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07 16:26:21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第1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政策研究

0 引言

民办高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高等教育学校。民办高等教育重新恢复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目前的民办高校应该包括民办学院、独立学院和对外合作办学等形式。截止2006年底官方统计,我国共有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278所,独立学院318所,两类在校学生达到280.5万人,其中独立设置民办本科院校28所(现有40所)[1]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近20年的发展,对于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步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办学过程中因为它特有的性质和民办高校学生特有的特点,也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这给民办高校的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 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一个逐步被认识,被重视的发展过程,对于民办高校起步更晚,也有了较大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目前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具体如下:

1.1 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和力度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普通高校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民办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却晚了近10年,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而且不平衡,不少学校至今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已经开展的民办高校许多是凭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个人努力在推动,缺乏相关支持,使得心理健康工作难以提高质量。

1.2 心理健康保障机制缺乏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据调查,绝大数民办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相应的保障条件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效果不佳。

1.2.1 重视程度不够,即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心理健康工作的目标是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优化个性品质,增强适应能力,促进人格的发展,这项工作对高等教育目标能否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但是,目前的民办高校仍有一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加油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误解,尤其是在经费支持上,在调查问卷中发现没有一个民办高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经费支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最底层,认为只要做到学生不出大事就好,比如:跳楼等自杀事件。更多的经费花在实验室的建设,多媒体的建设,心理健康咨询室简陋,基本上没有心理测试的软硬件,即使有也比较落后,得不到更新。

1.2.2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规范管理,体制不顺,人员流失严重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管理机制、从业人员的编制、待遇、职称评审等保障机制都提出了要求,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待遇是个重要的方面[2]。但在有心理咨询室的民办高校中,机构设置比较紊乱,归属不清楚,在调查的20所民办高校中,12所有心理咨询室,7所归在学务处或者在团委,3所在共科部,其他2所挂在其他部门,基本上都是行政人员编制,不利于工作人员的职称晋升,专职人员很难在现有岗位上寻求发展,兼职人员待遇往往得不到落实,大部分人员工作量大但报酬低,目前心理健康教师处于一个不良的环境中。还有些民办高校根本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1.2.3 心理咨询教师缺乏 国外高校一般每2000名学生就拥有1名心理教育专职工作人员,美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比例是1:1500,而我国高校通常的比例是:1:10000,对于我国的民办高校连1:10000都达不到[2],在调查的20所民办高校中,50%没有专职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此外兼职的人员均由辅导员来担任,因此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出现用德育的工作方法代替心理咨询治疗方法,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德育教育。

同时,心理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技能,对心理疾病相关因素有深入的了解,在欧美国家,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都是硕士生或者是博士生,在我国,从业人员按照要求也必须是具有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方法。而多数民办高校心理教育人员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心理学,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专门培训,即使培训,目前的培训工作也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要求,培训时间长短不一,缺乏实习和督导,培训机构鱼目混珠。甚至有些根本都没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的知识,对心理测试技术和心理辅导方法不熟,也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学历低。因此教育的专业化是影响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

1.3 缺乏心理素质教学的开展 心理学课程是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心理学课程能普及学生的心理学知识,增强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自觉意识,正确认识现实中的挫折,及时调整心态,而在我国90%的民办高校根本就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至于定期举办心理学专题的讲座更是寥寥无几,有个别民办高校开设了心理学课程,但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在教学方法上,所采用的也只是课堂灌输,有针对性的活动开展的还不够,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尚未得到普及,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较差。

1.4 机构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而在民办高校各个部门人员都比较精简,所以部门职责比较明确,而且传统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事情,缺乏全员育人意识,往往其他部门都这项工作了解不多;而且咨询中心和各个院系之间配合也不够,缺乏有效的沟通,信息不能得到很好的反馈,互相掌握的一手资料不能提供对方参考,也就是没有很好的衔接,无法及时纠正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5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欠灵活 面向学生的发展性辅导还未开展,目前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主要以个别辅导为主,职业辅导主要以提供就业信息为主,丰富多彩的团体心理辅导、训练等活动开展的很少,职业心理辅导不普及。而团体合作的精神和技能是大学生成长所必需的。综合来看,目前民办高校面向全校学生的发展性辅导还处在发展初期,而且由于人手和专业的限制,使现有的辅导工作仅仅处在表面上,不深入。

心理健康工作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生命线,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公办高校一样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所以必须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策略,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2 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研究

对于任何性质的学校来说,政策资源将是最大的资源,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民办高校将不会有今天的发展规模,政府出台了系列法规支持民办高校,有1982年的修订的宪法中规定允许社会力量办学;有1987年的《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规定》,有1993年的《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有1997年《社会力量办学条例》,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2004年《民办那教育促进法实施条列》[3],在这些法规和政策的指导下,民办高等教育也一步一步走向规范化和法规化。关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需要政府的支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改善从业人员待遇低,职称评审无保障的局面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管理机制、从业人员的编制待遇、职称评审保障机制提出了要求,涉及到人、才、物等方面,尤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待遇提到重中之重的位置。而心理健康教师的流失主要也是待遇和职称方面无法得到保障。对民办高校来说,现在还没有针对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条款,更无法确保教师的质量和心理工作开展的效果。所以必须通过相应的政策完善各种保障机制,才能提高心理工作者的积极性,促进民办高校心理健康的有序发展。

2.2 改善教师待遇不公局面 在《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明确规定民办高校与公办教师享有同等权利,不过,由于对民办高校教师在任职、辞职、免职、处罚条件等方面没有细化,使得民办教师在医保、住房、职称评审等方面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2.3 改变招生不公,学生待遇不公局面 在我国行政法规明文规定,所有教育机构均有享有招生自。但是在统一招生考试录取中,公立院校优先、民办高校最后录取原则[4],现在的民办高校基本上都是三本院校,按照录取的顺序,一本、二本录取后才开始三本,使得民办高校的招生质量受限,恶性循环,民办高校培养的学生永远跟不上公办学院的学生质量,无形中就会增加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发展。所以应贯彻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则,在招生、教学、行政管理和发放毕业证等方面均享用平等权利,尤其应改革招生制度,允许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平等的参与不同层级的招生,改善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5]。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民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在升学、就业、社会待遇以及参加先进评选等方面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同等权利”。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从毕业生毕业证书的实效性、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奖学金等方面可以看出有差距。

2.4 加强监督环节的政策落实 民办高校培养的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成才,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强化对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定期派专员深入各个民办高校了解情况,可以督促作用,同时,将民办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况作为下阶段各个民办高校招生规模的参考依据,建立评估体系。

2.5 建立心理健康督导制度和资格认定制度 督导制是由专业人事组成督导小组,定期到各个民办高校现场督导、组织专业研讨制度,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遇到难以解答的问题时候,可以与督导组联系,得到指导。

资格认证可以由教育部门规定考试科目,制定考试大纲,具备较高专业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的人员才能取得资格,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此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6]。

参考文献:

[1]金劲彪.民办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7).

[2]廖迎春,周爱云,曾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力原因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

[3]卢彩晨,邬大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回顾与前瞻[j]教育发展研究.2007(3b).

