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师徒帮扶徒弟工作计划

师徒帮扶徒弟工作计划赏析八篇

时间:2022-11-05 15:49:38

师徒帮扶徒弟工作计划

师徒帮扶徒弟工作计划第1篇

努力打造一支职业化现代化社区干部队伍

 

推行村(居)干部现代师徒模式是新常态下区委进一步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夯实基层基础的重要举措。刁铺街道将深刻领会精神内涵,精心组织、全程管理,努力使这一举措在刁铺街道真正出成绩、有特点,加快打造出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基层干部队伍。

一、量体裁衣,优化师徒结对方式

目前我们初步安排了6个师徒对子,师傅由社区党总支书记担任,徒弟以机关及社区30岁以下年轻同志为主。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全面调查摸底,建立师徒档案信息库,重点采取以强带弱、以老带新、以现职带后备的方式结成师徒对子。一是建立中层干部徒弟后备库。坚持竞争选高徒,通过民主推荐、统一考试、组织考察等方式,在街道现有干部队伍内选择年轻优秀干部进入徒弟后备库,实现动态管理。二是建立业务骨干导师库。坚持筛选挑明师,遴选一批德才兼备、勤勉务实、业绩突出、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工作导师后备人选,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广泛征求意见、接受社会监督,对符合条件的纳入导师库。三是师徒自由配对“一对一”。坚持自愿选择和统筹安排相结合的方式,徒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挑选师傅,对症求解;师傅可以结合自身特长选择徒弟,授人以渔;由街道党工委牵头,采取双向征求意见的办法,师徒之间各取所长,自愿结成师徒结对帮扶对象。

二、人尽其用,切实加强结对管理

主动参与师徒对子全过程,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促进结对联系制度化、常态化开展。一是审核工作计划。结合街道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各阶段中心工作以及师徒个人实际,指导师徒双方制定培养目标、具体举措,提出修改意见,督查加以完善,并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示,确保目标明确、措施可行、操作便捷。二是强化跟踪指导。根据结对计划安排,全程跟踪跟班学习情况。对徒弟全程脱产跟班学习确有困难的,由街道协调所在社区、科室,妥善安排日常工作,帮助解除后顾之忧。强化对师傅的指导,激励他们通过言传身教,多向徒弟讲解传授业务知识、专业技能和工作方法,真正达到“传、帮、带”的效果。三是搭建交流平台。每季度组织师徒对子开展学习交流,师傅之间交流带徒的经验,不断改进指导方式,调整培养措施;徒弟之间交流学习心得,取长补短,及时解决跟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组织师徒对子定期开展交流,共同探讨师傅如何“教”、徒弟如何“学”。适时组织到周边镇街观摩学习,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授课,以学促干,推进师徒结对工作深入开展。

三、统筹推进,确保结对联系效果

师徒帮扶徒弟工作计划第2篇

1、尊重每一位新教师的教法。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成长需要。每一位年轻教师都像一个充满朝气和热情的太阳。他们年轻积极向上的朝气和热情,最容易打动学生,感染学生,由于年龄的优势相对于年轻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会比我们中老年教师浅。无论是从人生观、价值观还是思想观方面都更加接近。他们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学生之间的心灵对话会比我们其他年龄段的教师更容易。学生相对地会更乐意接受他们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对他们的教学方式方法会更感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满足,课堂效率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高。所以我们首先要尊重每一位年轻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当然,由于年轻教师的教学经验相对匮乏,我们还需要对年轻教师的方法方式进行一定的取舍,争取做到取长补短,使之得到优化,最终达到培养年轻教师向骨干教师转变的目的。

2、实施师徒结对帮扶计划。我校是一个年轻教师相对较多的学校,实施师徒结对帮扶计划更容易引导年轻教师顺利成长。“师徒结对帮扶计划”即是在本校的优秀骨干教师中找一个充当师傅,让他在教学教法上帮助年轻的教师,使年轻教师能更快的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后备军。每一名优秀骨干教师帮扶一名年轻教师。其中,每一位师傅每学期须听徒弟的教研课不少于10节,每位徒弟听师傅的教研课不少于15节,在相互听课中取得经验、方法。同时每位师傅应在教法上对徒弟进行指导,对每篇教案进行审阅并提出意见或建议。从2009年开始,我校第二批特岗教师进校后便实施“师徒结对帮扶计划”。到目前为止已有5批特岗教师在此培养计划中成长,像覃丽红、陈风、李家亮几位特岗教师更是迅速成长——经过两三年的培养他们分别获得了我市教坛新星的称号。

3、学会反思与正思。教学反思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一门必修课,特别是年轻教师。每一位年轻教师都可以从反思一节课的得失入手。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清楚地把握每一节课课堂教学的实践发展方向,从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改进我们的教学计划。当然,教学反思应该有针对性,经过取舍,让它更适合自己,那么如何进行教师反思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①你计划的这节课目标是什么?做到因材施教了吗?备到学生学情吗?②你的本节课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为什么?③这节课的重点你突出了吗?学生能掌握多少?④这节课的难点你体现了吗?学生对难点的掌握度是多少?⑤你的这节课你认为你最成功的地方有哪些?⑥你的这节课还将在哪些地方改进?为什么?⑦你的这节课的课堂气氛如何?⑧学生在你这节课内的参与够不够积极?⑨你的教学力度处理是否得当?⑩师生互动和沟通的程度如何?通过这些方面的反思,能使年轻教师更容易找出自己在教育教学上存在的不足,以便改正。从而更快地成长起来。

2011年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到我市讲课时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反思更要“正思”,所谓的“正思”意即正面思考,魏老师要求教师不说失败,不说缺陷,不说问题,只说优点,只说长处,只说成功。其实,魏老师的“正思”理论颇有一番道理。因为教学“正思”相较于“反思”而言,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正思”有助于帮助教师寻找教学的自信心。自信心比什么都重要,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拥有自信。一个人只有善于发现自我的成功,学会欣赏自己,才能获得自我的尊重与满足,才能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教学是缺陷的艺术,每一位教师的每一节课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也许是自己意识不到的,而有些问题即使能够意识到,也不见得就一定能够改掉,因而,与其盯着自己的缺点不放,沉溺于自责的烦恼与失败的痛苦之中,倒不如学会自我欣赏,提高自我满足感与自信心,从而激发自己的职业激情以及持续努力的欲望。

4、为年青教师搭建展示平台。年轻教师的自我表现欲望较强,学校应根据这一心理特点,为年轻教师创设各种平台,鼓励其大胆参与校内外各种活动,充分展示其个人特长,就教学工作而言,可以让其承担更多的公开课任务,组织年轻教师教学比赛,积极参加各种课题研究活动,等等。并以正面肯定和鼓励为主。从2010年开始我校就每年都举行年轻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要求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都参加,这一平台大大地激励了我校年轻教师的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同时也提高了我校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

5、营造民主平等自由的教学环境。由于年轻教师经验不足,教学实践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当前部分年轻教师工作表现不尽如人意,有些学校领导便以此为由,对年轻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硬性要求,但实际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我以为,要在科学指导的同时,给予年轻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民主、平等、自主的权利,特别是在当前我市课改在即的背景下,更应该支持年轻教师的每一种教学改革的尝试和摸索,为年轻教师营造民主、平等、自由的教学教育环境。

6、相关专家的引领和培训。针对我校年轻教师多的特点,我校每年都请市教研室的相关专家对我校的年轻教师进行指引和培训。专家们针对目前我市教育的现状以及年轻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毫无保留地为我校的年轻教师排忧解难、答疑解惑,并与年轻教师一起分享他们的最新教育教学理论成果。在解读教育、解读教师、解读学生、解读课堂与教学、解读德育与班主任工作、解读教育经验与智慧等诸多方面和年轻教师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使年轻教师在工作中走得更快更远。

师徒帮扶徒弟工作计划第3篇

一、“师徒结对”中问题面面观

当前,众多學校都在进行师徒结对,然而,却出现了许多问题。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以便克服这些问题,从而使得师徒结对能够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第一,理解偏向。有些學校或师徒双方以为“师徒结对”就是师傅带徒弟,师傅是施教者和传授者,徒弟是受教者和接受者,在这种师徒关系中,师傅成为了权威,徒弟就是“弱势群体”,是老教师或优秀教师帮助、教育的对象,要以被管理者、被发展者的身份接受权威者“导师”的教导。此外,把“师徒结对”的意义仅仅定位在“使青年教师快速成才”这样的认识上,这导致“师徒结对”对于青年教师是获得和索取,而对于老教师或优秀教师则是付出和奉献。

第二,“拉郎配”泛滥。在“师徒结对”的过程中,學校管理者常常利用教育管理中的行政手段,不管新老双方、教师与學生双方、學生与學生双方愿意与否、合适与否,便采用“拉郎配”的方式把新老教师、教师与學生、學生与學生硬性“捆绑”在一起,制造出了人为的“师徒结对”。这种“师徒结对”要么浅尝辄止,要么半路夭折,更有甚者结对双方出现了貌合神离、土崩瓦解之势,由此带来了许多消极后果。

第三,“一结就灵”思想盛行。无论是教师与教师的结对,教师与學生的结对,學生与學生的结对,他们每一方常常以为只要结对就可以提升自己,这其实是一个误区。究竟能否通过结对来提升自己,要取决于多方面的机制:完善的保障机制、过程中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及时的反馈机制、动态的监督机制等,只有这些机制都及时跟上了,才会对结对中的双方产生正能量。

第四,形式主义严重。“师徒结对”在有些學校往往“走过场”,流于形式,甚至半途而废。一到新學期开始时,學校大张旗鼓搞“师徒结对”仪式,发聘书、签协议、拍照片等,忙得不亦乐乎,过后却没有进行检查、督促,前面流程完成之后,就没有了下文,没有将“师徒结对”落到实处。还有些學校师徒之间只是形式上结对了,其实在实际操作中,师徒各管各的事情,双方没有形成真正的合力,“一只老虎两张皮”现象泛滥开来。因而在实践中常常流于形式,这使得“师徒结对”大打折扣。

第五,“克隆现象”愈演愈烈。在目前的“师徒结对”过程中,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众多學校盲目跟风,缺乏创新;(2)绝大多数师徒还遵循“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古训,师傅唱独角戏,徒弟仅仅是个配角而已。徒弟的學习完全是被动的,师徒之间缺乏互动性,青年教师的个性慢慢被扼杀,创新的火花渐渐熄灭。长此以往,青年教师将被打造成为师傅的“复制品”。

