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房屋的平面设计

房屋的平面设计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16 08:31:40

房屋的平面设计

房屋的平面设计第1篇

关键词:抗震砌体设计

1前言

我国位于四川西部的南北地震构造带,其地震的频度高、强度大。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目前正处于本世纪以来的第五个活跃期。四川已经缺震7级以上地震近23年,缺震6级以上地震近10年。目前,四川的地震形势十分严峻。

地震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建筑物(绝大部分是砖房)和工程设施的破坏,以及次生灾害。国内外历次地震的经验告诉我们:抓好抗震设防地区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是减轻未来地震灾害损失最积极、最有效和最根本的措施。

据文献[4]记载,全国城镇民用建筑中以砖砌体作为墙体材料的占90%以上;据有关部门近两年对四川省的16个城镇各类公建房屋统计显示,多层砖房(含底框砖房)所占(面积)比例达89%;筠连县城的这类房屋,预计所占比例在90%以上。所以,砖房是我国房屋建筑的主体。同时,砖房在历次地震中的震害又是严重的。据对1976年我国唐山7.8级地震震害统计,砖房是100%破坏,其中85%以上倒塌。砖房之所以地震破坏比例如此大,主要原因是砖砌体是一种脆性结构,其抗拉和抗剪能力均低,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砖结构易于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从而导致房屋的破坏和倒塌。如果在多层砖房的设计中再过度追求大开间、大门洞、大悬挑,甚至通窗效果等,必将大大削弱房屋的抗震能力

2目前多层砖房抗震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住宅砖房建设中,房屋超高或超层时有发生,尤其是底层为“家带店”的砖房,高度超过限值1m以上。

(2)在“综合楼”砖房中,底层或顶层有采用“混杂”结构体系的,即为满足部分大空间需要,在底层或顶层局部采用钢筋砼内框架结构。有的仅将构造柱和圈梁局部加大,当作框架结构。

(3)住宅砖房中为追求大客厅,布置大开间和大门洞,有的大门洞间墙宽仅有240mm,并将阳台作成大悬挑(悬挑长度大于2m)延扩客厅面积;部分“局部尺寸”不满足要求时,有的不采取加强措施,有的采用增大截面及配筋的构造柱替代砖墙肢;住宅砖房中限于场地或“造型”,布置成复杂平面,或纵、横墙沿平面布置多数不能对齐,或墙体沿竖向布置上下不连续等等。

(4)多层砖房抗震设计中,未作抗震承载力计算的占多数,加之缺乏工程经验,使相近的多层砖房采用的砌体强度等级相距甚远。

(5)多层砖房抗震设计中,所采取的抗震措施区别较大。构造柱和圈梁的设置:多数设计富余较大,部分设计设置不足(含大洞口两侧未设构造柱);抗震连接措施:多数设计不完整或未交待清楚,有的设计还采用“一本图集打天下”的作法,不管具体作法和适用与否,全包在“图集”身上。

3多层砖房抗震设计意见

我国建筑抗震设防的目标是三个水准。多层砖房可通过一阶段设计达到下列要求: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房屋可“小震不裂”;满足结构体系、平立面布置和抗震措施等要求,房屋可符合“中震可修”;满足房屋高度和层数及构造柱和圈梁等要求,房屋可做到“大震不倒”。

确保多层砖房抗震设计质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3.1抗震概念设计

3.1.1房屋的高度和层数

实心粘土砖的多层砖房,墙厚不小于240mm,总层数不应超过文献[1]表5.1.2的规定,总高度不宜超过表5.1.2的规定,高度允许稍有选择的范围应不大于0.5m。需要特别指明的是,表5.1.2是适用于横墙较多的多层砖房。横墙较多是指同一层内开间大于4.2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1/4以内。对于医院、教学楼等横墙较少的多层砖房总高度,应比表5.1.2的规定降低3m,层数相应减少一层;对横墙很少的多层砖房,应根据具体情况,在横墙较少的基础上,再适当降低总高度和减少层数;对抗震横墙最大间距超过文献[1]表5.1.5要求的多层砖房,已不属于侧力作用下的刚性房屋,不能按多层砖房设计,应按空旷房屋进行抗震设计。多层砖房总高度与总宽度的最大比值,不应超过文献[1]表5.1.3的要求。

房屋的总高度指室外地面到檐口的高度,半地下室可从地下室室内地面算起,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好的半地下室(符合文献[2]第250页半地下室在地面下嵌固的条件)可从室外地面算起;顶层利用阁楼坡屋面设跃层时应算到山尖墙的半高处。多层砖房的层高不宜超过4m。房屋总宽度的确定,可分下列四种情况:对于规则平面,可按房屋的总体宽度计算,不考虑平面上局部凸出或凹进;对于凸出或凹进的较规则平面,房屋宽度可按加权平均值计算或近似取平面面积除以长度;对悬挑单边走廊或单边由外柱承重的走廊房屋,房屋宽度不包括走廊部分的宽度;对设有外墙的单面走廊房屋,房屋宽度可以包括1/2走廊部分的宽度。

3.1.2结构体系

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同一结构单元中应采用相同的结构类型,不应采用砖房与底框砖房或内框架砖房或框架结构等“混杂”的结构类型。墙体布置应满足地震作用有合理的传递途径。纵横向应具有合理的刚度和强度分布,应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造成薄弱部位,产生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3.1.3平、立面布置

建筑的平面布置和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平面形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作用。纵、横墙沿平面布置不能对齐的墙体较少,楼梯间不宜设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力求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墙体沿竖向布置上下应连续,避免刚度突变;竖向抗侧力结构的截面和材料强度等级自下而上宜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构件的承载力突变。8度和9度时,当房屋的立面高差较大、错层较大和质量及刚度截然不同时,宜采用防震缝将结构分割成平面和体形规则的独立单元。房屋的顶层不宜设置大会议室、舞厅等空旷大房间,房屋的底层不宜设铺面等通敞开大门洞。当确需设置时,应采取弥补薄弱部位的加强型措施或进行专门研究。

多层砖房门窗间墙的局部尺寸宜符合文献[1]表5.1.6的要求。当部分的局部尺寸不满足要求时,如该部位已设构造柱,可对已设构造柱增大截面及配筋;如该部位原未设构造柱,则可用增设构造柱来满足要求。房屋转角处的门窗间墙承受双向侧向应力,其局部尺寸应不小于1m;其余外纵墙的门窗间墙局部尺寸部分不满足1m要求时,其限值可放宽到0.8m;内墙门间墙局部尺寸不满足要求时,可用设构造柱来满足。

