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因为我们相信

因为我们相信赏析八篇

时间:2022-04-11 16:50:33
因为我们相信第1篇

1、关于同时的相对性问题

a和b两个物体在主体c看来是同时出现或同时落地,但在d看来却是a先于b出现和落地,在e看来是b先于a出现和落地。这表明同时性受观察者的影响,传统科学只考虑客观事物的关系,并不去考虑主体对科学结果的影响。其实同时性的相对性是因主体而产生的,并不是一个深奥的问题。不同的物体的信息传播到主体的时间受主置的影响,如果主体在两个物体中间,我会看到两个物体同时落地,如果这时我这是靠近a物体,而且a、b两个物体距离非常远,在同样的情况之下我会看到a比b先落地,反之我会看到b比a先落地。任何科学知识都是主体的一种认识,任何认识都会受到主体的影响,离开主体来看认识就失去了认识的基础。

2、关于钟慢效应

相对论认为,快速运动的物体上的时间会变慢,这表明时间是与物体运动的速度联系在一起的,是相对的。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等车是时间过得特别慢,而热恋时时间却变得特别短暂。因此时间的相对性只是对人而言。但人们不去考虑相对论的理论对人的关系,受主体的影响,而认为时间的相对性是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当我们考虑物体与主体的关系时,时间的相对性问题并不神秘。快速运动的物体,如果我们在它的上面,时钟不会变慢,时钟变慢只是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科学研究者而言),因为我们是通过光的传递来获得物体的信息的,我们的感官把物体的信息变成感觉。a物体以1/2的光速在与我相对运行,两秒钟这一时刻,物体距离我30万公里,这是物体发出的信息一秒钟以后才能被我接受到,也就是我在第三秒的时候才能那个看见物体a 在两秒钟时发出的信息、看到物体,如果物体运行了10妙,我在第15秒钟的时候才能接受到物体在10秒钟的时候传出来的信息,看到物体,因此对观察者来讲,我们永远观察到的是物体a的过去,因此在我看来,在高速运动的物体上的时间会变慢。同样的双胞胎,一个人看离它高速远去的物体上的兄弟会感到它比自己年轻,其实这只是相对观察者而言,对于在高速运动的物体上的人而言并不年轻,因为,我们看到的只是它的过去的信息,而不是它现在的信息。所谓双生子佯谬纯粹是对相对论的误解或是相对论的错误。因为钟慢效应只是对观察者而言,人的信息的获得需要一个时间,在低速运动的物体中,这个时间可以忽略不计,但在高速运动的情况下(微观与宏观)信息的获得就必须考虑信息传播的时间。假设一个物体在持续不断的发出信息,我们与物体以超过光速的运动速度相对运行,我们就决不会把在物体上的人看成越来越大,而是看做越来越年轻,越来越小。因为我们只能获得物体过去的信息,我们得不到物体现在的任何信息。在宇宙中我们能看到几万年以前的星球,因为这个星球离我们有几万光年的距离。因此,所谓时钟佯谬或双生子佯谬,认为乘高速火箭飞行的人多年回来后会比在地球上的兄弟要年轻纯粹是无稽之谈。

在观察者看来,高速运行的物体的时钟不仅会变慢,也会变快。一个星体距离我们60万光年,假设这个星体以接近光速向我们飞来,正好在此时,这个星球上出生了一个婴儿,但是我们现在无论如何是不会看到他的,因为关于这个婴儿的信息只有60年以后才传给我们(因为信息是通过光来传播的)。在六十年后我们观察到了这个婴儿,但在第61年的时候它来到地球上,我们会看到(如果我们持续不断的观察)他已经61岁了,在星球上用来两年的时间活了地球上61岁。在这种情况下,时钟不是变慢了,而是加快了。因此时钟的快慢只对观察者有意义,对事物本身没有意义。

3、关于光速不变

光速不变理论认为:物体运动的最高速度不能超过光速,即使在同一个点上向相反的方向同时发射两个光子a和b,每一个光子的运行速度为30万公里,在光子a上观测另一个光子b,光子b相对于a的运行速度仍然是30万公里。也就是说1+1=1。1+1=1是不符合逻辑的,但物理学家通过观测证实了光速不变理论。这就发生了非常奇怪的现象,两个光子走的距离等于一个光子走的距离,两公里等于一公里,于是高速运动的物体距离也就是长度会缩短,这就是尺缩效应。这种物理语言只有少数几个物理学家能明白。虽然科学家非常伟大,但它创造的理论不应该神秘,更不会让人读不懂。我不同意自然界可以不符合逻辑,1+1≠2,我认为相对论理解的1+1=1的观点是因为未能考虑到主体在认识中的影响,我们在分析物体之间的关系时,应考虑主体是如何获得这些信息的,以及主体在获得这些信息时受到的信息传播的影响,同一个太阳,我们早晨看起来大,中午看起来小,这种“两小儿辩日”的困惑不正是我们理解1+1=1的困惑吗?因此用观察获得的结论不一定是事实,物体在远处看起来大,在近处看起来小,距离同样产生尺缩效应,因此不仅仅速度会产生尺缩效应。但这种尺缩只是对观察者而言。当物体高速运行时,我们观察物体用的是光,因此必须考虑光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间,前面我们列举的实例(两光子相对运动),当我们从一个光子上观察另一个光子时,在一秒钟的时间,光子b距离a60万公里,光子b只有在两秒钟才能将在一秒钟时的信息传到a上,也就是我们如果在光子a上,只能在两秒钟的时候才能看到光子b在一秒钟时的信息,在一秒钟时我们只能得到光子b在1/2妙时的信息,而在1/2妙时光子距离光子a正好是30万公里。这就是尺缩效应的全部秘密,他只对观察者是有效的,对客观事物本身没有效力。

