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2-10-02 15:57:54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第1篇

【案例分析】《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写于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语言凝练,精美传神,创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空明澄澈、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而微妙的心境。学习这课时,我打算从题目入手,进而了解作者、熟读全文、疏通文意、赏析重点句子,最后结合背景介绍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这是标准的文言文教学的预设。也许是这样的预设太过于模式化,想想都觉得没有意思,好在简约而传神的景致,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值得一品。

关于题目的预设:《记承天寺夜游》中‘记’交代了本文的文体;‘承天寺’交代了地点;‘夜’交代了时间;‘游’交代了事件。不料,在分析题目时就出现了与预设不同的局面:学生非要把‘游’字具体化,有的学生认为是游玩,忽然又说不是;有的学生说是游览,却也认为不太合适……这样以来,学生们对“游”字的理解无法定下来。看着学生们疑惑的眼神,感觉真是可爱!我说道:“带着问题自学课文吧!”孩子们马上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

5分钟后,我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自学后的想法。

生1:“解衣欲睡,欣然起行”从‘欣然’可以看出作者兴奋喜悦的心情。

生2:“念无与为乐者” 中‘念’是考虑、想到的意思,我猜想他很孤独寂寞。

生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看上去写平平淡淡的散步,很悠闲,却又感觉满怀心事。

生4:背景里讲到了作者当时被贬官,想必他必有一种悲伤凄凉的心情。

生5:但是,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中却看不出他的悲凉,反倒看出他沉浸在美好的月色之中。

生6:也许他正因为特别悲凉,于是沉浸在月色之中,借以排遣悲凉的心情。

生7:正因为心情悲凉,并且意外的得到一些欣喜和悠闲,所以发出了对人生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生8: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微妙的。

师:那我们给‘游’字如何定位呢?

生答:闲游。

师:那这个‘闲’又如何理解呢?

生9:被贬后的清闲。

生10:在被贬的时候还能去赏月,可见其是个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学生们凭着对‘游’字的探究,自主、能动地完成了本节课的目标。

【反思】这节课,学生对 “游”字具体的理解,的确给我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突破了以往的模式,打开了新的思路。如果我在教学中完全按照“预设”进行,无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那么,课堂肯定机械、呆板。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第2篇

那么,到底有没有外星人,有没有外星人乘坐的UFO,谁也说不准。不过,世人发现UFO时间历史已久,中国古籍中就有对不明飞行物的多次记载,其中大诗人坡也曾遭遇一次不明飞行物,他还因此写了一首诗,描述当时所见的情况。

古代UFO现身中原,“火鸟”助武王伐纣

时间:公元前11世纪,地点:河南孟津,目击人:周武王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即位几年后,开始准备讨伐暴虐的商纣王。为了迅速打败商纣王,周武王到河南孟津县境的黄河渡口盟誓,在那里与反抗商王朝的诸侯不期而遇。周武王在此期间,曾渡过黄河,结果在黄河北岸的军营中发生了下面的怪事。

《史记》记载,武王渡过黄河后,“有火自上覆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就是说,从天上飞来一个火红色物体,停留在周武王营帐的上方,后来又飞走了,远看像是一只鸟,并伴有声响。

实际上,这应该是一次不明飞行物事件。周人当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它预示了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胜利,于是信心大增,一举灭掉了商朝。

古代UFO武昌露面,“大车”结群游长江

时间:公元334年,地点:湖北武昌,目击人:庾亮

《晋书・庾亮传》记载,东晋大臣庾亮于公元334年出任江州、荆州、豫州三州刺史时,有一次出镇武昌,在夜间见城内“有数炬火,从城上出,如大车状,白布幔覆,与火俱出城,东北行,至江乃灭”。

几个形如大车的火团,上方还有如布的白色覆盖物,从武昌城头飞出,往东北方向飞去,到长江后火团逐渐隐没不见。由此可见,这是一组结队的不明飞行物,而且很可能就是飞碟群。

古代UFO影响居民,武威天光震动全城

时间:公元354年,地点:甘肃武威,目击人:张祚

据《晋书・张祚传》记载,张祚家族世代称王于西北凉州。公元354年,张祚篡位,自立为皇帝,都城在姑臧,即今河西走廊的武威。

史书记载了张祚称帝当晚的奇异景象:“当夜,天有光如车盖,声若雷霆,震动城邑,车盖形状如大伞,横视上锐下平。”

按照《晋书》的描写,这与圆形飞碟非常相似。由于张祚是篡位称帝,古人把这件事视为不祥之兆。张祚当了三年皇帝,就被家族中人杀死了。

古代UFO在扬州时隐时现几十年

时间:宋嘉■年间,约1056年,地点:江苏扬州,目击人:沈括。

沈括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在天文、地质、物理、医学等多方面皆有成就的科学家,后出任宋王朝“司天监”之职。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录了“扬州明珠”一事,其中有一段文字颇耐人寻味:“嘉中,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初出于天长县陂泽中,后转入甓社湖中,又后乃在新开湖中,几十余年,居民行人常常见之。”

不难看出,沈括记述的是一起UFO案例,跟现代人的目击报告十分相似。其所叙之事很像是一个外星球的飞行器莅临我国江南水乡的生动记录。

古代UFO造访古迹,“火炬”搞晕坡

时间:公元1070年11月3日,地点:江苏镇江金山寺,目击人:坡

北宋文学家苏轼也曾是不明飞行物的目击者,他还因此写了一首诗,描述当时所见的情况。

公元1070年,坡因反对即将任宰相的王安石进行改革,受到排挤,他自己请求到外地去做官,结果被任命为杭州通判。坡在往杭州赴任途中,路过江苏镇江,游览了辉煌壮观的佛教禅宗名寺金山寺。承老僧诚心挽留,于公元1070年11月3日夜留宿金山寺。当夜二更时分,坡登上金山,想欣赏一回夜里的山水景色,领略一下悠悠晚钟。

此时太阳早已落山,连细细的新月也不在天空中了,遍地漆黑。忽然从不远的长江江面上亮起一团火炬,明亮的光焰照到了金山寺,山上夜栖的鸟群都惊飞起来。坡深感迷惑,不知江面上是什么发出了如此强烈的光焰。他想这绝不是鬼所为,更不是人所为。这偶然的奇遇搅得他心绪不宁,久久不得入眠,于是赋诗《游金山寺》,记下了此景此情。其中几句为:“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中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坡所见的情形,据《飞碟探索》所载文章解释,可能就是停在江面上的飞碟。

古代UFO在河西走廊,“飞屋”畅游丝绸古道

时间:公元1595年10月26日,地点:甘肃四县,目击人:不详。

《明史・五行志》详细记载了明朝万历年间的一次大范围UFO事件:“万历二十三年九月癸巳夜,永宁有火光,形如屋人,陨于西北。永昌、镇番、宁远所见同。”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第3篇

