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范例教学的基本特征

范例教学的基本特征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30 16:06:59

范例教学的基本特征

范例教学的基本特征第1篇

[关键词]学习方法能力 高职学生 范畴教学法 范畴内涵 范畴术语

[作者简介]周长春(1964- ),男,重庆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经济贸易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与职业教育。(重庆 404155)童洪志(1978- ),男,江西九江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行政管理学院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学校教育管理。(重庆 400044)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高职学生方法能力的范畴教学法机制与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SKS18,项目负责人:周长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45-03

一、范畴教学法相关研究回顾

学习方法能力是高职毕业生适应风云变幻的经济社会和求得自身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人才,迫切需要教学法改革。劳耐尔的职业能力理论认为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三要素,其中的方法能力特别是学习方法能力是其他两种能力的基础和要素,是一种根本能力。目前高职学生能力培养实践的核心在于专业能力,对高职学生根本性方法能力的培养忽略、定位不准、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等方面的问题是其突出表现,现有高职课程体系中也少有专门的方法类课程和相应教学内容,这是导致高职学生丧失抽象思维基础、方法能力和迁移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徐维凡认为教学方法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研究高职范畴教学法能有效强化师生方法能力意识,对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思维素质,为其他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和创造能力,提高高职师生教学能力和效果等都有着积极意义。克拉夫基的范畴教育理论分析了范畴教育的原则、实现途径、教师备课五要素等,张智、周长春等就范畴教学法作了些初步思考,汤红明等分析了概念的教学方法,彭德林认为概念教学法是现在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采用的基本教学方法,这些相关或类似研究为范畴教学法的后续探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同时,从中也可发现范畴教育理论也未就范畴教学法的具体操作作较为细致的论述,概念获得模式尚未涉及范畴及其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从而为方法能力导向的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的思考提供了一定空间。通过该研究,试图构建旨在大幅提高高职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能力的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

二、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的理论借鉴

在该探讨中,范畴是指高职教育的课程范畴。该探讨的直接理论基础是德国教育家沃尔夫冈・克拉夫基的范畴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基本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和范例性原则,促进学生主动性原则,范例教学的实现途径,教师备课五要素等。另一理论基础是布鲁纳、古德诺、奥斯汀在思维研究基础上的概念获得模式理论,概念获得模式的主要流程包括呈现材料、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定义命名、总结思维策略等。

三、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

(一)高职范畴教学法概念

高职范畴教学法是指基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个性发展为主要教育目标,在高职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掌握课程范畴,以高效习得命题、原理、规律、技能和提高高职教师施教能力及高职学生科学思维、独立学习能力、有效运用其他教学方法的教学方法。高职范畴教学法的主要特征是从高职课程的根基上进行教学切入,高职范畴教学法是其他高职教学法的基础。据其运用主体,高职范畴教学法分为两种,即高职教师角度上的高职范畴施教法和高职学生角度上的高职范畴学习法;据其在高职教学中的作用,高职范畴教学法也可分为两种,即高职师生习得课程范畴的高职范畴教学法――范畴习得高职范畴教学法和高职师生运用已掌握的课程范畴进行后续关联内容教学的高职范畴教学法――范畴运用高职范畴教学法。

(二)高职范畴教学法的操作程序

范畴教学法的操作程序包括学习掌握课程范畴的程序和运用已掌握范畴发展认知结构的程序,其中,前者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

1.引入先行组织者,获得新知生长点。先行组织者是现有认知结构中的既有材料。引入先行组织者,就能为将学习的新知识准确地找到生长点。奥苏贝尔在其代表性论著《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扉页中用特大号字表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如“农业”和“结构”两个先行组织者,两者的内涵就是新知“农业结构”内涵的生长点。

2.创设教学情境,导出范畴问题。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高职学生既有图式等,创设生动、形象、感性,利于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为了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同化和顺应新知识提供生长点,促进意义建构。教学情境要以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为基础,同高职学生经验契合。一切教学问题都根源于课程结构的基础即各种课程范畴,因此,应在激起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上,实时引出教学中应解决的范畴性问题。同时,要明示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解决,必须达到的直接学习目标和多元价值,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教学问题的设置应处于高职学生最近发展区。

3.范畴的形式识别。范畴是人类思维的最基本形式,是同一概念体系中的本源,是理论体系的基础。若课程中某一概念没有相应的上位概念,则该概念就是课程范畴。范畴的内涵形式,一般采用“术语+是……”“术语+是指……”“……称为+术语”“……谓之+术语”的常用句式,其中的术语是从形式上明确的范畴。范畴内涵的本质即上述省略号所代表的内容对事物的“性质、发生、关系或功能”的描述。范畴的内涵、特征和外延,三位一体,统一于范畴,构成范畴这一本源概念的逻辑要素。在学科体系课程中,范畴的文本位置一般存在于章节标题中,范畴的内涵描述一般位于标题下的首段首句,少有置于首段中间或首段末尾,更少置于后续段落中。