值得指出的是,近几年在多层砖房的抗震设计中,较普遍存在为了客厅开大门洞,不惜牺牲门间墙宽度的现象。这是个对局部尺寸认识不足的概念设计问题,一是认为部分不满足局部尺寸要求关系不大;二是认为只要用扩大了的构造柱替代门间墙就没有问题了,在设计中将构造柱当作“灵丹妙药”到处使用。应当明白,砖砌体和砼的变形模量差别很大,虽然砖砌体与构造柱和圈梁可以协同工作,增加房屋的延性,但是它们不能同时段进入工作状态,在“中震”阶段的抗震承载力主要由砖砌体承担。因此,砌体结构中过多配置砼的杆系构件,其作用是有限的。

3.2抗震计算

抗震计算是抗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满足抗震承载力的基础。多层砖房的抗震计算,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对平面不规则和竖向不规则的多层砖房,宜采用考虑地震扭转影响的分析程序。目前,多层砖房的抗震设计中,不作抗震验算是较普遍的现象,这样就必然存在一是不安全二是浪费的问题。多层砖房的抗震计算比较容易,文献[2]中有较完整的计算实例,可供手算时参考。笔者经对7度区若干幢规则的7层住宅砖房抗震计算分析显示,底层所用混合砂浆的强度等级不能低于M10。

3.3抗震措施

保障多层砖房的抗震措施,是多层砖房“大震不倒”和不作“二阶段设计”的关键。多层砖房的抗震措施内容较多,概括起来,可分为三部分。

3.3.1构造柱和圈梁的设置

对横墙较多的多层砖房,应按文献[1]表5.3.1的要求设置构造柱;对横墙较少或横墙很少的多层砖房,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或二层后的层数,按表5.3.1的要求设置构造柱。表中的“较大洞口”,设计中可界定为:门洞宽不小于2m和窗洞宽不小于2.3m;“大房间”可界定为:层高超过3.6m或长度大于7.2m。

对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装配式钢筋砼楼、屋盖或木楼、屋盖的多层砖房,应按文献[1]表5.3.5的要求设置圈梁;对于隔开间或每开间设置构造柱的多层砖房,应沿设有构造柱的横墙及内、外纵墙在每层楼盖和屋盖处均设置闭合的圈梁。

值得注意的是,圈梁的截面和配筋不宜过大,通常按文献[1]第5.3.6条要求的数值或提高一个等级采用就可以了,不宜无限提高。同理,圈梁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3.3.2构件间的连接措施

多层砖房各构件间的抗震构造连接是多层砖房抗震的关键。抗震构造连接的部位较多,重要部位的连接措施有下列几项。

a)构造柱与楼、屋盖连接

当为装配式楼、屋盖时,构造柱应与每层圈梁连接(多层砖房宜每层设圈梁);当为现浇楼、屋盖时,在楼、屋盖处设240mm×120mm拉梁(配4φ10纵筋)与构造柱连接。

b)构造柱与砖墙连接

构造柱与砖墙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并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小于1m。

c)墙与墙的连接

7度时层高超过3.6m或长度大于7.2m的大房间,以及8度和9度时,外墙转角及内外墙交接处,当未设构造柱时,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小于1m。

d)屋顶间的连接

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等,构造柱应从下一层伸到屋顶间顶部,并与顶部圈梁连接。屋顶间的构造柱与砖墙以及砖墙与砖墙的连接,可按上述抗震措施采取。

(5)后砌体的连接

后砌的非承重砌体隔墙,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拉结钢筋与承重墙连接,每边伸入墙内不小于0.5m。8度和9度时,长度大于5.1m的后砌墙顶,应与楼、屋面板或梁连接。

(6)栏板的连接

砖砌栏板应配水平钢筋,且压顶卧梁应与砼立柱相连,压顶卧梁宜锚入房屋的主体构造柱。

(7)构造柱底端连接

构造柱可不单独设基础(承重构造柱除外),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锚入室外地面下不小于300mm的地圈梁。

3.3.3悬臂构件的连接

(1)女儿墙的稳定措施

6~8度时,240mm厚无锚固女儿墙(非出入口处)的高度不宜超过0.5m,当超过时,女儿墙应按抗震构造图集要求采取稳定措施。女儿墙的计算高度可从屋盖的圈梁顶面算起,当屋面板周边与女儿墙有钢筋拉结时,计算高度可从板面算起。

(2)悬挑构件

悬臂阳台挑梁的最大外挑长度不宜大于1.8m,不应大于2m。

不应采用墙中悬挑式踏步或竖肋插入墙体的楼梯。

4结语

多层砖房在城乡建设中量大面广,又是人类活动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加强多层砖房抗震设计,重视多层砖房抗震设计中的三个环节,就能使多层砖房的地震破坏降低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及1993年局部修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建筑结构设计手册丛书编委会.建筑抗震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3四川省行业技术规定.四川省新建工程抗震设计评定标准(试行).1997

房屋的平面设计第2篇

关键词:砖混结构;抗震设计

中图分类号:U452.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众所周知,由于砖混结构房屋具有造价低廉、构造简单及施工方便等优点,一直以来是我国房屋建筑的主要结构类型之一。在民用住宅建筑中约占90%以上。因此,在对砖混房屋的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决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更要加强其抗震设计。砖混结构多采用黏土砖和混合砂浆砌筑,通过内外砖墙的咬砌达到具有一定整体连接性的目的。在地震设防地区,多层砖混砌体房屋由于组成的基本材料和连接方式决定了其脆性性质,变形能力小,导致房屋的抗震性能较差,因此改善砌体结构延性,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结合自身设计的实践经验,本人认为,在多层砖混房屋抗震设计上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重视建筑平面和立面的规整性

建筑平面和立面的规整性是整个结构设计中一个十分基础、重要的内容。抗震设计中,建筑平面、立面宜尽可能简洁、规则,结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相一致。对于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的房屋质心与刚度中心往往不容易重合,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扭转效应,大大加剧地震的破坏力度;对体型不规则的房屋应注意偏离结构刚心远端墙段的抗震验算。建筑立面应避免头重脚轻,房屋重心尽可能降低,避免采用错落的立面,突出屋面建筑部分的高度不应过高,以免地震时发生鞭梢效应,同时应控制好结构竖向强度和刚度的均匀性。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即使不可避免时,也应尽量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将体型复杂,平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布局分割成几个相对规则的独立单元。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应尽可能兼顾建筑造型,又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将平面布置、立面外观造型设计得较为规整、简洁、美观大方;同时又能有效地提高工程的抗震性能。

二、砌体房屋的总层数及总高度不应该超限值

历次震害证明,砌体房屋的层数越多,高度越高,它的地震破坏程度越大,所以控制砖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及总层数对减少地震时带来的震害有很大的作用。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对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和总层数有了强制性规定: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及层数应满足限值要求。

