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回家教案

回家教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11 14:51:18

回家教案

回家教案第1篇

[关键词]课堂生成教师角色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71

一、背景

星期五下午第一节课是政治课,可笔者上课要用的课本、教案统统被锁在办公室了,怎么办呢?笔者带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匆匆走进教室。学生见笔者两手空空,窃窃私语。

这节课的内容是必修2《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按照教案的设计笔者本来准备通过“导读预习―结合案例讲解―当堂训练”的环节讲课。现在,必须重新调整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探讨相关问题。庆幸的是,课代表课前把学案发给了大家,练习应该不成问题。

【情景导入,以事引理】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是“盘点2008年中国大事,看我国政府的职能”。对于中国来说,2008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大家想想都有哪些大事呢?

学生纷纷发言:2月的雪灾,5月汶川大地震,8月奥运会的召开,9月三鹿毒奶粉事件等。

笔者发现发言最积极的不是笔者每天喜欢提问的那些学生,而是平时没怎么关注到的学生。

师:请大家阅读课本关于政府职能的内容,根据汶川大地震中政府的作为,探讨体现了哪些政府的职能。要求按照学习小组,先阅读课本再进行探讨。

学生针对政府在汶川大地震中的作为,分组讨论,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进行分析。

【回扣知识,以理说事】师:针对政府的四个主要职能,大家能不能各举一例呢?

以往,到回扣知识的环节,总是笔者唱独角戏,告诉学生列举的案例、材料体现了哪些道理。今天,笔者发动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来举例。学生的回答让笔者惊喜,有的学生说奥运会场馆的建设;有的说处理的喇嘛;有的说整顿奶粉市场的秩序……

【学生质疑,以题练理】师:看来大家对课本知识掌握得不错,哪个同学还有疑问呢?

生:经济职能中的公共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是一回事吗?

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让学生做学案上针对这疑难点设计的两个选择题。

笔者请一个女生起来回答问题:通过这两个题目,请你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区别的。

通过做题思考比较,她准确地阐述了自己的理解。

二、反思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到底是怎样的?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到底怎样体现?课堂教学一定要按照教案进行吗?过去的教学,我们往往按照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这五个步骤来进行,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却是以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课前精心设计教案,课堂上按照教案照本宣科,看似完美的一节课,其实往往是教师在唱独角戏。

(一)课堂教学不是教案的翻版

教案的精心设计是十分必要的,课前教师应精心设计弹性的教学方案。新课程有一个核心理念,那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写教案时不仅要研究知识,更要研究学生,要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情况有所预料。有位老教师曾经说过:教案中的学生活动,不仅仅要写开展什么样的活动,甚至由哪些同学来开展、提问哪些同学都要有所体现。这样的细致工作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有些教师将课堂教学的进程变成教案的翻版,环环相扣地发问,小心翼翼地求证,总想让课堂教学的进程按之前所设想的“套路”进行,一直处于自己的控制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反应应付自如,能根据学生心理、情感、认知的需要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高中政治教师往往一个人要教两个甚至更多的班级,要想达到“同一个教案、不同的表现”的效果,就应该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在课堂上用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学生的课堂行为,包括注视学生的表现,欣赏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的问题,宽容学生的错误,满足学生的需要。

回家教案第2篇

关键词:提问技巧; 课堂回答; 应变能力

前 言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说“一要提问,二要指点”。课堂提问和课堂回答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提问可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启迪和引导技巧,而学生的回答则是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反馈,既能体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能反映出学生课堂学习的态度及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因而,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要有敏锐的辩知能力,并能作出恰当的处理。处理得好,则会大大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处理不好,则可能影响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情绪及至对本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每个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你把精心设计的一个问题拿来向学生提问时,学生的回答往往不如人意,不是回答得不够全面就是回答得不够正确或不够深刻,甚至有的学生一无所知故意扰乱课堂,面对这种局面,有经验的教师当然不会马上把正确答案抛给学生,他会采取一些恰当的措施来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下去,直到让学生回答正确为止。

那么学生回答问题不够深刻、全面、正确,甚至一无所知故意扰乱课堂,教师应如何进行处理呢?根据教学实践经验,下面谈谈我肤浅的认识:

一、回答正确:

1.答案意思相近:

学生说出了教师所期盼的答案,是否就大功告成了呢?不是的。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也还得区别对待。如果答案是唯一的,解题技巧上也很一般,可对学生适当加以表扬,然后提示他坐下。如果答案不唯一,或解题技巧性比较强,则可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出来的,让其他学生分享解题的方法。还可以要求他进一步思考是否有其它方法,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如:《大作家的小老师》一文中,具体说说萧伯纳究竟有哪些“感触”?

