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习劳动教育的收获

学习劳动教育的收获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18 16:40:44

学习劳动教育的收获

学习劳动教育的收获第1篇

一、建立完备的管理机制,形成养成教育的可靠保障

1.健全职责明确的管理机构。

学校围绕养成教育建立健全的组织体系及管理机制。一是构建了以“校长――德育校长――总辅导员――班主任――全体教职工――学生”为主线的校内德育工作网,主要负责对养成教育的领导、管理和督查。二是建立了以“少先队大队部――红领巾监督岗――啄木鸟值周班――学生”为主线的校内监督机制,红领巾监督岗主要职责是每天对各班学生的行为检查,并在学校公示栏中公布检查结果,啄木鸟值周岗的任务是对学生不文明的现象进行文明规劝、教育和提醒。

2.开发养成教育的校本教材。

在深化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必须细化规范和纲要,制定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于是,组织学校的德育骨干,编写了《好习惯伴我成长》校本教材,教材分低、中、高三段编写,选取了对于学生成长非常重要的16个好习惯,提出了明确的行动指南,设计了规训内容,确立了评价检测的方法。教材的实施使我校的习惯养成教育更规范,更有系列,我们还将在以后的实施中不断完善。

3.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体制。

我们学校是海门市首批“江苏省绿色学校”,因此,我校以绿叶为评价手段,从班级层面和学生层面出台了“做一棵茂密的大树”和“做一片美的叶子”评价方案。开学初,我们给每个班张贴一棵没有叶子的树,然后根据各项活动中班级的表现分别颁发:板报评比叶、各项竞赛叶、好人好事叶、班级活动叶、行为规范叶、投稿宣传叶等,学期末根据所得的叶子来确定文明班级。学生层面我们根据16个好习惯分类设立了爱国叶、卫生叶、劳动叶、锻炼叶、学习叶、读书叶等,一月一评。学期末,班级根据学生所得叶子的数量确定“习惯好少年”的人选。老师和孩子们纷纷行动,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评价促进了学生的习惯养成。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催人奋进的教育氛围

校园的文化环境是一项隐性课程。我们在走道、楼梯等处张贴好习惯温馨提示语,在校园拉“养成好习惯,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横幅,在橱窗设立“好习惯之星”表彰栏,在班级橱窗内展示我们身边的榜样,各班布置学生养成教育成果展示栏等。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集体晨会等多种途径进行习惯养成教育的宣传,在整个校园里创设了让学生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教育环境。

三、开辟多元的活动渠道,推动养成教育深入开展

1.日常规训。根据学校养成教育的内容,提出明确要求,教室地面无纸屑,课桌椅摆放横竖一条线,放学后,凳子统一放到课桌下。各班根据要求利用放晚学前的一段时间进行强化训练:班主任示范,学生练习,班主任检查,学生整改,直到完全符合要求为止。经过两星期的严格规训,全校各班都做到了整齐洁净。

2.严格督查。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为此,我们注意加强检查督导,设立了教师导护岗、红领巾监督岗(每天定时检查)、啄木鸟检查岗。校长室还经常进行随机检查,并将检查到的情况向全校老师通报,对贯彻不力的老师提出要求并限期整改。全方位的检查督导,保证了养成教育的有序实施。

3.做实每月一事。2008年,在局领导的建议下,我校以“每月一事”为载体,开展习惯养成教育活动,这让我校的养成教育迈上了更高的平台。

学习劳动教育的收获第2篇

【关键词】学农吧;体验教育;行为习惯;沃土

同学们做完眼保健操去上体育课时,混乱的脚步声从楼上一直传到楼下,老师们一再教育学生上下楼梯要靠右走,而且脚步要轻,不要影响其他班级上课,可到了实际中同学们全然不顾;吃饭的时候,很多班级的同学们一哄而上,盘子悲哀地躺在地上。诸如此类现象,不胜枚举。走楼梯现象也好,吃饭现象也好,虽只是个小问题,但它应该引起教育者的关注:在青少年中,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是个比较突出、比较普遍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体验环节入手。所谓“体验”,就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体验教育”就是使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的教育方式。这里的“体验”至少应包括两个层面:即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内心体验则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对促进少年儿童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体验教育既应注重教育活动的形式与过程,更应注重少年儿童这一实践主体的内心体验。它要求少年儿童用“心”去体验,用 “心”去感悟,引导他们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

无独有偶,去年我们学校给每个班级分了一块责任田,我们班分到了四块,每块地长15米,宽1.3米。征求同学们同意后,我们给四块地分别种上了西葫芦、玉米、圣女果和莴苣。之后我们在这块责任田上辛勤耕耘,不但收获了果实,而且收获了希望。笔者常常利用责任田这块沃土对学生进行体验教育,而且给它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学农吧”,收获颇丰。

一、利用学农吧进行集体体验

集体体验就是把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氛围、集体的温暖、集体的重要和集体的力量,从而树立起集体主义的观念,形成把集体放在第一位的观念,养成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行为习惯。