[4]张胜利,曾文.浅析教育与公平与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2007(9).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第2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经费;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186-02

科研滞后的问题一直都是民办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民办高校大多从职业类教育起步,高职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民办高校的特色,其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大多是以市场为导向,这就导致民办高校办学宗旨中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意识,科研定位不准确。而且大多数民办高校建校时间较短,属教学型高校,对科研的管理和经费投入不够,这种理念和倾向反映了民办高校管理层对科研重要性的漠视,也由此没有形成健全的科研制度,缺乏浓厚的科研氛围。以下从四个方面具体分析民办高校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问题

观念问题主要指民办高校创办者、管理者和民办高校教师在对待科研工作上存在的认识问题。民办高校是在市场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主要由企事业单位和私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办学,按教学成本收费,市场意识和经营效益观较强。因此,不少民办高校投资创办者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存在着重教学、轻科研的倾向。他们尚未认识到科研对学校发展、提升办学层次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由于这种办学指导思想的错位,造成了一些民办高校对“以教学为中心”的片面理解,认为搞科研是公办高校和研究院所的事情,认为科研工作搞与不搞影响不大,只要教师好好教书就行了。

另一方面,民办高校教师在对待科研上存在错误认识。民办高校大多是青年教师,年纪较轻,学历层次、职称级别相对不高,他们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教学上。他们对科研普遍重视不够,也不能够正确认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加之民办高校科研条件不足、科研气氛不好以及在课题申请评定方面存在的障碍,进一步导致民办高校教师科研意识的薄弱,缺乏主动进行科研的意识。

二、人才问题

人才问题主要指民办高校教师问题。一方面民办高校教师结构不够合理,职称结构上高级职称比例低,学历结构上高学历人数少,年龄结构上两头大中间小,造成民办高校教师整体基础相对薄弱。民办高校教师自身能力不足,缺乏学科带头人是民办高校从事科研工作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科研工作的开展需要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需要形成相对稳定合理的科研团队,而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也不利于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民办高校最初所聘任的教师很大一部分为本科毕业生,经过多年的培养历练,当初的这些教师基本上都通过继续进修深造获得了硕士或者博士学位,并具有了副高或者高级职称,这些教师属于民办高校中的核心人才,从能力、学历、职称上来说是能够较好从事科研工作的,但现实情况这部分核心人才本身数量不多,且大部分都转岗担任学校的行政职务,造成这部分教师缺少必要的科研时间。

根据国家教育部门户网站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地方教育部门所属普通高校专任教师664 861人,其中正高级73 849人,副高级191 380人,中级272 398人,初级102 037人,无职称25 197人;民办普通高校专任教师236 374人,其中高级22 339人,副高级55 334人,中级79 346人,初级55 688人,无职称23 667人。地方教育部门所属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高级教师比例为80.86%,而民办高校中高级教师比例仅为66.43%;初级和无职称比例地方教育部门所属普通高校为19.14%,而民办高校这一比例为33.57%,特别是无职称比例地方教育部门所属普通高校仅为3.79%,而民办高校这一比例高达10.01%。从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出民办高校与地方教育部门所属高校职称结构上存在较大差距。民办高校无职称比例较高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民办高校还有一大部分教师刚从大学毕业,年龄和学历相对较低。

三、经费问题

科研工作的开展需要一定经费支持,经费问题对高校开展科研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科研项目的进行,一般需要必要图书设备仪器的购买、相关办公物品的购买和科研人员的补助这几项,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来保障。

民办高校科研项目经费支持的来源主要有通过申请政府的科研立项获得经费,民办高校自身通过科研与企事业之间建立联系获得经费以及民办高校通过自身的经济实力来保障这几种。民办高校由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乏学术带头人和稳定的科研团队,在与其他公办高校同台竞争申请政府的科研项目时明显不占优势。在2001—2005年公布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民办高校承担的仅5项,加上其他层次的民办学校承担的课题仅占全部课题的0.4%。民办高校由于自身科研实力不强,想通过科研与企业建立联系来获取科研经费比较困难。民办高校通过自身的经济实力来保障这条路也并不乐观。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来源于向学生收取的学费。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方勇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费来源问题分析》一文中指出在38所民办高校中有14所学费收入占学校总收入的100%,有9所占90%,有8所占80%,有4所占70%,有1所占60%,有1所占50%,有1所占40%。从中可以看出学费收入占学校总收入80%以上的共有31所,约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82%。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有银行贷款,这些都导致民办高校不可能在科研工作上有太多投入。

四、制度问题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第3篇

一、民办高校学生思想品德现状的调查

从2006年3月开始,笔者先后对江西省的2所普通民办本科学院、8所民办高职学院和3所民办专修学院进行了系列问卷调查。一共发放了问卷10000份,收回9800份。有效问卷9600份。通过问卷调查,我们认为民办高校学生思想品德从总体上看是能和社会主旋律保持一致的,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思想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在政治态度方面,民办高校学生总体上是积极的、向上的,但是与公办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思想认识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就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项调查来说,民办高校学生赞同的只占70.2%,而公办普通高校的学生赞同的占80%以上。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等理论问题上,认识较为模糊或存在疑惑的,民办高校学生人数比例比公办普通高校的比例要高出许多。在人生价值观方面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民办高校的学生和公办普通高校的学生素质存在较大的差距。体现在如在回答“国家遇到危险和困难时”民办高校有38.5%的学生认为“国家有难,应尽自己所能给予帮助”,有21.9%的同学回答“如果国家需要,可以贡献一切”,而公办普通高校的学生数据分别是58.3%和36.2%。在处理国家、集体、他人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时,问卷调查结果也反映出民办高校学生所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明显低于公办普通高校的学生。

(二)思想认识与道德行为相脱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民办高校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表现出特别注重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但责任意识淡薄,对他人和社会关爱较少,缺乏奉献精神。与此同时还存在自我价值的高位追求与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之间的反差、思维敏捷性较强与社会责任感不强之间的反差等问题。在社会公德其他方面,大多数学生虽都有正确的道德观,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一定的自律性,有一定的勤俭自强、明礼遵纪等道德意识,60%以上的同学反对浪费粮食、逃课、考试作弊、语言行为不文明等。但是,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还是有超过70%的同学在不同程度上都发生过这些不文明行为。

(三)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市场经济杠杆作用表现的利益多元化,激发了人们的进取意识和创造热情,但利益的驱动也使民办高校少数意志薄弱的学生很容易被各种诱因引起的欲望所驱使,而不去考虑正确的道德准则,不顾及他人和集体利益,表现出极为自私自利。使先公后私、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的正确思想观念和高尚情操受到了挑战,他们把自身需要能否得到满足作为价值取向,在价值的实现过程和实现途径上表现出功利色彩和不择手段。

(四)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民办高校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有自卑心理,缺乏自信。据调查,民办高校学生有32.2%的同学对自己的学业没有动力,对取得良好成绩没有信心,感到难以坚持学习;35.8%的学生为未来的事业、前途担心,感到底气不足;61.1%的学生自卑心理很重。上述现象的存在,必须引起高等教育管理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认真思考和必须要加以妥然解决的问题。

二、民办高校学生思想品德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起人们思想观念、道德行为、价值取向等发生深刻的变化,也引起民办高校学生人生追求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变化,改变着民办高校学生的文化观念;报刊杂志、广播影视、网络等媒体对新闻的界定也在发生很大变化,使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特别是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影响极为深刻,基本改变了民办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环境系统,人们在电子空间里创造的一个虚拟社区中在校园内大行其道。主流意识形态平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主体性、合法性被削弱,从而使民办高校学生的政治意识淡化;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的腐蚀,加之国外资本主义反华反动势力的影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和腐朽文化的冲击,毒害着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中国民办高校跨越式、非常规的发展和人才积累模式的历史意义认识不足,引起对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冷漠、歧视偏见难以根除,是造成民办高校学生自卑心理、行为及政治热情不高等不良后果的主要动因。