在设计中房屋总高度及总层数应同时满足上标的限值,因为楼盖重量占房屋总重的一半左右,房屋总高度相同,多一层楼盖就意味着增加半层楼的侧向地震作用,同时加大对底部的倾覆力矩。在中、强地震作用下,因倾覆力矩过大,使得底部墙体产生过大的压力或剪刀而被破坏,故此减轻自重、减少层数、降低层高是削弱地震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增强砌体房屋的刚度及整体性

房屋是纵、横向承重构件和楼盖组成的一个具有空间刚度的结构体系,其抗震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结构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刚性楼盖是各抗侧力构件按各自侧移刚度分配地震作用的保证。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及屋盖具有整体性好、水平刚度大的优点,是较理想的抗震构件,不但可消除滑移、散落问题,增加房屋的整体性,增大楼板的刚度,而且对平面上墙体对齐的要求也可予以适当放宽,因作为以剪切变形为主的砌体结构,层间变形是可控制的。较强的楼板及屋盖水平刚度使荷载传递具有良好的条件,平面上,当上下墙体不对齐时,现浇楼板及屋盖能起到一定的传递水平力的作用,同时楼、屋盖现浇增加了楼板对墙体的约束。因此,采用现浇楼、屋盖是一种较好的增强楼房结构空间刚度和整体稳定性的方法,在适当的部位增设构造柱,并配置些构造钢筋,也能达到增强结构整体性的作用;另外,设置配筋圈梁可限制散落问题,增强空间刚度,提高结构整体稳定性,从而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

四、合理布置纵墙和横墙

多层砖混房屋的主要承重构件是纵、横墙体,在地震中由于承重纵、横墙在地震力作用下产生裂缝,严重者会出现倾斜、错动、倒塌等现象,进而使房屋造到破坏;所以合理布置纵、横墙对提高房屋抗震性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多层砖混房屋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时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房屋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决定着房屋抗震能力的高低,多层砖混房屋一般采用纵墙或横墙承重,由于非承重方向的约束墙体少,间距大,因而房屋该方向刚度较弱,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均较差,拉震能力低;在高烈度地区,墙体由于平面外的失稳而先行破坏,进而引起整个房屋倒塌。而在两个方向适当布置纵横、墙混合承重的房屋,由于其限制了纵、横墙的侧向变形,增强了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对承受纵、横两个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及抗弯、抗剪都非常有利。

墙体布置时,应尽量采用纵墙贯通的平面布置,当纵墙不能贯通布置时,可在纵横墙交接处采取加强措施,也可在纵、横墙交接处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适当加强构造配筋;必要时还可以每隔一定高度放置水平拉结构筋如2Φ6@500,以加强房屋整体性,防止纵、横墙交接处被拉开。

五、适当增加墙体面积与合理提高砂浆强度

历次震害表明,多层砖混房屋的抗震能力与墙体面积大小及砂浆强度等级高低成正比,提高墙体面积、砂浆强度等级能有效地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是减轻震害的有效途径之一。在6层砖混房屋的抗震验算中,上面几层的地震作用较小,容易满足抗震承载力的要求,而底部一、二两层特别是第一层的地震作用力较大,是薄弱层,往往不容易满足要求;但若改变部分墙体的承载面积或适当提高砂浆的强度等级,如将部分240mm宽的承重墙改为360mm宽的墙,或将砂浆强度等级由M5体高到M10,则在抗震结果中显示满足抗震要求。可见在进行6层砖混房屋的抗震验算时,适当增加底部1~2层墙体面积或提高砂浆强度能有效地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

六、规范设置砌体房屋的圈梁和构造柱

多次震害调查表明,圈梁是多层砖房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可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减轻震害。在多层砖混房屋中设置沿楼板标高的水平圈梁,可加强内外墙的连接,增强房屋的整体性。由于圈梁的约束作用使楼盖与纵、横墙构成整体的箱形结构,能有效地约束预制板的散落,使砖墙出平面倒塌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以充分发挥各片墙体的抗震能力。设置圈梁还可以减轻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陷与地表裂缝对房屋的影响,特别是屋盖和基础顶面处的圈梁具有提高房屋的竖向刚度和抗御不均匀沉陷的能力。

七、在合理位置的墙段内设置水平钢筋

在抗震验算中,多层砖混房屋底层往往不容易满足抗震要求,即使有时在适当部位加设构造柱也不能完全满足抗震承力验算。为了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可在抗震力不够的承重墙段内配置水平钢筋,使地震力由砌体及水平钢筋共同承担。一些试验表明,配筋多孔砖墙体可以有效地提高墙段的抗震性能,减少脆性,增加延性,增强砖混房屋的抗震性能。水平配筋砖砌体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水平钢筋宜采用HPB300、HRB335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07%,也不宜大于0.17%,间距不应大于400mm;钢筋锚固长度不宜小于180mm。

八、其它措施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楼梯间宜设置在每个单元中部,尽量避免将楼梯设在房屋尽端靠近山墙处;突出屋顶的楼梯间,构造柱应伸到顶部与顶部圈梁连接。为了避免个别墙段抗震强度不足首先破坏,导致逐个破坏,进而造成整栋楼破坏甚至倒塌,要求房屋的局部尺寸宜满足抗震规范的限值要求。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可以通过建筑上的合理布局,结构上的构造措施等多种方法来弥补砌体房屋脆性材料在抗震方面的不足,从而满足抗震要求。在抗震设计时体现以预防为主的设计思想,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对于建设工程只有在抗震设防,抗震设计和施工质量这三方面都符合要求,才能确保建筑工程具备合理的抗御地震的能力。

九、结语

总之,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在城乡建设中量大面广,又是人类活动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加强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抗震设计,重视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抗震设计中的三个环节,就能使多层砖房的地震破坏降低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黄世敏.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房屋的平面设计第3篇

关键词:房屋;测量;建筑面积

中图分类号:[TU198+.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房屋建筑面积是房屋外墙(柱)勒角以上各层的水平投影面积之和,包括阳台、挑廊、地下室、室外楼梯等,且层高在2.20米以上(含2.20米,以下同),有上盖,结构牢固的永久性建筑。房屋测量包括房屋数据采集、房屋建筑面积计算、成果资料的整理、检查、审核与归档。测量的目的是利用测绘技术和方法,采集和表述房屋及房屋用地的各相关信息,为城市规划、土地管理、房地产权管理、房地产开发等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房屋建筑面积测绘包括预售测绘、竣工测绘、现状测绘、变更测绘(含分割测绘)、施工图面积测算。

一、测量精度要求

房屋平面测量要考虑城市的远景规划,在精度上要留有余地,以便于控制网的扩展;对于经济发达区域和一般区域在布设控制网点时,其精度应有所区别,发达区域测图比例尺大,所需的控制测量精度要高;一般地区测图比例尺要小,则控制测量的精度可低一些。建筑物密集区的控制点平均间距在100m左右,建筑物稀疏区的控制点平均间距在200m左右。

