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12 16:35:36

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第1篇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企业竞争力的逐步增强, 尤其是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有效实施,中国企业参与国际投资合作的步伐在近几年逐步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快速扩大。美国作为全球经济的领跑者,虽然在金融危机中遭受挫折,但是无论从产业的结构、高新技术行业的发展、还是从跨国公司的数量和质量、全球的影响力等方面看依然是毫无争议的全球经济霸主。因此,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世界最强经济体之一美国的直接投资,无疑值得我们研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理论意义上来看,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中,成熟的理论主要是研究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而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理论目前还很不成熟,本课题计划通过对于中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现状的研究,期望发现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基准和比较优势。从现实意义上来看,美国对中国的投资和中国对美国的投资,两者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原因何在,影响因素到底有哪些;相对于美国,中国的产业优势在那里,在对美国进行直接投资时,该投向哪些产业,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解决。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关于中国企业FDI的研究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普遍关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刘明霞就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FDI的逆向知识转移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建立了逆向知识转移的分析模型,同时讨论企业FDI逆向知识转移存在的缺陷,并且提出了中国企业克服知识转移缺陷的对策[1]。李平等人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进行了实证研究。构建了中国企业FDI投资方式选择的分析框架,获得了关于FDI投资方式选择的LOGISTIC模型,得到了不同影响因素对企业采用并购方式的影响。同时,探索了股权结构选择和绩效的联系,并且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2]。张树明等人对中国企业FDI海外进入模式的投资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为中国企业选择合理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3]。王方方等人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路径选择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目前中国企业OFDI路径选择是研究的热点,并且同动力机制、战略选择、贸易互动机制、国别比较以及循环回馈机制与主体等层面对中国OFDI路径选择进行了理论和应用探索[4]。翁冉冉从宏观来源视角分析了中国企业FDI政治风险类别,将政治风险划分为四个类别,并且对不同政治风险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有利于中国企业成功地走向国际化[5]。倪权生分析了中国企业对美直接投资的优势和劣势,找出了中国企业在技术和管理上的不足,通过投资动机和比较优势发现了中国企业在对美投资过程中没有获得高收益的原因[6]。从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研究上缺乏理论深度,在实证分析数据的选取以及研究变量的确定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因此,笔者从定量分析的角度,通过对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数据进行统计,从而能够分析出中国企业对美直接投资的现状;并且分析出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存在的主要障碍,最终能够提出中国企业对美投资的对策。

三、基于回归分析的中国企业对美直接投资现状实证研究

(一)中国企业对美直接投资现状

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已经为美国提供了1万个以上的就业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仅获得了美国市场,同时美国也从中得到了较大利益。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对美国直接投资的中国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可知,中国2011年对美国直接投资的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在一些州府的中国投资项目大约有90%以上的企业是民营企业。

2.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尽管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总体的趋势是以制造业投资为主,组装业务仍然是中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的主要业务。

3.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方式主要采取了“绿地”的投资方式。

绿地投资主要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设立的分公司,该公司必须依照东道国的相关规范和法律,子公司的部分或所有产权属于投资国。相对于兼并收购,绿地投资得到了美国的青睐[7]。

(二)实证研究的设计

实证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美国亚洲协会美中关系中心、基辛格中美研究所以及国际金融数据提供商Dealogic。

变量选取:在财务指标分析法中,选择了五个财务指标:每股收益、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和总资产增长率。这五个指标包括了企业的盈利、经营、发展以及偿还债务几个方面的能力。为了能够有利于分析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前后的业绩,建立了一个综合评价函数,从而把这五个财务指标综合为一个整体分,接着,再比较不同年度的综合得分,从而能够对上市公司的绩效进行判别。主要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财务指标进行统计,选取几个主成分,将不同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值,并且和相应的主成分相乘从而可以形成综合评价函数,可以表示为如下的形式[8]:

从表1可以看出,公告日所有样本公司和分别采取绿地投资和并购对美国直接投资方式的样本公司均具有显著正的超额收益率,相应的统计结果为1.3265%,0.8745%和1.3855%,相对于采取绿地投资方式的样本公司,股票市场对以采取并购的样本公司具有更高的反应。然而,根据数据统计结果,所有样本公司中仍然包括大约40%的样本公司在公告日得到的收益率为负值,尤其对于以采取绿地投资的样本公司大约有50%以上的样本公司获得了负的收益率。公告日次日所有样本公司和采取并购对美投资的样本公司获得超额收益率均为负,采取绿地对美直接投资模式所得到的超额收益率为正,但是相应的统计结果不够显著。

对于所选的全部样本公司、采取绿地投资的样本公司以及采取并购的样本公司对美国直接投资前后不同样本集中对美国直接投资前后的窗口期累积平均超额收益率(CAAR)见表2。

(四)实证分析的原因探究

从短期的层面分析,虽然并购方式的FDI能够为美国带来国外投资,但是并购方式无法提高生产资本存量,但是绿地投资能够提高生产资本存量。并购方式转移新的技术或技能可能性不大,同时有可能使当地生产或者研发降级,但是绿地投资不会直接降低美国的技术和技能。如果采取并购投资方式,不能增加就业机会,相反会引起企业的裁员,绿地投资能够创造就业机会。并购方式能够加强东道国的集中并导致反竞争的后果,而新建能够增加现有企业的数量,不能直接增加市场集中度。

从长期的层面来分析,并购通常伴随着外国收购者的进一步投资,当被收购企业的相关关联得到加强,并购能够增加就业机会。并购和绿地FDI为美国提供资源补充,例如,管理方式、生产模式以及营销方式等。从美国的视角分析,需要FDI的主要原因是由于FDI可以在新领域增加资本,进而能够实现美国经济的多元化。总之,在并购投资中,已有资产从所有者转向至美国所有者,对于绿地投资,具备现实的直接投资资本,或者效益资本产生了跨国流动,所以,在美国,跨国企业的资产从理论角度上讲是新创造的。目前,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绿地投资在FDI中的比率有一定降低,跨国并购正在成为中国企业对美国投资的直接投资手段,并且日益显著。

四、中国企业对美投资的对策

(一)选择恰当的对美直接投资方式

中国企业对美直接投资应该选择恰当的投资方式,并且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投资规模。如果中国企业不追求投资和回报的对等,并购的投资方式相对于绿地投资更容易导致政治敏感问题[9],因此,在合理的范围内,中国企业应该尽量选择绿地的对美直接投资方式,并购方式不应该成为首选,中国企业应该防止具有侵略性交易的并购。中国企业通过绿地投资方式可以避免更多政治问题的发生。

(二)中国企业应该选择合理的方式进行对美并购

中国企业以并购的方式对美直接投资时应该采取比较合理的方式,尽可能地降低人们对掠夺性投资和关键技术转移的担心,从而可以顺利地通过美国对外投资委员会的审查,从而能够有利于中国企业对美直接投资的顺利发展。

(三)中国企业可以采取合资的方式对美直接投资

中国企业可以多采取一些合资的方式对美直接投资,从而能够使中国企业更好地掌握先进的经营方式和高水平技术,降低股权风险,避免资金约束。随着中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增大,中国企业可以选择较好的合资方式,例如,购买股权、兼并等。