乾隆为了便于敬香,在日天琳宇等处特地设有焚修太监僧人。据乾隆九年(1744年)清宫内务府奏案记载,圆明园的佛楼等处共有焚修太监僧人十二名,畅春园佛堂等处七名,静明园内两名。太监僧中有的人从未受过戒,只不过是挑选出的太监穿上僧人的服饰而已。既使是受戒剃度的太监,也并不知晓佛门规矩,这让乾隆很不满意。乾隆十三年(1748年)圆明园总管太监传乾隆谕旨“未受戒者到潭柘寺受戒。向万善殿(现中南海内)要幼僧十数众到佛楼学习经忏音乐,俟学习会时,以备每月佛楼办道场补用,俟道场完成仍回彼处”。在圆明三园及其附属园子的几十座备类寺宇中,设有僧人的寺庙并不多,有些是在古庙旧址上扩建的,有些是因圆明园扩建时归入的,但多数是新建的。如畅春园附近的功德寺,原是营寅(曹雪芹祖父)的家庙。康熙时期,曹寅监造畅春园工程时,就住在功德寺,后归入圆明园管辖。乾隆并没有在功德寺设住持,而是将功德寺大片的土地种植水稻和花卉。皇家寺院是不对外开放的,皇室人员不会经常到诸如功德寺这类的寺院去拈香,大片的土地根据内庭的需要,被用来种植各种作物。如功德寺和山(万寿山)二处的水田所得稻子足够内庭一年之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经乾隆钦定功德寺除种水稻外还要栽种草花八十亩,并设“园头”管理。尽管多数寺宇不设僧人管理,但在园中设置一些寺庙,不时响起一点梵呗钟声,不仅可以使园景更多一层幽静,也使人在瞬间可脱离―下尘嚣,顿时有步入仙境之感,这在当时也可能是一种享受。它反映出乾隆的一种心态,一种精神上的需求。

乾隆崇信佛教,佛学造诣很深,因此这种情怀除了建筑的体现,也在多次接见班禅等事务中得到体现。据《清实录藏族史料》记载乾隆四十三年十二月乙丑(1779年1月26日),谕军机大臣曰:“昨据章嘉呼图克图奏称,班禅额尔德尼因庚子年为大皇帝七十万寿欲来称祝”。帝回曰:“朕本欲见班禅额尔德尼,因道路遥远,或身子尚生,不便令其远涉,今既出于本愿,实属吉祥之事,己允所请,是年朕万寿月,即驻热河,外藩毕集,班额尔德尼若于彼时到热河,最为便益。”

1757年六月,由经师罗桑群佩在札什伦布寺为六世班禅授比丘戒律(又称作近圆戒、近具戒、大戒等。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1760年,六世班禅派人在后藏托布嘉地方访到了八世达赖的“转世灵童”,经乾隆恩准,接到了札什伦布寺由六世班禅为他剃发并起了法名。1766年,乾隆遣使到札什伦布寺册封并颁金册、金印。金册的大意是“赞叹班禅是札什伦布寺的一名德高望重的高僧,精通佛法,要向僧俗公众宣传善法,要整体发展卫藏(今旧称)的佛教事业,努力使卫藏的每一位百姓都能知书达礼、幸福安康。”与此同时,班禅大师写了一封奏折向皇上谢恩。1769年31岁的班禅又受到乾隆赐予的由230两黄金铸成的藏、满、蒙三种文字的“班禅额尔德尼”金印。

乾隆四十四年(1779)六月,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率领三大寺堪布及僧职人员百余人开始离藏赴承德。而这次,护送的僧俗官员和马队多达两千人,盛况空前。七月六日到达拉萨,十三日队伍到达黑水(今那曲),在此遇由京复命之堪布降白洛桑(藏地官员)奉来谕旨,并颁乾隆御容(皇帝画像)一幅,以表皇帝的欢迎。年底,班禅一行抵达青海塔尔寺接到御赐朝珠、鞍马、哈达等物。因天渐寒冷,六世班禅要在塔尔寺过冬,乾隆特赏御用水獭皮大衣、水獭皮帽给班禅,并特别嘱咐:“见物如晤面,望冬季穿用,速来会晤。”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六世班禅等人从塔尔寺启程继续东行,至阿拉善时气候渐暖,决定安排班禅一行在此放痘,接种天花。随行苏本(管活佛膳食的人)劝班禅接种,班禅说:“我却无碍,惟汝等将入人烟稠密之地,恐染此疾”。六月,收到乾隆派人赠送的御用金顶黄轿一乘、红黄伞盖各二顶、幢幡四套、仪仗四十件,自此,六世班禅由骑马改乘黄轿。至多伦诺尔时,乾隆命御前侍卫丰绅济伦前去“赐敕书及嵌珠帽、金丝袈裟等物”,并告知班禅“皇帝五月初已赴避暑山庄,佛的居处须弥福寿之庙已落成,寺内陈设齐备,专待驾至……”。夏天,乾隆又派人赐西瓜、香瓜等水果。

七月二十一日,六世班禅额尔德尼一行在皇六子永珞和章嘉国师、尚书永贵的陪同下来到了承德,至泊敬诚殿朝觐乾隆并向皇帝敬献吉祥哈达、无量寿佛及跪请圣安。六世班禅额尔德尼在承德这一月有余的时间里,乾隆为他在避暑山庄的万树园举行了四次大型的夜宴,其中包括两次夜晚观火戏(燃放烟花)。夜宴之际举行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相扑、杂技、赛马、什榜(音乐舞蹈)等文体活动,并在避暑山庄东宫清音阁大戏楼连续演戏至十日。

六世班禅额尔德尼在皇六子永珞的陪同下,于八月二十六日离开承德,九月初一进驻北京西黄寺。此次,乾隆并没有陪同六世班禅额尔德尼一行一起回京,而是用了大概十多天时间,从承德避暑山庄至东陵祭奠后返回京师城外的南苑与班禅大师相见。过后,又用大约十天时间至西陵祭奠后与班禅大师在香山静宜园昭庙会面。

清东陵位于京东河北省遵化县瑞昌山脚下,距京大约125公里,清顺治和康熙陵寝都在东陵。而西陵位于北京西南方向河北省易县梁各庄西永宁山下,乾隆的父亲雍正帝与乾隆的母亲孝圣皇太后就葬在此陵中,距京大约120公里。为什么在六世班禅额尔德尼一行人来京这么重要的时候,乾隆还要往返奔波于东西二陵祭奠?这和此前在承德及六世班禅额尔德尼一行人东行以来乾隆百般照顾的态度有很大区别。其实这些安排都是乾隆为了避免与班禅大师在礼仪上的冲突,恰恰是皇帝奔波于东西陵祭奠的时候安排六世班禅额尔德尼参观京师备大皇家园林。据《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记载,当班禅大师在圆明园观赏胜景时,章嘉国师对大师说:“圣上因前世所发殊胜心愿,为表示对佛教领袖犹其是对你的崇信,才请你到此为园林内外祝福加持。此园是不许其他大臣进入的御花园,由此观之,福田施主前生结有深缘,今日才得以实现,实在奇异。”如果当时乾隆在京,那么作为“主人”又是班禅大师的受法弟子,如不陪同则有欠礼数;如若陪同,那么许多皇家园林连朝廷重臣都不被准许入内,唯独藏地而来的番僧却能在皇帝的陪同下自由进出,则更不和礼数。故乾隆刻意在此期间避离京城前往东西二陵祭奠,等班禅大师最后在香山昭庙进行开光仪式后一同与大师入京。这样,即减少了礼制冲突,又维护了团结,可谓―举两得!

