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超级课堂初中数学

超级课堂初中数学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02 09:43:10

超级课堂初中数学

超级课堂初中数学第1篇

【关键词】模仿式教学方法 栏目式教学方法 差异化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43-01

教师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并且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兴趣、习惯、能力和意志。这种独立学习能力的养成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智力水平较好的学生更适合多让他们进行独立探究性的学习,这更加有利于他们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而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往往很难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或者其他学生单独的辅导或帮助,他们更适合进行比较直观的学习。

根据我在我校初一新生中的调查统计,大约有85%的学生在小学都接受过完善的信息技术课堂教育,有一定的电脑和网络操作基础,剩余15%学生由于所读小学在外省市比较偏远或落后的地区,所以信息技术知识相对薄弱,电脑和网络操作基础更是基本没有。在调查统计中我还发现,大概有20%左右的学生接触过网页制作或图形设计等相关软件,这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了很强的电脑学习欲望。

针对初一新生中的这种实际差异,我在讲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苏科版)》中“如何有效从网络获取信息”这一节内容时尝试采用了栏目式教学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在网页中使用超级链接,其中包括网页内的链接、网页间的链接、网站间的链接以及电子邮件的链接等操作方法。为了更好的总结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和不足,我特意用初一两个班进行了传统模仿式教学和栏目式教学的差异教学实验。

我在初一(3)班的教学中采用了传统的模仿式教学方法,也就是先让学生打开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然后我利用极域广播教学演示软件详细讲解网页内的超级链接的操作步骤,讲解完毕后,解锁教学演示,让学生自己操作,用这种方法,我依次进行了网页间的链接、网站间的链接和电子邮件链接的教学过程。整节课我完全让每个学生,不分差异的跟着我的思路进行操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有操作基础较差的学生提出“找不到指定的链接地点”、“链接用的锚记应该放在哪里”等层出不穷的问题,我只能不停地穿梭于学生机中,不断为这些学生解释和指导,原计划还想多讲一些这四种超级链接的其它操作技巧,但下课铃声却已经响了。

作为比较,我在初一(4)班采用了栏目式教学方法。首先我根据初一新生好奇心强的年龄特征,我在前一节课结束前就提供给学生关于超级链接知识的自学材料,让学生先自主探究操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课后我就先让学生自己来描述一下自学材料中的“主角”——“超级链接”,很多学生的踊跃举手一下激发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更贴近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了“试试看”、“露一手”、“比一比”三个栏目。

在第一个栏目“试试看”中,我先让学生分别演示四种类型的超级链接,引导其他学生从中去发现问题并有效的去解决问题。每个学生都在积极踊跃的演示着自己的自学成果,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容,整个课堂充满着自觉学习的气氛。在这个基础上,为了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提出一个具有激励性的讨论题目:“同学们能否用老师提供的自学材料以外的操作方法来完成网页内的超级链接呢?”这样就自然而然的引入了教学环节的第二个栏目“露一手”。在这个栏目的训练过程中,我先给学生一些互相讨论和实践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就讨论题目进行自我摸索和合作探究。通过思考和讨论,选择部分学生演示了各种不同的操作方法,并引导学生总结出三种不同于自学材料所提供的网页内的超级链接操作方法。有了这些基础,我和同学们就可以很轻松的共同探究完成网页间的超级链接、网站间的超级链接以及电子邮件超级链接的操作技巧和方法。第三个栏目“比一比”是为了更好的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容。我在“比一比”教学环节中,组织了学生进行操作比赛,先将全班学生分成了四组,比赛内容就是四组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一起做老师布置的赛题,看四组学生哪一组正确完成赛题的人数多来依次给予名次。最后,我再对四组学生比赛情况进行点评,并引导大家一起挑选出一种完成四种超级链接最快捷的操作方法。整节课同学们的学习劲头都很足,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

我在初一两个班对同一教学内容所采用的两种不同教学方法,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一堂课效果很不好,教师自己也累得够呛,班里只有部分学生完成了基本教学任务,课堂学习气氛十分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高,被动的、依样画葫芦式的学习,对于学生自主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也起不到任何作用。而采用栏目式教学方法的一堂课,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间的差异,每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准确的找到自己的定位,教学内容呈梯度式上升,学生在每个栏目的教学活动中自身的能力和特长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现,通过栏目式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然而然的将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栏目学习活动的形式一一攻破,体现了一种将重点难点打散,然后再分解并消化的教学理念。在实施栏目式教学过程中,唯一值得教师注意的一点就是如何有效的维护好课堂的教学秩序,如果在活动中不能很好的控制好学生的学习热情,过度的热闹气氛容易出现教学中的乱课现象。