学生A: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

学生B:对任何人,包括对小孩子,都应该平等相待,永远谦虚。

学生C:小姑娘竟学着萧伯纳的口吻说道:“请你回去告诉你的妈妈,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娜塔莎”。

学生D:小姑娘的话语给了他感触。

同学们的回答都对,但又不完全,这就需要老师做引导和鼓励让同学们多读、多动脑,再说得更完整些。

2.答案完全正确:

善于动脑的学生一看题,经过思考后,就能说出答案。对于这样的同学,不仅要加以肯定,而且让他说出是怎样想的,同时,也让其他弄不懂的同学明白答案的由来,这样的同学不仅得到老师的表扬,也得到了同学们的夸奖。

二、回答不正确,但有一定的价值。

这种情况也是很常见的,学生的回答往往很难刚好与标准答案相符。比如,表述不清,答案似是而非或答题不完整。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可先稳定一下学生的情绪,鼓励他尽量表达,把想说的意思说清楚,或就其中某一点加以点拨,让学生自己说出正确的答案,然后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肯定,如此处理,大多数学生会很受鼓舞,接下来的课自然会听得更加专心。如果学生的回答是完全错误的,但只要反映得出他围绕教师所提的问题加以思索了,谈出了自己的观点,也是有一定的价值的,思索的过程就是他思维得到训练的过程,他说出了错误的答案,对后面的学生的回答多少会有一点启发,同时也反映了教学上的某点不足,以便教师和学生引起重视,也是值得鼓励的。如:《大作家的小老师》一文中,萧伯纳称自己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反映了萧伯纳怎样的思想?

学生A:他很有学识,知识渊博。

学生B:是个了不起的个大人物。

学生C:想让别人都知道他是个什么人。

说明学生没有真正读懂,还不能深刻理解这话的意思。对于这样的情况,老师就需要去点拨,让学生自己思考,说出正确的答案,然后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肯定,这样一来,大多数学生很受鼓舞,就能专心听课。

如:在学习《微笑着承受一切》这一课,你敬佩桑兰吗?联系上下文内容说一说,然后写几句话表达你的敬佩之情。

学生A:不敬佩,摔的那么伤,没死。去医院还要浪费医药资源,浪费国家的金钱。

学生B:敬佩,在队友们面前没掉一滴眼泪,假装不疼,想让别人同情她,可怜她。

对于这样的学生,他们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能一口否定,讲通道理,让他们真正了解桑兰,知道桑兰是一个勇敢的,能够吃苦耐劳的、意志力很强的女孩。

三、答非所问,甚至有搅场、捣乱的意味。

这一类的学生,虽说为数不多,但大多数的教师在教学中多少都会遇到几个,他们往往学习不专心,成绩也不够好,上课却爱找茬,如果不能恰当处理,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小看的。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教师一定要保持冷静,分析情况,慎重对待,切不可雷霆大发。如果学生只是自己注意力不集中,或有意开个玩笑,以搏他人一笑的,我们大可不必探究,课堂上笑一笑,缓和一下课堂气氛也是好的。如果是恶意扰乱,对课堂教学有一定影响的,则可视学生的表现,或作冷处理(如瞪其一眼),或针锋相对加以辩驳,或顾左右而言其他,或以纪律性、学习目的性来约束他,总之,设法使之有所收敛即可,情节严重的,亦应等到课后再去彻查根源,找其谈心,弄清原因,然后“对症下药”,进行恰当的处理。切忌在课堂是采取激烈措施,激化对抗情绪,进而影响整个课堂。

安・谢・马卡连柯曾经指出:“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的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手段并且正确地加以应用。如:在一次的班会课上,我让同学讨论“应该怎样才能更好改进同学们的学习方法,让同学们能够自觉自主地学习?”我的话才刚说完,有一位同学大声的说:“有什么好讨论的,我不想读书。”这时,我看了他几眼,暗示他,不要大声说话,他看着我,不但没有转机,反而显出了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这时,我故意提高嗓门严肃的问:“你们来学校的任务是什么?父母对你们的期望是什么?”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然后,我平下心来,与同学们进行探讨班会课的主题。同时也告诫了那位同学读书的重要性,班会内容也正常顺利的完成。

怎样恰当处理学生的课堂回答是教师教育机智的一大体现,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技巧,我们不可不认真对待。特别是面对现在的学生,他们在社会的发展下,父母的影响下,思维越来越活跃,也越来越复杂,就要求教师耐心细致地加以分析并作出正确引导,指点迷津,交给学生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决不能简单地把正确答案一说了之,更不能对学生加以批评和嘲讽。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陈爱.《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2] 张学敏.《课堂教学技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回家教案第3篇

定答词:即问题要求我们解答的“未知”项目。常见的求答词语有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特点、意义、影响、相同点、不同点等。还有“哪些”、“如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