九月初四,六世班禅额尔德尼在皇六子永珞、章嘉国师的陪同下游览了有着万园之园美称的圆明园,乾隆为了这次班禅大师圆明园之行早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就下令在圆明园最大的一组藏传佛教建筑――月地云居东侧添建“法源楼”。

月地云居,亦总称“清净地”,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南北长190米,东西宽230米,占地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100平方米。月地云居一景,原称安佑宫,曾是供奉雍正帝神御之所。乾隆二年(1737)二月御书“安佑宫”、“清净地”、“妙证无声”、“大觉真源”、“莲花法藏”、“戒定慧”和“妙群生”匾文,于同年十二月挂讫安佑宫。乾隆三年正月登基后首次驻跸圆明园,三月二十五日迎奉雍正帝御容于安佑宫并屡至行礼。乾隆五年至八年,在此景西北旷地另建皇家祖祠安佑宫之后,此处改建成佛寺,乾隆九年六月御书“月地云居”匾,次年六月挂于三世佛殿内。四十四年(1779年)月地云居东侧添建“法源楼”并亲笔御书“法源楼”匾。同年五月降旨“法源楼”匾额字样,交造办处做铜字,九月中旬自热河回銮时安挂。

根据皇六子永珞九月初七奏报给乾隆皇帝的奏折内容记载“九月初四班禅大师一行至长春园含经堂等地游览并参观了西洋楼景区……”在参观大水法西洋喷泉后,班禅大师极为赞赏,对陪同的皇六子永珞说到:“此次所见,小僧不仅见所未见,而且闻所未闻,想必额斯润宫亦不过如此。此水法能够喷水,甚属奇特,其如何制造,实难想像,诚属完美之至。”福海乘坐瀛海飞龙船时,将船楼升高凭观,班禅大师更是赞叹其做工之精巧。九月初五,班禅大师前往圆明园舍卫城和长春园法慧寺拈香,返回月地云居时再次经过大水法,班禅大师登上台阶仔细观赏水法,赞叹不已。初六,班禅大师游览完圆明园九州清晏、茹古涵今、长春仙馆等景区后回到黄寺。班禅大师在圆明园游览这三天期间,凡是经过乾隆皇帝御座时,均合掌献上哈达,而途径重要景点或寺庙供佛处时班禅大师均诵念吉祥诗叩献哈达。

十月二十七日,班禅微感不适,乾隆遣御医诊视,发现天花。乾隆亲临问候,并命皇六子永珞加倍注意病情和饮食状况。十一月初一,班禅高烧,乾隆派人送去貂皮大氅、皮褥等物。当日下午四时,六世班禅圆寂,享年42岁。

六世班禅额尔德尼作为清代历史上唯一一位曾进京觐见的班禅,生前受到了乾隆超越常格的隆重接待和无上尊崇。皇帝以三世章嘉为师,听其讲受佛法并接受灌顶。他和这位国师在佛法方面发生密切联系的过程,既是研究藏传佛教理论和教义的过程,同时也是乾隆信仰藏传佛教的历程。对于六世班禅的到来,皇帝表现了超乎寻常的热情。六世班禅主持须弥福寿之庙的开光仪式后,陪同乾隆皇帝的三世章嘉活佛,感慨万分地对六世班禅说:“我在皇帝身边多年,从未见到他如此高兴过……圣上对您专程来祝寿,是十分满意的,他对您的信仰和喜爱超乎寻常。”

六世班禅朝觐乾隆皇帝,密切了清中央政权与地方的联系,增强了地方对祖国的向心力,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乾隆和六世班禅顺应历史潮流的结果。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第4篇

原题回放

(一) 阅读辛弃疾的《西江月》,完成第7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互见。

7.这首词描绘了一幅________的图画,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心情。(2分)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户:________②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工:________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11~12题。

王恭从会稽①还,王大②看之。见其坐六尺簟③,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④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⑤不悉恭,恭作人无长⑥物。”

――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①会稽:地名。②王大:人名。③簟diàn:竹席。④荐:草垫。⑤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⑥长:旧读zhàng,多余,剩余。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可以一领及我。 以:________

②后大闻之 。之:________

12.成语“身无长物”出自本文,从文段看,它的意思是: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王恭具有________的品德。(3分)

题型解析

以上所选试题,第一部分,也就是第7题,是对古诗词的考查,出题比较简洁,考查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这要求考生对古诗词内容有整体把握与理解。第二部分所选试题,是以对比阅读的形式出现的,这也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题型。所选课外文段内容比较浅显,考生不难理解。第8题考查的是实词的用法,这是中考常考题型。所考查的这两个词语一个出自课内,一个出自课外。对课外实词的考查,实际上命题者意图是通过课外文段考查实词,也就是课外考课内,只要牢固掌握课堂内学的知识就能顺利答题。第9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要注意题干中重点词的准确翻译,这也是中考常考题型。第10题考查课文的比较阅读能力,做题时要把握好选文章内容,针对题目要求,从写法的角度进行比较,得出相应的答案。第三部分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可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答题。所设两道题,一是对词义的考查,一是对文章内容的考查。第11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在设题上避免了与第8题的重复,又扩大了对该知识点的考查,同时也明确了一个方向,向学生传递了一个信息,要求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夯实基础,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第12题,涉及成语知识与文章内容,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相对来说,对考生的要求稍高一点。

技法点拨

要做好文言文阅读,最可靠的办法是扎扎实实掌握好课文内容,特别是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要深入,要善于提出问题,通过钻研、请教、讨论寻求比较满意的答案。背诵要准确、熟练,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由于文言文考查内容比较简短,答题时贵在准确、清晰。在日常学习中,还应适当向课外扩展,既扩大自己的视野,又能检验自己的知识迁移能力。

参考答案

7.答案:农村夏夜优美愉快

评分:每空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8. 答案:①门 ②精巧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②这些乐趣留给山里的僧人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对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述说呢!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0.答案:(甲)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表现月色的空明。(乙)文则概括描绘了月下各种景物构成的美妙意境。

评分:每个要点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①把(或“拿”) ②这件事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第5篇

在我国信奉喇嘛教的是蒙、藏两个兄弟民族,所以喇嘛寺的建筑因宗教内容的特点和民族的特点而和佛寺有所不同。喇嘛教建筑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和佛寺相近的宫室式木建筑;另一种是属于碉房式的砧石建筑。北京的雍和宫和东、西黄寺都属于前者,只有颐和园后山的一组喇嘛寺是碉房式的。喇嘛教寺庙建筑的特点是佛殿大、经堂高,建筑多依山势而筑,位于拉萨的布达拉宫是典型的喇嘛教寺庙建筑。

