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拓宽德育途径

拓宽德育途径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04 16:26:33

拓宽德育途径

拓宽德育途径第1篇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德育;新途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

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品质培养,它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正确的思想还是优良的品德,都需要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基础。例如,有健康的性格,才可能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人的性格特征和人的思想品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不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谈不上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高校的德育工作至关重要,要提高德育工作质量,必须加强在大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即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关心集体、诚实谦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等,这些内容无一不和心理健康有关。因此,要把培养大学生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与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结合起来,在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教育目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它是积极地影响着学生有关健康的实践、态度和知识在其心理及行为方式方面的有意识活动的总和。它与德育有共性,都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活动,并且包含在德育的内容之中。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它主要是指以“健康”为目标,有目标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由此可见,心理学健康教育开展得好坏直接影响德育的实施效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分析

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努力向上,积极进取,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能力。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大学生,近几年来已经成为心理疾患的高危人群。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课题组曾对不同类型2961名大中学生进行调查,有36.84%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其中初中生占l6.46%,高中生占20.39%,大学生占35.32%;浙江省教育厅2007年组织人员对全省l2.6%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表明:我省大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在24.53%。《中国青年报》1988年1月13日报道,天津市高校体育卫生验收资料统计,在全市5万名大学生中,16%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主要有焦虑症、恐怖症、疑病症、强迫症、神经症、抑郁症和情感危机等6种,表现为怯懦、狭隘、自卑、抑郁、破坏、孤独、对立等不良心理。这些精神疾病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业,已成为各大专院校学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外部环境的影响应值得注重和重视。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带来了新的生活观念、价值观念,政治风云的变幻,各种思潮的涌入,中西文化的碰撞,思想理论界的反思乃至人们日常生活诸多变化,使得不少青少年无所适从;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带来的压力以及激烈的竞争所带来的升学和就业的压力,贫富差别的拉大等给人们带来的心理上的压力也逐渐加大,而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成熟与不成熟之间,尤其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溺爱,社会化程度不完善,自主能力、应付挫折技能较差,一旦遇到困境,就会出现心理上的失调行为,出现心理障碍。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也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成长。课余生活的单调化,特别是双休日生活的乏味,娱乐场所、活动器具的缺乏,使有些学生觉得压抑、烦躁、兴趣减低、生活缺乏乐趣;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也会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此外,高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体育和劳动,偏重于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等都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当然,学生个体的内部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是一个方面,它包括心理素质脆弱、个性特征的影响,心理发展中的矛盾影响,人生观的不成熟、不稳定等等。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适应能力

1、提高对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健康教育开展得如何,领导重视是关键。高校各级领导对此应有充分认识,因为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的条件,是完成学业、胜任今后工作的重要前提,只有领导重视,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强投入,组织得以落实,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育人”的根本宗旨联系在一起,作为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和培养合格人才的重大举措来抓。现在高校德育工作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没有充分遵循和应用心理科学来对照、分析教育对象,没有依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设计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使得德育工作脱离大学生的实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充分认识并努力加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它作为德育不可缺少的内容来抓,才会促进德育工作正常开展,取得应有的效果。

2、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卫生健康的教育与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目前,许多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但并没有引起学生自身的重视,主要原因是宣传不够。有的学生害怕去心理门诊,被别人议论为“精神病”、“脑子有问题”,影响自己的前途,致使本来应接受心理咨询的大量神经症、心身疾病却在卫生部门治疗,更多轻度心理障碍者讳疾忌医,致使病状越发严重。因此,要广泛宣传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多开设一些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讲座,举办心理卫生知识竞赛,利用黑板报、广播、有线电视、网站、报刊等宣传工具宣传和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3、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建立学生心理素质档案

大学生健康的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形成的,建立大学生心理素质档案,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价体系尤为重要,在现行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基本上没有反映大学生心理素质情况。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后,这一现象已引起不少高校的重视,有的院校已在着手修订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权重与分值,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综合素质测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向应该是好的,但是,没有心理素质档案为前提,要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做出准确的评价是勉为其难的。高校应尽快改变学生只有品德评语,学业成绩,家庭档案,身体素质档案,而无心理素质档案的局面,使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素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努力的方向,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

4、培养一支专兼职思想、心理咨询工作队伍

育人先育己。心理卫生学认为,教育者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比起他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方法更能影响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因此,要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人格品质。应选思想政治素质好,作风正派,热爱自己的事业,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素质的人员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同时,在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从事德育工作的同志应把批评、惩戒与心理咨询结合起来。当学生犯了错误,对其批评、惩处后,要注意用心理咨询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心态,防止出现抵触情绪而导致心理失衡。

拓宽德育途径第2篇

关键词:服务;高校党校功能;拓展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高校党校原有的功能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面对新形势和党的全新事业,高校党校必须大力拓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新时期对高校党校工作的新要求,必须积极主动研究、探索、实践在更广阔的领域中积极扩展党校的功能和作用。着力于党校的服务拓展,是党校功能拓展的新视角,定位于服务是离校党校功能的根本点,也是高校党校功能拓展的出发点,高校党校功能拓展可以通过宣传服务、科研服务、德育服务等途径得以拓宽。

一、着力于宣传服务,发挥高校党校在理论宣传中的主阵地作用

高校党校是“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升党员干部素质”的主战场,它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和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常规理论培训教育功能之外,必须拓展宣传服务功能,高校党校要像传真机一样传达中央和省委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不仅不能变质,而且还要及时。上级党委作出决策,党校在第一时间就要有所反映。高校党校拓展宣传服务功能,要利用党校提供的舞台,大力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努力做到“三个最早”,即中央重大理论和方针的最早学习者、宣传者,上级部署决策的最早研究者、实践者,基层师生重要典型和经验的最早总结者、推介者。

