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生德育评价体系

学生德育评价体系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18 10:42:44

学生德育评价体系

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第1篇

关键词:科学道德;量化体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大学生科学道德现状探究

所谓科学道德指的是进行科学研究者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对于大学生而言,科学道德则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大学生面对科研和学业应该具有的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精神,树立端正的科学道德观;二是大学生在科学活动中要遵从基本的科学道德规范。自觉做到诚实守信,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受思想文化多元化和思想观念多样化的影响,大学生科学道德缺失现象日益严重。作为未来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的中坚力量,努力提升大学生科学道德水平,大力加强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构建贴合大学生实际的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可以有效约束违反科学道德行为的发生,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科学道德素质,为最终形成良好的校园科学道德氛围和学术规范风尚起到促进作用。

二、构建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的意义

1、客观反映大学生科学道德水平,为大学生科学道德养成起到监督和导向作用。

作为科学工作的初学者,大学生对于科学道德的内涵尚未有深入理解。对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缺乏判断力和鉴别力导致学术示范现象屡有发生。通过构建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将原本较为抽象的科学道德评价标准具体量化,客观反映大学生科学道德水平。学生在获取评价结果后,可以正确对个人科学道德水平做出评价。进而明确目标,改进方法,主动地纠正相关行为,提高自身科学道德水平和修养。

2、及时反馈大学生科学道德信息,为大学生科学道德教育提供依据及反馈。

在大学生科学道德教育被日渐重视的今天,作为大学生科学道德教育主要倡导者,辅导员在进行科学道德教育的同时要不断获取学生对此类教育的相关反馈,根据学生反馈对教育教学方案做出适当调整。为了取得更好的实时反馈效果,特制订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来满足高等教育一线工作者的需求,通过对大学生科学道德行为的具体量化,系统收集大学生科学道德相关信息进而对被测评对象进行考察,通过得到的评价结果和相关资料对大学生科学道德现状进行综合评估及分析。根据以上结果采取不同手段对学生进行进一步引导和教育。同时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接受评价体系的反馈确认教育效果以便进行修正。

3、综合反映大学生科学道德水平,为构建“学术诚信型校园”、“诚信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构建并结合实际实施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有助于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科学道德教育。真正做到将学术不端行为扼杀在大学校园里,让作为未来科研工作中坚力量的当代大学生养成“诚信科研,诚信做人”的行为准则。将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的成果和资料放入学生档案,伴随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保持科学道德记录及综合评价的持续性。为构建“学术诚信型校园”、“诚信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三、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的研究方法选择及讨论

目前,针对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两种思路:一是注重评价的内容,通过枚举法对评价内容进行罗列,相对较为繁琐;二是思路一的基础上对枚举法罗列的评价内容进行筛选归类,通过引入适当评价方法对大学生科学道德做出最终的评价。

使用枚举法对构建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进行归类总结,可以将评价内容分为两个大类:科学道德行为和科学道德认知。其中科学道德行为可以分为学习过程道德行为、学术成果道德行为,而科学道德认知分为科学道德观、科学道德意识、科学道德态度和科学道德意识四方面。

针对目前的评价体系,结合评价对象特点及评价体系自身要求选择科学的综合评价方法。备选的评价方法包括:模糊评价(专家打分法)、SPSS因子分析法、加权平均法、聚类分析法等。对于科学道德行为(学习过程道德行为、学术成果道德行为),学校各部门已有相关记录,只需确定明确标准进行统一评价。设定科学道德量化评价的初始分值为100,根据相应评价标准确定评价内容所占分值,进行评价时若发现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根据其程度进行扣分。得到个评价内容的相关分值之后对其进行加权平均,最终得到学习过程道德行为分值、学术成果道德行为分值。

对于科学道德认知(科学道德观、科学道德意识、科学道德态度、科学道德意识),无法确定统一标准,进行具体量化较为困难。采取互评形式,让彼此最为了解的同学通过朝夕相处获得的了解进行互评的模糊评价法(专家打分法)较为科学。模糊评价法是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总体评价的方法。其结果清晰,系统性强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问题的解决。在同学互评打分算法中,首先需设定四个评价等级,暨优秀(100分)、良好(80分)、合格(60分)、不合格(40分)四等。选取参评个人的同班同学10人组成评价小组,大学生科学道德所属评价等级进行评价,选择某一个等级人数所占小组总人数的比重作为该指标对应所属等级的隶属度,这样就得到大学生科学道德认知的一个隶属度向量。使用求出的隶属度向量与各等级相应分数相乘并进行求和运算,最终得出科学道德认知分值。

在得到科学道德认知分值和科学道德意识分值及其相应权重之后,对所得数据使用加权平均法进行加权求和,得出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的最终结果。

四、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的实践和运用

1、建立大学生科学道德档案

通过建立大学生科学道德档案,可以客观反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科学道德表现。大学生科学道德档案将客观、公正、全方位的记录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术表现,包括:作业完成情况、论文撰写情况、学术活动出席情况、考试诚信情况等。尽管大学生科学道德档案只是一个简单的档案,但它不仅是学生科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术失范行为的动态反映。

2、建立大学生科学道德数据库

高校作为大学生现阶段开展科学研究、接受科学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对于学生的科学道德现状及相关资料负有收集、整理、评价的责任。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并根据统一量化标准进行科学评价,进而将得到的学生科学道德数据整理建立大学生科学道德数据库。该数据库在对学校相关部门及用人单位开放的基础上同时对学生开放,可以实时查询本人的相关科学道德数据,以保证数据库精确、严肃、真是、权威。

3、建立大学生科学道德奖惩机制

科学道德奖惩机制是指制定相应的实施措施,表彰奖励科学道德模范,惩戒学术道德不端者。把学生科学道德行为与评优评奖、就业推荐等挂钩,让遵守科学道德者得到切实的好处,而科学道德失范者要对自己的失德行为付出代价。通过制定相关规定及管理条例,视情节轻重对违反科学道德者予以不同程度的处分及处罚,对自觉遵守科学道德的行为给予表彰。将所有有悖于科学道德建设的行为均记入学生档案,并对其进行通报。在校园中建立起“遵守科学道德为荣,以学术道德失范为耻”的科学道德观。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科学道德意识,强化学术道德分为,切实有效的把科学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郭敬. 关于构建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3).

[2]陈岩. 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构建[J].当代青年研究,2006(02).

[3]何琴.大学生诚信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构建[J].财会通讯,2008(09).

