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奇妙的数学小知识

奇妙的数学小知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17 16:29:53

奇妙的数学小知识

奇妙的数学小知识第1篇

关键词:关注;愿望;沟通;体验;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20-02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课堂角色要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现代数学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产生积极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知识产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从而促进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的长效形成,使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得以保持,能力得到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从数学的有趣性、实用性、奇妙性等多角度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愿望。

一、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很有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有趣,就要在学生面前揭示一种新东西,激发他们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能抓住学生幼小的心绪,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接近和走进数学。好奇心强是小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真的有趣,才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一位学生如果对数学发生兴趣,他就会酷爱数学的学习,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知,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从而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形成“爱学——学会——会学”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这样一个理念:用教师的教学行为去萌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满怀信心地参加到探索数学的活动中。

例如学习三角形分类,我设计了“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蕴藏的乐趣,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下面的三角形各露出了一个角,你能猜出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学生1试探性地回答:“露出的是一个直角,它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当课件演示抽出三角形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喊了一声:“耶,猜对了!”学生2站起来:“露出的是一个钝角,它一定是钝角三角形。”“又猜对啦!”同学们沸腾起来。我从学生兴奋、满足的表情看出,他们在观察、思考中体会到了学数学的乐趣。

学习“小数性质”一课时,我请同学们在1、10、100的后面添加单位名称,使三个数能用等号连接,如果能与生活实际联系进行说明则更好。1比10、100都小,怎么可以用等号连接呢?学生带着疑问开始讨论和探索。1元=10角=100分;1米=10分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这些算式脱颖而出,他们十分高兴地欣赏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将得出的结论用生活实例进行论证。

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很有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有用的数学才有吸引力。在日常的数学活动中,多为学生提供各种数学信息,沟通生活与数学的内在联系,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着数学的有用性,体验着数学的无穷魅力。数学对于儿童来讲是抽象的、陌生的,但生活对于儿童来讲则是具体的、形象的、熟悉的。如果孩子们能在生活中找到数学模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那么枯燥单调的数学理论就会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与孩子们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会使他们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会一下拉进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能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学习欲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获得数学活动带来的良好情感体验。

在教学“三角形特性”一课时,课伊始,我用课件出现一把摇晃的椅子,说:“有件事想让同学们帮忙,这把椅子摇晃了,需要加固一下,这根木条钉在哪里比较合适呢?”同学们热闹起来,有的说将木条横着钉,有的说将木条竖着钉,有的说能不能将木条斜着钉。“感谢你们想了这么多好办法。到底把木条钉在什么位置就能使这把将散架的椅子加固起来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共同研究三角形的知识,你们一定会有一个惊喜的发现。”问题的创设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同学们带着疑问走进数学知识的探索中。

三、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很奇妙

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作为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数学真奇妙”的学习氛围。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常常发生疑问或感惊奇,对数学时时有一种奇妙的感觉,还能不喜欢数学吗?教学中我们利用孩子们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制造一些悬念,提供补充一些的有趣素材,和孩子们一起领略数学的神奇,使之更加喜爱数学。

在教学“用计算器计算”一课时,我提供两种学习方式让学生选择,一是先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再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后面算式的积。二是全用计算器计算所有算式的积,再发现规律。

1×1= 9÷9=

11×11= 108÷9=

111×111= 1107÷9=

1111111×1111111= 11111103÷9=

奇妙的数学小知识第2篇

摘要:赏析数学美可以是多角度的,而且在欣赏的过程中会觉得情趣盎然,得到感情的共鸣和思维的启迪,现在我们从数学完美、相似联想以及内在本质等方面,去挖掘数学美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小学各科教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综合作用。因此,在小学实施美育,绝不单纯是音乐、美术课的任务,各科教学都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科教学在强化基础教育中的整体作用。

赏析数学美可以是多角度的,而且在欣赏的过程中会觉得情趣盎然,得到感情的共鸣和思维的启迪,现在我们从数学完美、相似联想以及内在本质等方面,去挖掘数学美的内涵,人们对数学美早就有所认识,一提到数学美,人们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那令人心驰神往的优美而和谐的黄金分割;那被誉为雄伟壮丽的科学宫殿的欧几里得平面几何…… 因此,认为只有高深的数学领域,才能体味到数学的美,只有数学家才能追求数学美。其实不然小学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予以挖掘展示。

