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唱歌教学反思

唱歌教学反思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19 16:16:57

唱歌教学反思

唱歌教学反思第1篇

合唱教学过程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从学生眼中反思

每当我从学生眼里看自己时,总能了解一些事情、获得一些启发。比如在合唱前总要进行发声练习,并注意呼吸训练和发声练习层次的深入,一节课要解决哪些重要问题,有哪些好的教学思路。在学生眼里总要有新鲜感才觉得有兴趣学习。音乐教学中,新的旋律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挑战。在《最美的歌儿唱给妈妈》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感受乐曲,也就是多听,感知旋律哪些是自己的难点,哪部分一听就记住了;其次再唱谱,老师发现学生共同的难点,再提出自己的难点,老师进行指导。这样看到学生的学习态度是积极主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给音乐教学带来了生机,让学生为自己提出了不同的学习方法,为老师提出了更多的不同意见和看法。这首新曲悦耳动听,节奏比较复杂,旋律婉转悠扬,歌词有时代气息,很容易上口,所以大家学习起来很快。从学生反应规律看,速度快了有些音就唱不到位,因而在开始学习时用较慢的速度循序渐进必然可行,一定要抓住学生急于求成的思想、只求速度不求质量的学习思路,反思检查自己教学行为的不足。合唱过程中学生把握情感投入是有一定的差矩的,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体验少,把情感和歌唱融通不是在很短时间就能把握好,只有潜心地引导启发学生,要求学生用自然、流畅、大方朴实的声音演唱。及早地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努力让他们公开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对学习音乐是有很大帮助的。一起来聆听这首《最美的歌儿唱给妈妈》吧!

二、从家长的感觉中反思

把自己学的歌唱给家长听,这是合唱队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在和学生家长交流时才能反映出学生对歌唱技巧方面是否平时在体会、对学习音乐是否有足够的兴趣,然后对症下药,解决努力方向,提醒家长给孩子一定的表现空间,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多鼓励,少批评,这样可以使孩子对音乐有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最重要的是歌唱对中学生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缺乏自信的孩子有很大改善。当一名中学生把《最美的歌儿唱给妈妈》唱给家长的时候,家长一定会感动,同时青春期的孩子一定会敞开心扉与你交流。在我的合唱队里有一名学生王丽,她上中学一年级了,生性内向,但很喜欢唱歌,就是放不开,心理在作怪。开始学习唱歌时,不能大胆练习,声音在嗓子里放不出来,声音位置不对。

经过二十天的歌唱练习,纠正了声音位置的问题,内向的性格有些开朗了,自信心也增强了。我每次都鼓励她在学习班大胆给同学们唱,在家给爹妈唱,她进步很快,真的效果太明显了,她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她母亲欣慰地说:这孩子最近变化多了,性格改变了很多,回来给我唱歌,心情开朗,还愿意和我交流一些私事。她为我唱《最美的歌儿唱给妈妈》,也懂事了。所以说一首美妙的音乐比语言更容易让人打开心扉。一起来唱这首《最美的歌儿唱给妈妈》吧! 转贴于

三、从乐曲知识中反思

中学生合唱由于学生层次的不同,我们也只有从基础乐理知识、节奏型学起,以视唱为主,不忘兴趣培养。在视唱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雅乐简谱技术(一种音乐教学电脑软件)运用到视唱教学与合唱中,冲破弹唱的束缚,有利于中学生在家庭电脑上即兴学习乐曲视唱,起到无师自通的效果。通过这一技术可以让有兴趣而无教师教的学生学习视唱,对练习节奏、视唱、听力更加方便快捷,为普及合唱和提高全民音乐素质提供了广泛的自学空间。这是合唱教学一大突破,也是音乐爱好者的福音。当然,有了这个软件不等于就有了兴趣,关键在于让学生在集体学习中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去运用软件学习,否则只是摆设。所以说学生集体学习有助于提高自信心和兴趣,还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促进激发内心感受。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学生上学期间学习很忙,就用假期这段时间为自己兴趣的提高补充能量,还学会了运用软件技术打谱、练习视唱。她说自己感觉进步很大,老师也感觉到了。她说运用这个软件练习,节奏感好多了,视唱更准确了,老师要求视唱时就要考虑到音乐艺术性,把每只曲子要唱得有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聆听一下教学视唱练习曲,视唱这首《最美的歌儿唱给妈妈》吧!

四、自我反思

唱歌教学反思第2篇

写教学反思确实是一项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那音乐教学反思这么些年额?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音乐教学反思,来欣赏一下吧。

音乐教学反思(一)音乐欣赏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资料,是提高幼儿艺术素养和审美认知。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的资料选取、途径手段、组织形式表现出多元化、多通道化、多媒体化等特征。对于幼儿园音乐活动反思能够为我们更好的从事幼儿园音乐活动带给有力的依据和保障。

透过幼儿园音乐活动反思使我们认识到:教师和儿童在活动中就应是互相构建、共生互长的。儿童的知识经验透过教师的引导和提升日益精细化、丰富化、多维化、教师则透过对儿童反馈的敏锐的觉知和借鉴到达对儿童的理解和尊重,是师幼双方都能到达一个新质的生成、飞跃。

幼儿园整合理念下音乐教学活动实践反思

整合具有两方面的涵义:它既是一种形式上的整合,更是一种理念上的整合。在形式的层面上,音乐教育活动的整合是指将音乐教育活动与其他学科领域活动之间的交叉、联系和联合;在理念的层面上,音乐教育活动的整合是指用一种整体的眼光看待音乐教育活动的性质,使音乐教育活动超越于学科本身的视野,赋予幼儿更为丰富的眼光,使其能从艺术的、科学的和人文的眼光来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作品。[由duanmeiwen.com整理]