[4]田德新.美国高校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诚信[J]. 外语教学,2003(04).

[5]顾海良.学术规范与学术诚信:他律与自律[J]. 社会科学论坛,2005(01).

作者简介:

郭铮(1992―),男,山东东营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辅导员,硕士。研究方向:油气藏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

续一简(1992-),女,满族,辽宁新民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党务秘书,硕士。研究方向:油气田开发地质。

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第2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德育水平;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价

作者简介:印丹榕(1983-),女,江苏镇江人,南京邮电大学组织部,助理研究员。(江苏 南京 21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JS-XKT1202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139-02

提升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水平,促进广大青年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高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高校学生作为广大青年中的先进群体,应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何根据新形势下广大高校学生的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做好德育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

德育评价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节德育运行机制、优化高校德育过程、检验德育实践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大学生在德育过程中自我检查、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更是推动德育科学化,提高德育有效性的重要载体。[1]如何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高校学生的德育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提升德育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质量。

一、高校学生德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构建科学的高校学生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对大学生德育水平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评价,能够根据结果全面了解青年学生的德育水平,实现以评促建。按照高校对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要求,结合大学生德育目标、内容、现状以及应起的先锋模范作用,本文构建的高校学生德育评价体系从道德品质、日常行为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考虑。自2012年6月起,笔者采用专家咨询(Delphi)法,对校内外100余位思想政治教育专家进行了关于高校学生德育评价的问卷调查,这些专家多数是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教授、教师、学生辅导员,机关、高校、企业的党政部门主要负责人等。

根据返回的问卷信息,把高校学生的德育评价划分为三方面:道德品质、日常行为和社会规范,并在每个大方面下设若干二级指标。道德品质指标考核的是高校学生为人、处事、为学等方面的道德规范,下设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科学的人生目标、良好的心理素质、端正的个人作风、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的行为方式6个二级指标。日常行为指标主要考核的是高校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身心健康状况以及诚信仁爱互助等方面的内容,下设遵纪守法情况、个人文明习惯、参与各类活动情况、诚信互助及关爱集体的行为4个二级指标。社会规范指标主要是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积极进取状态、社会责任感及适应力等方面进行考察,下设具备爱国情怀、弘扬浩然正气、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4个二级指标。共设一级指标3个要素,二级指标14个要素,具体的高校学生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确定高校学生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各级指标的权重

构建高校学生德育评价指标体系之后,可以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德育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它是处理具有多目标、多准则、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问题之决策分析与综合评价的一种简单、实用且有效的方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与评价方法。[2]

1.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一、二级指标的权重

(1)构建层次结构(见表1)。

(2)建立两两比较判断矩阵,计算一、二级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评价指标体系一旦建立,表明上下层次指标间的隶属关系已确定。应用T.L.Saaty的9标度方法,将需要了解的问题制成调查问卷,再次请专家们对同一层次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根据结果构建层次结构中的比较判断矩阵,从而求得比较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T、对应的特征向量并归一化处理后得到权重向量W。计算一致性指标Ci=(Tmax-n)/(n-1),T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n为矩阵阶数。查表获得同阶矩阵平均一致性指标Ri,求得一致性比率指标Cr=Ci/Ri,当Cr

2.计算过程

以一级指标(t1,t2,t3)的权重检验为例说明计算过程。

(1)构造判断矩阵T。根据专家的问卷调查反馈,一级评价指标的重要性为t1>t3>t2,即:

(2)计算指标权重。

(3)计算判断矩阵T的最大特征值Tmax。

(4)一致性检验。

计算二级指标权重的方法同上。

三、高校学生德育水平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由于该评价指标体系涉及到较多无法定量描述的因素,因此本文引入了模糊数学方法进行研究。[3]

1.建立评价因素集

2.确定评价等级集

3.构建权重关系矩阵

通过运用AHP法已经计算出一、二级指标的权重:

4.单因素评价

5.多因素综合评价

由Q构建高一级的矩阵R,得出综合评价矩阵M。

四、应用实例

本文选择某高校学生为评价对象,从道德品质、社会规范、日常行为等三方面对其德育水平进行模糊综合评价,请熟悉该同学的学生辅导员、教师、学生代表等10位同志组成专家组,对照高校学生德育评价指标体系逐项进行评分,根据已经确定的一、二级指标权重系数,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其进行德育水平评价。步骤如下:

1.建立模糊评判矩阵

对专家的打分进行模糊修正,从而建立模糊评判矩阵,矩阵中的数值代表专家们针对各个具体指标评价等级的比例。

2.进行单因素评价

3.进行多因素综合评价得出评价结果M

总之,该学生的德育水平的评估值为(7

五、结语

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学生的德育水平进行评价,能够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高校学生的德育水平,使定性描述定量化。经实践检验,这种评价方法条理清楚、操作简单、计算过程简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及实用性,能广泛应用于高校学生的德育教育管理活动中。

参考文献:

[1]敬枫蓉,王嵩.浅论高校德育工作新理念对学生德育评价原则的影响[J].理论与改革,2007,(1):152.

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第3篇

一、构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标,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适应这种竞争,是学校教育目前要认真考虑的首要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建立符合新教育理念课程改革目标体系的同时,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按照时代要求,分层构建起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标体系。具体来讲,可将下列“七个学会”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

(1)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做爱国爱民、遵章守纪、严于律己、关心他人、艰苦奋斗、勇于进取的人。

(2)学会求知。教育学生做胸怀目标、博学多思、珍惜时光、善学乐学、学有特长的人。

(3)学会健体。教育学生做体魄健康、竞技突出、具有坚定信念、良好心理素质和毅力、不怕困难的人。

(4)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做热爱生活、以情感人、乐观向上,具有高尚情趣和创美能力的人。

(5)学会劳动。教育学生做掌握本领、大胆实践、讲求效率、勇于竞争、勤奋朴实、无私奉献的人。

(6)学会创造。教育学生做面向时代、敢于超前、善于开拓、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开创未来、追求真理的人。

