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护士论文

护士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03 09:50:55

护士论文

护士论文第1篇

1.1规范化的岗前培训

1.1.1培训内容

所有新护士上岗前,要参加医院人事部门组织的总体培训,内容包括:医院概况、医院文化、医德医风、医院规章制度、服务理念、人员职业道德、相关法律法规院感相关知识等。护理部组织为期1~2周的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1)理论部分:护理相关法律法规、《护士条例》、护士礼仪规范、护理安全与差错及投诉的防范、护理核心制度、沟通交流技巧、护理病历书写等,以及护理职业生涯规划、护患沟通技巧等。(2)操作部分:临床上常用的基本技术操作7项如注射术、六项无菌技术等,由专人讲解和演示,最后一天让她们一对一互为操作对象,亲身体会作为患者的感受。

1.1.2操作培训的方法和考核办法

有两种一种是“集中示范-科室培训-科室考核”,另一种采用“集中示范-集中培训-集中考核-末位淘汰轮转”的封闭式模式,在规定的时间、规定具体人员集中带教示范培训。培训结束后逐项考核,分必考项目及抽考项目,护士在全封闭的情况下集中训练,在短期内迅速掌握所培训内容,已有资料显示这种培训方式较集中培训-科室训练再集中考核效果明显,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踏入医院就培养护士养成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优良的工作作风,避免个别科室护士长忙于事务性工作,不能规范训练、懒散等不良习惯的污染,给新入院的护士造成消极的影响。

1.2临床护理理论技能的培训

1.2.1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训

1.2.1.1培训内容

岗前培训合格后进入临床培训第一阶段,此阶段的培训内容包括基础护理知识、专科基础理论、常见病的护理常规、操作规程、护理要点、护理措施、健康教育等,旨在培养护士尽快适应科室工作,掌握工作流程及患者基础护理常规,各班次工作职责等最基本内容。本阶段根据各文件精神、医院具体情况,安排不低于6个月的转科培训。

1.2.1.2培训方法

各科室根据护理部制定的培训计划及培训目标,制定科室的具体培训计划及目标。发放“实训考核记录册”,量化完成实际任务并记录。同时要加强对护士的综合素质培养,培养护士的团队协作、吃苦耐劳、慎渎精神,牢固树立以“患者满意”为目标的护理理念,练就质量第一,精堪、精诚、精心的护理作风;发扬勤业、敬业、精业、乐业的护理精神,倡导人道、人文、仁爱的护理主题,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一切为患者服务,经过科室和护理部的理论及操作考核合格,完成一阶段实训量及一阶段实训量化要求数量后,进入第二阶段轮转。

1.2.2临床能力培养阶段

本阶段重点培养在老师指导下护士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护士处理急危重症患者的能力及主持护理个案查房、对患者评估并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的能力。

1.2.2.1科室轮转

本阶段进行2~4个科室的轮转,时间为12~24个月,内、外、重症监护室、急诊为必转科室,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决定所在轮转科室时间。

1.2.2.2护士应急能力培训

培训护士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护理部统一印制《护理突发事件处理流程手册》及《各科室常见病突发应急处理流程》,下发科室作为培训内容,认真学习,熟练掌握。

1.2.2.3护理程序应用于临床阶段

通过床头交接班、护理查房、患者现场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实施护理措施等进行实地能力培训,培养低年资护士观察评估病情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有效健康宣教能力及护理措施执行能力。

1.2.2.4专科培训阶段

护士经过前两阶段的轮转培训考核合格后进入第三阶段,此阶段依据前两阶段的考核结果及护士自身的意愿,选择固定科室。本阶段主要掌握专科护理技能,专科常规专科常见病及危重病的治疗和护理,熟练运用护理程序评估病情,分析护理问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1.3先定科后轮转

护士经过规范的岗前培训后,护理部根据护士意愿和实际工作需要,确定所在科室,第一阶段在科室系统培训,第二、三阶段选择院内进修的形式,护理部统一安排完成一阶段培训结束考核合格的护士到规定轮转的科室进行专科知识的培训。已有资料显示:让护士先定科使护士有归属感,可激发年轻护士的工作热情,使其更好地表现或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降低轮转时陌生、茫然的感觉。另外定科后再到其他科室进修学习,扩大知识面,把理论知识和专科临床实践结合,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带教老师的选拔

在临床带教中,带教老师的素质对护士的培训质量起重要作用,要选拔护师以上职称,大专以上学历,工作3年以上,工作业绩优秀,业务技术过硬,有责任心,有积极稳定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热爱带教工作,愿意承担带教任务的护师担任。且引入一定的奖励机制,科室总体带教成绩作为护士长综合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新护士入科后,护士长为其安排1名临床带教老师和一名全程导师,负责对新护士进行跟班带教,按计划要求进行培训和考核。全程导师负责全科新护士的管理,协助带教老师完成带教工作,全程带教老师要求德高望重,主管护师以上职称或护士长,主要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对新护士进行指导,培养其积极的职业态度。