通过这次的差异教学方法试验我深刻的体会到,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栏目式教学方法比传统的模仿式教学方法有着很多优点,不仅能够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学习基础的差异,而且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培养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和大胆实践创新的能力,并实现师生课堂双边活动的最优化,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活动,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石亚娟,华国栋. 论差异教学与教育公平. 教育研究,2007(1)

超级课堂初中数学第2篇

解读:“平移与旋转”由于是苏教版新增加的教学内容,现成的教学预案相对较少,没有更多的参考性,对教材的研读成为教学预设的关键。本校三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这样的教学内容,再上学生缺少新鲜感,因此,教学对象选择了二年级的学生。

研读教材时,我着重思考着这样的问题:

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

在儿童的生活经验中,哪些现象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从儿童的眼光看平移与旋转,如何判别?

图形平移的距离如何让儿童去认知,去理解?

在研读教材后,我逐渐理清关于平移与旋转的一些知识。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图形位置的变换。物体或图形是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现象。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旋转现象。教材在介绍这两种现象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生活中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并体会出他们不同的特点。教材还通过在方格纸上将图形进行平移,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图形平移的特点――图形移动前后对应点之间的距离相等。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使用更准确、更具体的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图形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也是以后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基础。因此,在对教学的目标设定上定位于认识生活里常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教材在安排教学中着重安排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引导学生观察一些熟悉的物体的运动,联系实际生活经验,结合想象,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第二层次,通过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的平移,知道确定平移的两个要件是方向和距离;第三个层次,鼓励学生应用对平移的初步认识,尝试着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同时,自己的教学设计上预先向三年级的老师请教,针对目前三年级学生所学现状,对“平移与旋转”所产生的错误进行了解,并针对学生的这些错误设定了一些必要的解决措施。自己也就满怀信心地准备自己的第一次尝试。

一、苦涩的第一次

课堂伊始,学生的思维按部就班地沿着我课前的预设进行,几乎没有半点差错,我也暗自高兴:多亏了课前的准备。然而,当我向学生提问:你认为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学生的思维僵持了,凝固了,我不知所措。时间一秒一秒的流逝,课前没有预设到的问题此时成了我课堂前进的最大障碍,如何让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成为我课堂的重点,我在前面“热火朝天”的引导,学生在下面“一脸茫然”。

好不容易将学生成功引导,明白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后,课堂又出现了危机。那就是在让学生观察图形,尝试确定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距离,学生更是错误百出,即使我在课前对此已经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根据点和对应点的比较,根据线段和对应线段的比较来数格子的方法解决问题,但学生的反应是麻木的。在焦急与苦涩中,我结束了第一次试教,也成为我失败的课堂。

课后,我陷入了沉思。是什么导致如此后果?课前准备充分,本以为很成功,可是问题出在哪儿?反思自己,回顾课堂,我发现虽然课前准备充分,但我忽略了学生,二年级的学生与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在年龄差别上很小,但在思维上差别很大,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二三年级学生思维差别的“分水岭”,课堂上我过多地把抽象的概念强加给学生,在没有表象的基础所产生的抽象是空洞的,枯竭的,也就导致了学生课堂上的“茫然”。同时,教者所思考的问题局限在如何教,如何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学生有没有能力接受,有没有思维基础,学生对平移与旋转的知识点如何去学,如何去理解……这些我在课前的预设中都没有重点去思考,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研读教材,无形中自己把自己架设到一个学生无法到达的高度去理解教材,学习教材。学生的“茫然”也在意料之中,失败的课堂也在情理之中。

二、反差的第二次

这一次的教学,我重新理清了自己的教学思路,重拾平移与旋转。二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比较突出,因此,教学中就从学生的形象思维入手,突出表象的具体性,抽象出数学概念,使学生在对具体事物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形成感性认识,在活动中理解数学概念,在合作探究中深化数学概念,让学生对之感兴趣,激活学生的热情。

