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方向教育

新方向教育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05 16:20:56

新方向教育

新方向教育第1篇

摘 要 本文根据我国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历史发展使命,提出高校体育教育应顺应国民要求,明确地规范教育中各要素和环节的调配,及时进行改革,使之与社会体育及竞技体育相结轨,在社会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并达到强身健体,提高国民总体身体素质,在21世纪形成新的体育发展模式。

关键词 高校体育 体育教育 发展方向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从传统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三基教育”到结合心理、生物、社会等因素形成的“三维体育观”,注重体育教育在社会,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功能,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既保证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促使其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此乃21世纪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的方向和目标。

一、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体育教育思想的转变,从“唯生物体育观”到“三维体育观”

我国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过去几年里,我国传统的体育教育就是简单以传授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简称“三基”)为教学目标,这种体育教学思想否定并排斥了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也武断地否定了体育的娱乐性,形成体育教育的僵硬和机械化,单纯地追求传授运动技能。这种“唯生物体育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弊端,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体育逐渐形成一种专业文化,不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是与人们的生活相结合,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致使在运动过程中得到心理和生理的愉悦和满足,形成了包括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相合的“三维体育观”。三维体育观是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注重体育教育在心理、社会和文化等方而的功能,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新产物,新教育观。因此,高校体育教育思要想在新世纪新时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就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观念,实现“唯生物体育观”向“二维体育观”的转变,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也要挖掘和发展学生单体个性,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教师的主导性转向学生的主体性

顾名思义,体育教学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参加身体练习和各项运动而达到教育目的的教学形式。它要求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并相互融合,共同达到教学目的。然而,实际上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多处于主导地位,过分地强调了教和学,而对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心态、特性,考虑不足。因此,为了发展现代体育教学,倡导素质教育思想,高校体育的教学模式应从教师的主导性转向学生的主体性。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更多地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优化课程结构,“快乐体育”为先锋

首先,要从思想和形式上变更传统的教学模式,弱化老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倡导一种快乐的,师生易接受且能共同得到发展,达到教学目的的开放式、探究式教学,使体育课程变得丰富而生动。学生在其中不仅能强身健体,也能获得感官上的愉悦,发挥自己的特性。新型的快乐教学中,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性,可以根据性格,喜好,特长等选择喜欢的课程内容、任课教师、上课时间,营造与众不同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老师深度了解学生后,因材施教,使之在体育上有更明确的选择,塑造其终身喜爱的体育锻炼项目。

其次,要从优化课程结构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教师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终生受益的体育锻炼方式;在教材结构上,加深学生科学锻炼的意识,优化健身知识,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学生给予不同的理念和教学,倡导实践和理论的完美结合。

二、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目标

现今高校体育教育的战略发展必须要从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体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出发,从高校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内在规律出发,实现最终的高校体育现代化,保持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先进性和特色性。

一是要在体育设施的配置上要达到先进水平。在选择体育器材上,尽量选用先进的能和学生的需求相结合的器材,在学校相应的设施配套和管理上要达到高层次高水准,从整体上转变体育观念。高校体育设施现代化所需的资金方面,需要高校积极开展不同意义的活动争取当地政府和企业的赞助,说服并获得支持,逐步完善高校的训练环境。

二是注重培养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和岗位意识,增强体育教师的整体教学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加强技能知识的提升,使教师们在认识和教学上皆达到一个新的高水准的层面。

三是体育完善并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重视体育课的数量,更要注重其教学质量,结合学生自身的素质,使之学有专长,既能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又能提高学生的整体体育意识和水平,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整体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时期,我们必须转变体育教学思想,摒弃之前那种保守的指导思想、内容、模式、评价体系,建立一套新型的能适应新时期发展的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具有迫切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萍.关于体育教学方法创新问题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1).

新方向教育第2篇

建国60年来,我国的特殊教育走过了一条不寻常之路,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之际,重新审视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讨其发展方向,必将有益于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

一我国高等特殊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转变导致课程设置目标和方向模糊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师范教育格局也随之改变,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原本的培养目标由为中等特殊师范院校积极培育师资团队向为特殊学校直接培育师资团队转变[1]。原有的课程设置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使课程设置的目标和方向变得模糊。这种根本性变化对于以往局限于接受一般性特殊教育及心理教育,却很少接受基础性课程,如数学、语文等学科性较强的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则很难胜任特殊学校中教师的工作。

曾经分配到特殊小学负责教学的毕业生业已无法驾驭中学的课程,更何谈现今那些专业对口的大学生。教学实践也表明,更多的特殊学校更愿意选择专业对口的大学生,如数学、语文、计算机等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而缺少专业课程知识和能力的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现实的就业对抗中已显得形单影孤[2]。

2课程孤立发展,内容落后,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特殊教育专业各种新理论不断发展,但高校对特殊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则相对落后,更缺少积极地更新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致使高校教师无法按照课程的发展尽快地调整教学战略。我们在对国内几所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师生进行相关调查时表明:40%的学生认为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比较落后,导致很多学生丧失对学习的积极性;而25%的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却认为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学科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并无太大作用。这说明在校期间,高校学生用自己的宝贵时间配合教师演绎着陈旧的知识理论的学习,而毕业后在工作中,继续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的理论,毋庸置疑这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浪费。

此外,在高等特殊教育专业中,教师所授课程内容相对单一,陈述方式陈旧,对课程之间的关联把握粗糙,重复讲授现象严重,严重阻碍学生的逻辑形成和思维发展。

3课程结构不合理,影响学习效果

目前,高等特殊教育专业中,必修课占据比例相对较大,选修课程则较小,且类型也很少,总的呈现出一种选修课教学流于形式的趋势,学生少有选修课的挑选,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使其内在潜力难以挖掘。

理论课与实践课分配不科学。往往是理论课占据大多数学时,实践课则占时较少[3-4]。即使是实习,一般也就占用总课程时间的10%,且实习多在毕业前夕进行,这让几乎完成全部理论学习的学生何以在学习理论时与实践结合?理论学习的效能难以提高和发挥,故常导致知识遗忘,在实习中表现为大量查阅书籍和咨询老师等现象。一旦其走上工作岗位,仍需花大量时间重新学习、摸索和探究,大量的重新学习,这不但降低其自信,更使其在工作中出现急躁、焦虑的情绪,影响其工作质量。

4强调课程质量,忽视学生个人发展

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特殊教育工作者,但在其培养过程中,往往过重强调专业课程质量,重视其是否符合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培养要求以及是否具备教师的素质,忽视了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例如,在高校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课程安排较少,偶尔穿插与语文、数学、政治、英语等课程,匮乏哲学、艺术等课程,乏善上述人文课程的教学安排,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缺少人文气韵,何谈全面发展?此外,高等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也奇缺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身心发展受到抑制,无法调动积极性。