我国的回族、维吾尔族等兄弟民族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因而我国的清真寺也有很多。最初建造的伊斯兰教寺庙完全是阿拉伯式的建筑,以后逐渐采用了中国传统木建筑形式,但在建筑制度、总体布局和内部装饰上仍然保持了伊斯兰教的特点。北京的伊斯兰教寺庙共有80余座,其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在广安门牛街。牛街清真寺的建筑在结构和材料上既继承了中国建筑传统,又保持了本民族的特有形式,在平面布置和总体布置上也满足了宗教活动的要求,是中国伊斯兰教寺庙建筑的一个典型例子。

道教是在我国本土上诞生的,也是我国特有的宗教。根据文献记载,道观远在唐代就有了,但真正的大规模地修建道观是从元代开始的。它的建筑布局也体现着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由北至南依次有山门、戏台、东西阙、正殿、东西廊。白云观,在西便门外,是北京规模最大的道观;现存的白云观是清代重建的,体现了清代道观的规制。

除了这种大型的道教宫观外,还有很多民间寺庙,多供奉着道教神仙,当然也有些供奉的是民间崇拜的英雄人物。多神供奉一庙这在中国的寺庙里是很普遍的现象,寺庙的结构布局也是大同小异。

中国这种建筑结构与同样是宗教建筑的西方教堂相差甚远,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就在于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而西方的教堂则在市井随处可见,建筑学家指出,欧洲的教堂建筑多是高大拱型穹顶、繁复的尖塔及彩绘玻璃窗,无不体现着宗教寓意。四面皆壁的封闭空间、弯曲的围闭形成的穹顶及尖塔的笔直通道暗示着上一层空间的存在,这就是天堂,人世是苦难的,只有天堂才是乐土。建筑的每处细节无不用心良苦地表达出天国与人间两个世界的对立。而中国的寺庙则恰恰相反,由于采用了“舍宅为寺”院落式布局,神的居所与人的居所一致,其实旨表明乐土就在现世、在人间,天人合一,人神同在。中国古老的勘舆思想更影响了寺庙的选址,选在景色秀丽,古木参天,云蒸霞蔚的风景名山建寺庙,为的是突出寺庙的脱俗,却达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交相辉映。此外,中国的园林式建筑格局也影响了寺庙的结构布局。广植苍松翠柏、奇花异木,突出了寺庙的清雅不俗,气韵生动。寺庙与园林,两种艺术格局使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

我国宗教景观相当丰富,许多名山都有寺庙的痕迹,“深山藏古寺”,“名山”与“大刹”往往相得益彰,五台、普陀、九华与峨嵋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为中国四处最主要的道教圣地,分别是:位于湖北十堰的武当山;位于江西鹰潭的龙虎山:位于安徽黄山的齐云山:位于四川都江堰的青城山。总之,寺庙以坐落于名山者居多,现存的大型的寺庙建筑也大多耸立于高山危岩之上,掩映于寒松翠柏之中。在观赏美丽风景的同时,还可以领略寺庙道观给人们心灵带来的那份清静与安宁。在游览寺庙时,要注意一些禁忌,在此不妨介绍给读者。一忌称呼不当。对寺庙的僧人应尊称为“大师”、“法师”,对道士应尊称为“道长”,对住持僧应尊称为“长老”、“方丈”、“禅师”,对喇嘛庙中的僧人应尊称“喇嘛”,即“上师”之意。二忌礼节失当。与僧人见面的行礼方式为双手合十,微微低头,或单手竖掌于胸前,头略低,忌用握手、拥抱、摸僧人头部等不当之礼节。三忌谈吐不当。与僧人、道人交谈,不应提及杀戮之辞、婚配之事,以及食用腥荤之言,以免引起僧人反感。四忌行为举止失当。游览寺庙时不可大声喧哗、指点议论、妄加嘲讽或随便乱走,不可乱动寺庙之物,尤忌乱摸乱刻神像、随意拍照。如遇佛事活动,应静立默视或悄然离开。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第6篇

>> 艺术之都的露天博物馆 探讨博物馆的设计艺术 地图的艺术与博物馆 “重庆映像”步行街 重庆人的古建筑博物馆 博物馆的功能与艺术的观念 埃及博物馆:无需雕饰的艺术殿堂 博物馆陈列艺术的黄金法则 当代博物馆陈列艺术的多维性 博物馆艺术价值的再创造 来自美国的“芭蕾艺术博物馆” 浅谈博物馆展品陈列艺术的多维性 “酒店式博物馆”中的奇石艺术 宛如艺术博物馆的Les Suites Orient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它的董事 论美术博物馆的艺术教育 浅析荷兰艺术博物馆的门票设计 博物馆讲解艺术中的因人施讲 浅谈博物馆的青少年艺术教育职能 博物馆陈列中艺术规律的运用 网络艺术与虚拟博物馆的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哭泣的“古建艺术博物馆” 哭泣的“古建艺术博物馆”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武刚")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金灯寺石窟开凿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有洞窟14个,佛龛37个,摩崖造像500余尊。多年来,盗贼屡次光顾,金灯寺石窟“能丢的都丢了”

太行山南段有一个部级贫困县叫“平顺”。

除了贫困,另一种资源也让这个小县声名远播――文物。平顺县辖1550平方公里内有文物古迹156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据此,平顺又被称为山西的“文物大县”。

近年来,平顺文物保护工作陷入困局――2007年至2011年,先后发生11起文物盗窃案件,包括2件国家一级文物在内的不少珍贵文物被盗被毁。时至今日,仍有多起案件未破获。

盗贼“天堂”

平顺有汉寨、唐堡、赵长城以及石窟、石刻等各类文物古迹1566处。

平顺文物旅游发展中心(下简称文旅中心)工作人员申鹏告诉《t望东方周刊》,平顺文物资源优势集中在木结构建筑上,现存唐、五代、宋、金、元各个时期的木结构建筑302处,由于门类齐全,存世不多,国家文物局专家将平顺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

然而,平顺曾一度沦为“盗贼天堂”。

1998年5月的一天凌晨,平顺县城东北65公里处的金灯寺失窃。一伙盗贼撬开金灯寺寺门,在捆绑文物保护员后大肆洗劫寺院石窟内的佛像,11尊小佛头、3尊大佛头、2尊无头站佛、1尊无头坐佛和4块浮雕悉数被盗。

相关材料记载:金灯寺石窟开凿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有洞窟14个,佛龛37个,摩崖造像500余尊。文物保护员冯开平回忆,多年来,盗贼屡次光顾,金灯寺石窟“能丢的都丢了。”

2005年4月的一天深夜,平顺县城东北35公里处的明惠大师塔失窃。明惠大师塔上两尊石雕金刚佛像被盗贼撬下,所幸未被运走。明惠大师塔创建于唐乾符四年(877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盗窃案发生后,平顺有关部门为这座唐代石塔修建围墙,院内建起值班房。