1.动态中抽象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将枯燥、静态的数学文字表现形式能够用形象、动态展现出来,学生在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对知识的掌握能够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通过运用多媒体“动”的特性,发挥其优势,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数学知识讲得更加饱满,更加形象,更具有趣味性和生活性。

第二次教学“旋转和平移”,我首先运用媒体课件先整体呈现一组画面,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对平移和旋转有一个初步的、模糊的认识,然后再逐一地放大,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表象认识,让平移和旋转变得清晰,直观。同时通过课件的演示,动态地呈现了平移和旋转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在动态的变化中学生在无意识中区分了平移与旋转,初步把握住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概念理解上初步建立在“移”与“转”上,感受其数学概念。当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教者又提供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通过对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的各自对比,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类来加深对平移和旋转概念的理解,使学生的理解层次更进一层。最后,教者通过一些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让学生去辨析,去辨别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现象,同时引导学生借助于手势表演、闭眼想象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把握,可以让学生较好地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从而形成比较清晰的表象。

2.活动中理解

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感知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儿童的智慧在其指尖上显现。也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在第二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将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合作探究活动、交流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借助于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发展概念,提升其数学能力。

在“平移和旋转”的初识阶段,我引导学生观察、模仿,对照媒体展现的动态方式,让学生用手势比划物体的运动方式,从中感悟“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当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了一定认识后,我又设计了一组比赛游戏,让学生从图中寻找平移和旋转现象,此时教者提供的图像是静态的,在学生的活动中教者引导学生将大脑中静态表象转化为动态影像,通过手势将静态图像动态化,引领学生的思考。同时还借助于操作学具让学生玩一玩,用身边的物体来演一演,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引导提升。学生活动的主体参与,让静态的数学知识进一步“活”起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动”起来,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也进一步“现”出来。

在物体平移方向和距离的指导上,我更是在这方面做足了努力。因为在第一次教学中,这段知识点是我最为苦涩的一幕,学生无法说,无法动,教师只能无奈干着急。因此,在这一阶段我设计课件时动态地呈现平移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其物体的平移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物体平移的方向,同时感知到在平移中物体是整体移动,其起始与最后呈现的物体是相同的,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这样有利于学生真切地理解平移运动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移。

第二次的教学,我将活动作为突破难点的主线,借助于活动搭建起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与数学知识的抽象化之间的桥梁,使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课堂上的教学流程也因此而顺畅。

3.合作中深化

数学教学是师生间、学生间交往互动与师生、生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其课堂是单一的,单向的,并不能达到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媒体的弊端在课堂中也逐渐显现。我在“平移和旋转”中,虽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直观的现实题材,通过学生的感知获得对概念的认知,但这种认知是肤浅的,而且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学生往往会将生活现象和数学知识等同起来,这是教者所展现媒体时不可避免的弊端。在我看来,其严密抽象的数学概念,仅靠“经验”介入和“实例”感知的依托,学生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和“深度理解”,其理解的层次只能是浮于表面,学生在表达时往往会出现表述不清的状态,因此,在形成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层层深入,适当设计一些递进问题进行点拨启示,既能及时摆脱学生对于具体感知材料的依赖,克服直观感知带来的局限性,有效抽象出新概念的本质属性,又能促进概念理解的“准度”,实现系统知识的和谐统一。而合作交流便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在“平移与旋转”的课堂教学中,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对图形平移的距离。我们知道,学生进入课堂并不是一张洁白的画纸,而是一个具有思想、富有生活经验的个体,生活中的经验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烙印,这些都是学生在进入课堂,学习新知识所拥有的“前置”知识。在第一次的教学我就发现学生很容易把一个图形平移的距离误解为是两个图形间的距离,这些概念“前置”在学生头脑中已经深化,因此,学生的“差错”实际上是理所当然的。我在课堂中就需要引导学生转变这种认识,突破这一不良因素对教学的影响,从而深化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为了让学生突破难点,改变其头脑中固有的思维,我以童话故事为载体,采取一段情境动画的呈现方式,通过“红鸟与蓝鸟争吵,谁走的路线更长”这一问题引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引导学生经历了猜想―探究―合作―交流―归纳的学习过程,变教师的填鸭式的讲解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自己去验证结论。