一、简单的美

简单就是美,数学的语言简洁明确本身就是美,数学语言的高度概括性,增一字嫌多,而减一字则感不足,这种洗练的简洁,真可与的诗句相媲美。数学的简单美具有形式简洁、秩序、规整和高度统一的特点,还具有数学规律的普遍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它的妙处还在于用10个有限的数字能记出无限多的数,用加、减、乘、除4个运算符号,就能准确的描述客观世界中四大基本数量关系,是多么令人惊叹的简洁美!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成为上口成诵的“九九”歌诀,语言的精炼,形式的整齐。再如,众所周知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形式简洁应用广泛在梯形的面积公式。巧妙的解题思路,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另外在解答应用题时,当你在迷宫般的数量关系中独辟蹊径,找到一种构思巧妙的解法,你会感到豁然开朗,恰似文学中那种奇峰骤起的飞来之笔,使人领略到一种不期而遇的美感。

二、和谐的美

对称与和谐都是形式美的重要标志。它给人们一种圆满、匀称、协调、平衡的美感。数量的和谐,空间的协调是构成数学美的重要因素。学生从和谐关系中,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和谐美和结构美。正方形、等腰三角形、圆等,小学数学中的对称美不仅表现在几何图形中,还表现在一些运算和数表中。例如,加法和乘法就具有对称美, a+b与a×b是简单的对称式。正是这种对称美,揭示了加法和乘法的可交换性,从而归纳出重要的运算律——交换律。都是优美的图画。三角形是金字塔的缩影,圆是太阳的象征,圆柱是龙雕厅柱的简化,形象逼真的扇形,梅花瓣样的组合图形,铜钱式的圆中方,更显出几何图形的和谐美。

三、奇异的美

奇妙的数学小知识第3篇

巧妙地设计新课导入,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为了萌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我以疑激欲,设计了这样的新课导入:在学生认为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必须要通过计算得出时,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不通过计算能马上判断出来吗?在学生揣测不定时,我让学生任意出分数考我。为了验证我的回答是否正确,还请两个学生通过计算器的计算告诉全班同学老师回答的是否正确,这样可以让学生从心底暗暗佩服也好奇老师怎么这么有本事,于是自然而然萌发了探索新知的欲望。

巧妙地设计课堂提问,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有层次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新知识,得到新规律,从学会到会学。在引导学生探索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我这样设计课堂提问:指着黑板上的六个分数问:“请同学们认真地看一看,想一想,这规律是在分数的分母中,还是在分子中,是怎么看出来?”再问:“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是由分母决定的,说说看你们认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提示学生将六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问:“左边三个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中含有哪些质因数?有几种情况?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继续问:“为什么一个分数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它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呢?”鼓励学生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养成爱思考的习惯。接着问:“观察右边三个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它们含有哪些质因数?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出分数考学生,故意安排4/35,5/35和7/35这三个分数,当学生发现7/35能化成有限小数时,教师故作惊奇问:“奇怪了,为什么分母同样是35,4/35和5/35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而7/35能化成有限小数呢?我们刚才概括的规律错了吗?”富有思考性而且很有趣的问题可以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得出必须在总结的规律前面加上“一个最简分数”。这样教学,不仅让学生对规律本身有较为充分的理解,又让学生调动了自己的直觉思维、创造思维和分析思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奇妙的数学小知识第4篇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让小学生掌握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并不是件易事。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予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己内在的思维得到规律,并能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在设计《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把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知识本身结构结合起来,巧妙、合理地安排每一个教学过程,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巧妙地设计新课导入,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为了萌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我以疑激欲,设计了这样的新课导入:在学生认为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必须要通过计算得出时,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不通过计算能马上判断出来吗?在学生揣测不定时,我让学生任意出分数考我。为了验证我的回答是否正确,还请两个学生通过计算器的计算告诉全班同学老师回答的是否正确,这样可以让学生从心底暗暗佩服也好奇老师怎么这么有本事,于是自然而然萌发了探索新知的欲望。

