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生教育

学生教育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24 17:04:06

学生教育

学生教育第1篇

1.中职学校对德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当前社会各行各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极为旺盛,为了迎合社会的需求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各中职学校将学生技能培养作为学校和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在日常教育过程中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学,导致德育教育流于形式,无法适应当前中职学生的思想变化。

2.教师对德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中职学校的学生与普通学校的学生相比基础比较薄弱,很多教师对中职学校的学生缺乏信心,导致教学方面的懒散,加上教师对德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是很高,使得德育教学的开展难于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3.德育教学的方法上比较单一

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学生被动的听课,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德育教学的实施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二、“生本教育”在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理念中的实践

1.中职德育教学中坚持“生本教育”的教学原则

中职学校在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把生本教育作为教学的理念,在课堂中要以学生作为中职德育教学的核心,在此基础上,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教师应当以学生的利益作为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2)要遵守三方面的贴近原则,也就是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发展的实际情况;贴近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悟能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德育教学与日常生活相联系。(3)要遵循“生本教育”的原则进行教学,还要符合教学方面的目标,让德育教学得到优化。

2.中职教育在课堂上采取的教学方法

以“生本教育”作为德育教学的理念,在课堂上要结合一定的方法进行德育教学,具体的方法如下。(1)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班级的凝聚力。(2)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活动,活跃课堂的氛围,让学生的注意力充分的集中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能力。(4)采用开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5)利用多元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评价。

3.中职教育德育教学的重要途径

“生本教育”是中职德育教学中符合教学目的一种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结合学生发展的需要进行德育教学,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首先,教师要多角度地进行教学,在德育教学的课堂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对学生讲授的知识量还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理解能力。其次,要充分地把教学方面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的人格,把德育教学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

三、小结

学生教育第2篇

一、创造力与体育教学

创造力就是指一种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也是揭示事物内部新的联系,处理好新的关系的能力。创造力应包括敏锐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评审和选择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人的创造力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得来的。它受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教育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因素。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人的创造力与认知风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倾向于分析性和逻辑性的称之为"左脑功能"性认知,而倾向于视--空形象性的非逻辑化的则称之为"右脑功能"性认知。科学研究表明右脑与人的创造能力呈正相关。体育的最大特点是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在一定的时空内学习体育动作技术,完成这些技术动作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和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顽强的意志力,这些恰恰是由右脑的认知来完成的,这对我们充分挖掘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力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二、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接触、认识、研究某事物的带有积极主动倾向的心理特征。兴趣是激发人们创造性的直接动力,所以,大学体育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引发求知的欲望,这就必须要求教师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采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在给学生传授丰富多样的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同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认识兴趣和对所学技术、技能的好奇心,从而为其创造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2.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最积极的教学因素,在体育教学中更应发挥其主动能力,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时,要时刻注意对学生提出让其能积极主动思考的问题,以培养其积极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在各种各样的体育教学中不断发现各种知识、技术之间的联系,并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才能使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得以实现。

学生教育第3篇

二、受到多元化的价值观影响,学生更多地关注自我的实际利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国社会出现了社会经济形式、利益关系、组织方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及生活方式等多样化的情况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出现了多元化现象。大学生从关注自我的实际利益出发他们关心自己的现实生活状态。这样的状况导致有些学生淡化理想信念,立志不高,更多地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对社会价值的实现关注不够。在对某高校大学生入党动机的调查中,2004年的调查,谋求“仕途发展”、“直接有利于就业”排在入党动机的第一、二位,“理想和信念追求”排在其后。这些问题的出现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进人到一个极其艰难的时期,但同时又进入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大学生对于在学校中的学习被深深地打上了“急功近利”的印记。如何以人为本,对大学生进行关心、爱护,帮助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培养他们成为社会合格的人才,是时代对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挑战。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急待解决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而在学生一线工作的辅导员也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贴近学生,切实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

