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机房建设论文

机房建设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5 10:48:22

机房建设论文

机房建设论文第1篇

关键词 BIM 房屋建筑学 课程设计

房屋建筑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包括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的建筑设计以及建筑构造,课堂讲授以民用建筑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为主。[1]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土建类非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的第一次独立建筑设计,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建筑的实践认知能力为目标,使学生独立运用理论知识及使用技术标准、设计规范等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2]如何通过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建筑素养,巩固房屋建筑学课程与制图课程所学知识,为后续专业课学校打好基础,成为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1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现状

课程设计作为房屋建筑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既是学生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理论的全面体现,同时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建筑设计理论、了解建筑设计步骤、学习建筑设计规范的重要环节。[3]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基本都开设在大二上学期或下学期,任务为绘制一栋房屋的完整建筑施工图,是工程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房屋建筑学课程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各高校课程设计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虽然综合了之前的制图类课程内容,但与后续课程关联小。设计采用手工绘图或者先用CAD绘图再手工描图的模式,工作量大,耗时长,很多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去思考、钻研设计内容。尤其在选题一致的情况下,设计缺乏深度和新意,雷同率高,还有学生直接从网上下载图纸试图蒙混过关。

(2)教师指导工作量大。随着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土建类专业招生火爆,一个标准班的学生有40人,一名教师至少要指导两个班的学生。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至少要对每个学生的建筑平面方案、建筑立面、建筑剖面进行三次指导,这么多的指导工作让教师分身乏术,力不从心。

(3)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课程设计的时间有两种安排,一种是在房屋建筑学理论课程结束后,在期末专门安排一周时间让学生在指定教室进行设计绘图。此时期末考试临近,学生应考压力大,难以集中精力进行课程设计,教师也无法一周全天守在教室监督学生。另一种是设与房屋建筑学同步,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寻找教室或者在宿舍里进行绘图,教师在授课间隙对设计进行指导。这种安排模式的缺点是教师指导时间无法保证,很多学生等到最后要上交图纸前再赶工,设计质量低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的兴起,为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改革带来了新的方向。

2 结合BIM的课程设计改革探索

2.1 BIM概况

BIM是通过三维数字技术,建立集成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对工程项目全过程数据进行详尽表达。[4]BIM技术将传统绘制二维施工图的过程,变为建立三维立体模型的同时生成二维图纸,软件使用者在交互界面的每一个操作都能直接在二维图纸和三维模型上同步体现,设计完成的建筑模型再结合时间的概念,构成4D模型对工程进行综合管理。[5]我国高等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将BIM技术融入课程的教学改革,现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在将课程中书面文字转换为生动立体的可交互式施工现场模拟场景,[6]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可视化的三维立体建筑信息模型对建筑设计过程及施工现场环境产生直接深刻的感性认识。[7]

2.2 结合BIM技术在课程设计教学

将BIM技术融入教学体系后,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因为紧跟制图类理论课程,开设时间早,作为学生第一次运用BIM技术进行完整建筑设计的实训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枢纽作用,其在课程体系中位置如图1所示。

在开始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学习时,先安排学生按照毕业设计要求选题,然后在课程设计中完成毕业设计的建筑设计部分。课程设计先使用BIM建模软件Revit绘制建筑方案,经教师指导后绘制三维建筑模型,然后根据三维模型生成的二维图形,结合制图规范的要求修改为标准的施工图,打印出来作为作业上交。

课程设计在房屋建筑学理论课程中平面设计内容讲解完毕后的第6周开始,设计过程采取机房集中指导与学生业余时间绘图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教师需要每周在机房指导2节课,其余时间开放机房让学生自行学习,进度安排如表1所示。

布置设计任务后,将机房在课余时间开放8周,变为设计教室。教师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去机房检查学生阶段成果,对学生个人疑问进行单独指导,对在设计中普遍存在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落实。设计时间在第6周-13周,各门课程都还没有结束,学生没有备考压力。教师指导时间充裕。

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中建立的BIM模型,在结构设计课程上作为进行手算和计算机分析的依据,之后再根据结构计算结果补充BIM模型的配筋,调整建筑设计不合理的地方。BIM模型还可以被土木工程施工中使用的管理软件Navisworks及工程经济学课程上使用鲁班、广联达等造价软件直接读取,用于检查模型构件是否存在碰撞冲突的情况,模拟施工进度,自动生成工程量,进而以此为基础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和造价文件。

3 结语

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中引入BIM软件Revit,使课程设计与BIM系列软件在课程体系的应用教学紧密联系到一起。作为设计成果的建筑模型可以用于后续专业课程和毕业设计,让他们更加重视课程设计。新颖的设计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符合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值得在未来的教学改革中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 廖荣.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5):99-101.

[2] 王秀珍,刘丹.浅析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中的管理控制――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95-97.

[3 安巧霞,孙三民.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下旬),2016(11):109-110.

[4] 齐岳,张俊华,赵文军.结合BIM技术的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6):147-149.