定限词:是对回答内容的限定性词语,问题中经常出现时间、空间、政治、经济、思想等对回答内容的限定性的词语。

定向词:即要根据什么来回答,是确定答案来源、方向的词。定法词:回答所问问题时采取怎样的思维方式的词,如概括、分析、比较等。定法词既承担命题人对学生历史学科思维方法的考查,又为学生正确解题提供思路、方法。不同的问法,答题时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比如概括,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分析就需要具体的表述。从题干找出中这类词,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答题的思维方式。下面就结合2011年深圳一模试题为例来帮助理解。

例: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请回答:

(1)据表中甲、乙内容,概述“欧洲旧思想”与“中国旧思想”的异同点。

本问中,定答词是“异同点”;定限词是“欧洲旧思想”与“中国旧思想”,限定时间(旧即古代)空间(欧洲、中国)、限定角度(思想);定法词是概述;定向词是“据表中甲、乙内容”,答案来源于材料,因此,作答时不需要回忆教材知识,只要仔细阅读教材,划分材料的层次,提取关键信息“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等,就能得出答案。

答案:

(1)异:欧洲强调神权至上,突出反映教会专制统治;中国强调君权至上,突出反映君主专制。同:都反映了封建专制、等级社会的时代特征。

(2)据表中丙内容分析,“欧洲新思想”体现了怎样的国家构想?这种“新思想”对欧洲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本问中,第一问“四定词”分别是:定答词“国家构想”、定限词“欧洲新思想”、定法词“分析”、定向词“据表中丙”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可得出答案:国家构想:人民、政教分离、法治。

第二问“四定词”分别是:定答词“意义”;回答这类设问时,首先要明确是经济、政治还是思想文化方面,如果题干中没有限定词,一般情况下,我们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角度来思考作答。而本题中的定限词是 “新思想”和“欧洲社会发展”;并且根据题意答案只能来源于所学知识。

答案:

意义:推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促进欧洲的社会转型(代议制的建立);

(3)你认为梁启超作出上述比较的意图是什么?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粱启超的意愿在当时没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在这一问中,根据“四定法“我们可以得知答案须来源于教材知识,要回答的是“比较的意图”和“没能实现的原因”,而限定词是“梁启超”和“时代背景”。

答案:

回家教案第4篇

课程代码:10036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开展预测工作时,一定要注意科学预测所具有的______和系统性的特点。

A.复杂性 B.综合性

C.科学性 D.合理性

2.教育预测与规划的实施首先在______出现。

A.美国 B.前苏联

C.法国 D.中国

3.教育系统的 是反映教育系统内部生产单位产品所用资源的指标。

A.外部有效性 B.内部效率

C.外部生产性 D.收益率

4.我们在进行宏观教育预测时,须要考察人口、政治、经济、科技以及宗教、文化等基本社会要素对教育预测对象的影响,以便认清教育发展的主流。这体现了教育预测的哪一基本原理?

A.相关性原理 B.延续性原理

C.相似性原理 D.科学性原理

5.常用的专家判断预测法不包括以下哪一种预测法?

A.专家个人预测法 B.专家协商预测法

C.头脑风暴预测法 D.德尔菲预测法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平均预测法的计算模型?

A.算术平均预测法 B.几何平均预测法

C.一元回归预测法 D.移动平均预测法

7.教育规划分为幼儿教育发展规划、基础教育发展规划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划,这是依据什么来进行划分的?

A.教育层次 B.教育类型

C.时间长短 D.范围不同

8.教育规划制定过程中一般不包括下列哪一项规划目标?

A.规模目标 B.经济目标

C.质量目标 D.政治目标

9. ______把教育规划过程看成是一系列渐次进行的程序。

A.合理性模式 B.互动性模式

C.客观性模式 D.主观性模式

10.如何提高和确保教育资料的质量,国外教育学者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对涉及到资料搜集、整理、统计、分析的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专业的培训属于

A.近效策略 B.远效策略

C.常规策略 D.非常规策略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1.类似于一般决策,科学的教育决策程序也应该包括四个基本阶段

A.确定教育决策目标 B.拟定教育决策备选方案

C.论证教育决策方案 D.优选教育决策方案

E.实施教育决策方案

12.常用的教育过程方面的人口统计指标有

A.升学率 B.复读率

C.合格率 D.辍学率

E.招生增长率

13.在选取教育预测方法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A.特定教育预测方法的任务和目的

B.各种教育预测方法的优点

C.各种教育预测方法的局限性

D.教育预测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

E.教育预测所需时间、资料、财力的状况

14.头脑风暴法在应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A.开放原则 B.鼓励原则

C.精炼原则 D.匿名原则

E.平等原则

15.通常以自变量与应变量的线性关系,可以将回归预测分为

A.一元回归预测 B.多元回归预测

C.线性回归预测 D.非线性回归预测

E.几何平均预测

16.正文是教育规划的主要部分,它大致可以划分为

A.前言 B.主体

C.标题 D.日期

E.结语

17.在国外教育规划的实践中,先后采用了以下哪几种方法?

