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班风建设论文

班风建设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03 09:50:12

班风建设论文

班风建设论文第1篇

优良的学风是一种积极的氛围和力量,使学生能积极进取、努力学习。在学风建设中,学校是学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加强教学改革,把握学风建设的研究和发展方向,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措施。各种教学水平评估机制为优良学风形成提供了外在条件,为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班风学风建设,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在每学期的工作计划中,并把它作为教师年度职称评审的内容进行检查,在任何时间,让所有的教师积极投身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班级建设中去。

二、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新生刚刚步入校园,对新环境还不了解,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新奇,此时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最佳时机。在这一点上,应该考虑到对学生进行“先入为主”的教育方法。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生活中获得目标和方向。辅导员扎实抓好入学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守则》的教育,带领学生认真学习讨论《学生守则》,加强制度管理。教育与管理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辅导员在开学后一段时间期间要及时组织召开班级班会,让学生们了解学校和学校的教学体系,明白其中的具体要求。通过帮助学生成功完成入学教育思想的转变,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学生角色的转变,调整其行为习惯。辅导员要从新生入学时就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不能从一开始,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就很难在未来纠正。因此,建立一套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制度是有必要的,一些好习惯的培养和养成良好的学风,同时促进良好的班风的形成。并且,辅导员的工作要不懈的坚持,长期持续督促、检查、指导。

三、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解决学风存在的问题,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德育育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方向性和渗透性。德育教育的方向决定了德育教育的首要地位,思想政治工作是首席指挥官和主导作用,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设计大学生涯规划。促进学生自身发展,加强专业教育的实效性。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在“质”上下工夫,而不是在“量”上。同时授课教师要注意德育的渗透性,将德育内容紧密地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热爱专业、刻苦学习、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四、建立一个能力强的班干部队伍。

集体主义是班级的凝聚力,而集体主义的形成,除了辅导员负责这项工作,一个的能力强的班级干部队列是形成集体主义的核心,也是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的关键所在。主要干部能成为班主任的有力助手,辅导员除按学校要求建立健全班团干部队伍外,还可以设立班级管理委员会,成员由各项班委组成。主要任务是对日常重大事务工作作出安排和决策。同时,辅导员需要注重班级党员发挥良好的示范效应和严格监督的功能。将班上的学生党员干部为骨干的班级管理委员会带动班级班风和学风健康的发展。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完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真正能加强班风和学风建设,关键在于系统实施,责任执行,扎实工作和掌握实际效果。在班级管理中,采取“思想疏导”和“严格管理”相结合。对于违纪学生进行深人细致的思想教育,本着教育为主、惩戒为辅的理念辅导学生。

五、结语

班风建设论文第2篇

班级是一种社会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一样,班级有其特定的成员、特定的目标。因此,班级应成为规范性组织,在班级组织体系中,影响学生服从和参与的应是精神的手段。为使班级成为规范性组织,要求班主任把班级建设成朝正确方向发展的班集体。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理一方文化育一种人。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熏陶成长起来的。冯洪恩说:“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我可以叫我的学生不随地吐痰,这是一种教育,但是我还应该创造一种环境和气氛,使学生不好意思随地吐痰。我可以叫学生勤奋学习,我还应该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置身其间,不学觉得愧对老师,愧对学业。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这种教育就是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

我认为班级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精神文化建设——“班风的形成”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

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的基本单位,优良的校风应该在班风中得到体现,学生只有置身在一个实实在在的、具有优良风气的受教育环境中,才能得到健康成长。班风是班级的“名片”,它反映了班级的“性格”和“气质”,代表着班集体的形象。班风是指班级的作风和风气,是班级大多数成员的思想认识、情感意志和精神状态的综合反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所在。良好的班风对全班学生具有极大的同化作用,像熔炉一样,对全班学生起着熏陶、感染的作用,使他们必须约束自己,以适应班集体的良好氛围。优良的班风实在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一个班级形成了良好的班风以后,就能产生一种内在的激励因素,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宿感。班风巨大的激励作用,能使全班精神振奋,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相互间高度信任,人际关系和谐,班集体由此而焕发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任何优良风气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漫长的培育过程,而且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因此,我们在培育优良班风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持之以恒,不屈不挠;另一方面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

一个良好的班风的建立,要靠班级正确舆论的维系。班风能否贯彻执行,要靠每一个同学或者要靠大多数同学去行动,个别同学有违背班风建设的行为,有人指责批评,或者在正确的舆论面前不敢贸然违反,如达到这一步,良好的班风的形成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班风不是班主任随意确定的,班风确定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过程。一个良好班风的建立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的自立精神。把班风的内容交给同学们去讨论,集思广益,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去体会班风的深刻内涵;在活动中理解和执行班风的要求,培养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人人为维护班集体荣誉而努力奋斗.

正如有人所说:“当一个人跨进非常安静的阅览室,他会产生一种连咳嗽一下都不自在的感觉,更不好意思大声喧哗。同样,当一个人步入窗明几净、地面如镜的大厅里,他会产生一种生怕踩脏了地面的感觉,无论如何都不会去吐上一口痰。反之,如果一个人走进某个很脏的场所,他也就会随地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

2 制度文化建设——主要表现为班级规章制度的建立

规章制度制定的好坏,是否科学、合理,是班级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反映了一个班主任文化水平的高低,更反映了其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

古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不仅是制度和章程,更是权利、责任和义务,是享受权利的保证。每个学生在用规则约束自己行为的同时,还能从中获得最大的自由和安全。