[5] 李久林.大型施工总承包工程BIM技术研究与引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机房建设论文第2篇

论文摘要: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行了房地产策划师等级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探讨房地产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

1房地产策划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就业空间广阔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中国房地产界衍生了一个特殊的新兴职业——房地产策划师。据住建部中国房地产研究会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目前有65%的房产企业急需策划人员,有90%的企业出现岗位空缺。”这表明,目前中国从事房地产策划工作的人员还远远不够,专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在房地产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今天,随着中国城市化,城市国际化的进程的加快,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据智联招聘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房地产策划师已经连续三年蝉联智联招聘十大热门职位。 2005年3月为了满足对房地产策划师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推出《房地产策划师国家职业标准》,并将房地产策划师正式列入《中国职业大典》,并将房地产策划师共分为四个等级。

房地产策划师可在大中型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事投资分析、开发、策划、销售工作;在房地产估价机构从事估价、咨询工作;在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从事经纪、销售、咨询工作;在物业管理企业从事物业服务与管理工作;也可在房地产交易中心、土地拍卖行、资产评估事务所从事相关岗位等等多种工作。

2房地产策划师的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特征

2.1房地产策划师的专业能力的培养

房地产策划师的专业能力培养,需要通过系统学习和掌握现代房地产市场营销及策划理论、销售与管理基础理论、规划设计等知识,锻炼房地产市场调查、项目策划、房屋销售技能及管理等专业能力,同时要加强熟悉房地产政策法规。

2.2房地产策划师的职业能力特征

房地产策划师的职业能力特征包括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协调合作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房地产策划师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3房地产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等。这无疑为创建富于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指明了方向。

3.1科学系统地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专业知识主要课程可以设计安排经济数学、统计学、管理学、房地产概论、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市场营销学、消费者心理学、房地产市场调查与分析、房地产市场策划、房地产商务谈判及推销技巧、公关礼仪、房地产定价理论、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理论、房地产经纪实务、建筑概论、房屋结构与识图、城市规划设计基础、建筑工程概预算、物业管理、房屋维修与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房地产投资分析与开发经营、经济法实务、房地产法律法规等课程。

从事房地产策划与销售管理等工作,对房地产项目的规划设计、房地产营销与工程建设的关系等方面要求较多,涉及的学科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内外环境以及建筑工程建设、工程概预算、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与材料等基础知识。房地产项目开发早期就较多涉及到与房地产营销后期的协调,如售楼处包装、样板房建设、销售培训内容等,但随着房地产营销意识的深入,房地产产品本身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市场和自身条件而确定房地产产品定位,从营销角度出发指导规划设计已成为普遍做法,这就要求房地产策划师具备更为专业的知识。

3.2加强校内“房地产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建设房地产产品概念展示厅(配置房地产主题概念的模型、效果图、沙盘及展示设备),满足形成房地产概念资料库,满足专业及专业群建筑产品从认知与运营等方面的教学需要功能;

建设概念设计实训室(配置概念设计用桌椅,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设计资料库),满足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建筑设计初步、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规划等基本技能的实训功能;

建设房地产营销实训大厅(配置楼盘沙盘,洽谈桌椅,销售管理软件及其它售楼道具),满足开展销售策划与销售实务技能实训,组织学生进行网上房产营销业务房地产网上交易与交流平台,满足房地产营销员培训需要;

建设样板间实训室,通过建筑构造、装饰构造节点剖析与展示,满足房地产产品销售、建筑构造、装饰构造等方面的教学和实训需要,满足房地产营销员培训需要;

建设物业设备实训室(配置各类物业设备,包括消防系统,楼宇智能化运行系统等),满足建筑设备安装施工、设备运行、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教学工作需要,提供建筑设备安装施工、运行、调试、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教学工作需要和物业管理公司员工上岗培训需要。

在加强院内“房地产实训中心”的同时,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通过与多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房地产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房地产估价有限公司、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物业管理企业等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已形成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这些校外实习基地一方面为学生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条件,另一方面为这些企业输入了新鲜血液并储备了急需的人才。

3.3加强《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

《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是房地产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核心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对学生从事房地产行业的策划、销售等相关职业能力培养起主要支撑作用,可以帮助分析房地产市场,掌握策划与销售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本课程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尝试。

1)自编教材、建立教材群,并重组课程内容,与房地产行业对执业人员的职业认证要求结合起来。采用“双教材”教学,即文字教材与多媒体教材相结合。

2)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3)进行教学方式创新。实行多种形式的互动式教学,如讨论式教学、边讲边练、社会实践等,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育观。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促进形成特色专业。

参考文献:

[1]薛长青.房地产营销管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机房建设论文第3篇

关键词:可信性理论 房地产投资期望值模型 线性规划 lingo软件

可信性理论研究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的房地产投资发展迅速,普遍激增的房价不断推动当前房地产投资规模的直线增长,炒房现象十分严重,从而使得许多城市的大量新建住房闲置。城市中大量低收入群体买不起房的现象已逐渐成为当前房地产经济中的突出问题。为了更好地管理当前的房地产投资市场,国家已经陆续出台了许多控制房价过快增长的相关政策,以便从各个方面缓解当前城市未购房居民的买房压力。众所周知,当前形势下的房地产投资存在极大的风险性。为了更好地进行房地产投资就必须充分掌握当前影响房地产投资的各种有效信息,不能盲目进行投资建房,一旦房源严重过剩势必会大量积压闲置,直接影响与房地产投资有关的部分行业的正常运营。事实上,房地产投资受土地、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市场需求等诸多不确定性信息的影响,因此,要想稳妥地进行房地产投资就需要对这些不确定性信息进行合理有效地处理。为了很好地处理房地产投资中的各类不确定性信息,本文基于可信性理论将采用模糊变量来处理这些不确定性信息。