学生为了解决问题,有的用小棒代替平移的舞台,有的用橡皮,有的用手指,还有的画图后剪下来代替,在每一个小组的合作探究中,逐渐地发现原来认识的差错,从而为突破难点做铺垫。当学生借助于学具能够解决问题,教师接着又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将学具的辅助作用剔除,引导学生去归纳总结。起初学生的表现有所欠缺,其答案多种多样,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产生矛盾,我再次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去验证,去交流,使学生在交流碰撞中自然而然地探讨起平移前后的两个对应点之间的关系,将教师枯燥的说教转化为学生自主的探究,其效果不言而喻。

学生在其合作探究过程中,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维过程,在交流与倾听中把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方法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放手,让学生的内在潜力凸显,有的用学具模拟平移,有的数整体平移的,有数某条边的,有数某个点的,有的用标点的方式数距离……总之,在展示学生个性化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感悟平移的本质特征,从而成功地突破了难点,也尝到成功的喜悦。

课后,镇上听课的领导认为是成功的,而校内的老师却有疑惑和惊讶,是什么让两节课的反差如此之大,我只是简单的两个字:学生。

三、茫然的第三次

第三次教学要走出学校,到外校借班上课。由于当时新教材刚刚使用至三年级,还没有全年级的全面铺开。因此,这次教学我选择了四年级的学生。第一次到外校借班上课,人生地不熟,我没有任何经验,也不知道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在课前的准备中,我一个人坐在电脑前,思考着我的第二次教学,是学生让我走进了第三次教学的现场,此时我还应该把学生放到第一位。于是,我重新对教材进行定位,重新审视学生的思维,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水平比二三年级又要高了一个层次,因此,除了教材原有的教学内容,我增加了平移与旋转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不再局限于学生会判断,而让学生去用平移、旋转去解决生活中问题,促进学生深度思维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我简化了第二次教学中一些情境动画,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现实中的问题,增加了一些利用平移解决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的思考,带着问题前行。

第三次教学,学生的思维和激情也逐渐调动起来,思维饱满,课堂活跃,学生的个体生命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个体在课堂中鲜活起来。这次是三次教学中自己最为满意的一节课,然而当我准备结束这节课让学生进行总结时,有学生竟然对课堂很不满意:“为什么我们这节课重点讨论了平移,而没有讨论旋转?”“老师,什么时候给我们上旋转?”听着学生的回答,我有些尴尬,听课的县领导也有些惊讶。我本以为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学生收获知识,体味数学乐趣,这可以说是教学的成功。但成功的教学学生却不满足,是什么让学生有如此的想法?此时的我,让我感受到第三次教学的茫然,让我再次重拾“平移与旋转”,又回到新的起点。

后来,我提出了我的疑惑,教研室的仲广群老师一语道破:其实,这不是教者的责任,正是因为教者激活了学生思维,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美妙,学生才有这种想法,我们教者更需要在注重学生的同时,超越课堂,超越教材,超越自我。

是呀!超越课堂,超越教材,超越自我。三次尝试,三次思考,让我重新认识了课堂,重新认识了学生。我们的数学课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理念,着眼点应该是在“生本”上,而着力点却在“师本”上,教师不仅仅需要研读教材,更重要的是研读学生,以一种理性来审视教与学的行为,才能真正地为学生的生命奠基,凸显数学的真正价值。

超级课堂初中数学第3篇

考试结果出来了,我执教的那个班级语文成绩很不理想。

我承认,自从我被安排教这个班级之前,我就从来没有对他们抱过过高的期望。因为与我同时执教的另外三位语文老师都兼任了班主任,我清楚她们的学生会更听老师的。再加上寄宿班与走读班的差距,我只是希望我的学生别比其他班级的学生差得太远。

而且,这个月,另外一个班因为语文老师请假,我是负责代了一个月的课。对两个班来说,我是同样认真地教学。

但是,我代课的那个班的语文成绩偏偏超过了我自己班级的成绩,并且人平都是相差了近12分。同一个老师教,却考出如此不同的成绩。这能够说明是老师不够合格吗?