巧妙地设计课堂提问,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有层次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新知识,得到新规律,从学会到会学。在引导学生探索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我这样设计课堂提问:指着黑板上的六个分数问:“请同学们认真地看一看,想一想,这规律是在分数的分母中,还是在分子中,是怎么看出来?”再问:“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是由分母决定的,说说看你们认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提示学生将六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问:“左边三个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中含有哪些质因数?有几种情况?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继续问:“为什么一个分数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它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呢?”鼓励学生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养成爱思考的习惯。接着问:“观察右边三个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它们含有哪些质因数?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出分数考学生,故意安排4/35,5/35和7/35这三个分数,当学生发现7/35能化成有限小数时,教师故作惊奇问:“奇怪了,为什么分母同样是35,4/35和5/35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而7/35能化成有限小数呢?我们刚才概括的规律错了吗?”富有思考性而且很有趣的问题可以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得出必须在总结的规律前面加上“一个最简分数”。这样教学,不仅让学生对规律本身有较为充分的理解,又让学生调动了自己的直觉思维、创造思维和分析思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版权所有

巧妙地设计有层次的练习,发展学生的主动思维。 设计形式多样、有趣、有层次的练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轻松,可以在主动思维中巩固新知,加深对新知的理解。首先,让学生判断事先写在小卡片上的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开始是个别举手回答,接着改成同桌抢答,最后又进行集体性手势回答。学生情绪颇高,多样的形式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地安排教学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新知,探索规律,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奇妙的数学小知识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学习;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87-01

由于数学内容具有抽象性,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乐意参与教学活动,并真正实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有意义的实例,直观的教具创设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呢?

一、导语激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这样。巧妙地运用导入语,往往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采用什么方法导课,能积极地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征来选择。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7的认识时”,是这样开头的:“小朋友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天,猫妈妈让小猫到商店买东西,猫妈妈给小猫了7元钱,让小猫买7条鱼,这下小猫可吹起了胡子、瞪起了眼,原来它不知道7个是多少个?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这样就很巧妙地导入了新课,学生学习的很有兴趣。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景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问题是教学的灵魂。有趣的、巧妙的设计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好奇,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的、巧妙地创设恰当的问题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唤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 例如:一位教师教《圆的认识》,在解释圆心的位置时,布置了这样的思考题:老师买了一个圆形的锅盖,尚未安把手,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一想把手应该安在什么位置上?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学生们各抒己见,个个跃跃欲试,争相发言,结果得出来了应安在圆心处,把手的位置就是圆心。

三、以奇激趣

智力孕育予好奇之中,而兴趣是在好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学生好奇的心理,使学生怀着好奇而激动的心情进行探究活动,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好奇心的满足和成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树立自信心和激起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和“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时,采取让学生说出任何数。老师作出准确而快捷的回答。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出规律后,又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编题对答等形式,使学生感到,我也能像老师那样答得又对又快,使其好奇心得到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养成对数学知识不懈追求的浓厚兴趣和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四、巧用学具好动是小学生的生理特点

动手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表象,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达到理解掌握新知、培养学习兴趣的目的。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通过粘面撕叠证明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正方体六个面都相等;通过搭拆框架证明长方体相对的梭的长度相等,并且有三组长度相等的棱,正方体的十二条棱都相等。通过“贴―撕―装―拆”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动态的教学活动中很自然地认识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而且通过操作,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

五、体验成功喜悦

学生学习上的成功,能够满足学生成长中自我提高的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产生强烈的、新的内驱力,给新知识学习带来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探索,体验成功,承认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让学生人人有机会获得成功,从而体验到不同层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后进生一般学习信心不足,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常抱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向他们提出一些他们能够达到的小要求,布置一些他们能够完成的作业,使他们常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学习,从而不断增强自信心,改变原有的认知,树立信心,看到成功的喜悦,一改消极被动的局面,学生学习积极性就能逐渐被调动起来。他们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表扬声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关爱学生

奇妙的数学小知识第6篇

关键词: 主题式学习;学习主题;实践活动;资源库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注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在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有丰富的、直观的、灵活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通过教学实践研究,我认为“主题式学习”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学习和教学组织形式。