一、根据幼儿的兴趣选取音乐主题活动主线

音乐本身对幼儿是否具有吸引力,幼儿情感体验与游戏经验对幼儿的学习发挥着必须的作用。在实施音乐主题教育前,教师应充分担当起观察者的主角,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了解幼儿的现有经验,包括幼儿获得经验的方式,这样才能寻找到音乐素材的“生长点”,并据此确定相应的音乐主题活动,从而让科学的、启蒙的活动资料与自然事物现象密切联系起来。如我发现平日里孩子们对操场上的哈哈镜十分感兴趣,他们乐此不疲地照着、笑着、逗乐着……幼儿照哈哈镜的游戏经验赋予了他们敏锐的观察力。歌曲《哈哈镜》是一首旋律生动活泼、节奏感强的说唱歌曲,它体现的是人的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容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我选取它作为音乐主题开展的音乐主线。

二、有机整合各领域的资料为音乐主线服务

整合的理念,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它提示我们教育资料要全面,即同一个资料的学习能够实现多种价值,既要关注认识的价值,又要关注情感的需要,避免过于单调的知识传授,从而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整合的教育资料要适宜,即要从实际出发,充分思考整合的必要性,有机整合各领域的资料,看它们是否贴合幼儿的现有需要;是否对音乐主线有辅助教育好处;是否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潜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哈哈镜》歌曲教学后,根据活动需要与幼儿的兴趣,汲取各领域相适合的资料,我们整合了语言活动“狮子照哈哈镜”、科学活动“勺子里的哈哈镜”和亲子活动“搞笑的哈哈镜”等领域的资料,进一步创编并生成了“哈哈镜”的主题活动。

三、采用整合的教育教学方式让音乐“说话”

要体现整合教育的观念,教师就就应克服单一化的思维方式,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鼓励幼儿从多方面来认识和表现。

(一)让音乐材料“说话”

音乐活动能够利用其特有的艺术性,将音乐的优美旋律、变化的节奏和不同的音色与幼儿生活情境有机整合,最大限度地让音乐材料“说话”。透过多种途径,引导幼儿与各种音乐材料互动,从而提升审美情感。如亲子记录“搞笑的哈哈镜”,发动家长协助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的哈哈镜,并用图画、标记、文字等方式记录探索结果;引导幼儿把自己照哈哈镜的模样用好听的词汇编成说词,帮忙自己记忆……在这些活动中,幼儿能够经历一种更为丰富也更为主动的学习。又如,围绕音乐主题开展,我在探索区投放了平面镜、放大镜等材料,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去发现、去探索放大镜镜像产生的神奇效果。在活动过程中,幼儿拿着镜子在自由交流着:“放大镜一面是鼓鼓的,另一面是扁扁的”“镜子会反光,放大镜也会反光的”“鼓鼓的这一面照的东西变小了,扁扁的这一面照的东西变大了”……在自由的科学探索中,幼儿不仅仅认识了放大镜镜像变化的特性,而且更深刻地理解了歌曲资料。

(二)让幼儿用音乐“说话”

要培养幼儿的乐感,就务必让幼儿自主探索,以自己的方式用音乐“说话”,进行个性化的表现。活动不限定于一次完成,而是在一个连续的过程性活动中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并将经验迁移到新的材料中,让幼儿结合自己对新材料的理解,运用动作、创编和合唱等多种方式尽情地用音乐语言表达个人感受。

1.为歌曲配动作

根据该音乐素材的特点,即双声部说唱的地方有问奏音乐,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听辨歌曲中的问奏,创编照哈哈镜的滑稽动作。借助幼儿间的思维互动,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如在思考用什么滑稽动作表现照哈哈镜时,幼儿开始只是用诸如踮脚尖、半蹲等动作来表现形态上的变化,但是随着活动的深入,幼儿的创意越来越多,从身体动作到面部表情都表演得妙趣横生。同时,在为歌曲配动作时,有些幼儿一个接一个地做滑稽动作,结果出现了混乱,但我并没有加以制止,而是及时找到了原因――幼儿过于热衷滑稽动作而忽略了音乐。于是,我肯定了幼儿在动作上的创意,同时引导他们关注、倾听乐曲,并根据音乐的变化逐步控制自己的动作,使动作与音乐相协调。

2.为歌曲编歌词

根据节奏创编歌词,将创编歌词的学习融人到变化橡皮筋的“魔术”当中,有效地激起了幼儿创编兴趣。如:圆滚滚、胖墩墩,长又细、瘦又高;小小的、肥肥的,高高的、短短的;宽宽的、扁扁的,瘦瘦的、长长的;长又细、圆又胖,高又瘦、短又小;长又长、厚又厚,扁又扁、粗又粗……创编完歌词后,以游戏“照镜子”的形式说唱歌曲。

3.双声部合作演唱歌曲

运用小组合作演唱的形式,一组用歌词伴唱,另一组有节奏地说歌词,两声部同时合作说唱歌曲,将歌曲教学画上圆满句号。贯彻整合教育理念实施音乐主题教育教学,是一个不断实践、思考、审视、反省而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深刻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蕴涵的“以幼儿发展为本”思想,在音乐主题教学组织中真正做到:尊重幼儿、发展幼儿的个性、让幼儿主动学习,让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最终实现“审美与快乐”的音乐教育理念。

音乐教学反思(二)《对花》是一首河北民歌,是我国北方广泛流传的一种小调。通过让学生学习歌曲《对花》,学习手绢舞,从中了解华北民间音乐的地域风格色彩,使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的民间音乐文化,体现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理念。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用有河北地方特色的音调来演唱歌曲《对花》。本课的两个音乐知识(对唱和表演唱;上滑音)的学习我放在唱歌的教学中,一方面,我要让学生在学习歌曲的活动中去进行对唱和表演唱,另一方面,两个知识点与对花调的风格形式紧密相关,如:曲调中的上滑音正是凸现了其他地域色彩的装饰,演唱是要准确的把握歌曲的地方风格,就必须唱好上滑音。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体会歌曲的地方特色,自主的运用手绢舞这种形式表现歌曲《对花》。引导学生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创编歌词、进行表演。所以在介绍手绢舞时把舞蹈的要求讲的清楚,使学生易于接受,在表演唱时要注意用情绪来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并能准确的跟着歌曲的节奏表演。在创编歌词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做到心中有数,了解一年四季花开的自然生长规律,了解花卉的名字,以免张冠李戴。在示范是还可以提到“反对花”即由冬季对起倒摊到春季。让学生用逆向思维方式想问题。