高校党校要做好宣传服务工作,首先要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校理论宣传工作,应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既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同时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把晓之以理与动之以情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具体宣传服务工作中,应努力做到三个注重:注重双向互动,切实改变以往简单的、行政命令的方式,采用平等的、说服教育的方式,充分尊重师生干部群众的主体地位,鼓励宣传对象积极参与,在交流互动中形成共识;注重贴近实际,深入了解和掌握广大师生干部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根据其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宣传,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注重宣传效果,衡量理论宣传工作,不能只看开了多少会、搞了多少活动、写了多少文章,更要看实际效果,看师生干部群众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了理论宣传的内容,是否做到了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其次,高校党校做好宣传服务工作要积极创新宣传形式,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要多用事例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多用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手段和语言,不断增强宣传服务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走进广大师生干部群众,要在党建课题研究、党建政策调研、学校形势任务课程建设、“两课”等领域发挥党校的思想阵地作用,作好服务工作。创新党校理论宣传服务工作,还要求必须深刻把握时代变化,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积极以网上党校为平台,网上教学、网上论坛、网上答疑、网上知识竞赛等为载体,充分拓展对外延伸宣传教育的功能,扩大影响面,为党员干部网上学习提供便利,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成为理论宣传和理论教育的有效平台。

二、着力于科研服务,为高校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指出,党校是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还指出,党委对党校领导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发挥党校在党委和政府决策中的思想库作用”。显然,《条例》赋予了党校科研前所未有的重要职责。高校党校作为高校理论发展创新的重要阵地,必须拓展科研服务功能,发挥好党校科研服务的重要作用。

1 要准确定位,把握方向,提高为高校党委决策服务的自觉性

拓展高校党校科研服务功能,需要深化对高校党校科研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分析高校党校的自身特点,研究高校党委对高校党校科研的需求,探索高校党校科研的发展规律,这是做好科研工作的关键。首先要明确任务。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给各级党校科研工作的定位是,“坚持科研为党的理论创新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以科研为基础”把科研工作摆在党校事业发展的基础位置,这是党校拓展科研服务的客观要求。其次,把握高校党校的特点,选准科研服务的突破口。党校科研工作的“四个服务”的方针,是发挥党校科研服务作用的基本要求,它虽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有侧重,又相互交叉重合,最终统一到党校事业和党的事业发展中。对高校党校来说,具有贴近基层、贴紧实践的特点,集中了一大批社科研究人才,同时又具有联系服务地方的优势,因此在把握上既要有全面的观点,但也不能完全并列,应抓住重点。这个重点应根据不同的高校的具体条件而定。第三,高校党校科研服务必须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工作中围绕高校的工作重点,谋在前,干在前,积极向党委献言献策。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向学校党委提出发展新战略。

2 要完善机制,锻造队伍,增强为高校党委决策服务的本领

高校党校事业发展中,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制度是保证。高校党校拓展科研服务功能,仅仅有“想作为”的自觉性远远不够,还必须有一支过硬的队伍,能肩负起为学校党委服务的责任。为此,要从高校党校的实际出发,首先建立完善促进科研发展的有力保障机制,如制订完善科研工作制度、科研考核制度和科研奖励制度,实现科研工作的制度化管理,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为科研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其次,要不断加强党校的科研经费投入,把工作经费向科研倾斜,第三,要根据党校工作需要,吸收高校社科领域高层次的人才,为党校科研工作的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人才支撑。第四,要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党校师资和科研骨干的素质。如:要求每个科研人员研究的重点和主攻方向,明确奋斗目标,长期坚持,努力成为该研究领域的行家;选派优秀教师到中央党校、省委党校及其它著名高校进修学习取经;充分发挥远程教学的作用,每年定期举办教师进修班,学习业务,研讨教学和调研方法,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作专题培训,为搞好科研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3 要拓宽思路,创新方法,提升为高校党委决策服务的水平

高校党校要拓展科研服务功能,提升为高校党委决策的服务水平,必须加强交流与合作,离开研究团队,仅靠个人单打独斗,往往是寸步难行。因此,在工作中要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形成上下联动,内外互助,集体攻关的工作格局。首先要下大力气进行社会调研,根据高校发展中的重点、难点、

热点和学校党委的工作部署,大力进行前瞻性、对策性、应用性研究,要选好课题,集中精兵强将联合攻关,要拿出有较高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精品力作,真正承担起高校党委决策思想库的重要使命。要把科研工作的重心集中在如何推动高校跨跃式发展和解决当前制约高校改革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上,为高校党委决策服务,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服务。其次要整合高校资源,形成攻关合力。一是在组织领导上要有保证,党委领导及党校领导带头牵头大规模的调研活动,主持科研调度会和课题研讨会,及时协调调研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调动调研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在人员的安排上,根据课题的需要和教师的特长,优化资源配置,集中优势兵力,协作集体攻关。三是坚持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深入社会、深入基层,从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掌握第一手材料,用事实说话,力求提出的对策和建议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再次,要依托外部优势资源借势发展。发挥各二级学院分党校贴近学院基层的优势,设立调研网点,吸收分党校优秀的教研人员参加,就教学和科研中的问题可随时调研,一方面,通过交流可以启发教师的思维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科研的深化和理论创新。另一方面,减少调研的时间成本,确保调研的真实性,同时也带动了二级学院分党校的科研工作。