4.范畴术语的结构分解。首先,分解范畴术语,得到术语成分。范畴术语大多是复合词,对其进行分解是可能的,也是有效学习范畴的重要方法。如农业经济学课程中“农业结构”就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范畴术语,对其可分解为“农业”与“结构”两个部分。在不同的学习背景中,重点分析的术语成分也不同。若高职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既无“农业”也无“结构”等认知因素,则重点分析成分包括“农业”和“结构”;若已有“农业”而无“结构”认知因素,则重点分析“结构”;其余类推。其次,分解范畴内涵,得到内涵因素。将范畴内涵分解为若干因素,顺次、对应、相对独立地分别剖析范畴的内涵因素。

5.确立范畴内涵要素。首先,明确范畴内涵中的全部构成因素。其次,明确有些因素是内涵中的核心或关键因素,它们对范畴的内涵和范畴内涵所指称事物的本质属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其他因素则不然。确立范畴要素就是要在范畴内涵的各个因素中找出决定范畴内涵的主要因素,对范畴内涵的构成要素给予高度的针对性注意或选择性知觉。确立范畴内涵要素的方法是将范畴内涵各因素的意义与范畴术语各成分的意义进行匹配,其意义和范畴术语成分的意义对应相同的范畴内涵因素一定是范畴内涵的要素。如“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中的“组分”“联系”“比例”三个内涵因素是“结构”这一范畴内涵表述中的三个要素。

6.整合范畴内涵要素。范畴内涵是其要素的综合体,其要素在被分析时是相对孤立的,得出的结果不可能是范畴所欲表达的意义和所欲指称的事物。只有对分解、确立的范畴内涵要素进行整合才能形成范畴内涵,才能反映一个其各要素之间有机联系的范畴内涵所指称的事物。正如将高职学生已有“农业”与“结构”两个先行组织者的内涵进行综合就可轻易发现、建构、生成新知识“农业结构”的内涵;如果高职学生只有农业内涵图式,则着重加工新知识农业结构中的结构;余可类推。这就是迁移,就是创新,尽管这种创新是一种类创新,这种能力的培养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一整合过程中,所用到的主要而具体的方法是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加工法、逻辑方法和综合方法。

7.兼顾内涵前提条件。由于所有范畴类似于所有规律,它所反映的是有限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这些互相联系的事物同其他事物也是互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是“这些互相联系的事物”所构成的范畴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所以,在研究某一范畴即其所涉事物的联系时,就无法同时考虑该范畴所涉事物同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此情况下,就只得设定范畴研究的一定前提条件,否则,范畴的科学性、普适性就会难以保证。如“生产可能性曲线”范畴的内涵成立至少就有四个前提条件,否则生产可能性曲线就不能成立。

8.匹配范畴术语成分与范畴内涵要素。抽取组合范畴内涵中的关键字、词,并将它们同范畴术语中的同义成分匹配,发现它们之间意义上的同一关系。如将范畴“农业结构”内涵中的“自然力、生理机制、劳动调节、生命过程、生产产品、事业”与“农业结构”术语中的“农业”匹配,将其中的“组分、联系与比例”与“农业结构”术语中的“结构”匹配。农业是结构化的农业,结构是基于农业的结构。这种匹配整合紧密联结了范畴内涵与范畴语词,使词义一体;紧密联系了范畴内涵同范畴术语各成分,当知觉到某一范畴术语时,就能自然引起对范畴内涵要素的联想,而不必机械记忆;整合了范畴内部各个因素;促使高职学生思考对内涵的概括命名为什么用此术语而不用彼术语,真正明白内涵释义与范畴术语意义之间的本质联系。

9.范例助学范畴。范例是在运用范畴教学法过程中,引入的辅助高职学生同化或顺应范畴可以仿效并符合高职学生经验,适合学生现有能力并能使新知识即范畴纳入其既有认知结构的典范性事例或模板。范例引入的理论依据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该操作是为了使高职学生在其现有认知结构中找到新知识的固着点,使新知识与既有认知结构能够有意义地联系起来。引入的教学范例应结构要素完整,能全面例解课程范畴。异于教学情境,范例的作用在于帮助高职学生解决范畴问题,掌握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为此,其内容和结构需要同范畴问题的内容和结构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引入范例助学范畴等这个环节也可紧置于引入先行者之后。

10.明确范畴的特征和外延。范畴特征是指范畴所反映事物特有属性所表露出来的心理迹象,它是界定事物的内涵中的事物之本质或特有属性。事物特征包括本质特征和区别特征。事物特征存在于界定事物的内涵之中,一般可借助对比的方法从反映事物的范畴内涵中获得。掌握范畴所指称事物的特征,有利于高职学生准确确认事物,有效避免事物之间的混淆,在学习和工作中准确地把握目标、交流沟通和有效操作。明确范畴的外延就是要明确范畴所适用的范围,范畴外延的常见表达式为“范畴包括……”或“根据……不同,可将范畴划分为……”,明确范畴的外延对于后续学习中分析、综合等方法的有效运用和创造性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1.总结范畴教学法思维策略。在获得了正确范畴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范畴习得的过程进行总结,总结他们是如何发现范畴的特征的,如何对范畴进行假设的,又是如何证实假设的,然后得出习得范畴的有效思维策略。

四、结语与展望

概念是思维的起点和结果。人类思维的运作过程就是不断地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从而取得新的认识的过程。目前,高职教育供给同高职教育需求存在较为严重的矛盾,表现之一是高职毕业生要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求得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思维素质、学习方法能力。不证自明,在高职学校现有主流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下所提供的高职教育是无法真正有效培养高职学生的思维素质、独立且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力的。高职范畴教学法可在一定区域内,对现有高职教育教学法等所引致的高职教育供求矛盾起到一定的缓和作用。另外,学习方法能力导向的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职范畴教学法效果评价、高职范畴教学法实施的资源条件等,都有必要进行后续专题研究。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郭彩琴.逻辑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林自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研讨会暨上海大学首届“思政论坛”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

[5]彭德林.在概念教学法的背后[J].理论界,2008(12).