在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把握中,我把歌曲教学做为重点,从舞蹈导入歌曲时我启发学生说说用什么演唱形式表现愉快的心情,让学生说出歌曲的演唱形式,进而导入表演唱和对唱,层层深入,引入歌曲《对花》。在这个环节的把握上教师要注意语言的的巧妙设计在上滑音演唱时教师让学生发现乐谱上的记号,从而讲解上滑音,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演唱加深学生对上滑音的印象。在表演唱时要注意用情绪来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并能准确的跟着歌曲的节奏表演。把歌舞的生动活泼表现出来。

在本节课的设计时,我感觉自己对本课的一些设计听、唱、跳、创编等环节中都与以往设计类似,所以在唱歌环节的设计上,我采用了分句对唱的方法。在设计本课的导入时,我也绞尽脑汁的想了很多方法,如:游戏法,情景导入法、师生表演法、等等,最后我采用“变魔术”的方法,变出手绢,让常见的手绢花出示起来比较新颖。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教师还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基本动作、学习歌曲、创编歌词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本课学习河北民歌,让学生了解了河北民歌和河北民间舞蹈,弘扬了民族音乐,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体现新课标“弘扬了民族音乐”的新理念。同时,在教学中我还要改掉一些不足。像:没有把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教师的表情还不够,情绪不够,没有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不能充分调动课堂的气氛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太平稳。在语言组织表达上要更亲切更有趣,示范时要表情更丰富,表演时要更夸张到位,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师的个人的魅力,才能把歌曲的情绪很好的表现出来。

音乐教学反思(三)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反应,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针对学生音乐基础差的特点,在使用音乐新教材的同时,想方设法,找资料,给学生补基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每一节的新授课都要课下好好准备,在课堂上安排一定时间观看光碟,对各单元内容作介绍,学生以欣赏为主,达到开拓视野、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2、对乐理知识的教学,从基础抓起,每堂课选几节乐谱视唱。

让学生学会划拍、打节奏、哼曲调,逐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设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歌、名曲,作为补充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边听音乐、边哼歌谱,反复练习,学生识谱能力有明显提高。

唱歌教学反思第3篇

音乐记忆作为音乐课的一部分,是音乐教学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对古今中外各种题材、体材、形式、风格的音乐作品的接触,除了达到扩展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发展学生想象力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健康的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力,寓思想教育于欣赏教学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这对于建设社会的精神文明,培养“四有”新人,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音乐记忆的特点及其表现方式

音乐记忆具有记忆音乐的音响性、记忆过程的时间性和记忆方式的连续性的特点。音乐是门时间艺术,这就需要听者在音乐记忆中奖感知过、体验过、思考过的音乐,经过大脑“刻盘”存储,记录在大脑中,当音乐需要再现时能够重新“读盘”、“播放”。这些特点构成音乐记忆的特殊性,用具体的音乐要素来说明就是三种能力:1.曲调感——既区别旋律的曲调感特点的能力.它表示在对音调的准确性的感知和对旋律的情绪反应上。2.音乐表象——既能随意地反映音高的情绪和音强关系的听觉能力,表现为能再现听过的旋律,并能实现听觉与反声之间的迁移和转移。3.节奏感——既感受音乐的节奏能力,表现在音符之间关系的敏锐感觉和准确的再现能力上。从这三个方面来说.音乐的记忆能力是从事音乐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音乐记忆被运用于歌唱实践中,便形成了歌唱记忆。歌唱记忆的过程具体体现在演唱者的演唱实践和学习活动中,是对所感知过的音乐进行记忆的事实过程。其间有感知过的发声技能技巧、思考过的歌曲思想内容、体验过的音乐情感等,在事隔很久以后,仍能被再现出来.并且还可能作为经验参与到后来的音乐实践中去。歌唱的记忆主要以回忆(再现)和认知(再认)的方式表现出来。回忆、认知是为了在记忆中保持更清晰的印象而往往需要进行反复记忆的过程,就是回忆与认知的过程。总之.音乐记忆在歌唱实践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歌唱者通过音乐记忆获得演唱知识,并将其保持下去,转化成歌唱记忆.使之变成自己的演唱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演唱。

二、培养音乐记忆,有助子完成艺术的歌唱

歌唱是通过音乐和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人们的内在思想感情,反映人们精神面貌的。要想更好的完成这一艺术创造过程,音乐记忆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记忆目的明确,可以在学习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音乐记忆的一般规律,当演唱者对一首作品进行记忆之前,必须搞清楚记忆的任务和要领,然后有所侧重地去完成记忆。

比如在背唱一首歌曲时.只是按乐谱上所标出的歌词、旋律、演唱记号、力度符号等各种要求从头到尾地把它背下来。但是,如果有效的使用音乐记忆的原理.在背谱前,先按乐谱要求视唱几遍,产生一个整体的音响印象后,再对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通过分析加强对歌曲内部细节的记忆。这样就将感性记忆上升为理性记忆,使音乐记忆具有了逻辑性。比如说歌曲如果采用了再现曲式.就可根据呈示部分对再现部分进行记忆。又比如在掌握了曲式结构后,根据歌曲写作手法进行分析和记忆。作曲家在写作中常采用重复、展开、变奏、模进等手法,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完成对歌曲的艺术记忆。

