拼搏进取意志,进而达到德育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开展“中华孝行知多少?”的答题游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然后要求学生分别说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孝道的典故或当代的实例,比如说,经典的“卧冰求鲤”“香九龄,能温席”等孝行故事,进而以这样答题游戏的方式,向小学生灌输孝道教育,让小学生从小知孝道、懂孝道、行孝道,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积极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开展家校共育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素养不但要借助校方教师的力量,还应当积极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善于发动学生家长,形成家校合作共育的教学模式。因为从很大程度上说,家长和小学生存在血缘上的关系,正是基于这层浓浓的亲情,才更应当借助家长的力量。教师一定要积极联系学生家长,在家校共育的基础上让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的方式,邀请小学生的家长来到学校,在家长会上,教师可以举办名为“我为父母唱支歌”的文艺活动,让小学生运用歌声表达对父母养育的恩情,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家长会上要求学生用实际行动回报家长的恩情,如给父母一个拥抱、亲吻父母等行为。在家长会举办结束后,教师还可以采用家庭回访的方式深入学生家庭内部了解情况,知道小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日常表现,然后“对症下药”,对于家庭生活中行为品行和行为习惯较为良好的学生,思想品德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表扬这些日常表现较为优秀的学生。当然,对于家庭生活中表现较差的,如自理独立能力欠缺、以自我为中心、好逸恶劳等不利于小学生成长的行为品质,教师要及时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在家中孝敬父母,在学校团结同学,努力成长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如此,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提高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质量。

总之,在小学阶段通过开展思想品德教学,帮助学生确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对于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积极立足思想品德教材,寻觅德育的突破点;其次,开展教学游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最后,积极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开展家校共育,进而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有效提高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