A.国际比较法 B.人力预测法

C.社会需求法 D.成本利得分析法

E.成本效用分析法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8.毛入学率

19.定量教育预测

20.回归预测法

21.教育规划的客观性

22.定性论证法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23.教育规划的工作内容有哪些?

24.教育预测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25.头脑风暴预测法的缺点有哪些?

26.一个项目内容的详细说明一般应包括哪些方面?

27.影响教育规划准确性的因素有哪些?

28.资本主义国家教育规划的特点是什么?

五、应用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回家教案第5篇

一、提出问题

教师们制作各种练习题常常会选择演示文稿PowerPoint软件。在这里,我们以填空题为例进行介绍。教师们在幻灯片中可以利用两个文本框和自定义动画来实现:一个文本框输入题干,一个文本框输入答案,利用自定义动画将答案设置为单击鼠标时出现,来实现师生互动。但是在一页幻灯片中需要设置多个填空题时,就会发现答案的出现是有先后顺序的。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时往往不是按照教师的意志来完成,有时会出现先回答后面的问题,再回答前面的问题;或者回答问题的学生无法回答前面的问题,只能回答后面的问题。由于答案的出现是有先后顺序的,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就会出现束手无策的现象,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那么我们能不能设计出,学生回答什么问题时,教师就能点击出相应答案呢?

其实,在演示文稿PowerPoint中就可以实现这样的功能。下面本文就以语文课中教师出示文学作品名称,考查学生对相关文章、作者姓名的掌握程度一环节为例,向大家介绍利用PowerPoint自定义动画的触发器功能来实现交互式填空练习题的制作方法。

二、制作步骤

在本环节中,教师出示4篇文学作品的名称:《茶馆》《背影》《女神》《子夜》,让学生回答相关文学作品的作者为“老舍”“郭沫若”“朱自清”“茅盾”。操作步骤如下:

1.新建幻灯片

将幻灯片设置为空白版式。选择“格式/幻灯片版式”在窗口右侧弹出“幻灯片版式任务窗格”,选择“空白”版式。

2.插入文本框

在该幻灯片中插入文本框,在文本框中输入题干和答案。

第一步:选择“插入/文本框/水平”,在幻灯片中插入一个文本框,在其中输入文本“第一题:《茶馆》的作者是()”;

第二步:选择“插入/文本框/水平”,在幻灯片中插入第二个文本框,在其中输入文本“老舍”,并将该文本框移动到题干文本框中的括号内。

参照上述第一步、第二步的方法,完成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文本框的插入和内容的输入,操作完成后幻灯片如图1所示。

图1

3.设置自定义动画

将4个题的答案所在文本框进行自定义动画设置。

第一步:选择第一题答案“老舍”所在文本框;

第二步:选择“幻灯片放映/自定义动画”,在窗口右侧弹出“自定义动画”任务窗格;

第三步:选择“添加效果/进入/百叶窗”,完成该题答案的自定义动画效果设置(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其他的动画效果)。

参照上述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方法,完成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答案文本框的自定义动画效果设置,设置完成后如图2所示。

图2

4.设置动画触发对象

对4个题的答案所在文本框设置触发效果。

第一步:在“自定义动画”任务窗格中的动画列表中,选择第一题答案所在文本框的动画;

第二步:选择“该动画的下拉箭头/效果选项”如图3所示;

图3

第三步:在弹出该动画设置对话窗口中,选择“计时”选项卡;

第四步:点击“触发器”按钮后,选择“单击下列对象时启动效果”单项选择按钮;

图4

第五步:选择“单击下列对象时启动效果”后的下拉箭头,从中选择第一题题干形状为该动画触发对象(如图4所示)。

参照上述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的方法,完成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答案所在文本框的动画触发对象设置。至此完成了4个题的答案所在文本框的动画触发对象设置。进入幻灯片放映状态,可实现任意点击每道题题干位置,出现该题答案的效果。

回家教案第6篇

所谓清代新疆地区“国家法”是指清政府制定的全国性规范性文件以及专门针对新疆地区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包括本文由收集整理皇帝的谕旨及临时制定的条例等)。“民间法”则主要指在新疆地区,尤其是回疆地区“地方化”了的,被当地民族视为传统法而继续适用的伊斯兰教法。从整个清朝对新疆治理的宏观方面考察,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这无疑是我们考察清朝对新疆地区法律治理变迁最重要的分水岭。

新疆建省前回疆地区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

清朝于18世纪中叶统一新疆后,在全疆实行不同的管理体制。如在天山南路回疆地区继续沿用伯克制度,伊斯兰教法仍基本保持原貌。因而,在清朝对回疆地区法律治理中便产生两条相互作用的脉络:即以大清律例为核心的国家法律与以伊斯兰教刑法为主要内容的回疆民间法律。①