在我代课的那个月,我可以很明白地看到两个班级的差距:那个学生认真的班级,无论我什么时候提出什么讲过的问题,我任意喊一个学生回答,几乎都能够答出来;更不用说他们是如何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做好课堂笔记了。 而我自己的班级,有一些学生真的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就算是刚刚讲过的问题,有时候喊一个人来回答,他肯定会目瞪口呆,甚至不知道老师提了什么问题,那就更不用说认真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做好课堂笔记了。

为什么学生做到“上课认真”就那么难呢?我又该怎么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我发现,无论老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认真听,也只是枉然。所以,我决定了从学生听课的习惯抓起。我要求他们必须认真听课,认真做好课堂笔记。我还要求他们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我发现,与其拥有一堂没有效率的45分钟的课堂,不如慢慢地让学生明白哪怕一个知识点,哪怕这样的课堂仅有一半的时间是用来讲课的。只要学生能够消化掉所讲的内容,慢点讲就无妨。

除此之外,他们还必须把要求背诵的内容不折不扣地背出来,而且不能写错别字。

超级课堂初中数学第4篇

一、课业负担过重出现的原因

导致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们分别来自于社会、学校、家长和老师。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的教育体系、办学理念、以及社会风气,给了学校和家长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就必然导致这种压力被毫无保留地、甚至成倍地转嫁到了孩子的身上,我们对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就不断推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在学校方面,外部原因是因为面临着许许多多名目繁多的考核、评优,更有某些地方政府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搞升学率排队,单纯以升学率高低来评价学校和奖罚学校领导与教师。从学校内部来看,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其主要原因有: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思想不够端正,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只重视智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眼睛只盯着分数,忽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其次是课程门类过多,教材内容偏深、偏难,此问题在中学更为突出。三是部分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教育科研能力低,不是依靠教育科研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向科研要质量,而是实行应试教育,另外随着经济发展的提高,教师的待遇也逐步得到提高,随之而来的,社会和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苛刻,这就使得一部分老师在正常的四十分钟课堂之外采用加班加点加压的办法,延长学习时间、大办补习班与提高班、搞“题海战术”,以及用频繁考试威逼学生学习。这种做法简单易行,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家庭方面,我们的家庭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于是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思想作用下,每个家庭不惜把大量财力物力投到子女教育上,尤其是独生子女教育。家长简单粗暴地要求孩子取得高分、满分;任意给孩子增补课外作业,强制他们参加各种补习班、学艺班等。以上的种种原因,造成了现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一现象层出不穷,甚至愈演愈烈。

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方法

1.加强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保证课堂四十分钟教学效果。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是减轻学生负担的前提下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只有把握效率才能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要从最简单最直接的原因入手——教师方面。因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几乎都是在教师主导下进行的。课业负担过重不管有多少原因,各种负担最终都是通过教师之手加载到学生身上的。所以,减负要先从教师入手。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浓厚的教研气氛,同年级同学科老师加强教学科研,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效果,首先要抓课前备课,这是“减负”的关键。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要强化功在课前,利在课上的意识,要求所有的一线老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面向全体学生,把精力集中在课前备课的环节上。优化课堂教学要使教师增强教改意识,提高教学水平,学习先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这是“减负”的根本措施之一。

2.严格按照国家教委规定控制每日作业量。中小学生的课外作业量,国家教委明确规定:“小学一年级不留家庭作业;二、三年级每日作业量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初中各年级不超过1小时半。”但实际上,许多学校或教师并没执行这一规定,其布置的作业量远远超过这一界限,甚至数倍。经调查,小学作业形式有:上交作业、课堂达标检测、家庭作业、课堂同步练习、单元双测作业、语文还要增加特色作业:日记、周记、剪报、手抄报、作文、积累等等,由于作业量大,学生大都不能按时睡觉,晚上超过12点上床已经不见怪。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就要求教师要按照教材要求精选作业,布置“绿色作业”,不得布置大量机械重复,无梯度的作业。

3.布置作业注重学生之间的差距,因人而异。学生间的差异客观存在。布置作业就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因班而异,因人而异。如将作业分为课堂独立完成作业和课外思考作业或小制作小实验作业;分成必做题和选做题;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几个不同层次的组,然后分层布置作业,等等。千万不能搞“一刀切”。一概而论,对不同学生要有不同的质量,不同的数额,和不同的要求。这不仅能解决学生的差异矛盾,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技能,同时也降低了学生重复、机械的工作,从而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休息。

超级课堂初中数学第5篇

【关键词】 语法学习 继承 超越

实施英语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初中一线教师纠结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语法基础知识是否在课堂上有必要系统学习以及怎样系统学习。部分教师不讲或不教语法知识,最终导致学生语法知识零碎、不系统,造成考试成绩不理想和给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英语带来困难。笔者通过十几年教学经验发现初中英语的语法基础知识有继承的必要性,应该适当地给学生传授;同时要在传统的学法中进行超越。