2007年5月9日深夜,明惠大师塔再次失窃。一伙盗贼携带撬棍、千斤顶、木桩、三角带等作案工具将明惠大师塔右侧石雕金刚佛像盗走,当时,值班室内根本没有文物保护员值守。案发后,平顺有关部门在塔上加装照明设施和警报装置。

2008年12月21日深夜,明惠大师塔第三次被窃。一伙盗贼欲将明惠大师塔左侧石雕金刚佛像盗走。作案时,石雕金刚佛像坠落,佛像面部被摔成7个碎块,群贼弃之逃离。警方介入调查时发现,照明设施和警报“不能使用”。

2011年5月的一个深夜,平顺县城东北25公里处的天台庵失窃。一伙盗贼大张旗鼓用吊车和车辆将天台庵两尊石狮雕像盗走。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作为全国仅存的四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天台庵位于一个村子的正中央,盗贼明火执仗,但村里却始终“无人发现”……

据平顺警方统计:仅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平顺先后发生盗窃文物、故意毁坏文物以及盗掘古文化遗址、盗掘古墓葬案件14起。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被盗案2起、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盗案1起、国家三级文物被盗案1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被盗案1起,古建筑被盗案6起、古文化遗址被盗案2起、古墓葬被盗案1起。

平顺县检察院相关材料显示:截至目前,14起案件侦破9起,尚有5起未破获。国保单位明惠大师塔里的国家一级文物石雕金刚佛像、国保单位天台庵内的两尊石狮雕像、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左家岩自然庄的舍利塔内莲花池上的石雕佛像均未追回,犯罪分子仍逍遥法外。

事实上,直至2014年,平顺的文物仍被盗贼紧盯――2014年12月初,平顺公安局接到报警,该县不可移动文物点北社乡东禅遗址内突显盗洞,“3个盗洞,其中最深盗洞深约4米,从现场盗掘遗留的砖瓦来看,1座为唐代墓葬,2座为金元时期墓葬。3座墓葬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因盗掘均导致有关历史文化信息丢失。”平顺文旅中心工作人员申鹏告诉本刊记者。

检察院的专项行动

文物失窃案引起平顺县检察院的注意。

在研究了近几年平顺发生过的文物失窃案后,检察官们发现,文物失窃案频发并非偶然。平顺县检察院副检察长杨晓平告诉《t望东方周刊》,在文物大县里,文物并不安全,“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基本没有,文保单位的管理队伍很不理想。”

2011年,平顺县检察院由预防科牵头,侦监部门、反渎部门等多部门联合在平顺开展为期1年的文物专项预防行动。据杨晓平回忆,在文物专项预防行动中,检察官们经过细致调查发现,平顺文物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重视不够。文物大县没有专门的文物局,文管部门是平顺县文物旅游发展中心(下简称文旅中心)下属的文物科,该科为股级法人单位,编制5人,“文物大县,仅靠一个股级单位来管理文物,远远不够。”

缺乏专业人员。文物管理专业性很强,但多年来,平顺文管部门没有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2007年明惠大师塔案发时文物保护员为王海龙,小学文化,年龄73岁。2008年,还是这座塔,案发时文物保护员为马发云,文盲,年龄72岁。两人均为古稀老人,基本没有文保知识,做文物保护工作力不从心。”

文物保护员待遇低。文物保护员每月工资300元,“文物保护员无任何积极性,有的经常脱岗另谋生计,主管部门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文保工作成了应付上级检查,平时也就是打扫一下卫生,隔三差五去照看一下,有的甚至长期不到岗,文物保护员根本不把文物管理当回事,仅仅享受待遇而已。”

文物保护措施不到位。2005年至2008年,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惠大师塔接连失窃3次,尽管有关部门在塔上安装了照明设施和警报,但“不久便出现故障,不能正常通电,之后长期得不到修理,防盗设施形同虚设,给盗贼实施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

履职监管不完善。文管部门对文物保护员聘用把关、业务培训、日常督查及履职考核等工作做得不扎实,未严格执行有关规定,“2007、2008年明惠大师塔两次被盗及损毁案发生后,文管部门对文物损毁情况并未进行分析总结,更未形成书面记录,监管不完善可见一斑。” 明惠大师塔

平顺大云院壁画

有了上述调查结果,杨晓平认为,平顺文物管理部门“严重不负责任”,文物失窃案背后“存在失职、渎职问题”。

据杨晓平介绍,2011年,平顺县检察院以“涉嫌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罪”对涉明惠大师塔失窃案的两名文物保护员立案侦查。2011年12月14日,平顺人民法院作出判决:文物保护员王海龙、马发云犯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罪,免予刑事处罚,“判决虽不重,但起到很好的法制教育作用。”杨晓平说。

在有些文物专家看来,检察院介入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效果还很难评说。平顺县一位文物专家讲了这样一件事情:2000年,山西某县国保单位佛头丢失,相关部门建议处理该县副县长、文化局长、文博馆馆长。后来,佛头追回,相关人员“幸免于难”。可因被追究责任,文博馆馆长受到惊吓――国保、省保文物出事就追究责任,那就不申报了。直到2007年这个文博馆馆长离任,该县再未申报过1处国保、省保文物。现在,这个县一些宋金时代古建筑已经破败不堪,“只要不是国保、省保文物,毁了没人追责,个人风险降低了。”

“有个活人在那里看着已经不错了”

2011年10月21日,平顺县检察院向文旅中心发出检察建议书,要求该中心“调研文物管理和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并进行整改。”

很快,文旅中心就对这份“揭短”的检察建议书作出回复――已对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制订整改措施,逐条进行了认真的落实。……文旅中心对人员缺乏、文物保护员工资低等问题“很无奈”,已向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反映,有望得到改进。

事实真的如此吗?

2015年3月,在谈及文保人员及文保资金时,文旅中心文物科副科长韩学变仍是一脸无奈。她告诉《t望东方周刊》,受人员和资金双重困扰,“文保工作开展得很艰难。”

据韩学变介绍,文物科现有5人s2人负责24小时看护文物库房“不能脱岗”;3人负责管护全县1550平方公里内的文物,“根本忙不过来。”另外,5名工作人员都是非文物专业毕业的“门外汉”,“文保工作需要专业人员来做,但人员编制、聘任,文物部门根本没有主动权,我们也很无奈。”韩学变愁容满面。

平顺国保、省保文物及部分县保文物的管护工作主要依赖56名文物保护员来完成。56人中,除10人是差额事业编制人员外,其余46人均为临时聘用人员,“差额事业编制人员每月工资为1300元左右,”韩学变介绍,“临时聘用人员每月工资仅为300元。”据韩学变讲,临时聘用人员微薄的工资还是“半年一发”。