(7)学会生存。教育学生做富有毅力、自强自立、自警自省、俭以养德、学会自立、学会发展的人。

二、加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夯实德育工作的基础

加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队伍建设,是提高德育队伍素质、落实德育工作任务、实现德育工作目标的保证。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学校要做到:一是必须加强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德育管理网络建设,成立校长领导下的由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少先大队辅导员、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教师、教研组长、班主任代表、学生会主席、家长委员会代表和社区委员会代表等组成的校级教育指挥组织机构,确定学校的德育目标,制定全校的德育计划,负责学校的德育领导工作,对学校德育进行决策。成立由政教处负责,党、政、工、团、队等密切配合的学校中层德育执行组织机构,负责学校德育计划的执行与监督、日常德育事务的处理以及正常德育工作的调度和管理工作。成立由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的基层德育操作组织机构,执行学校的德育意图和要求,具体负责学校德育计划。在此基础上依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要求修订完善新的德育管理及其工作制度,保证德育工作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必须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少先队、团委、班干部等方面的主观能动作用,尊重学生在德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三是必须加强由社区延伸的社区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委员会的作用,沟通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发动和协调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学校教育,改善德育条件,优化德育环境,排除社会不良风气对学校教育的干扰,促进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良性发展。四是必须加强以家庭教育为补充的家庭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密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三、调整和充实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内容,丰富德育工作的内涵

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我们必须要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具体来讲,就是要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继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实践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突出创新教育。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组合教育资源,把人才学、教育学、创造学、心理学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加强实践教育。依照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通过参加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家务劳动、军训活动,通过参观访问、游览、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商人、企业家等社会成员的广泛接触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使他们亲身体验,独立自主地学习探索,从而提高思想觉悟,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兴趣爱好,锻炼意志品质,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重视人文素养教育。要特别重视加强我国历史与文化、文学与艺术以及传统美德教育,以期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意识,具有民族特色的高尚情操和公正纯洁的灵魂。要通过教育和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热心参与、善于交往、善于应变的品质,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劳动打下基础。要发扬优良校风,加强社会实践与生产劳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得在“教化、养成、示范”诸方面,以强大的人文精神去有力地规范与熏陶学生,使之能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4)关注环境意识教育。要教育学生牢固树立“保扩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深刻认识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改变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培养符合环境道德要求的生活习惯。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美化绿化活动,自觉承担植树义务,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绿化美化成果。

(5)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要培养学生愉快的情绪,使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对生活充满信心,具备一定的情绪控制能力。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具有独立果断、坚韧、勇敢的品质。要引导学生使学生的行为符合自己的身份,与环境协调一致,关心理解他人,与人相处关系和谐。

四、构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评价体系,保证学校德育目标的全面实现

德育评价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学校德育目标实现的必要措施。在推进课程改革中,加强德育工作的考核评估,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有利于以课程改革促进德育评价改革,把竞争机制引入到学校的德育领域,优化学校的德育效果,有利于调动教师实施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迸发工作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发扬个性特点,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有利于调动家庭调动社会参与德育评价的积极性,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参与德育评价的良好局面。

(1)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就评价的学段而言,要构建小学各年级、初中各年级、高中(中职)各年级的相互衔接的评价体系,保证德育评价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就评价范围而言,要构建对学校德育评价、班级德育评价、学生品德评价等方面相互联系的评价体系,保证德育评价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就评价内容而言,要构建评价德育条件、评价德育过程、评价德育效果等有机结合的评价体系,保证德育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就评价主体而言,要构建学生自评、学生群体互评、家长助评、教师导评、学校领导审核考评等评价体系,保证德育评价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第4篇

(一)xx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可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研究和构建学校德育评价体系,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坚持以德育为首,是关系到学校办学方向的大问题。但长期以来,对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实际工作中德育工作是个软任务、软指标3缺乏严格的考评和具体、规范的衡量标准。在德育管理与评价中,抽象的多,具体的少;要求的多,可操作的少;定性的多,定量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少,德育的实效性差。

(三)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存在着等上级安排计划的多,自己主动设计开展的少;发现问题被动补偿性教育多,发挥德育主导作用少;零打碎敲的教育多,系列养成教育少等问题。在德育养成上形不成教育系列,建立不起实质性的教育评价管理网络。在时间、空间、人力和物力上得不到强有力的衔接和保证,不利于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竞争日益激烈。育人的质量决定着学校的命运,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办好学校的硬任务。

以上各点都说明如何发挥德育评价的功能,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与评价体系,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实验内容及过程

(一)德育评价研究的基础、目标及任务

1.德育评价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和科技的竞争,都十分重视智力资源的开发,重视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鉴定和检验,教育评价作为衡量教育的有效手段,也同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在教育评价的理论、评价的方法以及评价模式上也有了重大突破和发展:在教育思想的评价方面由“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转向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在评价教育的对象及范围方面由教师评学生扩大到对整个教育领域的评价;由单一狭窄的学习范畴,扩展到素质教育的更广泛的各个方面;在评价方法和技术上,由单纯的定量或单纯的定性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使评价对象由被动、客体地位转到主动积极参与的主体地位。当前,德育评价理论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评价新体系的构建上必须认真学习、掌握、研究已有的理论经验,并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校情,从实际出发,创建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评价体系。

2.德育评价实验的目标及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建立德育工作的评估制度,并把德育工作作为评价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国家“九五”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子课题的管理评价研究中,实验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变单纯的行政管理、单纯的衡量尺度为调动师生积极性,使评价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动力和保证。通过研究评价功能,使广大师生在对考评的理论认识和思想观念上有一个突破,充分认识评价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突破思想观念中僵化的评价模式,活跃评价的思想和理论,推进管理与评价实验的发展,拓宽评价功能范围,提高评价对实际工作的效能。创造适应教育发展的新的管理与评价体系,变评价对象为评价主体;变被动消极等待为积极主动参与;变外部行政监管为启动内因活力,使管理与评价相结合。

同时,通过德育评价研究要促进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力度,建立适合学校校情的德育管理与评价体系及班级、个人评价管理素质量表,在评价的操作和方法上有一个新突破。

实验研究的任务主要是:

(1)健全学校德育工作考评体系,科学、有效地开展德育管理评价工作,优化各处室、各级管理部门及年级的管理评估机制,使评价在管理中实现,管理在评价中完善、提高。使管理人员既是评价人又是被评价者,使管理评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实现全员、全面、全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任务要求,对德育工作全过程进行有效调控。

(2)建立专兼职德育工作者岗位职责评价指标,充分发挥和调动他们的主导作用和积极性。把竞争机制引入德育工作者评价中来,有效地提高学校的德育管理评价水平,使大家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规律,落实德育任务,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上来。

(3)不断修定、完善德育管理者、班级和学生个体评价方案。

(二)实验研究的依据 教职工工作质量考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加强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的意见》以及市区教师评估体系和考核办法等文件。