2讨论

由于年轻护士的比例明显增多,如何提高年轻护士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是护理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2.1各种培训

据文献[9]报道,低年资护士(工作年限在6年以下)的护理缺陷发生率为54%,其中工作2年以内是差错发生率最高的人群。文献[3]显示,培训后年轻护士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占所发生不良事件的31.8%,较前明显下降,临床医生对低年资护士抢救配合能力评价认可率为90.8%。

2.2护士职业态度

即护士本人对护理职业的的看法和情感,以及决定自己职业行为倾向的心理状态。思想决定行动。如何培养护士有良好的职业态度,科室的核心--护士长要为科室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护士工作能力受科室团体文化的影响,强有力的团体文化影响个人行为投入。职业态度是护士队伍稳定和素质提高的决定因素。

2.3“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

护理岗位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年轻护士的培训是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规范有效的培训方法有利于年轻护士专业成长的发展,促进护理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真正解决患者的问题,胜任临床工作,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深入持久的开展。

2.4改革护士传统的“三基”训练方式方法

注重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的提高,引导年轻护士应用专科知识指导临床工作,加强病情观察,操作技能和灵活的对症处理能力。

3结语

护士论文第2篇

刚参加工作,他们满怀信心,并下定决心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一番成就,希望获得工作成就感,得到带教教师及同事的认可,但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应对应激状况的能力差,往往事与愿违,容易遭受挫折,并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3]。1.5对自己的职业内涵认识不深刻新护士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的往往只是苦、脏、累,而且几乎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既枯燥又无新鲜感,有时还遭到患者及其家属的辱骂甚至殴打,觉得自己从事的工作让人看不起,从而产生悲观情绪,体会不到护士职业的深刻内涵及重要意义,对工作失去信心。

2我院对新上岗护士进行组织管理的有利条件

2.1强有力的教学支持系统

我院护理部设有专门的教学机构,由专人负责院内教学,包括培训新上岗护士,制订护理部各级各类人员的教学计划,检查各临床科室教学计划的制订与落实,管理各培训基地教学设施,管理各科室带教教师及相关工作。

2.2雄厚的师资力量

我院现有主任护师3名,副主任护师23名,主管护师138名。护理部严格按照带教教师准入制度,从护理人员信息资料库中,选择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理论基础扎实、临床经验丰富且有一定教学能力者担任科室教学工作,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科室护士长及教学人员共同承担带教教师的选拔、培训工作。

2.3规范的教学基地

根据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中“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精神,我院成立了14个院内教学基地,专门负责临床实习护士和新上岗护士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及考试。由于贴近临床,实训与教学并进,所以他们能尽快掌握各项操作技能,并熟练地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

3对新上岗护士进行组织管理的实施方法

3.1制订新上岗护士培训计划

(1)护理部根据以往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临床实际需要,制订新上岗护士年内培训计划。计划分两部分实施,即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计划规定了明确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方法及培训地点,其中岗前培训内容包括:医院简介、医院组织体系、医院文化建设、有关规章制度、法律法规、职业礼仪及行为规范、沟通技巧、岗位职责、护士工作与防护隔离。岗位培训内容包括医院培训、科室培训、个人自学3部分。(2)各临床科室根据护理部的总体要求及新护士个人的成长计划,结合专科特点,制订出本科室年内护士培训计划。计划中规定了明确的目标,具体的内容,详细的分工,完善的考核标准。

3.2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

每一阶段的培训内容完成后,由培训单位带教教师及护士长负责考核。理论考试设有达标要求,操作技能设有评分标准,成绩纳入个人信息资料库。3个月的临床试用期满后由科室负责人填写《新上岗护士临床实践考核表》,考核内容包括:主动服务意识(10分),沟通能力(10分),完成工作能力(10分),协作精神(10分),综合表现(20分),理论考试(20分),操作考核(20分)。评价标准:优秀(≥90分),良好(80~89分),合格(70~79分),不合格(<70分)。根据考核成绩,科室考评小组签署考评意见。

3.3组织管理效果的评价

我院2011—2012年新上岗护士52名,2013年新上岗护士47名,经分析《新上岗护士临床实践考核表》,合格率分别为89%(平均成绩>80分)和97%(平均成绩>87分)。我们走访这些新护士及其带教教师,他们普遍认为采取组织管理后,教与学均有明确的目标,有利于新护士的成长。

4对新上岗护士进行组织管理的成效

4.1使新上岗护士明确了奋斗目标

新护士上岗后,希望很快被同事们接纳,为此,他们充分发挥自己记忆力好、接受能力强的优势,努力接受新事物、新知识。他们中间大部分人有极强的表现欲[3],希望得到同行和带教教师的认可,所以无论是在业务方面还是其他方面都尽量做到最好。组织管理方法帮他们制订计划,明确目标,规范言行,克服新上岗时无所适从的尴尬心态;同时,教师的严格带教、定期考核贯穿于其计划实施的全过程,从而加快了其成长的速度。