一、“继承”、“回归”让学生语法学习绽放出古典色

听过一部分教师的课,课堂气氛很好,“热闹”过后课堂反馈测试发现有些语法知识学生不理解,授课老师解释说,如果讲解语法知识是否传统了?在他们看来,所谓现在的高效课堂就是摒弃传统语法教学了。虽然中考不是以考查语法知识为主,但不考语法不等于不需要学习语法。学生能力的提升还是以语法知识,词汇量大小等为基础的。实践证明,语法知识的讲解有利于帮助学生打造一根自学的“金”拐杖,有利于带领学生进入轻松的学习佳境中。“语法”知识讲解,可引领学生轻松地学。

二、“发展”、“超越”让学生语法学习开放出耀眼色

在初中英语语法学习中,我们除了发扬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还要勇于超越。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重语言形式,轻语言交际”的语法教学思想发展为:“语言为交际服务”的现代语法教学思想。具体可从以下入手:

2.1为了培养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第一,英语与母语的关系,即尽量使用英语思维,用英语下指令。适当使用汉语是必要的,当然适当汉英对比也是必要的,但不能太多。第二,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语言知识是为交际能力服务的,语法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活用”,因此语法教学不该是机械的、枯燥的,无意义的讲解,而是运用丰富多彩的,直观的,真实的交际化的形式来教学。

2.2教师在语法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实现交际学习法?(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强化交际功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安排教学内容,在用中学,积极地运用语言,教学内容力图密切结合学生需要,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拓宽教学思路,讲究教学策略。力图摆脱讲解规则,举例说明,机械操练的刻板教学模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可以利用客观实物,图片,图画,录音,投影等多媒体制造假设情境,以便学生得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下面以常州市外国语学校的曹志娟老师的一节语法课为例:曹老师于2011年9月江苏省初中英语教学竞赛中执教8A Unit2语法一课,她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片,图画,投影等多媒体教学形容词比较等级,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有这么几个教学活动:1 教学比较级时用图片三毛和葛优比较头发数量多少,饶有趣味;2 教学最高级时采用学生所喜爱的糖块实物;3 三个学生分别摸到五元,五美元,五英镑纸币比较数量多少时,学生以为老师会像奖励糖块一样把这些钱送给他们的,但曹志娟老师机智地鼓励这三名学生奉献爱心,学生很乐意做这种慈善事儿。曹老师不仅在交际中进行语法知识传授,还能对学生思想教育,一举多得。

总之,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我们要以实践为纲,以交际为中心,把语法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来教,要克服为学语法而学语法的错误倾向,更不能让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语法知识。教师应把系统的语法知识作为学生今后继续学好英语的一把钥匙,并引导学生在课内外运用,在与人交往中实践,从而最终实现英语语法学习的超越。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深入,我们广大的初中英语教师要摈弃传统观念,勇于改革和创新,积极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新课程理念,努力探索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和课堂教学实用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走出“机械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死胡同,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达到“课授完、技到手、兴仍浓”的最佳功效。

超级课堂初中数学第6篇

1. 争取初中部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教学方式,形成初中部的特色

2. 使初中部文化建设上有自身的突破

3. 所任班级教学成绩突出 刘雪峰 1. 初中部教师队伍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师德水平和专业发展方面。在各级各类比赛中突破原有成绩。

2. 党建工作继续保持优秀水平,各类资料规范、整齐、标准高。在学校检查中达到最优。

3. 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思想,积极发挥示范、引领、指导作用。 邸维波 1. 组建年组家长委员会,听取家长对学校及年组工作的意见,反馈学校相关政策。

2. 进班听课,及时沟通。本学期要听本组教师至少每人一节课。并与任课教师沟通,掌握各班,各任课教师情况。

3. 班级建设规范化,利用本学期完成班集体的组建,规范化学生行为。 韩国栋 1. 认真学习贯彻体育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认真编写课时计划,备好每一节课

2. 配合组长抓好年组学生管理工作

3. 体育达标率95%以上。 赵宪秋 1. 从初一抓好每一个习惯的养成,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放弃,不抛弃

2. 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家校联合做好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