在班级建设中,如果缺乏被全班学生认同且内化的、足以对全班同学服从和参与起支配作用的集体规范,那么学生对班级管理的适应性、主动性、积极性就低,甚至可能采取完全对立的态度。因此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应由全班同学集体讨论决定。这样制定的班风认同度高,因为经班级同学共同讨论通过的规则,使学生承担了执行的责任,对学生产生群体约束的无形压力,这种约束压力随学生觉察到班级内意见一致程度的提高而增强。一旦某个学生出现“越轨”行为,就会遇到班集体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自己的态度,自觉纠正自己的行为。在这种压力的驱使下,班级学生有意识地将“要我遵守”转变为“我要遵守”,外在的道德教育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使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和谐发展,长大后能够真正成为合格的守法公民。

3 物质文化建设——是精神文化的体现

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包括教师内的环境布置及师生的仪表等,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具有“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

班级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体现,所谓处处物语皆心语,它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人文环境,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因素。教室虽小,如果我们能精心布置,体现各班不同的个性,就会催人奋发,促人向上,使全班同学在优良的班级环境文化熏陶下茁壮地成长。

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是学生的班级,班主任应带领全班同学,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使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还有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班主任应注意把教育的意向、教育的目标等通过具体物化的环境设计和布置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它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动力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这种教育功能不同于课堂教育,它虽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

参考文献

[1] 麦志强,潘海燕主编.《班主任工作培训读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班风建设论文第3篇

    论文摘要: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它具有教育、凝聚、约束、激励等作用。班级文化建设可以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进行。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比如文艺学、天文、地理、教育、服饰等等。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在一个班级中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班级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物质层,如张贴名人名言、悬挂国旗及班训、出板报等教室内环境的布置;精神层,如班级目标、班级道德、班级舆论、人际关系和班级风气等;制度层,如一日常规、课堂常规以及各种奖惩制度等。下面笔者将从班级文化的作用、建设建设措施的落实与完善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以起抛砖引玉这用。 

1班级文化的作用 

1.1教育作用。教育作用是班级文化的首要作用,也是区别于其它组织文化的最主要特征。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班级文化的这种教育功能不同于课堂教育,它虽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如黄景泽同学原在(2)班时,学习懒散,常不交作业。调到我班后就很少出现不交作业的问题。我就问他原因,他说看到别人都在认真地学习,每次不交作用的名单上都有我的名字,实在不好意思。他的转变不是说教引起的,而是班风、学风所起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1.2凝聚作用。班级文化的凝聚作用主要表现在,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又会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我的班级,我是这个班级的学生”。实践表明,在班集体中,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愈高,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愈容易得到体现。经过一年的班级文化建设,我想检验一下班级文化建设的效果。在2008年的校运会前的动员会上,我说我们班老被别人瞧不起,希望同学们制订一个既可以提高我们班的声誉,经过努力又可以实现的校运会目标。最后同学们一致确定目标为全级第二名。为了实现这一有较大难度的目标,同学们踊跃报名,分工协作,责任到人。成立了比赛组、宣传组、后勤组、纪律组、卫生组、联络组。哪一个项目谁上可以胜哪些班的同学;哪些同学写稿子较好,可以在宣传上加分;纪律与卫生方面怎样做才不被扣分;……;同学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驶,工作有序展开:纪律好了,迟到少了,教室整洁了,……最后全班实现了目标,并获得道德风尚奖。 

1.3约束作用。班级文化所形成的规范体系,制约着学生的言行。这种规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使班级成员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班级规范。班级文化对成员的这种制约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得以实现:氛围制约(环境、关系、风气等);制度制约(规章、纪律、守则等);观念制约(理念、道德、舆论等)。如陈冠霖同学在一(2)时,课堂上常搞小动作、开小差。调到3班后,开始也这样,后来在班规和舆论的作用下改正了缺点,并在2007年的中考中考上了市重点中学——市十六中。 

1.4激励作用。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如建立配对竞争激励制度。把成绩相近或把不同科目能优劣互补的两个同学配成对,让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又互相竞争,最后达到共同提高。李伟林同学和梁培杰同学在配对前数学成绩分别为75和83分,配对后两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中考时他们分别考了105分和104分(满分120分)。 

2班级文化的建设 

班级文化的建设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做法,这些做法大同小异。笔者把它们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物质文化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班级物质文化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包括教室墙壁布置、桌椅的摆放、环境卫生的打扫与保持等等)及师生的仪表等,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具有“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如可在教室内设置公告栏、生日栏、雏鹰争章、荣誉榜、心语心愿、读书驿站、书画天地等宣传栏。在教室环境的布置上,既要重视教室各区域、各工作板块的外观设计、色彩搭配、空间布置,更要注意其主题确定、内容选择、信息传递,使教室环境能够体现班级理念、学习目标,反映精神风貌、文化气息,让人走进教室,顿觉舒畅、倍感温馨、催人奋进。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是学生的班级,班主任应带领全班同学,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使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还要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班主任应注意把教育的意向、教育的目标等通过具体物化的环境设计和布置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着重在“文化品位、现代气息、人文精神”,着眼于班级总体布局的和谐统一,着眼于物质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原则是:力求朴素、大方,适合学生,突出班级特点。 

第二方面是制度文化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文化,是指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条例、指令等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是非标准等在班级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二是要抓好制度的实施。 

首先是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班级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班级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制订得好坏,是否科学、合理,是班级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班级的实际制订一系列的班级规章、制度、公约和纪律等,在经过全体成员集体表决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实施,坚持“依法治班”,在班级制度的各项条文中,突出精神风貌、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具有文化气息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共同发挥规章制度的强制作用和激励作用,使班级形成“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的良好局面。制度本身应相对稳定,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情况的具体变化,规章制度也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现状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保证规章制度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适时进行修改、完善,从而确保规章制度永远充满活力。班级制度中最重要的是《班级公约》。《班级公约》是我在班级工作中经常实施的一种制度,也是班级建设中最为完整的“班级宪法”,从“班歌”到“班训”,从“班级法庭”到“班级惩罚与奖励”,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制定得都相当地完整、全面。学生在班级生活中体验了“社会生活”。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将班级制度文化从强制约束向自觉遵守的转化,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于晨会、班报、日记等工具,积极地进行宣传,同时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确加以引导,以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习惯。如下面的班级公约就是比较好的公约。“三字经版班级公约”: 