三、培养音乐记忆有利于减少歌唱失误

失误在歌唱中经常出现,如忘记旋律、唱错歌词和与伴奏不同步等。此类失误表面看是演唱者准备不充分.但实际上是唱前未重视音乐记忆造成的。被记的材料数量是影响记忆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采用记忆法中的整体记忆和部分记忆可能会使失误的机率大大减少。整体记忆法是对全部歌曲的完整、反复、多次性记忆:而部分记忆法则是指分段记忆,即每次记一个部分.记住一部分后再记另一部分,最后达到全背的目的。

通常情况下对于过长的歌曲适宜用部分记忆法去记.这样,在整个歌唱中能较详细地把握歌曲内容.使演唱者做到心中有数,能够保持思路清晰的状态。但更有效的方法是将两种方法结合,这是因为歌曲是整体和部分的统一,过多的采用部分记忆法会使整体的音乐材料被人为地分割,难以形成有机的整体,造成前后演唱不流畅,甚至使音乐次序发生颠倒;而过多的采用整体记忆.会造成抓不住重点、难点,眉毛胡子一把抓等问题,不仅要花费很多无效记忆时间,而且会使易失误的毛病得不到解决,所以也是不可取的。把两种记忆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兼顾整体记忆和部分记忆的优点,会使音乐记忆在歌唱训练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对一首歌曲的记忆采取先整体视唱几遍.对整首作品有了清晰印象后进行必要的分析,然后分段落(乐段、乐句)进行背唱,同时对困难的片段或个别重点、难点部分进行反复背记.最后再将部分合成全曲进行背唱.对全曲再进行多次反复背唱。音乐记忆训练的目的是使歌唱者减少演唱失误.不因记忆问题而影响水平的发挥,最终提高歌唱艺术水平。

四、培养音乐记忆有利于歌唱表演者心理素质的提高

唱歌教学反思第4篇

摘要: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够极大的增强表演者的音乐素养水平,反之,就会对表演者造成负面的影响。作为人类艺术的瑰宝,歌唱艺术在音乐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歌唱心理便悄然走近了人们的视野。

关键词:歌唱心理;歌唱意识;感知和表象

心理学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飞速发展,实践证明它已广泛的运用到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领域。音乐则又是最贴近人类心灵的艺术品之一,音乐用美妙多变的声音讲述表达着人类多种不同的情感世界。20世纪初,利用深奥的心理学知识理论体系来研究人与音乐的各种心理现象的相互关系,试图找出其科学的规律,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音乐心理学便逐步产生了。人的一切行为都受心理因素的支配和调控,所以心理因素直接关系到表演者的实践能力。

一、歌唱心理的产生

歌唱心理早在300年前的意大利教学中就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共鸣。1855年以前为世界声乐艺术“凭感官的直观教学”的时代;1855年西班牙的加尔西亚发明喉境,声乐艺术进入“技能训练与生理学相结合”的时代;1932年西肖尔发表《微颤》,世界声乐艺术进入了“与心理学相结合”的时代。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声乐领域里萌发了一门新科学――声乐心理学。第一个在我国提出建立声乐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它来源于声乐艺术实践,又为声乐艺术实践服务。从声乐艺术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声乐艺术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

二、歌唱心理的感知和表象

首先,在声乐教与学中,各种领域声乐理论知识、技术动作的掌握、各种声乐技术技巧的练习活动都是通过感知来完成的。其中包括空间感知、时间感知、运动感知。空间感知是物体空间性的反映,歌唱者的空间知觉越敏锐、精细,越能较快的掌握;时间知觉要求在教学中保持平稳的速度,不因歌唱者情绪高涨时越唱越快,调性越唱越高,情绪不好时越来越慢,调性越唱越低;运动知觉是控制呼吸、发声、咬字、吐字以及形体等自身运动,是保证声乐技术的关键所在。

其次,表象对声乐教学没有直接但有间接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不能直接从感知开始,因此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形象的语言、生动的肢体进行指导示范,引导学生恢复必要的表象,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当表象直接依赖于知觉的时候,表象最容易出现。表象既有直观的形象性,又有高度的概括性。因此,发展表象的自然途径,应该尽可能的,让视、听、嗅、触等多种感觉参加活动。例如,在讲解声音训练时,如何尽量使声音保持高位置,可以想象声音不在腔体内,而是额头前约十厘米的地方歌唱,或讲解吸气时,想象“闻花”、“打哈欠”来引导学生,从而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

(二)声乐听觉表象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后天的训练来完成,如果没有声乐听觉表象歌唱就不能实现。比如,老师要求学生进行连唱时,首先应该用二、三度音程距离较进的模进,小跳进旋律进行练习;要求学生唱跳音时,则应该用音程距离较大的四、五、八度进行练习,这种旋律结合与技术要求一致性容易形成清晰的知觉表象。

三、歌唱心理的记忆与思维

在此基础,记忆是巩固所学声乐理论知识、技术技巧的唯一心理因素。记忆储存了多种的歌唱运动模式,为进一步加强练习,掌握新的技术动作,提高技术水平奠定了基础,没有记忆的作用声乐演唱无法完成。记忆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没有记忆就没有感知、表象、和思维等。例如男高音换声区训练时,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技术动作上,充分说明换声区的内在联系及每个人不同的换声点,阐述换声区的规律,换声区由哪些音组成,演唱不同音时有何差异,声音是怎样由“开放”到“掩盖”,由“掩盖”到“开放”的逐渐变化的全过程。

我国声乐大师沈湘曾经对他的学生梁宁说过“你长大了,身体、嗓音、思想感情都有了变化,再按过去的方法唱当然撑得慌,你必须依你现在的条件唱,才能达到平衡。而且以后你再成熟了,还得调整。思维是在大脑皮层内发生的一种中枢神经运动,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大师的话就集中地表现出了思维的独立性、反判性、灵活性、广阔性。