(二)学校因素。民办高校在学校内部管理、教师队伍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工作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民办高校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薄弱问题的重要原因。一些民办高校预警机制不健全,对学生突发事件缺乏预警机制,工作比较被动、滞后,情报信息网络、预警系统的建设亟待完善。而民办高校学生因为缴费上大学,其利益主体地位和意识进一步强化,这种变化,与过去相比减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弹性限度,使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责任大幅度提升,“责任”超载现象严重。民办高校商业化价值倾向对大学精神的侵蚀及对教育行为的扭曲十分明显:影响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缺乏对教育公平、教育品质的关注;出现教育价值失衡、教育行为失范以及教育品质的恶化;教师队伍较大的流动性和教师自身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和“打工心态”,忽视教书育人,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着教育的质量的提高。目前,民办高校普遍实行封闭或半封闭的准军事化管理,这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负面的影响,比如这种军事化的管理态度生硬,只强调制度而没有注入情感互动,就很难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唤起他们的需要和兴趣,从而达到引导教育的目的,而且强调学生一味服从命令,又忽视了学生民主能力的培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三)学生个人因素。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特点来看,大学生是一个承载家长期望值较高的特殊群体,民办高校的学生虽然多是高考落榜生,自我定位没有公办普通高校学生高,但成才欲望强,同时大多是独生子女,其中有一部分学生缺少一定的关爱,这种特殊的成长经历又形成了不同于普通高校大学生群体特殊的精神、情感、心理等问题。他们追求职业,忽略事业,理想选择和前途设计大多向金钱、享受倾斜,以追求实惠、安逸的工作为奋斗目标;更多地要求集体利益服从个人利益、利己不顾他人,竞争意识被扭曲,自我意识膨胀,纪律观念、集体主义观念淡化,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过于注重文化知识的吸收,而忽视良好品德的养成,忽视思想觉悟的提高。

三、改进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一)制定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细则。民办高校由于其生源、师资、机制、管理等方面有着与一般公办高校不同的特殊性,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对象由于具有许多特殊的特征,因此,应侧重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渠道,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道德为核心内容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的教育,通过运用包括理论教学、业务培训、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党团工作、日常管理等途径,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功效。

(2)层次性原则。要根据民办高校学生不同的思想情况和觉悟水平,将针对性与广泛性、先进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起来,注意教育对象的层次性、教育实施的层次性和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同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正确选择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必须坚决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均主义或放弃导向、放任自流的倾向。

(3)主体性原则。坚持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原则是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础,这要求既要看到民办高校教师的主体性,又要看到民办高校学生的主体性。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每一位民办高校教师都应充分认清自身主体性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道德的时代要求,摆脱传统观念和方法的束缚,以提高民办高校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主,自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正确评价、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师德风范影响、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

(4)长期性原则。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期望学生经过一、两次教育就会发生质的飞跃。所以,民办高校的教育者要克服浮躁情绪,要通过不断地、反复地组织不同内容和形式的耐心细致的教育活动,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灌输、诱导、说服,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5)齐抓共管原则。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民办高校的社会性、开放性、市场性愈加显得突出,学生的社会接触范围日益广泛,影响学生成长的社会因素更为复杂,这就要求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全盘考虑,重视与社会、家庭教育的配合,引入社会、家庭教育机制,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整合构建起良好的环境。

(二)优化措施,创新制度,进一步加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牵涉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应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优势互补、各行其职、各尽其能,建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形成综合育人运行机制。

(1)稳定教师队伍,提倡“爱心”教育。民办高校的灵魂是教师,教师的心态直接支配其教育行为,教育行为的优劣又同学校的兴衰直接相关。民办高校部分学生各方面素质普遍较低,有些学生在原学校受老师冷遇、同学轻视、缺乏家庭关爱,因此,调整教师心态,加强管理,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弱化教师的“打工心理”,是民办高校教师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和关键的环节,要实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环境留人、管理留人。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主人翁精神,以人为本,满怀深情和爱心,主动与学生沟通心灵,交流情感,尊重、理解、宽容、相信学生。

(2)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构筑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民办高校必须十分关注学校的凝聚力与团体精神、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精神风貌与敬业精神等重大问题;要善于总结提高业已形成的文化成果,并及时推广、实践;要正确处理好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在物质文化的建设中突出精神文化的作用;要以学风建设为核心,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培育“校魂”为目标,提升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内涵。

(3)加强对民办高校学生学习指导,发掘其自我潜能。民办高校不少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对前途渺茫,缺乏自信。学校和教师在培养学生成才的理念实践上都必须有大的提升和跨越,以帮助学生明确目标,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激发学生学习智慧。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在帮助学生牢记效率优先、公平规则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最擅长的技艺和张扬个性的才智及能力,使学生在现实生存发展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入学时,加大引导学生自信心建立的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战胜自我,建立自信,促使其潜能发挥到极致。要着力培养学生理性分析问题,理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自觉克服感情用事、情绪波动大的不足,使学生始终能站在自己人生的制高点来审视自己,增强自信,完善自我,满怀希望走向未来。

(4)加强职业引导,明确职业定位。民办高校要始终给学生强烈而全面的职业人目标定向,即高超的技术能力、尽职敬业的精神、组织和个人生涯发展的理念,从把紧入学门坎、感受示范精神、重视职业人生的导向作用等各个环节上加强职业人目标定向培养和培育工作;每一个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按照职业道德精神培养要求,使学生能尽早尽快体验职业生活,在体验中切实树立和培养起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在教学中应设置实践主导的课程模式,强化职业考核,做到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结合紧密,采取立体化的授课方式,实现教育课堂与现实职业世界的统一,实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自主性和进取心。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第4篇

1998年全国高校共录取108万人,录取率为34%;2012年全国高校共录取685万人,录取比例75%。全国高校大学生,无论从录取总数上,还是从录取比率上,都呈现出一种高速上升的趋势。中国教育已经逐渐从精英式教育大步迈进了大众式教育阶段,加之社会上存在的对于民办高校的偏见和不正确认识,更加剧了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环境的恶化。因此,正确帮助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当代民办高校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中国社会的就业形势,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找准职业目标,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的教育,探索多种培养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的途径。

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研究综述

“危机(如社会危机、家庭危机、疾病危机和成熟危机等)是突然出现的威胁和中断个体生活进程的事件。危机是造成人类社会和个体发展非连续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对于大学生危机教育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元,如大学生诚信危机教育;大学生心理危机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危机等。然而通过在中国知网上对“就业危机”及“教育”两个关键词的检索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于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可以得到以下两个结论:

1.中国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教育研究欠缺

当前中国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将大学生就业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但学界对大学生就业危机的研究则更多从大学生心理问题、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学生管理等角度出发。真正对于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培育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在大学生危机教育中,对于就业危机意识培育的研究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及理论引领下的多视角的实践探索更为薄弱。

2.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教育研究更为薄弱

民办高校与公办院校相比,无论是在经济投入、师资队伍、基础设施还是在学生素质上,都有着相当程度上的差距。其生存状况、社会地位以及发展轨迹更不能与公办高校相比。而民办高校大学生在专业知识结构、综合心理素质、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也有很大区别。加之社会上对于民办高校的偏见,更凸显出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的培育的重要意义。

当前河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的现状

河南省作为全国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成产大省,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着“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等问题和挑战。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4月24日,全国普通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 138所,其中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403所,河南省共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26所,当前河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1.毕业生基数大

根据教育部的《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我国201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历史的最高值,而河南省2013届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也将突破50万。而从黄河科技学院的毕业生总数上看,学校从2009年至2012年毕业生总数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2009年全校毕业生总数为5 930人,2012年毕业生总数为8 583人,增幅近44.74%。庞大的毕业生总数,进一步加剧了河南省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现状,同时转轨就业、青年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形势也愈演愈烈。