[6]孙鼎国,王杰.西方思想3000年[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

[7]汤红明,邓维秀,赵杰,等.医学免疫学基本概念教学法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2005(3).

[8]吴锵.思维素质与概念教学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1(3).

[9]杨永萍.概念获得模式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教研,2008(22).

[10]周长春,钟洪燕.基于高职学生方法能力的范畴教学法实践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3).

范例教学的基本特征第2篇

一、范例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范例教学的基本原则.(1)基础性原则.范例教学主要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2)基本性原则.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基本经验为出发点,调动学生的联想能力,拓展思维,从而认识学科的基本原理.例如,在学氧化碳和水的化学反应时,教师可以举出我们喝过的可口可乐,为什么可口可乐又被称作是碳酸饮料,碳酸是怎样形成的呢?

2.范例教学的模式.(1)认知阶段.范例作为个别事物,具有典型化的特征,教师精选的范例要突出体现教学内容的特点,具有使知识直观化的特点.(2)分类阶段.在认知阶段的基础上,将范例进行归纳整理,将个别现象放在“类”和“属”的范围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推断出这一“类”知识的普遍特征.(3)总结阶段.对“类”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得出规律,将对规律的认知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理解更加抽象的规律.例如,初中化学中将物质进行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又包括单质和化合物;单质包括非金属单质和金属单质;化合物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包括氧化物、酸、碱、盐.再对CO2、CO、H2O、SO2进行归类,这样有助于学生理清化学物质,便于学生学习.

3.如何有效应用范例.(1)重视范例的基础性.初中化学教学重点在于对学生基础性的培养,需要学生掌握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等,在使用范例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必须重视范例的基础性,提供一些基础的、精选的、易掌握的范例,从学生的基础出发,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智力能力.(2)在遵循范例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发挥范例教学模式的特点,进行范例教学的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针对范例教学模式的特点,进行课程的组织规划,从而利用范例教学达到教学目的.(3)按照范例的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要针对范例的基础性,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从而通过范例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二、应用范例教学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重视教学范例的选择.范例的选择关系到整个初中化学教学课程的顺利进行,教师必须重视范例的选择,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能够让学生理解的内容,采取一些教学技巧,结合具体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酸和碱”时,教师可以钠为例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实验的方式教学,将钠颗粒放入到水中,钠熔化成一个闪亮的小球,浮在水面上,同时发出一些响声,这时教师在水中滴加酚酞溶液,水呈现出粉红色.而学生的好奇心也会得到激发,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开发学生的潜能.之后教师进行这些现象的解释,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有效地组织范例教学.将范例教学应用到初中化学教学中,离不开有效的组织.在化学范例教学的课堂中,教师要有效地组织范例教学,及时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提问,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和讨论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范例教学的基本特征第3篇

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第15册第4课

《神态各异的人物形象》

屯昌县南吕镇南吕中学  王昌亮

教材分析:

人物一直是画家们经常表现的对象。他们把自己内心对人物的理解,用细腻或者粗犷或者写实或夸张的造型手法表现出来,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特征与个性,让看画的人一眼就能辨识与了解画中的人。本课就是从欣赏不同的人物形象开始,然后分析他们的相貌特点;再从简单的人物的脸形五官的比例关系着手,结合人物的表情和神态的变化,成功的把握再现一个人的基本特征。

本课教材按大纲要求,本教学内容为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像的赏析,帮助同学们对人头的一些基本比列进行了解。为以后的美术学习打下一些基础。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他们对造型表现有一定的基础。在本节课中,主要是如何让学生把握住脸型及头部的比例变化。加上他们自己的表情变化,他们的学习兴趣会更浓。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为什么画家能表现出神态各异的人物形象,及人物面部表情的变化规律.

2.初步掌握人物头像的观察方法和比例。

3.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以及增强同学们对亲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人物头像的脸型、五官及表情变化对头像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观察和了解神态各异的人物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

2.通过学习能表现出神态各异的人物形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A4纸  自画像  学生画像

学具准备:直尺、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猜猜看,我是谁??

请欣赏画家们画的人物形象及老师画的自画像。

问:为什么这些画大家一看就知道是谁呢?同学们是看哪里来加以判断的呢?

小结:是通过人的脸的特征来判断的。人的脸是一个人的标志。所以在进行人物绘画时,首先要对人脸的一些基本特征有所了解。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神态各异的人物形象》

二、新课讲授

(一)、脸型特征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同样子的人,这些人最大的区别就是脸不一样,认识一张脸,首先得从他的脸的轮廓开始,既人物的脸型。

让我们一起观察图片上人物的脸型特征。(学生头像图片)

这么多的脸,他们的脸型一样吗?