3. 带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4. 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 郭肃 1. 做好党小组长工作,配合组长做好组内工作,事事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2. 做好班主任工作,把初一、一班带成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南海波 1. 作为一个初四毕业班的党员教师,我承诺在这一年中认真研究中考命题走向,保证学生经过一轮的复习,语文素养和解题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 积极督促学生备战中考,一方面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同时保证班级省重点的升学率为80%。 谢丽娜 1. 争取年组语文成绩超市平均分2分

2. 大庆市前10名1人,前50名2人,前100名3-4人,综合成绩列直属校第一名。

3. 班级省示范校入学率80% 苗青春 1. 初四所在班物理超市平均分

2. 保证一周中听组内教师2节课,至少找三位同学谈心。 李爱芝 1. 认真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差错率为零

2. 实现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的宗旨,满意率为98%

3. 各项资料齐全、规范、标准,力争创全校首位。 张晓玉 1. 认真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完成上级部门部署的各项工作,保证及时,准确、高效。

2.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积极思考、用于创新,使初中部学生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3. 在日常工作中,要经常进行总结,虚心想他人学习从而弥补本身的不足。 王莉 1. 每天坚持靠单词和随堂小考,每周坚持小考,教学成绩名列年组前茅

2. 注重学生思想动态,每周坚持找2名学生谈心

3. 坚持理论学习并写学习心得 王曙光 1. 在初四教学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团结合作创佳绩

2. 在毕业班的管理上为年轻班主任做指导

3. 在教务工作中坚决完成分内工作。 孙淑琴 1. 坚持每节课前候课3分钟

2. 所教班级数学平均分超年级组数学平均分12分。 刘晓红 1. 全力研究教学,力争使初三年组各学科成绩均超中心平均分

2. 深入班级,每周至少与10名同学就某一问题交流 李卓安 1. 积极向老教师学习,虚心请教,认真完成教学任务,争取不拖后腿

2. 认真钻研业务知识,尽快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倪德才 1. 认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做教学的排头兵,所教学科超过平均分2-3分

2.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教学使用率达到80%以上。

超级课堂初中数学第7篇

王学俊

(金坛市直溪初级中学,江苏  常州  213251)  

摘  要:课堂是学生与教师互动相对重要的场地,同时是学生能力培养、知识获取的主要方式,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构建有效性的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对教材内容全面掌握的同时,还应该全面思考教学方法、规律以及目的等,且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确保学生综合能力获得有效发展与提高,使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有效性

一、师生间应该构造平等的交流气氛

新课改背景下,采用怎样的措施对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进行构建是新课程改革中相对重要的问题。确保课堂环境的构建能够符合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生动活泼等需求,会使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得到全面激发。例如,对《多边形内角之和》这一章节进行学习时,教师应该合理的带领学生从多边形的某个定点与对角线互相连接,将多边形分别以n-2个三角形进行分开,将内边形为(n-2)•180的内角之和求出。面对这样的问题,有学生则会有不同的想法,其没有根据定点出发,将任意边上的一点作为出发的主要方向,与其他顶点进行连接,最后形成三角形的形状。对于学生提出的想法,教师应该给予鼓励,让学生讲出这样做的依据,根据学生的讲解,教师寻找方法求出与学生相同的答案。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提高学生解题的自信心,同时还使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得到有效激发[2]。

二、根据数学教学活动,构建学习环境

初中数学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会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有着理解难、枯燥、抽象等心理。著名心理学家指出“智慧来源于手指尖”,说明了如果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学习中仅是通过看或者听进行学习,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3]。教师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应该合理的将活动情境进行全面设计,确保学生根据数据的教学活动,全面掌握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例如,对《圆周角》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根据该章节的内容,进行相关操作。首先,让学生根据已知圆将圆周角任意的划出;其次,通过分析画出的圆周角,将夹弧对形式的圆心角画出;再次,让学生将圆心角、圆周角实际的度数准确的进行测量,让学生记录在测量度数时有什么操作;最后,完成测量工作后将圆周角再以任意的方式划出。学生在完成上述学习活动之后,学生可以将本章节与圆周角相关的内容全面总结,能够了解一条弧与圆周角相对时与圆心角所对的一半是属于相等的,学生通常上述了解,则能够全面掌握本章节的内容。