目前,高等特殊教育课程设置中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培养也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学生缺少对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发现力,不善于提出疑惑,这必然限制其思维发展。这些均有碍社会对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忽略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最终必然影响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我国高等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的新方向

1重视专业理论,发展多项技能

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重视专业理论,且专业理论的学习不能模糊不清,应系统全面。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洞悉专业课之间的联系,而且要培养相当的综合素养。以此为前提,着重打造学生特殊教育的专业特长或者课程专长,尽可能地让学生拥有至少一项特殊教育的专业特长。

并且,对学生的技能要求也需按多方向和综合培训。新形势下,社会发展要求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学生扎实掌握基本理论后,在实际的工作中必须进行相关的理论实践,实现向多技能和综合发展,具备较高的技能和一项以上专业特长。

于此,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方向尤显重要,它应当帮助学生确立清晰完整优化的学科,结合实际地协助学生选择自己的强项和发展特长。科学的课程设置必将赋予学生今后的教学和实践,提高其工作效能,增强其职业竞争力。

2课程设置向系统化、结构化发展

高等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设置必须严谨科学。每一学科的安排都需合理而细致,不应出现忽视和偏颇。课程设置必须周密计划,从培养目标出发,按照具体教学方向,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能力进行相关的课程设置。在教育理念上要不断更新,适应不断发展的特殊教育事业。教学实际中,教师不仅需注重通识性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之间的联系,更需突出课程之间的层次性和关联性,帮助学生理解专业学科的内核。对于同一阶段设立的课程还需注重相互协调,避免相互抵触,不同阶段设立的课程还需保持连续和互补,避免脱节。理论性课程和实践课程,两者需要统一协调,在理论中指导和推动对实践的发展,在实践中协助和促进对理论的理解。所以必须强调,无论何种课程,设置时都要符合系统化、结构化发展方向。

3重视实践与理论结合,加强实践力度

课程设置要在相关教学中加强实践的力度,这不仅能够让学生从实践中领悟相关理论,培养理论的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新型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我们在相关几个设置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在课堂授课或聆听专家讲座时,对相关理论知识都表示了解,但不知将其如何运用,尤其缺少具体的方法和相关的引导,这反应了实践的重要性,故而加强实践的力度就显得很有必要。

在设立实践课程时,尤需平衡实践形式的多样性与实践内容的有效性,强调小组讨论、专家讲授、学生亲身演示等实践方式方法。实践的课程要与专业理论相结合,在学习理论知识后应设置相关的实践课程,两者相互匹配协调,这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掌握能力才会不断提高。教师也要把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融入教学,让学生切实了解,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来培育学生,推动实践的发展,发挥教学的有效性。

4注重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其工作岗位上,不但是一名教育者,更是一名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及突发事件,使相关毕业生面临困惑和挑战,需要其不断思考,寻求解决和突破之道。

虽然,某些困惑和挑战可以寻求有关帮助,但更多情况需要依靠自身的不断努力给予解决,故而学生在具体岗位上必须具有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可能自行解决实际中的困难,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增强自信心和职业竞争力。

于此看来,高等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设置相关课程,素养学生科研能力不可或缺,提高其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善于发现和思考问题,最终自己能独立研究和解决相关问题,是课程设置科学合理的重要指标。

5课程设置符合现代教学发展理念,与时俱进

鉴于如今新形势下高等特殊教育的培养目标的转化,已不简单囿于培养合格的教师,同时注重学生的个人素质涵养,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优秀特殊教育教师。故而高校在课程设置时,秉承现代教学的发展理念,与时俱进,突出于设立相关人文课程,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科学发展,塑造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型教师。

课程设置上力求帮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发展实践技能。不但充实人文等课程,更融入个性化的课程。使学生各种素养能充分发展,培养其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充分学习,不但真正地喜欢专业,更喜欢学习,为胜任今后的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但要符合现代教学发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更要在踏实专业理论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不断提高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质量,为特殊教育事业的高效、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大批优秀的特殊教育工作者人才,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于素红.我国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12,(1):9-13.

[2]王雁,顾定倩,陈亚秋.对高等师范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的探讨[J].教师教育研究,2004,16(4):55-60.

新方向教育第3篇

1.教育体制

教育体制包含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两部分。其中,教育机构包括教育管理机构和教育实施机构。教育管理机构主要指各级以及各类的教育行政机构以及内部的管理机构;而教育实施机构则主要包括各级别及各类别进行教育实施的学校。而教育规范则指建立起来并且整个教育机构得以正常运转的制度、措施及方案等。各类教育管理机构与各类别的规范结合因此形成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体制改革指的是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的改革,也就是是即教育制度的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教育机构职责权限制度的改革。如果对教育体制改革进行进一步延伸,其外延是指各级别各类别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各级别各类别的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而该改革则包括教育行政体制及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然而与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教育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问题。

1.教育运行机制尚不成熟

现阶段,我国各类别的教育运行机制并未完全成熟。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例,我国还没有较为成熟的经验,而相关的师资队伍尚待建立,相关的教材、实习实训基地还不健全,并且培养模式以及教学计划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脱节。因此,虽然高等职业教育连续几年进行扩招并达到了大众化的教育水平,却并没有为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作好准备,因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2.教育经费筹措仍面临困境

虽然近年来我国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水平与力度,但是财政的教育投入占全国GDP总值的比例一直很低。并且,随着教育规模急剧扩大的情况下,财政性投入却并未实现同步增长。从总体上说,对一些地方院校来说,提高收费成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这却造成了部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同时,教育经费问题更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

3.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相偏离

整个教育体制以理论教学为主,并未与整个社会的需要紧密地联系起来。以高等院校为例,有些以学科分类为线索设置专业和课程,而相关的课程与社会实践脱节严重,偏离实用性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整体需要。近几年来,纵使很多高校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实际上却是单纯地进行教育灌输知识却忽视了能力培养,这导致了很多学生高分低能问题的出现。

三、十二五期间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

我国教育发展已经经历了十一五发展的阶段,“十一五”规划纲要表明,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三大主要任务。然而,鉴于我国目前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的问题,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阶段,进一步的教育改革势必要进一步加强。“十二五”阶段,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如下:

1.科学规划教育发展体系

“十二五”期间,我国应该科学规划国家教育发展,遵循分类清晰、布局均衡、结构合理的原则,从而形成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协调的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逐步从农业大国向新型工作大国转变,并且逐步向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阶段迈进。因此,对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而言,人才培养必须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也就是说,国家应该在力发展应用型、自主创新型人才,从而建立拥有自主技术与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的强有力的支撑体系。

2.建立教育的有效竞争机制

政府必须打破教育独家垄断格局,从而保证教育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公平竞争的教育供给机制。该做法的意义在于:1)强化教育与科研院所、企事业机构的联系;2)增加非政府部门与个人对教育的投资比例;3)加强私立或民办学校的作用,从而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