三、着力于德育服务。为高校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途径

同志曾指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高校的校中之校、高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部门的高校党校,对此更是责无旁贷,更应大力拓展德育服务功能,更应在这方面发挥出其他部门和单位所难以替代的作用。

“德育”是一个外延十分广泛的概念,它不仅具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而且有着特殊的多层次结构。一般来说最基本的是指基础文明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而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是属于德育中高层次的的内容,它要解决的是政治信仰和政治方向的问题。高校党校德育服务功能应定位在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引导和帮助他们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这一点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也是高校党组织的一个非常重要、非常突出的任务。

拓宽德育途径第3篇

关键词:德育工作 创新 教育

心理学表明: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规范的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们、对社会做出的反应,德育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把道德原则、道德要求化成学生自觉行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要增强常态化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努力拓宽德育途径,形成齐抓共管德育工作局面。同时,要以教学为中心,在学科教育和活动中积极渗透德育知识,再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出更多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为此,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的德育工作:

一、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渗透课程意识

我们首先在全体教职工中树立全员德育观。许多教师错误地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和班主任是实施德育教学和德育的主体,其它教师不是德育的实施者,忽视了全员德育的功能。全员德育在新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在于: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里都明确提出了“情感和态度”的课程目标,例如:语文教学通过典型的文学作品,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数学教学既可以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也可以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科学学科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在教案中的教学目标里必须有“情感和态度”目标,在学生管理中,我们建立“教师联系学生制度”,每名教师包干几名学生,负责他们的学习、思想、生活指导。包干对象中,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杜绝教师出现“喜欢优生,嫌恶差生”的行为。每名教师都要留有帮扶记录,详细记录每个学生的成长情况。在学生的《成长记录》中,必须有每名任课教师的评价意见。通过这些举措,把每名教师纳入到德育工作的队伍中来,壮大了德育队伍的力量。

其次,我们保障了课堂渗透这一德育主渠道的畅通。为落实教学目标中“情感与态度”目标的落实,我们在教学常规检查中,把缺少“情感与态度”目标的教案定为不合格教案。我们还把“情感与态度”目标做为听评课的一个重要内容,明确要求“情感与态度”目标体现不明显、落实不到位的课不得评为优质课。在教学工作学生评议中,也把“课堂教学中能否合理渗透德育目标”做为一项重要评议内容。

二、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强化资源意识

德育教育要形成自己的创新和特色,更要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努力发掘资源优势,建设学校独有的德育工作新特色。我们一是从学校师资上挖资源。我校的英语、美术、音乐等学科有专业的教学人员,我们充分利用这些人力资源,组建了美术特长小组、音乐特长小组、书法特长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并把优秀作品挂在宣传橱窗里展出,即充分展示、发展了学生的特长,又起到了怡情励志的作用。二是从学校文化、乡土文化上挖资源。我校有悠久的历史,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积淀。特别是作为平阳县唯一一所以少数民族命名的学校,我们运用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装扮校园,培养了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民族大团结的高尚情操。三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挖资源,使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

三、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贯彻人本意识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它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终生发展的能力。

首先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我们制定了教师忌语,规定教师对学生不许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你这样的还能……”、“自己看书去吧”等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对每个学生都给予真切的关爱,每名教师对包干的学生,每两个周必须至少谈话一次,并留有谈话记录,要让学生感受到在老师的眼里每个人都是一视同仁的。

最重要的,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进行大人生观教育。在这种人生观的教育中,我们不是对学生讲大道理,而是把深刻的人生道理蕴涵在点滴小事中,使学生真正从生活中受到教育,而不是死记一些人生教条。比如,当学生考试失利时告诉学生,“每一次创伤都是一次成熟”,让他们坦然地去面对挫折;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告诉学生,“忘却的同时意味着心灵的净化”,教育他们要“君子坦荡荡”;尽管这些忠告揭开了生活表面美丽的面纱,对心理还不成熟的学生来说甚至有点残酷,但它告诉了学生应该怎样面对生活。这对他们人生的成长是大有益处的。

四、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努力拓宽德育途径,创新德育教育

努力拓宽德育途径,就要充分发挥家庭、社会教育的作用。学校与家庭只有相互沟通,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德育工作才能取得实效。要努力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自身素质,让他们懂得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哪怕是微小的细节都会给孩子带来影响。其次,家长要讲究道德教育艺术,对孩子既要严又要爱,对孩子的错误,应认真疏导,正面教育,要尊重孩子,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真诚地帮助孩子解决社会认识上的偏差,帮助孩子树立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能力。

德育工作是一项育人的工程,要使常态化德育工作正常运转,不仅要努力提高管理者的自身素质,还要敢于创新德育工作,讲究工作方法,拓宽德育途径,齐抓共管,让儿童健康成长。我们决心为建立以学校、家庭、社会参与的全体互动的常态化德育工作管理的新局面而不懈地努力。我们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摸索创新,以更新的姿态和饱满的热情去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去迎接学校德育工作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林福兰.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改革的几点思考.教育发展研究[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

拓宽德育途径第4篇

农村中学 德育教育 三结合

一、目前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沙埔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当今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学生德育观念的缺失和学校德育教育的不当。

1.学生德育观念的缺失

(1)信仰与敬畏。很多学生对大自然、对社会不敬畏,结果无视道德的存在,随地吐痰、破坏环境,对知识、对教师及家长不敬畏,结果亵渎知识、不思进取、忤逆师长。

(2)理想与志向。胸无大志、追求安逸、贪图享乐,是当今很多中学生的心理。没有远大的志向与理想,便不会有完美的人格、高尚的道德。

(3)信任与团结。当今大多数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处境优越,且父母的溺爱使其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缺乏信任和合作意识,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2.学校德育教育的不当