五、结论

在财务指标分析法中,选择了五个财务指标:每股收益、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和总资产增长率。这五个指标包括了企业的盈利、经营、发展以及偿还债务几个方面的能力。为了能够有利于分析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前后的业绩,建立了一个综合评价函数,从而把这五个财务指标综合为一个整体分,接着,再比较不同年度的综合得分,从而能够对上市公司的绩效进行判别。通过实证研究可以看到,所有样本公司中仍然包括大约40%的样本公司在公告日得到的收益率为负值,尤其对于以采取绿地投资的样本公司大约有50%以上的样本公司获得了负的收益率。公告日次日所有样本公司和采取并购对美投资的样本公司获得超额收益率均为负,采取绿地对美直接投资模式所得到的超额收益率为正,但是相应的统计结果不够显著。从以上结果知,采取绿地投资方式的样本公司对应的累积平均超额收益率大于采取并购投资方式的样本公司,但是并不显著。

中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可以获得较好的收益。但是,中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将遭遇众多障碍,主要包括:美国政府为了“国家安全”所进行的严密审查;美国政府的反垄断政策以及一些制度性因素。为了能够克服重重障碍,确保中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能够顺利进行,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中国企业应该尽量避开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眼中十分敏感的行业;中国企业在对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投资中,应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中国政府应该从不同角度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中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不仅有利于中国各类企业长足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国企业应该积极地开展对美国直接投资,结合中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的现状,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重重障碍,最终开创一个良好的局面。

[1]刘明霞. 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FDI的逆向知识转移[J]. 经济管理, 2009, 31(3):139-147.

[2]李平, 徐登峰.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的实证分析[J]. 国际经济合作, 2010, (5):85-93.

[3]张树明, 徐莉. 中国企业FDI的海外进入模式及其投资绩效的实证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 2008, (6):130-136.

[4]王方方, 陈恩.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路径选择研究述评[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0, 26(1):25-29.

[5]翁冉冉. 中国企业FDI政治风险类别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 (8):24-25.

[6]倪权生. 中国企业对美投资的战略和管理分析[J]. 现代管理科学, 2011, (4):75-77.

[7]张为付.影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因素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11):130-140.

[8]王凤彬,杨阳.我国企业FDI路径选择与“差异化的同时并进”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10,(2):120-129.

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第2篇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引进来 走出去

一、前言

自2008年美国金融次贷危机以来,外商直投资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十二五”时期全球的经济正处于曲折的发展阶段,FDI能够缓解技术创新和融资难的压力,外商对华投资已经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截至2006年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资企业近60万家,实际累计吸收外资金额7040亿美元,当年实际利用外资369亿美元,同比增长12.9%,[1]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商在河南、安徽、湖南等中部地区进行投资,以寻求市场,利用中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加以引进的新技术,带动中部地区崛起。

河南省作为我国中部省市,在“中部崛起”战略中,经济发展迅速,近五年来尤为明显,2011年GDP达到2.7万亿元,同比增长11.6%,位居全国第五。但是,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与沿海城市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2011年全国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为1160.1亿美元,而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仅为76.8亿美元,仅占全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6%,居于第十五位。[2]

二、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河南省首次打开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门是在1979年,30多年来,我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基本上呈上升趋势,但其间也有一些曲折,我们可以把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1979~1984)

1979年7月1日,在我国召开的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国家领导人第一次颁布了关于利用外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部有关利用外资的法律,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拉开了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序幕。

第二阶段:初步发展阶段(1985~1990)

改革开放后,为了吸引外资弥补国内资金需求,国家又颁布了一些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使外商在我国国内投资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但是,改革开放的政策首先是在沿海地区和经济特区实行,河南省作为一个内陆省份,在区位选择和政策上不占优势。而且,我国对外商直接投资对行业和地区进行限制,所以制约了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在这一阶段,我省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缓慢、规模小,外商直接投资的形式主要以借款为主。

第三阶段:稳步增长阶段(1991~1997)

这一阶段,全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局面进入的崭新的局面,河南省也对外商直接投资作了新的部署。1991年4月,河南省首次对外开放会议在郑州举行,大会确立了“优化环境、外引内联、四面辐射、梯次发展”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1994年5月,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经历了3年的起步阶段,河南省委会五届九次会议又集中研究了对外开放工作,这为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奠定了基础。但是这一阶段,外商直接投资仍然没有成为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并且存在利用外资质量不高,资金到位率低等问题。

第四阶段:滑坡阶段(1998~2001)

自1997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出现了动荡。亚洲金融危机伴随着国内的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不但使世界经济整体滑坡,我国利用外资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至2001年,外商直接投资跌至谷底,当年的利用外资35861万美元,仅相当于1998年的55.39%,合同利用外资从1998年的353项减少到2001年的224项。[3]整体来看,这一阶段,外商投资规模有所波动,协议金额下滑幅度较大。

第五阶段:快速增长阶段(2002至今)

这一阶段,我国对外商投资采取的鼓励机制,比较倾向于外商对中西部的投资,鼓励外商投资的企业由沿海向内地延伸。河南省为了吸引外资,利用特有的区位优势,努力营造外商投资的环境。例如,促进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举办经济贸易洽谈会、成立外商投资中心等,在2012年,外商直接投资出现了快速增长的状态。

三、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发展速度虽然处于增长阶段,但仍存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来源地过于集中、区域分布不均衡、外商投资方式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的进程。

(一)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偏小

自1978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虽然曲折发展,但总体上发展比较迅速,河南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国第五。同期我国外商直接投资达到了1160.11亿美元,河南省仅占全国的8.69%,说明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总体偏小,与河南省整体的经济状况不相符。因此,总体规模小是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必须面临的问题。

(二)结构不合理

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投资于河南的劳动密集型第二产业的制造业,而投资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相对较小,制造业的产业链条相对的短,而且深度低、配套能力弱、项目单一,属于初级发展类型,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更不能形成较强的产业群,不利用第二产业的发展。在第三产业中外商主要投资于房地产业,而不是投资于具有良好的发展前途的新型产业以及金融业等服务业。可见,外商直接投资到河南主要是为了利用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这不利于河南产业的发展,不利于河南形成良好的“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形式。

(三)来源地过于集中

根据分析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的分布状况,发现河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于香港、台湾等亚洲地区,尤其是香港。来源地过于集中说明了河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范围较小,应该在以后的吸引外资的过程中,加大对河南省形象的宣传力度,让世界人民了解河南,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来到河南进行直接投资。

(四)外商直接投资分布区域不均衡

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河南的郑州、洛阳两个城市,郑州、洛阳两个城市占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49%左右,而其他16个省直辖市仅仅占了全省外商直接投资的51%,说明河南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布的不均衡。郑州市占到了全部的31%,而开封等几个城市仅仅占到了全部的2%左右,差距很大,外商直接投资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为了能够缩小地区的差异应该在外商直接投资较少的地区加强吸引外资进行投资。