4.2提高了新护士的综合素质

通过岗前培训,新护士理解了职业道德的深刻内涵,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对培养其诚实的品德、慎独精神和高尚情操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职业礼仪、行为规范、沟通技巧的学习,使新上岗护士注重自身修养;通过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培训,使其提高了业务素质;通过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范的学习帮助其规范言行,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4.3增强了护士的归属感

由于护理部及各科室都对护士的成长很重视,促使他们在努力工作的过程中,对组织产生了认同感、公平感、安全感、价值感、工作使命感和成就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我约束力和责任感,消除了自卑心理。

4.4为护士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护士论文第3篇

新毕业护士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中存在操作欠规范、心中只有操作而忽视患者、护理程序应用不熟练、忽视对患者的指导、应急能力欠缺、整体观念欠缺、法律意识淡薄、标准预防意识缺乏的问题。下面是学术参考网小编为朋友们搜集整理的护士毕业论文致谢信,欢迎阅读!

经过了两个多月的学习和工作,我终于完成了《###》的论文。从开始接到论文题目到系统的实现,再到论文文章的完成,每走一步对我来说都是新的尝试与挑战,这也是我在大学期间独立完成的最大的项目。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有很多感受。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护士论文第4篇

【关键词】儿科整体护理护士素质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迅速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尤其对护理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年来整体护理在临床中应用,对护士素质提出更高的标准与要求。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患者身体、心理、社会、文化需要,提供优质护理[1]。也就是说,整体护理是以患者为本,以满足患者的身心等各方面需要为目的的护理。另外由于我国目前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发病,父母非常紧张、焦虑,甚至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儿科患者的整体护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要面对患儿家长,他们的心理状态对儿童患者有着直接影响。在多年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就儿科护士素质的需求笔者浅谈几点心得。

1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1.1护理理念的转变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现代整体护理模式在临床的不断应用与推进,护理工作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既是生物人,也是社会人,在护理工作中不仅要重视疾病的变化,同时也要重视心理变化,社会因素带来的影响。另外,人们对健康需求不断提高,人文因素越来越多,这样对护理人员要求也不断提高。因而,护理人员的护理理念就得随之发生变化,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护理理念,尤其在儿科护理中更具有重要意义。儿科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和考虑小儿心理需求,又要顾及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在多年临床实践工作中感受,首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修养,热爱护理事业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还要富有儿科护理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和患病小儿不同的心理反应,以及患儿家长的紧张、焦虑的心理等因素,因而,儿科护理工作较成人护理更复杂,医疗纠纷也相对较多,因此,需要儿科护士更要注重人文知识的学习与提高,在关注疾病的同时,关注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家庭、社会对患儿及其家属的影响。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奉献社会”的服务理念,不仅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恢复健康,也有助于减少或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化解相关矛盾。

1.2增强服务意识在儿科护理除转变思想外,更需要护理人员在护理服务中以患者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采取注重个性和突出人本服务。积极营造人性化服务环境,从人文角度来看,儿科病房则根据生理与心理特点在设置应以绿色植物和鲜花,使用防滑地板,墙壁上挂置儿童喜爱的自然景色和可爱的卡通人物,画面色彩温和宁静,使人心情愉悦、欢快。床上的被褥以温馨的天蓝色为主,消除儿童恐惧心理,此外,还要设置患儿随时便捷与护士的联系设备。其次,护士还要扮演着如母亲、姐姐、老师、朋友等角色。善用文明礼貌用语,态度上要热情、和蔼,多主动接触患儿,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赖。如对婴幼儿多抚摸、搂抱,善于通过讲故事、玩游戏、询问一些学习、生活方面的需求,调节护患关系及患儿的精神和心理状态,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再次,增加丰富人性化服务项目,提高技术操作水平,特殊日子送慰问,如在儿童节或患儿生日送上温馨的祝福或是自作的小礼物,建立一种长久的友爱。

2不断提高业务综合素质

2.1专业素质提高良好业务素质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必要条件,护士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同时更应具备能否准确判断患儿的体征及潜在的迹象,及时解决患儿的健康问题的临床实践经验。可通过各种渠道来学习补充理论知识:如护士参加社会举办专业继续教育学习,增加新理论、新知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通过护理查房、业务研讨等动态学习,拓展思维,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与临床实际经验;另外可通过进修学习,课题的研究及学术交流,掌握新动态、新观念、新发展、新成就。专业素质的提高是离不开实际工作的,实践是获得各种知识的来源,也是验证理论知识唯一的标准。每天护理工作中,首先护士长、责任护士到病房查看了解患儿病情、睡眠、饮食及用药等反应,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便医生查房时,责任护士及时反馈患儿病情,做好对病因诊断、治疗护理分析意见,及时调整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培养护士对患儿分析评判思维的能力。同时责任护士经常与医生沟通共同讨论患儿的治疗护理方案。另外,加强对患儿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包括各种疾病的病因、治疗与护理、饮食卫生、预防保健、药物的使用知识、家庭自我保健、复诊时间等,从而使患儿及其家属认识到儿童特有的生理现象,理解各项检查、治疗护理的重要性,指导其正确地面对疾病,掌握日常生活护理要点,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素质。