(1)德育教育过于抽象,脱离实际。在目前的中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经常用思想政治课来代替。内容过于原则化和理论化,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没有充分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的自身实际相结合,忽视了中学生的实际需要,这就使得道德教育过于表面化和形式化。

(2)目前的教育方式是简单的、缺乏学生积极能动参与的简单灌输,没有给孩子们留下发挥自主能动性的空间,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不能不说是学校德育方式的巨大失误。

(3)德育教育追逐名利,实效不足。德育教育方面也采用考分制,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学校、教师的教育水平,以分数来评定学生的好坏,这样德育教育就成了一种摆设,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二、完善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的理性思考

1.构建和谐统一的德育教育体系

首先,作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的学校,应该在德育教育中起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当中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

其次,家庭也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基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的好坏对农村中学生的道德品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再次,社会要营造一个和谐的大环境,因为社会的和谐能够极大地促进个人的身心成长。因此,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统一的德育教育体系,是搞好德育教育的根本途径。

2.突出德育的层级性

德育教育具有连续性、阶段性和层级性的特点。但是,现在农村中学生德育教育缺乏层级性,且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节,主要表现在:

第一,德育目标过高,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忽视了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第二,德育教育过于政治化,往往只停留在纯道德层面上,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对此,在农村中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农村实际和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制定德育教育计划,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真正润泽其身心。

3.拓展、创新德育教育的途径

第一,树立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德育内容是做人的根本,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构成我们时代民族精神的主旋律。因此,树立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念,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前提。

第二,从实际出发。我们开展德育工作时一定不能脱离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学校的实际,学生的心理、生理实际。

第三,突出重点。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我们要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其顺序性。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但从入手点看,应先是重在导向的品德教育,然后依次是法纪教育,适应环境、调节心态的心理健康教育,确立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思想教育,最后是最高层次的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是核心,法纪教育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思想教育是导向,政治教育是根本。

第四,尊重规律。要切实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就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人的品德形成则是知情意行的过程。在开展工作时,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反对忽视中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教育内容、方法成人化的倾向,同时要克服急躁情绪。

第五,抓主渠道。德育的主渠道:一是思想政治课,它是德育主课,主要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二是各学科的育人,必须把德育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六,建设队伍。抓班主任工作重点是培训,要把培训工作当成班主任队伍建设的中心环节来抓。

(1)在培训方式上,要灵活多样,可以集体学也可以自学,但要有计划,有考核,有交流。

(2)在培训内容上,不仅要学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和艺术,而且必须学习政治理论。

(3)在培训对象上,要分层次培训。一是普遍培训,大面积提高;二是重点培训,培训班主任工作带头人,建立优秀班主任资源库;三是对青年班主任进行培训,使班主任队伍后继有人。

第七,拓宽途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拓宽途径,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制订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并及时进行总结。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实践第一的观点、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第八,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三结合的重点是家庭教育,学校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接待日、家访、家长学校等形式同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及时交流情况,互相沟通。其中,主要形式是举办家长学校。举办家长学校应做到“七性”,即保证参加培训家长的稳定性;授课内容的系统性;教材的时代性和新颖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授课单位以年级和班级为宜,增强针对性;调动家长教师队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时表彰,听取意见,体现家长的主体性。

第九,我们德育工作者首先应具备四种意识,即网络意识、政治意识、民族意识、国际意识。只有具备这四种意识,才能从容应对信息技术的挑战。

对于目前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我们必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统一的教育体系,突出德育教育的层级性,拓展、创新德育教育的途径。只有如此,农村中学德育教育才能稳步推进,健康发展。沙埔中学确立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为办学宗旨,以“兴南樵传统、绍侨乡高风、育甘泉英才”为办学理念,坚持“抓质量、上等级、创特色、办名校”的办学思路,坚持“以校风建设为基础,以队伍建设为龙头,以教育科研为动力”的工作方针,认真抓好常规,完善管理,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教育教学质量稳定上升,“以人本思想为基础,以文化育人为手段,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办学风格日渐成熟。

参考文献:

[1]夏立坤.论当代农村中学生德育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

[2]赵成荣.中学教育笔谈[M].远方出版社,2011.

拓宽德育途径第5篇

(一)国防教育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国防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参观国防教育基地、军训、讲授国防法兵役法等形式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防教育相结合,可以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于理论化的模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践性。如参观国防教育基地,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国防知识的兴趣,通过老师细致的讲解和学生自身的参观,从视觉、触觉和听觉全方位感受国防知识,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使大学生从实践感受到爱国主义并不是至高无上的口号,而是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具体实践做起。爱国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就是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我国的国防教育是以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并具有安全意识的爱国主义人才。

(二)国防教育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也要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国防教育的经验和方法,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大程度的借鉴,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和方法的丰富和发展,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各种传统的方法,更大程度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国防教育的实践性对于提高高校学生的能力有重要的帮助作用,帮助大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1.在能力培养上,国防教育有着强化的特征。国防教育的实施方法,承载了部队的训练与管理方法,具有极强的示范性。通过对学生的军事训练,规定严格的制度,注重从细节上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要求严格的纪律和作风,培养了学生顽强的毅力和斗志;不断的检查与评比,提高学生的集体的荣誉感。国防教育的增强学生生活到学习方方面面的能力,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目的。

2.在道德教育上,国防教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国防教育内容在马列主义和思想指导下,成功地吸收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中华美德由于性善的观念占主导地位,强调发挥自主自律的精神,所以特别重视“诚”与“信”的品德。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当高校学生进行军训时,与军人朝夕相处时,自然形成一个良好的德育氛围,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国防观念。