二、师徒结对中三对关系形成的方法与经验探究

(一)新教师与有经验的教师结对方法与经验。传统的“师徒结对”常常采用“一对一”的结对形式,也就是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这种“捆绑式”的“师徒结对”虽然明确师徒双方的权利和责任,使师傅对徒弟进行一对一的悉心指导,但同时也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缺点,比如师徒之间的交流比较封闭、容易出现“克隆”师傅的现象、學校优质师资不足导致的师傅的质量低下等等。因此,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师徒结对”应该破解传统的“一帮一”模式的弊端,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教學实践的需要灵活采用多样化的结对形式。具体来说,可以采用:第一,“一师多徒式”,即针对學校學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资源相对不足的现状,严格审查师傅资格,充分发掘优质师资的潜力,让一个师傅带多个徒弟,亦可以聘请校外知名教师来學校带徒弟。第二,“一徒多师式”,即为防止青年教师的成长出现“克隆”名师的现象,可让多个师傅共同带一个徒弟。每一位骨干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學风格和教學理念,青年教师可以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加速自身的成长。第三,“亦师亦徒式”,即一种新型的“一对一”模式,其较以往的“一对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师徒关系的变化,也就是有丰富经验的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不再是绝对的师徒关系,而是互为师徒、相互學习。新课改的实施,给所有教师既带来难得的机遇,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中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都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随着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在教學过程中广泛使用,青年教师在接受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以及熟练运用上具有比较优势,在这些方面,中老年教师就要虚心拜青年教师为师。而中老年教师具有的丰富教學经验、课题研究经验又是青年教师學习的向导。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没有绝对的师徒,在某些方面,师傅是师傅,在某些方面,师傅亦成了徒弟。这种根据教师发展需要形成的互惠型结对,有利于教师之间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达到知识共享和智慧共振,从而实现师徒专业共同地发展。

(二)教师与學生结对方法与经验探究。潜能生是指那些學习成绩和思想品德两方面均落后的學生。潜能生在班上虽然人数不多,但不良影响很大,破坏性极强。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學生。因此,潜能生的转化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效果,影响着一个班的班风、學风的好坏。与學生结对以来,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要做好潜能生的转化工作,必须多给他们一些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潜能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潜能生的成长,多亲近他们,了解他们,懂得欣赏他们。

第一,尊重學生的人格,保护潜能生的自尊心。在传统观念中,常把潜能生当成“坏學生”,这严重伤害他们的人格与自尊心。潜能生同一般學生一样,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因此,在转化潜能生的教育中,仅仅批评和处分是很难奏效的,必须对他们倾注全部的爱心,尊重他们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用爱心融化潜能生冰冻的“心灵堤坝”,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例如笔者结对的高一三班學生中有个男同學,學习成绩不理想,平时不善与人交流,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通过和他数次交流中了解到,他自我感觉非常笨,以为老师、同學看不起他,上课常逃避任课教师的目光,平时不愿与同學接近,學习上有困难也不问老师、同學。针对他的现状,提出同他交朋友,对他讲一些名人成才的故事,使他懂得“聪明在于勤奋”的道理,课堂上有意对他投送亲切的目光和友好的微笑,有简单问题,首先让他起来回答,答对了便进行大力表扬,答错了也有鼓励的话语,还安排课余时间耐心地帮他补习基础知识,使他感受到老师的爱,感受到我们这个班级的温暖。久而久之,他恢复了自尊心,对老师从“戒心”变成“贴心”,从“疏远”变为“亲近”,學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人也变得开朗起来,往日的忧郁和孤僻一扫而空,随之而来的是活泼和阳光灿烂的笑容。

第二,分享成功的快乐。目前在各种奖励中,“满星级學生”、“优秀班干部”等只有少数表现突出、學习成绩优异的學生有机会受此殊荣,而一般的學生只能“望奖兴叹”,很少受到奖励。如何奖励潜能生,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呢?在实际工作中,结对教师有意识地设立多种单项奖,有意降低一些标准使得这些潜能生也有争取奖励的机会,重新燃起他们奋斗的激情,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同时,结对教师还有目的地发扬潜能生的特长和“阳光点”,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激发求上进的热情,主动克服自身的弱点,朝着好的方向转化,逐渐使“闪光点”变成“闪光面”,使潜能生赶上来甚至变成优秀生。实践证明:针对潜能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特点,多方位、多渠道地创设条件,形成良好的成长氛围,给潜能生创设众多的“表现”机会,最大限度发挥潜能,使他们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以此消除自卑感,增强自信心。

第三,交流与合作,发挥集体的作用。一个學生的转变,需要内因和外因。在内因一定的情况下,外因对學生的作用就显得比较重要了。集体的舆论、集体的压力是很大的。學生都希望自己所在的集体有崇高的荣誉,破坏集体荣誉的言论行动是受到集体舆论谴责的,而學生对集体舆论的谴责是惧怕的。因此,利用班集体的巨大力量的良好风气,对潜能生给予正确引导,使得他们不但思想上要向先进靠拢,而且在实际行动去追求上进。同时,结对老师应该给予他们“特别关照”。上课时多注意他们的言行,下课后让他们积极参加集体的活动,在活动中使其感受集体的力量和温暖。

第四,循循善诱,用耐心促其转化。潜能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转化过程中,潜能生故态复荫,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结对教师既要有满腔的热情,又要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潜能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如果没有一个长期、耐心教育转化潜能生的心理准备,教师很容易丧失对他们的信心,甚至认为他们已经“无药可救,没有希望了”。对于潜能生在转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反复或倒退,要正确引导,允许學生犯错误,让他们在失败中吸取经验,在曲折中走向成功。我们既要看到潜能生的进步,也要正确看待潜能生的反复现象,不断给他们敲响警钟,不断鼓舞他们进行自我竞争、自我挑战,在反反复复的过程中把潜能生引上前进之路。事实证明,只有我们有爱心、耐心和恒心,认真地去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因材施教,这些迟开的“花朵”同样会绽放出绚丽的色彩。

(三)學生与學生结对方法与经验探究。优生、后进生结对帮扶是教师在个别辅导中常用的一种有效的补差措施,这是因为學生之间平等、亲密的伙伴关系,可以更有效地提高补差效果,同时也可以促进优生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验、实践,对结对帮扶的形式和活动方式的尝试和改革,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第一,以學习小组取代优生、后进生结对帮扶的形式,模糊优劣之分。每个學习小组以六人左右组成,组长轮流担任。课内外的小组學习活动以及平时的定量、定性评价均以此为单位,强化组员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课内组内成员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共同探索、民主交流,课后轮流为學有不足的成员补课,实行全组成员互帮互學、紧密团结、携手共进。

第二,后进生间的优势互补,享受“我也行”。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后进生之间同样存在相对优势。例如结对班级某同學出于兴趣,能较熟练地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我们便安排他辅导另外两名學生,发现讲者认真,听者出神,效果极佳。究其原因在于某同學因为自己所长得以展示,享受的成功之乐远非教师的几句表扬能比,对其树立學习自信心帮助很大,同时讲的过程也是自我知识巩固的过程。接受辅导的學生因与辅导者學习水平相当,他们的攀比心理将激起其奋勇急追的勇气。再者,同等层次的學习水平也使他们具有很多共同语言,能使他们很快地融入角色,在民主、平等、和谐、共勉的學习氛围中互學、互励,达到快速提高的效果。偶尔有些中等生或优生做错的题目,而某后进生却答对时,老师更喜欢安排后进生讲给他们听,以此方式表扬后进生,激励中等生或优生。他们那洋溢着成功喜悦的笑容和满是不服气的神情是用再多的说教也换不来的。

第三,优中差自我反思,扬长弃短。人无完人,各有长短。笔者所在學校在班上组织學生对自己的學习状况、學习品德进行分析,找出自己的优缺点,确定用自己的长处去帮谁,我的短处请谁帮,并制定一个可行的小计划贴在文具盒内(教师要适度引导互助对象),每个星期反思一次,写进日记,每个月总结评比一次,根据效果调整互助对象和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大部分學生均有很大的收获:有的补上了落下的功课,有的改掉了不良的习惯。班上形成了团结互助、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良好學习氛围。

师徒帮扶徒弟工作计划第4篇

一、指导思想

继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从学校工作和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加强班主任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素质培训,抓好班级管理工作,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努力使班主任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工作要点

(一)班主任队伍建设

1,新老帮扶结对

在青年班主任和本年级段的优秀班主任之间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师徒之间经常性地进行工作经验交流,“师傅”要无私帮助,“徒弟”要虚心学习,围绕制定班队工作计划、确立班级目标、营造良好班风、开展班级活动、培养小干部、帮助后进生等方面,通过研讨、指导、学习,取长补短,提高青年班主任的思想素质和管理能力。期末,要求“徒弟”认真写好学习心得。

“师徒结对”活动:

2,组织交流讨论

每月举行一次“班主任例会”,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班主任进行思想、业务等常规培训。组织班主任学习教育理论和班级管理知识交流班主任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树立先进典型,表彰先进班主任;引导班主任总结自己的点滴经验,并把总结经验和教育科研结合起来。

本学期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安排如下:

九月份: (建设一个团结奋进的班集体。)

十月份: (爱心、耐心、细心开展班级工作)

十一月份: (良好班风建设)

十二月份: (培养一支卓有成效的小干部)

(二)、加强班风建设

1.安排班级活动

要以全国少工委颁布的“加强少先队思想道德教育和深化体验教育的意见”为基础内容,根据学校德育工作安排,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各项实践活动。活动要加强对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活动之前要制定好计划,明确活动要求,设计好活动并扎扎实实地组织实施,力求取得主题教育的最大效应。班主任与学生一起确定好本学期各项活动的主题,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内外活动,如主题班队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友谊中队举办一些联谊活动。

2.营造向上氛围 3.指导培养小干部

班级小干部是班主任的左右手。要认真选拔小干部,同时要精心培养小干部。第一,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第二,鼓励小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第三,严格要求小干部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第四,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

(三)、班级考核评比

1.加强常规检查评比

师徒帮扶徒弟工作计划第5篇

关键词:缄默知识;体验性学习;现代学徒制;企业师傅

一、缄默知识的内涵特征及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缄默知识的内涵特征

缄默知识(Tacit Knowedge,又被翻译为默会知识或隐性知识)最早是由英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M.Polanyi) 在1958年出版的《The Study of Man》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认为人类知识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可以通过文字、符号、公式等表达出来、可以感知得到的知识,叫做显性知识;另一种是难以用语音、文字等表达却隐藏于人脑中的知识,叫缄默知识。缄默知识是我们平时意识不到,却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波兰尼举例说,我们可以认识一个人的脸,可以在成千上万张脸中辨认出这张脸,但是通常我们却说不出我们是如何认出这张脸的。又例如,我们可以认出任何一张脸上的表情,但是我们一般情况下也说不出我们究竟是根据什么符号来认识的。[1]1996年,世界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首次肯定了人类知识中既包括已经编码的显性知识,也包括这些“只可意会但难以言说”的缄默知识。[2]波兰尼非常详细地分析了这两种知识之间的差别,指出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独有的特征:一是默会性。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它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也是缄默知识最本质的特性。二是个体性。缄默知识存在于个人的头脑中,它缺乏显性知识的公共性特征,不能通过正规的形式(如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形式)进行传递。三是非理性。由于缄默知识是人们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觉而被个人所默会地掌握,因此不能像显性知识那样通过理性过程加以批判和反思。四是情境性。缄默知识作用的发挥往往与特定问题或任务情景紧密相联,只有某种缄默知识获得的情境再次出现,或者出现与该情境相类似的情境,此时这种缄默知识才会被个体无意识地从头脑中调动出来,对个体活动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正是因为这些特征的存在,波兰尼特别强调缄默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知识类型,它们事实上支配着人的整个认识活动,是人们获得所有显性知识的“向导”。波兰尼还进一步指出,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共同构成了个体的完整知识体系,一般情况下,缄默知识多于显性知识。