一、“主题式学习”的概念理解

主题式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经过结构化的主题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主题”成为学习的核心,而围绕该主题的结构化内容成了学习的主要对象。

主题式学习具有“主题集中,组织良构,利于探究”的特点,在《品德与社会》这门新课程中引入主题式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改善学习的效果,进而有利于新课程的各项目标的达成。

二、“主题式学习”的教学组织

“主题式学习”在教学的组织上有其特殊的要求。教学组织的成败直接关系着整个“主题式学习”的成败。由于“主题式学习”不再是单一的某学科或是某一知识点的教学,因此合作也必然成了“主题式学习”的重要形式。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半开放式”的分小组学习,即全班确定一个共同的内涵丰富的研究学习主题,然后由学生选择一个在该主题范畴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题目,小组研究的题目可以重复,每个题目往往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组独立开展合作研究,易于达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效果,促进研究水平的提高。

此外,在“主题式学习”中,作为教师更多地起到了“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的作用。由于《品德与社会》的内容具有综合性、活动性、跨学科的特点,单单依靠学生的个人能力将很难完成整个任务,因此作为教师应加强学生合作的指导。如分工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情况,给予适当的建议等。

三、“主题式学习”的学习主题和内容的确定

1.用好引发学生学习活动的工具——教材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课程的开放性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从教材拓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并且儿童感兴趣的题材。课程的时间应根据实际情况,允许有调整的余地,并能够在与学校其他活动的联系中得到弹性的延伸。教学的空间要突破教室、教材的局限。要鼓励儿童在广泛意义的课堂上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教科书是一个“开放”的文本或一件可以“活用”的工具。同时,也反过来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必须创造性地使用和开发教材。

为此,我在教学中努力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保证实现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拓展,有目的地确定了一些学习主题,进行有选择的学习和整体建构,从而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养成良好的品德,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如:学习《品德与社会》第二册“世界真奇妙”一课时,我觉得教材中涉及的有关“世界真奇妙”的知识虽然有限,但是这一块内容学生却非常喜欢,有着强烈的学习兴趣和了解、探索的欲望。为此,我在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相关的研究主题,即“寻找世界奇妙之处”。让学生围绕奇妙的建筑,奇妙的动物、奇妙的植物、奇妙的自然风光等内容大胆地进行延伸拓展,以开发品德课课程资源,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2.确定学习主题范畴下的内容——研究题目

主题式学习的资源是全面的,并不意味着一切资源均被利用,相反,它更注重选择,从资源中精选最有效的学习资源。既然是选择,必然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学习主题和侧重点,不同的学习经历和背景,不同的学习场合和时空,选择的内容不同。所以,主题式学习的关键就是“善择于物”。因此,我认为在明确了《品德与社会》课的一些学习主题后,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特点,对学习主题范畴下的内容——研究题目的确定也显得极为重要。

如:在上“世界真奇妙”一课时,为了更好地确定“寻找世界奇妙之处”这一学习主题下的研究题目,我先做了一个调查。内容如下:

调查研究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这个世界是非常奇妙的,有奇妙的建筑、奇妙的动物、奇妙的植物、奇妙的自然风光、奇妙的科学成就等。那你最喜欢,最想了解的是哪一方面的内容呢?请从下面的提示中选择一种( )(只需填写序号)

①世界上奇妙的建筑

②世界上奇妙的动物

③世界上奇妙的植物(包括花草树木)

④世界上奇妙的自然风光

⑤世界上奇妙的科学成就

⑥世界上奇妙的民俗风情(如民族服饰、节日风俗)

⑦世界上奇妙的矿产资源

⑧著名的世界特产

⑨世界上奇妙的地貌特征

如果你最喜欢的这些提示里没有,

就请你自己写在横线上:_。

根据学生的调查,我确定了研究题目:①世界上奇妙的建筑;②世界上奇妙的动物;③世界上奇妙的植物; ④世界上奇妙的自然风光;⑤世界上奇妙的民俗风情(如民族服饰、节日风俗)。

这样,就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需要出发,开发利用了课程资源,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使学生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主题式学习”的主要途径——实践活动