点击“八格”,出现“田国目用,由甲申风”。

分析学生脸型

欣赏《小女孩》《藏族女孩》的脸型的把握。

教师示范脸型

(二)、五官比例、位置

师问:画一张头像除了画脸型还有什么呢?(五官)

提问:画家是怎样做到五官协调的呢?引入传统的“三停五眼”。

1.三停就是把我们的脸从上到下分成三份,这三份就叫“三停”,

是如何分的呢?请大家看图:

①   “发际”到“眉弓”的距离叫做 “上停”;

②            “眉弓”到“鼻底”的距离叫做 “中停”;

③            “鼻底”到“下颏”的距离叫做 “下停”;

提问:同学们你们的眼睛是在哪一停?(讲这部分时应该结合同学们自己的面部进行教学,叫同学们用尺子相互的量一下对方的三停)

2.五眼

就是我们的脸(正面)宽为五个眼睛长。把脸横向分成五份。这五份的宽度是相同的都是一只眼睛的宽度。(一方面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直观的让学生看着多媒体图片上五眼的关系;同时叫同学们相互的测量一下对方的五官,并找到正确的比例。)

师问:通过测量同学们得出什么结果?

如果某人的五官不同于这一标准,则成为其明显特征,这是因为,“三停五眼”是衡量人的五官大小、比例、位置的基本判断。

欣赏五官图片。

教师示范五官。

欣赏作品并分析他的“三停五眼”。

小结:“三停五眼”不是一层不变的,是根据表情的变化,头部姿态的变化而变化的。

(三)、想一想:我们的五官是不是一直不变的?那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变化呢?

n   心理活动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n   欣赏表情帝杨迪先生的表情变化

n   请两位同学上台表现不同的表情

n   展现不同表情的作品

总结,人的表情、性格特征和精神状态是由人的五官变化和头部姿态的变化而出现的。

(四)、作画步骤:

1.画出脸型的大体轮廓和位置。

2.画出发型的大致特点。

3.整个形确定之后,开始进行五官特征的描绘。

4.细致描绘,调整完成。

三、动动手

选择你喜欢的表现形式描绘你的同桌,或者屏幕上四位同学,力争通过脸型、发式、五官、表情表现出Ta的形象特征。

四、学生互评  教师评价

总结 :正确把握好五官的特征和比例是成功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状态的关键,同时根据作业情况复习巩固讲的知识点。

五、课后延伸

范例教学的基本特征第4篇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1-0027-01

近年来,国内对青少年身体自我的研究开始起步[1],但目前尚无针对师范群体的研究。本文调查师范类大学生身体自我满意度的现状,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4~5月,采用完全随机的方式在山东省两所师范院校进行调查。以教学楼内自习的学生为被试,在自愿的条件下,发放问卷370份,回收有效问卷349份。有效被试来自15个专业,年龄19~24岁,其中大一100人(占28.7%),大二80人(占22.9%),大三98人(占28.1%),大四71人(占20.3%);男135人(占38.7%),女214人(占61.3%);乡镇来源263人(占75.4%),城市来源86人(占24.6%)。

1.2 工具 青少年身体自我量表[2]共33 个项目,分为5个维度:相貌特征(脖子、下巴、嘴、耳朵、鼻子、眉毛、头发、手指、皮肤、眼睛、牙齿)、运动特征(体质、肌肉、力量、爆发力、体育锻炼、耐力、平衡能力、柔韧性、灵活性)、身材特征(身材、体重、脂肪、腰部、腿、身高)、性特征(性器官、、内分泌、胸部)和负面特征(残疾、疤痕、体味)。采用从“很不满意”(1分)到“很满意”(7分)七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对身体的满意度越高,量表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64 以上,稳定性( 0.72~1.86) 较高,间隔两周重测信度为0.81, 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因子负荷水平为0.352~0.857。

1.3 统计方法 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

2结 果

2.1 师范类大学生青少年身体自我量表评分情况 身体自我满意度总分为4.9±1.0,接近基本满意(5分)。得分最高的是相貌特征(5.3±1.3)和性特征(5.3±1.0),高于基本满意;其次是运动特征(4.8±1.2)和身材特征(4.8±1.4),接近基本满意;得分最低的是负面特征(4.1±1.8),近于无所谓满意与否(4分)。

2.2 师范类大学生青少年身体自我满意度的年级、性别、城乡生源差异比较 各年级学生身体自我满意度的运动特征维度年级差异显著(F=3.66,P=0.013),大二学生高于大一学生(5.2±1.3/4.6±1.2,P0.05);男生的身体自我满意度总分、相貌特征、运动特征、身材特征和性特征评分均高于女生(5.3±1.04.7±0.9、5.5±1.05.1±1.0、5.2±1.24.6±1.2、 5.2±1.34.5±1.4、5.6±1.35.1±1.3,t=3.51、4.77、5.19、5.15、3.87,P =0.001或0.000);城乡生源在五个维度和身体整体满意度上差异无显著性,但来自城市的学生对相貌特征中嘴的满意度评分高于乡镇学生(5.7±1.6/5.3±1.7,t=2.10,P=0.037),而乡镇学生对身材特征中脂肪和体重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城市学生(4.6±2.0/3.9±2.2、4.9±1.8/4.4±1.9,t=2.61、2.62,P均=0.009)。