(二)缄默知识的传授方式

虽然缄默知识不能通过正规学校教育或大众媒体等形式进行传递,但可以通过个体实践来获得经验性的个人知识。缄默知识往往隐含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之中,无法形成像书本一样的格式化知识,只能通过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分析在感受中习得。所以,学习缄默知识的有效方法就是感受性学习。感受性学习也叫体验性学习,主要有情景体验、互动体验、想象体验、实践体验等四种学习形式。情景体验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身心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学习方法。创设情境的途径有真实情景展现、情景实物演示、图画情景再现、情景表演体会、语言描述情景等多种形式。互动体验就是体验者与体验项目之间具有互动性,使体验者在互动中体验自己操控过程的感受。如一个机修工人能通过声音来判断机床运转是否正常,一个炼钢工人能通过铁水的颜色来判断温度,这些都是通过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的缄默知识。这种体验只有体验者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感受得到,这是教师在课堂上单靠讲授无法实现的。想象是心理学的概念,它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体验是通过对不在眼前的事物想象或设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来感受它的外形特征和可能有的作用。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活动真实地感受相关事物的概念、特性、规律等客观属性。

(三)缄默知识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缄默知识概念的提出,开拓了人们的视界,使得人们对知识的性质有了新的认识。对缄默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识和实践行为。[3]在以往的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是依附于课堂教学的,被看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这种价值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进行。从缄默知识的理论来看,科学知识的生产,乃至所有知识的生产,都不完全是一种客观和更改的过程,其中包括了大量个体缄默知识的参与。没有这种个体缄默知识的参与,就不会有任何科学事实和科学问题的确定,就没有任何科学证据的产生和发挥辩护作用,也就做不出任何科学的发现。然而,这些对于科学发展有益的缄默知识,例如科学的理想和信念、科学的经验和技巧、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等,很难通过正规的教育渠道加以传递和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实践中的个体摸索、顿悟以及科学同行之间在科学活动过程中大量随机的相互交流和切磋来进行。因此,波兰尼非常强调传统手工业时代的“学徒制”形式在当代科学教育中的作用,因为那些不能够详细描述的经验技巧等,只能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加以传授。因此,注重专业技能教育的高职教育,要想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创新意识等,就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并把握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应用与检验显性知识,更是为了从中获得在课堂里学不到或无法理解的缄默知识。同时,实践教学的设计也必须考虑到这种缄默知识的要素,而不能够仅从显性知识的应用与检验方面来考虑。

二、职业教育和学徒制的优势与不足

从波兰尼两大知识分类的视角来看,不论是以往的职业学校教育还是企业的传统学徒模式,对学生或学徒者在获得由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共同构筑的完整知识体系来说都存在着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一)职业学校的教育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有两大优势。一是教育的系统性。职业学校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人才的需求,系统地制定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中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有系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通过职业学校的培养后,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二是人才培养的高效性。职业学校教育采取班级化的集体教学,与企业师傅带徒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具有更高的效率。但职业学校的教育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一方面学校缺乏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职业学校教育虽然也注重职业技能的训练,但这种训练缺乏企业生产或岗位工作的真实情境,有关职业意识、职业素养、职业精神、职业经验等缄默知识无法获得。尽管很多学习投入重金购买实训设备,利用仿真、模拟技术来增强实训的真实感,但与真实情景还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使学校单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仍然无法独立工作,还需要跟随师傅学习一段时间才能胜任岗位工作。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很难实施生产性实训,同时师生接触的时间有限,学生很难从教师身上潜移默化地学到缄默知识和生产技术经验,也很难了解到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更难领悟到真实的企业文化。即便是“双师”型教师,由于学校环境与企业的差异和教师个人的企业经历的限制,也无法取代企业师傅对徒弟全方位培养的重要作用。

(二)学徒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徒模式的改变,学徒制分为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

传统学徒制通常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师徒共同参与生产,徒弟在师傅的指导和影响下习得知识和技能的模式。从史上私人性质学徒方式发展到近代公共性质的学徒制,它已成为企业单一主体完成员工培训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以现场亲自动手操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徒弟在现场从了解生产基本情况,到帮着师傅做一些简单的辅助生产劳动,逐步升级到在师傅指导下进行系统的操作,最后过渡到独立工作。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师傅不仅让徒弟机械重复操作还重视技术经验的传授,往往会通过具体实例说明行业规范。这种技艺传授方式,使得师徒之间关系亲密,但它与职业学校的教育相比较,传统学徒制存在两大不足:一是师徒传承的模式导致师傅自身没有受到正规学校教育,缺乏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理论,无法完成系统性显性知识的教育,导致徒弟文化素养不高;二是传统学徒制属于个别教育,学徒大多在完全自然的工作过程中随机学习,学徒期长,教育效率低下。因此,现代学徒制应运而生,成为现阶段职业教育的最佳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制与职业教育相结合而形成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制度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工学结合为途径,培养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人才为目的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模式。[4]现代学徒制既不同于传统的学徒制,也不同于单纯的学校教育。从波兰尼的知识分类理论来看,现代学徒制是帮助学生完成建构个体完整知识体系――“缄默知识+显性知识”的最佳模式。它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能力相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相分离的局面,让学校教师显性知识的教育与企业师傅缄默知识的传授有机地结合。现代学徒制不仅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同时也减少了企业传统学徒的时间,为学校节省了物力成本,为企业节约了人力成本,也为学生就业节约了时间成本。因此,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现代学徒制成为许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并对现代学徒制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一些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局部区域的职业院校和相关合作企业获得了政策上的扶持,在实际现代学徒制的工作中取得了可贵的经验。但由于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现代学徒制还在尝试探索阶段,国家层面相关配套的政策和制度还未健全,具体运行机制和模式还未形成,使现代学徒制的优势还未真正地显现出来。[5]特别是在我国今年来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实际运行中,企业师傅这一关键要素还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三、企业师傅在现代学徒制中的角色与要求

(一)企业师傅在现代学徒制中的角色定位

在整个学徒过程中师傅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其角色定位是由现代学徒制本身的特性和缄默知识传授的规律所决定的[6]。归纳起来企业师傅在现代学徒制中有三个重要角色 。

1.职业岗位缄默知识和技能经验的传授者

在现代学徒制中,企业要选派符合一定要求的师傅负责学徒工作岗位具体知识技能的传授。由于师傅本身蕴藏着不易于用文字和语言表达的缄默知识,在生产劳动中一方面师傅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和徒弟的观察体验等对徒弟进行有意识的培训;另一方面,徒弟通过师傅的生产、工作、交往、沟通、表达等行为方式潜移默化地学习和领悟来理解工作岗位的默会知识和技能,并在师傅的指导和个人反复操作练习来感知、体验、掌握和内化职业知识和技能。如一个不懂汽车的人,可以通过师傅的示范、指导和个人的操练,逐步学会开车,但如果没有师傅的示范和指导,单凭个人自我摸索,要学会开车将是很困难的。这进一步说明了师傅的传授作用是学校教师不能取代的,这是由于缄默知识的默会性和情境性特征导致缄默知识不能通过阅读、听课或逻辑推理的方式获得,只能通过人们的主观体验或一对一的模仿在实践中获取。实践证明,即使是职业院校能力很强的“双师型”教师,在学校里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也远达不到在企业师傅对徒弟的传授作用。

2.职业素养的示范者

职业素养是人们在社会职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它包括四方面的内容: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7]其中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内容,属于思想意识方面的范畴,具有很强的内隐性,不是通过书本学习或通过教师的讲授就能轻易获得的。若要让职业道德真正成为职业人的自觉意识,就必须在实际职业环境中学习。如师傅的一言一行若能真正体现出对职业岗位的热爱,真正体现出对工作极端负责、精益求精,就会逐步使徒弟在内心真正地接受和内化。同样,师傅若弄虚作假、阳奉阴违,就会在徒弟的内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企业师傅作为职业素养示范者的作用不可忽视。一个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师傅,可以通过他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来促使徒弟在思想中真正地接受职业素养的要求,并将其内化成自己的自觉意识和职业行为。

3.企业文化的传承者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为达到总体目标一贯倡导和逐步形成的特有价值观、理想、信念、作风和行为准则,包括企业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等。[8]优秀的企业文化必将对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和心理变化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也产生重大作用,甚至会产生物质刺激所不能达到的作用。作为企业的员工必须深谙自己企业的企业文化,才能融入企业团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企业文化对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也产生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现代学徒制中,对企业文化有着深刻了解、理解和感受的师傅带领徒弟一起工作,与徒弟的接触和交往最为密切,对徒弟的影响也最深,因此企业文化传承的责任自然就落到了师傅的肩上。从客观上讲,师傅站在员工的角度承担企业文化传承者,更容易被徒弟认可和接受。企业文化的传承不是靠说教来完成的,而是靠师傅的工作态度、处事行为、言语表达等展现出来的理想、信念、作风和价值观来感染徒弟的内心,使徒弟逐渐从知道、接受到内化成自觉的意识,建立起与企业文化一致的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理念,自觉遵守企业的行为准则和企业制度,成为有文化、有素质的职业人。

(二)对企业师傅自身的职业素质要求

企业师傅的角色定位,决定了他自身必须有足够的并且方向一致的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才能培养出质量合格的徒弟。正像人们常说的“严师出高徒”那样,师傅应具备“严师”的职业素质。一是具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和较高的思想品德,在做人做事上能够言传身教,起到表率作用;二是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技能和丰富实践经验,具备训练和指导徒弟掌握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能力;三是深知本单位的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并具有较强的企业文化传承意识;四是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作风,能在生产实践中能够有计划地培养徒弟的职业素养,并能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帮助徒弟接受和内化成优良的职业作风;五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耳濡目染来诱发徒弟内心的革新意识,使徒弟不断地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的行家里手。

四、现代学徒制亟待完善的政策与制度

为了能够更好地实施现代学徒制,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要制定相关鼓励和支持的政策,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企业和学校也要制定相关的制度,使企业带教特别是企业师傅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一)国家与地方政府层面出台支撑政策与法规

由于企业最大化利益的追求,往往对校企合作和现代学徒制动力不足,认为参与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会影响企业的生产,从而降低企业效益。要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国家与地方政府层面可借鉴外国实践经验,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并有利于推动现代学徒制发展的政策法规。如对积极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优惠;鼓励更多的企业接纳更多的学生实施企业学徒培养;地方政府要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服务管理机构,解决学校与企业跨界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服务管理问题,也为校企合作创建互相交流沟通的平台[9]。

(二)企业与学校层面的相关规定

针对现代学徒制,企业要建立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员工教育培训的专门机构,负责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和员工人培训工作的管理,其中最关键的是对带教师傅的选用与管理。要在企业内部制定带教师傅的素质能力标准,按标准精选带教师傅来完成学徒的培养工作。二是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中,企业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师傅考核与奖励机制,促进师傅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为企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三是建立和完善企业师傅培养徒弟的职责、目标和权益,制定鼓励性薪酬制度,支持企业师傅承担培养徒弟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真正得到落实和实施。

现代学徒制是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合作来实施的,这种合作不仅体现在共同制定

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置课程和共同编制课程的教学大纲,还体现在校企分工实施培养过程中的相互配合与帮助。如学生在学校学习时,企业师傅要承担一部分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当学生到企业学徒时,学校教师要定期到企业与师傅和学生交流,了解学徒过程中的问题,帮助企业师傅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解决学生遇到的专业理论问题等。因此,学校也要建立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相关管理制度。同时,校企双方还要建立校企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商讨解决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建立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互动合作的机制,在分工育人过程中协同完成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 :101-108.