刑事法律领域。18世纪中叶,当清朝平定回疆叛乱后,在回疆设衙驻军,实施统治,国家法开始施行于回疆地区。但是盛行于回疆地区数世纪的伊斯兰教已经同当地的固有民族习俗交融并形成了以伊斯兰教法为核心的回疆民间法。因而在回疆司法实践中以《大清律例》为核心的国家刑事法律和以伊斯兰教刑法为核心的回疆民间刑事法律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一系列的冲突与融合。

因此清王朝认识到“办理回疆事务,宜因其性情风俗而利导之,非尽可以内地之法治之”,②在与大清律例没有根本性冲突前提下对回疆当地旧有伊斯兰教刑法体系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准予继续使用伊斯兰教刑法。清朝国家法在回疆地区刑事领域的适用,主要施行于那些严重危害封建皇权、政权的严重刑事犯罪,如谋反、谋叛以及严重破坏儒家人伦纲常等刑事犯罪。

大清律例在回疆的适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最初仅对“谋反”、“谋叛”等严重危害封建统治的罪名及破坏人伦纲常的严重刑事犯罪规定适用国家法。至清同治年间,清政府明令禁止依伊斯兰教法审理死刑案件,由此,大清律例的适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到其他严重危害封建统治秩序的刑事犯罪,如谋财害命、强奸等。

但是,新疆建省前民间法在回疆地区刑事领域也并非完全不再适用。首先,清廷在平定回疆后,当地固有的伯克制度得以沿用,而这些大小伯克本身也执掌一定的司法权,他们在处理当地一些轻微刑事案件时,自然适用当地的民间法;其次,清廷考虑到回疆地处偏远又兼初定不久,《大清律例》尚未为当地民众所知悉,所以对那些轻微刑事案件的处理上仍然适用当地民间法。

民事法律领域。回疆民间法律体系是一种宗教型的法律体系,其有关民商事的法律较为发达,如契约、婚姻、家庭、继承等,占有较大比重,对于刑事法律的规定却较为简略。而作为国家法的大清律例则正好相反,这就使得回疆国家法与民间法之间呈现一种功能互补的关系。因此,当时新疆地区的伊斯兰教法,尤其是伊斯兰教民法部分得以较完整的保留下来。

首先,在土地制度方面,回疆地区保留了极具特色的“瓦合甫”(瓦克夫)宗教地产制。“瓦合甫”系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留置”、“限制”,即专指保留“真主”对人世间一切财富的所有权,或留置一部分财产用于宗教慈善目的。在伊斯兰教法学概念中,是指按照伊斯兰教法通过捐献建立起来的宗教公产和基金,即所有者将财产以奉献给“真主”的名义捐出,该财产的所有权(处分权)便被认为“永久性地冻结了”,其使用权(用益权)则奉献给了伊斯兰教法确认的宗教慈善目的。这种把所有权与使用权永久性分离,并用于法定宗教目的的财产,即通常所说的瓦合甫财产。

其次,在土地等不动产移转方式上,往往以具有伊斯兰特色的契约方式进行。如清道光十三年缔结的一份契约文书,就突出显示了这一特点:“具结人沙木沙克苏皮。我把自己在热巴其合洁渠的12卡勒克祖传旱地用10块银币卖给了毛拉阿卜杜拉海里排。钱已如数收到,地已不归我所有。它不是瓦合甫地,不是典当地,也不是恩赐田,他人不得干涉。今后,倘我或后代闹事,在协里叶提(宗教法庭)面前一律无效……。”③值得注意的是这份契约文书注明“在协里叶提(宗教法庭)面前是无效的”,说明在土地买卖活动中双方当事人依据的法律当属当地固有的民间法而非大清律例。此外,在现存大量清代回疆契约文书中,我们能发现在婚姻、继承等民事领域仍然普遍适用以伊斯兰教法为核心的回疆民间法。

新疆建省后回疆地区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

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这不仅仅是清政府在新疆统治政策方面的一次重大变化,而是涉及到新疆特别是南疆维吾尔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方面的一次重要变革,并对当地的法律治理也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

刑事法律领域。新疆建省后,国家法在刑事法律领域内的适用得到进一步深入。左宗棠、刘锦棠收复回疆之时,出于应对当时边疆危机的紧迫需要,在回疆推行国家法制方面,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措施。在收复新疆平定叛乱的过程中,他们很重视在回疆宣传国家法律。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清军由北疆越天山南下,每收复一城,即向当地人民宣讲清朝的法律、法令。