4、时空隧道,科学里的童话。

我们能否回到过去,当然能,在回忆中,在想象中我们是能做到的。在感觉上,从理论上将来也可以实现,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它发出的信息。我们假设物体发出的信息被光携带者以光速飞行,张三是我的同学,它的信息同样如此,现在我们以超过光速的速度追赶张三的信息,我们就会不断赶上张三过去发出的信息,并接受这些信息形成感觉,我们就会看到张三越来越年轻,直到它出生。但是我们见到的这是对张三的感觉,而不是对张三本人,张三在我们的眼里会越来越年轻,但实际的张三会与我一块变老,不会年轻。这就是时空隧道,一种科学的童话,人类的梦想。现在科学的盲从和迷信让人分不出真假,迷信好像是人的天性,不再信仰上帝现在迷信科学。这会失掉科学的价值。对科学必须进行哲学思考,让他不能偏离正确地方向,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同时物理学不能背离逻辑,远离常识,成为少数人的语言,对普通人成为不可知的东西。科学是为人服务的,他必须讲究它的经济性、明晰性,否则他就会走向脱离大众的道路被拒绝。

5、实在的时空与感觉的时空

假如a和b是两个光速的距离,a和b以光速相对运行,a相对于b或b相对于a是两个光速的距离。一秒钟后a和b相遇,但在a上的人看来,b并未运动,因为b在出发点的信息、终点的信息、整个过程的信息同时到达a。因此在a中的人看来,b没有运动,只有a行走了30万公里。(因为b运行的距离在我无法表达,距离是起点与终点运行的时间,而起点与终点到达我的时间同时的,对我来讲就没有距离)。这就是事实的时空与感觉中的时空的不同。相对论就是用感觉中的时空来描述事实中的时空而产生的矛盾。

在经典物理学中,只考察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去考察主体这一因素。对于低速宏观物体而言,主观的时空(感觉中的时空)与实在的客观的时空是一致的,但是在高速运动的领域,感觉的时空与客观的时空表现为巨大的差距,是不一致的,必须搞清二者的区别。对于这一问题,马赫的哲学有许多说明,但并没有被人们充分的理解。任何物理学必须用经验来描述和验证,什么是经验?就是物体的信息到达感官时,感官将信息转化为人能理解的图象或符号。在低速运动的物体中,信息与感觉是统一在一起的,在高速运动的物体而言,信息与感觉是不能统一在一起的,客观的时空关系在转化为主观的时空关系时就会发生巨大的偏离,1+1≠2的时空在感觉中就会产生,但这只能是感觉的时空,不能是实在的时空,客观的时空1+1仍然为2。

就是在低速运动的物体中,由于距离或速度等原因也会出现感觉的时空与实在的时空不一致。比如太阳现在向我们发出一束光,我们等啊等,等到8分钟以后我们才接受到这束光,看见太阳。但是我们接受到的是太阳8分钟之前发出的信息,因此我们只能见到过去的太阳,如果太阳有一个时钟,我们这是正好看到,我们就会发现它的指针比地球上的时钟的时针慢8分钟,但如果我持续的观察下去,发现太阳上的时钟不会越来越慢,只是相差8分钟。但是如果太阳离我们高速远去,我再来观察在太阳上的时钟,我会发现它走的越来越慢,与我们地球上的时钟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如果太阳飞到距离我们10万光年的距离时,它的时钟会比我们的晚十年,但这种时间只对我而言。

因为我们相信第2篇

1、是的,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它们如同玫瑰,刺痛了你我的手,但是,心灵的创伤要*我们自己修补,手上的伤口还得让别人为我们包扎。我们相信自己会战胜困难,但我们从不否定他人的帮助,没有谁能独自生活而没有他人的帮助。

2、信念,你拿它没办法,但是没有它你什么也做不成。

3、相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能力,而信仰却是力量。

4、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

5、无论如何,“流言”总不能吓哑我的。

6、相信别人,尊重别人,相信别人为你着想,尊重别人理想的选择。

7、相信奇迹,但不要违背规律一意孤行,兔子碰死在同一棵树上的概率几近于零,一头驴子吃再好的草也成不了骏马。

8、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播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籽;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小孩;商人或手艺人不会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9、相信自己有福气,但不要刻意拥有。因为拥有的多并不意味着福气多,拥有的多其实是累赘多,再多的拥有也终将成为他人的拥有,所以要趁明白赶紧施予,施予的同时就增加了福气。