3.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大学生通过接受国防和军事方面的教育训练,增加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不仅有助于强健体魄,磨练意志,也有助于养成讲道德、守纪律的良好风尚,在思想、知识、技能和体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有力地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4.国防教育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国防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于现代的大学生由于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缺乏的就是独立自主能力与艰苦奋斗精神。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

二、小结

拓宽德育途径第6篇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提出:“那种永远为自身而不为它物的目的是最完满的、绝对最终的目的,是最高的善。”善对人类意味着幸福,“善是最高的幸福”。而人的善就是合于德性而生成的灵魂的现实活动。〔1〕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生活的目的是其自身的善。善的生活构成人类的幸福;德性是内在于生活并走向好(善)生活的途径,德性的完满本身即是好生活的重要部分;德性是一种获得性品质,它的养成离不开生活。

由此我们提出,德育的功能就是培养人的完满的德性;德育过程是引导个人合于德性的现实生活展开的过程;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好生活,是生活的幸福。

一、现代德育的困境——与生活疏离

(一)生活对德育的疏离

社会发展至今,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物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人不知不觉就陷入了铺天盖地的物质世界。不仅如此,人们对物质的欲望也越来越大,这使得人陷入物质主义的泥坑而难以自拔。有用性成了生活的唯一尺度。与物质主义密切相关的是工具理性的扩张与技术的至上。“20世纪是第一个技术起决定作用的方式重新确定的时代,并且一开始使技术知识从掌握自然力量扩转为掌握社会生活,所有这一切都是成熟的标志,或者也可以说是我们文明危机的标志。”〔2〕

现代社会强调个人利益,越来越多地赋予个人以独立和自由,非个人的标准已不再成为个人认可并乐于接受的生活基本准则,个人自由决定自己生活的方向。个性得到了极大的张扬,个人不再刻意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共通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德性传统无法为继。人们越来越多地被赋予选择道德与选择何种道德的自由,共性的追求不再成为德育的庇护,个人可以自由决定是否接受德育影响。这既是一种进步同时又不可避免地消解了德育的力量。

物质主义与工具理性的高扬造成了德性在生活中的失落,大大削减了德育在生活中的地位,削减了德育之于生活的吸引力。个性的高扬与共性的失落则意味着尽管德性已越来越远离生活,恨铁不成钢的德育又无可奈何,它必须尊重个人的自由。这样的结果是生活越来越疏离德育。

(二)德育对生活的疏离

在生活逐渐疏离德育的同时,德育并没有积极应对,反而出现了背离生活的倾向,这样就加大了德育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现代德育过分地强调外在功能,德育活动本身过多地着上了功利色彩。受外在功利制约,德育活动便不能按其当下应有的内在方式深入,从而不能使活动过程本身有效地充盈与愉悦。德育更多地进行的是与个人真实生活并无关联的活动,这样德育并没有改善个人当下的生活状态,个人不可能获得因德育展开的过程而带来个人生活的充盈与完满,德育影响与个人生活异质,德育影响会自然地受到个人当下生活的拒斥从而使德育在个人生活中趋于失落。

现代社会分工的加剧与现代生活变化的加快,使个人的整体生活为自身不同的角色分割,现代生活难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们在不同角色中履行不同的责任、完成不同的任务、遵循不同的准则。“现代把每个人的生活分隔成多种片段,每个片段都有它自己的准则和行为模式。”〔3〕与此同时,现代德育并没有表现出对个人整体生活与内含于整体生活之整体德性的关注,过分地强调角色道德与职业道德,更准确地说是角色规范与职业规范。它强调的乃是角色行为和职业行为本身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而非个人整体生活的德性。个人遵循规则的行为是一种“创制”而非个体的道德“实践”。〔4〕这样就加剧了个人整体生活与角色行为、职业行为的分离,大大削减了道德的内涵,淡化了德性的内在精神,最终意味着德育对个人整体生活的软弱无力。

困境是客观存在的。现代德育必须面对物质主义,工具理性与个性滥觞的事实,此构成德育的外在困境;必须面对远离生活而自身乏力的事实,此构成德育的内在困境。如果德育不能在解决以上问题中找到突破,德育将不可能走出失落。

困境的焦点在于德育与生活的疏离。“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5〕德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现代德育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回归生活。

二、走出困境——德育向生活回归

(一)回归生活——德育外在困境的突破

现代社会容许且尊重个人对物质的追求。问题在于盲目与过份。在四处高举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德育提倡个人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要注重精神追求,在实际中此两手抓便很难避免一手硬一手软的结局,德育流于空泛。要从根本上突破物质主义的樊篱,惟有指向物质之上的更高目的——生活的幸福,好生活。生活的目的在生活自身,在生活的善。物质在走向个人生活幸福的过程中只是外在的基础与手段。物质本身是非自足性的。德性作为手段与目的内在地统一于生活之中。这样,有用性作为手段的手段便不再是生活的尺度,德性就可能重新渗透生活。所以,德育应该的指向乃是个人的幸福生活,德育只有把个人引向生活,引向好生活,引向对好生活的追求,才可能摆脱以手段取代目的,以生活手段作为生活标准的歧途。