自从zadeh在1965年首先提出模糊集的概念以来,许多学者就开始了模糊集理论的研究工作并且使其在理论和应用上都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后来,bellman和zadeh在数学规划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模糊规划的概念,他们的先驱工作使得模糊环境下的数学规划理论得以迅速的发展。基于可能性理论,许多学者已经研究了大量模糊环境下的房地产投资组合问题,并且得到了许多有意义的模糊房地产投资优化模型以及一系列模型的性质和求解模型的各种相关算法。基于可能性测度,liu 和 liu在2002年提出了可信性测度的概念并且有效地丰富了现有的模糊优化理论。经过许多学者近十年的努力,可信性理论已经在理论和应用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本文的目的是提出一类新的带有可信性限制的模糊房地产投资期望值模型。另一方面,本文将可信性理论作为模糊优化的理论基础,讨论模糊房地产投资期望值模型目标函数的一些基本性质。本文通过目标函数的性质将模糊房地产投资期望值模型转化为一个等价的线性形式。最后,列举一个房地产投资问题的实例并应用lingo软件进行求解。

模糊房地产投资期望值模型

本文首先给出模糊房地产投资期望值模型并且讨论模型的一些基本性质;另一方面,本节还将通过所建立模型的一些基本性质将模糊房地产投资期望值模型转化为一个经典的线性规划模型。为了建立房地产投资期望值模型,本文将采用下面的指标、参数和决策变量。

n:建设住宅楼的种类数量。

xi:建设第i种住宅楼幢数。

ci:建设每幢第i种住宅楼的单位利润。

di:建设每幢第i种住宅楼所需的单位用地面积。

d:建设i种住宅楼所需总的土地数量。

ωi:建设每幢第i种住宅楼所需的单位人力劳动时间。

w:建设i种住宅楼所需总的人力劳动时间。

mi:建设每幢第i种住宅楼所需的单位机器使用时间。

m:建设i种住宅楼所需总的机器使用时间。

使用上面的各种记号,为了得到模糊房地产投资期望值模型,下面本文首先建立带有确定性系数的房地产投资模型:

(1)

根据以往房地产投资中的诸多经验,由于建筑原材料的价格、土地资源的有限性、房地产的市场价格以及建筑劳动者和各种机器的能力等不确定性因素,房地产投资决策者在有限的条件下只能得到有限的不确定性信息资源;但是,当房地产投资决策者不能获得有效的不确定性信息资源势必会影响到房地产投资的最终利润。因此,房地产投资决策者要想准确而有效地描述现实的房地产投资环境并且最终能获得更大的房地产经济利润,房地产投资决策者就需要对当前房地产经济中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信息进行合理而准确地分析。基于以上的这些因素,本文考虑将建设各种住宅楼的利润c1,c2,……,cn分别看作相互独立的模糊变量。于是,可以得到房地产投资的模糊利润系数c1(γ),c2(γ),……,cn(γ),这里假设以上的各个模糊变量是三角模糊变量。进一步地,本文基于可信性理论将利用模糊期望值模型对以上的房地产投资问题进行分析和建模。因此,下面可以建立以下的带有模糊利润系数的房地产投资期望值模型。

(2)

由于以上建立的带有模糊利润系数的房地产投资期望值模型(2)中的全部三角模糊变量是相互独立的,基于此本文则根据有关模糊变量期望值的相关性质可以将上面建立的模糊房地产投资期望值模型(2)转化为下面的一个带有确定利润系数的整数线性规划模型。

(3)

由于在以上带有模糊利润系数的房地产投资模型(2)和(3)的转化过程中,本文已经通过模糊变量期望值的相关性质将带有模糊利润系数的房地产投资期望值模型(2)转化成了一个经典的带有确定性利润系数的整数线性规划模型(3)。因此,就可以通过经典的整数线性规划算法求解模糊房地产投资期望值模型(3)。在具体的求解过程中本文将采用常用的lingo软件对带有模糊利润系数的房地产投资模型(3)进行求解。

模糊房地产投资问题的实例分析

本节将通过一个数值实例来分析说明带有模糊利润系数的房地产投资期望值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将假设某房地产投资建筑公司共承包建设甲、乙、丙、丁、戊五种类型的住宅楼,其中五种类型住宅楼的建筑数量分别为x1,x2,……,x5,各种类型住宅楼每幢的土地使用面积、所需的人力劳动时间以及所需的机器使用时间分别为d1,d2,d3,d4,d5、ω1,ω2,ω3,ω4,ω5和m1,m2,m3,m4,m5。基于房地产投资承包商当前所拥有的各种建筑材料(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是有限的,因此,房地产投资决策者必须根据当前房地产投资的市场境况和以往的房地产投资经验加之所拥有的各种有效信息才可以作出一个合理有效的房地产投资决策。首先,由于当前的房地产承包商共有土地面积为d=10(103平方米),即有∑i=1dixi≤10;其次,房地产投资承包商所拥有总的人力劳动时间为w=8(103小时),即有∑i=1ωixi≤8;再次,房地产投资承包商所拥有总的机器劳动时间为w=10(103小时),即有∑i=1mixi≤10。另一方面,表1给出了带有模糊利润系数的房地产投资期望值模型的其它相关数据。由于受到当前房地产投资市场变化的影响,房地产投资的市场价格往往是一个不确定的值。若房地产投资承包商只凭个人的经验来作出最终的房地产投资决策,这样就势必会影响到最终的房地产投资利润,同时也会给房地产投资者带来或大或小的房地产投资市场风险。因此,为了更加合理有效地描述当前变化不定的房地产投资市场环境,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三角模糊变量分别表示每种住宅楼每幢的利润系数c1(γ),c2(γ),c3(γ),c4(γ),c5(γ),并且假设各个模糊变量是相互独立的。最后,基于以上的各种假设,本文将建立以下带有模糊利润系数的房地产投资期望值模型。