3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师范类大学生对身体的自我评价接近基本满意,但尚未达到比较满意。性特征满意度得分最高,同时无效问卷中性特征未作答的占59%,提示适当的性知识教育和正确恋爱观引导必不可少;大二学生对运动特征的满意程度高于大一学生,这与在大学黄金期自我评价较高相关;男生对身体的满意度高于女生,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2]; 城市学生对相貌特征中“嘴”的满意度高于乡镇学生,乡镇学生对身材特征中脂肪和体重的满意度高于城市学生。这与杜晓红农村大学生身体满意度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的结论有差异[3]。造成差异的可能原因是⑴样本特点,“嘴”的满意度高可能反映出师范院校中城市学生在言语表达方面的优越心理;⑵样本的城乡比例和年龄跨度不同,杜晓红的研究中农村来源占27.6%,年龄在16~32岁,与本研究相比,农村比例低,年龄跨度大。

参考文献

1 陈红,黄希庭.青少年身体自我的发展特点和性别差异研究.心理科学,2005,28(2):432-435.

2 黄希庭,陈红,符明秋.青少年学生身体自我特点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2002,25(3):260-264.

范例教学的基本特征第5篇

TPACK实践框架分析

1.TPACK实践知识成分

下页表1描述了TPCK、TCK、TPK的实践特征和行为。其中的技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授给教师,如教师教育技能课程,或者在职教师讨论班,从而培养教师使用技术支持教学的能力。

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可以在特定学科内建立TPACK框架结构,将技术整合于教学内容中。然而基础教育教师的教学内容通常是跨学科的。因此,研究者有必要研究针对所有学科的TPACK的一般特征,这对指导教师进行单一学科或者跨学科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下页图3)。

2.TPCK实践特征和行为范例(如下页表2)

Mishra和Koehle认为“高品质教学需要建立对技术、学科内容和教学法之间微妙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宜、特定背景下的策略和表征”。基于上页图2,我们可以将TPACK实践概括为一种源自技术知识(TK)融入PCK时发生的知识,这是一种为了满足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下,如何设计技术支持的教学经验的知识。例如,一名科学教师需要拥有超强的分析、描述、举例、解释和证明的能力,并能够理解如何应用这些能力教授科学概念,即PCK。所以说,教师在利用技术工具授课时,就要重新思考如何表征这些知识。

表2描述了影响教师决定的TPCK特征以及相应的可观察的教师行为。活动类型即适用于一定的学习内容和成绩水平的活动结构,不同的活动适合不同的学习内容。而教师在思考规划技术支持的课程时,就要考虑技术时间的投入与效果,其内容包括:①分析活动类型结构,评估适用性和效益;②选择最高效的活动类型。因而,教师一旦理解了支持问题解决式学习的活动类型(如WebQuests、Web Inquiries、电子表格工具等),就能够在完成数学概率课程时,通过思考衡量,选择电子表格工具,并对图表中的量化关系进行可视化呈现。

教学模式知识是教师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师需要明确适合教学内容的技术类型。教师需要完成的工作有:①分析学习内容知识类型(事实性、观念性、元认知或者程序性知识);②选择适合活动类型的教学模式,提高学习效率。例如,科学课程中,如果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颗粒运动的影响因素,首先就要分析哪种技术、哪种活动类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颗粒运动的知识。可供教师选择的工具包括在线颗粒运动模拟或者静态的颗粒运动动画。而如果教师希望学生能够获得颗粒运动的视觉感受,那么就要选择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及在线颗粒运动模拟活动,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实验室来参与模拟过程。相反,教师如果只希望学生简单地了解颗粒运动,就可以选择直接教学法,让学生观察静态的动画图片即可。

3.TCK实践特征和行为范例(如上页表3)

Jaipal和Figg认为,TCK可以概念化为与内容相适应的技术知识,包括教师个人态度、技能和技术舒适度。在TPACK文献中,CK被重新概念化为可以创造性地跨越、综合两门或者两门以上的学科,并利用技术手段有效地搜集信息,进行分析和交流思想的能力。

Jaipal和Figg将TCK定义为有关选择、使用与不同内容相适应的技术的能力。

不同的技术在不同学科中使用,其效果是不同的。因此,教师选择技术辅助教学时,要明确每种技术适用的学科内容,并需要重新衡量其他领域的技术是否可以在本学科内容中使用。每种技术操作流程难易程度不同,所以教师要明确技术的难易程度,确定哪些技术是初级使用,哪些是后期逐步使用的。只有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筛选在教学中可以驾驭的技术工具。教师能否认识技术的难易程度又是实践中的TCK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要形成对个人技术水平和技术舒适度的一般认识。

4.TPK实践特征和行为范例

TPK通常被看作是TK和PK融合时发生的知识。Shulman将PK描述为“课堂管理和组织的准则和策略,不受学科约束”;Mishra和Koehler认为“PK是一种有关学生学习、课堂管理、课程计划发展和实施、学生评价所有问题的一般知识形式,包含课堂中使用的技术和方法的知识、学习者的特征、评价学生的策略”;Jaipal和Figg认为TPK是教师在规划、准备、实施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能力。表4~6表示TPK的实践特征和行为范例。由于计划、准备、实施的过程是动态的、非线性的,尽管已经以一定的顺序呈现特征和行为,仍存在不足之处。

教师TPACK发展学习环境设计:TPACK发展的四个阶段

TPACK实践框架界定了教师成功实施技术支持的教学时教师行为特征,并且适用于不同水平的新手教师和经验丰富的教师。那么,如何将TPACK实践应用于技术支持的专业学习中呢?