按照相关规定,文物保护员必须是55岁以下的健康男性,但是,一天10元钱的工资很难找到合乎标准的人,“都是文物附近村子的年长村民,2015年1月才换了几个年轻人,”韩学变说,“能保证有个活人在那里看着,已经不错了。”

文物保护员日常考核依据是一张“文物保护单位每日巡查表”――每天,文物保护员必须前往其负责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巡查,之后在表格内填上巡查内容。韩学变坦承,尽管,表格一天填两次,一月一交,但是,如果文物保护员弄虚作假,她是“不会知道的”。

让韩学变头疼的,还有捉襟见肘的文保资金。

每年,平顺政府固定投入5万元用于文保工作,“市保以上文物单位换一次灭火器就要3.8万元,再换换水带就没钱啦,”韩学变说,“维护消防设施都不够,其他的日常维护就更不敢想了。”2015年1月28日,平顺县公安消防大队曾对该县14处国保单位进行消防检查,结果显示:古建筑普遍存在消防水带老化,不能正常使用、消火栓系统损坏,需维修保养、电器线路不规范、未建立防火巡查制度等问题。

平顺国保单位大云院的大佛殿内,存有中国现存寺观殿堂中唯一的五代壁画遗作。“壁画残损严重,出现起皮、开裂等问题。”申鹏说。当地文管部门对壁画进行了最传统的保护――禁止参观者拍照;门窗封严避免阳光照射,“目前,只能上报国家文物局,等待修复。”

国保、省保文物单位还有可能争取到国家和山西省的资金支持,45处有历史价值的县保文物却连安装消防设施的钱都没有,“只能坚强面对危险。”据韩学变说,目前,县保文物损毁严重,有些实在太危险了,就想办法和县里争取资金抢修一下,“别让它塌了,只能这样。”

2007年5月,明惠大师塔失窃,防盗设施成了摆设。有知情人透露:有关部门安装照明设施和警报后不久,防盗设备就出现线路老化等问题,“当时,需要6000元更换线路,但是没有钱,失效的设备就只能放在那里,直到盗窃案发生。”

土法避险――佛像埋在地窖中

对于文物保护员来说,无法全靠上级组织就只能想方设法“自救”了。

金灯寺是山西省第二大佛教石窟,其坐于在平顺林滤山海拔1700米处的一个石崖里,北依陡崖,南临深谷。2006年5月25日,金灯寺石窟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金灯寺有3名文物保护员24小时值守。3人中,57岁的冯开平资历最深。

1995年至今,冯开平一直在金灯寺看护文物。他告诉本刊记者,2007年之前,金灯寺未通电,“夜晚防盗只能靠人和狗。”但人喊、狗叫未能让盗贼丝毫退却,“山崖下、山顶上都曾有贼人爬进来。”1996年至1997年,冯开平和另外一名同事先后4次被盗贼用布塞嘴,捆绑双手,“眼看着贼人将佛像、佛头掳走。”

2007年之后,金灯寺通电;2008年,山崖上陆续安装电网和警报;2010年,寺院里有了监控探头,至此,“深夜进贼”的险情再未发生。但是,有的危险却至今未除,比如雷电――金灯寺未安装避雷设施,“每有雷电,寺院里的插座一边冒火,一边噼啪乱响。”而冯开平对此似乎习以为常。

经历多年的盗贼洗劫和人为破坏后,石窟里的石雕佛像大多已被断首,完整的佛像仅剩30余尊。即便如此,“惦记”金灯寺石雕佛像的人还是有很多,“白天进来左顾右盼,仔细端详佛像,”冯开平说,“问我,庙里是不是还有老佛像,都放在哪里?我说,佛像都是新的,仿品。”

陌生人贪婪的目光让冯开平忐忑不安――报警靠手机,信号还不好;派出所在20多公里外,一小时才能赶来;监控探头未联网,只是在影像采集……事实上,平顺县14处国保单位中,9处安装了安保设施,其余5处“空白”,县保文物几乎都处于“不设防”状态。平顺所有文保单位安装的监控探头都仅具备“影像采集”功能。知情人说,文物部门曾想把安保设备联网,进行实时监控,“需要400万~500万元,这笔钱县里拿不出来,只能等国家和省里来解决。”

如何避免文物被盗?冯开平采取最为原始的“土法”来规避风险――大小30余尊佛像被他深埋在一个隐秘的地窖中。

因为“县里文物部门没钱,”所以,金灯寺的电费、人工费、维修费等诸多费用都要靠冯开平想办法解决,钱从哪里来?金灯寺的香火钱就成了维系这个寺院生存的“救命钱”。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第7篇

诞生于印度一千多年前的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又是一种更高层面的智慧,庸庸众生很难理解其深刻的含意。但佛教在公元8世纪末竟然越过高高的喜马拉雅山,通过窄窄的五尺道传播到我国云南,又很快与当地文化融合,到元代已达兴盛,不能不说这是个奇迹。

“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简称,意思是“慈氏”。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与释迦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修行。成佛后上生兜率天宫演说佛法,释迦为现世佛,弥勒为未来佛,未来很多年后弥勒佛要从兜率天宫下生,来到人间,广度众生。

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多方面融入了中国元素,连印度弥勒佛的形象也很快本土化。早在唐僖宗时(874-888年),在浙江奉化岳林寺有一个叫“契此”的人,从小出家在岳林寺,常袒胸露腹,笑容和蔼,喜欢身披布袋乞食,人们称他“布袋和尚”。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契此临终之际坐在岳林寺东廊盘石说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世人自不识。”自此,人们便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但化身已去,弥勒佛平日都在兜率天宫办公,人们联络、修敬很不方便,于是在人世间就修建了寺庙,寺庙就是佛在人世间的办事处,主持这个办事处事务的人叫住持或方丈。弥勒佛在人世间较大的办事处就是弥勒道场,国内主要有5处,即贵州梵净山弥勒道场、浙江岳林山弥勒道场和雪窦山弥勒道场、辽宁千山弥勒道场和云南锦屏山弥勒道场。另外还有5处以弥勒形象依山就势雕塑的大佛像:浙江绍兴新昌大佛、江苏南京栖霞山大佛、河南浚县大佛、四川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和宁夏须弥山大佛。此外,在全国很多较大的寺院内一般在天王殿正面都供奉着笑容可掬的弥勒佛,迎接八方香客。

弥勒受到国人的普遍欢迎,在于他宽阔的胸怀和肚量、大巧若拙的智慧、寓庄严于诙谐的言行及化神奇于平淡的作为,这很符合中华民族和善、宽容、智慧、幽默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在当今喧嚣、浮躁的年代,弥勒的智慧值得传扬,多些宽容,少些计较;多些理解,少些抱怨;多些关爱,少些忌恨……。

云南红河州有一处以佛名命名地方,叫做弥勒。位于弥勒市锦屏山的弥勒寺始建于明朝,《新纂云南通志》载:“(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有僧如玉得地锦屏,募资兴建弥勒寺,州内佛教盛行。”与这则记载相关的还有一段动人心弦的传说……

很久之前,大德高僧如玉在此云游时夜梦弥勒飘然而至锦屏山顶,于是他开始四处游走,八方筹集银资。随后,就在锦屏山上建起寺院,供奉弥勒佛,寺名为弥勒寺。据说当时的弥勒寺远近闻名,僧侣云集,香火鼎盛。可惜原来的弥勒寺毁于元朝时候的兵火,毁后不久又几次重修。其实,弥勒寺的历史不长,最初兴建据今也只有385年的历史。这个传说的感人之处在于,那时的弥勒尚属“荒服之地”,如玉高僧在相中锦屏山这块宝地后,有一道大大的难题横在眼前。就是买地与建寺的银两从哪里来?是募资,是化缘,还是受赠财力?