(五)外商直接投资的投资方式单一

由2007~2011年之间的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可以看出,河南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主要以独资和合资经营方式为主,其他投资方式很少,外商股份有限公司的比例越来越小,故河南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单一。

四、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建议

从1978年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2004年又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中国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积极引进外资,但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增加的同时,也给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一)改善投资环境

为了吸引大量的外资进入河南,河南省必须对外商投资的基本环境作调整。改善河南省的投资环境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硬环境(能源、通讯、交通及其他基础设施)和软环境(政治、法制、政府效率与服务质量)。一方面,必须加快硬环境的改善,尽可能的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快交通、通讯及基础产业的建设,突破基础产业发展的“瓶颈”,为外商投资创造一个良好的硬环境。另一方面,改善投资环境的软环境,就要迅速转换政府职能,加大开发力度,尽快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要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压缩重叠的行政机构,简化审批程序,放宽限制,缩短审批时间,改进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实现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二)扩大引进外资规模

河南省近几年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投资总额仅占全国的不到10%,这与河南省经济发展情况极不相符,为了扩大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必须从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和加强产业集聚效应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必须利用本省的比较优势,着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外商引进的技术管理相结合,不断提升自身的产业与世界接轨的能力,合理开发资源和能源,使其实现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产业集聚效应,向外商投资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加快外商直接投资与本地企业的关联效应,使外商更快地融入产业集聚中,加强本地产业的集聚效应。

(三)加大吸引外资的产业导向

外商直接投资在河南省内的产业流向第二产业占据70%,第三产占据24%,第一产业仅占6%左右,而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二产业中的产业流向主要是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于制造业主要是一般加工,一般加工业已经趋于饱和状态,若外商继续投资一般加工业会导致产能过剩的状况。所以,必须将外商直接投资由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相对于劳动密集型来说,技术密集型更有利于地区的经济发展,能更好的推动河南省经济的发展。

河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第一大省,而外商投资在农业的比例相对较少,我省农业的基础设施和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足,但缺乏合理种植的农业技术人员,没有足够的金融支持,这就要求外商应扩大对第一产业的投资力度,改变农业效率低下的状况。政府应给予外商相应的补贴促进外商对农业的投资。

(四)优化外资来源结构

河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主要来自于香港台湾,而来自于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相对较少。河南省应该在稳定港台等亚洲地区的投资来源的同时,加强对来自于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外资的吸收和利用。在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与范围的基础上,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方式向世界人民展示河南、宣传河南,让更多的人愿意到河南来进行投资。其次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固定的招商引资机构,处理日常的招商工作,接收外商对相关政策的咨询了解,定期在当地举行招商引资会、贸易会、文化节之类的活动,吸引外商来河南进行考察投资,形成一个招商引资的良好机制。再次,增加与国际知名企业的交流合作活动,充分利用当地的留学生以及华侨为河南的招商引资牵线搭桥。

(五)协调省内地区引进外资

从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向来看,郑州、洛阳两个城市占了外商直接投资的49%左右,而郑州就占了31%,其他省直辖市最少的仅占2%。由此可见,外商在河南的直接投资分布极不均衡。为了协调省内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平衡发展,政府应该根据直辖市的地理位置和资源情况,充分运用当地的比较优势,尽可能协调省内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分布。例如,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轴心,应该在对外的经济开放过程中发挥带头作用,使得“中原城市群”成为全省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的主要平台,充分发挥郑州的外商投资的龙头作用;开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应该充分发挥在旅游方面的优势,大力吸引外资到旅游产业进行投资,通过外资的引入达到发展本地的旅游业的目的等。

(六)拓展外资进入方式

河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方式主要是独资和合资经营,这是限制外商进入的一个重要原因。河南省应该在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上拓宽原有模式,如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和财务公司等。这些金融机构的进入不仅拓展外资投资方式,还能够有效的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加强河南与世界的联系。同时,应该引进现在国际通行的跨国兼并收购等投资方式,鼓励跨国公司通过参股、收购、兼并参与到河南省的国企改革中,对原有资产的优化重组,通过这个过程不仅可以接触到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还能够很好的解决国企改革中存在的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困难,促进国有企业的市场化和规范化发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有效的管理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五、结论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外商直接投资开始慢慢渗透中国内陆,但在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种种不和谐的现象。外商直接投资入驻河南省,投资偏向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忽略了技术进步和管理经验的引入,这将导致我省对外的经济竞争力增长缓慢,城市综合竞争力不强。人才的培养应是省内引进外资的一大重要方向,在引进外资的同时,政府应采取措施留住人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使用环境,培养一批本省特有的高科技人才,发展本地的特有产业,增强同他省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河南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充分利用FDI促进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为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谢玉颖(1991―),女,河南周口人,云南民族大学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专业2014级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希望海外华商投资中西部和东三省[DB/OL] . http:///?action-viewnews-itemid-12795,2007-09-08.

[2] 朱志鹏.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基于中部六省的比较[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7.

[3] 尚晓霞.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8.

[4] 洪志鹤.新时期河南省利用外资的思考与分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3).

[5] 李宁宁.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问题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6] 郑娇娇.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区际差异比较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4.

[7] 刘中杰.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12.

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第3篇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179.1亿美元。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存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而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相比,中国对外投资的流量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比较薄弱,海外投资企业数量、每年海外投资的金额与海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还比较小。而且,中国的海外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企业500强中,仅有35家中国企业,且排名大多数位于下游。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战略研究

1.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作为突破口

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并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业—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国际投资环境日益改善,资源开采业对外投资的环境极为优越。对于一些行业,如采矿业、林业、石油开采业,世界上一些国家资源的供大于求,我国企业应该因地制宜的到国外去投资,开采、加工和运回国外的资源以满足国内需要。

2.以制造业和贸易替代为海外投资重点

对我国现阶段的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投资重点应放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上。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我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这些技术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3.以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与国内产业结构高级化相一致的标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该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并购当地高新技术企业或与当地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合资合作,可以直接获取一般技术贸易和引进外资所无法获得的先进技术,然后将技术传播回国内运用,从而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例如。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事业部。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

1.以发展中国家作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位选择

我国地处亚洲,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需求偏好等使得进入障碍较小;中国的纺织、服装、家电、机械等技术成熟且竞争激烈的边际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容量大,投资机会较多;还可以利用东道国享有的优惠贸易条件,把产品销往第三国。

2.有选择地增加对发达国家的投资

美国、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对跨国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因为其拥有优良的投资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稳定,投资法律法规健全,金融市场发达,各类人才丰富,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理想场所。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把掌握的高新技术反馈回国内。

3.积极谨慎地发展对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的投资

这些国家正处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急需外国在那里进行直接投资。这些国家拥有仅次于发达国家的工业基础、民众的教育和工人的技术水平,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但是其产品出口能力较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中国产品物美价廉,比欧美产品更适合于该地区的市场需求。

四、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选择战略

1.重点发展具有垄断优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其直接的效果是创造经营的中间产品的内部市场,避免外部市场交易的风险;使资金的转移、税赋的合理避逃有了通畅的渠道;同时降低了谈判、询价等交易成本;保证本企业的技术、技能等不外泄,以持续获得利益。对资源寻求型的投资还可以保证母公司所需资源的稳定来源。