上学了,早早起,问父母,再出去; 

不迟到,要牢记,头发齐,进校门; 

校服净,书包整,交作业,须安静; 

念日志,坐端正,读故事,专心听; 

升国旗,要敬礼,唱国歌,要肃立; 

做两操,快静齐,动到位,练身体; 

预备铃,活动停,坐端正,备用品; 

课堂上,记笔记,专心听,不违纪; 

上下楼,不拥挤,靠右行,路队齐; 

课间时,莫追跑,不串班,别喊叫; 

遇师长,要问好,爱幼小,懂礼貌; 

爱公物,爱花草,不乱丢,讲环保; 

回到家,问家长,吃晚饭,刷刷碗; 

做作业,要认真,不拖欠,不抄袭; 

早早睡,早早起,每一天,有意义。 

其次是抓好制度的实施。班级规章制度虽然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班级制度的制订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如何,要看班级制度能否被班级成员所接受。在抓好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一要对学生加强宣传,使学生正确理解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明确遵守规章制度的作用,以使制度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将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二要积极创设条件,使规章制度能够更快、更好地实施;三要成立督查小组,以督促检查制度的落实。要使学生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一般需要一年左右。 

第三方面是精神文化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它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抓住班级精神文化,就是抓住了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是在一定群体中,在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而又持久的关系。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在新形势下就是营造和谐班级的关系。构建和谐班级,就是要形成平等、友爱、默契的师生关系,形成团结、互助、共进的同学关系,形成开拓创新,争先创优的的良好班风,使每一名同学在融洽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在和谐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2.2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班集体舆论就是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班集体的舆论是班级成员观念态度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深层次的精神文化。班集体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班集体舆论。要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一、对舆论的引导。良好的舆论对班级的各项事物都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它能让班级充满浓郁的学习气氛,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师生之间互相信任。同样,不好的舆论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它会使班级学习风气不够浓厚,同学之间没有交流,师生之间缺乏信任,没有足够的尊重。因此,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地营造班级的正确舆论;二、对小群体的引导。在班集体的创建过程中同时会伴有一个或多个小群体的产生,这些小群体往往以一个人或两个人为领袖,有着他们自己幼稚的行事原则,对于外界的交往有一定的限制,组成的时间往往不能维持很长。小群体对于班级的影响十分巨大,当它的原则与班级一致时,它能极大的促进班级的发展,积极参与班级的活动,维护集体的利益;当它与班级的发展方向相背或是不一致时,它就会严重阻碍班级的建设,甚至会损害班级的利益。所以,我们应加强对班级中存在的小群体的影响。今年刚送走的一届毕业生就是如此,通过“班委改组”、“家校合力”、“逐个击破”、“树立信心”等方法,把小群体的“头头”——王××引向“正道”,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要善于利用舆论工具,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今年班中一同学的财物丢失就是通过舆论使某同学偷偷给回的。 

2.3培育优良的班风。班风是指班级的作风和风气,是班级大多数成员的思想认识、情感意志和精神状态的综合反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所在。优良班风像熔炉一样,对全班学生起着熏陶、感染的作用,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任何优良风气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漫长的培育过程,而且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因此,我们在培育优良班风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持之以恒,不屈不挠;另一方面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以形成形成开拓创新,争先创优的的良好班风。合作和竞争是影响班级风气的两个重要的变量。合作,就是为完成同一目标而协同活动,从而产生对双方都有益的结果。在班级中,它能增进集体的凝聚力,形成积极的班风,促进学生的和谐健康发展。它能够取长补短,让学生积极思考彼此间的差异,从而积极的改进自己的不足,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竞争,就是为同一目标而与他人竞争,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它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使集体生活富有生气,避免学生对学习的单调感,增加他们的学习乐趣。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标准和报负,增强学习的效率。当然,激烈的竞争可能导致一部分学生过分紧张和焦虑,因而抑制学习,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抵制,对解决问题的挫败感,同时,过分地强调竞争,会使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最后的胜利成为他们主要的目标,而对学习的内在价值和创造活动视而不见,对学生的内部团结也造成了伤害。所以说,协调好这两者的关系,对班风的建设显得非常重要。 

3班级文化节建设措施的落实与完善 

班级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是学生心理不断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漫长的。在建设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学生有抵触情绪,制度不完善,执行有偏差等)因此要成立督查小组。班主任为组长,值日班长为副组长,值日班委为组员。督查小组要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指出不足,提出改正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建成符合自己班实际,经得实践检验的特色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建设要持之以恒,才能取得的成效。 

杜威说过,“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假如说学校是教育的“社会”,那么班级就是教育的“家庭”。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是无形的教育力量。实践表明,在同一校园文化中,不同的班级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不但体现了不同班级间的个性特征,更反映了各班级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已成为我们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缪建东、徐亚莲编:《中学教育力量的整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 

[2]鲁洁、班华编:《中学班级文化建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 

班风建设论文第4篇

关键词:班级文化 教育作用 建设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比如文艺学、天文、地理、教育、服饰等等。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在一个班级中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班级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物质层,如张贴名人名言、悬挂国旗及班训、出板报等教室内环境的布置;精神层,如班级目标、班级道德、班级舆论、人际关系和班级风气等;制度层,如一日常规、课堂常规以及各种奖惩制度等。下面笔者将从班级文化的作用、建设建设措施的落实与完善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以起抛砖引玉这用。