2.职业适应力低

和大多数公办院校相比,河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多是三本和专二阶段录取的学生。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特别是职业适应力上看,民办高校大学生大多存在底子薄、学习动力不足、有自卑情绪、等弱势。从黄河科技学院2012年针对往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报告上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校毕业生在对专业问题的阐释和知识面上较为欠缺,分别占据调研用人单位总数的32.99%;对学校外语水平非常满意比例最低所占的比例为仅为7.73%。

3.社会偏见依然存在

社会上对于民办教育的认识在短期内还不能达到相当程度的正确认知,民办高校的发展机制不健全,也让不少人对民办高校存在或多或少的认识偏见。如:民办高校大学生文化水平、思想素质及综合素质较差、很多就业岗位仅限公办高校、少数企业不接受毕业生民办教育学历等。社会上广泛存在的这种偏见,更加剧了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困难。

4.毕业生就业观的偏差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主要体现在就业困难上,而这种就业困难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很多毕业生不能清楚的认识当前国家的就业形势,特别是对于就业地区的环境、经济水平、工作条件等的差异认识不完整。对于自身职业目标的定位不准确,自我期望值过高都导致了大学生,特别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培养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的途径

培育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特别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是引导大学生顺利、充分就业的前提。从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培育的任务上来看,既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保持健康的心理,积极关注于那些潜在的威胁和隐患;又要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组织活动,强化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调适技能、就业竞争力、职业适应力等。因此,培养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的具体途径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1.利用好新媒体,加强政策信息服务

造成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一部分源自于大学生对于各类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的掌握不及时和理解偏差,因此培养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就是要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帮助大学生及时掌握并理解各类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在传统宣传途径如校报、就业信息网、校内电子屏、就业宣传栏、宣传条幅的基础之上,更要辅之以院系及学校两级咨询室、校内各团体组织官方微博、微信等现代科技信息手段。确保大学生了解、熟悉各类就业政策并能及时掌握各类就业信息,拓展工作方式和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寻找。

2.深化职业生涯教育,正确认识就业形势

当前国内就业形势复杂多变,培养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首先要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出发点,引导大学生自省式的对自我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知,了解自己是谁,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重要的是通过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充分结合自身的特点,对于眼前的机遇和制约点有清醒而又充分的认识,设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目标。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通过自我探索环节中的兴趣、性格、技能和价值观的学习全面了解自我,在职业探索的环节中进一步了解当前社会主流工作,如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地点、薪资福利、晋升空间等信息,帮助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认清国内就业环境的大趋势和最新动态。

3.丰富团学活动,提高就业指导针对性

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的有效载体。通过举办各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组织活动,不仅能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调整就业心态,增强职业适应力,更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举措。如开展简历制作大赛,求职体验征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我的青春故事”优秀毕业生访谈等活动,将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学”有效结合起来,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形式,吸引广大在校大学生积极投入其中,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让大学生在“做”中,“实践”中学,潜移默化的培养其就业危机意识。

4.加强创业教育,完善创业服务体系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第5篇

民办高校学生作为在校大学生中的一个庞大群体,他们在学校里除了面临着与普通院校大学生同样的在学习、人际交往、生活、恋爱、就业、人生规划等多方面的压力以外,与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相比,他们的心理问题与困惑还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

(一)集体心理意识中的自卑与无奈。近二十年来,我国民办教育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由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及社会对民办教育认识不足,民办教育的地位还没有得到应有的价值肯定和社会定位。长期以来,许多人对民办高校存有偏见,在人们的印象中,民办高校是与高收费、低标准、低质量连在一起的。而且民办高校的学生生源大多为高考的落榜生,许多学生之所以进入民办高校读书,是因为无法实现其到公办学院接受普通本科教育的无奈之举。再者,其毕业所获得的文凭只能是自考文凭和所在院校的结业证书(少数民办高校具有国家承认的正式本科学历文凭),在就业以及其它方面无法享受与公办普通院校大学生同等的待遇。因此,与那些重点公办院校大学生相比,民办高校学生在集体意识里存在粉自卑意识与无奈心理,似乎总比别人“矮了一截”。绝大多数学生在进人“。学院”后,虽有读大学的一份喜悦,更有一份“民办”的“羞怯”。此外,由于过多的学业挫折经历,导致一些在校生厌学情绪和自卑情结,进入民办高校的不少学生由于学业成绩不佳,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指责,人格和自尊心受到伤害,因而缺乏自信。他们把各种挫折,如学习困难、人际紧张归因于自己“无能”,觉得自己备受歧视,产生严重的自卑意识和逃避心理。

(二)个体心理意识中的自我矛盾与冲突。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大学阶段仍是个体走向心理成熟的阶段,也是个体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整的心理成熟过程。随着自我认识、自我体验的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得以提高。但由于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学生生源多来自职业高中或“高考落榜生”,他们在高中阶段的自我控制能力、心理家质及综合素质方面相对薄弱,在进人以自我管理为主的大学学习的环境后,学生们需要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照料自己的生活、组织自己的活动、解决自己的问题。虽然大学阶段个体心理已由高中阶段的急剧发展进入相对独立、相对稳定时期,但是每个大学生个体情况不尽一样,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情感与理性之间、友谊与爱情抉择之间,以及在个人一集体一社会三者关系处理之间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各种自我冲突与矛盾心理。少数学生的孤独、困惑、偏执、叛逆与反抗、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和恐惧等心理状态就是个体消极心理情绪的表现。而且由于社会对民办教育认同度与脚望值不高,就业空间有限,学业成绩不理想等,很容易引发民办高校学生的失落感,感到理想中的美好大学生活和对未来美好人生的懂憬与现实极不相符,导致他们心理冲突加剧,内心极度失衡,产生惭愧、畏缩、悲观等消极情感,从而进取心差、意志薄弱、自暴自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在冲突强烈、内心极不稳定的时候,极易转化为好争好斗方式,脾气基躁,动辄发怒,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挑衅闹事等,在民办高校中也不时地发生。

(三)专业心理愈识中的犹像与抵触。民办高等教育大多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担负着职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双重任务,是一种技术应用型的教育。民办高校因其广纳生源,学校开设的专业必须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结合。因此,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是民办高校的特色和要求,强调对学生进行专业性和实践操作性培养是民办高校教学的重点。不少学生虽然报考了某个专业,但专业思想不强,对实践教学环节难以适应,对专业有犹豫和抵触心理。不少学生认为自己未来是“蓝领”阶层,把职业技术教育同未来的“做工”命运联系在一起,与自己理想中的高薪与“白领”相距甚远,从而丧失了信心,在学习中产生了不愉快的心理,从而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另外,不少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定位不准确,不少学生往往将自己的学习内容同普通高校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比较,认为民办高校的教育不如公办高校学生所学的内容丰富,从而断定民办高校教育比不上公办高校的教育。这些专业心理意识中的犹豫与抵触,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动机水平较低,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存在“学好学坏无所谓、得过且过”的思想,违规违纪,迟到旷课现象较为普遍。对于民办高校的学生来说,另外还存在着很多方面的表层的或深层的、简单的或复杂的心理问题。因此,民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充分认识到其特殊性,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二、加强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措施

对于民办高校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来说,最主要的是满足学生的被理解、被尊重、被肯定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实现和体现自身价值,鼓励他们张扬个性、扬长补短、学有所长、立志成才,引导他们建立开放、独立、合作、进取的现代道德价值观念和人格体系。