如前所述,建省前回疆地区伯克虽然已经隶属于国家地方官员序列,他们拥有一定的轻微刑事案件管辖权,《回疆则例》中亦规定:“各城阿奇木伯克等,凡遇枷责轻罪人犯,准其自行办理”。④可见,对于轻微刑事案件,当地伯克有权依照回疆民间法加以处理。但是随着清朝政治的腐败,回疆伯克制度已日益成为阻碍回疆社会发展的桎梏。清政府为了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统治,建省后在回疆地区废除了旧有的伯克制,各城大小伯克享有的司法权自然也就被收回到清朝地方各级官员手中。回疆各地郡县机构建立起来后,作为“兴利、去害、听讼”三大政务之一的司法权限当然也就转由当地官员行使。在刑事法律领域国家法最终取代了民间法。

民事法律领域。如果说在建省前,回疆民事法律领域基本适用以伊斯兰教法为核心的回疆民间法,那么在新疆建省后,情况则有所变化:一方面,清代国家法逐渐渗透回疆当地私法领域,并发挥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伊斯兰教在广大回疆民众中的深远影响,得以在民事等私法领域中继续适用,呈现出一种多元同构的格局。

新疆建省后,回疆地区原有伯克制被清廷废除,并在当地建立郡县。由于中华法系历来行政兼理司法,因此民事纠纷发生在基层,州县全权自主审理,有权作出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予以笞、杖、伽的处罚,而毋庸逐级向上审转,所以民事案件又称为州县“自理词讼”。作为清代基层州县三大基本职能“兴利、去害、听讼”之一的“听讼”,在清代建省后的文献史料中可以见到相关记载,如光绪末年,喀什噶尔道于阗县知县孙志君曾言:“于阗地广人多,雀角鼠牙,无时不有,而争讼草湖之案尤极繁难……志君每遇民间争讼草湖,近则亲往履勘,远则派人确查,断结之后,为之绘图具结,钤盖印信交两造各执一纸,剖判祥悉,界划分明,故志君断结草湖之案,虽历多年未有复翻者”。⑤可见,建省后,国家法已开始对回疆私法领域的案件,尤其是一些较为重大的案件发挥着直接的调控作用。

回家教案第7篇

一、质量监测工作的目标

依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从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教育政策的需要出发,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以我国学生学习质量及相关因素的信息数据采集为手段,全面把握国家基础教育的质量状况,科学诊断国家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同时,通过监测数据及结果的,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二、质量监测工作的要求

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上述目标决定了数据采集工作是整个监测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具体要求如下:

1、监测数据应真实客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向国家报告基础教育质量现状,为教育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和建议。只有确保所采集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和代表性,才能保证监测工作信息准确、依据有力、建议合理,为国家基础教育决策提供支撑。

2、监测工具应严格保密。监测工具的开发动用了大量国家资源,使用前和使用后均为国家机密级保密材料。工具的保密情况也直接关系到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须依法执行相关的保密规定,任何危害国家秘密安全的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追究。

3、监测实施程序应规范标准。组织严密、程序严密、操作规范是确保监测结果有效、可信的关键。必须按照标准化程序严格实施,确保所采集数据的代表性和真实性。

三、监测实施组织机构

为确保顺利完成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特建立县2012年基础教育监测实施办公室(以下简称县监测办),成员和职责分工如下:

办公室主任:。负责监测工作的总调度。

办公室副主任:。负责监测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

办公室成员:。负责制定监测工作方案、培训工作以及监测工具的发放与回收;实施监测的全程工作。

协理员:。负责各监测点的组考和培训工作。

联系员:。负责督促监测工作方案的具体实施,负责各种信息数据上报以及监测工具的发放与回收。

巡视员:2012年国家教育质量监测监测点巡视员安排表

县监测办设立应急情况处置电话:教育网。

四、质量监测宣传动员工作

1、召开全县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动员会,宣讲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实际意义,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2、组织学习《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2012年实施办法》,掌握工作程序。

五、质量监测具体工作安排

1、上报信息

A、4月9日以前向省监测办、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上报区域内中小学校名册;

B、4月26日以前向省监测办、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上报样本校四年级、八年级学生名单以及四年级、八年级语文教师、班主任、科学教师(初中含物理、生物、地理教师)名单和基本信息。

C、向国家视导员传送《县2012年国家教育质量监测实施方案》。

D、4月28日前,各样本学校确定一名质量监测联络员报省监测办。

E、6月15日前,上报《2012年县义务教育基本情况调查表》。

F、6月中旬,上报2012年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县监测点工作总结。

2、培训

A、4月25日进行各样本校校长、教导主任、巡视员培训,组织学习《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2012年实施办法》,了解监测意义,熟悉基本工作程序。

B、5月20日以前进行各样本校巡视员、主监、副主监、监测员及其工作人员培训,详细学习各岗位职责以及各项工作的程序和要求(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3、各样本校制定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各样本校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2012年实施办法》和《2012年国家教育质量监测监测点实施方案》制定本校工作方案,并于5月15日以前上报县监测办,邮箱:。