在进行声乐学习中通常会遇到一种情况就是久思不得其解,但隔一段时间后,接触某些事物受到启发,再思考时则会豁然开朗,这种情况叫顿悟。顿悟是歌唱者认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遇到问题久思不得其解,或出现牛角尖,不要急于解决,应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稍微转变思维方式或休息一下,能帮助克服这种消极的慢性而实现顿悟。思维的基本功能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记忆的基本功能是保持过去经验,想象是对这种经验的改造。在歌唱者演唱时,对声音的想象作用是一项最基本的心理因素,歌唱者在发音之前,就必须在思想上对声音的质地和音高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布罗赖特说“音响的想象在指导歌曲的歌唱中十分重要”。歌唱者在演唱前头脑中构成了“唱什么,怎么唱”的表象,根据歌词的描述和旋律的音高变化,转化为生动音响过程的想象。例如《啊!中国的土地》中“你属于我,我属于你,朝朝暮暮在一起,走千里,走万里,还在你的怀抱里,做一粒种子,泥土里埋,开花结果为了你,做一棵杨柳路边上长,年年报告那春消息 ”歌曲抒发了人们对祖国的真挚感情,歌唱者在演唱的同时就可以想象出种子开花结果,蓝天下杨柳成行等等各种歌词中出现的景象,用来创造景象,辅助歌唱。再造想象过程中事物的形象,都是重现自己想象过的事物,都是再造出的新形象。再如《教我如何不想他》中“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他 ”这首歌曲,每个歌唱者再造出来的“他”的形象各不同,都按照自己的经历理解、创造新形象,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而又独具韵味的感觉。

四、歌唱心理对歌唱的影响

歌唱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它被每个人心理因素中的意识、情绪、性格,动机等所制约着,受着它们的影响。

(一)意识对歌唱的影响

在心理学中,弗洛依德把人格结构分为意识层、潜意识层和无意识层三种。其中意识层又分为“有意识”和“下意识”两种。

有意识”层主要是通过思维作用于身体器官和肌肉,控制歌唱者在演唱时处理作品的速度、力度、音准、音量等问题,反应比较缓慢。而“潜意识”就是习惯成自然,这就是因为平时我们身体的各器官和肌肉都按着一定的规律进行声乐训练,久而久之就有了一定的运动轨迹,形成了“潜意识”。但是由于有意识只负责主要的动作,所以其他的动作就由“下意识”完成。比如,有的人在舞台上演唱时不能发挥或超长发挥平时所应有的水平,而有的人却正好相反,这种现象的出现于人的意识强调有关。由于临场前思想高度集中过分紧张,必然造成大脑思维的慎重指令而削弱了“下意识”的动作,事实上歌唱时声带紧张程度的变化不是完全靠“有意识”所能控制的了的,我们在声乐演唱中一定要科学地认识到这一心理特点,不要有思想负担,否则就会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所以在歌唱的过程中要适度紧张,在自然、轻松中进行,不要太刻意的去演唱,而要养成“有意识”和“下意识”结合的歌唱动作,在反复的练习后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条件反射,演唱也就形成了自觉的“无意识”的过程,不良的心理因素也就克服了。

(二)情绪对歌唱的影响

情绪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歌唱者的情绪包括喜、怒、哀、乐等方面,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歌唱者的表现能力,即使正常的发声器官,当它遇到异常的情绪时完整的演唱好一首作品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着“情绪”这一特殊心理因素的影响或支配。

情绪一般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两个对立的极端。积极地情绪能够增强人的活动能力,从而提高活动的质量,能更投入到歌曲的意境当中,很好的控制技术来服务歌唱;而消极的情绪会减弱人的活动能力,降低活动质量,不想唱歌,没有歌唱状态。人的内心情绪都是靠面部表情来表现出来的。现代声乐生理研究表明:大脑皮质通过视觉、听觉、内在感受等方面控制我们的歌唱行为,歌唱运动是一个统一的运动。人的发声器官等诸方面运动都通过高级神经系统的控制来协调。因此,受高级神经系统控制的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体各器官、感官能否协调、统一、发挥等问题。因此可以看出,情绪对歌唱的行为有了很大的决定性作用。

(三)性格对歌唱的影响

性格就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有的人属于内倾型,从现代心理学中人的气质类型上来看,又属于粘液质与抑郁质。具有这种性格的演唱者沉默寡言,不善于表演,缺乏自信,甚至唱一首歌都会害羞的脸红,以至于在演唱时根本发挥不出平时应该有的水平。有的人属于外倾型,在现代心理学中人的气质类型上来看,又属于多血质与胆汁质。具有这种性格的演唱者活泼开朗,善于表演,不拘谨,不太容易有怯场的心理,无论是在舞台还是课堂上演唱时都很放松、自如,歌唱状态良好,能够正常发挥甚至超出平时训练时的水平。

而还有很多的一部分人属于综合型的,也就是说两种类型兼有。具有这种类型的歌唱者在有些环境会很放松,而有些场合却很紧张。比如,在课堂上练习的非常好,很自然、很放松,可到了舞台上却很紧张,甚至和平时判若两人。尤其是第一次参加考试、比赛或演出的演唱者,也难免会有怯场的心理。这一切都和个人的性格有关。

掌握歌唱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产生、发展规律,科学的对待歌唱心理时所发生的问题能帮助声乐工作者们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提高自己,分析自己和别人的心理活动,发挥良好的心理品质,克服消极因素,有助于歌唱心理对演唱作科学合理的解释,辩证统一的态度来对待声乐艺术。对教师来说,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教学,有易于激发外向型的学生随时保持平稳心态。对内向型的学生多鼓励,放开心态。对于学习者来说,了解掌握歌唱技术技巧是一个过程,需要大量的实践与练习,但懂得心理因素对歌唱的意义,就能更好的为歌唱服务,才能有的放矢,保证比赛或演出时能发挥出最佳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汤雪根.怎样练习歌唱[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2]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3]林俊卿.歌唱发言的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4]薛良.歌唱的方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唱歌教学反思第5篇