三、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的有力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大学生虽然在生理上已基本成熟,但在心理上正处于认识发展的过程中,面对缤纷复杂的网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伦理、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等都很容易受到影响和冲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网上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容易引起大学生思想上的不稳定和迷茫;其次,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性使得大学生思想变化也较快,让人难以把握其实质规律;第三,少数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之中不能自拔,有的迷恋网络游戏、有的迷恋于网络聊天,很多学生由于自律性太差,甚至出现逃课、夜不归宿等不良现象。此外,网络的隐蔽性,欺骗性,虚拟性还可能导致一些缺乏自律与道德修养的大学生精神颓废、不学无术甚至误人歧途等等。符合时代特征的网络信息的确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方便和快捷,但正是由于其本身存在的特点使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陷入了困境。逆潮流而上严禁大学生运用现代信息的手段是不可行的,所以,如何因势利导,如何运用网络优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是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

四、由于我国1999年实行扩招以来,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多,学生就业压力普遍增大。伴随着这一主要压力,大学生同时承受的压力还主要有学习压力、生活压力、社会竞争压力、父母期望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价值多元化带来的压力等等。而这些压力在高校一些贫困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由此导致大学生(特别是部分贫困生)常常背负着沉重的负担来学习,这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年增多。2l世纪的大学生大多未吃过多少苦,是在政府的关怀下,在父母的精心培养下,沐浴着改革的春风茁壮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总有着许多美好的愿望。然而大学里的生活现实很可能一下子就否定了苦苦追求大学梦的新生们的美好理想。因为适应现实就已够沉重的了,再求理想就更不堪忍受了。大学生不得不发展独立性,但依赖性却很难以改变。孤独感对于成熟延缓的大学生来说又是一种典型的情况,交往的迫切需要与交往能力之间又构成一对矛盾。这些潜在的压力一旦在学生们的矛盾心理中交织,就很容易给学生带来许多的心理问题。

为了应对当今新形势下新事物、新现象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对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应该针对这些实际情况结合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障碍因素,帮助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目标进行科学的安排和规划,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一定高度上给学生以指导,也使高校成为真正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的合格人才的摇篮。针对大学新生的一般特点和在新形势下所呈现的一些显著特点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一)常规教育

1.抓好校史校风及校规校纪教育。通过开学典礼、学校板报及专题讲座等,介绍学校历史、现状、未来发展及对学生的期望,介绍学校光荣传统和良好校风、学风等,让学生全面了解校情,明确学校的要求和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2.组织学生参观校区的主要设施,如图书馆、体育运动场所、教室以及周边生活和学习的环境。

3.介绍学校社团和第二课堂的情况,鼓励和动员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二)生活指导

近几年入学的大学生,年龄逐渐偏小,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许多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进大学之前,在生活上对父母有着较强的依赖,独立自主能力较差,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有的甚至不会洗衣服、叠被子等,因此需要教会他们如何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养成注意个人卫生的习惯,最终在生活方式上实现“单纯依赖”向“成熟独立”的转变。另外,有的学生也表现出较强的封闭心理,人际交往能力不强,应引导新生正确处理与同宿舍、同班级同学以及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掌握交往的艺术。还可以可采取个别谈话、心理健康测评、心理健康讲座、做人与成才报告会、文体活动、劳动技能竞赛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引导他们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学会独立处理自己的日常事务,逐步走出依赖、封闭、自卑、羞怯的心理。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合作,以适应未来多变且竞争激烈的社会。

(三)法制、道德与校纪教育

l、进行遵纪守法教育。

2、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与防范意识,包括交通规则教育、钱财和个人贵重物品保管意识、个人安全受到威胁时的解决办法等。

3、抓校纪校规教育。校纪校规教育主要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开展,学习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高等学校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奖学金评定办法及学籍管理规定等有关文件,通过学习、讨论、考试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知道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须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明确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强化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4.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教育新生树立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四)专业思想教育

(1)新生入学时就要适时地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向学生介绍本院系、本专业的发展沿革、现有规模状况、未来发展前景展望,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2)邀请院系分管教学的领导给学生介绍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选课方式、专业学分的构成以及选修、辅修课和辅修专业等情况。同时让学生了解专业学习设施,如机房、实验室及其使用方法等。(3)可采取开设专题讲座、座谈会或邀请高年级学生与新生进行经验交流,介绍专业课学习的方法,同时教育新生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观,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热情,提高学习积极性。

(五)学习方法引导与教育

进入大学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因此,要教育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帮助大学生了解大学学习的特点,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入学之初我们对新生详细介绍了大学学习的特点和方法,使学生尽早做好思想准备,并在实际学习中不断探索,积极观察、思考。另外,不适时机地选择学习成绩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为新生作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交流会、读书报告会等,使其在有自身体会的前提下进行有选择的借鉴,这样,通过一步步的引导,使学生逐步适应大学学习的方法和特点,顺利度过学习适应期。