2.2心理素质提高护理工作除业务素质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对患儿及患儿家长焦虑、不安心、恐惧心理不仅要具有耐心,承受心态,更主要的是要具有真挚的同情心,有效沟通技巧和方法,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及对医护工作中存在的疑虑。多年来工作养成在病房巡视过程中,密切注意观察每一患儿及家属的变化,仔细分析他们心理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每遇患儿家属焦虑恐惧之时,都会诚恳和蔼与家属说:我们将会尽最大努力,尽情患儿的痛苦,帮助患儿早日康复。在护理工作中充分展示护士聪明和智慧、敏锐的洞察力、丰富语言的表达力、情感的感染力等良好的护士形象。这样患儿及患儿家属就非常愿意与护士沟通交流,心情显得格外轻松,信任和满意浮在面容,护患处在和谐欢笑之中。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促进了儿科护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3提高人文修养、善于沟通

沟通是整体护理实施过程中一重要环节。因而,护士语言沟通技巧在实际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儿科护士的护理工作不仅要挽救患儿的生命,同时还必须考虑到疾病的过程对儿童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发展的影响。在沟通交流中首先要尊重患儿与患儿家属,面带微笑,口有尊称,言语亲切和蔼流畅文雅得体,口齿清晰,运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与患儿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同时更应注意“非语言”行为的沟通,如护士的礼仪与服饰,走路的仪表等方面的信息,面部表情、姿态、手势、动作、抚摸等,都将对患者产生不同的影响,提高护患非语言交流效应。是与小儿进行无声的交流一种重要的沟通手段。护士清洁整齐的着装、和蔼可亲的笑容,亲切诚恳的态度,都可使小儿产生安全、信任感。同时,护士在健康教育活动中正确应用倾听、触摸、空间效应,引导交流的技巧,以提高工作效果,共同建立一种指导-合作-信任的护患家长关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就应注重这方面的培养与提高,做到既有情感又有礼数的艺术和护理娴熟技能。

护士论文第5篇

本文作者:陈萍罗羽刘秀娜周娟何孝崇工作单位:第三军医大学护理管理学教研室

社区护士对灾害的关注与了解情况调查显示,社区护士对灾害非常关注18.1%(21):较关注50.9%(59);一般关注28.4%(33);不太关注2.6%(3)。获得灾害信息的途径主要有:55.8%来自于网络、83.3%来自于电视、23.3%来自于报刊书籍、9.2%来自于讲座、55.8%来自于学校教育。对灾害非常了解16.4%(19);一般了解74.1%(86);了解很少9。5%(11)。社区护士主要对地震、水灾、旱灾和SARS等灾害信息了解较多,说明其可能通过媒体宣传或自身经历对灾害具有较深的印象。但对灾害的具体分类和范畴的认知比较片面。了解的信息主要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途径获取,通过讲座和学校教育途径的较少。说明学校在灾害方面的教育比较薄弱,同时也提示有关部门对灾害知识的宣传力度还不够。社区护十对灾害救护知识的了解情况调查表明,大多数社区护士对灾害护理的基本知识、灾害护理技术以及灾害预防性护理比较了解,并对灾害救治工作有心理准备,灾害应对态度积极。但对灾害现场救治原则、灾害救治中护十的主要任务、灾害护理管理、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伤员的检伤分类、灾害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认知率都较低。

加强灾害护理教育及宣传灾害护理是灵活、系统地运用有关灾害护理独特的知识与技能,与其他专业人员共同合作,为减轻灾害对人类生命、健康所构成的危害而开展的活动。对灾害突发事什的医疗救护处理是否及时得当,对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作用。调查发现,社区护士对灾害的认知较为片面,多数认为灾害就是自然因素导致的自然灾害,而未提及人为因素所导致的灾害,其原因可能为自然灾害涉及范围广,危害性大,知晓率高。然而,当今社会人为灾害如交通事故,矿难事故:、恐怖袭击等也时有发生。目前,较为公认的灾害的定义是指突然发生的,超过群体的应对能力而需要外界救援的,死亡人数超过10人或受伤人数超过100人的所有不幸事件。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灾害的范畴已有较人的拓展,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天文、气象、地质、地貌、生物、环境灾害等:人为灾害主要包括火灾、爆炸、交通事故、工伤事故、卫生、战争等。作为社区护士除了对自然灾害的了解外,不能忽略对人为灾害的认识和准备。灾害护理与平时的护理实践不同,社区护士只有充分认识了解了各种灾害的特点,才能做到高质量、高效率地抢救伤员。加强灾害救护知识的培训凋杳显示,多数社区护士对灾害护理基本知识、灾害急救护理技术、火害预防性护理比较了解。但对灾害现场救治原则、灾害救援中护士的主要任务、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伤员的检伤分类、灾害护理管理、灾害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认知率都较低,提示社区护士的灾害应对能力整体水平还不高。究其原因,与护理教育培训体系不够完善有较大的关系。灾害护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还尚未纳人到我国护理教育体系中,灾害救护知识仅在《急救护理学》和《社区护理学》中有少量的涉及,且重点不突出。另外,目前开展的灾害护理继续教育,内容多集中于急救技能的培训,忽视了灾害知识积累的重要性,这些都将阻碍护士对灾害救护知识的获取和应用。因此,社区护理主管部门和护理学会应对火害护理培训进行整体规划,整合各方面资源,保证灾害护理培训有序、内容系统化利整体化。