1.边长测量的精度要求。如果房屋面积测量无显著的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占主导地位,即边长测量误差与房屋面积误差都服从正态分布,则可推出边长测量的精度标准,不同面积的房屋各级面积精度的限差见表1:

表1 不同面积的房屋各级边长精度的限差随机房屋面积

表1 不同面积的房屋各级边长精度的限差随机房屋面积

2.房屋边长、层高多次测量的限差规定。多次测量边长、层高结果较差绝对值应满足:∣D∣(或∣H∣)≤0.005D(或H)(D、H为实测值,小于l0米按10米计)。实测边长与经批准的图纸设计尺寸较差绝对值满足下式要求时,可认为实际房屋边长与设计值相符(其中D为实测边长,以米为单位):∣D∣≤0.03米(D≤l0米时);∣D∣≤0.003D(10米30米时)。

3.面积测量的精度要求。房屋面积测算的精度因受到经济、技术及房屋本身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现行GB/l7986.1—2000国家标准《房产测量规范》将房产面积精度分为三个等级,不同面积的房屋各级面积精度的限差比较见表2:

表2 不同面积的房屋各级面积精度的限差和相对误差随机房屋面积

二、建筑面积计算的方法

1.房屋面积计算。房屋面积有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一是依据设计图纸,即从建筑施工图上获取面积;二是依据实测,即通过对已竣工房屋或现有房屋进行现场实测计算房屋面积。

(1)图上房屋面积计算。从建筑施工图上计算房屋面积时,应对对应边进行较核,对分段边长之和与总长度进行较核。较核不符时,应返回建设单位进行修正。已竣工并且有建筑施工图的建筑,若实测边长与图纸边长之差绝对值满足限差规定时,则该房屋的边长可采用建筑施工图上标注的尺寸。房屋的拐角无特殊注明或说明的,一律视为直角,其组成的房屋按矩形采集边长并计算面积。

(2)房屋面积的实地测量。实地量距法和坐标解析法是目前房屋测量中最普遍采用的面积测算方法,也是目前面积测算中精度较好的测算方法。当面积小于等于100m2时,实地量距法比坐标解析法的精度要高;当面积大于等于100m2时,实地量距法比坐标解析法的精度要稍低。因此在面积测算中,我们采用了实地量距法与坐标解析法结合的办法:对于边长不超过一个尺段的房屋,实地测量每一条边,平差后计算房屋建筑面积;对于边长较长且直接测量有困难,或需要较核总边长与分段之和而又无法直接测量总边长时,可采用全站仪实测坐标后计算相应总边长值。实测一般房屋边长时,数据取位至0.01米;实测商铺边长时,数据取位至0.00l米,用全站仪实测的点位坐标数据计算房屋建筑面积。当需要按柱计算面积,而柱子垂直上下由不同直径(截面)多节柱体构成时,边长以柱边离地面2.1米处进行测量。已竣工房屋存在一些圆形、弓形等其他不规则图形,且无建筑施工图可获得相应的图形元素时,可沿该图形边线实测若干特征点或拐点的点位坐标,通过解析法计算面积。

(3)房屋层高测量。在房屋建筑面积竣工测量时,必须对测绘项目的标准层、架空层、结构转换层、夹层、地下室层、半地下室层、架空层等进行层高测量。当建筑物设计层高小于2.10米或大于2.30米,可只测量一个层高值;当设计层高在大于2.1O米和小于2.30米之问范围时,应在不同位置测量3个以上层高值取平均值作为实测层高值,层高测量取位至0.0l米。有建筑施工图的竣工房屋,实测层高平均值与设计值之差在±O.O3米范围内时,可认为竣工层高与设计层高相符;无建筑施工图的竣工房屋,必须全部实测,其层高以同一层不同位置实测层高数据的平均值为准。

2.房屋实地测量应注意的问题

(1)建筑物外墙(含山墙)内侧为公用建筑面积时,该段墙体不取半外墙,公用建筑面积的边长量取至墙体外侧。建筑物外墙(含山墙)内侧为套内建筑面积时,套内建筑面积的边长应包含半墙厚度。建筑物墙体外侧为架空空间时,该段墙体视为外墙。分户建筑面积套内之问的共墙、套内与公用建筑面积间的共墙、公用建筑面积之间的共墙,均以墙中线为界分别计取分户套内建筑面积的边长和公用建筑面积的边长。走廊、阳台与套内建筑面积或公用建筑面积之间的隔墙,其墙体一半计入套内或公用建筑面积,一半计人半外墙。

(2)当一间(单元)房屋或房屋的屋顶或墙体为向内倾斜的斜面,并分成层高在2.20米以上和以下两部分时,应分别测量两部分的边长数值。

(3)实测房屋外墙的边长时,除记录包含外墙装饰贴面厚度的总长外,还应现场记录装饰贴面厚度,装饰贴面厚度应根据现场具体情况尽可能实测。

(4)对地下空间(含地下室)进行房屋边长测量时,因无法测至外墙面,可只实测室内边长,外墙厚度取建施图的设计值,据此推算地下空间边长值。

3.房屋竣工(设计图纸、实测)面积两次测算结果比较之差的限值应满足的条件。

以套内建筑面积计,较差百分比≤0.6% ;以建筑面积计,较差百分比≤l%。在实际工作中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特别是对土地的边界和土地权属关系,按照国家标准规范实施标准操作,才能做好房屋建筑面积测量工作。这样在质量、效率等各方面才会有所提高,同时也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 结束语

房产面积测算的方法和精度是保证今后产权登记最基本数据的准确性,其测量成果一经产权登记确定下来,即具有官方证明的法律效力。随着信息技术和数据处理能力的完善和提高,测算房地产房屋面积时,经常会出现坐标解析法测算面积与实地量距法测算面积交叉使用的现象,协调好两种测算房地产房屋面积的精度标准是提高成果质量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帮胜.浅谈房地产测绘的质量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18):61

房屋的平面设计第4篇

1加强我国房屋建筑节能设计的必要性

1.1缓解能源紧张形势的需求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我国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我国的经济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建立在大量资源消耗基础上。长期以往,我国经济发展必然面临严峻的资源短缺问题,并且最终制约经济发展。而建筑领域属于高能耗行业,是我国形成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不仅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而且房屋建筑设计模式也影响房屋使用中的能源消耗情况。房屋建筑作为我国建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房屋建筑的节能设计,减少房屋建筑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可以极大地缓解我国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在房屋建筑设计阶段必须做好节能设计。

1.2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在房屋建筑设计中重视节能设计是对设计人员的挑战,节能设计的要求有助于提高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促进建筑行业优化自身结构,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如果在房屋设计中重视节能设计,可促使科研人员对节能技术及材料的研发力度,设计人员也会根据节能设计的要求将当前最新的节能技术以及节能材料应用于房屋设计中,提高我国建筑节能施工和设计的水平,提升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如此,房屋建筑设计中重视节能设计也是符合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有助于我国房屋建筑的全面发展。