Figg等人在2011年开展了一个在职技术课程,揭示了发展教师TPACK的四个专业学习阶段(TPACK学习环境设计TPLDM模型)。这四个阶段可以为创建专业学习环境、培养教师TPACK知识提供方法与指导。

1.塑造一个技术支持的活动类型

教师提供一个活动,参与活动过程中学生利用某种技术完成任务。由于完成任务需要的技术与即将学习的技术相似,可以为学习者创造一种与学科内容无缝连接的学习背景。例如,教师希望学生学会使用WiKi,就要在课程开始时要求参与者完成一个基于WiKi的虚拟田野旅行任务,学生既可以在任务中练习WiKi,还可以体验技术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

2.将教学对话框整合融入课程

教师了解如何利用技术促进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学生在哪个阶段形成如何在实践中使用技术的知识。课堂参与者之间关于教学法、学科内容和技术关系的讨论非常重要,而TPACK实践就是发生在讨论之后的行为。例如,在职教师可能需要深度讨论实施策略和技术即TPK,而对于新手教师来说,计划和实施技术支持的课程时仍需思考实践中的TPK、TCK、TPCK。没有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对话,学生可能仅仅参与了活动,而不能建立教学法、学科内容和技术之间的联系。

3.运用小工具示范技术功能

教师通过活动任务帮助学生建模技术工具使用方法。

4.应用TPACK设计独立的任务

教师在实施技术支持型课程之前应设计一个活动任务,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练习新学的知识,有利于强化、巩固TPACK知识。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舒适水平,给他们提供相似的任务或者要求他们自己设计使用工具的任务。

结论

范例教学的基本特征第6篇

【关键词】解题能力 数形结合 反例教学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105-02

一、问题提出

解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解题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正如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所说: " 掌握数学就意味着善于解题"。在教学中, 解题是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途径, 也是检验知识, 运用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形式。

二、问题解决

这种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该以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吃透概念为前提;根据波利亚"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解题回顾"四阶段,弄清题意是解决问题的保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还需培养学生学会条件与目标之间的双向沟通,即学会分析题意;可通过反例教学、反思回顾等方式来培养学生思维模式的严密性及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例如"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应用,使问题直观易懂。

(一)通条件目标双向沟通

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以外,我们应该意识到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根据条件达到目标的过程,通过条件与目标之间的双向沟通使问题变得更容易解决。

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a=,b2+c2-bc=3.(1)求角A的度数;

这是一个代数和几何相结合的综合性问题,采取"条件-目标"双向沟通的策略来解决具体的方法是:

1.从求解(目标)出发,欲求角A的度数,应根据题目所给条件中等式的特点,联系余弦定理b2+c2-2bc.cosA=a2,从而,cosA=.由条件中的b2+c2-bc=3得cosA==,∠A=45°.

(二)通过" 反例"巩固、深化概念, 培养学生解题的准确性

反例教学有助于打破学生的定式思维,加强学生对定理和概念的本质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中函数的单调性概念中,对于x的任意性,单纯的讲解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利用下面例子可以说明" 任意"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对函数f(x)=x2而言,在区间[-1,3]上,存在-1

(三)" 数形结合" 的思想方法. 为学生提供问题的直观背景

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 是解题的重要方法。华罗庚曾说过: " 数形结合无限好, 割裂分开万事休" 。无论是初等数学, 还是高等数学, 无不渗透" 数形结合" 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能启迪联想, 进而产生灵感, 使问题转化或找到数学模型, 这样就可以找到解题的关键, 探寻到解题的正确途径。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科书》八年级下中对于不等式一章的学习中有如下例题。

如图直线I、I相交于点A,I1与X轴的交点为(-1,0)I2与y轴的交点坐标为(0,-2),结合图像解答下列问题:

(1)求出直线I2表示的一次函数表达式;

(2)当x为何值时,I1,I2表示的一次函数的值都大于0?

其中问题(2)可按照常规思路进行解决,但若能数形结合的话,直接通过图像,学生不难得出答案应为:x>。

(四)反思与总结

反思解题的思维过程,举一反三。解题的关键是从已知和未知中寻找解题途径, 学生在做完一道题后的反思,不仅是简单回顾或检验, 而应根据题目的基本特征与特殊因素, 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联想。反思自己的解答过程, 从而培养、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反思题目特征, 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反思题目特征, 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去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反思题目特征, 将题目逐步引申、变形、推广, 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 而且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

反思错误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据笔者了解目前中小学普遍流行让学生制作自己的"改错本",有部分中学会让学生在改错时批注自己的"错因"。然而,许多学生并未引起重视,或者根本不能准确的找到自己的误点。因此,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起到示范作用,带领并帮助学生弄清问题所在,走出思维误区,从而避免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