1班级文化的作用

1.1教育作用。教育作用是班级文化的首要作用,也是区别于其它组织文化的最主要特征。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Www.133229.cOM班级文化的这种教育功能不同于课堂教育,它虽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如黄景泽同学原在(2)班时,学习懒散,常不交作业。调到我班后就很少出现不交作业的问题。我就问他原因,他说看到别人都在认真地学习,每次不交作用的名单上都有我的名字,实在不好意思。他的转变不是说教引起的,而是班风、学风所起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1.2凝聚作用。班级文化的凝聚作用主要表现在,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又会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我的班级,我是这个班级的学生”。实践表明,在班集体中,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愈高,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愈容易得到体现。经过一年的班级文化建设,我想检验一下班级文化建设的效果。在2008年的校运会前的动员会上,我说我们班老被别人瞧不起,希望同学们制订一个既可以提高我们班的声誉,经过努力又可以实现的校运会目标。最后同学们一致确定目标为全级第二名。为了实现这一有较大难度的目标,同学们踊跃报名,分工协作,责任到人。成立了比赛组、宣传组、后勤组、纪律组、卫生组、联络组。哪一个项目谁上可以胜哪些班的同学;哪些同学写稿子较好,可以在宣传上加分;纪律与卫生方面怎样做才不被扣分;……;同学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驶,工作有序展开:纪律好了,迟到少了,教室整洁了,……最后全班实现了目标,并获得道德风尚奖。

1.3约束作用。班级文化所形成的规范体系,制约着学生的言行。这种规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使班级成员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班级规范。班级文化对成员的这种制约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得以实现:氛围制约(环境、关系、风气等);制度制约(规章、纪律、守则等);观念制约(理念、道德、舆论等)。如陈冠霖同学在一(2)时,课堂上常搞小动作、开小差。调到3班后,开始也这样,后来在班规和舆论的作用下改正了缺点,并在2007年的中考中考上了市重点中学——市十六中。

1.4激励作用。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如建立配对竞争激励制度。把成绩相近或把不同科目能优劣互补的两个同学配成对,让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又互相竞争,最后达到共同提高。李伟林同学和梁培杰同学在配对前数学成绩分别为75和83分,配对后两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中考时他们分别考了105分和104分(满分120分)。

2班级文化的建设

班级文化的建设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做法,这些做法大同小异。笔者把它们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物质文化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班级物质文化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包括教室墙壁布置、桌椅的摆放、环境卫生的打扫与保持等等)及师生的仪表等,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具有“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如可在教室内设置公告栏、生日栏、雏鹰争章、荣誉榜、心语心愿、读书驿站、书画天地等宣传栏。在教室环境的布置上,既要重视教室各区域、各工作板块的外观设计、色彩搭配、空间布置,更要注意其主题确定、内容选择、信息传递,使教室环境能够体现班级理念、学习目标,反映精神风貌、文化气息,让人走进教室,顿觉舒畅、倍感温馨、催人奋进。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是学生的班级,班主任应带领全班同学,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使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还要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班主任应注意把教育的意向、教育的目标等通过具体物化的环境设计和布置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着重在“文化品位、现代气息、人文精神”,着眼于班级总体布局的和谐统一,着眼于物质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原则是:力求朴素、大方,适合学生,突出班级特点。

第二方面是制度文化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文化,是指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条例、指令等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是非标准等在班级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二是要抓好制度的实施。

首先是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班级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班级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制订得好坏,是否科学、合理,是班级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班级的实际制订一系列的班级规章、制度、公约和纪律等,在经过全体成员集体表决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实施,坚持“依法治班”,在班级制度的各项条文中,突出精神风貌、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具有文化气息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共同发挥规章制度的强制作用和激励作用,使班级形成“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的良好局面。制度本身应相对稳定,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情况的具体变化,规章制度也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现状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保证规章制度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适时进行修改、完善,从而确保规章制度永远充满活力。班级制度中最重要的是《班级公约》。《班级公约》是我在班级工作中经常实施的一种制度,也是班级建设中最为完整的“班级宪法”,从“班歌”到“班训”,从“班级法庭”到“班级惩罚与奖励”,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制定得都相当地完整、全面。学生在班级生活中体验了“社会生活”。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将班级制度文化从强制约束向自觉遵守的转化,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于晨会、班报、日记等工具,积极地进行宣传,同时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确加以引导,以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习惯。如下面的班级公约就是比较好的公约。“三字经版班级公约”:

上学了,早早起,问父母,再出去;

不迟到,要牢记,头发齐,进校门;

校服净,书包整,交作业,须安静;

念日志,坐端正,读故事,专心听;

升国旗,要敬礼,唱国歌,要肃立;

做两操,快静齐,动到位,练身体;

预备铃,活动停,坐端正,备用品;

课堂上,记笔记,专心听,不违纪;

上下楼,不拥挤,靠右行,路队齐;

课间时,莫追跑,不串班,别喊叫;

遇师长,要问好,爱幼小,懂礼貌;

爱公物,爱花草,不乱丢,讲环保;

回到家,问家长,吃晚饭,刷刷碗;

做作业,要认真,不拖欠,不抄袭;

早早睡,早早起,每一天,有意义。

其次是抓好制度的实施。班级规章制度虽然是

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班级制度的制订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如何,要看班级制度能否被班级成员所接受。在抓好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一要对学生加强宣传,使学生正确理解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明确遵守规章制度的作用,以使制度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将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二要积极创设条件,使规章制度能够更快、更好地实施;三要成立督查小组,以督促检查制度的落实。要使学生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一般需要一年左右。