开展灾害救护培训的方法研究。灾害医学是刚成立不久的边缘学科,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火害护理方面的书籍,只有关于灾害院前急救的教材作为参考。同时灾害不是经常发生,而简单的教与学又达不到目的。因此,开展灾害救护培训方法的研究就非常必要。比如在培训方法和培训手段上应多样化。可选择理论讲授、视频及模拟演练的方法帮助社区护士获取灾害救护知识,也可通过计算机辅助训练软件进行培训。日前,我国针对社区护士开展的灾害护理继续教育课程还未系统化,如何开展虚拟灾害救援模拟训练是未来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式。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社区护十掌握灾害救护知识的程度与工作年限无关,这说明火害救治的知识人多不是从平时日常工作中积累,而是主要通过培训学习来获得。因此,社区护理管理部门可探讨将灾害护理培训与社区护士常规技术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可根据不同地区灾害发生的情况和趋势来设置灾害护理培训课程,根据各地教学资源优势来选择培训方式。比如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可依托医学院校来开展灾害护理培训,并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社区护十参加灾害救护演练,以此来提高社区护士的灾害应对能力。

护士论文第6篇

论文摘要:阐述现行分级护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原因,从护理学科的课程设置、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现状、医院护士发展现状、护理专业的自主性、护理伦理角度等分析由护士下达分级护理护嘱的可行性。

分级护理是按照国家卫生部统一制定的分级护理标准和要求,对不同病情的病人实施相应的护理和照顾的制度,通常是在病人入院后由医生下达、护士依据医嘱实施[1],目前已成为护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分级护理在规范临床医疗护理工作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执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从而引发了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思考。

1分级护理执行现状

1.1存在问题

1.1.1分级护理医嘱的准确性肖小文[2]调查发现:一级、二级护理所占比例高,达43.2%、50.4%,比相关资料[3]高;一级护理符合率仅27.8%,二级护理符合率仅36.2%,护理级别实际评定符合率低;从入院到出院一直是一级护理者占38.5%,一直是二级护理者占40.0%,护理级别大多未能客观反映病情变化;医生下达的护理级别整体向一级护理偏移,而且多数护士认为医生确定的护理级别与病情不符,毕慧敏等[4]调查结果是52.55%,具有大专学历或中级职称的护士持这一观点的比例更高。毕慧敏等[5]将医嘱护理分级和标准护理分级作比较,发现两者有统计学意义。王淑琴等[6,7]将医嘱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护理分级作比较,也得出同样结论。

1.1.2护士落实分级护理的随意性较大由于没有明确的执行标准和护理级别的不确定性,使医嘱逐渐失去严肃性和应有的权威性[4,8];护士淡化分级护理并形成思维定势,对不按相应护理级别护理司空见惯,对确需按规定执行的护理也敷衍了事,结果是分级护理对部分病人只是一种形式[2,8]。

1.1.3临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魏畅[9]调查发现,分级护理执行人员中有9.01%~58.57%是由分级护理服务体系规定的最低资质标准人员提供的;2.21%~87.96%是由低于规定的最低资质标准人员执行的;1.83%~41.68%是由超过最低资质标准人员执行的,这说明临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1.2原因分析

1.2.1医学教育要求与分级护理制度不相符医疗与护理相辅相成,但在医学教育中很少涉及分级护理的相关内容,绝大多数医学生不甚了解分级护理的相关知识[10]。王淑琴等[6]调查发现:住院医师在校期间仅有31.75%的人接受过分级护理的相关知识,其余68.25%的人在后期工作实践中逐渐了解;对分级护理依据即病情依据完全了解者为20.63%,部分了解者为79.37%;对各护理等级的具体要求了解者为12.70%,部分了解者为86.51%。由于临床医生对分级护理的知识了解有限,医生往往根据主观经验或以惯性思维提出护理级别,造成分级护理制度执行中的不规范[6,10]。

1.2.2医生认识上的偏差如有些医生对护理级别从思想上未引起重视,下达的医嘱存在随意性[2];有些医生对新入院病人倾向于开出一级护理医嘱,以提醒护士注意[5];有些医生从经济考虑,认为把护理级别开高1个或2个等级可增加科室的收入[2];有些医生为自我保护,在病人病情变化时不及时更改护理级别[9]。这些原因也导致分级护理制度执行的不规范。