10、相信言多必失,但不要吝惜好话。不要随便说人坏话,因为毁灭一个人只需一句话,而培植一个人却要千万句。

11、相信金钱可以带来幸福,但不要倾其一生追求金钱,只有储蓄罐才这样做。看似拥有金钱,其实是被金钱拥有。

12、相信自己有福气,但不要刻意拥有。相信这世上有好人,但一定要防范坏人,相信金钱可以带来幸福,但不要倾其一生追求金钱,相信自己是个成熟的人,但不要拒绝简单,相信缘分,但不要盲目等待,相信言多必失,但不要吝惜好话……

13、地球上的任何一点离太阳都同样地遥远。

14、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

15、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16、哥伦布发现了一个世界,却没有用海图,他用的是在天空中释疑解惑的“信心”。

17、那些尝试去做某事却失败的,比那些什么也不尝试去做成功的人,不知好上多少。

18、你一定要相信世上有美好,但不要忘记防范相信因果,但不要追求事事有因就有果。因为许多因果是需要放长了去看的,有时因为时段太长,我们会忘记了明日是此“果”的“因”。

19、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20、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

21、自立自重,不可跟人脚迹,学人言语。

22、自信是一根柱子,能撑起精神的广漠的天空,自信是一片阳光,能驱散迷失者眼前的阴影。

23、所以,不要固执,偏激,不要一味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有时别人的劝言犹如良药,虽然苦,却能根治你的病痛。也有时,别人的劝言犹如毒药,它的外表也许是鲜美的,但却能要了你的命。()所以,我们让需相信自己,有选择地,理性地,明智地对待别人的意见。好的,拿过来就是;不好的,任它去吧,春风吹了又吹,花儿开了又谢,我们管得了那么多吗?

24、相信自己是个认真的人,但不要太刻板,因为太刻板不会给别人带来快乐,而以幽默的态度处事,平常的日子会好过得多。

25、自信与骄傲有异;自信者常沉着,而骄傲者常浮扬。

26、相信真理,但不要从众,因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27、相信真诚,但不要指责所有的虚伪,因为有些善意的虚伪必须穿上真诚的外衣,才会显得好看。

28、谁都不会轻易怀疑自己,可谁又能像前人那样善于纳谏,听取别人的意见呢?总以为“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势不两立,总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或总以为别人无往而不胜,何必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在相信自己,满怀自信的同时打开那一个个布满友爱之心的劝烟箱呢?

29、去做你害怕的事,害怕自然就会消逝。

30、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31、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32、相信这世上有好人,但一定要防范坏人,因为人都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好人不怕多,坏人怕一个。

33、行动也许不一定会带来快乐;但是没有行动就决没有快乐。

34、自信者不疑人,人亦信之。自疑者不信人,人亦疑之。

35、你一定要相信世上有好人,但不要忘记防范极少数坏人相信缘分,但不要盲目等待,因为缘分只赐予有缘且有准备的有心人。

36、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37、相信自己是一种信念,它不是繁花如梦似锦,却如青松雪压不倒。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信念,我们才会坚持到底,自信永远。

38、坚决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们,做出惊人的事业。

39、相信爱情,但不要求全责备,因为这世上没有完美的爱情,只有趋于完美的爱情。

40、你一定要相信自己是有福之人,一定要相信好,但也要防范坏相信成功,但不要拒绝失败,因为99次失败之后的再次努力,可能就是成功。

41、相信自己是个成熟的人,但不要拒绝简单,因为简单的另一个含义是自然,最正确的往往最简单。

42、能够使我飘浮于人生的泥沼中而不致陷污的,是我的信心。

43、吾无过人者,但生平行为,无不可对人言耳。

44、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失掉自信心了。

4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46、相信自己是坚强的人,但不要拒绝眼泪,因为能冲刷一切的,除了时间,就是眼泪。

47、相信自己,相信未来,相信明天大地飞歌,相信未来有我们开拓。

因为我们相信第3篇

你就是信念。

信念,你告诉了我们太多的道理。是的,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信念啊,我相信,因为有你,挫折时刻才能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为期不远。你让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去挑战未来,去挑战那充满荆棘的人生旅途。

信念,你给予了我们前进的方针。没错,我们应该用坚强和拼搏为自己撑起一片天空。信念啊,我相信,因为有你,在逆境中才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你让我们充满希望与力量,顽强拼搏,不放弃一丝努力。

信念,你提醒了我们在挫折与失败后的目标。正确,过去属于死神,而未来属于自己。信念啊,我相信,因为有你,在哭泣中才会有风雨这后的彩虹。你让我们微笑地面对生活,倔强地反抗命运。

信念,你回答了我们努力的方向。对,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信念啊,我相信,因为有你,无论道路如何曲折艰险,我们都将会继续向上奋勇前进。你促使着我们向理想进军。

有人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有人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个骤然翻起的浪花;有人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朵漂浮的白云。然而,信念,你能够抵挡音符,抚平浪花,吹散白云。

因为我们相信第4篇

1787年,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巡视刚被征服的克里米亚半岛。宠臣波将金为了取悦女皇陛下,在荒无人烟的第聂伯河沿岸,搭建起一座外观漂亮实则空荡的村庄。形象工程这玩意儿对统治者总是屡试不爽,叶卡捷琳娜二世自不例外。在欣赏了武功赫赫的盛世俄国景象后,她心满意足地打道回府了。显然,今人在描述此事时,不会说女皇“知道”自己看到了村庄,只会说女皇“相信”自己看到了村庄。