第三方面是精神文化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它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抓住班级精神文化,就是抓住了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是在一定群体中,在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而又持久的关系。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在新形势下就是营造和谐班级的关系。构建和谐班级,就是要形成平等、友爱、默契的师生关系,形成团结、互助、共进的同学关系,形成开拓创新,争先创优的的良好班风,使每一名同学在融洽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在和谐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2.2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班集体舆论就是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班集体的舆论是班级成员观念态度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深层次的精神文化。班集体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班集体舆论。要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一、对舆论的引导。良好的舆论对班级的各项事物都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它能让班级充满浓郁的学习气氛,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师生之间互相信任。同样,不好的舆论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它会使班级学习风气不够浓厚,同学之间没有交流,师生之间缺乏信任,没有足够的尊重。因此,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地营造班级的正确舆论;二、对小群体的引导。在班集体的创建过程中同时会伴有一个或多个小群体的产生,这些小群体往往以一个人或两个人为领袖,有着他们自己幼稚的行事原则,对于外界的交往有一定的限制,组成的时间往往不能维持很长。小群体对于班级的影响十分巨大,当它的原则与班级一致时,它能极大的促进班级的发展,积极参与班级的活动,维护集体的利益;当它与班级的发展方向相背或是不一致时,它就会严重阻碍班级的建设,甚至会损害班级的利益。所以,我们应加强对班级中存在的小群体的影响。今年刚送走的一届毕业生就是如此,通过“班委改组”、“家校合力”、“逐个击破”、“树立信心”等方法,把小群体的“头头”——王××引向“正道”,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要善于利用舆论工具,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今年班中一同学的财物丢失就是通过舆论使某同学偷偷给回的。

2.3培育优良的班风。班风是指班级的作风和风气,是班级大多数成员的思想认识、情感意志和精神状态的综合反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所在。优良班风像熔炉一样,对全班学生起着熏陶、感染的作用,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任何优良风气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漫长的培育过程,而且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因此,我们在培育优良班风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持之以恒,不屈不挠;另一方面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以形成形成开拓创新,争先创优的的良好班风。合作和竞争是影响班级风气的两个重要的变量。合作,就是为完成同一目标而协同活动,从而产生对双方都有益的结果。在班级中,它能增进集体的凝聚力,形成积极的班风,促进学生的和谐健康发展。它能够取长补短,让学生积极思考彼此间的差异,从而积极的改进自己的不足,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竞争,就是为同一目标而与他人竞争,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它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使集体生活富有生气,避免学生对学习的单调感,增加他们的学习乐趣。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标准和报负,增强学习的效率。当然,激烈的竞争可能导致一部分学生过分紧张和焦虑,因而抑制学习,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抵制,对解决问题的挫败感,同时,过分地强调竞争,会使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最后的胜利成为他们主要的目标,而对学习的内在价值和创造活动视而不见,对学生的内部团结也造成了伤害。所以说,协调好这两者的关系,对班风的建设显得非常重要。

3班级文化节建设措施的落实与完善

班级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是学生

心理不断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漫长的。在建设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学生有抵触情绪,制度不完善,执行有偏差等)因此要成立督查小组。班主任为组长,值日班长为副组长,值日班委为组员。督查小组要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指出不足,提出改正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建成符合自己班实际,经得实践检验的特色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建设要持之以恒,才能取得的成效。

杜威说过,“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假如说学校是教育的“社会”,那么班级就是教育的“家庭”。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是无形的教育力量。实践表明,在同一校园文化中,不同的班级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不但体现了不同班级间的个性特征,更反映了各班级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已成为我们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缪建东、徐亚莲编:《中学教育力量的整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

[2]鲁洁、班华编:《中学班级文化建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

班风建设论文第5篇

关键词:班级文化;集体荣誉感;良好学风

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将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好了,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因此,班主任要十分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

1.班级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班级文化建设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对教室布置的过程中,教师从旁指导,学生们自己动手设计布置,兴致较高,同学们积极查资料,想对策,并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加以分组,小组分工合作,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意识,更加强了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2.班级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良好班风

班级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形成班级的规章制度,在工作中,我们一改以前由老师制定,学生遵守的做法,而是让学生自己讨论、修改、完善,由班委会牵头形成了学生公约,因为几经学生讨论,学生比较熟悉,很容易就做到了模范遵守,促进了良好班风的形成。

3.班级文化建设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学风”对学生的学习影响甚广。一般来说,学习风气与班级文化是紧密相关的。班级文化建设不仅制约着学生个体行为的方式和习惯,还左右着学生品德的发展方向,从而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和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认为只有平时正确地引导学生,参与班级建设,就会逐渐形成“文明守纪,争先创优”的学习风气。

二、具体策略

正因为班级文化建设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班级文化建设不容忽视,但是,怎样建设班级文化,我们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重视教室环境的“美化”,力求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我们认为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发动学生用自己制作的剪画、贴纸画、书法作品及写生作品来点缀教室、装饰教室。②开辟学习园地,长期展示优秀作业、优秀文章等。③每个月要求板报小组出黑板报,期期做到图文并茂。④张贴名人名言(激励学生学习成才类的内容)及名人挂象等。⑤在黑板上方挂国旗、班旗及班的口号,让学生每时每刻都感受到班级文化的存在。由于美化了教室的环境,讲文明、讲卫生蔚然成风,在文明卫生的班级中还能获得好评,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组建各类兴趣小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工作中,我们注重组建各类兴趣小组,如:板报小组、写作小组、体育小组、美术小组等。这些班级文化团体从文化和舆论导向上影响着学生。同时,利用多种渠道增添各种文化设施,如:创办班级图书室,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定期开展各类活动,如:“班运动会”“赛故事会”“赛诗会”等等,使得班级出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不断地得到艺术的熏陶、哲理的启迪、榜样的激励,从而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3.树立班级品牌形象,促进班级文化的深层次发展