总的来说,学生在解题中的每个尝试都是其思维或心理上的某些反应。从解题过程来看, 解题是一个不断试误而出现顿悟的过程, 在某一设想之下可能出现思路错误造成暂时失败, 不得不折回再" 另辟蹊径"。培养解题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能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对解题能力的提高, 无疑是会有些好处的。

参考文献:

[1]饶鑫光, 孟道骥略论华罗庚的高校数学教学方法与讲解技能[J]数学教育学报, 2 0 0 1 , 1 1(4 );2 9 -32

范例教学的基本特征第7篇

【关键词】现代汉语形容词;概念语义模型;电子词典编纂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6-0062-03

一 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常见释义方法

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一共收录了2,000多个形容词。参考《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从中选择了如下127个高频单音节形容词作为考察对象:

从总体上说,《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采用的释义体系是按意义的引申脉络安排义项,即第一个义项为本义,其余为引申义。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说,本义是词的起始义项。然而,该义项并没有废弃,而是处于经常的使用之中。

对上述127个形容词的释义项进行考察,发现一种常见的释义方式是:同义词、反义词加特征。此处,同义词和反义词也是高频形容词。而特征指的是释义项和被释义项共同的语境限制语(一般通过圆括号引入),其作用是解释两个词语在哪些方面相同或者相异。例如,“大”的一个义项为:(在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年龄、力量、程度、重要性方面)超过通常的情况或特定的比较对象(跟‘小’相对)。其中,“小”是“大”的反义词,而“面积”、“体积”等是其特征。

具体统计结果如下:

1)在127个形容词中,有69个形容词的本义中既有同义词或反义词,也有特征;

2)31个形容词的本义中只有同义词或反义词,而7个形容词的义项中只有特征;

3)在20个形容词的本义中,既没有出现同义词、反义词,也没有出现特征。

通过进一步考察,发现部分形容词的引申义中采用了同义词或反义词加特征的释义方法:或本身作为同义词或反义词在其他高频形容词的释义项中出现。二现代汉语形容词概念语义模型的建构

在认知科学的研究中,“特征,值”结构(attribute-valuesystem,简称AVS)是一种常见的表征形容词语义的理论框架:名词概念分解为一组特征(attributes),形容词则处理为特征的值(values)。以smith的选择性修饰模型为例(如图1):

在此图中,最上层为“苹果”这个简单概念。中间层为该概念所具有的一些特征——“颜色”、“形状”和“质感”等等。最下层为特征的值。例如,“形状”可以进一步分为“圆的”、“方的”、“圆柱形的”。

基于AVS的理论框架,我们可以建立现代汉语形容词的概念语义模型。在图2中,形容词及其同义词和反义词都处理为特征的值。

其中,E为实体,表征名词概念;A1、A2表征不同的特征;v2和v1、v3分别是形容词及其同义词或反义词。与以往的一些形容词概念语义模型相比(例如Blutner的联结主义选择性修饰模型),该模型的一个创新点是一个值可以与多个特征相联结,从而有效地表征了形容词本身的多义性。

三 现代汉语形容词概念语义模型的自动抽取

对于一个具体的形容词而言,其同义词、反义词和特征是不完全相同的。由于手工建立每个形容词的概念语义模型费时费力,有必要考虑采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技术进行自动抽取。

目前,我们主要采用模板抽取的方法,从机读词典中自动地抽取形容词的概念语义模型。基本步骤如图3所示:

形容词的概念特征需要从释义项中提取,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本文采用了上海交大计算机系计算语言学实验室开发的切分标注系统SEGPOS,对释义项进行了分词处理。同时,进行了初步的句法分析:采用浅层句法分析的方法,从释义项中抽取名词短语、动词短语等句法成分。

以127个高频形容词作为训练集,对一部分词条的释义进行了标注,在此基础上生成一些抽取模板。与此同时,手工从中抽取概念特征或属性,以之作为机器自动获取的样例(见表1)。

然后,将所抽取的模板用于概念特征的自动抽取。基本思路是:主要采用定义形式自动机的方法,对人工标注完成的形容词训练集进行分析。抽取的模板被看做是由项所组成的有序序列,每个项对应于一个词或者词组。

以模板“形容……一样”为例,可以根据它的特点概括为一个模式:

P=prep+(noun|attr|adj.attr)+adv

用有限自动机的方式可以表示为:

将这个自动机转换成如下正则表达式,机器就可以进行分析并进行模板的自动抽取:

Pattern=prep(adj|n)’adv

实验结果表明:在进行特征抽取的时候,采用模式匹配法的准确率高达93.12%,优于词频分析法和最大公共子串分析法。

采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开展形容词同义词和反义词的自动抽取。常见的同义词模板有“……而……”,反义词模板有“跟……相对”、“不……”等等。采用这些模板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率。

四 在对外汉语电子词典编纂中的应用

1 外向型学习词典的释义结构

从词典学的角度来看,现代汉语形容词概念语义模型可以作为一种外向型学习词典的释义结构。与传统的文本内向词典相比,它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能够清晰地区分同义词的异同,提高学生的辨义能力。两词相同,是由于联结了相同的特征和值,不同之处在于联结了其他的特征或值;