笔者把我们班的“学农吧”分成四块责任田,分别分给四个大组,1号西葫芦责任田由第一大组负责,2号玉米责任田由第二大组负责,3号圣女果责任田由第三大组负责,4号莴苣责任田由第四大组负责。每组成员都同心协力,和他们组的宝贝一起成长,他们精心施肥、定期浇水、捉虫。当其中一组遇到困难时,别的组也会伸出援助之手。因为这不仅是组与组之间的比赛,也是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比赛。通过集体体验,他们不仅感受到了帮助他人是快乐的,而且感受到被人帮助是温暖的。有个学生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看着自己的莴苣苗在第四大组的责任田里快乐成长,我感到自己的心也在飞扬。”

二、利用学农吧进行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就是以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视角去参与体验,使自己感受到参与的快乐、参与的真实、参与的辛劳,从而获得真情实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每天早上、中午,孩子们都会利用课余时间去责任田里为庄稼浇水、捉虫、除草,量一量叶子有多大了,植株有多高了,记录下第一朵花开的时间,第一个果实收获的时间……看着庄稼和蔬菜的成长,孩子们感受到了生命的伟大和时间的珍贵。有的同学经常给农作物拍照,有些同学几乎每天都写观察日记,罗淮佳同学在她的日记里这样写道:“看着小小的圣女果在我们的细心照料下一天天长大,我觉得自己的劳动是那么有意义!因为这是一项培育生命的工作。在劳动中,我体验到了生命的成长,明白了我们从小要养成守时的好品质,感受到人与自然界要和谐相处的重要,明白了要学会保护动植物、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三、利用学农吧进行角色体验

角色体验就是以他人的身份、他人的视角去参与体验,感受他人工作时的心情和责任,感受工作中的辛劳及完成工作后的收获,从而从小在心里形成尊重他人、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

记得西葫芦收获的第一天,我让班里的几名同学趁放学时间把西葫芦摆到校门口进行出售。面对一群群同学和家长,那几名同学羞得满脸通红,早已忘记了招揽顾客。这时,我在旁边用眼神鼓励他们,并自告奋勇第一个吆喝起来。一天下来,同学们都说累,嗓子都喊哑了。在以后的几次体验中,他们渐渐地能大方地向顾客介绍他们所出售的蔬菜的名称、价格、营养价值,俨然是一个个小小售货员。胡杏清同学在她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在众目睽睽之下出售自己的劳动果实,一共卖了23块7角。晚上回家,只觉得喉咙火烧火燎的,小腿胀痛得厉害。我感受到了劳动是件辛苦的事,体会到了爸爸妈妈工作的辛劳,懂得了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果实,那都是劳动人民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的。”

学习劳动教育的收获第3篇

建设领域执业资格专业类型较多,但执业资格的取得都比较困难。首先,由于建设领域的专业性比较强,国家设定了执业资格的报考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历与专业要对口,目的是要求参考人员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二是本行业、专业有从业年限要求或职称要求,目的是参考人员应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次,执业资格考试难度大、通过率低。由于考题覆盖面很广、难度较大,这种考试模式促使参考的专业人员必须认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大量理论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案例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建设工程执业人员继续教育的作用

通过执业资格考试的筛选虽证明了执业专业人员已经拥有了本行业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与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处理本专业范围内复杂问题的能力。但是,建设行业涉及的知识面广、规范多,根据以往规律,考前强化学习的大量知识需要通过持续学习加以巩固。更重要的是现阶段我国建设行业发展快,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推出,法律法规、建筑规范不断完善、更新,专业人员必须不断充实才能维持和提升自身的执业能力。

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为确保工程质量和公共安全,需要行业内的专业人员、尤其是执业注册人员掌握最新的法律法规、规范、工艺,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本行业理论、技术管理动态等知识,随时处于称职状态。通过继续教育促使执业人员不断学习,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

三、建设工程执业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激励

(一)提高工作能力的激励

建设工程执业继续教育内容具有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专业人员通过继续教育学习和知识运用,以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在与行业相关单位的合同谈判中能争取优势、避免缺陷;工程管理中通过索赔、反索赔技巧,为企业带来收益,避免损失;在设计、监理、工程管理中提高工程质量,提升企业的效益和信誉;运用行业先进知识,如新的应用软件,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建设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责任重大,设计、施工、监理、造价等任一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导致质量不合格、安全事故和经济损失。建设行业也是腐败案件高发的行业,专业人员通过继续教育中有关行业职业道德、社会责任和身边案例的学习,更好地约束自己,确保工作质量。

(二)维持行业较高地位的激励

建设行业执业注册人员在行业内享有较高地位。

一是政府管理机构赋予。由于建设领域的专业性强,产品涉及公众安全,管理机构为确保行业从业质量,在执业资格制度、企业资质管理制度两方面都赋予了注册人员较高地位。主要包括:发起设立公司的权利;承揽业务需要由相应资质的执业人员承担和签章;企业需要有相应专业类型、数量和级别的注册人员。

二是企业给予。主要包括执业人员普遍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从业经验,专业能力强,具备解决本行业复杂问题的能力,能为企业带来利润;承揽业务需要由相应执业人员负责;企业资质需要争取到在劳动市场上比较稀缺的相应类别、数量执业人员。