科学技术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科学的精神。问题在于,对科技的盲目崇拜支配了个人生活,使个人生活迷失了方向。在崇拜科技的信条下高喊要弘扬价值性必然是微弱的。要突破工具理性独尊的地位,必然要回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共同的指向——生活世界。个人的生活世界原本是整体性的、不可分割的。完整的生活世界离不开完整的经验,“生活是经验的生活”〔6〕,只有经验的整体性,才可能建构生活的整体性,才可能实现人、生活的完整性。单纯依靠科技理性显然无法获得个人完整的经验。个人只有让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共同进入自己的经验,才可能获得经验的完整,才可能实现生活的完整与充盈。幸福的生活离不开生活的完整。德育应该把人引向人的生活世界,引导人去积极建构个人完整的生活经验,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生活的建构过程中同时获得德性的完满,实现德育的目的。

个性解放乃是人类发展的表现,是人类长期力争的结果,强调个性的发展是时代的潮流。现代社会已很难建构一套统一的客观的非个人的标准,事实上已不可能再重新恢复古典时代的德性传统。强调个性意味着尊重个人的选择自由。个人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个人可以选择高尚无私的生活,也可以选择在不违法乱纪的前提下平庸自私的生活。不管是高尚还是平庸,都是你自己的生活,你必须对你自己的生活负责,德育引导你去选择而决非强迫你去选择——强迫之下实际上不存在选择。德育不可能让人彻底放弃他当下的生活来接受另一种规范的生活,选择总是自愿的,个人只可选择他可能接受的生活。德育必须先尊重真实的个人生活,在此基础上逐渐拓宽个人的生活视野,拓宽更广地践行个人生活意义的途径,从而更多地践行人类生活的共性,逐步提升个人的生活境界。只有尊重个人的生活,才可能赢得生活的尊重。个性总是再现于个人生活,表现为个人生活的特性。扼杀个性意味着扼杀个人生活的丰富性与独特性,现代德育决不应该如此,而是保护个人的个性,引导个性更好地展现并充盈于个人的生活,获得当下生活的充盈,并在此过程中寻求人类生活的共通性。

(二)回归生活——德育内在困境的突破

内在困境的关键在于德育偏离了其本意的目的。强调德育的外在功能未尝下可,问题在于,如果其内在功能都未能很好的实现,那么它怎么可能充分地实现其外在功能?个人的生活本并非为了成就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相反,成就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曾把生活分成三种:享乐的生活、政治的生活、思辨的生活,在他看来,德性比荣誉更能成为政治生活的目的,故政治活动本身亦内在地指向个人生活的完满。德育在引导牵涉政治思想品质的现实活动展开的过程上,应使之成为个人生活进一步拓展的活动,是内在于个人整体生活的,个人在此过程中能感受到生活意义的相应拓展与生活的充盈,个人能领略因其有关政治思想品质活动的展开所带来的生活的富足。德育不可能劝导人真诚地去做与其当下真实的个人生活毫无关涉的活动,去献身于个人生活世界之外的某个目的——除非该目的成为了一种生活的精神内含于个体生活世界——既如此,则该目的已经成为个人生活世界的一部分。

现代社会强调角色行为与职业行为的正当与合理,并不强调把完整的个人投入于角色与职业之中,使得人与行为分离,职业规范与个人德性分离。“不同人从事不同的工作,偏重于不同的活动,具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但作为生活中的每个人,他是整体性的,不可分割的。他不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一活动中,他的生活不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狭隘的范围。”〔7〕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他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特殊的人;他首先是生活中的人,然后才是从事某项特殊活动的人。个人的德性是角色规范与职业规范的基础,只有以个人德性来统整人的职业规范,才可能使职业规范内化为个人整体德性的一部分,并真正成为个人真诚的行为准则。只有使人的德性渗透于生活全过程,才可能保持生活的整体性与统一性。这样,职业规范的遵循就不仅仅是个人职业行为公正合理的保证,而且是当下个人生活完满的重要内容。当个人倾其身心入于职业行为中,此行为即是个人的生活行为,个人生活由此而统一起来。这样,德育不是在加剧个人生活的分离,而是在增进并维护个人生活的完整与统一性,从而实现人之为人的统一与完整。

三、回归生活的德育途径

(一)从德育走向生活——德育途径之一

要实现德育向生活的回归,德育要先改变自己疏离生活的形象,主动关怀生活,建立与个人生活世界的广泛联系,拓宽德育影响与个人之间的对话语境,赢得生活的尊重,有效地渗透个人整体生活,改善自身对生活的软弱乏力。

爱祖国不是空洞的。真正的爱国之情必然牵涉个人的生活世界,是源自个人生活世界的内在的情感积累,是个人生活的精神支柱。不是因为祖国本身可爱就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深厚的祖国之爱,不是因为你是祖国之子你就得无条件地去爱祖国,而是因为祖国与个人生活世界发生了有意义的牵涉,个人在此意义牵涉中内在地发生祖国之爱。只要这种牵涉永在,则个人对祖国之爱便永不消失。意义牵涉的改变也必然会引起祖国之爱的改变。所以,德育的关键在于把外在的目的转化为内在的目的,把德育内容转化成为与个人生活世界的意义牵涉,并引导个人理解、丰富、践行这种“牵涉”,在此“牵涉”中获得德性的发展。个人需要的不是理论的生活,而是生活的理论,即作为生活精神的理论。任何德育影响如果不能给生活以启迪,增进生活的理解与智慧,勇气与力量,那么它就只是说教——谁会需要空洞的说教呢?