有一种可能的巧合或奇缘,锦屏山一带原有一个夷人的部落,酋长名木勒,因夷人口音“木勒”与“弥勒”相近,故而城以“弥勒”冠之。这里的人大多信佛,有史载曰:“州以弥勒名,其治好佛”。那时如玉高僧欲在此处建一座弥勒寺,很可能酋长木勒听着高兴,一巴掌拍下,不需要付出任何征迁土地的费用,就有缘募得锦屏山这块风水宝地。

但即使有了地盘,要在荒山野岭筹建一座寺庙也是一项不小的工程。那时“弥勒县城周二里有奇,明弘治中始筑土城,崇祯7年易以砖”(摘自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13卷第692页),可见当时弥勒城池之小、财力之单薄,就地募足建寺银两难于上青天了。试想,在1626年建寺的许多年前,一位名叫如玉的高僧脚蹬草履、身着袈裟、头戴斗笠,披星戴月,栉风沐雨,奔走在广袤的、人口寥寥的滇中大地上,千辛万苦地游走化缘。也许走上一、二十里山路才能敲开一户农家,费尽口舌,化得三五铜板,听到叮叮当当的铜板声落袋,嘴角露出几丝微笑。就这样一共走了多少里地,踏过多少人家的门槛,说过多少动听的语言,用了多少年月才筹足建寺费用,这无记载,也无法说得清楚。可以想到的是即使凑够了费用,以当时技术力量建设工程的任务也是相当艰巨。笔者猜想,这不是如玉一个人一代完成的,也许他还有徒弟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他的事业,最终在385年前完成他的愿望。且建成的寺庙规模较大,有明代葛一龙《弥勒寺》为证:

一宇嵌山窟,重重开晓烟。

青飞岩下水,绿覆树头天。

境僻耽幽寂,僧高净俗缘。

不知州与寺,名立竞谁先?

现在“州与寺,名谁先”的答案已很清楚。值得思考的是当初如玉高僧单枪匹马誓愿修建一座弥勒寺,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在强有力地、久久地支撑着他?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第8篇

康熙抬头一看,只见烟波浩淼的湖对面,有一座平地突起的高山,直插云霄。在半山腰古木参天处,有一幢气势恢宏的千年古刹云蒸霞蔚、熠熠生辉。他不觉动了探幽访古的雅兴,就带着随从策马望山门而去。这座庙宇叫“般若禅寺”,此时,庙堂上烟雾缭绕、诵经不断、佛乐悠扬。庙里善男信女摩肩接踵,香火好不鼎盛。

走进山门,康熙见山门迎客大殿里,四大天王各持兵器,侍立两厢,法像威严。他回过头来,问紧随其后的陈庭敬:“你说,为什么天下的庙宇都要在山门口塑四大天王的法像,这里面有什么喻意?”

陈庭敬拱了拱手,推说不知。康熙饶有兴趣地指着四大天王的法像说:“你看,这拿剑天王手中的剑,剑能生‘风’,拿琴天王手中的‘琵琶’,琴能成‘调’,拿伞天王手中的伞,伞能祈‘雨’,拿龙天王手中的龙,降龙为‘顺’,这是佛家为天下百姓、芸芸众生,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意思!”

庙里的知客僧见来人气宇轩昂,谈吐不俗,就连忙进庙通报,把方丈请了出来。康熙一行在方丈的陪同下,在一进几重的庙里烧香礼佛,四处游走。当他们来到大雄宝殿,康熙发现在大殿前,有一块蟠龙玉柱的石碑,碑额上写刻着“御题碑”三个正楷大字,碑面上却是光光的一块。康熙心里就纳闷:既然是御题碑,一定是有哪位皇帝在这里题写了诗文,怎么会是一个只有碑石,没有碑文的无字碑呢?

康熙觉得蹊跷,就满怀疑虑地向方丈打听个中的原因。方丈笑哈哈地说:“施主有所不知,我们这座庙之所以几百年来,香火久盛不衰,多亏这块无字碑,说起这块碑,与前朝的洪武皇帝大有渊源……。”

元朝末年,红巾军里各路藩王,为了争夺胜利果实,独霸天下,内部大乱。自封为吴王的朱元璋,在江南的太平道鄱阳湖一带,以雷霆万钧之势,将陈友谅部几十万大军杀得丢盔弃甲,全军覆没。一日,大获全胜的朱元璋,带着几个随从,骑着几匹快马,走出军营,放松放松几个月来剑拔弩张的身心,去看一看江南各处的美景。他们信马由缰地来到般若禅寺。朱元璋原本出家当过和尚,看见了大庙就一定要去参拜一番。

庙里的方丈见几个莽撞汉子也不通报,就闯进山门,一个个像腰揣利器的江湖豪强,在庙里旁若无人地四处游走,就走上前去,厉声喝道:“是哪里来的狂徒,佛家清修之地,岂容你们喧哗?”

朱元璋的随从们,见和尚对自己的主子如此无礼,都纷纷拔出腰刀,怒目相向。方丈见他们凶神恶煞一般,来者不善,为了免生事端,就连忙几步走到朱元璋面前,双手合掌,唱了一声诺:“和尚有眼不识泰山,请问施主尊姓大名?”

朱元璋年幼出家的时候,常受庙里大和尚的欺凌,平素最看不惯那些庙大欺客、恃强凌弱的方丈庙祝。他见方丈问他姓名,懒得应他,就吩咐随从捧出文房四宝,随手在大雄宝殿的粉白的墙壁上挥毫泼墨,写下四句打油诗:

杀尽江南百万兵,

腰间龙泉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主,

妄自哓哓问爷名。

朱元璋一写完,就把手中的狼毫一抛,带着随从,翻身上马,扬长下山而去。没想到,没过几年,就改朝换代了。朱元璋在金陵城位登大宝,建立了大明朝,当上了皇帝。一天,朱元璋在皇宫里闲得无聊,突然心血来潮,想起他当年在般若禅寺题诗的旧事,就带着满朝文武,坐上八骑銮驾,摆上十里仪仗,出了皇宫,一路大张旗鼓地向般若禅寺而去。

此时,那位老方丈已经圆寂归天,接替他衣钵的是一个年轻的小和尚。朱元璋就摆驾来到了般若禅寺,小和尚带着庙里的大小众僧跪迎在山门前。朱元璋从銮驾上一下来,就径直走进庙里,来到了大雄宝殿前,他看见大殿的墙壁上白生生的一块,当年的题诗不见了,禁不住龙颜大怒,大吼一声:“老秃驴哪里去了?朕当年题的诗是谁抹去了?”