三是社会的认可度。在同行和同事中取得执业资格标志着可以从事更重要的岗位、获得更多的收入;在工作中与相关单位沟通时,执业注册人员标志着“内行”,具有更大的话语权;在社会上,拥有执业资格也是职场上成功的标志之一。

为维持已经获得的行业地位,执业注册人员需要按照管理部门的要求完成继续教育,并且要成绩合格。

(三)维持行业内高收入的激励

首先,执业人员能获取劳动质量差异的回报。这些受过高度训练的工作者拥有解决专业问题所需要的能力,因而能获得较高收入。其次,执业人员能获得劳动力市场分割产生的“租金”收益。执业注册制度使执业注册人员与非注册专业人员分成两个不同的群体,相同劳动下注册群体能够获得较高报酬。第三,获得劳动供给短缺产生的高报酬。由于执业注册人员相对稀缺,使得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聘用单位为了追逐有限的执业注册专业人员需要提供更高的报酬。尤其是在管理部门提高行业管理要求或企业资质标准导致对注册人员需求增加时,供求缺口更大,执业注册资格人员能够获得更高的报酬增幅(如图1所示)。 

注:在行业管理要求或企业资质标准提高时,执业注册人员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聘用报酬由WS0上升到WS1;供给幅度增加有限,曲线略向右移,聘用报酬由WS1回落到WS2达到均衡。

(四)执业人员继续教育的负面激励

首先,减少闲暇的负面激励。执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学习的同时,减少了本身就相对较少的闲暇时间。其次,部分聘用单位认为继续教育影响工作、占用单位经费而应付了事,减弱执业人员的学习动机。最后,培训知识“缺乏”实用性的负面激励。一些执业人员习惯用已有知识、经验应付日常工作。行业的发展方向、行业拟推广的先进工作方式方法等,都被认为是一些与工作关系不大的“纯理论知识”。

四、建设工程执业人员继续教育质量保障的博弈与对策

在管理机构与执业人员就继续教育努力程度的博弈中(如图2所示),管理机构通过考试或其他途径观察执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学习效果,并决定是否赋予或保留执业人员注册资格;执业人员需要综合考虑策略运用的效用和猜测管理机构的反应来决定自己是努力还是享受闲暇。如果执业人员选择努力保留执业资格,则执业人员的综合收益为a,管理机构收益为b;如果执业人员享受闲暇,预期概率p被取消,执业资格收益剥夺为0,管理机构收益为e,预期概率(1-p)能保留执业资格,综合收益为c,管理机构收益为d。 

管理机构淘汰策略为真时,执业人员受较高的行业地位和收入的激励,选择在继续教育中努力学习获得收益a,管理机构得到称职的执业人员。当被淘汰的概率p较小时,执业人员选择闲暇获得收益c×(1-p),不同价值取向的执业人员,认为a>c×(1-p)选择努力,反之选择闲暇。

一旦继续教育流于形式,不但不能提高执业人员理论水平,也造成了社会教学资源的浪费,并成为聘用单位与执业人员经济和时间上的负担。

因此,管理部门应合理使用淘汰策略,通过完善学习成果的评价制度,让应付学习、考试不合格 的执业人员重新学习,甚至取消其执业资格,修正一些执业人员的学习动机,确保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宋孝忠.我国终身学习认证的现状分析和制度构建[J].继续教育,2012,(8).

学习劳动教育的收获第4篇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正因为如此,我园特别重视幼儿文明礼貌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并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创设良好环境,营造文明礼貌的氛围。我园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习惯这一主题,精心设计、大胆尝试,在环境创设上努力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一寸草木都言情,如宣传橱窗、幼儿画廊等每个细节无声地传达着文明礼仪知识。活动室主题墙上“弟弟摔倒我扶起”、“小鸡和小鸭”等装饰画激励孩子们互帮互助;语言角上“请讲普通话”、“对不起!”、“谢谢!”等礼貌用语提示孩子们使用文明语言;走廊顶棚上翩翩起舞的小蜜蜂暗示小朋友要做一个爱劳动、讲团结的好孩子;盥洗室墙壁上也有“节约每一滴水”、“不推也不挤”等提示语,让孩子们受到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启发。我们注重营造宽松、愉快、和谐的环境,让幼儿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文明礼仪教育。

开展各类活动,增加文明礼貌的内涵。我园将文明礼仪教育贯穿于幼儿学习、游戏、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一一通过《小红花找朋友》等故事的欣赏,让孩子感受团结友爱带来的快乐;通过儿歌《轻轻》教育幼儿学会小声说话,不影响别人;通过学唱《对不起,没关系》等歌曲,帮助幼儿巩固文明礼貌用语;通过《小熊请客》等社会活动,使幼儿在生动有趣的情景表演中,学习接待客人的常识和礼节等。我们精心设计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如利用每周一早上的升旗仪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每天组织幼儿轮流做小值日生和小班长,培养幼儿从小爱劳动及为他人服务的良好品德和自我管理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及时捕捉孩子们良好行为习惯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和鼓励,对幼儿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及时引导幼儿讨论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样做?从而使孩子形成初步的是非观,使品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加强家园合作,拓宽文明礼貌的外延。我园还非常重视家园教育的配合,多种途径开展家园交流活动――通过家园之窗、家园联系表、家园热线电话等方法及时与家长沟通,使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一致:每学期开办家长学校,以点带面,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使幼儿的良好习惯在家庭中得以强化和巩固:每月以不同的形式向家长开放幼儿园各项活动,让家长走进幼儿园,通过参与各类活动,促进亲子间的交流,使家长时时更新教育理念,步步配合幼儿园教育,有效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榜样作用。