2.大力发展具有经营特色的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大部分却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由于其拥有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优势。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都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劳动力成本低,产业转移产品的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也比较低廉;产权关系明晰的基础上形成了简明高效率的组织结构优势;拥有符合当地市场需要的实用技术。

3.促进企业集群的对外直接投资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理论,一个国家的成功是来自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国内有大量的企业集群地,如宁波的服装、北京中关村的电子产业等。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选择的重要战略。从跨国公司成长的角度看,

企业集群可以作为一跨国公司成长发展过程中内部化优势的一种替代。

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1.根据跨国公司的投资目的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寻求国外的自然资源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自然寻求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合资为主,有利于冲破对于自然资源开发的控制以及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习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并购、合资为主。这种进入方式能够直接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培养自己的人才,掌握先进技术,充分提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

2.根据中国的行业特性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第4篇

一、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和特征

所谓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是指在政府主动引导下,通过资金补贴、进出口银行政策性长期低息贷款的方式支持相关联的产业或者一条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鼓励这些企业在海外建立经贸合作区,以避免企业单打独斗,恶性竞争,形成规范的产业环境来吸引国内企业集体海外投资的一种投资方式。这种聚集,形成了一种介于纯市场与层级两种组织间的结构,可有效克服市场失灵和内部组织失灵。

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1)通过中国有关政府部门跟东道国政府谈判、协商给中国的海外经贸合作区内的企业多的优惠条件和政策,降低园区内企业的进入成本和政治风险。(2)通过相关的经济政策和手段支持一条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或相关产业走出去,这样有利于园区内的企业分工协作,提高效率,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并且能避免企业单打独斗和恶性竞争。(3)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主要是“夕阳产业”或其它产业的“夕阳技术”。企业在对外投资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国内过剩产能转移、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等宏观经济目标。(4)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地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这样既有利于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又能有利于东道国经济的发展,实现互利互惠。(5)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是中小企业,但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产业或者一条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群。

二、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基准

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和动机不同,遵循的规律方面存在差异,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不同的区位来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来获取竞争优势,有利于投资国和东道国双方。依照这个思路,笔者以为应该遵循如下四个基准。

(一)选择与中国经贸关系密切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经贸关系是否密切在本文中主要是从吸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大小方面来衡量,一方面,投资存量大,表明该国的市场需求比较大,国内供不应求,中国产品在该市场有竞争力,多年的积累形成了自己的营销网络,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前都会去东道国考察、调研,了解该国的具体市场、经济、政策、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存量大说明了该国的市场环境适合中国企业的发展,有进一步投资的前景。另外,两国之间经贸关系密切也会促进两国政府直接的了解,增强信任,这有利于在当地建立经贸合作区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为进入园区的企业提供一个好的平台。

据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披露,截至2005年底,吸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哈萨克斯坦(2.45亿美元)、越南(2.29亿美元)、泰国(2.19亿美元)、巴基斯坦(1.89亿美元)、马来西亚(1.87亿美元)、阿尔及利亚(1.71亿美元)、赞比亚(1.60亿美元),分别排第13、14、15、16、17、18、19名。根据这条原则,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首先应该选择在这些发展中国家。

(二)产业内垂直贸易量基准

产业内贸易量指某一产业内部的各生产阶段、生产环节之间的商品交换规模,也即产业内部初级产品、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之间的交易额度。本文所讲的“产业内垂直贸易量”是指某产业对外直接投资所能形成的与母国相关生产环节的交易份额,交易份额越大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的产业结构推动作用越大。通常情况下,产业内各个生产阶段的关联度决定了产业内垂直贸易量,而产业内垂直贸易既有利于产业组合优势形成,也有利于产业优势的内部化。

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对一母国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母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技术发展的波及效应,即只有对外直接投资形成了产业内部和产业间联系高度化,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才具有宏观效用,才能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因为是海外投资,对母国的波及效应将主要由海外子公司与母公司所发生的贸易量这一指标来衡量,这里的贸易量主要是指产业内垂直贸易量。由于产业内的垂直贸易属于互补贸易范畴,在垂直条件下,国外企业和国内企业任何一方生产规模的扩大,都会使另一方的生产发生起积极的作用。显而易见,产业内垂直贸易量的实质在于充分发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相关产业成长的波及效应。

根据企业生产环节的区位分布不同,可将这种连锁关系分为前向连锁和后向连锁两种形式。无论是前向连锁还是后向连锁,均会对相关产业的中间产品的生产起到带动作用,由此不难看出连锁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生产环节交易的频繁程度和额度。

据此,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选择产业内贸易量大、国内连锁效应强、产品供应链长的产业,加强家用电器、摩托车、小型农机具的组装、金属制品、家用器械等加工组装型制造业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对扩大出口有较好的带动作用。

(三)与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同步基准

所谓与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同步,是指对外直接投资所形成的产业传导机制能促进母国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一方面指通过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或者转移技术成熟产业能力过剩的行业到次发展中国家来,使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更加协调,另一方面指的是增加三大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科技水平,增强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产业相对优势基准是为了发挥产业的“现有优势”,而与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同步基准则力求培育产业的“潜在优势”。国际经验表明,对外直接投资能够通过比较优势转移“夕阳产业”或者有竞争优势产业的夕阳环节,来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所以,生产能力过剩率超过40%的我国纺织、彩电、空调业,可以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实现产业国际转换、重新获得发展优势,为国内产业升级腾出空间,延长国内比较劣势的产业寿命,赢得利润,为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提供资金支持。

(四)产业组合区位比较优势基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所拥有的市场竞争

力取决于其具有的比较优势,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进行的产业选择也是由其比较优势决定的。关键是在产业选择的框架内经济优势的获得有其特殊性,它不同于单个投资者的经济优势,即不同于单个厂商的经济优势。产业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产业的各种优势往往分散在不同的企业,或者说产业经济优势是该产业内各厂商单个优势的集合,产业优势的实质是一种“组合优势”。产业经济优势的这一本质表明,产业组合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产业选择的重要因素。

企业组合虽能呈现产业的一定优势,但这种优势并非绝对优势。事实上,对外直接投资需要的不一定就是那种全球的绝对优势,而是需要相对特定区位的比较优势,即母国产业相对于东道国同类产业所具有的比较优势。这种产业在母国可以是边际产业,失去了竞争优势,但转移到东道国与当地的低廉的劳动力和丰富的特定资源结合,就可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比较优势产生在一定的投资区位中,它是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经济依据,也是投资国与受资国共同获益的经济根源。这种相对意义上的产业比较优势,使对外直接投资在特定区域内,双方共赢,从而使跨国投资成为可能。

因此,我国拥有成熟标准化技术的加工组装型制造业,如自行车、摩托车、金属制品等产业,由于早期的技术引进及其后续的技术创新,技术性能好,产品质量有保证,并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阶梯度较小,易于为它们接受。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把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基准和对现实的启示用.