我们十分注重班级品牌形象的建设,班级品牌形象好,班级的凝聚力就更强。从我对学生的引导看,表现好的学生属于价值型的,而特殊学生则主要是强力型的。一方面我注重树立正面典型,以营造好的班风学风;另一方面对于特殊学生,主要强调如何做好人,赢得口碑。同时,充分利用班上一批表现好、成绩佳的学生为班级带来荣誉。每次考试,我班成绩能在八年级名列前茅,我借机强化榜样的力量,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进取精神。

4.适时进行班级文化成果的总结升华,促进班级良性发展

班风建设论文第6篇

    前言

    21世纪已大踏步的向我们走来,中国现代化事业正处于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世纪之交,时代向我们提供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教育现代化最好的历史机遇,面对全球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面对世界上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文化价值的冲突,我们要努力推进教育的现代化,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就要积极改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确立面向21世纪的现代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实施素质教育,有赖于数以万计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辛勤耕耘和创造性工作。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班主任担负着特殊的历史重任,他们既教书又育人,既教人探索科学真理,又启人觉悟学做真人,既要“学高为师”,又要“身正为范”。毫无疑问,班主任工作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实施素质教育意义特别重大,任务特别艰巨。因此班主任业务素质的发展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重视。在展望求学网蓝图时,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是国家现代化对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提出的必然要求。班主任工作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模式的现代化等方面都要自觉的实现跨世纪的转变。

    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完整人格培养、个性充分发展,是求学网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共同趋向。班主任以人作为工作对象,而人的发展作为一个知识的领域,已经建立起系统的科学知识。因而作为班主任不能没有关于人的系统知识。班主任工作不仅以人的发展理论作为基础,而且班主任工作作为教育实践的重要领域,其自身也是理论的研究对象。经过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者的共同努力,以班主任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也正在发展完善起来。一个班主任如果没有这些系统的知识与技能,也是不可能有效的开展自己的工作。教育实践表明,班主任工作本身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说班主任工作是科学,是因为这一教育实践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有很好的认识和掌握这些规律,并且按照这些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就要碰壁,就要失败,就要受挫折。说班主任工作又是艺术,是因为这种教育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既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公式,也没有包医百病的万灵药方,它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须根据对象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灵活的方法,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时代的迅猛发展和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班主任工作向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21世纪的班主任应该系统全面的掌握德育教育方法与班主任工作理论,经过长期专门的训练,形成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的能力和技巧,提高自身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全面有效的履行班主任的责任。

    班主任的领导作风与班风

    班风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方面,因而在班集体建设中必须重视班风的建设。

    班风指班级成员共同具有的思想行为。就社会心理机制而言,班风实质上就是外部社会规范,它以学习和交往为中介,为班集体所认同、内化而成的内在的群体规范。它既具有一般的社会规范的普遍性,又是班级的独特作风。班风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往往要利用创建优良的作风和舆论来规范大家的思想言行等,扶持积极因素,消除消极因素,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班集体。一个优良的班风是班主任、任课老师、全体学生辛勤劳动的成功体现,是智慧的结晶。

    班风建设依赖于班主任的领导,班主任自身修养决定他的领导风格,班主任的工作态度、学识水平、个性气质、业余爱好、思想观念等与班风息息相关。

    班主任对本职工作有责任感,爱学生,是其能被班集体接纳的前提。班主任通常也兼此班的教学任务,而学生对教师能力的评价往往直接来源于课堂上的感受。如果学生并非仅出于对老师地位的尊敬,而是倾慕其学识,那老师的教诲便会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当然班主任应具备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本学科的、社会、人生、哲学、艺术、体育……只有这样,班主任才有条件得心应手的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班风,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作为班主任,不仅要具备了令人信服的学识和对学生的责任感,还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幽默开朗的班主任不仅具有冷静的洞察力和爱心,而且具有充分的才智和完善的人格,热爱生活,善于自我调节,能使学生乐观上进。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须深深的领会社会变革的步伐和发展要求,把学生看作是平等的人,把班集体的教育过程视为在其引导下,学生主动积极的自然发展的过程,深入细致的了解和研究每位学生,使师生的行为和谐统一。只有受这种班风熏陶的学生,才会表现出旺盛的创造力和独立意识,才能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

    良好的班风来自于班主任的民主作风。民主型的班主任被学生看成是班级的一员,学生的良师益友。他们不仅是做人的典范、治学的表率和严格的师长,同时也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同学们建立起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心理气氛。班级心理气氛融洽、活泼、欢乐,学生有一种愉悦、友爱、信任、自豪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学习等各项活动生龙活虎,学生充满朝气与自信,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当班级遇搓折时,成员相互勉励,齐心协力渡难关。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学生有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荣誉感,这又构成一种心理上的内在奖励,并驱使他们积极为班级服务,珍惜班级的荣誉,重视集体的价值。良好的心境强化了学生的正确行为,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对班风的优化,班集体的形成产生了促进作用。

    班风建设的因素

    班风建设包含学风、纪律、习惯、主人翁意识、道德、审美、文明等诸多因素。优秀的班主任会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引导学生一起创建良好的班风。

    1、主人翁意识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用各种形式使学生成为班集体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是加强班风建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经过专业训练的班主任都很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班主任将班中某项工作委托一个同学负责,体现了老师对同学的信任,责任感、荣誉感密切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他们为集体努力工作,为集体的成绩、进步而欢欣,为集体困难、挫折而焦虑,从而培养了“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集体主义思想。为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增强竞争意识,也为了使学生对班集体都有尽义务和锻炼的机会,优秀的班主任往往吸收全班同学参与班级工作,让每个同学都有担任班干部的锻炼机会,满足学生交往、归属、自尊、成就等多种需要,使个人志向与班级任务目标最大限度的一致起来,使个人为班级建设、为班级目标的实现做出更大的努力,一举多得。有了主人翁意识,集体荣誉感也就自然产生了。