(4)

这里模型(4)中的模糊变量都是相互独立的,因此,根据方程(2)和方程(3)之间的转化方法可以得到以下一个等价形式的房地产投资整数线性规划模型

(5)

为了求解房地产投资整数线性规划模型(5),本文利用可信性理论中求模糊变量期望值的方法已经分别计算出每个模糊利润系数ci(γ),(i=1,2,3,4,5)的期望值e[ci(γ)],(i=1,2,3,4,5)。然后, 可以利用整数线性规划中的经典算法来求解上面建立的房地产投资模型(5)。最后,可以得到模糊房地产投资期望值模型(4)的最优投资利润为68.5以及最优解(x1*,x2*,x3*,x4*,x5*)=(2,0,0,0,2)(见表1)。

结论

机房建设论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实践;内容;具体措施;发展展望

目前我国大多机关单位、企业机构等都建立了自己的计算机机房,而在这样一个大数据时代下,保障大家能够正常的使用计算机、正常的连接互联网,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工作,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新的发展机遇,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势在必行。同时,为了适应时展以及工作的需求,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应用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更为高效、合理、可靠、安全的计算机机房管理系统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如何有效的解决计算机机房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何合理的将信息化技术手段融合到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工作中去、如何持续保障广大用户能及时有效的获取信息资源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内容。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和发展目标,本文就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这一问题从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内容、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实践的具体措施以及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展望等方面进行一番分析与探究。

1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计算机机房的信息化管理,其目标是未来更好的、更加有效的管理电脑,保障计算机的安全可靠性,让用户更好的使用。而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则能够更加合理的规划机房的管理与工作开展,通过合理的布局、高效的管理措施以及易于管理的结构为计算机机房的信息化管理提供可能性,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也使得整个计算机机房系统的管理更加的规范、可靠以及科学化。而关于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1~3]:①机房的设备管理是一项十分基础的工作,信息化管理模式可以通过高效的系统控制与监管,采取设备登记(如机房设备的规划整合)、机器设备管理(如机器配置型号)、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如建立设备维护电子档案)、附设及外设管理等措施,对计算机机房的设备使用、调配、维护等情况进行有效的管理;②机房计算机终端与网络的管理。通过网络控制单机,从而实现远程管理与远程监控功能,从而使得机房计算机的管理工作更为的简单和方便,而终端登录采取身份验证等加密措施,从而实现终端设备的管理与设置,能够有效的保障机房计算机管理的可靠性与安全性;③实现计算机机房资源分配的科学化以及管理的程序化。通过软件管理模式合理优化,让计算机机房资源的分配能够长期有效的保障用户的使用。除此之外,计算机机房的信息化管理还涵盖了机房网络集中实时监控、机房设备档案化管理等内容。强大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模式,让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内容更加的细致与丰富,从而保障了计算机机房管理的持续性与高效性。

2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实践的具体措施

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具备强大的功能,那么要想在实践中,有效的应用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那么构建高效的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系统与平台,应用创新性的信息化管理技术与措施是一切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条件。在本文的论述中,笔者以本单位的计算机机房为例,就其信息化管理实践工作展开论述与剖析。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具体措施主要为[2~3]:①采取C/S的方式,对计算机机房的日常工作进行规范性要求与管理,协助人工管理计算机机房,同时还有有效的对计算机的使用进行限制与管理;②资源管理。通过构建专门的中心软件库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既能够高效的分配给用户进行学习、工作使用,同时又能在有效的保障信息资源的安全可靠性,防止信息的外泄;③防盗、防火等方面的安全管理是计算机机房中尤为重要的一大组成部分。而我们则可以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实时监控以及安全防护信息系统,实现24h的检测跟踪管理,从而保障计算机机房设备、资源的安全化。总的来说,计算机机房可以依托信息化技术,发展构建更为合理高效的管理平台,让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工作更加有效。

3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展望

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实践与发展,依托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同时也需要更多构建更为完整可靠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而在未来的发展中,计算机机房的管理更加需要考虑信息化时代下大数据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该做出如何的应对与调整,是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考虑的问题。因此,本文就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2~5]:(1)加大对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研发,持续有效的推行信息化管理模式。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已然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但信息化管理的研究步伐却不能因此而停滞不前,需要进一步的展开深入的探究与发展,发展出更多创新性的模式,从而让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持续有效的发展下去。(2)建立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发展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合理而健全的规章制度是推动信息化管理有效推广的不二法宝,也是发展现代化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有利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够计算机机房的管理更加高效。(3)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引进信息化管理人才,提高管理人员的的操作素养及专业水平。计算机机房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并非一朝一夕的,要想持续性的保障计算机机房的安全,那么资源的投入,人才的引进是重中之重。

4结语

计算机机房的信息化管理,实践与发展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基于目前的发现现状,完善并解决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应用丰富信息化管理手段与措施,构建合理高效的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系统,让计算机机房的各项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的安全、高效、合理、可靠。

作者:王学萍 单位:核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张玉梅.浅析计算机机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3):198~200.