三、规范和促进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吸引外资,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税收实行了广泛的优惠措施。首先是专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对来华投资的外商的税收优惠做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和解释;而对于我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税收优惠只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中用一些零星条款进行了规定。而且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税收优惠,只是因为避免对企业双重征税和企业在国外遇到某些风险时给予一定保护才涉及,鼓励企业进行对外投资的相关措施也较少,为了配合国内产业政策来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措施几乎就没有。为了促使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自主选择与国家产业政策趋于一致,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和措施,提出如下建议:

(一)商务部以一个省、市或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企业为主进行招商管理,并和财政部协商对人选的企业进行直接的财政补贴。这是由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和产业选择基准的要求所决定的。在招商前应先向企业公布所鼓励的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产业和地区,为了达到规模经济和降低交易成本明确以一个地区或者大企业作为主要的招商对象。在入选的企业去海外直接投资,给予一个园区一定的财政补贴,具体数额根据经贸合作区内企业数量的多少而定。这样就能使企业的自主选择和产业政策相一致。

(二)实施优惠税率或税收减免优惠。目前我国对境外投资企业,在正式投产或开业5年之内,对中方从境外获得的应税利润一律免征所得税。但这不足以满足国家现阶段对产能过剩行业和“夕阳产业”转移到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来回避贸易壁垒和开拓市场的迫切要求,政府部门可以考虑在现行的免征5年所得税的基础之上,在随后的若干年内逐步下调免征比例,降低投资企业的税负来促进他们的投资和再投资,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促进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

(三)通过进出口银行给予海外投资信贷。为了鼓励投资者发展境外直接投资,政府应该对从事境外投资的企业在资金方面予以支持。一些发达国家设立了特别金融机构,主要负责对在境外投资建立的独资企业或合资企业,以出资或贷款的方式加以支持。目前,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中,大约有一半国家通过各种类型的发展援助机构为本国企业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例如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等,都属于这类机构。中国进出口银行也可设立“中国海外投资基金”,一方面向境外投资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降低企业海外投资的成本,另一方面,切实解决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资金短缺问题,但贷款额为境外项目投资总额的一定比例,主要贷款对象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夕阳产业”的境外投资,符合经济增长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

(四)通过协商,与这些目标国修订或者签订税收协定。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与外国签订税收协定时,更多的考虑如何有利于引进外资,这是由当时我国的国情决定的。例如,在已执行的我国与82个国家的税收协定中,只有19个国家与我国相互给予饶让,有22个国家单方面给予我国饶让。这主要是考虑到当时我国对外商来华投资已经给予了很多的优惠政策,为了让投资企业切实地享受到我国税收政策优惠,我国政府在签对外税收协定时坚持单方面要求外国政府给予来华投资企业以饶让抵免。但是除了少数国家以外,我国对境内企业在境外投资享受税收优惠时,却不给予税收饶让抵免。这种做法体现了当时我国是重资本输入轻资本输出的。在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走出去”战略指引下,我国的对外开放由初期的“引进来”为主转为“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这就要求在修订和签订税收协定时,应奉行居住国和来源国并重的原则,在吸引外商来华投资的同时也有利于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

(五)建立海外投资风险准备金制度。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是中小型企业,流动资金少、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弱,建立海外投资风险准备金制度在于降低这些企业海外投资面对陌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时的风险。具体做法可借鉴国际上通行的方法,准许企业在一定年限内,每年从应税收入中提取相当于一定比例投资额的资金作为风险准备金,积累年限内用于弥补风险损失,期满后准备金金额按比例逐年计入应税收入中纳税。

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第5篇

【关键词】 直接投资 趋势 策略

随着当前社会不断发展中,各种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善,经济体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各个因素的影响,各种经济危机不断的涌现而出。国际直接投资的地区流向、产业流向、投资方式等将会如何变化是当前人们探究的重点,更是当前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其主要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所在。其在发展中是利用当前科学管理措施和技术方法对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相关因素进行综合的处理,提高我国的外汇储备资源真正走出国门进行跨国投资和发展的主要方式和措施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关键。

1. 国际直接投资新趋势

近几年来,受世界经济持续繁荣,跨国企业和公司迅速的发展,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和制约因素,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继续加深使得当前各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新的发展局势。

1.1国际直接投资总量和主体持续增长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报告—《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采掘业与发展》指出,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连续第三年呈现增长趋势,达到13060亿美元,增长38%。这一数字接近2000年创造的14110亿美元的历史纪录。可见,国际直接投资总量持续增长,投资主体也不断增长,只是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1.2以发达国家为主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将继续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快速增长,当前世界各种发展数据和发展形势飞速应用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关键,更是发展中国家企业进行发展的良好契约和机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都出现增长。其中当前发达国家企业增长在过去各个时代中都要快,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发展模式和管理控制措施的不断应用是当前发展的前提和关键。

1.3发展中经济体和经济转型体发展为国际直接投资来源地

《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的相关数据报告表明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企业越来越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为母公司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另外,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促进了大规模的南-南直接投资流量,从而促进了南南国家在投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1.4全球当地化

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促进了国际产业转移,跨国公司为提高全球竞争力,纷纷对外投资。而进入21 世纪,当地化和全球化一样变得越来越重要 。跨国资本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一体化的生产活动,而且还要认识东道国的具体特征 ,要考虑当地的供给能力、当地消费者的偏好、政府规章制度等。跨国资本在当地化和全球化之间不断地寻求平衡。

2. 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概述

2.1我国国际直接投资所取得的成就

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30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企业实力的增强,我国企业跨国投资也蓬勃开展起来,成为主动参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有关人士在“第二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新闻会上指出,截至2007年底,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累计达920.5亿美元。如今,我国繁荣的经济和庞大的外汇储备使得来自我国的资本正成为全球市场上的重要投资者,此前,我国资本已经进入了多个世界级的公司。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在多元化投资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收购了摩根士丹利、黑石集团等金融巨头的部分股权。

2.2我国国际直接投资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仍是我国参与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在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增强的大背景下,积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将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更为深远的促进作用。从根本上说,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决定于其经济发展水平。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论对此做出了科学的解释。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可能很大。除此之外,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稳定低水平。另外,在国际直接投资问题上,我国仍然存在着体制上和资金上的障碍。

2.3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直接投资策略

政府的政策支持。这是一个资本高速流动、跨国公司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面对这样的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在政策上对跨国企业的支持对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至关重要。

企业的开拓进取。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我国企业不可避免地将会遇到一系列的策略选择问题,如投资国别的选择、投资所有权形式的选择等。许多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在这些策略选择上出现了失误。因此,必须特别注意对外直接投资策略的选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3. 对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展望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十年,2008-2010这三年更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意义。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将呈现以下趋势:

3.1行业选择上将突出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业

首先,今后将加大对发达国家前瞻性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这既是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对先进技术的现实需求,又是我国获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最有效途径。其次,对外投资于成熟技术的过剩产业,扩大出口贸易量。

3.2地区分布日益多极化

发达国家仍是投资的重点地区,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经济的普遍转好、市场潜力巨大、优惠的政策以及为我国企业相对优势的发挥提供了便利条件等因素,而被我国企业所看好。