3.继续加强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

教育的财政性投入是保证其发展的基础与手段。因此,我国还应继续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使教育事权与财政权相匹配,从而实现教育公平。为实现该目标,我国必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从而使每个公民都能够享受教育的权利。

根据公共财政理论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原则,我国应进一步协调教育的管理体制与公共财政体制。也就是说,中英政府承担义务教育投资的责任,并实现相对集中的公共财政机制,然而,教育的管理工作由地方负责。与此同时,针对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教育投入问题,国家必须建立经费转移的制度。

4.更新高考制度与学位管理模式

我国应该更新高考制度与学位管理的模式,可初步采取一年多次高考的制度以及学分制的学位管理机制。教育人才的培养应该兼顾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而在实践中以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相应的人才选拔制度也应该适应人才培养的目标,即拥有两种培养潜质的人才都有机会被高等教育录取,而不能局限于参加高考的高中生。

新方向教育第4篇

[摘要]:由文化产业、内容产业演变而来的创意产业正在由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转变为全球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发展创意产业也正在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新闻传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创意产业则为新闻传播教育提示了新的发展方向:一是抓住传媒发展大势,增强对学生的数字传媒技术的培养,把新闻传播学办成文科中的理科;同时充实社会科学内容,以增强技术含量和专业特征。二是把握创意产业的市场化发展方向,培养新的创意阶层,以开辟更广阔的新闻传播人才市场。三是顺应创意产业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增加相应的法律知识和知识产权课程,培养适应国际竞争的新闻传播人才。

abstract: since 1990s, creative industry has gradually become a pillar of national economy in many countries. it will also be chinese strategic goal for development in coming future. besides this, creative industry will open some new directions for education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first, with media as main part of creative industry, students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with skills of multi-media or new media use as well as knowledge of social science for both communication and content competition. second, since creative industry becomes more market-oriented and media people will be involved into the whole process, knowledge of economics and ability of advertising and promoting and even media management becomes very important. third, since creative industry also means global trad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students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not only need more english classes, but also some learning of information about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key words: creative industry; media technology; globaliza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又称创意工业、创意经济等。早在1912年,德国经济思想家熊彼得就明确指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1]英国最早于1997年组织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creative industry task force)”,首相布莱尔亲任主席。1998年该工作小组率先对创意产业的概念做出了界定,即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利用,使这些活动发挥创造经济效益和就业的成效。[2]现在,创意产业概念正逐渐演变成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即认为当代经济的真正财富是思想、知识、文化、技能和创造力所构成的创意。

创意产业概念的前身是文化产业。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定义,文化产业是“世界各地以各种方式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产业。”[3]现在,文化产业已经迅速成长为全球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而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递进,集经济、技术、文化等因素于一身,也一跃成为经济全球化舞台上的佼佼者。英国将13个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 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工业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2000年英国创意产业增加值已超过500亿英镑,占gdp的7.9%,提供就业岗位115万个。2002年达到809亿英镑。2003年,创意产业更成为了国民经济中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提供了200万个就业岗位。[4]新加坡在1998年将创意产业确定为21世纪的战略产业,主要包括艺术、设计和媒体。2003年新加坡的创业产业占gdp3%,提供就业岗位7.2万个。[5]2005年11月,新加坡举办的“展望2005年以后:环球创意工业高峰论坛”,是亚洲首个大规模的创意工业论坛,同时还举办了第一届新加坡设计节、亚洲媒体节、亚洲电视论坛和青年创意交锋会。其基本目标是在2012年,让创意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例从3%增加到6%,从而把新加坡建设为一个新的亚洲创意中心。英国学者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曾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大约创造220美元财富,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其中美国与英国的增速最快,分别达到14%和12%。[6]

香港是我国创意产业发展最为成熟的地区。按照现行分类,香港的创意产业包括设计、建筑、广告、出版、音乐、电影、电脑软件、数码娱乐、演艺、广播、古董与艺术品买卖等十一种。另一部分创意产业,则已包含在香港的传统支柱产业如旅游业之内,而且外延至相关的社区建设和城市形象等方面。香港前任行政长官董建华认为:“在全球化的新竞争年代,要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便要通过设计、包装、形象和广告等手段,实际上是凝结和体现文化的无形价值。因此,我认为应把先前所说的「创意产业,改称为「文化及创意产业,藉此更清楚表明我们努力的方向。”[7]为推动这方面的发展,他们采取了多种政策措施,如设立数码媒体中心、数码港资讯资源中心和培育中心,推动数码化创作。启动2.5亿港元推出“设计智优计划”,并成立“创意及设计中心”,作为高增值设计的集中地。港府还参与筹划多项推介港产电影的活动,如香港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影视展、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数码娱乐领袖论坛等,并将「香港影视娱乐博览作为一项世界级盛事来举办。根据2003年9月《香港创意产业基础研究》报告,2001年创意产业增加值占香港gdp的3.8%,为461.01亿港元。从1996至2002年,香港虽然整体经济衰退,但是创意产业的机构数目和整体产业就业人数都有实质上升。2002年香港创意产业机构达30,838家,从业人员达170,011人,占总就业人数的5.3%。[8]创意产业正在成为香港经济一个重要的生长点。

我国政府在2000年10月的“十五”计划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并在2002年11月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最近两年来,随着国内对文化产业的关注点由概念转向内容,“创意产业”一词越来越频繁地为人所引用。上海创意产业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获得了快速发展,建立了一批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创意产业园区,聚集了一批具有创造力的优秀创意人才。这些年,上海大力举办国际电影节、电视节、艺术节、各类设计展,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声誉,文化创意产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效应。北京在2005年7月召开了“2005首届中国创意产业国际论坛”,众多中外学者的研讨涉及广告、建筑、电影、动画、网络游戏、音乐、出版、软件、文物交易等众多行业。2006年2月,北京市市长向市人代会提出,将重点发展六大文化创意产业。在未来的3年里,将打造6大文化中心,即全国文艺演出中心、全国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全国动漫和互联网游戏研发制作中心、全国文化会展中心、全国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和全国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中心,使创意产业在北京市生产总值所占比例达到9%,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除上海、北京外,国内其他许多中心城市如深圳、杭州等也都在纷纷打造自己的创意产业。可以想见,创意产业的发展,必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新闻传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传播教育飞速发展,从最早的二级学科新闻学,发展到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包含新闻、编辑出版、广告学、广播电视等四大专业以及更多的专业方向;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也从50年代“培养新闻工作干部,即从事报纸、通讯社与广播电台的文字工作人才”,[9]转为面向人才市场,适应各种媒体,以及公司企业、国家机关等各种公关、广告和其他信息传播活动的需要。社会需求加上其他各种因素,导致全国新闻传播专业“迅猛”发展。到2005年,在教育部备案的新闻学类专业已发展到661个。据推测,目前新闻类各专业点的在校人数当在13万人以上,每年毕业生超过3.2万人。[10]因此,新闻传播教育如何使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如何开拓新的就业市场,在竞争中胜出,就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景为新闻传播教育指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方向、新的增长点。围绕着创意产业的思路,我们可以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修订课程体系,打造学生新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竞争,同时为新闻传播学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这种设想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点内容:

首先,抓住传媒发展大势,加强对学生掌握数字传媒技术能力的培养,把新闻传播办成文科中的理科;同时充实社会科学内容,增强专业特征。

传媒业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媒业的发展方向,是一切传统媒体向数字媒体的汇聚。无论报刊书籍还是广播电视,最终都能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中得到体现,并得到进一步延伸。因此新闻传播专业必须注重对学生掌握新媒体技术能力的培养。早在1989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就创办了“计算机辅助新闻采访协会”。该组织致力于培训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记者他们不仅善于利用网络与人交流、采访,而且善于从网络上浩如烟海的数据中寻找素材,用各种软件来分析政府运作数据、财经资料、市政和各种社会现象。[11]新一代的传媒人,应该有网页制作基础知识,用html编写稿件,使用excel、foxpro等软件处理数据,用photoshop等处理图片,对广播电视节目和网络的流媒体如realplayg2等都有一定的了解。由于新传播技术体现出来的不是对传统媒体的完全取代,而是以往各种传播技术的汇聚,因此,未来的新闻传播人才应当适应不同媒体传播的需求。如《中国青年报》副总编陈小川所说,学生“应当有跨媒体的能力”。[12]上海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常务副院长蒋宏教授也曾提出,应开设“传媒设计”课程,以使学生把握不同的传媒技术特征、传播特征和内容表现特征。[13]

然而,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媒介资源日益丰富,传播手段越来越容易被普通人所使用,传播日益平民化、大众化。因此新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必须以内容为竞争手段。欧洲在上世纪90年代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内容发展不足的问题。因此他们提出要以内容为王。欧盟在“info2000”计划中把文化产业定义为内容产业,其范围包括各种媒介上所传播的印刷品(报纸、书籍、杂志等)、音像电子出版物内容(联机数据库、音响制品服务、电子游戏等)、音像传播内容(电视、录像、广播和影院)、用作消费的各种数字化软件等,主导的内容是视听传媒业。[14]创意产业实际上是在内容产业上的一个提升。新一代的新闻传播人才,如何能够在充满各种低水平重复甚至垃圾信息的网络中搜寻和传播有用信息,以职业眼光对信息进行判断、筛选和解读以赢得受众,创造新的内容,并树立传播的品牌形象,这取决于传播者的专业素养、文化修养和理论基础。美国著名新闻教育家、旧金山州立大学新闻系原主任贝蒂•迈斯格教授在演讲中说, 新媒体应用技术越来越成为简单易学的小手艺, 今天的新闻院系培养的仍然应该是发掘和讲述新闻故事的能力。[15]对此笔者认为,一方面学生需要掌握各种“简单易学”的新媒体应用的“小手艺”,即接近于传统“理科”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又需要充实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和知识,在“内容”上与理科学生划清界线。这才是我们应有的专业定位。

早在上世纪20-30年代,美国学界就倾向于将新闻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而不是一种职业学科来教授。新闻记者不仅要被培养得知道如何写新闻,而且能够理解他们所报道的这些事件由以生成的社会。因此,在4年的本科教学安排中,四分之一的课程为新闻课程,而其余的四分之三则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课程,包括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等。著名的“老爸”布莱尔曾强调,新闻学教育必须具有学术责任,因此他就那些自认为能提高报纸质量,也能为新闻教学提供更合适的知识基础的问题,进行了社会科学研究。[16]九十年代香港的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设置,也从以往注重写作基本功的职业教育转为理论与实务并重的专业教育,强调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应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及批判精神的新闻工作者。[17]从中国目前媒体对人才的需求中我们可以看出,具有一般性采访写作和节目制作能力的新闻传播类毕业生,虽然有上手快的优点,但也有目光狭窄、知识储备不足的缺陷。在传播内容日渐细化和专业化的今天,他们有可能竞争不过其他专业的学生。因此我们在专业培养上应该突出新闻传播跨学科培养的特点,或者使学生在新闻传播之外还有一定的专业倾向,如经济、法律、国际关系、体育等;或者突出综合院校学科齐全的特点,坚持“宽口径”培养方针。其方法当然不是仅限于给学生提供“大杂烩”式的课程,而是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注意引进和整合其它学科知识,让学生在广泛涉猎的同时培养较为宽广的学科视野。笔者在传播学和舆论学课程讲授中,就比较注意整合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语言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相关思想和方法。这种方式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认同。

其次,把握创意产业的市场化发展方向,培养新的创意阶层,以开辟更广阔的新闻传播人才市场。

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文化产品的产业化、市场化。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投资、流通和传播环节,需要大量的中介机构,如策划人、经纪人、制作人、文化传播和市场营销人才。他们处在精英知识分子和大众之间,既熟悉艺术和艺术家,又有很强的市场操作能力,能用经济和传媒运作的方式把艺术推向大众。由此开辟出新闻传播人才的新的就业市场。

哈佛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凯夫斯(r. caves)在《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一书中,详细分析了创意产业的经济特点,并指出,各类艺术家在实现其艺术创作工作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其他人员加入。如画家需要艺术品经销商经销他的作品,小说家需要出版商将作品发表。影视产品的创作更是需要不同专业的人协作完成。由此我们可以推知,随着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和中介环节的急剧扩张,创意产业中将出现大量的艺术中介机构、文化传播、经纪人、制作人等中间环节。[18]经济学家理查•弗罗里达(florida)在其《创意阶层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一书中指出:创意产业在当代经济中的异军突起表明了一个职业阶层的崛起。中国也有学者认为,目前中国的创意阶层虽远未成形,但已是呼之欲出。与旧的经济与文化体制的转型相伴,出版人、设计师、广告人、经纪人、建筑设计师、报人等文化人群最终将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型,成就中国的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创意人。[19]

90年代以来中国传媒逐渐加大的市场化转型,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一般性的写稿、播稿人员,发展到组稿、组版、节目策划以及公关、广告等市场营销人才甚至媒介经营管理人才。而在新闻传播的专业设置中也增加了广告学和公共关系等专业和相关课程。未来的传媒业不仅本身会成为创意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会成为其他文化产品市场化运作中重要的环节。未来的新闻传播人才不仅要掌握采访写作和一般性的节目制作,更需要了解媒体发展方向和媒介市场的运作规律。因此我们应当把社会需求较大的产品市场研发人才及影视制片、广告创意和节目策划、媒介产品营销、媒介信息综合开发和应用等方面人才,特别是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等作为自己新的培养目标。