现实德育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德育活动过程之于个人的乏味。“最完美的感觉就是那种处于良好状况的、指向自身最好对象的感觉。快乐使现实活动变得完美”,“使生活变得完美,使我们去追求它。”〔8〕德育过程时刻指向当下的个人生活,引导个人生活的展开与充盈,积极影响个人当下的生存状态,使德育过程自身充实饱满、为快乐所充溢的过程。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助人乃是他充实他当时当地的生活状态的最佳途径,换任何一种行为他都无法享受到因这种方式而带来的充实与快乐,助人与他的好生活密切相连,助人就是他的好生活。很难想象,如果以助人为苦,是否能成就一种真正的雷锋精神。为什么说雷锋每年三月来四月去,根本就在于雷锋式的行为并没有真正内化为个人生活状态并作为充实个人当下生活过程的快乐途径。人们只是在做一种表浅行为的模仿,而没有触及真正的雷锋精神。

我们比较一下两种德育视角。以教导“诚实”为例。一是你应该诚实,诚实对社会和他人有利,你若欺骗别人,对人不利,你会失去别人的信赖,陷于孤立。一是诚实是个人的好品性,它使个人心怀坦荡,既得人情之平又得我心之安,是个人好生活的重要品质。第一种乃是规范型的德育,“你不遵守A就会出现B,B对社会和你不利,所以你必须遵守A”。假设个人通过此过程遵守了A,但此人并非作为人整个地接受了A,而是出于B的利害关系贮存了这一规则。个人获得的是A的形式非A的精神,一旦条件许可个人就可能放弃A。显然这没有构成真正的德育,因为没有实现真正的内化。第二种始终立足个人及其生活,德育的展开与个人生活的展开相统一,个人不仅在践行某种德性,而且在获得生活的完满。正因为个人需要好的生活,所以他无法背离好生活的品质。个人获得的并非简单行为规范,而是内在的德性。个人既践行品质又获得了生活的完满。德育既实现了内在目的,又实现了外在目的。

我们认为,德育走向生活的关键是还原德育的外在目的,实现德育的内在目的,促进德育过程的生活化。

(二)从生活走向德育——德育途径之二

德育把个人带入人的真实生活中,激励个人去交往、创造、劳动,激励个人去生活、去经历、去体验,拓宽个人的生活视野和整个生活世界的内涵,激励个人不断去追求好的生活,在对好生活的追求中获得生活的完满,提升个人的生活境界,与此同时也获得内含于个人好生活的德性的完满。

人需要有意义的生活。德育引导人去追求生活的意义,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意义,来自于人在其世界中的‘牵涉’……人在世界中的‘牵涉’使得他的生活成为有意义的。”〔9〕德育把人引向与环境的积极的对话,引向与周遭世界的广泛交流,拓宽并践行人与世界的生动、活泼、丰富的关系,拓展实现个人生活价值和践行生活意义的可能途径,为个人走向好生活、生活幸福拓宽道路,个人得以践行充实而富有意义的人生。

人不仅生活,而且指导自己的生活(格伦)。苏格拉底提出,“没有省察的生活不是人的生活。”人以其生活历程为背景,来理解、省察个人的生活历程,从而获得德性的深入与完满。

个人是个人生活的主体,德育在此过程中必须尊重个人的选择,让个人感受到自由——他可以自由地选择,凭着他的现实的德性——而不以祈使性的规范语句去试图控制、约束人的选择行为。那样,人就失去了自由感,就会对德育对其生活的引导产生厌恶与排斥。“一个人自由选择了某种责任,就是自由地选择了不自由。”〔10〕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从生活走向德育,是一条间接实现德育目标的有效途径,是一种非德育的德育。德育要大胆地激励个人去生活,去追求好(善)的生活,去践行好的生活品质。好生活本来就是德育的目的。诚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师要唤醒人的潜在本质,逐渐自我认知知识,探索道德。一个正直的人,他同时就会是一个正直的公民。”〔11〕一个拥有好生活品质的人一定会是一个好的公民;一个每个人都拥有好生活的社会,一定是好的社会。*

注:

〔1〕〔8〕亚里士多德,苗力士译:《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国社科出版社,1990版,第1、2、10、9卷。

〔2〕转引自何中华:《回到自身:世纪之交的哲学重建》,《学术月刊》,1995年第10期。

〔3〕麦金太尔,龚群译:《德性之后》,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版,译者前言第16—19、22页,第257页。

〔4〕亚里士多德说,“实践不是创制,创制也不是实践”,“只有有所为的思考才是实践性的。”《尼各马科伦理学》第6卷第2、4章。

〔5〕《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67页。

〔6〕〔7〕金生@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教育研究》,1995年第8期。

〔9〕H.P里克曼:《狄尔泰》,中国社科出版社,1989年版,第209、121页。

拓宽德育途径第7篇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紧紧围绕学校工作重点,以“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先进德育理念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的学生道德成长的人文生态环境为愿景,进一步完善我校的德育特色工程,积极探索和创新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实现让每一个学生,喜欢学习、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办学宗旨,为培养跨世纪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工作要点:

1、加强辅导员、班主任培训工作计划,培养一支素质较高的德育队伍。

2、制定并落实《青山小学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完善各项评比制度,促进礼仪校园的形成。

3、积极探索德育课程的途径、方法和措施,认真策划学生节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

4、修订和完善“星级管理”评价体系,解决评价中存在的过程性评价缺失的现象。

5、重视家长学校发展,继续发挥家长委员会的职能,迎接省示范家长学校区域验收和筹备“学习型家庭创建”课题结题。

6、继续加强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精心打造书香校园、人文校园。

工作内容和措施:

一、加大力度,坚持不懈,着力打造优秀的德育团队。

1、认真查找班主任、辅导员工作计划中存在的困惑与不足,拟定本学期《班主任、辅导员培养方案》, 定期开展集体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德育学习活动,积极探索新时期班主任、辅导员专业化成长途径。

2、丰富班主任、辅导员培训方法,积极利用网络研修的平台,拓展培养途径。努力争取机会,选派班主任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外出参加培训的人员回校后对全校班主任进行二级培训,从整体上提高班主任、辅导员素养。