(2)能够简便地区分词典中收录的形名组合是词组还是复合词,从而提高学生的搭配能力。如果某个实体(表征了名词)可以与不同的值(表征了形容词)相联结,形名结构一般为词组,否则很可能是复合词;

(3)提供了词汇查询和概念查询两种途径。通过特征,可以同时查到相关的形容词和名词。学生在书面表达中需要采用形名结构的时候,可以在一组相关的同义词中挑选出合适的形容词;

(4)通过进一步调整语义模型中的特征、值的数量以及出现次序,就能够调整教学的进度和难度,从而满足不同水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2 双语学习词典的释义结构

现代汉语形容词的概念语义模型是对英语中选择性修饰模型、联结主义选择性修饰模型等AVS语义模型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也能够反过来表征英语中的形容词概念语义。

《牛津英汉双解实用词典》(A.s.Homby)是一本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词典。通过不完全统计分析,发现其形容词的释义方式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高度相似。例如:

big adj.1 large,n size,extentorintensity…

red adj.2(a)of the very darkest colour,like coal 0r soot;opposite ofwhite,

在“big"的释义中,“large”是其同义词,而“size”、“extent”和“intensi够”是其特征。而“red”的反义词为“white”,特征为“colour”。

因此,现代汉语形容词的概念语义模型可以进行泛化,进一步表征英语形容词的释义项。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清晰地揭示英、汉两个同义形容词在所联结的同义词、反义词和特征等方面的细微差异。

五 结束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典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所使用的一些词典大多为内向词典,主要用于本族语者的学习和工作需要。因此需要在此基础上改编为学习词典,尤其是双语学习词典,才能更好地满足外国学习者需要。随着对外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有必要进一步转换为相应的电子词典。

范例教学的基本特征第8篇

关键词:区域地理 教学方法 终身发展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试图从初中区域地理学情分析入手,探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的有效方法,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思路、方法,掌握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形成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建构学生的地理要素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的迁移,达到区域地理教学从典型事例总结出一般学习规律,真正让学生学习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一、在教学上把握住“人――地”关系这条主线

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区域特征,例如西北的干旱,青藏高原的高寒。这些差异性就是这些区域的典型特征,而这些差异性往往是由该区域所处的位置和范围造成的,所以也叫地域性。差异性是教学的突破口,但我们在教学中要牢记“人――地”关系这一条主线。“人――地”关系也就是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自然要素主要是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人文要素主要是经济与文化,经济包括农业、工业、第三产业;文化包括习俗、艺术(音乐、舞蹈、雕刻等)、服饰、建筑、宗教等。“人――地”发展关系的结构使区域地理的教学上升到要求学生辩证地分析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而不是停留在掌握区域特征的水平上。我们不仅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组织教学,更要突出“人文”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注意以点带面和综合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以点带面,就是围绕一个重点知识来展开整节内容的教学,这个“点”就是区域的最典型特征。例如,在关于西北地区众多的地理知识中,干旱的地理特征与其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同时它又引发了一系列的人文地理现象,因此,对西北地区的学习要紧紧扣住“干旱的环境及影响”这一重点知识展开:干旱的景观――植被(草原、荒漠、沙漠、绿洲),河流(数量少、季节性、内流河);干旱的成因――气候(由东往西的景观变化与降水多少的相关性),在此带出气候的成因――位置、范围和地形;干旱的影响――以牧业(牧场、畜种)为主,农业为灌溉农业(作物类型、特色)。

三、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区域地理教学的基点是地理要素和学习能力,所学习的每一个区域只是一个“案例”,要求学生学会从案例区域中抽取有同意义的、能迁移到其他区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因此,掌握必要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是知识有效迁移运用的前提。区域地理知识看起来零散分散,但学习的规律总是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核心,推导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归纳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并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评价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探讨区域发展的问题。所以,比较法、归纳分析法、综合法是区域地理主要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案例区域的地理要素学习后,能运用以上方法学会从案例区域中抽取具有共同意义的、便于迁移的区域知识、技能方法,在独立认识新的区域时,便知道从哪些方面去理解、认识和解释一个新学习地区的区域特征,知道从哪里和怎样获得需要的区域地理知识。例如:通过七年级地理下册亚洲地形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势决定河流流向的规律,在学习东南亚、中南半岛的地形时,也能从中推导出中南半岛河流自北向南流的特点。

四、运用比较法落实区域的差异和联系

区域地理部分内容繁多,知识零碎,容易混淆,运用比较法,通过横向联系、纵向对比的方式,就可以使区域地理的学习变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1.对比法使相同事物突显差异。以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为例,对比其在北美洲和欧洲的分布特点。

相同点:都分布在40°―60°的大陆西岸。

不同点:北美洲仅限分布在西部沿海的狭长地带;而在欧洲的分布却较为广泛。原因:主要对比地形因素。

2.类比法使不同的事物呈现相似性。以《日本》和《台湾》为例。两个不同的区域,虽然都有各自独特的区域特征,却在自然、人文等很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1)都四面临海。(2)都以季风气候为主,且由于岛屿都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3)地形都多山少平原。(4)在地形和气候的影响下河流都具有短小湍急的特点,水能资源丰富。(5)由于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所以多火山、地震,多温泉、硫磺。(6)由于四面临海,多优良港口,有廉价而便利的海运,所以经济模式都以“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