重视激励评价,巩固文明礼貌的成果。从学习、生活能力、劳动意识、责任心、交往能力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标准,每周评选一次小亮星,激发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通过开展幼儿“讲文明懂礼貌”的故事比赛、“文明礼仪伴我行”、幼儿画展等活动营造文明园风,巩固文明成果,使幼儿养成了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

学习劳动教育的收获第5篇

【关 键 词】 劳动意识;劳动价值;劳动习惯;劳动实践

恩格斯说过: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的创造性劳动使人与动物区分开来。中央倡导的“八荣八耻”中提出:“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然而现实生活中,学校和家长却往往忽视劳动教育,尤其是几千年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语)的思想根深蒂固。为父母者、为人师者往往是这样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

【画面一】

暑假刚刚结束,为了更好地迎接新学期,为新同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一位一年级班主任在教室里挥汗如雨打扫卫生,看得出老师干得很投入,衣服湿透了,脸上满是汗水和尘土。正当她为自己辛勤劳动而使教室变得焕然一新而感到欣慰时,一位衣着时尚的年轻妈妈带着孩子参观教室,见此情景,这位妈妈眉头一皱,用手捂着鼻脸,对孩子说:“走吧,清洁工还在打扫卫生。”说罢拉着孩子就走,边走边教育孩子道:“以后上学了,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干大事,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只能像她一样干清洁工,多脏多累呀!”

【画面二】

课堂上,老师拿着几本作业本,面露愠色:“小明、丁丁、红红,你们多少次没按时完成作业了!为了让你们长点记性,今后别忘了做作业,从今天起,罚你们做值日一星期!”转脸间,面带笑容:“今天小石、芳芳、玲玲几个同学的作业完成得最好,而且,他们的作业已经连续多次得‘优’,是全班同学学习的榜样,今后就奖励他们不用做值日了!”

看到这熟悉的画面,大家都会认为这些事情司空见惯,没什么了不起的,甚至会说,我也这样教育过自己的孩子呀。与此同时,笔者经常听到一些老师和家长如此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懒,什么都不愿意做,值日做不好,自己的房间乱七八糟,这是怎么回事?

鉴于以上现象的产生,笔者认为树立正确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 低年级起,教育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其正确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小学德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学生要热爱劳动,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从入学的第一天起,我就注重对学生进行“劳动光荣”的教育,引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吃完午餐,把桌子摆放整齐,把桌面擦干净,每天评出“自我服务标兵”,并为这些“自我服务标兵”带上小红花,树立典型榜样。在此基础上,让“自我服务标兵”孩子为大家服务,如领加餐、发加餐、送加餐、做值日,告诉所有同学,他们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当孩子的劳动有困难时,首先要肯定孩子,然后耐心、亲切地指其出出现差错的原因,并当面示范,教给孩子一些劳动的方法和技巧。其次,做好家校联系,通过“校讯通”大力表扬劳动能力强的同学,及时表扬在劳动方面取得了进步的同学,同时注意和家长做好沟通,让家长在家中配合老师做好此项工作。最后,请家长及时通过“家校联系本”,告知老师孩子在家表现情况,在班会上,把孩子在家表现情况做总结,及时表扬在家主动干力所能及家务的同学和近期劳动方面有进步的同学。除此之外,大扫除时请本周表现好的同学和老师一起大扫除作为奖励。期末结束,请被评上“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的同学和老师一起做学期最后一次值日……就这样,逐步在孩子脑海里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初步形成劳动习惯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2. 中年级起,教育学生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完善劳动习惯,提升劳动的社会价值。在低年级培养形成劳动习惯的基础上,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孩子一起积极参加或让孩子随集体参加公益劳动,也是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一条途径,可以有效完善孩子的劳动习惯。课余,我号召孩子参加居民社区组织的一些公益劳动,如春天参加植树节植树活动;夏天协助小区工作人员灭蚊蝇;秋天在小区花坛里除草;冬天除了进行堆雪人、打雪仗一些娱乐活动之外,还可组织清扫积雪等。活动之余,鼓励孩子照顾附近的孤寡老人、军烈属,让他们为邻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分发报纸、取牛奶、照顾小朋友等。在这种劳动中,学生们转换了心态,以他人的需要为中心,急他人之所急,学会了关心他人。当然内容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劳动,也是学生了解社会的途径,还能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奉献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样,能更加完善学生的劳动习惯,提升他们劳动的社会价值。