4、视导

A、5月25日前,县巡视员到20所校本校检查监测前准备工作。

B、5月28日开始,国家视导员与省巡视员到20所样本校进行视导。

5、监测工具的领取、保管与回收

A、5月20日前,与邮局机要科进行联系,等待邮局通知。

B、接到邮局通知后由县监测办工作人员到邮局领取监测工具,存放在招生办高考保密室由专人看管(招生办指派保密员日夜轮流值班)。

回家教案第8篇

作为全国政协常委,李崴副市长进京开完两会,就直接返回江门。那段时间他非常忙,所以采访被安排在午餐桌上。这样也好,像聊天一样,多了几分轻松和随意,但话里话外,记者仍能深深感受到这位主管过十几项工作的副市长,对档案工作的那份特殊感情。

为中国第一侨乡立档

接过李崴副市长递过来的名片,记者第一眼便注意到名片上那枚与众不同的红色印章:“江门侨乡”。李崴介绍说,江门被称为中国第一侨乡,江门人有着像“鲁宾逊”一样的性格,勇于冒险奋斗,生存适应能力强,所以一直以来都有出门闯世界的传统。目前全世界108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来自江门的华侨,而且这种传统至今仍在延续。这种特殊的环境决定了打造侨乡文化和华侨文化,是我们这座城市亮出的文化品牌。

基于这一点,李崴给档案部门提出了要求:挖掘华侨历史文化,为中国第一侨乡立档。

江门市人杰地灵,江门人大多是历朝历代从中原一带迁移过来的,所以承续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美德。而处于珠江三角洲的特殊地理位置,又决定了这里可以最先接触外来文化,容易吸纳外来文化。长久以来中西文化的融合,自然就打造出了各行各业人才辈出的局面。利用档案,将这些江门籍的优秀人才挖掘出来,将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巨大财富。于是,档案部门行动起来,利用档案分领域、分层次地寻找,竟然有了超乎想象、令人备感自豪的结果:全国有31位两院院士都是江门籍人士;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中有三四十位也都是江门老乡;梁朝伟、曾志伟、刘德华、周润发、容祖儿等当红明星的祖籍也在江门。

看到这样的查询结果,李崴立即产生了一个想法:把这些优秀的人才聚集起来,介绍家乡的变化,请他们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

他请市科技局向市委市政府打报告,提出建议:修建一条“院士路”,在路的两边为31位院士塑像。于是,在中国大地上就有了第一条“院士路”。落成典礼上,汤钊猷、陈新滋等众多江门籍院士受邀回乡,许多人竟然是第一次回江门,在他们的发言中传递着一个共同的声音:“院士路”的落成体现了江门对人才和长久科学氛围的重视,他们感到欣慰,有回家一样的温暖感觉。

由李崴亲自出任筹建办公室主任,江门市还建造了“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广泛收集档案文献及文物,近3万件文物档案讲述着江门华侨衍变和发展的历史。他们还举办了“五邑华侨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利用各种机会彰显华侨文化。省文化局的领导来了说,你们可以挂“广东省华侨华人博物馆”的牌子,全国侨联的领导来了说,你们可以挂“中国华侨华人博物馆”的牌子。2006年5月,“江门市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被团中央正式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档案部门查出江门籍的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有三四十位,主要来自港澳地区。今年两会期间,江门市政府召集他们聚会。大家一见如故,非常亲切,并相约每年的两会期间,江门老乡都要例行聚在一起。李崴告诉记者,这些人士见多识广,都是各个领域的精英人物,他们对故乡有一份浓浓的眷恋,会发自内心地为家乡发展献出自己的创意和建议,这就是他们对家乡的最大贡献。

今年,李崴还准备赴香港,把那些江门籍的明星召集起来,邀请他们回故乡走走、看看,为家乡的文化产业献计献策。

最近,又有一件让李崴高兴的事,侨批(在五邑地区被称为“银信”,很直观形象地表达出“带着钱的信”这一特征)入选“中国档案遗产名录”。李崴告诉记者,我们将举办展览,通过侨批这一特殊载体,讲述华侨在海外奋斗的历史和不忘故里的浓浓乡情。未来我们还有一项重要工作要做,就是积极申请侨批人选世界记忆工程。

利用旧档案信息。服务新经济时代

李崴是2000年调任江门市副市长的,为官十年,他先后主管过十多项工作,但唯有教育和档案两项工作始终没有变。李崴告诉记者,教育是他的本行,他曾在广州外语学院当过13年的“教书匠”,后来又在省教育厅工作,主管教育是顺理成章的事;而一直主管档案工作,这里面可能就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档案情结在起作用了。不过,让李崴自豪而无愧的是,在他所主管的几项工作中,江门市的档案工作在整个珠三角地区、在全省,都是站在前列的。