(一)加强综合索质培养,注宜职业心理教育。首先,要注重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技能培养。在我国已确定的高教体系结构中,民办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其本质是针对在某项职业中的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培养、训练的专门教育,因此要求学生理解高职人才的基本特点,从心理上接受从事在本专业生产一线技术岗位的职业定位,在校学习期间就强化和努力培养自己职业道德和职业心理素质,如吃苦耐劳、工作踏实、责任心强、竟争意识、合作意识、协调意识等心理能力。除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之外,要求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心理素质和能力。因此,要抓住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未来求职与发展搭建起多元化选择、多元化方向的择业与心理适应的桥梁。其次,民办高校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一般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基础之上,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在于开发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内容。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以“培养学生职业心理(职业需要、职业兴趣、职业理想、职业能力等),提高职业与个性匹配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心理学》、《大学生职业指导》、《创业与创造性人才培养》等教材、课程为心理健康教学内容的载体,以消除民办高校学生消极心态这一具体任务为突破口。因此,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当针对学生的未来就业前景,围绕学生积极心态的培养而展开,培养学生职业心理以适应未来职业生涯。

(二)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健全心理健康管理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做到不孤立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外,要真正成为新时期教书育人的新形式,也势必要依托行政机制,才能建立起一整套的健全的心理健康管理教育体系。l、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和健全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负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规划,制定计划并组织实施,提供物资保障,对心理健康工作进行检查与评估,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协调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有关部门的关系,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其他工作的相互协调。2、完善心理咨询中心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下设院系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以及楼栋心理辅导室。对学生宜传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开设系列讲座、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建立和维护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等。3、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三级网络。建立校级心理健康机构、院系级心理健康组织、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小组的三级网络。一级网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其所属专兼职教师队伍,主要协调和组织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科研、辅导、咨询工作。二级网络为各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干部、班主任(辅导员)、一线教师,主要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的领导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必要的服务。三级网络为成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以及在各班级设立的心理健康联络员,主要是给予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并将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情况及时地向所在院系统学校的心理保健机构与组织反映,避免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恶性事件的发生。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第6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 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李利荣(1978- ),男,广西桂林人,南宁学院,讲师、国家二级创业咨询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广西 南宁 530200)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095-02

近些年来,随着民办教育的大力发展,民办高校学生这一群体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民办高校的资金、规模、生源等问题而不是如何去提升民办教育的教学管理质量等问题。显然,民办高校在应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上显得有些能力不足,这也是为什么民办高校的许多学生学习时目标不明确、生活中自信心不足、毕业就业时竞争力不够的原因之一。国家已越来越重视对民办教育的大力发展,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大局,把育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发挥民办教育在教育事业发展中改革的重要增长点和重要力量的积极作用。如何让民办高校的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能够以正常、积极的心理状态去适应现代社会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环境,已成为当代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1.自我意识强,抗挫能力差。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父母视其为掌上明珠,采用的教育方式方法往往是从完全满足子女的一切需要出发,在这种观念的教育下,自然就造成了学生们普遍自我意识比较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一种对人对事的包容性,所以,当他们一旦在生活和学习中受到挫折的时候,就会产生诸多消极的情绪。他们认为在家里从来都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从来没有受到这种情况和待遇,对身边的人和事表现得总是难以接受,于是就会做出一些偏激的事情,有些同学干脆就抱着“一切都无所谓”的态度。

2.学习兴趣不高,目标不明确。民办高校在招生时受生源的影响,学生素质较差。学生在初、高中时本身对于学习兴趣不高,已经习惯了我行我素,他们不会过多地关注班级、学校的活动,没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这就造成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社交能力欠缺等。他们也没有花过多的心思在学习上,在学习中也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学和考核,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像是挤牙膏一样,挤一下学一下,一切都依赖于教师的主动。也是因为这种学习上的茫然,他们内心里不知道自己应该要做些什么,该如何去做,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于是他们真正遇到事情的时候,不知所措,没有方向,没有自信。

3.功利性强,缺乏感恩之心。由于学生正处于十七八岁的花季年龄,不少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在现在各种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下,特别是在电视、电影、网络等一些娱乐媒体的误导下,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普遍存在追求功利主义、金钱主义和享受主义等不良思想,再加上现在的父母都是持保证了孩子的经济就可以保证孩子学习的思想观念,造成学生过多在乎自己的感觉,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认为身边的一切人对自己好都是应该的,一切都应该按自己的想法去进行。为此,他们不懂得如何去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社会,什么事情都讲究客观原因,从来不会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寻找自身的不足,而再加上又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显得比较迷茫,完全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并且有时候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去考虑事情的利弊和后果,容易酿成大错。

4.内心浮躁,缺乏定性。现在的父母都不太愿意让孩子吃苦,除了学习以外不太愿意让孩子去亲身体验身边的事物,很多学生从小就受家庭的宠溺,很少能坚持独立地去完成一件事情,为此,造成了他们对事物的专注度不够,遇到问题容易放弃,这也是学生定不下心来持之以恒地去学习的原因之一。由于从小就没有什么压力,他们也就没有强烈的学习目标,对事物的兴趣度不够,来到学校很多时候心思是放在如何让自己更加享受之上,这也使得他们很难安静下来潜心思考,无法进行自我反省,特别是急于要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往往难以驾驭自己的情绪,表现得非常浮躁、不耐烦。

5.精神空虚,沉迷于网络。由于从小目标不明确,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应该去做些什么,为此,很多民办高校学生存在没有信念、没有寄托、精神颓萎、内心空虚的现象。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常常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持无所谓的态度,不关注自己的未来,往往选择逃避现实,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找快乐和成就。由于民办高校比较宽松自由的教学管理环境,使得他们更加沉湎于网络的各种虚拟游戏和海阔天空的闲聊之中而不能自拔。

6.性生理趋于成熟,心理健康意识差。由于大学生已进入青年中期,性生理基本上已经成熟,性的潜意识逐渐增强,对于性知识的渴求也显得强烈,他们渴望与异朋友,但是诸多民办高校对于学生在性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视还不够,使得学生对自身的性健康和与异往过程中产生的性问题等不知道如何解决,于是常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紧张、恐惧、羞涩,甚至不正确的行为。这些情绪的产生会直接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有的甚至发展为精神疾病。

二、影响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社会因素。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民办高校的教育水平不如公办高校教育水平高,还有的人认为民办高校的学生就不如公办高校学生的素质那样好,这些看法已经让大部分人对民办教育形成了一种定式的思维。虽然国家也不断出台政策,提出民办高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一样享有同等的待遇,但实际的学习和就业过程中,仍然有许多用人单位会设有一道门槛将民办大学的学生拒之门外。这种社会的不公平对待,使得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内心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

2.学校因素。由于民办高校起步相对较晚,在教育管理各方面与一些普通高校相比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定位和配套机制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我国的许多民办高校没有设立一支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导致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在思想矛盾上的了解和认识不够,为此也就不能及时地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去解决学生思想上、心态上存在的问题。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也有很多民办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开展得不够深入和全面,很多也是流于形式和表面化,诸多不足都会让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方面获益有限。

3.家庭因素。许多民办高校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物质条件也比较优越,而很多父母的教育理念就是只要孩子好好学习,其他的事情可以一律不做,子女需要什么都可以让他们得到满足。也是因为这些家长长期对学生们的溺爱,使得现在的学生内心里不仅形成了较强的优越感,而且还普遍缺乏感恩意识,做什么事情常常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学校、教师、同学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行为上也是我行我素。

4.自身因素。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生理发育已基本趋于成熟,心理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候的他们,对于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还飘忽不定,在他们的意识中时刻都呈现着自相矛盾的状况,也是他们这种不稳定的心理状态,让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并由此可能会导致其产生心理偏差和行为上的不成熟。