3. 高年级起,教育学生体验田间劳作,进行劳动实践,满足劳动需要,提升劳动的实用价值。高尔基说过,我们在我们的劳动过程中学习、思考,劳动的结果让我们认识了世界的奥妙,于是我们就真正来改变生活了。劳动是学习的工具,劳动是教育的手段,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在低中年级培养好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的基础上,孩子对劳动有了强烈的需求。为了满足孩子的劳动需求,提高劳动价值,我组织班中同学开展“我是厨艺大师”活动,让孩子利用双休日学做一道菜,在班会上展示自己的厨艺作品,评出“最佳拼盘”“最佳创意”等奖项,孩子对此乐此不疲,在选择作品原材料、设计作品、完成作品的过程中,也完成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当然,也满足了孩子的劳动需要。经过几年的培养,虽然孩子们对家务劳动已经是轻车熟路,劳动热情不断高涨,但住在城市里的孩子对农业劳动还是很陌生的。我发现,学校操场有一片空地荒芜着,于是我带领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挖地开荒,在此过程中,孩子们的手被磨破了,可他们不言放弃,这不正是形成了良好的劳动品质吗?等整好了地,我请来了班中有种菜经验的家长当孩子们的校外辅导员,指导种菜技术,孩子们兴致勃勃,下课就去观察菜地,很快菜种就发芽了,他们利用课余时间为蔬菜松土、浇水、捉虫。第一次收获蔬菜时,我们一起分享着收获蔬菜带来的快乐,当然,孩子们对劳动有了深层次的认识。种菜活动让同学们的社会实践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及收获的不易,学会了农业劳动的基本技能,满足了他们的劳动需要,提升劳动的实用价值。

勤劳是人类特有的品质,劳动创造了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是人能劳动,特别是进行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经对教育下过这样的定义:“学会生存”。劳动是生存的基本能力,是做人的起点。古人讲“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自理自立能力都没有,将来怎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呢?因此,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劳动的社会价值和实用价值。让学生带着劳动的喜悦与成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为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司金英.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J]. 赤子,2015(4).

学习劳动教育的收获第6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养模式探索

一、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分析

我国现在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在这一进程中,大批农民将要转移到城市中。由此所引发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必然会成为事关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成为改革社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在此过程中,如何将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出来,提高培养和就业质量是前提和保证。如今,新生代的农民更加意识到要想在快速发展的城市中拥有较好、较稳定的工作,没有知识没有技能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他们迫切地希望能够有专门的学习机会,来帮助他们提升自己,实现愿望。目前,他们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式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参加由教育部门管理的常规的职业教育;另一种是参加由扶贫部门或是劳动部门组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要方式有:

1、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针对农村劳动力,由承担任务县(区)相关部门在认定的教学点,紧紧围绕主要产业、特色产业等开展培训时间为5天的委托式培训。这种培训方式对发展特色产业,农民就地转产十分有利。

2、普通农民工培训:针对农户年满16-45周岁,身体健康,自愿转移就业的富余劳动力,由承担任务县(区)相关部门在认定的教学点开展培训时间为七天的委托式培训。这种培训占整个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比例最大,约80%,对年龄较大、急需出外打工的农村劳动力处理面对社会的一些日常问题有很大帮助。但因培训时间短,受训人员基本没有学到业务知识,即使转移出去了,也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更不要说高薪工作了。

3、农民初级技工培训:针对农户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满16-35周岁,身体健康,自愿转移就业的富余劳动力,重点是农户家庭初中和高中毕业的新增劳动力。由承担任务县(区)相关部门在认定的教学点、认定的技工工种范围内开展委托式转移培训,培训时间不低于480课时。这种培训方式效果较好,能使农村劳动力获得一项专业技能,可以找到基本稳定的工作,对转移就业有很大帮助。但因受资金、师资、场地的限制,培训规模有限,且无法纳入长效机制。

总体上看,现存的几种培训方式都存在时间较短;培训机构师资力量相对较弱、实训设备相对简单、落后;受培训者获得的技能不高,理论知识水平有限,造成在以后工作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很吃力,在用人单位许多岗位不能胜任,易被淘汰,失业率较高等缺点。但其在对受培训者职业技能的培养种类选择上和创业能力的引导上,与市场需求有较好的适应性,这是当前转移培训最显著的优点。

相对而言,参加职业教育由于得到了较长时间的规范化学习,学生获得了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的应变能力和一定的操作技能。但目前职业教育的培养功能与迅速发展的经济状况及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还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部需要,而且还有大多数农村贫困劳动力由于费用问题也未能进入职业教育领域,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职业教育和转移培训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必经环节,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推进劳动力结构调整,解决就业问题方面意义重大 。因此,发展职业教育与转移培训,是一项积极而稳定的就业支持政策。但同时也应看到还存在一些不足:普通培训过于市场化,职业教育过分强调理论,脱离实际;两种方式的管理部门各不相同,造成多头管理,优势不能互补;资金分散,有限的资源得不到有效使用,培养质量不高,满足不了用人单位需求,更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长效发展。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现有的体制造成的,因此当前急需将教育部门、扶贫部门和劳动部门联合起来,达到资源与管理整合,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探索一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模式。

二、充分利用职业教育优势,探索新时期劳动力转移培训新模式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教育是面向全民的教育,是涉及大众的教育,农村剩余劳动力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对象之一。因此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应坚持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充分利用中职学校职业教育优势,积极主动与教育部门、扶贫部门和劳动部门沟通、联系,通过理顺多头管理,整合培训与职业教育资源,探索出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学历教育”培养模式。即:针对25岁以下、身体健康的农村应往届高中毕业生,由承担任务省、市、县(区)相关部门在认定的中职学校、认定的专业范围内开展委托式转移培训,学制为一年,经课程成绩考试和实习考核合格后,获得全国通用的中级职业技能证书或专项职业资格证书及特种行业上岗证;并颁发教育部门验印的中专毕业证书,最后由学校统一推荐就业。