1.2.3护理人员严重短缺国家卫生部曾调查了全国210所医院,结果显示,护士缺编的医院占被调查医院的93.3%[11]。有些护士认为人员缺编是分级护理不能落实的重要原因,而这种观点在学历、职称高者比例更高[4]。现有护士很难满足分级护理的需要。

2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

2.1由护理学科的课程设置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部级重点教材《护理学基础》及全国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材《护理理论》都对分级护理的标准和要求作了详细的阐述,护士对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的适用范围、护理内容极为熟悉,而且能熟练掌握操作规程[12],理论上说,护士是有能力下达分级护理的。

2.2由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我国恢复高等护理教育20余年来,已形成中专、大专、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护理教育体系[13,14]。高等护理教育的年招生量已经超过护理专业年招生总量的30%。据教育部统计,至2005年,我国已有4所学校开设了护理学博士教育,30余所学校开设了护理学硕士教育、133所学校

开设了本科护理教育,近250所学校开设了护理高职教育,400余所学校开设了护理中职教育。除学校教育以外,成人自学考试专科和本科段均开设了护理专业,加上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护理教育体系[14]。

完善的教育体系使护士掌握了大量护理专业知识,在理论上,护士具有分析病人病情、了解病人疾病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护士可以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做出决策,对病人进行分级护理,组织安排护理措施的有效实施[15]。

2.3由我国医院护士的发展现状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我国已经培养了大批护理人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护理队伍不断壮大[12]。至2004年底,全国护士数量为130.78万名,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达25.6%[13]。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2010年)”的要求:到2010年,护士中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不低于30%,三级医院工作的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应不低于50%,二级医院工作的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应不低于30%[13]。

高学历护士的加入是医院一笔宝贵的财富。但是在现实的工作中却存在着高低学历护士、不同等级护士同等使用的问题[16],这不仅大大挫伤高学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而且极易造成由于不能体现自身价值而流失的现象;而由护士下达分级护理就是体现自身价值、展示护理工作独立性的一个尝试。

2.4由护理专业的自主性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专业自主性是指个人有权利自由的独立作业且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说明,负完全责任[17]。目前,尽管护理专业在不断发展,但护理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未被社会乃至被医院的管理者所认可,护理工作仍被看作是从属于医疗工作之下,甚至有人认为在医院是“以医养护”。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医生是医院的主体,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决策权,护士没有权利参与真正的决策和决定[18],护士的工作自主性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定的束缚[19],工作满意度也受到影响。有研究[20]认为,对工作环境缺乏支配能力、参与机构决策机会过少是影响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之一。

弗莱德森在他著名的《医疗职业:应用知识的社会学研究》(Freidson,1970)一书中认为:将职业与其他行业区分开来的唯一标准在于“自主性的事实”,即一种对工作具有合法性控制的状态,一个职业只有获得了对于决定从事其职业工作的正确内容和有效方法的排他性权力的时候,才具有稳固的地位[21]。但是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却普遍存在着由医生确定病人护理级别,护士被动执行的现象,如此下去护理专业自主性将如何体现?护士的专业知识将如何综合应用?

2.5从护理伦理角度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护理伦理是以医德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范为指导而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它控制和调整着护理人员的思想感情和形态。护理伦理学的基本概念:支持维护、行动负责、互助合作、关怀照顾。

分级护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常常使护理人员陷入了“伦理困境”,出现专业伦理与专业角色要求的冲突[22]:一方面在护理专业的伦理规范中,护士应该支持维护病人的利益和权利,给予其相应的护理;另一方面,在专业角色上,护士应配合医嘱的执行。护理伦理学指出,护士对自己所做的行动负有责任,即行动负责,指在护理领域内有关护理决策由护士做出,可见护理业务范围内如分级护理的问题应由护士自己决策并采取措施[19]。2.6由学者观点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胡斌春等[8]通过了解香港地区部分医院的分级护理情况发现:香港地区的护理级别由护士确定,这样既有利于保证护理质量,又避免引起护患纠纷,值得借鉴。肖小文等[2,4,5,19]认为,分级护理是护士为病人提供不同程度护理服务的依据,应由护理人员在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做出;这样既可避免跨专业指挥带来的问题,又可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各级护士主观能动性,体现责权利和专业价值[23]。

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医疗与护理是既有合作又有分工的两个专业。护理当然要根据医嘱进行,但不等于说护理工作没有相对独立性;护士与医生是平等的分工合作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因而在如何护理病人问题上,应该由护士做出决策,进行组织安排,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护士工作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树立职业责任感和自豪感[19]。护理人员若能取得下达分级护理的权力,其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必能提高,我国护理事业必将翻开进一步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郑雪梅,郑水利,车文芳,等.医院护理活动时间分配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17.

[2]肖小文.

基层医院护理级别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6,6(4):19-20.

[3]杨英华.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1-63.

[4]毕慧敏,吴箭,史雅轩,等.护理人员对分级护理的认知调查[J].护理研究,2005,19(6A):966-968.