三、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想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行之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最基本的保证。这就需要民办高校首先要高度重视并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分析和把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并为开展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帮助解决教师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从制度等各个环节上保证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真正让学生有更好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2.加强心理健康咨询教育的队伍建设。要充分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从学生骨干、班主任到院系的快速危机反应机制非常重要。首先,要组成一支专门的心理咨询师队伍,并由专业的心理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和咨询工作,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其次,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增强辅导员队伍的心理健康辅导能力。因为辅导员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他们对学生有着较强的影响力,让他们掌握了一定心理知识,不仅能扮演、担任起心理教师的角色,而且也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惑并予以疏导。再者,可以在同学中建立起自我与相互管理的体系,即培训一批学生骨干,充分发挥学生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

3.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课程。我们应该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际状况出发,制定出相应的教育目标体系,并编写出相应的教材和学习指导书。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不同阶段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预防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心理情景训练与自我教育的教学环节,让他们通过这种情景性的亲身体验去感悟自己的心理变化,帮助他们清楚地认识自我身心的特点。对于课程体系的建设,可以把专业学科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各项活动课程的教育教学相结合起来,通过这种课程的相结合、相渗透教学,让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各学科教学中得以体现。除了这些课堂教学,也可以以班会或各种主题活动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活动,使学生能够及时认识平时经常会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并能找到相应的调控方法,从而及时地让自己的心理压力得以释放;再者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报刊、墙报专栏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通过这种多渠道的宣传,让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得以提高;最后通过举办一些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报告会等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从而达到全面带动大学生身心素质发展和提升的目标。

4.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开设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是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等心理问题的重要渠道。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通过专业心理健康咨询人员与学生面对面的对话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心理辅导工作;可以采用信件或者手机短信等保密性相对比较强的方式进行咨询工作,同时也可以开通网上咨询,利用现在发达的QQ聊天或者微信等,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从而对学生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

5.适时进行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挫折在人的一生中都是不可避免的,每个学生都会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但是现在的大学生由于从小生活条件优越,他们对挫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也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往往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表现得惊慌失措,有时会感到痛苦绝望,甚至有些同学还会有轻生的念头,无视生命的重要。我们可以通过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讲座、报告或者演讲比赛等方式,让学生能够正确面对挫折,能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样,当学生遇到挫折时,就会表现得更加坚强,就会把挫折当作进步的阶石、成功的起点,从而不断让自己克服困难,不断突破自我。也只有让大学生通过自己不断地承受和克服所遇到的各种挫折和困难,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发挥潜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6.加大社会的关心度。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们应该从观念上改变民办高校不如公办高校的定向思维,同时在学生教育投入和学生就业过程中要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多给他们一些支持与肯定,使他们能和公办高校的大学生一样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民办教育的大力发展,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也越来越庞大,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是大学生的个人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这就需要我们民办高校的管理者重视民办大学生现在的心理现状,并能够积极地探索出应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积极地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多渠道、多方式了解与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能够及时地通过各种方法得以释放,从而能够让他们时刻保持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健康心理。只有具备这种健康心理,学生才会树立起他们应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会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与能力,才能以良好的形象走出校园,努力地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与力量。

[参考文献]

[1]汤溶溶.民办高校大学自卑心理成因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1).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第7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政策研究

        0 引言

        民办高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高等教育学校。民办高等教育重新恢复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目前的民办高校应该包括民办学院、独立学院和对外合作办学等形式。截止2006年底官方统计,我国共有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278所,独立学院318所,两类在校学生达到280.5万人,其中独立设置民办本科院校28所(现有40所)[1]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近20年的发展,对于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步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办学过程中因为它特有的性质和民办高校学生特有的特点,也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这给民办高校的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 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一个逐步被认识,被重视的发展过程,对于民办高校起步更晚,也有了较大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目前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具体如下:

        1.1 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和力度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普通高校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民办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却晚了近10年,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而且不平衡,不少学校至今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已经开展的民办高校许多是凭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个人努力在推动,缺乏相关支持,使得心理健康工作难以提高质量。

        1.2 心理健康保障机制缺乏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据调查,绝大数民办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相应的保障条件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效果不佳。

        1.2.1 重视程度不够,即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心理健康工作的目标是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优化个性品质,增强适应能力,促进人格的发展,这项工作对高等教育目标能否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但是,目前的民办高校仍有一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加油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误解,尤其是在经费支持上,在调查问卷中发现没有一个民办高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经费支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最底层,认为只要做到学生不出大事就好,比如:跳楼等自杀事件。更多的经费花在实验室的建设,多媒体的建设,心理健康咨询室简陋,基本上没有心理测试的软硬件,即使有也比较落后,得不到更新。

        1.2.2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规范管理,体制不顺,人员流失严重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管理机制、从业人员的编制、待遇、职称评审等保障机制都提出了要求,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待遇是个重要的方面[2]。但在有心理咨询室的民办高校中,机构设置比较紊乱,归属不清楚,在调查的20所民办高校中,12所有心理咨询室,7所归在学务处或者在团委,3所在共科部,其他2所挂在其他部门,基本上都是行政人员编制,不利于工作人员的职称晋升,专职人员很难在现有岗位上寻求发展,兼职人员待遇往往得不到落实,大部分人员工作量大但报酬低,目前心理健康教师处于一个不良的环境中。还有些民办高校根本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1.2.3 心理咨询教师缺乏 国外高校一般每2000名学生就拥有1名心理教育专职工作人员,美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比例是1:1500,而我国高校通常的比例是:1:10000,对于我国的民办高校连1:10000都达不到[2],在调查的20所民办高校中,50%没有专职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此外兼职的人员均由辅导员来担任,因此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出现用德育的工作方法代替心理咨询治疗方法,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德育教育。

        同时,心理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技能,对心理疾病相关因素有深入的了解,在欧美国家,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都是硕士生或者是博士生,在我国,从业人员按照要求也必须是具有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方法。而多数民办高校心理教育人员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心理学,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专门培训,即使培训,目前的培训工作也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要求,培训时间长短不一,缺乏实习和督导,培训机构鱼目混珠。甚至有些根本都没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的知识,对心理测试技术和心理辅导方法不熟,也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学历低。因此教育的专业化是影响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

        1.3 缺乏心理素质教学的开展 心理学课程是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心理学课程能普及学生的心理学知识,增强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自觉意识,正确认识现实中的挫折,及时调整心态,而在我国90%的民办高校根本就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至于定期举办心理学专题的讲座更是寥寥无几,有个别民办高校开设了心理学课程,但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在教学方法上,所采用的也只是课堂灌输,有针对性的活动开展的还不够,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尚未得到普及,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较差。

        1.4 机构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而在民办高校各个部门人员都比较精简,所以部门职责比较明确,而且传统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事情,缺乏全员育人意识,往往其他部门都这项工作了解不多;而且咨询中心和各个院系之间配合也不够,缺乏有效的沟通,信息不能得到很好的反馈,互相掌握的一手资料不能提供对方参考,也就是没有很好的衔接,无法及时纠正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5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欠灵活 面向学生的发展性辅导还未开展,目前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主要以个别辅导为主,职业辅导主要以提供就业信息为主,丰富多彩的团体心理辅导、训练等活动开展的很少,职业心理辅导不普及。而团体合作的精神和技能是大学生成长所必需的。综合来看,目前民办高校面向全校学生的发展性辅导还处在发展初期,而且由于人手和专业的限制,使现有的辅导工作仅仅处在表面上,不深入。

        心理健康工作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生命线,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公办高校一样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所以必须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策略,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2 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研究