3、开展班主任结队活动,落实“传、帮、带”工作,让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带领年青的班主任积极进行班级管理艺术的研究与实践,形成校园“赶优争先”的良好氛围。

4、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班主任、辅导员工作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尤其突出班级常规工作的检查、考核和奖励。调动全体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继续开展“德育细节教育”活动,重视学生卫生、礼仪习惯的形成,努力培养优秀的阳光少年。

1、继续强化学生在校一日常规的管理,校长小助理带领校园小卫士针对“青山小学十个一”监督各班常规要到位,并继续坚持一日一通报的制度,利用广播站作为宣传媒介,及时对各班常规表现进行监督和引导,每周宣传一个先进班级。

2、积极发挥 “校园礼仪宣传员”榜样示范作用,定期到其它班级或年级进行主题讲解,并接受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既为学生加强礼仪安全知识拓宽渠道,也为发展学生搭建平台,讲解成绩定期公布,并纳入评选优秀班级条件。

3、抓实班队建设,发挥班队会的阵地作用,针对各班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开展有特色的教育活动,切实做到月月有主题、次次有重点、个个有收获,重视活动组织中的细节,将班队会上出档次。

4、组织专班,结合各年级学生现状制定《青山小学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并完善各项评比制度,促进礼仪校园的形成。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礼晓行”,培养个性化学生。

1、以德育课题“阳光训练营的创建途径与方法”为抓手,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体验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到社会中、大自然中去学会学习和生活。

2、利用建国60周年大庆的契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组织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传统美德教育、诚信教育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等系列教育活动。认真开展“祝福伟大祖国”的歌咏比赛活动。

3、深入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组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并进行广播操比赛、升旗仪式比赛,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

4、认真筹备本学期的校园节日,做好与相关科室的协调工作,积极为发展学生个性搭建舞台,努力使学生具备“我学习,我阳光,我快乐”的成长品质。

四、积极完善“星级管理”评价,让科学的评价激励学生成长。

1、组织“星级评价研究小组”成员进一步对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

2、修改并完善“青山小学学生素质发展手册”,并于9月正式投入使用。

3、积极开展新的“星级管理”评价模式的宣传和说明,认真落实周评、月评、学期评的全程评价,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美好目的,让评价真正成为激励和促进人发展的动力。

五、办好家长学校,构建三维德育网络,拓宽育人渠道,全面促进学生发展。

1、认真做好新一任一年级家长委员会的选拔工作,布署本学期的家庭教育活动,使我校家长学校逐步由规范化走向特色化。

2、积极发动班主任老师建立各班的家庭教育联系群,利用网络的便捷特征,实现家校及时沟通。

3、继续加强“学习型家庭创建”的督导,确保每学期指导教师进行1至2次的家访,学校组织好二会(交流会、表彰会)。

4、主动与综治、交警、公安、广播影视、司法等部门联系,加强对学校周边和校外教育场所的整治,开展内容丰富的安全教育工作计划、法制教育工作计划等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活动。

六、优化校园文化,努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精心设计和布置学校文化墙、年级宣传板报,努力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拓展知识,开阔眼界,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2、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评选活动,要求具有班级特色、书香氛围浓厚、环境优美整洁、富有激励性,关注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长远发展。

相关文章有:三年级德育工作计划

拓宽德育途径第8篇

关键词:实施 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建设 工程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是关系亿万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多元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现实中还有许多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从未成年人自身角度看,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增多、师生隋感出现隔阂、道德行为失范、道德意识和物质水平失衡等不良倾向;从教育环境角度看,存在“重智轻德”的认识误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存在着不相协调的现象,“5+2=0”的问题普遍存在。为此,中小学校就应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方面下工夫,力争在队伍建设、德育内容、德育途径、保障机制上寻求新突破,实施“四个四”工程,切实加强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一、打造四支队伍,夯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人力基础

有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师资队伍,学校德育工作就有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从“育人先育师”着手,为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可靠的师资保障。一是精心打造班主任工作队伍。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和任用年富力强、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完善班主任岗位责任制和激励制度,加强班主任的学习培训,提高班主任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工作技能。二是组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根据教师专业结构及其爱好特长,选拔一批学有所长、教有特色、富有经验、敬业奉献的教师组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团队,以“问题学生导师制、”家校联系活动、“大手拉小手”活动、心理咨询信箱为载体,积极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三是强化学科教师德育意识。围绕新课改学科培训、好课标准研讨等研训活动,督促指导教师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落实有机的融人到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当中,加大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力度。四是提升家长的育人水平。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座谈会、建立家长开放日、推行家访制度、发放家校联系卡等形式,密切家校联系,提升家教水平,为培养孩子良好心态、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营造“第一环境”。

二、突出四个重点,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实效

针对未成年人自身存在的不良倾向,中小学校要围绕四个工作重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扎实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把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教育引向深入;扎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坚定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鼓励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扎实开展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教育学生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德,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学生抵抗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深入开展。

三、搭建四个平台,拓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途径

一是以课程教学为平台,深化德育课堂渗透,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内容与知识传授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成为培育和发展青少年学生道德素养的主要途径。二是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平台,开放学生活动的空间,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各种文化、体育和社团组织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怡情益志,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延伸。三是以团队工作为平台,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的政治优势,把团队工作纳入学校德育活动范畴,充分利用传统节庆日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团队活动,定期组织团员、少先队员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接受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四是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优化校园环境,不断夯实物质文化、健全制度文化、丰富精神文化,营造内涵丰富、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和教育,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