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考评确定的依据为《中学生德育大纲》、《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

(三)实验的原则

为使管理高效、优质,我们建立、健全全体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以实现管理的最佳效果。完善德育管理评价体系,体现出以下几项原则:

1.整体性原则:为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校教职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是每位学校工作人员重要的工作职责和必须承担的任务。

2.有序性原则:年级、处室各负其责,纵横管理,点面结合,形成网络,使学校德育管理有序,制度规范,要求落实,为学生成长创造最佳的教育氛围。

3.动态管理性原则:各级、各面都要体现过程管理、动态评估,从发展看学生,充分认识和掌握学生教育成长规律。适时发挥和运用好管理过程中的激励、导向、反馈和校正的机制,使学生的成长进入良性循环。培养出高水平好学生,这才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构建班集体及学生德育评估模式的原则是: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提出的育人目标规定的人才质量标准。这是关系到育人方向的大问题,也是德育的基本准则。

2.导向性原则:目标要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体素质的提高,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和传统的学生鉴定模式的误导,坚持体现时代特点的素质教育的新观念。

3.可测性原则:具体目标分类要系统而不可交叉覆盖,要体现单项独立性、具体化、可操作、可评价,便于管理评估人员检查、指导、量化。

4.简明性原则:指标不要过于细化繁杂。尤其月检查,项目多了突出不了每月教育管理的重点。要依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使考核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少而精,使管理和被评对象有章可循。

5.形成性原则:班集体和个人都采用过程管理模式。以阶段评估为主,如一月有失误,第二个月可纠正弥补。考核与过程指导相结合,使班级和个人,自己和自己比,然后再与别班、别人比,循序渐进,逐步达标,再创优。

6.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成长中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提高心理适应水平,为今后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和能应付或战胜未来困难险阻的耐挫力。

(四)实验实施的措施保证

1.更新观念、统一思想,是搞好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在建立德育管理评价体系的实践中,我们狠抓了更新教育观念、统一思想这一重要环节。发展市场经济,社会经济的变化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要使教育取得最佳效果,教师思想必须跟上形势,认识跟上发展。几年来,学校每年暑假都组织班主任以上专兼职德育队伍的成员参加全封闭的德育研究学习班,学习新观念,解决新问题,制定新规划,落实新规程。几年来重点解决了在贯彻素质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生观,建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观念;在办教育的指导思想上变“培养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为目标的教育”为“研究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打破旧传统,倡导新思维;在德育工作的管理上要实现“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即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的大教育新理念;政教处及专职德育工作者必须发挥好主力军作用。我们要求政教处工作必须增强学生德育的计划指导性,学生重点工作的科学预测性,组织活动的针对性与系统性,提出管理要求的规范性,检测评估的具体可测性以及重点常规的连续性。从而为全校德育工作既作表率又做坚强后盾;全体教职工都要在各自岗位上寓德于教,搞好德育渗透;寓德于活动,注重实践性教育;寓德于服务,发挥学生自主性教育的主体作用。

2.建立科学、可测的目标管理体系,落实人人育人的岗位责任制

经过认真研究,科学论证和几年实践,我校在教职工工作质量管理评估内容上本着力求体现“目标可导向,行为可选择,过程可调控,效果可测试”的原则,分别建立了《教师工作质量评价目标考核》、《班主任工作质量评价目标考核》、《职工工作质量考核》以及各岗的岗位职责。所有这些目标考核及职责均有德育目标要求,从而使以德育人的任务层层落实、人人落实、处处落实。

3.建立目标管理的指导、监督机制,发挥管理评估的激励、导向、反馈、矫正的作用

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第5篇

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策略一、引言

因为中小学生成长的阶段性决定了德育过程的阶段性,身心发展规律决定了个体品德发展的顺序。德育总体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阶段性德育目标的实现。中小学德育目标体系的分解与组合必须体现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学校德育必须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循序渐进的建立相应的衔接机制。教育部曾在2005年颁布《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并明确提出:“我国中学和小学各阶段的德育目标划分还不够准确,目标安排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简单重复和脱节等问题。加强中小学德育衔接,整体规划德育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

二、中小学德育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德育目标定位不准

德育目标对德育内容规划、德育途径和德育方法的选择起到重要的统帅作用,体现了教育者对教育对象在德育过程中要实现的预期目标的规划与设计。它影响着德育实效,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结合教育实践和中小学德育纲要要求,笔者发现中小学不同阶段的德育目标截然不同,但总体考虑较多的是社会要求,缺乏对学生本身需求的斟量,不能将两者有机结合。德育过程中学生参与较少,中小学德育活动的开展因缺乏明确指导,没有明确的德育重点和阶段性目标,只能凭经验行事,从而导致学生的道德认知与具体德育生活中行为不一致,德育目标成为一纸空谈。

(二)德育内容与实际脱节

德育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体现,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实际德育过程中德育内容与实际脱节首先表现在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成长阶段脱节。固然,中小学不同阶段的德育内容,像爱国主义、家庭美德等不可能完全不重复。但德育内容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顺序。但高中阶段的德育内容与初中德育内容重复甚至倒挂的现象依旧存在。德育内容不仅缺少新意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德育实效。其次,德育内容与时展脱节。科学合理富有阶段性的德育内容既继承了优秀传统又能与时代紧密结合。审视中小学德育内容不难发现德育内容更多的强调继承传统美德,能够反映时代气息的却很少;空谈理想追求的多,立足生活实际的少。信息社会使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超过了他们对信息的甄别能力,而学校德育工作在尚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好。

(三)德育评价流于形式

中小学校依据相关教育方针、德育法规和德育目标,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运用各种德育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德育成效进行价值判断,为德育决策提供依据,保证德育目标的实现即德育评价。构建中小学衔接的德育评价体系是保障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有效衔接的关键。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在德育评体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德育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单一,许多学校由于每年的德育评价工作都与升学考试时间同步,教师偏重对学生智育的考核,对学生的德育评价只依据《学生行为规范》《学生守则》等,其他方面体现较少。另外,是德育评价体制主观性强。对于中小学各学段的德育大纲规定因为缺少考核而很少付诸实践,总结性、鼓励性的评价较少。