在“2005 iptv技术论坛”上,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中数传媒”总裁孙玉胜接受采访时表示,人才市场上并不缺少优秀的电视节目编辑或制片人,但缺少从事商业化运作的电视人才,也就是懂市场、懂销售、懂技术、懂节目制作的复合型人才。[20]因此,培养新的创意—中介人才,实际上应该成为目前国内新闻传播教育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目标。

第三,顺应创意产业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增加相应的法律知识和知识产权课程,培养适应国际竞争的新闻传播人才。

经济学家霍金斯在《创意经济》(the creative economy)一书中,把创意产业界定为产品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知识产权有四大类: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每一类都有庞大的产业与之相应,由此而组成了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1996年电影人大卫•普特曼就发现,“英国的摇滚音乐家为出口做出的贡献超过了钢铁工业。” 英国1998年最大的单项出口是与辣妹有关的产品。[21]美国国际知识产权联盟(iipa)在《美国经济中的版权产业:1999年报告》中指出,包括电影、电视、家庭录像、商用软件、娱乐软件、图书、音乐和唱片等在内的版权产业1997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3%,为3484亿美元。从1977年到1997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为6.3%,远超出同期美国国民生产总值2.7%的年增长率。其间,版权产业就业人口翻番,达到380万人。1997年美国版权产业从国外销售和出口中创利668.5亿美元,超过包括农业、汽车、汽车配件和飞机制造在内的所有主要产业。当时预计2001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将为国民经济贡献5351亿美元,约占国内总产值的5.24% [22]。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中国正式参与国际竞争。中国政府承诺遵守的“贸易相关知识产权协议(trade-related intellectual property)涵盖了所有的创意产品,包括专利、著作权及相关权利、商标和服务标示、工艺设计、商业秘密等内容。wto具有实施相关规则及行使法律制裁的权力,各国政府可以通过wto要求实施相关规定。而知识产权方面的不当行为,也可能导致他国在其他贸易领域内的制裁。

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脱离了传统艺术单件产品经营的模式,进入到以市场为导向,依托信息技术,以互联网络为基础和传输渠道的规模化经营。其经营的产品不仅包括传统的艺术品,还可以是包括所有与创意作品相关的、具有高艺术附加值的传统产业商品,包括日用品。在wto的市场体制下,对知识产权的全面保护,体现在各种方式的国际艺术授权。目前,世界授权零售市场包括艺术与出版授权市场、品牌和商标授权市场、人物玩偶授权市场、运动类授权市场、娱乐授权市场、网络和互动性授权市场、流行类授权市场等七类市场,其中以艺术授权市场增长速度最快。在美国,以艺术为标示物的授权对象,以居家用品、衣物布料和小五金为主导,占了授权商品市场的半壁江山。[23]

因此,新闻传播教育应当适应这种创意产业全球化的趋势与需求,不仅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向他们提供更多的海外留学及实习机会,而且要增加有关知识产权的相关课程,让学生多少了解一些国际竞争的游戏规则,以适应中国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

总之,新闻传播专业无论最初的创办还是后续的发展,都深受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影响。新闻传播教育必须把握时展潮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才能使人才培养具有更大的适应性。而创意产业的发展在这方面确实给了我们许多新的启示,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应对。

[注释]

[1]转引自盛垒:《创意产业: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市场研究》2006年第1期。

[2]同上。

[3]转引自许静:《多元化与多样性——对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化的再思考》,《让世界了解中国——斯诺百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第393页。

[4]张文洁:《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及启示》,《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5]《新加坡年鉴2004》华文版,第258页。

[6]转引自金元浦:《创意产业的全球勃兴》,《社会观察》2005年第2期。

[7]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2005施政报告,83-89。

[8]熊凌:《香港创意产业的发展及经验》,《发展研究》2004年第3期。

[9]转引自陈昌凤:《中美新闻教育传承与流变》,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第51页。

[10]同上书,第105页。

[11]潘力、建刚:《传统新闻教育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研究与实践》2004年,第28页。

[12]《21世纪新闻学院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北京“21世纪新闻学教育峰会”纪要》,《学术动态》,2002年第6期。

[13]蒋宏:《媒体设计:新闻传播教育的新课题》,《新闻记者》,2005年第9期。

[14]胡红亮:《政府知识管理的网络实现》,中国科技信息——胡红亮的博克,/blog/bbs.jsp?userid=hhliang,2004年7月26号。

[15]同注12。

[16]参见【美】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3月,第21页。

[17]俞旭、朱立、朵志群:《香港四所院校新闻教育之比较》,《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年第1期。

[18]凯夫斯:《创意产业:文化的商业之道》,新华出版社,2004年。

[19]伊者:《呼唤中国创意阶层的崛起》,光明网,2005-01-27 12:20

[20]《众传媒集团动作频繁,竞相招募网络电视人才》,《人才市场报》,转引自 2005年06月09日,8:06:22

[21]转引自金元浦:《作为创意产业的艺术》,《美术观察》,2004年第4期。第12-13页。

新方向教育第5篇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特点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有着自身层面的特点,结合时展的背景,只有不断地对于其发展特点进行相应的分析,才能够有效地分析其发展方向,结合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实践,主要在以下层面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特点分析。

(一)理念性

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主要的目的就是使得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概念有着深刻地理解,这就主要体现在理念层面的教学中,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理念性的特点,主要有着以下层面的体现。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是创新创业时代主题出现之后的教育跟进,因此教育开展过程中,重点要进行理念层面的教育。例如,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向学生教授创新创业的理念,使得学生在思维观念上不断地进行转变,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其次,??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重点就在于理念,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十分广义的概念[1],任何创新创业教育中,都是不是教会学生怎样创新,而是不断地给与学生方法和思路,使得学生进行自主层面的创新创业,这同样体现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性特点。理念性的特点,是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程教育的巨大差异,正是因为其具有了理念性的特点,对于学生思维理念层面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可见积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对于学生能力素养层面的促进作用是十分积极而有效的。

(二)实践性

通过对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调查分析,创新创业教育还具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即实践性的特点,实践性的特点简单而言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开展,均与生活生产实际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使得大量的理念,知识,方法能够在生活生产实际寻找到相应的体现。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都是基于实际问题出现,培养学生不断地养成发现意识,创新创业解决社会现实中的问题。例如,创新创业教育中,理念层面的教育,主要就是使得学生转变思维意识,从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在具体教育教学开展的层面,创新创业教育中,大量进行实际案例分析,这同样体现了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了实践性的特点。例如,创新创业教育中,许多实际中的创新创业案例均成为了教学案例,如科技层面的创新,共享经济理念的出现等[2]。总的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是其基本层面的属性,即创新创业是基于实际出发的,要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进行创新创业开展。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探究创新创业的发展方向,要着重实际的层面出发,不断地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实践性,实现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最大程度地促进。

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向分析

上文中结合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实践,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创新创业教育有着其自身层面的特点,探究其发展方向,主要就是结合时展的背景与趋势,重点考虑创新创业教育层面的特点,从而更加准确科学合理地进行发展方向分析,为今后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做出积极的指导。