主题式学习突出“体验式”“研讨式”“探究式”的学习特点,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精心创设探究情境,编写典型范例,设计思考问题等,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学生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过的教学单元的知识进行拓展,促进迁移,顺利地将新学知识运用于问题解决的情景之中,使书本学习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有助于学生将来有效地面对实际的社会问题情境。

需要说明的是,主题式学课程计划内规定的课时外,还需要较多的课外实践活动时间,以便使学生有足够时间用以合作地解决问题,包括在图书馆研究学习、实地参观、调查或采访、上网收集研究资料等。因此,实践活动成为了“主题式学习”的主要途径。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实践活动形式:

1.课堂的小组活动

在《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中,我经常让学生小组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开展一些讨论性活动或研究性的活动,以期望通过活动为他们提供更为宽广的人际交往机会,使他们热爱生活,形成活泼开朗、积极主动的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中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组成有时是前后固定的四人,有时是临时指定的成员,有时又是学生自由组合的,成员间也有一定的分工,便于相互讨论交流。

如:上“走进超市”一课时,我设计了小组活动,首先让学生四人小组交流购买的物品,然后仔细观察小组购买的物品,尤其是外面的包装,看看有什么发现。

又如:上“学习天地多广阔”一课时,先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小棋手、小画家、小作家、小巧手、小运动员、小音乐家等小组,然后让学生在各自的兴趣小组里交流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

通过这样的小组研究活动,学生就能够通过合作学习在小组中交流观察、思考所得,从而更加全面和深刻地理解人、事、物,学会与人的交往和沟通等。

2.课外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看作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和利用者,把学生当作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为此,我们引导、帮助学生走出品德课教材,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通过多种渠道,如看书、去图书馆、上网、请教家长等,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如:上“家乡特产知多少”一课时,确定了“安吉特产的调查与研究”这一主题和小组具体的研究题目以后,在了解了“安吉溪龙白茶的研究”“安吉竹博园竹子的研究”“安吉大溪山核桃的研究”的基础上,请学生课外去调查、采访、收集资料和实物,通过各种形式介绍、宣传安吉的特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把在课堂上所学到的正确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运用到了社会实践中,去判断是非,去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促进了品社课整体效益的提高。

五、“主题式学习”的评价手段——资源库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标中指出:本课程的评价目的是促进儿童的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评价,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评价时要注意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为此,按照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我在主题式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种称之为“资源库”的评价手段。

所谓“资源库”,是“围绕学科教学服务而生产的教育产品”,是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而且应该为培养综合知识和能力提供技术上的促进与保障,是实实在在的、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中都需要的好助手。与课堂教学联系紧密的资源,一般根据学科的体系结构进行分类和管理,而多媒体素材一般根据用途和媒体类型相结合的方式加以分类管理。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我进行了思品资源库的建设,重点主要是围绕主题式学习的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收集、整理和入库等大量工作,而资源主要是学生提供的,他们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作为指导者,我依据学生收集、整理资源的积极性、数量、质量等,及时给学生以鼓励性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学习了“我们的地球”一课后,学生围绕“地球多美丽”的主题进行学习研究。在学生分“自然美”“丰收美”等具体内容研究的基础上,我将学生收集到的资源进行整理、加工,做成一个小小的资源库。

在建设资源库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而实践证明,以此“资源库”的建设评价学生的学习,学生不但乐于接受,而且还产生了使资源库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决心和行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因为“主题式学习”有优势,而一味地不加选择地采用这一教学形式,要从需要的角度出发来选择是否进行“主题式学习”。此外,“主题式学习”的内容设计也一定要符合学生特点,并且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是,“主题式学习”作为走向最优化的学习方式之一,毕竟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又服务于这个时代。它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它让学生从单一的书本中走出来,从禁锢的教室中走出来,在时代的大熔炉中学习和成长。它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还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恰当地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开展“主题式学习”,定能充分利用品德课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创造性地利用信息的能力,并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主观体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使学生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在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左梦飞,毛 艳.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2]刘建效.关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的思考[J].人民教育,2003(9).

[3]马建军.信息技术课“主题式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5).