[2]黄时进,文军.缄默知识理论对科学传播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启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10-116.

[3]杨学锋等.缄默知识理论视野下的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10 (1):148-150.

[4]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3(16):24-26.

[5]杜启平,熊霞.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瓶颈与对策[J].高教探索,2015 (3):74-77.

[6]施晶晖.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教教师队伍建设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21):128-130.

[7]柴福洪,陈年友.高等职业教育名词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34.

师徒帮扶徒弟工作计划第6篇

【关键词】城市化;教师;回家;资源共享

进入二十一世纪,城市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了,区域性差别、城乡差别越来越突出,这场“革命”也静悄悄地影响着教育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教育。农村中学教学设施差、文化生活落后、环境艰苦、学生贫困面大、生源差,导致农村中学教师大量涌入县城,部分学校几乎处于瘫痪状态,骨干教师走了,专业对口的教师走了。留下的教师多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是非专业化:即非师范专业安排为教师的。

第二是年轻化:如:地处西南边陲的我校,有三十位教师,教龄五年以下的有二十一位。

第三是老龄化:部分教师临近退休,健康堪忧。

教师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极端不合理,呈现青黄不接之态势。这些原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教学质量,使得农村中学教学质量大面积下滑,成绩稍好的学生和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都进城,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造成了“教学质量差——学生走——教学质量更差”这样一种恶性循环。教师有苦难言,家长怨气多,政府不满意。针对这一突出情况,我校联络近十几年调出学校进入县城的四十六位骨干教师,请他们“常回家看看”,为学校的发展,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出谋划策,为年轻教师的早日成熟尽一份诚挚之力。

为使我校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学校竭尽全力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建立了一个“结、帮、扶”这样一个很好的平台,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措施和办法:

一、工作制度化。

佐藤教授说:“学校的决定性要因在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合作关系的有无,教师专业成长的决定性要因也在于校内教师合作关系的有无。”教书不是一种“孤独的职业”,而是一种共同合作的共生文化。让我们重塑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教师间的共同关怀信赖,共同对话交流、协商,共同研究教学,共同开发课程,共享经验与理念,将合作精神摧开“教学相长”之花,使城乡学校产生共生效应。为此,我校本着“无偿定时、自由对接、互动激励的原则”,采取教学科研“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对近十几年调出我校,且已成为城内各校学科带头人的骨干教师,请他们回母校走一走,看一看,了解母校现状,让他们参与母校管理,参与教学,参与科研,定期交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这些教师他们都为母校奉献了青春,在母校教书多则十几年,少则七八年,对母校感情特别深,当地的父老乡亲对他们也特别热情,他们也十分愿意为母校做一点事,使母校尽快发展起来。为此,学校根据每位调出教师的专业、分学科定期请他们“回家”对年轻教师进行指导,时间除规定时间外,大多利用休息日、节假日。这种“专业对话”通过与名师的观摩、交流、沟通,年轻教师得到了名师的指教,从而复制骨干教师的办学理念、教学方式、经验,反思自身的不足,使城内学校的优质办学理念、管理、教学技巧、校园文化、经验、资源、质量评价等在农村学校得到再生。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

同时,“还实行走出去”的方式,让年轻教师上门学习,请名师带教、培训、辅导、进城进修,时间长至一年,短至半学年或一个月。实践证明效果非常明显,年轻教师成长比较快。

二、结对明确化。每位已调出的骨干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与母校现有年轻教师结成对子,拜为师徒关系,一个师傅一个徒弟或几个师傅一个徒弟,构筑和谐空间,同时明确任务,列出成长计划,要求年轻教师一年一个转变,二年一个发展,三年一个成果,五年走向成熟。学习方式:一是请师傅回校上课指导(每学期二至三次为宜);二是徒弟带着问题上门求教(每学期四至五次或跟名师学习),平时利用现代技术网络请教,有问题随时得到解决,促进了教师成长,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现在我校年轻教师人人都请有城内学校的名师给予指导,各方面工作也有了师傅。

三、资源共享化。山区学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许多教师“一桶水”教几代人,造成观念落后,方法单一,知识传授乏味、管理落后。最大原因是教育资源匮乏,而城内学校网络化教育,又处在本城政治、文化、经济发展中心,可以说教育资源享之不尽,我们就与他们在网络上建立资源共享平台,让他们信手拈来的教育资源,为我校师生服务。如今,无论是办学理念、学校管理、还是教育科研、试题研究、教材教法研究等都为母校提供了宝贵资源,使我校各项工作促效明显。我们的目标是最终实现城乡联动,实现城乡学校同理念、同目标、同要求、同考核、同评价、同节奏,把农村学校变成城内学校的姊妹校。

四、结果实效化。请城内学校教师回家看看,组织不好就会走过场,形成吃喝玩乐风,起不到实际效果,针对这一问题,学校精心组织,既使回校教师感受到了母校的温暖,又使他们乐意传经送宝,一方面带着问题请他们回校,让他们有备而来,上课、辅导得心应手。另一方面,通过《师徒工作手册》对年轻教师学习过程进行跟踪调查,并与年终考评挂钩,使徒弟真正学到了一些本领。让徒弟早日出师,真正成为母校的教学骨干。

通过三年来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城内学校优质的管理,办学理念、方法、校内文化、资源、师资、经验得到合理扩大和拓展,也改变了农村学校无名师的困境,家长的看法变了,印象变了,社会的评价也变了。这种城乡一条龙的办学方式,全面提升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适应了新形势下教育的发展,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师徒帮扶徒弟工作计划第7篇

如何才能创新我们的职教改革思维,从哪里能汲取到职教改革的思想源泉?无疑应该回到实践第一线,特别是向那些经过职业教育的训练已成长为各行各业“民间工艺大师”级的专门人才调研,他们最有发言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职业进入专业领域,专业化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职业发展重要趋势,专业性则成为衡量人才职业成熟度的重要指标。人才的专业发展过程相当复杂,从一名普通职员成长为一名专家型人才甚至“大师”,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利用外部资源和条件,进行优势积累的过程。从众多“大师”级民间工艺人才专业成长的发展轨迹中可以探寻出一些具有共性的特征,概括出一些用以指导职教改革,促进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鉴于此,本刊2014年结合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创意主办的“江苏职业教育文化寻宝主题教研活动”,特别开辟“专题探索·职教寻宝”栏目,定期约请江苏乃至全国的民间工艺大师、能工巧匠做“专访”或“专论”,通过大师的慧眼看职教,给当下的职业教育改革以启示,以飨读者。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师的伟大心灵,分享“大师是如何炼成”的人生智慧!

主题事件名称

江苏职业教育文化寻宝主题教研活动。

主题事件概述

2013年11月2日下午,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教所与各大市职教教研机构负责人一行三十余人,饶有兴致地参观了扬州工艺美术馆“工艺美术精品展览馆”,认真倾听了工作人员对巧夺天工的扬州工艺珍品的讲解与介绍,见识了展览馆内的藏世珍品和大师代表作品。与会人员专程走进工艺美术大师的工作室,参观了大师工作现场,目睹了大师娴熟精湛的制作工艺,分享了大师获得的崇高荣誉。接着,大家来到会议厅,进行了主题访谈,细听大师讲述成长中的难忘故事,大师们充分肯定了当年学校专业教育对自己成长所起到的激趣入门与专业奠基作用,并对当下职业教育提出了诚恳的建议,在思维碰撞、交流中,共同探索传统师徒制与现代师徒制的异同。

主题访谈信息

访谈主题:文化寻宝。

访谈方式:与工艺美术大师对话。

访谈时间:2013年11月2日下午2:00—6:00。

访谈地点:扬州工艺美术馆会议厅。

策划人:马成荣。

主持人:夏 英。

活动组织者:韩国志(扬州市教育局职教处副处长)

文稿整理者:蔡遵义。

参与会议人员: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全体成员、江苏省各大市教育局职教教研负责人。

被访谈人物介绍:

漆器大师张来喜(男,51岁),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扬州雕漆工艺杰出代表,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全国雕漆工艺领军人物。擅长红雕漆漆器设计、加工雕刻等。

玉雕大师时庆梅(女,45岁),全国劳动模范,党的十代表,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扬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被称为玉雕“白菜王”。作品翡翠玉雕“螳螂白菜”为上海世博会江苏馆“镇馆之宝”。擅长翡翠、和田玉等玉器设计加工。

刺绣大师吴晓平(女,60岁),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刺绣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擅长绣品设计与加工。

马成荣:今天,我们组织首次全省职业教育文化寻宝活动,到扬州与三位民间大师进行对话,就是想跳出学校教育的框框,听听大师们的成长故事,学学大师们的职业经验,看看大师们对当下职业教育有什么好的建议。因此,本次活动的目的概括为四句话:寻社会文化之宝、把师徒教育之脉、悟经验学习之道、解职教发展之惑。

一、寻宝篇:山外有山,大师成长追踪

主持人:各位大师,很荣幸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和大师面对面地交流。在行业里,有这么一句俗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非常想了解你们的师傅是怎么把你们领进门的,你们又是怎么不断修炼成为行业大师的。首先我们想请大师回忆一下,当初你们的老师是怎样将你们引入行业的。