    2、纪律教育

    纪律教育是班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班主任十分重视的方面之一。纪律教育在班级建设中发挥强大的作用。第一,保证班级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第二,保证班级建设的顺利进行,使全体成员与集体步调一致,保证了集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和谐,促使集体舆论的健康发展。第三,促进学生道德良心的形成。第四,促使学生的自制力、独立性、自觉性等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发展。第五,保证学生情绪稳定和行为控制,有节奏的生活。第六,只有经过纪律生活的锻炼与纪律教育,学生才能逐步适应社会生活要求,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促进学生的社会成熟,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发展。第七,自觉守纪本身就是学生重要的良好道德品质。优秀的班主任往往根据学生的纪律心理的发展过程的特点来改进和加强学生的纪律教育。通过常规教育、正面教育、评比、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的自觉守纪。

    3、学风建设

    学风是班风在学生学习中的表现,使学生的一种微观心理环境。良好的学风对于提高教和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建设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的重要手段。

    有经验的班主任一般都十分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维护课堂纪律的舆论压力,让学生自我调控情绪和行为。

    要建立良好的学风,班主任需不厌其烦对学生进行课堂常规教育,同时,抓好课堂纪律,建立健全制度,并进行严肃要求、严格训练,使得学生在课堂中有章法可依循。

    制定纪律时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以培养维护课堂纪律的集体舆论为目的,使学生都能在维护课堂纪律的集体舆论压力的感染下,自我调控课堂中的情绪和行为,自觉适应课堂纪律、制度的制约。

班风建设论文第7篇

【关键词】“点面结合” 班风 学风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120-02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在《柏拉图论教育》中提到:“每个人最初所受教育的方向容易决定以后行为的性质。”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一个好集体、好班风、好学风的熏陶,必然孕育出成功之果。优良的班风、学风,是班集体的生命线,是促进班级不断进步的动力,是保证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21世纪将是人才的竞争时代,“出人才,出优秀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加强班风建设,营造优良学风是高校出人才的一种重要措施。所以作为辅导员应尽力塑造健康积极的班风,给学生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抓班风、促学风,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直是辅导员从事班级管理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但到底怎么抓,是否有实效,却一直是有待商讨的问题。

本人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和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调查和研究表明,要创建优良的班风、学风,关键要把握好宏观和微观,点面结合。

一 把握宏观“面”

1.重视舆论,建立规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舆论是学生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它的作用有:一是直接影响学生个体道德认识的提高,增强是非观念;二是学生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的源泉。因此利用班会和日常谈话宣传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团结精神、奉献精神等正确舆论,对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有强化作用。在此过程中,辅导员要以其敬业精神、负责的态度、良好的自身表率,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言传身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要善于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激励学生,促进班集体形成一种积极、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班级规范实质上是社会规范在学校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不仅对学生的品德和行为具有指导作用而且有约束作用,能使学生在对它有所认识的基础上产生从众行为,它和正确舆论都是形成和发展班集体的准绳。因此,学生一入校,除了让学生们了解学校和系部的相关制度外,还应针对具体情况制定班规,主要内容包括作息制度管理以及请销假、宿舍卫生;班会、民主生活会等考勤。在新生入校后从一开始就严格要求,并建立班级周报制度及时了解各班学生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培养骨干,形成核心,重视班干队伍建设

人的成才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理想的班集体,应该是既宽松和谐,又充满竞争气息。班委会成员的能力和自身表现直接影响到班级的班风与学风,既要使有能力的同学有发挥才能的机会,又要做到公平公正,新生入学后,就让各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民主选举,建立临时班委。军训结束后随着同学们彼此了解增多,在国庆放假结束后安排学生进行正式民主选举,建立了新一届学生班干部队伍。学生干部骨干确定后,应引导他们学习方法,总结经验,树立威信,形成核心。一学期后开展班干部任职、续职演讲,进一步优化班委会成员,同时加强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之间的沟通,班干之间相互学习管理经验,加强班级之间的联系,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核心队伍,带动整个班级的良性发展。

3.开展活动,增进团结,加强班级凝聚力

衡量班风的好坏,往往以它的外在表现为依据,大学期间除正常的教学活动外,必要的、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的开展是促进班风建设的重要措施及动力,有益的班级活动不仅能使同学们自娱自乐,而且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集体意识,组织和培养一个良好的班级集体,应贯穿在各种活动之中。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发展同学间的友谊,增进同学间的团结。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

二 把握微观“点”

1.树立榜样,骨干带头,发挥模范作用

任何一个群体中都有相对先进、后进的区分,要在群体中形成一种共同的习惯、风气,总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少数到多数、由压力变动力、由不自然到习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发挥榜样的作用,通过观察和了解发现各层次、各方面好的榜样,并通过学榜样产生新榜样。帮带活动不局限于同班之间,可以跨班进行,同时也不局限于“一帮一”,可以是“一帮多”或“多帮一”的各种形式。班级内的党员,班、团干部等核心骨干,是班集体的中坚力量,是正确舆论的实践者,是班级行为规范的示范者,是各项活动的带头人,应该在班风建设中成为模范带头人,凡是要同学们做到的他们必须先做到。如此坚持不懈,才能带出一种好风气来。