奇妙的数学小知识第7篇

【关键词】科学学习兴趣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B503.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71-02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活动的最佳动力,有着学习兴趣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通过科学探究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学习的原动力。可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1 优化教材中的实验。学玩结合

科学课中的实验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实验是我们教师上好一堂科学课的宝贵财富,关键是教师如何去深化和优化。学玩结合的实验带有一种游戏的性质,要做好这篇文章,就需要教师对教学进行精心设计。比方说在教磁铁的性质时,我通过“巧妙取铁砂”的实验游戏,启发孩子思考磁铁的性质。在米中混入近三成细铁砂,让孩子把大米和铁砂分出来,在没有给磁铁的前提下,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难题,通过讨论思考孩子的想法非常的多。我又在前面加了一个附加条件(5秒钟),对多数孩子来说真的是难上加难。但是出示磁铁以后就变的轻而易举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解决了难题,再加上孩子的动手操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小学科学课的教材中,这类有趣味性的实验很多,通过实验,孩子始终处于主动学习、思索的状态下,有效地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结合在一起,延长了孩子的有意注意,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孩子的学习兴趣就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使孩子从关心玩的过程发展到关注玩的结果中,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过渡,最终完成乐趣向智趣的转化。

2 运用注意规律组织好教学

注意是顺利进行学习的必要前提,兴趣是注意的基础,注意又是记忆和思维的前提。由此看来,要使学生课堂精力集中,全神贯注,教师必须组织好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要想做到这一点,一方面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讲课要浅显易懂,引人入胜,妙趣横生,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思维,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发生偶然事件时,教师必须冷静、沉着、因势利导。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善于说理、操作而且教态要自然,把科学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认真对待学生的“记录”,对学生的努力表示肯定,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

在教学中我们科学教师要利用这种教学方式来提高和强化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而这也是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致。通过探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可以给学生带来乐趣,从而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时,不必追求科学家的探究水平;在操作方法及操作技能上不必要求过高。探究的内容可以是教材里的,也可以是课堂内容的延伸,但必须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接近的或是他们感兴趣的。这可针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学生关注的科学现象及有关科学方面的社会热点等内容来选择。

3 呵护孩子的奇思妙想

孩子的好奇心我们给予保护,孩子的奇思妙想我们更应该给予呵护,也许在孩子的奇思妙想当中就有可能得以实现,过了若干年之后也许在这些奇思妙想的孩子当中出现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孩子在经过启发之后,思维更加活跃,往往会出现一些突发奇想,而孩子的这些突发奇想像一束耀眼的火花,只在那一刹那,如果教师帮助孩子捕捉到它,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另一方面将有力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如在教学植物的茎时,我课外布置孩子选择小树的树枝来进行“筛管运输养料”的观察实验,于是孩子从选择实验对象到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树皮里有运输养料的细管,把树皮割断,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地方就膨大起来,大家都明白这个瘤子一样的东西里面是养分。班上一个调皮的孩子冒出一个想法:那个瘤子可以吃。结果引发了全班的大笑,也许多数老师采取了回避的方法。其实这就是孩子的一种奇思妙想,正是孩子思维中难得的智慧火花,我有意识的鼓励他,呵护他。问他为什么可以吃,孩子们的回答很使我惊讶。“因为里面是养分,肯定可以吃!”结果全班都被他的这种奇思妙想所吸引,展开了思考和讨论。我们明明知道这不可能发生,但孩子们却认为以后发明出一种树,会结出一种可以吃的这种“瘤子”,而且味道很美,我们每户人家只要种这么一棵树,一年的蔬菜就有了,随着树的长大,还会结出各种味道的“瘤子”想吃什么味道的就吃什么味道。我说:“老师期待着你们的发明,如果你们发明出来,要把第一个送给老师尝鲜。”课堂的气氛相当活跃。如果选取了一票否决的方法,将大大打击孩子的学习主动性,体验不到这种奇思妙想所带来的喜悦。

4 让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在表现中激发学习兴趣

4.1让学生多开展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人人有表现。如开展种植,进行菜豆芽发芽试验,收集树叶标本,集商标展示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多留意,也有了更加充分的表现机会。

4.2让学生在竞争中表现,让全体学生在竞争中一展所长。如开展手工制作:科技小玩具,做个“起重机”等。

4.3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做个有心人,发现大自然的奥秘,如学习简单机械,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杠杆、轮轴等。让学生在课外收集资料,哪些是变形的斜面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奇妙的数学小知识第8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有目的地运用情境教学,能更好地引起幼儿的态度体验,帮助幼儿掌握学习内容,达成活动目标.