张来喜(以下简称张):我1981年在扬州市工艺美术学校定向学习漆器两年后,被分配到扬州漆器厂实习,最终选择了自己的专业方向——漆器中的红雕漆。虽然红雕漆技艺难度大,所需时间长,我的兴趣反而浓厚。我在学校里对美术有了初步了解(当时专业学校出来的毕竟不多),对画有理解,对稿件有理解,能做,能画。加上本人祖上好收藏,自己也有收藏的经历,眼光很好。经过专业培训,自然也比一般学徒好一些。当时车间里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我的师傅是扬州漆器大师方开玲,专业优秀,对待我们要求严格,在车间里面他是检验员。我慢慢发现其他徒弟的作品总是能够顺利提交,唯独我的作品,总是交不掉。我去问师傅:“为什么我交不掉?”师傅说:“对你与对别人不同,因为你是专业出身。”当时我不理解师傅的意思,后来才渐渐明白“严师出高徒”的道理。正是在师傅的严格训练下,我才慢慢做出了成绩,有了自己的大师工作室了。之后,我又拜了三个师傅:一个教我画画,一个教我技术,一个教我设计。回顾我的专业成长经历,我觉得艺术要做到高位,离不开名师的指点。我们这个行当,师傅领进门,就是一家人,师傅把我们当家人一样对待,也影响到后来我带徒弟,我也同样把徒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待,就是希望把自己的所有本领都能传给徒弟,一直传下去。

时庆梅(以下简称时):我1985年中学毕业时,玉器厂玉雕技校的招生广告贴在了教室,我心情激动,不顾家人竭力反对,报考了玉雕专业。1987年入厂实习,我的第一位师傅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刘小华。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我发现刘师傅特别注重培养我们的立体思维能力,她善于一步步引导我们在大脑里形成空间概念。师傅对我的要求也很严:坐得住、胆子大、心要细。师傅常跟我说:做玉器就是做减法,考虑不成熟的情况下不能乱动,因为玉器材质太贵重了。我师傅说:“学玉雕,画画一定要好,尤其是素描,用明暗来表现立体的图形,这个一定要会。”每次师傅验收作品的工序都是:眼看、手摸。摸上去很光滑的,就算我的出手干净,已经做到位了。每次我都是一次性验收成功。1992年厂里面成立了研究所,我又拜江春源大师为师,技艺也从我已娴熟的炉瓶转而学习花卉。一开始,我是不适应的,江师傅要我临摹了很多花卉的作品,他还给我讲不同面的X型线条,训练我的立体思维能力。1994年,我出了第一棵白菜,大家都觉得形神兼备,可是江春源老师觉得白菜虽好,但艺术魅力不足。于是,他锦上添花,设计了螳螂跃上白菜,动静结合,和谐共融,真可谓是画龙点睛。我真是打心眼里敬佩江大师,也领悟到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我这件《螳螂白菜》获得了杭州西湖博览会特等奖第一名,后来就成为世博会江苏馆的镇馆之宝了,被人们美誉为中华玉文化杰作。

吴晓平(以下简称吴):十几岁时,外婆要我跟在她后面学做猫头鞋,这过程中外婆总是表扬我,我也就慢慢喜欢做手工了。父亲去世后,家里条件困难,外婆接了绣品厂的外加工活儿。其间,外婆手把手地教我,不仅让我跨进了刺绣的门槛(微薄的收入可以补贴家用),更培养了我的定性与耐心。有了基本功,我被招工到绣品厂,与大家一起做产品——日本和服腰带。这时,我遇到了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师傅——陈淑仪。我师傅在认识我之前,就从我出手的产品中知道了我的名字,两三个月之后,师傅看中了我的出手,从车间挑我进了欣赏品车间精品小组,这意味着我可以独立完成作品,我非常高兴。我的师傅是盐商后代,个性很强,对徒弟要求很严,师傅收徒看中的是人品、悟性和技术。我为了向师傅学习,刻意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我原来很外向、很贪玩,我极力改变自己,变得内向爱学,我原来喜欢交朋友,交了很多年的朋友,师傅不让我交,我就不交了。师傅脾气不好,但是因为我喜欢刺绣,我就努力地衬着她(扬州方言,迎合着她)。师傅对我也好,把我当女儿待,对我的成长帮助很大。后来我很幸运地嫁给了一个专做设计工作的画家,他慢慢引导我学画理,后来我又学了两年的国画,还获得了扬州工艺美术展工笔三等奖,我也就逐步进入了绣品欣赏典藏品制作的时代。

主持人:从大师们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大师之成为大师,都是与大师的师傅严格训练分不开的。刚才大师们概述了各自入行的经历,我们还想更具体地了解你们专业发展的事例,各位大师,能否请你们再谈一谈你们入行学艺最难忘的事是什么?

时:我来说一下“白菜”的故事。

为了创作“螳螂白菜”,我开始搜集真白菜照片。一天,我骑车回家,一个骑三轮车卖白菜的小贩和我插肩而过。我一眼瞥见他卖的白菜长得很讨喜(方言,很可爱的意思),菜的叶子造型很好。一转眼的工夫,小贩已经走远。我急忙掉头,边追边喊,硬是在路边从小贩车上挑了个最“晶莹剔透”的大白菜回家。回家后,我将白菜一层层剥开,颠来倒去,从皮看到心,拍了10多张照片。但是,白菜光有叶,没有根不行,于是,我又让住在乡下的同事专门从郊区菜田里,特地买了两块带泥的白菜根。我就这么看叶子,看根茎,细心观察,用心揣摩。白菜在我的脑子里面才终于立体成形。后来,我把这些白菜照片拿给学生,供他们学习参照。我创作“螳螂白菜”的灵感是来自小贩手中的食用白菜。

张:我讲述的是“石头”的故事。

早些年,我们想做一件漆器——山子雕《东山对饮》,我跟领导沟通自己的想法,一开始领导坚决不同意,再与领导沟通,还是不可能,磨了好几回,领导终于勉强同意做,但是造型从哪儿来,我和我的设计师一起出去找石头,找造型。一天,走到一条河旁,我们找了七八块石头,最后选了一块。因为是在公共场合找到的,不好直接拿回,只好先偷偷地把石头搬回家,然后再去慢慢地跟领导说,怕先跟领导说了,领导不让我们搞。这个作品后来获得专利和全国金奖。之后,我非常希望做个系列产品,但是领导又不同意。这件事之后,我只好两条腿走路,在家按照自己的想法干,到工作室,和大家一起干。因为每个大师的水平我都很清楚,所以我就学众家之长,自己设计作品自己做。结果,享受作品的是我,发现瑕疵的也是我,于是,我的作品都能做到最好。

吴:我想说说关于“下岗”的故事。

1998年,厂里改制,领导要我承包一个车间,这就意味着我要负责养车间的姐妹。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挑战。除了懂些技术外,搞生产、讲管理、跑市场,我什么也不会。整整三个月,什么头绪都没有,自然我无法为姐妹们发出工资。厂里看我实在不行,竟要我下岗,说是让我“内养”,要我回家。可我只想在厂里搞刺绣,我跟老厂长说:“让我在这儿做吧,我不要工资。”可是他不同意,说:“不行,要做回家做去。”我很伤心,与几个姐妹哭成一团,最后也只能回家了。我丈夫安慰我说:“你是创造艺术精品的人,就在家里做,我来养你。”我说:“我不要人养,我要做大我的刺绣!”回到家,我天天忙个不停。虽然还有几个姐妹需要我发工资,但我不想为了赚钱而去做工艺商品,我还是要做高端艺术精品,因此,每天我都要绣到晚上十二点。那时,我只恨时间不够用,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绣花,做出来作品,到宾馆里面去找人搞代销。那时候真是难,有时候,做的小台屏没有卖出去,东西拿回来了却发现已经摔坏了。当时,大家的收入有限,没有多少人有能力买艺术品。尽管如此,我还是要绣,而且认准了高端艺术品开发这一条路。我的所有金奖作品都是我下岗之后自己在家完成的。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我都珍藏起来,坚决不卖。如果我要是在单位里,厂里要卖我的作品,我还真做不了主呢!扬州刺绣的人虽然不多,但我还是坚持做。1999年以后,漆器厂厂长看见我的作品,要我过去,还要我带两个徒弟。这样我就两条腿走路,家里也做,厂里也做。《蓬莱仙境》和《九成宫》就是这个时候创作出来的。这些作品2004年被美国友人贝林先生以两百多万元的高价收藏。

主持人:听了大师们叙述的故事,我想到了一句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管是创业、专业发展,还是学技,你们都经历了磨难与探索,但也许正是当初的磨难与探索,才成就了你们今日的辉煌,才磨炼出了你们这些行业的精英!接着想请你们说说,在成长过程中你们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可以让我们分享。

吴:这辈子我什么都不会,只会刺绣。我能成功主要靠爱好,所以不管有多难,我都舍不得放弃。我能有今天,得益于师长们的赏识与引导。小时候,我帮外婆绣绣花鞋,外婆总是表扬我,让我对刺绣有了兴趣;进到厂里,师傅的赏识更让我爱上刺绣。师傅手把手教,让我精于刺绣;痛苦的下岗经历,姐妹们对我的信任与依赖,激发了我对刺绣技艺更高的追求。我成功,还得益于我的先生,他是一个画家,专门设计工艺画,特别是教我学习画理,正是这些技艺使我的刺绣更能体现扬州刺绣文人画的内涵和品位。如果要说我成功的感悟,那就是——师长们的鼓励、良好的社会环境、自身不懈的追求与永无止境的钻研。

张:我对红雕漆的兴趣首先得益于我的家庭背景。占祖宗的光,我祖上收藏古玩,父亲喜欢古董。我自己也做过古董生意,看东西的眼光就不一样了,我买材料,不会假,做古董的经历让我很清楚红雕漆产品的价值,还很清楚市场对红雕漆的需求。我很看好红雕漆,而且从竹木牙雕等其他门类艺术品中获得了可贵的灵感。

红雕漆技艺专业性很强,红雕漆工艺品最少需要刷两百道漆,基本上需要一天刷一道漆,两年才能雕出一件精品,周期很长,很苦。要想成功,首先是凭我个人的爱好,必须坐得住。如果不是对这个行业爱得那么深,想做到顶尖,我不会下那么大工夫。我女儿是学音乐的,我很想让她学红雕漆,但孩子嫌苦不愿意学。

我的成功还得益于国家,具体说是厂里的职称评审机制,也是工厂对我们技术工人的关心。1997年厂里成立研究所,我一个普通技术工人因为技术好,很幸运被选进去,从此我有了技术职称。2008年,扬州工艺美术公司成立大师工作室,我从此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和团队。我主要负责筹划、设计与艺术效果监控,我的徒弟们根据他们的特长进行分工合作,我们作品的质量、品位提升得更快了,产值也翻了番,整体艺术水平完全可以引领整个红雕漆制作团队。因此,个人的爱好、环境的熏陶、良好的机制和自身的努力是我成功的经验。