“知道”与“相信”的不同,可谓一目了然。“相信”(信念)只是个人或者群体的一种心理状态和主观意向,而“知道”(知识)必须冲破主观性的一己窠臼,达至所谓公共性和客观性。叶卡捷琳娜二世相信那是一座村庄,她相信就相信好了,波将金盼的就是这个结果,万不会与她较真。叶卡捷琳娜二世知道那是一座村庄,则意味着她不仅相信那是一座村庄,而且的确就是一座真正的村庄。

但是只要我们稍加思索,就会发现知识并不仅仅意指“真的信念”。试举一个反例:张三被指控杀人,假定张三的确就是杀人犯,但是检察官没有确凿证据证明这一点,为了将张三绳之以法,检察官使用伪证,让法官和陪审团相信张三就是杀人犯。在这个构想出来的场景里,张三作为杀人犯乃是一个事实,所以为真。法官和陪审团相信张三是一个杀人犯,因此他们拥有的是“真信念”。但是,人们通常不会因此断定法官和陪审团知道张三是一个杀人犯,因为当我们说“知道”的时候,所知的对象不仅要是一个“真信念”,而且还必须是“经过证明的”。

说知道与相信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有没有经过证明,这个观点对“相信”稍有不公。人天生求理解,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相信。维特根斯坦说:“如果某个人相信某件事情,我们不一定总能回答‘他为什么相信这件事情’这个问题。”所谓“不一定总能回答”,意思是有时候还是可以给出一些理由来的。

我相信上帝存在,我相信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会成功,我相信隔壁王家姑娘喜欢我,我相信今年我能被德国的DAAD奖学金录取,凡此种种,多多少少都暗含一定的论证或者推理在里头。比方说,当有人问及为什么我相信今年能被DAAD录取,我会掰着指头列举出一二三种理由来:我的德语成绩还不错、我与德国某大学有合作关系、德国今年经济情况良好,等等。

中世纪的神学家们主张哲学是神学的婢女,但同时也认为信仰要寻求理性。所以他们一边信仰上帝,一边试图向非信徒提供上帝存在的各种证明,其中的一个论证是“因为荒谬,所以相信”,你看,即使看上去如此的非理性,在形式上还是要给出“因为……所以”的推理结构。由此可见,在相信的系统里也会有论证的位置在,只不过对相信而言,论证的对象常常是自己。说服别人通常很难,说服自己相对较易,特别是当你有一个很强的意愿时。在这个意义上,人不仅是天生求理解,而且人天生就是一个合理化的动物。

当然,通常人们不会像为难“我知道”那样为难“我相信”。我说我相信隔壁王家姑娘喜欢我,出于做人要厚道的原则,没准你会鼓励我继续往前冲;我说我相信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会成功,出于共同的美好愿望,没准你会衷心希望我信以为真。但是,如果我说我知道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会成功,或者我知道王家姑娘喜欢我,较真的人一定不会一笑了之,而是拽着我的胳膊要我给出一个有效的证明来。

知识就是“经过证明的真信念”,这个观点早在2 300多年前,柏拉图就在《泰阿泰德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以上文叶卡捷琳娜二世为例,如果她真的知道那是村庄,苏格拉底会说,这个判断必须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

(1)村庄是真实的。

(2)叶卡捷琳娜二世相信那是村庄。

(3)叶卡捷琳娜二世之相信那是村庄是经过证明的。

这个所谓的“知识的三条件说”,长久以来一直被视为知识的经典定义。直到1963年,36岁的美国哲学教师埃德蒙·盖梯尔发表了《经过论证的真信念是知识吗》,整个情况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说来有趣,盖梯尔此前此后均未再,迫于学术考核的压力,在同事的谆谆劝导下,他漫不经心地写下这篇只有短短3页纸的论文,随便发表在一家无名的南美洲西班牙语杂志上,稍后被转译成英文,结果一炮而红,一举成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哲学文献之一。

在这篇短小精悍、只破不立的论文中,盖梯尔提出了两个反例,用来质疑知识的三条件说,它们都是经过论证的真信念,但在直觉上人们却不会称之为知识。

举一个例子。

假定史密斯有足够强的证据证明这个命题:P1:琼斯拥有一辆福特牌轿车;再假设史密斯有一个名叫布朗的朋友,此人常年做空中飞人,史密斯并不知道他的行踪。由此,我们可以利用形式逻辑的析取式,构建出另外3个命题:

P2:或琼斯拥有一辆福特牌轿车,或布朗在波士顿。

P3:或琼斯拥有一辆福特牌轿车,或布朗在巴塞罗那。

P4:或琼斯拥有一辆福特牌轿车,或布朗在布雷斯特-立托夫斯克。

了解逻辑常识的读者都知道,只要P1为真,则不管布朗究竟身在何方,P2、P3和P4都为真。所以,如果史密斯知道P1,史密斯自然也就知道P2、P3与P4。

但是,盖梯尔现在要我们假设已知另外两个条件:第一,琼斯其实并不拥有一辆福特牌轿车,他的车一直是租的;第二,布朗碰巧正在巴塞罗那,但史密斯对此一无所知。由此一来,虽然P1、P2与P4这三个命题为假,但根据知识的三条件说,史密斯似乎仍旧拥有P3的知识,因为一、P3为真;二、史密斯相信P3;三、史密斯相信P3是经过论证的。但是问题恰恰在于,任何人根据常识都能轻易判定史密斯并不拥有P3的知识。