一、借助动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排序的教学活动中,考虑到单纯的通过数字和形状未必能使幼儿了解和发现排序的规律,在观看动画片《米奇妙妙屋》中,教师发现孩子们正兴奋地与动画片中的米奇共同体验去救步步小鸡的情境,他们与米奇一起喊着奇妙的咒语“小小大”及“大大小”. 教师借助动画情境,设计了关于排序的数学活动,目的是激发幼儿对排序活动的兴趣,同时也让孩子们对排序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和认识.

在看动画片时,教师提示幼儿去发现如何通过正确的排序来达到目的,特别突出了在爬上树和爬下树的两个过程中,排列的顺序发生的奇妙变化,帮助幼儿理解顺序发生的逆转规律. 其中妙妙工具——咒语“大小小”和“小小大”这种琅琅上口的短句不仅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也使孩子们初步理解了排序,非常有效.

二、结合生活情境,萌发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幼儿生活背景越接近,幼儿自觉接纳知识的可能性就越高. 《纲要》中也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也应用于生活实践,越是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幼儿越喜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明确教材的知识点,又要挖掘生活素材,寻找联系数学知识与幼儿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切入点,我们以模拟的方式再现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使幼儿主动地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学得更轻松、自然和真实.

如主题活动《美丽的秋天》中,可以“秋游”为主线,设计“乘汽车去亭林公园”的情节:讨论去亭林公园的方法 引导幼儿学看“路线图”(教师可引导幼儿寻找出发点和目的地;观察线路的走向:有几路车从车站出发?终点站亭林公园有几路车经过?让幼儿在图上找一找,从车站出发一共有几条线路可以到达亭林公园?) 选择路线(比较线路的长短,找出最近的线路,选择最省钱的路线)模拟乘车. 由于活动内容来自生活,活动情节丰富有趣,激起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极大兴趣,萌发了幼儿自我探索的愿望,体现了个性化的魅力.

三、运用多元情境,优化教学过程

《纲要》中阐述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数学是抽象而又枯燥的,因此需要教师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变得生活化、游戏化,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乐于接受,主动接受. 这就需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注意创设良好的情境.

1. 情境创设的游戏性

《纲要》中指出:“寓教育于游戏之中.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利手段. 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 如为了按物体的不同特征分类,可在活动中增加设计《大风吹》的游戏内容,分别在每个幼儿手背上贴一个图形片片,这些图形大小、颜色、形状不同,老师扮演 “风婆婆”,幼儿围着“风婆婆”坐成一圈,“风婆婆”随意举出一种到三种图形标记,如大标记、圆形标记、红色标记,有该图形特征的幼儿就站起来换位置,其他的幼儿不动,“风婆婆”趁大家换位置的时候,抢到一个位置坐下,此时有一位幼儿没有位置坐,便成为“风婆婆”,游戏继续开始. 幼儿在游戏中轻松、自主地掌握了按不同特征条件进行分类的目标,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喜欢数学、探究数学、学习数学.

2. 情境创设的生活性

《纲要》指出,要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要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关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所以我们设计的数学活动也应该从幼儿熟悉的生活中入手,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幼儿对数学探究的自主性,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去感知在我们身边数学无处不在. 例如《自动取款机》的活动中,为了让幼儿体验7元货币的等价兑换,可设计一个与幼儿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超市购物,在活动前师幼共同为各种玩具粘贴价格——幼儿拿着7元钱进行购物——请幼儿说说买了什么?7元钱全买完可以怎么买?买了几样东西?让幼儿在生活化的亲身购物中真正去体验钱币的含义与作用.

四、创设游戏情境,趣化讲评环节

众所周知数学活动的讲评环节非常重要,但很多时候比较枯燥、乏味,不受孩子的欢迎,为此我经常创设游戏情境,趣化讲评环节,把讲评变为展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