学生教育第4篇

在生态学中,花盆效应又被称之为局部生境效应。从这一名词的字面就可以看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发展中的花盆效应指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往往是由校园组织文化所造成的。首先,校园中存在的个人主义会导致花盆效应的出现。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其他教师并没有联系,在这种发展环境中,教师只能在狭小的时空中将自身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课堂事务以及教学事务当中。这种组织文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教师之间欠缺沟通,不会对自身所面临的教学困境进行交流,也不会对他人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实践问题作出反思与探讨,因此教师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对于这一问题,学校要重视强化教师之间的关系,重视在教师之间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与交流。如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定期开展座谈会、报告会等,要求教师将自身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困境、难题表达出来,并在教师的共同研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其次,“物种”单一性也会导致花盆效应的出现。无论是在教师队伍建设、管理还是培训工作中,一些学校都忽略了不同教师所具有的个性差异和需求差异,对生命多样性的忽视导致了“物种”单一性的出现,而这种“物种”单一性的现象又会不可避免地让教师队伍建设出现花盆现象。如在教师培训工作中,统一的培训内容、标准化的培训评价体系只能够培养出标准化的教师,在这种教师发展文化氛围中,教师容易失去个性走向大众化。针对这一问题,学校要重视对教师多元化个性以及需求做出调查,同时有必要对陈旧的教师培训模式做出改革,丰富培训内容,从而适应不同教师的不同成长需求和心理特点。另外,教师的培训工作不能被封闭在教育系统中,而应当重视与教学实践和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避免坐而论道情况的出现,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并切实提升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二、教学时空环境的超耐度失衡

在自然生态中,生物的生存需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如果综合环境中的某一因子具有过多的量或者出现不足,则会导致物种的生存环境出现恶化甚至导致生物的灭绝。从教育生态学角度来看,教师作为社会个体在生存和发展方面所具有的生态耐受度与承受力也是十分有限的,如果教师所承受的压力超过限值或者没有达到限值,则会导致教师工作倦怠以及难以形成有效激励的问题出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师耐受度与承受力的主要因素体现为教学时间和班级规模。虽然我国的教育行政部门对班级人数做出了明确限制,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班级规模较大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而这种情况的存在则会增加教师的工作负荷。较大的班级规模会增加师生心理压力,在产生烦躁情绪的基础上也容易导致班级冲突,这不仅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会导致教师产生教学低效感。另外,教学时间也是教学时空环境中重要的构成要素,这种要素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顺序安排以及开展进程,同时也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心理。不同的学生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学习动机都具有差异,而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不得不将大量的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同时,教师还需要负责组织班级课外活动以及学生辅导。虽然教师的工作时间较长,但是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事务性的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创造力的提升,从而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制约。

三、总结

学生教育第5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生命教育 教学设计

1前言

学生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前提在于有安全保障,而安全教育的首要问题是确保生命安全。教会学生掌握各种生命安全技能,强化学生爱惜生命、保护生命的意识,是学校做好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在体育教学中有效结合生命教育内容,旨在提高学生对生命保护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2生命教育概念界定

对于生命教育的界定,有多种不同的提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广义的界定,即一切与青少年生命有关的教育都称之为生命教育;狭义的界定,即针对青少年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问题而开展的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本文从狭义的生命教育出发,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任何人保障生命安全必须具备一系列能力,对于这样能力可以理解为:在危及生命安全的状态下,个人保持有效的应对行为以及对危及生命安全等重大事件后心理调节,使得生命安全得以保障,心理影响降到最低。借鉴体育教学目标要求,将这种能力分为知识水平、机体功能、生理水平、运动能力、心理水平、应变能力六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将这几方面能力有重点的和生命教育相联系,有助于学生面对突况临危不乱、勇敢面对、积极调节内心阴影将危害降低到最低。

3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生命教育教学设计

3.1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的设计原则

生命教育作为针对学生进行的一项活动,不仅应具有体育健身的作用,还应具有教育作用,教育作用的体现必须与活动内容、方法、规则等有机结合,成为一体,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可通过情境设置、增加逆境和竞争性因素增加体育教学过程中生命教育的趣味性。使学生更加真实地在特定情况下体验将各种突况,有针对性的、有意识、有目的教育活动。