三、中职学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学历教育” 培养新模式的实施要点

生源输出地的政府是招生工作的主体。在招生工作中要深刻领会国家政策、准确传达文件精神,并借助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宣传国家惠民政策,充分利用中职学校品牌和影响力,在学校与企业确定好订单后再进行招生。

中职学校承担对学生的培养和就业推荐的责任。在学生管理上要聘请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充分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要清楚多数这类生源有过打工的经历,但由于技能水平低,职业竞争力不强,工作稳定性低,因此他们愿意主动到学校接受学习,充实自己,毕业后有决心再到职场上去拼搏。对他们学校要有针对性的引导并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在课余时间尽可能组织比普通中职生更丰富的各种形式的专题讲座与活动,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

鉴于培养对象选择的是高中生,文化基础较好,年龄稍大明事理的特点,在教学上据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反馈,他们学习自觉性、积极性更高,目的性更强、学习更加刻苦。因此更应配备既有丰富教学经验又有广泛实践经历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他们除了能够组织活泼的课堂教学外,又能在实验室和实训场地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充分保证各学科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对他们实施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和目标应比普通中职在校生更高。除了传统教学方法外,还应采用目前比较好的各种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兴趣小组教学法、校企协作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等来实施教学。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材和他们的实际情况,在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采取自己得心应手的方式方法,创造出自己的授课路子和风格。其目的就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使他们能更快更好的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转移就业是转移培训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整个工作中的核心环节。为增强新模式班级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学校除了在平时对他们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非专业能力培养,使他们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外,在每次转移就业前还应开展专项的岗前安全教育,提高他们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减少工作中的安全事故。学校应严格注重新模式班级学生就业质量,确保不低于95%的就业率,不低于80%的专业对口率,并为学生争取充分体现其价值的起薪。

跟踪服务是确保转移就业成功的重要步骤,设立专门机构,对整个转移培训工作分阶段实施指导和监控,收集新模式班级学生就业中的相关信息,并建立就业单位回访制度,收集就业单位对这些学生专业技能、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提高下一轮教育培训质量。

四、中职学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学历教育”新模式的实施效果

我校(贵州省建设学校)于2007年就开展了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学历教育”新模式试点工作。通过几年几届的办班运作以及毕业学生转移就业情况的反馈,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这种新的办学模式确实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等多方面效果。

农村劳动力通过“培训+学历教育”新模式学习后,由于采用了普通转移培训紧密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特点,使受培训者职业技能的培养种类选择与社会有较强的适应性;再加上中职学校所具备的优势,使其可以获得相对完整、相对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技能,并且中职学校除了在专业能力上培养培训以外,还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对其非专业能力(如与人沟通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等等多方面)进行培养,综合职业素质明显提高,从而大大增强其竞争能力。另外,每个中职学校都拥有较强的就业平台,使他们也有了更多、更好的就业选择机会,从而获得相对满意的工作岗位,就业稳定率较高。

对中职学校来说,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积极推动转移培训模式改进,一是政府赋予的责任;二是拓宽自身发展空间;三是可以弥补一个时期以来的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的缺陷,更好的融入到"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中,从而推动职业学校自身和谐、健康的发展。

但是,通过这几年的探索,我们感到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怎样更好地将教育、扶贫和劳动等各部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整合,从而使更多的农户受益等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学习劳动教育的收获第7篇

一、挖掘生活,发现教育价值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方式使她们的心灵充满正能量?那就是发现教育意义―挖掘教育意义―赋予教育意义。一草一木皆有情,一言一语皆有心。优美的校园环境、层层而上的台阶、随风摇曳的花草,只要努力挖掘,都是很好的教育资源。笔者L试在班级管理中运用这些,收获颇多。

二、抓关键事件,赋予教育价值

“十一”放假回来,正好轮到笔者班级清扫校园。因为占用早自习和上午、下午的第一节课,期间都是学生自主管理,容易出现纪律散漫的情形。此时,天气转凉、落叶纷飞,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并受到教育有较大难度,但是,如果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劳动值周就会变成教育学生的契机。于是,笔者在动员会上从以下三个层次向学生讲解劳动值周的意义。

1.发现劳动“原有”的教育意义

劳动是最光荣的事,劳动不分高低贵贱。无论是职员上班、农民卖菜、保洁员搞卫生,还是学生学习、教师讲课,都是劳动,通过踏实劳动得到收获是值得尊重的。值周班做好值日,给全校师生呈现一个干净的校园,就是有价值的,而且不怕脏、不怕累、不贪慕虚荣也是心理成熟的体现。