2房屋建筑节能设计应用分析

2.1房屋屋面节能设计

做好房屋屋面是影响整个房屋建筑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屋面节能设计可以极大程度降低房屋能耗。房屋屋面的节能设计多采用质量好、强度高、吸水率低的保温材料该层的才能满足要求。保温材料的铺设方法有正铺法和倒铺法两种。一般房屋屋面的保温材料多采用正铺法,高层施工采用倒铺法。倒铺法通常使用质量轻、高轻度、低吸水率的聚苯板的保温材料在防水层上设计保温层,这种设计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保温材料的保温效果,并降低防水材料受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减少材料施工过程中的损坏,提高防水材料使用寿命以及增加防水材料的节能效果。此外,屋面节能设计采用浅色系斜坡设计方式,一是提高隔热效果及降低能耗;二是方便排水和预防屋面渗漏。

2.2门窗的节能设计

传统门窗多为单层玻璃结构,这种门窗设计方式的密实性不高,造成保温性能也不高,室内容易出现较大的温差变化,进而消耗更多的能源。房屋门窗节能设计可以采用铝合金门窗,并采用节能建材,采用中空玻璃作为密封建材增强密实性。与此同时还可以采用多片板玻璃,作分离和密封处理,使玻璃之间形成干燥的气体空间,预防水汽在外层玻璃形成雾气,提高门窗的透明度、洁净度和整体保温效果。最后,根据玻璃的保温性能以及对穿墙比例综合设计门窗大小。《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中规定:居住建筑各朝向的窗墙面积比,北向不大于0.2;东西向不大于0.25;南向不大于0.35。只有保持科学的窗墙比例,才能最大限度提升门窗的保温效果,又节省能源。

2.3建筑遮阳系统设计

根据自然环境特点、房屋地形特点等要求,遮阳系统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处于不同经纬度的地区在温度、日照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导致遮阳时间长短不一。以江西省为例,江西省属于疾风性气候,夏天晴热干燥,白天日照强度大,气温高,夜间静风率高,夜间物体降温幅度小。冬季阴冷,天气阴沉,多雨天气多,日照不充足。针对将其江西地区的气温及日照特点,江西地区的房屋建筑的遮阳系统需要夏季发挥遮阳作用,冬季发挥保温作用,因而下级遮挡阳光但不能影响冬季日照。二是坚持平面布局原则。平面布局原则的目的可以防止夏季房屋受强烈的太阳辐射影响,房屋应避免东西向建设。而且在总体布局上利用建筑发挥遮阳效果,还能减少射阳配件的使用,降低成本。三是坚持朝向要求。江西地处北回归线以北,太阳高度角较小,太阳位于房屋建筑的东南和西南方向,斜射入窗,因此可采用综合式遮阳系统。四是节能要求。不同位置的遮阳系统达到的节能效果也不同。通常外遮阳系统的遮阳效果高于内遮阳系统,但是在实际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遮阳形式与室内空间、外立面设计,使遮阳系统适合内外空间设计。另外,还需要考虑遮阳构件的材料,尽量强度更高、易清洁的遮阳构件。

2.4墙体保温设计

首先是主墙体构造,砌砖或混凝土承重墙厚度由结构受力确定,表面应平整、牢固,达到粘贴聚苯板的条件。在混凝土墙外侧表面留有预埋铁件时,要涂刷防锈材料。二是檐口构造。檐沟是外墙和屋面交接部位,屋面排水与挑檐屋面做法类似。要求屋顶保温层搭过墙身,与外墙的保温层橡胶,预防房屋顶棚四角出现结露问题。三是勒脚和首层的设计。该层需要额外增加一层纤维,并使用玻璃纤维增强底边。

结语

房屋的平面设计第5篇

关键词: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砌体

中图分类号: TU97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关于房屋的抗震设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给国人留下了无数的伤痛,追其原因,房屋的抗震性差是主要原因。砖混结构房屋是老百姓居住最为常见的建筑形式,但是在地震中损毁也最为严重,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据灾后统计,100%的砖混房屋都发生了破坏,而其中更是有85%的房屋发生了倒塌。在汶川大地震中,这种情况再次发生,据参与的志愿者描述,很多地方的村镇几乎夷为平地,房屋结构安全、抗震性能等问题,再次受到广泛关注。是否这种建筑就不能抗震呢?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抗震设计的问题。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朱金全说:“据我了解,汶川当地的设防裂度是七度,7.8级地震在当地相当于裂度9度到10度,已经远远超过当地设防的裂度了。按照7度设计的房屋,面对9度以上的毁灭性地震,很多房屋倒塌是无法避免的。还是由于设计建筑的时候对抗震的考虑不足。[敖虹.汶川大地震房屋倒塌严重北京的建筑安全吗[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5-16.]”砖混房屋因为施工简单,取材又比较方便,造价低廉等很多优点在城市和农村地区非常常见,其存在符合老百姓的客观需求,只是由于其材料以及连接方式等决定了其抗震性能较差,所以不能直接将其否定,想方设法提高其抗震性能才是根本措施。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多年以来的施工经验,以及查阅相关的资料文献,对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寻找相关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1目前多层砖房抗震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国内部分城镇的走访调查来看,目前在多层砖房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大方面:

(1)城市住宅砖房建设中,房屋超高或超层时有发生,尤其是底层为“家带店”的砖房,高度超过限值1m以上。

(2)在“综合楼”砖房中,底层或顶层有采用“混杂”结构体系的,即为满足部分大空间需要,在底层或顶层局部采用钢筋砼内框架结构。有的仅将构造柱和圈梁局部加大,当作框架结构。

(3)住宅砖房中为追求大客厅,布置大开间和大门洞,有的大门洞间墙宽仅有240mm,并将阳台作成大悬挑延扩客厅面积;住宅砖房中限于场地或“造型”,布置成复杂平面,或纵、横墙沿平面布置多数不能对齐,或墙体沿竖向布置上下不连续等等。

(4)多层砖房抗震设计中,未作抗震承载力计算的占多数,加之缺乏工程经验,使相近的多层砖房采用的砌体强度等级相距非常的远。

2多层砖房抗震设计要点

2.1科学布局建筑平面和立面

建筑平面和立面的规整性是整个结构设计中一个十分基础、重要的内容。抗震设计中,建筑平面、立面宜尽可能简洁、规则,结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相一致。对于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的房屋重心与刚度中心往往不容易重合,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扭转效应,大大加剧地震的破坏力度。建筑立面应避免头重脚轻,房屋重心尽可能降低,避免采用错落的立面,凸出屋面建筑部分的高度不应过高,以免地震时发生鞭梢效应,同时应控制好结构竖向强度和刚度的均匀性。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应尽可能兼顾建筑造型,又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将平面布置、立面外观造型设计得较为规整、简洁、美观大方,同时又能有效地提高工程的抗震性能。