        对于任何性质的学校来说,政策资源将是最大的资源,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民办高校将不会有今天的发展规模,政府出台了系列法规支持民办高校,有1982年的修订的宪法中规定允许社会力量办学;有1987年的《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规定》,有1993年的《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有1997年《社会力量办学条例》,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2004年《民办那教育促进法实施条列》[3],在这些法规和政策的指导下,民办高等教育也一步一步走向规范化和法规化。关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需要政府的支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改善从业人员待遇低,职称评审无保障的局面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管理机制、从业人员的编制待遇、职称评审保障机制提出了要求,涉及到人、才、物等方面,尤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待遇提到重中之重的位置。而心理健康教师的流失主要也是待遇和职称方面无法得到保障。对民办高校来说,现在还没有针对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条款,更无法确保教师的质量和心理工作开展的效果。所以必须通过相应的政策完善各种保障机制,才能提高心理工作者的积极性,促进民办高校心理健康的有序发展。

        2.2 改善教师待遇不公局面 在《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明确规定民办高校与公办教师享有同等权利,不过,由于对民办高校教师在任职、辞职、免职、处罚条件等方面没有细化,使得民办教师在医保、住房、职称评审等方面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2.3 改变招生不公,学生待遇不公局面 在我国行政法规明文规定,所有教育机构均有享有招生自主权。但是在统一招生考试录取中,公立院校优先、民办高校最后录取原则[4],现在的民办高校基本上都是三本院校,按照录取的顺序,一本、二本录取后才开始三本,使得民办高校的招生质量受限,恶性循环,民办高校培养的学生永远跟不上公办学院的学生质量,无形中就会增加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发展。所以应贯彻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则,在招生、教学、行政管理和发放毕业证等方面均享用平等权利,尤其应改革招生制度,允许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平等的参与不同层级的招生,改善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5]。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民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在升学、就业、社会待遇以及参加先进评选等方面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同等权利”。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从毕业生毕业证书的实效性、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奖学金等方面可以看出有差距。

        2.4 加强监督环节的政策落实 民办高校培养的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成才,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强化对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定期派专员深入各个民办高校了解情况,可以督促作用,同时,将民办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况作为下阶段各个民办高校招生规模的参考依据,建立评估体系。

        2.5 建立心理健康督导制度和资格认定制度 督导制是由专业人事组成督导小组,定期到各个民办高校现场督导、组织专业研讨制度,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遇到难以解答的问题时候,可以与督导组联系,得到指导。

        资格认证可以由教育部门规定考试科目,制定考试大纲,具备较高专业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的人员才能取得资格,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此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6]。

参考文献:

[1]金劲彪.民办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7).

[2]廖迎春,周爱云,曾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力原因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

[3]卢彩晨,邬大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回顾与前瞻[j]教育发展研究.2007(3b).

[4]张胜利,曾文.浅析教育与公平与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2007(9).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第8篇

省委、省政府制定,并经省十届人大五次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作出决议的《**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指出,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性、技能型人才,形成与构建“海西”九大支撑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这一宏伟目标如何实现?今年民盟省委会联合省中华职教社立项,并征得省教育厅同意支持,对《**省高等职业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专题开展调研。

课题组由民盟省委会专家组组织民盟、职教社七名教育系统高职称的人员组成。自6月至10月,在福州、厦门及内陆地区,选择不同类别院校展开调查研究工作。调研采取搜集资料,问卷调查,深入重点院校考察座谈,了解师生及社会、家长反映等形式。然后课题组组织学习了职教法律法规和中央政策,进行数据统计、多次讨论研究。调研中,我们均以派、职教社成员身份进行,力求深入实际,“问实事、讲实话、摸实情、求良策”,讲究实效。 经过各方面努力及调查的各院校积极配合,已经基本完成课题任务,现将我们调研情况,认识建议报告如下。

一、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是在贯彻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三改一补”发展高职的方针,特别是在1999年教育部、国家计委提出“六车道”一起办高职的一片热潮中发展起来的。但**起步要比浙江、广东迟三年,20xx年我们才开始运作起步,此时教育部已开始调控。因此,**高职教育存在外部环境和内部实力问题,也可谓“先天不足”。 短短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走出了20世纪90年代的低谷,迅速从14所发展到如今的53所(其中公办31所,民办22所),尚有2所公办未备案。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体系的半壁江山,发展形势可谓相当喜人。

根据近三年高职院校招生数统计已达17.53万人,且呈逐年增多趋势。省教育厅提供50所高职院校资料(其中公办33所,民办17所)统计分析:专任教师总数已达9040人,公办校均专任教师数为211人,民办校均123人,公办比民办校均专任教师多出70.9%,明显优于民办。专任教师学历结构:研究生公办校占10.34%(民办为 15.95%);本科公办占84.39%(民办为80%);专科以下公办占5.27%(民办4.1%)。教师职务职称结构:公办高级占25.91%(民办23.54%);中级公办占33.49%(民办占19.58);初级公办占29.74%(民办占42.07%)。以上显示高职专任教师学历,职务结构均不尽合理。

又据我们调研涉及26所高职院校,其中收回17所(公办11所,民办6所),自报完整统一的“补充调查表”统计:高职院校平均校园占地396.75亩(最大占1200亩,最小占147.18亩),公办校均占地369.4亩(民办校均446.9亩),17所院校平均建筑面积为9.78万㎡(最多有20万㎡,最少仅3.5万㎡)公办明显高于民办。从自报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数比例来看,17所平均占43%,最高已占70%,最小仅占7.0%,公办校双师型教师比例明显强于民办校。以填报的在校学生数分析,公办在校生平均数为4972人(民办校3273人);师生比例分类,公办校平均为1:24,民办校为1:26.4。再从自报毕业生就业率比较,17所高职院校平均为93.9%(其中公办94.7%,民办92.4%),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最高达99.6%,最低仅有81.16%。 调查的17所高职院校年生均学费平均为5975元(最高8000元,最低4800元),公办平均是5530元,民办6717元,民办收缴学费明显高于公办。我们调查的高职院校中有银行贷款的已占52.9%,银行贷款最高已达1.25亿元,最少的71.4万元,个别院校银行贷款已成沉重的负担。

在我们调研涉及的院校中,也有办学条件、规模质量、效益比较好,对经济社会贡献较大的高职院校,如**交通职院、福州职院、省水利水电职院、厦门城市职院以及民办的厦门华厦职业学院等。尤其是**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具有近代官办百多年高等实业**船政学堂,深厚文化底蕴和明确办学理念,是20xx年以前,**唯一被教育部批准成立并选入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建设计划”的立项建设单位,其办学综合水平在**居领先地位,选为**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的执行主席单位。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综合水平以优秀等级已获通过了教育部评估,现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单位,**高职教育研究会长单位。**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迁入内陆永安市已五十余年,是省水利厅公办的行业高等职院,虽然占地仅209亩,但以其品牌的水利水电工程及部级发电电机维护精品课程和“立足行业,面向社会,服务地方”办学理念,注重实训,培养出的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几乎供不应求,对区域经济社会作出重大贡献。民办的厦门 华厦职业学院,深刻认识到办学指导思想是民办高职成败的关键,也是我省民办院校少数能正确处理好投资者与教管者关系,注重内涵建设,“以生为本,服务就业”做得比较突出的民办高职院校。