一、倾听试唱,启动音乐感知触觉

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音乐作品进行必要的解读,还要进行示范演唱,或者是利用多媒体反复播放演唱视频、音频,为学生创造更多倾听的机会。要求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要让音乐先入耳、后入心,然后在聆听中开始试唱,找准音乐基调,感知音乐魅力的肆意迸发,进而建立崭新音乐感知雏形。小学生学习歌曲大多从模仿开始,在聆听中试唱,就是要进行模仿,让听觉、触觉、嗅觉等器官都及时被激活,广泛接受音乐信息的渗透,学生自然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音乐感知。学习新歌曲时,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倾听机会。在学习《七个小兄弟》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这首歌曲,让学生倾听,并鼓励学生随声哼唱,跟随音乐自主自由试唱。学生学习快速启动,很快就进入到音乐节奏之中。不久,学生试唱进入熟悉阶段,教室内学生歌唱声音越来越响,学生已经熟练掌握歌曲旋律,学习效果非常显著。教师反复播放音乐视频,让学生用心倾听,学生在自觉不自觉中进行哼唱模仿,很快就掌握了歌曲音调,顺利进行试唱。这种自主学习体现的是新课改精神,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强调聆听和哼唱并重,目的是让学生在聆听中养成试唱的学习习惯,这对有效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伴奏试唱,建立学习认知框架

小学生思维活跃,音乐课堂教学应该处处充满欢声笑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聆听中试唱,还要在音乐学习整个过程中时时进行试唱。教师播放视频时试唱、自主学习时试唱、小组互动时试唱、课堂演绎时试唱,要让试唱穿串整个教学始终。音乐进入学生心里时,会留下深刻感知印象,只要音乐响起,学生会情不自禁进行试唱。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打开音乐伴奏,为学生试唱创造条件。学生反复试唱,自然能够强化音乐感知,学习效率也会显著提升。小学生大多好动不好静,在音乐学习时也是这样,要鼓励学生运用肢体语言表达音乐内涵。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更多实践机会,从不同维度出发,感知音乐深刻内涵。在学习《音乐是好朋友》时,教师引导学生聆听这首歌,请大家用拍手、或摇晃身体来体会音乐节奏,教师带头跟唱,熟悉音乐旋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求学生用柯尔文手势进行视唱,感受歌曲描写意境美。教师关闭歌唱,只播放音乐伴奏,让学生参与试唱,体验歌曲内涵。教师让学生用肢体运动找音乐节奏,让学生跟随伴奏带进行试唱,为学生感知音乐提供重要途径和方法。学生反复进行试唱练习,对歌曲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学习认知趋于理性化,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当然是深刻的、完善的。

三、训练试唱,激活音乐创新思维

唱歌教学反思第6篇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音乐艺术中最易为学生理解接受、乐于参与的音乐表现形式。课堂中的歌唱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审美体验活动。在歌唱教学实践中,笔者紧紧抓住“声音是有表情”的艺术,突出歌唱教学的音乐审美价值。教学中循序渐进,针对歌唱气息、力度等音乐要素的表现,“动情”的歌唱教学不光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养,还给传统的音乐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学生找到学习音乐的成就感和乐趣。

一、“用心聆听”的歌唱学习素养是学生初步获得情感体验的前奏

在听课中,当听到初中学生用艺术美的现场歌唱声音正确表达音乐意境时总是令人回味无穷。如在一次笔者参加的区初中歌唱教学研讨会上,处在变声期的学生用专业的合唱音色展现的课堂歌唱现场让与会老师眼前一亮。课中,上课老师指导学生“用心聆听”捕捉各种声音形象,变声期的男生注意歌唱声音的控制,和女生一起用统一的音色的歌唱学习素养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这是学生体验用美的音色演唱的情感铺垫。这节课上,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反复聆听,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歌唱体验的感情,通过有控制的声音在力度、速度、情感等音乐要素的表现中准确把握住了所唱歌曲的艺术风格,让学生找到了学习的自信和乐趣,明白了用美的声音唱好歌曲,必须要有“用心聆听”的学习习惯。

在初中学段,能指导正在青春变声期的学生在课堂中根据教材要求唱出所教歌曲的表达情感和艺术形象,是笔者教学中的思考。那么在平时的常态课堂中,如何让青春期喜欢流行歌曲,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接受教材中选用的优秀中外歌曲的艺术熏陶,怎样的教学策略才是学生学习教材歌曲音乐的有效方法。主要有哪些手段?且让我慢慢道来。平时,学生喜欢时尚的流行歌曲,通过课余时间用心反复的聆听,他们能准确把握歌曲的音乐节奏、旋律、演唱风格,带着感情去演绎,表现力相当丰富。其实这些歌曲都是听会的。而课堂上选用的教材歌曲,人文内涵丰富,艺术思想严谨,有的经典歌曲作品创作背景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怎样通过教师在整个歌唱教学的课堂中,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教学生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作表演完成一个完整的歌唱学习体验过程,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歌唱教学研讨,让学生获得课堂中优秀歌曲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用艺术美感的心灵倾听感受歌曲表达的丰富情感,在音乐意境中感知歌曲塑造的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通过用心聆听初步感知歌曲的音乐情绪,表现风格,为用声歌唱作铺垫。

二、“以情带声”的歌唱学习素养是学生用心体验的情感催化剂

1.教师的范唱――唤情

这一环节的设计从挖掘学生用情“演唱”音乐的兴趣入手。为了体验歌唱学习的美感,教师要以亲切和蔼的教态形成课堂教学中师生融洽的情感基调。同时,根据歌曲作品表达的丰富情感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学生对歌曲音乐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用自己有感情的歌声“感受”的愿望。如在演唱苏少版八年级上册《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这首歌时,教师可以先不出示标题,自己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中间,有感情的演唱这首歌曲。让学生通过老师的现场范唱,在听觉刺激下内心有了对歌曲音乐的初步体验。