3.2生命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设计

3.2.1针对当前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的状况,对恐惧、焦虑、紧张、郁郁等不良情绪的应对。选择球类活动的拍、甩、抛、踢及武术类和游戏等活动,通过教学视频、情境模拟、对不良情绪的宣泄、调节。通过团队鼓舞、正确引导及感染积极的心理状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成功、失败的体验练习提高受挫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3.2.2各种自然灾害的基本常识(地震、火灾、水灾等)各种意外事故(车祸、溺水、触电、动物咬伤等)各种人为暴力伤害及相关报警程序(110、120等)和应急方法。可通过教学影像进行教育、设计某个场景进行错误纠正。了解人体基本解剖知识,学习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等紧急救护方法,及对一些紧急情况的救护。

3.2.3各种环境下跑与跳的能力:快速跑、躲闪跑、后退跑、障碍跑,无保护状态下跳跃或跨越。创造场景,模拟制造困境开展针对性练习;淡化专项体育技术,将各种体育项目进行跑、跳、投等组合练习,综合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素质通过体育活动有效提高或改变机体的生理机能水平。

体育教学与生命教育所需的能力在内容上有共性。体育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规范动作、专项技能,这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基于统一的项目规则要求的前提下,而生命教育则不需要这些规范的技术动作,凡是能够对生命安全能够起到积极作用的一切技术动作或组合均为合理,这就要求体育教学设计过程中多考虑各种实际情况,在跑跳投等综合训练过程中淡化规则,进行各种技能的穿插组合,并结合一定的情境将这些组合合理运用。

3.3体育教学过程中生命教育的教学设计要求

3.3.1.课前准备充足:教师本身对即将进行的生命教育活动认识、感受与体验等同于教师课前备课,如进行的活动是教师本身尚未参加过的,可采取团队教学,集大智慧,避免出现失控适得其反。

3.3.2.教育主题氛围营造:在生命教育教学设计中,情境设计或主题氛围是否能够营造真实情况决定了课堂的效果,因此一种自由、开放、民主、人性化气氛的营造是必要的。但是,避免宽松的课堂让部分学生失去生命教育严肃性的认识。依据活动需要,生命教育进行的场所可以不限于教室内或运动场。

3.3.3.充分了解学情:面对不同学生,不同主题设计活动,教师必须充分准备,以最大程度满足学生需求,因材施教,因景施教,教学效果得以保证。课堂活动后必须要有充分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最重要的分享与讨论,深入到学生的灵魂深处,进行心灵的交流。

4建议

4.1体育课堂中生命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倾情付出,采用不同风格的活动方式、丰富的组织形式、淡化体育竞技规则约束,这就需要教师多接触不同形式的活动,寻找适合表达的方式。同时,大胆尝试探索新的形式也有利于教师不断提升自己驾驭活动的能力。

学生教育第6篇

1.1宏观因素教育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改革步伐缓慢、经济发展区域失衡、文化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我国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的发展。

1.1.1医学教育定位及培养目标偏离,人文医学教育制度不健全目前对医学生的培养往往只重视医疗技术方面,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对医学教育的定位不明确,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文医学教育混为一谈,认为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也就是开设一些基础性课程,如文史哲、艺术欣赏等,完全背离我国医学教育的实质。

1.1.2我国教育重理轻文,人文医学教育未得到重视长期以来,重理轻文成为医学教育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这样虽然培养了医学生的理解、概括、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但忽视了开发医学生的意志、兴趣、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现阶段的医务工作者,既要有过硬的医学技术,又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

1.2微观因素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的发展,有赖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时也离不开本身的教育观念、体制、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学生自身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1.2.1教育观念体制落后调查研究显示,53.03%的学校其人文医学教育的阻力主要是教育部门重视不够、教育观念落后、教育体制改革缓慢;51.62%的认为人文医学教育的最大阻力来自学校决策者;进一步分析发现,53.48%的认为来自学校决策层的阻力,是他们在观念上认为人文医学教育不重要,46.5%的认为他们认为很重要,但认为教育体制改革太麻烦了,不易做到。这些数据说明,教育观念、体制是影响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1.2.2经费投入不足经费的不足使人文医学教师外出进修的机会少,影响着与其他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水平的提高与人文医学的发展。