[5]毕慧敏,蒋兰芬,来桂英.住院病人护理分级的差异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8A):1394-1395.

[6]王淑琴,刘雁梅,汤红梅,等.临床分级护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5,5(7):15-17.

[7]王淑琴,刘雁梅,汤红梅,等.军队医院病人分级护理差异性分析[J].护理研究,2005,19(6A):1014-1015.

[8]胡斌春,黄丽华.分级护理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57-58.

[9]魏畅.军队三级甲等医院分级护理服务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军区进修学院,2005:32-33.

[10]霍丽杰.分级护理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杂志,2003,20(1):77-78.

[11]胡玲,欧阳山蓓.我国护理人员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4,4(5):31-33.

[12]杨俊兰,于洪.浅议护士处方权[J].包头医学,2006,30(3):38.

[13]杨英华.护理教育现状与反思[J].上海护理,2006,6(4):1-2.

[14]沈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护理教育健康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6,6(2):8-9.

[15]郑洁,郜玉珍.浅淡现代医护关系中的护士角色[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6,15(2):143-144.

[16]郑丽芬,陶慧娟,诸永莲.不同学历护士的组织管理及专业自主性的研究[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5(10):1193-1194.

[17]苏丽智.最新护理学导论[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1-49.

[18]刘玉馥.护士压力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1):4-5.

[19]王芳,乔巨峰.护理专业自主性发展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6):417-419.

[20]张立红,韩英军,朱月珍,等.部队医院护理科研开展现状的调查[J].南方护理杂志,1997,4(1):36-37.

[21]刘思达.职业自主性与国家干预——西方职业社会学研究述评[J].社会学研究,2006,1:197-221.

护士论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工作价值观护士综合医院

工作价值观是一般价值观在工作背景下的特定表达,指个体关于工作行为及在工作环境中获得的某种结果的价值判断,是一种直接影响行为的内在思想体系一一。它代表的是一个人对工作的一般态度。护士工作价值观为正确选拔与合理培训护士提供心理学基础,同时,也为正确选择激励模式,建立良好组织文化,提高组织成员工作效率提供参考。通过判断护士的工作价值观是否与组织文化相一致,从而提高其工作满意度,降低缺勤率和流动率,最终提高工作质量。为进一步了解哈尔滨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护士工作价值观的现状,比较不同等级医院的护士工作价值观的差别,本研究对哈尔滨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772名护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哈尔滨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共45所,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采用方便抽样法,按哈尔滨市各级医院总数的1/5,选取哈尔滨市9所医院的772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三级甲等医院3所,护士382名;三级乙等医院2所,护士215名;二级甲等医院4所,护士175名。要求护士符合以下入选标准:注册护士;愿意参加本课题;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5年以上。

1.2调查工具

采用工作价值观调查表进行调查,该调查表包括3个维度:情感型价值观(5个条目)、认知型价值观(13个条目)、工具型价值观(6个条目),共24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6点记分法,“非常不重要、不重要、不太重要、较重要、重要、非常重要”,分别计1,2,3,4,5,6分,总分为144分,得分越高说明员工对工作越满意,各条目得分平均值为总体价值观。内在一致性检验Cronbach''''sa系数为0.92,重测信度pearson相关系数为0.95,平均内容效度指数(contentvalidityindex,CVI)为0.86,条目一致性平均数为0.87%。共发放问卷814份,剔除填写不全无效问卷42份,回收有效问卷772份,有效回收率为94.84%。

1.3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均数与标准差描述护士工作价值观现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不同等级医院的护士工作价值观的差异。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见表1)

由表2可知,工作价值观各维度得分排序为:情感型价值观、工具型价值观、认知型价值观,总体价值观均值为5.17分。

2.3不同等级医院护士工作价值观(见表3)

将认知型价值观做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组与B组比较,P=0.000;B组与C组比较,P=0.009;将工具型价值观做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组与C组比较,P=0.003;B组与C组比较,P=0.000。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等级医院护士在认知型价值观、工具型价值观方面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三级乙等医院护士的价值观得分高于三级甲等、二级甲等医院护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O1)。

3讨论

3.1护士年龄、职称、学历结构状况

有研究报道,目前护士的年龄结构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梭形,本研究中,21一30岁年龄段人数最多,占49.61%;其次是31-40岁年龄段,占34.72%,说明护理队伍正从年轻型向成熟型转变。25-40岁是护理人员在临床发挥作用的最佳年龄。所以,护理人员的年龄结构呈梭形(即以25-40岁的中青年为主)最为理想。本调查显示,临床护士以21一30岁、护龄,5年的年轻护士居多,职称仍呈现扁平结构,9所医院中无主任护师,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护师(士)比例为9.31:43.56:100.00,与医生相比,护理人员中高级职称的比例较小,说明护理人才队伍还未形成合理的梯队,这与以往护士学历以中专为主有关。近年来,随着高等护理教育的快速发展,一直占主体地位的中等护理教育规模开始缩减,护理教育从单一层次的中等护理教育逐步转向中专、大专、本科及以上多层次的护理教育体系。此次调查显示,大专学历护士占主导地位,达44.43%,符合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虽然护士的学历有所提高,但高学历的护士仍然缺乏,尤其是硕士、博士学历的护士在调查中出现空白,提示护理硕士、博士教育有待发展。