教师亲切的演唱,清晰的歌唱咬字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如:歌词中唱到的“呀伊呀伊呀伊呀伊呀――咿呀”这一句在第二次出现时,学生就情不自禁的跟着老师的歌声哼唱起来,有的同学还跟着音乐节奏摇晃起来,从他们得意的表情和自然动感的神态告诉我们一个信息,老师的范唱非常富有感染力,学生特别感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在融洽和谐的歌唱学习氛围中,必然激发学生想用自己的实践演唱表现音乐的愿望从而使同学们以积极的歌唱学习态度。

2.学生的演唱――动情

音乐课堂唱歌教学中,养成学生用心“演唱体验”音乐的激情,通过课堂中灵活的演唱教学来培养。如学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这首歌中的第一乐段,这一乐段的音乐具有山歌的演唱风格,学生通过聆听范唱体会山歌的演唱风格是怎样的?然后感受如何用自己的声音表现山歌的音乐风格?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中,通过聆听熟悉歌曲,在歌曲情感的召唤下,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这一乐段应用怎样的音色、力度和情绪演唱比较恰当。征求学生的学习意愿,学生提出分小组演唱竞赛,教师现场给每小组录音。各小组唱完后,静心聆听现场的录音资料,能听到自己现场演唱的声音,很多同学有一种满足感。在大家的积极配合下,同学们用歌声初步体验到自己有趣生动的演唱带来山歌演唱的活力,获得音乐课堂中唱歌学习的快乐,使他们乐唱、乐学、乐悟、乐动。

三、“既美又活”的歌唱体验活动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作为情感性突出的音乐课堂的唱歌教学还蕴涵着教师教学的艺术魅力,这就少不了课堂现场的演唱合作这副促进师生、生生心灵沟通的情感催化剂。如,在唱歌课堂中利用手机拍摄现场视频或直接采集现场学生演唱的声音,输入电脑,在多媒体音响中现场反馈。同学们看到自己演唱表演的视频后特别兴奋,此时发现课堂中的自己就像明星。教师及时的反馈,使学生勇气十足,艺术思维活跃,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唱歌教学方式必然激发很多学生想唱的愿望,从而使同学们不受歌曲题材、创作时代、演唱兴致的束缚,在课堂中学习视野开阔,情绪饱满,愉快的去用优美的声音体验教材歌曲的歌唱情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组织学生与他人群策群力即兴用音乐短剧、情景歌曲演唱的二度创作表演来亲自获得对歌曲作品的艺术情感体验。

因“情动而声美”的歌唱教学使音乐课堂犹如一扇扇窗口,生动地展示了充满个性的学生在“以情带声”生动活泼的歌唱情感体验中快乐成长的心灵历程。在拥抱艺术、走进幸福的教学道路上,因“情动而声美”的歌唱教学音乐课堂是用有感情的声音描绘音乐形象的舞台,促进了教师教的艺术,提升了学生学的音乐素养,为学生获得学习音乐的持续发展添砖加瓦而更美丽!

参考文献:

唱歌教学反思第7篇

(一)心理因素

歌唱活动是心理、情绪、歌喉、肌体等各方面的综合活动,它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尤为直接。不稳定的歌唱状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客观环境的改变和思想上有压力的缘故。歌唱者对声音的控制主要靠高级神经中枢指挥相应的肌肉完成,高级神经中枢的指挥控制机能离不开形象思维功能。因此,大脑对声音形象的想象力是对发声器官指挥与控制的重要依据。发声器官中的任何一部分在人的心理状态处于不平衡时,就会导致学生原有的声音概念不由自主的消失了,声音的反复现象出现了。

(二)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是声乐教学的最基本条件。歌唱是由人体发声器官、呼吸器官、共鸣器官的协调合作来完成的。这些器官会受到疾病的侵害,使发声机能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如:炎症会改变声带的体积,使咽壁肌肉组织松弛,难以形成相应的紧张度。声音变得厚重,反应麻木,在无意中破坏了发声机能和大脑神经基本定型的平衡感。声音概念和歌唱机能的协调产生混乱,声音出现反复。

(三)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所引发的声音反复现象涉及声乐训练基础的、技巧的任何一个部分。归纳起来这一反复是在建立的正确平衡中受到了不正常因素的干扰,破坏了声音技术的正常发挥。任何对声音的过分的要求和控制;对技术认识的不正确;对声音认识的飘忽不定;不能准确的把握歌唱方法等都会使声音出现反复。

二、为了减少声乐教学中反复现象的发生,在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提高耳朵的辨别能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歌唱听觉是领会、想象、思考音乐形象的能力的重要基础。声乐学习中,学生通过听觉,逐步形成正确的声音概念和音响效果。提高听觉能力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这是因为它是声音训练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对比的教学方法进行示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改变听觉习惯,用自己的耳朵去辨别声音,这样才能使学生去追求一种科学的、合理的、符合自己生理特点的音响效果。

(二)培养歌唱的记忆力

记忆在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切歌唱活动都是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的。曾有人问卡鲁索:“作为一个出色的歌唱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卡鲁索回答说:“宽阔的胸膛、大的嘴巴、九十分的记忆力,十分的才智,长期勤学苦练。”由此可见,记忆对歌唱者来说是多么重要。歌唱的记忆内容包括:歌唱中身体各部分积极的工作与积极的放松;对演唱作品的音乐和语言的把握;对你内心深处想象的音色的追求;歌唱中的音准和声音的位置等等。由于每个人的感受不同,记忆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敏锐的听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在调整声音训练过程中,一旦确认是符合正确歌唱方法的就应该坚持,使学生用自己的肌体感觉牢牢地记住。当有了正确的记忆时,就要进一步把正确的记忆从感性状态提升到理性状态上来。在声乐教学中,师生应发挥和使用正确感觉的记忆,最后达到通过正确的记忆去工作,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学生心理发展、认识发展的规律,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歌唱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要由简到难,一步一步的前进。特别是歌唱技巧的训练要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在掌握教师布置和教授的这些练声区和作品时,都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以及与发声器官相互协调配合和大脑储存记忆各种信息的过程。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程度谨慎的选用发声技巧与音乐表现能力相适应的作品。不切实际的过高、过急要求,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妨碍学生的正常发展。在实际的教学和考试中有一种倾向:学生演唱的作品,往往都要超出自己的能力所及,造成学生盲目追求作品的难度,追求音量、音高。这种倾向是违反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突出表现,也是急功近利思想的体现,学生和部分教师中都有这种思想存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声音解释音乐的内涵,追求作品的艺术风格,而不是过分的追求音高和音量。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使学生逐渐拥有成熟的歌唱能力。