2.2砌体房屋的总层数及总高度不应该超限值

楼盖重量占房屋总重的一半左右,房屋总高度相同时,多一层楼盖就意味着增加半层楼的侧向地震作用,同时加大对底部的倾覆力矩。在中、强地震作用下,因倾覆力矩过大,使得底部墙体产生过大的压力或剪力而被破坏。故减轻自重、减少层数、降低层高是削弱地震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

2.3增强砌体房屋的刚度及整体性

房屋是由纵、横向承重构件和楼盖组成的一个具有空间刚度的结构体系,其抗震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结构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刚性楼盖是各抗侧力构件按各自侧移刚度分配地震作用的保证。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及屋盖具有整体性好、水平刚度大的优点,是较理想的抗震构件,不但可消除滑移、散落问题,增加房屋的整体性,增大楼板的刚度,而且对平面上墙体对齐的要求也可予以适当放宽,因作为以剪切变形为主的砌体结构,层间变形是可控制的。较强的楼板及屋盖水平刚度使荷载传递具有良好的条件,在平面上,当上下墙体不对齐时,现浇楼板及屋盖能起到一定的传递水平力的作用,同时楼、屋盖现浇增加了楼板对墙体的约束。因此,采用现浇楼、屋盖是一种较好的增强楼房结构空间刚度和整体稳定性的方法,在适当的部位增设构造柱,并配置构造钢筋,也能达到增强结构整体性的作用。另外,设置配筋圈梁可限制散落问题,增强空间刚度,提高结构整体稳定性,从而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

2.4合理布置纵墙和横墙

多层砖混房屋的主要承重构件是纵、横墙体。多层砖混房屋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在两个方向适当布置纵、横墙混合承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纵、横墙的侧向变形,增强了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对承受纵、横两个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及抗弯、抗剪都非常有利。

结束语

在我国人口居住现有条件下,据不完全统计,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是目前使用最多的建筑形式,虽然其抗震性能较差,但是全部推倒重建也不可能,我们可以做的主要就是在新的建筑出现之前尽可能的做好相应的抗震设计工作,为将来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做出铺垫。相信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在成本得到控制的情况下还是可以实现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良好抗震的。

参考文献:

[1]程刚.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探讨[J].山西建筑.2011(28).

[2]井雨民.对多层砖混民用建筑抗震设计分析[J].价值工程.2010(27).

房屋的平面设计第6篇

关键词:房产项目;测绘;成图

Abstract: the delivery room for surveying and mapping project is to point to the house ownership and management, development management and other real estate management process to plan, the house property points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of the individual stratification and the related chart data plan and surveying and mapping activities, house property is professional in the important part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 mapping process,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and its mapping software input field measurement data, to review the accuracy of the measurement data has irreplaceable function:

Key words: real estate projects; Surveying and mapping; mapping

中图分类号:F29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房屋权属管理中,以房产分丘平面图、分层分户平面图及房屋面积测算数据为主要内容的测绘成果,是确定房屋权属关系的法律依据。确认房屋的所有权,必须是经房产登记机关对房产项目测绘成果审核后,向房屋所有权人发放房屋所有权证书、纳入房屋产权管理档案。既我们平时所说的房屋确权。房屋所有权证书是产权人拥有房屋所有权的唯一有效凭证,证书内载明的相关的图表数据及房产平面图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房屋权利人的切身利益,因此,房产项目测绘作为房屋产权产籍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房产项目测绘的工作程序一般为:房产测绘机构在接受房屋权利人委托后,组织测量人员到施测现场调查房屋基本状况、测量、记录房屋相关数据。成图人员根据房屋权利人(或委托人)提供的图纸和现场测量记录的房屋相关数据进行绘图,按照《房产测量规范》(GB/T17986―2000.1)的规定计算房屋套内建筑面积和分摊共有建筑面积。经质量检查人员检查合格后,提交房产项目测绘成果。

在房产项目测绘的工作程序中,成图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一环节是对现场测量形成的数据的书面反映,也是房屋面积测算的直接依据,影响着测绘成果的准确性。在成图过程中,应用计算机及其成图软件输入现场测量数据,对检核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在绘制房产分丘平面图过程中检核房产占用土地的合法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十五条规定:“土地使用者必须按照出让合同的约定,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房地产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房地产权属登记管理实行房屋所有权与该房屋所占用的土地使用权主体一致的原则。因此,房屋所有权人和该房屋占用的土 使用权人应同属一个主体(法律、法规另有规定除外)。

绘制房产分丘平面图,首先依据土地使用权证书确定的土地使用权界限确定丘界,其次依据现场测量数据确定房屋相对位置,如果房屋超出丘界,说明该房屋超出土地使用权界限,占用了不属于自己使用的土地。这种情况下有三种处理办法:一是不予办理确权手续;二是只办理在允许使用土地范围内的部分房屋的确权手续;三是补办多占用土 的使用权手续后再办理房屋确权手续。通过房产分丘平面图成图过程,就可以检核出房屋所占用土地是否在其允许的使用权界限范围内,能够确认房产占用土地的合法性与非法性,有效地控制国有土地超出使用的范围而被无偿占用,造成国家土地资源流失。

二、在绘制分层分户平面图过程中检核现场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房屋建筑施工图是进行房屋现场测量、成图以及面积计算的基本依据。通过房产现场测量,检查房屋实际尺寸与图纸尺寸是否相符,发现不符的要绘制草图并做现场测量记录,成图按现场测量草图及现场测量记录的实测数据进行。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现场测量可能产生差错,最常见的差错是细部轴线尺寸之和与总尺寸不相等,或上部轴线尺寸与下部轴线尺寸不相等。如果实测数据存在上述差错,成图过程中就会出现图形不闭合现象。就要退回外业,由测量人员认真检查、核实现场测量数据,必要时重新进行现场测量,从而保证成图数据的准确性。

三、在房屋建筑面积测算过程中检核图示尺寸的正确性

房屋建筑面积由套内建筑面积和共有建筑面积两部分组成。由于各类房屋的结构类型、建筑样式、使用功能等实际情况不同,尤其随着建筑设计水平、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住房需求层次以及建筑风格的多样化,使房屋建筑面积的计算特别是共有建筑面积的分摊也越来越复杂。在成图及房屋建筑面积计算过程中,房屋分层分户平面图的图示尺寸是否正确,共有建筑面积的计算和分摊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分户建筑面积计算结果,关系到房屋权利各方的合法权益。因此,房产测绘成图过程中,必须以《房产测量规范》和现场测量数据为基本依据,从客观实际出发,合理确定各项成图数据,做出科学、严谨的房屋建筑面积计算成果。现举三个比较常见的例子:

(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的建筑施工图轴线尺寸大都体现为结构柱的柱中轴距离尺寸,而不是普通墙体轴线尺寸。对于这种情况,就必须以柱轴线尺寸为基础,按实际情况外扩或内扩来确定房屋建筑面积计算尺寸。为保证共有墙体建筑面积的合理分摊,面积计算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外墙(包括山墙)的内半墙厚度按同一楼层分户隔墙厚度的一半计算计入套内建筑面积,剩余部分外墙按水平投影面积值计入共有建筑面积进行分摊。

(二)坡屋顶结构的房屋造型美观,近年来在住宅工程建设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这种结构增加了测量、成图和面积计算的难度。《房产测量规范》规定;层高小于2.2m的房屋不计算建筑面积,在测算坡屋顶结构顶层房屋建筑面积时,只能计算层高2.2m以上部分的建筑面积。必须在房产平面图中注明坡屋顶距地面高度在2.2m处的界线作为房屋建筑面积计算的尺寸依据,这个界线除了依据房屋坡屋顶施工详图注明的坡度、标高等数据计算外,还要与现场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发果发现出入较大时,应对现场测量数据进行重新复核。

(三)住宅建筑顶层设置露台,使顶层居住环境更具人性化,受到许多用户的青睐。按照《规范》规定,露台设有顶盖不计算建筑面积,但有些房屋的露台部分有顶盖。这部分属于有顶盖的不封闭结构,应当对有顶盖部分按顶盖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入房屋建筑面积。成图时应当分析现场测量数据是露台尺寸,还是露台顶盖尺寸,在房产平面图中注明顶盖部分的水平投影界线。

房屋的平面设计第7篇

关键词:砌体结构;抗震设计;设计要点

Abstract: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let people have to the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carry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nip in the bud in the housing design, mus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eismic design houses to function, the article will house masonry structure seismic design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masonry structure; Seismic design; Design key points of the

中图分类号:U452.2+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目前,我国所的房屋抗震及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技术标准,主要是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核定的。一般来说,石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比较差,在抗震规范中所限定的石结构房屋的使用范围也很小。文章主要是针对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材料的砌体结构房屋进行讨论的。

一、砌体结构抗震的一般规定

(一)房屋总高度、层数

为保证建筑的抗震能力,通过限定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是较为有效手段之一。

①通常情况下,层数和总高度要那种建筑行业的相关规定来确定。②对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如医院、教学楼等,在总高度的控制上,要比其他房屋的规定降低3m,在层数上则需要相应减少一层;各层横墙很少,即同一楼层内开间大于4.2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40%以上的多层砌体房屋,就需要按照具体情况,对总高度和层数进行适当的调整。③横墙较少的多层砖砌体住宅楼,如果根据规定采取加强措施,而且能够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时,其高度和层数允许就按一般的规定采用。

(二)房屋的层高

普通砖、多孔砖和小砌块砌体承重房屋的层高,要控制在3.6m之内;底部框架一抗震墙房屋的底部和内框架房屋的层高,则应该控制在4.5m之内。

(三)结构布置

(1)单向板屋盖时承重方案

如果是单向板楼盖屋盖,那就应该尽可能的选用横墙承重,或者纵横墙共同承重的方案;纵横墙的布置需要保持均匀对称,而且需要保证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在同一轴线上窗间墙宽度,也必须是均匀的。

(2)平立面布置与防震缝

如果房屋的平面和立面布置都是不规则的,也就是出现平面上凹凸曲折、立面上高低错落时,其震害通常是比较严重的;即使平面和立面布置规则,假如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不重合,那也同样会大大的加重震害。这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因为各部分会产生较大的变形差异,这就很可能在各部分连接处产生较强的应力集中;另一方面是因为质量中心偏离刚度中心,在地震时房屋发生扭转,进而进一步加剧了地震的破坏作用。对于突出屋面的部分,因为鞭鞘效应这会造成地震作用增大,这就意味这突出部位愈细长,地震作用愈大,而震害一般就会显得更为严重。

所以,在设计中,应该尽可能的保证房屋的平、立面布置规则、对称,保证房屋的质量分布和刚度变化均匀。在平面布置方面,则应该尽可能的避免墙体局部突出和凹进,如果是L形或槽形,那就必须把转角交叉部位的墙体拉通,保证水平地震作用,能够顺利的通过贯通的墙体传到相连的另一侧。另外,还要尽可能的避免将大房间布置在单元的两端。在立面布置方面,则应该尽量应避免局部的突出的现象出现。假如工程的实际情况要求布置局部突出的建筑物,那就需要根据相关的要求采取措施,如在变截面处加强连接,或者可以考虑采用刚度较小的结构并减轻突出部分的结构自重。楼层错层处墙体往往震害较重,故楼层不宜有错层,否则应采取特别加强措施。

假如遇到更大的问题,即整个建筑必须不规则布置,那就需要设置防震缝将其分割成若干独立单元,通过保证每个单元达到规则,保证抗震功能。如果工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就需要及时的设置防震缝:①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②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③各部分结构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防震缝应贯通房屋上部结构,缝两侧应布置墙体。缝宽应根据地震烈度和房屋高度采用50~100mm;基础可不设防震缝。

(3)抗震横墙间距

一般来说,矩形平面多层砌体房屋,其横向的抗力问题较突出,这就需要抗震横墙要有够强的承载力,同时也需要楼盖必须具有传递地震力给横墙的水平刚度。所以,在设计中为了满足楼盖对传递水平地震力所需的刚度要求,房屋抗震横墙的间距,必须要得到很好的控制,以便报抗震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地震作用及地震作用效应

(一)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普通的砌体结构房屋,只要求进行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计算,也就是分别沿房屋的两个主轴方向进行,保证每个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能够全部由该方向的墙体承受,即横向和纵向分别进行验算。在设计中,包括多层砌体房屋、底部框架房屋和多排柱内框架房屋,在内的砌体房屋,应该选择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

一般而言,多层砌体房屋水平地震作用时的计算简图,与框架结构时的图大致相当。这是一个结构单元的计算简图,不是一个开间的计算简图;结构抗震分析时应取整个建筑物作为计算单元,有防震缝时取整个防震缝区段作为计算单元。下图中

各质点的计算高度H,通常可以取楼盖上皮至结构底部的距离。结构底部位置,则需要按照下列原则确定:①如果没有地下室,而且基础埋深较小,那就需要取基础顶面;基础埋深较大时,取室外地坪下0.5ITI;②如果有整体刚度很大的全地下室,那就需要取地下室顶板上皮;③当地下室整体刚度较小或半地下室时,取地下室室内地坪。上图中集中于各质点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t,其实际上是上下各半层的墙、计算单元各层楼面梁板、柱等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