三、中小学德育有效衔接的策略建议

(一)明确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的衔接是中小学德育衔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小学德育目标要明确,避免出现偏重高标准、大口号的目标要求,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年龄特征、身心发育特点、理解能力进行分层确定。做到德育目标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阶段性与有序性的统一,现实性与导向性的统一。前后相邻学段德育目标内涵要保持渐进梯度和内在联系,依序构建中小学不同阶段学校的德育细则,建立相对稳定的学校德育体系。例如,对于爱国主义教育要一以贯之,小学阶段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公民,认识祖国地图,会唱国歌,尊敬国旗、国徽。到了中学阶段要让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祖国,了解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德育目标既符合现实又要有导向性和前瞻性,既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既遵循学生的成长特点,还要从新时期的社会实情出发。只有从现实出发,照顾到大多数人,才可能引导学生向更高的德育目标发展。

(二)完善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而安排的教学内容,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做好中小学各阶段德育内容的衔接是学校德育衔接工作的关键。德育内容要围绕德育目标,立足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构建层次清晰、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德育内容。要进一步完善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体现阶段性和层次性和衔接的连贯性。教育者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知识结构,使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成长阶段相吻合,循序渐进,避免跨度过大,每个阶段的德育内容要落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德育内容要完整,要形成德育内容的合力,要螺旋上升,避免简单重复。耐心、细致的教育学生,要善于抓反复,抓衔接,使其呈波浪式前进。最后,德育内容要与时代相结合。德育内容与时代相结合,与时俱进,与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相联系,才能提高新时期解决中小学各学段德育衔接问题的实效,对中小学生进行基本的道德信息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信息甄别教育,教导他们对信息进行理性思维,坚持正确道德立场。

(三)构建德育评价体系

德育是个系统工程,中小学德育是一个整体,中小学德育的衔接需要建立连贯而又层次清晰的德育评价体系。中小学要各自学段的学校要有自己的德育评价、班级德育评价和学生品德评价。学生品德评价是核心,班级德育活动评价是重要内容,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是重要手段。学校领导抓班级德育工作评价,班主任要抓学生品德素质评价。发挥评价系统功能是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整体优化的根本保证。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品德形成规律,一方面要考虑德育培养目标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另一方面要考虑相应学段德育的连续性和递进性,力求实现德育评价的有效衔接。教师评价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共同学习和交流,使同学发现自我,学会欣赏别人,引导学生既注重学习又重视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 2005-4-20.

[2]叶雷.论大中小学德育有效衔接的概念与标准[J].皖西学院学报,2011,(6):22-25.

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第6篇

关键词:高校德育;评价;人性化;动态化;多元化

高校德育评价对于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的评价成分,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导致德育的实效性差。鉴于此,高校亟待对德育评价体系进行改革。笔者认为,评价理念、评价过程和评价内容应是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点。现分别予以探析。

一、评价理念人性化

目前,一些高校德育评价习惯于一刀切,不管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与成长规律,也不考虑市场经济带给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的因素,对大学生的道德评价追求整齐划一,过于强调统一性,用一个标准要求评价对象,这严重违背了德育的客观规律。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过这样的名言:“对一个学生来说,5分的成绩是标志,而对另一个孩子来说,3分就是了不起的成绩,教师要善于确定自己的孩子在此时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这说明,不同的个体在同一接受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具有差异性的。在德育评价过程中,我们应重视人的差异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

学生个体之间在道德水平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根据我国心理学界的研究成果可知,青少年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存在四级水平:不理解,或观念的重复;停留在现象的认识上;从初步揭示实质,上升到从基本要求上加以认识:从理解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的实质,提高到从社会道德风尚上加以认识。同样,在道德情感方面也可以分为三种水平:情绪反应,即直觉的情绪体验;道德形象所引起的情绪体验,即良好的道德形象激发起忘我精神和利他责任感;伦理道德的情感体验,它由道德认识支配,并清晰地认识到道德伦理要求。在意志行为的表现上,一般也存在着从无律―他律―自律―自动这样几个阶段。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有的可能已经能够理解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的实质,并且达到了自律水平,而另一些学生在这方面则可能才刚刚起步。

从德育实践来看,不仅个体独特的心理背景会导致他们在接受教育时的原则性差异,而且他们心理背景中不同因素的差异,也会对教育的接受度产生不同的影响。每个受教育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评价者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去度量他们的道德水平,要正确认识人,认识人的本质,认识人应该有做普通人的权利,应以平常的心态去倾听学生的声音,以平常的心态去观察学生、分析学生、评价学生。平庸与缺点是人之常态,平庸的人、有缺点的人并不因之而失去存在的依据。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要允许其犯错误,允许其改正错误。人往往是在不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改正缺点错误的过程中成长的,德育评价的前提就是要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德育工作者要学会对学生的“赏识管理”。在对学生的道德评价过程中,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服务,以此促进学生自觉改进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不足。

在注重学生的差异性的同时,高校德育评价更应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博士在论发展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教育学生不仅仅是“学知识,而且要学做事,学做人,学会与他人相处”。教育的人文精神是使人实现自我发展,使人成为真正的主人,成为主宰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而不是使人成为只具备科技能力的工具。人性化的评价是出于对人本身的尊重。不仅体现在重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方面,还体现在注重自我评价与过程评价的作用方面。评价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关注学生主体的感受、体验、主体性及潜能的发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让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激励、自信和前进的动力,获得帮助解决问题、提高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的判断能力。突出人的主体性,是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所在,这也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根本要求。

德育评价要突出人的主体性,其过程就需要民主,要注重教师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努力才能获得,通过评价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使之积极地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这可以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能使他们在评价中发现自我的不足和缺点,不断反思自我,有利于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也可以使评价结果更能起到促进作用,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成功,获取进步的力量,从而实现成才目标。在现实的高校德育评价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较为被动的被评定的地位,学生德育评价往往注重“他评”,而忽视学生对自身德育状况的“自评”,没能充分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所以,教师应将评价对象当作一个平等合作的伙伴来对待,克服传统德育评价中评价者“高高在上”的做法,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尊重和激发学生在德育评价中的自主性,突出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通过德育评价从只重视“他评”到既重视“他评”、也重视“自评”的转变,积极引导学生把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