3.3投资方式灵活多样

随着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企业对投资方式的选择将更加灵活多样。除了继续采取并购方式,缩短进入进程,尽快得到技术和市场。在投资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领域的大型企业时,我们更可能会尝试以战略联盟的方式进入,充分享用战略联盟形式带来的好处。

结语

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第6篇

随着当前社会不断发展中,各种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善,经济体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各个因素的影响,各种经济危机不断的涌现而出。国际直接投资的地区流向、产业流向、投资方式等将会如何变化是当前人们探究的重点,更是当前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其主要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所在。其在发展中是利用当前科学管理措施和技术方法对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相关因素进行综合的处理,提高我国的外汇储备资源真正走出国门进行跨国投资和发展的主要方式和措施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关键。

1. 国际直接投资新趋势本文由收集整理

近几年来,受世界经济持续繁荣,跨国企业和公司迅速的发展,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和制约因素,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继续加深使得当前各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新的发展局势。

1.1国际直接投资总量和主体持续增长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报告—《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采掘业与发展》指出,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连续第三年呈现增长趋势,达到13060亿美元,增长38%。这一数字接近2000年创造的14110亿美元的历史纪录。可见,国际直接投资总量持续增长,投资主体也不断增长,只是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1.2以发达国家为主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将继续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快速增长,当前世界各种发展数据和发展形势飞速应用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关键,更是发展中国家企业进行发展的良好契约和机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都出现增长。其中当前发达国家企业增长在过去各个时代中都要快,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发展模式和管理控制措施的不断应用是当前发展的前提和关键。

1.3发展中经济体和经济转型体发展为国际直接投资来源地

《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的相关数据报告表明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企业越来越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为母公司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另外,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促进了大规模的南-南直接投资流量,从而促进了南南国家在投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1.4全球当地化

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促进了国际产业转移,跨国公司为提高全球竞争力,纷纷对外投资。而进入21 世纪,当地化和全球化一样变得越来越重要 。跨国资本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一体化的生产活动,而且还要认识东道国的具体特征 ,要考虑当地的供给能力、当地消费者的偏好、政府规章制度等。跨国资本在当地化和全球化之间不断地寻求平衡。

2. 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概述

2.1我国国际直接投资所取得的成就

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30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企业实力的增强,我国企业跨国投资也蓬勃开展起来,成为主动参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有关人士在“第二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新闻会上指出,截至2007年底,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累计达920.5亿美元。如今,我国繁荣的经济和庞大的外汇储备使得来自我国的资本正成为全球市场上的重要投资者,此前,我国资本已经进入了多个世界级的公司。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在多元化投资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收购了摩根士丹利、黑石集团等金融巨头的部分股权。

2.2我国国际直接投资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仍是我国参与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在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增强的大背景下,积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将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更为深远的促进作用。从根本上说,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决定于其经济发展水平。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论对此做出了科学的解释。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可能很大。除此之外,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稳定低水平。另外,在国际直接投资问题上,我国仍然存在着体制上和资金上的障碍。

2.3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直接投资策略

政府的政策支持。这是一个资本高速流动、跨国公司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面对这样的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在政策上对跨国企业的支持对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至关重要。

企业的开拓进取。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我国企业不可避免地将会遇到一系列的策略选择问题,如投资国别的选择、投资所有权

形式的选择等。许多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在这些策略选择上出现了失误。因此,必须特别注意对外直接投资策略的选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3. 对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展望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十年,2008-2010这三年更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意义。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将呈现以下趋势:

3.1行业选择上将突出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业

首先,今后将加大对发达国家前瞻性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这既是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对先进技术的现实需求,又是我国获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最有效途径。其次,对外投资于成熟技术的过剩产业,扩大出口贸易量。

3.2地区分布日益多极化

发达国家仍是投资的重点地区,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经济的普遍转好、市场潜力巨大、优惠的政策以及为我国企业相对优势的发挥提供了便利条件等因素,而被我国企业所看好。

3.3投资方式灵活多样

随着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企业对投资方式的选择将更加灵活多样。除了继续采取并购方式,缩短进入进程,尽快得到技术和市场。在投资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领域的大型企业时,我们更可能会尝试以战略联盟的方式进入,充分享用战略联盟形式带来的好处。

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第7篇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

以联合国贸发会议的《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中的全球流量、存量为基期进行测算,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相当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存量的1.68%和0.59%。

事实上,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首次超过100亿美元。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直接投资占当年流量的一半,境内投资主体对境外企业的贷款形成的其他投资在直接投资中占43%,以投资控股为主的商务服务业投资占当年流量的四成,在开曼群岛、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等传统避税地投资占当年流量的81%,对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超过亚洲地区跃居第一,地方的投资流量较上年增长一倍多。200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继续放大,投资分布的国家(地区)更为广泛。从存量的构成上来看,利润再投资所占比重最大。从行业分布情况看,商务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占到投资存量的一半。

此外,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特点突出,表现为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从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占到投资主体总数的五成半,主要分布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纺织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从境外企业的分布情况看,亚洲、欧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到93%和85%。从境外企业的行业分布情况看,制造业占境外企业总数的34.7%,批发和零售业占17.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7.5%,建筑业占7.6%。

二、员工的海外培训促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快速增长,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和存量占全球总额的比例依然很小,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我国企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实际上,目前我国企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最大瓶颈就是国际化人才的缺乏。由于缺乏具有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我国企业很难有效地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已经实施的对外直接投资项目很多以失败告终。国际运作相当复杂,而国内的企业经理人普遍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更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往往过于依赖国外的银行、律师和一些国外中介机构,这不仅影响到中国企业正确、及时、科学的决策,有时候还会因合同缺陷等原因上当受骗。员工的海外培训是解决国际化人才短缺的有效途径,能缓解我国国际化人才缺乏的局面,并能进一步加速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进程,使更多的中国跨国公司崛起。

中国企业应借鉴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利用国际市场培养人才,员工接受海外培训是实施中国企业国际化人才战略的重要环节。跨国公司在培养员工方面的很多理念都值得中国企业学习。例如,IBM公司多次成为《财富》杂志“全球培训百强”冠军。IBM公司每年用于员工培训的投资约占年营业额的1-2%,每名IBM的员工每年至少会有15-20天的培训时间。再如,微软公司的员工几乎每人每年都有机会到国外接受培训。技术人才借此跟踪最新技术进展,营销人员借此了解技术新概念,学习新的营销方式、理论和策略等,行政人员则可以借此了解到总部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这种培训短则两三天,长则一个月。微软、IBM公司每年也都会把优秀的中国员工送到国外去培训。跨国公司之中,类似微软和IBM的例子不胜枚举,它们会尽可能给员工提供学习的机会,真正地重视员工、理解员工才是企业前进的不竭动力和竞争力的真正源泉。借鉴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中国企业首先要意识到为什么员工接受海外培训能促进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海外培训员工有哪些主要方式?海外培训员工有没有风险?