三、重视生活知识的运用,使学生实践数学

初中数学大多数的知识均是来自生活,和生活的联系较为密切。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合理的教导学生通过数学知识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全面接触,确保学生将数学知识实用性的基本特征全面发挥[4]。另外,由于数学学科有着较强的实用性,能够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得到全面调动,确保学生学习知识的信心得到有效激发、例如,生活中车轮为什么是圆形。汽车保护栏为什么呈现平行四边形、屋顶人字架为什么是三角形等常见的现象,虽然说这些生活现象需要通过物理属性来解释,但是与数学方面的知识也有着较大的关系。上述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中均与圆旋转时不会变形、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的性质、三角形自身具有稳定性质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关系,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大部分都能够通过数学知识来解释。另外,打台球时瞄准的角度也是能够采用焦点、聚光镜、对称等方面的数学知识来进行解释。教师还能够让学生讨论生活中常见超市“打折”等情况,让学生针对超市、商场中打折情况是否真的降低自身的利润进行全面讨论后,教师通过数学中与“利润”相关知识点对超市、商场打折的情况进行解释。

四、科学布置课堂有效性练习

通常在完成章节的教学工作中,课堂练习主要是为了对认知的目标进行检查。教师在完成该章节的教学后安排有效、短时、紧凑等课堂联系能够对教学效果以及学习效果进行全面检查。有效的布置合理的课堂联系可以全面反馈教学活动,给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教学方案的修改奠定基础。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得知,教师在课堂上科学的布置练习对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课堂练习的时间应该在15min作为为最佳,同时应该通过数学课堂上最新的知识理论课堂教学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分层练习的实施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例如,通过分析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理解程度,以A、B、C三个不同的层次布置给学生布置课堂练习,A层的练习相对简单,所有学生都需要完成;B层练习为中等难度,需要大部分学生完成练习;C层难度较高,要求基础知识相对稳定的学生完成练习。完成章节学习后在课堂上有效的布置练习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对管理课堂教学的时间起到优化的作用,将有效使用教学的时间全面发挥。通过课堂上有效的布置课堂学习使学生自我调控知识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则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基础,教师合理的做好相关铺垫、平台搭建等工作,并且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学习主动权。让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学习中通过实践、探索、思考等方面,确保学生对学习知识的个体差异能够有效满足,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得到全面实现,从根本上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燕.创造和谐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7(03):966-967.

[2]郑淑平.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7(01):193-194.

超级课堂初中数学第8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分层教学 分类指导 具体做法

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学,由于受班级授课制的束缚,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查到评价,很少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智能差异,均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得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特别是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95%以上的小学生进入了初中,而初中毕业生大约只有1/3能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2/3的毕业生将直接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为此,根据我从事数学教学多年来的经验,针对现代初中生的特点,教育环境和教育工作特点,谈谈关于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课题的一孔之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具体做法如下:

1.多方位考查,搞好学生分层

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技能、心理、数学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好、中、差层次的学习小组,让师生知道每个学生在某一阶段所处的层次。在实施分层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在班级上公布好、中、差学生的名单,真正使学生在学校里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在学习数学各项知识的同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部分,并在这部分知识上可以超出课本的范围,这是符合个性全面发展规律的。同时师生要共同树立好对教学的乐观主义态度和信心,并使学生明确这种分组方式的意义。教师掌握各类学生层次后,学生的座位按优中差搭配的原则编排。这样便于学生互助互学,同时便于组织优良生辅导中差生活动,教师能巡回了解中差生的学习情况及优良学生的表现,使各类学生生活在和谐平等友好的学习气氛之中,共同奋发进取。

2.分层备课,确定分层目标

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对差生采用低起点,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允许差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或几步逐步达到大纲的要求;对优生则允许他们超大纲、超进度学习。拟订各层次教学要求既不能过高,增加教学难度,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消化不良,丧失信心;也不能太低,降低大纲要求,过分放漫教学进度,完不成学习任务。力求准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域",较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如要求差生掌握主要知识,学会基本方法,培养基本能力。中等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探究能力等。要求优生深刻理解知识,以及基本知识所反映的基本思想。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发展个性和特长。

3.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备课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到实验准备课都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如针对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容量上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在课堂提问、例题讲解、巩固练习上有区别,所要求的思维程度不同,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培优"、"补差"。

3.1 分层质疑、启发思考。将知识分成若干个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学习活动逐步解决问题。教师要注意把握提问的策略。让各类学生均有输出信息的机会。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作用,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使学生各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