(一)引导性教学模式构建

新教育理念下,使得我们认识到了教学实践的发展与进步,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不断地实践新教育理念。社会的发展,对于创新创业素养层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使得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才能够更加适应今后的创新创业环境,因此今后创新创业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引导性教学模式构建。首先,构建引导性教学模式,就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兴趣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应用引导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大量应用教学举例,实现对于学生的引导。例如,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教学中,不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创新思维意识,而是不断地结合实际案例,如,马云与阿里巴巴的故事,人工智能的出现等。通过实际案例,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形成对于创新的理解。其次,开展任务型作业,大量的布置相应的开放式作业,使得学生不不断地进行实践层面的调研。例如,针对学校层面,调研当前学生教学中的限制性因素,调研学校规划建设的不合理的地方,针对社会,调研共享单车当前的使用现状。不论是引导性教学方法应用,还是任务型作业开展,都是促进学生自主地进行调查研究,不断地结合实践开展思考,能够积极适应今后创新创业环境层面的发展变化。可见不断地构建引导性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能力层面的引导,是今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现代教育技术融合

创新创业的理念就是不断地对于社会发展进行思考,不断地进行技术层面融合与引入,当前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这对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利用技术层面的先进性,促进教育教学实践层面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可见将大量的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是今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首先,不断地应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将视频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以及新媒体教学资源等,不断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用。例如,利用视频教学资源,开展案例教学,促进学生的理解程度。例如,新媒体教学资源,使得学生基于移动终端开展学习。其次,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学校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建立相应的系统,使得学生能够基于系统的层面上,进行学习的开展。例如,学习系统中有大量的教学资源,有大量的教学案例,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探究,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养成十分关键。现代教育技术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趋势所在,我们应顺应教育发展的趋势,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教育开展的质量水平,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实践教学活动开展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一样,创新创业教育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创新创业教育都是根据实践创新而开展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创业模式本身就是处于不断地发展中,为了紧跟这种模式层面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一个重要的发展防线,就是实践教学活动开展。首先,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应当紧跟时代步伐,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不断地开展相应的研讨教学,使得学生通过?τ谙质蛋咐?的分析,来不断地感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与变化。其次,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还有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不断地基于学校的层面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的举办。竞赛形式的开展,通过竞赛主题层面安排,引导学生基于实际进行问题的调研,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通过创新创业策划书的写作,来增加自身层面的实践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不断地引入创新创业模拟软件应用,也能够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增长。总的来说,实践教学活动开展,首要的目的就是使得学生紧跟创新创业模式层面的发展,再者不断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层面的能力,在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养积极促进的同时,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四)教学反馈机制形成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对于教育本身也在不断地思考,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就是在高等教育开展中的一种探索与实践,在这个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相应的问题,不断地对于这些问题进行优化,即建立相应的教学反馈机制,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措施,也是今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教学反馈机制建立就是不断地收集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中的问题,例如,不断地通过面谈,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对于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意见与建议。然后根据问题的收集,老师以及学校层面不断地展开对于问题的了解,进行相应的优化策略应用,实现对于教学中问题的解决。教学反馈机制的建立,体现了一教育自我完善的思考,通过不断地优化限制教育教学发展的因素,实现教育教学发展,应当不断地进行应用层面的推广。总的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建立相应的教学反馈机制,对于整体层面的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新方向教育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建构;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046-02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强调“以人为本”。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充分观照学生的主体意愿和精神需要,打造师生互为主体、互相尊重的新型教育格局,做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秉承这样的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授课实践中,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逐步探索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新趋势,主要表现为: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范式转向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核心是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而在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著作当中,人的存在与发展是他们关注的永恒主题。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表示出他个人的明确立场,人本主义的追求恰恰也是共产主义的追求的目标。在马克思中青年时期的著作中都很明确的表示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要以人的存在和发展为基础和前提。可见,人的存在和发展与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有内在的关联,同样是其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基石。所以,恩格斯在1886年的《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部名著中回顾马克思怎样创立唯物史观时,就把唯物史观定义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2]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的以人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具体实施过程当中,在强调施教者本身的主体性的同时,又要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做到以学生为本,形成师生之间的“主体间性”。要想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体现在教育目标的制定、教育过程的实施以及教育成果的考核等各个环节。从教育目标的制定来看,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感受和真正追求,做到社会需要和个人追求两者兼顾,这样既能满足社会需求,又会使受教育者拥有自我实现的满足;同时,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还要随时考虑到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适时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使受教育者既可以满足社会需要,又可以通过不断提高学习目标,努力实现自我的超越;最后,在对受教育对象进行考核时,衡量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标准,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感受,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考核方式。要真正把他们看作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而不是统一的事物,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被受教育者所接受。总之,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理想目标,应以马克思人学理论为研究的出发点,面向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学范式的建构

从文化学的视角审视和剖析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认识,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深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学旨归,我们将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文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为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觉”。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3]应当说,文化自觉是当代人针对目前人类文化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文化理念,体现了人类对自身文化的深刻反省。当今中国,一方面,我们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文化发展遇到了一系列制约性问题需要解决,总体上表现为如何处理多元文化共生的问题。很显然,保持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自觉,就给这些问题的处理,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思路。另一方面,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通过文化自觉的视阈去观照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研究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就是发挥文化在社会生活很多方面的重要作用,来提升人的认知水平,锻炼人的主体能力,拓展人的公共生活的范围及能力,促进人的交往能力的发展与文化视界的扩大,等等。期望通过人的能动性的发挥,加快现代化进程,改善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要求我们在进行文化选择的时候进行理性的分析,要对人的现代化敞开自觉批判的空间。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先进文化教育要把人从物欲、利己中提升出来,实现人的精神本质,从禁欲、社会的压抑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主体性本质,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其次,立足实践的角度,文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同样是为了回归思想政治教育本真的文化旨趣。思想政治教育本应该通过人类长久的文化积淀浸润人的心灵,以培植人的德性,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但是面对现代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浪潮,这种理念并没有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得到真正的反映。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仍旧枯燥乏味,分析问题只是政治理论单调的循环求证,解答问题也只是运用政治理论解释政治理论的僵化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没有突出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人文精神的培育,而是过多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和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是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社会实践活动,本应该按照其最高的价值目标和理想去构建,发挥其文化引导和整合的功能。通过对社会现实文化进行分析,做出肯定性、否定性和前导性评价,以引导社会文化向健康方向发展。为了更好的促进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贫瘠的状态逐步走向品质丰厚的理想状态的复归,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和内涵必须进行文化学范式的转换。