盖梯尔论文的巧妙之处在于,读者仅用常识就可以判断这些例子绝非知识,但是它们又能够通过经典的知识定义的检验。这充分显示出知识三条件说存在问题——经过证明的真信念并不必然就是知识。

面对盖梯尔的挑战,哲学家古德曼主张修订经典的“知识的三条件说”,因为它没能清楚地界定信念的内容与信念之间的因果关系。

比如在上述例子中,当我们说史密斯知道P3:“或者琼斯拥有一辆福特牌轿车,或者布朗在巴塞罗那”,使史密斯相信P3的证明是“琼斯拥有一辆福特牌轿车”,但事实上真正令P3为真的证明却是“布朗在巴塞罗那”,这与史密斯相信P3之间毫无因果联系。古德曼认为,只要在使得P3为真的事实与史密斯之相信P3之间建立起一种因果联系,盖梯尔的反驳就会迎刃而解,知识的经典定义中的漏洞也就得到了补足。如果仍旧以叶卡捷琳娜二世为例,古德曼认为知识的三条件说应该补充第四个条件,即“真实的村庄是叶卡捷琳娜二世相信存在村庄的原因”。

无论是柏拉图的知识三条件说,还是古德曼的因果知识论,根本的宗旨都是为了寻找一个形式化的普遍标准,它必须包含使知识成为知识的充分必要条件。但问题在于,古德曼的“因果知识说”虽成功地避免了盖梯尔式的反例,却仍未能真正解决知识的普遍定义这个难题,因为即使它可成功地用来解释经验知识,也仍然无法很好地解释诸如数学、伦理学等超出经验范围的知识。

以“不准滥杀无辜”这条道德法令为例,现代世界的绝大多数人都对此深信不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说“我知道不准滥杀无辜”。如果按照古德曼的因果知识论,这似乎意味着,我们之所以拥有“不准滥杀无辜”这一道德知识,乃是因为现代世界的大多数人都不滥杀无辜这一经验性的事实。这个解释看起来颇有些奇怪。更加合理的解释也许是,因为我们拥有不准滥杀无辜的道德知识,所以现代世界的大多数人才没有去滥杀无辜。

可问题在于,我们是如何拥有不准滥杀无辜的道德知识的?道德知识在什么意义上是经过证明的?基督徒也许会说,这是上帝与摩西定下的十诫之一,所以具有绝对的道德约束力;康德主义者也许会说,这是人类的普遍理性所立下的道德法则;功利主义者也许会说,这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多数幸福”的功利原则。科学知识强调证明手段的可重复性和公共性,但道德知识在这一点上却是莫衷一是甚至相互冲突。

对此,一个解决之道是,在道德领域中彻底放弃“我知道”这个说法,改用“我相信”,比如说,我相信不准滥杀无辜,我相信奴隶制是邪恶的。美国哲学家罗尔斯的确就把“奴隶制是邪恶的”这类判断称之为“深思熟虑的判断”,认为它们虽是人们进行道德反省的一个重要起点,但仅仅是暂时的确定之点,并非客观实在的道德事实。

不仅在道德领域,日常生活中我们说的很多“知道”,也都是未经充分证明的。我知道我的心在痛,对此我给不出一个充分有效的外在证明,我也无法阐释心痛的生理学机制,但是我的的确确知道我的心在痛。

多数情况下,我们把“我知道”这三个字省略,直接说“这是”,这么说的原因在于我们无需强调“我知道”。与此相应的,很多时候“我知道”就像是一种语气助词,人们用这种语气强调自己不会犯错,但这既不真的意味着“我知道”后面跟的就是事实本身,也不意味着能够提供充分有效的证明。

因为我们相信第5篇

英国脱欧以及特朗普2016年赢得美国总统选举后,最时髦的词要数“后真相”(post-truth),其大致定义为“对数据进行选择来支持煽情性的政治观点”。如果没有真相或客观事实,因为所有媒体都受到操纵,那么我们是否生活在“替代性未来”(Alt-Future),即没有真相、充斥着选择性谎言的替代性未来?

据称纳粹时期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曾说,如果你撒一个弥天大谎,并不断重复,人们最终会信以为真。

请允许我坦白地说,客观真相是理论上的虚构,真相与美一样,是个人的主观感受,正如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我们在科W时代长大,科学时代有着理论上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我们可以测试或反复测试以验证这些规律。但人类行为总在改变,正如时间不断流逝,所以对人性的观察结果不符合自然规律。总会存在不确定性因素,这意味着关于人类行为的真相,特别是其可预测性,常常是主观的,绝不会是完全客观的。

我们生活在“后真相”时代,美国作为全球经济霸主,而新当选的总统特朗普对其事实、看法以及政策有所隐瞒,这显然有别于我们过去所习惯的美国领袖。如果作为胜利者的特朗普开始改写历史,那么他的“后真相”会成为替代性未来的新常态吗?