[2]张常喜.基于SSH架构的计算机机房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厦门大学,2015.

[3]赵龙刚.高校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以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为例[J].信息与电脑,2016(19).

机房建设论文第5篇

关键词:工业;厂房;结构;设计;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在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工业成为国家的重点关注行业,工业的规模逐渐扩大,经济效益也随之增加,这都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数额。工业要获得发展,离不开基础的施工操作基地,也就是工业厂房的建设,因而工业厂房的设计建设与工业发展息息相关。在实际设计中,虽然厂房的设计理念大致相同,但由于设计人员对自身掌握的理论与实际建设的结合程度不同,对厂房的设计有着各自的观点看法,使得厂房的设计存在差异性,并且相关设计人员在参与设计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不同,使得工业厂房设计也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形式。对此,本文将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一、工业厂房结构设计进行优化的方法解析

当前阶段,工业厂房结构设计中主要存在两种优化方法。第一,主观判断优化。主观判断优化利用的就是设计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意识,设计者是建筑方案的直接制定者,在厂房正式开始施工建设之前,设计者会根据建筑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在厂房建设中的设计经验加以分析,规划出厂房结构的大致情况,并将设计理念和相关设计知识融入其中,设计出最佳厂房结构,尽管设计行业中的人员普遍认为主观设计是两种方式中较好的一种,但其仍旧因为过于依赖主观意识在造成了实际建设缺乏科学性和可靠度,这就具有一定的设计建设风险。第二,理论知识优化。理论知识设计更多的是依靠科学知识来进行设计,但在实际建设中会出现一些不能够用固定的设计理论知识解决的设计问题,因而在实践应用中这种方法的可行性不大,其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适用范围有所限制,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

工业厂房结构设计是一项理论综合性的工程建设,主观判断优化和理论知识优化这两种方法都各自存在优缺点,因而在实际建设时不能单纯的依靠一种优化方法来进行设计,可以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综合应用,互补缺陷,使厂房结构设计更加合理完善。

二、工业厂房结构建设中的设计技术讲解

为提高工业厂房结构设计的水平,就要对其中的设计技术进行具体的分析,以下将以钢结构厂房的设计建设为例,进行设计技术的讲解。

(一)结构设计中的基本原则

工业厂房的建设不同于一般的民用住宅建设,因而其结构的设计原则也存在不同,在工业厂房结构设计中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工业厂房的设计以简约化为主。工业厂房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后,首先是要用于放置各类加工设备,大量大型的机械设备需要有充足的空间来容纳,因而厂房不仅占地面积要广阔,内部的设计也要尽量朝着简约化方向发展,结构层次设计简单可以给工厂工作人员的工作带来便利。第二,厂房的隔音效果和安全性要好。一般的工业厂房中都会使用大机器进行生产,这些大机器在工作时通常会产生噪音,如果厂房的隔音效果不好就会给周边住户带来噪音上的污染,同时众多机器设备共同运作带来的震动是对厂房结构稳定性的一种考验,因而在设计厂房结构时应当将厂房的隔音效果和安全性考虑在内。

(二)提高抗震性能的具体措施

厂房设计的抗震性能主要是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对厂房造成的影响,保证厂房具有强大的稳定性,将损失降到最低,提高厂房抗震性能的措施主要有三种。第一,保证结构重量分布均匀。厂房在遭受巨大动荡时,重量较大的部分在地心引力的影响下,坠落倒塌趋势更为明显,因此在进行结构的整体布局设计时,要尽量使各部分结构的重量分布均匀,提高整个厂房结构的稳定性。第二,厂房结构设计中要设置必要的支撑系统。厂房的稳定性除了材料本身的质量以外,还受到支撑结构的影响,支撑系统包括纵向、横向等多个支撑角度,支撑系统完善的厂房比缺乏支撑系统的厂房能够承受更大的力度。第三,确保厂房支撑用材能够提前进行塑性。厂房在投入使用后有一定的使用期限,过了这个使用期限,厂房就会进入危险期,为确保厂房的安全,就要在建筑用材进入屈服阶段前实行塑性工作,使厂房的抗震性能得到保障。

(三)提高耐热性能的具体措施

钢结构建设使用钢材为建设原料,钢材属于金属类别,因而具有较强的导热性能。在钢结构厂房中,这种导热性能却具有危害性,耐热性能不高使得整个厂房的防火功效令人担忧。据科学研究表明,以250度温度为界:在250度以下,随着温度的提高,钢材的抗拉强度会减小,而塑性有所提高;在250度以上,随着温度的提高,刚才的抗拉强度会增大,而塑性有所降低,同时钢材的强度变小;当温度达到500度时,钢材的强度就会降到最低。当钢结构应用到厂房建设中时,温度过高就会给厂房带来倒塌的危险,为此需要在提高厂房耐热性能方面做出改善,可以在钢结构上涂抹隔热物质,尽量减少热量对钢结构的影响,同时为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厂房内部中还应当安装温控系统,当温度达到危险数字范围,就会发出警报,使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提前做好防备工作,减少高温对厂房安全的威胁。

工业厂房结构的设计应当建立在满足工业生产要求的基础上,着眼于厂房建设的实际应用,充分考虑厂房结构设计的抗震性能和耐热性能等,确保厂房使用的安全性。在目前设计水平还有待提高的情况下,相关设计人员要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充分发挥主观意识,提高厂房设计水平,为工业发展提高良好的生产基地。