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范式的实施

实践范式的建构与人本范式以及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内在密切关联的。具体体现在学生的自我主体能力的高扬,激发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要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首先,通过实践教学的锻炼,可以生动还原历史,加深历史感悟。通过社会实践深入社会现实,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度。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本身分析,由于其特殊的课程性质,让学生总有一种从理论到理论,枯燥、乏味、空洞的既定印象。从而对涉及历史和现实的各个方面,很难产生丰富的感性认识,很难表现出发自内心的接受和认同。因此,基于对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的最终目的考虑,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理论的形成过程,认识来源于实践,又会回归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这个过程的实施,恰好弥补了理论教学的缺憾,避免“纸上谈兵”,从而唤起学生的理论热情,激发理论的自觉。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互补,帮助学生解决有关理论的疑惑,从而提高学生对理论的向往和接受度。自然,也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运用理论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更好的去理解和适应充满各种变数的社会生活。很显然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均得到了锻炼,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分析问题、思辨应变以及写作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学们通过这一过程也提升了自信、增强了魄力、增长了才干、丰富了自身的经验。拓展了认知的渠道,也加深了书本理论认同。

其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将逐步得到提高。因此,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与提高理论教学水平同等重要。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的设置都有其深刻的实践基础。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掌握几门课程的内容,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除此之外,世界观教育归根结底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并解决现实问题。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中写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通过实践教学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研究现实、解决现实问题的行动指南。

最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养成依赖于实践教学的坚实历练。人的高尚情操和知识素养的形成,是“知行合一”过程的重要体现。我国明朝著名思想家王守仁最早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并解释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5],而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将其深化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6],甚至对于知行关系做出了这样形象的比喻:“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总之,两者的观点都充分表达了知行关系的内在统一,充分体现了道德的自觉性和实践性。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理论内涵、情感的体悟以及信念的养成以及意志的磨练,都得到充分的检验。特别是发自灵魂的向往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感的体悟过程解释成是个体在具体的生活实际中内在的升华的过程。单纯依靠理论教学无法触及学生灵魂,必须深入实际切切实实的体会和经历,才能促使情感升华为坚定的信仰。

总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之路还需要我们在实践当中不断去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前景需要我们不断去开拓,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使命任重而道远。相信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范式将逐步得到完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将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新方向教育第7篇

[关键词]新时期 高职院校 教育改革 因素 对策

[作者简介]江静岚(1981- ),女,广东茂名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管理等。(广西 柳州 545007)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039-02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向导,走产学研发展道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用得上,留得住,下得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也在不断增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定位和办学方向日益清晰。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新形势下,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一)产学结合,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是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重要环节。职业技术院校要在打造企业、学校、学生之间的职业教育平台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高职院校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在师资与设备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不足。校企合作无疑是高职院校的福音,既可以解决高职院校师资与设施的不足,在资金、人力、物力方面缩小成本的投入,更能使高职院校掌握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最新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方便人才输出。因此,新时期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要进一步探索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知识宽泛,技能扎实

高职院校的根本目标是通过职业教育让学生拥有在社会上谋生能力的一技之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今,现代企业对职工技术素质的要求和依赖越来越高,作为为国家和企业提供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地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学生自身条件的发展,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同时开设多门技能的学习,让学生在学好自己专业之余也有其他方面的涉猎,开拓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也能让学生在面对未知的挑战时多一点信心。所以,知识宽泛、技能扎实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改革、探索人才培养的又一发展方向。

(三)强化师资队伍,优化教学环境

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学实践、改革、发展的主体,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新时期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教师的数量与质量状况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速度和水平。高职院校的教师除了具备普通高校教师的素质以外,还应该具备专业的应用技术,这是对新时期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师资基本要求。环境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环境,不只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风景,即软环境,还包括教学仪器设备、实训条件、信息资源和基本设施等教学资源,即硬环境。软环境,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是校园风貌的一种表征。硬环境,突出该校的职业训练的功能化,也是实力的综合指标之一。从硬环境中我们可以看出该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完善程度。因此,加强师资队伍,优化教学环境也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新时期阻碍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成效的因素

(一)思想滞后,教育仍停留在传统模式上

以就业为导向,直接为就业服务,这是高职院校的功能,也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理由。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方面出现了偏差,教育者在潜意识里仍然把学生分数作为评价其能力高低的唯一准则,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忽略学生的的主体地位,只是一股脑儿地照本宣科,讲解理论知识,再做做习题加以巩固,形成了一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念,学生记”的教学定式,有的甚至直接划出所示的“重点”,要求学生背诵下来。把学生当作记忆、背诵的机器,而没有重视学生在实际操作方面的培养,导致 “高分低能”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此外,过分强调专业课。虽然专业课的设置是为增强培养人才类型与规格的指向性和界定性,但过分强调专业课,会导致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受到波及,即在一定范围内缩减基础课程。若是缩减过多,将会造成学生基础知识偏差,这对于以后新事物新技术的理解接受能力是很不利的。

(二)教师实践经历缺乏,教改实施难以进行

在当今的高职院校中,很多是近十年才新成立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中专升格而来的。在建设和升级的过程中,过分强调规模建设,却忽视了质量提高,导致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偏低,无法适应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高职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实践工作经验,有些则是刚毕业便走马上任,对于企业、生产一线职业岗位上的岗位能力要求了解较少,尚无法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更不要说因人而异地进行技能培养了。他们更多的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远离企业工作实际,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还有一些教师,由于自身性格孤僻,他们对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的趋势知之甚少,自身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尚且不足,又如何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另外,由于高职院校的领导者认识不足,没有把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和教学水平摆在重要位置,没有为教师走出去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导致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以及职业教育思想与市场明显脱节。

(三)缺乏正常的教学建设经费投入是阻碍教改进展的瓶颈

我们常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对于高职院校教育改革这么一项伟大的事业,所需要的经费投入自然不会少。比如,教职员工的工资发放、教学设施的购买、校内一些建筑、设施的维护等。

高职院校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国家给予的补贴,但是那往往只够支付教职员工的工资;第二,学生所上交的学费,但对于学校方方面面的经费开支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就导致学校在进行资金投入时往往顾此失彼、捉襟见肘,专业建设经费常常得不到保障,仿真实训、一体化建设等教改方案也都无法付诸实践。对于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高职院校来说,一旦脱离模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教学改革是无法达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

(四)企业、社会支持程度是教学改革成败的突破口

高职院校以为企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因此其教学目标设定为专业建设必须与社会需求对接、课堂氛围必须与企业文化对接、课程教学必须与企业岗位对接,而“工学结合”模式、基于“生产过程”的教学模式是达到这个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是,这些都必须得到企业、社会的支持和积极响应,可悲的是目前我国很多企业还没看到校企合作对今后企业发展的意义,目光仍停留在眼前的利益上,认为这种做法既浪费时间也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效能,所以对于校企合作采取了不合作、不支持、不服务的态度,从而忽视了对人才的培养。有些企业虽然表面同意,其实内心还是很不乐意,故而将学生安排在无关紧要的岗位上。因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效实现也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道难题。