2.个别教育,融入集体,追求共同进步

一个班集体是几十个人的集合体。由于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及其人生观、价值观、纪律观念、能力、气质、性格、心理差异等方面的原因,不可能自发形成一种共同的习惯和风气。有的学生不爱学习,喜欢迟到、旷课;有的学生不喜欢被约束,喜欢我行我素;也有的学生不喜欢参加活动,时常与班干部抬杠,等等。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少数我们所称的“差生”“学困生”,这就需要辅导员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树立和培育共同的奋斗目标、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而采取一致行动,为集体利益而奋斗。

3.重点关注,转化“特殊”,确保健康成长

20%的特殊群体需要我们用超过80%的精力来正确引导和及时帮助,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关心特殊群体是创建优良班风、学风不容忽视的细节,只有工作做到位了,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在平时工作中善于观察,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情绪和思想状况,发现学生有思想波动及时找他们谈话,尽早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关注贫困生和一些心理有困惑的学生,平时经常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日常生活状况,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摆脱自卑心理,树立自信自强的观念。

总之,要创建优良的班风、学风仅仅做到以上几点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实事求是、因班因人而异,才能达到更理想的效果。班风、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经常的、细致的、复杂和艰苦的工作,是长期的教育和师生合力共创的结果。辅导员要结合本班实际,把握不同时期工作的重点,同时注意全面地开展工作,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只有这样,班风、班集体建设才能持续发展,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李金荣、苗立峰、李清剑.谈新形势下如何搞好班风建设[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班风建设论文第8篇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德育;新课改;学生

一、正确认识班级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

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一个班级是否具有正气,是否具有良好的班风,首当其冲的是要看这个班的班级文化的建设。在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班级中,全体学生会自发地形成一股浓郁的和谐风气,在这样的集体中,学生能融洽地与同学相处,与老师交流,友好地进行合作,彼此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这样积极向上,温馨和睦的环境中,学生会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班级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载体和平台,更是学生动手操作,发展个性的园地。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然而,不管是过去还是实施新课改以来,多数学校的工作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升学率,而疏忽了班级文化的建设,从而影响了学生的人格成长,使班级的德育功能弱化甚至缺失。

班级文化可以在班级活动中自然形成,可能是自发的过程,但没有引导与建设,这样的班级文化很可能走向不良局面,形成不良的班级文化,从而滋生投机钻营、荣辱颠倒的价值取向,极易产生人格的扭曲。所以班级文化需要班级师生的共同努力与建设,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使学生形成自主奋斗、刻苦进取的人格。

为此,如何使班级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实现教育以人为本的关键就是要针对班级具体情况,积极构建健康文明、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下面,我就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从班级文化建设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1.确定班级文化特色与制定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新生入学后,要根据班内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经历,班主任的优势等,师生讨论,确定本班文化特色。要着重培养学生尊重人、关心人的品质,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的班级以体育运动的爱好者为主体,就要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和团结奋斗为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同时,以文化特色活动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切入点,选择的活动要便于操作。

在此基础上,围绕班级文化特色,师生共同制定一个目标作为指导日后开展各项活动的依据,使班级文化建设能按照一定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

2.从精神、制度与物质三层面全方位的推进班级文化建设

精神层建设主要是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班级内形成正确的舆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一个环境中,当一个错误被大家所认同的时候,那么在他们看来这个错误就不能算错误了。但实际是这仍然是一个错误,所以只有形成正确的舆论才能形成良好的氛围。

制度是一个行为的准绳。一个班级要有良好的班级文化,跟一套完整的制度是分不开。在班级集体中,我们把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称为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从而,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我班的制度文化建设根据校纪校规,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经过大家的讨论之后主要是制定和实施了爱书公约、课间礼仪常规等标准。当然制度不仅要有,而且关键还要落实到位。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所在班教室环境的布置构造一种教育和学习的具有文化和教育气氛的文化环境。“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这就要求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环境必须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1)窗明几净。干净整洁的教室环境是我们班级文化的基础。一个班级好不好,首先是看走进这个班的教室看看卫生怎么样。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我很重视我们的班级卫生。做到这一点,要求班级全体成员,必须坚持每天的轮流卫生扫除,同时要求全体成员要有公德心和文明行为,禁止乱丢乱放,要像爱护自己的脸面一样爱护教室的整洁;这是一个环保意识的培育过程,更是一个提高学生文明修养的过程。

(2)具有时代特色的各种宣传材料,如:《中学生守则》名人名言、每日絮语、班规等,特别是班级宣传栏的设计,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精选内容,常换常新,体现班级特色,体现学生特点,体现学生热点,体现教育功能,教师要在这方面作必要的指导,良好的育人环境往往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对相应的岗位都有专门的值日生负责。

3.班主任的组织引导

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直接管理者,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其工作方法和管理风格直接反映于班级的文化风貌。要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班主任应关注下列策略:①规范生成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制定和落实班规及各种规章制度,要让学生明确它具有与守则、行为规范不同的可操作性、互制性及灵活性。让每位学生都成为“立法者”,参与制定班规及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充分感受这种规范的自发和自律。同时,指导学生依据这些规范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加强反馈,促进落实。②自主活动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班级活动由班委会根据学校要求及班级的实际需要组织全体同学参与讨论、制定方案,并自行组织实施,充分调动广大同学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班主任只给予适时、适当的创意指导和组织支持,及时反馈活动效果,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

总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离不开良好班级文化氛围的熏陶。学生在班级文化活动中显示个人的才华,培养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中,学生还懂得了合作,理解了团队精神,逐步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增强了责任感,学会了自我发展。班主任要注意加强调控和服务,及时纠正和解决工作中出现偏差和新问题,确保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变形,不走样。使班级管理和活动始终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持之以恒,就会强化管理效果,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参考文献 :

[1] 杨林国 《当前学校德育问题的若干思考》,载《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9期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