1.2.3师资力量缺乏由于人文医学属于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对教师也有特殊要求,一些院校虽然主观上希望多开设一些课程,但因师资缺乏不得不放弃,师资力量不足是影响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1.2.4医学生自身重视不够现在青年学生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对社会现象,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识误区,新闻媒体的话说得更为严重,如“传统文盲”、“价值认同偏颓”、“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失衡”等,导致他们对人文课程缺乏必要的重视。

2必要性分析

2.1强化人文医学教育是医学发展、医学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当前党和国家提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无疑将极大地促进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医学的开展、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医学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学发展、医学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2.2强化人文医学教育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迫切要求高等医学院校除了要对医学生进行生物医学教育,使其掌握精湛的医疗技术外,还要对医学生进行人文医学教育,提高其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

2.3强化人文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能力的要求如果医学生仅仅凭借自然科学的理论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往往只重视患者的生物属性,忽略患者的社会学属性,导致医患矛盾的发生。由此我们认识到创新人文医学教育模式,强化人文医学教育,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注重医学生德性和智慧的培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在当今医学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强化人文医学教育的路径

3.1转变人文医学教育理念,明确人文医学教育目标医学院校开展人文医学教育,政策导向和观念转变是很重要的,因此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高人文医学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使教育教学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医学生的成长。明确具体的人文医学教育目标,是开展人文医学教育的指引,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照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所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所强调的医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标准(医学职业态度、行为和伦理;交流技能;具有人群和大卫生观及相应能力;具备信息管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结合我国医学教育的实际,确立我国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的具体目标,为顺利开展人文医学教育提供保证。

3.2改革和完善人文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医学课程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三大部分组成,人文医学教育要持续贯穿其教学全过程,形成较为完整的人文医学教育的核心课程体系,主要有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法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以及医学社会学等。要求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学中传授人文医学知识,专业课教师应当具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开展实践教学,扩展人文医学教育的途径。

3.3改革和完善人文医学教育形式在人文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尽其所能采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外阅读、写作训练甚至是角色扮演等,改变人文医学课程大班授课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采取以案例为基础,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形式,以及交互式、小组讨论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情景分析的能力。将社会实践纳入理论课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对医学生的期望,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认识社会的能力,激发学生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的使命感。

3.4改革和完善人文医学教育考核机制在考核中贯彻全程化原则,自始至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细致的考核。首先,在考核的时间上实现全程化:即从入校学习的那天起,将考勤、当堂发言、论文撰写、教学活动和期终考试等教学环节都纳入考核范围;其次,在考核的空间上实现全程化:不仅局限于课堂上的考核,也包括社会实践场所的考核和平时表现的考核。

学生教育第7篇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审美,品质教育。

遵照邓小平同志对教育战线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要求,我们要从学校教育塑造人的任务和适应未来的需要去考虑学校体育的任务,即体育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以及增强他们的体质外,还要把道德品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教育、美育教育贯穿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体育同学校的其他教育一样,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

一、体育中渗透着道德品质教育

体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通过体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培养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等道德品质。在体育活动中,常常要求克服困难,勇敢奋斗,有利于培养勇敢、坚毅、果断、机智等意志。这些道德品质和意志,在体育的实际活动中,比在教室里的学习中更容易表现出来,教师针对学生的种种表现及时向学生进行教育,其效果比其他课程更实际。因此,许多国家在制定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中,都提到注意发挥体育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体育不仅有助于孩子们的健康,而且在更广泛更全面的教育过程中占有一定位置”。尽管各个国家的社会情况不尽相同,带有不同阶级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但都一致确认体育的教育因素,重视通过体育培养年轻一代的道德品质。

通过体育能卓有成效地育人,这是已被实践多次证实了的。体育具有通过各种活动培养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和优良道德作风的功能,这种特殊功能,是其他学科和活动所不可比拟的。人在从事体育活动,尤其参加运动竞赛时,情绪往往兴奋高涨,其潜在的品质和思想作风最易真实地表现出来,而规则、裁判、道德、精神文明规范等都是有效的教育措施。而且这种教育过程是在极为自然,生动活泼的活动中进行的,所以一般都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场上不仅可以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顽强的意志品质,而且可以培养遵守纪律,服从裁判、礼貌待人、顾全大局等好作风,这些,对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塑造“四有”人才的重要方面。