(一)海外培训员工促进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海外培训员工促进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海外市场,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做好准备。国际化人才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桥梁,中国企业需要借助他们了解进入国际市场的基本游戏规则,了解企业所进入或将要进入的“生态环境”。例如,鞋业制造商派遣员工海外培训就能清楚地告诉本土企业:这个目标市场的消费者喜欢什么式样的鞋?喜欢和忌讳的颜色是什么?平均的温度和湿度适合穿什么鞋?当地主流价值观认同的服饰中,鞋子精美与高贵的标准是什么?实用耐用的鞋是什么式样等。了解海外市场是中国企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第一步。

2.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先锋部队。中国企业在进入海外后,要建立熟悉当地人脉关系的机构,通过当地的渠道熟悉各种相关政策和法规,熟悉商业获准资格的管理渠道等。在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投资区域,中国企业越早培育成熟的海外机构人员,越有利于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占据有利地形。海外培训员工是学习取经、为我所用的最佳方法。海外培训员工可以使员工从了解中寻找差距,从学习中快速提高,这对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来说至关重要。作为先锋部队,派遣到海外培训的员工将为中国企业投资主力军的到来铺平道路。

3.抢占战略性优势。让员工在海外竞争环境中学习和锻炼,对于中国企业最终在国外市场获得战略性优势地位至关重要。在对外直接投资之前,中国企业应该与海外的潜在市场建立信息与物流的“联络站”。巩固和发展这些根据地的员工,让他们具备战略性管理和市场研究的综合能力,这对中国企业提高抗风险能力至关重要。经济全球化不断催生产业链的子集在世界各地繁衍、复制与发展。如果失去了对外界环境的应变能力,那中国企业只能被动地在国内等待跨国公司侵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眼睁睁地看着它们夺走自己原有的市场。通过海外培训可以提高员工对外界环境的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为抢占海外市场战略性优势地位作好准备。

4.提高员工国际化的素质。海外培训员工,对于员工本身来说,无疑是提高他们自身素质及开阔眼界的最佳途径。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行各业对国际化人才需求高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现在对人才的定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稳固扎实,而更注重其社会能力、全局观、对新事物的敏感度以及全球化的价值观。中国企业要实施对外直接投资和市场定位的全球化,必然要求更多的能够与世界接轨的员工与之相匹配。把员工送到海外培训不仅是中国企业国际化人才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整个中国人才素质必要的一环,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前提。员工是企业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员工的素质水平直接反映了企业的方方面面,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当海外员工亲身实践高质量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时,他们的切身体会将对传统观念进行比较彻底的“思想变革”。当海外员工体验到ISO系列标准在周围的社会环境中普遍应用,并且从企业管理的流程和具体项目管理流程中体会到高效率、高质量管理的魅力所在时,他们会自动改正在国内企业养成的惰性或无质量控制与能源节约意识的行为,使自身的国际化素质大为提升。

5.培养国际化的高端人才。对外直接投资需要大量国际化的高端人才。没有海外市场的亲身磨练,就难以培养国际化的高端人才。海外培训员工是培养国际化高端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人才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把员工送到国外去培训,实际上是让员工学会看世界的新视角,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不同思维方式的冲击中,使视野更为开阔、思维更为灵活、认识更为超前。接受海外培训后的员工必然对市场定位和产品的把握有了全新的认识,眼界放宽了很多。他们思考问题会从全球出发,而绝不是仅局限于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地区,而这正是国际化高端人才的基本素质,也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不可或缺的。

(二)海外培训员工的主要方式

海外培训员工一般有以下三种主要方式:

1.短期培训。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时间比较短,成本相对较低,但缺点在于缺乏长时间在国外环境下具体工作的经验,培训比较理论化。

2.实践培训。将具备潜力的员工派遣到国外工作,通过实践锻炼能力。这种方式针对的人群较少,必须是符合特定标准、具备在外工作能力的员工才能采用这种方式。而且这种方式的成本比较高,人员流失的风险比较大。但是从提高员工国际化水平的角度看,这种方式的效果要远高于第一种方式。

3.合作培训。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或培训机构合作,中外双方共同制定培训方案、教材和课程等,共同参与培训。

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员工海外培训都是采用上述三种方式,如日本、新加坡等,它们要么把员工送到国外合作伙伴企业进行短期或实践培训,要么就是与国外企业或培训机构共同制定课程,对员工进行合作培训。

(三)海外培训员工的风险防范

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第8篇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发展;贡献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1.25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北京市以其具有的首都特殊地理位置和快速的经济增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跨国公司来京投资。1980~2007年北京市累计外商直接投资376亿美元。经过1980~1983年起步,1984~1991年初步发展,1992~2000年高速发展,2001~2003年调整,2004~2007年的稳定发展;截至2007年底,北京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总计27,984家,世界500强企业中累计有203家来京投资,累计设立的投资性公司达154家,商务部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0家,累计批准设立研发功能为主的外商投资企业277家。1987年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仅为2.1%,2007年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上升为6.5%。(图1)

一、特点分析

(一)第三产业在外商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由图1可知,1987年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资处于起步阶段,1994年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2001~2003年外商直接投资有些回落;此后,又开始稳定增长。其中原因是:北京市按照“三、二、一”产业结构发展的方针,第三产业被列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点,外商直接投资也紧密围绕着全市三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加大第三产业投资规模和力度。北京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与全国总体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完全不同,全国在吸引外资方面,以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为主,而北京市以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为主。据统计,从1996年开始,外商投资中工业、建筑业占比之和已不到40%,而居民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在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到2000年,居民服务业已占整个外商直接投资的80%以上。按照2002年后新的统计口径,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资中第三产业产值比值一直高于60%。2007年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资中第三产业占比已经达到80.6%。

从产业角度分析,第三产业主要是从工业或者说制造业中分离、发展出来的。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制造业为服务对象的。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关系到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例如,没有电子通讯设备,与之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就寸步难行。所以说,如果制造业不发展,第三产业就不可能健康发展;制造业发展的越好,第三产业越能健康发展。

第二产业不是北京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扩大的产业,利用外资规模偏小;第三产业利用外资集中度高,大部分外资集中在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在此期间,房地产业引资拉动力又有所减弱,而第三产业绝大部分行业吸收外资规模又偏小。在这样一个时期,北京市利用外资呈现出了缓慢发展的态势。

近些年,北京市确立了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的指导方针,对现代制造业尤其是电子和汽车业的招商力度加大,出现了一批代表北京发展水平的大型外资企业。2004年北京市制造业在大型外资企业的带动下,规模迅速扩大,全年吸收外资22.8亿美元,比2003年全年规模扩大了13.7亿美元,对合同外资的贡献率达到45.8%。同时,商务服务业成为北京市第三产业最具代表性的行业,2004年利用外资21.5亿美元,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82.7%。此后,在商业服务业的推动下,2005~2006年外商直接投资继续大幅度增长;2007年由于房地产业的推动,使2007年外商直接投资中的第三产业投资额远远高于第二产业,达到80%以上。