李崴上任之初,档案工作是他主管的各项工作中最边缘、最被人看不起的领域。那时,江门市档案局蜗居在只有500多平方米的危房里办公,楼的外部用铁架和木棒加固,人路过门口时,都需要弯下身子低着头“钻”进“钻”出。看到这种情景,作为主管副市长,李崴很心酸也很同情,于是就多了几分对档案部门的眷顾。每年春节,他都要带着一两万元从自己办公经费中挤出的钱,到档案局为同志们发一点奖金。当时他就觉得,档案部门一味“闭门守摊”式的工作方式必须改变,档案工作不是说重视就能马上重视起来的,必须要干事,要干出精彩的事才行。有为才能有位,档案部门只有参与到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中去,只有让“死档案”活起来,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他每年都要来参加全市档案工作会,亲自撰写讲话稿,提出工作主题,为档案部门加油鼓劲,指明工作方向。他给档案部门提出了要求:利用旧档案信息,服务新经济时代。

2006年年初,江门市和邻市在某个岛屿的归属上发生了争议,双方当时都没有找到依据,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后来,江门市所属新会市档案局在馆藏档案中找到了地图,地图上清清楚楚地表明该岛应当归属江门市。这次“立功”让市委市政府对档案局这个“冷门”部门刮目相看。随后,档案局与《江门日报》联合举办“今日往事”栏目,利用馆藏,挖掘江门市的历史文化。2009年,他们又创办了《资政参考》,根据当前形势和市里每年的工作重点,从档案中查找出相关信息编辑成册,每周一期,提供给四套班子的领导参考。

李崴的档案理念在全市档案系统得到贯彻,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不仅如此,他对档案工作的牵挂和关心表现在很多细微之处。读书看报见到新的经验,就马上推荐给档案部门。他在《中国档案》杂志上了解到,广东省档案局举办了一个“名人名家讲堂”,就建议市档案局学习省档案局经验,联合宣传部、市委党校、五邑大学等部门组织举办“名人名家讲堂”。《江门日报》举办“城市记忆”专栏,他立即要求档案地志部门要积极参与进去,活动结束后,还应做好资料的归档工作。全市开展“旅游大开发”项目,他让档案部门与旅游部门密切合

作,把江门的旅游地图、地情书等提供给市民和旅游观光者,扩大对江门市的宣传。档案部门也很努力,他们的工作已经得到了市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充分认可。如今在江门市,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档案局的。

看得出,李崴对江门的感情很深,但他在这个城市却只生活了短短的十年。记者问,江门算是您的第几故乡?李崴想了想说,应该是第四故乡吧。而这四个故乡恰好勾勒出李崴的人生轨迹。

李崴的外祖父李济深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生前曾担任国家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等职务。所以广西苍梧应该是李崴的原籍,但他却说,“虽然广西同乡会吸收了我,但这个故乡只是用来填表用的,因为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是广州。”

1953年,李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李筱菊是李济深先生与原配夫人周月卿女士的,当时在中山大学教书。所以李崴的童年是在有浓浓学术氛围的大学校园里度过的,从小意识里就把爱书、看书当作是天经地义最重要的事。但生不逢时,李崴13岁那年“”开始了。准确地说,只是刚刚完整地接受了小学的教育,李崴就要“意气风发”地和同学们一起奔向广阔天地,当时学校定点下乡的地区是距离广州不远的英德县,但李崴却执意不去。既然要大有作为,就要到更远更艰苦的地方去锻炼,于是他和别的学校的同学一起,登上了当时还被视为荒蛮之地的海南岛,在那个环境恶劣的农--场里磨砺了整整7年。喂猪、种胶、盖房、下厨,各种各样的农活李崴全都不在话下。在炊事班,李崴一下午一人可以擀面条五六十斤,供全连100多人晚餐食用。他白天劳动,晚上还要看书学习。李崴说,出身名门,最大的收获就是受家风影响:一定要读书,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每天下工回来,他就在煤油灯下阅读马列和著作。当时母亲还在广州买来数理化书供他自学用。做完习题,他会把习题本寄回广州,请母亲找人帮助批改。李崴的中学教育就是在这样艰苦环境下靠着毅力完成的。他的刻苦精神得到同龄人的敬佩,很快传播出去,1972年,《南方日报》及广东省人民广播电台以“一个认真读书的好青年”为题,刊载和播报了他的事迹。

但李崴后来的求学之路也并不平坦。1977年恢复高考,他却没有考上。后来,要么是政策不允许报考,要么是信息不通错过了报名时间,直到1979年,李崴才考入第一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坎坷的求学经历让他倍加珍惜学习机会,在主修电子信息专业的同时,他还选修了机械专业,1982年,他以全省最高学分毕业,分配到广州外国语学院教授计算机课程。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