二、体育中包含着终身体育思想教育

由于体育已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人们度过余暇时间的重要内容。因此,人们对于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赋予新的意义,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不仅在体育课上学习和运用,而且强调进行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这样就要求学生更好的掌握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参加体育运动的能力和正确的态度。体育的终身受益的任务,还要强调对学生掌握实用能力的教育,要重视多种能力的培养。比如:指挥队列的能力、组织小型体育活动的能力、体育竞赛的基本裁判能力、处置简单的运动损伤的能力以及指导他人参加体育实践的能力等等。

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体育教育,将会延续到社会。学生步人社会后将从事各种职业。健康的体魄将为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于社会打下物质基三、体育中渗透着美育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点和美好姿态的教育过程。由于体育运动本身的特点,可以在体育教学和其他体育活动中进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美育。各国正是从这一观点出发,从不同角度将美育列入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之中。芬兰明确提出“体育可以为美育提供可能性”。新西兰提出学校体育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能轻快,优美地进行运动”。英国关于学校体育的目标中列有“美的理解”的内容。原苏联提出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外表整洁,举止端庄”。并且强调身体发展在美学方面的重要性,“从古代人体美的形象开始,就列入了人类美学概念中,不懂得协调发展的肌体和健康,就不能理解人的内在美”。不少国家愈来愈重视利用体育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美育在人的正常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美育是辅助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方法。学校要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美育教育当是不可缺的部分。美育与体育相互联结,有一定比例的交叉重叠关系。体育中渗透着大量的美育因素。学生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可以感受和意识到三方面的美的现象。从身体角度可以意识到身体线条美、匀称美、姿势美、健康美、肤色美等、从运动角度可以感受和意识到形态美、跃动美、韵律美、和谐美、敏捷美、柔韧美、力量美等;从行为角度可以感受和意识到协作美、结构美、道德美、忍耐美、热情美、纯朴美、机智美等。更重要的是,运动者在运动中可以在身体和精神上得到满足和充实,感受到享受美。

学生教育第8篇

1、教学中渗入生命教育

物质生活日益发展的今天,人的精神世界却在经历一场浩劫。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因一点挫折而跳楼;有人为一点小利而杀人……加强生命教育,强化生命意识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一种责任。因此,在各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讲究策略,把握生命教育的正确时机,适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在关注生命存在中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面对蕴涵丰富的课文,我们要善于挖掘文章的内涵,筛选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面对蕴涵丰富的教材,我们要善于挖掘文章的内涵,筛选出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着重进行外延内涵的讲解。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正是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在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同学。”

在歌颂伟大父爱的同时,我们更深一层地看到了:正是因为爱和信念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儿子和他的同学,14条鲜活的生命在挖掘了38小时后终于获救。教学中我向学生提问:是什么让孩子能在废墟中活了下来?学生纷纷发言:是他顽强的毅力,是父亲给予他希望……从这个故事中让学生体会到,有自信、有毅力的人就能在死神面前活下来。它交给学生的不仅是爱,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命的认可。借机我们又让学生说说在汶川大地震中同样感人的事,进一步让我和学生一起感悟大爱无私的人间真情。

2、积极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

(1)用师爱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让困难生在课堂上抬起头来,这是师生情感交流成功与否的关键。对此,我们主要进行了“五优先”的尝试,即问题优先,板演优先,个别辅导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质疑优先,努力去调动了困难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让教师更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激发生命的活力,哺育每一个学生完整的生命。

(2)用情绪感染学生。老师的情绪,情感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所以教师要常常提醒自己要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感情,尽量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在学生面前。

(3)用语言鼓舞学生。在教学中,导入语非常重要,用语言的魅力去激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深入课文的情景中。在这方面,我主要学习了用幽默的语言来宽松活跃教学气氛,“要上有意思的课”,幽默的语言无疑是创造有生命活力的课堂的催化剂,让学生觉得上课也是那么“有意思”。

(4)有评价激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已被普遍采用,应该说这是一种师生共享成功乐趣的情感交流,能提升学生生命的境界,在生命化教育中,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更要在评价得以体现,它能张扬生命的个性。

3、转变学科教师新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