时:我的事业越做越大,完全是因为自己的个人兴趣。1983年我还在上初一,学校组织了一次活动,前往玉器厂参观。那次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玲珑剔透、晶莹润泽“活生生的玉器”,我打心眼儿里喜欢。我在玉雕技校从最简单的拉线条、做基本功开始学习,到做镇纸、笔洗,再到稍复杂的炉瓶,我学得比谁都认真。后来毕业进玉器厂,玉雕是很苦的一种技艺。特别是冬天,我的双手整个泡在水里,我不怕这个苦。我在学校只是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线描、素描基本技法。因此,我对自己的基本功很不满意,就主动到市群艺馆去跟老师学习素描、线描。这样,我很快提升了对线条准确把握的能力,训练了立体思维能力。这些对我后来做好玉器精品帮助很大。玉的材质很稀缺珍贵,容不得一点闪失,要求我在制作的时候要特别细心、耐心。我雕刻的时候总是能做到全神贯注,忘掉一切。

要想做好作品,还要做足功课。回顾我做“菜”的过程,我做了大大小小几十棵菜,那棵价值上亿元的“螳螂白菜”,是其中的代表。做“菜”的成功主要是因为我爱好做“菜”常常琢磨怎么做“菜”,这么多“菜”也就慢慢做成了,叶子的翻卷、根的表现手法,我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变化与进步。

做玉雕26年,我一直保持着工作热情,一件东西,有的几个月,有的一年多,做的时候,是很枯燥,但是,我做成了之后,有很大的成就感,做完之后,有时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做成的。反复实践后,我还悟出了这样的道理:设计原稿是死的,但玉器雕琢者是活的,在雕琢过程中,也要根据玉石的实际情况对作品进行必要的二次创作。

我的成功还得益于国家政策。1992年,扬州玉器厂成立玉器研究所。此时我已是年轻的玉雕技术骨干,水到渠成地被调入研究所,还非常荣幸地被分配给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春源为徒。后来,也因为在玉雕工艺上取得的成绩和师带徒形成团队取得的成绩,我很荣幸地被推选为扬州市、江苏省、全国劳模。概括我的成功经验,除了刚才两位大师说的良好的机制、个人的兴趣、师长的指导外,还有就是工作的热情和追求卓越的坚韧毅力。

主持人:各位大师,我注意到刚才你们在总结自己成功经验时都提到了社会环境或者叫良好的机制,因此,想请你们重点谈一谈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地方政府、工会、教育和劳动部门等,都为你们做了什么。

张:应该说,我个人的成长是离不开良好的社会大环境的。振兴扬州传统工艺美术一直是市政府关注、扶持的大事,1994年正是在市政府的关心下扬州漆器厂有了自己的研究所,2008年成立了大师工作室。有了研究所,有了工作室,我就有了研究、创作的良好环境,我开始专做雕漆高端产品了,并且很快就有了成绩,基本上每年有一件作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大赛并获大奖。当然工作也更忙了,领导看我忙,就派了几个人做我的帮手、徒弟。于是,从那时候起,以我为主形成了创作团队,大师工作室也开始进入良性运作阶段。有了顺畅的运作机制,我们每年都能做出全国第一的精品,产值也年年翻番。记得我们做的第一批花瓶卖到8万元,团队创作后的花瓶很快就卖到20万。另外,从那时候起,我们技艺工人也可以评职称了,2004年我很荣幸地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我现在是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我还获得了很多荣誉,其中2008年2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的获得,除了有我个人的努力外,最重要的还是国家和政府对传统技艺的关心和重视。

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事事都以身作则,不图名利,坦坦荡荡,社会、国家给了我很多荣誉,最高荣誉是2010年我当选为全国劳模,十代表。我真的没想到,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扬州工艺系统的第一个全国劳模。我师傅听到我当选为十代表时激动地说:“我们再也不是以前的‘玉花子’了!”的确,我是亲身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一线工人,对我们手艺人的深切关怀。

吴:为了加大大师传帮带的作用,也为了提高大师的身价和待遇,在扬州工艺美术公司和市总工会的关心下,2008年部分大师工作室集中到了“扬州工艺美术大楼”工艺坊,这标志着扬州地方的民间工艺技术和人才的集成与提升。当时集中的主要是扬州工艺最具代表性的五种工艺技术,包括玉器、漆器、刺绣、通草花和剪纸,这里全国工艺美术大师就有两个。其实在全国总工会的努力下,全国大师工作室很多,但是像我们扬州工艺坊这么集中在一起的很少。在工艺坊,我们有专门的研究所,我们有自己的办公室,有空调、电脑,条件很好,环境也好,还有丰富的文化布置。公司还对大师工作室加大了宣传力度,我们的年薪翻番,职称评审优先,对徒弟也有了选择权。

张:我们的大师称号也是职称评审一层一级评出来的,从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到全国工艺美术大师,一个一个台阶上来的。对于我们而言,这无形中也是一种目标和追求。

时:为了提升扬州大师的技艺水平,江苏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牵头与扬州工艺美术协会联合组织专题讲座,这十年来,每年都要邀请苏州等地高校的教授过来做与工艺美术相关的专题培训。

扬州工艺美术行业骨干培训

主持人:大师工作室成立的时候得到了哪些机构的支持?现在运作机制保障有哪些?大师与工作室的关系是怎样的?

张:大师工作室由市政府牵头,市总工会命名,扬州工艺美术公司提供场地。

吴:我们的大师工作室按照门类分设,大师工作室得到了本行业的公认。

张:没有成立工作室的时候,厂里面所有工人都在流水线上各做各的工作。因为红雕漆中做山水最难,整个作品的制作都被分解到了流水线了,很难在技术上、效果上把关,底下的人带不上来。厂里觉得这样不行,提议建大师工作室,让我带出几个人来,且都可以独当一面。成立工作室之后,的确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艺术创作的环境。我能够更加高效地领衔做好一个个工艺更繁杂、技术要求更高的作品,还有利于徒弟的快速成长。

时:我做了劳模后,研究所专门为我建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在这个工作室里,我先后带了4名徒弟,我徒弟的作品多次荣获“百花奖”“天工奖”等玉雕行业部级大奖。我们这个工作室也被江苏省总工会财贸轻纺工会评为“创造学习型先进星级班组”。

吴:大师工作室其实就是一个团队,每天师傅在做,徒弟跟着看,言传身教。师傅把握作品的方向,负责策划、设计与主要制作,师傅根据徒弟个人技术特点与基本功,分配相应的任务,整个过程师傅要负责指点和弥补徒弟的过失,把损失降到最低。

张:一旦大师工作室忙不过来,我们可以根据新作品需要再增加人员,促进技术更新、优化人员结构。大师工作室是生产体与学习共同体的两体合一,由大师领军做出来的作品,质量都是上乘的,价位也是很高的。

吴:有些行家对于同样的作品,会选择徒弟来做,由于作品的整体设计是师傅的,徒弟的手法是大师指导过的,作品的风格是由大师把关过的,但价格相对便宜些。

主持人:大师工作室还有没有其他激励机制?

时:每年全国工艺美术大赛是工艺美术界最高的赛事,在武汉举行。全国大师作品展,最高级别是金奖,全国工艺行业分门类参展分类评。每年的大赛对于大师工作室而言都是技艺交流的盛会,而且获奖作品都能及时商品化,这对大师工作室的品质是最好的宣传。

主持人:大师工作室还存在什么问题?

张:还是体制问题。我现在有大师年薪,吃穿不愁,只想专心做传承,很想把自己的看家本领传承下去。可是,公司年年给压力,项目工艺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实在是锥子没有两头快,看来我专心带徒弟要等到退休之后。

时:还有,就是大师在大师工作室里面只有策划、设计作品和质量把关权,作品制作的决定权以及拍卖等等,大师是没有主动权的。这无形之中也让大师在整个工艺流程中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主持人:新的材料不断出新,你们怎么看待传统传承?是不是有手工情结?

张:电脑比人工快十倍,但电脑只有固定模式,我们的设计与手工制作是千变万化的,是有情感的,不可复制的。当然,工作室手工做的作品主要是满足收藏家需求的,每一道工序都必须是手工的。

吴:刺绣方面的技术人才原本就是金字塔型分布,我们是扬州工艺美术集团扬州刺绣研究所,他们是企业。他们可以扩大生产,他们是一条龙的生产,我们是少数人。民间艺术的传承,不需要批量生产,需要多大的量,我们大致有数。

张:我们坚信好女不愁嫁。

吴:我之所以不卖代表作,也是为了传承。万一有一天,有人看到我的作品,喜欢我的作品了,那么我们的刺绣也就传承下去了。

二、把脉篇:海纳百川,学徒制的变迁

主持人: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就是想挖掘学校以外的社会体系中职业教育发展的土壤,想了解行业内学徒制的变迁。各位大师,你们都是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你们一定也很关注工艺传承的问题。你们曾经为人徒现在又为人师,请问:现在你们带徒弟和过去你们的师傅带你们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张:我一共带了十几个徒弟。一样的地方,我师傅把我当他的孩子对待,我把我的徒弟当我的孩子对待,徒弟有了问题,师傅会主动关心。我们都认为徒弟和师傅是一家的,因此口传身授绝不含糊。我们这个工艺专业性很强,当时我师傅看中我,就是因为我是工艺美校出来的,专业基础好。所以,对我的要求和对别的徒弟的要求就是不一样,对我严多了。等我技术上成熟了,也带徒了,我也特别愿意带从职业院校出来的学生。他们跟社会青年不同,比如我现在的徒弟,一个来自教育学院,两个来自苏州工艺美院,他们多多少少有点基础,眼光也好、悟性也强,都还不错,带起来顺手、省心,只要基本功过了关,之后上项目,基本都能上手。

时:我有两个徒弟已经出师,还有两个在学习。职业院校专业出身的徒弟,审美眼光好一些,线描的功底也好一些,专业知识也多一些,习惯也好一些,容易上手。

吴:我虽然不是专业出身,但是,我的成功,跟我的外婆、师傅对我的赏识分不开,所以我对徒弟,也常常注意赏识培养,这样徒弟出师还是比较快的。

主持人:你们带徒弟和过去你们的师傅带徒弟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张:过去师傅手上活很重,没有很多时间和精力关心徒弟的成长,加上同行是冤家,技艺上没有百分之百传授的。因为师徒形同父子,徒弟不全学技术,还有其他很多琐事要做。现在师徒合理分工,在师傅的策划与制作过程中,师徒共同合作可完成一件又一件精品。因为大师的身价决定了作品的身价,因而师傅必然严把质量关,在技术上也就毫无保留,而且为了赶时间,大家都得全身心地投入,自然学到的东西是过去的很多倍。

主持人:大师工作室里的师傅带徒弟和之前的师傅带徒弟有什么不同?