参考文献:

[1]张妤,周安. 大跨度组合梁与预应力砼梁地震响应对比研究[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6)

[2]鹿中山,杨树萍,杨善林. 工程安全监理的博弈分析[J]. 建筑科学. 2012(01)

机房建设论文第6篇

【关键词】WCDMA基站建设模式

一、室分街道站原理

室分街道站作为一种创新的覆盖解决方案,在无覆盖、宏站无法建设的场景下,且该区域有联通室内分布机房或者原网通机房的条件下,经论证,建站效果等同于宏站,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采用室分街道站技术,利用原室内分布设备机房、通过大楼避难、设备层或楼顶,采用RRU拉远方式,通过板状天线覆盖室分楼宇外部道路,解决某些具备条件的重点区域的2/3G弱覆盖,经测试,单站点达到宏站效果。

室分街道站实施定位、实施效果、实施成本、实施风险分析:(1)室分街道站定位:无法建设宏站的区域,总部测试弱覆盖区域、分公司重点投诉点,移动网络优化中心可以通过室分街道站街道站来解决道路及周边建筑物的弱覆盖。(2)室分街道站效果:覆盖效果等同于宏站效果。(3)室分街道站投资:同等覆盖效果下,室分街道站建设成本仅为宏站成本20%。(4)室分街道站风险:目前室内分布机房无蓄电池、存在断电分享。

二、经济效应

2.1话务分析

在室分街道站需求分析中,网优中心就本着投诉集中密集区域,用户量大区域进行选取,从日晚忙时来看,3G单室分街道站话务是全网平均话务2倍,3G室分街道站平均流量为全网平均流量1.54倍,目前网优此30个站点,已经紧急扩容5站次。

2.2建设成本

目前单宏站建设成本单个站点约80-100W左右,而室分街道站建设成本在20W左右,经济效益非常明显。

室分街道站最大的成本优势在于以下几点。1、传输配套:在于可利用原室内分布传输资源,无需重新铺设道路管线传输,仅需增加室分机房至楼顶楼顶传输路由,此项成本共约节约约30W。2、土建配套:无需增加新的机房,室分街道站运用原室内分布机房,仅需增加天面大约使用费1W/年,而原建设宏站机房租赁费往往在5W/年以上。3、业主协调:从目前已谈楼宇业主协调费来看,由于有原室分机房的关系存在,新业主要求的酬金仅为新建站的1/3左右。4、配套设备:机房内无需新增加电源、传输等相关设备,室分街道站可运用原室内机房电源,传输。

2.3典型案例

案例一:华能联合大厦街道站

陆家嘴陆地上海最核心区域之一,亦为延安路、新建路隧道的出入口,周边高楼密布,已经寻址多年,难以建站,网优中心通过对附近楼宇查勘,在华能联合大厦建立室分街道站。

上海移动解决方案:在陆家嘴绿地旁租用机房建立宏站,(高度低于30米,租金:40万/年,建设费>100万),

上海联通解决方案:通过华能联合大厦21楼RRU平层拉远,(高度为60米,租金1.5万/年,改造费7.2万),更好的覆盖效果。

通过华能联合大厦室分街道站的开通,有效提升了该区域的3G信号覆盖,其中仅WCDMA网RSCP>80dBm比例由38.57%提升到93.357%。

参考文献

[1] J. Laiho, Achim Wacker, Tomas Novosad著,孙献璞等译,《Radio Network Planning and Optimization for UMTS》,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8[2] Harri Holma Antti Toskala(芬)著,《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U.Turke, T.Winter, R.Perera, E.Lamers,E.Meijerink, E.R.Fledderus, A.Serrador,“Comparison of different simulation approaches for cel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ST-Porject MOMENTUM, Deliverable D2.2, IST-Office, European Commission,Brussels,Belgium,2002

机房建设论文第7篇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 权属登记 问题 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3.35 文献标识码:A

强化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制度建设对于提升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房地产申请与登记数量迅速增加,对房地产登记审核工作提出了跟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强化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制度的改革显得极为必要。

1 我国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制度中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得到不断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包括:

1.1 房地产登记程序复杂

现有的房产登记程序较为复杂,申请人在申请时要对自己申请的登记类型进行甄别,对需要准备的资料进行核实,然而许多申请人对房地产登记的程序及相关法律要求不够了解,从而导致资料准备不全,申请类别不合理,不但使申请人疲于奔波搜集资料,也使登记审核单位工作量增大。

2.2 登记错误赔偿制度不健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规定,如果发生登记错误,国家只赔偿该登记行为造成的直接损失。然而在房地产登记工作中,何种损失属于直接损失这一问题的界定并没有明确的规范与要求,因而对于房地产登记错误的赔偿也没有形成一个规范性的、科学可靠的文件,这一问题对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工作规范性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2.3 房地产登记行为审核标准问题

我国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工作中在房地产登记行为合法性审核方面一直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虽然已经就执法主体资格、执法主体权限、执法目的、认定事实以及适用法律和执法程序这五个基本问题达成了共识,但对房地产登记行为的审查上应采取形式审查还是实质审查仍存在争议,此外对于申请人所提供的登记材料的合法性、真实性的审核也尚未形成科学统一的标准。