3.2护士工作价值观状况

认知型价值观表达了对工作本身的一些特征及员工自身的发展、成就的重视,包括工作兴趣、责任、成就等反映护士高层次需要的内容;工具型价值观也称物质型价值观,是指得到所希望的物质或实际结果的价值观,它包括薪酬、工作安全等要。本研究结果显示,护士最为关注的是情感型价值观,其次是工具型价值观,重视程度最低的是认知型价值观。体现了护士群体的情感社会需要(例如:被尊重、工作被认可、公正的监督等方面)在现有的激励体制下满足程度不高,这将降低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及工作积极性。而且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较低层次的需要没有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时,高层次需要不会发展为主导需要,因而对高层次需要如成就、工作兴趣等的追求也受到了抑制,这将进一步阻碍护士向更高层次和方向发展。按照成就需要理论,成就需要的抑制也会降低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另外,从赫茨伯格的因素理论分析,情感型价值观及认知型价值观的内容都属于激励因素,而工具型价值观的内容属于保健因素。因此,情感型价值观及认知型价值观对护士具有激励作用,在这些价值观的满足上存在不足也会导致护士工作积极性下降。提示管理者在设计激励模式时,应对护士的情感需要和成就发展需要进行投人,改进现有的激励考核机制和薪酬分配机制,在此基础上,为护士设定工作目标并适当授权,提高其责任感和成就感,以期达到良好的激励效果。

3.3不同等级医院护士工作价值观的差异

护士论文第8篇

(1)医院护理部在全院范围内制订并实施统一规范的实习护士健康教育模式及评价方法,对健康教育进行具体指导及质量控制。在护理实习管理中,注重实习护士健康教育能力的全面培养,根据实习护士进入临床实习的时间和接受能力,逐步增加健康教育知识难度,并制订出能体现实习护士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计划,有计划地对实习护士进行健康教育培训。

(2)各科室应用统一的患者健康教育记录单,制订各类患者健康教育标准资料及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知识小册子、各种疾病和操作技术的健康教育标准计划,严格按照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健康教育程序,由带教教师带领实习护士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实习护士参照健康教育记录单,明确健康教育过程,逐步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避免发生个别健康教育项目遗漏的现象,保证在实习护士轮转科室时健康教育培训的统一性与连续性。

(3)通过岗前培训及各种类型的讲座,内容包括临床护理、心理学、社会学、人际交往、护理礼仪等知识,使实习护士了解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要求实习护士掌握必要的护理礼仪知识、适当的健康教育方式及护患交流技巧,以期树立自己的职业形象,提高患者对实习护士的信任度与依从性。在培训中给予实习护士明确的要求,如规范职业用语、行为举止等,同时根据实习护士特点,采用文字材料配以实物、图画、照片等,以加深护士的理解与记忆。

(4)选择具有多年工作经验、丰富健康教育知识和一定沟通技巧的主管护师以上的护理人员担任带教教师,结合专科特点,由带教教师向实习护士示范各类健康教育的交流沟通技巧,如接待新入院患者、护理评估、健康指导等,并指导实习护士与患者进行以上各项交流。带教教师及时指出实习护士在交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实习护士因经验不足造成的低效性宣教,使患者产生不信任感。

(5)加强健康教育质量控制,及时对实习护士实施的健康教育做出评价。每月定期对实习护士健康教育相关知识进行考评。通过定时检查和抽查,不断发现实习护士在健康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反馈给每位带教教师,使实习护士逐步提高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并引导其在护理实践中逐步开展健康教育。

(6)采用多种临床教学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实践技能培训。

①利用护理查房、护理操作、治疗间隙对实习护士进行相关健康教育知识提问,对回答错误及不完善的地方,由带教教师纠正补充,加深实习护士对健康教育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②各科还可根据专科特点制作健康教育资料,让实习护士参与到这些资料的制作当中,如更换科室健康教育栏宣传内容,制作健康教育知识展板、图片、宣传小册子及幻灯片等。

③开展健康教育实践技能演练,如模拟讲课、模拟情景对话,让实习护士通过角色扮演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及卫生知识宣教,提高实习护士的沟通表达能力。由带教教师现场指导、现场点评,对在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实习护士予以肯定和表扬。

④各科室在实习护士轮转出科前,组织开展实习护士小组讨论,就实习期间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实习护士及时总结在健康教育实施方面的心得体会,并与大家分享、交流。

2讨论

2014年2月,我院护理部在实习期末对在我院实习的80名护士进行了健康教育知识及相关技能考核,合格率97%,优秀率89%。随机抽取100名住院患者,采用自制的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8%。结果显示,患者对实习护士服务的满意率为95%,健康教育满意度达95%,健康教育效果良好。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