(四)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

在声乐教学中,人们比较注重歌唱的技能和技巧,对歌唱心理的问题容易忽视。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歌唱是由人体发声器官、呼吸器官和共鸣器官的协调合作来完成的,但所有这些都是受人的高级神经系统控制并由此将它们协调起来的。因此,歌唱时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素质对歌唱训练和学习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应按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和爱好;其次要把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这一原则摆到重要地位;最后应注重于对学生感觉上、心理上的指导。

三、结语

唱歌教学反思第8篇

一、案例背景

我们知道,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持续20―25分钟左右,大脑就会出现阶段性疲劳。另外,由于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学校不久,他们的识字量有限,特别对于一些歌词频率高而快或是比较抽象的歌词就难以理解和熟记,这影响了学生学唱新歌的速度和掌握水平。本文从案例《小鱼的梦》展开,完整记录了案例式教研活动的对话、交流和反思,并从创设丰富情境、运用多种方法、保证充足的输入量三个维度,对学生学唱新歌的策略进行了三部曲的阐述。

二、对案例的重温、反思和对话

1.案例实录

活动一开始,在大屏幕池塘美景背景映衬下,教室变成了一个优美而温馨的池塘,紧接着在柔和的背景音乐下,一群小鱼在快乐地游来游去,学生自然地进入活动室。并与教师所扮演的小鱼亲切地打招呼。通过“鱼妈妈”和“鱼宝宝”相互问好,自然完成了发音练习。

接下来,教师讲述故事,提问:

师:鱼儿玩呀,玩了一天水,在谁的怀里睡着了?

生:鱼儿玩了一天水,在池塘妈妈怀里睡着了。

师:天上星星落下来,为他盖了条什么被子?这条珍珠被子是用什么做出来的?

生:星星有美丽的倒影。

生:星星被。

……

师:(轻轻哼唱)天上星星,星星落下来,为它盖条珍珠被。

师:风儿为小鱼唱了首什么歌?

生:一首好听的摇篮曲。

师:它是怎么唱的?(个别学生、整体学唱)呜――呜――

师:小鱼做了个什么样的梦?

生:鱼儿在亲嘴。

生:妈妈在亲小鱼的嘴。

师:(轻轻哼唱)鱼儿梦中梦中看见了妈妈在亲它的嘴。

整个活动,我通过一一对答的提问、跟唱、轮唱等形式让学生理解歌词、记忆歌词从中学唱新歌。最后在游戏中巩固歌曲的学习。

2.第一次对话

针对这次活动,教研组成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以下是部分成员讨论的实录记载,组员用L表示,本人用W表示。

L:这首散文性的新歌对学生而言有点难度,整个活动下来学生对歌词的理解和记忆掌握不好。

L:提问过于死板,开放性不够,感觉学唱新歌偏向了语言活动?

W:教学中,我初步的设想是在这样一个学唱新歌的过程中,重点是采取哪些有效合理的指导策略来解决歌词的理解和记忆。虽然出发点是对的,但是在教学中却一贯地注重于记忆歌词而导致了死板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失去了兴趣。

L:课件做得很漂亮,在活动中怎样才能使课件更加充分地运用还需考虑?

W:课件是我自己根据故事内容而制作的。开始只是考虑到能和故事结合就行。但是在活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还是很多,比如整体课件和局部课件是否该分开,是否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对应的课件展示?

L:可以对应展示,使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直观感性。

3.我的第一次反思、改进

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为了加快学生理解歌词、记忆歌词而服务。无论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还是跟唱、轮唱、游戏。怎样发挥它们的有效性,我重新思考。如课件可以制作成两份。一份是整体讲述故事时所播放的整体课件。另一份是根据歌词句句对应所出示的局部课件。

环节修改为教师随音乐范唱,抛出开放性问题:“你听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边点击局部课件边引导学生跟唱、学唱。最后在整体课件的配合下理解歌词、学唱新歌。问:“你喜欢哪一句?”在学生的学学、唱唱中加强歌词记忆。

4.第二次对话

针对第一次执教后修改,我进行了第二次的课堂实践。再次实践后,我们教研组针对第二次活动进行了第二次对话。认真进行分析及思考。

L:这次,课件利用的很恰当,特别是能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对应的情景课件,加深歌词的理解,但是歌词的学习还是显得模糊。

W:从活动中我也看出学生在学唱歌曲一、二句时尤其模糊不清。虽然能力强的学生在各个形式反复地练习中学会了,但是能力较弱的学生就不行。

L:你们班的孩子识字能力不错,可以附上歌词字幕帮助学生理解?

5.我的再次改进

歌曲第一遍呈现时有音乐伴随。从音乐的美感上说非常的符合,但是从学生的视听效果来讲扰乱了他们听的效率。所以清唱应该适时地出现,因此在欣赏基础上进行清唱示范,让学生能更仔细地倾听歌曲内容。考虑到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对于字的认识已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在课件的制作中可以附上对应的歌词字幕。

在大家的探讨和帮助下,我不断地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从中受益匪浅。

三、对学唱新歌指导策略的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