特朗普先生当选,是因为其支持者对传统观念厌烦透顶,“如果理智不管用,不如试试疯狂一把”。主流报纸和电视台以及希拉里・克林顿把关注点都放在特朗普对已知事实表述的前后矛盾上,花了大把力气攻击特朗普。他们没有认识到,很大一部分选民已经充耳不闻,他们想要对现状的改变。

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每时每刻都被大量信息狂轰滥炸,我们大多数人难以分辨事实与谎言。维基解密和斯诺登所揭露的过去十年的事件表明,事实往往比小说更惊人。正因如此,我们很容易被小谎言、善意的谎言以及弥天大谎所欺骗,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应该如何在这个“后真相”时代自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所谓“真相”。

亚里士多德和阿奎奈等古代哲学家基本认为与事实相符的就是真相。但伯特兰・罗素这样的现代哲学家不同意这点,因为所谓“真相”随后变成了可能与事实不符的理想。有些事实是可信或可验证的,而谎言是可以被证伪的。注意,如果我的经验是谎言对我奏效,那么我可能不会相信事实,即便事实就摆在我眼前。人类喜欢自己骗自己,不合时宜的真相被令人舒适的谎言所掩盖。

真假问题是人类行为的核心,因为我们每天都必须就是否合作做出决定,人类基于自身可获得的信息,通过交换、贸易或谈判过程相互协作。

如今,软件专家和管理顾问建议我们通过大数据来应对信息过载,使用复杂的计算机程序来分析各种数据。这本身并非严格的事实。“无用输入,无用输出”这句老话仍然是对的,如果大数据中包含大量错误数据,可能得出误导甚或错误的结论。你付了多得多的钱,得到的却是更多的垃圾结论――唯一的说辞是,因为大数据很贵,得出的结论肯定相当可靠。这是心理学家称为认知失调的又一种情况,认知失调是指个人面对相互矛盾的信念或事实感到不安。

上月刚刚过世的诺奖得主托马斯・谢林(1921年-2016年),获奖是因为其在通过博弈论分析增进对冲突与合作的理解方面所做的工作。谢林的重要著作《冲突战略》(1960年)在社会理论中非常具有影响力,因为他从关于社会合作的博弈论这一理想主义工作转向关于冲突的博弈论这一更现实的工作。换言之,生活不仅仅是对良好行为进行奖励,真实可信的威胁会迫使人们必须采取良好行为。“后真相”是指改变事实以诱导社会行为符合当权者的需要。左倾自由主义者力推奖励和补贴等“软”激励,而右倾强硬派则力推惩罚、执法以及立起围墙阻挡移民和外来者等“硬”激励。

我们从已知事实中可以判断的是,社会已经严重右倾,要解决美国的问题,其结果是冲突甚至可能爆发战争。完全不清楚的是,美国现有的制衡机制能否阻止该趋势成为现实。这意味着对每个人来说,生活已经变得更加复杂,在亚洲尤其是如此,因为我们可以确信,未来中国、伊朗或是任何与特朗普政府存在分歧的国家将遭到更多抨击。

因为我们相信第6篇

——关于《春宴》

    久的驻足、凝望、思考。依然想不出庆长、信得、安妮之间的联系。或许是因为她们的关系太过密切,早已混沌不清,没有痕迹的融合。在消逝的断桥背后,在无人的孤岛:破碎、再塑,重生。

    多时不曾提笔书写,早已遗忘,沦丧在厚重的桎梏当中。近来不停地阅读,一遍遍擦拭,只为寻找曾经的“江郎”。题目取名《相信》,不为其他,只因为安妮相信,庆长相信,至于我,还在犹豫。也可能不是犹豫,只是还没遇见前世今生的刻骨铭心。

    在读完《春宴》后选择书写是源于生命内部的震颤。那片最为阴暗的角落被犀利的文字唤醒,爆发、消亡、重组。始终以为只有流淌的笔墨才能称之为痕迹。语言匮乏的我阻止不了思想的伏击。我知道庆长生活在分崩离析的尘世,她本不属于这里,却不得不把骨血和爱恋相融。结出的那粒果,畸形却甜美,丑陋的外表掩盖不住她的欲罢不能。相信果子能换来爱情,却不知果实中已没有种子。果核早被世俗腐蚀、侵浊。不能再生根、开花、结果。

    安妮在书中谈信仰,尘世人们的头颅已被财富、权利、欲望占满。他们也渴求得到庆长的不羁、冷淡、惊艳。但厌世的情绪还是败给了虚妄。如何让生命更加的精致、纯真、自由。

    安妮 说 只需相信。

    我不愿做庆长即便海棠芬芳、濑祭香醇。更倾向生活在山腰,痛了累了,就奔向山上的清远寺诵经、冥想;腻了烦了,就走下山恣意的纵身、穿越、放逐,为自己寻找,寻找一个回归的理由。存在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只是在追逐存在时,放弃的人们早已注定,注定毁灭在昂贵的水晶棺材里。有时我们长久的生活在幻境中却不自知,贪婪吮吸的甜美不过是光鲜下的一杯毒鸩。我的书写可能过于阴暗、潮湿,我却自知:

   庸俗如我却高雅的直立;

   浅薄如我却骄傲的仰望;

   卑微如我却华丽的转身。

   读书时,只要文章有些许的晦涩,恐怕都会让我辗转,也深知思想传递的属性是时空结点上的顿悟。我却在这探寻中不能自拔。《春宴》便是一本值得再次探究的书籍。可能有些谜底连安妮都不知晓。我却尝试,尝试揭开那块蓝色的丝绒,与之接近,趋向比真实更可信的自我。相会 或许只是偶然的惊鸿一瞥,我们消失在偶然的必然之中;出发 寻觅爱和生命的真;泅渡 必经由灵魂,沉沦过后的坚强才能实质的存活;最终回归 不仅仅因为地球的圆,更因为我们需要。

    清池的后退是否真的可耻,安妮未曾说明,她只说一个人忠于自我便是诚实,我不想谈清池是否诚实,只因为庆长相信。那些过往的幻觉,让我站在沙漠和海洋中间,存留片刻的海市蜃楼 流动 却无法成形。读完《春宴》,深感周围空气的污浊,但为了生存却不停的去喘吸、迎合。我的敏感无可厚非,生在半山腰注定面对选择,如同墙头草般的我却逆风而立。就在这遥远而深邃的分界线上固执的生存。

    每当专注时,左肩总是钻心的疼,在读《春宴》时如此,现在亦然。痛,持续蔓延,然后消失。我的专注如庆长的“相信”—— 一场浮世残梦。庆长相信爱情,却被爱所伤,最终结局如何?未知。就如我不知疼痛何时消亡。那座消失的观音阁桥再次出现,我站在桥头,与庆长相望。

因为我们相信第7篇

中国人信不信什么?信。中国人有信的对象,但是信而不仰,仰而不信。什么叫信而不仰呢?比方说我们也信玉皇大帝、土地公公,还有灶王爷,每年过年都给灶王爷糖吃。但是你看看我们民间传说和我们神话小说,全是拿这些人开涮的,看《西游记》,那里玉皇大帝居然派一只猴子看守桃园,却是人间皇帝的写照呀。《西游记》那是诸神诸佛众徒行凶,还给孙悟空设置重重障碍,然后厚颜地说这是考验你们的忠诚。中国人对待这些神的态度和希腊人是很相像的,我们看希腊神话里的神,以主神宙斯带头,宙斯最会干的事就是泡妞、,男生和女生都会,鬼鬼祟祟生个私生子。因为在希腊文明当中,宗教其实是艺术,希腊人也是没有信仰。我们是信而不仰,还有仰而不信。拜不拜菩萨?拜,怎么都拜,其实不信。孔夫子说得很清楚,祭而在,就是我祭祀的时候当他存在,祭完了,就不存在了。也就是说上帝也好,鬼神也好,到底是存在呢还是不存在呢?孔夫子是存而不论,不讨论。学生问孔子,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反正祭祀的时候你就且当他存在的,那个时候诚心诚意的,就那一会儿,这个是读书人的观念叫祭如在。

老百姓的观念叫信则灵。什么叫信则灵呢?表面上劝你相信吧,你相信就灵了,实际上是什么,不灵就不信,灵了我才信。所以中国人如果有信仰的话,这个信仰的对象是没有定准的。你到农村去看,神龛里摆着如来佛祖、观音菩萨、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关羽、妈祖、土地公公、自己家的祖先,还会有一张红纸条写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统统都信其实就是统统都不信。为什么要摆这么多呢?因为他们有分工的。考大学要拜文昌,生孩子要拜观音,买房子看风水,分工不一样。是神界的各个职能部门。人事局、财政局、发改委,如果显灵了要还愿了,你先得交一笔功德钱,灵了以后,再去一次还愿。前面摆的那些东西就是请客吃饭,宴请,很清楚的。

台湾更好玩,到台湾去看,发现小庙很多,台湾人都到小庙去,就问台湾人,你们总是到小庙去,怎么不到大庙去?告诉你大神管大事,小神管小事,我这个事小,我到大庙去,神记不住。我到小庙去,他也没什么事,就把我这个事当事了,就办了。非常实用主义。这样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这样一种实用主义的文明,怎么可能产生宗教和信仰呢,不可能的。所以中华文明的特点是什么?叫有崇拜无信仰,有敬畏无宗教。这只能叫崇拜。所以中华文明是无宗教,无信仰的文明,结果怎么样呢?有利有弊。利在没有信仰就可以容得下一切信仰。

我们文明是没有信仰的,没有信仰就好办了,我就有一个开阔的胸襟。中华文明像水,而且是纯净水,我是水,那什么都可以进来,油也可以进来,奶也可以进来,酒也可以进来,来者不拒。你要信上帝,可以;你要信,可以;你要信佛祖,可以。你要我跟着你信,可以,反正我其实什么也不信。无所谓。因此在这么一个情况下,中华文明有可能为世界文明或者说为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对话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这个开放的平台有可能能消除文明的冲突。这就是有信仰的问题。而这个问题肯定是存在的,多中心即无中心,多信仰即无信仰,什么都信等于什么都不信,真正的信仰一定是一神教的,而提供这个开放平台的,一定是无信仰的。这是中华文明无信仰的好处。