2 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制度强化措施

为了更好地为申请人服务,同时为了提高房地产登记机关自身的办事效率,相关行政部门必须转变以往的思想观念,不能只重视登记发证制度而轻视登记审核制度,不能仅仅将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工作作为一项权力,而是应将自身工作视为对申请人的服务,向申请人提供主动、便捷的咨询与帮助。对此,房地产登记审核机关应对现有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制度进行合理改革,具体可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2.1 简化登记程序,提升登记过程透明度

首先,应设立专门的咨询服务台,资讯电话,并在办公地点张贴房地产申请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一方面为申请人提供方便,使其明了申请流程及需要准备的申请材料,另一方面也减少房地产管理单位的工作量;其次,应积极引入律师制度,使律师作为登记双方的法律见证人,为申请人提供可靠的法律咨询,同时避免申请人在不懂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下陷入误区,同时为登记机关减少审核压力。

2.2 强化房地产登记的公示作用

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的核心目的在于公示,即通过登记使房地产的物权设立、转移、变更等公之于众,从而使交易第三人了解某一处房地产的物权状态。当然,这里所指的公开不是无权限无范围地公开房地产登记薄,为了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应强化对房地产登记薄相关信息查询的权限控制,避免一些不法之徒利用权利人的真实信息从事不法行为。只有对办理登记的申请人或有明确交易意向的提供登记簿查询,才能减少房地产交易费用,提高房地产交易效率,维护房地产交易秩序。

2.3 建立专业人制度

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制度,提升行政部门工作效率,同时保障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应引入房地产登记专业人制度。使房地产登记专业人作为申请人与政府之间的沟通者,建立起申请人与政府之间的有效沟通桥梁。专业人应具备丰富的不动产法律知识、税务知识,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由于登记专业人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房地产交易中介的功能,其通过房地产交易的经验积累及对房地产市场的了解,能较全面的了解房地产的价格及房地产市场的走向,若房地产登记专业人能与房地产行政主管机关合作,则可有利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管理及理性发展,方便人民的房地产交易活动。而为了保障房地产人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应强化对房地产人资质的审核,确保人具有良好的从业资质与职业道德,就房地产人的工作程序提出明确的规范,同时,强化对人在房地产登记审核过程中的行为监督,从而预防人制度向着不利于申请人合法权益的保障以及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工作的趋势发展。

2.4 强化政府监管,提升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制度效力

为了顺应我国城镇化发展对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工作的新要求,政府机关应转变工作理念,既要做好对房地产登记行为的监督管理,又要提升自身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制度的法律效力。从完善各项工作流程,规范登记审核模式和制定科学的登记审核标准入手,为申请人提供便捷、明确、省时省力的登记服务。

3 总结

综上所述,解决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制度中的现有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制度,对于提升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房地产登记审核工作中还存在程序上、审核标准上等问题,亟待有关部门采取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不断完善我国房地产登记审核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 戴蕾,孙海萍,李玮靓.浅淡测绘纸质档案和电子文件的科学保护[A]. 第九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测绘分论坛)论文集[C]. 2012

[2] 张晓燕.信息技术对人事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A]. 创新驱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吉林省第七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 2012

[3] 游家云.水钢档案与企业文化建设[A]. 档案与文化建设:2012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上)[C]. 2012

[4] 付志琼.档案工作服务企业文化建设之实践[A]. 档案与文化建设:2012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中)[C]. 2012

[5] 张伟.企业档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实践——以华能碌曲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为例[A]. 档案与文化建设:2012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中)[C]. 2012

[6] 张 红,李 洋.价值链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 工程管理学报. 2012(05)

[7] 王 英1,黄 容1,段继红2.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重庆市房地产供求协调关系的研究[J]. 工程管理学报. 2012(05)

[8] 石浩,孟卫军.基于社会公平的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策略研究[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机房建设论文第8篇

关键词:公共租赁住房 住房保障 政府责任

公共租赁住房是我国政府为了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以及社会“夹心层”群体住房问题而发展的新型住房保障模式。作为住房保障领域的一项全新的公共政策,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和发展,政府责无旁贷。

一、政府在公租房发展中的责任定位

(一)政府在公租房发展中承担主导责任

关于政府在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发展中的责任定位,学界普遍认为政府理应承担主导责任。公租房建设作为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困难的新政策,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住房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政策性和公共性就决定了政府在发展公租房中应发挥主导作用。政府主导就是把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列入政府的职责范围之内,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统筹协调公租房的规划、建设、供应、分配和管理等活动。政府的行政部门、土地管理部门、建设管理部门等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分工协作,相互配合,以保证公租房政策的顺利实施。

(二)政府与其他责任主体之间的关系

政府承担主导责任并不意味着政府是公租房发展中的唯一责任主体。住建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为了加快公租房的发展,要坚持“政府组织、社会参与,因地制宜、分别决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尤其是明确提出要“充分调动各类企业和其他机构投资和经营公共租赁住房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房源,即在政府主导下实行市场运作的模式。无论是从政策层面来看,还是根据各地的建设实际分析,其他主体(各类企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参与公租房建设都是十分必要的。在公租房的保障计划当中,政府与其他主体应该建立一种合作的关系,通过明确责任边界,真正实现责任互补,互惠互利,从而更好地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二、政府在公租房发展中的责任缺失现状