二、评价过程动态化

高校德育评价过程动态化,是指德育绩效不仅要从静态上来评价,而且要从动态上来评价。当然,动态与静态是相对而言的。高校德育绩效从静态上评价,就是高校采取考试、德育工作者主观判断的手段对学生的道德素质进行终结性检测和评定。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高校德育绩效从动态上评价,是指需要在一定的时空背景和环境背景下了解评价对象过去、现在的道德素质状况,并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纵横向的比较中全面、客观地作出评价。这是一种掌控性评价。其特点就是在德育进程中定期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指标进行目标参照测量,目的是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事实上,评价不仅仅是为了判断、鉴定、甄别、选拔,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得学生哪些德育目标已经达到、哪些德育目标尚未达到、哪些方面还存在难点等信息,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品德习得过程中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从而对德育工作及课程体系进行调整,甚至重新构建,改进德育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使学生均达到

应该达到的道德发展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未定型,其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状况都将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环境的影响,处于成长的动态的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应注重学生的思想动机,而不仅仅是学生的行为,因为行为具有外显性,动机具有内隐性,学生的行为和动机有时表现为脱离的情形。如有的学生不是出于对道德评价目标的自觉遵守,而是为了躲避扣分,争取高分,而这样的唯学生行为结果的评价,对学生会起误导作用。要克服这一问题,静态性评价显得无能为力,只有采用动态性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时调整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手段,才能最终实现高校德育的评价目的。正如美国著名的课程专家斯塔弗尔比姆所论:“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实践证明,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只有在长期的熏陶、感染、实践中才能形成,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中才能逐步提高和升华,其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高校只有在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变化的过程中,及时反馈信息,做出诊断,进行调节,才能帮助学生不断进步。显而易见,这种与学生现实生活融为一体的、关注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发展的、贯穿于整个德育过程之中的动态性评价,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所以,高校德育只采取静态的评价方式是不适宜的,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固然需要发挥静态性评价的功能,但更需要发挥动态性评价的功能。高校德育评价应在静态性评价与动态性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以动态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各个侧面的发展变化。

实施德育动态化评价,应注意以下两个关键点:

一是要求评价是在德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上展开的全面评价,而不仅仅是在德育活动结束后进行的终结性评价。实际上,没有德育活动展开以前的评价,德育活动结束后的评价的实际意义就大打折扣;没有德育过程中的评价,我们就不能及时改进德育工作,就会失去尽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机会。为此,我们应当把评价活动贯穿于整个德育活动的过程之中,将评价活动的起点设在德育活动的起点上,在德育活动的初始阶段,就让学生学习理解、选择制定评价指标,明确德育要求和评价要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二是要重视评价标准的与时俱进。德育评价的标准应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其绝对性是指具有客观性、无条件性、普遍适用性和不可改变性,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评价的标准也具有相对性。随着我国社会的急剧转型,过去那种同计划经济高度默契的统一化、政治化的德育意识已经被打破,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重新定位和多重价值选择的局面。由于社会的发展。其内涵会不断地扩展,评价的目的也会有所改变,价值观会在多元化环境下不断冲突整合。因此,标准的时代性启示我们,高校德育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评价的作用也只有在德育的动态实践中才能逐渐显现出来。根据变化了的形势,不断调整价值评价标准,制定一个具有内在感召力且催人不断向上的价值目标,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成为21世纪的时代课题。鉴于此,高校德育评价的指标就要根据新时期德育的要求和特点而不断调整、充实、完善,评价的程序应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评价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入,评价的方法也应在动态的评价实践活动中不断改进。总之,我们要抱着与时俱进的心态,不断向构建动态的、科学的高校德育评价体系的方向而努力。

三、评价内容多元化

评价内容多元化决定于以下两个因素:首先,社会发展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每个学生均处在各种社会关系错综交织的网络之中,他们必然要受到来自国内外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击,这使得高校德育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传统的道德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应对这种态势,高校德育评价必须承认也必须面对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其评价内容也必须多角度、多方位、多侧面拓展。其次,高校德育的载体日益丰富多彩。目前,高校德育的载体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外,还有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勤工俭学、科技文化艺术节、志愿者服务活动、节日纪念活动等,学生思想道德表现在这些活动的方方面面。因而,要评价学生的道德水平,就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要从单纯重视道德认知成绩的评定转向对学生的“德”和“能”的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上来。以实现大学生德育评价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转变。

现阶段,高校设计德育评价内容时要做到“五结合”,即课程学习与自主德育实践相结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学习考核相结合;闭卷笔试、开卷笔试与口试相结合。重在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学习包括课堂表现(听课情况与讨论、辩论、演讲、提问等发言情况)、作业情况(常规作业、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是否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情况)、考核情况(期末考核和平时测验情况)和出勤情况。自主德育实践即学生把德育意识转化为德育行为的情况。

由此,我们可以将高校德育评价内容的构成设置为:德育评价结果=德育理论学习+学生自主德育实践+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德育不仅是一种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活动,同时还是一种塑造学生心灵、雕琢学生情感与性格,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活动。如果学生只懂得理论知识,而不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那样的德育是毫无意义的。因而,学生自主德育实践分在总分中应占最大的比例,可占40%:德育理论学习分、学生自评分、学生间互评分、教师评价分四项之和不宜超过总分值的60%,具体分值、比例视学校具体情况而定。

应强调的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应深刻理解德育评价内容构成成分的内涵:

第一,德育评价必须包含由政治课、道德课、人文素质课教学承担部门得出的理论课学习学分。大学生德育过程,是他律与自律的有机结合。政治课、道德课、人文素质课是通过理论学习、榜样引导、文化艺术熏陶,给予学生一个他律标准的教育过程。之后学生在实践中,将外在的道德规范、素质要求逐步内化为内在的道德意志和自身素质,并逐步养成行为习惯,使遵规守纪、自我约束等等成为下意识的、自觉的反应,也即形成自律。对学生德育理论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其结果,更要注重德育理论学习中的情感、态度的评价。因为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涨的学习热情是学生健康学习的根基,是学生后继学习的动力。积极开展这方面的评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可以使师生之间的情感得到交流,会给学生的学习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

第二,学生自主德育实践主要包括提高以下五个方

面素质的实践:(1)政治素质(政治信仰、政治活动);(2)思想素质(进取精神、创新精神);(3)道德素质(社会公德、自身修养);(4)法纪素质(法纪意识、安全意识); (5)身心素质(性格意志、情感机能)。学生的自主实践分还可以视学生的表现做适当的调整。如:有重大立功表现者可以大幅度加分,有严重的道德错误、违法行为者,应当降分直至不及格。为了使实践分更加客观,高校可以建立学生道德个人档案制度。