张:过去我带徒弟,厂里面要我带哪个就得带哪个,基本是行政命令式的。现在的徒弟基本上都是学好了三年基本功到我这儿来。这些徒弟也有我自己选择的,自己挑徒弟,最大的好处是我可以根据徒弟的基本功和行为习惯来判断他的发展后劲和空间。

原来我们和徒弟都是散在流水线上各做各的工作,指导起来不太方便,特别是厂里面分配的任务越来越重,很多时候,也就顾不到徒弟们了,加上徒弟们也要完成自己的任务,我们有时间了才能过去望几眼,把把关,没有时间的时候,徒弟也只好自己摸索。师傅做的时候,徒弟基本没有机会看到整个过程,特别是一些技术难度高的任务,师傅是怎么解决的,徒弟不得而知,成长也就不快,特别是从零开始的徒弟。

2008年大师工作室开始启动,吸纳的一部分徒弟原来是在车间做师傅的,企业挑选他们来到大师工作室,是为了让他们的技术比过去好一点,与我一起可以顺利完成典藏的精品。记得中央宣传部需要我们完成一件开厂以来最大的满幅山水作品,当时限定八个月,我和我的徒弟们没有休息天,拼命赶。当时我是这样分工的:我和我的老师一起进行作品创意与设计,作品整体艺术效果都由我来把握的,其余的分工我是根据谁擅长哪部分哪部分就分给谁的原则进行,大家都没有意见,如果徒弟不小心做坏了,闯祸了,没有关系,都是我来解决。最后我们的作品完成得非常好,我的工资也因此翻了一倍,为了徒弟的待遇问题,我能亲自到厂里面去谈。因为我的作品,要在全国保持领先,专家们在看,收藏家们也在看,容不得出任何问题。我觉得大师工作室师带徒,保证了作品的品质,确保了作品的身价。

吴:我不会做市场,我只做能收藏的作品。为了做好传承,我的每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之所以不卖,就指望有一些机缘,有人看到我的绣品,喜欢上我的刺绣艺术,愿意研究我的作品,跟我学习。张大师、时大师他们是单位的人,他们可以扩大生产,可以产销一条龙。我不行,我自己是个体。我需要企业的积极宣传,需要企业提供的大师工作室的平台,但是,我也喜欢自己独立运营,因为这样我自己的作品有卖与不卖的自由。漆器厂委托了两个徒弟跟着我学习刺绣。我自己的徒弟,有带与不带的权利。

主持人:你们出师了多少徒弟?最多能带多少徒弟?你们的徒弟都来自哪里?认徒前有什么仪式?有没有拜师出徒周期?你们带徒弟有保留么?工作室里的徒弟,有没有可能超越你们的?

张:我出师了十几个,我带徒弟先从磨刀开始,然后看基本功。如果专心带徒弟,我一次最多带二十几个。短期培训班,我是不带的,带不出来。最多也只算是海选,选出一些苗子来跟着我的徒弟们一起做项目,慢慢带。徒弟到了我那边,底纹、直线,都是基本功和技巧。第一道到第三道,每个环节只要过不了,就需要重新做。

吴:我带了4个。我的徒弟先从一片小叶子开始绣,有的三天也绣不好。

时:我已经出师了两名徒弟,还有两个在学。我带徒弟,看他们是不是适合干这一行,只需要干一年。从简单造型到复杂的造型,基本就能看出来发展的潜力。

张:我们的徒弟早年有高中毕业分配来的,有厂里选拔分配来的,也有人托人来的,后来也有奔着这行有前途来的。我们还是希望是专业学校毕业来的。

时:经过专业学校的,因为有美术知识,他最起码知道线条画出来美不美,眼光也不一样,基本审美是有的,上手也快。

吴:最好自己喜欢,就会到处找营养。

张:工作室徒弟责权利也是分清的。徒弟学到的本领是自己的。在带徒的一开始,我们会跟徒弟的父母说清楚,跟徒弟也说清楚,三年学徒,每月1200保底,三年后做得好,可以加薪,做得不好,师傅还要开小灶,徒弟完全可以回家自己继续干。

时:做玉雕的每个月没有保底,厂里根据质量给薪水。三年满师以后,可以独立做。徒弟遇到问题了还是会来请教师傅。

我们对徒弟没有一点保留。但是徒弟最后发展得好不好,还是要看徒弟的努力和自身的悟性。

张:三年满师可以独立干,不过师徒关系还是存在,就像家人一样。

吴:在三年当中,徒弟对师傅的想法和风格基本领会了,就形成了师徒合作项目的模式,徒弟用技术完成师傅的设计思想,徒弟也就成了师傅的助理。

时:我带徒往往根据个人的情况,学生擅长花卉的就让他做花卉。他擅长的就是他今后发展的方向。

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徒弟超过师傅,是有可能的,但是要看基本功、天赋才华,最后要有高度,还是看悟性、创意,看文化底蕴,做到最后就是做文化底蕴。大师工作室其实在运作中,做大作品、大项目,大师主要出理念,徒弟跟着做,因为看到的东西多,学到的东西自然更多。但是,我们现在的人不够用,能独当一面的人不多。

时:都说“带出徒弟,饿死师傅”,其实这种情况极少。当初我学玉雕的时候,跟了很多老师傅,学了很多东西。像我的毕业作品《独角兽》,就是一位叫周健华的老师傅给我很多指点,他是我家的邻居。腿部的肌肉不会做了,他就做一半给我看,剩下的一半我要自己做,自己领悟。

主持人:你们退休之后愿意到职业学校去兼职吗?

张、吴、时:只要是有利于传承的事,我们都愿意。

张:如果退休前去学校兼职肯定要通过厂领导。

张:在大师工作室,我们的年薪二三十万,生活没有后顾之忧,我们的重点是做传承。我们非常看重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形式。

吴:对于传承的事,我是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的,但是,现实也不容乐观,因为没有多少人真正愿意从事我们这一行。如果不能从零开始,大师怎么培养得出来?

三、解惑篇:他山之石,大师眼中的职业教育

主持人:各位大师,目前有这样的议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大师找不到合适的徒弟。今天利用这个机会,想让大师们为我们职业教育解解惑。你们当年有的上过中专校,也有的上过企业办的技校,也有的是自学成才。如果让你们回到学校,你最希望老师教你们什么?怎么教?

时:早些年没人报名,学校招不到学生,玉雕技艺在传承上很危险。现在,完全不同了,报名的人很多,都要择优录取。像我现在带的两个徒弟,都非常优秀,很有天分。生源好了,他们上手就快,玉雕技艺才能在传承上不断创新。不过总体说来,愿意学习我们这行的还是少数。

张:我上工艺美校的时候,学习专业从画碗盘开始,我总是嫌过程短,刚刚才明白一点,就结束了,而有的课程学习其实是在浪费时间。为了拓宽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工艺理论、艺术是需要学的。高一可以学一点文化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高二分专业方向,学习专业方向核心课程,最好完全按照企业的要求,如选择漆器方向的,开设一些漆器历史与漆器制作工艺基础课程。一些设计类的课程就没有必要在中职开了。学生没有工艺制作的经历,很难有设计的灵感,学习起来枯燥、空洞。

时:学玉雕,绘画基础一定要好,尤其是素描,用明暗来表现立体的图形。我上技校前两年,学的大都是文化课,语文、数学、政治、历史等等,学徒后发现我的素描功底在学校抓得还不够,我就主动报考了工艺美校,两年后素描初选高分过关。我觉得在技校外语倒是不用学了,不过要学美术,绘画、素描、文化史、美术史,一个都不能少。这样拓宽基础,将来发展起来有后劲。

吴:画理一定要学一点,隔行不隔理。否则,很难有发展潜力。

张:我们培养的是动手的人才,最好不要将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的东西要在实践中慢慢学习、体会、感悟。

工艺类学生必须学素描色彩课程,特别是素描。基础造型要扎实,线描花卉写生能力要加强。作业一定要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写生基础要扎实,为今后的创作打基础。色彩是培养学生视觉美感的必修课程。基础课程一定要过关。要能够独立完成静物写生、简单风景写生,将来做漆画或者相关色彩专业都有用。理论必须学习中国美术史,简单知道各朝各代艺术理论,增加一定艺术修养,为将来创作打好艺术理论基础。艺术理论是培养学生独立审美艺术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绘画基础和艺术理论必须与专业相结合,并且要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学习艺术专业。绘画专业由学校负责传授,专业工艺由厂方师傅或者大师面授。培养一名设计人才第一要有扎实的绘画基础,第二是理论指导实践创作。

主持人:如果我们把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高三学生送到大师工作室来,让他们一睹大师风采,追随大师,边学边做,大师愿意不愿意啊?

张:我们愿意,关键是领导要同意。然后把他们集中起来,另外设一个实习车间。

我希望我们的学生两年半在职业学校学习美术基本功,提升文化素养,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半年放我们工厂,跟着师傅学。职业学校一定要在学生吃苦耐劳上多下点工夫,因为到我们这里再培养就迟了,特别是男生。

时:领导肯定不愿意,因为影响到大师的工作重心,影响到了厂里的精品制作进程。

主持人:你们如果改行做教育,一个人一次性最大量能带多少人?

张:20个。

吴:可以办培训班。培训班是学生自己愿意进的,肯定想学。先海选,再精选,精选后必须天天跟。

张:招一个班,一个班30个。高二分方向,我们一个人带10个人。相信学生在我们身边感受到的远远比在学校多,会有积极性的。

主持人:我们可不可以在落实好大师责权利的前提下,搞一点双元制的小班与大师工作对接呢?

张:好想法。把工作室的任务延伸到学校,1个班10个人,一个方向,第一年重点是文化素养培养。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合作。你们可以在高二分专业方向,做一些前期的宣传,可以进行短时间见习,提前开一些核心课程。这样我们进行行业入门,学生容易上手。

主持人:这些课程你们需要审核?

张:必须的。要跟我们的实际进程大体一致。他们来了之后,先下一个月的任务,不会可以慢慢做。因为学生基本功好,所以下的任务都是小任务套大任务。

主持人:那你们能不能先把一些小任务下到学校?

张:要跟领导谈。

时:这样做成本很高,周期长,可行性不大。

主持人:各位大师,非常感谢你们能够从百忙之中参加我们的主题教研活动,最后,能不能请各位大师给我们学生一句箴言,然后说说一直激励自己的一句格言?