(一)政府在推动立法方面的责任缺失

虽然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设,更是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定下了新建1000万套保障房的宏伟目标,并与各地政府签订了“2011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责任书”,以“军令状”的形式推动包括公租房在内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但是我国至今为止仍未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住宅方面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虽然深圳、厦门、北京、重庆、上海等许多地方都相继推出了公租房的管理办法,但这些以政策和地方规章的形式体现的规定立法层次不高因而缺乏长远性和长效保障机制。而且,即使是各地已经出台的相关管理办法仍有很多缺陷,如各地建设标准差异大、缺乏统一的约束标准等,这些都限制了我国公租房的建设和发展,并可能引发一系列的深层次问题。

(二)政府在群众观念引导上的责任履行不到位

自从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脱离国家主导分配的住房制度后,商品房市场轰轰烈烈地运作起来,地方政府在土地经营的利益驱使和政绩考量标准下,一味追求房屋产权和住房自有率,加上‘买房比租房划算’的舆论导向,盲目引进一些发达国家的负债消费观念——政策环境和舆论导向都趋向于“购买”这唯一途径,老百姓总觉得有一套产权房,心理比较踏实,致使越来越多的人沦为“房奴”,也在观念层面阻碍了现今公租房的发展。最典型例子是深圳,在推行政策之初就遭遇尴尬,“2007年推出的大芬村268套公租房空置率在70%以上,2008年新增的公租房基本上为2007年被弃租的房子。”[1]政府在加快公租房建设步伐的同时,如果不能很好地打破观念壁垒,用完善的政策给群众吃下“定心丸”,就会造成公租房“闲置”“空置”的尴尬,很难使政策真正为群众带来福利。

(三)政府管理责任的落实上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没有设立明确的住房保障部门,没有相应的专职管理人员,在制度建设和机构人员落实层面很难对公租房进行有效管理,从而造成建设质量、房源分配等多方面的问题。目前条件下,住房保障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有赖于城市建设、土地、规划、财政、民政等多个部门机构的共同管理,因而部门协调沟通和管理责任落实成为最大的难题。其次,保障方式单一、租金和租期管理上的“一刀切”,影响了政策实施的有效性。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实行实物配租,这种单一的保障形式势必会延长住房困难人群的轮候期,难免陷入廉租房的困境;而租金和租期管理上,“市场价格的60%、70%”等笼统规定没有考虑到承租人群的实际收入水平,甚至出现公租房租金和市场价格相差无几的情况,“租赁时间不超过5年”等的硬性规定又不一定能够满足不同承租人群的实际住房需求。

三、强化公租房发展中政府责任的措施建议

(一)积极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我国的住房保障以“住有所居”为目标,并不是要使所有人都买的起房子,而是使人们都能通过适当的代价获得稳定的居所。我国政府要通过多种方式,合理利用新闻舆论等工具,宣传“梯度消费”的住房观念,引导居民在不同的阶段选择恰当的住房消费方式,增强居民对保障性住房政策的理解,创造适合公租房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促进公租房乃至整个保障性住房系统进入良性循环,从而实现社会房产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加快立法,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制度法规体系

法律体系不健全、立法层次低、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制约了我国包括公租房在内的保障性住房的发展,造成实践中“无法可依”或政策落实困难等尴尬。立法保障是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的基础,“国家应该在综合各地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参考国外的立法,明确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标准、入住条件、管理办法及监管部门的职责、建设单位的义务、消费者的权益,并把住房公积金条例及其它保障性住房政策等一并纳入形成《住房保障法》。”[2]同时,国家可以采用试点的方式,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进行探索,不断优化公租房的制度设计,使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设立专门的住房保障机构

从我国的国情和住房保障系统的现实状况出发,宜采取新加坡式的专门机构管理。目前,国内的许多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政府纷纷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管理工作负责。其他地方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由建设或房地产管理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成立专门住房保障机构,配备相应的专职管理人员。在公租房的物业管理等问题上,可以在该机构的主导和监督下,采取市场化运作,做好清洁、修缮等后续管理工作。

(四)完善保障方式,实现有层次的动态保障

从国外住房保障的经验来看,货币补贴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易满足保障人群的个性化需求等方面的优势,我国的公租房政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应从单一的实物配租逐渐向采取货币补贴等多种方式的转化。在租金的制定上,要根据住房地段、质量、面积和家庭收入水平等因素分别确定不同的租金标准,并随着家庭收入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租期方面可根据保障对象的年龄、家庭收入情况等进行有层次的划分,实现有层次的动态保障。

(五)强化监督,完善公租房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由于我国仍然缺乏全国联网的住房档案和居民收入信息管理系统,为公租房的动态管理造成很大的困难,准入和退出环节也缺乏客观依据。对此,我国政府应尽快通过开展城镇居民住房和收入情况普查等,建立居民个人收入信用管理系统和住房档案,同时,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收入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科学地划分家庭收入水平……建立严格的审查、登记及征询制度,甄别申请受保障家庭的真实收入水平,防止住房保障对象认定出现偏差”[3],实行动态监管,同时,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新闻舆论、民众等社会力量的外部监督作用,约束政府行为,增加进入退出机制的透明度,体现公平公开的原则。

参考文献:

[1]袁业飞.公共租赁房:准备好了吗?——对各地公租房建设情况的考察[J].中化建设,2010(8).

[2]徐炉清.亟待发展公共租赁住房[J].中国房地信息,2010(5).

[3]李小兰.论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建设——香港住房保障政策与模式的启示[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7.