2.挖掘劳动“深入”的教育意义

如果说上述引导是发现值周的教育意义,那还不够,还要深层次地挖掘值周的教育意义。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内心深处不太认同自己的父母,尤其是认为农民没有体面的工作环境,没有不菲的收入,更没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沟通方式能让孩子信服。于是,很多学生由于对父母的不认同导致对自己的不接纳,甚至导致不自信和不良的亲子关系。对此,父母不理解也无能为力。基于此种现象,笔者进一步挖掘值周的教育意义,让学生不仅认识到劳动的可贵,而且意识到辛苦劳动的父母对家庭和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父母的工作是多么有意义,引导学生发现父母身上的朴素之美,感受粗糙的大手里包含着的对家庭的爱、踏实辛苦的劳作包含着的坚持不懈,这些可贵的品质使得看似平凡的父母多么可爱可敬。如果学生能继承这些美好的品质和情感,就能依靠自己的拼搏奋斗创造美好的生活。通过深入地挖掘值周的教育意义,学生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父母。在周记上,有学生写道:“突然发现父母很辛苦、很伟大,供我读书很不容易。我一定要更加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学成之后回报父母。”

3.赋予劳动“新”的教育意义

笔者告诉学生,在值周的时候,不仅要认真劳动,还要观察记录校园中的美,可以是美好的景致、同学的善行,也可以是一切让人感动或思考的东西。把它们整理出来,告诉教师、父母、身边的同学,甚至向校报投稿,分享自己的收获和喜悦。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一个态度:值周和上课或其他活动一样,都是学习生活的组成部分。我们要时时刻刻发现并享受甚至创造生活中的美好,不要人为地把某个时间段定义为“不喜欢”或“煎熬”,这也是对生命和生活负责的态度。只要我们认认真真地度过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阶段,就会发现自己的生活态度变得越来越积极乐观。通过一周的实践,学生以积极饱满的状态为班级赢得了“优秀值周班”的荣誉称号。

学习劳动教育的收获第8篇

一、做研结合,打造特色

我校的基地实践教育,以“天人共育,塑魂育能”为指导思想,“尚美乐做,知行合一”为教育思想,“自然育人,育人自然”为特色,“会做的事自己做,不会的事学着做”为学风,“在集体中学会生活,在做事中学会做人”为方法。论文《创建教育实践基地,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分别在公开发行的部级刊物《人民教师》《中小学教育》上发表,记者的采访稿《在实践中收获成长,在活动中体验快乐――记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学道街小学的实践教育》在公开发行的部级刊物《语言文字报》上发表。《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机制与功能研究》荣获首届全国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和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知行合一的小学水土保持教育策略研究》获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和市教学成果二等奖,《构建城镇小学教育实践基地研究》获省政府教学成果三等奖和市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评为“中国特色教育理念与实践项目学校”。

二、做精做亮,引领示范

二十年来,学校着眼品质,着力内涵,不断完善设备设施,不断增强教育功能。2004年,在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在基地建成了“四川省青少年水土保持科教基地”;2010年,在眉山市文明办的指导下,在基地建成了“青神县学道街小学乡村少年宫”。2007年学校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评为“中国特色教育理念和实践项目学校”。基地先后承办了四川省青少年水土保持科普夏令营、四川省少先队工作现场会、“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四川万名青少年夏令营主营暨眉山分营活动、眉山市学校少先队暨团队工作研讨会等省市活动。团中央、省教厅、省关工委、省文明办、团省委、市关工委、市教育局、市文明办、团市委等单位的领导先后到基地调研指导。四川电视台科技教育频道“天府娃娃舰队”栏目和“纪录”栏目先后拍摄和播放了学生基地实践活动专题片,四川公共频道、四川卫视、四川经济频道、眉山电视台、人民网、搜狐网、中国日报网、中国未成年人网、四川文明网、四川在线等十多家媒体对对学生基地实践活动进行过专题报道。泸州市纳溪区教育督导团、重庆市五云山寨学生校外活动基地、广安市关工委,眉山市各区县关工委等单位的领导和省内一百多所中小学的校长先后到基地考察学习。

三、实践活动,塑魂育能

往返步行,风雨无阻。无论是三年级还是六年级,参加实践活动都要身背内装生活必须品的背包,往返步行。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大雨滂沱,都按计划往返,无一更改。队员们个个汗流浃背,有时弄得泥水满身。虽然肩磨红了,脚打起了血泡,但没有一个人退缩。这对于出门就坐三轮车、汽车,养尊处优的“小皇帝”、“小公主”们无疑是极好的意志磨炼和体能锻炼。

衣食住行,生活自理。我们明确提出“自己的事自己做,会做的事主动做,不会的事学着做”。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建立健全了基地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学生学习,并以此严格训练他们,首先从生活自理训练做起。折叠被子,整理床铺,收拾寝室,反复训练;让学生学习自己洗袜子、内衣、枕巾等衣物;为将炊事劳作落到实处,我们投资1万多元组建了饮事劳作室,配齐了电、汽设备,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煮饭炒菜,学生不仅学会了正确使用电饭锅、液化汽炉等炊事用具,而且学会了自己做饭、炒菜、收拾餐桌等,自理能力大大增强。