那么中华文明无信仰也有坏处,坏处在于核心价值观不能恒定。我们要看一看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的民族需要信仰呢?说到底是因为必须有核心价值和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种文明如果没有核心价值和核心价值观,它就不能凝聚,更不要说成为世界性文明了。也就是说核心价值和核心价值观极为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重要到必须借助神的名义,用神谕的方式把它说出来,这就是信仰的秘密。

因为我们相信第8篇

面对着这突如其来的地震,13亿中国人民的心在颤动。每当电视屏幕上一个又一个死亡的信息传来,13亿人在痛哭;相反,那怕只是传来一人获救的信息,13亿人都兴奋地哭了起来。那一刻我再也看不下去了,我再也无法忍受只能站在这里看着电视屏幕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了四川的地震情况,却无能为力。看着废墟里那一张张血肉模糊的脸孔,一双双无助的眼神,一滴滴干枯的泪水,心里是说不出的痛。慢慢地,五星红旗,带着悲,带着痛,降了下来。它,忘却了以往的高傲,唯有淡淡的悲伤;忘却了从前的欢笑,唯有淡淡的苦涩:忘却了昔日的欢乐,唯有淡淡的哀伤。可是,又有谁能告诉我,面对着这些将永远离去的生命,我们的心怎么可能只是淡淡的?

三分钟,一个永远也不够的时间。因为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在这三分钟之后又将有多少个悲痛等着我们去面对。泪又流了下来,只是现在的我已经不能感觉泪的味道了,因为泪流得实在太多太多了。现在只是希望时间可以倒转,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忘却心里的痛。

我不懂生命的坚强与脆弱。可是面对生命的脆弱,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它总让人毫无办法去拯救。眼睁睁看着一个又一个亲人就这样死在了废墟里,压在了石头下,心里的痛不知又增加了几分,泪也悄悄地走了出来。我虽然不懂得人世间的生离死别,可是,我却是可以感受到的。但是四川的人民也别忘了,你们还有13亿人民的支持,而这种支持往往就是世界上最好的良药。相信吧!连连余震,震不倒我们的心;重重困难,难不住我们的心;次次打击,击不败我们的心。因为这颗心不再是一个人的心了,它是13亿人凝结成的心,就凭这一点,我们的生命已经不再像从前一样脆弱了。所以,让我们怀着重建家园的决心,活下去,因为我们比所有人都坚强。

地震,我讨厌这个词语,因为它带走了我们太多的幸福,太多的亲人,也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悲痛,太多的哀伤。它,是刀,割破了我们的心;它,是火,烧毁了我们的笑容。可是2008年奥运会的到来给了我们最大的支持,因为我相信一切的痛都将在开幕典礼开始的那一刻划上句号。

知道吗?我根本忘不了那一天,更忘不了那一刻——2008年8月8日。那一刻,让我为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子民而感到骄傲;那一刻,我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功开幕而感到欢腾,。那一刻的我似乎忘却了三个月之前的悲痛,只是在细细回想,七年了,整整七年的努力没有白费。虽然,我不能亲自到北京观看开幕式,可是从电视屏幕上望着观众席上的观众们,我的心在流泪,在感动,也在自豪。再想想,在这些观众里有着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民,可是他们此刻全都坐在了“鸟巢”之中,心里有着如波涛汹涌般的激动,久违的泪又一次流了下来。可是,终于这一次的泪不是因为心痛了而流,而是为奥运会的成功而落下的。

看,五星红旗之下,那红衣女孩,用她的声音唱出了我们的心声,唱出了我们的激动,唱出了我们的希望。“中国加油,奥运加油”,在五星红旗的带领下,我们的心只有这么一句话;在响彻全中国的国歌下,我们的心只有这么一句话;在这光辉灿烂的一刻里,我们的心只有这么一句话。仰首望着这面正在飘扬的五星红旗,所有的中国人似乎都在诉说。诉说着曾经的努力,诉说着以往的付出,诉说着从前的相信,诉说着此刻的激动,诉说着现在的骄傲,诉说着这一秒的兴奋,诉说着未来的美好,诉说着今后的辉煌,诉说着之后的光辉……

望着这一切的灿烂,再一次地静静回忆从前,我们是多么渴望,渴望得到所有人的肯定,虽然之前我们有过不少的挫折,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因为我们一直相信着,渴望终有一天不再是渴望。就是因为这种坚信不移的精神,所以就在这一刻到来的前一秒,我们的渴望就已经成熟了,而在奥运会开幕的一刻,渴望成为现实。在这一秒让我们把心里话拿出来,让全世界人民听见我们的决心,请高声呼喊一句“中国加油,奥运加油”吧。相信吗?奥运,是你让我们得到了肯定的目光,奥运,是你带动了我们的一切情感,奥运,是你促使了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功与辉煌。虽然,我们淌血的伤痕依旧隐隐作痛,但我依然相信欢乐能使悲情褪色。所以我们愿意在所有的奖牌之下许下承诺:中国是不会被击倒的。因为我们有着与他们不一样的决心。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