三、改善新时期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成效的对策

(一)更新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行动。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思路则可以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从而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会起阻碍作用。所以,在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道路上,首先要更新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中,思想滞后是阻碍教育改革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转变教师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是否为人才的唯一标准的错误理念,树立培养职业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正确思路。教师在改变自己的教学思想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让课程学习寓教于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用心学习,改变一直以来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从而创造出学生与教师双赢的局面。

(二)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双师素质”培养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由此可见,优秀的教师对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职院校里,师资队伍是发展的奠基石,是各项教学建设与改革的主要力量,是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根本保证。但就目前而言,高职学院的师资队伍确实堪忧。所以。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双师素质”培养已经刻不容缓。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师资培养计划,并认真地贯彻落实。第一,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第二,将教师分批安排到生产一线挂职上岗锻炼,增加实践经验,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第三, 引入一批经验丰富、实践工作能力强的教师,建立一支团结、积极向上的师资队伍,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一起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作出贡献。

(三)落实教改专项经费,强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高职院校教育改革这项非凡的工作,没有充足的“粮草”作为保障,必会举步维艰,效果不佳。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拓宽资金渠道:一是建立基地建设的专项资金,每年按一定比例从学费中扣除,专项预存,不可轻易挪用;二是通过学校主管部门每年按在校生人数比例划分部分资金给予学校作为专业建设经费,从而在财力上对学校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三是时刻关注国家对于高职院校教育工作出台的政策,借助国家政策的扶持推进改革,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完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必然是具备了实际的操作能力,而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和基于“生产过程”的教学模式既能够让学生实地考察,进行全面的了解,又能够解决高职院校教学实训基地不足的问题,可谓是一箭双雕的好办法。但是,对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绝大部分企业的态度一直比较冷淡,使得这条道路仍停留在一个浅层次上,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事实证明,完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企业看到本校自身的实力;二是与企业积极沟通,优秀学生可作为人才引入;三是借助政府的力量,给予进入企业的机会。

高职院校在教育改革链中处于弱势地位,为了改善这一现象,就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析影响因素,找出对策,从实际出发,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育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忠海,陈伟珍.影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的因素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9(5).

新方向教育第8篇

关键词:地方院校;成人教育;发展走向;管理

一、我国地方院校成人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一)成人教育发展的现状

地方院校成人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地方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据统计,2005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1561.78万人,毕业生306.8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436.07万人,毕业生166.79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纵向比较,成人教育从1997年到2004年,学校数量共减少了602所。再加上其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的各种不适应,由此社会上有人提出取消成人高等教育的论断。

(二)成人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地方院校成人教育认识不足

美国的高等教育历史虽然只有300多年,但已成为世界上高等学校数量最多、水平最高的国家,其高等教育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然而处于高等教育金字塔底端的社区学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国高校分为四大类,一是授予博士学位的高校,占总数的6%左右;二是授予硕士学位的高校,占总数的14%;三是授予学士学位的高校,占总数的30%;四是社区学院等,占总数的50%左右。社区学院(相当于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是美国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要力量。

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有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普通高校成教院或网络学院以及电视大学三种类型,它们虽然形成了庞大的成人高等教育体系,但仍没有被有效地纳入整个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体系中加以重视。普通高校发展成人教育大多着眼于经济效益,而并非学校的整体定位与发展。有些高校领导认为成人教育冲击和挤占了学校资源,对其加以限制和约束;还有的学校认为成人高等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和衍生物,其作用可有可无……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往往导致在实践中轻视或歧视成人教育,一旦成教与普教出现矛盾时,往往是牺牲成人教育。由于办学思想不端正、认识不到位和主要精力的明显转移,地方院校成人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怀,直接导致地方院校成人教育改革意识的淡薄,丧失了以改革开辟市场、以改革求生存和发展的劲头,使教学改革停滞不前。

2、地方院校成人教育的改革相对滞后

一直以来地方院校成人教育都在追随和模仿普通高校教育模式,还没有形成针对地方成人学习特点、体现地方院校成教特色的专门教学模式。地方院校成人教育的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和教育形式还没有保持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协调性;办学单位的教学质量良莠不齐;成人教育的师资老化、知识更新慢;教育设施投入不足等问题,使地方院校成人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得不到有效的保证,整体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

3、师资队伍问题

地方院校成人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较低。目前地方院校的成人教育多数没有专职的教师队伍,成人学员的教育教学工作大部分是由本校教师来承担,这些教师多数是没有受过专门的成人教育培训的,对成人教育学员的特点、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等了解不足。有些教师甚至用给普高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来给成教学员上课,造成成人教育的普教化,致使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以上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地方院校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此外,地方院校成人教育长期以来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少数管理者忽视地方院校成人教育自身的固有特性,办学意识淡薄,进而限制了成人教育质量的提升和环境的优化。

二、现阶段我国地方院校成人教育应采取的发展策略

(一)专业设置有特色,课程设置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目前,地方院校成人教育的招生专业偏重于热门专业,对理工科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地方院校成人教育的课程体系一般都是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对地方院校成人教育教学特点的考察,教学体系比较固定,结构不合理,知识传授多于实际能力的培养,很少顾及成人的学习特点及学习需求。所以要想构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成人教育课程体系,就要加大专业应用课程的比重,重视系统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加强对学员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实现课程设置科学化、课程编制的系统化、课程内容实用化的目标。地方院校成人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要探索符合地方院校成人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

(二)完善地方院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我国现行的地方院校成人教育管理体制与普通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基本趋同,缺乏成人教育特点。要想在教学管理体制上充分考虑地方院校成人教育的特点,使成人教育教学管理更有成效,教育教学管理要从制定新的培养目标开始。要坚持教学内容创新,坚持“专科(或中专)起点、突出地方院校成人教育特色,确保本科(或专科)标准”的原则,坚持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和实践能力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人文素质的补课教育和专业素质的继续教育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两基”(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相统一的原则,要充分调研和广泛论证,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制订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各专业、各层次新的教学计划。适应学员的需求,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职业性和再教育性。结合实际,设置联合办学教学站点,解决工学矛盾,缓解普通高校扩招后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状况,以保证教学质量,适应社会需要,提高办学效益。要综合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从以课堂教学、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教学、应用为中心,由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变。在大胆探索成人教育教学与管理规律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独具地方特色的成人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内部的管理运行机制,确保成人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地方院校成人教育管理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学质量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保证地方院校成人教育质量的关键。在目前地方院校成教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要加强地方院校成人教育的师资建设,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相结合的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大力发展与当地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聘请他们中的技术骨干人才参与成教学员的教学,由于这些技术骨干人才不仅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正好符合成人教育的教育目标和学员的就业导向。这个做法不但解决了部分专业师资短缺问题,还能使学员了解到本专业的最新知识和信息,扩宽学员的视野,增加学习动力和兴趣。不论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都要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和成人学员的学习特点,定期参加成人教育理论、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和业务水平,以适应信息时代我国地方院校成人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