第三,高校应将自我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全部呈现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我评价目标,并且随时根据评价标准自我检查评价目标的达成度。学生道德自我评价标准指标体系由三级评价指标构成:一级指标从基础素质(品德修养、生态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个性发展两个层面提出学生道德的理想标准,即品德优良、积极进取、基础宽厚、身心健康、特长鲜明等;二级指标从继承优良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两个层面,结合公民道德标准,提出学生道德的理想标准:三级指标从认识、情感、意志、行为方面提出学生道德的理想标准。这三级指标体系体现出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的层次性以及不同年龄、不同学年段评价标准的阶段性;这三级指标互为因果,融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于一体,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学生可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操作,及时控制并调整自己或改进自己的不良行为。

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第7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教学评价 指标体系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发展永恒的主题。思政治理论课是我国大学生的必修课,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制定科学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当前研究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既是评价工作的基础,又是评价工作的核心,没有指标体系,评价工作就会无从入手。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明确“谁来评、评什么、怎样评、如何评”的问题。现将近几年来我国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一、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

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是以一堂或几堂政治课的教学作为评价对象,依据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对教与学的水平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进而帮助师生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明确今后改进的方向的过程。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可以促进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促进师生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使教师明确并达到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学校管理提供一定的依据,促进教学的研究和改革。有人认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有利于转变教师的观念,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克服传统评价的弊端。也有人认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对整个教学工作具有导向、鉴别、激励等作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和理论依据

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有人认为应坚持“以师生的发展为本”,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突出评学,坚持可操作性。有人指出在评价功能上侧重学生的发展,评价依据转向结果与过程并重,评价主体向多元化转变,评价内容要全面,评价方法要多样化。

关于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依据一种意见认为心理学从知、行、情、意四大要素研究分别形成的四大学习理论:认知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为课程评价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有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等。

而国外的教育评价理论有:1、价值澄清理论学派。以路易斯・拉斯、梅里尔,哈明、悉尼・西蒙和基尔申・鲍姆为代表的价值澄清理论学派,对课程的评价,反对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澄清、发展他们自己的价值观而不在于把教师的价值观念教给学生,因为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里,何者为善,何者为正确,何者是有价值的等问题常常令青少年感到困惑混乱,学校和老师就应该帮助他们“澄清”价值。“澄清”价值是评价课程效果的主旨。2、认知发展德育课程理论学派。以柯尔伯格为代表的认知绉发展德育课程学派,在对价值澄清理论的批判反思上,提出了“新苏格格拉底法”、“公正团体法”课程实施方法。“新苏格拉底法”主要是编制制各种各样的道德两难故事情境吸引学生,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道德情境中锣进行思考、探究和选择,使道德理念得以内化。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创造机扎会让学生思考,促进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从低级发展到高级。“公正团体法”把学校和班级作为师生共同管理的“公正团体”,教师是这个团体的成员和学生道德发展的引导者,学生可以民主地评价教师,并向德育教师提出十条建议与要求作为评价教师的内容。可以说,认识和发展是这一理论的评价取向。3、价值教育德育课程理论。该理论主张课程要设计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战争与社会、家庭、教育、职业、财产、法律、种族等)作为课程内容,并让学生讨论、找答案;课程实施注重利用视听材料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学习以分组讨论为主,教师扮演“中立”角色。所以,主张价值中立成为价值教育理论的评价取向。4、体谅德育课程理论。以英国道德教育学家麦克菲尔为代表,他反对道德教育中那些过于理性的方法,主张道德主要靠理解和体会而不是靠教授;他还根据《英国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方案》,以“教学生如何关心”为主线,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编制了一套寓理论、游戏、思考和行动于一体的系列德育教材《生命线》(LifeLine)。所以,注重情感体验成体谅德育课程理论的评价取向。5、道德教育的社会行动课程理论。美国教育家弗雷德・纽曼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道德教育的社会行动模式。在道德品质的知、情、意L信、行的结构中,弗雷德・纽曼更重视道德行为的养成,他认为,一个有道德的社会成员,应具备三种环境的胜任能力:物质的胜任能力即对物体的影响力,人际的胜任能力即对人的影响能力,公民的胜任能力即对公共事物影响的能力。道德教育应该注重公民的社会行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社会行动中训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注重道德行为效果是道德教育的社会行动课程理论的评价取向。6、完善人格道德教育课程理论。主要代表人是托马斯,里考纳,托马斯・里考纳是美国当今较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曾担过道德教育协会主席。里考纳认为完善的人格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方面,这三方面实质是知善、欲善和行善,而且三方面是道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道德认识由道德意识、领会道德价值观、理解别人、道德推理、作出道德决定、自我反思等几个侧面构成;道德情感由良心、自尊心、同情心、热爱真善美、自我控制、谦虚几个侧面构成;道德行为则由道德能力、意志和习惯组成。他认为尊重和责任是学校公共道德的核心,诚实、公平、忍让、谨慎、自律、助人、同情、合作、敢、民主是学校应该传授的价值观。提出了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中,学校程应承担完善人格教育的10条理由,并提出了12条道德教育的途径。7、实用主义道德教育课程理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实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张把学校办成雏形的社会,学校的的道德教育应具有社会性,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等都具有社会性。杜威对课程的评价有鲜明的态度和观点,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社会实践法,反对用背诵道德条文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的课堂灌输法。

三、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遵循的原则

由于各人在价值观、知识观、教育观以及人生经历经验的不同,人们对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人认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应遵循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有人认为应遵循方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有人认为应遵循评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原则、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原则、优化整体的教学评价指标系统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有人认为应遵循导向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在确定评价指标筛选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相关性原则、完整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独立性原则、精确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有人认为应坚持效用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可行性原则。也有人提出发展性原则、认知和非认知相统一的原则、科学方法和人文方法相结合的原则。还有学者认为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性、科学性、全面性、个性化和实效性等原则。

广西大学的陈洪涛博士认为方向性与价值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客观性与公正性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的原则;阶段性与总结性相结合的原则;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结构与功能有机统一的原则;

四、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体系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到底可以确定哪些评价内容,建立怎样的指标体系,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多数教育专家从教育评价的模式出发来确定评价内容。如有的从行为目标模式出发,将评课内容分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任务、教学结构四项;有的从CIPP模式(C表示背景评价,I表示投入评价,P表示过程评价,P表示成果评价)出发,将评课内容分为教学准备、教材处理、教材的讲解、教学程序、教学效果五项。也有人认为,课堂教学评价应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技能、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有人认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包括对知识目标的评价,对能力目标的评价,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即三维目标并重的评价方法。有人建立了“以学评教”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关注教师,更重要的是学生;不仅关注知识结论,更重要的是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不仅关注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良好的态度情感与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对学生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有人认为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包括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两部分,两者各有侧重,但又相互交融,不可截然分开。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评价项目、评价要点、教学特色、评语和评价等级;对教师的评价包括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师基本技能;对学生的评价包括自学与质疑、合作与交流、自结与反思。