(二)外商独资企业取代合资企业,在外商投资方式中占据主要地位。一般来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新建投资,也称为绿地投资,即在东道国建立一个新的企业,或独资、或合资;另一种是跨国并购,即通过跨国收购或兼并方式来控制东道国的企业。近年来,跨国公司全球范围进行投资常常采用并购方式,导致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资中外商独资企业逐渐增多。据统计,1996~2007年10年间,北京市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一直稳定,但中外合资企业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中的占比减少;中外合作企业、中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与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中的占比均不断减少;而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与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中的占比均不断增加。(图2)

(三)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多元化,而香港仍是外商直接投资来源最多的地区。对1996~2007年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进行统计的结果显示,香港以84.24亿美元位居第一,日本以45.44亿美元位居第二。2006~2007年来自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外商直接投资排名前2位;2007年来自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外商直接投资均超过10亿美元,分别为:14.93亿美元、10.42亿美元,而均以服务业、房地产为主要投资行业,投资技术水平不高。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12月诺基亚西门子投资诺基亚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4,397万美元,用于发展通信设备制造,该项目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

总之,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在外商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外商独资企业取代合资企业,在外商投资方式中占据主体地位,合作投资从金额和占比都在减少,合资投资在占比上减少,金额上稳定,外商独资在占比和金额上都增长很快;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多元化,香港仍是外商直接投资来源最多的地区。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北京经济发展的贡献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GDP的贡献。外商直接投资是外国企业在建厂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其直接增加GDP值,对GDP有直接贡献。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资在九十年代后发展很快,特别是1994年、1995年投资出现过热的现象,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比值一度超过10%,如图3所示。2000年后有所减少,但也保持了稳步增长,2007年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资达到51亿美元,占当年GDP的4%还多。(图3)

借鉴刘云在《跨国技术创新:研发国际化的组织模式及影响》中的模型,以Y表示北京市生产总值GDP,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可表示为:

Y=F(X,U)(1)

其中,X、U分别表示FDI和其他要素变量。

(1)式两边对时间t求导,可得:

(2)式中,Fx、Fu分别表示Y对X、U的偏导数。设除FDI外,其他自变量均不随时间变化,经整理可得:

YT=C1+C2XT(3)

其中:YT、XT为每年的GDP和FDI,C1、C2为常数。对(2)式两边除以Y,再进行差分后整理得:

YT=C1′+C2′XT(4)

其中:YT、XT为GDP和FDI增长率,C1′、C2′为常数。采用2002~2007年的FDI与GDP数据,采用线性回归,求出GDP与FDI的关系及GDP增长率与FDI增长率的关系。

YT=1566.885+18.538XT(5)

R=0.982,调整后的R2=0.965,F=111.125,TC1=3.173,TC2=10.542。

YT=12.655+0.149XT(6)

全部通过了显著性检验,2002~2007年的FDI平均增长率为0.213。则这期间GDP的平均增长率为0.213×14.9%=3.17%,增长3.17%,即2002~2007年间的FDI增长可以带给GDP3.17%的增长贡献率。

(二)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外商企业就开始在北京市投资设厂。最初外商投资质量不高,仅投资在餐饮业,而后又主要投资在第二产业。此后,又根据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从1996年开始,外商投资中工业、建筑业占比之和已不到40%,而居民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在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比例不断上升,2000年居民服务业占整个外商直接投资的80%以上。按照2002年后新的统计口径,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资中第三产业产值比值一直高于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由2004年的62.8%、2005年的65.5%、2006年的75.9%提高到2007年的80.6%。2007年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40.8亿美元,同比增长18.3%。外商直接投资中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逐年增加,有力促进了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

(三)外资全员劳产率对北京市全员劳产率贡献显著。以Z表示北京市全员劳产率,以W表示外资企业全员劳产率,以1997~2006年全员劳产率的数据为基础建立模型:

Z=a×W+b(7)

进行一次回归后得:

Z=-35116.85+0.767789W(8)

R2=0.918855,R=0.959,调整后的R2=0.908712,F=90.589,TC1=-2.68,TC2=9.518。

结论:通过显著性检查,接受计算结果。

从上面的计算看到,北京市外商投资企业与北京市技术创新是正相关,在1997~2006年的整个阶段,外资企业全员劳产率每提高1元/人,就会给北京市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带来大约0.77元的增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外商独资企业不重视消化吸收。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6年北京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经费为150,328万元、11,441万元,技术引进经费和消化吸收经费之比为1∶0.0761。这就意味着:投入1元钱买技术,而实际用于技术转化的经费只有几分钱,买技术和技术转化的经费差距是十几倍甚至百倍的关系。北京市消化吸收比例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外商独资企业消化吸收不够,即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直接拿来使用,不开发创新。跨国公司内部的技术交易成为技术转移的发展趋势,但跨国公司往往只将现成的、标准化的技术转让给海外的子公司使用,而先进的技术往往留在母公司。

(二)合资企业不重视研发投入。合资企业的研发投入少,如北京市某汽车合资企业,中外方各占50%股权,由于中方与外方有技术差距,实际外方占据了公司的有利位置,在合资公司内具有强有力的发言权,对研发投入具有决定权。而外方一般对合资公司内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很少,中方又无力反对。据统计,2003~2006年四年中,该公司几乎没有研发投入,只在2007年有1.3亿元的投入,仅占当年销售收入的0.55%,至于用于引进消化的研发投入就更少了,或干脆没有。

(三)与内资企业合作逐年减少。据统计,1996年北京市中外合作企业FDI为4.29亿美元,2007年北京市中外合作企业FDI减少为1.8亿美元;1996年北京市中外合资企业FDI为8.49亿美元,2007年北京市中外合作企业FDI为7.799亿美元,1996年略有减少。从占比看,1996年中外合资与中外合作企业FDI占北京市FDI的80%以上,而2007年占比不足20%;相反,外商独资企业的占比从1996年的17.6%猛增到2007年的80.7%。与内资企业合作逐年减少,对本地经济增长特别是技术进步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四、几点建议

(一)给予外资企业平等的“国民待遇”。对外资企业过高的“超国民待遇”或不平等的“低国民待遇”对内、外资企业发展都不利。前者会造成盲目引进许多外商投资或将内资企业变相转变成外资企业,造成内外资企业不公平竞争,后者则会增加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负担,不利于外资企业发展。因此,应给予外资企业平等的“国民待遇”,使企业之间平等竞争。

(二)规范对合资企业的管理。加大对外资服务的力度,优化为外资服务;对外资公司尤其是合资公司的服务与监控并举,特别是对50%股份的中外资合资企业,政府要监控原料来源、财务等等,要求其投入研发费用用于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树立良好的政绩观,提高FDI的质量。树立良好的政绩观,不要盲目引进外资,搞重复建设;要提高FDI的质量,真正实现“市场换技术”。另外,在引进外资中要注意环境保护,严控“两高一资”行业,继续引导外商扩大增资、并购等非“绿地投资”。

(四)促进内外资企业的合作。利用北京市总部优势和科技资源优势,鼓励北京市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院校、研究所的合作,尤其是产学研的结合;鼓励跨国公司以非独资的方式设立R&D机构、加强合作,建立企业间虚拟R&D网络联盟。鼓励内、外资企业的人才交流,学习模仿,扩大外资企业、研发机构对内资企业的技术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