自我管理,团结协作。在基地要求学生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保护,团结协作,互助互谅”。基地实践是一项集体活动,学生日夜生活在一起,同学之间同吃同住同活动,很利于队员自制力和协作精神的培养。一个寝室要整理好,学生之间必须要协作好;一个小组活动要开展好,必须协作好;一项任务要完成好,同样必须协作好。基地实践既使学生认识到协作的重要性,又学会了怎样协作,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农事劳动,体验艰辛。针对独生子女自身的不足,学校明确要求他们“感受劳动艰辛,珍惜劳动成果”。在基地,队员每日参加半天的生产劳动,诸如栽花种树,栽种蔬菜,除草施肥,摘瓜剥豆等,使队员初步了解农业生产常识,增强劳动观念,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参观访问,陶冶情操。学校将“了解人民,热爱人民;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作为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实践教育。基地周围有许多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教材。我们组织学生参观70年代全县人民团结一心修建的官厅水库,了解水库大坝艰难的修建史;组织他们参观跨度40多米的凌空渡槽,感受“人心齐,泰山移”的巨大力量,学习前辈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参观采石场,了解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增进热爱人民的情感;访问老一辈建设者和新一代乡村勤劳致富带头人,使学生了解家乡,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心。

文明有礼,传承美德。基地是我校“在情境中引导学生,用看得见的德育教育学生”的又一重要场所,是校本部德育教育的重要补充。在同桌吃饭、同睡、同洗漱、分组野炊等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比如:教师或同学给你舀了水、添了饭,要说“谢谢!”同桌吃饭的十个人要到齐后,才能动筷子;十个人都吃完后,才能离桌。野炊时,饭做好了,要先给老师盛上,恭恭敬敬地端给老师,说“老师,请用饭。”行军路上,体弱的同学有困难时,主动帮他(她)拿行李。夜间上洗手间时,不出声,轻轻走。自由活动时,不争抢玩具,主动让给同学玩。“基地之夜”节目表演时,要鼓掌欢迎等。

调查研究,培育创新。利用基地及其周边的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基地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我校在基地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有:水土保持研究,制作风筝,考察植被,物种研究等。学生通过考察基地周边的稻田,撰写《外来入侵物种对稻田生态环境的影响》获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颁发的“中科生物创新奖”;通过对劳动工具进行研究,科技小发明《新型方便锄头》获全国第三届劳技创新大赛二等奖、省一等奖;通过对水土资料进行考察,开展的《保护水土资源,人人争当生态守护人》活动获省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通过对物种进行考察,撰写的《黄荆子开发利用价值的调查研究》获省科技创新三等奖。上学期开展的《关于青神县巨桉人工林对物种多样性影响的调查――活动方案设计》科技活动,已被市科协推荐参加省科技创新大赛。

走进自然,保护环境。基地周围有许多山河树木,我们号召队员“走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保护大自然”。队员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考察基地周围的山川河谷,树木花草,深入领会植被对于生态环境、水土保持所起的巨大的作用,进而增强了环保意识。

拉手联谊,共同进步。与基地比邻而居的春苗小学曾是我校的定点联谊校,是由中国少儿基金会捐助的一所希望小学,现在由我校接管。我们常组织队员听取村小老师关于农村儿童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介绍,学习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捐款为村小修花台,栽花木,建乒乓球台,捐书赠衣,抬土为村小填平了近千平米的操场,与村小队员交朋友,到他们家中作客,学习到了许多农村的知识,增进了城乡队员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四、研究成果,具有借鉴推广价值

(一)自编校本教材。为了增强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参与指导实践活动的教师和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的感受中看教育效果,我校自编了《基地实践手册》,《千秋水土,万世之基》水土保持教育校本教材,《基地教师文集》《基地学生文集》。

(二)研究成果。1. 教育实践基地的功能。⑴使学校教育得到深化和延伸;⑵使课堂教育教学得到拓展;⑶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活动空间;⑷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⑸陶冶学生的情操;⑹德育贯穿在学生生活中、活动中;⑺锻炼了学生的意志;⑻培养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⑼发展学生的个性;⑽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2. 基地实践活动内容。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内容应当区别于学校内的教育,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当地实际条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应尽可能丰富,但是必须坚持有序运行。主要活动有:⑴劳动,包括自我服务和非自我服务劳动;⑵养殖活动;⑶野炊,包括认识野菜、挖野花、了解野菜性能;⑷参观访问;⑸与当地小朋友联谊;⑹考察植被,实践环保;⑺登山、追踪、军事训练等;⑻自办晚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⑼水土保持的自主探索活动;⑽体验交流活动。3. 基地必须坚持的原则。⑴可持续性原则;⑵自主性原则;⑶渐进性原则;⑷实践性原则;⑸互原则。4. 基地的科学经营机制。搞这样的基地,等、靠、要是绝对不行的。要立足自力更生,同时又不能加重学生和家长负担,更不能以赢利为目的。因此,既要经营基地,又必须以教育为宗旨,有利于学生思想和心灵的净化。正确的基地经营机制有:⑴市场机制;⑵创新机制;⑶资源整合机制;⑷制约机制;⑸科学运作机制。5. 基地的有效运行机制。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在运行中有着自身的特殊需要。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他们又多是独生子女,既需要锻炼提高生存能力,又都很稚嫩和娇气。正确的基地运行机制有:⑴自主管理机制;⑵自律管理机制;⑶环境管理机制;⑷情感管理机制;⑸安全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