五、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评价一节课大致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听课、记录;2.召开评议会;3.听课人根据课堂教学评价表评分。对于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一种意见认为:目前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等方向发展。主要方法有量表法、单项教学技能评价法、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法。有人采用等级评定方法,认为这一方法主要适用于财日常教学的形成性评价,评价对象是一节课。采用模糊评价的方法,评价等级共分为A、B、C、D四级。等级评定办法由基本等级评定办法和特色表现升级办法两部分组成。有人认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的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真实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情感评价)。有人认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有:量表评价法、综合比较法、网络评课法、庭辩式评课法、“行为跟进式”评课法。近两年出现了不少新的评价方法,如档案袋评价法、教学评价记录卡、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等。有人提出自我评价法、专家评价法、行政评价法、档案袋评价法、问卷调查评价。有人提出要采用开放式的评价方法,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等共同参与评价。还有人采取自我评价、学生评教、家长评价、同行评议、观察与会谈、档案袋评价法等多种途径来进行课堂教学评价。

六、对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的思考

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与客体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也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对未来的课堂教学评价,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如:1.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提高理论的本土性和实用性;2.明确各级课程评价主体的职责,多层次参与评价;3.建立系统的合理的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实现评价关系的民主性,比如,设立社会评价中介机构等;4.拟订多维度的课程教学评价指标;5.丰富的系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数据库;6.切实改变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不利现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突出实效性。如过度注重结果导向、由上而下的外部评价、评价目的模糊、评价结果未能善加利用;7.通过完善制度、革新观念和创新方法,走出课堂教学评价的两难困境。■

参考文献

[1]单宗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6(6)

[2]顾泠沅,王洁.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J].课程教材教法,2003(1)

[3]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课堂教学评价研制小组.课堂教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验[J],课程教材教法,2003(2)

[4]徐勇,龚孝华.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5]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6]郑丽丽,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7)

[7][美]Richard J+Stiggins著.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

[8][美]W.James Popham著.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

[9]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10]杨九俊.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11]谢树平等.新编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2]朱明光,蓝维等著,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13]周家亮.思想品德教学研究与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14]单志艳.如何进行教育评价[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年

[15]赵必华,查啸虎主编,课程改革与教育评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16]辛文斌.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估的原则和方法[J].思想教育研究,2006 (1)157

[17]陈洪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第8篇

[关键词] 小学德育 全面科学 评价方法

人们常说:没有评价,就没有教育。作为小学教育首要地位的德育工作更需要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才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当前,一些学校仍然存在着对学生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智育、轻德育的不良评价方式,片面评价学生,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从根本上讲给学生优良习惯的养成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学生作为一个多元性的综合个体,不仅要充分地开发智力,还必须养成良好的品性习惯。尤其是小学教育,习惯成就一生。因此,小学德育的评价,务必实施全面科学的评价,才能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那么,怎样进行小学德育的评价呢?

一、树立科学、全面的学生培养观和教育质量观

教育不仅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有效过程,更是挖掘学生创造潜力和才能的根本途径。从教育思想和观念上树立科学正确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是促进全面、正确评价学生,形成科学德育评价体系的前提,是不断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认识基础。所以,我们要坚决摒弃单纯的以分论质,用分数定“英雄”的片面评价方法,牢固树立终身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和可持续发展。树立科学全面的教育质量观,以不断促进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从小养成优良的行为习惯为途径去培育学生。

学生是多种需要,多样发展的生命体,具有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我们不应该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自主探究,合作发展。在评价时要树立全面衡量的意识,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还要培养其实践能力。要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教育质量的多层面,考虑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学生个性的特点,建立多种质量标准,创设多样化的特色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树立科学全面的学生培养观,实施灵活,生动的教育观,有效地培养学生行为习贯的养成。

学生的发展以全面和谐为最高标准。所以,教育的评价不能纯碎为了鉴别、选拔,应该以评价来诊断问题,用评价来促进养成,注重形成。尤其是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更要全面反映教育目标,要考虑对学生进行认知、情感、价值观和动手能力,做出全面科学的评价。要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构建全面的育人质量观念,培养学生优良的行为习惯。

二、坚持全面合理的评价原则

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的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所以,在评价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坚持全面正确的评价原则。要坚持评价的发展性,讲究既科学又可行。要坚持评价的发展性,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要坚持评价的层次性和妥当性,做到内容和标准全面,工具多样,方法灵活,层次分明。还要坚持评价的过程性和创造性,做到各类评价贯穿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真正起到评价对学生的培养、促进、导向和激励作用。

三、构建完整、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

要实施全面评价,促进学生行为养成,必须构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评价体系。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德育评价体系的内容。要在传统评价体系基础上注重突出创造性评价内容,加强实践性考核,重视人文素养,关注环境意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以此充实德育教育的内容,丰富德育教育的内涵,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

其次,要构建全方位的德育评价网络。要建立健全完整的评价组织网络,形成系统连结、相互衔接的评价体系。实行学校评价、班级评价、小组评价等多层面评价体系,建立多元评价模式,采用自评、互评、协评、审评多种方式,充分体现评价的全面性、综合性和开发性。

最后,要建立起德育评价的条件、过程、效果框架,形成有机的评价体系,保证德育评价既科学、客观又全面。

四、落实切实有效的评价方法

德育评价要不断改进评价方法,形成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真正达到评价方法科学有效。要在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思想道德目标的前提下,充分运用现代评价手段。

1.实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

2.坚持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让德育的全过程不断接受考评、检测。

3.做到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从横向和纵向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以达到发展性评价的目的。

4.坚持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做到既有学校老师、学生个体、群体的评价,又有社会各界人士、学生家长的评价。充分体现评价的开放性,完整性。

5.还要做到诊断性评价与鉴定性评价相结合。努力形成全方位的评价体系,真正落实全面评价的要求。

在评价手段上要使用多种不同的评价手段,如:问卷法、测验法、观察法、谈话法等,还可运用“网络法、设计法、记录在案法”等不同的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