小和尚听了,连忙匍伏着爬到朱元璋面前,颤颤巍巍地说:“圣上息怒!就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把圣上御笔亲题诗抹去,听师傅临终时讲,圣上题的诗不是抹去了,而是白日飞升了!”

朱元璋一听,也大吃一惊,好端端的诗又没长翅膀,怎么会飞的呢?小和尚接着说:“圣上稍安勿躁,听我慢慢说来,当年圣上题的诗可真是神了,圣上下山后,到了夜里,佛堂前墙壁上竟然霞光万道,亮如白昼。师傅半夜里起来一看,原来是圣上题的诗熠熠生辉,只见满山的土地、神祗都跪在佛堂前,朝着圣上写的诗顶礼膜拜。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圣上题写在墙上的诗化作一条金龙,破壁而出,腾空而起,直射斗牛……”

小和尚一席话,把朱元璋说得如坠云雾,目瞪口呆。小沙弥又接着说:“出家人不打诳语,此事千真万确,师傅当时也写了一首诗为证,全寺的僧众人人都能背诵。说着,就带着大小和尚们一起震天动地地吟诵起来:

天子题诗在上头,

熠熠生辉鬼神愁。

晴空霹雳一声响,

龙光一闪入斗牛。”

随同朱元璋一起来的文武官员听了,齐刷刷地跪倒一片,山呼万岁。他们都说这是上天降下的祥瑞,这说明圣上洪福齐天,是真龙天子下凡。

朱元璋听了,龙颜大悦,连忙口谕随行的记事官把这段传奇记下来,在大明朝的天下广为传播,教化万民。般若禅寺因此得到朱元璋的大笔赏赐,他们为了感念洪武皇帝的天恩,记述这段神奇的传说,就在大雄宝殿前建了这块无字的御题碑。从此后,般若禅寺名声大振,成为江南一带香火鼎盛的名寺古刹……

康熙听了方丈侃侃而谈,不觉哑然失笑。俗话说,出家人不打诳语,看这和尚却把故旧传闻说得活灵活现,杜撰起来也不怕闪了舌头。康熙一时兴起,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的陈庭敬,陈庭敬心领神会地从背袋里掏出文房四宝,笔墨侍候。康熙当场就在那块光光的石碑上挥毫泼墨,也写下了四句打油诗:

御笔题诗非等闲,

白日飞升古今传。

如今朕也题一首,

看它能否飞上天?

康熙龙飞凤舞地写完了,还从袖中拿出金印,盖上“康熙宝印”四个字的落款,转身就走。庙里的方丈一看,吓得一屁股坐在地上,没想到又来了一个当朝的皇帝在这里题诗。第二天,康熙亮明了身份,带着地方官员,杀了一个回马枪,浩浩荡荡地来到般若禅寺,想看看自己题写的歪诗是不是真的飞上天了。

一走进庙里,康熙大吃一惊,没想到一座面积百十顷的大庙,一夜之间,成了一片断垣残壁的焦土。只见庙里的方丈带满寺的僧众摆着接驾的香案,在庙前的空地上黑压压地跪满了一片。他们一个个喜形于色,仿佛庙烧了,倒成了天大的喜事一样。

那位方丈一见到康熙来到庙前,就高声地喊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恭喜圣上!贺喜圣上!”康熙听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喜从何来?

只见方丈接着说:“圣上真是洪福齐天,昨天晚上子夜时分,贫僧在梦中接到西天佛祖法旨,说圣上文治盖过唐宗宋祖,武功直压秦皇汉武,乃是华夏千古第一帝也!小小的村野小庙,怎能承受得起圣上的御笔文章。佛祖命贫僧带着全寺僧众,速离庙宇,远远避开。没想到,天上突降圣火,一时三刻,般若禅寺就烧得片瓦不留。佛祖还料定圣上今天一定要御驾亲临,就命贫僧摆好香案,跪请圣上恩赐庙名,再修大殿,重塑金身,可保我大清国万世绵长,国运其昌……”

康熙没想到自己题写的诗竟然有这么大的威力,不仅把一座大庙几百年的基业烧得一干二净,而且连西天佛祖都惊动了。更重要的是,方丈的几句话说得他晕晕乎乎、飘飘欲仙。康熙听了,连声叫好:“好!烧得好!”说着,就走到香案前提起笔,亲笔题写了“般若禅寺”四个大字,并当场下旨,命令地方官员,动用国库银两,重修大庙。

几个月后,比过去更加气派的大庙拔地而起。在般若禅寺落成开光那一天,方丈看着金光闪闪的、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庙门匾额,乐得合不拢嘴巴。这时,一个方丈平素最喜爱的小和尚在边上悄悄地问:“师傅,那洪武皇帝题的诗,真的飞上了天吗?”

方丈摸了一下小和尚的光脑袋,笑眯眯地说:“傻徒弟,那诗又没长翅膀,怎么会飞呢!洪武皇帝题诗的时候,他还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草头王,而那时,这里还是元朝统治的天下,如果庙里有反贼的题诗,唯恐朝庭发现,殃及全庙僧众。而且他写的诗歪歪斜斜、文词粗俗,与庙里那些文人雅士的题诗撰联相比,大煞风景。于是,那时的方丈趁墙上墨迹未干,就命几个小和尚用清水赶紧抹去。至于那白日飞升的传说都是急中生智编的!”

小和尚听了,惊讶地问:“那这庙也不是西天佛祖放天火烧的?”

方丈依然笑眯眯地说:“不是西天佛祖,是你眼前的师傅这个活佛祖,一把火烧的!”

小和尚乐了,他说:“这些皇帝真傻!把他们骗了,还出钱帮我们建庙!”

方丈听了,哈哈大笑起来,他说:“你要是认为这些皇帝是傻子,那你才是天字第一号傻瓜!他们这是将计就计,假装糊涂。就拿当今的康熙皇帝来说,自满人入关以来,虽然历经了顺治、康熙两帝,天下并不太平,特别是江南一带,老百姓对‘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记忆犹新,至今还有反清复明的想法。康熙这次到江南来微服私访,就是为了了解民情,寻求解决的办法。我这次假借佛祖的名义,一把火烧了大庙,对于他来说犹如雪中送炭,正中下怀。你想啊,连西天佛祖都认定他是上承天运的真命天子,此事一传开,江南的善男信女还有谁不对他心悦诚服?”

小和尚恍然大悟,他连忙拉着师傅,打破沙锅问到底:“师傅,要是将来又来了一个天子题诗怎么办?”

方丈高兴地说:“这个问题问得好!当年我也是这样问我的师傅。师傅传了我四句真言,我今天也传给你:

古今世事真是怪,

好话说来人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