(二)底部剪力法

这种方法必须要先计算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也就是底部剪力,然后再分配给各层。

FEk=α1Geq式中:α1是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如果所设计的是多层内框架砖房和多层砌体房屋、底部框架,那就应该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当单质点时取重力荷载代表值G1时,多质点时就必须要取各质点重力荷载代表值之和的85%。

(三)楼层地震剪力在本层各墙体间的分配

在把各楼层的地震剪力Vi求出后,可以把Vi在本层墙体间进行分配,接着按照各墙体分得的水平地震剪力验算截面抗震承载力。大量实践表明,在多层砌体房屋中,楼盖水平构件对楼层地震剪力在本层各墙体间的分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根据楼盖水平刚度的不同,分别按以下方法分配。

(1)横向水平地震剪力的分配

如果是刚性楼盖,那现浇和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水平刚度将会很大。这种刚性楼盖的楼层,层间各横墙所承受的水平地震剪力与其刚度成比例,或者说,楼层的地震剪力,是根据各横墙的刚度比例分配给各横墙。这就决定了设计过程中,需要先讨论层间各横墙的抗侧移刚度。

(2)纵向水平地震剪力的分配

内外纵墙主要承受由纵向水平地震作用求得的楼层纵向地震剪力。一般会因为纵向墙体的间距比较小,而楼(屋)盖水平刚度较大,所以,在进行楼层纵向地震剪力向各纵墙分配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刚性楼盖的规律来进行合理的设计和施工。由于纵墙往往较长,通常可以按纵墙净截面面积与全部纵墙总净截面面积的比值进行分配。

三、墙体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

砌体房屋的砌体构件抗震承载力验算,一般表现为砌体墙的截面抗震受剪验算,当然,底部框架房屋和多排柱内框架房屋的框架部分另当别论。砌体墙的截面抗震受剪验算式,与前面的式颇相似,也是砌体墙剪力V与受剪抗力相比较;不过现在的砌体墙剪力V是地震作用引起的,即墙段分得的剪力;对多层砌体房屋,不考虑风荷载与地震作用效应的组合,现在的受剪抗力是抗震受剪抗力。在砌体的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的选择上,设计人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探讨,比如说从砌体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也就是按照各类砌体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强度取设计值。

四、结语

对于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而言,需要设计人员根据砌体建筑的特点和当地抗震的需要,结合楼高的限制,在设计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设计,同时需要对设计的要点进行充分的探究,保证设计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熊立红,杜修力,陆鸣等.5.12汶川地震中多层房屋典型震害规律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11期

2 高小旺,王菁,肖伟等.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第二层与底层侧移刚度比的合理取值[J].工程抗震,1998年03期

3 郑山锁,杨勇.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砖房抗震能力的分析方法与设计控制[J].工业建筑,2002年03期

房屋的平面设计第8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6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我国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总体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还较普遍存在着一些质量问题,这些质量通病的发生有着各方面的原因,比如设计原因、施工质量原因等等。加强房屋建设施工质量管理与监督对于居住人员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施工单位形象以及施工单位盈利,甚至国家建筑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主要是阐述了房屋建设施工质量管理与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指出房屋建设施工质量控制出现的通病,以供同行参考。

房屋施工质量控制通病原因分析

(一)房屋施工工程设计方面

房屋施工工程设计是房屋施工质量控制的最前沿,合理的房屋施工工程设计是保证房屋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步骤。然而,有些房屋施工工程设计人员能力水平较低或者工作粗心大意、缺乏相应的责任心,这些都为房屋施工质量控制问题的产生埋下了隐患。房屋施工工程设计问题往往起到房屋施工质量控制全局性的作用,他它是房屋施工质量出现问题的源头,房屋施工工程设计问题的解决对于控制房屋施工质量通病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工程施工方面

工程施工在房屋施工质量控制方面是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工程施工所涉及的因素很多,例如设计、材料、地形、操作方法、设备更新等等,都会影响到房屋施工质量控制问题,所以工程施工在房屋施工质量控制方面是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也是控制房屋施工质量通病的重要方面。工程施工应该严格按照房屋施工质量控制标准进行,例如对于混凝土的搅拌时间、排水管甩口高度、大便器出口插入排水管深度等等,都是有一定的参考标准的。不按参考标准进行施工或者误差较大都会对房屋施工质量带来问题。

(三)工程质量管理方面

目前,我国的房屋施工主要以手工作业为主,手工作业因其内容繁琐、管理混杂而最容易出现问题。加上房屋施工队伍人员素质整体较差,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单位企业对施工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与培训,造成他们技术技能、文化水平等各方面出现问题。这些都会对房屋施工质量控制出现问题提供便利。另外,房屋施工职业道德是否过硬,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程度以及房屋施工单位管理水平等问题,都会造成我国房屋施工通病问题的出现。

二、房屋施工质量控制通病解决措施

(一)合理的工程设计是防止质量通病的基础

房屋施工工程设计是房屋施工质量控制的最前沿,合理的房屋施工工程设计是保证房屋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步骤。因此,房屋施工工程单位应该建立健全各项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各项质量保障体系,对设计图纸要严格地进行审查,避免出现因为房屋施工工程设计人员能力水平较低或者工作粗心大意、缺乏相应的责任心,而为房屋施工质量控制问题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二)施工质量是防止质量通病的关键

要想防止房屋施工质量控制问题的出现,提高施工质量是防止质量通病的关键。提高施工质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严格按照房屋建筑施工技术要求进行施工,一切按规章制度来,规章制度与规则规范是房屋施工质量的重要保障。第二,建立一支技术水平与能力过硬的施工队伍,加强对施工队伍的培训与管理监督,提高对施工人员的招聘标准,努力提高整体施工队伍质量。如果施工单位继续实行零星民工拉拢拼凑的方法,房屋施工质量问题还是无法解决。

图1 施工质量过程

(三)工程质量管理是防止质量通病出现的保证,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监督体制的建设

管理是房屋施工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没有管理做后盾的房屋施工只是一堆散沙,也起不到房屋施工工程顺利高效运转的效果。因此,施工企业应建立健全各项施工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完善质保体系,同时加强对施工人员规章制度思想的灌输,提高规章制度实施的执行力。

图2 分项工程内容

(四)提高工程质量监督人员素质,强化质量监督的执法力度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主要是由人来参与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所有流程都必须在人的参与下进行。然而,由于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单位企业对施工队伍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与培训,造成他们技术技能、文化水平等各方面出现问题。因此,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该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工程质量监督人员素质。此外,加强施工企业质量监督队伍建设,强化质量监督的执法力度,发挥施工企业质量监督队伍的监督审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