时:“玉不琢,不成器。”学艺和做人都一样。

张: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事,做成了就行。红雕漆是我的终生伴侣。

吴:一招鲜,吃遍天。爱刺绣胜过爱一切。

四、启示篇:汲取养分,大师“财富”盘点

(一)大师成长离不开兴趣入门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总结自己成功诸多经验,大师们总是将兴趣放在最前面。职业教育需要通过办学模式、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在行业入门教学中激发兴趣,在技能过程教学中巩固兴趣,在技能拓展教学中培植兴趣,在毕业专业学习成果汇报中提振兴趣。

(二)大师成型离不开师傅提点

德艺双馨是衡量大师的标准。传统学徒制,师傅对徒弟的塑造是全方位的,特别注重对徒弟德行的影响。对徒弟的培养,尤其应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徒弟的兴趣和出手,进行针对性培养。职业教育需要通过精心打造办学双元,行业师傅与学校教师各司其职,在行业入门阶段,提点专业行业门道,以利于学生快速入门;在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提点行业技艺看家本领,以利于学生快速成长;在专业技能提升阶段,提点技艺秘决,以利于学生技艺的传承。

(三)大师成器离不开悟性提升

所谓有悟性,首先应该要能“沉得下身子、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磨难”,从“技”到“艺”质的飞跃,主要取决于大师的悟性提升。悟性提升,主要取决于大师的文化积淀、天赋才华、专业素养、人生阅历和文化素养。厚积才能薄发,才能触类旁通,大师们都有专业提升的自学经历与拜师经历。职业教育需要关注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文化素养的提升,需要继续强化文化基础和模块化的课程设计理念,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理念,加强团队合作,从而促进学生悟性的提升。

(四)大师成群离不开环境催生

大师成群有利于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大师的职称与级别评定,给大师成群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大师的荣誉待遇,为大师成群提供了正面舆论环境;大师工作室集中建设,为大师成群提供了先进的物化环境与特色鲜明的人文环境。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名师工作室的建立与完善,有利于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团队建设与品牌打造,有利于专业教师与专业技能特长生的快速成长。职业教育非常需要借鉴大师工作室的种种好做法,让职业学校也能名师成群,产生出一大批在行业与职校同具影响力的职教名师。

资料链接

1.扬州玉雕技艺。

2008年北京奥运会,扬州生产的3030枚玉环在上海造币厂进行了奥运奖牌的最后一道工序:金镶玉。这也是青海玉器与闻名天下的扬州工艺在上海铸造的一次完美结合。扬州地处南北交界处,令“扬州工”既有南方玉雕的清秀灵动,又融合了北方的古朴大气,千百年来形成了“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扬派风格。清代中叶扬州成为全国琢玉中心。更令人叫绝的是,扬州玉雕的每一件作品几乎都有一个故事或者一段诗词蕴含其中,最出名的是“大禹治水”。扬州玉器厂的数十件精品已在国际国内获得大奖或被国家作为珍品收藏。扬州玉器分炉瓶、人物、花鸟、走兽、仿古、山子雕6个类别,品种齐全,花色繁多,玉雕构图新颖、造型优美、做工精致。扬州玉雕工艺中的“山子雕”和“练子活”技艺独具一格。扬州玉雕以摆件产品取胜,从器皿与花卉的结合,到器皿和人物造型的结合,不断改进和创新。

2.扬州刺绣技艺。

扬州刺绣与苏州刺绣的技艺属于同一门类,由于受扬州历代文化的影响和扬州八怪画派的熏陶,扬州刺绣追随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笔墨情趣,“仿古山水绣”和“水墨写意绣”逐步形成扬州刺绣的两大特色。扬绣素有“针画”之美誉,以针、以线代墨、熔画理与绣理于一炉的艺术风格在扬绣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扬州刺绣源于汉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宋代是扬州刺绣的重要转折时期,从实用性向观赏性发展,所绣物品针线细密、色彩美妙,富于生活情趣,出现了为人称颂的双面绣。明代扬州刺绣以色彩鲜明、题材丰富、做工精细、品种繁多而同著名的苏州刺绣和当时崛起的上海露香园顾绣在国内同行中呈三足鼎立之势。

扬州刺绣的特色是作品多取自于历代诸多名家的优秀山水、人物画作,意境深邃,构图层次清晰,色彩雅致柔和。每件作品针法缜密、艳丽、工整、光洁。绣师们往往能以精湛的技艺极力表现我国写意画潇洒传神的笔墨神韵和工笔画的精致严谨。

3.扬州漆器工艺。

扬州漆器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扬州是我国木胎漆器的发源地,代表了中国木胎漆器的最高水平,也是全国漆器的重点产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的四大漆器”之一。2006年,扬州漆器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扬州漆器制作技艺主要有九大工艺门类:点螺工艺、雕漆工艺、雕漆嵌玉工艺、刻漆工艺、平磨螺钿工艺、彩绘(雕填)工艺、骨石镶嵌工艺、楠木雕漆砂砚工艺、磨漆画制作工艺。

点螺工艺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高档工艺,“点”指的是技法,“螺”指的是材料。该工艺选用自然色彩的夜光螺、珍珠贝、石决明等高档材料精制成薄如蝉翼、小如针尖、细若秋毫的螺片,用特制的工具一点一丝地点植在平整光滑的漆坯上,再经过精致的髹漆工艺,使得点螺漆器具有图案精致、色彩绮丽、随光变幻、明亮如镜的艺术风格。

雕漆嵌玉为扬州独有的名贵漆器工艺品种。制作者须先在所制器物之上髹涂近百层到几百层中国大漆,并按事先设计的稿件在漆面上雕刻各种图案和锦纹,此为“雕漆”;此后,选用翡翠、玛瑙、白玉等玉石材料,雕琢成各种浮雕图案镶嵌在雕好的漆面之上,此为“嵌玉”。雕漆嵌玉漆器具有色泽纯正、刀法圆润、纹样精美、图案生动的艺术特点。

4.学徒制。

师徒帮扶徒弟工作计划第8篇

关键词:需求 教育 科教兴国 教育资源 配置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098-01

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自学考试教育,已经构成了非常完美的中国教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造就了各行各业的精英,为中国科技和富民兴国事业夯实了基础,使中国的各项事业都全面和谐,健康有序的迅速向前发展。使科教兴国战略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由于教育资源配置和地域发展差别等,使部分受教育者无法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步入了社会,承担起持家兴业,促进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任。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他们才发现知识改变命运,技术成就辉煌人生。迫切需要掌握一门专业技术,来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求存能力。但由于他们年龄已经过时,无法再步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接受系统的基础教育,无法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最基本的计算能力。进入职业高中接受专业教育,又因为缺乏必要的数理化基础知识做铺垫,虽然勤学好问,分秒必争,但却收效甚微,很难在规定的时段内学得自己所需的专业技术。至于通过自学考试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对于这些过早辍学的人来说,就更是没有必要的基础保证,他们就只好拜师学艺。但师傅们却总是先给徒弟们教一些必要的技术,让徒弟们满心欢喜,心甘情愿地帮助自己干一些力气活,以减轻自己的生存压力和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至于何时将自己掌握的独家秘技和在与同行的激烈竞争中能始终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绝技与核心技术传授给自己的徒弟,还得看徒弟的表现与师傅的心情。有人跟师傅学了一辈子的艺,直到师傅在咽气前几秒钟,才得到了师傅的真传。这还算是表现非常顺从孝敬和幸运的学徒。有些学徒,师傅虽然是自己的生身父亲,但最终却没学到师傅的绝技,让师傅带进了坟墓,成为人生最大的遗憾。有多少独家绝技失传,失去了多少突破的机会,贻误了多少发展的大好时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人的深思。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果我们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下,能再增设一个需求(再回炉)教育,尝试在各地各开办一个专门接收已经步入社会,但又极想学一门专业技术的人员入校接受专业教师的统一培养与引导,使他们能在自己预定的时间内学到自己所学的专业技术与技能的话,我们中国的教育就会更加硕果累累,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培育出更加可靠精尖的杰出人才。世界将因为中国教育而腾飞。

笔者理想中的这个学校的教学模式为:(1)入学不受限制。专门接收已经步入社会,想学一门专业技术与基础知识,但又不想或已经无条件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习深造的学生,他们入学时,只需向校方递交一个真实思想动向和所学专业的申请书,并交纳规定标准费用,就可顺利入学。(2)学校指派学员所选专业的精尖教师,和初次入学的学员面谈,掌握该学员的具体基础,必要时进行问卷调查或摸底考试,根据学员的具体基础和该学员的学习计划,选择最适宜该学员发展的班组和老师。(3)由学员所在的班组和老师,和学员一起商讨改进学习计划,使计划更合理,更易于操作,更易于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能使学员在成功喜悦中完成学习任务,持之以恒的向自己已定目标冲进。(4)建立校办工厂,选送基础知识扎实,严守操作规则,对安全生产与加工要领烂熟于心的学员,定期分时段进厂实习,让学员在加工生产中发现不足,改进提升,才能将书本上死的知识,通过观察实践和运用变为学员的智慧与能力。(5)制定科学适宜的学习与实践考核标准,根据学员加工生产出来的产品评级定等,重奖优秀,激发和带动其他学员向更加精深的领域探究迈进,争创创造发明。(6)无规定的学制年限,按规定的标准办理毕业。参照技术规程与毕业标准规定,当学员加工生产出来的产品达到优秀等次,或学员的发明创造已经申请到专利或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或学员已经在所选专业领域能独立工作,自主经营,就可发给学员毕业证,让学员顺利毕业。(7)建立后期帮扶制度。学员毕业离校,遇到所学专业技术领域有新的技术或设备投入运用时,就要及时将这些学员收回学校进行必要的有偿技术培训,使学员始终能在所学专业技术领域,立于不败之地。(8)制定科学适宜的学员留校为师标准。制定科学合理,与时俱进的选拔留用在“德能勤绩廉”诸方面都非常优秀,且愿意留在学校为其他学员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保障的学员,做学员的理论培训或加工生产指导老师或校办工厂的主管或技术骨干。(9)根据社会发展和劳动生产与加工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使学校的专业设置更趋向合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始终以专业的设置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需要为主。不能始终停留在已经取得辉煌成果的专业上,防止失去办学活力和凝聚力。(10)瞄准世界先进科技。经受了无知打击的社会人士,对“敢为人先者为俊杰”和“人无我有,人有我奇,人奇我转”等,都有更加到位的精到理解、认识和运用。只有能激发学员青春活力和竞争持久力的教育,才是出类拔粹的教育,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的教育奇迹。笔者一个学生,学习非常吃力,但他的观察理解能力超强,在去年暑假,到建筑地上当小工时,却被领工看准,结果他只接受了瓦工师傅不到三天的引领,就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瓦工,一月就赚了四千多元,工资远远超过了自己的师傅。笔者的另一个学生,在毕业摸拟数学考试中得了零分,但他到沿海打工时,却成了某酒店的经理。这都充分说明了,只有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能更加完美。(11)组建校办跨国公司,服务于全人类。瞄准国际需要,培养国际需要领域的精尖人才,帮助国际上某方面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国家走出困境,就能使被帮助国家因为感激和好奇而将自己的子女送到我们这个需求教育学校。(12)制定适时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满足人才发展和完善需要。制定严格科学的人才流动标准,按照素质和技术及人才的合理需求,使校内每一个人才都能流动到最适合于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谱写自己人生的辉煌篇章。

能捆住人的身,却捆不住人的心。既然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去意已决,我们就不妨给他们一个自由选择的机会,为他们开办好需求(再回炉)教育学校,随时准备接收那些因错误放弃,因无知受挫碰壁的人进入需求教育学校接受正规的基础知识与专业技术教育,组织引领他们创造人生新辉煌。

参考文献

[1] 现代教育期刊[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