上述状况说明:近几年在各级党政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并努力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规模是应当肯定的,质量也有一定提高,而且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经验,创新特色更是值得进一步总结推广的。但是,发展中也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这是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正视克服的。 去年省教育厅组织教育专家组对**电力职院,泉州华光、中营,省信息职院,福州职院,**水利电力职院和厦门海洋职院等七所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预评估”,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评估方案”标准测评,结果具备和基本具备部评条件的仅2所,必须抓紧整改的占5所。为此,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要求各院校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抓紧整改。 从我们调研涉及的院校了解,主要是对高职教育认识还不到位,政策不落实,普遍反映办学经费来源不畅,投资不足,已严重制约着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特别是行业办校和欠发达设区市办校,投资更不落实,发展困难。部分民办院校反映更为强烈,要求公平对待,纳入政府扶持、引导、服务。从我们调研情况来看,不少新办高职院校困难甚多,呈现“后天乏力”现象,不容乐观。总之,办学理念、目标、质量与加快“海西”建设发展,产业人才支撑,还有相当距离,必须引起进一步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提升、运作的。

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存在问题:

通过调研,对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分析,我们认为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一)对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定位、作用认识尚不到位,紧迫感不足: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20xx)。全国28省市都先后已经召开“职教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制定了“贯彻落实的实施办法”。然而,我们**虽亦积极筹备,几易其稿,但至今省政府尚未召开会议全面动员部署贯彻,及时出台实施办法和具体政策性措施。这对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新办的高职院校,如何抓紧科学论证,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明确目标定位与特色,注重内涵自身建设,影响很大。

省委早已明确指出,加快**“海西”建设与发展,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供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性,技能型人才支撑产业体系。“海西”战略决策,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又好又快发展。时代要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赋予了**职教事业的责任定位和极大的战略意义,以及重要性、紧迫性。 三教统筹,协调发展,职业教育战略重点,需要媒体舆论的正确导向,引导社会、家长,以及青少年学子如何认识职业教育与个人谋生就业志向,这是高、中级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社会基础,但目前还宣传不力。

(二)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引导、管理、服务、扶持尚不到位,具体化不足:

按中央要求,职业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如何理解,细化职责,明确责任,建立必要的考核机制,相互监督,目前尚未形成可操作的制度。高等职业教育建设与发展,政策性强,涉及部门行业多,事关重大民生就业和社会关心热点。如何做强做大,又好又快发展,这是各级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必须认真研究,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以改革创新精神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有关实际问题的更好解决。根据调研中反映,目前存在的以下问题,有待具体办法解决。

办学理念不够清晰,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内涵建设不够重视;有的院校领导班子尚未配齐配强,协作决策能力尚弱;土地置换、供地建设、融资渠道协调不够,资金投入缺口较大;校企之间的互动平台、利益协调、合作互补有待加强,校企、工学、产学研结合合作亟待具体政策和运作机制建立;区域、行业界线障碍,教育资源整合运作力度不大;有的院校基础建设存在重复、浪费现象,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亟待列入议事日程,加以落实;建立高职院校职称独立系列评审制度,消除专兼职、双师型教师准入障碍有待努力;职业教育“双认证”制的就业渠道亟待疏通,就业准入制度需要规范加强;根据**实际和“海西”发展需求,需要合理调控高职发展规模,尽快制定本省高职院校独立体系,评估标准;专业设置需要调整、教学内容亟待改革,重点及精品专业需要大力扶持建设;招生市场需要进一步规范,有待实行灵活指导性指标,并需要研究建立普通、职教同等学历学生合理交流、互动及高中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机制等。

(三)高职院校自身建设滞后,严重影响实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调研涉及的高职院校,虽然还不够普遍,但各种类别院校选择还是注意到了,因此,具有代表性。我们发现外部环境条件制约因素,固然是主要的,但院校自身发展不平衡,也存在不少不利因素,这是不容忽视的,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转变教育思想理念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服务“海西”,明确目标作用,准确定位不足;正确处理好外延扩展与内涵建设,摆正规模、质量、效益关系缺乏力度,有的甚至盲目圈地扩展基建,靠银行贷款负债经营;新办院校班子建设滞后,决策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不足;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素质和专业适应能力教育不够,学校教育管理不强;教师培养乏力,双师型欠缺,未形成专兼职实力队伍;有的专业设置不能量力而行,存在文、理科倒挂,工科成本高无力设置的现象,“万金油”专业,教材难以规范,社会就业难;校内实验、教学设施差,技能操作难以实施,校企关系松散,实习效果欠佳,严重影响职业教育本质与毕业生就业;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重视不够,疏于规范管理;少数院校出现官场化、企业化趋向,作风浮躁,甚至弄虚作假,治学不严。凡此种种现象,我们认为院校主管单位重视不够,监管不力,教育行政部门督导不足。

(四)民办高职院校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

民办高职院校已占22所,是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调研中普遍反映,民办院校不同程度存在下列问题与困难:

公平待遇问题反映普遍:在政治、双重主管、税费、供地、融资、经费补助、教职人员待遇、保障等方面要求与公办院校相对公平的待遇;如何正确理顺举办者(投资者)与学校产权、管理者的利益关系及经费使用、分配原则有的尚不落实;民办院校树立正确办学理念,明确公益性质,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个别尚不明确;慎重处理好外延发展与内涵建设,正确处理规模、质量、效益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强化优势特色加强内涵与师资、教管队伍建设,培植品牌专业,提高就业率和社会公认度,有待强化;教师权益保障及寻求合理的职称评定新办法,稳定专兼职教师队伍亟待努力;个别民办院校尚存在短期行为,追逐营利,盲目圈地建设而又实力不足的不良倾向,必须高度重视引导督促纠正。

三、对策与建议

我国职教先驱黄炎培先生八十多年前就倡导并践行了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作为职业教育的宗旨,“脑手并用,双手万能”是职教本质要求和培养途径等,至今乃不失其指导,仿效之意义。

世界公认制造业品牌“德国制造”,实是得益于德国至今还是世界“职业教育帝国”。朱鎔基总理在位时,曾研究过世界职业教育四大模式,并崇尚于德国双轨制工学模式。我国有识之士,前仆后继,一直在探索着职业教育强国之路。20xx年,在国务院《决定》中明确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同时中央近年来制定,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着力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这充分说明,中央对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选择和定位、决心。最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等原则要求又写入胡总书记的十七大报告。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既指明了方向,又制定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的责任、任务,就是全面理解、坚决执行中央的决策,结合**实际,尽快把**自己的高、中等职业教育的事办实办好,做强做大,服务“海西”,促进海西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鉴于调研情况及上述认识,我们谨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一)建议省政府尽快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认真总结五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与问题的基础上,全面动员、部署今后五年职教发展规划,并制定出台具有“海西”特色的具体化“贯彻意见”和“实施办法”。针对性地引导、协调、统筹解决一些带普遍性、紧迫性的职教问题。

(二)建议省委宣传部、省委教工委、省教育厅,根据中央和十七大精神,研究制定“职教宣传大纲”及方案,大造媒体舆论,引导正确导向。安排省电视台、省教育电视台、省广播电台及主要报纸刊物,增设专栏、节目,大力宣传中央决策与我省职教发展经验典型,使社会、学校、企业、家长形成共识,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选择就学、就业志向,促进教育公平,社会稳定,人人关注民生和就业。

(三)建议省政府强化省、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把高等职业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议事计划”和“议事规则”,明确责任分工。建议“联席会议”原由教育厅局主持改为由省、市分管的省、市长担任,提升“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能力,增强职教“联席会议”的地位作用,为我省高、中级职业教育发展,多办实事好事。

(四)建议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调整力量,明确分工,加强协调,真正体现“三教统筹”,突出“职业教育战略地位”,围绕 “海西职业教育做强做大,又好又快发展”的发展战略目标,进一步当好参谋,用好职权,公开政务,引入竞争机制,强化对高等职教院校的服务意识与督导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